增值税转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4:4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增值税转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增值税转型论文

篇1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

1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动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所谓增值,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得的收入,大于购进商品和取得劳务时所支付的金额,是纳税人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新增价值,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已征增值税,只允许扣除用于生产经营的流动资产的价值,如原材料、燃料等。因此,生产型增值税的增值部分实际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其税基最大,重复征税也最严重,收入型增值税除允许扣除流动资产的价值外,还可以扣除固定资产的当期折旧价值,其增值部分实际上相当于国民收入,税基小于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允许纳税人一次性扣除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全部价值,实际上相当于只对消费资料征税,而生产资料不征税,因此其税基最小,消除重复征税也最彻底。我国2009年1月开始实行的增值税改革,就是将原来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增值税转型。

在全社会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的新形势下,我国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旨在降低企业的税负,促进宏观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其核心内容是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与以前实施的增值制度相比,此次增值税转型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改变:

(1)允许企业新购譬如的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并明确:①除专门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的机器设备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外,包括混用的机器设备在内的其他机器设备均可抵扣;②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所谓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③根据其上位法授权,将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具体明确为应征消费税的游艇、汽车和摩托车。个人拥有的上述物品容易混入生产经营用品计算抵扣进项税,为堵塞漏洞,规定凡纳税人自己使用的上述物品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但如果是外购后销售的属于普通货物,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2)对企业新购设备所含进项税额采用规范的直接抵扣办法,不再采用先征后退、增量抵扣的办法,增量抵扣是指纳税人当年新购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只能在纳税人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增值税额中抵扣,没有新增增值税额的不允许抵扣,而直接抵扣办法,纳税人当年新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其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抵扣不完的结转以后年度抵扣。

(3)为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扩大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范围、降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担的同时,调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把增值税的征收率分别由原来的6%和4%统一调低到3%。

(4)与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相配套,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用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同时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此次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总的来说都是利好,它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增强了企业的获利能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2.1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1)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可以增加企业盈利。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购置设备的进项税额直接抵扣,减少企业税收支出。虽然同时降低了新增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额造成所得税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企业利润还是有所提高的,如购入价值10万元的设备,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33%,在生产型增值说形式下,企业新增固定资产11.7万元,每年的折旧额为1.17万元,每年可使企业少缴所得税0.386万元,折算成年金现值为2.3724万元。在消费型增值税形式下,企业新增固定资产10万元,可少缴增值说1.7万元,虽然第年折旧额为1万元,使企业少缴所得说为0.33万元,折算成年金现值为2.0277万元,比生产型增值税形式下少0.3447万元(2.3724—2.0277),但企业总利润还是增加了1.3553万元(1.7—0.3447)。

(2)增值税转型提升设备当年的现金流量,增值税转型最终通过降低产品销售成本,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固定资产投资的当年,由于企业可以少缴增值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由于增值税支出的大幅减少而有所上升,但以后各年的现金流量不再受增值税转型的直接影响,同时投资当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除了受增值税抵扣的影响外,还有可能由于新增固定资产的作用而使净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有所增加,因当年投资固定资产对于现金支出的影响一般高于新增固定资产。而且,受其影响,融资现金流量中的利息支付也会有所上升。

2.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其他方面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设备的更新改造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在原有的增值税制度下,高新技术企业既要承担多投固定资产的压力,又要承担多缴税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者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增值税转型可使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得到更多进项税额的抵扣,获得更多的减税收入,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2)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由于固定资产增值税额不能抵扣,使许多企业不愿意更新设备,造成设备老化、技术陈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增值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企业进行投资,更新设备、提高技术,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此次增值税转型中将矿产品增值税恢复到17%,有利于矿产品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进一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3增值税转型下企业的应对措施

此次增值税转型总体上说对我国极大部分企业都是有利的,但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设备、工具类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如橡胶制品业、印刷业和木材加工及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家俱业、电力、熱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因这些企业在新税制下能得到较大额度的进项税抵扣,因此受益较为明显。而一些固定资产投入较少的企业,如劳动密集企业、商业企业以及还没有开征增值税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建筑安装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受增值税转型的影响相对较小。小规模纳税人在此次增值税转型中因将税率统一降至了3%,也能不同程度上受到制度的激励,获取一定的利益,各不同行业、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抓信增值税转型带来的有利时机,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企业长期稳步发展。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要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进行产品更新换代,以省下更多的资金,增加利润,扩大生产,同时要注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购入时机,加强发票管理等内部管理机制,配合增值税转型的实施以获取更大利益,(1)采购固定资产应尽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对除房屋、建筑物、土地等不动产以外的购进固定资产(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用于自制固定资产(含改扩建、安装)的购进货物或增值税应税劳务,应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才能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如果购进时不能分清固定资产用途的,也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待明确购进固定资产的用途后,再最终决定是否能进行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2)采购固定资产必须选择供货商的纳税人身份。在采购固定资产时,供货商的纳税人身份有两种,即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企业在采购固定资产时应选择一般纳税人供货商,因为这样才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进项税抵扣,(2)合理选择固定资产购入时机。因为当期进项税额只能在当期销项税额中进行抵扣,未抵扣完的将结转至下期抵扣,所以企业应在出现大量增值税销项税额时期购入固定资产,以实现全额抵扣,企业必须对固定资产投资做出财务预算,合理规划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期分批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与企业财税目标的配合。

小规模纳税人要加快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时刻把握政策的变化,根据政策变化搞好生产经营。此次增值税转型中,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至2%,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小规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提供了资金支持。小规模纳税人可利用这些资金加大生产投入力度,扩大经营规模,加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篇2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消费型

1我国增值税的演变与转型的必然

自2004年7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在东北地区“三省一市”的八个行业开始试点,取得预期成效,2007年7月起又延伸到中部六省二十六个城市继续试点,为增值税改革推向全国不断积累经验,做好充分准备。从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这次转型改革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殖税率恢复到17%。增值税转型,一方面可使我国的增值税与国际惯例接轨,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投资,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可使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得到更多进项税额的抵扣,获得更多的减税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主要表现为增值税税基的缩减。核心是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从而避免重复征税,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

2增值税转型对宏观经济影响

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经测算,2009年全国财政将减少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减少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减少教育费附加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减少企业说负约1233亿元。

但是,对不同行业、不同经营周期的行业的影响不尽相同。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时,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固定资产投资少,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少所以税负较轻;而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产品成本中不予抵扣税金的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税负相对较重。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后,劳动密集型企业轻税负的优势不复存在。通过《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各个行业的新购置工器具设备数据按照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优惠,发现橡胶制品业、印刷业、木材加工及其制品、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家具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产业受益最为明显。那些处于稳定经营期或衰退期的企业,由于大规模的产能扩张投资已经结束,因而收益程度并不大;而新办企业如果仍处于基建投资期,未投产形成销售,也不能马上享受到转型政策,只有产能膨胀型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3.1生产型增值税下的会计核算

(1)购进(自建)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计入成本。

例1:甲企业属一般纳税人,购入一不需安装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10万元,进项税额1.7万元,款项已付,设备投入使用,其会计核算为;

借:固定资产117000

贷:银行存款117000

显而易见,将购进设备所含增值税一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中。

(2)建造领用一般货物必须转出增值税进项税额。

例2:甲企业领用本企业原材料5万元用于设备建造,会计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58500

贷:原材料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500

我国税法规定,购进货物改变用途(即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时,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在会计核算上具体表现为其支付的进项税额必须转出。

(3)销售固定资产一般免征增值税。

我国销售固定资产免征增值税,在会计处理时,只涉及“固定资产清理”,不涉及增值税。

例3:甲企业销售固定资产取得收入1万元,款项收到,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0000转3.2产型增值税转型后的会计处理

(1)购进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计入成本,而是单独核算。

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后,对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允许抵扣,在会计核算上具体体现就是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同一般货物一样,可以作为进项税额单独核算,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沿用上文例1,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0

贷:银行存款117000

(2)建造领用一般货物不需转出增值税的进项税额。

转型后对购进的一般货物和固定资产不加区分,因此建造固定资产领用一般货物就和一般生产或销售领用一般货物的会计处理相同,其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会计核算具体表现为支付或负担的进项税额无须转出。沿用上文例2,其会计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50000

贷:原材料50000

(3)销售固定资产应相应的交纳增值税。

增值税转型后,销售固定资产与销售一般货物相同,应计算并交纳增值税,所以在会计核算上,清理固定资产时,必须同时考虑增值税。沿用上文例3,其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4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纳税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纳税到底有什么影响?下面以实例对转型前和转型后企业所缴税金进行比较说明。

乙企业属一般纳税人,购入一台机器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价值100万元,增值税17万元,净残值为0,使用期10年,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企业所得税率25%,城建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率为3%。

增值税转型前即实用生产型时:每年计提折旧11.7万元,少缴所得税11.7*25%=2.9250万元,折算成年金现值为2.9250*6.1446(年金现值系数)=17.9730万元,多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7*(7%+3%)=1.7万元,随着机器设备的使用,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并随着产品的销售形成销项税额,这部分销项税虽不是由本企业负担而是由购买产品方负担,但税务机关确实就该机器设备重复征收了增值税。实际缴纳增值税17万元,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7万元,折旧抵减收入少缴所得税17.9730万元。

增值税转型后即应用消费型时:每年计提折旧10万元,少缴所得税10*25%=2.5万元,折算成年金现值2.5*6.1446=15.3615万元,由于购入设备时增值税已作为进行税额抵扣,不存在重复计征问题,企业没有负担增值税,折旧抵减收入少缴所得税15.3615万元。

篇3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 风险 问题

背景:1994年,我国选择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一方面是出于财政收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及其折旧不予扣除,需要从应税收入中扣除的只有企业外购的原材料和劳务,其征税对象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型增值税已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其在会计核算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等方面遭到质疑,所以我国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对增值税全面实行转型改革,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将购置物质资料的价值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在购置当期全部一次扣除。

一、增值税转型带来的问题

虽然增值税转型降低了大部分企业及行业的税负,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但也给部门行业及企业带来了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认定的风险问题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劳务服务中各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实行环环抵扣的原则,避免了重复征税,世界各国一般采用间接计税法,即先计算出全部应纳税额,再扣除外购项目的已纳税额,最后得出应纳税额的扣税法。目前,我国税法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对增值税纳税人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管理,将其主要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并实行不同的征收和管理方式。

1.企业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程序中的风险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2009年的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工作给出原则性规定。很多新办企业因为先期筹建过程需大量购进固定资产,由于未及时办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造成新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甚至一些地方税务机关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对新办企业一般纳税人的认定人为地设置障碍,造成一些企业不能及时成为一般纳税人,无法享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利益。

2.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标准降低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问题

增值税转型后,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标准有了大幅度的降低,扩大了一般纳税人的征管范围。

在《实施细则 》第三十三条规定:“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实施细则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一)会计核算不健全,或者不能够提供准确税务数据的一般纳税人;(二)除本细则第二十九条规定外,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纳税人。

以上可以看出,虽然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降低为3%,但能享受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3%的企业非常少。实践中,企业要注意各商贸型分支机构销售额的变化,若出现销售收入急增的情况,一方面是增加销售网点降低同一分机构的销售额不超过80万元,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否则,将面临17%的税负。

(二)对专业融资租赁业务带来的风险问题

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商务部批准可以进行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从 2003 年起按规定应该缴纳5%的营业税,其计税依据是以其向承租人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包括残值 )减去出租方承担的出租货物的实际成本后的余额。这项规定意味着专业的融资租赁公司只能开具营业税发票而不能开具增值税发票。

增值税转型后,由于购进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对于生产大型设备的制造企业是非常有利的,这类企业可以通过分期收款方式来销售商品,只要严格按分期收款方式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开具增值税发票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反之,由于专业融资租赁公司只能开具征收营业税的租赁业发票,对其业务发展空间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无形资产抵扣的规定不合理,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并未明确规定无形资产不能抵扣。据调研,在操作层面,只有取得合法发票的软件类产品可以抵扣,其他并不可以完全抵扣。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外购无形资产所对应的抵扣税额明显高于自制无形资产所对应的抵扣税额,从而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外购无形资产以购买价计入成本,自制无形资产以自制费用计入成本,由此看来,企业在微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必然选择外购无形资产,以此来降低税负。长此以往,势必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阻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有违增值税转型的初衷。

二、增值税转型后应关注的问题

(一)购进固定资产要注意索取增值税发票

增值税转型后,购进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扣,所以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应注意索取发票。在实践操作中,原先只需索取普通发票的管理用设备,只要是不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都可以抵扣,因此,要注意索取增值税发票,虽然此类设备的进项税额较少,但也可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外购混用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在《实施细则 》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例第十条第(一)项所称购进货物 ,不包括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 (不含免征增值税项目) ,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以下简称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 可见,外购的固定资产如果是混用的,其进项税额是可以抵扣的。这是企业固定资产优于存货的一个明显之处。

因此,对于征收营业税的纳税人,如果将营业范围扩大,可以使原先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得到抵扣。

三、总结

我国增值税已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进一步完善了增值税体系,适合我国国情,但增值税制仍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因此,从实际出发,增值税优化改革应该分阶段进行,完善增值税法律体系建设,辅助和修改增值税具体政策,降低增值税改革带来的风险问题,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2008)

[2]王素荣:《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4

【论文摘要】 2009年1月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在全国开始实施。新增值税条例的主要内容是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改革,并在税率等方面做了重大调整。本文根据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精神,结合火力发电企业的实例,从税负、会计核算等方面对发电企业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国务院令第538号),这是我国增值税改革中里程碑式的重要一步,不仅对我国宏观经济将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对发电企业税负及会计核算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背景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至今已15年。但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同比开始呈现负增长,其危害快速向实体经济蔓延。电力工业方面,发电企业因煤炭价格的大幅飙升,利润被大幅蚕食,五大发电集团利润同比负增长高达95%以上。据统计,2008年全国燃煤电厂因煤炭价格的大幅飙升,导致亏损700亿元,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华能国际(sh 600011)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亏损37亿元,同比下降161.72%;华电国际(sh 600027)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亏损25.58亿元,同比下降287.85%;不少地方发电企业利润也发生巨额下滑,如粤电力(sz 000539)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仅为0.29亿元,同比下降95.60%。资产负债率的居高不下,使电力企业购买煤炭的资金匮乏,由于财务状况不断恶化,金融机构从自身风险控制角度出发明显惜贷,这使得电力企业更加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局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的背景下,为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国税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方案,适时进行增值税改革。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 

 

所谓增值税转型,是指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与原《增值税暂行条例》比较,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有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1.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 

以计算抵扣(购进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除外); 

2.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3.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降低为3%; 

4.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 

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5.适当延长纳税期限。

三、增值税转型改革对电力企业成本的影响 

 

(一)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轻电企税收负担 

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电力企业可以抵扣购进生产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这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发电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构成实实在在的利好。2009年广东沿海某火力发电厂,扩建二期工程2台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总概算为68.8亿元,折算造价为3 440元/千瓦时,其中仅汽机、锅炉、电机三大主机招标价合计为23.67亿元(含税),根据2009年开始实施的增值税改革,其购进设备的进项税额3.439[23.67÷(1+17%)×17%]亿元可以抵扣,这样使得发电企业的折旧费相应降低,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见,增值税转型改革中国家以降低财政收入的方式,向企业直接让利。而转型改革消除了原生产型增值税制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了发电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有利于鼓励电力集团公司加大投资规模,对应对煤价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从而提升电力行业的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按照新条例规定,由于火电企业购进的三大主要设备等生产用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可以抵扣,而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相应减少,使企业无论以何种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费也将减少,从而大幅降低了作为电企主要固定成本之一的折旧,使得发电企业提高了盈利能力,增强了发展后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在火电资产中占比较小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下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但按照新条例规定不得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不得抵扣进项税额。2.新条例规定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游艇、小汽车和摩托车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其主要原因是:小汽车、摩托车等主要由企业管理使用,不直接用于生产,实际操作上难以界定其用途哪些属于生产用,哪些属于消费用。3.主要用于生产经营的载货汽车则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因载货汽车的用途明确,实际操作上较好界定。 

(二)减轻了火力发电企业的税负 

转型改革前,作为非金属矿产品的煤炭,一直执行13%的增值税税率,转型改革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而火力发电厂的生产以煤炭作为主要燃料,进项税额相比原条例可增加4%的可抵扣金额,从而使火力发电企业的应交增值税相应减少,并进一步影响了以应交增值税计缴的两个附加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明显降低。 

(三)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 

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这是避免与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制度上打架的配套政策 

转型改革后,企业购买设备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其进项税额均可以抵扣,对进口设备实施免税的必要性已不复存在;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是在生产型增值税和对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的背景下出台的,转型改革后,这部分设备一样能得到抵扣,因此,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政策及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均相应取消,从制度上进行配套改革。由于政策层面的衔接已经考虑了配套,故对发电企业而言,不论是否外商投资,其税负不会产生变化。 

(四)适当延长纳税期限,有利于发电企业节约财务费用 

根据新增值税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一般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申报时限的延长不仅方便了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提高了纳税人的申报质量,而且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节省了财务费用。

(五)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也得到降低 

原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按工业和商业两类分别适用6%和4%的征收率。本次改革鉴于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普遍混业经营,难以准确区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转型改革后,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按工业和商业分别设置两档征收率,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至3%。这样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也得到降低,尤其是原来的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大幅降低了50%,得到实实在在的税收大优惠。 

 

四、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购建固定资产时会计核算的变化 

1.增值税转型前:购建固定资产时的进项税不允许抵扣,必须计入成本 

例1,某火力发电厂为一般纳税人,通过招标程序购入需要安装的#1发电机,价款为25 000万元,增值税款为4 250万元,已到货,款项已支付,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292 500 000 

 贷:银行存款 292 500 000 

上述工程已验收交付使用,竣工报告已编审通过,假设为一次性付款,电厂支付某省火电安装公司安装费1 840万元时,在建工程一并结转固定资产,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310 900 000 

贷:在建工程 292 500 000 

银行存款 18 400 000 

2.增值税转型后:购建固定资产时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须单独计算,承上例,其分录分别为: 

借:在建工程250 0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2 500 000 

贷:银行存款 292 500 000 

电厂支付安装费1840万元,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 268 400 000 

贷:在建工程250 000 000 

银行存款18 400 000 

由此可以看出,当实施增值税转型后,该电厂形成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要比转型前少4 250万元(31 090-26 840),而电厂的累计折旧相应减少、影响利润总额相应增加4 250万元。 

(二)购入发电用煤时会计核算的变化 

1.增值税转型前:资源类的金属矿、非金属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3%。 

承上例,该发电厂购入发电用煤一船,为50 000吨,价款3 500万元,增值税款为3 500×13%=455万元,已验收,货款已付,会计分录为: 

借:存货——燃煤 35 0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 550 000 

贷:银行存款 39 550 000 

2.增值税转型后:作为发电用的动力煤,其增值税税率由13%恢复到17%,承上例,其进项税额=3 500×17%=595(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存货——燃煤35 0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 950 000 

贷:银行存款40 950 000 

由此可以看出,该电厂购入煤炭时,应交增值税转型后比转型前,可多出4%的可抵扣进项税额即140(595-455)万元,应交增值税的减少进而影响电厂应交城建税(税率7%)及教育费附加(税率3%)相应减少、利润总额相应增加14万元(140×10%)。 

仍以上述电厂为例,其投产的五台共1200mw机组,以2008年实际购煤240 962万元(含税)计算,实施增值税转型后,为方便比较,假设2009年购煤量维持2008年的水平,则应交增值税比2008年可减少8 530万元[240 962/1.13×(13%-17%)],从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也相应减少了853万元(8 530×10%)。 

(三)建造领用材料时会计核算的变化 

例2,某电厂安装工程到材料仓库领用一批钢架,价值40万元。 

1.在增值税转型前,其相应的进项税6.8万元必须转出,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468 000 

贷:原材料 4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68 000 

2.增值税转型后,因对购进生产用的固定资产或材料的增值税均单列,已经在购入时抵扣,没有计入成本,故领用时也就无需对进项税额进行转出进行处理。承例2,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 400 000 

 贷:原材料 400 000 

由此不难看出,此种情况下不会对电厂的税负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发电企业在这次增值税转型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变化,在税负方面不仅有所降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亏损,得到一定的实惠,而且会计核算方法也必须按转型要求与时俱进地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2008年以来发电企业发生的利润巨幅下滑甚至亏损,这种困境不是依靠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所能摆脱的,因为行业性亏损的根源在于燃料价格——煤价的巨幅飙升所导致,故国家从政策层面合理地理顺“市场煤、计划电”的电价形成机制,才是火电企业扭亏为盈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j].财会月刊(会计),2009(1). 

[2] 王学军.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五大看点 财会月刊(会计),2009(1). 

[3]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j].会计之友,2009(1下). 

篇5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 生产型增值税 消费型增值税

一、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所有地区和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即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从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在全国范围、各个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对企业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和外购的原材料已纳税额一样,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从当期的销项税额中全额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当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的调整

为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扩大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范围、降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担的同时,调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把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适用的增值税征收率,分别由6%和4%统一调低至3%。

(三)其他变化

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同时,将矿产品增值税率恢复到17%。

二、增值税转型对外贸企业的利好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外贸企业的技术进步

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由于外贸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支付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相当于为外贸企业注入一笔流动资金,投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规避,减轻了外贸企业负担,加大了外贸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外贸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设备,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外贸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出口退税是世界各国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通用做法。我国自1994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以来,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多次调整,目前除机电产品等少数产品能享受全额退税外,其余均不能得到完全退税,这使得出口产品不能完全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以后,则可以对出口商品实现全额退税,出口商品将以不含税价格出口,降低了商品的出口价格,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了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增值税转型对外贸企业有促进作用,由此扩大外需将大大降低对扩大内需政策的压力,配合积极财税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这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提高了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按照有关规定,内资企业购进固定资产不允许抵扣,但外资企业购进设备类固定资产可享受退税或免征的优惠条件,从客观上形成内资企业在使用生产型增值税,而外资企业在使用消费型增值税,内外资企业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增值税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后,由于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使外贸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提高了国内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三、增值税转型对外贸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某外贸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进行设备投资30万元,进项税额5.1万元。该设备使用年限10年,不考虑净残值,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所得税税率25%。当月购进原材料5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为8.5万元,当月内销产品100万元,出口产品100万元,为方便起见,出口退税略,同时,不考虑其他原有设备的折旧。又假设该企业息税折旧前利润为50万元。

在采用生产型增值税计算当月应纳增值税额时,购进机器设备时取得的进项税额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得抵扣,当月应纳增值税为100×17%-8.5=8.5(万元)。并且按生产型增值税,企业需要将5.1万元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每年的折旧额3.51万元,假设没有其他折旧项目和利息费用,企业的税后利润应为:(50-3.51)×(1-25%)=34.87(万元)。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购进机器设备时取得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当期的销项税额,当月应纳增值税为100×17%-(5.1+8.5)=3.4(万元)。企业每年的折旧额为3万元,企业的税后利润应为:(50-3)×(1-25%)=35.25(万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外贸企业主要有以下影响:

(一)由于固定资产原值以不含税价入账,导致企业所购设备折旧期内每期的折旧额减少,最后增加了企业的税后利润,相应地也要给国家多交所得税。

(二)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从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从而使企业当期交纳的增值税额减少,并直接导致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减少,从而使企业的税收支出减少,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入。

(三)增值税转型后企业新增的固定资产成本中不包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这部分税额也就不会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那么产品的成本中也就不包含购进环节的增值税,这就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另外,出口商品将以不含税价格出口,降低了商品的出口价格,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了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总之,增值税转型改革是外贸企业的福音,它将刺激外贸企业的投资行为,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缓解外贸企业的压力,进而拉动内需增长,提高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四、增值税转型的后续思考

增值税转型意味着税前抵扣范围扩大或计税基数缩小,消除了我国生产型增值税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了企

业税收负担。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在危机关头,如此大规模减税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外贸企业减轻了纳税负担,有利于外贸企业提高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帮助受金融危机较为严重的外贸企业渡过难关。总之,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来说利大于弊,因为既可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又可以使企业的经营利润有所提高。

篇6

【关键词】 营业税改革; “营改增”; 纳税管理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内容及试点数据

国务院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选择上海作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试点,并于2012年1月1日拉开试点工作的序幕,随后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行业试点,最后将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行业。这是继2009年增值税转型后,关于增值税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引起企业的关注,无论是试点企业还是非试点企业都在认真解读政府文件,理解政策导向,以做成正确的企业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

营改增也是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营业税具有明显的重复征税的缺点,加重了企业税负,尤其不利于服务业发展;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征收,也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营业税改革是时展趋势。此次营改增内容非常明确,在现行增值税17%基本税率和13%低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 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签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试点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原适用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可以延续。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效果总体良好,上海试点企业中近7成的小规模纳税人,原来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调整为按3%缴纳增值税后,税赋下降幅度达40%左右;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因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增加而普遍降低,截至2012年一季度,原增值税纳税人整体减轻税负约20亿元,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但部分现代服务业税负有所增加。如电视节目播映权被纳入“营改增”后,按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较之前的5%的营业税率上升了1个百分点,实际税负不降反增。部分物流企业税负也不乐观。因为《试点方案》对物流业具体设置了“交通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类应税服务项目,分别按11%和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这样传统物流业中的装卸搬运服务和货物运输服务应缴税负由3%的营业税提高到11%的增值税,企业实际税负大幅增加。即使货物运输企业发生的可抵扣购进项目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得进项税额抵扣,企业的实际增值税税负率也会增加到4.2%,增幅达123%。所以“营改增”的的确确对企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二、“营改增”对非试点企业发展的影响

政府对非试点企业虽然没有作出明确的调整规定,但是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已经深入到非试点企业。

(一)“营改增”给非试点地区和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政府有计划地开展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的试点工作,然后总结试点经验与教训,不断地完善政策方案,以顺利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营改增”,目的就是减少政策带来的企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波动。从上海地区和行业的试点工作来看,至少可以与非试点地区和行业分享以下几点经验。分享试点地区和企业带来的经验与收获,可以减少试错成本。第一,为非试点企业提供了纳税经验。服务业涉及的行业较多,种类多样,业务复杂,本身的纳税事项难度就比较大。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如何全面调整企业的纳税计算流程,准备齐全的数据资料,对纳税人来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与学习,才能平稳完成过渡。上海试点企业的纳税工作基本上能够满足征收管理的要求,可以为非试点企业的业务学习提供丰富的经验资料,发现管理中、业务处理中的不合理之处,通过流程的调整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第二,为各地测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地方财政的影响提供依据。从税种属性上看,营业税是地方主体税种,而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营改增”后,地方财政收入必然减少。如何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合理性与充足性是政策推行的难题之一。试点地区的实践效果可以为非试点地区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测算“营改增”对地方财政的影响程度提供科学依据,为其工作的顺利开展清除了障碍,极大地减少了试错成本。

(二)“营改增”给非试点地区和企业带来的挑战

首先,削弱了非试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经济是开放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是持续的。仅在上海地区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势必会因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影响到非试点企业的发展。当试点地区企业因“营改增”获得降低税负的好处时,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会随之增强。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试点带来的“福利”相对地削弱了非试点地区生产业的竞争力,引起不公平的优胜劣汰,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因素,阻碍非试点企业的科研发展与创新,使其失去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其次,限制了非试点行业的经济转型。从市场经济产业链来看,价值曲线两端研发和流通环节附加值高、制造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大体呈“V”形。我国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因长期受资源发展优势的影响,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企业附加值主要来自价值链底端的制造加工环节,高产值领域的设计、研发和流通等生产业发展环节比较滞后,产业链增值率较低。该产业结构下,营业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如果将营业税改成中央与地方共享性质的增值税,实际上是税收利益的削弱,势必会减少地方税收收入。如果不能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及时性与充足性,地方行政力量就会成为试点推广的阻碍因素。若该行政势力形成的生产业税收障碍不能消除,就会使企业发展处于被动状态,行业经济转型滞后,也就影响到企业价值增长,财政税收增长也难以为继,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地区产业的发展。

三、如何顺利推进非试点企业的“营改增”

(一)地区改革和行业改革相结合,为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

营业税的征收管理是我国税种体系中难度比较大的,在改革中相应的征收管理任务也很艰巨,必须恰当地处理各环节的利益关系。目前我国推行的地区试点方式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会增加纳税管理的复杂性。本文建议在推行非试点企业“营改增”时注意将地区试点与行业试点紧密结合,逐渐扩大改革范围,选择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并关注重大关键行业改革工作的开展,总结试点企业“营改增”工作中各方面的改革经验,为非试点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引导行业经济产业链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克服地区试点的弊端。

(二)综合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渐进式推行税制改革

如何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利益是税改试点的焦点问题之一,在非试点企业推行“营改增”时应该考虑综合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收入。首先在非试点企业推行“营改增”的同时,客观评价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可以将营业税的增长速度作为一定时期内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比例的参考依据,保证地方政府得到合理的收益,减少地方财政对改革的阻力,顺利实现非试点企业渐进式改革,减少改革阻力和政策波动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其次,要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第三产业的积极性,领导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通过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信誉的提升保证市场竞争能力,维护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

(三)修改完善税收条例,提高税务管理效率

“营改增”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目前相关改革工作范围有限,还不适宜直接出台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但必须及时地根据试点工作的经营总结修改增值税暂行条例,解释具体政策的执行方式,为全新体系下增值税的缴纳与管理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保证税制改革过渡期和磨合期的平稳性。另外,复杂的税制体系大大提高了纳税成本,还可能加大纳税人偷逃税的可能性,不利于税收管理工作。所以政府应该注意适当地简化税制,提高税务管理效率,为非试点企业推行“营改增”缓解制度上的矛盾,扫除管理上的障碍,推动其顺利实现改革。

四、非试点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一)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做好相应的过渡期政策调整

从世界市场发展与管理经验来看,绝大多数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是对商品和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所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商品和服务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无论目前非试点企业受到的影响中不利程度有多大,企业管理层都应该做好随时被政策要求覆盖的准备,在管理政策尤其是财务工作上做好准备工作,适当地调整现有的业务处理流程,保证企业稳步地接受并适应“营改增”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二)主动学习和借鉴试点地区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作为非试点企业,应该正确看待政府的试点推广计划。除了自身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研究“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外,还应该利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优秀的试点企业加强交流与联系,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结合企业经营业务的规模和性质,做好纳税业务流程的调整,关注管理工作重点与难点的变化,并正确处理与征税机关的利益关系,可以向其咨询政策的变化与条例的旨意,顺利做好各项工作。

(三)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营改增”不利影响最明显的是制造型企业。企业应该认真分析此次改革表明的产业调整意向,对本企业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扩展高技术、绿色产业的市场业务,增加上游研发环节的市场比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或对现有产品和生产线进行改良,渗入创新因素,增加产品特色,形成和维护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优胜劣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杨志勇.大势所趋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J].资本市场,2012(6).

[2] 邢丽.营业税改增值税难点透视[J].中国报道,2012(4).

[3] 傅光明,马桂荣.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之我见[J].地方财政研究,2012(5).

[4] 段鸿菲.我国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优秀硕士论文,2012.

篇7

摘 要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收政策的调整对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论文对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以及企业的会计工作造成的影响,并从转变会计工作理念、建立内控体系、调整财务报表等方面探究提升会计工作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 营业税 增值税 会计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转型期间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提升和调整,从2012年开始,国内的主要城市均开始了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运行工作,在充分成熟的条件之下,国内的部分行业已率先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为了增强企业行业的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的空间,企业会计工作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开展会计工作造成的影响探究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这样的背景下,各个行业以及各个产业的赋税比例都将有所调整。

1.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企业进出口方面影响

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出台,当前企业的税务负担有所下降,在企业进行支付性投资方面,其增值税能进行抵扣,这一层面上来说,能对企业税负的降低产生直接作用,此外,在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能优化企业资本的构成比例,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出口方面的竞争能力。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进行折旧的过程中相对减少,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海外市场价格方面的优势,加大商品出口。

2.企业税负相对减轻

将营业税以及增值税进行起征点的上调,能有效降低小型规模的企业的税负,适应了规模较小的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规模有限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在税负方面以及融资方面具有较大困难,在对这部分企业进行扶持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便是调整企业税负的标准,提升征税标准,因此,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减税结构性政策,在设置税率以及配套的帮扶政策的安排下,总体来说,试点行业的税负将暂时不增加,甚至会下降。

3.营业税改增值税中会计工作受到影响

企业开展会计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在于处理企业的资金问题,主要包括了2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财务核算,其二为收支资金的业务的办理。在企业资金支出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于税负支出,因此,财务政策的调整对企业开展会计工作产生十分深远影响。

二、税收政策调整下的开展企业会计工作措施

1.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报表制作

营业税改增值税调整后,会计工作须调整负债表的制作。在政策调整过后,企业的动产以及不动产完成了各项材料相对的进项税负后,主要依据为排除增值税买入的价格,这样的话会计财务报表账上的额度会直接反映出动产和不动产的降低,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出台之前,其中的营业税则是企业账面上相对减少的资金 [1]。

此外,还须及时调整现金流量表的制作。企业所属行业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类别、性质有所区别,则会计工作中,须调整现金的流量表的格式。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主要包括资金筹集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经营类活动的现金收支情况。在税收政策调整之前,须将企业有形无形资产现金流量在企业资产管理项目中得到反映,调整政策后须在资产管理中更加明确企业资产的流向问题。

2.加强企业会计工作思路的突破与创新

随着税收政策的调整,必须转变会计工作指导思路,为创新会计工作提供条件[2]。积极树立法制理念、市场理念以及效益观念。

首先,全面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在适应税收政策调整的前提下,实现会计工作人员思路转变,提升会计工作科学化管理的水平;全面完善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强化会计工作人员对税收政策法规的理解,提升工作效率,显著改善管理效益,加强会计人员决策意识,将其培养成为能算账、会理财、了解业务的高水准从业人员,把好企业理财关。

其次,加强财务工作内部控制,会计工作是保证企业收支结算、为企业提供经营决策指导、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3],尤其是国有企业,包括邮政企业等多个行业企业在内,本身规模较大,进行多层次的发展,更需要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会计工作规范化流程管理。

3.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各个行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会计工作信息制度建设,对会计工作的内容和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首先,必须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为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支持;其次,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落实企业财务监督监察制度,规避财务风险,此外,还可加强集中管理会计报表和数据、加强企业网上银行的核算工作,强化对企业收支损益情况核算。

三、结语

.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的颁布对国内各个行业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发展机遇,企业必须加强财务制度的改革,在开展会计工作过程中全面转变理念,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国家的税收政策调整方向进行研究分析,在坚持以往会计工作先进措施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开展企业财务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遥根.增值税“扩围”改革的思考和建议.财政监督.2011(18):77.

篇8

(上海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701)

摘 要:文章从经济转型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路径谈起,探析了经济转型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提出了提高企业现金流量对策。

关键词 :经济转型;企业现金流量;影响;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136-03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简介:鲍长生(1971-),男,安徽桐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倪嘉佩(1992-),女,江西上饶人,学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经济转型对企业资金运营能力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与供、产、销各个经营环节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企业资金供应不足则会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失去“献血供应”,使得资金链断裂,财务风险加剧,从而落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一、经济转型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路径

1.经济转型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经济的转型往往伴随着产业间相对竞争力的调整,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产业,其发展瓶颈就是利润率的下降以及应收账款的增加,这将导致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增速明显下降甚至为负值。

2.经济转型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投资是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快速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经济转型期,由于行业发展前景的不同,不同行业的投资意愿与投资动力不同,投资强度的差异性较大。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产业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往往投资较大;相反,传统产业由于相对竞争力的下降,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整个行业的投资意愿往往较低。投资活动现金流是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及其处置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较多时现金流往往为负。

3.经济转型影响企业的筹资能力。筹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取资金支持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发展前景较明朗、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在经济转型期,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产业往往因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往往能够赢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的信任,筹资能力往往较强。而传统行业由于相对竞争优势的减弱,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导致其筹资能力较弱。筹资活动现金流是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和归还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的净额。企业筹资往往是用于投资,从行业平均的角度来看,不断的投资往往意味着企业要进行不断的筹资,因此处于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行业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增长率往往为正,而处于衰退期的行业筹资活动现金流往往为负。

二、指标的设置和样本企业的选择

现金流量表将企业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以及总体现金流量。四种现金流量在定义与构成上有较大差别,分别用于反映企业不同的活动,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本文为研究经济转型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分别设置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以及总体现金流量增长率四个指标,并通过对上述四个指标的变化的研究来揭示经济转型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本文根据各个行业企业的特点不同,选择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物流业和能源业五大行业的20家上市公司2002年—2012年10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取样来客观实践的分析经济转型对我国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研究,这20家样本企业分布在上海区域,且涉及了每个行业的不同领域,在各个行业有典型的代表性。

三、结果分析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从2002年~2012年全行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的平均值来看,图1表明数据的变动呈现一种上下波动的形状,符合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后,每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随有变化但都大于零,说明企业经营业务发展比较稳定。

从2009年开始,全行业整体的现金流量平均值不断增加,保证了企业财务状况稳定。总现金流量增长率的增长主要依靠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增长率的增长。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所有地区、相关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从对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影响来看,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进项增值税不能抵扣,税制改革后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时支付的增值税可以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减少了成本,增加了流动资金。

从图1可以看出制造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在2009年之前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是由于在实行经济转型之前,国家一直大力发展制造业,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作为维持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而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慢,扩大出口这条路越来越窄了,国家进行经济转型后,图示表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经营活动增长率自2008年迅速增长。与改变产业结构的模式保持一致。服务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增长率从侧面反映出国民消费正在增强。建筑业在2009年之后增长率一直是处于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改变其结构,使得现金流量增长率未能增长。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从图2可以看出,全行业在2005年-2008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震荡幅度较大,尤其是服务业。2005年的平均现金流量增长率为13.038,而2006年的则为-18.836,相对下降了31.874。

在2004年-2007年之间,制造业的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增长率也高于其他行业,而服务业则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在2008年后经济转型的这一过程中服务业的增长率不断提高。不仅是因为经济的复苏,也是由于国家提出了相关财政政策,促进了企业的投资需求。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在2004年-2008年较为稳定,在2009年突然下降到-4.024,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出口信用风险增大,融资不畅。后又逐渐上升至2012年的2.722。这与在2008年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以及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这一些政府扩大内需的举措息息相关。信贷规模限制取消以后,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增加,因为有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配合,企业会相应增加很多的投资项目,同时也会加大对很多产品的需求。由此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筹资规模。图3也表明,能源业在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长率变化幅度过大,一直是以资源的密集使用为主要特征,同时对国内环境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四、提高企业现金流量对策

1.加强现金流管理。我国企业传统管理往往只看中规模的扩张与利润的提升,对企业现金流的关注较小。由于存在政府的融资担保以及以规模扩张速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规模的追求更加突出。但是国企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律,根据自身盈利状况来决定发展的速度,其发展往往是靠大规模的银行信贷完成的。在经济转型中,由于经济发展不平稳,一旦经济持续下滑,大量的国有企业很可能无法偿还贷款,进而会给整个经济带来系统性的风险。因此,本文建议,在国有考核时,要转变“唯增长论”的观点,加大对企业现金流的考核,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下滑风险应对能力。

2.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经济的转型往往意味着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区域内的企业要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在现实中,由于经济转型往往是缓慢与潜移默化的,很多传统企业特别是中西部的传统国有企业缺少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的研究,进而很难引领产业发展的潮流,而往往选择被动的随波逐流,最终被市场竞争淘汰。因此,传统企业特别是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要积极的研究其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相关技术的革新趋势以及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积极主动的适应、甚至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般而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从传统行业中退出,寻早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进一步追求产品细分战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力。相关企业应当在对自身财务状况、科研能力、人才资源能要素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转型升级战略。

3.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经济转型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利润乃至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下降都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行业以及外向型行业将逐渐丧失竞争优势,进而会逐步被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取代。现在来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机会,但是政府出于稳定就业等目的,推出了四万亿的刺激计划。四万亿计划的推出使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迅速恢复,遏制了企业的倒闭的停业潮,稳定了就业。但是,我(下转141页)(上接137页)们也应当看出,四万亿刺激政策带来了投资效率低下、产业机构升级减慢等结构性与长期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因此,建议国家的尽量减少对经济干预,增强企业投资的自主权,同时改善要素分配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目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阶段,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政府吸取了四万亿刺激计划的经验教训,没有出台大规模的刺激计划,而是本着推进改革,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来稳定经济的增长,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王化成,程小可,刘雪辉.中国资本市场披露现金流量信息的

有用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0).

[2] 朱元森,仲波,乔迎涛.论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分析的相关因素[J].

会计之友,2004(5).

[3] 周敏.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风险管理行为及理论研究[D].天

津大学学位论文,2008.

[4] 周敏,王春峰,房振明.现金流波动性、盈余波动性与公司价

篇9

关键词:经济过剩;金融危机;调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经济过剩最直接的表现是商品的供给大于商品的需求,从价格层面来讲是全社会大多数商品价格的下降。面对经济过剩这一现象,政策的调整方向涉及两方面:供给和需求,其中以刺激需求的政策为主。为此,笔者根据国家应对08年金融危机经济政策实施情况和相关论文,整理出了如下应对经济过剩的措施和方法。

一、抑制经济过剩、刺激需求的经济政策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刺激需求的效果来讲,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的多,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大政府支出与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但就08年来讲我国政府财政收支十分紧张,仅仅依靠财政收入是不能满足政府开支需要的,为弥补财政资金的缺口,在保证赤字安全的条件下,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7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在应对08年金融危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万亿计划”,该计划的重点为改善民生和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综合的来讲,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和输变电设备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并且通过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帮困优扶改善民生。政府支出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拉动较大,投资需求的增加(即带动就业)同时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结构性减税和税费改革主要增加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就居民个人来讲主要实行减税政策,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使得居民消费水平增强,个人消费需求增加。对企业来讲主要实施减税、退税或者抵免税政策,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可利用的资金增加,投资需求增加。2009年我国政府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将目前的生产型增值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将纳税的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这一举措堵塞了因转型带来的漏洞,防止了偷税等不法行为的发生,落实已出台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和证券交易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全社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增加投资需求,2008年我国广义的货币增长量为17%左右,新增的贷款量为17亿元。同时应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中小企业、“三农”的融资门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活力。

(二)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

一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对国内来讲,应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相比于第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会提供更高的工资,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拉动消费需求。且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按照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三产业的比重应该逐渐的增加,刺激服务业投资既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失衡。又有利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刺激内需,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刺激消费,为从外向型经济转变成为内向型经济奠定坚实基础。对进出口企业来讲,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与其出口企业层次低下并且出口商品是依靠劳动力和廉价的原材料生产的是不无关系的。这就对产业升级提出了要求,即出口企业应生产高附加值的、具有创新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商品,从数量优势转向品牌优势上来。坚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策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对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实行出口的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培育出口品牌。同时还应加大进口,重点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由于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长期的投入未必会产生对应的成果,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所承担的成本小于自我研发,且引进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创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我国政府多次提出了“引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稳定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收费和检查事项,这从长期来讲可以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总结

根据上面的论述不难发现,应对经济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现象,政府把刺激的重点放在了国内需求上,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政策是财政政策,也是本篇论文详细阐述的政策。财政政策着眼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主要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来提高居民购买力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或对企业予以一定程度的补贴。财政政策对需求刺激的效果较好,但同时存在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另一值得注意的宏观政策是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增加了投资需求。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如财政政策的效果好,因此为了详略得当,本篇论文叙述的较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应就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影响了一国的消费需求。产业政策从生产的层面出发,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增加产品的出口,拉动了一国的总需求。

参考文献:

[1]马瑜.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3.

[2]彭翔.中美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应比较[J].经济师,2014(5):87-89.

[3]陈南岳,邹海贵.论过剩经济[J].财贸研究,2004,3:001.

[4]农贵新.过剩经济研究综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2):14-18.

篇10

本论文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免税政策变化和国产化率发展为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国家免税政策的不同变化阶段、不同办理方法,以及各阶段国产化率的变化,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以国产化率为指标)与免税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免税政策的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国产化率的影响。结论:国产化率的提高必然导致进口设备的减少,需要享受免税进口设备范围也相应减小;而免税进口设备范围的减少同样促进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业主使用国内自主生产的产品,有助于国产化率的提高。但是由于现阶段国内生产企业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完全国产化的能力,部分核心设备仍需进口,因而免税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存在。但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生产企业将会完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研发出自有的先进技术设备,则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免税扶植政策会取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率;免税政策

一、绪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大中型城市相继提出建设轨道交通项目。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很多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致使建设造价畸高,地方财力难以承受,严重地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计委会同铁道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局等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制造业的现状以及部分拟建设轨道交通项目城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即“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无论使用何种建设资金,其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从生产研发、技术转让、国家鼓励等各个层面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国产化,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成本,促进国内企业的生产制造。基于国产化政策的支持,随着国内制造企业对于进口设备的技术转让消化吸收以及融合创新,城市轨道交通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刚开始的能够达到70%的国产化率要求逐渐增加,已经有很多新建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国产化率水平超过90%甚至达到95%。

由于国内企业对于很多核心O备以及技术无法掌握,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国家鼓励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对于必要的设备进行进口,并对此部分进口设备予以免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国家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免税政策也不断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只要确保国产化率的前提条件下全部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均可以享受免税,到需要按照重大技术装备确定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才能享受免税,再到重大技术装备免税范围调整缩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免税依据从根据立项即可办理税款担保,待国家发改委审批项目确认书后再办理进口货物的免税,转变为根据国家发改委审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优惠申请受理通知书现行办理税款担保,待财政部下发每年的免税告知单后再办理进口货物免税。

免税政策和范围的变化体现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家免税政策从只要满足国产化率要求条件下全部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均可以享受免税,到必须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享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免税的变化,无论从免税范围还是免税程序都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发生变化。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进口免税范围必然会不断的缩小,进而更加促进国产化率的提升。鉴于少部分核心设备还无法实现真正国产或还不能达到稳定运营的能力,进口免税政策仍需存在,但免税范围会不断缩小并向高精尖的核心设备和原材料倾斜。

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国产化率的变化过程

1.国产化率的计算

国产化率是指设备国产部件的价值占总价值的百分比(设备价值以人民币为单位,外汇价按合同签订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国产化率是考核我国消化吸收外国技术和产品的一个硬性指标。

国产化率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9] 20号文) 和国家计委 ( [1999] 428号文、计产业[2001]564号文) 的规定执行,以建设项目档期内的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价格作为国产化率的计算基数,进口机电设备和零部件以进口到按价格为计算基础。国产化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C=(A-B)/A ×100% (1-1)

其中:

C:国产化率;

A:设备(含软件)和材料+备品备件价格+专用工具及测试设备价格+技术服务的费用(国内部分的出厂价、或国外提供部分的CIF价,不含安装费);

B:A中的进口部分的CIF价格。

2.国产化的必要性

(1) 降低造价,减少成本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初期建设时,碍于我国自身生产企业能力限制,很多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致使建设造价畸高,地方财力难以承受,严重地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为减少环境污染,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因此降低造价、减少成本成为最重要的建设投资要素。而国产化是将能国内生产的设备全部国产,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不断创新,以取代对进口设备的依赖。这样一来,无论从成本还是生产周期上都大大降低。

(2) 鼓励国内企业发展,提高国内企业生产水平

提高了国内车辆与机电装备生产技术水平:由于国产化政策的支持,国内车辆制造企业通过技贸结合、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完全掌握了铝合金车体和不锈钢车体、车内装修、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基础制动、车门、贯通道、空调、广播、旅客信息和系统集成等设计和知道技术。截至2006年底,我国车辆企业已经成城轨车辆年生产能力1750辆,其中铝合金车辆1100辆,不锈钢车辆650辆。此外,国内众多厂家能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供电、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电扶梯、综合监控、环控通风、防灾报警、给排水、车辆段设备等系统批量提供配套产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体系,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3.国产化率的变化

(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初期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初期,基本依靠进口设备,造价昂贵,地方财力难以承受,基本上不存在国产设备,国产化率极低。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试试意见的通知》((1999)20号),“确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无论使用何种建设资金,其全部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并以国产化率目标作为审批立项的首要条件”后,国产化率必须不低于70%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硬性条件,否则项目不予以审批。此阶段,满足国产化率成为很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一个难点。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发展阶段

1999年-2007年,自提出国产化率要求之后,各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均以满足国产化率作为一个硬性评价指标,对于不能满足国产化率的项目,国家发改委将对不再审批该城市的任何新项目。因此,满足70%的国产化率成为各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追求目标,但国产化率的水平也基本上只能够达标。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加速阶段

自2007年之后,全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热潮再起。在宽松的银根环境下,融资不再是难事,而且国家宏观政策扩大内需、增投资着重向市政民生工程倾斜。在此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大批建设,国产化率也不断再新高。从2010年沈阳二号线达到国产化率85%,到2011年青岛地铁的90%国产化率,再到2013年无锡一号线90%国产化率,2014年北京地铁7号线的 95%国产化率,至最新的天津二号线机场延长线接近100%的国产化率,国产化率的最高值不断刷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国产化水平越来越高。

三、 城市轨道交通免税政策及其变化过程

1.增值税转型改革前的阶段(2008年12月31日以前)

增值税转型改革前,也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初期和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的基本政策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时,不论采用何种资金进口其余30%的设备或零部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具体办理的程序和内容是:

(1)免税类别为“国内投资鼓励项目”,海关征免税代码为“鼓励项目/789”;

(2)申请免税的前提是项目通过国产化率审核;

(3)免税批准文件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出具的《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确认书》(简称“项目确认书”);

(4)免税申请没有限制时间范围,取决于国产化率何时通过审核;

(5)免税的范围为在项目批准的免税额度内,免税确认书后附进口合同设备清单所列的进口设备基本全部免税。

此阶段免税政策的重点在于:在申请免税批准文件《项目确认书》前,项目要达到通过国产化率70%的要求并通过国产化率审核;进口合同中设备清单中的设备基本均可以享受免税(除不予免税目录明确规定不能免税的货物之外)。

2.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的阶段(2009年1月1日至今)

2008底年国家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后,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第43号公告和海关总署2008年第103号公告指出,对享受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上述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回复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但继续免征关税。此政策自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至2009年7月1日之后不再作为免税主要政策执行,其执行期较短,因此不做主要免税政策详细讨论。

现行免税政策的主要阶段(2009年7月1日至今):

“自2009年7月1日起,对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而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同时,取消相应整机和成套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承担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项目业主以及开发自用生产设备的企业也可申请享受本规定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始进入“重大技术装备”的免税阶段。具体办理的程序和内容是:

(1)免税类别为“重大技术装备”,海关征免税代码为“重大技术装备/408”;

(2)申请免税的前提是承担项目的企业通过免税资格认定;

(3)免税批准文件为财政部关税司出具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化依托项目业主免税通知单》(简称“免税通知单”);

(4)免税申请有每年固定的申报时效,过期不予受理;

(5)免税的原则是符合《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I零部件、原材料商品清单》(简称“目录清单”)的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6)免税的范围为在项目批准的免税额度内,进口合同设备清单所列的进口设备符合“目录清单”的免税,不符合的不能免税(设备清单不是100%免税);

(7)原来的整机和成套设备的进口政策取消,变为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同时原配套零配件不再享受免税。

此阶段免税政策的重点在于:能否免税关键看进口的设备是否符合“目录清单”:只有符合“目录清单”的设备可以免税,不符合的不能免税,进口合同设备清单所列进口设备不能全部免税;免税申请时间也增加了时效,不再是什么时候审批过国产化评审之后均可以免税,而是每年上报免税额度,超期不予受理。同时,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清单》根据国产化情况逐年调整,范围从原来的绝大多数进口设备逐渐缩减至必要核心零部件设备,也就是意味着能够享受免税的进口零部件越来越少。

3.国产化率变化和城市轨道交通免税政策变化的关系

国产化率和免税政策的力度和范围呈逆向发展:

2007年前,城市轨道交通处于初期以及发展阶段,国产化率较低,基本上仅能完成到70%的国产化要求。此时的免税政策力度和范围为:只要批准项目要达到通过国产化率70%的要求并通过国产化率审核,进口合同中设备清单中的设备基本均可以享受免税,且没有任何必须在多长时间申请并办理完毕免税工作的硬性要求;政策扶植力度很大,免税政策非常宽松。

2007年后,城市轨道交通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国产化率也大幅度攀升。免税政策尤其是2009年之后明显收窄:2009年7月1日起,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归入重大技术装备免税政策,确有必要进口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在满足国产化率的要求、必须符合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所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产品清单》(重大技术装备免税清单)范围的名称以及单机用量才可以免税,随设备进口的配套件以及备件恢复征收进口税收。根据重大技g装备免税清单办理与之前只要满足国产化评审即可享受免税的进口货物明显范围减少。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免税清单也在每年进行调整,并且范围逐年递减:

财关税2009年55号文免税范围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待定)包括新型地铁车辆及其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只要能够归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基本可以免税;

财关税2010年17号文详细明确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直流供电牵引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及气体灭火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并详细列明以上系统中可以免税的零部件名称;

财关税2012年14号文调整后,免税设备系统没有变化,但是每个设备系统项下的一级部件和二级部件减少;并且增加每年必须固定向财政部申报上一年的重大技术情况落实报告,否则第二年不予办理免税申请;

财关税2014年2号文调整后,仅保留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系统下13个设备系统,其他全部取消免税;

财关税2015年51号文是最新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调整:调整后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系统只剩余7个设备系统、18项一级部件名称可以免税,其余全部取消。

以上每次免税范围的调整都是结合国产化水平和能力制定的,说明国内生产企业对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能力逐年提高,并且生产能力稳定增长。但在一段时间内,免税政策仍需存在,原因在于我国部分车辆与机电设备关键技术尚未完全国产化。一些高精尖涉及到核心安全技术的零部件,比如制动系统中制动电控单元(网关阀和智能阀)以及合成闸瓦等,因为技术以及原材料的问题,尚不能完全国产化,仍旧需要从国外进口才能满足使用需求;信号系统中的ATP/ATO计算机,也有部分仍旧需要进口设备以满足安装调试的精度和准确性。尽管如此,绝大多数设备的国产化已经充分说明我国生产企业已经逐渐具备国际先进生产制造能力。

四、结论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进口零部件比率不断降低。国家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更加倾向于鼓励国内制造企业创新突破,学习国外的核心技术和设备,与自身生产制造能力进行融合,不断创新产品和完善生产能力,以摆脱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设备的制约,因此进口优惠政策范围不断减小,能够享受免税的设备项目不断减少。尽管能够免税的进口零部件进一步降低,能够免税的税金金额也在逐步减少,但是由于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整体造价成本在逐步降低。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现阶段还无法实现全部国产化,因此免税政策还需要扶植一段时间,但一定是向高精尖的核心设备和技术倾斜,以便于国内生产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学到核心技术并作出研发创新,真正实现全自主研发最新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企业将完全具备生产全部零部件(包括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并保证生产设备稳定运营的能力,届时,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将可以实现完全国产化,不再需要享受免税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实施意见的通知 (1999)20号 国务院办公厅 1999年2月28日.

[2] 《浅析西安地铁二号线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率核算》 闫晓萍西安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机电设备处 科技创新导报2013 No.08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42-02.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机电设备国产化发展现状分析》 李照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师;孙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杨润栋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 中国铁路 2008/06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