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0:3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红豆树,人工林,经济效益
红豆树具有极高的材用价值、景观价值、森林文化价值,木材坚硬、纹理美观、材质优良、是我国最珍贵乡土用材之一。红豆树心材的经济价值最为突出,红裼色心材主要应用于古典家具制作与雕刻、陈设工艺品制作与雕刻、建筑装潢与雕刻三大类[1-2]。目前,相关文献对红豆树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发展红豆树人工林的产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来源
本研究材料来源于1965-1968在福建华安、南靖、浦城、政和、延平、建瓯、三元、沙县、将乐、泰宁、德化等地20余个国有林场系统布设的红豆树造林试验林。
2 研究方法
2.1技术经济指标确定
为分析红豆树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成熟,参照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的方法,收集调查了如下的技术经济指标。
(1)木材价格:规格材每立方米550元,非规格材每立方米450元,红心材每立方米10000元
(2)营林生产成本:第一年2700元/公顷,第二年750元/公顷,第三年750元/公顷,第四年150元/公顷,年平均管护费60元/公顷。
(3)税费按木材起征价征收,育林费、维简费、社会事业发展费、森林植物检疫费等合计为:规格材每立方米102元,非规格材每立方米51元。
(4)木材经营成本:伐区设计费按蓄积9元/立方米,检尺费9元/立方米农业论文,直接采伐成本110元/立方米,短途运输成本20元/立方米,道路维修养护费用5元/立方米,销售费用为销售价的1.5%,管理费为销售价的5%,不可预见费为销售价的1.5%。
(5)经营利润率按直接采伐成本的15%计。
(6)地租:根据现行政策规定,按主伐时木材生产的数量,依现行林价的30%作为本轮伐期内的地租,即山价。
(7)利率:暂取5%为基础进行分析。
2.2计算方法
(1)净现值模型怎么写论文。本文采用净现值法评价投资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①
式中:PNW为净现值,Rt为t年时的货币收入,Ct为t年时的货币支出,t为年龄,n为主伐年龄,P为利率,也是贴现率。在①式中,当PNW大于0时,说明继续经营还能盈利;当PNW小于0时,继续经营则亏损,但经营初期除外;当PBW等于零时,是盈利与亏损临界,一般将它作为经济成熟的标准,但它常常不是单位面积林地年均经济收益最多的。
(2)森林经济成熟龄模型。森林资源经营是以林地为基础资本的,只有单位面积林地上平均每年收获的效益最多时,才能保证在持续经营情况下效益总量是最多的,才是经营者最希望得到的。因此,应取年均净现值最大时的年龄作为森林经济成熟龄,即
②
式中:T森林经济成熟龄。为分析测算方便,这里假设二个条件:其一是本次研究对象为红豆树单纯同龄人工林,实行皆伐作业;其二是分析结果仅反映主林木经济成熟。这样,森林经济成熟龄问题在这里转化为主伐时利润最大化问题,因此,需建立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估计在不同年龄主伐时所能得到的木材产量农业论文,据以求得相应的货币收获量。
(3)生长收获预估模型。描述林分各因子生长过程的方程较多,尤以理查德方程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理查德方程适应性强,准确性高,且方程中的参数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故本文选择理查德方程构建红豆树生长收获预估模型。[3-6]方程形式如下:
③
式中:Y为林分测树因子,t为林分年龄,A、k、c为参数。
3 研究结果
根据上述的红豆树林分的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以及所收集的技术经济指标,利用生长收获预估模型,计算红豆树各年龄的收入、支出及净现值等指标,结果如表1-3。
表1 红豆树Ⅰ级立地质量的经济成熟分析测算
年龄
平均高
平均直径
蓄积量
总收入现值
总支出现值
净现值
年均净现值
24
12.4
12.6
155.8
73108
11961
61147
2548
26
13.3
13.9
171
81818
12069
69749
2683
28
14.2
15.2
186.4
89656
12101
77555
2770
30
15
16.4
202
96426
12068
84358
2812
32
15.7
17.7
217.6
102001
11980
90021
2813
34
16.4
18.9
233.3
106318
11846
94472
2779
36
17
20.1
249.2
109369
11673
97696
2714
38
17.6
21.4
265.1
111192
11469
99724
2624
40
18.1
22.6
281
111864
11240
100624
2516
42
18.6
23.8
297
111484
10992
100492
2393
44
19
25
313.1
110169
10730
99440
2260
46
19.4
26.2
329.2
108047
10458
97589
2121
48
19.8
27.4
345.3
105245
10181
95064
1980
50
20.2
28.5
361.4
101887
9901
91986
1840
52
20.5
29.7
377.5
98092
9622
88471
1701
54
20.7
30.8
393.6
93969
9344
84625
1567
56
21
31.9
409.8
89615
9071
80544
1438
58
21.2
33
425.9
85117
8804
76313
1316
60
21.4
34.1
442
80549
8544
篇2
[关键词]:输变电 模糊层次 综合评价
1引言
输变电项目的建设可以缓解用电需求的供给压力,保证电网稳定运行,提高供电质量,提升国民经济效益。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可以为项目后期施工起到控制引导作用,提高投产项目收益额,有效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对输变电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2项目影响分析
输变电项目是否满足当地电力需求,是否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否具有竞争力,都是评价输变电项目的的根本内容。输变电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输变电工程进行评价时,需与市场需求、环境、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分析。
经济效益:输变电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电力供求紧张的局面,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同时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进而促进就业率。
环境因素:输变电工程引起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噪声污染问题,其中输变电设施引起的噪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变电站,二是输电线路。
技术条件: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增强导线最大使用张力、地线最大使用张力,如何准确确定铁塔转角度数等以此来减少工程造价成本,如何研发先进输变电技术以减少噪声污染、线损等。在输变电系统中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魅力,使其减少环境污染、造价成本,提高社会和环境的经济效益。
3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评价
3.1建立指标体系
在对输变电项目进行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工程造价五方面考虑,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3.2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评价研究——以AB输变电工程为例
(1)计算指标权重向量
(2)输变电项目综合评价
按照评价等级高低,将输变电项目评价等级分为{很差,差,一般,好,很好}五个等级。聘请专家分析输变电工程的经济、环境效益、技术条件水平、市场需求、工程造价成本等内容,并针对B1 、B2 、B3 、B4 、B5 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打分,总分为1分
将权重向量Ci与对应的评价矩阵Ri合成,得到Bi的综合评价矩阵:
从上节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有7%的专家认为AB输变电项目综合评估情况很差,有14%的专家认为该输变电项目综合情况有些差,46%的专家认为该输变电项目一般,21%的专家认为比较好,13%的专家则认为很好。依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该输变电项目综合评价结果介于一般与好(0.46~0.21)之间,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此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可以为企业自身带来丰厚利润,还可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并且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缓解环境压力,总体来讲,投资建设AB输变电项目是有意义而且是很必要的。
4结论
输变电工程是一个环境、经济、技术等多因素结合的复杂体。电力供给对经济、环境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又受制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等变化因素,也就是说,输变电工程与经济、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项目工程必须保证企业、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及管理的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明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输变电工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探析.电力工程经济,2005.
[2]张殿科.5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后评价研究.山西电力,2005.
[3]顾群.220KV沈星输变电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11.
[4]马涛.邯郸永和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前期论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3
关键词:企业;成长性;财务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62-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在生存中求得发展,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效益增长以及实现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是检验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客观的标准。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我国企业的成长性,采用一种合适的成长性评价方法又成为这些研究中一个重点。在传统的企业成长性评价中,人们对企业发展状况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其发展的现状上,忽略了对可观财务指标的关联分析,因此,加强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以财务指标去评价企业的发展态势、潜能及其成长性成为企业财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
1 企业成长研究现状
1.1 企业成长的概念
面对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有些企业被动地做出反应,有些企业主动迎合,有些企业则毫无反应。在“优胜劣汰”的时代,也会出现3种不同的结果:衰落、维持和成长。很显然,企业衰落和维持两种形态是一种非成长的状态,而企业成长的形态一般通过以下特征表现出来。
1.1.1 持续性 企业成长应以企业的持续经营为前提,在这一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1.1.2 动态性 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在企业生产要素不断投入及其成果不断产出的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
1.1.3 波动性 企业的成长过程会受各种相关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并非严格的线性增长。
1.1.4 效益性 企业成长是以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否为标志,具体通过投入因素和产出因素的优化对比加以反映。
1.1.5 扩张性 企业成长是以企业价值的增长为目标,具体表现在企业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及其股本扩张。
基于以上企业成长的特征,我们将企业成长定义为:企业的成长性是指企业在持续经营中,通过其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间的优化而获得的企业持续增长过程和价值增长的能力,其表现为公司产业与行业具有发展性,产品前景广阔,公司规模逐年扩张、经营效益不断增长。
1.2 企业成长理论概述
企业成长理论起源于大规模生产的研究。英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管理学教授佩罗兹(Edith T Penrose)女士1959年发表的《企业成长理论》一文奠定了这一理论的基础。她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研究企业成长的视角和方法,在企业成长经济学中融入了经营学理论。其后,企业成长理论一直受到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的重视。安索夫(Ansoff)1965年在《企业战略》一书的成长战略论,提出该战略的产品规划、战略选择、优势运用和协同效应的属性;德鲁克提出经营成长论,强调企业内部的成长准备;钱德勒提出了管理成长论。
国内比较早地视“企业是有生命的”观点的专家是蒋一苇先生。他在198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论文《企业本位论》,提出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细胞”。1996年,杨杜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成长论》中把经营资源作为研究的关键概念,从经营资源数量、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特征4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成长,指出企业成长包括数量的成长和质量的成长,即企业成长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数量扩张,还必须包括质的变化。2001年,张玉利教授提出“小企业不是规模小的小企业”观点,对指导我国小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2005年,李维安教授将企业治理这一维度加入到企业成长理论中,这一理论与张玉利的研究相互辉映[2]。
2 企业成长评价
在西方经济学界,关于企业运行状况评价方法的研究已经有所开展。西欧国家为了对企业直接管理的国有制企业进行干预,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对企业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是分别采用若干指标,把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几个方面分为几个等级进行评价。在日本,对企业评价是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入手来进行的。其方法大多是从经营角度收入,通过财务诊断来进行的,因此,这种方法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我国的企业评价工作起步较晚,1993年1月开始实行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采用8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视为我国最早的企业财务性评价体系。1995年财政部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指标增加到10个,这个体系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对社会的共享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两年后,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新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采用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4套:财务评价体系,包括8项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0项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2项指标;资本保值增值考评指标,包括若干个主导指标和若干个辅助指标。学术界对我国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和指标的研究也成果丰硕[3]。
3 企业成长性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传统企业一般采用8个财务指标对企业成长性评价,但这些指标一方面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另一面也不能全面反映我国企业的成长状况。因此,本文结合我国企业财务活动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观要求,构建包括11项财务指标的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4]。
3.1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率×100%。这个指标的作用在于衡量企业用流动资产抵偿流动负债的能力,即每100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的保障。
篇4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与科学性;2)统一性;3)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转贴于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
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篇5
【关键词】供电企业;评价体系;绩效评价理论;措施
1.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在绩效管理广受关注的今天,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实践的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理论:
1.1关键绩效指标评价理论
关键绩效指标评价理论是指通过设置关键绩效指标,来反映个体的工作成果,并以此来评价其绩效水平。关键绩效指标(KPI)来自于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它们与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相联系。
1.2标杆管理理论
标杆管理以度量标准来衡量各单位之间的绩效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推崇先进单位在经营管理中的优秀措施和方法,促使企业突破本组织的局限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寻找基准。
1.3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理论以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建立一套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绩效指标、客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和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等,以此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
1.4经济增加值评价理论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 d ed,以下简称 EVA)是指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包括股本和债务等所有投入资本成本后的利润余额。①EVA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指企业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即为了提升绩效水平,企业应不断降低投入资本成本,并追求资本产出的最大化。
上述每种绩效评价理论的产生都有着各自的时代背景,每种理论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应该说,不同的绩效评价模式之间不是互斥的关系,它们完全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2.省公司对地市供电局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况
结合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及国内外电网企业绩效评价实践来看,广东电网绩效评价体系仍存在可改进之处。
2.1部分绩效评价指标尚需完善
例如,基层供电局每年都有大量的拆旧物资,这些物资是否已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呢?其再利用的情况如何?对于上述问题,目前仍缺乏较为直接有效的评价指标。又如,在经济效益评价方面,目前资产经营考核及绩效合约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内部利润总额、总资产内部报酬率、内部经济增加值等指标,然而,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性差异的影响,加上各单位的资产规模、人员数量均不尽相同,因此上述指标未必能够确切反映各供电局的实际经营盈利能力。
2.2尚未形成全面的对标评价机制
国家电网公司较早引入对标管理机制,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对标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保障体系。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部,各单位逐月通过对标信息系统上报对标指标数据,定期统一进行对标评价,同时通过分享学习,不断推动各单位优化自身经营实践,全面提升整体电网绩效水平。
2.3目前绩效评价体系偏重考核完成结果,较少评价工作过程及质量
例如,技改投资计划准确率指标,虽然地市供电局大多能够在年内完成投资计划目标,然而如果项目结算过于集中在年末,则不仅容易造成省公司的资金压力,也会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从考核周期来看,目前的考核评价均以年度作为考核周期。从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出发,单纯以年度为考核周期并非最优选择。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全年投资计划目标可以完成,但是其完成的过程可能未必是最合理的。
2.4绩效评价沟通及分析机制尚不健全
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多的是一种事后评价,而对各单位的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事前预测、事中分析沟通及调整的机制似乎并不健全。国家电网公司在完成年度目标的过程中,定期通报各单位的各项完成情况,组织各单位开展分析沟通、分享经验;并针对定期对标的统计结果,进行预测分析,适当调整各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及所下达的预算等指标,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绩效水平。在这方面,广东电网现有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还有待健全。
3.对广东电网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突出电网“安全、质量、效益”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企业的有效措施。以下在借鉴先进绩效评价理论及国内外电网企业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完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绩效对标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评价周期及绩效沟通分析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点思路。
3.1从EVA理念出发,完善资产经营相关绩效评价指标
EVA 理论不仅关注企业产出,还注重控制经营成本;不仅评价经济效益的现状,还关注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及未来的增长能力。由于供电分公司不可对外融资,本文从“经济效益”、“资产效率”、“发展能力”、“成本控制”及“基础管理”等五个方面对 EVA的资产经营效率驱动因素进行分解,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资产经营相关绩效评价指标。
3.1.1经济效益方面
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在经济效益方面对EVA 的分解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内部报酬率、内部利润总额等。然而,上述指标都是依据调整后的利润总额等数据计算得来,这可能难以反映各单位实际盈利能力,也不便于将各单位进行横向对标分析。从国内外电力企业的成熟经验来看,人均贡献毛益(人均贡献毛益 =(销售收入 - 变电成本)/ 职工人数)可以作为参考指标。该指标既考虑了企业的收入成本比率,也评价了企业人均劳动效率。本文建议增设人均贡献毛益评价指标,以反映各单位经营效益水平。
原有指标:资产内部报酬率、内部利润总额
建议增设指标:人均贡献毛益
3.1.2资产效率方面
一般来说,如果每万元电网资产所带来的电力销售收入越高,则可以反映该资产所满足社会的电力需求越多,同时也为企业本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考虑到地区当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电网企业效益的影响及电网建设的适度超前特性,对于万元资产销售收入,可以考虑采取各单位近三年的平均值来进行评价。
原有指标:售电量、线损率
建议增设指标:万元资产售电收入(三年平均值)
3.1.3发展能力方面
本文认为,能够较直接地对比各单位发展及增长能力,同时又便于统计的财务评价指标可以选择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投资电量增长比。
原有指标:内部 EVA
建议增设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投资电量增长比
3.1.4成本控制方面
现有成本控制方面的评价指标仍可进一步精细化。例如,电网企业每年支出的资产维护费数以亿计,但是,这些维护费的合理性如何?各供电分公司每单位资产维护费是否偏高?又如,每年大量的电能表轮换,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浪费?现有的指标均没有直接分析评价。本文建议以万元资产维护费作为评价指标。
原有指标:购电单位成本、供电单位成本
建议增设指标:万元固定资产维护费=(修理费 + 材料费)/ 固定资产总额
3.1.5基础管理方面
目前各单位每年都有大量的拆旧及闲置物资,为了更好地实现精细化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本文建议,增设拆旧物资利用率③,以便对比评价各单位闲置物资的再使用情况,敦促各单位降本增效。
又如,对于应收电费余额,目前采用的是年度目标值考核,但是,部分单位可能会出现前三季度电费回收率较低,第四季度回收率高涨的情况,这不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本文建议增设月度、季度电费回收率指标,并设定月度、季度完成值,对各单位每月、每季度电费回收情况进行对比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年度综合考核。
原有指标:主要经营指标预算准确率、应收电费余额、资金计划准确率、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完成率、投资计划准确率
建议增设指标:拆旧物资利用率、月度(季度)电费回收率
建议变更指标: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完成率
3.2建立绩效对标评价机制,将对标得分纳入各单位考核结果
为了更好地促使各单位突破管理封闭,推动其积极改进绩效,建议借鉴标杆管理理论及国网公司的成熟经验,引入内部绩效对标评价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建立内部对标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企业的绩效评价应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学习与创新等四个维度来进行衡量。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上述四个维度可以演化为资产经营、营销服务、安全管理、电网运行可靠性、人力资源结构等五个方面。本文建议对地市供电局的对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设置如下:
3.2.1资产经营类对标评价指标:(1)万元固定资产维护费;(2)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完成率;(3)拆旧物资利用率;(4)供电单位成本;(5)人均贡献毛益;(6)每年度电网基建计划完成率;(7)资金计划准确率。
3.2.2营销服务类对标评价指标:(1)市场营销类指标,包括季度电费回收率、电网用电负荷率、应收用户电费余额占应收用户电费比例;(2)供电质量类指标,包括综合电压合格率、用户平均停电次数、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3.2.3安全管理类对标评价指标:(1)人身伤亡事故次数;(2)恶性误操作事故次数;(3)有关人员责任重特大电网、设备事故次数;(4)一般事故次数;(5)电网事故次数;(6)设备事故次数。
3.2.4电网运行类对标评价指标:(1)电网调度类指标,包括日均负荷预测准确率、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2) 线损率;(3)分别针对 500KV、220KV、110KV 三个电压等级电网系统中的架空线路、变压器、断路器及母线等四类资产,设置强迫停运率、非计划停运率、非计划停运时间、计划停运率、计划停运时间及跳闸率等六个评价指标。
3.2.5人力资源类对标评价指标:(1)全员培训率;(2)全员培训合格率;(3)高级技能人才比例。
其次,定期公布各单位对标指标的完成值,然后将各单位的月度、半年度和年度指标完成值进行比对,形成排名并按每个指标值所在名次赋予一定的分数,并将对标评价得分作为各基层单位年度考核得分的一部分,促进各单位不断争优创先;同时通过标杆的模范及带动作用,提升整体绩效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网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提升技术与服务水平,并不断强化内部管理,进而实现客户与企业双赢。然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应该有一个更加符合电网企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要的绩效评价体系来作保障。进一步完善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整体电网绩效水平,已成为电网企业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黎莫林.平衡计分卡在深圳供电局绩效管理中的设计与实施[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鲁晓敏.基于EVA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6
英文名称:Hen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主管单位: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预防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8414
国内刊号:41-1220/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7
关键词:政府投资公路项目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建立
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在通用评价指标体系下,结合公路行业特点,建立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公路项目投资效益的优劣程度进行供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公路项目投资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能够进一步提高公路项目投资管理水平、提升公路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针对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进行分析,对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以及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并举例说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
分析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原则、评价内容以及指标设置:
(一)评价标准
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主要分为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其中,强制性标准指的是我国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规范所强制性规定的、必须达到的要求,主要包括相关行业和部门并颁布的法律规范。非强制性标准主要指的是计划标准和历史标准,计划标准主要指预先制定的项目目标、实施计划、项目预算、工程定额等数据。来源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文件、概算文件、资金计划文件等;历史标准主要指的是以往年度的实际水平,例如历史最高水平、行业平均水平等。
(二)构建原则
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相关性原则
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公路项目建设各阶段目标有直接关联,能够正确反映项目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2、重要性原则
应当根据公路交通行业特点,使用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3、系统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资金在公路项目支出上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以定量分析为主,针对不能使用定量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的,需要运用客观性描述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4、经济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当易于理解、有较强的适用性,交通数据的获得及经济数据的取得要考虑实际条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评价内容
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公路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立项阶段、建设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以及运行阶段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1、立项阶段的评价事项
立项阶段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个阶段。
(1)项目建议书阶段
这个阶段提出并进行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为了达到预定建设目的,分析项目建设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主要通过对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论证,选择最优的路线方案、技术方案、投资方案,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并满足社会经济效益需求。
2、建设阶段的评价事项
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材料和设备采购管理阶段以及工程施工管理阶段。
(1)设计阶段
公路项目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路项目预定效益的实现。
(2)招投标阶段
项目的招投标阶段,按照招投标法要求,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结合项目规模,制定合适的招标方案,确定合适的承包人,并采用适宜的合同类型和计价方式。合理的合同类型和计价方式保障项目节约成本与实施质量等相关目标的顺利实现。
(3)施工管理阶段
施工管理阶段是从项目计划转变为项目实体的全部过程,划分为施工技术方法、施工环境、施工工序质量以及施工进度等方面的管理。
3、竣工验收阶段的评价事项
竣工验收阶段,结合财政部门相关法规及财政投资项目评审要求,对项目的实际成本、施工工期以及施工质量等进行的全面系统性的考核。
4、运行阶段的评价事项
运行阶段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公路项目的运行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通过对项目实际效果和项目目标进行对比,进而对项目建设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判断分析。
(四)指标设置
以上对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事项进行了分析,下面,对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基础建设程序执行情况
为了实现政府投资公路项目建设目标,需要对建设程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依据相关的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设定二级指标,主要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规划选址、施工图设计、项目开工、资金下达文件、付款依据、项目竣工验收等指标。
2、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进行衡量,管理责任主要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监理制以及项目资本金制(根据投资模式选用)等。
3、项目资金管理和内控指标
项目资金管理主要以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审计准则以及财政部门的监管要求为出发点,确保资金的安全、合法使用,将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情况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内控指标主要反映内控系统与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是否科学管理,通常情况下使用定性指标。
4、项目建设目标指标
公路项目建设目标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目标和项目建设目标:项目管理目标,主要体现在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投资等方面;项目建设目标,主要包括公路项目通行服务能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某一级公路建设项目绩效逐项分析评价。
项目概况:该公路建设项目全长9.3km,新建特大桥1座(长1100米),项目总投资为23000万元,由燃油税转移支付资金投资(省级预算)。
(一)项目过程的评价
1、建设程序执行情况的评价
该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批复文件、施工图设计、招投标资料、资金计划文件、支付依据以及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资料齐全,且建设程序履行良好。
2、基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
通过对五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项目法人责任制,代建公司作为项目建设的法人,履行项目法人职能;招投标制,设计、监理、施工等采用公开招标,其标底的编制与招标工作的流程均符合法律规定;合同管理制,严格的遵循相关的制定合同文本,并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实现对合同的有效管理;工程监理制,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监理公司;资本金制,该项目投资均为省级预算资金,故不考核此项。
(二)项目目标评价
1、工期目标
工具开工令及监理认证文件,项目实际建设工期约为28个月,计划工期为24个月。项目的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相比,延长3个月,占原工期12.5%(3/24×100%),分析原因:由于地方拆迁受阻影响工期。
2、投资目标评价
项目资金按进度到位及时,支出依据合规,无截留,资金管理、费用支出等制度健全,核算规范;项目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有效
3、质量安全目标的评价
经省级质量监督部门认定,该项目建设质量整体优良,无重大质量事故。
(三)项目影响的评价
1、经济影响
根据交通量调查,该项目建成后,改善了交通状况,提高了交通能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一定程度的促进了汽车维修、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数量明显增长。
2、社会影响
经专家评定,,该项目给该区域提供了比较方便快捷的客货运输,促进了沿线地区从农村向城镇化的发展,并带动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3、环境影响
由于该项目占地、拆迁范围控制的较好,没有出现超规模的占地现象,并通过运用绿化种植被等方法,对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的污染度和影响都比较小。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构建原则、评价内容以及指标设置进行分析,政府投资公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水平、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预〔2009〕76号文件
[2]朱衍强.公共项目绩效评价[M].中国经济出版社
[3]李娟.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及运用[J].财会研究.2012,10(11):51-53
[4]刘宏洲.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障碍与对策[J].市场研究.2009,03(12):96-98
[5]赵东升,卞德禹,卢伟荣.建设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2008,05(11):71-72
[6]鲍良.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篇8
电力建设投资后评价效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为进一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要求,市场经济对电力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投资行为的约束日益强化,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以及建立与完善后评估机制已经成为急迫而又崭新的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项目后评价是项目周期中一个重要环节,是项目管理过程中保证其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对改进和完善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后评价的概念和内涵
后评价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与反馈控制的管理理论,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影响和运营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对投资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投资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被评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项目管理的反馈控制过程是:投资决策者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需要,通过决策评价的可行性论证,依据分析结果,在项目决策阶段中及时纠正偏差,改进完善目标方案,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付诸实施。当项目运营一段时间后,通过项目后评价将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决策阶段的目标相比较,对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反馈给投资决策者,从而对今后的项目目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提高投资效益。
2项目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1开展后评价是当今市场的内在需求。后评价是改进投资效益、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工具与方法。实现国家制度的宏伟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城市基础设旋建设还要进行大量投资,客观上形成了对后评价的潜在要求;目前有许多投资项目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并作出再评价,是对后评价的现实需求。
2.2后评价有助于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改进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益。通过项目后评价,研究、分析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出现不符的原因,从而分析确定产生问题的因素,是由项目决策、或项目实施中管理不善,还是由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造成的,并提出适当的纠正措施。同时,通过后评价,将有关信息反馈到投资管理和投资决策部门,为改进和改善项目投资提供依据。
2.3开展后评价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管理科学化。后评价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活动成绩和失误的主客观原因,比较公正地、客观地确定项目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工作业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水平。
做好后评价工作,不仅能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改进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项目管理科学化。通过运用实际数据、资料来检验分析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研究项目各阶段变化的内在联系和促成因果,形成科学的评价结论。运用评价的结论和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指导新的项目建设,从而能达到不断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目的。项目后评价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延伸,是项目管理周期一个重要阶段,应受到充分重视。
2.4后评价有助于保证可行性研究和前评估客观、公正性。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价方法和制度,对前评估进行较全面、客观的检测和衡量,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可以促使项目的前评估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在进行前评估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确保项目前评估的客观、公正。
3电力项目建设后评价发展现状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行业一直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对项目进行后评价,可以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改进投资决策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科学管理服务的水平;也为今后电网建设的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达到在新一轮电网建设中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因此,电力行业相继出台文件,重视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国家电网公司专门出台“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投资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对送变电工程项目,在按照国家批准的本期建设规模建成投产并经过2年左右的运营期后,均应进行后评价工作。重视电力建设后评价,可以总结经验,节约建设成本,把握投资方向,规避投资风险。基于上述认识,对电力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4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4.1.电力建设项目过程评价: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法令、制度和规定,分析和评价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等执行过程,从中找出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4.2电力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和后评价时国家颁布的参数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并与前期工作阶段按预测数据进行的评价相比较,分析其差别和成因。
4.3电力建设项目的性能评价:根据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参数,对电力项目建成前后的供电能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损耗等方面的各种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分析项目建成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作用,分析它对于以后改扩建产生的影响,并总结经验教训。
4.4电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电力建设项目对环境质量、资源节约与利用、生态平衡及环境管理的影响等。
4.5电力建设项目持续性评价:主要对项目是否能持续发挥投资效益、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挖潜改造的前景等进行分析评价,做出判断,提出项目持续发挥效益必须具备的内部、外部条件和需要采取的措旌。持续性评价应分析的因素包括:项目本身的,如项目管理、财务、技术等因素;项目外部的,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地方参与程度等因素。
4.6综合评价:在以上各分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成功度法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定性总结项目的成功度,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今后建设同类项目提供经验,为决策和新项目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校学报 编辑队伍 存在问题 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48-02
人们常常用“红烛”、“春蚕”和“人梯”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其实编辑工作者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编辑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铸造者。学术期刊编辑,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都必须要经过他们的搜集、分析、策划和再创造才能转化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才能为全人类所共享。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是办好学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报编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也是科研人力资源大国。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科研人力资源已达4000万,居全球第一。2007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学术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1]其中,属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主办、主管的学报、专刊达到3500种。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产工作,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美国航空航天局曾就科技报告的受众面及其经济效益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迄今已公开的93万余份科技报告中,每天有逾2.3万人次的点击率。相关研究显示,科研人员每阅读一份科技报告,即可产生1280美元的经济效益。然而,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经济贡献率情况并非如此令人乐观。我国每年发表的论文虽然数以万计,但理论上存在的庞大读者群实际上并不存在。其表现为:一方面,论文的点击率、引用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学报的发行量少之又少,自费订阅者可谓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学术期刊中,知名的刊物数量十分有限,很多高校创办的学报、期刊只是流于形式。稿件的来源大多是以本校师生的论文为主,很难做到兼容并蓄、百家争鸣。同时,部分刊社对稿件审查力度不够,造成学术造假现象严重,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虚假署名、一稿多投等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这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学术研究的质疑以及高等教育中的诚信危机,而且也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这固然与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学术道德缺失及稿件缺乏原创性、创新性等有关,但学报编辑,作为论文接收、审查、批准、整理、加工、排版环节的专业人员,仍难辞其咎。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企、事业单位沿袭多年的“官本位”制反映在高校学报的管理体制上,便出现了所谓的科级编辑、处级编辑,由此而产生的、形式主义和“铁饭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使一些编辑工作者自认为高高在上,缺乏进取精神。他们在稿件的搜集过程中固守一贯的“等、靠、委、要”的传统思想,不能深入实际,不能很好地履行编辑组稿和约稿等深入细致的工作。还有不少编辑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学术价值取向与经济价值取向的关系,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稿件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二)编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编辑考核机制尚不完善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高校的外延扩张急速膨胀,但本应与之同步的高校内涵建设的步伐却明显滞后。一方面,面对数量剧增的稿件,尽管老编辑加班加点的工作,甚至不惜违背编辑出版规律,但仍感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另一方面,新增聘的编辑人员在政治理论素养、学术水平、理解选择能力、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等方面都还达不到编辑从业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要求。其突出表现为编辑工作和所发表的论文编辑含金量不足,质量不高。除上述两个原因以外,还存在编辑考核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未能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编辑考核指标和考核手段。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编辑工作要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编辑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角色意识模糊,创造性劳动思维发挥不足
编辑是优秀论文的欣赏者、发现者、发掘者,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编辑的使命是对需要编校的客体进行精心的选取和能动的改造,将潜在的客体经过细致的加工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编辑对自己的角色把握不清,分不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根本认识不到自己是作为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那么无论多高水平的论文都会被埋没。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然而,当前很多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严格固守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初始稿件仅仅是进行简单必要的修正,很少在编辑过程中发挥创新性思维,并狭隘地认为论文中的创新点仅仅是作者的职责而与自己毫不相关。其实,新形势下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编辑,更是如此。
(一)规范行为,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
高校学报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编辑必须牢记自己承担的社会职责,在编辑工作中必须突出其文化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学报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构建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从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指标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在日常管理中,要改变以往行政化的工作态度,使编辑对自身活动有一个审慎的客观评价,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在对编辑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时,要坚持把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置于优先地位,同时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认真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编辑所从事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编辑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自己劳动成果的科学性和纯洁性;要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无论获取、使用还是传播信息,都必须从科学的态度出发,认真分析,慎重处理;要淡泊名利,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充分尊重作者;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法律法规。
与此同时,在信息时代中,编辑工作更需要与时俱进。编辑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消化能力和占有能力,是编辑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编辑实力的体现。因此,编辑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业务素养。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备深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负责高校学报的相关部门,要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适时地对编辑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这对提高高校学报的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承载了编辑大量心血的优质稿件,不仅可以提升该刊的知名度,同时对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采取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视编辑的学习、培训工作,为其职业生涯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编辑,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热衷于学术,并不断鼓励创新,积极地同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
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且在工作中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要求编辑在选取加工内容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对于一些思想保守、内容陈旧的文章应一律筛除,而将精力重点放到一些题材新颖、观点鲜明、形式独特且具有前瞻性、创新点的文章上。这样才能使编辑出来的期刊和论文有亮点和深度,适应时展的潮流,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编辑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及时了解当前的时政热点以及科技发展的前沿,只有这样 ,才能选取优质的稿件,进行高水平的加工。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意义重大。它一方面提升了稿件的内涵,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它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报的声誉和知名度。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体现了编辑工作者的才华,体现了学术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不管是编辑工作者还是相关的负责部门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完善编辑队伍建设这一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史原.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权利与伦理道德修养[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篇10
英文名称:Journal of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
主管单位:水利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河海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9511
国内刊号:32-1165/F
邮发代号:28-25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