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2:3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建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建管理论文

篇1

关键词:货币政策监管职能监管机构

随着各种因素的推动,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之间的分离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就不存在任何联系,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健全的银行体系,而银行体系的安全也离不开货币当局的支持。两个职能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这种联系的存在,使得职能的分离并不必然带来银行监管组织结构从中央银行的分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执行货币政策与实施银行监管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要考虑银行体系的状况,而对银行的监管也必须要考虑特定的货币运行状况,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

首先,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最终目标一致。虽然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保证货币运行平稳合理,符合经济运行的要求;银行监管的直接目标是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的冲突。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服务于整体经济的运行,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即使在直接目标有冲突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也是有可能通过特定的业务手段消除利益的冲突。

其次,货币稳定和银行体系的稳定紧密联系。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银行的安全也离不开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货币政策的实施是要经过几个中间环节的,这其中银行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如果银行体系存在问题,那么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实施的作用的程度大小是和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相对应的,因为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传导。如果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中占绝对的地位,那么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将受到银行体系运行状况的巨大影响,这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尤其明显。同样,如果货币政策出现问题,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银行体系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可以说,货币政策是实施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银行监管是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必须要协调运行。货币政策自身特性也要求银行监管活动的协调配合,没有良性互动的配套监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出现梗阻现象,货币政策效应就会弱化。

第三,银行监管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完善合理。货币政策的决策和银行监管政策的制定,都需要从银行收集大量数据和信息,因此,要顺利的执行两项职能,必须要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也可以避免增加银行的负担。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要求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着许多差别,实现两种职能之间的信息共享,便于协调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有人认为将银行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职能放在统一的中央银行内部运作还是要比分拆有优势。通过对银行进行监管,中央银行可以获得对金融市场形势的第一手资料和感觉,反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通过银行监管,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也有利于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而且由于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由中央银行负责银行监管,有利于及时交流执行银行监管国际准则的新情况,便于银行业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本文认为,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职能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使得在两者之间形成协调非常的重要。这并不必然要求两者一定要由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实施,也正如并不因为两个职能的分离必然导致银行监管的机构从中央银行分拆一样。

二、从最后贷款人功能的角度看货币政策与监管职能及监管机构的关系

在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之后,并不意味着货币当局就可以不考虑银行体系的运行状况。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当局仍然要对银行体系的不安全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负责,货币当局仍然要发挥最后贷款人的功能。

银行体系的不安全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一个主要的表现是通过银行危机的形式。银行危机可能是由于整个银行体系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个体银行的问题所引起的。个体银行的问题,由于具有传染性,也会危及到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造成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可能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负有稳定货币运行责任的货币当局,在很多情况下,仍然要发挥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以防止银行危机的发生。因为虽然对银行的救援可能与货币政策之间形成目标冲突,而且对于银行的救援也可能造成道德风险,加大银行体系未来的潜在风险。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危机的危害要超过对问题银行注资进行救援的危害。对于这个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功能实际上最终资金来源还是纳税人,还是要由财政出资。因此,完全可以将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从中央银行分离,由一个独立的机构,或者直接由银行监管机构来行使。但是,一方面,传统上都是由中央银行来行使最后贷款人的功能,在经验、运作的能力、程序等方面,货币当局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由其他机构来行使这部分功能是否具有可能性还有待讨论;另一方面,即使将对于问题银行进行救援的最后贷款人功能分离,货币当局仍然要对另一种系统性风险负责,这是其他机构所不能取代的。就是对于支付清算体系中的风险,中央银行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仍然需要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比如,在监管的制度结构变革后,英格兰银行并没有被完全剥夺对银行运作的监管权,它仍然保留着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仍然要对整个支付和清算体系的正常运转负责。另外,清算体系在一国的经济运行中占据着一个关键的地位。每天的清算数额巨大,如果清算过程中出现了风险,有可能演变成为系统风险。而由于中央银行在管理、监督、参与清算体系的运作方面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在防止清算体系中的风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是很重要的,因此,即使将对问题银行进行救援的责任交给其他的机构来运作,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仍然是存在的。这就使得货币当局必然还要与银行监管发生联系。

三、货币职能与监管职能的分离、联系与监管组织结构

职能的分离要求对银行的监管必须和执行货币职能的机构分离,但是职能之间的联系又决定了这种分离不一定就表现为将执行银行监管职能的机构从中央银行的分拆。除了直接在中央银行之外再单独成立银行监管机构之外,如英国完全将两个职能分离,分别由英格兰银行和英国金融服务局(FSA)来行使;我国也在2003年把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单独成立了专门履行银行监管职能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外,也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比如可以在中央银行内部设立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就像意大利银行的做法;或者设立两个分离但是却互相合作的机构,如在法国,银行管理委员会和法兰西银行分别执行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职能,但是法兰西银行又在银行管理委员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在中央银行内部给予银行监管职能一个半独立的地位。对于不同的国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模式

职能之间的分离决定了既是将银行监管的职能保留在中央银行内部,执行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内部机构之间也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以避免目标上的冲突,而职能之间的联系又决定了即使将银行监管的职能从中央银行分拆出去,执行银行监管的机构与中央银行之间也必须要有一个协调。

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是银行监管组织结构从中央银行分拆的基础。由于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之间在目标上存在着冲突,在行为与业绩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差别以及由于职能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了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出现了分离。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货币当局也必然要对因为个别银行问题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负责,两个职能之间的分离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在分拆之后,监管当局与货币当局之间还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包括在组织、在信息的共享以及在职能交叉所涉及的协调行动方面建立联系。联系的重点指向是保证银行的系统安全,这需要双方在安全评价机制、监控指标体系、预警机制以及金融安全网的建设方面形成协调。

在我国执行货币政策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和执行监管职能的中国银监会之间的分拆与设立已经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它们之间协调与合作正在日渐加强,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信息搜集与共享及处罚等问题方面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另外,他们同中国证监会与中国银监会之间的监管协调问题也需要在一个统一的大框架下来统筹安排和考虑。总的来说中国人民银行和三大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磨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最后认为由于多头监管所引发的诸多成本是很大的,未来我国金融业监管应该实行统一监管,无论是从监管成本来讲,还是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来讲,金融业统一监管是我国金融业未来监管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钱小安.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分工与协作[J].金融研究2002,(1)

篇2

全的法律体系能对武警部队经济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完善法律体系可以保证会计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明确的法律法规在进行约束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会计工作者的危险意识,进而提高会计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经济犯罪行为。在会计从业人员选择上,应该提高录用标准,通过严格的筛选面试选择优秀的会计工作者。不仅要注重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还有注意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要求会计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那些有违纪行为的会计人员,要进行严厉批评并做出相应处罚,用严格的标准规范经济管理行为。此外,还有注意开展会计学习培训工作,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财政知税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提高会计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以及职业道德意识,从而提高会计监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完善会计信息审核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进行财政监督的重要凭据,完善会计信息有利于严格监督相关人员的经济行为,从而提高工作者的自觉性格。此外,武警部队还应该将利用网络技术对经济往来交易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每一笔账目都记载明确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会计监督的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的透明度能够进一步提高会计监督质量,保证每一个会计工作环节都是按照法律法规严格开展的,从而减少财务工作中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增加会计工作的透明能够在工作人员之间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有效的进行会计监督管理。

3.完善内部资金管理体系

武警部队之间财务过于分散,虽然能够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但是也造成了会计工作漏洞从而引起违法违纪。因此武警部队内部应该建立集中的资金往来系统,不仅能明确资金往来的过程,还能在不同部门之间起到相互监督制约的作用。是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联系,为财务监管提供一个灵活有效的环境,从而提高会计监管的工作效率。

4.、结束语

篇3

要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实施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将现实的法律与科学的观念结合起来。并且在推广使用检测和识别的“四新”技术时,也必须深入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经济状况,确定合理的折扣,并将其贯彻到平时的技术管理和生产工作中。现今建筑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提高自身技术管理方面的竞争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建筑企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技术管理工作来提供支持,因为它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工作效率并保证工程的质量。借助技术管理工作,可以使企业在建设期间的各种制度慢慢健全,并增强企业的竞争水平。进行基础工作的技术管理工作时,必须抓住工作的关键点。要依据项目类型的不同选择最适宜的协作方式,还要尽可能的提高施工服务的质量。现今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竞争力的高低也有着密切联系。很多企业尽管有着非常优越的技术力量,但未进行严格的管理工作,因此在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现今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筑行业的整体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信息化建设除了能够加快施工效率,还可以提高工程质量。所以,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的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而这需要建设企业和设计企业的共同努力。建筑企业在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时要以系统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决策、控制等各项工作。建筑工程的建设是非常普遍的操作性工作,但它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企业必须严格进行管理工作,这包括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施工管理、质量验收以及竣工文件验收等多项工作。其中,“技术元素”是指制造技术活动的技术法规,标准,设备,智慧,责任和技术人员。在建筑施工中必须严格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施工管理就是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指导,并控制好各项技术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制度。通过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新技术的开发和完善,提高科研水平。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有一套科学的技术体系和责任体系,并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施工,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保证企业的投资收益。还能依照建设要求,高质量的完成施工工作,在施工进度、质量、技术及生产管理的各方面都实现了很好的统一。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2.1整体优化施工管理系统

要贯彻落实好各个与建设相关的技术要求、规定、方案及合同条款。在技术管理工作中还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到人制,设立这项制度的原因是为了督促各个工作人员都能高质量的完成自身工作,避免产生施工伍梦泉池州梅龙建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池州247100任务不明确等恶劣现象。除此之外,技术工作者还要积极进行创新工作,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严格进行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对施工图纸及各项决策进行科学的管理。施工图纸未通过审核不能进行施工,工作期间还要开展技术测试并进行分级管理,这样可以保证全员参与,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施工中的重点项目和使用了“四新”技术的项目,更加需要进行严格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技术文件管理,就是施工企业要对施工中的各种组织文件和技术文件进行合理的保存,然后根据有关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和入档。还要测量并管理好工程变更。

2.2施工阶段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技术筹备工作,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以后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还要控制好施工项目的时间表,根据理解和分析的特征,根据施工的各种条件来设计施工组织方案,并将各项技术要求落实到位。在施工期间还应善于持续和平衡的工作方式,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也是为了按时竣工并减少施工成本。在施工项目的准备和建设工作中都要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依据,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严格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参加人员编制,明确分工,最后汇总,修改定稿。

(2)施实行规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书写格式,基本内容应该统一规范化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是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要由项目部来完成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给予技术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

2.3技术文件的管理措施

(l)变更管理。

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建造工程变更的后果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甚至有关的福利水平。工程变更与否的主要参考应当积极进展。变更管理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工程的收益,还可能危害其它企业的利益,并且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保证设计方案的完善性,并和相关的技术规定一致,还要确保各种管线位置的准确性。要保证绘图方案始终是相同的,避免其前后出现矛盾。还要检查主要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符合要求,重点结构纹理的合理性。

(2)完成系统的文档管理系统构建。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文件在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中,反映真实的物理条件的建设项目,与使用的材料,图纸,音频,视频等各种文件保存的价值形成,这是为了最准确的记录各个建筑项目,并做好检查和日常的维修、抢修工作。工作过程的重点工作是数据收集,由于数据可能出现变化和转移,在进行转移工作时才检查出记录信息的日期、记录内容可能有所出入。

(3)要建立科学的文档管理系统。

只有建立了文档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测设点的精确性,而对于施工过程中的项目数量变动,管理者也必须有深入的了解,不能忽视任一个相关的技术项目。要仔细审核各个数据,这样才能保证建设企业的利益,如果记录的日期有所出入,则会给后续的施工工作增加难度。在进行信息填写工作时,还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所以信息填写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3、结语

篇4

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建筑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海外建筑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必然承受更为巨大的经济风险。而我国国内的施工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受到国家缩进银根、抬高建筑企业贷款门槛的影响,承受着更为巨大的资金压力。这种情况下,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对资金的总体利用水平,对于施工项目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1.制度建设缺乏,无力应对突况当前阶段,有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总体认知水平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层次,虽然对经济效益有着极大的渴求,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获取更多经济效益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财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意识不强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整体水平普遍较低,在突况的应对上,由于缺乏必要的应对预案,因此往往手足无措,进一步增加了局面的混乱。

2.人力资源环节漏洞频出,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水平作为当前阶段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要素,人力资源对于提升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施工能力、管理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际上,任何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仅有资金、制度显然是不行的,资金的运转必须有人作为支撑,而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同样也在客观上需要人的执行。但是在当前的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短缺非常严重,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缺失,已经从根本上影响到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必须认识到,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无法有效的留住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客观存在,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同样也不利于我国建筑行业整体财务水平的提升。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缺乏监督机制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依托,只有制度化的解决方案的制定,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为其财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包括财务分析、资产管理在内的诸多财务基本功能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财务管理制度化更是无从谈起了。

4.管理者投资意识过于强烈,干预常规财务管理在当前,很多建筑企业的实际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认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而在本身没有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他们往往也具有非常强烈的投资欲望,希望所掌握的企业在其他行业也同样能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事实证明,这种盲目的投资并不会带来较好的效果,不仅无法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反而会导致原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不利于企业发展。

三、防范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控制企业的总体经营情况受到项目成本控制水平的直接影响。而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指标分解、指标控制以及指标考核三方面的工作完成的。项目部门需要在上级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固定资产的购买,这是保证资金安全、防止资金非法转移的有效手段,对于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同样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材料采购方面,必须完全遵循“质量好、价格低、运距短”的原则,对所有进场材料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计量和验收,以规定的流程和程序来审核、支付费用。

2.加强项目资金的预测作为一种典型的先定价再生产的产品,建筑产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使用和预测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预测的依据也往往是通过合同中所规定的价格进行的,以对施工情况了解较为深入并能够熟练掌握本公司的施工成本的财会部门根据以往经验来进行预测意见,然后结合本地区的其他施工项目成本情况来进行资金使用计划,分阶段的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和项目发展的进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篇5

关键词:经济管理

论文正文:

备件经济管理思考

1、加强备件的计划管理,更新理念,发挥备件子系统的潜能,努力降低库存

备件采购和仓库的集中管理,为设备系统确立备件计划管理为主导的备件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并且取得明显的成效。2000年至今,通过设备部计划部门审核否决的备件需求计划约7000万元,避免了更多的备件库存积压。但是,这只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2002年元月,钢铁公司备品备件管理信息系统(简称备件子系统)的投用,为设备系统备件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1)树立新的现代备件管理理念,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首先,要树立合理储备的理念。什么是合理储备?从生产的角度来说储备齐全是最放心的,但是,如果储备的面面俱到,则总体上设备的生产效率大大下降,因此以最少的储备,最低的成本保证稳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充分考虑备件储存的时间成本,正确掌握并处理好备件储存导致流动资金积压与备件紧急采购而产生附加费用的关系。再次,主作业线与辅助作业线设备备件储备的差异,有备机与无备机设备的备件储存差异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测算,确定储备品种,设定合理的最高和最低库存额;设备点检人员要在强化现场点检,掌握设备动态的前提下,自下而上合理申报备件需求计划;要通过加强对技改投资和改善性维修设备备件的选型管理,通过优化设备备件选型,增加通用性或者相似的设备备件数量,减少需要储备的备件的品种和数量;设备管理人员只有更新理念,加强科学管理才能避免大量备件库存积压浪费。备件计划部门再辅以一定的管理手段,通过开展维修备件上机率考核、一般性维修备件定期强制入成本以及库存备件金额增长率的考核等方式,促使备件管理由粗放向精细管理的转变。

(2)扩大零库存备件的品种和数量,继续按照市场换效益的原则,通过为供方设库和在供方设库的方式,推进备件零库存管理,减少资金占用。

设备部零库存备件的价格一般比市场价低10%左右。2000年实现进口轴承、皮带机备件2个品种的零库存,降低库存约200万元;2001年实现液压软管、拆炉机刀片、开铁口机钻头、钻杆和船用电缆、硅橡胶电缆6个品种的零库存,降低库存约250万;2002年实现聚氯乙烯电缆的零库存,正在进行高压电缆,金属软管,液压接头,中、低压通用阀门,铸铁衬板,风口小套和钢厂炉修专用件的零库存谈判,可以减少库存350万元。到2002年底,预计实现零库存的备件金额将达到800多万元。备件子系统投入使用后,所有这些零库存备件,钢铁公司各单位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备件子系统查询到可以使用的品种和数量,直接领用,设备部每月依照消耗清单,与各零库存供应商结帐,可以较好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占用。

(3)及时清理无效的库存备件。由于设备更新、改造、改善性维修或者储备时间过长,库存备件会有一部分成为无效的备件。无效的备件放在仓库中,尽管从帐面上来说流动资产没有损失,但是它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仓库空间,需要人们进行维护保养,仍在继续消耗资金。因此,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谨慎更新、改造,在严格控制储备,慎密评价、筛选的基础上,适时、合理的调拨和报废备件,盘活资金,也是降本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4)发挥备件子系统的潜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目前,生产单位可以通过备件子系统及时了解备件的库存、计划申报、有关合同签订、在途数量、到货及出人库及其价格情况。生产单位结合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可以合理申报备件需求计划,及时对消耗的备件进行结算和预算。通过生产厂对备件贮备和采购情况的了解,减少非必需的计划。通过组织各厂设备管理人员科学的测算,设定备件子系统内各类备件合理的最高和最低库存数量标准,合理储备备件。

2、继续规范采购行为,为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保证

(1)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建立制约机制,规范经济行为。

经济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人的因素所制约,必须在内部形成制约机制,规范经济行为。设备系统采购行为的制约机制是分层次的,在各类制度和备件子系统中,明确了业务员、科长、部长等分级管理工作流程和权限。生产单位根据设备的状态和技术要求申报需求计划(可以推荐采购的供方),设备部计划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库存情况和经验,再形成采购计划报分管部长审批。

采购部门招标或者比质比价采购,进行商务谈判,然后按照计划核价、科长审核,部领导审批的管理流程进行审批。业务员和仓库保管员对到货的备件进行验收,重要的备件进行检测,2002年对直接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轧辊等开展到货质量检验,合格的才入库。采购产品到货使用后,设备部还要与使用单位的设备部门一道对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进行跟踪,对质量和寿命不能满足合同规定的进行索赔处理。

为了使业务人员责任心不断增强,增加采购业务的透明度,设备部定期交流管理干部和业务人员,备件子系统同时对各厂用户以及监审、财务、企划、公司工会等部门和公司各级领导开通,引人外部监督,使得采购业务更加公开、透明。通过几年的努力,设备部逐步形成了技术、业务与管理人员、科室与科室、使用单位和管理部门、下级和上级、部内与部外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

(2)积极组织开展备件功能寿命计价工作,把备件的使用寿命与采购价格直接联系起来,优质优价,从而进一步降低备件消耗和检修工程及材料费用;目前,功能计价的重点是生产中消耗数量多的工艺备件,首先从结晶器铜板、风口套等开始做起。

(3)深人开展招标和比质比价采购,加大公开招标的力度。

在2000年招标采购的基础上,2001年的备件采购费用得到较好的控制,采购成本有很大的下降。2002年,设备部加强与宝钢招标办的合作,积极推进公开招标采购业务,取得明显的效益。目前,已有五个项目上网公开招标,两个公开招标项目开标、评标结束签订了合同,其中资源公司15t门式行车,项目计划投资250万元,中标价126.61万元;烧结双梁行车,项目计划投资210万元,中标价132.97万元,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节约投资近200万元;邀请公司职代会代表参加招标工作,实行民主监督,使采购行为向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向跨出了一步。

篇6

为切实加强经济建设资金拨付环节的管理,首先对资金的不同种类和用途进行了细化区分,然后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不同性质资金的管理。从实际情况看,四平市使用的经济建设资金种类大致可分为:国债资金、中央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专项资金、转贷资金。对于这些资金的管理,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根据资金的不同种类和用途,结合项目建设实际采取了不同的资金拨付手续和管理模式,在具体管理上,力争做到“一个严格、两个相符、三个必须、四个明确、五个到位、六个坚持。”切实做到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

五个到位。一是对前来办事的项目建设单位,坚持做到热情服务到位,做到急事特办,不扯皮,不推诿。对需要解释的事情,真正做到态度和蔼,耐心细致;二是对项目建设资金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和相关规定,在资金齐全、审批手续完备的情况上及时拨付到位;三是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对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到位;四是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上的经验,及时总结,逐步增强管理意识,强化管理方式,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五是对每个项目从上级部门批准并下达资金开始,就收集该项目的相关资料,在项目建设竣工后,将项目建设资料收集完整,以项目为单位装订成册,归档备案,切实做到对每个项目的相关资料都能管理到位。

六个坚持。一是在工作中,坚持以服务市场经济发展为工作宗旨,对全市的建设项目竭尽全力支持,热情服务;二是对上级批复的建设项目,凡是使用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一律设立专户专账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对上级下达的基建项目或是改造项目资金,坚持以基建审查为项目建设预决算的基准,切实加强基建项目资金的管理,防止项目单位擅自变更建设内容,杜绝挪用专项资金和超预算现象发生;四是对项目工程建设的承建和大型设备以及主要材料采购,都坚持以采用招投标程序为项目具体实施的前提,规范基建承包秩序,防止在基建承包中出现瑕疵,避免因基建质量问题给项目建设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五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设备购置和材料采买坚持以政府采购为基本原则,不准项目建设单位自行采购;六是对项目建设拨款坚持以工程进度为拨款依据。

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首次拨款,要求项目单位提供完整的相关审批手续、资料等。再次拨款时,工程项目承建单位要填写《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拨款申请表》并附项目监理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提供的“工程价格结算单”和“项目建设拨款意见书”,同时还要附有税务部门开具的纳税发票,才予以拨款。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专业管理职能,规范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前的各项相关程序和手续,防止在资金拨付审批环节出现纰漏,而且也有效确保了工程项目资金在使用上的安全。

二、把好资金使用关,事后监管突出一个“实”

一是定期检查。规定每年对全市经济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题;二是随机抽查。对于阶段性重点资金的使用情况,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随时到项目单位查看已到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计划专款专用;三是重点调查。对于重点工程类项目及群众有反映的项目,及时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深入到有关项目单位,重点对资金使用情况及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四是联合巡查。

篇7

近百名记者关注王受之“自由空间”理论

在此次北京天鹅湾主办的论坛上,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王受之、纽约市城市规划局前局长饶及人、中国贸促会建筑行业分会会长龚沪生等业界专家就北京的房地产开发方向进行了讨论。而专程从美国赶到北京的王受之、饶及人的发言更是吸引了现场近百名记者和业界人士的目光。

王受之先生指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购房者越来越关注居住文化和居住品质,居住空间的合理性也随之成为设计专家及开发商必须面对的课题。“自由的使用空间是建筑产品的方向,只有做到一个空间兼具多种功能,居住者才可能享受到居住文化品质”,业界认为王受之的一番话指出了建筑产品的国际发展方向。

“每个人都在改变,改变以后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现在搬离这个空间还是继续改变这个空间,因此空间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纽约市城市规划局前局长饶及人认为,随着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的改变,房屋的使用结构也会有所调整,有远见的开发商不应过多硬性规划户型,而是留下活性空间,从内部空间进行合理构造。

“十年内开发商至少还要提供2亿套住宅”

王受之和饶及人的观点多次引发了在场人士的讨论,而在谈到“目前中国房地产究竟是否存在泡沫”这一热点话题时,王受之则表现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他认为,中国房地产的市场需求很大,全世界的城市率大概是50%,中国的城市率大概是30%,如果要在20年之内或者10年之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就意味着还有2亿人要搬到城市里住,仅这一项数据就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未来10年内开发商至少还要提供2亿套住宅给城市化后的居民居住。”王受之这样表示。

大家访谈

多数建筑缺乏对空间的理解

王受之(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最近回国的次数很多,因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各行各业对于规划这方面的咨询越来越多,真正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太快了。纵观世界建筑史,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大规模的建设。

中国从开放改革到现在不过20多年的时间,建筑设计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和国际接轨,肯定会产生一个断层,北京豪宅的设计把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排挤出去了,这种社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可以说北京是一个被现代化破坏最厉害的城市。目前中国很多建筑产品缺乏对空间的理解。现代建筑应该突出自由的使用空间,居住者开始希望自己的空间有很大的互动性,而不是只具有单一的功能,人们会越来越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实现和邻里、家庭成员的互动。特别是新生一代,可能他们就不需要一个经典的客厅,可能只是在房间、卧室里面需要一个上网的电视。我个人认为,这种自由的空间组合,肯定是全球建筑设计的趋势。虽然目前在中国这种建筑产品不多见,但这种观念肯定会随着人类发展,以及更多的国际化交流和学习而改变。

“中国是世界最伟大的工地”

龚沪生(中国贸促会建筑行业分会会长):这几年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根据我们2004年年底的初步统计,现在全国城镇的住宅住房,已经有了96亿多平方米,城镇人口平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将近25平方米。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都会吓一跳,到处都是吊车,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工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文化成了我们住宅综合质量的一个体现。我觉得,中国的居住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现代人对居住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是不断提升的。从我们居住者对空间需求的层面讲,一方面要满足基本居住的物质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空间。现在业主已经不仅仅是注意自己的家,而是开始关注沟通、交流这些精神层面。

老北京的四合院,邻里关系非常密切,相类似的还有上海的弄堂文化。所以建筑的活性空间应该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第一个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第二是找到一个通透、互相能够交流的空间。开发商应一方面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要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空间。

居住文化不要盲目照抄西方

饶及人(纽约市城市规划局前局长):现在中国的住宅变化得非常快,中国的很多的社区,包括天鹅湾的社区已经和美国的社区差不多,有些居住概念甚至已经超过美国。但我觉得中国还是应该设计出符合我们居住需要的具有活性空间的建筑产品。要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社区,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人群混居在一起的现实情况,因为最好的社区应该是一个混合型社区。

中国人在居住需求的层面上,应该是追求西方住宅产品的舒适环境,而不是追求西方的生活价值。我们中国有很优秀的居住文化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在居住需求和居住文化方面,不要去盲目照抄西方。

中外在居住空间设计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我们在对生活方式的取舍上面和美国差别比较大。国外人的家庭观念特别淡,物质追求非常多,所以美国人是以消费为追求,是一个很注重物质生活的民族。而中国则不然,如果一个东西坏了,中国人会重新想办法把它修理好,是一个很重感情的民族。从这个角度来讲,各自对空间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美国人觉得自由非常重要,中国人对活性空间的理解还是以实用为主,这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有所体现。

“北京规划计划赶不上变化”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在20年里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都有一个住房的梦想。中国人不会想开汽车上班,但肯定想要住大房子。

北京的多样性、混杂性非常明显,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非常好玩,有各种完全不同的人,所以建筑产品也应该顾及多样性。北京天鹅湾设计的可做多种空间组合的产品,可以满足各种类型的人,这种产品在北京相当具有竞争力。

篇8

建筑经济管理的论文范文一: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功能的要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建筑工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包含的方面也越来越多。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整个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企业效益的获得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人们提出了通过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以提升企业招投标工作质量的方略。本文就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中的重要性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招投标;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下,我国经济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和投入也不断扩大。在经济市场竞争如此剧烈的形势下,对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在节约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经济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社会各个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的规模和投入也在近些年来不断扩大,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建筑经济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中涉及工程内外部因素的工作,贯穿于建筑工程项目规划、施工、验收等各个过程中,对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质量的保障、效益的获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人们逐渐将招投标作为建筑工程整个建设阶段的重要部分时,开始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中的重要作用,建筑经济管理理论和技术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中的重要性的体现

2.1工程造价控制

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猛,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和人才被引入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当中,极大的促进了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样式的增多,在增强建筑安全性、实用性的同时,也给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是确定工程施工合同价款的重要阶段,其间涉及工程施工成本、进度、规模等诸多要素,其阶段的完成质量对后续工程的建设及竣工结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企业都十分重视工程施工前的招投标工作。切实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对工程量清单作详细的制定和检查,将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不易标价的几个方面作重点标识,并制定相应计划进行落实,以制定出一套包含建筑标准、规模、工期要求、技术特性等诸多必要内容的招标文件,为工程的招投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工程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和采购人员间出现的粗制滥造、浑水摸鱼等现象,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制度标准,规范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确保正规的进货渠道,以保障工程设备和材料的质量,避免后续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在保障工程设备和材料的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升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这从另一角度也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利。

2.2提高建筑招投标工作的质量

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投标企业设计的施工与建设方案进行交流,确定出一套互利共赢、按期保质的工程施工建设方案。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利用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的漏洞,实施诈骗、偷工减料等事件,不仅给工程建设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质量也逐渐成为了工程企业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严格把控资金和人员流动,及时剔除不利于招投标工作的人员,确保招投标工作的秩序。对招投标工作进行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料、资金等重要物件要经由专门的人员保管,防止丢失和偷换等事故的发生。由于在市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工程设备和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的更新相关的数据信息,防止招投标企业在工程建设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钻空子。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工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招投标工作中建筑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在不断严峻的资源形势和气候状况的影响下,经济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工程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拥有许多重要的机遇。尽管我国建筑工程的规模、质量在近些年来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在建筑经济管理技术和理论等方面仍旧缺乏经验和人才。许多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组织机制仍旧较为陈旧,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建筑工程招投标状况的需要。为保障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工程的质量和提升施工建设的效率,企业应当积极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相关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对现有制度中不适应工程招投标状况的条款作及时的更换,并设立相应的部门,对当前招投标工作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作详尽科学的分析,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宝贵的资料。

3.2提升成本测算与辨别技术水平

现今建筑工程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保障工程质量的方法。我国许多建筑工程企业所采用的对招投标工作中成本测算与判别方法较为落后,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为有效合理地控制工程成本,实现资金利用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必须有效的提升成本测算与辨别技术水平。积极引入审核漏项法、报价分析法、专家判别法等先进的技术方法,提升企业招投标工作的质量。

4结语

总之,在企业日渐关注工程成本的控制和工程质量的提升的发展趋势下,人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在招投标的作用。合理利用建筑经济管理在保障招投标工作质量方面的优势,规避工程设备和材料质量不佳、工作人员管理不周等给工程质量和效率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桂兰.做好消防部队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3:95.

[2]王艳洲.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南科技,2013(09):212.

[3]李海林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5):166-170.

建筑经济管理的论文范文二: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经济下滑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改变教学模式来提升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创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建筑经济管理属于社会科学,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拥有现代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技能、具备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回答问题、互动为辅,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全球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且新型的信息技术也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遍的在教学领域中使用,在国外很多国家的信息技术教学办法已经应用到很多的教学领域中。而在我国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就显得较弱,所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更需要优化和创新。如今手机和网络的应用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能利用这些终端传授知识会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系,积极拓展合作项目,争取通过优势互补等方式搭建更多的建筑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丽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09):101-102.

篇9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机械设备维修机械设备人才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对建筑施工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建筑行业的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和重要,在大大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加强了成本核算,对于机械设备管理中采用租赁方式给予重视,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国有体制下,建筑机械设备的投资,由于受所谓固定资产旧式概念的影响,基本上采用的模式为:单位购买—单位所有—单位使用。就如笔者本人单位而言,其大型建筑机械设备购置时间,从最早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建筑企业,把资金主要都投入到主业中,用于持续投资建筑机械设备的资金几近于无,所购设备使用年限基本上都已超过10年,部分已经报废,在用建筑机械设备陈旧。虽然各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设备进行一些革新,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克服了许多困难,狠抓了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是,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创新使机械设备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笔者仅就这些当前管理工作的现状作出剖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与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技术层面来讲

①机械设备陈旧,技术状况下降。

②操作人员队伍庞杂,素质高低不一。

③修理技术力量薄弱,维修保养困难。

④配件质量好坏不一。

(2)从管理层面来讲

①对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②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不规范。

③建筑机械设备租赁专业人才十分短缺。

2产生建筑机械设备问题的多方面因素

(1)国有大中型企业购置建筑机械设备的时间,大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在用的建筑机械设备大都已进入使用寿命晚期,经过10多年的使用,即使维修保养到位,其设备现状已不具备良好状态,为了能投入使用,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来保证其使用,从经营上来说,已是一种负担。

(2)我国建筑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建筑机械是特种设备,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特种作业培训才能上岗,但现在一些培训点,为了更快让人员投入使用,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强度、实践都不够,一些人员可能今天还在人力资源市场等待用工,而明天就成为了一名特种作业操作人员。许多操作人员仅仅只会动按钮,而对一些基本的维修保养作业都不懂,这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作业过程中对安全事故的预防都有害无益。

(3)在90年代初期,国家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在此期间,许多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都大量引进了一批大学生,但从此后,却很少招收中等专业人员,这批大学生现在留在建筑企业的,都已成长为管理人员,但对于进行实际操作的维修技术人员,已出现了人员断层现象,基层大量缺少电工、机修工等维修人员,造成建筑设备维修力量薄弱,设备维修保养困难。

(4)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建筑机械设备的维修配件也打断了专营,进入了市场,其利弊众说不一。但有一点,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机电配件市场上,许多鱼目混珠的配件摆上柜台,这些产品并不是不能用,只是使用寿命有限,或强度不够,造成维修工作不力。

(5)国营企业的企业等级是以固定资产总额作为划分的标准,造成各企业重占有、轻效益,对建筑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每个单一的企业都在进行,造成社会财富巨大浪费和资本的低效益,由于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代租赁意识不足,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机械设备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管理长期处于重用轻管、管理粗放、不重视经营成本的状态,经济效益和机械设备利用率较低,成本核算不清,对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现代租赁观念中,追求资本价值的最大化是其核心内容,这种分岐导致我国租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租赁业在宏观管理上还没有具体的部门统一地对租赁业实施有效管理,难以在政策上协调统一,无法形成一个规范的、具有规模效益的社会租赁市场,对租赁业在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估计不足,对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6)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不规范。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系统完备的、旨在保障租赁双方合法权益的《租赁法》,只是在《合同法》、财政部的有关文件及专业银行自行制定的金融租赁暂行办法中对融资租赁有一些简单的规定,致使租赁业近似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环境之中,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明显,严重制约了租赁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租赁业发展的需要。经营性租赁业无法可依,租赁合同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租赁市场就难以规范运作,租赁合同的合法权益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财政税收政策上,没有根据租赁业的经营特点,制定符合其经济规律的财政税收政策。由于租赁业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够正常运行,而我国则长期将租赁融资视作贷款,在税收上视同一般商业行为,因此租赁业的经营资金和正常利润无可靠保障。企业看不到利用租赁方式进行交易的独特优势,因而影响了其实行租赁的积极性。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竞争,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出现了内部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但租赁市场的建设没有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地位进行筹划,基本上属于盲目的、不规范的运作。主要表现在租赁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用于租赁的机械设备数量少,机型陈旧老化,同时由于租赁企业的资金无可靠来源,更新改造能力不强,租赁市场无法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这种无序的、自发的、粗放的、主要针对企业内部需要的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是一种功能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生命力非常脆弱的市场,虽对降低工程成本起到一定作用,但无法实现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化规模运作和增强投标、承揽工程任务的竞争能力的目的。另外,由于一些私人公司涉足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其购买的设备均是新设备,并进而和生产厂家联合起来,实施以租代买,在租赁费用上,用较低价位对原有市场进行争夺,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形成了较大冲击。

(7)设备租赁专业人才十分短缺。租赁业在我国发展虽然已有20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由于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租赁市场与全国其它行业一样,专业人才十分短缺。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员管理水平、文化素质、技术能力不强的问题,加之从事租赁业务的人大多数未从事过租赁专业工作,缺乏专门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租赁业发展的需要,急待调整人员结构,提高和充实专业人员的素质。

3解决建筑机械设备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1)加强教育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首先要抓好管理人员的选配和培养,通过送出去培训、在职自学、函授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以法管理的能力,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实施有效管理专业管理人员。其次要抓好操作人员的教育训练,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定时辅导与集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评先创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多手段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对于未按规定使用、维护设备的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对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管理规程、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真正把机械设备管好、用好、修好,确保生产的安全、高效、低耗。最后是要抓好维修队伍的建设,通过单位自培、引进中等专业人才等办法,提高国营建筑企业的维修技术力量,通过较好的维护保养作业,努力提高陈旧设备的活力。

(2)立足现有条件,积极想办法改善管理条件。近年来,客观上由于大部分单位管理条件差,经济紧张,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改善设施,这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陋就简,立足现有条件,挖掘潜力,千方百计搞好保障。在此情况下,要积极想办法克服当前的困难,要精打细算,堵塞各种漏洞,做到计划开支,制度监控,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找信誉好的经销商购买配件,形成长期伙伴关系,这样质量价格可以得到有效保证。搞好修旧利废,充分利用现有库存,能用就用,该处理的就处理,变死物为活物,以弥补维修经费不足。

(3)广泛宣传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领导者对租赁的认识。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是搞好建筑施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机械设备租赁既是一种商品交易方式,也是一种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方式;认识到机械设备租赁对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领导者应从集团化运作及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把握机械设备租赁对建筑施工的深层意义,树立“机械设备使用比占有更重要”的现代租赁经营观念。要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对机械设备租赁给予高度重视,下大力解决租赁市场运行中的具体问题,统筹安排租赁市场的建设和规范运作。

(4)规范租赁市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根据目前大中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存量资产多、产权界限不清的实际情况,企业应建立内部机械设备租赁市场。采取资产置换、收购、以机械设备折价入股等方式进行企业的资产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机械设备租赁公司既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市场的需求,真正成为要素市场的骨干,又要面向社会市场创收,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效益。各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租赁分公司之间应建立租赁信息网,在保证本企业施工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为增加经济效益,可进行相互调剂、拾遗补缺,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租赁市场的规范运行必须排除来自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形成的陈旧观念以及各方面的阻力,对机械设备租赁渠道、价格、台班定额、交易规则、资金来源及信用等方面经过一个调整和理顺的过程。

篇10

1.仔细核定施工工程量。核定施工工程量作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关键环节,因工程量的计算多且烦琐,图纸过于抽象,所以就会造成高估冒算。为了尽量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要认真审核,例如:混凝土结构梁、板、柱、钢结构以及高级装饰项目等。第二,对一些容易混淆或出漏洞的项目进行重点审核。如:建筑工程中的内外墙体、面积应以实砌体积计算,扣除梁、柱、门、窗体积,在实际施工计算中施工单位往往不扣或少扣梁、柱的体积。第三,防止出现钢筋混凝土基础T型交接重复计算,以及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重复计算等情况。2.审核材料的用量及价差。材料用量的审核内容主要涉及到土建工程三大主材及装饰工程、水、电、暖材料用量。在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中,材料量审核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市场材料的价格波动较大,所以审核材料价差,尤其是审核主材价差就显得更加重要。总之,要认真的审核材料的品种、规格、产地、质量,以确定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和国家规范。材料价差应依照定额用量、实际消耗量和预算定额单价、实际单价分析计算,既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计算。3.审计工程定额的套用。定额套用的审核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就是因定额缺项或定额使用条件不符而发生的高估冒算、弄虚作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决算中所列工程项目、规格、计算单位等因素进行审核,研究是否与所套用的定额相符,有无错套现象存在。此外,为了能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还要对价高、工程量较大或定额子目容易混淆的项目做重点审核。在套用定额时注意砌筑、混凝土标号等之间的换算,使所得数据是准确的。4.审计主体工程以外的外网工程。审核竣工决算时,分别审核列入主体的水、电、暖与室外配套的水、电、暖外网工程,以免混淆施工费用。

二、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计算建筑工程土方外运量时,施工方只按开挖量计算,却没有将回填土数量扣除;二是在施工合同中,原本已经包含了办公楼地面保温项目,但是在实际施工进行过程中,因某些原因而将该项目取消了,但是施工方在报送的造价结算中对此项未施工项目的工程价款并没有扣减;三是在审计办公楼装修结算时,施工方使用了部分拆除下来的旧材料,但在结算中仍按新购置材料计价。借以“不均衡报价”的手段来对合同包干价进行调整。有的施工单位在投标阶段就采用了“不均衡报价”的手段,这就为中标后结算的高调打下一个埋伏。施工单位通过分析设计图纸缺陷及现场勘察情况,今后的工程量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动,一般在总报价不变的前提下,会将工程量可能调高的项目单价报得很高,而工程量可能调减的项目单价则报得较低。由于时间的原因,工程建设方也很难对所有的报价一一核对,到结算调整时,如发现某些单价异常,那么就要按照合同价予以调整。

三、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