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传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08:1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传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研究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与思考 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探析 关于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问题研究 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 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 航道维护生态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 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建设研究 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问题初探 浅谈如何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问题 关于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对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科技期刊审读数字化平台建设刍议 数字化社区平台构建研究 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平台整合问题研究—以温州学习网为例 水利水电科技文献数字化查询平台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贾桂林.加强互联网的新闻宣传[J].群众,2000(7).
[6]李志民,万猛.网络时代的科技论文快速分享与多维表达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5).
[7]在职研究生双证科技泄密渠道多,科技保密工作制度不健全分析[DB/OL].,2015-05.http:///shuangzhengzaizhiyanjiusheng/11957.htm.
篇2
一、国内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1)“互联网+期刊平台”的形式《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篇3
1学术信息资源发展趋势
学术信息资源是指通过学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各种相关信息,也指从事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著、标准、专利、研究报告、演示报告、实验操作说明等多种文献类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近20年的时间里,学术信息资源的发展便经历了纸质文献资料、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学术信息、到目前电脑手机可随时随地下载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开放获取成为学术信息资源管理和传播的两大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更高效地保存、传播、利用学术信息资源,很多学术信息的产生便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即使是纸质文献也大多转为数字化的形式.数字学术成为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和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术信息数字化的环境下,资源形态、用户服务、发展模式等都正在发生改变[1-2].开放获取是在学术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开放获取学术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数字学术环境下,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理念、出版机制和资源获得方式在研究机构、图书馆、学术社群等的积极推动下不断拓展和深入.
2学术信息资源的存取运作模式
当前,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学术信息资源的存取运作模式主要有四种:1)传统或数字图书馆模式,其中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的网络模式,它们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或社会公众等特定目标人员,一般是公共服务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模式;2)机构知识库模式,供机构内外用户共享的学术文献数据,并具有协助教育科研机构知识资产保存和知识管理;3)各大数据库模式,包括CNKI、万方、维普、超星等单独发展的数据库,一般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发展模式;4)互联网公司创办的文库模式,如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等;5)期刊网站模式,一般是单本或多本期刊的网站,可自行上传论文资源,供目标读者阅读下载.图书馆和机构知识库模式一般是由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和管理,而且机构知识库是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图书馆进行组织建设[6-7].它们具有经费来源稳定,学术信息资源针对性、实用性较高等优点;缺点是服务对象相对单一固定,访问人员数量有限,存在着学术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全文数据库是广大学者获取学术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重庆维普是我国的三大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类型包括期刊、博硕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等.全文数据库并不意味着收录了全部期刊文献,而且其报道时效比纸质期刊有所推迟.对于购买了数据库资源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下载文献仅限于在单位IP范围内,而没有购买数据库资源的单位科研人员,更需要自己付费才能下载.在文库模式下,用户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多个领域的资料,同时可以上传平台所累积的文档,供其他网民分享[8-9].该模式的一些作品版权问题存在争议,另外,其信息检索功能较弱、学术信息资源的可信性无法保证也导致文库模式无法成为主流的学术信息资源利用模式.期刊网站对于固定读者是最实惠方便的学术信息资源使用模式,一般更新迅速,但是资源单一,仅适用于少数科研人员.
篇4
【关键词】学术期刊 数字出版 盈利模式
数字出版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编辑与加工活动,并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来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就在于实现了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的数字化,不仅大大节约了期刊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源的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期刊的价格,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期刊购买与消费渠道。因此,数字化将成为我国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如何构建起一套高效、稳定的盈利模式成为学术期刊吸纳人才、获得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由此顺利地实现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路径
1、传统纸质期刊的数字化转移
传统纸质期刊的数字化转移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期刊数字化路径。也即是出版社在出版纸质期刊之后,为了扩大其发行范围,将期刊的内容传输至网上,制作成与纸质期刊一模一样的数字期刊。读者只需要在相关门户网站注册,并支付一定的费用,便可以快速下载数字期刊,浏览其中的内容。目前,中国科学系列杂志、中华医学会及其主办的几十种刊物以及其它诸多知名期刊均已在各自的门户网站提供了纸质期刊的数字化版本,供读者下载和浏览。
2、纯电子学术期刊
纯电子学术期刊是指完全摆脱传统纸质期刊的束缚,而是将选题、策划、组稿、投稿、审稿、意见反馈、编辑、出版、检索以及与作者或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等一系列编辑、出版、发行的过程,全部在网络空间中操作完成,并且以网络作为唯一的发行和传播渠道。比如教育部于2008年推出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期刊,是我国第一个拥有正式刊号的纯电子期刊作品。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网络广告》等,都属于此类期刊。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呈现出明显的开放存取的特征,不仅提高了出版速度,方便读者检索;而且也降低了读者的购买费用,强化不同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为数字期刊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直接、丰富的读者信息。
3、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集成平台
无论是传统纸质期刊的数字化转移,还是纯电子学术期刊都是由出版社独立进行数字期刊的出版与发行活动,由此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而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集成平台则是通过购买纸质期刊的电子版权,实现对大量的学术期刊内容的集成、分类与网络销售活动,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比如我国最大的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商业数据库,都属于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集成平台。以中国知网为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与硕士论文、报纸、会议论文、年鉴、工具书、专利以及外文文献资源为一体的综合型网络出版平台。此类数字化集成平台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渠道,推动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二、我国数字期刊的盈利方式
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需要稿费成本、印刷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硬件设备的购置与维护成本等等,而数字化出版也需要昂贵的网络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维护成本。基于此,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运营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探索出多种盈利方式:
第一是通过在数字期刊中植入广告的方法,获取一定的广告费。这几乎是所有的数字期刊都会用到的盈利方式,甚至是作为主要的盈利渠道。第二是在点击量比较高的数字期刊网站为广告商提供广告链接服务,由此活动获取一定的广告收益。第三是通过数字期刊的下载或者是在线阅读,获得一定的发行收入。由于数字期刊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发行价格非常低,因此,通过发行获得的收入也非常有限。第四是电子版权经营费,也即是将数字期刊的版权销售给其它零售网站或者是零售商,比如数字期刊集成平台、音像制造商以及其它的商业网站等等,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种将多元主体引入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可以创造1+1>2的市场、社会与经济效应。
三、我国数字期刊盈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术期刊三种不同的数字化发展路径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稳定成熟的盈利模式。目前各种数字期刊盈利渠道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主要集中在对于硬性广告作品、广告链接、资源下载费用的过分依赖,为了吸引广告客户不得不进行残酷的价格战,降低了数字期刊作品的质量。其次为了获得经济回报,部分学术期刊不仅压缩了作者的稿酬,而且收取高额的版面费,造成专家、学者的优质稿件进不来,而劣质稿件在支付了一定的版面费之后被刊登出来。这种恶性循环既降低了学术期刊的质量,同时也影响到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利于其可持续性发展。第三,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还存在产业链缺乏合作,盈利模式不完善的问题。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是以内容为源头,以互动性、便捷性较强的新媒体为传输渠道,以具有一定新媒体应用技能的中青年群体为目标消费者,包括作者、出版社、数字化技术提供商、阅读设备供应商、读者等诸多利益主体。目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作者不清楚数字出版的收益分配情况,甚至还要为文章支付版面费;出版社主要是依赖各种商业数据库网站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并从中获得版权转让费,处于利益转让中的弱势地位,缺少应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数字出版领域获利能力比较低。部分出版社甚至把期刊上网作为一种时尚或者是影响力的象征,不仅不收取版权转让费,而且还要为商业网站支付一定的费用。这非常不利于学术期刊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数字期刊的几种盈利模式
1、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化转移过程中的盈利模式
传统纸质期刊的数字化转移一方面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通过数字化,转移至网络媒体;另一方面,转移之后的数字期刊是通过期刊的门户网站进行传播的,因此,该类型的数字期刊兼具纸质期刊和数字期刊双重特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盈利方式。具体来说,首先在纸质期刊中刊登一定数量的广告,获取广告费。其次是加强学术期刊的对外推广活动。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学生、教师、研究人员订购期刊;另一方面与高校或研究院的图书馆、资料室签订期刊订阅协议,获得期刊发行费。第三是将纸质期刊数字化处理之后,既可以放在自己的门户网站独立发行,收取用户的下载费;同时也可以将版权销售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之类的商业网站,由此获得一定的版权转让费等等。在此过程中,期刊要加强质量建设,吸引优秀专家、学者投稿,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扩大发行量,尤其是增强与商业网站进行版权转让时的资本和实力,最终使各方利益主体都能够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
2、纯电子学术期刊的盈利模式
纯电子学术期刊完全实现了编辑、出版、发行一整套流程的数字化运作。优点在于大大提高了发行速度,节省了物质资源的投入;而缺陷在于失去了传统纸质期刊的线下发行网络,从而弱化了其影响力,缩小了其发行规模。基于此,纯电子学术期刊应当遵循以下盈利模式: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硬性广告以及广告链接的引入力度,并将此作为核心的盈利渠道;另一方面要注重针对明确的消费者,根据其个性化的需求与消费特征,实行期刊的定制化,并且以较低的价格来发行。在扩大发行量的同时,也自然提高了其广告价值,弥补出版发行过程中的成本费用。
3、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集成平台盈利模式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为主的学术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拥有强大的内容资源、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由此也形成了其强大的盈利能力。首先,这些网站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同时也提供了便利的信息检索服务,成为各个高校、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因此,这些商业网站可以采用上门推销的方式,与各个高校、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季度或年度的学术论文下载服务,由此获得经济收入。其次,这些商业网站也可以推出知网卡、万方卡之类的充值卡,进行折后销售,为个人提供资源下载服务,由此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三,这些商业网站不仅拥有较高的点击率,而且网民对象也十分清晰,大都是一些在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以及高校教师等等。这为广告投放提供了精确的对象,也提升了自身的广告价值,因此,可以通过广告链接、广告的方式,获取一定的广告费。
数字化成为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各个学术期刊一方面要把握行业趋势,尽早推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尤其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盈利渠道;另一方面更要精耕细作期刊内容,为数字化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①周小华,《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问题探讨》[J].《理论学刊》,2009(4):108-111
②纪秀明,《学术期刊数字版权盈利模式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4):77-80
篇5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还存在产业链的循环不顺畅、赢利模式不成熟、版权保护难度大、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由于出版体制方面的限制,国内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大都规模小且分散,缺失市场主体地位,比较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下的数字出版,难以出现规模经营效应[1]。此外数字化出版的重点和难点还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及我国出版业特点的赢利模式。此外版权保护问题、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等都制约着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但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201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增长迅速。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出版模式正日渐式微(2009年首家中央级媒体《中华新闻报》被停办),全球出版数字化、网络化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具有内容个性化、缩短时空距离(实现与国际接轨)、按需提供实时自动化服务、交易电子化、减低出版成本等优点。因此,数字化出版的研究成为出版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尝试借助微信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2科技期刊利用微信的优势分析
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使用的主要媒体工具见表1。目前编辑处理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有电话、E-mail、期刊采编系统(勤云、玛格泰克等)等内容,偶尔使用是短信。这些工具的使用已经使编辑摒弃了前辈们曾经使用的“剪刀加糨糊”的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一些新媒体的出现,给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如E-mail和QQ/MSN、BBS、博客。但比较起来而言,微信作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是现在普遍使用的电子通信方式(截至2017年5月25日,用户人数8.89亿),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共享流媒体内容资料和使用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同时,微信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朋友圈。微信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同是又具有一定的公共特性,如可以通过组群而建立小团体等。而科技期刊因为其专业性强,其应该属于小众媒体(科普类科技期刊除外)。科技期刊这种既要求一定的公共特性,又要求较好私人特性的特点正好与微信的特点相同。而编辑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作者之间的小型讨论在微信中进行也是非常合适的。而且科技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号还具有以下优势:1)增强传播时效性。传统科技期刊从收稿到发行平均需要6~8个月时间,而微信从策划到发送仅需数分钟,时效性更强。2)成本低。微信不收费,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免费发送信息[2]。3)信息反馈更直观、数据更易利用。相对于传统科技期刊的读者意见调查,微信意见调查更直观、更方便进行数据分析。4)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显著。微信能为读者、作者提供增值服务,社会效益显著。随着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的增加,传播效果增强,科技期刊可以逐步探索和挖掘微信的经营潜力。
篇6
1利用科技新闻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
科技新闻传播在前沿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了科技期刊发挥自身作用的重要方式。对于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而言,他们除了要对一些拟在本刊发表的高质量科技论文进行关注的同时,也需要在科普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自2007年1月起,中国科协启动了“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的制度。从科技新闻的选题、组织和撰写等方面入手,对科技新闻编辑体系进行完善,可以让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1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突出科学价值
自主创新是科技期刊在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朱倩蓉等[1]以《中国药理学报》杂志为例,介绍了该刊所采取的创新模式,他们针对中药领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从中药现代化、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模仿性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荐了一批具有研发性的新闻。标准化问题是中药研究领域的一大关键问题。《中国药理学报》与其他医学期刊所共同推出的与丹参制剂有关的新闻稿,就在对淡粉酸盐化合物活性研究问题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规模化、产业化的丹参多酚酸盐制备技术。该刊倡导自主创新、突出科学价值的举措十分值得我们科技期刊编辑同行们借鉴。
1.2与知名科研工作者保持良好沟通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科研有助于研究生毕业、晋升、基金申报与结题,这些不需要过多考虑公众的因素,因此科学家缺乏向公众沟通科研成果的意识和动力[1]。同行评议制度是科技期刊新闻素材的原创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的保障因素。在对科学新闻的作者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首先需要对科研论文经由中外同行评审以后所得到的评审结果进行关注,并要对作者相关领域所进行的研究进行关注,科研工作者在科技新闻的传播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借助科技新闻对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进行提升,科技新闻的编辑、出版人员也需要对一些有影响力的科研工作人员在中外期刊中发表的论文的数量进行关注。
2对我国学术期刊的传播体系进行完善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期刊的需求也表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期刊领域始终把握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行强化的基础上,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行业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方面的报刊需求进行满足。在对主流刊物的舆论引导能力进行强化的基础上,我国科技期刊业还需要借助以下手段对我国科技期刊的传播体系进行完善。
2.1对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强化
作为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对高级采编人才、管理经营策划人才很多专业化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进行强化。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团队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从市场需求对科技期刊的影响来看,如果编辑人员在论文出版过程中未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学术刊物就会出现不符合市场需求、刊物积压和发行量降低的问题。在对学术刊物的受众群体进行关注的基础上,对市场信息和读者的反馈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可以在论文作者、期刊编辑和读者之间构建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因而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对潜在的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进行充分关注,进而在对科技期刊的对外传播吸引力进行强化的基础上,对期刊的科学传播能力进行强化。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部门也需要构建一种以“编辑”“策划”和“经营”为核心的工作模式。
2.2对行业期刊联盟的运作机制进行完善
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离不开中国近些年以来在文化出版,当然也包括期刊出版方面所开展的国际国内合作[2]。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构建,为出版集团与科技期刊编辑单位之间的战略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集团化建设是出版行业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科技期刊的科学传播能力与出版行业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未来一段时间,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也会成为科技期刊出版、发行机构的主要发展模式。目前中华医学会已经在对一些医学学术期刊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以协同作战为主要特点的出版联合体[3]。科技期刊出版联合体可以在出版、印刷和广告发行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这就可以为不同科技期刊品牌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出版集团与期刊联盟之间的资源整合,可以让二者之间在产品生产、物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协同性得到强化。二者之间的融合,可以在对科技期刊的经营成本进行降低的基础上,对它们的传播能力进行强化。
2.3利用国际合作加快传播能力建设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科技期刊也成为了中国向世界展示我国科研成果的载体。中国科技期刊等国际化可以让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目前我国的学术市场具有相对良好的发展潜力,在一些国外出版商对我国学术市场表示关注以后,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在与外国出版商进行合作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由于目前我国在期刊出版方面的法律制度尚未得到完善,因而我国的科技期刊在未来阶段仍然需要坚持自主发展的路线。在此基础上,我国科技期刊可以与外国出版商进行合作,对海外期刊的办刊经验进行吸收借鉴,进而在对自身的办刊理念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发行量进行提升。
3对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能力进行优化
3.1对科技期刊的网络增值服务进行优化
科技期刊网站的构建,是科技期刊经营机构提升期刊传播能力的重要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期刊的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也表现出了多层次性、定制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科技期刊所提供的以科研文献的目次、摘要(关键词)、全文等信息为主的基本服务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期刊论文为核心,对服务项目进行拓展,是我国科技期刊网站所面对的一大重要问题。现阶段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单位可以在设置用户交流社区、内容推介区和文献资料计量分析统计等模块进行建构的基础上,对信息内容的学术性进行强化。在对内容服务的高容量性、新颖性和实效性等特征进行强化的基础上,科技期刊网站的经营者也可以在对用户跟踪学科前沿信息的积极性进行调动,以便在增加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对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进行提升。针对知网、万方等常用的期刊数据库,相关机构可以对数据库的使用费用进行降低,也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些出论文下载以外的科学化的情报分析信息。
3.2对期刊网站的管理运营能力进行强化
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涉及网络科技新闻的传播、科技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移动终端在电子期刊的传播等各种传播途径[4]。对于系统的运营管理人员而言,自身的管理能力的强化,也成为了促进科技期刊传播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在期刊网站的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到网站的内容组织工作之中,也需要对一些重点论文进行点评。在多样化的文章体裁和多指向性的超链接的影响下,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需要对相关的层级结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并要借助契合的动静图像组合对科技期刊的生动性和活泼性进行提升。在相关网页构建以后,期刊发行机构需要对系统维护、数据维护和网页维护等问题进行关注。网站服务器和系统程序是系统维护工作中的关键内容。对网站服务器和系统程序等内容进行检查和更新,可以让这一系统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之中。数据维护涉及到了数据信息的导入、导出和数据信息的后台维护等多个问题。全面化的数据备份体系和数据恢复计划的构建,可以为期刊网站在突况下的运转提供保障。
4对数字化出版模式进行优化
4.1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的自觉意识进行强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也成为了期刊自身传播能力的影响因素。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它引领着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并成为了科技期刊的发展主流[5]。科技期刊与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可以在对传统的出版方式进行转变的基础上,对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进行提升。针对数字化出版模式给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带来的影响。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需要在对自身视野进行拓展的基础上,对利用数字化建设加强科技期刊建设的意识进行提升,以便在对最优化的数字化的传播模式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对期刊的出版运营方式进行优化。为了让科技期刊的网络投稿平台和编辑交流平台得到优化,科技期刊的运营机构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进行协调的方式,对行业之间和单位之间的合作机制进行强化。随着数字化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出版、按需出版和数据库出版等数字化出版模式会在科技期刊的出版领域得到应用。
4.2构建统一化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科技期刊出版业务在我国出版业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营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和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现阶段是我国科技文化领域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在争取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加快资源整合,成为了提升科技期刊传播能力的重要措施。根据前文论述,对多家科技期刊在资源、设备、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进行整合,可以让相关单位对科技领域的专业化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挖掘,进而在对出版服务体系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对科技期刊的产业规模进行扩展。在统一化的在线数字产品编辑出版营销平台构建以后,科技期刊的发行者可以对期刊的受众群体进行有效整合,也可以让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统一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以让科技期刊发行单位的整体实力得到强化。
4.3对多种形式的产品服务进行完善
在统一化的科技期刊数字平台构建以后,产品内容和服务形式已经成为了科技期刊发行机构所关注的一大重要问题。特色服务体系和延伸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让期刊发行机构从更多的渠道入手,为用户提供帮助,以便让读者借助计算机和数字电视等媒体对一些前沿技术进行了解。
5利用移动传播对科技期刊的信息服务能力进行强化
5.1利用公众号增强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
从科技期刊的发展实践来看,只有不断提升期刊信息化基础平台的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推动期刊转型和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转换中的积极作用[6]。科技期刊与自媒体平台之间的结合,可以让移动平台在信息的持续传播过程中发挥持久效应,从而可以让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一些公众号中所推送的一些科研论文往往可以表现出阅读量大的特点。从公众号的合作形式来看,杂志社、专家与期刊发行机构的微信平台之间可以发挥出资源共享的作用。在一些实体学术会议中,微信平台可以通过现场互动、现场直播等方式,对学术会议中的新成果进行展示。
篇7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
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
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绝大部分停留在"拷贝阶段",在形式上是单纯印刷版的重复,甚至是印刷版的简单扫描,出版时间明显滞后,且网页设计过于简单;在观念上认为网络只是给读者一个新窗口,没有对编辑流程进行调整;形式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未通过整合内容形成跨媒体的一体化服务,不能满足编辑部及读者多方面需求[4]。这其中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考虑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主要负责人对网络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人才;③网络技术缺乏;④编辑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适应等。
篇8
面对“互联网+”和数字化网络出版潮流的发展,《敦煌研究》积极顺应这一时代趋势,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一,自2000年以来,我刊与知网、万方、龙源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合作,及时上传我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全文,实现了学术研究成果的网上,方便了学者和读者检索、下载阅读。
二,自2011年起,开通了《敦煌研究》新浪博客,不断更新我刊编辑部所出期刊、著作等W术研究成果和我刊编辑部的最新资讯和公告,回答访客的相关咨询和问题,扩大《敦煌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三,我刊还与知网合作开展数字化出版业务,每期择优选取我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外文翻译,进行数字化出版,向国际学术界传播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力地扩大了我刊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四,《敦煌研究》的网站建设工作。一直以来,我刊挂靠敦煌研究院网站,专门开辟《敦煌研究》专栏,关于《敦煌研究》纸本期刊论文的出版情况,更新期刊目录和我刊编辑部相关动态讯息,为读者和学术界提供简明的信息资源和及时的我刊资讯。
2014年初以来,我刊开始积极筹备《敦煌研究》门户网站建设,定位网站读者群和功能,设计网站栏目和版面等,经过多半年的筹划,于2015年6月启动网站建设工作,2015年10月起,《敦煌研究》官方网站开始试运行,2016年6月正式上线运行。《敦煌研究》网址为http://.cn.
篇9
关键词:图书馆现状分析,中国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简称DL)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图书馆正在竞相研究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图书馆界和信息科学领域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当前图书情报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为了解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比较准确的呈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现状,本文以数字图书馆为检索词,对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1997—2006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共得到相关论文1028篇。由于检出文献数量巨大,为便于分析,笔者筛选了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等17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得到抽样论文300篇。下面就以这些论文为依据,对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和评价。
1 基础理论研究
1.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自从数字图书馆概念出现以来,始终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论文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几种观点:⑴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因特网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于使用的现状。免费论文参考网。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⑵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并详细解释为,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象、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⑶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库,即以分布式海量数据库群为支撑,基于智能技术的大型、开放、分布式信息库。综上所述,虽然对数字图书馆不能给出一个规范的、权威的定义,但是从不同的定义中我们却可以发现,数字图书馆的内涵要比传统图书馆广泛得多。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将会随着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
1.2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表述:
杨沛超、魏来认为,数字图书馆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根本上看,它就是利用网络设施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快速、有效的提供给用户的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形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数字化资源;② 网络化存取;③ 分布式管理[1]。徐文伯提出数字图书馆的三个特征为:① 分布的、但在统一的标准下建设;② 可以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运行;③ 可以不断扩展[2]。罗维维指出,和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体单位,而是虚拟的,不存在物理上馆舍的界定。其次,它不是简单的数字馆藏,数据库的数据范围要比图书馆的收藏范围大得多。第三,它的研究和实施是由计算机通讯领域的研究人员为主,参与制作数据库的人员涵盖许多不同行业,其中信息科学领域和图书馆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3]。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数字图书馆的所有特征,但从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数字图书馆雏形和以上学者的描述中,可勾画出它的某些特征,初步展示了未来数字图书馆的风采。
2 建设模式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单纯化的理想数字图书馆模式,即技术指导型。它支持面向对象的分布式查询的资源库,并且通常支持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具有人性化的人机界面。这一模式囊括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成,但依靠图书馆自身的力量,有重重困难。第二种模式,就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模式,它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资源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又称混合式图书馆,它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第三种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综合或者说是简化。
3 技术研究
数字图书馆是当今计算机、通讯、信息内容处理等高新技术之综合体现,也是目前世界上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研究着墨很多。镇锡惠认为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技术的需求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方面的技术需求;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存储网络系统模型的技术需求;数字资源加工编辑相关的技术需求;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系统相关的技术需求[4]。刘锋指出CDL(China Digital Library)的关键技术是① 图象、文本、音频、视频数字化技术;② 压缩存储和还原技术;③ 元数据库技术;④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⑤ 知识挖掘、管理技术;⑥ 在线服务技术;⑦ 人机交互技术;⑧ 认证和网络安全技术[5]。胡昌平、吴叶葵讨论了基于Agent的个性化主动服务,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6]。赵伟、郑巧英分析了其在广播式、查询式客户端程序设计和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在协作网中的应用[7]。彭国莉分析了信息推送的类型、服务形式和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实现[8]。傅湘玲则介绍了推送技术软件和Push技术的应用前景[9]。
4 元数据研究
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元数据研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以Web形式存在的网页资源呈几何级数上升,要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除了搜索引擎外,就是采用相关的著录标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著录,元数据技术由此产生。在元数据的研究成果中,李惠较为系统地概括了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收集和维护。她认为元数据可用于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检索,也是设计和维护数据库的工具,可以成为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向导。免费论文参考网。在元数据的利用方面,她还介绍了元数据与检索工具相结合的四个集成层次[10]。梁雯指出了元数据在数据仓库的重要角色:它起着定位数据仓库的目录作用,为数据仓库的创建提供必要的信息、描述和定义[11]。而宓永迪、夏勇则介绍了自行开发的网络资源元数据搜索、查询系统,包括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这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12]。在网络信息的元数据标准方面,人们已经认同元数据标准是一个网络信息的管理工具,国外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13]。未来,元数据研究的侧重点应是:① 技术元数据;② 权限元数据;③ 保存元数据;④ 资源发现元数据;⑤ 元数据检索的工具和系统;⑥ 元数据的标准化问题。
5 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是指人的智力活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即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它包括:著作权、发明专利、商标、厂商名称等等。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是针对著作权问题而言。所谓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出版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项权利。加强版权保护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如通过立法补充和修改《知识产权法中关于保护计算机网络上的版权、作品著作权》的规定,在社会上宣传和普及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著作权的意识,规范和管理网上版权作品的传播使用和出版发行。目前,数字图书馆管理中使用的版权保护方法主要有:⑴ 采取多种多样的技术措施:访问控制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软件加密技术。⑵ 强化权利管理信息的管理:是强化知识产权执法措施的标志,是权利人行使版权的手段;它为版权人设定用户使用作品的条件、监控作品的传播以及追究侵权责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
6 信息营销机制研究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是适应时代需要、谋求自身生存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必然要求。数字图书馆实施信息营销时,重点是迅速获取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整合内部微观环境,作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反馈。通过信息营销,了解需求,提供服务,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好的时机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更好地服务读者,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5]。
7 结束语
近十年来,国内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我们相信,随着对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宏伟目标,整体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 文 献
[1] 杨沛超、魏来. 论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J] . 情报资料工作,2001,(3):16—21.
[2] 徐文伯.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几点认识[J] . 情报资料工作,2001,(3):33—38.
[3] 罗维维. 浅议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64—.69
[4] 镇锡惠. 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技术需求[J] .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4):21—23.
[5] 刘峰. 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对策及研究动态[J] . 情报资料工作,
2001,(2):54—59.
[6] 胡昌平、吴叶葵. 基于三层Agent的个性化主动服务系统的探索[J] . 情报科学,
2001,(4):30—33.
[7] 赵伟、郑巧英. Z39.50技术在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中的应用[J] .
图书馆杂志,2001,(5):9—11.
[8] 彭国莉. 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J] . 图书馆杂志,2001,(5):41—42,53.
[9] 傅湘玲,甘利人. 面向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几种新技术探讨[J] . 情报杂志,
2001,(2):37—39.
[10] 李惠. 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1):220—222.
[11] 梁雯. 决策支持新技术——数据仓库[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21—22.
[12] 宓永迪、夏勇. 网络资源元数据搜索、查询系统的实现[J] . 图书馆杂志,
2001,(5):36—37.
[13] 吴慰慈,张久珍. 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体系研究[J] . 情报科学,2001,(1):40—45.
[14] 潘芳莲. 数字图书馆管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图书馆,2005,(3):66—68,76.
[15] 彭杰波. 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机制研究[J] . 图书馆,2005,(3):81—83.
篇10
1.1调查分析方法
2013年,在笔者所在刊物国际化网站建设、完善过程中,为了提高中国主办的国际化期刊的网站建设水平,笔者选择了5种在行业内影响力较高的中国生命科学类SCI期刊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网络搜索、调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期刊的国际化网站建设进行了多角度、多因素分析。首先,笔者考察了5种被调研期刊的办刊背景及学术地位。同时,根据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因素,考察了5种被调研期刊的网站国际化界面、在线投、审稿系统、OA出版模式、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及提供网络增值服务方面的特点。
1.2调研期刊的学术地位
①CellResearch(CR)是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以英文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快报和述评的国际性学术期刊。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近期公布的2012年JCR影响因子10.526。2006年CR和自然出版集团(NaturePublishingPartnerships)合作,由其负责全球电子版的出版发行。②ActaPharmacologicaSinica(APS《,中国药理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药理学会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2000年起正式注册为全英文出版的国际性刊物。2005年起与英国Blackwell出版公司合作出版。是美国CurrentContents/LifeSciences仅选录的中国两种期刊之一,同时进入BA、CA、IndexMedicus等十余种国际著名检索系统。2012年JCR影响因子2.354。③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JGG)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领军杂志之一,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研究领域,2012年JCR影响因子2.076。目前,JGG在154种中国被SCI收录的期刊中排名13。④The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JMCB),涉及分子细胞生物学、其他生命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2012年JCR影响因子7.308,在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180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28位。⑤TheAsianJournalofAndrology(AJA)是亚洲男科学会的官方杂志,2012年JCR影响因子2.140,在5种国际男科学杂志中排名第三,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有较高的国际可见度,通过平台吸引了全球读者,2011年7月起,提供OA服务。可以看出这5种杂志都是由中国学术机构主办、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有极高影响的科技期刊,JCR影响因子较高,是中国生命科学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的成功典范。通过研究这些期刊的网站风格、内容、功能等,获取了大量期刊网站扩展国际视角的经验和做法。
1.3部分期刊网站扩展国际视角的经验
1.3.1较高的国际显示度
域名通常由杂志名称缩写或全称构成,方便检索和记忆,方便输入,易于查找,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可信度。5种期刊都有独立的国际域名。就网络显示度而言,在google搜索引擎中输入杂志名称,第一条检索结果就可以直接链接到期刊主页,五种期刊都有较高的国际显示度。且检索结果的地址下简短的期刊介绍,包含了让读者一目了然的信息,提高了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可见度。如APS的介绍为:officialjournalofChinesePharmacologicalSociety,websiteoffersachieve,submission,guidelinesforauthorsandreviewers。JGG的介绍为:Welcometo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JGG)isoneofChina’sleadingjournalsinthelifescience。JMCB的介绍为:Peer-reviewjournalfocusedonpublishingnovelfindingsinstemcellresearch,molecularsignaling,epigenetics,andotherareasofbiologyresearch。AJA的介绍为:AnofficialpublicationoftheAsianSocietyofAndrologyfoundedinJune1999。这些都为需要查阅杂志的读者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和提示。5种期刊主页面都以英文为主,部分期刊的主页面保留少量中文信息和链接内容(如AJA)。页面界面友好,主色调突出、协调,网站总体布局合理,风格高雅、醒目,期刊基本信息涵盖全面,各项功能操作简易、直观易懂。网站都在主页面醒目位置显示期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标明期刊的ISSN号及影响因子。
1.3.2国际化的投审稿系统
在调研的5本刊物中,其期刊网站的投稿链接都采用了国际学者熟悉的投审稿系统,APS、AJA、JMCB都使用的ScholarOneManuscripts系统,CR使用的是NPG系统的投稿系统,JGG则使用的Elsevier的投稿系统。可见,采用国际学者熟悉的投审稿系统,是吸引国际投稿的做法之一,远程投稿、在线办公的国际化形态是期刊国际化网站的基本构成要素。利用国际学者熟悉的投审稿系统、在线投稿、远程编审,利用在一个更为广泛得多的地理位置内工作的学者的专长、人际关系和研究视角,提高期刊的有效扩展和影响。
1.3.3加强出版内容的可获得性,提高文章被引频次
在调研的5本刊物中,都施行了OA或部分OA的在线出版模式。开放获取(OpenAccess,OA)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因特网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以此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统计调查表明,OA出版可以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直接影响到刊物的影响因子。如APS过刊内容全部OA。JMCB现刊与过刊内容全部OA。AJA部分内容OA,期刊在网上为读者提供3篇当期全文免费阅读服务,其余文章则须通过国际出版合作集团购买,部分文章只给出Researchhighlight的内容。JGG出版的文章中,2007年之后的全文都链接于ScienceDirect数据库,2006年之前的文章内容列于期刊的网页,实现了现刊与过刊内容全部OA。CR通过NPG向133家发展中国家机构免费提供网站浏览权限,同时中国境内也有136家高等学府和研究所能够免费网上阅读。CR选择混合模式,作者可以选择付费以使自己的文章OA。CR刊登的优秀论文及专刊论文能直接链接到主页上进行重点宣传,featuredarticles栏目在主页上醒目位置显示,部分文章内容可以免费获取。
1.3.4借力国际出版集团加强国际传播
期刊通过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加强链接的制作和使用,可以提升网络版的可视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数字化品牌传播效果显著。CR、AJA、APS都与NPG(NaturePublishingGroup)合作,在主页醒目位置设置了NPG的链接。CR通过CR@NPG直接链接到,即NPG提供的CR页面;CR还与NPG旗下的优秀期刊展开合作,比如CR刊登的研究论文曾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CellBiology上得到专家点评。AJA@Nature直接链接到,即NPG提供的AJA页面。APS在主页面有链接直接链到。NPG不同杂志的页面内容不同,但风格统一,也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和浏览。通过与NPG合作,以NPG提供的统一网络界面,期刊网页优化了版式设计和栏目设计,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JMCB与OxfordUniversityPress合作,在/页面可以检索刊物的出版内容及相关信息。JGG与Elsevier集团合作,其稿件处理系统链接到/jgg/,而全文则链接于ScienceDirect数据库。
1.3.5提供增值信息,聚集特色资源
科技期刊增值服务以内容为基础,专业化程度极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极高的专业价值;以受众需求为核心,主动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选择,突显特色;新鲜的信息才有价值,科技期刊增值服务以高效传播为目标,服务迅速。数字化增值服务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工具,体现及时性和有效性。所调研的5种刊物基于自己的出版内容和学科范围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通过多种形式的高附加值的增值信息,期刊网站可以不受时空局限,成为期刊特色资源聚集的新空间。APS的网站主页提供了相关学科学术会议的信息,并链接到相关的论坛,提供GOOGLE检索链接。CR主页上学术会议通知滚动播出,有部分行业内的商业广告,主页上链接了NPG旗下相关学科领域的其他期刊网站,提供E-alerts服务。提供GOOGLE检索链接及Pubmed检索链接。提供网络预出版内容及下载引用前10名的文章。JGG提供网络预出版,most-read下载文章列表,提供学术会议信息,Feedback功能收集读者、作者的反馈。JMCB根据研究内容提供特别专辑,特色文章。编辑服务链接到英论阁,理文编辑,帮助作者润色英文,改进文章质量。每期介绍coverlegend,突出研究亮点。列出50篇高被引文章。提供GOOGLE检索链接及PubMed检索链接。FastTrack是为优秀的竞争性强的文章提供的投稿后立即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通道,1-2周可以完成。JMCB还提供GreenTrack,对大量被国际一流期刊(包括Nature,Science,NatureMedicine,NatureCellBiology,Cell等)拒收的优秀文章提供一个机会,为作者节省精力和时间,JMCB鼓励作者将上述期刊的评审意见和文章一起投到JMCB,进行快速评审,通过这个绿色通道使文章在短时间内被JMCB录用。AJA提供网络预出版,提供当期特色文章,editor’schoice及coverstory栏目突出研究亮点。Englishcorner提供大量英文论文写作的帮助信息。AJA主办的“亚太地区男科学论坛”在网站上单独有信息获取页面和论坛注册及论文摘要投递系统,从而使这个四年举办一次的国际论坛的影响力在网上得以延伸。
2科技期刊建设国际化期刊网站的启示
2.1提高国际显示度
国际显示度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对外传播非常重要,网络链接去区域化、提高网络可见度。国际化科技期刊网站的主页设计风格,应注重适用性、严谨性、艺术性相结合,并以适用性为决定性因素,加强导航系统设计,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资源丰富、界面友好,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功能齐全。希望每位第一次点击此网站的读者可以将网站加入收藏夹,这就是网站设计基本成功的一个准则。国外出版机构拥有知名的出版品牌、成熟的国际销售渠道及完善的网络平台,依托这样的国际化平台,能迅速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国外出版机构在全球已经拥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参与国际上主要的学术会议,通过国外出版机构在国际上推广中国科技期刊的效果远比我们自己做要好,事半功倍,极大地提高期刊的国际发行和论文传播效力。
2.2提升国际学术声誉
高质量文章的高被引、高下载是建立国际学术声誉的基石,稿件处理流程、处理质量、审稿质量、发表周期,在网站上应有全面的反映。注重学术质量,注重出版文章的多样性、丰富性,出版内容准时在线,不迟于印刷版期刊出版。加快数字出版速度,缩短时滞,提供OA或在线优先出版(onlinefirst)。这些都直接影响刊物的学术声誉。文献服务功能是科技期刊网站依托出版内容而设立的重要网络服务内容。在功能设置上强调搜索、而不仅是浏览功能。系统的搜索、检索功能(如根据作者、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或正文中的主题词识别文章的能力)比浏览现刊的能力更加重要。所刊载文章应有较高的国际文章比例,读者会在当期及历史的目录中,注意到中国及非中国作者的比例,只有了解到期刊刊载的内容是来自全球范围的,才会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关注刊物,这样才能不断树立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3提高国际传播效率
为了加强出版内容的有效传播,应及时将文章内容上传到相关学科的知名数据库,依靠数据库的影响力和渠道实现有效传播。国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过程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这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还可以促进学术期刊出版与国际传播效率,扩大国际影响。大型网络数据库,有集成的技术与运营能力,使加入其中的期刊可以减少前期投入,迅速地进入网络群,面对网络用户,提升网络影响力。在被著名数据库收录上线后,就可以被广泛浏览。广泛浏览是高下载量的前提,高下载量又是提高引证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开放浏览页面作为补充。
2.4重视特色服务
利用网站为读者、作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服务。利用科技期刊网站宣传学术会议动态、学科研究热点、即将召开的会议或活动,形成学科或课题的讨论平台,可以提升期刊数字化品牌在国际学者中的口碑。主办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会议可以方便认识和了解与会专家、作者和读者,向国际一线科研人员近距离宣传刊物。在行业重要国际会议、论坛、专业展示活动方面的组织和参与程度是衡量品牌辐射能力的尺度;创建和主导大型学术活动,能迅速提高刊物品牌在科学界的认知度。
3《中国天然药物》网站国际化建设中的举措
通过对中国优秀生命科学类SCI期刊国际化网站建设的学习与借鉴,《中国天然药物》在网站的国际化建设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大大提高了刊物的国际显示度,有效提高了刊物的国际传播效率,目前刊物国际稿源的比率已达到35%~40%。《中国天然药物》在网站国际化建设过程中,注重网页的国际显示度、建立国际学术声誉、提高国际传播效率及增值服务等。使用GOOGLE搜索杂志名称,在首条搜索结果显示期刊主页的网站,并有简短、醒目的杂志介绍,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来自全球范围的读者和作者。《中国天然药物》注重加强导航系统设计,帮助用户快速获取刊物信息。有关刊物的介绍、对文章的要求等都采用国际学者熟悉的导航名称,网站上的作者指南内容详尽,通过网络直接服务全球作者。《中国天然药物》在主页提供发表文章的数据库链接,设有ScienceDirect、SCI及MEDLINE数据库链接,方便检索,链接结构有效、高效,提高了刊物出版内容在全球的有效传播。《中国天然药物》主页设ScholarOne投审稿系统链接,设定高水平的稿件录用标准,过刊目录在线显示文题和作者名,较高的国际论文比例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学者关注刊物。《中国天然药物》在主页设置了学术活动专栏,利用科技期刊网站宣传学术会议动态、学科研究热点、即将召开的会议或活动,以期提高刊物品牌在本领域的认知度。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