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配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5: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权分配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理想的合格股东应达到以下标准:
1)目标标准。以所投资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通过促进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来实现投资价值的最大化,不单纯地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也不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2)行为标准。在不同的状态下应采取不同的行动。当企业不仅能够按期支付信息,而且能支付股东红利时,合格股东应当是沉默且关注的,只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与经营者商讨,不直接干预经营者;当企业经营陷于低潮,不能支付股东红利时,合格股东就要拯救企业脱离困境,或者对企业战略等进行重大调整,或者撤换经营者。总体上讲,合格股东应当是积极的,具备价值创造的能力和实现手段,而不仅仅停留在价值评估的水平上。
3)道德标准。诚信是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合格股东不仅要给予经营者以充分地信任,更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标准来评价经营者的行为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侵害经营者、债权人、职工和小股东的利益,引导和鼓励一切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的行为。
培育合格股东的三个基本原则
1、制度互补的原则
股东实践较为成功国家的普遍经验就是相关制度之间互补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美国以分散的股权结构作为基本的股权模式。股权分散结构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控制此利益冲突,美国一方面保护投资者的立法完善而严密,给投资者以信心;另一方面经理市场、控制权市场发达,经营者激励制度健全,在给予经营者以强大竞争压力的同时,也给予强大的激励。为防止日益壮大的机构投资者破坏已经形成的制度均衡,美国规定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一家公司总股本的5%;在德国形成的是以银行为主的大股东主导的股权模式,该模式下的主要矛盾是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在德国并没有突出地表现出大股东机会主义。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以银行为大股东的制度安排将大股东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银行不仅具有股东身份,更具有贷款人的身份。银行如果以大股东身份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也将因为企业价值和信用评级的降低而同时侵害其自身的利益。
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选择了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立法更多地以日本为借鉴以大陆法系为基本原则。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建立了以国有大股东为主要发起人、以社会公众为中小股东的股权结构。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更多地借鉴了美国的经验,《证券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主要参考了美国的证券立法。但美国的资本市场是与其分散的股权结构相一致的,立法更多地强调对公司经营层机会主义行为的防范,没有特别突出对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关注。制度冲突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弥漫。不论是谁担当大股东都会发现通过所谓的资本运作、关联交易就可以将企业的利益转化为自己的收益。特别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中产生的控股股东,实际上依然控制着改制后的企业,并且改制过程本身就是控股股东的资产分割过程,失去优质资产的控股股东有动机将失去的利益收回来。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在中国培育合格股东,要遵守制度互补的原则,要看清隐藏在主要制度背后发挥作用的辅助制度和观念,否则在制度移植过程将顾此失彼,引发制度扭曲。
2、路径依赖原则
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约束(诺思,1999)。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大规模的制度移植和建设过程,路径依赖约束要求新制度的建设一定要从既有的制度传统和文化传统出发。大量的国有资产和相关制度及观念是中国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已经形成的法律和市场传统也是必须承认的现实。新发展不能建立在对既有制度和传统的激烈破坏上。在培育合格股东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承认已有的制度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考虑如何消除制度冲突。
3、市场化原则
尽管在理论上可以总结最优股东应当具有的特征,但具体谁是合格的股东,却不是理论所能预测的,甚至也不是有意培育的结果。股东应当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股东是否合格最终也需要市场来检验。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动,整个市场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理性的经济主体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来获取收益。当经济主体的行为与预期的行为模式发生偏差时,所需要的不是批评经济主体缺乏诚信,而是检讨制度建设中的漏洞和冲突,在进行大规模制度移植时更应如此。因此要从完善市场和弥补制度缺陷入手,形成系统性的市场环境。当市场完善到竞争较为充分、产生内在的制衡力量时,合格股东就会出现,股东就会自觉地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合格股东的培育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进程。
合格股东的培育方向
中国已经确定将资本市场发展成为推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渠道,并以美国模式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但由于中国客观上存在庞大的国有资产、国有银行改革的落后和既有的公司法实践等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将中国合格股东的培育和发展模式定位于介于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模式更为实际和合理。庞大的国有资产使国有企业改制后基本上生成了大股东主导的股权结构,因此使中国的股权分散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达到美国那种程度。而国有银行的虚弱和法律的限制使银行又不能向德国那样作为企业股东出现。因此我们只能在股权较为集中的前提下发展有关制度,以内生出克服大股东机会主义和经营层机会主义的机制。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有望创新之处。
培育合格股东:应做些什么
1、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
具备价值创造能力是对合格股东的基本要求。股东能够通过评价和采取适当方式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或经营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对于目前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仅是扩大其规模,也要提高其对企业经营的参与程度,鼓励和允许机构投资者就公司治理、发展方向和经营层调整提出意见。而对于已经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有股东来说,则是隔离或取消不同的影响渠道,使国有产权代表者仅具有股东的地位和影响,不允许有超越股东以外的影响。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国有产权代表体系,使国有产权代表者专注于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经营者持大股的中小企业来讲,则是支持职工共同行使股权,有方向地培育职工集体的价值创造能力。
2、大股东机会主义的防范和根除
2001年中国证监会推出的独立董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遏止大股东的机会主义,但仅靠这一个措施还难以制衡。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防范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
1)进一步改革国有产权代表体系,降低股权集中度
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产持有企业”的三层代表体系,扩大和充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权力,市场化、基金化运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并可根据地方国有资产的存量和行业分布,分别成立多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共同持有改制企业的国有股权。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股权集中度,还可以相应带来一些重要变化:一是在设立时就提高改制企业的独立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持有国有股权可以在制度上分离政府的所有者职能和经济管理者职能,降低改制企业同政府和母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并且它们为使自己有良好的绩效表现,有动力要求改制企业具有商业独立性;二是减少政府非利润目标的干扰和提高股东决策的连续性。政府职能的制度性分解,能有效地阻止政府的角色混淆行为,减少政府对改制企业的干预。更关键的是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将削弱政府不当干预的影响。作为稳定的持股者,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有助于保持股东决策的连续性,这对于改制企业的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
中国已经认识到公司治理对于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性,推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准则》和《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则用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的功能定位和提高其独立性。我们认为董事会应当首先作为价值评估者,主要职责是评价经营层的经营绩效,其次才是基于价值评估基础上的价值创造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的规划。这样董事会才能真正成为股东的代表,而不是经营层的同盟,提高其针对于经营层的独立性。引入适当比例的独立董事、制定更科学的决策和监督程序以及推进董事职业化将有助于提高董事会针对于股东的独立性,尤其是明确关联交易的决策程序特别关键。
明确董事的责任和应当享有的保护是促使董事尽职履则的重要措施,进而将从根本上提高董事会抵制股东和经营层机会主义的能力和动力。尽职责任要求董事以善良管理人的态度,谨慎、熟练、勤勉地履行职责。踏实责任要求董事将追求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置,真诚地履行职责,不侵犯企业利益。尽职责任和忠实责任是董事的基本责任,这在许多国家通过判例和立法得到了确认。以经营判断准则为核心的董事保护制度,则将董事的执业风险限制在了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董事只要没有利用董事地位获取非法收益、没有违反忠实义务,就基本上不承担责任或个人财产就不会受到威胁。董事责任保险则在引进保险公司作为公司治理水平评价者的同时,使董事因违反责任要求而被追究责任成为可能。
3)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降低股权集中度
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优先服的定义,比校了优先股与普通股、债券的区别,考虑到优先股权利设置的灵性,分析了祝先股的奥型。优先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丰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工具,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并实现了在保持担股权的月时进行股权融资。根据国外公司发行优先股的实践,提出我国建立仇无股制度的立法建议。
融资是企业永恒的话题。优先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于其可以很好地调和融资需求者与资金提供者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解决公司在发行新股扩大资本的同时所带来的控股权被稀释和扩散的问题。在公司法中建立优先股制度,有利于丰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工具,为我国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优先股概述
优先股是对公司资产、利润享有更优越或更特殊权利的股份的总称。普通股与优先股是对“股东承担之风险和享有之权益的大小为标准”而进行的划分。优先股股东以经营决策方面的表决权为对价交换公司经济权益方面的优先分配权,因而优先股通常没有表决权。
优先股既具有股票的性质,又同时具有合同的性质,被认为是一种介于股票与债券之间的一种混合证券。优先股与普通股一样,其持有人是公司股东。优先股与普通股相比,在盈余分配、财产清算等享有优先特权,在表决权方面则受到限制。优先股的权利内容由优先股股东与公司协商并记载于公司章程及股东权利证书上,具有很强的合同性质。但是优先股与债券又有明显的区别。优先股本质上体现的是投资关系,而债券体现的是债务关系。优先股在盈余分配和剩余财产分配上位列普通股之前,但在债权人之后。
二、建立优先股制度的意义
在提倡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大环境下,建立优先股制度,对于我国的公司和股票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投资工具,减少市场投机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主体投资工具是股票,其他如债券、基金品种不多且规模不大。在股票市场又只有普通股可供投资。从股票市场的现状看,不确定的股利分配政策使大多数投资者将目光转到了股价变动上,加剧了这个市场的动荡。优先股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这一点类似债券,可以为追求稳定收人流的中小投资者及厌恶过高风险的机构投资者所用,减缓普通股市场的投机压力。
(二)在股权融资的同时保持控股权
由于优先股一般没有表决权,所以常常被企业用来作为控股权工具。与优越表决权股和无表决权普通股不同的是,优先股由于是以表决权交换了在股利分配和剩余财产分配中的优先权,所以不被认为违反“一股一表决权”的原则。发行优先股不仅可以融资,而且避免了发行普通股融资所引起的股权稀释,有助于维持企业控股权。
三、对我国优先股制度的立法建议
2005年新公司法在立法上为优先股的设立提供了依据,授权国务院对普通股以外的其他种类股份另作规定。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并未出台相关规定。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对公司法进行修改,增加优先股的相关规定。
(一)优先股一般规则。首先公司法有必要对优先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建议将原公司法第132条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在其成立时或存续期间,可以创设在公司盈余分配和剩余财产分配中比其他类别股份享有优先权的优先股。公司章程需对排除该优先股的表决权作出规定。无表决权优先股股东享有除表决权以外的其他一切股东权利。”
为明确优先股的类型,应要求公司章程就优先股股利是否可累积,是否可转换为普通股以及转换条件,是否可回赎以及该回赎为强制性的或是自愿的,有无表决权以及行使表决权的限制做出明确规定。如果公司发行多个类别或系列的优先股,应就各个系列在股利分配和剩余财产中的序位进行规定。
篇3
【关键词】股权激励 管理层 上市公司
一、股权激励类型
本文将着重从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 三点来进行探讨。
(一)股票期权
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避传统薪酬分配形式的不足。传统的薪酬分配形式,主要的弊端是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和消费行为的铺张浪费。股票期权则能够在一定程度消除上述弊端,因为购买股票期权就是购买企业的未来,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的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者收入,促使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限制性股票
随着国外公司日益成长并趋于稳定,他们大多都允佳裼晒善逼谌模式转变为限制性股票方式,例如微软公司前期选择股票期权而在公司业绩稳定处于高水平状态情况下改用限制性股票。在我国目前法制不太健全、信用尚不是很有效的制度体系中,限制性股票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对比以往大部分公司首选股票期权模式,限制性股票比例正在升高,逐步被大家所接受,其激励效果也得到企业的肯定。其对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的股权激励效果尤其显著。其代表性公司有宝钢股份、上海家化、用友软件、深圳万科等。
(三)股票增值权
根据上述定义,股票增值权的特点是:(1)授予及执行均不以真实股票为对象,不会影响公司股本总额及股权结构,不存在股权稀释效应。(2)收益可以全额一次兑现,也可以部分递延兑现。收益可以支付现金,也可以折合成股票,还可以是现金和股票的组合。(3)收益来源于企业税后利润,计划受益人分享了股东利益,因此该计划需要股东大会的批准。
二、股权激励发展现状
(一)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成熟
一般情况下,股权激励的考核和公司的股价有着密切联系,股权激励推行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股市的变化。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差,股价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股市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牛市”股价则高涨,反之则下降,股价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并不大。可以说管理层的努力即使会引起的企业业绩提升,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也会出现公司股价下跌的情况,这样激励对象努力可能就得不到回报,因此股权激励的效果就会被削弱。
(二)管理者操纵公司利润
虽然股权激励能使公司管理人员与股东利益取向一致,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股权激励可能会引发管理层的短视行为,公司管理者可能会为了满足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在实施激励计划前刻意降低公司收益率,打压股价,而在实施股权激励实施后,利用会计舞弊等手段改变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而不是着眼于真正的提高公司业绩。这种行为能为管理人员在短期内带来收益,但是最终将损害公司和员工的利益,并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三)股权激励采用模式单一
我国股权激励模式大部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激励模式,目前使用的较为广泛的模式主要是股票期权,虽然限制性股票的比重在增长(从08年占当年公布方案总数的20%,到09年的37%),正在逐渐受到市场的欢迎,但是从总体上看股票期权模式仍是主流。其他类似于虚拟股票等形式还未真正在我国发展起来,可能是因为我国股权激励发展不久,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适合其他的激励模式。
三、建议对策
(一)完善会计政策制定
对预计行权数量与实际行权数量差异的现行会计处理,会给上市公司留下利润操作空间,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对于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最新取得的可行权职工人数变动等后续信息作出最佳估计,修正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时,如果实际行权数量与当初预计的数量相差不大时,可以根据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和上述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计算截至当期累计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再减去前期累计已确认金额,作为当期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而如果实际行权数量与当初预计的数量相差较大,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该进行追溯调整,防止企业利用准则规定的不完善进行年度间利润调节。
(二)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
我国的经理人市场尚未全面建立起来,很多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者还是由政府直接任命,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股权激励的效果。因此,要完善经理人市场,首先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形成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其次,加强对经理人的职业教育,提升其职业素质,同时要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相关资质认证,促进经理人团队的职业化水平。最后,还要为每一个经理人建立市场诚信档案,真正做到以市场来监督约束经理人的行为。
(三)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若要提高股权激励的效果,就必须改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董事会的结构,完善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督机制。与此同时,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单一的激励机制,必须要辅之以其他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能够形成有效的制衡,才能确保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睿.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探讨―以苏宁电器三次启动股权激励为例[J].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2,3.
[2]谢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薪酬模式研究[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3]李维安,李汉军.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5.
[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篇4
[论文摘要]融资理论重点研究企业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之间的构成比例,近年来融资优序理论与权衡理论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理论的主流。然而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与传统融资优序理论相悖的现象,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稳步发展,我们必须从法律和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等方面解决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偏好理论及相关研究
企业融资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MM理论。早期的MM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与其融资结构无关,该理论忽略了企业所得税等各种因素,因而受到实践的质疑。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考虑公司税后负债率增加可以提高企业价值。权衡模型理论在MM理论基础上引入破产风险,认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债权边际抵税效应与边际破产成本相等的均衡点,后期的权衡理论又将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扩展至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使理论进一步深化。上述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系指某个时点企业各种资本来源的对比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之间的构成比例。在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先内源融资,之后考虑银行借债或债券筹资,最后才发行股票。近年来融资优序理论与权衡理论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理论的主流。
在融资与融资偏好理论方面,国外的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ShyamSunderandMyers(1999);RobertandAnuja(2000);Hovakimianetal(2004);HaanandHinloopen(2003)从企业融资动态“偏好”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研究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得出上市公司“先内融资,再外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的融资偏好的结论。MyersandMajluf(1984);ChirinkoandSingha(2000)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融资若债务融资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才会考虑利用股权融资,表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特性。在西方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素莲(2003)等人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股权偏好融资。利用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确有许多优势,但其特征是并不直接观察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而是根据“资本市场运行‘结果’数据来推论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陆正飞,2003)。葛永波(2007)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特性时指出,企业融资理论具体体现为静态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的融资偏好两个方面,静态上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上的行为偏好是不同的概念,只有当企业融资偏好受到的约束较小,融资结构特征才能较好地体现出偏好的本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特征而得出的股权融资偏好结论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二、我国企业的融资悖论及其现状
纵观我国上市公司,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关系看,未分配利润为正的公司,1998年~2005年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24.14%,而外源融资比率平均达到了75.86%,企业对外源融资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5.86%,说明外源融资比率超过100%,即公司融资完全依赖于外源融资。上述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在融资结构中所占比率较低,企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性非常强。其次,从外源融资结构来看,未分配利润大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73.25%,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26.75%,未分配利润小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67.80%,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32.20%。上述数据显示:无论是未分配利润大于零还是小于零的样本企业,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率远高于债务融资。综合各种融资方式,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融资主要依赖股权融资,其次是借款融资(包括非银行借款负债)、内源融资,企业利用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比例极低(葛永波,2007)。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基本体现出“股权融资—借款融资—内源融资—债券融资”的依赖顺序。这种结果与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偏好与融资优序理论相反,这一现象称之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悖论”。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实际融资结构背离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企业不能获得足额的内部融资
内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留存收益,留存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盈利。因此,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股东投资收益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公司资本积累的大小,进而关系到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自我解决程度。汤新华(2003)通过对48家农业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2年平均税后利润、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0年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与1999年相比,平均税后利润下降67.54%,平均每股收益下降68.18%,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65.71%。且这三个指标各年数值除1999年外均低于同期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2.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偏高,一是因为我国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并不高:一方面,上市公司普遍享受着政府给予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实际税负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融资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很低,不分配、少分配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分配股利,也时常偏好股票股利,而较少采取现金股利的方式进行分配。因此,低股利支付率就意味着低融资成本。二是股权融资具有软约束。公司如进行债务融资,必须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无法或不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将遭致冻结存款、封存资产等结果,必将影响公司的信誉,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此,按期还本付息是一种“硬约束”。相对于债务融资,进行股权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再加上没有太大的股利支付方面的压力,公司完全处在软约束之中。宽松的环境,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3.资本市场结构单一抑制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
我国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无法满足多层次融资者的需求,使得融资者无法寻找更多的融资来源;其二在资本市场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市场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对违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相应法律责任的认定处置;而且我国法律对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不完善,对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等等,这都使得公司偏向股权融资。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1.完善股权融资相关制度规定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不长,市场经济体制又处于初建阶段,各种法规、制度尚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就股权融资而言,近几年出现的配股热、增发热就反映出相关制度方面存在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为此:应进一步严格股票发行的核准制度,在我国,股票发行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保证稀缺的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严格股票发行的准入门槛,以便让最有条件、最有发展前途的上市公司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由于市场游戏规则不完善,市场竞争常常出现无序状况。为了防止因无序竞争造成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失真,以骗取股票发行的资格,应当加强对中介结构的监管。第三,加强对股权融资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防止上市公司盲目融资、盲目投资,浪费资源。
2.优化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上市公司应当转变融资理念,优化企业筹集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使内部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外源融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主动调整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形成协调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构建多渠道、低成本的筹资体系,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融资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合理资产价值调整,逐步推进国有股份的转让与上市流通,打破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局面。同时要鼓励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并加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促进股市投资的理性化。促进“同股同权”,切实保障股东权益及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完善经理激励机制,给予经理人部分股权,使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股票市场价格挂钩,并建立经理报酬与公司利润的挂钩制度,从而激励经理人做出更加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提高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融资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加大R&D资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是上市公司创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上公司应当根据市场需求的趋势及变化,注重技术进步,加大R&D资金投入,大力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开发,优化R&D活动的绩效,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塑造适合自身特色的核心产品,依赖高科技产品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与高校等具有先进科研开发水平的机构合作,组成以有市场的产品为目标的产、学、研联盟,使高校做出的理论成果更具有实践价值,进而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应当形成一种以优良的经营绩效吸引人才和资金,再以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积极获取政府及其他组织、机构及个人对上市公司的R&D融资,扩宽企业研发资金的来源渠道。
4.完善企业外部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适应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和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
要重点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并根据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情况,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在继续培育股票主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市场产品,拓展债券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建立由市场主导的创新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把拓展债券市场作为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改善政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完善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保证市场的交易主体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进行公平公正的交易。完善有关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恢复投资者信心。
参考文献:
[1]汤新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2
[2]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的行为研究.会计研究,2003,10
[3]葛永波:企业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的背离—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5
[4]王素莲: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的经济学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篇5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考核激励
高校实验室的宗旨在于通过加强科技成果商品化与产业化等创新管理,以更多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性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但是迄今为止,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导向上,教育部门没有引入必要的专利评价及其激励的导向性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导致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一、技术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A、B、C、D、E五所高校的情况来说明问题,其中C为军工院校。
(一)对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健全
职务发明奖酬制和专利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的表现。目前上述五校均未设立技术人员的专利考核指标体系,科研人员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岗位工作量及其与论文的关系上。除了A不将专利申请、授权计入个人科研工作量考核,与论文无等同关系外,其余四校都将其按一定标准折合为科研工作量及相应等级的论文数,只是各校折合量大小异同,表明各校对专利价值取向有所差异。
(二)对技术人员的激励制度不健全
1、激励重点不同。A以获得专利申请号予以2000元奖励,授权后再奖励2000元为规则,但2005年该校政策改革,已将激励政策改成获申请号1000元,授权3000元,表明该校的激励政策价值取向已转为获权倾斜;E因专利数较少,给予专利申请资助力度相对较大,如专利申请时除费学校补助1/2外,其他各项费用、及授权后前三年专利年费全由学校专利基金支付;D对资助对象分类管理较为深入,如对有课题经费的专利申请者,资助其费,较好地解决了资助力度适度与减少学校资金压力的矛盾;C因其军工性而使其具有特殊激励规则。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每年减免费用可达20到30万元。
2、激励力度不同。E给予发明专利授权奖励力度最大,奖励6000元,旨在刺激发明专利量的上升;D、B给予发明专利奖励5000元,表明该校对专利授权的重视程度;A对专利权获得者奖励2000元,较其他学校而言,奖励力度较弱。五所学校中,对外观设计不奖励(虽然c有外观设计奖励办法,但无人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可见,高校专利多为技术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与其他科技成果形式的激励相比,校方给予专利激励的力度较小,且未能与获奖、发表核心论文的奖励权重相协调。以发明专利与论文奖励权重为例,C可折合成2篇SCI论文;B、E可折合成SCI论文;D折合2篇全国核心刊物论文;A的发明专利与论文没有折算关系。
(三)转化阶段的激励滞后
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后,各学校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奖励政策有所不同。相比而言,A的奖励力度最大,获利所得的5000给教师、5000给学校和学院(两者对半分),表明A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点已转向以专利转化、专利市场价值的实现为主。E的专利实施分为使用、与他人合作转化专利技术两类,并规定自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三年内从产业化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奖励专利发明人和专利实施的主要贡献者。仅仅是按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的比例,未能结合学校实际有所提高,以激励创新。D对于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专利技术比非专利技术多奖励8%,激励科研人员专利转化的积极性。C专利技术转化一般学校占股,收益以科技经费的形式返还课题组。B按学校横向科研项目规定执行,学校和学院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后,剩余的收益以科研经费返还课题组,比例约为80%。
目前各高校科研技术人员奖励措施主要集中在申请和授权奖励,通过物质奖励使科研技术人员尝到甜头,增强其专利意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专利转化环节,虽制订了具体的奖励措施,但未能有效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励政策未能产生实际效果。调查显示,各校对科研技术人员的激励侧重于物质激励,忽视成就感、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集成创新型组合激励。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技术人员考核指标
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中,将技术人员专利考核指标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并形成制度化。由于学科属性的不同,这些硬性指标适宜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医药等工科,对经济、管理、文学、理科等学科不适用。在职称评定时,提高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在评定体系中的权重,将专利权的获得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获得、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同等对待。同时,加入专利转化率的考量指标;在教师年终工作量的考核中,专利业绩应记入教师工作量,对其劳动的成果予以肯定,体现人性化,以此激励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创新和申报并实施专利的积极性。此外,在科研项目各阶段也应增设专利考核指标,强化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转化意识。
对立项阶段专利考核主要体现为查新审核、知识产权条款审核。拟立项的建议书应有先期专利文献检索的要求,将查新工作的开展作为项目申报的前提条件,要求项目申报者必须充分做好调研、查新工作,不适应市场需求、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项目不予立项。
对项目实施阶段的实验室管理主要体现为督促项目团队对专利的跟踪检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求得智力成果专利三性的持续有效性,并适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有效性秘密保护与登记等具体专利考量。
科技成果阶段,重点审核转让、许可合同中的技术归属、专利技术的评估、经济利益的分享比例等具体条款:考核专利的维持、续展、终止等有关事务,按时缴纳专利费用事宜。
篇6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股权结构;现金股利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8-0043-05
一、引言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发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截至2007年10月初,沪、深两市已完成A股改成G股的上市公司达1 238家,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88.87%,没有通过股改程序的只有10家(都为ST公司),仅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0.718%,其他公司均已通过或已进入股改程序,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股权结构作为股权分置改革的直接对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股权结构的改变必将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可能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上,现金股利是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股利形式,同时中国也在朝着现金股利的方向发展,因此笔者针对股改对现金股利的影响进行研究。截至目前,已有不少学者针对股改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大都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徐晓颖(2008)以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股改后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有所增加,但股利支付水平并无显著的变化。该文章没有对上市公司的股改状态进行区分,因而未能清晰地分析股改对现金股利的影响。白玉坤,陈晓明(2007)对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研究后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比例的增加使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明显增加,但该研究仅限于能源行业,不能全面反映股改对现金股利的影响。综观所有的研究,几乎都是仅仅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现金股利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股权分置改革对现金股利的影响,而并没有对股权分置改革和股利政策的相关性进行直接研究。笔者通过股改前股权结构和现金股利的相关性分析,研究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的影响,然后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股权结构和现金股利进行比较,再结合股权结构的变化与现金股利的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现金股利的影响。
二、股改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现金股利状况
自1976年“股利之谜”被提出以来,理论界针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为一项财务政策,现金股利决定了税后利润流向投资者和留存在公司以图再投资的比例选择,从而从投融资和利益分配方面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同时,根据“股利信号理论”,“股利水平的变动向市场参与者传递了当期和未来盈利的信息”,投资者可能根据现期股利来判断公司的未来盈利和股利水平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从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1959)研究后认为,“股利支付率确实对股票价格产生显著的影响。”(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美国经济评论》,1959)因此,恰当的股利政策,不仅能够为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能为公司赢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时,应综合考虑自身的未来发展和各种股利政策所引起的市场反应(例如对股价的影响),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股利政策。然而,通过对1998-2004年中国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剔除“ST”、“PT”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由图1可以看出: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极不规范。1998-1999年,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偏少,占比还不到30%,不分配股利的公司大量存在;2000年后虽然有所增加,但各年均不相同,说明不少公司并不是连续发放现金股利。现金股利水平在1998年最高,然后有所下降,并在2001年最低,为0.124031元/股,虽然近年来又有所增加,但总体上股利水平并不高。汪昌云(2006)研究发现:中国的股利政策与传统的现金流理论或股利信号理论不一致,“营运资金不足的公司比财务状况健康的公司实际支付了更多的红利。”应展宇(2004)以入市2年为限将上市公司分为新老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在关联交易倍受关注的情况下,新公司出于为母公司筹集资金的目的,其派现水平较高;而业绩好于新公司的老公司,其控股非流通股东为了控制更多的资源,派现水平普遍低于新公司。由以上分析看出,现金股利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有很强的随意性,主要以大股东的意愿为依据和标准。
股改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股权属性,二是各个股东的持股比例。其中股权属性是指在所有权多元化的情况下,不同所有制股权的构成,包括国家股、法人股及社会公众股等。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国情而使得中国上市公司形成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种股权。其中,非流通股是根据资产评估,由大股东(主要是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大约以1元/股获得的,其股权成本低,但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流通股是由中小股东(即公众股股东)按市价用现金从一、二级市场购买的,股权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买卖。这种情况下,股价的波动几乎对非流通股股东不会造成任何影响,非流通股股东享受不到由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资本利得,也不会像流通股股东那样遭受股价下跌造成的损失,因此他们基本上不关心公司的股价,且大多置公司利益于不顾,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单纯追求自己的利益,当前在对关联交易的监控日趋严格的情况下,现金股利可能成为其套取现金的有利手段;对于流通股股东,由于其取得股权的成本高,若是每股发放相同的现金股利,其收益远远会低于非流通股股东,因此中国的流通股股东普遍轻红利而重资本利得。
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一种现象,存在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间的这种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弊端,导致中国的证券市场极其不完善,公众投资主要是为了赚取股票的买卖价差(即资本利得),股利意识薄弱,因此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短期投机行为盛行,股利政策严重背离传统理论。应展宇(2004)研究认为,“中国股利之谜”的形成,根源在于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即股权分置。那么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现金股利将有何变化呢?
笔者以已入市两年的A股上市公司(剔除被“ST”、“PT”的公司)共926家为研究对象,选取股改前2004年数据对每股现金股利Y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之和X2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同时选取可能对现金股利影响较大的另外五个财务指标:股权集中度X3(以第一与第二、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差表示)、速动比率X4、资产负债率X5、每股收益(摊薄利润总额)X6、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利润总额)X7进行分析,样本数据来自2004年CSMAR和CCER数据库。运用EViews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每股现金股利与除速动比率X4之外的各个变量都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中国的现金股利支付并不是立足于企业现有支付能力基础之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和股权集中度X3与每股现金股利均有正相关性,符合上面的理论分析;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之和X2也与每股现金股利正相关,这说明在实践中流通股股东并不反对现金股利,而把现金股利看作是获取收益的渠道之一。由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股权集中度主要取决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因此笔者关于股改对现金股利的影响将针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进行分析。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现金股利的影响
股改过程中,改革方案大都采用由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方式,因此股改后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将发生相当大的变化,那么持股比例的变化是否促使现金股利也随之变化呢?上市公司完成股改后,按照《通知》的相关规定,对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有一定的禁售期(至少12个月),即在股改完成的初期,大股东所持股票的非流通性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笔者研究股改对现金股利的影响是分析持股比例的变化对现金股利的影响。
笔者选用2005年已经完成股改成G股的A股上市公司(剔除被“ST”、“PT”的公司)共299家作为研究样本,由于股改当年存在大量的不可控因素,数据可能不具代表性,所以,笔者采用股改前2004年的数据和股改后2006年的数据来进行研究。所有数据来自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和“国泰君安”数据库。运用SPSS软件对股改前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每股现金股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股改前后各变量是否有显著变化,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1、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1、每股现金股利1分别表示2004年数据,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2、每股现金股利2则表示2006年数据(检验结果如表2、表3所示)。
由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股改前后发生显著的变化,股改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较股改前减少8.2647829%,但由表2看到,股改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为38.56%,仍然占绝对优势,理论上认为其与现金股利的正相关性应使股改后的每股现金股利显著地减少。
由表4的检验结果得出,股改后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值增加4.86756%,变化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根据其与股金股利的相关性,理论上认为现金股利也将随之增加。
基于以上分析,股改后现金股利的变化可能取决于第一大股东和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力量的博弈。对每股现金股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以上检验得出,股改前后上市公司的每股现金股利显著减少,平均每股减少0.016352元。那么现金股利的变化是否由股权结构变化引起呢?笔者将股改前后每股现金股利的变化和各相关变量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的分析结果看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X1和前十大流通股持股比例之和的变化X2与每股现金股利的变化Y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股权结构的变化对现金股利的变化影响很小,反而是速动比率的变化X4、资产负债率的变化X5和每股收益的变化X6对现金股利的影响相对比较显著,然而,速动比率的变化X4却与现金股利的变化负相关,资产负债率的变化X5与现金股利的变化正相关,这种现象异于成熟市场的正常现象,说明中国的股利政策仍然有人为操纵的迹象。
截至目前,股权分置改革虽然已经完成,但大股东所持股票(原非流通股票)尚不能完全自由流通,那么此类股票在持有者需要时就不能充分实现其市场价值。在公司现金流较少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能存在以负债发放红利的情况,这也许是大股东套取现金的一种手段。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得出,目前股改对现金股利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四、结论
股权分置改革以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是一次标志着中国股市由“先天不足”向规范市场迈进的重大制度变迁,有利于重塑中国证券市场的形象,带动广大中小股东“股利意识”的觉醒。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票实现了全流通,股票价格由市场交易机制决定,从体制上保证了“同股同权,同股同价,同股同利”,使得股东之间有了平等的竞争基础,为股东搭建了公平的利益分享平台,中国的股利政策将日趋规范。然而我们也需谨记,股权分置改革并不是万能良药,尚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股改完成后,所有股东利益基础一致,此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引导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培养投资者的股利意识,规范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逐步引导中国公众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意识,关心公司的成长与发展,从而有利于控制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过度投机状况,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在非流通股解禁之前,股市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如何圆满地完成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使股改的效果充分地发挥出来将仍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由于本文仅选取股改前后各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范围较窄,股改的效果并未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可能影响到数据的代表性,进而影响到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股改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都将可能发生重要变化,股改成果将进一步突现出来。然而由于数据收集所限,笔者仅能对目前状况进行研究,股市将来的发展仍将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白玉坤,陈晓明.股权分置改革与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性研究――来自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北方经济,2007,(7).
[2]杜伟岸,魏建国,范亚莉.股权分置改革对股利政策的影响预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4).
[3]林特纳.公司盈利在股利、留存收益与税收之间的分配[J].美国经济评论,1956,(54).
[4]李志茹.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股利政策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莫迪格利安尼,米勒.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答复[J].美国经济评论,1959,(49).
[6]马曙光,黄志忠,薛云奎.股权分置、资金侵占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J].会计研究,2005,(9).
[7]汪昌云.公司财务政策与公司治理:中国的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徐国祥,苏月中.中国股市现金股利悖论研究[J].财经研究,2005,(6).
[9]徐云霞.股权分置、股权集中度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杨建平,李晓莉.对股权分置改革现实意义的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11]杨楠.大股东控制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应展宇.股权分裂、激励问题与股利政策――中国股利之谜及其成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4,(7).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Stock Ownership Distribution Reform to
Cash Dividend of China's Listed Company
Zhai Shao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China)
篇7
【关键词】股权激励;上市企业;难点
一、股权激励所需的股权来源
按中国公司法规定的实收资本制,增加的每份出资(股份)必须缴足,且不得低于原始价。因此用定向增资的办法进行股权激励,如行权价低于原始价,公司必须以奖励基金予以补贴。同时由于用增资办法进行股权激励,对原有股东来说,其激励成本主要是权益的稀释以及行权价低于原始价的补贴,其成本在原有股东之间是分摊的,所以必须取得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控股股东无法“一锤定音”。中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增资,必须由股东会经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决议;定向增资,还须由全体股东签署放弃优先增资的声明。
采用原有股东转让方式进行股权激励,从理论上说应将转让给激励对象的股权在原有股东间按比例分摊,但这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为便于操作,一般是由大股东转让股权给激励对象。然而采用这种通过大股东转让股权的办法,应注意其存在的两个缺陷:一是股权来源的持续性没有保障。如果大股东破产、转让部分股权变成小股东或者转让全部股权脱离公司时,公司股权来源就失去了依托;二是股权激励成本由大股东独自承担,有失公平。
股票账面增值权、干股等虚拟股权工具,因其不受股权来源的限制,是非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时一种较现实的选择。
二、行权中实际股权价格的确定
激励对象购买股权的价格即行权价是否合理,关系到股权激励是否有效,是股权激励一个关键的要素。确定行权价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要对激励对象形成激励和约束。行权价过高,股权激励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而“廉价股”又会减轻激励对象的压力,购不成较强的约束力;二是对原有股东权益的影响;三是要有可操作性。
非上市公司的行权价由于没有相应的股票市场价格作为定价的基础,其确定的难度相对要大的多。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每份股权的内在价值并以此作为行权价与出售价格的基础。一般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每股(每份出资)净资产原则;二是每股(每份出资)内在价值原则:三是每股(每份出资)面值即原始价原则。[1]
中国一些非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往往将每股(每份出资)净资产作为确定行权价和出售价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一些企业的行权价格干脆就简单地确定为每股(每份出资)的面值,这显然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国外一些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其行权价通常依据一个较复杂的数学模型所计算出来的公司真实价值而确定。所采用的数学模型一般是建立在若干假定的前提下,考虑的因素以反映公司长期增长潜力的变量为主,短期的因素并不重要。因为计算公司价值的数学模型是各种各样的,所以解决非上市公司的行权价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对新兴的企业,可能没有任何一种价值评估法币市场的评价更为可观与准确,因此在确定企业的真实价值与确定行权价格时,将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市场价格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也许是有意义的,例如考虑市场平均市盈率的变化等。[2]
三、股权的管理和流动的规定
股权的流动和变现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是影响股权价值的重要因素。非上市公司由于没有股市这个高效的交易平台,要使股权激励充分发挥效力,必须设计好激励对象按约定售出股份(出资)的通路。
中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公司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以上同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在职期间不得转让其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同时规定:公司本身只有在“注销股份”或“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才允许回购股份。现实中,非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资)的转让也往往比较困难。为绕开这些法律约束和现实障碍,常采取由大股东承诺回购的办法。为使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股份能在任期内转让,可采用通过持有作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来间接持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或委托他人持股的办法,以规避法律对股份转让的限制。
相反,为强化股权激励的约束作用,公司常常会故意对激励对象的股权转让作出一些限制性规定,甚至规定离职、离岗人员的股份(出资)要强制予以转让。在这方面,非上市公司作者些规定时较上市公司受到的约束相对要少一点。但是,事先必须将这些单方面的“规定”,转化为公司内部的“约定”,以免引起股东侵权之讼争。
四、绩效评定的方法
实施股权激励必须建立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员工领导或管理业绩的评估,才能正确确定个人在整个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授股比例,合理确定激励对象行权和转让股份(出资)的比例和价格。
股东财富的增长是公司最重要的任务,也是股权激励的初衷。基于这个前提,股权激励方案中要建立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业绩评估体系。一般以报酬成本、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每份出资)收益等财务指标来衡量股东财富的增长。但笔者认为,既能够防止行为短期化,又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评估指标是经济增加值(EVA)。
EVA即经济增加值。其理论源于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的论文。与其他度量指标不同之处在于:EVA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成本,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税后利润-资金成本系数(使用的全部资金)
EVA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
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C%是加权资本成本,TC是占用的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上式中的NOPAT以会计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调整得到,调整的项目主要包括:商誉摊销、研发费用、递延所得税、先进先出存货利得、折旧、资产租赁等。这种调整的目的在于:消除会计稳健主义对业绩的影响;减少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减少会计计量误差影响。[3]
建立基于EVA考评的股权激励,可科学考量股权的增值。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若不能产生高于股东最低的预期投资收益率时,激励对象不能获得股权的增值收益,即不能享受通过贴息、降低行权价格等补贴的股权奖励,不能享受股权转让价超过行权价的差额收益,只能享受通过个人现金支付、分期支付、收入部分转股权的股权分配,以及基于股权的利润分配。
参考文献
[1]郑贤玲.股票期权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2:224.
篇8
作为提供专业知识服务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业务、提高竞争力的基础是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但员工本身之间存在差异性,决定了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意义有所不同,应该差别对待。一方面,不同员工所拥有能力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程度是不同的,进而表现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程度不同;另一方面,能力不同的员工对事务所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不同的价值贡献。会计师事务所的签字CPA作为执业注册会计师,取得了执业资格,而且具备较强的执业胜任能力,是事务所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利用自身的智力、知识资本为事务所带来较高的价值和收益;而签字CPA与一般执业注册会计师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除了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审计业务之外,还需为自己签字的审计报告承担责任,这样,他们的个人职业发展和前途与事务所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对于事务所而言,签字CPA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签字注册会计师是事务所的核心员工之一,会计师事务所应着重围绕核心员工进行薪酬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核心员工,进而促进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会计师事务所签字CPA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并将其应用于签字CPA的薪酬激励之中,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文化,以期薪酬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二、会计师事务所薪酬激励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会计师事务所薪酬激励的探讨,大多是结合事务所人力资源的特点和需要,针对其在薪酬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薪酬激励效果的相关建议。
(一)文献综述 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结构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不少学者认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的首要经济要求是承认其产权,承认其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如,胡玉明、龚玲珑(2000)对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参与事务所剩余利益分配提出了设想;A ThomaS C.Wooten(2003)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绩效考核既可以采用业务质量、业务收入等客观指标,也可以采用胜任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素养等主观指标,重要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对各项不同的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刘冬荣、王敏(2004)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实行合伙人与非合伙人的共享利益制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保证质量的关键,并提出共享利益在非合伙人和合伙人之间进行“三次分配”;杨春盛(2004)主要探讨了合伙人与出资非合伙人分配关系,提出应建立合伙人晋升制度,明确合伙人的成长道路,减少非法或者一些不合规的分配形式(如业务提成等),对出资非合伙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胡奕明(2005)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将战略、绩效和报酬结合起来,提出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战略-绩效-报酬”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绩效考核是衡量结果的标杆,而报酬管理的效果最终也通过绩效得以反映。漆江娜(2004)认为,事务所分配机制的关键是解决产权关系和分配依据两方面的问题。Robert. Hodgkinson (2006)认为,重视和尊重股东价值以激励最优秀的、最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谢中书(2011)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和谐的合伙文化能够促进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给优秀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激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增强事务所的软实力。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薪酬激励现状 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薪酬激励主要是在区分非合伙人和合伙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对非合伙人一般采取“基本工资+提成”的浮动工资制,很少有事务所采用固定工资制;近年来随着对会计师事务所“人合”特性的认识加深,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有些事务所也对非合伙人适当增加了绩效奖金。基本工资一般包括固定工资、执业津贴和职务工资;提成一般是合伙人提取净利润的一定比例留作对员工的绩效奖金,员工所获奖金根据其业绩来定,不同事务所对绩效奖金的提取份额不同。但绩效指标体系仍不够科学完善,大多也是限于以业务收入、成本控制等财务维度的指标为考核标准。在合伙人的薪酬分配上大多采用“基本工资+效益奖金+股份分红”的形式,只有个别事务所采取年薪制的形式。基本工资分配的方法与非合伙人没有很大差别,一般也是包括固定工资、执业津贴和职务工资等;效益奖金部分,目前考核指标主要是以合伙人完成业务收入、开拓的新业务量和承担经营管理工作的表现情况为主,还有些仍采用收入分成制,确定一个提成上缴给所的数额,余留部分全部由部门按自行制定的办法分配;股份分红部分,一些事务所仍偏向“资合”观,只按合伙人的持股比例进行利润分红,如,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每年股东分红至少都保证在100%以上,也就是说入股一元钱,每年至少能拿回一元。有些事务所体现淡化股权的思想,即合伙人限定自身的投资回报率向员工“让利”,对股东只派发少量红利(目前,采取此种分配方式的事务所有的是把合伙人的投资回报率定为年利的10%左右;有的是从年终决算后的净利润中提取30%用于合伙人分红),剩下的都按项目提成或奖金的方式分配。
通过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薪酬激励现状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对非合伙人的“基本工资+提成”的浮动工资制,还是对合伙人“基本工资+效益奖金+股份分红”的分配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样的薪酬方式对事务所员工,特别是签字CPA等核心员工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1)虽然设计了绩效工资,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会计师事务并没有将平衡计分卡等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加以应用,只是盲目认为绩效考核的唯一指标是业务量的拓展和业务收入的提高,从而导致过度重视发展业务数量,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不利于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2)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对非合伙人缺乏必要的股权激励;有些事务所对合伙人薪酬分配以股份分配为主,忽视了事务所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对核心员工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3)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将事务所人力资源区分为“合伙人”和“非合伙人”,这种人力资源的分类是相对模糊的,并没有很好地界定签字CPA等核心员工,对事务所核心员工的薪酬激励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三、签字CPA激励性薪酬设计
总体上看,签字CPA的绩效考核设计应从事务所战略目标出发,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细分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设定;同时,根据签字CPA的价值和独特性,对其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又体现了其特殊需求和目标要求。基于对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性考虑,可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来对签字CPA平衡计分卡考核指标进行设计。财务维度方面,应从保证利润的数量、质量和增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客户维度方面,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保证新增客户质量方面展开;内部流程维度应侧重业务能力的考核,因而内部流程维度的权重设定应适当提高比例,而且具体指标细分上不仅要有处理数据的业务能力,而且要在业务督导和复核过程中发现解决重大问题和进行风险控制,保证审计质量;学习与成长维度,基于提高其业务和学习能力进行指标设计。关于指标权重的设定,事务所可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主观经验法等方法来确定。
在会计师事务所签字CPA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设计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设计以岗位薪酬、绩效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为主的签字CPA的薪酬激励。
(一)岗位薪酬设计 签字CPA的岗位工资设计为岗位固定工资和岗位浮动工资。岗位固定工资可以依据事务所所在地区的消费水平和行业平均岗位工资水平进行设计;岗位浮动工资则是与签字CPA的BSC绩效考核结合起来,设置一个岗位浮动工资的比例区间,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确定最终的岗位工资额度。可以借鉴普华永道事务所的经验,在岗位工资方面,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固定工资。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普华永道的员工可以在岗位固定工资的基础上获得最高10%的工资涨幅。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调整岗位浮动工资的比例。
(二)绩效薪酬设计 可将事务所核心员工的绩效薪酬设计为奖金和股权激励。奖金是从短期激励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而股权激励则是通过核心员工持股计划来对核心员工进行长期激励。
(1)奖金。对签字CPA的奖金激励,是以其所属团队绩效和其个人贡献双重指标为基础和依据来确定的。首先是根据团队绩效确定团队总的奖金数额,确定了团队所获奖金的总数之后,再在各个团队内部根据签字CPA对团队的贡献确定其在团队奖金中所分得的比例:各项目团队的奖金=承揽的业务收入×团队奖金计提比例。在实践中,各个考核结果等级所对应的团队奖金计提比例由各个事务所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一般而言,事务所签字CPA在项目团队中起着控制审计风险、提高业务质量等重要作用,因此在评定其奖金比例时,分配比例通常应设定的高一些,使他们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以更好地起到激励作用。对团队内部不同员工的奖金分配,可以借鉴重庆中鼎会计师事务所的做法,该事务所根据职务级别和执业资格等对不同层级的员工设定不同区间的“效益工资综合系数”,各员工在团队中所获奖金=团队奖金总额×(各员工奖励工资系数/∑团队内各员工奖励工资系数)。需要强调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励签字CPA,可以适当提高其效益工资综合系数;奖金的设置一定要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不能搞“一刀切”的平均主义,否则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将大打折扣;而奖金的提高也应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事务所的核心员工认识到只有事务所的收益不断做大,自己的奖金收入才可以得到不断地提高。
(2)股权激励。签字CPA是具有高价值和高独特性的核心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而且对事务所剩余收益的索取通常都有着强烈的需求。股权激励实际上是对这部分核心员工的一种长期激励,可以满足其对参与剩余收益分配的诉求,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因此,建议事务所实行“核心员工持股计划”,而股权激励的形式可以采用“虚拟股份形式”,即按考评结果给予核心员工相应的名义股份,可以参加事务所剩余利润的分配,但不具有对事务所净资产的控制权和所有权。这样可避免以后由于股权的分配、扩大合伙人队伍而带来的风险。对事务所核心员工股权激励,由薪酬管理委员会对核心员工BSC考核结果进行复核,根据事务所制定的股权激励计划对核心员工进行股权激励,但绩效考核不达标准的不得参与股权分配,而且要注意控制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在总股本中的比例。这种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股权激励体现了“按劳分配”(对事务所来说实际上是“按智力贡献分配”)的原则。
(三)非货币性薪酬设计 一是晋升机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签字CPA设计透明、公正的(职务)晋升(工资)定级制度可以让他们从透明的晋升机制中看到在事务所发展的前景,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更好地为事务所发展服务。可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晋升定级的分层分类工资制度:以职务晋升为纵轴,以工资升级为横轴,在同一职务的工资分级中,按资历沿横轴升级,到达最高一级之后,如果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可以晋升职务,则按纵轴提升工资至上一层职务的最低级,这里的晋升考评标准主要是能力而非资历。例如,根据签字CPA的BSC考核结果,若连续三年考核结果均达到优秀,则可晋升进行工资资历升级;依次类推,当横轴工资级别达到最高级之后,可以进行一级职务晋升。二是其他福利。事务所核心员工肩负事务所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的重任,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脑力劳动,容易对工作产生倦怠。将核心员工BSC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到核心员工绩效福利的发放中则能有很好的激励效果。当然,不同事务所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从核心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安排福利项目。笔者认为,对签字CPA实行法定福利和“自助”福利相结合的发放计划能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自助”福利计划具体来说,先根据问卷等形式全方位了解核心员工对福利的需求,然后设计“一揽子”福利计划(对于核心员工而言,可以包括高端培训机会、额外带薪假期、境外旅游机会、商业保险、定期体检等);再根据核心员工的BSC评价结果确定其可选择的“自助”福利额度,然后员工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其所获福利额度内自行选择福利项目。
四、结论
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签字CPA等核心员工作用的发挥,采取有效的薪酬激励措施来最大程度地吸引优秀人才和激励核心员工,对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来说尤为必要。笔者从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和独特性角度出发,将签字CPA界定为事务所的核心员工;以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切入点,结合签字CPA的特点设计了BSC指标,并探索性地将BSC考核指标融入签字CPA的薪酬设计当中。对签字CPA的薪酬设计包括岗位薪酬、绩效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设计,其中绩效薪酬设计主要涉及奖金和股权激励的设计,非货币性薪酬设计主要包括核心员工晋升机制设计和“自助”福利设计两个方面。本文所设计的事务所核心员工BSC考核指标体系只是为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一个框架和思路。在实践中,由于具体环境的差别,个别的BSC考核指标和权重设计在运用中还需进一步予以优化。
参考文献:
[1]胡玉明、龚玲珑:《关于非合伙人注册会计师参与利润分配问题的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年第11期。
[2]刘冬荣、王敏:《事务所实行共享利益制度的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8期。
[3]杨春盛:《合伙人与出资非合伙人及外部的分配关系》,《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4期。
[4]胡奕明:《会计师事务所的战略、绩效与报酬》,《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年第1期。
[5]漆江娜:《会计师事务所依据什么来切蛋糕》,《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3期。
篇9
伊利股份于2006年4月24日股改后复牌当天出台了股权激励草案。随后在2006年12月28日在公司董、监事会审议通过,正式确定将5000万份伊利股份股票期权分别授予公司高管,占当时股票总额的9.681%。每份期权拥有在授权日起8年内的可行权日以行权价格和行权条件购买l股伊利股份股票的权利。期权授予日为2006年l2月28日。
1、关于行权价格
该方案的行权价确定为股权激励草案摘要公告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除权后的价格为13.33元。此后由于实施利润分配和发行认股权证,行权价调整为l2.05元。这一价格水平相当于在股权分置改革前按市场价格购买公司股票,价格的确定还是相当公平的。
2、关于行权条件
该方案明确规定,激励对象首期行权时公司必须满足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l7%,且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而在2007年4)130日的公司公告中,这一关键条款已被董事会以确定业绩考核指标计算I:1径为名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为在当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本身对净利润的影响数后与上一年相比的实际增长率。之所以这么修改,我认为是由于股权激励幅度非常大,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对等待期净利润的负面影响将非常明显。如果严格执行原计划,激励对象很可能无法行权,从而失去潜在的巨额收益。伊利股份激励对象既想获得股权激励,又要剔除期权费用化对净利润的影响,这种做法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国外也非常罕见。
3、关于行权安排
该方案的行权安排是:激励对象首次行权不得超过获得的股票期权的25%,剩余获授股票期权,激励对象可以在首次行权一年后的有效期内选择分次行权或一次行权。在这种规定下,必将产生后期激励不足,使得激励方案大打折扣。因为伊利股权激励的行权价是12.05元,在激励方案推出后,中国股市进入牛市,上证指数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创下了6124点的历史记录,而伊利股份的股价最高达到38元。在牛市中高位变现,高管们将获利颇丰。如果均匀行权,牛市结束,股价可能会深幅调整,高管们的利益显然会受到损失,因此激励对象存在加速行权的动机,这样必将导致后期激励的不足。
4、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
股权激励计划按照相关会计制度,需将已满足行权条件的期权作价计入相应的费用科目。按照伊利股份的做法,股权激励费用在初始两年内按照25%,75%的比例全部摊销完毕。即在06、O7年分别摊销l馏5亿元和5.54亿元,这部分费用不带来现金流的变化,对于公司整体权益无影响,但会导致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滑,2007年还首度出现亏损。根据财政部精神,激励期权费用应该尽早摊销。伊利股份授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期长达8年,却要在两个年度内摊销所有激励期权费用。而且明知道这种摊销方式会造成账面亏损,也就是说,公司2007年所赚的钱,全部分给该公司激励对象还不够,而留给该公司广大投资者却是利润亏损。上市公司对高管实行的股权激励计划,结果却是让投资者买单。
5、股权激励的有效性
股权激励的目的在于对管理层实施有效激励,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而伊利股份的股权激励方案能达到有效激励的效果吗?数据显示,伊利殷~2001年至2005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2.7%、19.8%、40.6%、l8.6%$H21.5%,均高于股权激励约定的15%的净利润增长率。也就是说,即使伊利股份的管理层无法让公司保持过去五年来的平均增长率,仍然可以从容获得巨额股份,由此可见该方案行权门槛定得太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国内乳业巨头的蒙牛2004年上市前,与大摩等风险投资签署了一份“对赌”协议,即蒙牛幕在未来3年内年盈利复合增长率达到50%,否则蒙牛管理层就必须将所持7.8%的公司股权转让给大摩等外资股东。两相对比,不免让人觉得伊利的股权激励有向公司管理层输送利益之嫌。由于缺乏股东的有效监督,目前国内上市公司高管层利用股权激励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设定极低的股权激励条件,使高管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最终有可能演变为“股权分红。
二、
股权激励作为对管理层激励的一种方式,能够将公司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绑定在一起,使其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行决策,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公司的成本。在国外,股权激励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在美国约9O%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实行了这一制度。而在国内,股权激励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开始推行股权激励方案,但是对这些方案的评价则褒贬不一。笔者研究了伊利股份股权激励方案,以此来反映国内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
三、结论
由此我认为,伊利此次的股权激励方案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该方案更多的是从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落脚点。以总裁潘刚为例,通过这一股权激励方案,身价增值约两亿元!在这场游戏中,以潘刚为首的管理层才是真正的赢家。
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不好,就会成为向管理层输送利益的手段,剥夺了全体股东特别是社会公众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伊利股份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现今制定的股权激励计划,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监管部门加以引导,并尽快出善相应的法规政策,为股权激励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还需要上市公司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构,形成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芳艳.“中国式股权激励”的三大难题.首席财务官,2006;(11)
[2]卢燕.新准则下伊利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多重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9;(3)
[3]刘行健.伊利股份股权激励催生一批富豪[N].证券时报,2006—11—28
[4]何军.伊利股份股权激励再施“手腕”[N].上海证券报,2007—05—08
篇10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 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方式
一、什么是私募股权基金
1.基金募集方式——私募。私募又称不公开发行或是内部发行,是指面向少数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的方式,这少数的特定投资者即潜在的基金投资者,是拥有一定财富水平,并且具有较高的财富获取能力,能够承担一定风险的投资者。
2.私募证券基金的定义。理论界人士和实业界认识比较一致地认为,私募股权基金是指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募集机构投资者或者个人的资金,然后把资金投向具有较高增长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或着准股权投资,甚至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监督和管理被投资企业,使被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最终通过公司上市、管理层认购等股权转让方式实现资本的增值。
3.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从本质上来说,私募股权基金是一种信托关系的体现,以非公开的发行方式,基金管理人、发起人在特定的满足相关条件的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建立起资金联系。因为只针对少数投资者,所以私募股权基金对相关信息公开披露较少,一般只需要半年或一年私下对投资者公布投资组合及收益;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基金发起人、管理人必须以自有资金投入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的运营情况和他们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及现状分析
虽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所面对的难题也是很多的,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融资难的问题。
1.银行信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银行和担保机构为了控制风险、保证盈利,纷纷提高了自己的门槛,贷款成本本身就比较高;而且获得银行的贷款程序复杂,获得贷款之后在资金的运用上还要受到多种限制,所以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实际上存在许多困难。
2.直接融资。目前在我国,沪深两地的证券交易所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上市的条件要求很高,融资的数量也较大。此外,二板市场股票发行上市的条件也是比较高的,而且具备发行上市资格的企业已有上千家,而资金的供给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新市场来说,是无法容纳这么多的企业在短时期内发行上市的。
3.其他融资方式。正因为以上原因,民间借贷和一些私募活动在一些经济活跃的地区仍然比较多,对于企业来说,在银行信贷无门,资本市场不知从何进入的情况下,只能转而寻求民间私下借贷,以非公开的方式募集资金,形成所谓的“地下钱庄”,这样获得的资金虽然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灵活性较大,但是成本要比银行信贷高,而且由于政府没有规范和保证这种融资活动的相关政策,企业还要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风险。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新亮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证券市场条件要求高,银行信贷门槛也高,而私募股权基金融资成本少,门槛低,显然具有极大的融资优势,受到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企业的欢迎。
1.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好处
私募股权基金的意义在前文已经详细说过了,这里就简要地就中小企业融资针有对性地介绍一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私募股权基金这一融资方式的优势所在。
(1)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私募股权基金所需资金门槛低,不需要抵押和担保,投资给企业的资金也不需要偿还和支付高额的利息费用,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它的利润模式是对一个企业或产业进行培育,通过企业未来的发展取得收益,因而中小企业可以在几年内获得稳定而且充足的资金来源。
(2)可以改善企业的股东结构。私募股权投资者可以参与到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来,从而为企业引进具有战略性眼光的股东,不仅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式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改善股东结构,而且也可以建立起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以致未来上市的治理结构、监管体系、财务制度以及法律框架。
(3)拓展企业外部资源。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专业的投资中介,拥有在多个行业领域的丰富投资经验,他们能够利用自身资源帮助投资对象进入新市场、寻找战略伙伴、拓展财务资源以及商业伙伴,从而有效地节省中小企业的寻求成本,有利于其快速健康而且有方向地发展。
(4)为中小企业上市带来品牌效应。私募股权基金通常拥有良好的品牌、经验和信誉,可以为其投资对象带来增值的效益,而且在其投资参与或影响经营的过程中,也对企业进行了相应的财务、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再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寻求上市时更容易找到声誉良好的国际承销商。
2.我国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预测融资风险,企业在考虑总收益的同时,还要预测将要承担的风险,收益与风险要相互匹配。
(2)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从资金的形式和需求期限两方面考虑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
(3)合理保持企业的控制权,在引进资金时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数额,还要考虑由此带来的所有权、控制权的分配以及再分配情况,要保持合理的企业控制权。
四、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私募股权基金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虽然私募股权融资对中小企来说仍然面临一些现实的困境,但由于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必然会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郭恩才:解密私募股权基金[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 钟孝生: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问题研究:[学位论文] . 厦门:厦门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