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9: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素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人文素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专业认同感反映出一个人对专业的参与热情,试想一个整天想着脱离教师岗位的人,怎么可能对这一神圣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呢。所以要形成教师完善的职业人格,就需要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反思。教育界流行一种观点:经验+反思=成长。自我反思不仅是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素和发展起点。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教师工作既体现在课堂中,也体现在课堂之外的各项活动中,比如作业的批改、私下的沟通、集体的活动等。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无时无刻不体现于教师所做的事务之中。教师作为主流价值的传承者,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对用其掌握的知识来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完善的人格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师德是教师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教师要在平凡的教书育人活动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才能感染学生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1.2素养有利于教师的幸福生活
对幸福的追求和幸福感的提升本身是在一定人文态度之下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事实上,教师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无论对其理解教育事业、看待学生、处理教育事件还是诸如此类的学习、生活都将充满着人文气息,都将尊重人与发展人作为事业的立足点,从而给学生带来清新之气,并最终影响至社会风气的改善。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助推学生的发展。帕斯卡说过:“人是思想的苇草”。这就决定了人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思想,而人的思想唯有蕴含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给予。没有人文精神作为支撑的教育,就像没有灵魂的教育,学生要形成独特的有个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非常难。其知识、技能和情感也会因此而走偏,正如人们早已警觉到的那样:没有正确价值观引导的知识会变成恶行的帮凶。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往往更有爱心,懂得信任、宽容学生,并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仅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教育也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
1.3教师的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的自我管理、课堂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一般学校往往通过必要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处于一线教育岗位的人们非常清楚这些不过是影响教师自我管理和发展的外部因素,真正要激发教师参与热情,增强自我认同感的方法还应该从内因上想办法。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的人文素养较之前者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也是促进教师永葆热情的发动机。教师在人文素养的指引下,才会“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恶其有余”,才会任劳任怨地自我修炼、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将人文的内在意蕴感染给所有的学生和其他同事。人文素养同样在课堂管理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民主的课堂比专制的课堂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在课堂中会表现出很多的关怀,更大的诚意,从而激起学生更多的参与,更积极的努力。他们不仅在对待自己的学生时怀着莫大的爱,在对待自己的同事时也会怀有更多的体谅,从而营造起学校的民主氛围、和谐气象。
2结语
篇2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大量的生物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整合大量的资源素材并制作生物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就需要熟练地运用有如Powerpoint软件、Prezi软件、Photo-shop、Flash制作软件等工具。例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识非常抽象,为了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使用Powerpoint软件整合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形成过程的视频、Flas,并制作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学情的教学课件。同时,资源网中提供了一定大小的个人空间,每位教师完善个人空间,就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教师学会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搜索、开发生物教学资源上传至自己的个人空间。在制作教学课件、建设个人空间的过程中,教师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创性地开展生物教学工作。
二、提升生物教师人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指出,中学生物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生物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生物史知识,也就需要中学生物教师具有人文素养。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不仅仅含有生物学科教学资源,而且含有大量的包括生物史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例如,关于DNA的发现过程,就有《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命运的螺旋———克里克和沃森》等大量的资料,这样可供生物教师不断地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生物教师可以丰富生物史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生物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资源网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利用网站中相关的学科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小步调、大整合”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将一节课的知识分为几个知识点,逐个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评价”,对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最后实现本节知识的“大整合”。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将知识图示化从而完成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具有生命活力。教师也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在协作交流的互动氛围中学习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学科资源主要是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突破难点的教学,具体而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首先利用Flash交互式动画或者音视频内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自主开发的或者转载的音视频素材,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我将此节知识分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两个知识点。通过资源网中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的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如图2的资源引入本节课。学生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4],它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型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知识点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自主开发的如图3的《DNA分子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自主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获取相关的知识。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6]。具有互动性和交互性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感知信息》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自主开发的如图4《眼球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帮助学生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个难点。
四、结语
篇3
新视角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高校特殊教育素养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知识、特殊教育能力、特殊教育情意、特殊教育教理念。
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
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三、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能力
篇4
一、改变教育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是推进物理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整合成功的前提条件。
信息的价值在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对信息的追求和捕捉不同于一般凭直觉和经验的信息感知。时代明确告诉我们信息处理能力将是21世纪的人应具有的如同“听、说、读、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在不断涌现的浩若烟海的信息中要准确地选择,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那部分特定的信息,往往取决于此。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还要有一段从认识到自觉应用的过程。为了使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学校教育的“技术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减轻学生负担,全面融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讨论,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大家普遍认识到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渊博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与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增添了我们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信心,因而教师应积极主动的运用网络信息,从网络上下载可用的课件和信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学校教师仅以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主,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信息意识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地获取信息,增长新知识,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只要物理教学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机整合,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是推进物理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整合成功的关键。
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是很难成为“名师”的。尤其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既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必需,那么如何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呢?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我们物理教师应用软件制作简单动画模拟物理实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必须是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必须成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把提高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的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公开课,一次比赛,一次评比而进行的短期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应付评比,临时急急忙忙地“拼凑”出一个课件来,只是“就课论课”,事先没有准备,课后无总结,公开课后,什么都丢向脑后,没有什么有益的东西留下,就谈不上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了。反之,如果我们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则结果就大不一样。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期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可能得心应手。
因而,我们可以用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1)多在网络上阅读。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阅读方式发生了变革,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2)多用电脑写作。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编辑、修改和保存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互补,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3)多在电脑室上课。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电脑室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要用信息技术,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4)多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要尽可能让电脑来做,如学生成绩统计、电话号码管理等,教育必须面对信息化社会,迎接信息化挑战,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带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革新,作为教育中的关键元素,教师在信息化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
三、运用好网络教学资源是物理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整合成功的根本保证。
为便于信息的获取,使网络资源适于教学,我们要逐步构建好物理的教学资源库。为了更好地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将物理内容科学的,有机的“整合”,使学生进入视听、思考并用的教学环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更为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达到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益和更高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研究实践以完成资源库中课件集成的整合。(1)超越时空展示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有些物理现象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观察到,有的科技成果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时无法“搬到”课堂上,则把这些做成多媒体课件如“海市蜃楼”、“火箭发射”等及时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实地再现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与学生发生“共鸣”。(2)形象展示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对许多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用语言、文字、图片很难把它们讲清楚,学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则利用多媒件课件如“水的沸腾”、“声音的传播”、“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变静为动,变难为易,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景。(3)生动剖析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过去对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只重视概念的背诵和结论的记忆,而忽略对概念和规律的探究过程,则可利用多媒件课件如“演示惯性的模型”等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4)模拟实验。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但有的实验初中阶段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如“牛顿第一定律”、“托里拆利实验”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化静为动,再现历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佩服科学家的聪明才智的同时,科学思想也将会在学生的头脑里潜移默化。
篇5
一、当代高中生素养的现状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培养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对于养成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对于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转型时期,“转型”至少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是社会形态的转型。在社会的这种巨大转型中,在传统与现实的交锋中,各种新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使得高中生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当代高中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肩负起中国发展与振兴的重任。他们的人文素养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高中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高中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二、通过历史教学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独具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人文教育才会真正有成效。那么,人文素养教育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自然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不能用科学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人文教育,不能把“人文素养”的教育当成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精神的创生只能由精神来完成,精神的升华只能通过精神来感化。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氛围。
第三,人文教育思维模式不同于科学教育思维模式。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学生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接纳者,而是要主动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古代的人文知识,与之产生心灵的契合和同化,把其中所隐含的人文特质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品格,融人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中。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教育。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
(二)设置历史为必修课.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笔者以为,无论文科理科,都应该把历史作为必修课,使高中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三)加强高中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历史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历史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应该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师以身作则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主编.高中历史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
篇6
一、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体现出和谐美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的生命表现形态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对整个人的健全的教育,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既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学生的成长充满信心、希望和爱;又要看到学生还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和严格要求,因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还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教师对自己要有比较全面和接近真实的评价。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这一价值思维出发,新课程中的教师就有角色,分别为“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引导者、课程的研制者、教学的组织者、团体的领导者、教育的研究者和文化的创造者。要当好这八个角色,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自己,教师能看到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教学思想才能敏锐,行为才有节制。使已有的教育技巧得到积极的发挥。能正视并承认自己缺点的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虚心好学,向同行同事学习,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扬长避短。其坦荡的胸怀,才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和尊敬,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再次,调节师生关系要做到和而不随,宽而不纵。“和而不随”指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中应平易近人,亲切和蔼,但又随时随地不忘自己是一个教育者,对学生不正确的意见和主张,要坚持原则加以引导,不能迁就。“宽而不纵”指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要有正确认识,要宽厚待之,不能歧视和放弃差生,宽容不等于不严格要求,更不等于放纵。要把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宽严有度。
二、思想行为要表现出情感美
1 要有仪态美。仪态指人的风度仪表,包括容貌、姿态、衣着、举止等,它是一个人的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在社会交往山的综合表现。语文教师的仪态,就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衣着服饰,仪表举止,容貌姿态等。这是教师内在素质的真实表现。教师的仪态美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具有强烈的示范性。一个称职的教师,内在的学识品德和外在的仪表姿态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经常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仪表特征,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评价、模仿;教师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农着打扮。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多年不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装朴实整洁,举止稳重端庄,谈吐文雅谦逊,态度善良和蔼,会使学生佩服并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修养、个性等具体的美,从而让学生陶醉在知识和审美的海洋里,配合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教师的仪态美是完成课堂任务的重要工具之一。
2 要有人格美。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的为人的品位或格调,是人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统一体。语文教师的人格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二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 要有语言美。教师教育学生。主要通过“言传身教”,身教在于教师的人格美,言传则在于教师的语言美。语文教学的丰要内容之一就是语言教学,而且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运用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美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师的语言美要能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要有教育性和启发性,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激励、启发作用,获得良好的效果。语言要含蓄不深奥,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2)要有丰富的情感。富于情感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具有生动形象特征的直观教学手段,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3)要有幽默感。令人回味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崇敬和对假恶丑的憎恨。
三、教学中要显示出审美的创造力
篇7
作者:胡宇迪 单位:满洲里市职教中心
教师要在教授历史课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思想道德的内容,还要让学生在体会到的同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如:在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一些视频和历史图片,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消除学生因为内容的枯燥而缺乏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兴趣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真正的体会,中国胜利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胜利背后是有多少中国人付出的代价。
而且这几年战争历史剧较多,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看一些,这样既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可以更形象话的将课本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中国人民在捍卫祖国和的过程中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崇尚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爆发的原因”这节内容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而我们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开拓进取,为祖国的建设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端正思想意识,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利用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科学文化方面所应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素质品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已有的知识,通过对科学知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欣赏来进行自我提高。由于世界文学艺术是一座宝库,不仅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人类发展的多样性,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如在学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艺术》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结合课本内容,由于高中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让学生依据时间顺序的先后,从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出现了那些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影响价值和反应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整理和分析之后,明白世界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艺术的辉煌,让学生树立文化的价值观,让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文学作品中体会作品中所要传达的内涵。如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其代表作《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作者写的真实用意,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总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大纲要求的历史知识,还要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且,教师要有意识的利用课本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21世纪,我们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而人们在面临的诸多竞争中的本质却是素质的竞争,现在高学历的人才越来越多,但是却不能和高素质的人才形成正比,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篇8
1.1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为根本,真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加以肯定。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人。健康第一突出了体育的本质功能,表明了学校体育的真谛所在。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强调健康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并表明了学校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手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突破了传统的把健康等同于“身体素质”或“体质”的范畴。
1.2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新课标体系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的,将体育课程的目标按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后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将中小学阶段分为6级水平,大学阶段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是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其中,健康主线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运动主线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自觉性: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时效性: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明显性: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了解体育运动队心理健康的作用;正确理解体育运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运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达到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3体育课程的结构
较传统的体育课程,现在体育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的变化注定结构也要随之变化,打破了原来只把体育课程局限在体育教学的模式,结构进一步扩大,包括4大方面。1)体育课教学,由室内课教学和室外课教学组成,以室外为主。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2)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身体活动,相对于体育课来说,其形式更多、自由性更强。3)课余训练竞赛,是对学生中运动尖子、运动特长生的培养,并参加一定的竞技比赛,以提高学校的整体运动水平和为学校争取荣誉。同时,借此推动和影响学校体育进一步开展和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4)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师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类开展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影响等。
2新课标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要求
2.1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新课改的内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动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者”乃至“教育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练员所具备的主要是竞技体育的知识,他们更看重体育技能的掌握;教育者或教育家所具备的则是多学科的交叉知识,既有出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多能的本领,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1)目的不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就是要达到三育中“育体”的功能;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运动训练提高训练者的竞技能力和水平。2)适应性的不同。学校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手段,选择适合学生锻炼的项目,运动项目是可以替代的,要以学生的爱好与习惯为依据;竞技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标准,选择适合运动项目的人,一般是每个运动项目对运动员都有不同的标准。3)采取的方法不同。学校体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法、感受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育教育,使学生在快乐中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竞技体育则采用“三从一大”、超量恢复等训练原则,使受训者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4)评价机制不同。学校体育以激励与发展作为评价的机制,承认差异性,强调学生体育素质增进的程度;竞技体育以运动员技术技能水准为依据,以比赛名次和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落脚点,把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2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1)灵活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对这些知识灵活运用、熟练把握。2)体育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仅将动作技术讲解清楚,还能做出规范的动作示范。3)体育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2.3课程的深入促进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有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考核标准,这种封闭式的指令性模式,导致了体育课程的制定者与实施者相互割裂。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所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成为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无需开发课程资源,只要按部就班就行了。《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应全方位和主动的介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包括对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由于新课标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充分选择和开发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体育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而不是单纯的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与“操作者”。
2.4课程的变化促进教学设计优化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教学环境视为“培育”而不是“冶炼”。所谓“冶炼”,即简单的向学生灌输体育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提倡的“培育”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体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具有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程序与情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并能对学习效果作出多样化的评价。
2.5课程的推进促进教师组织能力和监控能力的强化
教育工作有特殊的规律和严密的科学性,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劳动。体育课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更要突出组织技巧和监控时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发展和主体人格塑造,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能否得到充分施展。当然,在体育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老师的指导和管理。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聪耳、匠心去关爱、帮助、引导每一个学生,使其都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体能发展。强调自主并不意味着采用完全“放羊式”的教学,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方法。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有序的“放羊式”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师科学的管理下将“羊儿”放的越来越强壮。
3通过新课标实现体育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3.1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事教育素质,取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则是体育教师群体专业化不断深化的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体育教师个体在从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中,在专业学习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精神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又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指向。为此,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在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有效途径,将体育与健康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其专业始终向着理想目标发展。
3.2塑造永恒价值的基础素养
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这种作用表现在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品行模式,教育与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行为准则。要发挥这一作用,教师就应自觉地塑造自身的高尚人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另外,在心态方面能保持平衡,遇事不走极端,办事不偏激,善于合作,合理宣泄和排除消极情绪,用平和、理智方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克服心理异常,完善健康心理和人格魅力,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知识广博、和谐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
3.3塑造高效价值的科研创新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角色描述中指出: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绝非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教师专业化是当今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够充分。作为一名当代的教育工作者,仅具有教学能力而无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精神是不称职的。教师只有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进展,也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师资的培养往往有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形成“先天不足”。通过新课标的贯彻实施,要大力促进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不仅四肢发达,也要头脑复杂,克服那种重武轻文、文理失衡和知识营养失调的现状,使自己的专业更专,多能更通。
4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
从体育师资的教育实践和培养实践分析,其职业素养结构应该由四个大的方面组成,即人格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身心结构。人格结构包括道德情操、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智能结构包括智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身心结构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每一能力结构涉及到一些内涵因素。
5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养习
5.1构建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成长的氛围包括学习氛围、生活氛围和工作氛围等。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校园,知识的学习来源于学校教育,同时校园文化对于体育类人才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文化修养和自我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主要场所同样还是校园,可以说学校是育人乃至人才成长的摇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和蔼可亲民主公平的核心领导等,都能够对促进人才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如果都能够重视校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重视符合教育规律、育人宗旨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5.2大力倡导针对性培养的发展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磨合期和职中发展期各个阶段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带头人及教学名师的作用,使进修提高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唤醒教师上进的主动性,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发展与成长,促使教师能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以及课程实施不同水平教师对培训要求的差异。
5.3为教师创造良好发展空间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模式为框架的新课改要求实现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即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教师角色的转型是个摸索、实验、调整的过程。因此,学校对保护教师的改革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改的成功。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给予一定政策、机制方面的保障,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思想负担,使教师更轻松、更积极地投身到新课改的实验、推广中去。
5.4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新课标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由于地区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执行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效果不同等因素
存在,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应多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从学校层面上说,一方面在校内给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校内教研组内交流的同时,可成立专家、研究员、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体”,并形成网络,使每个教师都有相对固定的咨询员,或掌握与一些教育专家、学者联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咨询与会诊,充分发挥有效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校外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效地推动新课标的贯彻执行。
5.5加快各项评价机制的制定与创新
篇9
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是个非常具有涵盖性的概念,它包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一切素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备品质。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因语文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征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要求。
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德、情、识、趣等四个方面。
一、德:善良、公正、责任感
语文教师的“德”,是其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既包括能使教师充分实现其教育潜能的道德力量,也包括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行为准则。
师德包括许多方面,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语文教师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善良
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
语文教师的善良是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
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讲课的教师,同一个及时利用教学间隙关切地询问学生状况的教师,两人在业务能力上也许不相上下,但是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很明显有高下之分。可以说,以善良为核心要素的教师人格,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石。
(二)公正
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因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师以身作则的前提。
(三)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责任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赢得学生信赖的品德基础。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他不会把自己的教室外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他会精神饱满地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每一堂课。这种种表现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情:真情、热情、激情
语文教材本身包含许多情深意长的古今佳作,语文教学活动更是情感与情感交流、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因素在其人文素养构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真情
真情意味着坦诚,真情意味着情感的真挚。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行为来不得半点虚假。
真情既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中,又体现为真诚坦率的教学个性。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我与地坛》一文时,含着眼泪向学生讲述了父亲去世时自己不在身边的那种痛悔之情。教师对个人经历的真诚讲述,成了这节课珍贵的教学资源,在场的学生与听课教师都流下了热泪。可以说,教师真情的投入,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热情
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优美心灵。
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投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会在课堂教学中饱含热情地面对自己的教学任务,会在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
一个对学生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会对学生投以鼓励与关切的目光;在交流时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在作业批改中,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写下热情洋溢的评语。
(三)激情
所谓激情,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把每节课上得慷慨激昂,激情更多的时候体现为教师对教材情感的深刻把握与完美传达,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全身心投入。
《最后一次演讲》中大义凛然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语调深沉的追忆,《与妻书》中刻骨铭心的夫妻之爱,《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女主人公深切的怀念与感激,这些教学内容,没有充沛的情感投入是很难充分展示出来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许不是诗人,但他无疑应该具有诗人的激情。
这种激情,不仅体现在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中,也不仅体现在情感充沛的讲述中,还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正是由于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才使得教师不断地探索语文教学艺术的完美境界。
当然,重视激情并不是要教师始终热血沸腾,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语文课堂的激情度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时进行调控,让课堂教学充满理性而不沉闷,富有激情但不失控。如果教师仅仅把追求课堂气氛的火爆作为自己的目标,那就有违教学激情的本义了。
三、识:学识、见识、卓识
这里所说的“识”,是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一)学识
所谓学识,指的是语文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毋庸讳言,当前许多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未必合理。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其强调教师拓宽知识视野这一点还是相当可取的。语文教学活动本身会涉及到人类文化的许多领域,语文教师的阅读面也应尽可能广泛,文学、历史、哲学、科学、艺术等均应有所涉猎。很多情况下,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课,是不喜欢教师那过于狭窄的知识视野。
当然,教师的学识丰富,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知识课,例如把《阿房宫赋》上成建筑史讲座,把《孔雀东南飞》上成古代婚嫁习俗讲座,把《六国论》《过秦论》上成历史研究课,把《米洛斯的维纳斯》上成艺术鉴赏课。这些做法背离了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中心任务,有舍本逐末之嫌。更多的时候,教师的知识视野,对其能够驾轻就熟地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养和背景,并不是用来在课堂上炫耀的资本。
(二)见识
这里的“见识”可以理解为见多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增长见识,通过旅行开阔视野,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也会获得与众不同的见识。在《故都的秋》中,许多学生对文中像花又不是花的槐树的“落蕊”不知所云,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帮助学生对文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执教张中行的《螳螂》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对文中提到的“螵蛸”是什么东西不甚了了,教师在组织学生郊游时指给学生看看实物。
(三)卓识
所谓“卓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深刻的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是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惟“教参”是从的人。
语文教师经常说“我认为”,这远比“教参上认为”来得更有底气。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教师即研究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所教科目产生了浓厚的研究欲望,就会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心得,而不是对“教参”观点亦步亦趋。教师对教材选文优劣的评价,对教材注解的质疑,对所谓“权威观点”的反驳,这些行为本身不仅在于告诉学生一些独立思考所得到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一个敢于质疑、勇于独立思考的榜样。
四、趣:童心、情趣、幽默感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的无“趣”,甚至比他的无知更难以让人接受。因此,我们把童心、情趣、幽默感等因素视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童心
童心,它未受尘俗沾染,始终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作为成人,教师的心理年龄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童年阶段,但时常保持一种超越世俗的童心,会让你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能以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感觉世界,就无法真切地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无法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打成一片。
(二)情趣
教师的情趣表现为教师热爱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在生活中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师,很容易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找到共同语言。
一个没有情趣的语文教师,如何体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那份闲适与怡然自得?如何理解《小橘灯》中的那微弱的光亮闪现的弥足珍贵的童心?如何感受《我的空中楼阁》的作者对远离尘嚣的渴望,对自然的无比热爱?
有一位语文教师,因为学生在愚人节那天跟自己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便把“肇事”学生整整批评了一节课。这样的语文教师能够跟当代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吗?
(三)幽默感
许多教师习惯于在同事面前谈笑风生,却又在学生面前板起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判若两人。他们担心对学生的平和态度会减弱学生对他们的敬畏心理,从而影响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地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语文教师的幽默感不仅不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亲和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10
(一)视觉文化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视觉文化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是电子技术的支持。视觉文化让社会大众对文化的认识产生了改变,社会大众不需要再围绕文字或者语言进行意思上的想象。而是依据本能通过直观上视觉的观察,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种方便、快捷并且具有人性化的文化表现方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推崇,并颠覆了传统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
(二)视觉文化促进了思维的转变。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带有着一定的未知性,部分专家学者在对视觉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视觉文化可能引发的负面状况。例如,社会大众迷惑于表象而失去对内在的探究;社会大众注重感性的认识而丧失理性的判断。但是经部分学者研究证明这些担忧过于偏激,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会真正的产生。学者阿恩海姆就针对这些观点给予了驳斥,其指出视觉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在进行视觉活动的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视觉是可以被思维所支配的,或者说视觉本身就带有着思维的能力,因此不会出现上述学者所担心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进一步的认识,就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人类会通过视觉产生独立的思考,并对视觉触及的内容进行发展与创造。而且视觉文化还可以避免文字文化和口头文化带给人们的误导,使得一些与文化本身无关的东西可以从文化上剥离开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文化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思维模式,让人类在思想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视觉文化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文化要想长久存在,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就需要文化传播的支持。视觉文化与视觉文化传播紧密相连,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展开,使得视觉文化迅速的成为了现代文化的核心。麦克卢汉认为视觉文化可以更好的让社会大众对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将抽象的表达化为具体。而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的最佳方式,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各更好的平台。具体来说视觉文化的传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画面、影像是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传播过程中被传播者已经不再被动的等待,而是选择了更为主动的索取,这是一种文化传播过程中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其次,视觉文化传播的感受更为丰富。传统纸质文化或者语言文化,其都是单方面的传播,也就是单纯的在视觉层面或者听觉层面进行传播。而视觉文化传播则带有一定的复合型,不仅可以通过眼睛看见影像,同时还可以在听觉上对信息进行接收,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同时,视觉文化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还带有着一定的商业性质,属于精神消费的范畴。最后,由于视觉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传播存在差异,因此其适配的体制也有所不同,需要从生产到最后的消费进行重新的定位与规范。由此可见,新文化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与创新,所以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对视觉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积极的鼓励社会大众在视觉文化方面进行实践,以此来弥补社会媒介素养的不足。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