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媒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2:2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告媒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告媒介论文

篇1

一、进行媒介组合的原因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任何一个广告主要使自己的产品为更多的受众知道,仅靠一种媒体是不行的。原因有三:

1.媒介数量增加,受众争夺激烈

1980年全国电视台的数量是38个,1999年是353个,增长9倍多,广播电台的数量从1980年的106个增长到1999年的299个,增长近2倍。而报纸的增长速度更快,1980年为188种,到了1999年已增长到2038种,二十年间增长了11倍。

媒介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又依赖于媒介的覆盖率,媒介数量的剧增,新媒介开始抢走原有媒介的众多受众,从而导致原有媒介的覆盖率有所下降,直接影响广告的传播效果。例如山东、浙江、北京和湖南的卫视覆盖率在上升,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便受影响,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就夺走了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的许多观众。

不仅电视,就报纸来说也是如此,如广东报坛有四个报业集团,十几种报纸瓜分市场,争夺受众,前些年《羊城晚报》独领,成为广告主的首先媒体,但后来被《广州日报》取代,而现在《广州日报》又面临来《南方都市报》等新生代报纸的抢逼。在深圳,有仅当地的《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之间竞争激烈,而且还面临着广州报的竞争,同时《香港商报》、香港《文汇报》等报也进入了该市场想分一杯羹,如果对某一报纸投放广告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2.电视专业频道增多,受众被细分

近些年各广播电视台根据受众需求的特点,纷纷开办了各种专业频道,如财经、文艺、体育、生活等频道。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对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西安七城市的调查显示,1997-1999年两年间各城市可接收到电视频道总数平均40%左右,其中成都增长最高为44%,七城市平均每户可接收到电视频道的数量增长更快,平均达到70%,其中广州、成都最为突出,分别为2.4倍和2倍,见表2.3

表2各城市可接收到的电视频道

年度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西安

199746444632624847

199851514564625763

199963636471856967

表3各城市平均每户接收到的电视频道。

年度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西安

1997131110139915

199819121115201717

199921161319221821

表2.3数据来源:央视调查咨询中心

可接收频道的增多,使得受众收视选择的空间极大,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收视节目,这样平均每个电视频道的平均收视时间下降,从而影响广告传播效果。

3.受众媒体消费日趋多样化

随着各种媒介和各种频道、专栏的增多,受众接触媒介频道的种类也增多。一份调查资料表明,经常只接触一种大众媒体的人占总人数的20.3%,只接触电波媒体或只接触印刷媒体的人为7.3%。而值得注意的是既接触电波媒体又接触印刷媒体的占总人数的58.1%,媒介共栖的人数占74.4%,表4.

类型备注媒介人数百分比

单一20.3%经常接触大众媒体只有一种电视24510.2

报纸1968.2

杂志331.4

广播130.5

极端14.3%不经常接触大众媒介或全面接触四大媒介都不看1285.3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2169

偏向7.3%只经常接触电波媒体(电视和广播)或只经常接触印刷媒体(报纸和杂志)报纸、杂志1275.3

电视、广播472

交叉58.1%经常接触的媒体有印刷媒体也有电波媒体电视、报纸627261

电视、报纸、杂志34814.5

电视、广播、报纸27611.5

电视、杂志482

广播、报纸、杂志401.7

广播、报纸381.6

电视、广播、杂志150.6

广播、杂志30.1

数据来源:《1997-1998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受众并不倾向于只接受单一媒体的信息,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信息。74.4%的人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证明了媒介组合的必要性。

[page_break]

二、媒介组合--广告投放的理想选择

根据表4的数据,我们还可以从媒介共栖的方式上进行分析。在各种共栖方式中,交叉型的受众共计有58.1%,其中有26.1%的人经常接触的媒介组合是电视和报纸,这可能就是一种最基础的组合方式。另有14.5%的受众经常接触的大众媒体组合是电视、报纸、广播;9%的受众对四种大众媒体都有经常接触。根据人们接触媒介的方式和企业产品的特点,媒介组合有四种基本方式。

1.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的组合

从表4的数据可知,这种组合方式的受众占69.1%。当然广告主不大可能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都投入广告,更多的是根据媒介的受众特点和购买力,结合企业的产品进行媒介组合。在这种组合中,电视和报纸的组合是一种最基本的组合方式,也是一种效果较好的组合方式。不但因为这两种媒介的信誉度较高,而且电视媒介与报纸媒介都有较好的覆盖率和互补性。电视既覆盖城市又覆盖农村,特别是省级卫视对农村的极高覆盖率,加上城市电视台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其广告传播效果可以发挥最佳状态。

至于具体怎么去选择哪种类型的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并进行组合,就要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产品的特性和对消费者的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选择组合。

2.不同电子媒体的组合

按覆盖面积大小划分电子媒介,有覆盖全国的中央台,有以本省为主的卫视台和省电台,有以城市居民为主的电台和有线电视台。按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划分有广播媒介和电视媒介。居民在选择媒介时都有自身的特点,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电台收视率前三名为例,如表5:

北京上海广州

频道%频道%频道%

中央一台60.9东方台20频道66.5翡翠台84.5

北京一台48.6上海台8频道39.9本港台75.8%

北京有线一台48.6中央一台33.0中央一台13.6

数据来源:《1997-1998[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

中央一台在北京收视率最高,但在上海、广州则位于第三,上海人首选东方台20频道,广州人首选翡翠台。从这三地对媒介的选择看有一种特点:即本地台和中央一台是三地居民重点选择对象(广州电视受香港电视的冲击,本地台没有进入前三,但也表现地缘上文化上的接近性)。所以在这三地广告投放时的电视媒介组合的最佳方式就是本地台加中央一台。

以上是以三大城市的居民作为消费对象。对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农村的广告主来说,怎样进行电子媒介的组合呢?根据实力媒体的收视调查,卫视的观众分布趋向县城和农村,而中央电视台的观众更多的是在大城市。所以对这些广告主来说,共广告投放可选择多个卫视的媒介组合形式。

另外电子媒介的组合还有广播与电视的结合,有线与无线的结合等多种形式。

3.不同印刷媒介的组合

印刷媒介种类繁多,就报纸来说有日报、晚报、都市报,生活服务类报和各种行业报,以1997年到1998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居民对报纸的选择为例,见表6。

北京N=584上海N=579广州N=564

名称百分比名称百分比名称百分比

北京晚报68新民晚报89.6广州日报80.1

北京日报27.2解放日报29.9羊城晚报78

北京青年报24.3文汇报19南方日报10.6

北京广电报18.2每周广电报10.7足球报4.8

参考消息11.3劳动报8.6参考消息2.5

数据来源:《1997-1998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

以表6的数据作为依据,若要以三种报纸组合起来投放广告,在北京可选《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和《北京青年报》;在上海可选《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在广州则可选《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南方日报》,如果要在这三个城市报纸上同时投放广告,选择《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广州日报》作为组合,无论资金上还是效果上来说都是理想的。这仅仅是报纸媒介组合的一个例子。不同印刷媒介的组合还可以有许多种形态,如全国大报与地方报纸的结合,报纸与杂志的组合等等,不管如何组合,其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在取得最佳的广告效果。

4.电子媒介、印刷媒介与其他媒介的组合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企业还注意到户外广告在产品宣传中的作用。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国户外广告的发展极为迅速,许多广告商都把它作为媒介计划中的重要选项,这主要是因为户外广告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和逼视性。在城市,户外广告的有效到达率极高,街道上随处可见,很多广告主更是把这种户外广告与广播、电视结合起来,形成“电视(或广播、报纸)+公交车”、“电视(或广播、报纸)+候车亭”、“电视+报纸+公交车(或候车亭)”等众多形态。据调查,这种广告投放形式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制地提升品牌知名度,取得理想的广告效果。

篇2

[关键词] 目的论接受美学广告翻译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际厂家将其产品打入中国市场;而我国的优秀企业品牌也在积极进军国际市场。对于如何将产品更好地介绍给国际市场以顺利打开销路,商家厂家殚精竭虑力求解决,翻译界也在极力探究。作为一种典型的应用文体,广告翻译目的性强,读者的接受对翻译目的实现至关重要。如何使读者观众更好地接受翻译的广告文体呢?目的论和接受美学对此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二、目的论及接受美学简述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提出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确定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并且翻译方法的选择要为这一目的服务。目的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概括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追求利润)、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某种翻译方法或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直译以显示源语的语言结构特点),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起的交际作用。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其代表人物姚斯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之前,都已处在具备一种先在理解结构和先在知识框架的状态,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期待视野是读者理解和阐释作品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从作品来看,它总是要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也即唤起一种期待。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转变了传统的文学翻译观的,也为广告文体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三、接受美学和目的论启示下的广告文体翻译

为了成功实现广告文体翻译的目的,在翻译中我们要转变观念,多方面准备,关照读者,考虑文化,灵活处理。

1.观念转变和翻译定位。目的论使我们充分重视不同翻译的目的性。广告文体的目的十分明确――宣传商品、说服顾客、刺激消费;相应地,广告文体的翻译也就是要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继续实现这一目的。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接受美学启示我们以读者为中心, 把翻译研究重点转向读者;把握读者的能动性,使译者与读者在视野上相互融合。广告的效果关键取决于广告读者是否接受媒介的宣传。翻译过程中应以读者为主体,充分调动接受者的审美体验,使之与原作者的审美体验相融合,让翻译传神、打动读者。

2.翻译前的准备。译者在翻译前主要有三步准备。

(1)要向商家详细了解商品的特征,从质量、产地、作用以及性能到工艺水平, 文化情调, 价格以及信誉度, 从各方位全面了解商品信息。

(2)在此基础上重要了解广告翻译的具体目的、译文的传播媒介以及主要受众群体。是广而告之其新产品还是要继续扩大市场,是印在杂志宣传册上的文字还是电视等视频上的广告语,以及主要受众群体的国家区、年龄段、工作类型等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3)锁定受众群体,了解其文化传统以及消费者心理,了解在翻译时应注意的禁忌。无论任何国家、民族都存在许多忌讳, 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 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 否则会影响翻译的效果。

3.翻译中对读者的关照。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首先在于对文化差异和文化禁忌的考虑。以商品名翻译为例,把“五羊”牌自行车译为“Five Rams bicycles”;“芳芳”牌唇膏译为“Fangfang”。这些商标牌号在汉语文化中有着不错的联想,却有悖于英语文化,因为“ram”含有碰撞的意思,而“fang”指毒蛇的尖牙。试想有谁敢买乱碰撞的自行车、有毒的唇膏呢?

除了风俗引起的语言禁忌, 译者还要注意到一些与政治、经济有关或者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语。例如,在汉语广告中经常提到“XX 地带属金三角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果将“金三角”译成“Golden Triangle”就会使读者产生抵触情绪,因为“金三角”在国际上是指东南亚制造和贩卖的地方。

对于不会引起冲突的产品原产地的文化信息,在翻译时就应该考虑受众是否能理解,是否有需要将这些信息翻译出来。试看下面一则中英广告及其译文。

“喝孔府家酒,做天下文章。”(孔府家酒的广告语)

译文1 :Kongfu down, Cases done.

译文2 : Confucian Spirit triggers provokes your mind.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为其后人世代的尊敬。Confucius (儒家文化)一词现已为西方人士熟知,但对于“Kongfu”一词却会使西方人联想Chinese martial (中国功夫),原文是“文”,而“功夫”是“武”,与“孔府”相去甚远。因此,考虑到国外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第二种译文更符合西方消费者的文化心理, 而且Confucian Spirit 与British Spirit的广告语表述略有差异,易于引起西方消费者的联想。

国际间的相互了解是不均衡和变化的。当受众对于异地文化的了解和接受能力发生变化时,对广告语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应随之改变,以确保广告信息的顺利传递,同时迎合受众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宣传的目的。

四、结语

篇3

在文学艺术等各个表现领域,男性也不应该以女性附属的形象存在,同时也需要多样化、充实化。本文通过对性别研究理论成果的收集和整理,从男权中心文化、商业心理、大众传媒表现三个角度来探讨男性所处的境遇及其带来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发现,男权中心文化的长期存在是导致男性集体失语的直接原因。男权中心文化直接作用于男女两性之间,规定男性必须作为强者去支配资源(包括女性),在传统的性别期待压力下,现代男性写作硕士论文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主义的单纯文化批评同样使男性背负“歧视女性”的恶名,因此,男性也同样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受害者,“第一性”的地位使男性承受太多无需去承受的压力,这也直接导致广告中男性形象僵化,形成刻板印象。

2.通过研究数据分析显示,男性在消费领域并没有作为主体而存在,他们只是支付者而并非消费者。传统营销学将女性作为主体,而将男性划分于消费者的边缘,因此男性市场并没有得到很有力的挖掘,存在非常大的消费空间。这也影响了男性的广告表现,广告中男性出现频率少,男性产品广告少,针对男性的品牌少等等,男性只是女性消费的支付者,并没有以消费主体形象出现。

3.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重构了现实生活,也重构了两性关系。中国广告中仍然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并且将男女的角色固定化。广告的目的是销售,由于女性是备受青睐的消费主体,因此广告直接作用于女性的倾向非常明显,更多的调查数据表明,广告中男性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针对男性的广告有很大发展空间。

篇4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对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了解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以使广告活动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环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概念是舶来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一文,首次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界定,近几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新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前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则关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变革引发的变化。实际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此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媒介融合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指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即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指单一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强调单一媒体对不同传播手段的整合;二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盟与共融,即传媒业内部不同媒介间的联合,主要指不同媒介之间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强调信息内容针对不同载体的整合传播;三指传媒产业与通信产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指大传媒产业的形成,强调媒介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wWW.133229.cOM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和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式为终端的媒介形态。数字和网络是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电脑、手机、电视等成为信息输人和输出的设备。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移动、交互”,使大众可随时、随地地传受任何信息,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广告传播思维也需要大的突破。

从针对不同受众群的传播到针对某一受众群的传播

传统媒介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空性有较大局限。例如,电视媒介由于收视终端的限制,受众一般只能在固定场所主要是家里进行收看。受众的信息接收就要受到生活、工作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来说,也就无法一天24小时对同一受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造成了传统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必须对传播时间段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能接触到媒介的受众进行信息内容定位。以中央电视台一套2010年3月2日的节目编排为例,早上8:35安排了针对老年观众的《夕阳红:老年人家园》,下午4:58编排了针对家庭妇女的《天天饮食》,从17:43到19:00,是针对少儿观众的《动画城》和《智慧树》,而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的节目则集中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首先把传播时段进行划分,再找出每一时段主要的受众群体,根据其需要制作、播放信息内容。这种情况下,媒介可能只需要关注非主流受众在非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和主流受众在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媒介以受众为中心,是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为中心,也就是媒介要面对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

而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单一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如手机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功能,网络受众的媒介可得到性大大加强,受众全天24小时暴露在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可接收、阅读和上传信息。这时,媒介传播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针对受众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来传播信息了。对于融合多种传播手段的媒介来说,就是针对受众在不同时间段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手段则根据信息的内容灵活选择,可能有时候是手机报,有时候是手机电视,有时候是短信。对于整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媒集团来说,则是如何针对类别受众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此时,媒介面对的就是类别受众群体的全时间段。媒介以受众为中心,就是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受众为服务重点,分析具体目标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并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媒介组织来说,其广告传播的对象不再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而是精准的某一类别受众群体。这对要求媒介组织对于受众有更深人更全面的了解,要深人到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形影相随。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媒介投放不再是在众多的媒介中选择目标受众可能接触的时段或版面,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目标受众相吻合的媒介、覆盖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时空。同时,在信息全天候围绕受众轰炸的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针对受众搜索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广告主与媒介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分众传媒致力打造的“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是融合媒介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典型案例。

从渐进式传播到整合传播

对传统媒介来说,由于其传播手段都是单一的,不管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信息传播从时间顺序来看,都是线性的,即媒介如果要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只能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渐进式的深人传播。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特别是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不外乎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做跟进式报道和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两种。但对融合媒介来说,除了传统媒介的纵向传播思路外,因为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思考重点转向如何对同一个信息素材针对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再选择适当的媒介组合进行,也就是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或媒介间的整合传播,实现最终信息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如果说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式的,那么融合媒介的传播方式就是立体式的。

媒介融合对媒介组织在新闻信息处理上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广告传播上。媒介组织不再只是单纯地销售媒介的“留白”时间或版面,媒介组织销售的是其目标受众的生活时空,或者说“生活场”(“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广告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依靠媒介或内容产品的收视率或发行量,更多的是媒介的整合信息传播能力。“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峻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多媒体的媒体形态为产品及品牌的营销打造了全新的3600的体验环境,广告创意不再仅仅是创造广告,更应该是创造品牌的体验。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以媒介组织为主导的单向传播,虽然受众通过来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信息的反馈,但这种参与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评论节目、投票、参与节目和点播节目等,还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草根记者”的新闻报道、dv、彩信图片上报纸、上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单方面的填鸭式的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的传受合一转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日益上升,受众成为播众。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传播对广告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互动与内容共创。互动性对广告效果的提升作用已无须赘述,媒介融合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的显然并不只是与传播主体的即时交流,受众在广告传播中不再只是被动的客体,其不但与传播者的地位日趋平等甚至能反客为主,成为传播中的主导者。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介组织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来自公众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创意和制作中,进行内容共创,将成为丰富广告创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2006年百事可乐举办了“百事我创巨星广告你做主”活动,面向消费者征集广告剧本,再在网上进行评选,活动共收到近9000个剧本。之后,百事可乐又策划了“百事我创flash动画征集大赛”,根据“巨星广告你做主”的优秀创意,面向flash爱好者群体征集flash动画广告片,大赛提供巧个“百事我创”活动中的优秀剧本,参赛选手可以根据剧本制作30-60秒的flash广告片,主题人物以周杰伦为主,参赛选手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自由创作。2007年,百事可乐再次策划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活动,在全国消费者中遴选21位上罐英雄,打造中国消费者肖像罐,创造了206596081次网页点击率、143987068投票人数、25690003人参与活动、7525488个讨论留言帖、上传相片2465159张的惊人的参与记录。这几个活动中,百事可乐都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介形式,调动消费者参与广告甚至是产品包装的内容共创,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关注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更使消费者获得了深刻的品牌体验,获得了远胜于硬性广告投放的传播效果。

从单一的“信息条”传播到综合的“信息包”传播

在泛媒体的大背景下,传播活动空前活跃,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烦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阅读有效信息,成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新要求。传统媒介在信息内容方面更重视“时效性”与“独家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对专业媒介组织筛选、整合信息的更多依赖决定了媒介的信息产品应该完成从“信息条”到“信息包”的转变,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一“条”信息,而是与某一人物或事件相关的一“包”信息(之所以称为一“包”而不是一“组”,是因为“组”只是“条”的累加)。信息传播内容从分散到整合,对媒介组织的信息整理、加工能力(或者说打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5

现如今全球经济化,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家从广告促销竞争转向做品牌形象竞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品牌形象,那么如何塑造品牌形象呢?品牌形象塑造论文格式怎么写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品牌形象塑造论文格式,欢迎参考!

       论文基本格式

标题XXXXXXXXXXXXXX(宋体三号字加黑,居中)

学生姓名:XX学号:XXX(五号宋体字不加黑,居中)

XXXX学院XX专业(五号宋体字不加黑,居中)

指导教师:XXX职称:XXX(五号宋体字不加黑,居中)

摘要(黑体小四):具体内容(楷体小四号字不加黑)

关键词(黑体小四):**;**;**(楷体小四号字不加黑)

(空一行)

Abstract(TimesNewRoman小四加黑):具体内容(TimesNewRoman小四不加黑)

Keywords(TimesNewRoman小四加黑):**;**;**(TimesNewRoman小四不加黑)

前言(宋体小三号加黑)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概述(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字加黑)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二级标题仿宋体小四号字加黑)

1.政府信息公开(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

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号不加黑)、图表说明(宋体小五号字不加黑)

参考文献:

详细格式参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参考文献要求:文献序号标在引用处文字末、句号前,加[]标于右上角。内部资料、个人通讯、报纸及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考引文。序号以在文中出现先后为序。

引用期刊文献的格式为:

作者姓名(3名以内全部列出,各姓名间加逗号,4名以上则列前3名,后加"等"或"etal").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

引用专著的格式为:

作(编)者姓名.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社),年份:起页-止页.引用析出文献的格式为: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引用专利文献的格式为: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引用学位论文的格式为:

作者.论文题名[D].论文保存地:论文保存者,答辩年.

引用国内、国际标准的格式为: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社),年份:起页-止页.电子文献的格式为: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注:若因专业需要,学院可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对论文格式做适当调整,统一要求。

“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学号1402103119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基于价格质量矩阵的广告研究

作者张艳届别2005届

系别新闻传播学系专业广告学

指导教师罗洪程职称副教授

完成时间2005年4月30日

(注意:所有红色文字均为说明或解释,在格式参考过程中请注意删除)

摘要(小三黑体,居中)

(空1行,小四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价格质量关系,国内外研究学者早就注意到了且一直都在研究。菲利普.科特勒基于“定价战略与方案”提出的价格质量矩阵模型是其典型代表,细分了产品和消费者市场,指导了价格政策、定价方法的制定,完善了市场营销管理。直到现在,价格质量关系还在尝试着在新的领域的研究。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对价格质量矩阵战略模型进行传播机理分析和广告策略设计,是价格质量关系在广告传播领域作出的科学的市场定位,也是本课题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关键词(黑体):价格质量矩阵模型;定位;战略;关系;广告策略设计

目录(黑体3号,居中)

(空1行,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摘要……………………………………………………………………ⅠAbstract………………………………………………………………Ⅱ

一、导论………………………………………………………………1

1、问题的提出………………………………………………………1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综述………………………………2

结论……………………………………………………………………22

注释(备选)……………………………………………………………22

参考文献………………………………………………………………24

致谢(备选)……………………………………………………25

附录(备选)……………………………………………………26

(空1行)

一、导论(一级标题标号:小三号黑体;上下各空1行)

……

(空1行)

1、问题的提出(二级标题标号:四号黑体;上空一行)

一项对36个项目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价格被一致认为是强有力的质量线索。……基于价格质量矩阵原理,本课题期望进行有益探索。(正文字体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空1行)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

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菲利普·科特勒的价格—质量战略(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2)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的价格质量四象限图

美国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所著……。

(3)菲利普·科特勒产品线的双向扩展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在阐述……。

(空1行)

3、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有关价格质量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1)定价战略层面上的价格质量研究

曾繁正、罗锐韧主编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

(2)价格博弈论和价格战略的提出

国内研究学者就价格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3)心理学层面上的价格质量研究

根据功利心理原理,……。

(空1行)

4、论文的创新点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将价格质量关系矩阵模型应用于广告传播领域,……。

(空1行)

二、价格质量矩阵与广告的关系

(空1行)

1、质量的概念及其对广告的意义

质量(quality)……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质量导向顾客需求,满足顾客价值

显然,这是一个顾客导向的质量定义,……

(2)质量是企业产品的“无形的因素”,具有看不见的吸引力

……。

(3)质量是销售的第一要素,是品牌的生命

……。

(空1行)

3、价格质量矩阵模型的广告含义

……这个价格质量矩阵战略模型主要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

(文中图样式:图中文字五号宋体;图名在图的正下方,五号黑体)

……

(空1行)

三、价格质量矩阵的影响力分析

(空1行)

1、价格质量矩阵对广告公司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文中表样式:表中字体五号宋体;表名在表的正上方,五号黑体)

表1广告公司产品调查

项目

产品类型

所占比率

服务内容及重点

高质量高价格

45%

比较全面的全方位服务:市场调查、销售、策划、媒介选择、撰稿、设计及广告执行等,强调品牌形象塑造

高质量低价格

30%

较全面服务,强调价格便宜,经济实惠

低质量低价格

20%

促销方式多样化,增加产品重复购买率,薄利多销

低质量高价格

5%

强调产品售后服务

……

(空1行)

结论

(空1行)

1、价格质量矩阵模型研究是定位于价格质量两者制约关系的一个口径小,洞察深的研究课题

……

(空1行)

2、价格质量矩阵模型的广告策略设计是其在广告领域的突破

……

(空1行)

3、论文尚待完善与补充研究的地方

……

(空2行)

注释(黑体小3号)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术语”或“情况”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书写时应在此“术语”或“情况”后引入注释符号[注],置于右上角,注释文字集中放在文末(参考文献之前),有多个注释时,应依次编号,如:[注1]、[注2]。)

[注1].……

[注2].……

参考文献(黑体小3号)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所参考或直接引用的文献。文中引用的文献依次编号,其序号用方括号括起,如[5]、[6],置于右上角,文献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依次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列出,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1]高曙明.自动特征识别技术综述[J].计算机学报,1998,(3):281-288.

[2]刘勇,康立山,陈毓屏.非数值并行算法(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篇6

关键词: 楼宇视频 视频广告 市场效应 市场前景

楼宇视频广告作为林林总总广告媒介中的一种,自户外广告整合以来,以其精准投放和网络覆盖的优势,成为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传播媒介。楼宇视频广告作为一个人们生活的视窗,出现在各繁华城市的写字楼和公寓,以试听合一的方式让人们更真实、立体地感受事物的特征,从而影响人们的品牌认知,吸引人们的眼球,挑动人们对商品的购买欲望。

一、楼宇视频广告的现状

楼宇视频广告是指用液晶电子显示屏在商业楼宇、高档公寓、办公大楼等场所播放商业广告的一种新兴媒体形态。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媒介变革,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媒介的融合和裂变,新媒体层出不穷,楼宇电视广告媒体作为其中一种全新的媒体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异军突起。[1]正如实力户外媒体总监陈岩所说:“2002年是户外媒体市场收购与整合的一年。”在户外广告媒体整合的进程中,楼宇视频广告这一媒体形态传入中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在全国扩展开来。即使是在电脑、网络普及的今天,楼宇视频仍然以电梯广告的形式,凭借受众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跻身三大广告媒介行列,与电视、报纸媒介三足鼎立。

楼宇视频广告的自身媒体属性将消费者群体锁定在商务楼和高档住宅的白领阶层,这一群体具有相当的消费能力,同时也是社会的主干力量,公寓楼和写字楼犹如这个消费群体生活轨迹的两端,楼宇广告会成为人们每天看到的最后一幅户外广告,以及第二天出门看到的第一幅户外广告。广告传播的起点与终点奇迹般地重合,并且被牢牢占据。

楼宇视频广告通过对电梯口的这个设立场所选择,达到了对受众的分区性,同时抓住了人们在电梯口等候的特定物理时间构成收视强制性,又以视听结合的形式从打动力和表现力方面超越了传统的户外广告。譬如上海大众Polo1.6上市“太极篇”广告(图1),这则广告短短15秒,从时间上刚好和人们等电梯的时间相吻合,通过声音、画面、配乐、文字结合,以最强的震撼力吸引人,通过多频次播放强化记忆和强制接受。广告的内容是老师掌下生风,一出手便激起一地落叶,自以为神功已经练成,但他不知道背后刚刚驶过一辆动力非凡的Polo1.6。从商业角度来说,上海大众汽车属于偏高档消费,符合这个受众群体的消费,很好地满足了广告主想要传递商业信息的这一需求。从受众角度分析,这则广告以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人物独白、完美配乐和文字解读,以及视觉效果与时长等因素放置于楼宇视频中恰是较为适当的表现方式,不仅带给受众视觉上的美感和听觉上的享受,而且准确地向受众传递出商业信息。

二、楼宇视频广告的市场效应

楼宇视频广告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广告主对其的认可度已经很高。通过对设立的场所的选择达到对受众的区分,通过音视频结合的形式实现对传统户外广告表现力、打动力的超越性,通过选择电梯口的这个地点和电梯等候的这个特定的无聊时间而构成的收视强制性,这几点优势恰恰满足了当下广告主的需求,所以几年下来几乎已经成为许多广告主常规的媒体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2]电梯广告是动态受众群体与动态广告内容近距离的有机结合,有效弥补了现有主打广告媒体形式的不足缺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广告在点、线、面、图文等方面融会贯通的传播效应。楼宇视频广告媒介作为电梯里主要的投放媒介,有其局限性,但更多的是它与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之下的明显优势。

楼宇视频广告的目标受众十分明确,将消费者群体有效锁定在高档公寓、办公楼和商业楼宇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里,从而高、精、准地覆盖这一消费群体。传统的传播媒体则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的信息接收群体就相对分散、杂乱,没有楼宇视频媒介的受众集中,同时,这也是楼宇视频广告能迅速成为中高端媒体传播不可或缺的媒介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楼宇视频广告的传播空间具有限制性,例如空间狭小、隔离性差和必要通道,受众与楼宇广告的传播内容几乎是零距离的接触,强制性的收视心理和视觉效果,这些特性促成了收视的强制性。那么楼宇视频广告作为户外媒体的一种,通过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充分展示户外广告的生动性,强化受众的感知,改善受众的品牌认知。

传统的电视媒体制作费用和投放费用高昂,且制作周期较长;车载广告所使用的大型LED液晶屏相对来说价格昂贵,且受众不集中,流动量大。无论是传统的电视媒体还是与之类似的户外车载广告媒体,从制作成本和效率上来讲,楼宇视频广告传播媒体都更胜一筹。

三、楼宇视频广告的发展前景

通过抽样调查西安市高档办公楼受访者每天乘坐电梯的频率和接触电梯内视频广告的时长显示:78%的受访者是高档办公楼的动作人员,85%的受访者每天乘坐电梯的频率是一天4次,大约90%的受访者每天接触楼宇视频广告的时间为1到3分钟。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楼宇视频广告在三高人群中覆盖面的广阔性和分众的明确性,这是传统的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所没有的优势,长江后浪推前浪,楼宇视频广告正以一种新媒体代替旧媒体的形势逐渐发展壮大。

在传统媒体的碎片时代和分众传媒的有限影响下,以及整合后的户外广告进程中,楼宇广告的优势进一步彰显。它以各种中高端楼宇为基点,形成全国性的网络化终端媒体,投放精准、覆盖面广阔,为广大企业和广告主提供一条快速实效的传播途径。以楼宇电视为载体,商业广告综合公益宣传,有效提高媒体接受度和企业的公信度,增强同等品牌之间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楼宇视频广告不论是形成现状还是在市场中所产生的效应,在现代媒体下都占据一席之地,且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第一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广告,传播,功能,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广告主和社会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广告已经成为商家销售产品的重要手段,广告更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如果有一段时间所有的广告都没有了,我们将会无法生活下去。因为要买东西不知道到哪里去买,要求职不知道哪里在招聘,什么信息都消失了。

现代广告活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市场营销理论和传播理论。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组织)对思想(或主意、计策)、货物和劳务的构想、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创造达到个人与组织的目标和交换。广告在市场营销中是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它所处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其次市场营销的实践证明,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状况下,企业内部的可控要素组合也向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服从总体目标,各要素有机组合,相互作用,这正是现代市场营销战略的―个重要特征。

广告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如:提品信息,促进产品销售,美化生活,引导时尚……,设计者要足够的清楚为你的客户做哪一类型的广告。商业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它的本体功能就是传达信息,它的目的就是销售。至于它所使用的艺术、文化等手段给企业、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美感等良好的效应,那是广告在传播功能实现后所延伸出来的副产品,绝不可本末倒置。当前社会上有很多广告功能异化或扩大现象,正是对广告功能缺乏应有认识和把握的结果。

不管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希望广告为他们传播和传送信息,企业可以利用广告向人们传达产品功能、品质、优点、品牌个性和形象的信息,帮助企业促销产品、从事产品市场竞争、占有并巩固市场,使受众记住品牌。而且可以传递企业商业行为和活动的信息.使受众参与企业行为并与之互动。论文参考网。还可以传达并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产品和企业本身被公众认知、认同和理解。最后还可传送企业文化和理念等信息,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社会环境和网络。

以人为中心的消费理念日益凸显,从以生产者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从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从单一的劳动转向集中各方人力完成,从单一的媒介转向全媒介组合等。广告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它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某项信息传递,由于受到主客观各个方面种种条件的制约,所以它本质上不是艺术。但是它为了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必须恰当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选择合适的媒介,才能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目标受众,并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传播是广告重中之重,具体的传播功能有:促进功能、劝服功能、增强功能和提示功能。广告的促进功能就是加强消费者现有的需求和欲望,使他们感知和了解广告信息。这种形式的广告具有较强的信息性,一般多用于广告产品导人期,也就是产品正在进入市场的时期。劝服功能主要体现在广告不但要加强消费者现有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感知和了解信息,更要增强他们的感觉和情感,使他们偏好于某一产品。劝服性广告通常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和成熟阶段,此时,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已经感知并基本了解了产品所带来的利益。其他两个功能是增强功能和提示功能,一般出现在购买行为后。增强性广告通常用来保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确保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少量购买,如保险、汽车、电脑、电讯服务等。提示性广告提醒消费者的习惯性购买行为,常用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或衰退阶段。一般是消费者经常购买的产品,广告要强调品牌要精练、易懂,一目了然。

现代广告要想准确的转播信息,都必须有一系列的准确的传播方式也就是“对谁说”、“说什么”与“怎么说”。传播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固定为某一种,但相对也是存在的,就是传播功能带来的广告传播效果层次,效果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认知(感知和理解)层次、情感体验(喜爱和偏行为(尝试和购买)层次。论文参考网。这三个方面,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论文参考网。广告传播功能的第一步是让消费者对产品先有认知,等消费者了解以后,再通过广告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和偏好,然后产生购买行为。这种认识有它的道理,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企业的产品投放市场。通常都希望市场越大越好,最好让全人类都是它的消费者。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现在,全人类追求一种产品是绝不可能的,往往是有些人需要。另外一些人不需要。因此.企业只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把整个市场划分成许多分市场,然后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分市场作营销开发对象。这种方法,市场营销学称之为“目标市场营销”,它对广告活动影响很大。过去,人们也从“广而告之”的观念出发,希望广告的受众越多越好,范围越大越好,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便产生了做广告首先要明确“广告对象”的意识。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广告主确定内容,选择媒介传播时,必须确定谁是广告对象。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大部分情况下、目标市场与广告对象是一致的,但也有目标市场与广告对象不一致的.例如:婴儿奶粉、儿童食品、药品、儿童玩具等等.使用者和购买者不是同一人,是给购买者的父母做广告。还是给使用者的儿童做广告,必须仔细分析和策划。这就叫市场细分,也称市场定位。所谓市场细分,就是调查分析不同消赞者在需求、资源、地理位置、购买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把基本特征相接近的消费群分别归为一类,成为整个市场中的各个“细分市场”。常用的细分方法是依据性年龄、职业、收入、心理类型、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分类。市场细分对于确定“目标市场”和把握“广告对象”非常有效的。主要解决了对谁去诉说的问题,也就是向一些人做广告的问题。

广告不仅服务于广告主和社会,还服务于潜在的购买者、消费者和其他类型的目标受众,因为广告是在他们身上体现自身的功能、作用和影响力的,真正的广告费用的偿还者是这些人。现代广告的营销观念与陈旧观念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是帮助生产者、经营者营销出产品,更重要的是帮助目标受众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产品,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广告业务本身必然要求广告从业人员须站在广告主和受众之间、卖主和买主之间,站在公平地兼顾两者利益的立场上从事这项职业。既要研究从卖到买,更要研究从买到卖。

在现代促销组合领域中,广告与宣传、人员推销与推销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要向消费者或用户介绍或宣传某一产品或服务的特点.通过对某产品的信息传播使消费者产生印象、好感、理解以及购买或使用。也就是说,它是―种促使消费者心理变化的信息传播活动。消费者从一无所知到有所行动,通常要经过心理变化的四个阶段:感知、理解、确信、行动。在感知阶段,广告的作用最大,但随着阶段的推进,广告的效果就会逐步减弱,而人的推销作用会增大。当然,由于商品类型的不问,作用的程度也会不同。在现代广告活动中,市场营销原理的运用和实践非常重要、特别在广告活动的前期工作中,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分析环境和确定广告战略决策,可以说已经是必须的了。

市场营销理论是现代广告活动支柱,它与现代广告同步发展,并为广告实践提供指导,广告活动中吸取营养,既互相影响又互相渗透。

【参考文献】

[1.黄升民、段晶晶,广告策划【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6.07

[2].高丽华,新媒体经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4,

[3].孙瑞祥,广告策划创意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01

[4].刘境奇,广告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1

[5].王焱,广告设计【M】,浙江美术出版社,2005 .01

篇8

众所周知,中国传媒产业研究近20年来引入了大量微观和宏观经济分析的手段,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但是结合经济元素和文化、政府政策对传媒业进行考察的“多学科型”研究仍处于弱势阶段{1},实际上传媒业的发展从来也不可能离开其存在的环境,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和市场法人,传媒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受一定的政府管制下的产业,我们引入传媒发展指数这个概念,从系统依赖的角度来考察传媒产业的发展。

一、理论背景及定位

我们认为传媒发展指数这一概念的提出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深入对传媒业的研究。

第一是对传媒产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结构性还原。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及信息服务业的身份逐渐得到普遍认可,但相应的产业分析和产业预测却始终未能像快速消费品、金融、电子产品等其他行业一样达到成熟和系统化的程度。这不仅见之于零乱的数据和只抓冰山一角的各类报告,更见之于传媒产业研究工具和逻辑的匮乏,最大的问题在于传媒业自身发展的碎片化和对这种碎片化现状进行描述及解析的无力感。传媒发展指数的首要的涵义就是对传媒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速度、主要关联行业等作出明确的判断,对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环境中的区位作出清晰的图绘。

第二是对传媒业发展要素的有序厘清。传媒业的繁荣与否可以用多项指标来衡量,但这些要素起作用的层次有所不同。在大概念上,这些原因可以分为传媒部门自身和媒体经营环境两大类。前者既归因于媒体部门自身收入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完善和竞争策略不领先等等,也归因于主管部门的配合不力乃至监管不当。后者涉及的范围更广。举凡年轻世代生活方式的变革、消费品市场竞争的此消彼长、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性安排,以及社会文化创意环境、社会教育制度的发展等等,都可能对传媒经营的波动带来或强或弱的影响。这意味着,在制定媒体发展战略时,我们不仅要广泛涉猎社会经济环境的动态,更应强调对环境中影响传媒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层次有重点的区分。

第三是对传媒发展因子的贡献分析。我国传媒产业自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以来,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形势的结合更加紧密,经营环境更趋复杂,经营风险在增加。在分析传媒产业增长的过程中,人们就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全面、更系统、更能精确刻画其增长本质的科学视角来对之加以分类和描述。传媒发展指数正是通过对各个因子的抽绎和测度,来量化地展示各个因素对传媒业的重要程度和贡献大小。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传媒发展指数的核心内涵:不同的环境要素会对传媒组织和传媒业产生不同的约束并决定其选择空间,从而使得传媒组织的行为出现不同的增长特征和发展路径。所谓评价和改善传媒发展指数,即是要对现存的传媒产业结构进行有序的排查和厘清,采纳一系列精当而敏感的指标展示出传媒业的动态发展速度及质量,实现对传媒业与社会环境互动的有效监测,从而优化传媒组织、传媒业与其发展环境之间的匹配程度,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有效地抑制传媒发展战略的偏离,从把握自身状况和气候条件的大环境观来审视传媒产业的“腾飞”,而非仅仅改进驾驶员自身的一些作为。

如果沿用这一比喻,我们正好可以借以说明本文所指的传媒发展的范畴:飞机是各自运行的传媒组织,气候条件是搭载传媒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既包括各部类行业的群体经济行为所组成的国民经济发展态势,也包括生活形态、文明教养、民众心智等组成的社会发展水平。媒体面和社会面是把握传媒产业增长的两个基本角度。

二、指向社会实践的传媒发展指数

传媒发展指数的构建对于传媒产业的现实运作具有操作性的功效。

第一,传媒发展指数的概念将推演出传媒产业的联动结构和制约框架。由于传媒业的前景广阔,投资者不断加强对传媒板块的分析和预测,但是目前所见的研究往往基于传媒自身的经济基础,通过历年来我国媒体的广告及收入增长的纵向趋势和与美欧诸国比较的横向趋势来预测传媒业的增长,我们会得出一系列的问题:广告分类别的增长如何?支撑广告的分类别的行业(房地产、医疗、汽车、电子产品等)增长空间如何?支撑行业购买的居民消费增长如何?支撑居民消费支出和构成的社会心理、生活方式变迁如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媒经营增长的社会动因链条。只有对这些层次进行严密的叠加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理性的、有说服力的预测,才能发掘传媒业寒冬或暴发式增长等大波动背后的水面下的“冰山”,才能体现作为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的传媒深刻依赖于社会发展进程的“蝴蝶效应”逻辑。

第二个现实的操作性功效是对传媒产业增长机会点的真实发现。近几年来传媒业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管理有效的标杆组织。但由于我国传媒业自身的特殊定位,无法完全地复制国外媒体和国内工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做法,因此追求管理时尚就成为通行的提高媒体运营效率的杀手锏。传媒发展指数试图把人口年龄结构、可支配消费能力、地方创新氛围、广告吸纳程度等更多的变量纳入传媒增长框架中来考察。比如多项调查显示,年轻人的传统媒介接触趋弱,而同时老年人的传统媒介消费的时长和花费都数目可观,这对媒体的资讯结构、方便性、传阅率等有什么样的潜在影响?再如数据显示上海一直有较高的媒介盈利指标,但其城市发展水平是否隐含着传媒业发展的天花板的快速到来?传媒发展指数企望引入全面的系统的环境因素来看传媒增长趋势,其新贡献在于从事实和数据背后寻找真问题和真机会,据此刻画传媒产业成长的弹性空间。

三、以增长要素作为维度

传媒产业的市场潜力在哪里?未来该如何挖掘这些潜力?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根据对各种增长要素的重视程度不同,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理论到新古典理论到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从亚当・斯密时期就开始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分别提出了含义完全相同的经济增长模型,称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代表{2}。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增长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经典模型是索洛―斯旺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不但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率,而且还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对产量增长相对作用的权数,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力量{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又有更多的要素被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二者是循环互动、相互作用的{4}。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梁昊光围绕着传媒经济增长动力源的问题,把国内外学者们的理论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5}:

技术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将传媒经济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传播技术的发明,认为近现代科学发现和传播技术发明创造了社会新需求。

市场拉引模式:这种模式将媒介市场的动力归结为市场的需求。社会的习惯、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决定着媒介产品的方向,从市场消费结构方面向媒体提供信息,媒体便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来研究制作新的媒介产品。

N-R关系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社会需求(N)与媒介资源(R)是决定传媒经济发展的两个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主题,传播活动刺激社会需求,社会需求的增长使媒介经营资源紧缺,此时,就会刺激传播活动解决媒介市场资源创新的紧缺问题。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樊纲提出了用体制结构系数――社会需求和媒介资源的产出比――来表示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媒介结构的变化。学者彭永斌则提出了媒介产业增长的系统模式,即传媒产业自身的生产力要素和传媒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都在传媒产业的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6}。

总结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把传媒经济增长的要素归结为内生动力、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所以,本研究在从传媒产业内环境、经济社会宏观外环境入手,不仅分析各要素的单一影响,而且将这些要素进行拟合,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计算出全国各省的传媒产业发展指数,从而解析整个中国传媒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和要素。

四、以系统研究作为分析范式

用系统的理论对传媒的内环境、外环境进行研究,在传播学史上的渊源深远。

早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者们对传播过程模式的探索中。赖利夫妇于1959年提出的他们称之为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把传播系统置于社会系统的框架之下,认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系统之一,传播系统的传播活动与过程,既受其内部机制制约,还受其外部环境影响{7}。

梅尔文・德弗勒与桑德拉・鲍尔・洛基奇于1976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系统依赖模式{8},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结构,媒介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受众、媒介和社会体系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媒介系统掌握的三种信息资源――收集或制作信息的资源、信息处理资源与信息传布能力形成依赖关系。媒介系统依赖论的主要假设: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变动和冲突越多,个人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搜求信息,来认知社会生活正在发生些什么,而传媒系统拥有丰富的资讯,正是信息搜集活动的一个必要资源。这些模式侧重点各有异同,但都或多或少谈及媒介与社会互动的问题,是传播过程系统论最初的理论源泉。

关于媒介与社会互动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是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即以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大众传播系统。媒介生态学的研究起源于北美{9},早期的代表学者有英尼斯、麦克卢汉、芒福德、波兹曼等人。1968年,美国学者波兹曼在“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年会上所作的演讲中,首次公开介绍媒介环境一词,将媒介环境学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集中于科学技术对传播的影响,进而对社会形态更替的影响,认为传播媒介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形态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有一批学者开始重视媒介生态理论的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大卫・阿什德所著的《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是新近一部关于媒介生态学的代表作{10},书中关注社会权力与社会控制,帮助理解信息技术和传播如何影响受众,传播生态被定义为信息技术通过传播范式介入现实生活之后,使得实在的社会情景改变形态而呈现出的一种环境。

中国学者也独立开展了媒介生态的研究,国内的“传媒生态”研究有两种取向:传播理论取向和传媒经济理论取向。前者主张重视大众传播中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之间和它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探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后者则用这种系统化的理论开始研究传媒产业的发展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分析环境如何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起作用。典型的方法是采用PEST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四个方面分析环境对传媒产业的影响;或者采取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分析传媒产业的具体竞争环境。但是采用这些方法进行的研究,往往孤立地分析各个要素分别对传媒产业产生的影响,而缺乏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操作,做结构化的整体解读。

也有少数学者进行过一些尝试,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丁汉青在其博士论文《广告流: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分析了广告与各地经济的关系、广告与相关产业经济景气状况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胡春磊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考察了媒介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这些研究在传媒的产业生态上取得了一些“点”的突破,但是“面”上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从以上回顾可以发现,系统地、有机地、结构性地观察传媒与各种社会力量的联接关系是传播研究的一脉相承的丰富思想遗产。这种动态的、多元的视角对于摆脱媒介中心论的分析和解说颇具借鉴意义。在面对传媒产业与社会经济环境日益加深的联接情况下,重新引入这一视角到传媒经济的研究中,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创新空间的尝试。

以上,便是我们构建“中国传媒发展指数”的理论逻辑。

注释:

{1}Robert G. Picard、杭敏:《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历史、方法与范例》,《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

{2}{3}{4}虞晓红:《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模型浅析》,《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2期。

{5}梁昊光:《传媒经济理论比较研究》,《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6}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8}鲍尔・洛基奇、郑朱泳:《从“媒介系统依赖”到“传播机体”――“媒介系统依赖论”发展回顾及新概念》,《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2期。

{9}林文刚:《媒介环境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篇9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创意;受众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新媒体的发展对广告传播媒介的影响

广告传播媒介无非是指实现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信息传播的物质工具。传统媒体主要以印刷性产品、电视广播、招牌、路牌、汽车等作为广告的传播媒介。新媒体是在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下,衍生的各种形式的媒体形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数字化、定位精准、互动性以及时空的自由性。新媒体极大的缩短了广告主与广告对象间的距离,使他们在多样化、精准性以及无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环境里交流。

新媒体的发展无疑给广告传播媒介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促使广告传播媒介新形态的产生,即手机广告和网络广告。手机广告一般是通过文字和采信的方式发送广告信息。网络广告则具有覆盖面、信息含量更大以及传播速度则更快的特点。而今,网络广告是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媒介的主要形式,它不仅使广告对象接受广告更为便捷,而且由于网络强大的包容性,使得广告主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回报。

总之,在新媒体急速发展的环境下,广告传播媒介也不停的更新、进化,将广告信息以更快捷的方式送达到广告对象的接收范围。反过来,广告传播媒介的发展也推动了媒体的发展,二者互为助力。

二、新媒体的发展对广告传播创意的影响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广告达不到宣传效果,也很难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在现代多样化的环境里,消费者已经从被动接受广告的角色当中跳脱出来,进而产生主动选择的欲望,所以这无疑对广告创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广告新创意,也促使广告创意理念的升级。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广告新创意。新媒体的发展为广告创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即新媒体与广告创意的强强联合。在新媒体环境下,将新媒体与广告创意进行结合,利用新媒体强大包容性和便捷性和广告创意的新颖性和吸引性,最大范围的传播广告信息,往往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次,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传统广告创意理念的升级。传统广告创意的产生最先由市场调研部进行市场调查,然和由策划部进行具体的广告策划,再由客户部进行客户反映的检测,最后才由创意部进行整合。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样的传统,它不仅使得创意部在接手广告的初期便参与到广告的制作当中,还在广告创意当中凸显了广告受众的地位,提倡广告受众的积极参与性。另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广告传播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和大众性,广告受众已经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对广告的要求早已从接受信息的层面上升到寻求心理的契合上来,所以,在广告创意当中广告受众的参与尤其重要。

三、新媒体的发展对广告传播的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广告公司在新媒体影响下产生新的模式。传统的广告传播是广告经营者在广告主的授权范围内,为广告主广告业务,向广告主提供经过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客户调查、创意研发、媒体所产生的广告服务。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广告朝着以媒体为主的模式发展。在当下,媒体自身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它拥有与广告受众宽泛的接触平台以及强大的影响力,很多新媒体跳出了传统媒体单纯的传播媒介的角色定位,将自身独立在广告公司和广告受众之间,开始自营。

在媒体只是起着传播信息的时代,广告公司着广告主的业务,媒体不需要与广告主直接接触,媒体广告的费用有着有力的保障。而今,在媒体广告下,媒体身兼数职,开始自产自营的模式,不仅要亲自与广告主接洽,获得广告主的广告业务,还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广告业务的盈利,这些都将会使媒体经受一定的经济风险。不过,媒体广告的出现是各种市场因素共同促成的,其存在和发展为广告带来了新模式这是毋庸置疑的。

四、新媒体的发展对广告传播受众的影响

广告传播受众是广告信息的接收者。广告主希望通过广告信息的传播对自己的商品进行宣传,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传统媒体下,由于广告传播媒介传播广告信息的内容、范围、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广告传播受众不可避免的具有被动性。新媒体在信息网络技术的依托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利用网络、手机,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向人们的不断的传送广告信息。新媒体在的广告传播受众则展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其一是广告传播受众有双重身份,即广告传播受众首先是广告信息的接受者,其次是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传播受众可通过网络将自己认为好的商品进行传播,这利于广告主商品更大范围的受到人们的接受。其二,新媒体下,广告传播受众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人们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具有了较强的主动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络上利用搜索引擎将商品信息找出来,一一比对,进而选择自认为最佳的产品,如淘宝的经营模式,淘宝来说,商家将自己的商品以淘宝网为平台晒出来,消费者则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网页,寻找自己所需的产品,进而进行交易。

总之,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告传播受众交以往有着更强的自主性。另外,广告传播受众在广告传播过程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好好发掘。

参考文献:

[1]卢小雁,张琦.电子媒介广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宋鑫.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创意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4]孙延俊.浅谈广告媒介在新媒体下的发展[J].新闻界,2008(02).

[5]姜美萍.试析新媒体对广告传播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