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7:5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经济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经济论文

篇1

论文摘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来说,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历次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完善的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新思路。

任何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都将会引起国家行政体制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行政体制的外在形式的变革——政府机构的重建;二是行政体制的内在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权力的重组和增减。可见,政府职能转变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前提和基础。从本质上讲,这是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为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

政府职能虽然经历了多次调整,但由于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依然顽固地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尽快转变职能,是各级政府做好本职工作,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1.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政府作为国家机器属于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其职能也要适应这个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

2.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职能是机构设置的前提,决定机构;机构是职能的载体,体现职能;政府的职能是通过政府机构来实现的,只转变职能而不改革机构,职能也不可能真正转变。因为旧的机构存在一天,就要继续行使其职能,所以转变职能必须相应地改革机构。而机构的改革又必须根据职能来确定,如果职能尚未确定,管理方法也未改变,精简以后的机构还会再度恢复和膨胀。因此,只有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才能为机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机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3.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的管理形式和职能发生了极大的转化,越来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我们的政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而该管的又没管好,这样就不仅要靠增设机构来完成日益繁杂的工作,使机构越设越多,而且压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要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的将要消失、有的将要转移、有的将要加强,管理范围、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都要发生变化,由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订指标、批项目、分物资逐渐转到通过计划的和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

方面来。使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独立企业法人。4.转变职能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必然。政府机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除了要适应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外,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行政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自身的客观规律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掌握,政府机构转变职能,实际上是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一个步骤。因为,只有转变职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构臃肿、运转不灵、工作效率低的弊端。

二、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提出要改变政府职能,并做出了不小的探索和努力,但就结果来看,离和谐社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源于前苏联,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现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只需要管理那些社会需要而其自

身管不了或无人管的社会公共事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事务则由他们根据国家法律和行业规定自主处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分不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他们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除上级明文规定不管的事务外,所有社会事务都要管,认为这样做十分妥当,不会出现管理真空。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留恋权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权力的留恋使市场机制难起推动作用。因为这种权力可以给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带来利益,失去这些权力,就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市场同权力竞争,结果是力不从心,权力通常占据上风,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这样,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产生腐败。

3.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不健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社会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的事务必须由政府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会功能越齐全;相反在一些落后地区,因社会自身功能不全,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在发达地区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在落后地区还必须由政府统管起来,这反过来又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育。

4.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国民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讲,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经济

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的要求。一是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工作效率不易衡量,担心职能转变会引起负面影响。二是对政府职能只有大致了解,对本层级、本区域、本部门应履行的职责缺乏科学的认识、清晰的界定。不知道哪些职权应归还社会,哪些职能应得到加强。三是等

待观望,不敢创新。虽然他们也赞成转变政府职能,但行动上却等待观望,希望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愿主动探索。四是胸无大局,思考问题往往从小集团、或个人私利出发,对既得利益不愿放弃。五是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不负责任,方法简单,方式粗暴。凡此种种都说明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不相适应。

三、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路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环境,现阶段,我国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应着重实现以下三种转型:

1.实现“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转变行政效率一般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行政管理活动的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效能指的是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指管理结果,而效率则是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既定的目标。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用重管理过程的效率理念来衡量政府的行政管理效果,关注更多的是政府管理的过程和投入,片面地追求“效率”。一些政府官员急功近利,“形象工程”思想严重,极少关心政府管理的成本和效能,造成了政府管理成本太高,资源浪费以及效能低下等问题,形成了高成本高速度低效能和高成本低速度低效能并存的行政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要求在评估政府管理效果方面,应摒弃传统的效率观念,树立成本——效能的意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和效能型现代政府理念对接,并使对接成本最小化,实现对接效能最大化。

2.“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无所不包,政府成为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究其根源,是颠倒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甚至把二者等同起来,没有形成科学的现代政府理念。政府并不等于社会。政府的一部分职责是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而秩序是社会的目地。政府只是社会组织的一种,政府从属于社会,政府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存在而产生和存在的,政府必须为社会的利益服务。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政府不应凌驾于社会之上,相反,政府应由社会所决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因此,在社会空间中,必然存在着为力或不应涉足的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政府的作用,摒弃政府“万能”理念,树立“有限政府”、“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

3.“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的理念对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的影响极深。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理念虽然正在由管制向服务转变,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这是在市场本位、社会本位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加入的WTO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以国际市场运行规则为国际贸易有序化运行服务的国际经济调控组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根本上摒弃管制观念,变管制和指令为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必须尽快实现政府的服务角色从“统治”的管理走

向“服务”的管理。政府要从统治者的身份逐步转变为社会的服务者,从“以统治为中心”的管理走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使政府职能围绕公民、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展开。要使政府职能转向服务,就必须严格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解过去的“全能”框架,同时,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逐步让社会承担起自己管理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只有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行为转型,政府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于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营造一个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各级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新形式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云川.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河北日报,2008.03.14

篇2

论文摘要:“十一五”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开局阶段,是实现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的时期。科研机构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发挥重要的科技带头作用,是解决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吉林省各大科研机构的调研,提出了地方要想发展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才能形成生存与发展、发展与速度相互协调的和谐局面。

论文关键词:科研机构经济发展地方经济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十一五”以来,吉林省经济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要继续开创本省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必然要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地方科研机构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发挥重要的科技价值,是解决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越来越依赖于区域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与区域科技基础紧密相关。区域科技是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之间内在的整合与联系,需要客观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当前的发展趋势需要发展区域科技,发展区域经济要尊重产业基础,发展区域科技需要根据本地区科技特点,要具备客观的发展条件,还要有足够的理性,与本地区的自然状况与环境相适应。笔者通过对吉林省几个科研机构的实例研究,对区域科技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于地方的发展模式。

1吉林省基本情况简介

据统计,吉林省现有高校4l所,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发机构125个,高校研发机构9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1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6个,初具规模的孵化器15个,包括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长春汽车工业园、长春光电信息园等,还有2009年成立的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基地。截止2007年底,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3,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产值4752.72亿元,这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94.9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226.08亿元,目前吉林省科研机构125家,科研人员11093人,科技活动当年经费支出143028万元,科技成果当年产出368个,科技论文当年发表3143篇,科研当年项目产出1519个,合同经费当年达到52697万元。

吉林省科技资源丰富,从领域划分主要有教育、军工、科技、服务等系统,从行业来讲,有航空、航天、农业、医疗、汽车等,大部分科研机构担负着分属不同部门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在各自的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为吉林省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按照科技活动的分类标准,将吉林省的科技活动进行逐项分析,见表1。

2地方科研机构发挥的主要作用

科研机构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主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科研机构是为了改造自然和社会而专门组织的智力机构,它以科技成果形式奉献给社会。在以往的分类中,将科研机构按属性划分为中央直属与地方两类。从性质上说,国家科技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原国家部委属科研机构、国家“985”和“211”高校,及其所辖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等机构的科研活动。地方机构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所属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国家科技队伍原来是以争取国家任务为主,从各大部委获取经费与资金,近几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单纯从国家政策中取得已经不能适应科研机构发展的需要,因此,争取地方及企业经费已经成为中直研究所评估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区域科技的角度划分,笔者认为,在本地区内科研机构统称为地方科研机构。本文所说的就是地方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的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其主要职责。

从我国的科技发展史来看,地方科研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吉林省科研机构的代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一直被称为“中国光学的摇篮”。从建国初期,该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只比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晚10个月。长春应化所于1996年在国内第一个实现十六大稀土的高纯化(99.9999%以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生产高纯度稀土的国家之一。这些都为吉林省乃至我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吉林省长白山真菌保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在以往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深入长白山腹地长期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采集分离了一大批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的经济真菌,建立起了“长白山经济真菌保藏中心”,为开发长白山丰富的菌类资源打下了物质基础。并完成国家和省级科研计划项目15项,其中由李敬轩主持的利用大型真菌“树舌”研制的“肝必复”药物,开发树舌子实体8000余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个亿。

3发展地方科研机构必须解决的几层关系

3.1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关系

在近几年的科研论坛中,在对科技研发能力的投入上,在科研机构与高校上,一直是各抒己见。作为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建设上,有着同等的能力。早在l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先生就提出,大学不仅要搞教学,而且要搞科研,从此大学的功能由单一的传播知识,扩大到创造知识。

但是,现在的高校还是更侧重于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科研机构则更侧重于对科技前沿的探索,高校还拥有大量的科研教育人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虽然在科研机构也拥有研究生院,但是较之高校还有差距与不足,科研机构更注重科研。

3.2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关系

我国传统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就在于科技与经济相脱离,使得经济发展不能有效地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发展也不能有效地面向经济建设。前些年的改革,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由于对结合的机制、体制缺乏正确认识,同时在措施上缺乏有效地协同,使得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效果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由于科研机构在开发阶段与企业缺少联系,造成了科研机构提供的科研成果针对性不强,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率低。另一方面,现有的公共科研机构或体系尚无法满足企业的某些科技需求或者工程化服务。条块分割的科技资源配置体制,使中直科研力量难以同地方经济实现融合,创新活动的本地支持率和成果的就近转化率偏低。

3.3科研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行政力量对科技活动统得过死(其行为表现是超越科技生产关系层面,直接对科技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调控组织),制约了科技机构从事科技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政权力相互分隔制约了科技综合能力的发挥,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各项法律制度等极不健全,使得科技人员的社会结合(包括人才流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设置等)显得极不协调。

4地方科研机构的改进措施

地方科研机构有自己的特色,在各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各地政府部门应紧紧围绕这些优势领域进行有所侧重的工作部署。

地方科研机构基于地方迫切的现实需要,地方科技发展以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为工作重心。因此,地方科技条件平台也主要是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活动提供服务,其侧重点是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业化及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条件支撑。

(1)作为政府,应该在宏观指导、方向把握、全局协调、服务提供等方面下功夫,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具体研究工作之间的关系,减少上级科技管理部门对具体研究工作过多的干预和事务性管理,减少科研机构,特别是各级学术骨干的非业务性工作负担。科研机构作为科技的主力军,有着相对敏锐的科技触觉,对地区的科技情况比较了解,同时对科技前沿问题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可以起到地区科技参谋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科技专家在对政府的科技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充分发挥专家的科技指导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重点在于加强规划引导,在于协调管理,在于搭建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于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地方科研机构进行一次重组和集成,组建适合地方特色的联合研究机构,加大对他们的支持力度,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从技术跟随发展到具有独创能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并在所内按不同技术领域成立“技术转移中心”。

大力支持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以项目贷款,建立科技信贷平台,积极推进科技发展,为科研机构做好坚强后盾,免去后顾之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提高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向科研机构倾斜。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地方政府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府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的领域。一方面,要制定出台积极的政策,加快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实际措施,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信息网络、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硬环境的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国内外相关产业新闻动态、科技政策、科研项目、专家信息等各种数据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结合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整合,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搭建具有区域性、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技服务平台。

(2)高校与科研机构要积极配合。要在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的培养既要做到协调发展,分类指导,又要注意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汇聚科研队伍夯实学科基础。认真研究学科的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在对未来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若干“绝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科研机构有较好的科技条件基础,拥有大量的科研仪器设备,可以为高校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与师资力量,可以使科研机构的应用工程研究进一步理论化、深层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努力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尽快走上关键岗位。

(3)产业单位要发挥支柱作用,以支柱产业基地建设为主线,全面开花的发展格局。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把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国家安全需求等作为研究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开发适应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富有竞争力的商品。自主创新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的竞争。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关键要明确创新导向、明确重点、明确分类指导。企业是科技投入,科技研发,科技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实现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等创新力量的目标统一,打造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调作战的平台,打造拥有完整自主创新链条的企业联盟平台。既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又要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市场敏感优势,必须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了解社会需求,能较快地设计出适销对路产品,主动地策划产品市场,然后将目标产品的技术问题交给科研机构来解决,做好与科研机构长期合作的准备。科研机构要积极配合,尽快使科研成果实现转化。

(5)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当我们分析与评估一个国家的科技体制时,不可避免地要分析与评价其成就与目标的关系,如果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目标是要成为科技大国,那么,出版物的高质量与数量及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就成为评价其成就的重要指标,但如果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科技进步的目标,那么,国家的技术贸易总额与技术密集产品出口额以及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就将成为评价其成就的重要指标。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研究机构的评价体系,评价一个研究机构,不要看它自身产业规模有多大,而是看它拥有多少发明专利,能够向企业转化多少成果,为社会服务多少项目,为社会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在加拿大,看一个科研院所的实力和水平,不仅是看它的科研能力,还要看它积聚社会资源的能力,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这是一种开放和互动的能力。在科研评价上不能只注重结果评价,科研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多关注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

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加快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科研机构要加强内部机制改革。加强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实行合理的劳动用人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现行的职称制度,推行岗位职务聘任制,实行按岗位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通过进行内部机制改革,按照新的机制和管理制度运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篇3

1.1支付意愿法(节省费用法)中Pi取值的改进Pi为模型的矫正系数,区别与以往采用第i类公众可以接收到气象服务的比例,如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覆盖率作为矫正系数;文章将矫正系数定义为第i类公众能够并且愿意接收公众气象服务的比率。我们可以从调查中分别获得“能够接收到公众气象服务的比例”和“愿意接收公众气象服务的比例”,两者取交集就是“能够并且愿意接收公众气象服务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该矫正系数为:P1=0.996,P2=0.994。

1.2影子价格法中Pi取值的改进在影子价格法中,以往通常定义为第i类公众通过座机接收到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但现在除了座机以外,手机也是可以获得气象服务,所以文章将其定义为第i类公众通过手机和座机获得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根据调查结果,影子价格法中的矫正系数分别为P1=0.539,P2=0.52。

2评价结果

2.1支付意愿法通过在调查问卷中直接询问公众每年愿意为接收气象服务支付的货币量,得到以下调查结果,详见表1。根据表1的数据,可得到支付意愿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1=1374.0(亿元)

2.2影子价格法通过调查得到公众愿拨打气象声讯电话的频率调查数据(换算成公众每天愿拨打气象服务声讯电话次数),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根据表2的数据,可得到影子价格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2=2591.5(亿元)。

2.3节省费用法节省费用法和支付意愿法相类似,不同的是从为消费者节省费用的角度考虑最终的效益,调查结果见表3。根据统计数据,可得到节省费用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3=36818.9(亿元)。

2.4公众期望值估算公众希望政府投入气象服务的年保障经费值计算模型如下:其中W4为公众希望政府投入气象服务的年保障经费值(万元);i为公众分类,这里将公众分为城市和农村公众两类,即m=2;Mi为第i类公众的总人数,M1=665575306,M2=674149546;Ni为调查问卷中第i类公众的总人数,N1=15300,N2=7800;j为投入金额等级划分,n=5;Cj为第i个投入金额等级的中数,为开区间时取最低值;Bij为第i类公众中选择第j个投入金额等级的人数,见表5。根据统计结果,可得:W4=914.5(亿元)

3评价方法的改进

3.1对W1的修正在中国由于公共气象服务属于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多年来公众形成了让政府来“买单”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由个人来买单,所以,调查获得的公众支付意愿额应该小于其真实的支付意愿额。上文计算结果也显示,公众希望政府为公众投入气象服务的经费远高于政府部门对中国气象局的实际投入。因此,文章将W4中超出政府投入的经费(914.5-118.1=796.4亿元),也算作的公众“支付意愿”。通过“支付意愿法”评估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应该在原有值(W1)的基础上再加上这部分经费(796.4亿元),即2170.4亿元。

3.2对W3的修正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节省费用法”有两种计算方法,按户计算更为恰当。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人,按户口数据计算出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为11877.1亿元,约占2010年全国GDP的3%。

4三种方法比较

目前,支付意愿法、节省费用法和影子价格法的使用非常广泛,但各自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采用支付意愿法来估算公众气象服务效益时,由于支付意愿的金额并非市场真实定价,并且不论定价是多少,公众必须支付;此外公众的支付意愿还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调查群体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因而该评估值与实际的效益值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出入。(2)影子价格法中C的选择影响结果准确性,不同的C会产生差别较大的结果。由于公共气象服务是无偿向公众提供的,因而没有办法直接计算出公支付意愿的金额有多大,但可以通过调查可以得到公众通过电视、电话等途径获取天气预报的次数,即公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量。目前最常用的“影子价格”是参照拨打一次12121电话查询天气预报的价格。因此确定在影子价格时,只能给出一个理想估值,并非目前的真实价格。此外,这种方法确定的影子价格,会因为接收天气预报的渠道的改变而改变,如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公众通过手机和座机获取天气预报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3.9%和52%,因此影子价格法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3)“支付意愿法”和“影子价格法”得出的结论比较相近,而“节省费用法”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气象损失中不仅包含避免损失,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损失,公众正确使用天气预报也只能挽回部分“可避免损失”,因此“,节省费用法”评估出来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极端的理想情况,是公众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的上限。因而在评估时,会形成过高的评估值。此外,公众通常对气象服务到底给他们减少多少损失,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5结束语

篇4

提要本文主要论述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必须加强信息职务职能,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市场经济

一、地方高校图书馆必须适应读者信息服务的变化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促使图书馆的各个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图书馆职能侧重点的转移、馆藏资源载体的转型、读者求知要求的提高、教学科研内容的拓展等,都极大地冲击着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工作手段。那种静态的、被动的服务方式已不适应时展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快、新、准”为特点的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直接性的信息化服务。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因此,研究信息化服务是当前图书馆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向的需要。传统的管理思想提供规范化,新的管理思想追求时效性。以往我们评价一个图书馆总是以藏书量为标准,要求小而全、大而全;新的管理思想以能否高速、快捷有效地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为评价图书馆的依据。为此,必须认真分析各层次读者的需求,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信息流。

二是实体资料和虚拟资料并存的需要。在信息社会,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实力,不再是馆舍的大小和馆藏图书的多少,而是看它的虚拟化程度。因此,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历史上一场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目前,地方高校系统图书馆的馆藏,大多还是以馆藏图书为主。这样一方面造成馆舍不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落后,使馆藏文献快速老化作废。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功能以及读者需求,科学建设馆藏信息资源。在文献资料建设上应坚持“以用定藏”的原则;在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要更加注意特色化,突出馆藏重点,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只有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才能有利于馆际之间和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共存互补,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整体效应。

三是保存职能向传递职能转变的需要。在信息化的今天,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保存职能已不再是评价其质量的首要条件。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献信息的传递职能,即如何通过有效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本馆及他馆馆藏为读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重藏轻用”的传统的、封闭的静态服务方式,以新的、开放的、先进的服务方式,广泛、准确、及时地实现文献信息的收集、开发与传递,使图书馆这一有序的知识整体更为主动、高效地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图书馆要注重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的发展,而软件提升就是图书馆管理的提升。不同图书馆的管理特色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最基本的体现是管理者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它应当表现在:一是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服务礼仪、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艺术等方面,让读者在获得热情周到服务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亲和力。建设一个与自己学校的特色、品牌相得益彰的知名图书馆,它必然也会形成自己一套与众不同的图书馆文化,这种“图书馆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二是图书馆馆藏发展特色化。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要始终把握时代奋进的号角,始终与先进的文化样式相融合,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必须与教育的特色相一致。图书馆的目标确定、战略建立、计划制订,必须与学校的性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校品牌等步调一致,成为学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创特色、树品牌的助推力;三是图书馆管理形式要民主化,决策程序要科学化。读者的智慧和经验,是图书馆管理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力量源泉。讲科学、顺读者心、重读者意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在“藏为用”的宗旨下,让读者参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最优化。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形势不断变化,信息快速更新,管理者更需要集思广益才能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信息职务职能

1、增强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在信息观念方面,图书馆要认清自身的社会功能,更要看到信息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不是其所拥有的文献资源而在于其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图书馆各种要素的综合体,它以信息资源等为基础,以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以信息服务人员的智力资源为核心和灵魂。

所谓信息意识,是在对信息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具有特别的敏感和感受的一种主体意识,这种意识是作为一个信息服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重要业务素养。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发挥。因为信息服务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开拓,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信息有密切关系。一些看起来极为普通的文献资料,经过具有强烈信息意识的人分析、判断和提炼,很可能从中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了该文献资料的价值和作用。

2、不断开发文献信息存量资源,提供增值的信息服务。图书馆除了提供必要的原始文献外,还要借助自身对馆藏文献的熟悉以及为读者服务的技能,有目的地对文献资料进行鉴别、筛选和重组,使文献信息有序化、浓缩化,提高原创性知识信息的水平,以期信息的增值。这类经过加工整理的信息资料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利用价值高,对教学和科研课题的攻关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因此,要注重资料搜集的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和规范化。

3、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面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环境的迅速发展,图书馆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在观念、能力、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实现馆员的角色转换,是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最根本保证。因此,要求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要系统地掌握信息资源建设理论,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外语水平及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具有对各种载体信息的评价能力、获取能力和深层次加工能力。为此,一方面图书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引进所需专业人才,也可以从业务基础好又有志于从事信息服务事业的教研人员中物色人选,还可以大力吸收教学科研人员业余参加信息服务工作,组成专兼结合、力量雄厚的信息服务队伍;另一方面馆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紧迫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适应现代馆藏资源建设发展要求。

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馆员团队,实行明管理的领导模式,建立优服务的激励机制,创建书香人和的和谐环境,以此来提升图书馆自身的服务管理水平。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图书馆要争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地方经济

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水平、科研能力、基地建设是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3个重要因素。教学研究型高校,一般来说,它的导师虽然不乏佼佼者,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稍逊;其科研整体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还有些欠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普遍不大,对研究生的基地建设投入不够,使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学校科研师资和条件建设等诸多因素,将培养目标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一定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才能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进而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锻炼机会,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

教学研究型高校并没有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是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实用性,以硕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目标。对于致力于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而言,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失去了正确的培养方向,培养对象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困难,大学也就失去了办学的基础。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下滑及其原因

近年来,研究生就业不仅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还成为部分地区、高校以及社会的突出问题。以前被用人单位争抢的研究生,今日为何遭到如此冷遇?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扩招导致的结果,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还不足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因而从人力资源角度考虑,研究生人才还属于稀缺产品,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就业难题。并且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5.57%,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研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是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但相比之下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的状况。要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最有效的是为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部分高校有一些实习基地或教学基地,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如何为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载体,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

三、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重塑人才培养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提供研究生教育载体,让学生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多动手、多思考,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由于学生有较多机会在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工与学的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得到加大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革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方面:

1.理论课程教学时间设置要具有一定弹性。以往的研究生理论教学往往集中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或第一学期,填鸭式的灌输理论知识。考试成为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的唯一工具,这种体制下,研究生往往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一知半解地完成了理论学习,然后投入到闭门造车的“科学研究”中,完成论文毕业。简单的课程教学时间的设置,使得理论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因此,要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将部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完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有效。

2.采用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基地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校聘任企业中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带头人作为学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分别指定导师,按校方的要求,共同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培养基地,由合作单位的兼职导师进行指导,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论文应该联系实际。要使论文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成果,成为检验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考核标准,有2种方式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一是企业拟定课题,有相关专业研究生以标书形式进行投标,中标者去该企业服务实习,完成课题的同时即完成学位论文;一是由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向或内容,由企业进行科学的评估后选择相应学生去企业完成课题。这两种方式均可实现双方的共赢,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将研究生教育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重点,努力探索面向基层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努力打造教育实践平台,实现高校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蔡克勇.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高等教育研究,1986,(4).

[3]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篇6

北京市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其服务贸易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金融保险业、通讯邮电业、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广告宣传、电影和影像等方面发展较快,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分别占到全国的39%、70%、55%、30%和72%。近年来,天津市已形成多种服务贸易并存的局面,凭借港口的优势,运输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人文与休闲贸易也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天津市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其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以消费为主,生产比较落后,专利与特许贸易发展较差。河北省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由于河北劳动力成本低廉,因此,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尤其在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以及运输和旅游服务贸易等行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优势。但是,河北省对金融,信息传输等新兴服务行业却投资较少,这种服务业产业内部的结构分布不合理,导致了服务贸易结构的不均衡,阻碍了河北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步伐。

二、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及定位

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及不同区域之间为了共赢发展而开展的地方政府合作行为。在区域合作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纠正市场失灵,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京津冀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具有明显的梯次性特征,这也为京津冀区域合作提供了理论前提,通过推动产业转移,可逐步实现三地互利共赢。此外,京津冀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产业,在协同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可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京津冀经济区拥有1.2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其市场容量占全国市场总容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具有良好的服务贸易合作基础。虽然区域内省市服务部门的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但总体上三地的服务贸易合作可以给彼此带来产业结构的融合及互补。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在各自省市的优势和劣势之间形成互补,从而为区域服务贸易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北京、天津和河北来说,合作可增加区域服务贸易的收益,而如何通过有效协商达成协议,是形成区域服务贸易合作的关键环节。三地在协同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应专注于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北京市应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优势,着重发展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天津市应充分发挥其港口城市的优势,为京津冀区域的经济资源流动提供便利,成为区域经济资源对外流动的枢纽。着重发展物流和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以促进物流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水平;河北省可借助其资源、区位和低成本的优势,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业服务业,借助人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成为区域发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源储备库。

三、促进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在2013年签订了新一轮的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但目前其区域合作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因此,在后续的合作发展中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加快合作的步伐。

(一)加强京津冀的协作交流这种协作交流可通过设立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和民间协会的形式开展,主要针对三地开展服务贸易过程中的有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磋商和交流,使三地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实现合理流动,进而促进三地服务贸易的合作发展。

(二)加快旅游服务贸易的合作步伐今后,要将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建立政府间的长效合作机制,调动相关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设立专门的机构及人员负责打理日常工作,处理相关的问题,为三方合作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及建议;继续完善区域内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出行效率,提高餐饮、住宿等的服务水平,制定统一的服务水平标准,改变当前景点旅游区接待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针对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结合三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合理安排旅游线路,整合三地旅游资源,树立各具特色、高质量的旅游品牌,吸引各国游客,增加外汇收入。

(三)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北京是金融机构总部的集聚地,处于全国先地位,应该利用其金融业的集聚优势,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金融监管工作,不断提高金融创新力度,优化金融环境,从宏观上把握国内外金融走势,通过其信息平台提供最为及时和最有价值的国际市场信息,为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依据。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金融监管和服务中心,近年来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尤其是在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服务业方面较为突出,其金融业已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在京津冀合作发展中应加强与北京的合作,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特有的优势,来吸引北京的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设立专业性分支机构和专业化后台服务部门,利用北京金融资源加快特色金融服务的发展,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同时,利用滨海新区金融创新基地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吸取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尽快融入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中,不断提高京津冀金融业水平,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与北京和天津两地相比,河北省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较慢,有着明显的差距,处于劣势地位,但是,河北省具有较强的产业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充分利用京津的资金,接受其辐射,金融业的后续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在未来的合作发展过程中,河北省要借鉴京津的发展经验,并积极开展合作,建立新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使其为我省相关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在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并合理利用资本市场,使其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此外,要着力打造和有效利用“廊和坊”金融街这一新园区,使其早日成为金融机构的后台和大数据基地,形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共赢的新格局,逐步实现金融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区域间的物流合作当前,京津冀区域间物流发展受到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难以得到良性发展,更无法实现快速发展。因此,要加强区域间物流协作协调机制的建立,通过制定完善的税收和法律法规政策,使得物流行业的运行和发展得以规范。要实现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以促进京津冀物流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三地的人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物流人才联合开发与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人才合作模式。要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如:聘请专家到企业授课和培训,也可以与高校合作招聘或委托其培养所需物流人才,进而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篇7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的提法,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外是知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高端服务业(AdvancedServices)。我国四个现代化最初没有服务业现代化,只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后来用于具体产业上,又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党的十五大开始加入现代服务业。所谓现代服务业: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它是为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要,那些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而快速发展的服务行业,包括推进传统服务行业的现代化和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快速发展、且不断分化的新兴服务业。我们提到现代服务业,更多的是贯彻一种理念。现代服务业有现代生活业和现代生产业之分。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功能概念,它突出强调的是服务业的生产性特征,与传统服务业的基础性特征相比,现代服务业突出强调了对生产的功能作用,它所具有的很多功能其他产业无法替代。这些功能形成了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它是现代化水平的推进器,节能降耗的催化剂。现代服务业的特性:

1.扩张性。传统服务业是国内消费,扩张能力较弱。现代服务业是世界消费,要么直接占领世界市场,要么借助工业、农业产品挤占世界市场。比如,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世界的金融控制;再如联邦快递、沃尔玛、麦当劳和审计领域的普华永道等。

2.高增值性。离岸外包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来料加工的20倍,印度500亿美元软件出口,给国内创造的增加值相当于中国制造业1万亿美元创造的价值。发达国家之所以让出一部分低端制造业,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看中的就是现代服务业是赚钱的行业。只有现代服务业才能支撑西方富裕的生活方式。

3.知识密集性。现代服务业都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知识与创新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员习惯称之为白领,绝大部分还是白领中的白领,即高级白领。与工业领域的物耗不同,知识、智力等要素的投入是现代服务业的最大投入。

4.物质资源的低损耗性。从要素投入看,服务经济和工业经济最大的差别在于,非物耗的投入比重高,物耗投入的比重低。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阶段迈入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服务经济阶段后,单位GDP的物质消耗和环境损耗大大降低。

二、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定位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海南特殊区位和经济特区优势,选准若干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基础好的现代服务业行业,进行先行改革开放探索和试验,使海南在这些现代服务业行业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按照国际标准,加快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加强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旅游服务,全面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和发展水平。

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服务平台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为国家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交流活动和高层次外交外事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国际旅游岛的独特优势,整合各民族文化资源,使海南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世界感染力的重要基地。

南海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围绕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岛屿旅游、渔业资源开发等,发展面向海洋经济的服务业,建立海洋综合保障服务体系,使海南成为我国南海综合服务中心地区。热带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集南繁育种、热带农产品交易、热带农产品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热带农业服务体系,成为我国立足海南、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区域性热带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崛起,无不是以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信息与科技服务为主导,无不以为现代生产服务为主导。但海南的区域特点和产业基础决定了在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上的差异性。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海南强化生活性金融、旅游商务与资讯服务。围绕现代化大生产服务的金融、信息和科技服务的市场基础薄弱。因此,近期海南现代服务业的生活性需求较为明显,需要构建生产性和生活性并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度假休闲购物、康复疗养、文化娱乐、房地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生活体系。围绕特色化和优质化,加快培育复合型现代生活服务企业,引进大型服务企业集团。打造一批服务特色明显、服务质量一流、品位高、影响力与知名度不断提升的现代旅游交通集团、大型商贸集团、休闲疗养集团、文化娱乐集团等,形成服务品牌。构建以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生产体系。围绕“精、高”做文章,不以贪大求全为目标,建立服务有力、精致高效、服务品种多、服务触角广的现代生产体系。

构建围绕热带农业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的特色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围绕独特的热带农业资源和200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的全面、深度开发需要,建立以优质热带农产品培育、产中绿色无公害服务、产后营销体系建设为主导的综合农业服务体系和以远洋捕捞服务、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服务为主导的综合海洋服务体系。

四、海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

海南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还较低,据粗略计算,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大致在45%左右,不仅服务经济不发达,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十分滞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海南不仅要将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更要将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1.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

海南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还较高,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手段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充分,现代化的交通营运与管理方式应用还不普遍,商贸餐饮的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理念与环境还未广泛形成。缺乏大型化、连锁化、品牌化和能影响全国的本土化商贸和餐饮企业。海南土生土长的生活企业在海南还是空白。要借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春风,发挥海南特有的政策与区位优势,整合全国在这些领域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将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和数千年的商业文化,通过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信息技术,让其在海南生根发芽。因此,海南在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过程中,一是要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领域产业技术的信息化;二是要积极推进传统服务领域产业组织连锁化、大型化;三是要大力培育基于全国资源在海南出生的品牌化企业。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是支撑发达国家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领域,是现代经济结构组成的核心行业,其他行业或强或弱的附属其中。海南必须要在这些领域有重要突破。一是大力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产品,推展传统金融市场,繁荣现代金融产业;二是建设以推进海南的信息化和软件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建立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等方式建设信息智能岛;三是以洋浦港等为依托,利用现代化的高速运输网络系统和信息管理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四是大力发展与热带农业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科技服务业,推进热带农业资源和南海资源的深度开发;五是大力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各类商务服务业,提升海南整合各类市场资源的能力;六是大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社保服务等,提升服务居民的能力。

(二)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

服务业的国际化包括引进国外服务企业和培养本土化的国际企业,开拓海外服务市场,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就是大量拥有国际化企业的过程。欧美正处于大量服务企业走出去即向外扩张阶段,我国香港则是大量国际化服务企业涌入发展的结果。服务业的国际化是服务业大发展并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于区域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由于服务业领域国际化进程较慢,对外开放滞后,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作为我国最先开放的省份之一,海南要继续发挥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海南必须在推进服务业的国际化上有所作为。

1.搭建国际化大型服务企业参与海南建设平台。

中国不仅是巨大的工业品消费市场,未来更是巨大的服务消费市场。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型知名服务企业一直将进人中国市场作为企业的市场拓展方向,从信息服务领域到商品销售,从饮食服务行业到会计咨询,从现代物流到旅游服务等无不成为跨国服务企业进军中国的阵地。很多跨国服务企业开始加快了亚洲总部转移至中国的步伐,比如联邦快递亚洲总部从南亚移至广州,很多知名制造企业也将研发中心从亚洲其他国家转移至中国。海南具有很多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开放优势,可以在服务业的某些领域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成为国际化的服务企业进入我国的跳板和平台。

建设国际化空港服务平台。国际旅游岛需要加快国际空港建设步伐,开辟直达国际主要旅游消费热点城市和国家的空中航线。要将海南打造成中国南部又一个新的国家空港基地,形成与香港相互辉映发展的格局。因此,需要大量引进国外航空企业,建设国际空港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化旅游服务平台。采取特殊政策,引导国际旅行社进驻海南,鼓励发达国家旅游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比如各类游艇协会在海南设立办事处。

建设国际化的品牌供应商服务平台。我国正成为增长最快、国际地位日益突出的品牌商品消费大国,根多国际知名品牌十分重视开拓中国市场,海南具有独特的品牌商品销售政策优势,可作为国际品牌供应商进人中国内陆的基地。

建设国际化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博鳌论坛影响力,提升国际知名度,形成西方有达沃斯,东方有博鳌的格局,交流范围比达沃斯更广,影响力更全面,涉猎范围除经济外,包括文化、区域合作等诸多议题,可以有博鳌影视文化节、国际民族艺术交流节等国际重大文化活动。

2.搭建我国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平台。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外拓展能力日益提高,在海外建基地、建工厂,参与世界企业重组并购乃大势所趋,且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商务活动也急剧增加。为此,海南要在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扮演应有角色,承担应有功能,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助力平台。

将海南建设成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休闲商务谈判基地。培养与引进国际商务人才,建立优良国际商务发展环境,推动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

将海南建设成为我国企业资讯中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推进服务业的连锁化、集团化

满足基础服务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但要拓展世界市场,对区域经济起关键性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则必须建立起行业集团。市场竞争法则如此,连锁企业因此应运而生,比如快速崛起的零售企业集团沃尔玛、家乐福,餐饮业集团肯德基、麦当劳以及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日本连锁料理、中国本土的连锁料理,娱乐业的麦乐迪和我国本土化的各种休闲中心等。服务业的连锁化、集团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众信用度较高、易于推广市场的服务产品。海南要借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通过发挥政策与体制机制优势,吸引与整合国内相关资源,着力打造本土化的连锁企业集团。

1.推进家政服务集团化、连锁化经营。

海南具有我国稀缺的热带资源,是度假或作“候鸟式”居住的理想场所。海南不仅需要开放大量与之相关的房产资源,还需要培养一支素质高、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好的家政服务队伍,以满足各地人们来海南居住或定期度假的需要。为此,需要有集家政人员培训、管理、各类家政服务人员保障等于一体、公司化运作的集团来完成,形成海南模式。

2.推进旅行公司集团化、连锁化经营。

纵观世界六大岛屿旅游胜地,一些大的旅行公司承担起旅游地的声誉影响。不仅环境优美,秩序良好;而且游客花钱放心,旅游满意。民营和私营旅行社可以参与竞争,但一定要有规范,要有行业协会管理,可以形成民营旅行社集团,同非民营旅行公司展开公平、有序、规范竞争,但绝不允许无序的自行其是。因此,需要加大对现有旅行社的整合,制定整合规制,制定统一的宣传形象和统一的服务标准,实行上下关联、不同区域和路线关联、利益关联的连锁化、集团化旅游经营管理新模式。围绕旅游体制创新,建立海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

3.推进某些服务领域从业人员集团化、租赁化管理。

在海南生活领域中,很多行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旺季一些行业的服务人员供不应求,淡季则供过于求,人员流动性强。导致行业从业人员心态不稳,影响行业发展。要提升海南服务品质和形象,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措施,改变这个局面。一是服务从业人员的集团化培训和管理,即成立专门的服务劳务公司,让从业人员不仅有职工之家,还能得到适应不同服务行业和标准的培训,政府从税收、培训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采取行业租赁方式出售服务劳务,服务劳务需求方根据服务需求市场变化情况与服务劳务公司签订服务劳务合同。公司对服务从业人员负责,公司与劳务租赁方打交道。同时,公司在全海南开展服务劳务租赁活动,具备不同服务行业劳务租赁能力和淡旺季、区域间的劳务调节能力。

4.推进车辆租赁、游艇租赁等连锁化、集团化经营。

适应自驾游、个人消遣游比例不断提高的总趋势,围绕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旅行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自驾游车辆租赁、游艇租赁服务,借鉴国际同行业成熟发展经验,建立便捷、高效的租赁服务体系,发展覆盖全岛、服务周到、信誉度高、集车辆和游艇租赁于一体的旅行工具租赁公司。在全岛设立若干个租赁服务网点,开展连锁化、品牌化的旅行租赁服务。

(四)推进服务业的特色化、品牌化

国际旅游岛众多,但各有特色。国际经验证明,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成效总是与该国经济发展成就、文化渊源和世界影响力紧密联系,美国的夏威夷之所以在世界六大国际旅游岛中独占鳌头,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远超过其他五个旅游岛之总和,与背靠美国发达的经济密不可分;与美国国内旅游消费急剧增长和世界各国人民想急切了解美国,对其乐土夏威夷趋之若骛密切相关;与美国这个代表发达国家文化水准,各种文化在此高度融合密切相连。打造国际旅游岛需紧密联系上述关联因素展开。一是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亚洲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历史机遇,将海南打造成亚太乃至世界岛屿旅游的中心;二是集中华悠久文化之大成,通过现代服务创新,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旅游文明紧密结合起来,造就集文化旅游于一体、山海游融合的东方明珠。这就需要海南着力强化各类特色功能区、基地与平台建设,将开发国内旅游市场与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世界一流、特色化与品牌化的服务产品。而且,海南具有一批颇具特色的“山、河、湖、海、农”服务资源,万泉河、五指山、西沙群岛等在全国有较大声誉,令国人向往,是做响品牌,做强特色的良好基础。

1.打造中华文化精品演艺园。

借国际旅游岛建设之机,在海南着力打造中华各民族文化展示的大舞台,促进文化产业在海南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在海南不仅感受到自然风光和独特气候带来的惬意,还要有享受丰富文化大餐带来的满足。一是以海口为基地,打造中华精品文化展示平台,建设中华精品文化演艺园;二是以三亚为基地,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发展民俗文化展示园;三是以万宁为基地,打造集东南亚风情和各国特色文化于一体的国际优秀文化展示平台,建设国际优秀文化演艺园。此外,海南还应更多承担国家对外宣传形象大使功能,打造代表东方文化视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影视文化节,建设东方戛纳城。

2.塑造热带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平台。

将热带休闲、观光、民俗风情表演、丰富的农业感受活动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抓住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这条主线,打造体现海南特色,具有全国感召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园。建设若干个特色镇、特色农业园区,按照一镇一色、一园一品的布局发展要求,形成不同的农业休闲观光模式。通过“农业+旅游”的一、三产业联动与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入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农民致富和身份变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3.构建高端服务人才培训基地。

发挥海南独特的气候资源、海洋资源、山地资源汇聚辉映的优势,建立如金融管理人才培训、航空管理人员培训、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高端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紧密合作,把海南建成国际化、国内一流的MBA、EMBA教育基地,使海南尽快成为中国乃至在华企业进行高端服务人才的培训中心。“十二五”时期,重点以海口、三亚和博鳌为依托,打造集培训、高端再教育和会议于一体的会教产业,初步形成以会议培训为主,热带农产品展销为辅的会展培训业发展模式。

4.开发热带深山旅行体验服务新产品。

海南具有丰富的热带深山森林资源,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极为珍贵的财富。在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将逐步加大以“山”与“林”为依托资源的开发力度。按照高标准、高品质、现代化、特色化的要求,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明显、功能独特、服务设施齐全的现代深山旅行体验功能区,开发包括漂流、登山、野餐、疗养、探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行服务产品。统筹考虑各功能区的便捷交通联系,按照市场影响力的强弱与成熟程度,循序渐进开发与布局深山旅行服务产品链条。

5.建立南海海洋资源保护与教育服务基地。

我国具有广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发展蓝色经济;以及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教育全民热爱蓝色国土,海南将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着力建设好南海资源保护与开发平台,促进蓝色旅游经济发展。为此,将加强南海资源实验保护基地、南海资源科研教育基地、南海资源开发综合补给基地、南海岛屿旅游特色基地等的建设,把海南建设成为集海洋资源科研、保护、开发、综合补给及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中心。

(五)形成若干服务业功能集聚发展区

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同时,服务业的集聚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海南发展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也必须在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上有所作为。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支撑功能强、对区域服务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业集聚功能区。

1.休闲度假疗养功能区(RBD)建设。

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求强化特色明显、功能各异的休闲度假疗养功能区建设。我省南北两极、东部沿海、中部山区、西部部分地区及南海岛屿均具有建设上述功能区的良好条件,有些已初步具备一定规模。“十二五”时期,需要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与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各功能区建设范围、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及搞好控制性详规,并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需要在特色休闲疗养度假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超前谋划相关旅游设施规划。

2.中央商务功能区(CBD)建设。

集金融、商务、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功能强化的突出标志,同时也为城市增添许多现代气息。从世界国际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出发,海南需要不断强化国际金融、商务、法律咨询、资讯等服务功能。为此,从综合区位条件看,需要以海口为依托,着力打造集上述各类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提升全省适应国际化的能力和现代化国际旅游岛形象。

3.会议培训功能区建设。

博鳌论坛的会议品牌已经形成,但还远未充分发挥其对琼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亟待加强。要围绕博鳌品牌,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会展培训业,以博鳌沿海、万泉河沿江为基本框架,谋划全国有影响、国际知名的会展培训城。在现有会议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高端培训、商务与高端购物、特色优秀文化演艺等功能,提升服务品质和整体影响力。同时,要与海口共同打造“两点一线”会议培训产业带。

4.热带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

包括热带农业综合服务基地及其延伸触角,以热带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农业公司为纽带,农业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复合型、对热带农业发展有强大支撑作用的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区。围绕观光农业、优质农业、信息农业开展服务支撑工作,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提升为重点,设立热带现代农业综合改革实验区,探索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及服务化的相关问题。

5.海洋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

加强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蓝色经济是21世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深化包括海洋捕捞补给服务、海洋产品交易、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服务、海洋信息服务等是推进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海南省要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集海洋科教、补给、信息、海产品现货交易及定价权管理于一体的大型海洋综合服务基地,全面提升海洋综合服务能力。

6.文化功能区建设。

没有文化的旅游岛缺乏生命力。扬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之辉,展示56个民族历史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华各民族互吸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重要手段,更能形成巨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强国际旅游岛的魅力。除了传统的猎奇文化外,要大力发展大众的、民族的文化,将海南建成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的共融舞台。

7.世界高档消费品展示与销售中心。

中国成为快速崛起的高档消费品市场,并受到世界各大高档消费品品牌供应商青睐。然而,由于关税原因,我国并不是消费者理想的高档消费品购买地,绝大部分消费者去香港乃至欧美其他国家满足购买需求。如果海南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尽快成为高档消费品离岛免税区,则不仅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高档商品销售基地,更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大品牌供应商的必争之地,有利于高档商品展示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会展品牌,其直接效应是商业的突破发展和会展行业的新增长极。为此,在空间布局上以海口、三亚为载体,通过抓住两头、带动全身发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免税购物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8.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国际旅游岛往往不是区域乃至世界性物流枢纽,海南也不可能成为这样的枢纽。沿海物流枢纽往往紧紧背靠大陆腹地,而不是孤岛海港。以建设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园区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以人流为主要对象的现代化空港和海港,以人流促物流是海南省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因此,需在谋划好国际空港与现代化旅游港口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生产物流问题,统筹全省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

五、重点行业发展思路

(一)旅游业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拓展并举,以着力打造清洁海南、疗养海南、热带雨林海南、南沙海南、购物海南、窗口海南等多个品牌为标杆,构建特色化、多种优势资源组合的发展模式,形成不同特色组团、功能差异明显且互补性强的空间发展格局。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要素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旅游要素国际化、高端化和品牌化。

(二)现代物流业

实施“人流”带“物流”战略。以“两港”(海港、空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物流快速通道网络、物流节点系统以及物流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培育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为中心,全面提升整合海、陆、空物流资源的能力,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南方新兴国际化的空港基地,确立海南在华南、全国乃至国际旅客运输的中枢和物流供应链的节点地位。

(三)金融保险

利用岛屿相对独立、封闭条件较好和特区政策优势,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强化金融创新,扩大金融开放,在金融的若干领域先行先试,以改革开放促进金融新发展。鼓励境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与组织来海南开展业务;率先进行民间金融管理改革试点,鼓励发展各类民间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居民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拓展大众保险市场。

(四)房地产业

以发展酒店、度假村、商务办公等经营性房地产为主导,减少候鸟居住型房地产开发比重,降低住房容积率,增加绿地、生态美化林地等景观型土地供给,坚决杜绝房地产开发上的短期性土地出租行为,推进房地产业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型。推进人才引进型房地产业小区建设;精心设计,统筹规划,体现特色,着力解决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新农村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搞好农村村庄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品味村庄和特色旅游小镇。

(五)信息服务业

以建设“信息智能岛”为目标,以构建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手段,积极推进信息平台与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包括涵盖东南亚的热带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服务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综合信息窗口平台建设、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类旅游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利用本土优势发展起来的各类软件基地建设等。努力开拓面向本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信息服务市场,引导多种信息服务增值业务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不断开拓信息服务业的新业务和新领域。

(六)现代商贸业

围绕打造国际购物中心的目标,塑造“东方购物天堂”。尽快出台离岛购物免税实施管理办法,加强国际顶级商贸中心建设,提升商贸服务能级;优化空间商贸格局,培育现代商贸品牌核心区与功能区;积极发展先进商贸业态,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国际化购物环境,提高商贸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型,促进海南省商贸业由末端产业向风向产业、支柱产业转化。着力打造全国热带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国际高端消费天堂。

(七)文化产业

按照建设大产业、繁荣大文化的目标,通过突破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与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娱乐之都”建设。鼓励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引进各类演艺企业和专业创作团队,开发形成音乐会、舞台剧、曲剧、戏剧、演唱会、实景演出等一批演艺品牌,建设海口、三亚等文化综合演艺园,打造“东方迪斯尼”。

根据中国体育发展快、体育入口多、体育市场潜力大的特点,搭建体育延伸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海南举办国际大帆船拉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尔夫球职业巡回赛等体育赛事,打响品牌;引进体育创意服务机构,开展体育产业相关活动。

(八)商务、会展与培训业

以旅游休闲商务、企业(公司)内外联系商务为主导,以搭建政府大型论坛为支点,以高端化会议培训为基本拓展方向,将海南塑造成为集国际商务、特色会展、高端培训与一体,功能特色明显、亚洲顶级的现代商务服务中心。

(九)农业服务业

以建立热带农业综合科技实验基地、东南亚热带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强化热带农业科技支撑、信息支撑、农产业综合交易能力建设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业。增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实施“小岛带大区战略”,使海南成为优质化热带农产品实验与培育基地,东南亚热带农业信息反馈基地与定价交易中心。

篇8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中,对公共产品的解释是“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私人产品是“那些可以分割、可以供不同人消费,并且对他人没有外部收益或成本的物品”。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最主要的区分就在于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产品需要付钱才可以使用;竞争性是指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相互之间存有竞争关系。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通过经济市场的供应和调控,消费者必须通过付钱购买来消费,在购买消费私人产品的时候,可以完全禁止他人购买该产品,或者消减其他人购买该产品的机会。就是说,同一件产品的售出,除了购买的消费者外,其他人是不能再购买使用,或者因为这名消费者的购买,其他人就会少买一件。公共产品是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产品一经提供,就要为全部人或大部分的人提供消费或使用,并且受益人也无法主动付钱购买这些公共产品。所以,大部分的公共产品都是由政府或公共机关生产和设置,比如国家安全、国防、公共绿地和广场设施等。然而很多社会产品性质复杂,具有部分的排他性,或者是部分的竞争性,并不能完全划分为私人产品或是公共产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种被称为准公共产品。有些准公共产品在一定的范围和地域内是可以共用的,不具有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却存在着竞争,例如森林资源、教育等。还有一些准公共产品不具有竞争性但是有着排他性,例如高度公路、有线付费网络等,这类准公共产品需要付费才能使用。

2.基本医疗产品的性质

2.1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定性

2.1.1本医疗服务的复杂性

目前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产品经济性质的划分还有很多的争论,一直没有很明确的研究方向。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医疗服务到底是属于公共产品还是私人物品,很多学者也没有定论,有些学者认为,医疗服务既需要付费有消费排他性,也因为医疗资源的有限,基本医疗服务又具有竞争性,一名医生或护士在为一个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就不能为另外的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因此,基本医疗服务产品应不是公共产品而属于私人产品。还有学者认为,虽然基本医疗服务有私人物品的性质,但是因其特殊的消费双方关系并必须由政府提供,还具有强烈的公益性质,因此应属于公共物品。很多国家都把医疗服务作为公共的福利向全社会的人群提供,并通过提供医疗保险基金和医疗服务减税、免税的方法来进行补助,对老人、残疾人和困难人群实行优惠或减免政策,这也是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来提供,对于其他的人群则必须按市场价格付费,这又相当于是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私人产品来提供。因此,在是属于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的定性上,公共医疗服务有一定的复杂性。

2.1.2医疗体制下的划分

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下,不同的社会阶段有着不同的做法。在计划经济时期,大部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工厂的医疗服务都是公费医疗,医疗服务对于全体在职在编的国家企业员工来说就是公共产品,因为它符合公共产品的性质和涵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大多数农村和非国有企业放弃了原本的公费医疗,过度为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基本医疗服务开始作为一种私人物品来提供。而最近这些年,我国开始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这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国家、单位和个人通过实行医疗保险基金的方法来解决基本医疗的费用问题,这样基本医疗服务又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性质。

2.1.3给方式的划分

从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式上来看,这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特殊性在于牵涉到了公民基本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权利问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人们买不起高档住房的时候,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或者租房来暂时替代,当买不起高档电器或家具的时候,人们可以用较便宜的产品来替代,但是当得了病却付不起高昂医药费的时候,是不能用其他方法来替代,基本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胁。这种时候就必须根据国家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来实行救助,这时医疗服务就是公共用品。而对于低收入的困难人群来说,有的人总是疾病缠身,而有的人又很少得病,这就造成了医疗服务消费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使社会医疗保险很好的改进全体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医保基金,并增加医保的财政投入,来解决基本医疗的支付问题。综上所述,基本医疗服务产品可分为多种层次,不同的医疗产品应该由不同的主题来提供,应当是一个准公共产品。在供给和消费方面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但是如果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来看,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为每个居民都应该享受到同样的保障。例如政府对社会居民提供的养老、失业保险,基本收入保障,对于国民的免费义务教育提供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围。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投入也会不断增加,这也就使其公共产品的特性变得更加明显。

2.2侈品和必需品的定性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奢侈品是指价值和质量关系笔直最高的产品,并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基本医疗服务究竟是属于必需品还是奢侈品,针对的主要是宏观角度的认识而不是个人或者围观角度的认识,对于个人来说,当收入增加的时候是否会增加医疗消费是不确定的,无法做出准确的定性。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收入的增加并不代表要增加医疗费用开支,而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收入的增加可能会对患有疾病的家庭成员带来医疗条件的改善。放到整个国家宏观的角度来说,当国民收入不断增长,基本医疗服务的增长在一个较长时间短内还是可以看出规律,这种规律就会影响到国家对于医疗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宏观调控。以我国为例,根据近年来我国卫生部的统计,从1995到2006年的12年间,我国城市的人均医疗卫生费用由最初1995年的401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1145元,增长率为百分之十,农村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三。而根据人均GDP统计,自1995年到2006年,我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一。由数据可看出,中国农村医疗卫生费用的开支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而这并不能说农村医疗服务产品是奢侈品,原因在于农村医疗服务消费受到了抑制而导致消费不足,当收入增加,农村的医疗开支便有补偿性的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来说,基本医疗服务仍属于必需品。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国民收入的增长,基本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通常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体现了奢侈品的性质和特点。比如美国从1997年到2001年间,处方药的零售增加了大约一倍。这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产业占到了国民GDP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3.结束语

篇9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县组织过一次森林病虫害普查,取得了一些病虫害方面的标本和文字记载材料,但由于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技术档案全部丢失,之后再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普查和专业调查,技术档案几乎空白。在防治手段上几乎全是药物免杀,没有综合防治新技术。技术人员占在编人员比例偏低,实践工作中技术力量远远不够,而且没有高级职称人员,没有科技带头人,科技创新能力低,服务林农和生态建设实力有限,林业工程建设科技含量较低,不能在实质上取得技术性突破,技术人员后续教育缺失,培训机会很少,知识老化,新的科技成果接受转化困难。基层乡镇林业站已全部撤销,县上只设立县林业站,县林业站工作经费紧张,只有人头经费,财政没有专门预算技术推广经费,上级业务部门也很少安排具体的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即便有推广项目,也很难落实到具体技术人员来负责推广,责任不明确,奖罚不分明,没有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力不强,成果不能最大化。

构建林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我县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深化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及时传播林业科技信息,让林业科技更多的传播在基层和林农中。让林农能更多地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主经营能力,实现科技兴林,科技致富。

2、健全组织,完善机制,提升素质,激励争先。健全机构,设立县乡两级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合理划分职责,统一协调,紧密配合,分工合作,既服务于我县林业重点工程,又服务于林农,让广大林农从科技服务中增加收入,完善激励竞争机制,不断提升技术人员服务技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好地为科技兴林献策献力。

3、注重课题研发,增强科技创新力。为增强科技创新力要注重基础性科技研究,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根据林业生产的现实需要,安排研究课题,各负其责,积极开展广泛的技术专题研讨,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广泛开展上下交流和横向合作,凝聚多方力量,扩大课题研究成果。

4、强化科技推广,加速兴林富民步伐。在强化科技方面要制定科技推广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具体技术推广项目,推广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有能带动林农增收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生态的健康发展。要按技术力量分配推广项目,要培养学术带头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技术推广要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总结,有档案。要把技术推广项目真正落实到能让林农增收致富的项目上,只有这样技术推广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才能有力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

5、注重科技示范,促进辐射带动。做好科技示范点的引领带动,让科技人才走到山头地块,建立自己的示范基地,让可见的现实成果说服林农,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效率。根据现实生产需要安排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要有真正的示范效应和带动力,要把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代表性,又具有推广价值,使之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6、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全面培训技术人员,只有不断提高技术人员自身科技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及时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掌握科技服务真本领,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让科技成果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开花结果。

对今后我县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针对我县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必须构建以下四个服务体系,只有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林业技术服务体系,才能支撑林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使生态建设快速推进,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1、林业新技术成果推广体系。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林业科技日新月异,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育苗、造林、营林等方面都有新的科研技术成果出现,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经常用新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成效。用新的研究成果解决育苗方面的问题,能有效提高苗木出苗率和苗木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我们林业建设的成本更低,成效更大。用新的造林技术解决造林中的难题,会有效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我县是干旱地区,着力解决抗旱造林新技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必须对各种当地造林树种的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贯穿始终,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应用和推广造林新技术,并不断总结新经验,全面提高造林的质量,降低生态建设的成本。用新的营林技术解决营林中的问题能使森林结构更趋合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的发挥。在培育森林过程中,树立健康森林理念,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不断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自身抵抗力,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2、经济林丰产增收保障体系。经济林是林农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构建经济林丰产增收技术服务体系,有效提高经济林灾害防控技术,使经济林在灾害天气影响下,尽量减少经济损失,让林农增收,才能真正调动林农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我县山杏和仁用杏资源丰富,但晚霜冻对这项产业的危害非常大,几乎是三年两头冻,严重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产业发展停步不前,解决晚霜冻技术难题是该项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只有果农掌握了晚霜冻防治技术,经济林果业让果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发展经济林积极性自然就高了,林业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就会空前发展。经济林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技术进步过程,要从抗灾害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等多方面入手逐步解决,要建立指导和示范基地,技术人员要联系经济林果大户,长期系统指导灾害防控实用技术,让果农自己熟练掌握防控技术,最终能让灾害损失减轻到最小程度,保证林农在经济林果上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是科技兴林富民的终极目标。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随着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增加,有害生物对整体生态的潜在危险也逐步加大,被人们喻为无烟的火灾,我们必须构建起有效的科学预防体系,把有害生物防治最大限度的控制在初级阶段,使有害生物的入侵尽量不成灾,或者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既能保障生物的多样性,又能使整体生态处于安全状态。针对目前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大,病虫害种类增多和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有害生物的防治难度增大等现实,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加强有害生物防治的宣传力度,严把检疫关,做好引进苗木和种子调运的检疫工作,抓好监测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建立有害生物防控快速反应机制,推行无公害防治,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实施工程治理,提高防治效率。有害生物防治要从基础做起,首先要做好有害生物的普查和抽样调查,全面系统掌握我县有害生物存在现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潜在威胁,只有对现实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才能对症下药做好防控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技术档案,服务于我们的防控工作。再次是要提高防控的科技含量,保证有害生物调查准确,防控及时有效,尽量把有害生物控制在成灾之前。预防为主,积极消灭,营造能抵御有害生物发生蔓延的混交林,维持生态的自然平衡,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护森林动物食物链的稳定平衡,营林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护一个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4、森林火灾防控体系。火灾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最大威胁和直接破坏者,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是保障森林植被安全的首要任务,只有有效防控森林火灾的发生,杜绝火灾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才能保证森林植被资源的安全,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生态环境才能逐步好转,生态文明才能逐步提高。但如何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必须依赖科学的技术进步和新的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装备森林火灾预警系统,提高森林火灾预防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把森林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破坏,保证森林植被的安全,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要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森林火灾的监测预警,制定科学的预防和应急预案,提高预防的整体水平,力争在火警发生时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预警和扑灭,森林资源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营造有利于抵抗火灾的各种混交林,提高森林自身抵御能力,也是森林火灾防控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火情的预警、扑火动员和火灾扑灭的全过程提高科学技术保障力,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篇10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对外投资

根据WTO分类,服务贸易包括过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种方式,即服务贸易竞争力应指一国服务业出口和对外投资能力。因此,通过运用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计算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来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至少忽略占很大比例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因此,较全面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还应考虑服务业对外投资及由此引发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美跨境和商业存在模式(某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对外国公民的服务销售模式)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期为中国鼓励服务业对外投资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建议。

中美总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为全面比较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对两国跨境模式(BOP模式)和商业存在(附属机构模式-Foreign Affiliates Trade)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见表1)。 表1显示,1996年,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总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1.3倍;2002年,顺差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2倍多。中国BOP模式服务贸易总额远低于美国,且处于逆差地位,即中国跨境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远弱于美国。 因中国整体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所以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FAT模式服务出口也很滞后、竞争力极其薄弱;FAT模式服务进口方面,即在中国境内的非金融类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2005年总计739.74亿美元, 2006总计913.2亿美元,远远低于美国水平。总体而言,中国在FAT模式服务贸易方面处于明显竞争劣势。 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服务业FDI比较分析 为深入分析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分析中美双边服务贸易(见表2)。表2显示,无论是BOP还是附属机构模式的双边服务贸易,中国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美国,特别是附属机构贸易模式,中国更显薄弱,2005年逆差额2倍多于BOP模式。 无论是总体还是双边服务贸易额,美国两种模式均处于竞争优势,且FAT模式强于BOP模式;中国两者均处于劣势,且FAT更劣于BOP模式。鉴于FAT模式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和趋势,所以需对FTA模式的来源——服务业FDI进行比较(见表3、4、5)。

表3、4、5显示,无论是服务业FDI总额,还是双边服务业FDI额,美国都远高于中国,使得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发达于中国。美国服务业FDI处于净流出地位,而中国处于净流入地位,故美国FAT模式服务业处于竞争优势,而中国处于竞争劣势。 美国鼓励服务业FDI的政策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表明,某国服务业FDI对其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对占主导地位的FAT模式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薄弱的中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通过促进服务业FDI来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并重点进行产业培育 美国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之所以发展迅速,与其国内发达的服务业分不开。服务业已是美国经济中最庞大、发展最快的部门。美国支持 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很多,较有特点的是: 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使国内服务产业发展服从服务贸易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适度放松反垄断限制。注重国防工业,特别是军民共用技术对国内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自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和“服务先行策略”以来,其服务贸易和投资的产业发展重点愈益清晰,即将促进重点放在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环保、能源等)、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电信服务等领域,并由商务部分别与能源部、环境保护署、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机构及行业协会组成专门小组,采取针对性促进措施。

(二)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创造并保持服务业竞争优势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已成为服务产业的主要属性,人力资本/技术对保持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为美国带来丰裕的人力资本,美国已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最具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促使为美国服务贸易提供竞争优势的产业基础持续得到发展,发达的服务业又反过来促进和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得美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保持优势地位。 为争夺国际市场,使美国跨国公司在与国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政府充当为其跨国公司在研发方面保驾护航的角色,如制订出一定的科研计划,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跨国公司科研与开发的发展;通过延长跨国公司研究与实验机构的课税减免,来鼓励跨国公司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新型科技产品的开发,以便使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在技术上领先别国,从而为跨国公司提供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和手段,增强美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

(三)提供资金扶持与援助,为跨国公司提供“基础支持” 利用各种渠道和机构对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扶持和援助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金融支持。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对外货款业务中,有两项贷款是专门支持跨国公司向外直接投资的:开发资源贷款和私人对外直接投资贷款,即对跨国公司给予贷款,帮助扩展业务,提高在国外的竞争力。1971年成立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主要有两项业务: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保险和对私人投资者提供融资活动。 因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面临更多风险,所以应更重视对其开展海外投资的鼓励和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如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对高科技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及实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等。 税收支持。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而提供税收优惠则成为政府鼓励私人资本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公司向国外扩大投资的重要工具,如除与许多国家在双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外,还通过分类的综合限额税收抵免、延迟纳税制度、在税收协定中不列入税收饶让条款、经营性亏损结转制度、在进口关税减免制度、国外投资收入优惠税率等方式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 设立扶持企业海外投资的政府性基金。如“TDA基金”作为政府资助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资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定向考察、特许培训、商业研讨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技术辅助等,增强美国公司的对外竞争力,帮助美国公司获得海外商机。其中,资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费用约占美国贸易发展署整个预算的77%。

(四)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保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美国于1948年首创官方海外投资保证制度;1969年,美国再次修订《对外援助法》,规定设立直属国务院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1971年1月,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正式开业,从此确立沿袭至今的由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管理海外投资保证业务的体制,即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对美国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承担特别风险和综合风险保险,如禁兑风险、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大大减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促进跨国投资事业的发展。

(五)为海外投资者提供系统、完善、可靠的信息服务,以降低投资风险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内特别机关驻外使领馆所设的经济与商业情报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机构形成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考察设计、论证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咨询 服务等来实现对投资者的情报服务。

(六)与企业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 美国商务部等主要贸易促进机构除注重通过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促进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外,特别注重与企业间密切合作,更多地应用深受服务出口和投资企业欢迎的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如大量通过派出政府与企业联合商务团组,包括利用类似于召开美中商贸联委会等双边贸易协商方式开展游说与促进工作,以及举办各种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商务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针对服务出口和投资不同于商品的不同特点,举办大量技术性、务实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和投资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等,以帮助中小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出口和投资技能等。

(七)改进跨部门合作及与各州的合作,提高促进与服务效率 1994年后,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专门组成由各部门专家组成的服务业出口工作小组,主要集中进行跨部门合作与协调:数据采集与分析;共同确定为推动促进工作所必须的各服务行业的专业技术与专家人选;研究建立与民间企业最为有效的联系与沟通办法;共同制定在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出口促进活动计划与方案。由于服务贸易涉及面很广,有许多州的法律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定与双边谈判或多边谈判存在矛盾,因此,“国家出口战略”还要求联邦政府与各州及地方政府官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中国无论是在BOP模式还是FAT模式服务贸易上均处于劣势地位,且后者的劣势更为明显;而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发达对其服务贸易,特别是FAT模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中国应把握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特别是服务产业国际转移和FAT模式服务贸易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通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产业、丰裕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综合服务网络、建构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充分合作、协调互促的服务产业出口和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等,以推动中国服务产业海外投资,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1.郭根龙,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竞争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3.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4.李敏,美国、法国、日本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比较[J].涉外税务,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