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2:4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语教学理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积极构建所学新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一定的情境发现学习规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
一、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是近些年来对教育实践影响最大的学习理论之一?作为一种更能充分揭示教与学过程复杂性的理论而为人们所推崇?在教学领域引发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阐述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西方?是继行为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该理论吸收了人本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思想?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核心主导的作用?也借鉴了行为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的观点?社会环境因素对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托娅?孙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人们的视角从“知识是一种产物”转向了“学习是一种过程”?转引自庄智象?黄卫?。其基本观点是?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李萌涛??。世纪年代以来?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为建构主义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技术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正在引起外语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对外语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外语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影响人类学习的其他因素?如动机、他人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因素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等?使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真实情景相分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从外界转移而来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新的意义?学习者要在完整的、真实的环境中积极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语言学习是学习者对目标语建构自己对之理解的过程?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是知识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历年来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在教学模式上一直保持着“老师—黑板—粉笔”的讲授型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惠兰等?唐玲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讲精、讲细、讲透?学生习惯于听清抄下记牢?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备课讲课?学生机械理解记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极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来源之一?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向着既传授语言知识更培养实用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式、探索式、情境式、协作式等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
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黎加厚?。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去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曾静?。
2.教师的作用及角色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师应使用工具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也从以往的知识权威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问题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境的创设。认知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曾静?。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而因人施教?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上的信息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他们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和支持。由于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感知的语言才回完整和有意义?因此?教学设计要强调多角度地提供或创设能够反应复杂现实世界的学习情境?反对孤立于外语环境的抽象的语言训练。
4.协作式学习的关键作用。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的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在小组成员协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这些交互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协作式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式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家共同建构语言的意义将会更全面、更准确。
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来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协作学习的设计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设法把讨论一步步引向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5.注重情感因素?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堂的物理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是学习中的促进因素?托娅、孙立新??对学习者来说情感支配着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某种倾向?王初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焦虑、抑制、紧张等消极情感?消极情感通常导致被动和抵制行为?因此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时?认知活动便趋于停止?即使不停止?其效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应该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有极大的敏感力?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消极情绪?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习活动在积极的环境中进行?
篇2
[关键词]外语教学 学习文化 文化协同
[作者简介]杨柳(1980-),女,四川雅安人,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四川 雅安 6250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105-03
语言是文化基石,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面镜子,其中既有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反映文化。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不仅语言、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语言学习本身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语言的教学要结合文化来进行,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形式结构体系内进行语言形式学习和技能训练。文化始终贯穿语言教学的背景,时时刻刻都会影响教学本身。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得到的,不仅是语言,还有世界观,包括要了解目的语语者的社会文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并增强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以及文化的交际能力。
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曹文曾将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探讨归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通过胡文仲、束定芳等人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形式的文化内涵、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制约、英语教学与文化等诸方面的研究与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不成其为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教学可以包括以下五个内容:语言交际(包括词汇、习语、语法、语篇修辞)、非言语交际(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等)、交际习俗与礼仪(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送礼等)、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和同事关系、社区关系等)、价值观念(个人与集体、人与外部世界、思维方式、知识与价值等)。这些都是和语言与语言运用关系较密切的文化内容,也基本上勾勒出了一个文化教学的框架。通过提高交际双方知识共享的可能性来帮助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的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以英语教学为例,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与英语为母语者的成功交流,从而能够顺利地学习和吸收目的语文化。但是这样的教学目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在英语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英语教学这种国际语言教学培养的英语学习者不仅需要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还需要用英语同英语为非本族语的人打交道。同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者身份构建的一个重要部分,轻易地摆脱母语文化的视角而进入另外一种文化是不容易的。所以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外语学习者遭遇冲突和困境也是不可避免的。以许国璋、曹文等为代表的人物主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目的语文化,而且应该包括母语文化。许国璋指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应注意英语国家的文化,还应注意我国自己的文化。在他提出的英语教学方案中,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文化内容,还包括母语文化内容。曹文总结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为了达到文化理解,文化教学的内容就不应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还应该包括母语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要达到单向学习吸收目的语文化的目标,而是为了实现“双语以及多语文化的交叉交际”。从而使学习者在不丧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在目的语的文化里构建自己与之对应的交际空间,也就是说能准确、得体地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就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解决之中的某些问题。可以借鉴科泰齐和金的“文化协同”理论。
二、“文化协同”理论简述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复杂的时代,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敏感性对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外语教学课堂其实就属于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带着各自对于课堂教学的预期。这种预期是具有深层次的本民族的文化底蕴的,科泰齐和金将其定义为不同的“学习文化”,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学都与特定的学习文化和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不同的学习文化应遵循“文化协同”的方法,相互顺应、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科泰齐和金指出,“学习文化”是指语言学习过程中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行为活动框架,其中包括人们对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与各种活动以及学习与整个教育的关系等的期待、态度、价值与信念。学习文化构成了整个课程的隐匿部分,师生们的教与学都会在潜意识中受到特定学习文化的影响。而特定的学习文化则要受到它生长之中的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问询等方法,总结比较了英国、日本和中国学生的不同学习文化。他们着重指出,不存在说哪一种学习文化优于另一种学习文化。不同的学习文化一般都更适应于它们各自植根其中的那个社会。此外,不同的学习文化也并非完全相互排斥,在有些方面,差异也可以被包容并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文化协同”的过程。在他们对学生的调查中,中国和日本学生相比而言更注重以知识为中心,而英国学生更注重技能和方法;在“提问题”这一方面,英国的学生倾向于把“提问题”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启发式的提问,而中国学生经常在学习过程完成后才提问题,将其作为对所学知识的考察,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在课后单独向教师提问而不会像英国学生那样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教师;同样,在对教师的角色分析方面,不同于英国学生,中国学生很大程度上把教师认同为父母的角色,依赖于教师给予的学习指导,希望教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趋向于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等级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较有权威性,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有很大的决定权。而学生也习惯于在课堂上安静听讲,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
因此,基于不同的学习文化,课堂里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教师对课堂学习的期待会产生距离,从而导致课堂中的不合作、不配合。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处于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下,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同时使其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处理好不同学习文化的顺应过程,以避免或减少相互间的碰撞和冲突。特别是在引入一些根植于西方学习文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等,如果不充分认识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误解和冲突在所难免。外语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成为单纯的模仿者,而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积极地进
入目的语文化,并始终保持跨文化差异这一意识。在学习和使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文化协同”理论,努力做到既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又能充分实现交际的目的。
三、“文化协同”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科泰齐和金的“文化协同”模式,外语教学者对于学习者的本族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环境要给以足够的重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以帮助学生在不丧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接纳理解不同的目的语文化,并能准确、得体地用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文化协同”模式的指导,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
1 处理好多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以英语教学为例,其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英语文化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目标的本土化两者的关系。现在,在以英语为媒介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很多的英语使用者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使用者,他们有自己的母语文化背景,他们的交流对象也是如此。所以,国际跨文化交际的情景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英语的使用也是如此,要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它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经历一个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再生的过程。这样的英语应用环境决定了文化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也不能仅局限于少数几个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文化,而需要更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习者从多种角度判断和理解不同文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要受制于诸多环境因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对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的影响,不能就文化差异达到某种程度的妥协,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从科泰齐和金所提出的“文化协同”的理论出发,与具体的语言教学相结合,来取得文化上的双赢。
2 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现在很多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试图把两者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往往心存疑虑,害怕会冲击汉语文化;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排除汉语母语文化的干扰,试图完全按照目的语的文化来行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要受到特定学习文化的影响。如果单纯地排斥某种学习文化或者以某种学习文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效果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了解不同学习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文化协同的过程,来应对不同学习文化相碰撞和冲突的局面,使语言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随着文化知识的增多,学生必然会遇到世界观、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首先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介绍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还需要对学生的母语文化进行分析,并对种种文化差异的事实提出某种诠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学中认识到在说话和思维的哪些方式上他们与别人共享,哪些方式则属于他们自己独有。在这种情况下,外语学习者才能以他们自己本来的身份而不是以有着这样那样缺陷的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身份来使用所学的外语。所以外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语言和文化的特性,在适当的环境中作出动态的顺应,发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
篇3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总是对自己能胜任的事情感兴趣。调查很多学生对外语为什么感兴趣,回答多是“因为我学得好”。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取得的良好成绩为自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树立了威信,在班集体中表现了“自我价值”,学习将更努力。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我采用“积分考试制度”,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期末总分,以督促学生平时不松懈。考试内容由易到难,给他们打分却由低渐高。使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感到“学有所获”,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取得进步,尝到了“甜头”,下一次便会更加努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逐渐培养出他们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动机。
2运用心理学艺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早就有论述。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我曾私下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语成绩好的学生约90%以上对外语很感兴趣,而成绩差的多数对外语不感兴趣,存有厌烦畏难情绪。既然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有如此大的调节作用,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运用心理学艺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考虑。
2.1教师方面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情感,所以,在我们学生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他们喜欢哪位老师时,也往往喜欢该老师所任课的学科。根据他们这种心理特点,我们教师必须在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使学生喜爱和爱戴的好老师。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关系融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有良好高尚的师德。只有“师爱生”,才会“生爱师”,才会迸发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必须加强业务修养。外语教师如能具备纯正的语音语调,一口流利地道的口语,交际化的教学手段,广博的知识面,无疑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佩,从而产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的个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充满活力,风趣幽默,和蔼可亲,公平坦荡,必然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喜爱;反之,如果教师沉默呆板,态度生硬,对学生讽刺挖苦,漫不经心,必然会失去学生们的好感,造成学生们的心理负担,是师生关系不协调,压抑阻碍课堂教学。不少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就是由于他们喜欢这一学科的任课教师,不但敬佩老师的学识,而且喜欢老师的风度和气质,谁会拒绝,排斥自己的崇拜者呢?
2.2学生方面
我校学生仍处于青少年阶段,凭兴趣学习的成份较大,他们喜欢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以往封闭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使他们感到沉闷和压抑,影响学习情绪。所以,应首先考虑他们这种心理需要,努力创设出一个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外语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几年的外语教学中,我力求使外语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气氛轻松愉快。课前,学生用外语进行值日报告,故事演讲,以丰富学生们的语言信息;空闲时间安排freetalk(口语角),学生可用外语随意聊天,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非常兴奋,越来越积极投入。对于最枯燥的单词记忆,采取竞赛式,或“满负荷工作式”,使学生在枯燥的单词记忆中全心投入,效率极高。此外,针对学生爱唱爱跳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唱英文歌曲,或用英文改唱学生们喜欢的流行歌曲,都非常受到他们的欢迎。
3利用心理学艺术,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不受损害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不单单取决于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自信心,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情感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阶段,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强,注重他人的评价;同时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不能象其他高中生那样,有更多的升学机会,所以常感到前途渺茫而敏感自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笑脸相迎,鼓励不断,杜绝责难,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敢开口,怕出错,我便鼓励他们大胆说出来。对于他们的正确回答,多用“Good!”“Verygood!”“Excellent!”“Right!”“You''''resoclever!”……等词语加以表扬和肯定,对于出错或答不上的同学,也要避免用生硬的态度去批评指责,而是和颜悦色地用“Don''''tbeshy!”“Thinkitover!”“Nevermind!”等来引导。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又能保住他的“面子”。以免使学习跟不上的孩子产生焦虑,担忧,害怕等心理障碍。那些怯懦,紧张的学生一遇到老师那充满微笑,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时,往往信心倍增继而回答出正确答案。此外,还要注意更正错误的方式方法。如果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任意打断,纠正,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唯恐出错出丑而不敢发言,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在外语课堂上,我总是对学生声明:“外语课堂允许出错,欢迎出错,只有出现错误,才能有所改进和提高。”这样,学生消除了心理上的畏惧,能开口大胆讲外语,形成了一个轻松活跃,积极参与的课堂气氛。
篇4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stheSummerSymposiumonTranslationinBeijingandthetopicsdiscussedatthesymposium,whichincludethenewapproachesof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talsodiscussesthemainproblemsin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nChina.
Keywords:translationstudies;translationteaching;Symposium;Chinesetranslation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篇5
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体制存在的问题
课程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由于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体制和模式都存在不足。
(一)双语教学体制环境不完善
黑龙江大学自2002年开始双语教学改革实践,但重点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2],行政管理专业并非双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且学校双语课定位存在模糊性,在课程名称、课程层次、课时设计、授课规模等方面,双语课程与中文专业课并没有明显区别,只有教师在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多少的区别。
(二)双语科目单一且与专业外语设置混淆
行政管理专业自2003年开始双语教学尝试,由于教师外语能力及学生外语水平的局限,开设双语课程的热情较低。到目前为止,仅开设了管理学基础一门双语课程,且由于专业整体课程体系、学时匹配、学分设置等方面的限制,一直占用专业外语必修课的课时,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管理学必修课之后,在第三学年还要再学习管理学基础。这给双语课程定位和教学模式选择造成了困难,使原有的专业教育目标受到影响。
(三)课堂规模过大且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管理学基础双语课程每年的授课人数都在200人左右,课堂规模过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课堂互动。该课程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非常明显。极少数学生已通过六级考试,能接受全英授课,多数学生刚达到四级水平,仅能接受半英半中授课,还有部分学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甚至有极少数完全听不懂英语,只能接受中文授课。教师在授课中如果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听课需求,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而同时采用多种模式又会影响课程的统一性,增加教师的备课难度。
(四)双语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缺失
到目前为止,学校没有针对双语课程设定独立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而是与其他中文专业课一致,采用《黑龙江大学本科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及等级标准》和《黑龙江大学本科理论类课程评估指标及等级标准》,评价标准不具有针对性。在评价指标等级设定上过于简单、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如在评价标准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等级标准是:A级为“经常使用双语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C级为“有关键词的中外文对照”[3],“教学改革”项中“使用外语授课”的等级标准是:A级为“用双语授课(中外文混用)或使用原版教材授课”,C级为“只限于用中文授课”[4]。
(五)双语教师激励和培训力度不够
学校规定双语课程的工作量按1.5倍核定[5],但行政管理专业如何执行还不甚明确;双语课程对教师能力与工作量都有较高要求,但在评价指标和等级鉴定上的激励力度不够;学校规定优先选派双语课程教师出国进修[6],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每年选派的双语教师出国进修的人次却非常有限;学校预计每年培养25至30名左右双语教师[7],实际上,由于培训课时设置过于密集,与许多青年双语教师的博士攻读、教学任务相冲突,每年能够参加培训的教师并不多。
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体制改革方案设计
(一)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双语科目
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并非所有科目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应选择概念原理及知识体系的国际通用性强、且知识点浅显易懂的科目,如行政组织学、公共行政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学等。一些原著导读课程也比较适宜,如行政管理原著导读。一些科目课程组认为不适宜开展双语教学,包括专业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且需要深入阐释的科目,如政府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等;本土化较强的科目,如中国政治思想、中国行政管理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如行政公文写作与处理、社会调查方法、公务员应试技巧等。
(二)根据学生层次和个性化需求分班授课
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选拔合适的双语教学对象[8]。不能单纯为了迎合双语教学趋势,勉强开设双语课程而忽视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也不能强制学生必须接受双语教学。课程组主张针对适宜的科目,同时开设双语班和中文班,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水平和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听课需求,又能减小课堂规模,避免大班授课的从众心理,改善参与和互动效果。在学分设计上建议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中文课为基础学分满足学分制要求,同时增加双语课学分,比如,中文班4学分,同科目双语班可为5学分。同时,为保证学分积累上的公平性,双语班应较中文班设置更长的学时和更难的考核方式,并配以选修课学分设置方面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加强双语教师激励与培训
与中文专业课相比,双语课程在教师工作量、工作难度、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建议明确落实双语课工作量核定,针对双语教学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在教学质量等级认定、教学评优及职称晋升中给予更多激励。应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丰富培训课程内容;根据不同职业阶段双语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培训需求,安排弹性化的课程时间;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需求,提供相应的交流、进修机会;增加双语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双语教学骨干教师出国进修的机会;经常组织双语教学观摩等。
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建议
(一)教材选用
基于以上双语教学体制的设想,课程组建议双语班采用原版教材,既能保证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快达到学科前沿,又能通过独特的内容编排体系,使学生跳出传统中国教材的逻辑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还能通过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逻辑,体会英语文化和思考方式。同时,教材选用还应注重难易适度、案例生动、内容丰富多彩,以增强教材的吸引力。此外,在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同时,还应注重与本土化实践应用相结合。
(二)教学语言模式
在教学语言模式上,建议整体上尽量采取沉浸式,即全部使用英文授课,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在课程开始的几周内,为了使学生适应新的全英授课模式,要适当采取过渡模式;二是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本土化内容,适当采用中文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准确、深入理解。
(三)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以专业性为核心,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专业性包含实用性和趣味性,而实用性和趣味性会带动并巩固专业性。专业性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应注重政治学、行政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实用性是课程体系的特色,因为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是面向广泛社会管理实践的,应当以实践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比如,新闻视听等;趣味性是课堂的剂,建议以幽默、漫画、电影、纪录片等形式,增加内容的新鲜感和学生的关注度。
(四)教学方法
为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应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实现教学目的。比如,贴近现实的词汇和用法总结、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生动的案例分析、针锋相对的观点辩论、展现自我研究能力的主题演讲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行政管理专业领域的实践发展、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兴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同时还应配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以增加课程内容的形象性。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教学改革 研究现状
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理论
就业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认识深化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类:传统就业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现代就业理论。
(一)传统就业理论
传统就业理论以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为主要代表,他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传统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下,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不会出现“非自愿性”的真正失业。因此,传统就业理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干预要素市场调节,这种观点在现实世界显然很难成立。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
经济学家凯恩斯从理论上否定了市场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使社会就业平衡经常处于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拉动需求,以实现促进生产、提高就业的目的。
(三)现代就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滞胀”现象引发了对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批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失业问题与30年代有较大不同,它主要不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总量失业,而是一种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业。为此,提出应实行积极的人力政策,重视对劳动力的再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以及通过多种综合治理政策增加就业需求。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一)大学生就业特征研究
1.群体特征。作为一个受过较长期教育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与大专生、技校生相比,大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参与实际项目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求职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考虑未来发展方面,与高中毕业时相比,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对职业发展有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因而求职目标更为明确、心态也更成熟。最后,随着我国高考制度对学生年龄限制的放宽,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需要考虑家庭、婚姻等生活上的现实问题,受婚姻家庭等牵绊的压力较大,这也限制了他们在就业去向上的一些选择。同时,由于投入了较多的教育成本,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对单位性质、薪水待遇、工作岗位、专业的对口度、就业区域等方面要求较多。
2.个体特征。大学生对自身认识定位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不成熟的心理特征。第一,攀高心理,有些大学生总是拿身边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与他人选择的单位做不必要的比较后,也会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导致一些毕业生落聘。第二,自负心理,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社会中的高层次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也应是社会中高层次的,不屑做“小事”,不愿从基层做起。这种不合理定位是造成不少大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第三,功利心理,许多大学生把追求优厚的薪金和福利待遇、就业发展机会、社会人文环境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作为自己择业的首选目标,对县以下和西部地区则持漠视态度。在国家需要、发挥个人专长与获得高收入、高社会地位之间存在两难选择时会不知所措。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分析。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需求旺盛,从长远来看整体就业形势好,如屈百达(2004)通过对中美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美国的大学生就业己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几年大学生失业与滞后状况加剧,越来越多的新毕业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低层次简单劳动。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要好得多,不过某些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也已出现就业难的苗头。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毕业生普遍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应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2.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地区流向和行业流向的研究。宁小华(2002)指出,大学生就业的地区流向呈现出两个倾向:其一,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二,在北京、上海、广东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而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相对比较少。另外,在行业流向上,大学生的就业单位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需要高学历层次的金融单位为主,国有单位依然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吸纳单位。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非国有单位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今后的趋势。
3.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和择业期望值都比较高,而且他们的年龄较大,已经是成人,有些还存在婚姻、家庭问题,因此择业心态也更为复杂。还有学者指出,当今大学生择业观出现了趋于功利化的现象,许多人对功利标准的追求强于对事业发展和社会贡献的愿望,过分突出自我,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对社会的贡献,注重经济效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研究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变过去“统包统分”的分配体制为“由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由此确立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王春莉(2007)指出,大学生就业市场看“实力”不看“标签”,即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他们在选用人才时不单要看学历和身份“标签”,更要求应聘者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主体发育不足、供求不平衡、工资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便更好的发挥市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四)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个人因素,由于自身学习周期的加长与教育投入成本的加大,学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从而影响到个人就业。第二,学校因素,重视专业教育,忽视思想教育;忽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学校方面因素。第三,家庭因素,家庭价值观会对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来讲,家长文化程度愈高,其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水平也愈高,反之亦然。第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促进就业或者人才流动方面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对大学生就业所造成的影响。
(五)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研究
关于就业政策建议的研究一方面是基于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实证研究,通过对部分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给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是基于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纪军、杨鹰(2008)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几个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六)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
“以创业促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模式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大学生具有“心理素质趋于成熟;社会阅历丰富;拥有一定的启动资金;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等优势条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经验,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将成为我国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国外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英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英国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一直走在国际前沿。他们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是其中根本性的因素之一。个体影响因素方面,所学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且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非常显著。专业对进入工商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影响不如对学术单位的影响大。其次,所就读的院校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如牛津、剑桥是英国传统的名牌大学,其大学生就业前景比其它大学好得多。大学生所获得的学位级别与其就业机会也有关系。再者,大学期间所学的学位课程实用性较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适应面就广。
(二)美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美国的大学生教育体现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与培养目标多元化相对应,美国大学生培养模式也是多样化的,主要有专业式、协作式和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教学式三种。专业式适用于培养教学科研型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协作式适合于应用型、开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而教学式则适合于专业学位教育及研究生课程教育。三种模式相互补充,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此外,由于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加之市场竞争加剧,使得大学同企业界、工商界的合作日益加强,美国一些高校改革大学生培养模式,把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工商界所需各类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其合作企业中就职,或与企业界建立教育联合体,合作培养研究生。斯坦福大学就是通过与市场、企业紧密协作,创造了“硅谷”奇迹,成为高科技时代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成功典范。
(三)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日本的大学也敏锐地意识到,在21世纪,人类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科学技术与人类之间的接口问题,单靠对科学的探索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人类社会普遍意义上的理解和人文社会科学新思想的支撑,因而探索并创造了一种打破文科和理科壁垒的跨学科教育,并在日本东京大学成立了社会工学研究生院。该院以“创造人类与科学技术协调发展的社会”为理念,以“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群”为研究对象,以“新的理学”、“新的工学”为特色,创设了新的专业与课程体系,着力于新领域开拓。总之,该院毕业生输送到社会中,已不仅仅限于谋取一个职位,而是能够通过其理念与研究方法,解决人类社会重大问题,为全球作贡献。
结论
从上述研究内容来看,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以某一方面为主,对大学生就业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与前瞻性的认识。虽然也对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作了分析,但深入研究不足,如思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日常管理者关注的是大学生培养质量与就业的关系;就业指导工作者关注的又是如何改进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事实上,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把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总体对策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及时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科学地提出应对方法,不仅对于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刺激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非常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屈百达,白瑞林.美中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对比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2.宁小华.“极点”对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
篇7
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英语阅读中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作用探析
3.心理语言学卡罗尔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理论述评
4.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5.从心理语言学语篇理解的角度理解网络神回复
6.心理语言学在英语语言学中的应用
7.心理语言学
8.提高日语培训课堂教学效果的心理语言学思考
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背诵对母语学习的影响
10.否定句研究中的几种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模型探析
11.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对心理语言学发展的贡献
12.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谈二语词汇教学
1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失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14.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15.心理语言学研究对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6.心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对高校公共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
17.英语阅读中的心理语言学图式理论
18.浅析心理语言学关照下的英汉语句翻译
19.心理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工程心理语言学
21.花园小径句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特征
22.关系从句的心理语言学模型评述
23.习题反复出错现象的心理语言学探究
24.心理语言学对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影响
25.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6.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日本女性用语的变迁
27.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中学生口试中的自我修正
28.心理语言学理论模式下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29.试论运用心理语言学提高专业英语的口语教学
30.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理解的特点
31.心理语言学视角下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心理特征研究
32.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听障儿童听觉记忆的临床探究
33.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34.从少儿英语看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35.阅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模式
36.心理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积极心理培养
37.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语篇分析与语篇记忆在英语言中的作用
38.回顾与展望: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相关原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39.句子——语篇理解与心理语言学模型
40.国外关于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研究综述
4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析造成民航英语陆空通话歧义的原因
42.东巴文认知研究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及展望
43.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44.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解读英语阅读教学
45.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感培养
46.浅析心理语言学原理对克服高职学生外语焦虑感的应用启示
47.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看维果茨基心理语言学观
48.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解读语言迁移现象
49.心理语言学对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启示
50.心理语言学中的心理模块和语言模块的综述
5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设计的一例高中英语课堂教案
52.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中职英语教学
5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中职英语教学
54.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5.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56.口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语言学研究初探
57.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
58.基于心理语言学基础上的外语学习
59.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谈词汇的异常搭配
60.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托
61.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62.汉语词汇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前景
6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究大学英语教学
64.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5.心理语言学理论对计算机辅助英语阅读课程的启示
66.从心理语言学中注意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中话语的自我修正
67.心理语言学概述
68.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理语言学原理渗透
69.浅析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
70.心理语言学支持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71.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快速阅读训练中的启示
72.心理语言学理论对计算机辅助英语阅读课程的启示
73.心理语言学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C级学生对话式英语学习的启发和应用
74.外语教师课堂中加强学习者学习动机之心理语言学阐述
75.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天赋性和普遍性思想及其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76.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词汇记忆策略
77.心理语言学证据:如何学习英语更有效
78.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79.从心理语言学研究看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自我提高
80.心理语言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81.从心理语言学谈影响大学英语听力的心理因素
82.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据
83.言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84.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改进写作教学
85.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86.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87.英语“写长法”中心理语言学的运用
88.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89.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探究
90.听力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91.心理语言学视角下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应对
92.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听说教学法述评
93.英汉口译听力中的心理语言学基础及其启示
94.论多项选择试题的心理语言学基础与命题原则
95.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组织形式透视
96.心理语言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7.心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98.语言理解过程中句法分析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篇8
论文摘要: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校都是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训练。直到近年来.听说能力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一点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里就有所体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中,听力理解分数的比例由原来的25%增加到35%,这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本文旨在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英语听力教学,探索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一、理论支撑
1.心理语言学概述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行为中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涉及人们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课题。
2.听力理解简述
听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认知和加工的过程,不同的听者对于同一个单词或句子有着不同的理解。心理语言学家将听力理解分为三种模式,即“自上而下”(top一down processing)模式、“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模式以及“互动”(interactive processing)模式。“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从最低的层面开始,往上一个层面发展,下一层面的处理不会受到上一个层面的影响。例如语音的辨认不会受到词汇、句法和话语层面的影响。“自上而下”的模式则相反,上一层面的信息会影响到下一层面的处理。例如句子的上下文可以影响人们对词的辨认。“互动”模式是指听者把听力看作是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和听力材料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既要运用语音、词汇和句法知识,又要借助长时记忆中的相关背景知识来对听力材料进行处理和加工,从而理解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英语教学法
我国外语教学思想观念经历了从结构主义、行为主义途径到交际途径的变革,对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场变革并没有产生很好的外语教学效果。自语言学作为独立学科成立以来,英语教学研究受不同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语言教学流派,各种教学法流派都根据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来决定语言课堂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英语教学研究依据“所教等于所学”的思路,即相信发现某种最有效的教学法,英语教学的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一过程中,从心理语言学理论角度研究的提出为英语教学指明了一条新路。
2.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困难
1)听辨能力薄弱。听辨能力是指学习者把听到的连续言语信号分解成语言单位并获得有意义的词语的能力。学生听辨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词汇层面上的辨认和句法层面上的辨认。
2)语篇理解能力薄弱。语篇理解能力是指学习者对所听到的话语或篇章进行综合理解的能力。它主要包含对语篇的中心思想主题大意,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说话者或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它是听力理解的高级阶段。语篇理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 三、评述及展望
心理语言学家倾向于把言语理解的过程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认为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对意义构建的过程。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心理语言学家们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有效地获取口头信息,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对进入听觉系统的信息进行了积极的预测、筛选、释义和总结等一系列的心理加工。如果我们能预测说话人下面要说的话包含有重要信息,我们则会集中注意力去听,对要听的内容进行初步的预筛选,从而大大减轻大脑处理信息的负担。因而,在听力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效率,就要顺应这一自然的心理过程。 过去对关于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其对象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而与学习主体(学生)相关的研究所占的比例则相当低。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趋势是研究的重点由研究如何教转移到研究如何学,将重点放到研究学习者个人差异和学习过程的研究。进而,研究的重心要从语言本体、教材与教法转向学习者主体,特别是影响学习者的复杂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实证性研究,为听力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9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外语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方法尤其在教学模式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WebQuest正逐步被各个学科所采用。相比而言,与外语教学的结合却并未引起教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在介绍WQ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WQ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希望有助于WebQuest在外语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引言
“纵观现代外语教学观念和方法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外语教学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认知主义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为我们展现了外语教学的广阔前景”(戴炜栋,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新型网络探究学习应运而生。鉴于此,下文将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
1、什么是WebQuest
“Web”意为“网络”,“Quest”意为“寻求,调查”。据此,结合目前我国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将其译为“网络主题探究”。 “WQ是一个研究性活动,研究者所需的信息一部分或全部来自于网上”(Bernie, 1997)。WQ教学模式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Bernie. Dodge和Tom. March两位教授创立的一种既能充分利用学生时间,又能促进高水平思维的在线教学模式。Bernie指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WQ都应该包括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和结论六个内容的模块。
2、WebQuest外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WebQuest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2语言习得理论
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指出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是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在外语教学中,语言习得为核心;语言学习则起辅助,监督作用。WQ提供给学生的背景知识与任务自然而真实,在促进学习者语言习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强调学习者是通过接触略高于他们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语言输入而习得语言的。同时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也强调要提供给学习者足够机会,促使其不断地作出略高于自己水平的语言输出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WQ教学模式的各个模块就为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及潜能的发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WebQuest教学活动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同时给予学生及时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这正与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不谋而合。
2.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并不是否定学生的自主性,而是在此基础上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并围绕特定的共同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在分工协作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WebQuest所倡导的学习观正是希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并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互助合作。 转贴于
3、外语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因特网可以优化语言学习环境。顾佩娅曾在“因特网与外语教学中”(1998)提到Egbert and Jessup提出的四个理想的语言学习条件:“1. 学习者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换和讨论的机会;2. 学习者参与有利于接触和产生各种创造性语言的真实练习活动;3. 学习者有组织思想和有意识认识的机会;4.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有理想的压力或焦虑感”。在WQ外语教学模式中,WQ提供给学生的背景知识和任务真实而生动,可以调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积极性;资源丰富,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和产生各种形式的语言;教师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将活动分为一步步的过程进行,使学生有意识,积极地进行思考;由于活动分组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无形中每个成员会产生压力与焦虑感。总之,WQ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学习环境,是一种新颖的语言学习活动形式(陈珊,2002)。
WebQuest教学模式是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对传统课堂英语教学的创新。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的平台和广袤的资源,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利用权威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有效地学习。通过接触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WebQuest教学模式预示着我国英语教育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4、结束语
WebQuest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学理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与课程整合的具体体现,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必将为创新我国外语教育,提升我国外语教育质量和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工作在外语教学前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当努力探索WebQuest的规律,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促进外语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高职英语的词汇教学
2.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外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3.《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述评
4.浅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文化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
5.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特征和发展研究
7.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8.认知语言学对学术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9.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10.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11.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
1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さ)せてもらう”
1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在地铁车站》赏析
14.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15.对英语存在句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16.试论认知语言学对阿拉伯语词汇语义研究的启示
17.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时态教学
18.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概念化对俄汉成语互译的影响
19.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
20.认知语言学体验观视域下的英语语篇教学探析
21.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英语研究型教学范式
22.探索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研究
2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在异乡》的解读
2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视像与语言的转化的事态把握
25.认知语言学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6.基于认知语言学构架下的高校英语语法教学分析
27.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
28.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析英语词汇教学
29.汉语多义词“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30.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31.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察歇后语
3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块教学
3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34.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触る”和“触れる”
35.认知语言学翻译角度下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探究
36.英语一般过去时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37.论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
38.认知语言学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
39.认知语言学文献综述
40.浅谈神经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
41.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语用含糊现象分析研究
42.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43.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输入理论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44.简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4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
46.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理解隐喻
47.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角度对比分析中韩民族认知心理
48.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49.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高职英语课堂情景剧教学研究
50.基于认知语言学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研究的启示
5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多义实词教学
52.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5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晒”的意义
54.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析
55.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
56.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研究述评
57.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58.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9.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汉语介词探究
60.认知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61.试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2.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解释力
6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教学理论模型的建构与实践
64.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中医典籍翻译
65.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66.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67.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8.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探讨强势文化对翻译产生的影响
69.网络词语“颜值”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70.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71.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英翻译补偿
72.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73.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74.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日语色彩词的隐喻功能
7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7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李白诗歌《杨叛儿》中的意象翻译研究
77.浅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78.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79.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80.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81.浅谈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异同
82.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83.漫谈英语存在句的认知语言学
84.认知语言学视阈下二语词汇石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85.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86.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87.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大学英语语法与写作课程整合设计
88.认知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89.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师认知发展及课堂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
90.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自然语言语义表示方法
91.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及其在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92.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93.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课题与反思
94.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
9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特点研究
96.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英国诗人雪莱诗歌评析
97.英语新词构建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98.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