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3:2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 “问题讨论式教学” 提出核心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在教育学史上,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讨论式教学”作为教学中一种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能的教学方法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怎样才能用得好、用得活,才能给课堂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增强教学互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体会,课讲得生动、清楚、全面,并不等于学生都能接受。即所谓“讲懂”、“听懂”并非真懂。要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和掌握知识,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加工,才能使知识变成学生思想的产物,做到真懂。在此本文对“问题讨论式教学”进行讨论,使其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1.据内容提出核心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索、分析、扩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讲到液体的表面现象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列举在日常现象中观察到的小液滴的形状,学生都积极发言,争相说自己所见到的情况。教师进一步提问:液体的表面有什么共同特性?当学生回答出液体表面的共同特性是收缩趋势,教师接着提问:具有这种共同特性的原因又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思考、分析,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与看法,然后用演示实验加以说明验证,让学生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学习的能力。回答正确的学生会继续努力,不正确的学生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不断进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人入胜,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趣味感、迫切感,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解答问题。如在浸润现象中,提问学生为什么水对木板、玻璃、纸张等许多物体会产生润湿现象,而同为液体的水银对很多物体不会产生润湿现象?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紧扣教材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有生气,教学互动,让教学的内容在活泼而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同时又培养学生善于思索、乐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采用讨论问题教学法

讨论问题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抓住主要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每位学生都能开动脑筋,调动思维,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液体的表面现象中,表面张力方向的确定、大小的计算是解答或解释附加压强、毛细现象、气体栓塞现象的主要矛盾。掌握了表面张力方向的确定方法、大小的计算规律,其他有关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讨论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进行的讨论,由于其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不同,因此所得结论不一致,并且不一定都正确,此时教师要特别鼓励敢于提出反面意见和敢于辩论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反面的错误结果比正面的结论有时更能让人深刻难忘。如在空气的湿度中,学生容易出现只从空气中水蒸气的多少来体现空气的干湿程度,而不是从实际需要或动物感觉方面来体现。当举例晴天的中午和早上进行比较时,学生就比较易于理解,了解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性,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会较全面地分析问题,对于物理学的应用题就会分析、解题,并且能将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如学习了光学就可应用于医学中视力的分析,用于透视、摄片的原理讲解。讨论问题要深入浅出、逐步引导、逐步深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液体的流动中,复习旧课联系新课提问:液体的流动与固体的运动有何不同?要求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来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液体的流动又有怎样的规律?进而引出稳定流、流量、连续性原理及方程等问题。如液体作稳流时,流速与横截面的关系为例:一根自来水管装有五个水龙头,依次为一个、二个……至五个,五个龙头全开后,观察水从龙头中流出的急缓情形;再依次关掉一个、二个至四个水龙头时,水从未关龙头中流出的现象,归纳得到稳流时流速V与横截面S成反比这一规律,即流管Q不变时,S增大一倍,V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反之,S减为原来的一半时,V是原来的2倍。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逐一分析、解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寻求解决问题教学法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研讨式教学 教材内容 研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专题”其实就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现代汉语词典》)所谓“研讨”就是指研究和讨论。而“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包括增、删、组(即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专题或模块,然后根据不同的专题(模块)开展相应的教学和讨论的教学模式。[1]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的设想

总之,合理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专题研讨式教学”谈几点设想:

1.整合教材,合理设置“专题”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也无论选文有多大差异,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应用写作等几个部分,可能有的还包括外国文学。从选文角度,可以按照文学史发展的进程,采取“以史带文”或“以点带面”的方式,设置专题。[2]

2.精心设计,开展“研讨式”教学

2.1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打造思考型“动态”课堂

《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多一点思考和交流的机会。[3]

2.2运用“专题讲座”“经典新解”等,打造高效率的课堂

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重组之后,针对不同的专题,对部分内容采取“专题讲座”进行教学,比如:《史记孙膑列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等;对于名著可以采取“经典新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谓“经典新解”教学方法则是运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等对文学经典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多重文学蕴藉,力争全面展示经典文学的魅力,实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2.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人物”,探讨社会人生,打造“开放式”课堂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还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以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和“热点人物讨论”等教学环节,注重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在学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专题时,选讲其《狂人日记》,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结尾作者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展开讨论:一个世纪以前,是为了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时,“救救孩子”还有必要吗,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加速成长;在学习《左传齐晋之战》专题时,让学生认识到古人所具有精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比我们要强的多。那时打仗大概还没有工资和奖金,没有勋章和桂冠,凭的是自觉性。他们在挺身而出的时候,显然没有想到过抚血金、烈士称号、家属子女待遇等等,真可是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只讲奉献,只讲忠于职守,要求学生学习古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2.4通过课件、电子邮件、QQ群,打造“现代化”课堂

在《大学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通过网络及时与学生进行电子邮件或QQ流。例如:在学习《余秋雨道士塔》专题时,通过播放刀郎的《大敦煌》歌曲和投放中国的国宝却陈放在大英博物馆的视频,让学生牢记历史教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当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讨论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的内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QQ群与老师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4]

2.5通过拓展内容,打造《大学语文》的“第二课堂”

由于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重组、开发,所以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及教学的延续性,必要时可以形成相关的系列课程。结合高职校要求开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所以可以和《应用文写作与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语言交际技巧)》、《文学欣赏》等课程的老师沟通、交流,形成知识链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其实,在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可以充分扩展其他与专题研讨相关的一切资料,也就是说学会把零散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课程与正在学习的专题有机结合起来,或适当挂起钩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要研讨的专题有一定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而有益,而这也正符合了《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科大学生的需求特点。[5]

三、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教学特点、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学史、作品选、写作理论和实践过程,逐步把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讨论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当然,因为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上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应是开放的,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思自悟,因此具体授课方式方法也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点线结合,讲练结合,精读泛读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当然,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回顾与前瞻[J],语文学习,2000年07期。

[2] 彭庭松,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8年5期。

[3] 徐清华 吴春林,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1期。

篇3

[论文摘要]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人的资源。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会严重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声望及办学前景。本文就现在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籍此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

[论文关键词]教师评价制度教学完善

一、目前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许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鉴定和考核。有的领导把取得教师评价的结果看成教师评价工作的结束。并没有认识到教师评价其实就是为了反馈教师工作的效果,进而作为促进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甚至有的学校把对教师的评价仅看作奖金分配及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因此因为受利益驱动,部分教师为了取得好的评价而走歪门邪道,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评价制度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首先,从结构上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经常依靠办公室、教室外边的走廊、校园里的道听途说或者偶然见到的现象下结论。缺乏正确、准确、客观全面而又有效的标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差。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教师的参与。评价时当事人也就是被评价教师一般没有在场,反馈信息时也过于笼统,往往是即便年年搞评价,教师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与强项在哪里。

(四)缺乏建设性意见。有的学校主管教学领导,只是提出批评意见,而不能提出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建议,评价过后也不召开教师会议讨论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把教师评价看成一种可以敷衍了事的任务。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现在的教师评价制度及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明确评价目标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首先,必须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导向、激励、改进教师的工作。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确立教师评价的正确依据。正确的依据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预期的教育目标、社会的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等。其中包括: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要具有管理学生群体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以上几项评价依据中,尤以师德和教学能力为重。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一)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自评能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然后把拟定出的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评价表。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通过学校管理者向学生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作为定性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作为灵活性、过程性评价;学校还可以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专题信箱。也可以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纸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三)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可以改进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四、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作用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一)正确的导向。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激励功能。能够激起干部,教师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

(三)鉴定功能。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

(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评价活动。

篇4

关键词: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医学物理;应用

R-4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物理课堂中的探索和应用,充分满足了医学物理抽象性、实践性的特征,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围绕着课堂活动的核心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并促进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提高。

一、问题讨论时教学法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医学物理教学中,采用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经过共同的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久以来,他们对医学物理这门学科感到厌烦和枯燥。而在医学物理教学中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在问题的刺激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讨论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紧贴教学内容的问题,并使他们进行热烈的讨论,培养他们探索的能力,从而可以使他们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在众多的学科中,物理知识具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面对着众多的挑战,因此,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慢,经常难易理解,而通过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个问题。在医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充分的把握。

二、医学物理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内容

(一)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趣味性会陡然增加。依据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特别是一些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等,推动物理知识的应用。比如,在学习流体运动这一章节时,在让学生了解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伯努利原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伯努利原理的生活应用,比如刮台风为什么房顶容易掀掉,风中打伞为什么伞容易翻上去,烟囱为什么越高越好,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无处不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加深对伯努利原理的理解。物理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验性。因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使他们在实验中论证学到的物理知识,并在实验中进行归纳、总结。

(二)联系专业知识

医学物理是临床等相关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学习物理的同时与专业课联系起来,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第二章物体弹性时,可以联系人的骨骼,骨折从物理角度来讲也是因为受力而发生形变,骨骼受力不同发生形变也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骨骼的受力特性。

三、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内容时与实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题材,而且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对问题进行合理设置,使他们在和生活的接触中,进行充分的讨论,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就“激光的特性”来说,在对问题进行设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激光的应用,比如激光笔、激光碎石、激光全息摄影,然后让学生把应用特性对应起来,例如,激光笔是利用了激光的方向性好的特性,激光碎石是利用了激光的高强度,激光全息摄影是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好。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的模式也叫导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讨论探究”,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进行相互地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比如,在学习“眼睛”时,可以对“近视、远视、散光”等现象进行讨论,然后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这些现象”,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近视是用眼姿势不正确,引起眼睛发生形变而近视,再进一步提问学生“近视眼睛的形变是怎么样的呢”,从而得出近视的生理成因。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在积极引导学生并参与到讨论活动中的方式,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培养物理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保证讨论和课堂教学的可控性。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引入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设置的内容要与实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建霞,周明哲,张小清,张智勇,郭继坤.“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3,04:9-13.

篇5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理论;知识共享;教师专业化

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学习来“提升”,成为学习型、专家型的教师。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立、读书习惯的养成,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学校这一育人的场所同时也变成教师学习进步、专业化提高的场所。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共享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共享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可以促进教师的学习、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降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本,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共享技术平台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和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对多种类型知识的事例,提供不同层次的技术平台支持与服务。目前,网络几乎已成为各种知识共享传输的主要手段。在学校组织中,我们也应以网络为基础并发挥网络技术一体化的优势,构建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来促进学校内部知识共享,这不仅能保存、积累、传播学校创造的知识,与外界分享学校组织学习的成果,更能为学校教师提供创造和管理学校组织知识的机会。学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的主要方式:讨论区,聊天室,在线方案库等。

(一)讨论区

讨论区是一个虚拟的电子讨论室。在讨论区,教师可以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等待其他教师对此提出解决的意见或展开讨论,也可以就其他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自由的、平等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教师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的一种方式。

(二)聊天室

聊天室是一种同步交流的工具。在聊天室,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音交谈同时向多位教师请教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期获得及时的帮助。由于同步性,它比讨论区这种方式的效果会更好。

(三)在线方案库

在线方案库是让个人的知识经验转化为组织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在企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学校组织中,教师可以随时将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好的经验、教学方法、教学心得放到在线方案库翟,从而使自己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学校组织的共同财富,以帮助和促进所有教师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当前,许多学校也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在实际中,这种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在建立学校组织知识的共享平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校校园网中应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专用空间,如教师专业发展讨论区、聊天室等;其二,加强引导,形成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即学习型文化,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并能积极参加各种讨论与交流,贡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得的经验与心得;其三,一方面,由于这种知识共享的平台是开放而且自由的,因此可能出现一些垃圾、无用的东西;另一方面,由于不断地补充新的东西,空间的有限,就需要及时删除那些陈旧的东西。因此,需要对这些技术平台进行维护,加强对知识的管理。

二、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前提和基础,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这里主要包括经费与时间。

(一)经费

教师在组织学习与专业发展过程中,学习成本与效益己成为其发展的一个困境。同时,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人数众多,国家财政经济实力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学校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学校用于教师学习与提高的经费更是严重紧缺。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供参考的途径有三方面。一是改变目前单一的教师学习经费来源,多渠道筹措教师学习的经费,如实行教师学习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教师学习的专项基金等办法,从量上予以保障。二是要重视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将有限的经费适当多用于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从质上来保证。三是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等与其学习、专业能力的发展直接挂钩,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损失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补偿,让教师感受到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投资,有较大的回报,以解决教师的担心和后顾之忧。当然,经费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全社会的课题,它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

(二)时间

只有拥有了必要的学习时间,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而当前的教师群体中的“活动过度”现象剥夺了教师的大量而必要的学习时间。据调查,许多教师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感觉到时间与精力不足。因此,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对教师的学习时间迸行必要的安排。安排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时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制度上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时间。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周”,“学习日”、“学习时”等方式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时间。二是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专业发展“腾出”时间。三是学校应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少搞一些形式主义,让教师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设计和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在安排与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时间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所谓合理性是指教师学习的时间应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内并与其它正常的工作不冲突。而灵活性则是指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除此之外,学校对组织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要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学习,尤其是共同学习的空间,给教师的共同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对于这些资源学校也应尽力提供与满足。

结语

本文结合学习型学校组织理论,围绕“学习发展”这个核心,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探究。期待能对教师的专业化的实现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篇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a Problem-oriented Classroom

ZHONG Hui, ZANG Han, DONG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a problem-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mechanis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unified teaching system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discussion,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active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explan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argu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nteres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skills,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Problem-oriented; innovative projects; interdisciplinary.

1 概述

近年?恚?跨学科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本质上仍不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比较快,而其课程教学内容又不能及时更新。其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变革性不断加快,然而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于计算机类课程教材和大纲的更新一般都是落后于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因而使得计算机众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使用旧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没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跨学科课程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单调乏味,教师上课难,学生学习更难。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也不好,因而研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常规使用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目前经常使用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主要讲授包括讲述知识内容、讲解概念含义、讲读启发引导思路和讲演实验演示过程。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知识还是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自己去理解掌握领会,才能消化和巩固知识。

2.2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作示范性例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用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它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3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解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问答可以是根据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化、系统掌握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逐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问答式教学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互为问答的形式来体现;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它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

2.4实验法

学生使用教学设备,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快速发展,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把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2.5实习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加强实验操作水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实习法和实验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1]。

3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讨论法提出

问题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单独提出来,在结合实际和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可分大组进行。在对大量参考文献参阅和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切合工作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类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计算机类部分课程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开放方式的改革。该方法要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课堂讨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理解方式和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主要针对适合跨专业学习的课程为实例,研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和讨论融入课堂,以项目实例为案例,引导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研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力,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针对《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循规蹈矩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变为生动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如在《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解决课程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无线局域网wifi连接、wifi漫游连接、无线手机蜂窝通信、智能家居无线传感网、无线mesh网应用等问题,进而解释无线网络通信的各层协议原理,同时在培养综合技能方面也采用任务驱动模式[2]。

(2)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是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在无线网络系统课程中设置了4个开放无线实验,在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自主选择2-4个开放实验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讨论工作,鼓励以项目导向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协作式教学: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协作式学习起到一种互相启发,分工负责,团结合作的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精神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合于分组进行的较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探讨性课后实训的完成。

(4)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创新项目。为适应多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时增加实验项目,以综合实验为主,提供探索性项目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实验、综合项目和问题研究等研究型实验课目。其实验课程只对实验结果提出要求,不说明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的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思维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方案、步骤、装置,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目标。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关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多方面自主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进一步引导和针对性对个性化学生的科研训练[3]。

(5)体验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得到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习,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得到锻炼,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标准得到统一。学生在工作中承担课题任务,并获得定期讨论。

(6)互动式讨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过程中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找到能够让学生方便理解,提高知识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找到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类似实例和知识原理,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讨论,知识问答,内容辩论,让学生能够有逻辑的由浅入深的接受课堂内容,了解知识的起源、过程、解决方法和结论总结,扎扎实实理解,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小良好的基础。

灵活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并具有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该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4]。

篇7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项目设计 问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116-03

数控设备应用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要求。虽然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不同,但是都将数控设备编程和数控加工实训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别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完成。在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将数控编程理论与操作技能实训两门课程合并为数铣编程理论与操作实训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是项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与激励作用,因此,项目设计是关键。本文以广西第一工业学校为例,探讨数铣编程理论与操作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项目设计的相关问题。其工作内容涉及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等。

一、学习需要和学习者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习新课程之前的状况与学习新课程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揭示教学的必要性。期望是指社会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对一门具体课程而言,衡量期望值的指标是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数控铣床编程理论与操作技能(一体化教学)课程期望是理论知识达到中职数控设备编程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操作技能达到中级数控铣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技能要求;并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课程总的教学目标。

学习者分析是要找出学习者的背景、学习特性及先备技能,为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提供依据,创造适合学习者的课程。本教学的学习者为中职第二学年学生。较多学生希望得到尊重、理解、平等相待,有强烈的自主要求与成功自豪感;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纯理论的课堂教学提不起兴趣。先备技能是已学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识图、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计算机及CAD/CAM软件应用基础。

二、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总和。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为便于进行项目组合,这里将学习内容按编程理论和操作技能两部分分别划分为单一学习单元(一般为一个知识点)或单一基础技能(一般为一项技能,以下统称为学习单元)。划分时,每个学习单元内容应尽可能保持知识体系的教学单位特征,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便于融合成一个有机的“项目”组合体。同时,要考虑教学的时间安排,避免在同一个“项目”中包含过于冗长的理论内容或繁多的操作技能内容。学习单元按层级分析法划分,一个学习单元可以是第一层级划分的内容,也可以是多个层级划分后的内容。

为满足以实训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的一体化教学,学习内容分析以数控铣床零件加工的基本流程为出发点,逐个层级进行分析。详见图1。

图1 数控铣床零件加工基本流程

由图1可知,要在数控铣床上完成零件加工,必须经过分析零件图―编写零件加工数控程序―程序输入数控系统―操作、运行机床加工工件。其中,分析零件图和编写数控程序主要涉及编程理论知识,程序输入数控系统和操作、运行机床加工工件主要涉及操作技能,也有相关的理论知识。

对加工流程作进一步分析,得到第一层级划分的学习内容,如图2所示。

若第一层级划分的学习内容还不能作为单一学习单元,则应进行下一层级划分,直至所有内容都划成单一学习单元。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内容的多层级划分以第一层级划分得到的“程序指令代码”学习内容的再划分为例说明,如图3所示。

三、教学项目设计

教学项目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创设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内容既要具备项目教学法的特征,又要符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项目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一体化教学强调以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边做边学,为用而学,学以致用,达到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学会操作技能的目的。根据数控编程和数控设备操作的特点,将教学模块确定为:能体现一定学习阶段应掌握的编程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一种典型零件。再以一系列按循序渐进顺序排列的典型零件,体现数控铣床编程理论和操作实训的全部内容。全部教学活动在实训中开展,一个学习阶段以一种零件作为工作任务,让学生独立操作机床完成真实的零件加工。从图样分析、工艺准备、加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学生以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为背景,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需要学习的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先通过自学、小组内的互学,掌握较容易的内容,再通过教师进行针对性讲授、操作示范等,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在加工方案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中进行指导、疑难解答,使学生在完成零件加工的过程中获得编程理论知识,掌握机床的操作技能。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项目设计如表1所示。要确定项目的教学目标、整合编程理论和操作技能内容、进行零件设计等。

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确定要由整体到部分,即各教学项目的目标应由课程总教学目标来分解得到,每个项目的目标是课程总教学目标的一个部分,以全部项目教学目标的总和来实现课程总教学目标。确定目标时应遵循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规律,注意项目内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各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项目的排列顺序应保证从已知到未知。学习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使师生双方对学习产生的结果完全明了,便于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也便于教师对学习是否发生进行准确判断,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可测量的标准。

编程理论和操作技能整合,是指将一定数量的理论学习单元和操作技能基础单元按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相关性组合在一个教学项目中。组合过程要对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注意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协调是将理论知识置于“用”中去学,使理论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的理解尽可能都以操作实训中的直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操作实训过程又都始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现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训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情感协调是指在内容整合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到困难,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失去学习信心;而学习内容没有新颖性,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每个项目都要包含适量的新知识,并且新知识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紧密的联系,尽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纳入新内容。项目与项目之间,按知识的形成顺序、关联性质和掌握难易程度,以项目中的操作基础技能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排列成一条知识链,使学生能够水到渠成地领悟和接受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一个教学项目可以包含若干个基础操作单元和理论学习单元。

加工零件设计需将各项目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通过设计体现到零件的加工内容中。零件设计内容需要考虑零件的轮廓形状特征、技术要求、材料等要素。每个零件配加工质量评定表,按满足设计条件的程度分为优质、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一个教学模块设计一种类型加工零件,同一类型加工零件,在基本加工内容、技术条件、难易程度、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按相似原则设计多个零件,供不同组别的学生随机抽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铣编程理论与操作实训一体化教学项目设计详见表2。

图3 程序指令代码学习内容的多层级划分

表1 教学项目设计实例

编号 项目名称 图例 零件技术特征 教 学目 的 编程理论学习单元 操作基础技能单元

1 简单槽状零件手动加工 加工表面的几何形状为平面、与坐标轴平行的沟槽,加工精度为IT10,加工余量可在一次走刀中完全去除(沟槽表面形状和尺寸由刀具决定);刀具轨迹坐标值直接由尺寸给出;加工时刀具只需沿坐标轴的方向直线进给;工件材料为软材料(模块2-5同)。 了解数控铣床的基本结构、运动坐标、熟练掌握手动操作方法;掌握刀具装卸操作;熟练操作机床手动进行刀具相对工件的精确移动。 基本结构组成;机床操作规程;机床坐标系;操作面板;数控铣床的工具系统。 系统启动与停止;手动操作;刀具安装与拆卸;工件装夹找正。

表2 数铣编程理论与操作实训一体化教学项目

项目名称 1.简单槽状零件手动加工 2.简单槽状零件编程单段加工 3.简单外轮廓零件加工 4.简单内、外轮廓零件加工

图例

项目名称 5.较复杂内、外轮廓零件加工 6.高精度零件加工 7.孔系零件加工 8.多型腔规则分布零件加工

图例

四、教学评价

项目教学法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因为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教学评价的目的重过程、重能力,评价的标准制订依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重视教学资源,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评价理念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将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鼓励学生自尊、自重,主动参与。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知识、技能、情感合格能力上。具体做法是,为每个学习项目设计一份学习效果评价表,如表3所示。让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束后填写,评价内容不让学生感到任何压力,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评价方式简单明了,使学生乐意去完成。教师的评价一般是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认同,肯定学生的进步,使不同收获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一般不在评价表中进行纠错,确实需要纠错的,也要用建议的语气进行。教师的评价应能比较客观、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的效果。

表3 数铣编程理论与操作实训学习效果评价表

模块名称:简单槽状零件手动加工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说明

理论知识 知道 理解 运用 综合

基本结构组成 了解数控铣床的结构组成

机床操作规程 熟悉数控铣床的操作规程并在操作过程中自觉遵守

机床坐标系 熟悉数控铣床的坐标系及运动方向规定

操作面板 熟悉数控铣床的操作面板

数控铣床的工具系统 了解数控铣床的工具系统

模仿 理解 协调 熟练

系统启动与停止

手动操作 熟练操作机床手动进行刀具相对工件的精确移动

刀具安装与拆卸 刀具正确安装与拆卸

工件装夹找正 工件装夹正确

工件加工质量 优质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学习情感 接受 思考 兴趣 热爱

学习意愿 再学一遍 进入下阶段

教师评语

【参考文献】

[1]吴光明.数控铣/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技能鉴定[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陈海滨.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实训与考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张英伟.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胡迎春.职业教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篇8

1.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的特点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刻理解。运用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见各种各样难题。此时,老师应帮助学生找出难点问题,并告诉学生会如何解决问题。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讨论教学,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思考,将各种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从而找到解决机械制图课中的难点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采用该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在进校时普遍比较盲目,对自己毕业后将进入的企业存在认识不清这种情况。因此,教师应让各位学生对相关企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有目的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4)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传统教学法不同的是,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引导者、监督者,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2.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的实施

(1)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爱思考的班级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营造学生勤学好问、爱思考的班级氛围,因为在这氛围中,学生才能彻底地放松,做到有的放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紧密联系企业,合理设置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产品,对企业自己设计生产的零件,并且成本不太高的,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题开展教学。

(3)周密、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是教师先找出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时将会遇见的难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激励,促使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一过程会出现一些突况,教师需要周密、合理地安排时间,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评价学生,让学生明白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样激励学生对该问题不断思考,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教学目的。

3.运用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过于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整个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但有时过于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其实,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教师要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讨论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过有时并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教师要做的是创造适合发挥主体作用的环境,起到该有的监督作用。

篇9

论文关键词:创课堂之精彩享学习之快乐创课堂之精彩享学习之快乐

 

四年级《乡下人家》一文,为我们描绘了几处独特的乡村风景,但对于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很难体会到那种和谐融洽、热闹的场景。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看图感悟,让他们大胆想象画面,并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他们陶冶其中。有一名学生这样说道:“闭上眼睛让我不由想到,乡下人家不光生活恬静,而且风景也很独特。瞧,那一只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和一群觅食的小鸡,不就是一处美丽、迷人的风景吗?一只公鸭子正领着一群小鸭子,大摇大摆地向河边走去,只听见“扑通”一声,所有的小鸭子在鸭爸爸的带领下陆续来到水中,有的在照镜子,梳妆打扮;有的在河里互相嬉戏;有的把头塞到水里,啄虫子吃;有的在妈妈身边,好像在听故事,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真是一幅美丽的鸡鸭觅食图啊!”学生一听,似乎都茅塞顿开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一个平日里学习很一般的女同学也站起来,说:“乡村虽比不上城市的繁华热闹,但是那里空气清新,河水清澈见底,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我最喜欢乡村的小动物。瞧,一群小鸭子在河岸边摇摇摆摆地走着,它们协调有序的跳进小河中,似乎有谁在无声的指挥着它们……”

就这样,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风景,绘声绘色的说了起来。

案例二:

在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我们不去救那只龟群的‘侦察兵’,它会不会被食肉鸟吃掉呢?”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很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争锋相对的两派,一方认为侦察龟会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另一方学生则认为不会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我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组织正反两方辩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正方学生认为侦察龟会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的理由:

生1:课文后面写到“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可以看出这些食肉鸟起初很饿,它们为了肚子一定会不择手段。

生2:从“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可以看出,这些食肉鸟吃幼龟轻而易举,因此这只侦察龟肯定很难逃脱。

生3:“从龟巢到海边有一段沙滩,无遮无拦。”我想到了,侦察龟很难顺利到大海,一定会被捕食。

生4:从“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我觉得它已经面临危险论文服务。

……

反方学生的理由是:

生1:从“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我觉得幼龟很小心,只是伸出头试探、观察,并且身子也没有从巢穴里出来,应该是安全的。

生2:从“侦察”我想到了那些情报人员,他们一般很谨慎,因此侦察龟是比较安全的。

生3:从“踌躇不前”我觉得幼龟还在洞口,即使头被啄,但毕竟整个身子没露出来,它可以把头缩进壳里。

生4:(补充说)“企图”是打算的意思,说明嘲鸫并不会得逞。

……

通过这场激烈的争论,更有说服力的一方显而易见,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由幼龟侦查时的举动以及“踌躇不前、企图”等来看,侦察龟十分谨慎不会被捕食,但即使被捕食了,这也是自然规律,它本身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分析与反思]

以上课堂教学效果是我没有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思想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语文教学新的教育理念来看,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从想象乡村生活场景到侦查龟命运的思考,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见,孩子们有着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我们要保护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张扬。

二、愉快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1、通过音响、图片的介入,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符合儿童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顺利跨越时间、地域的鸿沟去感悟,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陶冶。

2、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促使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敢想、敢做,在无拘无束的自由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篇10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