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学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4:3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科学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探究式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关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个性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进行发展,这就对于在课堂上的自由程度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尽可能地给学生以自由,不给他们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的程度越高,他们的思想会更加的开阔,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更加有益于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自我发现以及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了保证。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课堂的自由程度也是如此,课堂不能因为采用探究式学习就完全没了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的效果往往会更佳。
二、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学生,对于年龄尚且不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需要这种关怀,我们教师应该亲近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肯定的话语都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氛围将不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将会更加得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于发言,敢于和教师进行互动。用热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轻松愉快地参与探究学习,营造民主氛围。
三、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巧妙地提出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爆发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怀着问题去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以班级学生实际的水平为依据,设置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引导大家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在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对《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学习的时候,提出问题:“剑掉到水里,应该怎样才能找到剑呢?《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情绪就会得以调动起来,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探究性的学习结果也会变得更加理想。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对课文学习之后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才会易于表现出来,才能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因为小学生的天性决定着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小组式的学习模式,在实际分组上,我们教师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组,力求能够让每个小组成员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这样的分组模式对于学习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各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又有着明确的分工,既能够保证相互竞争,又能够实现相互帮助。分组学习既有着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多瞎胡乱的情况也会出现,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各个小组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各个小组将目标记录在黑板上,待问题完成后再展现给大家,这样课堂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及时对学习成果作出评价
篇2
一、从字词句入手,在感悟中渗透德育
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揣摩与品味教材里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这样描写:“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两句话,看似表达内容相同,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是一层深入一层,两个“多么”的运用,两次感叹的发出,都突出了1961年泼水节让人难忘的程度,更突出了人们对的热爱。
二、咬文嚼字,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朱熹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有感情地读,进而产生美感,受到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了引读的方法。师陈述:“大娘为了救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师陈述:“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双腿。”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师陈述:“小金花……”生接读:“您说……”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接读,就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之间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自然而然地烘托出来。声调一次比一次高,感情一次比一次深。感情越充沛,那么也就越感人,真正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那么你说,还需要我们用干枯的说教去教育孩子吗?
这就是读的作用,在读中表达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随着读的加深,情感的加深,学生内心便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情入理,便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渗透德育
篇3
一、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愿意主动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我揭示课题。
学生的思想是万花筒,他们的世界比成人精彩,有时甚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或许以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错误的。然而,错误中不乏宝藏。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谈不上放飞心灵,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必将丢失宝藏。如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师,你最后一句的标点加错了。”我吃了一惊,连忙翻书对照。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我的标点符号没错呀?我感觉莫名其妙,因为这个孩子平时比较调皮,课堂上经常随便说话,因此,我怀疑他是故意捣乱,没有理他,接着往下讲。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说话机会,我问了一句:“那么你认为这儿应该是什么号呀?”他小声地说:“我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忙问:“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见了我的笑容和鼓励,于是大胆地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改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他读了起来,果然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被打动了,同学们也都赞同他的提法。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这样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明白学习永无止境的道理。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焕发出生命活力,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得与众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列举出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做了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张扬。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30-01
随着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为小学课堂增加了新的活力。其中情境教学法作为课改以来普遍应用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W习热情,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不同的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教育改革要求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善,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情景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死板机械,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实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引入到生动的活动场景中,学生们通过对情景的感知和认识、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当下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大力推广情景教学模式。
二、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三、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
情景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各种物体或者是音乐等道具,人为的创设一种真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融入到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团结互助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景教学方法不仅应用于教育事业,而且对其他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
1.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道具创造一种真实环境,通过音乐等道具的采用能够生动的表现现实生活,给人们以启发和享受,触动人的心灵,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生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更亲近现实生活。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进行对比,学生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了语文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2.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能促使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改变了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枯燥无聊的课堂生动有趣,小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具有想象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情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活动。老师通过设置多种游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互相的学习合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游戏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开展多项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根据自身的喜好和能力去编排游戏活动规则,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和姿态,带动了大脑的运作,协调了身体的不同部位协调工作。
四、情景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发,调动积极思维,更加主动地学习,养成敢于表达的习惯,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
一、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
课堂讨论不应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一味注重结果指向,而应该着眼于讨论方法的掌握、讨论习惯的培养以及思维方法的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标,或是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是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或是为了激发其积极思维。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讨论的问题不宜宏观、艰深、抽象,应选择小而具体、新鲜有趣、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且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适合讨论的内容就讨论,适合提问回答的内容就直接提问回答,适合讲述内容的就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讲述,适合朗读的内容就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二、善于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
问题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好的课堂讨论问题要抓住以下时机:一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这是课堂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二是需要扩展和深化的知识。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需要扩展和深化的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三是存在偏差的知识和认识。偏差或者错误是学习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有的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利用它引发讨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四是教学处于冷场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转移,教师的提问有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教师不能急于抛出答案,也不应以不良情绪影响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相互的交流启发引导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
讨论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并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形成有条不紊的秩序。一是指导式讨论。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引导、释疑,以确保讨论沿着正确的方法前进。二是自主式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教材,列出问题提纲,小组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三是辩论式讨论。小组讨论协商,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各自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四是相互提问式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互相提问题,因为学生往往想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在阅读时就格外认真,从而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放下身段尽量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是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学生平等相处,带动学生积极认真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感觉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进行表达。二是教师不能自始至终以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出现,而要和学生一样对问题保持好奇、兴趣和讨论的激情,并适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三是教师对讨论的评价要适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在讨论过程中要做适时的引导,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积极鼓励有创意的看法或见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和反思。
五,教师要适当介入策略。
为了确保讨论不离开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做到适时适量地介入,不妨叫它穿插教学。穿插教学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教师穿插与学生的讨论融合起来,既不会牵强附会,有不会生硬死板,会达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在六步实效教学流程中,教师介入学生讨论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讨论效果,一般在下列情况下介入比较合适:当枝节问题耗时太多时教师需要介入。如果连续几个人的发言离题太远,教师要插入简短的话,提醒学生回到讨论主题;当学生发言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时需要教师介入,并弄清原因;当出现了事实上的错误时教师要介入,避免讨论失去有效性;当存在尚未察觉到的逻辑错误时需要教师介入,及时指出并纠正;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要介入,可适当地做简短的阶段小结,明确当前的问题。当然,教师的介入要恰到好处。介入切忌随意性,心口开河,离题穿插。一定要紧扣讨论的主题,有明确的目的,并保证学生讨论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课堂讨论契合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教师所乐于采用,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重点
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广为应用,讨论是指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围绕共同问题,通过讨论,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形式。讨论只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课堂讨论的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是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问什么、何时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讨论的问题的应选择通俗易通、简洁、具体、有趣、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水的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质疑、思考、感悟,展示能力,充满了创新的思维。好的论题出现的时间也必须得当,当需要突出重点时,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这样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分配,组建成员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组织能力尚未形成,因此在安排小组成员时,要优、中、差生搭配均匀。在课堂讨论前,教师应提示小组内明确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职务,如主持人、报告人、记录员等,人人参与,生生互动。为增进学生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各种职务轮流担任。要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在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并具备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等这些意识,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三、平等、互助,创造氛围
篇7
【关键词】小学;藏语文;教学方法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总体状况来看,我们应当加快步伐跟上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教师与学生中的默契,把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当做首要条件,加快我国教育事业整体步伐,做到与时俱进。藏语文在藏族地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全国推行普通话的今天,也不要忘记藏语这门历史悠久的语言,这是藏族人民的瑰宝,也是藏族及全国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的基础在小学里可以充分的学习与利用,小学藏语文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内涵与奥秘是极其迷人的,只有掌握了这门语言钥匙的人才可以打开这个充满了奥秘知识宝库,但要想取得教学上的成果,就要先学会如何破解这些密码。
一、我国小学教育理念及其品质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造就鉴定品质的思想,是根据国家的教育发展密不可分的,教育的阶级属性的要求对社会主义教育以坚定的思想为重点,结合教育中的现状与问题展开研究与对策,教育应引导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要引导学生讲个人梦与民族梦、国家梦结合在一起,在国家梦、民族梦的带领下实现个人梦,教导学生在实现个人梦的同时推动自己的民族梦及国家梦,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建设,讲道德认知、道德修养及实践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二、小学藏语文教学方法分析
首先,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藏语文教学双边活动是衡量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兴趣点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藏语文教学互动上的构建的核心是概念,教师的职责在于让学生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是让学生在认识藏语文的同时对藏语文产生兴趣,是不断完善对藏语文的理解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藏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和了解藏语文基础上,逐步形成对学习藏语文的心理倾向,形成对学习藏语文并探究藏语文的学习过程。
其次,教师要善于不断创设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一门语言的认知,促进能动性的体现;坚持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动中获得信心,个性倾向得以舒展。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对一门语言有掌控能力的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信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能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所学藏语文知识才不会成为外在赋予自己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
三、在藏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及对策
当代教育中总是强化着教师在教育领域里的施教与操纵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与发展。所以,本节从提高藏语学习积极性以及促进学生对藏语文的理解等方面来分析藏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以及对策。
(一)提高学生对藏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相对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课堂,在藏Z文的教学中应多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灵活的运用已学到的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对学习藏语文的学习乐趣,例如,班级里可以分出小组,用藏语言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遇到两个小组对语法上有意见或建议时,更能增强学生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战胜羞怯,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从提高自己学习藏语文的能力及学习成绩。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藏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于漪先生也强调:“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如机器或犁锄,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如筷子和拐杖。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这些阐述,已经清楚地表明:藏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
(二)促进学生对藏语文的理解
因为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主要对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专注到教师所讲知识上去,发现奥秘在快乐中学习,这样经过学生仔细思考,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将课本知识变为自己所熟知的知识。这样便快速地提高了语文老师的上课效率。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里的课堂上对学生的情感变化、认知情况决定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师生双方应相互沟通、彼此敞开和彼此接纳。
总而言之,在藏语文的教学中顺利开展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努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占据着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要大胆质疑,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因互动教学而变得精彩不停。
参考文献:
[1]张汝德.语言・文字・文化漫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5)
[2]阿顿・华多太.西部开发中藏语文的发展变化及历史使命[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1(06)
[3]程列.关于藏语文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之我见[J].研究,1997(03)
[4]吴晓珍.例谈情感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篇8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课 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1、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2、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第一,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第二,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第三,无论是单项训练或者综合训练,都应注意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基础上,我选播合适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然后,我跟着音乐的旋律范读,忽慢忽快,时轻时重,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效的强化与提高。
篇9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使得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变成了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喝彩声的辅助手段,违背了还课堂与学生的初衷。为此,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采用多种组织形式,营造多样化的学习氛围
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我采用了异质与同质相结合和任务驱动组合这两种形式的分组方式。
1 异质组合(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异质组合就是按照班级正常的座次,将相邻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在这种形式的组合中,学生层次是随机划分的,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简便,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在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实施过程中,还应该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学习目标,给各个成员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
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主要是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也可以是思考课后问题和提出疑问等。对于一些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小组,还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预习《苏州园林》时,我让学生在搜集苏州园林图片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苏州园林的特色,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比如在教学《七律·》时,我运用多媒体大屏幕,感悟作者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是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以及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书面作业的检查等。教师要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指导。
2 目标驱动组合
目标驱动组合是指为了完成某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组合的合作小组。这样的组合一般以4~6人为一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教学“不要写错别字”后,开展找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上找错别字,到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等。
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互动,成为学生互动的引领者和平等合作中的“首席”
1 教师应有正确认识
作为小组合作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必须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深入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明确其只是学习方式中的一种,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来选择应用,而不能只讲求“形式”而不重“实质”,以防止产生表面化、形式化、无效化的倾向。
2 精心预设合作学习的内容
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管是不是重点、难点,只要遇到问题就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好像只有这样处理才算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其实,合作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有兴趣且难易适度的,一定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更需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并适合合作学习。
3 小组合作前做好常规准备
教师首先应建立合作学习制度,根据一定的原则划分小组,确定组内分工及轮换方法,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过程与方法,了解评价的标准。其次,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如尊重对方,鼓励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意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遇到分歧及困难应如何应对,如何归纳概括组内意见等等。
4 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有选择地参与
个别教师将组合作学习片面理解为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讨论时,教师往往是袖手旁观,甚至站在讲台之上,欣赏学生讨论的“热闹”场面而无所事事,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们因为没有了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在小组学习中显得很盲目,甚至有些学生因逃离了教师视线而各行其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通过观察、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参与,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难点及学生参与情况等。
5 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一些有争议或从不同角度都可以做出合理解释的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学生们对于讨论中产生的新困惑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65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广大教师根据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采取积极科学的行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受到传统教学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仍然采用机械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大量的练习和背诵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提升,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忽视。这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都会起到消极的影响。为了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提高备课的质量
教师的备课质量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就必须要要求教师注意备课的质量。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备课工作。备课工作主要包括有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教学计划从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要求。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精准地把握学习内容的难度情况。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把握教学步骤的进行。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该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固然能够对此提供积极的帮助,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依靠教学经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现代学生和传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架都有所不同,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独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将自己和学生的地位摆正。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将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核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表达。所以备课工作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
二、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学生的预习工作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多,因此,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很难接受和处理如此大量的信息。这个时候预习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通过预习学生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程度的了解,在预习的过程之中学生会发现预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其中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能够完全掌握,这样学生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课。在教师讲解到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学生会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此外,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会发现学习内容的有趣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些要求。首先,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应该用心去阅读。阅读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本内容的大致情况,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之中学生需要借助字词句段等感知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文章是阅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灵魂的教学,而交流的方式就是阅读。此外,认真细致的阅读同样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要动嘴,同时更要动脑、动手。科学研究表明,人在阅读的时候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其注意力越集中,阅读的质量也就越好。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仔细思考,对于遇到的问题要首先自己尝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要记录下来等以后去请教教师。同时,对于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也要勾勾画画,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通过思考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科学地选择教学方式
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最科学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正确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升自己。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必须要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脱颖而出。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注意稳定,关注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拥有技能。因此,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简单的教学是不够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让学生会学才能够真正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会适当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法,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除此以外我还会注意和学生的交流方式,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真正地提供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13):18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