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7 18:1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经营计划

篇1

关键词:经营计划;原则;方法

经营计划通常在上一年度的年终之前编制完成。经营计划指标至少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经营计划的财务指标,二是经营计划的文字描述。财务指标是关键指标,如:收入、利润等,是对经营业绩的量化考核。经营计划的文字描述主要是对经营活动的界定和要求,是对完成财务指标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的要求。

一、经营计划指标制订的原则

经营计划指标的制订力求科学、客观、公正,并且要求企业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完成,以促使企业通过努力,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科学管理。经营计划指标的制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经营计划是反映企业未来年度经营活动的目标,应客观准确地描述未来年度的经营目标,符合企业实际经营能力,是企业在调动客观资源和主观因素后,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2.系统性完整的经营计划指标体系应使企业能够全面地执行经营任务,达到完成经营任务的目标。经营计划的指标之间应有内在关联,财务指标要符合利润表上的各项逻辑关系,编制计划指标时应注意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3.针对性经营计划指标应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重点选择符合企业特点的经营计划指标。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经营条件和资源不同,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年度也有不同的经营条件和经营目标,因此必须注意经营计划的针对性,应与企业当年的经营条件和经营目标相关。

二、经营计划指标制订的方法

经营计划指标制订的原则确定后,就进入经营计划指标的制订程序,经营计划指标制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应重点突出几个关键性指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和净利润。营业收入是一个衡量企业经营活动规模的指标,全球五百强的排名,都以收入指标为主,因此收入指标是衡量企业业务量的最重要的指标。营业成本和费用是反映企业经营支出的指标,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资源的指标,衡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资源的控制能力。费用分为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其中管理费用最具控制性,营业费用其次,而财务费用由贷款规模和利率来决定,可控性不如上两个指标强。净利润是一个衡量企业最终经营成果的指标,也是股东和企业最关心的指标,这项指标是所有经营计划指标中权重最重的指标。

2.业务指标除了上述财务指标以外,还应该有业务指标。因企业涉及不同的行业,各种经营活动错综复杂,因此对于一个企业必须有针对性地下达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经营指标,这就是业务指标,如:房地产企业的开工面积、销售面积,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合格率等。

3.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对经营计划任务的文字性描述,是为了解决那些不可量化的但对公司经营来讲同等重要的指标描述问题。针对不同企业,除了努力完成企业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其他工作任务需要完成,这些应该在经营计划中具体体现。以上三项内容——财务指标、业务指标、工作任务,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经营计划指标体系。

三、经营计划指标的考核

经营计划在执行完成后,企业的年度经营活动就结束了。如何对这个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就是经营计划指标的考核。如果把经营计划指标的制订当作“出题”,经营计划的执行当作“答卷”,那经营计划考核就是“阅卷”,考核结果就是“评分”。

四、经营计划指标考核的作用

1.对照经营活动,检验经营成果考核企业经营计划是对企业全年经营业绩的评价,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检查经营成果。这个结果对股东来说,是检查投资回报;对企业本身来说,可以通过对照计划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以便在下一年度的经营活动中进行有侧重地调整。

2.检查指标体系,修正考核方法经营计划指标是经营计划考核的标准,而经营计划的考核结果,对经营计划指标的制订有反馈作用。通过考核经营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可以检验经营计划指标的合理性,便于修正和完善指标,以便更合理地编制指标。

五、经营计划指标考核的原则

经营计划的考核原则应该以客观、公正、合理为原则。经营计划的考核,必须遵循客观的原则,在遇到考核主观性较强的指标时,应联合相关部门,采取扩大考核者的方式进行平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对考核的结果影响。经营计划的考核必须公正合理,应该使用同一标尺,在运用同一考核工具时,应不偏不倚。在考核过程中,应具体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企业的主客观原因对经营的影响,对企业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理性判断,以确定最接近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考核结果。

六、经营计划指标考核的方法

1.对照经营计划指标,进行量化比较经营计划考核一定要对照经营计划指标,进行逐条计算比较,对各项指标给予具体的分数,以客观地衡量经营活动的成果。

2.通过设计表格,对经营计划指标进行打分经营计划的考核表格将计划指标和工作任务全面涵盖,并根据指标和任务的轻重,对每项分配不同的分数,以体现权重不同。

3.在集团公司内对考核范围内的多家企业进行排序在得出每个企业的分数后,如果有多家企业,就可以进行排序,这样就形成一个集团企业系统内的排名。

七、结束语

企业经营计划指标的制订和考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随着企业经营情况和行业分类的多样化,市场环境和经营手段的复杂化,经营计划指标的制订和考核也随着不断调整和发展,本文只是对最基本的经营计划指标进行基本论述,希望抛砖引玉,更加完善和丰富企业经营计划的制订和考核体系。

作者:张川 单位: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生产经营计划;应用;研究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及的企业内容也较多,包括企业生产投资计划、企业生产计划以及企业采购计划等,做好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计划对企业实现未来发展目标也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加快企业发展速度,也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使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清晰,企业管理人员要制定合适的生产经营计划,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一、生产经营计划的内涵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作为依据,充分考虑企业所在市场的变化,制定企业未来发展任务以及发展目标,并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详细计划。企业经营管理离不开企业经营生产计划,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生产计划时,要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并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估。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可能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营风险,并对其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考虑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还要正确客观的看待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劣势,生产经营计划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规避企业劣势,充分发挥企业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要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重点发展内容规划,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应用的意义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中应用生产经营计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迅速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生产经营计划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经营发展道路,避免企业在不合适的项目中投入资金,造成企业资金的浪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工作便利,能够使企业员工工作内容更加规范,明确企业工作内容,减少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利于管理人员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营造和谐的企业管理氛围,同时,也能够避免企业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保障工作计划贯彻落实

生产经营计划为企业管理中应用,能够为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生产经营计划,选择合适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内容,保障企业管理工作计划能够落实在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部分企业员工对自身的约束力都较差,需要制定详细合理的工作计划,督促企业员工完成工作内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员工需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步骤进行相关工作,有利于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减少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能够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三)总结回顾企业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情况,不断进行优化以及调整,保证生产经营计划符合企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出生产经营计划的价值以及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仅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指明方向,能够反应企业经营发展的规律以及趋势,为之后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对企业经营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使企业管理人员更加明确企业经营发展过程,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下一步发展规划。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也能够反映企业所在市场的变化以及规律,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以及发展规律,对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变化做好预估,改变企业的经营生产策略,促进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应用策略

(一)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原则

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应用,需要企管理人制定合适的生产经营原则,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之前,要对企业经营发展历程进行深入了解以及调查,发现企业经营发展规律,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企业管理人员要保证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方向预测的科学合理性,不能偏离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人员还对企业所在市场大环境的进行分析,明确企业内部环境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为企业制定阶段性的经营发展目标以及企业管理策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循序渐进的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要全面为考虑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周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生产计划周期可以以年度、季度等为单位进行,定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考核工作,保证生产经营计划贯彻落实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二)明确生产经营计划内容

1、财务成本费用预算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明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内容,对企业财务成本费用进行预算,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财务成本费用预算,能够有效避免企业财务资源的浪费,为企业节省较多的经济成本。对财务成本费用进行预算,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变化,能够有效反映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对企业财务成本费用进行控制,保证企业财务成本投入的科学合理性。财务成本费用预算,能够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生产项目,避免企业过度投资,造成企业财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成本费用预算,也是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内部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2、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能够为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提供方向以及依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主要是企业利用现有固定资金,选择合适的生产经营项目进行投资,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部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都会制定合适的投资计划,为企业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要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进行深入了解,保证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在企业进行投资之后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制定,还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社会经济进行考虑,确保投资项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需求,能够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3、重点工程项目安排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安排,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项目虽然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但是也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人员要做好重点工程的安排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企业工程进行分类,将重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整理,可以按照重点工程的投资金额进行安排,保证重点工程能够顺利实施。重点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保证重点工程的质量,还要对重点工程项目所需要投入的资金进行预估,保证重点工程项目的投资符合企业的经济实力。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做好企业资金投入的准备。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合

企业管理中应用生产经营计划,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加强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计划的融合,加快企业信息传输速度。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融合,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员工可以实时进行信息传输,并且能够提高企业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实现企业内容信息共享。利用计算机可以将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制作成流程图,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工作内容以及工作重点更加清晰,对加快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完成进度。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风险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四、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企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需要企业保证生产经营计划更加标准,从而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效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想要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更加标准,需要加强企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企业领导需要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标准化的认识,意识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对企业管理工作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生产经营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人才引进时,可以选择与高校进行合作,使更多的年轻人到企业中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高校学生不仅专业实践能力较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较高,符合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人才队伍建设需求。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同时,也要开通社会招聘渠道,招聘更多具有生产经营经验的人才。企业还需要对人才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生产计划人才的专业能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更加具有标准性,需要生产经营计划人员更加了解标准化的概念,促进生产经营计划更加符合企业管理需要,工作流程更加标准。

(二)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标准化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要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将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做好企业生产经营规划工作,需要企业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需要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适企业标准化管理策略,使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在进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分析,减少外界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影响,不断优化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结构,使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信息技术支持

企业管理工作中应用生产经营计划,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更加科学合理,使企业发展越来越稳定。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工作时,需要较多的企业经营数据作为支撑,企业要能够保证经营数据的准确性,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提供更多信息支持。企业想要保证企业经营信息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对现阶段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以及完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信息进行收集以及储存,作为企业信息库,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提供保障。企业还应加大信息收集范围,不仅是要对企业过去的经营信息进行收集,还要对企业所在市场信息进行了解,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使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更加全面。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收集的企业经营信息以及市场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这样能够使企业经营信息更加清晰,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也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检索,节省更多寻找企业经营信息的时间。制定企业经营计划需要具有针对性,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能够为企业提供合适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也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生产经营计划,需要将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变化作为依据,总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验以及教训,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发展规划,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菲菲.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1,11(04):125-126+133.

[2]陈丽君.企业管理中生产经营计划的应用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2019(11):191-192.

[3]姜倩.试论生产经营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4):174.

[4]宁征,王飞.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纳税,2018,12(26):225.

[5]张文烨.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6(14):38.

[6]田心.数字化矿井企业经营管理系统规划及作用[J].煤炭经济研究,2014,34(07):73-75.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金王集团

一、金王集团的国际化经营

青岛金王集团创立于1993年,主要业务是蜡烛时尚礼品,此外还有家居用品、洗浴用品、石油开采及零售业。集团在美国、欧洲、越南等地设立了24家分支机构,全球拥有员工5000余人。青岛金王是日用消费品蜡烛类行业中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三家上市公司。企业先后被评为中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Kingking品牌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国出口名牌。

金王集团的发展道路是借助世界商业巨头打开国际市场,继而拓展国内市场。1998年,美国沃尔玛公司通过对金王Kingking的严格验厂,向金王开放了其在全球的连锁店。随后,金王产品又挺进德国麦德龙、法国家乐福等世界500强商业集团,与世界500强前17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之后,金王集团相继在美国、韩国和越南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工厂,其在国际市场占据了年销售额第三的位置。

金王集团的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国际化团队

金王集团不仅雇佣当地的员工,还聘用当地的管理人员,让他们在遵循公司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自主管理。这省去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磨合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收益。比如,美国的研发中心,全部员工都是美国人,他们根据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仅按照公司规定按时向公司提交研发成果以及财务报告等。

2、吸引国际化客户

在与国际化客户的合作过程中,企业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中国人做事总是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可在跟国际客户接触的过程中,往往才知道,必须要按国际标准办事,否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比如,沃尔玛发现了不合格的商品,要下架,销毁或者遣送回原厂商,所有的下架、运输、销毁等费用都是有原厂商负责,这往往比商品本身的价值贵了很多倍。这不仅是收益的损失,也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不仅是产品质量,还有厂房、生产线、员工宿舍于福利等,都要按照国际标准来,甚至是员工的诚实与否都是合作前要进行调察的内容。

3、生产的国际化

在进行销售的国际化之后,生产也要进行国际化。在国外建厂是一个规避风险的好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经济风险,还能降低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形式,跨国投资主要以合资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偏低,而且投资领域和投资区域相对集中。

1、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在国际这个大市场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潜力大.企业处于发展初期,机构设置不完全,也没有形成固定的管理模式,便于根据国际化标准进行改革。同时由于规模较小,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容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2)生产成本低。这相对于国外的产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中国的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的价格都相对较低,较低的成本使得半成品及产成品的价格很低,在国外市场上相对于当地产品有较大的竞争力。

(3)国家政策扶持,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为其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与支持。

2、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难更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竞争力弱。

(2)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融资机会少,而且渠道狭小。资金短缺使得多数民营企业难以开拓国外市场。

(3)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较低。企业难以建立以知识和科技为企业核心的竞争能力,难以建立长远规划的国际化经营理念与目标。

(4)长期以来的本土化经营使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海外经营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缺乏人才,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没有采用国际标准,难以扩大海外市场。

(5)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差。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出于产品生产的上游,以加工、制造半成品为主,利润低,与国外的企业差距较大。从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东南亚各国的出口产品存在同构性,而且我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不存在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销售范围小,在国外不能形成自己完整的销售网络,又不能依附于其他产品的销售网络,使得分销渠道狭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急需解决。

三、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建议

对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在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形成完整的政治体制优势的基础上,企业要依赖于自身的努力。毕竟国家所能提供的政策有限,而且对于所有企业都是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的好坏,企业自身的努力有这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本文有以下建议:

(1)树立国际化经营观念,调整公司战略,确立目标。应充分认识到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调整企业战略,做好企业内的沟通工作,明确目标,并做好实现目标的规划。

(2)明确产权,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企业的制度安排要科学,要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

(3)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一切生产活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

(4)不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产品的创新性非常重要,必须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同时,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营销和管理等方面也要进行创新。构建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

(5)集中资源,构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民营企业的资金有限,必须选择企业价值链上的一两个重要环节进行投资,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其他企业的明显差异,是自己在同其他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具有优势。

(6)重视人才,尤其是国家化人才的培养,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注重员工个人的发展,这样才能留住员工,让员工逐步成长,成为对企业具有高度认同感、归属感的真正的人才。

(7)进行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拓宽国内市场,获得一定的资金回报,支持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8)改善企业财务情况,扩大融资渠道。在努力扩大融资渠道的同时,企业应该注重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这也要求企业进行营销和管理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宏兵.民营企业国际化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J].企业活力,2009,(2).

[2]蔡文著.构建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竞争优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篇4

一、长虹及其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历程回顾

(一)长虹集团的概况

长虹集团始创于1958年,公司前身为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的指导下,长虹做出了“保民”的历史抉择,在发展军品业务的同时,开始进军家电市场。历经30多年的发展,长虹已经成功实现由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军民结合的战略转变,成为集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网络、数码、芯片、能源、商用电子、电子部品、生活家电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2007年,长虹集团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大关。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的双重影响下,长虹集团仍然实现了380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4%,实现工业总产值335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出口创汇5.6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28.7%,长虹品牌价值达到655.89亿元。

(二)长虹国际化经营的历程回顾

1.产品国际化

1998年,长虹开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当年完成出口121万美元,海外业务由此起步。2001年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价格持续走低的行业状况,长虹产品出口突破1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19%。2002年以后,长虹的海外业务更是突飞猛进,每年的出口销售额均在4亿美元以上。目前长虹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东南亚、中东、澳洲、美洲、拉美、北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资本国际化

2000年,长虹开始设立海外工厂,先后在印尼、澳大利亚、捷克、韩国等国陆续成立印尼长虹、澳洲长虹、欧洲长虹。其中长虹在捷克投资的家电生产基地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捷克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在欧洲自主投资的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2008年,长虹又投资扩充在印尼的生产经营基地,这一事件标志着长虹资本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品牌国际化

伴随着长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长虹也积极开展长虹品牌的塑造工程。首先将距离中国最近的东南亚市场定义为长虹的品牌市场,以树长虹品牌为出发点,打造中国知名品牌形象。在美国、欧洲、中东、非洲等地以推广特定产品、参加各种世界知名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的方式,提升长虹品牌全球知名度。2008年,长虹抓住奥运商机,将品牌核心文化以体育为平台进行再次提升与超越。世界品牌实验室(WBL)200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长虹品牌价值达到655.89亿元,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前六强。

4.人员国际化

人才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成败的关键。为扩展国际市场,长虹非常重视人员国际化,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一方面对本土员工进行国际贸易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大力招收国际贸易人才,特别是在海外办事处招纳了一些当地懂企业运营、有敬业精神的国际化职业经理人。同时,长虹还大力推动海外市场本土化的人才战略,来自日、韩、美等国的大批技术、管理专家加盟长虹。人员的国际化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标准和新的方法,不断推动长虹与国际市场接轨。

二、长虹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

1.选择合理的目标国别市场

正确选择目标市场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基础。在选择目标国别市场时,与国内其它家电企业“先发达国家后发展中国家”、“先难后易”的战略不同,长虹在借鉴国内市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实力和国际市场调研结果,确定以印尼、北美、澳大利亚及东盟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和技术去开拓家电市场。实践证明,长虹确定的海外目标市场是合理的, 到2003年底,长虹彩电全球用户突破8000万大关,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拥有2亿多人口的印尼市场上,长虹每年的增幅均超过50%,印尼长虹的年产能达到彩电35万台,空调15万台,DVD30万台以及数字卫星接收机10万台。长虹空调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7%,成为印尼第一品牌。

2.采取组合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中国家电企业走向国际化有三种模式。一是通过贴牌走向国际化。贴牌又分为两种形式:OEM和ODM;二是以自有品牌直接进行国际市场;第三种,通过收购海外经营不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由于每一种模式对具有不同背景的企业具有选择权的限制和效力约束,因此,不是所有的进入模式都能给采用它的企业带来最佳的效益,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采用每一种进入模式。在进入模式的选择上,长虹根据自身拥有的制造优势、技术优势,针对目标市场的环境差异,选择了自有品牌、加工定制、OEM加工相结合的进入方式,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单一模式所带来的风险,而且也使市场得到了迅速拓展,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3.重视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进军海外市场以来,长虹共完成了 300多项新产品开发,如先后推出的数字高清彩电、数字高清背投彩电、 LCD彩电、 PDP彩电、彩电 +DVD以及彩电 +DVD+VCR、 DVD+VCR组合产品、数字家庭影院、数字变频空调、数字卫星接收机等一系列数字化产品,一经投放海外市场,就受到海外客户的普遍欢迎,从而为在全球市场成功推广长虹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差异化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为了迅速占领国际市场,长虹制定了差异化的经营战略,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确定不同的产品定位与市场定位,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比如在越南、非洲、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以大众化的实用性产品为主,而在欧洲、澳大利亚、中东、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以数字可录DVD、数字高清电视、数字高清背投、数字卫星接收机等高技术附加值数字新品为主,并综合考虑经营渠道与经营环境,采取自主品牌与OEM相结合的方式。正是得益于这种差异化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长虹在经历美国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立案”后,在美国以外的市场仍能实现3亿美元销售收入。

5.全球化的品牌文化建设

品牌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标志。长虹在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同时,大力推进品牌国际化战略,制定了详尽的战略计划及部署。在市场运作上采取海外根据地战略,首先在印尼、澳洲、捷克、中东、俄罗斯等地构筑庞大的营销网络,进行品牌传播和推广,使“长虹”品牌成为海外市场上最受欢迎及销量最大的家电品牌之一。在此基础上,长虹立足全球市场,明确提出要依托长虹品牌在印尼、澳洲、捷克、中东、俄罗斯等地已有的良好基础,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将长虹品牌打造为世界知名品牌。

三、长虹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国际化经营的全球战略观念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时,企业必须进行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对策。但是,在长虹国际化的进程中,始终缺乏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准确定位和长远规划,突出表现在2004年,美国决定对中国彩电征收高额反倾销税。长虹应对反倾销的国际化战略实践表明,企业没有准备一个好的跨国经营战略,缺乏跨国经营战略管理能力,匆忙走出去只能是一败涂地,更不能实现规避贸易壁垒的目的。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家电产品的核心技术及技术附加值正越来越多地从整机向关键元器件和软件领域转移,没有核心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很难持久。尽管自2004年以来,长虹加大了技术创新投入,推行“三坐标”战略,并及时调整海外战略及出口产品结构,针对海外市场特点研发新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企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和研发体系。

3.国际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2004年年末,长虹在美国的进口商APEX公司拖欠账款高达4.675亿美元,而可能收回的资金仅有1.5亿美元,这意味着最高可达3.175亿美元的欠款白白流失。然而,从长虹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长虹的巨额应收账款并不仅仅是财务问题,其根源是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特别在产品发送过程中没有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

4.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存在失误

为了开拓发达国家的市场,长虹以美国市场为突破口,实施低价策略。但是,2003年美国对中国彩电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判决给长虹的国际化道路带来了沉重打击。其次,表现在长虹销售渠道高度集中,使渠道失去灵活性。在美国市场,长虹主要以APEX品牌的名义,通过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美国大型连锁超市销售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导致长虹遭遇了重创。

四、长虹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长虹10年的国际化探索和实践,尽管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对中国其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1.树立全球化的国际经营理念

观念国际化是国际化战略的根本和前提。一个全球化的企业需要具备全球经营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对市场机遇的深入洞察。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国际化企业无法回避的一个矛盾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思路要全球化,行动要本土化。在面对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家电企业只有以全球视角来审视并组织自身企业,树立全球化经营理念,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寻求和把握机遇,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2.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以技术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支撑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家电业要走向国际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必须依靠技术和自主创新。当前,随着自主创新成为家电行业的导向,整个家电产业链也会逐渐实现向中、高端过渡。为此,家电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对国内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加大技术创新和应用力度,切实为顾客带来价值。否则,其产品、服务的品牌化很难实现。

3.确立全球化的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商业信誉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没有品牌支撑的国际化是不可能长久。全球化的品牌战略是立足于全球市场发展自己的品牌,从而成为全球性知名品牌。当前,在国外强势品牌已先期进入并占据国际市场主导地位情况下,我国家电企业要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全球化品牌,必须强化品牌建设工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的塑造和推广,赢得市场份额。

4.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网络

长虹的国际化实践表明,在进入某一海外市场时,如果企业模式单一,虽然在初期能够为企业节省资金和时间,但企业容易受到中间商的控制,影响企业的效益。所以,国内家电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应该积极构筑和完善自己的销售、服务和增值体系,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灵活的商业流通模式,形成高效的营销网络。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要参与国际竞争,一定把拓展国际销售渠道,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网络放在重要位置,这比增强其制造能力更为重要。

篇5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理论回顾

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西方理论界近30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Johanson和Vahlne(1975,1977,1990)较早开始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日本学者小林规威通过对日本以及欧美多家跨国公司历时7年的研究,提出了“海外经营五阶段”论,即出口阶段;进口替代品的当地生产阶段;海外生产阶段;以全球战略进行跨国经营阶段;全球战略经营的深化阶段。美国学者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D. Robinson)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国际化经营六阶段论,即起始阶段、出口阶段、国际运营阶段、多国阶段、跨国经营阶段、超国际阶段。泊尔穆特在罗宾逊理论的基础上,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社会文化背景的适应过程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权限划分上,提出了四阶段论,即国内指向阶段、当地化阶段、区域指向阶段、世界指向阶段。安索夫从企业国际化经营由低至高渐近的不同形态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三阶段论,即出口阶段、国际阶段、跨国经营阶段。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私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张晖萍、陈永志(2002)论述了我国私营企业90年代以来的国际化经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罗丹江(2004)分别论述了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快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融资结构选择。木志荣(2004)阐述了私营企业不同时期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变化。

目前国内多数研究集中于私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融资、内部管理等具体问题,对我国私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阶段仍处于探索中,以某一特定类型私营企业为对象并综合考虑一条适合其国际化路线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以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出结合OIL范式的国际化阶段模型,说明该类私营企业向各个阶段转化的条件,并分析阻碍该类私营企业向下一个阶段转化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演进

(一)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OIL优势影响因素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是指产权属于私人所有,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科研成果商品化、国际化为主要目标,进行技术研究开发、技术输出和新产品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国际化经营的动机看,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主要是一种市场寻求型企业,即将自有的核心技术以技术转让或技术合作生产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当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后,进而寻求改进资源的全球配置效率和企业管理效率,直至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因此,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是经营动机交叉且递进的企业类型。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能否成功地参与国际竞争取决于企业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和区位优势(L)的强弱情况,而OIL优势的具备与否和强弱是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给出了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OIL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该类企业的规模、产权状况。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技术水平、政策水平和融资环境。科技人员、科研投入直接影响了该类企业所有权优势的状况,即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产业技术水平、政策环境和融资环境对该类企业的区位优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OIL优势分析

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优势的变化,本文将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分为国内运营、国外进入、全球运营三个阶段。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最高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即逐渐具备OIL优势等三个条件,同时成为规模巨大的企业。表1描述了该类企业在不同国际化经营阶段的OIL优势演变的一般情况。

在国内运营阶段,该类私营企业主要在国内经营,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较弱,还不具备区位优势,主要是通过非股权安排、出口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由于企业规模不大,科研人员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或者合作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规模和科研投入的有限等限制了该类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的提升。此外,该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此时往往是高度统一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但随着该类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过于集中的产权制度会降低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水平和整体效率,将阻碍该类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能否将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开发的中间产品转化成最终产品取决于该类企业内部化能力的大小。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开发和销售会引致金融需求显著增加。此时企业规模较小和私营性质常常影响了该类企业的资信能力和抵押能力,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内部化能力的提升。此外,这个阶段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产权制度可能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和伴随企业发展反而降低的效率水平,这些因素也影响着该类企业内部化能力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抵押能力,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内部化能力的提升。此外,这个阶段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产权制度可能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和伴随企业发展反而降低的效率水平,这些因素也影响着该类企业内部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国外进入阶段,该类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进一步加强,东道国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提供了该类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逐渐以较高端的形式如技术投资、建立科技园、本土研发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跨国并购、投资办厂等在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参与国际化经营。

在这个阶段,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逐渐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研发人员的当地化、科研投入的增加都会促进该类企业所有权优势的进一步增强。此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逐渐分离已经成了该类企业这个阶段发展的内在需求,增加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尝试产权构成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产权变化也直接影响该类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东道国区位优势的逐渐显现是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到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随着该类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直接在东道国进行投资,对该类企业的内部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该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逐渐分离将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该类企业在内部消化中间产品的能力。此时该类企业的资信能力和担保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部分解决该类企业在国外进入阶段的巨大资金需求,促进内部化优势的提高。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国内相对低的产业技术水平、对该类企业不利的政策环境和融资环境都促使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以谋求该类企业的自身发展。

在全球运营阶段,企业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进行调整,寻求子公司之间的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个阶段该类企业已经能够在多个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建立科技园、设立分支机构、战略并购、关联投资、实施技术入股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都已达到较高水平。此时该类企业已经成长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跨国公司。

(三)国际化经营路径演变中存在的主要阻碍

1.融资障碍。融资问题是我国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面对的首要障碍。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0年的调查结果,私营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感到困难和很困难的占63.3%,时难时易的占22.1%,比较容易贷到款的只占14.6%。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的有限性、抵押能力差,加之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国内上市额度的稀缺,使这类企业空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却因融资困难而步履维艰。

2.产权障碍。产权状况影响着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强弱。产权不明晰,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具有交易性等,直接影响到私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私营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包括上市募集资金,内部持股等,成为制约该类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产权不清(尤其在家族化企业的发展初期)、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带来弊病,随着该类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顺利与否。这种产权状况无法使企业享有管理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收益,将逐渐成为该类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表2显示了企业资产规模越大,私营企业主越倾向于减少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

3.技术障碍。对于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而言,该类企业的技术水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载体,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了该类企业能否成功走向国际化经营道路并向下一阶段转换。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私营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是比较低的,直接影响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即使对于该类企业的自有技术,在企业发展初期也多来自于对其他企业先进技术的模仿。创新观念不强、自身研发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和规模的有限性也阻碍了该类企业自有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提高。

三、结论及建议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路径与大型企业有较大的差别,也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不同。其国际化经营动机表现为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所有权优势)主动寻求国外市场,并在融汇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由于技术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的缺陷,我国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从整体上看还处在创造OIL优势的起始阶段,因此,如何拓展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加大政府和企业的研发投入是推动该类企业向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阶段演进的关键。

(一)改善融资环境,拓展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要积极发展与私营经济相适应的各类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满足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不同阶段的间接融资需求。继续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国际化经营初级阶段的出口信贷优势。同时加快担保基金体系和创业基金体系的建立,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满足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在技术成果产品化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在企业的国外进入阶段和全球运营阶段,面对越来越频繁的资本运作需求,应加强企业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外资金融机构在资本运作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其次,拓宽国内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发展二板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同时鼓励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上市融资。

(二)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实现产权明晰化、多元化、市场化

首先应该在创业初期在家族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界之间明确界定产权。产权明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企业长期的稳定。其次,要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投资主体单一或“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容易造成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分配关系失衡,从而无法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考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构成时,可以尝试把产权股分为资本股、土地股、技术股、管理股、创业股、风险股、员工股等,让企业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获得相应的索取权,才能调动创新者、创业者、经营者等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随着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的深入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上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造成所有者不堪重负,由于管理能力有限,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该类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必须加速两权分离的步伐,培育真正的职业化的经理人员市场,实现管理专业化、专家化。

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 精细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22-02

精细化管理因为在当代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为当代企业所重视。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和理念,其产生于对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现实思考。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企业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是当时社会分工和企业改革精细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需要企业对品牌、服务质量、后期维护、市场的进一步了解和重视,当当代社会不断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管理也逐渐需要与之同步发展,就目前的企业管理的现状来看,常规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符合当前企业精简成本的需要,也正因为如此,当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始需要为当前内部最大限度的节约和调整目前所需要的资金而做出相应的改革时,此改革其本身也同时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资源使用成本。

一、精益管理产生的原因

精益管理主要针对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加工材料浪费、修理和重复整合浪费、在设计的过程中因为设计和制作的不当而出现的对职工时间和体力等的浪费、由于过程中断而出现的需要等待时货物的贬值、库存资金的被占用、制作过多引发的对空间和资源等的浪费及占用、管理方面存在的缺乏事先的准备措施和因为忽视问题而造成的损耗、产品与市场要求脱离而导致的市场销售滞后等,此类问题均会增加企业的内部压力及运营成本,对于企业的利润值等方面均会进行耗损。以日本丰田汽车制造为例,按照下图所示的丰田的基本生产方式的流程来说,其在改革之前所使用的精益生产方式由于缺乏精益管理的有效性帮助,而导致其无法在降低成本、改善对顾客的服务质量、高效生产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节。

由此,精益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应运而生,并对涉及到库存、故障、缺陷、事故、人力资源、纸张文件等方面分别的进行了资源的节约。当精细化管理模式发展到当今时代的时候,市场经济融入让当代企业中开始将精细化管理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在对自身进行改革的同时,将精细化管理应用纳入到对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中来,并以其来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对经济管理手段的精细化运用。

二、经济管理在当代企业中的应用方式

经济管理在当代企业中的应用主要借助经济管理工具来实现,一般来说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下,科学的经济管理应用管理工具主要在生产、制造业等的各个环节中应用的较为广泛,以制造业为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式主要是降低成本、完成产品的差异化和规模化竞争,而这些均无法借助简单的操作方式或者方法就可以实现的,一旦对其使用规模化的把控手段,就必然要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操作,而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使用到的管理学、技术经济学、运筹学等均需要有所介入和融合应用。

1.经营管理工具在制造业中的精细化应用

从传统的层析法的使用中纳入了复杂系统的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将经济管理中的各项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均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和归拢。而在梳理和归拢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元素、不同层次所排列起来的定向性关系以及向量和权重向量所排列出来的次序,这些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归拢有着直接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需要与综合的评分法融合起来,一起作为对于采购时、对功能对比时、对于设备的价值使用时等的综合性分析和应用。

对某些设备的购买中使用次放放将进一步缩减成本并致力制造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数列矩阵来,借助标度对每一项进行比对,进而找出最适合企业发展并能同时节约成本的有效器材。通过对矩阵的计算和对于信息的对比可以找出在现有的条件中最适合企业发展需要并且可以减少和节约成本的有效设备来。

2.经营管理工具在企业日常的管理过程中的精细化应用

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不仅仅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来,在企业的日常人工分配和管理应用中,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所体现,如将人事管理、财务、运输管理、会计、库存等方面的成本和管理应用纳入为一体化的经济管理手段。在它的帮助下,管理人员可以就当年的预算来对企业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调配。

如此使用经济管理的方式则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在资源合理利用方面所存在的规划下出现的调配类型、数量、范围无法与当前的发展需要相应和或者所采购的和在实际应用中所使用到的人员分配、物资调配的过程均不能符合现实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比如,企业本身所存在的人员分配问题方面,当企业的相关策划案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讨论符合企业所要求的发展需要,那么在执行阶段就要根据不同的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来恒定当前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按照变量的法则进行运算的话,那么在经济管理的运筹学软件的整体规划和调分配中,对于企业的实际需要则进行矩阵式的罗列分配。如设定从0到11之间的变量,根据当前函数的组合状态和之间的区别点及差别点进行梳理,那么其表现可以如下所示:

X1+x21+x31+x41=1,根据模型的最终统计出的值别来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值别来,其最终计算出来的数据就可以作为整个工作在分配时的实际需要数量和需要值别,并按照这个数额对整体进行分割化的工作配备。而每个员工究竟在某项工作中的切实使用时间和最终使用的时间都会在具体的管理中有所反映。

借助经济管理中工具的现实性使用,对于成本比例比较低、实际应用比较广、运用方法比较操作简单的经济管理学工具,在当前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均有所使用和体现,这种做法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会逐渐的被推广开来,虽然并不能完全应用在所有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精细化,运筹学比例的逐渐科学化,人员和事件的逐步明朗化,以及耗费时间概率以及计算的标准逐步的明晰化等,经济管理在当代企业中的精细化管理和应用将借助经济管理工具而逐步的被发扬光大。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的应用,在经济管理中实际还存在着目标成本管理法和信息管理法的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相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工具来说更具有精细化的意义,其将企业内部的经济运算方式借助预算的方式来予以规划和统计,这种方式主要需要与整个公司的大环境想使用,一旦企业内部的公司关系过多、各个部门之间甚至需要相互提供劳务和产品进行工作的交换,那么企业的成本核算则更加的需要进一步统一和完善,按照市场价格,企业整理出完整的责任和义务的对照表格,并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制定出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发展需要的有效性报告来,而这些都离不开对企业所预先进行的精细化管理式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最重要的是在进行经济管理的初期所使用到的划分思想和策略。由此,在整个的经济管理体系中,对于其目标的定位和对整个企业的分析,将领先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战略而单独成为具有个性化和具象化的工作方式。这些工作方式和方法均离不开对企业的进一步深入化分析。

参考文献

[1] 彭晖.精细化管理在房地产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大学.2011(05).

[2] 殷睿.精细化管理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研究.财会研究.2012(12).

[3] 周继东.企业精细化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篇7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

一、前言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集体企业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力集体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不断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和优化。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的创造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电能服务,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经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二、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问题是影响我国电力集体企业实现规范化经营管理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国电力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体制起步相对较晚,并没有创建完善的管理体制,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渐被边缘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资产经营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投资管理等存在许多问题。

2.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电力集体企业的人员密度相对较大,职工数量众多,职工的组成也相对复杂,主要包括劳务派遣人员、外聘人员、全民职工以及集体职工等。但是,我国电力集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较低,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缺乏自我发展、自主管理,影响电力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进程。

3.缺乏有效的监管

基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自发性,正是由于集体企业的该种特点,国家在进行电力集体企业监管时,为了不影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发性,并没有创建完善、统一、规范的监管制度,再加上电力集体企业的分散性,增加了规范化管理难度。

三、加强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电力集体企业作为典型的集体企业,内部利益主体众多,为了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应该以实现集体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为重心、以民主为原则,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电力集体企业管理层、领导层在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时,应该征求企业全体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的员工也应该充分的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对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企业既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与优化。同时,在创建管理制度时,还应该根据电力集体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经营特点,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最终创建一个健全的电力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

2.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是一个企业集体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的综合,通过创建以人为本的电力集体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全体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的规范化以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力集体企业想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应该创建积极向上、健康的企业文化,为员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员工在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健康价值观;其二,应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结合,将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融入企业文化中,创建一套员工行为准则,例如,在某电力集体企业中,创建了“四统一”电力集体企业文化,重点宣传和强调“一个国家电网”概念,让企业所有人员树立“我国国家电网人”的观念;其三,应该加强和员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员工的各种需求,并尽可能的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的问题,让所有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以此调动与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提高监管力度

通过对我国集体经济现状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想要创建全国统一、规范的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主体是不现实的。为了帮助电力集体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创建以风险防范与规范化管理为中心的基层监管制度,明确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将电力企业企业作为监管重心,创建电力集体企业监管部门,配备专业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尤其是重大经营决策、管理策略,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监管力度,为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4.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通过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能够为企业职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电力集体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将自身价值和电力集体企业的集体价值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的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其一,创建完善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稳定的劳工关系,为提高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用工合同管理。

5.加强培训

电力集体企业应该制定健全的培训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电力集体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此外,为了对企业培训水平进行监管,还应该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培训之前,对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素质水平进行测试;其二,对培训课程的内容进行评估,并调查员工对培训内容或者培训课程的反映;其三,对员工的培训成绩、培训效果或者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总结和分析;其四,当培训结束之后,对于通过考核以及考核成绩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为实现电力集团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电力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电网建设、电力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能够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陆舟.浅谈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中的战略[J].中国商界,2011,(10):194.

[2] 吴佩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J].管理世界,2014,(25):105.

篇8

企业经营业绩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存在正比关系,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企业经营业绩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是仅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口号,而是要通过大量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和培训工作来加以落实,这就需要企业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又必须以良好的经营业绩为前提。其次,企业经营业绩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参考,指引了方向。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不同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量身定做。这就需要通过分析企业在业绩上不同的表现,来确立不同的企业文化精神内核,设计不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需要企业领导层从经营业绩中找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提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例如,当企业经营业绩处于上升阶段时,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趋向于更为进取和开拓;而当企业经营业绩处于下滑阶段时,企业文化则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加人反思的成分,应该趋向稳健和保守,以免出现盲目性。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作用

作为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业务经营的指南,对企业的业务方式和风格乃至经营业绩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尽管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有多个,但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企业形象、内部管理机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此,笔者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似显而易见的,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树立企业的价值理念,然后对企业内部组织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把企业价值理念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方式,可以更好地实施人本管理,培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产生归属感,增强团结、互信和执行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逐渐成为企业成长尤其是经营业绩增长的关键。当今世界是一个重视人才与创新的世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更加主动地引导和激励企业员工自主创新,提升技术,从产品内涵、质量、售后服等方面提高其竞争力,并创新经营模式和方式,开辟全新市场空间。另外,企业的具体产品定位,长久发展规划等都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企业文化建设,可以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更多优势,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空间。

(三)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更好的公众形象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制导系统,不仅可以动员企业员工,还可以鼓舞、推动企业发展,甚至可以成为无形的手掌控企业的发展,这是企业不可复制的法宝。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必然要与企业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企业文化的实效性就体现在要不断促进企业成长,这是优秀企业文化所必然包括的功能和特征。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更新,还可以让企业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向客户以及社会公众展示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这是企业无法计算的无形资产。

三、结语

篇9

1.民营企业贸易活动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国际贸易量的迅速增长,我国民营企业的贸易活动已经跨越了国界,正在与各国的企业、市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贸易往来必会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会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

2.民营企业生产加工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了跨国流动,这就使得各国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各国企业的生产活动日益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并使国际分工得以细化和深化。以波音公司为例,其生产的波音787客机,如果按照价值计算,该公司只负责生产大约10%(尾翼和最后组装),其余部分的生产由遍布全球的40多个企业完成,机翼由日本企业生产、起落架由法国企业生产、碳复合材料由意大利企业生产,其余数以万计的部件则由韩国、南非、墨西哥等国家的企业生产。可以说波音787客机并非完全是美国公司制造,准确地讲是多国企业制造的产品。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始从世界各地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采购,通过这种全球化生产加工模式来降低经营成本,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民营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投资所在地的企业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并且都会制订全球战略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民营企业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逐步与世界接轨,客观上要求这些企业实施全球化的经营模式来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为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提供很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作为整个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使得市场经济在各国家之间快速发展,促进了金融、贸易、科技等在各国间的流通,很多的跨国公司为了降低产品的成本,往往会选择在人工费用较低、生产资料较丰富的地区或国家来进行投资,这为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2.为我国民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良好的机遇

当今世界,科技快速发展,信息迅速传播,特别是对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技术的发展速度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掌握了技术就掌握了主动权,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民营企业能够以较小的代价从发达国家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这些技术和经验如果靠企业自己研发和积累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经济全球化能够为我国民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良好的机遇。

3.促进我国民营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我国的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内民营企业在追求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时往往忽略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二产业较弱,第三产业滞后,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与竞争,这就要求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来调整投资与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民营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

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降低成本,帮助这些企业获得更多利润,进而促进其发展。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外贸出口,使民营企业可以面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样我国民营企业可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获取经济利益。虽然经济全球化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但是这也促使我国民营企业加速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进这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为我国民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我国民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营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1.使我国民营企业遭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扩张提供了良好契机,这些大型公司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得到加强,他们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会对我国的民营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凭借其控制的先进技术以及所提供的良好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直接与我国民营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容易加大我国民营企业同世界先进企业间的差距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这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在抵抗商业风险和投融资等方面处于劣势。现在仅仅依靠消耗资源、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这就使得技术相对落后的我国民营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民营企业与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差距将会进一步增大。

3.使我国民营企业更容易遭受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市场和金融机构有了紧密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国的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已逐步形成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资本的国际化也带来了资本风险的国际化,一旦某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可能就会波及到其他国家甚至是造成世界范围的危机。经济体系这种特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容易引起国际经济的连锁反应。这会使我国民营企业更容易遭受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

四、我国民营企业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1.我国民营企业应坚定不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浪潮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民营企业应顺应这种发展,把握机遇。历史证明,过去的闭关锁国,造成了国内民营企业未能将眼光投到世界领域,未能及时了解所处行业的世界发展水平,国门洞开后,根本无法抵御来自世界企业的竞争冲击,有了这样深刻的历史教训,我国民营企业更应该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挥现有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遇到风险时保持清醒的认识,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发展战略。

2.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制定合理措施管控风险

首先,民营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力度,建立起完善高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好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其次,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现代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不仅仅局限于厂房和设备,还应包括研究成果及知名商标、商誉等知识财产。学习并利用好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利用我国的法律制度保护自身的权利,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3.我国民营企业应重视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日趋明显。国际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需要不断地研发市场所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或者是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保持优势。

4.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并形成学习型

的组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正逐步处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环境中。目前企业间的竞争正由产品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企业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实现发展目标的首要资源。企业需要根据其发展战略来制定长远、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人才的培养工作贯穿于企业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将企业建立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型组织,企业内部应重视人才培养,杜绝形式主义,真正提升员工的能力水平。

5.我国民营企业应转变企业管理理念

篇10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企业社会责任;竞争优势;影响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 问题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本的国际化,但在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困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大问题。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企业的唯一任务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经营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1]伴随着利润的获取,国际化经营企业也给东道国造成了诸如环境、劳工、消费者权益等社会问题,使其经营活动面临信任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要求国际化经营企业对造成东道国的上述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但企业毕竟是自利性组织,根据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资源耗费和企业成本,进而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相比处于不利地位,降低企业竞争力。[2]因此基于外部压力而为的社会责任承担行为不可避免地显出被动应付和暂时性等特点,不能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初衷。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理论层面厘清国际化经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明确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为国际化经营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二、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

探讨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用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必须明确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早期的管理学理论侧重从产业、市场结构和外部竞争环境角度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也从仅关注企业外部环境转向对企业内部独特资源、能力的分析。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拥有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上述资源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和难以替代性特点,就构成企业拥有的特殊异质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3]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促成企业获得那些稀缺的、有价值的、无法替代的、不易模仿的特殊异质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竞争优势。

(一)显性影响机理

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时,面临的市场和环境不同于本国。企业要在东道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履行社会责任是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即是对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品牌的意愿以及商品的选择受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的影响。[4]企业如果在东道国通过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提升服务质量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重视产品后续使用和服务的改良,会促使消费者增加对企业品牌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购买意愿,强化对企业的情感反应,进而促进产品销售并获得消费者更多的信任与合作。消费者对企业的这种情感反应和理性认知就成为企业的社会资本优势。它能够使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加企业财务收益。该种优势因其稀缺性、价值性、不可复制性以及难以替代性等特点,成为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特殊异质资源,构成其竞争优势的源泉。

同时,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直接增加人力资本优势。如果企业在东道国能够承担旨在促进员工成长、保证其安全并提高福利的责任,可以使员工产生更高的满意度和集体认同感,降低员工流动率和缺勤率,并激发其更大的工作动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率。[5]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还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企业给员工提供合理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还能够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因此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加强员工和潜在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认同感,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本优势。该种优势同样是企业的特殊异质资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构成企业竞争优势之一。

国际化经营企业对投资者履行社会责任还能直接提升企业的资金优势。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投资者资金安全和收益,经营业绩发展趋势可预期,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投资收益能力较强,会极大地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并追加更多投资,形成企业的资金优势。该种优势作为特殊的异质资源,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机会,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如果消费者、员工和投资者对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能够予以积极明确的回应,可能会给国际化经营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构成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影响可以直接通过企业的财务收益增加来体现。

(二)隐形影响机理

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除对消费者、员工和投资者等直接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以外,还对企业合作者、东道国政府、当地社区和大众等间接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如果国际化经营企业未来发展预期良好,并具有合理的经营风险控制措施,同时面对东道国经营环境变化,拥有良好的应对变化能力,那么该企业的合作者也会增加信心和信任,愿意持续与该企业合作。这种来自企业合作者的信任和合作,虽然不像消费者等对企业的信任那样明确可见,经济效益立竿见影,但也会增加企业的社会资本优势,并最终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同时,国际化经营企业通过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伦理责任和社会慈善责任,还可使东道国政府、当地社区和大众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增加对企业的满意度和认同度,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对社会大众的情感吸引力。这种诚实信用的企业形象是无法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的,只能依赖企业长期稳定的投入而逐渐积累,国际化经营企业通过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而得到社会认可和信任,构成企业独一无二的社会资本资源优势。

上述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虽无法直接体现在企业近期财务收益增加,但企业合作者、东道国政府和当地社区、大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后形成的信任和支持,会大大增强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商誉和危机处理能力,从而间接增加企业竞争优势。

三、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成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前提条件

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满足以下特定的前提条件才能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显性和隐形影响。

(一)核心条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积极回应

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的决定性因素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反应和积极回应。如果东道国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敏感度不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不强,投资者在投资时,劳动者在寻求工作时,没有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决策重要依据,东道国政府、当地社区和大众也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积极回应,企业就不会受到履行社会责任压力,也就不会形成企业的特殊异质资源,不会产生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消费者不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因素,就不会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产生影响,企业的财务收益也不会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所增加,相反还会带来成本增加和收益下降。没有经济因素的驱动就不会有企业主动积极承担的社会责任行为。只有在利益相关者能够对社会责任行为做出积极回应和反应的情况下,企业才能获得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利益和优势,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二)制度条件:东道国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制度约束

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下进行的。企业是否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要受相关制度的约束,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企业社会责任在东道国若是以正式制度形式存在,则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东道国利益相关者也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生积极迅速的反应,从而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由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认识差异,当前,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并没有形成可实施的正式制度,此时国际化经营企业就必须注意东道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非正式制度约束。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受非正式制度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具有更加敏锐的反应和更加强烈的偏好,这就使得国际化经营企业如果不履行社会责任就会受到利益相关者有力的抵制和反对。

在东道国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下,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会收到政府的惩罚管制和利益相关者的强力抵制。而管制和抵制又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东道国制度约束对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成竞争优势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条件:信息公开透明并自由流动

东道国利益相关者对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积极响应,可以促使国际化经营企业获得特殊的异质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只有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才能迅速准确地了解发生的事件,避免出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反应又能给予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以经济回报,给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以市场压力,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如果东道国缺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公开透明机制,利益相关者就不能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快速有效的反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对其销售、企业形象没有任何积极作用,还可能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从而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更不会获得企业竞争优势。

核心条件、制度条件和信息条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国际化经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正向关系的前提约束条件,即使东道国存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约束,利益相关者能够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积极回应,如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能实现公开透明,利益相关者也无法对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结论

国际化经营企业对东道国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后,可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但国际化经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正向关系必须满足相应条件才会发生。没有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回应,东道国对社会责任的制度约束以及社会责任信息公开并自由流动的条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不会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相关竞争优势后,又会因获得的竞争优势而增加企业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因此国际化经营企业在获得竞争优势后会继续强化各种社会责任行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二明,郑平.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软科学,2006(4):53-57.

[2]郑海东,孙宽莉.CSR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基于企业声誉视角的案例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64):73-78.

[3]程民选.论社会资本的性质与类型[J].学术月刊,2007(10):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