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品行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3:0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品行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品行业论文

篇1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经验

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项基础建设。目前,我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个有利时机,着手革除历史上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弊端,逐步建立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环境,使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能在与本人的知识、能力和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为振兴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繁荣文化贡献力量。

我院的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编制是1993年由上级部门规定的,距今已有十几年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而且现在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的政策,这将鼓励更多人自觉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去争取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故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专业技术职称低聘,即获得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多年,仍然受聘于低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甚至出现取得主任医师资格多年,依然只是受聘于主治医师等现象。这必将大大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些单位出现了跳槽现象,造成了人员不稳定,势必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院从2003年开始试行专业技术职称内聘制度,实行至今已有七个年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具体做法

根据上级有关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文件精神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暂行规定》,从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专业技术资格、专业技术水平、科研能力、计算机、外语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规定。每年医院根据岗位需要,推出一定数量的岗位进行竞聘。组织符合聘任条件的职工进行竞聘演讲,由学术委员会评分,党委会讨论,择优录聘;并对内聘人员进行动态考核办法,实行两年一聘,打破聘任终身制。

1.1按需设岗。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设置岗位。主要是考虑各科室各职称、各层次人员的科学合理的配置,尽量达到最优化管理。避免有些科室高职称的医务人员较多,有些科室高职称的医务人员较少等及各科室、各专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护士岗位,在实际临床工作当中,可起到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纽带作用。

如果发挥好的话,不仅可以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医院的信誉。

1.2组织报名。由组织人事科负责。以医院名义发放文件至各科室,通知符合条件的人员限时到人事科办理报名手续———填写表格,递交材料。具体要求按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暂行规定》执行,实行公开透明的聘任制度。

1.3资格审核。组织人事科对递交材料进行真实性复核,并参照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其竞聘资格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其中包括获得资格证的时间(我院目前是要求获得资格证满一年才具备竞聘资格),学分证的情况(主要是检查医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情况),(刊登杂志的级别)等等。如发现不符合竞聘资格的人员,则及时反馈给本人,取消其竞聘资格,中止竞聘程序。

1.4竞聘演讲。组织符合竞聘资格的人员参加演讲。

医院学术委员会作为评委,进行评分。主要是让竞聘者介绍个人工作学习情况,竞聘岗位,个人优势,以及竞聘的完成目标。学术委员会通过竞聘的情况,对其业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德医风、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分。演讲结束后,竞聘者离场,立刻组织工作人员当场计分,当场公布分数、排名情况,拟定聘任名单提交党委会讨论决定,做到快速、公开、透明。

1.5党委讨论,择优录聘。党委会根据竞聘者的演讲情况、学术委员会提交的聘任名单,综合考虑竞聘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集体讨论、决定拟聘任名单。

1.6公示聘任名单,颁发聘书。将党委讨论决定的拟聘任名单在院务公开栏进行为期七天的公示,接受全院职工的监督。公示期间,职工有权以实名制方式向院纪检或人事部门反映情况(不接受匿名投诉)。公示期满,如未收到有效的投诉,则视为无异议。最后,以医院名义与受聘人员签订专业技术职称内部聘任协议,并颁发聘书。具体工作由人事科负责。

二、初步取得的成效

2.1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2解决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2.3激励职工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鼓励大家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4为医院人才稳定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3.1虽然文件规定实行两年一聘,动态考核制度,但实际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动态考核的标准难以把握,具体指标的制定难以做到合理、科学。

3.2实行内部聘任制度,虽然解决了一些职工高资格低聘任的现象,也只能是暂时缓解“燃眉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技术职称聘任问题,治标不治本。

篇2

关键词:实习基地 存在的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59-02

在时展,全球经济变化的大趋势下,强调供给侧改革,十二五规划也强调了去库存,资源有效利用。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特提出利用校内已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课题。

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有食品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本课题主要研究两个学院之间的资源。食品学院有专业的食品研究基地,但在无课、周末时就会有大量的空闲设备。而经济学院在进行食品创新创业的项目时,缺乏食品的专业人员和基地。两个学院配合,不仅能使经济学院的创业项目成功进行,更能让食品专业的学生发挥才能,设备得到更好的使用。

一、实习基地的功能

(一)培养同学们的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实践操作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们熟练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自己动手操作的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种综合专业素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在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两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方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所要学到的内容,按实习要求进行相应安排。比如在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在实习专业课之前,向同学们展示各种可能会用到的设备,并向同学们介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发展趋势,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培养同学们的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教学质量

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是检验事实的唯一真理,不少老师在上课时只是一味地讲读课本中的知识,而没有让同学们付诸实践,从而导致同学们只是了解表面现象,并不知道怎样操作。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每年都会选派多名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基地的考察实践,专门指导学生实习与参观各种设备以及设备生产出来的工艺品等。教师通过专业实践,可以了解食品营养与检测这个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把看到的学到的使用到教学的工作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将实际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三)提升同学们的就业能力

在高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学生就业率是学校最为关注的一点。通过调查显示,食品行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这个专业的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设实训基地,提高和培养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积累经验,对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就有更多的机会找到工作,所以建设实习基地,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同学们找工作的能力。

二、实习基地的使用状况

(一)吉林市省一类院校食品实训基地使用情况

食品理化分析检测实训室,主要是为了给食品学院的同学们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地。主要是围绕果蔬加工、食品制作、食品安全(食品重金属危险检测)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性的工作。实验室的主要仪器设备有:电子显微镜、真空干燥箱、粮食黏度计、磁力搅拌器、生化培养箱、分析天平、光照培养箱等设备。

作为一类院校,同学们除了上课之外对实训基地的使用还是比较频繁的,主要是因为硕士生、博士生等的论文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使用实训基地的频率比较高。

(二)吉林省二类院校食品实训基地使用情况

食品工艺实验室,一般二类院校的专业开设主要是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卫生与营养之类的专业,不同于一类院校侧重研究课题,二类院校更注重实践。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食品工程典型单元操作的化工原理实验,是模拟真实的生产过程。实验室的主要仪器设备有:搅拌机,醒发箱、恒温水浴锅、手持阿贝折射仪、乳成分测定仪、冷饮机、封口机、电子天平、电泳仪、无菌操作台等仪器设备。

上述只是实验室设备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尚未写到。如此多的实验器材,在课程教学中,只有大三、大四的同W使用,大一、大二的同学只是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实际操作少之又少。因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这正是我们课题的研究方向,对于各类院校像这样的实训基地进行资源利用,达到有效配置和资源整合的作用。

三、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

(一)实习基地资金投入少

在实习基地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学校或国家在实习基地资金投入量少,而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校实习基地设备陈旧、数量有限,50多人的班级在实验课上通常都是以小组形式分工参与实习,只能练习自己分工的部分,对于其他成员的实习只能观摩。这样的实习难以实现建设实习基地的初衷,实习基地的教学也难以提升。

(二)实习基地利用率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共有30多所大学,而学校实习基地除了实验课外少有使用。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实习基地的设备更新换代也是飞速的,倘若不在实习设备淘汰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价值,对于实习设备也是一种浪费。

(三)实习基地教学模式单一

实习基地的授课模式难以突破以往教学思想上的束缚,呈现出教学模式单一、考查内容死板的状况。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不改进教学模式单一的状况,就会使同学们丧失了对于实习课的兴趣。

四、实习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校内外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优势互补

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达到较高的质量,单一依靠一方的设施是不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加强与校外合作必不可少,二者缺一不可。我校食品工程学院的实习基地功能不能保证多样化,实习基地空间很有限,并且我校食品工程学院的实习基地开放时间也是有限的,吉林省其他高校的食品工程学院也是如此,学生需要课外时间在实习基地进行训练。校外的实习基地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而且可以为同学提供更好的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完成在校内不能完成的训练。

(二)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实习环节中,教师一定要亲自指导,我校要重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应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发掘教师的潜力,让更多专业教师参与到实习当中,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其次,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第三,聘请专业实习基地的骨干给我校学生作指导。

(三)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制度化管理学生的定岗实习

对于校外的实习基地的选择,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吉林省的相关企业,其次要选择与食品相关的企业。这样可以使学生提高综合职业素养,同时,也便于学校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学生的实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结语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方针下,资源配置的合理作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科学性。我们此次将大学生创业与高校实践基地相结合,不仅解决了食品学院实验基地闲置时间过长的问题,也为食品工程学院的在校学生提供了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得机会,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

参考文献:

篇3

广州先行,重振华南艺术品市场

2011年12月8日,中国南方第一个大型艺术品论坛―“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在广州东方宾馆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出版集团和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收藏?拍卖》杂志承办,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2010年创造了近500亿的成交总额,宣告“亿元时代”的来临。2011年上半年的春拍期间,全国艺术品交易总额比达到428.42亿元,同比2010年春拍上涨112.71%,环比2010年秋拍上涨15.13%,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而在近日结束的几场秋拍,拍卖成交额也已近百亿元。“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主办方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认为,艺术品市场正酝酿着二十年来最大的变革:“一方面是市场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一方面是市场公信力与权威性缺失的尴尬,即将到来的2012年,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艺术市场走向如何?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会给未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及影响?这是启动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的主因。”

此次论坛集结来自内地、港澳台、海外横跨收藏与拍卖领域的各界精英。演讲及发言嘉宾皆为业内翘楚: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东升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艺术管理学系常务副主任皮力先生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著名文物艺术收藏家、台北中华文物学会常务理事,穿梭于两岸的“古玩教父”徐政夫先生;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收藏家许礼平先生;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亦非先生;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艺术顾问胡西林先生等。

本次高峰论坛选择在广州举办,颇具标志性意义。主办方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认为:“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高峰论坛,将重振华南作为艺术品市场重镇的战略地位,促进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当前大规模的资金特别是国内大型企业资本、私募基金的注入,成就了市场的“飞跃式”发展,市场进入资本掌握话语权的新时代。然而这种转型,也对中国艺术市场深化发展提出了考验。本次论坛主题是“经济转型期,中国艺术市场的出路与对策”,将围绕 “经济转型中的艺术市场走势分析”、“收藏的社会功能与前景预期”、“收藏与拍卖的国际化视野与格局研究” 三个议题展开讨论。

面对近年中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出现热潮,演讲嘉宾张子康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因为消费的概念,吃住用的东西完了以后,肯定需要一些其他的消费,大家看到艺术品消费可能更有潜力,收藏既有消费,还有经济价值,引起大家在这个时期更多的关注。”另一位演讲嘉宾徐政夫则指出:“收藏跟投资处理得好的话,将会是名利双收的快乐的事业。因此全世界许多有钱人都喜欢买艺术品,因为艺术品能够突显个人品位和经济实力,比游艇、汽车或其他投资好好的艺术品令人羡慕尊敬,睡觉也还在涨价赚钱。”

中国的艺术市场在近几年快速演变成纽约、伦敦之外的热点市场,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市场格局。张子康认为,中国艺术的价值是在不断推进中建立起来的,因为西方认识中国需要一个过程。“今天中国经济的力量会使得中国艺术品的价值不断放大,也引起了西方的关注,这是主动的关注,不是被动的关注。我们原来的宣传模式是一种被动的宣传。当国际上主动关注中国的时候,他们对中国艺术进行研究。中国艺术不断地发展国际价值,会走向国际化。说实话,国际上不可能看重模仿传统的艺术家,而是看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如果我们今天活着的艺术家都去模仿传统,没有太多的创造力,外国人再怎么推崇中国艺术,也不会把这个艺术拿回去,因为他们要的是有创造力的东西。所以,我们去看当代艺术的时候,一定要先看到今天艺术在世界上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有多大的创造力。”

皮力特别重视中国的中产阶级在收藏与投资中的成长,他说:“如果中国要与国际接轨,要鼓励中产阶级来收藏、了解、学习。这就要靠论坛、传媒、美术馆、艺术机构,它是一体化的工程,广州在这几个方面其实是做得挺好的,美术馆、艺术馆、传媒都还不错。”

徐政夫则以自己收藏的经验现身说法,列举中国很多古董器型、图样、材料是从中东传进来的,这在唐代就很兴盛,例如常见的金银器、缠枝莲、宝相花、三彩马等。他满怀信心地说:“如果这时候扩大世界收藏,中国未来文化艺术的生命活力将会更茂盛发达。中国跟国外的交流,现在又是另外一个新开始,不论文化艺术、经济贸易、外交政治,中国人都应该要有唐人包容全世界,拥抱全世界的豪情壮志21世纪才有可能成为中国人的世纪。其实,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已经可以进入国际市场不出几年也许还能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

张子康:美术馆的收藏更看重文化价值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介绍,现在今日美术馆展出了很多影像作品、装置作品,而中国收藏家大多数都不收藏这些东西的。当然,在这个时代,这些东西确实产生了文化价值,对艺术起到推进作用,他们有新的思考,有新的价值。这是美术馆需要推进的,它不一定以商业价值为标准的。张子康指出,美术馆的收藏往往更看重文化价值,而不是商业价值。但是在学术与商业发展比较健康的时候,这两个价值可能是合一的,一般情况下学术价值高,在商业价值上也会高。因为在这个信息时代,传播得比较快,大家都会认可比较快,但是,也会有偏差,也有价值上的不同。所以,今天对于收藏,要更多地学会判断一个艺术品真正的艺术价值。美术馆要不断地展出具有文化价值的作品,对市场产生一种平衡关系,如果今天只有拍卖行,只有商业性的操作,没有美术馆,没有学术性的提高,推出很火的艺术品也可能会有问题,可能将来没有价值。

美术馆与企业收藏出发点不同

时代周报:现在很多企业投入到艺术品投资市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企业的投资行为?

张子康:企业的投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企业的文化有好处,可以激发人的审美素质。更主要的原因是看到艺术品有潜在的价值。有价值才来投资,如果以后得不到回报,大家就不会愿意投资,这两年艺术品的需求量、价值的增长都具有稳定性,把目标放在收藏上,可以累积企业财富,也可能给企业注入文化。

时代周报:你认为当前美术馆机构跟企业收藏之间有没有互动?

张子康:我觉得美术馆收藏与企业收藏是不同的方式,出发点不一样。在国外,很多企业收藏的盈利不是第一位的,更多地是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收藏。艺术品的价值跟企业的发展文化有关系。一开始收藏作品不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说有一部分钱放在这里,作为文化财富、物质财富的积累。当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到了转换的时候,这些艺术品就会发挥作用,可能有时候他们会把艺术作品投放市场,这个也是正常的,但是绝对不是为了纯粹的投资。现在中国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的运转,当然艺术品的价值是两个层面的含义,除了商业价值,还取决于文化价值的大小。如果艺术品永远保留它的价值,或是它的价值不断放大的话,它的企业文化价值在于艺术含量,而不是它的商业价值。假如今天艺术品对大家来说是一种喜欢、崇尚,放在家里舒服,更多的是爱好,很多人喜欢,需求量比较大,而作品比较少,造成价格上涨,这种上涨有不稳定性。假如今天在商业炒作下艺术品很贵,但它的文化价值不够,将来会下滑,可能还会滑到它具有的真正价值。有很多艺术家当时很火的,包括现在一些艺术家很火,将来也不见得,因为美学概念上没有意义,它的价格以后也会慢慢下落,甚至不值钱。现在收藏要能看出作品的文化价值,如果看不出来的话,可能就有商业模式,进入市场,转让、抛售、赚钱,这对艺术品的操作不能带来健全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美术馆必须是非营利性机构,如果不是非营利性的美术馆,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场所。现在有很多的美术馆,尤其是个体的美术馆,虽然叫美术馆,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因为必须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建设文化价值,这样的话,展出的作品就不一定是商业价值很高的作品,可能大家在市场上不认可这些作品,但是有文化价值,逐渐通过这种展示推广,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艺术价值越来越大,不断影响人们。美术馆是一个团队,从收藏的运营、机制建构上跟企业有不同之处,跟个体收藏更有不同之处。企业,更多的是商家,重视商业价值,更多的是投资行为。而美术馆学术委员会里主要不是市场上的人,更多的是学术的人,评论家、策展人、美术馆馆长等,组成的一个机构,更多的是文化价值的收藏,尽可能排除市场干扰。企业收藏也有它的学术委员会,它的委员会架构可能会更好一点,考虑它的商业价值会多一些。机构收藏跟个体收藏又有不同,因为个体收藏是一个人的喜好,可以一个人进行,当然,请教很多专家,不断地学习、推动、建造,有一个过程,但最终是个人的行为。美术馆不可能是个人行为,是一个学术委员会,一个民主的方式建造起来的,跟个体的收藏不一样。

赝品影响不懂艺术收藏家

时代周报:艺术家在历史中的价值评价往往跟市场有关,像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这几个人是非常典型的,这几年价格飙升得非常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张子康:一个原因是买当代人的画需要思考:到底那个人有没有未来价值?大家有时候认知不清,因为出现一个新的艺术,跟其他艺术不一样,可能艺术家有独特的美学概念,独特的思想,独特的画面,在大家认识当中需要过程。张大千、齐白石都是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收藏的风险就会低。但是现在大家都去朝着这个地方买,都觉得是经典,价值是肯定有的,需求的人多了,价值增长可能过快,或者超越它们本身的价值。另外他们的作品是经典作品,不像其他作品,遇到什么危机会消失,他们的作品永远有价值存在,大家是没有什么非议的,但是只是价格上高一点、低一点,又高一点、低一点,相对来说,还是有一个稳定性。所以,这两年大家对当代艺术有时候没有辨定能力,可能更多看重的是这些人的作品,因为这些人的作品离得比较近,大家从真假上相对比古代作品好分辨。

时代周报:艺术品市场频频出现赝品的负面新闻,近年来是此起彼伏,包括前一阵子有媒体报道徐悲鸿的一幅作品是学生的习作。如何评估这种负面新闻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张子康:最主要影响的收藏家是那些自己不懂艺术,或者是自己没有鉴定能力,或是自己没有找到真正的鉴定家,他们有的可能会失去信心,所以会对市场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中国还是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收藏家,他们具有鉴定水平,包括他们周围有专业人员在帮忙。

时代周报:前几年外国很多热钱涌进来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这两年好像出现稍微冷一点的现象,为什么当代艺术会有这样的起伏?

张子康:因为国际上经济不好,尤其是在欧洲,在西方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收藏不断在放大,很多的当代艺术不断转向国内。这是一个商业的概念,而不是文化价值和学术层面上的变化。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圈还是很有力量的。可能这几年,当代艺术由于国际市场退出,或者说国际市场艺术收藏家资金的弱化造成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转向国内收藏,自然而然价格相对平缓或者出现下滑。如果西方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话,当代艺术还会出现更长时间的变化。我觉得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有潜力的。

徐政夫:艺术无中外,艺术无古今

台湾著名收藏家徐政夫在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传授收藏心得时,总要提醒人们“感性地面对收藏,理性地面对投资”。在他眼里,这两者对比起来,一个是用闲钱,一个是用资本,这是收藏和投资的最大区别。收藏可以随意地买,到花鸟市场,到古玩城去逛街散步时花点小钱买个喜欢。但是投资的话,就要像办一个新企业,或投资开发一块地一样,认真地分析思考。

大陆重投资,台湾重收藏

时代周报:你对大陆和台湾收藏界都熟悉,大陆这两年的艺术品拍卖交易总额创了历史新高,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徐政夫: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台湾在1992年,曾经也有过类似的高峰期。大家对投资收藏感兴趣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繁荣了,有了钱就会追求美买艺术品,关心文化艺术。因此我们常讲:盛世收藏。但是大陆比较注重投资,以前的台湾比较注重收藏。投资和收藏有点不一样,投资的目的就是要赚钱,收藏是因为喜欢而买。台湾的收藏想法大于投资,大陆目前的投资风气则大于收藏。所以大陆的电视猛播,新闻猛报,造成收藏风气热络,拍卖公司生意兴隆,我觉得这也是自然现象。至于屡创新高这一点有一部分是正常的也有一些是我看不懂的。目前虽然有很多收藏家聘请专家把关但是有的专家不一定懂得市场尤其古董艺术品是国际性的市场也许因此才会出现一些看不懂的历史新高出现。我以为目前应该注意收藏与投资的中庸之道慎选自己喜欢的投资比较好因为能够当一个快乐的收藏家又是赚钱的投资者该有多好。

时代周报:1992年台湾的收藏高峰,当时是什么样的景象?

徐政夫:1992年,台湾是亚洲四小龙头一名,是台湾经济成长最好的时候,有一句俗话说:“台湾钱,淹脚目。”台湾社会一下子富起来了,闲钱也多起来了。大家除了买股票、买房子,跟着就买文物、艺术品,跟现在大陆的状况一样。市场经济是供与需的问题,现在大陆是需求大于供给,要买的人很多,可是东西很少,所以就涨得飞快。台湾收藏早二十年那时候的收藏量很大,当年我担任“寒舍”总经理,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进口一二个货柜,从台湾的民俗到中国的文物,包括现在保利博物馆圆明园的猴、虎、牛、马头,数量大种类多因此大陆很多的拍卖公司、收藏家们,都喜欢到台湾来捡漏,找便宜。十几年来,他们几乎跑遍台湾每一个城市。因此台湾的量比较少了验证了收藏只是“暂得”的说法也因为艺术品的大涨让台湾收藏家有了收藏能赚钱的经验。现在台湾还是有很多非常好的收藏家,收藏的东西实在了不起,书画、铜器、瓷器、茶壶、石雕、玉器、佛像都有,涨价再多他们也不肯卖。

时代周报:你交往的一些台湾收藏家,近年有哪些是他们收藏的重点?

徐政夫:台湾的收藏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有的人喜欢非洲、亚洲、欧洲等世界各国的东西,当然还是以中国的东西较多。中国的东西,有剪纸、少数民族的服饰,茶具,、蒙古民俗用品还有小的银饰、钱币、化石等,甚至也有很多人收藏近代的唱片、海报,这都是很快乐的收藏。另外一部分大收藏家,有收欧洲印象派油画、本土油画、中国当代艺术的,例如蔡国强、、周春芽、罗中立、林风眠、张大千、杨飞云、赵无极、常玉、群都被台湾藏家大量的收藏。目前大陆最热门的中国古书画,收得最好的可能也是在台湾,比如林百里先生,他收藏的中国的古代书画应该是最好的,他收藏的张大千的画也应该是最多最精彩的了。何国庆收藏的书法也可能是中国最好的自明朝到民国重要人物的书法札记,几乎全有。曹兴诚先生则收非常好的中国古代铜器、鎏金佛像,还收一些精彩的石雕、瓷器、当代艺术,他的收藏之精彩丰富,已被列为世界收藏家之一。另外如潘文华的杂项、陈永泰的玉器、石刻、佛像,马志玲的瓷器都足以成立一个非常精彩的博物馆。近年来,这些收藏家大都是买精品和绝品,还有一些人喜欢铜器、石刻和高古瓷器,因为这在中国不准拍卖,价钱相对便宜一些。

“大陆拍卖冲得太快了”

时代周报:台湾的拍卖市场跟大陆有没有可比性?

徐政夫:台湾的拍卖不像大陆这么样火热,台湾的拍卖目前只有四家公司,它们大部分都是以书画、油画为主,因为台湾到香港很方便,而苏富比跟佳士得二大国际拍卖公司从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收来的东西,大都集中在香港拍卖。所以要买好的瓷器、玉器等古董器物、当代艺术和珠宝翡翠,大部分到香港去买就好了,所以台湾的拍卖就变成以书画和油画为主。

时代周报:现在的大陆拍卖市场发展正常吗?

徐政夫:我觉得从收藏角度来讲拍卖热络是正常的,但是冲得太快了。太快不是说价钱高低,而是很多人没有准备就进去收藏,在不了解的情况就进去投资。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目前还有很多拍卖公司拍假、假拍,让很多有实力、有理想、有兴趣的新藏家赔了金钱又被人笑话真是令人扼腕。但是目前的大陆市场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全世界近百年最好的收藏品,在各大甩卖公司几乎无孔不入的搜寻和价钱高涨的引诱下很多藏家纷纷出让。这种盛况大概也不会太久了因为各大甩卖公司现在都出现精品难求的窘境收藏家远征英法德美也都面临价高货少的困难了。

所以说交易热络应该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市场的秩序,拍卖公司的规范,古董店的职业道德。收藏家的不正常是有勇无谋没有驾照也敢开快车。分不出真假好坏,这其实是卖家的责任但在华人地区却是不必负责的商业行为,搞不懂雅俗就花钱买让人实在担心可惜。例如最近南方就有一家著名的大企业,创办了规模很大的博物馆,邀我去当贵宾但是寄来的博物馆简介,看来看去却没有一件是真的。我们不能怪这位董事长其实他也是受害者,他的理想是对的,只是陷入用人不当,我真的很想告诉这位大老板别开幕了。

另外从投资角度来讲,这个东西,如果没有另外一样东西赚钱,那就是投资效益的高低问题。所以,现在的市场价格正常不正常很难评断,因为经济发展,老百姓有钱了,大家都去买,价格就会涨这是正常的。但是现在买的东西该不该这么贵,则和真假、稀有、精美、价值、未来、喜好有关。如果认真考虑过,就可能会买贵一点但是投资效益大的好东西。买好东西贵一点是正常的因为别人也想要,不贵你也买不到。不正常的是花钱买将来卖不出好价钱的东西或花钱买假货。

国人收藏毕加索是为民族争光

时代周报:现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的收藏拍卖市场有没有国际化的趋势?

徐政夫:现在欧洲的经济问题蛮大的,这次的经济风波会不会影响到中国?影响又有多大我不清楚。但是,经济衰退的时候,通常也是一个新的投资机会,因为欧洲国家经济如果发生了问题,当地的古董艺术品就会低价求售,就像当年日本把很多印象派的画卖出来一样。这是一个买进欧洲艺术品的好时机。

此外,如果一张中国画可以拍到亿元人民币时,就足够买很多很好的欧洲艺术品了。因此中国的收藏家早就有实力跟欧美的收藏家媲美抗衡了,只是碍于外汇管制和文化差异,让藏家们无法伸展身手打天下,这实在有些可惜!

国际化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因为每个人都会考虑:如果我买的这一张画家要三个亿,为什么不去买一张毕加索、梵高的画呢?也许它更能名利双收。也说不定《纽约时报》会说:中国有一个人在收毕加索或者梵高的画了。让他们以尊敬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这是走向世界,为民族争光,往高端走的好方法。

如果往低端走,现在普通的东西就要十几二十万元人民币,为什么不考虑买印度的、非洲的或东南亚的艺术品呢? 这些艺术品,也有很好很有趣,价钱又不高的东西,这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收藏考虑。就像当年欧洲人买中国的东西,也是这种心态。如今,当年的外销工艺品,犀角杯现在可以卖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那时候的乾隆官窑瓷器,他们还把它拿来打孔做灯座,当时在他们心目中是很便宜的中国货,如今中国富强了,涨到几百万,几千万,我们还要费很多心血才能从国外买回来。

艺术是没有古今中外的,中国人学钢琴听贝多芬,看莎士比亚是外国的,读中国的古典文学、唐诗宋词是中国的。现在的当代艺术比老的一些绘画、铜器贵得很多,外国的当代艺术品,比老的贵得更多。因此,艺术无中外,艺术无古今进入国际化是未来很重要的趋势更是中国人创造新艺术、新文化、领先世界的必要途径。

期待出现诚信的专业经理人

时代周报:你特别讲到专业精神,收藏跟投资还是要用非常专业的精神来做?

徐政夫:确实需要市场专业的人,以他的市场经验、学识帮助收藏家和投资客来避免投资错误,降低风险。台湾收藏家在国际市场扎根了三十年,所以出现了清玩雅集这些重要的收藏家,二十年前,我也带领过许多收藏家到北京故宫、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敦煌、大英、大都会、赛可乐、奇美博物馆参观学习,所以让很多收藏家认识了文物的价值和艺术美感,更认识了冯先铭、耿宝昌、杨新、余伟超、马承源、徐萍芳等诸位大家,在他们的热心指导下也才有了比较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所以收藏是需要虚心的学习和专业的指导的。

我不敢说台湾的经验是最好的,但是我相信专业与分工是很重要的,有钱的企业家应该专注于他的事业,收藏投资应该只是他的业余嗜好或另一个专业的部门,企业收藏家的工作是确立方向、展现魄力、表现品位、聘请对的专业人才来帮忙收藏与投资。事实上,中国的古董市场已经上千年了,只是以前都是高端的小众市场,现在才成为开放的大众市场。大陆的拍卖已经二十年了,不过真正好的还是近十年。这十年里面,大多是鉴定专家在引导收藏家,很多也是事不关己的送礼而非收藏投资因此除了赵力等人用心在当代艺术市场的研究外很少有人去分析市场更何况是国际市场。

因此同样一件东西,在香港卖得好, 还是纽约、北京卖得好?北京又是保利卖得好,还是嘉德、瀚海、匡时卖得好,因为客户群不一样,当然需要市场分析,才能买得棒,卖得好。至于再过十年,哪些会涨高,跌惨的预测。虽然不可能绝对的准确,但是投资的人,金融界都需要这方面的信息,所以现在才会有证券分析师、投资理财顾问、财务税务顾问的专业,艺术品行业应该也要有懂市场的人。这在国外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才会有古董商、学者当经纪人的制度,帮收藏家买卖、分析、建议,让藏家成为大收藏家。

瑞士就有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在日内瓦湖畔,以他的名字成立了一个“包尔美术馆”,包尔先生是瑞士驻斯里兰卡的大使一生从没到过中国和日本但是他却成为中国和日本文物的大藏家他就是靠二位日本经纪人为他收藏成为大藏家成立美术馆的。我是比较重视市场的人,以前经常在欧洲、纽约、北京、香港到处跑,国外的经验让我深深体验到这种专业经纪制度的重要。可惜的是,现在大陆的专家们,对鉴定很好,但是,因为出国签证难办,国际市场的分析比较弱,衷心期待好的、诚信的专业经理人、经纪人能多出现,让收藏家能轻松成功地收藏投资,让中国早日进入国际市场,成为热爱文化艺术的收藏大国。

皮力:收藏界要树立多元的文化趣味

著名策展人皮力引用了艺术界同行曾经专门做过的一个研究计划:调研亚洲地区的艺术品交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相比汉城、新加坡、上海、北京,最适合艺术品交易的城市是香港,原因是香港具有自由关税和自由汇率,是所有艺术品交割最方便的地方。而广州依托香港,据有地利之便,但单纯从艺术市场占有率而言还有上升的巨大空间,因此,未来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大有可为。

广东收藏市场还很“跛脚”

时代周报:目前就艺术品交易而言,纽约和伦敦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亚洲地区是什么情况?

皮力:第一个等级就是纽约和伦敦,第二个等级从市场来说现在香港是很大的一块,在中东有迪拜,它们在争所谓的第二把交椅,香港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连东京和汉城都没有办法跟它比的。

时代周报:你认为香港的艺术品交易有没有一些经验值得内地借鉴?

皮力:从拍卖的角度来说的话,肯定是有经验值得内地来借鉴的,比如市场的板块问题,怎么样在拍卖里面推出新的风格,这些东西都是值得借鉴的。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宏观交易数据来看,最理想的状况是,当代艺术、国画和古玩,是各占30%左右的情况下是最好的。但是市场格局是,国画已经占到了艺术品交易总量的57%,这就很危险了,有57%的钱再往某一个方向流,这样会产生泡沫的。那么,用这个模型来看广东的话,常常是国画是最热的,古董其次,当代艺术几乎没有,所以这个市场是很跛脚了。

时代周报:就全中国格局来讲,为什么会出现国画的交易所占比例如此重,而古玩和当代艺术相对弱的现象?

皮力:国画占得如此重是很好解释的,它是我们本民族出来的东西,是一个很传统的艺术。国画和古玩一直是两大块儿,那古玩里面还有一个存有量的问题,还有真伪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当代艺术实际上跟经济结构的转型是有关系的,一个阶层、艺术门类、风格流行起来是跟消费这个艺术品的人有关系的,在玩当代艺术这帮人,其实很多是做金融的,而做实业的就玩古玩多一些,像房地产的就玩书画多一些,因为国画还有一个搞关系的社会功能。所以,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群和趣味群,是靠选择不同的东西来标榜他的社会趣味的,是由阶级意识决定。

中国艺术品市场趋于保守

时代周报:从策展人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艺术品的收藏、投资具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皮力: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其实是一个趋于保守的市场。有艺术界的同行做过研究,去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里面有很多是宋元明清的作品。我们中国人老觉得中国的市场特别热,但是艺术界同行研究的结果是这些交易有30%的钱是在消耗宋元明清的作品,宋元明清实际上是应该进博物馆的东西。在西方,像那么老的东西肯定是进博物馆了,不再在市场上流通了,钱就必然地往当代走,往更年轻的艺术家那儿走。所以,中国的艺术品交易是一个虚高的市场,因为我们这些东西都还没进到博物馆里面去,还在民间交易,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倒不认同目前是个泡沫。要谈到心态的话,我倒觉得很多人把艺术品市场当成像股票一样的东西。其实艺术品的收藏肯定是一个兼收并蓄、多元的状态,这会导致市场朝一个良性的方向走。任何人购买艺术品、收藏艺术品无非就是三个目的:第一,他真的喜欢;第二,他投资;第三,他用这个来标榜他的社会身份,他认为是一种炫耀式的消费。这三个目的,不能说谁是更纯粹的收藏家,关键是我们怎么样良性地诱导这些人,不可能一个人纯粹为了炫耀去买作品,也不可能纯粹是为了投资,这三个问题是混合在一起的,才有了收藏这个行为。所以我觉得目前要良性地通过分享一些成功的收藏家的经验、国外的文化政策之类,来让收藏发展得比较好。我们从艺术品教育、画材、物流、出版、展示、交易,到保存,这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

时代周报:中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跟西方比较成熟的城市像纽约、伦敦相比较,目前有没有接轨的可能?

皮力: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当然一直是个热点,很多钱在往这边流,但是2008年之后大量的钱都蒸发掉了,很多国际上的买家都是各扫门前雪,发达国家开始变得保守了,只买本国的艺术品。从2008年开始,市场从热转冷之后,很多中国的新收藏家开始在崛起,跟国际的艺术品市场的接轨,可以理解为从交易方式上去接轨,也从趣味上面去接轨。但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说,香港市场就是战场,钱不往美国艺术流就往中国艺术流,不往中国艺术流就往别的地方流,所以大家都是要抢占这个地盘、交易量的。所以,我说接轨是整个交易方式上的,另外一个意义上是文化实力竞争的方式。如果我们中国人富了,用有钱来标榜我们的身份、我们的文化,这体现在我们多大程度上去接盘我们当代的艺术和古代的书画。而从国际上面来看,1970年代之后艺术的整个市场开始膨胀,导致大数量的钱往艺术品里面流,西方其实在1970年代以前收藏艺术品的是中产阶级。但中国是相反的,我们从2005年整个收藏界市场一下子起来,来买作品的是大财团、大公司,就是富人,中国是没有一个所谓的中间阶层去消费艺术品的,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艺术品市场是没有根的,像是人缺钙一样,还能够跑,还能够跳,还能到国外去跟人家几千万地争一个大花瓶,但中国的收藏没有一个中产阶级在垫底。尽管中产阶级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市场会很稳定,有持久性,但如果没有中产阶级来做底,没有一个长期的文化积累的话,这个交易可能就很脆弱,就像前几年炒普洱茶,炒石头,最近炒紫砂壶,炒人民币的收藏,都是几个大钱在那儿互相玩,跟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就麻烦了。

时代周报:如果从民间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各方面的艺术活动也活跃起来,这对目前的收藏和投资市场有什么触动?

皮力:肯定是有触动,让大家多了解艺术。但是美术馆所面对的观众和买艺术品的那些人是两类的,其实艺术品市场是很不均衡的市场,这个市场是1%的人在花钱。为什么很多美术馆能免费,是因为它的很多成本是国家在投入,艺术家到一个地方来展作品从来不会给美术馆钱的,所以美术馆才能做到是免费的,那谁在养活艺术家呢?是市场。谁是市场的主角?我们说是那些最有钱的人,就是最有钱的人在买作品,才导致了我们其他人有免费看作品的机会。所以从金钱上消费艺术作品的人和从文化上消费的人是不一样的,这两类人群不完全是重合的,但是这种文化的免费,确实对市场是有触动的,就是说:我们不再是请你吃鱼翅、象拔蚌,多不健康,多不环保啊,但是做美术馆,做慈善,盖私人的美术馆。这才是真正的有钱又有品,会导致这样的一个结果,造就了民众对文化的一种趣味,所以把富人的炫耀式的消费,从原来买LV的包,转向买艺术品。

实习生肖丽婷、陈文鑫、李宝甜对本专题亦有贡献

李亦非:文化因交流而丰盈

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亦非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处于自己跟自己玩的状态,可以说这是国情或者初级阶段。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不仅仅在经济范围内,国人目前对此还缺乏到位的评估与判断。在不同范围内持续不断地走出去、引进来,当是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

时代周报: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而在近日结束的几场秋拍,拍卖成交额也已近百亿元。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李亦非:中国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与变化,都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与变化的事实前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升至世界第二。其艺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逐年扩大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时代周报:为什么会有大规模的资金特别是国内大型企业资本、私募基金注入艺术品投资市场?

李亦非:这是一个国家经济迅猛发展、艺术品市场日渐繁荣后的必然现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文化属性;二是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稀缺性。各种资本进入艺术市场,既有文化需求也有投资需求。

时代周报:受欧债危机等全球经济不明朗因素,以及政府持续收紧银根、社会资金流动性减弱,艺术品市场频现赝品等负面新闻影响,行业不少投资者持观望态度,更有人质疑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现拐点。对此,你持什么样的看法?

李亦非:市场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一些变化是正常的,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才走了不到二十年的路,还远未到健康成熟阶段。所以,泡沫也好、拐点也好都不是问题。况且,真正的好作品、能影响美术史的作品价格不跌反升。

时代周报:随着内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财团介入到艺术收藏领域,企业收藏如何选择艺术品,如何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收藏体系?

李亦非: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倾听专家及顾问团队的意见,制定艺术品收藏的方向,逐渐形成体系,才能达到收藏目的的价值最大化。

时代周报:艺术品所具备的鲜活能量如何与企业的品牌建设更好契合?

李亦非:找到企业品牌建设的文化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方向选择合适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