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9:3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工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工艺技术的原则
1)安全生产的原则。疫病防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每年执行春秋两防羊四联苗、口蹄疫预防注射,同时进行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预防。确保羊只体质健康。发现有传染的羊只及时隔离治疗,启动预防传染病传播预案,病畜死尸放于专用尸体处理池作无害化处理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严格出场检疫。出场羊只严格按照检疫程序进行检疫,以防带病羊流入用羊单位及市场。③严格饲料入库程序。禁止任何饲料添加剂入库。饲料主要以玉米、麦麸为主,饲料由本场种植,入库时保管员严格检查,防发霉变质或加有添加剂饲料入库,库房干燥通风,落实保管员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
2)高效快速发展的原则。坚持高效快速发展原则,在草地管理方面,进行草地轮牧管理、宿营法改良退化草地。草地分片划区,放牧强度不得低于5cm,放牧工人在管理人员指导下分片轮牧,避免了草地的过度践踏,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草地资源,提高了草地的供草能力,草场秋末冬初能达到每666.67m2有1个羊单位的高载畜量。在绵羊生产方面,以大批量人工授精为主,辅以种公羊本交;坚持月体质量监测;坚持以年更新率为20%的速度更新种羊结构;坚持短期育肥出栏原则,加强管理科学化,保持场内羯羊能在6个月体质量达到30~40kg,及时出栏减轻草地压力,提高经济效率。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加任何饲料添加剂、催肥精,属绿色可信赖肉食品;建立准确的谱系档案,无近亲,羔羊健康发展;粪污处理后,回归草地,提升草地肥力,牧草生长旺盛,对环境几乎无污染;提供优质种羊,改良威宁绵羊,提高威宁绵羊生产能力,提供羊毛及肉食品,具备可持续发展基础。
1.2工艺技术
1)纯种繁育及选育。考力代基础母羊在8月份整群,体质量低于45kg的进行补料催膘,10月份进行人工授精辅以本交等技术进行配种,次年3月份集体产羔,迅速扩大群体规模,7月份对考力代羊的毛用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进行测定,对照品种标准,选择优秀的个体留种或供应市场,不符合标准的作为商品羊淘汰出售。以后通过个体品质测定、后裔鉴定加强选种,通过同质选配、亲缘选配,加强选育,保证群体具备较高的生产性能。
2)防疫措施。“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每年春秋两季做好羊的四联苗、五号病疫苗预防注射、驱虫。每周对羊舍、运动场、牧道进行消毒。建立疫病监测制度,每季度对羊抽检1次,每半年全群检查1次,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2小结
2.1经济效益
随着贵州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绵羊养殖的市场前景逐渐看好,经济效率逐步提升,在灼圃示范牧场的带动下,周边农户已逐步壮大自己的养殖规模,基本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克服了高寒山区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困境,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自然优势。
2.2生态效益
人工草地的建植,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对于绿化美化、封山育林起到积极支持作用,对于推动贵州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3社会效益
篇2
1.1爆炸分析
聚丙烯生产工艺中的爆炸危险是由多项原因引起的,而且爆炸危险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闪爆、聚爆等,严重影响了聚丙烯生产工艺的安全控制。分析聚丙烯生产爆炸危险的原因,如:
(1)聚丙烯生产原料引起的爆炸,丙烯是生产中的主要原料,一旦工艺中发生丙烯泄露,即会在设备生产底部聚集,导致设备膨胀爆炸;
(2)温度失控,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的聚合反应,需要严谨控制温度,如果温度与生产工艺矛盾,就会引起爆炸;
(3)粉尘聚集,粉尘占据了聚丙烯反应的空间,受到膨胀影响而发生爆炸。
1.2静电火灾
静电是聚丙烯生产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危险源,虽然聚丙烯是非导体,但是表面很容易聚集静电电荷,特别是在聚丙烯流动的状态下,静电电荷与周围的设备、管道发生摩擦,长期摩擦的过程中发生静电感应,如果聚丙烯生产的环境较为干扰,也能发生静电火灾,引发严重的危险事故。
1.3堵塞危险
因为聚丙烯生产的产物,具有粘合、依附的特性,容易粘结在聚丙烯生产的设备表面,长期以来形成了固结体,所以引起了堵塞的危险。例如:聚丙烯生产中采用管式聚合器,在反应后期产生大量的粘合物,集中粘结在管道内壁上,导致管式聚合器内形成了堵塞的问题,如果管式聚合器内聚集物较多,即会影响管道的输送水平,管内的压强、温度等都会偏离正常的数值,也能引起爆炸或火灾风险。
2聚丙烯生产工艺的安全措施
综合评价聚丙烯的生产工艺,针对工艺的危险性提出安全控制的措施,确保聚丙烯生产的安全性。聚丙烯生产工艺中,可以采用蒙德法分析危险源,落实相关措施的安全控制。
2.1爆炸控制的措施
聚丙烯生产工艺危险性中的爆炸控制,需要根据爆炸危险的原因规划措施应用。首先是防止丙烯过度聚合,聚丙烯生产时严格按照原料的投放顺序和比例执行,消除潜在的聚合危险,监督聚丙烯生产的过程,防止原料聚合;然后控制聚丙烯生产的温度,可以在聚丙烯生产中安排冷却工艺,重点控制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放热;最后是预防粉尘爆炸,规范处理聚丙烯生产工艺中的堵塞问题,遵循聚丙烯生产的要求,防止粉尘堵塞聚丙烯生产的设备和管道。全面控制聚丙烯生产工艺中的爆炸危险,保障聚丙烯生产的经济效益。
2.2静电火灾控制的措施
为了防止静电火灾,聚丙烯生产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静电接地的方式,还要注重聚丙烯生产环境的控制,防止生产环境过于干燥。聚丙烯生产时,应该定期检查静电接地的可靠性,也可利用加湿的方法,消除聚丙烯表面的静电电荷,降低静电火灾的危害。除此以外,聚丙烯的输送工艺中,增加氮气物质,防止聚丙烯表面的静电与设备或管道结合,保障聚丙烯在管道运输中的安全性,充氮控制的方法是目前防静电火灾中最简单的一类,解决了精丙烯生产中的静电问题。
2.3堵塞危险的控制措施
聚丙烯生产工艺中安装自动控制系统,监控聚丙烯生产的堵塞危险。自动控制系统检测到堵塞危险时,会自动发出警报,促使生产工艺进入紧急处理的状态,提高聚丙烯生产系统的输送能力,以免聚丙烯的产物过度聚集在生产管道内。部分情况下,自动控制系统具有报警的功能,提供紧急处理的手段,有利于控制聚丙烯的堵塞问题。自动化控制系统非常注重堵塞风险的控制,通过实践性的操作方式,杜绝堵塞的风险,防止聚丙烯生产中发生危险事故,提高聚丙烯生产的效率。综上所述,聚丙烯生产工艺的危险性,需积极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利用可靠的安全控制措施,规避聚丙烯生产中潜在的危险隐患,加强聚丙烯生产安全控制的水平,消除聚丙烯的危险源,促进生产工艺的安全进行。所以,在聚丙烯生产工艺中实行安全控制,保障聚丙烯生产的安全水平。
3结语
篇3
在生产中,选择合适的炉料以控制铸件化学成分乃至产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生产中,严格控制P、S元素,要求原铁液wP≤0.08%,wS≤0.04%。碳当量CE的选择需综合考虑铸件缩松、缩孔和石墨漂浮的产生。为使铸件获得良好补缩和避免石墨漂浮,应将CE控制在4.4%~4.6%之间,CE的控制主要通过C、Si含量的调整来实现。Mn、Cu、Cr对提高基体中珠光体含量和铸件硬度均有促进作用。但Mn、Cr含量过高,会在基体中形成碳化物,造成组织偏析,为此,要求wMn=0.2%~0.6%,wCr≤0.1%。Cu可有效促进珠光体形成而不在基体中形成碳化物,但单独加Cu易使铸件硬度不均,故需配合其他合金使用。因此,在试制轴套时,我公司采用Cu+X组合方式进行生产。某高屈强比球墨铸铁轴套化学成分控制范围见表2。
2.孕育及球化处理
(1)孕育的作用在于脱氧、脱硫,于基体中形成异质核心促进生核,细化晶粒,增加石墨球数量。为减小浇注前后铸件性能的差异,防止浇注后期铸件表面白口化影响铸件毛坯加工,生产中炉前和浇注分别采用75SiFe和硅锰锆孕育剂分两次进行孕育。一次孕育所用75SiFe用量在0.4%~0.8%,二次孕育所用硅锰锆用量在0.05%~0.10%。(2)球化处理温度控制在1480~1520℃,球化剂使用3-8稀土硅镁合金,处理方式为盖包球化,加入量在1%左右。
3.熔炼及浇注要求
熔炼结束撇尽表面炉渣,待炉温升至1500~1550℃,关闭电源,于表面覆上除渣剂,静置10~20min。采取低温快浇,于1360~1380℃进行浇注。本体性能最终经第三方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客户要求。
4.去应力退火
由于此铸件毛坯在加工时,需在轴向开一敞口槽,导致前期加工验证时,反馈加工变形。为此,后续增加一去应力退火工序:随炉升温速率80~100℃/h(装炉温度<250℃,根据装炉量选择升温速率),达520℃后,保温4~5h出炉空冷至室温。采用退火工艺后,消除了因变形导致的加工废品,满足了客户要求。
5.结语
篇4
:依据GB/T14190—2008中规定的毛细管黏度计法测试,试剂采用苯酚、四氯乙烷,质量比1∶1,测试仪器为德国Lauda公司PVS1/6EVRM型自动黏度计。色度:按GB/T14190—2008中规定的干燥粉碎法,采用美国Hunterlab公司ColorFlex测色仪。测试切片的色度b值和L值。
2结果与讨论
2.1生产工艺优化考虑物料停留时间因素,在常规半消光聚酯切片的生产工艺基础上,提前8h提高酯化Ⅰ、Ⅱ釜温度、压力;提高温度,二甘醇(DEG)含量会升高,因此,对酯Ⅰ釜PTA与EG摩尔比进行了微调;锑催化剂自酯Ⅱ釜加入,提前3h提高添加量;根据停留时间,大幅提高预Ⅱ、终聚釜温度、搅拌转速,减少过渡料。生产的专用料[η]为0.698~0.703dL/g。具体工艺参数见表1。
2.2产品质量由于实际物料停留时间没有改变,但温度、压力、搅拌转速等工艺参数与390t/d负荷相匹配。在生产中酯化、缩聚温度均提高2℃,缩聚搅拌转速、锑催化剂浓度增加,导致产品色度、DEG含量指标出现变化,但熔点无明显变化。从表2可知,产品色度L值降低1.5~2.0,b值升高1.0~1.5,DEG质量分数升高0.1%,端羧基含量降低1mol/t。但专用料色度b值控制在4.8~5.2,L值控制在90~81,DEG质量分数小于1.0%,仍达到优等品质量要求。
2.3专用料试用情况专用料经客户使用后,无油丝[η]提高0.008~0.018dL/g,熔体流动性稍微变差,但通过提高纺丝箱体温度3℃,可改善熔体流动性。热轧工艺产品在改善纵横向强力、纵横向伸长、纵横向撕裂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不大。针刺工艺产品单丝线密度提高0.17dtex,产品在纵横向强力、纵横向伸长、纵横向撕裂等指标明显提高。此外,继续提高专用料[η]或在生产无纺布过程中添加其它组分,也会有利于改善热轧、针刺工艺产品各项指标。
3结论
篇5
随着我国汽车总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铝合金汽车轮毂的年产量超过六千万件,有很大的出口额。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铝合金汽车轮毂在结构和生产设计上都有很多形式。外观造型上有宽轮辐、窄轮辐、多轮辐、少轮辐等设计,外观式样有抛光涂透明漆、亮面涂透明漆、电镀等。涂抹的颜色也根据客户的要求有多重形式,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外观是发展的趋势。
2铝合金汽车轮毂的优点
首先,铝合金汽车轮毂的重量比钢轮毂的重量轻,这样车整体的重量减少了,汽车的油耗也就相对的减少了。经计算铝轮毂的重要减轻在40%左右,90km/h到120km/h车速时,油耗可减少0.05L/100km,城市内行驶,可减少的油耗量略少些,如果按每十万公里节油计算,大约节约在40~50L。其次,铝合金汽车轮毂能够改善汽车的行驶性能,使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减小,让驾驶员驾车更加舒适。铝合金汽车轮毂采用数控设备进行加工,平衡性能比钢优越。车轮如果是钢车轮,平衡性比较差,高速性能不稳定,和铝轮毂相比较,还是铝轮毂的性能好。再次,铝合金汽车轮毂的散热性好,车轮的热源主要由刹车产生和车胎与路面的摩擦产生。在汽车高速行驶中,车轮如果温度持续过高,就会有出现爆胎的可能性。因为铝的导热性能比钢的导热性能好,而且铝合金汽车轮毂表面的设计也有利于散热,所以使用铝合金汽车轮毂可以减少爆胎的可能,更易于散热。然后,铝合金汽车轮毂的美观度也很不错,对于汽车整体形象,轮毂的美观度也是对其有很大影响的。现在汽车的轮毂设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设计就是汽车的轮毂的设计。汽车轮毂的造型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车身设计的档次,也可以突显出汽车的品味。制造厂商和设计者在车毂的风格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不单在颜色上进行设计加工,还给车毂加了花纹结构,不同的花纹有着不同的颜色,再经过电镀,添加了很多个性化的设计,也很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群的审美要求。
3铝合金汽车轮毂的设计开发
随着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汽车品种的增多,和汽车价格的下调。汽车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产品。从大众对汽车的认知和实用性,到对汽车的审美和汽车的功能过度。大众不仅要求汽车的优良的性能,方便的驾驶,还会要求汽车符合自己身份地位,以及符合自己的审美品位。车毂对于汽车整体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想在市场上长期立足,就需要轮毂的设计开发,汽车部件的设计开发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铝合金汽车轮毂的生产工艺流程
4.1生产厂家对汽车轮毂的生产设计进行研究。中层共同参与,通过了解大众在汽车轮毂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挖掘大众在汽车轮毂方面潜在的需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2市场调研。考察同类汽车的轮毂在市场的竞争情况,根据目标汽车轮毂的市场分析潜在的竞争环境,同时也要了解当前政府政策,和其他环境因素。
4.3管理定位。由管理层对汽车轮毂的价格、设计、风格、功能、性能、主导方向进行定位。各项指标均以数字化形式体现。
4.4根据产品需求进行概念设计。综合汽车轮毂的技术质量要求更进一步构思,在风格、设计定位的基础上绘制出不同款式的轮毂图,对所设计出来的轮毂图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完美的设计稿,然后对设计稿进行优化,形成机构图纸,再用建模技术进行建模,利用分析软件对所设计出的铝合金汽车轮毂进行应力分析,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进行完善和修改,再重新设计模型,并了解客户需求,选出最理想方案。
篇6
从六十年代初日本开始工业化生产冷冻鱼糜以来,冷冻鱼糜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开发研究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三十多年来,虽然其生产工艺未发生重大的变化,然而在生产方法和使用的设备上还是有了不少的改进和完善,具体表现为对采肉方法、漂洗形式和脱水设备等进行了开发研究。根据漂洗和脱水这两个工艺过程中所使用设备的工作原理改用由一次管道式槽和许多U型管道组成的漂洗装置,再用倾析式离心机使鱼肉和水初步分离,达到预脱水的目的。采用这一工艺后,漂洗水中固形物的损失就比较少,从而提高了鱼糜的产量,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使用马鲛鱼为原料,采用去头去内脏后部分,清水洗净,再按下面两种不同的工艺进行处理。
传统工艺:采肉一次漂洗回旋筛脱水二次漂洗回旋筛脱水三次漂洗回旋筛脱水精滤螺旋压榨机压榨脱水。
新工艺:采肉线型混合器漂洗管道式滞留室漂洗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精滤螺旋压榨机压榨脱水。
1.2测定方法
1.2.1固形物含量的测定称取一定量的鱼糜,采用直接干燥法进行测定。
1.2.2凝胶强度的测定将各种鱼糜解冻,加入3.0%食盐,擂溃30min,灌肠后于90℃加热40min使之凝胶化,将样品切成直径2.6cm、高度1.3cm的圆柱体,于NRM-1002A食品流变仪上测定。
1.2.3白度的测定用ZBD型白度仪测定,将工作白度标准板放在试样座上进行白度校正,然后将样品放在试样室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1漂洗工艺的特点将马鲛鱼用二种不同的工艺处理,比较在不同工艺阶段对漂洗液中固形物回收率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见,在传统工艺中,鱼糜经三次漂洗后固形物损失了29.29%,而经精滤和压榨后,又有16.14%的固形物损失掉,也就是说,总共有45.43%的固形物将在加工中流失掉。其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固形物是在漂洗中流失掉的,而漂洗中固形物的流失又集中在回旋筛的预脱水过程中。为进行预脱水以便于下一次漂洗的有效进行,在回旋筛的圆筒中分布大量直径为0.4mm的小孔,这是造成固形物流失的
表1不同工艺对漂洗液中固形物回收率的影响
工艺标准鱼糜重量(kg)固形物重量(kg)固形物含量(%)固形物回收率(%)
传统工艺鱼糜
第一次漂洗
第二次漂洗
第三次漂洗
精滤后
脱水后
鱼糜
50
72.39
72.45
72.02
72.0
33.74
50
8.49
7.65
7.10
6.00
5.33
4.63
8.46
16.97
10.60
9.75
8.33
7.39
13.72
16.92
—
90.12
83.68
70.71
62.78
54.57
—
新工艺一次漂洗
精滤后
脱水后
86.52
81.26
36.14
8.04
7.25
6.06
9.30
8.92
16.77
95.09
85.70
71.63
主要原因。而改用新的漂洗和预脱水设备后就能有效地降低固形物的流失,由于这类漂洗设备的内部是一个线型混合器,鱼肉和水可在混合器内得到充分的搅拌混合,然后直接输入由许多弯管所组成的滞留室,在滞留室内,随着水流的快速运动,鱼肉颗粒周围产生了小的湍流,从而使鱼肉与水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换,可有效地使鱼肉中不需要的水溶性蛋白质和色素等成分溶出。由于这一新工艺中不使用回旋筛预脱水的方法,因而固形物的流失就很少,只有4.91%,比相应的三次漂洗中固形物的损失下降了24.38%。此外,在这一新工艺中,用水量上只比传统的漂洗工艺中一次漂洗用水量稍多一些即可,即鱼肉对水的比例根据不同鱼种控制在1∶6~8范围内,基本上能起到传统工艺中三次漂洗的效果,因而大大减少了用水量,节约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滞留室的管道还可根据鱼种和漂洗要求的不同而在长度上予以调整,即漂洗白色鱼肉或新鲜鱼可缩短管道,而漂洗血红肉或鲜度稍差的鱼可加长管道,所以这套设备使用方便,尤其适合新鲜原料鱼的加工,因为原料鱼越新鲜,漂洗因素对凝胶强度影响就越小。
2.2倾析式离心机的作用
倾析式离心机的结构如图2所示,用于对漂洗鱼糜进行预脱水,使鱼糜中的固形物与水能有效地分离。
从倾析式离心机的结构来看,它能起到使鱼糜预脱水的作用。固形物在螺杆的转动下被送入狭窄的一端出来,而漂洗水部分则流向相反的一端出来,比较二种不同工艺在精滤后固形物的损失,新工艺中固形物的损失比传统工艺要低22.98%,说明经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比传统工艺中三次回旋得预脱水对固形物的回收率要高。这主要是因为这类离心机使鱼糜中的固液两相分别从二端出来,其液相中虽能带走一部分固形物,但流失量还是较少,而在回旋筛中,则一部分固形物转出水一起从网孔中流失,所以传统工艺中三次漂洗后的预脱水将使固形物的流失大为增加。从数据结果分析看,用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其固形物的损失率仅相当于第一次回旋筛预脱水的结果。所以,倾析式离心机在鱼糜生产工艺中的最大作用就是大大降低了固形物的损失,值得推广应用。
2.3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
将传统的经一、三、五次漂洗和新工艺漂洗后的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列于表2。
表2凝胶强度的比较
样品漂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三次新工艺漂洗
凝胶强度(g.cm)195115230217
由表2可知,采用新工艺漂洗后鱼糜制品凝胶强度与二次漂洗的效果相同,仅比三次漂洗的结果下降5.6%。因此,新工艺对凝胶强度稍有影响。
2.4鱼糜制品的白度传统漂洗和新工艺制备的鱼糜制品的白度如表3。
表3白度的比较
样品漂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三次新工艺漂洗
白度50.253.355.252.6
由表3可知,新工艺漂洗样品在白度上仅比三次漂洗低4.7%。因此,对白色肉鱼类更合适些。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工艺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尤其适合于一些新鲜度较好的白色肉鱼类鱼糜制品。
参考文献
篇7
从六十年代初日本开始工业化生产冷冻鱼糜以来,冷冻鱼糜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开发研究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三十多年来,虽然其生产工艺未发生重大的变化,然而在生产方法和使用的设备上还是有了不少的改进和完善,具体表现为对采肉方法、漂洗形式和脱水设备等进行了开发研究。根据漂洗和脱水这两个工艺过程中所使用设备的工作原理改用由一次管道式槽和许多U型管道组成的漂洗装置,再用倾析式离心机使鱼肉和水初步分离,达到预脱水的目的。采用这一工艺后,漂洗水中固形物的损失就比较少,从而提高了鱼糜的产量,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使用马鲛鱼为原料,采用去头去内脏后部分,清水洗净,再按下面两种不同的工艺进行处理。
传统工艺:采肉一次漂洗回旋筛脱水二次漂洗回旋筛脱水三次漂洗回旋筛脱水精滤螺旋压榨机压榨脱水。
新工艺:采肉线型混合器漂洗管道式滞留室漂洗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精滤螺旋压榨机压榨脱水。
1.2测定方法
1.2.1固形物含量的测定称取一定量的鱼糜,采用直接干燥法进行测定。
1.2.2凝胶强度的测定将各种鱼糜解冻,加入3.0%食盐,擂溃30min,灌肠后于90℃加热40min使之凝胶化,将样品切成直径2.6cm、高度1.3cm的圆柱体,于NRM-1002A食品流变仪上测定。
1.2.3白度的测定用ZBD型白度仪测定,将工作白度标准板放在试样座上进行白度校正,然后将样品放在试样室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1漂洗工艺的特点将马鲛鱼用二种不同的工艺处理,比较在不同工艺阶段对漂洗液中固形物回收率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见,在传统工艺中,鱼糜经三次漂洗后固形物损失了29.29%,而经精滤和压榨后,又有16.14%的固形物损失掉,也就是说,总共有45.43%的固形物将在加工中流失掉。其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固形物是在漂洗中流失掉的,而漂洗中固形物的流失又集中在回旋筛的预脱水过程中。为进行预脱水以便于下一次漂洗的有效进行,在回旋筛的圆筒中分布大量直径为0.4mm的小孔,这是造成固形物流失的
主要原因。而改用新的漂洗和预脱水设备后就能有效地降低固形物的流失,由于这类漂洗设备的内部是一个线型混合器,鱼肉和水可在混合器内得到充分的搅拌混合,然后直接输入由许多弯管所组成的滞留室,在滞留室内,随着水流的快速运动,鱼肉颗粒周围产生了小的湍流,从而使鱼肉与水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换,可有效地使鱼肉中不需要的水溶性蛋白质和色素等成分溶出。由于这一新工艺中不使用回旋筛预脱水的方法,因而固形物的流失就很少,只有4.91%,比相应的三次漂洗中固形物的损失下降了24.38%。此外,在这一新工艺中,用水量上只比传统的漂洗工艺中一次漂洗用水量稍多一些即可,即鱼肉对水的比例根据不同鱼种控制在1∶6~8范围内,基本上能起到传统工艺中三次漂洗的效果,因而大大减少了用水量,节约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滞留室的管道还可根据鱼种和漂洗要求的不同而在长度上予以调整,即漂洗白色鱼肉或新鲜鱼可缩短管道,而漂洗血红肉或鲜度稍差的鱼可加长管道,所以这套设备使用方便,尤其适合新鲜原料鱼的加工,因为原料鱼越新鲜,漂洗因素对凝胶强度影响就越小。
2.2倾析式离心机的作用
倾析式离心机的结构如图2所示,用于对漂洗鱼糜进行预脱水,使鱼糜中的固形物与水能有效地分离。
从倾析式离心机的结构来看,它能起到使鱼糜预脱水的作用。固形物在螺杆的转动下被送入狭窄的一端出来,而漂洗水部分则流向相反的一端出来,比较二种不同工艺在精滤后固形物的损失,新工艺中固形物的损失比传统工艺要低22.98%,说明经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比传统工艺中三次回旋得预脱水对固形物的回收率要高。这主要是因为这类离心机使鱼糜中的固液两相分别从二端出来,其液相中虽能带走一部分固形物,但流失量还是较少,而在回旋筛中,则一部分固形物转出水一起从网孔中流失,所以传统工艺中三次漂洗后的预脱水将使固形物的流失大为增加。从数据结果分析看,用倾析式离心机预脱水其固形物的损失率仅相当于第一次回旋筛预脱水的结果。所以,倾析式离心机在鱼糜生产工艺中的最大作用就是大大降低了固形物的损失,值得推广应用。
2.3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
将传统的经一、三、五次漂洗和新工艺漂洗后的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列于表2。
表2凝胶强度的比较
样品漂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三次新工艺漂洗
凝胶强度(g.cm)195115230217
由表2可知,采用新工艺漂洗后鱼糜制品凝胶强度与二次漂洗的效果相同,仅比三次漂洗的结果下降5.6%。因此,新工艺对凝胶强度稍有影响。
2.4鱼糜制品的白度传统漂洗和新工艺制备的鱼糜制品的白度如表3。
表3白度的比较
样品漂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三次新工艺漂洗
白度50.253.355.252.6
由表3可知,新工艺漂洗样品在白度上仅比三次漂洗低4.7%。因此,对白色肉鱼类更合适些。
3结论
篇8
分别以不同的盐卤时间、初煮后鸡翅根的冷却时间、八珍料卤制时间为影响因素,考察其对鸡翅根感官品质的影响。盐卤时间的确定将解冻晾干后的鸡翅根在盐卤中腌制,温度控制为4~6℃,时间分别设为20、30、40、50、60min,然后取出样品,按“1.2.2”煮制后进行感官品质鉴评。初煮后冷却时间的确定将初煮后的鸡翅根在冷水中浸泡,冷水温度控制在10℃,冷却时间分别设为5、10、15、20、25min。然后取出样品,按“1.2.2”煮制后进行感官品质鉴评。卤制(复煮)时间的确定将初煮冷却后的鸡翅根放入八珍料液中,大火煮沸后分别用慢火煮制20、25、30、35、40min后进行感官品质鉴评。优化八珍鸡翅根生产工艺的正交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盐卤时间、初煮后冷却时间、卤制时间为试验因素,以产品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进行L9(34)正交试验。感官品质评价方法采用朱红等[6]的方法,由5名有一定经验的人员对八珍鸡翅根产品的主要感官特性口感、组织结构、风味、色泽进行评价,取平均分,各指标最高分为5分,评分标准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2.1筛选八珍料配方的正交试验
八珍料配方的筛选试验设计见表2,试验结果见表3、表4。从表3可以看出,最佳八珍料配方为A2B3C3D4,即:加工1kg鸡翅根所用花椒2g、桂皮2g、八角1g、草果1g、肉蔻1g、陈皮1g、小茴香0.5g、丁香1.5g。对此最佳配方进行验证试验,产品评分值达到19.9分。通过表4方差分析得知,八角、草果、肉蔻和陈皮用量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极显著(P<0.01),花椒、桂皮、小茴香和丁香用量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显著(P<0.05)。
2.2八珍鸡翅根生产工艺参数的单因素试验
2.2.1盐卤时间对八珍鸡翅根感官品质的影响盐卤是将鸡翅根放入配制好的食盐溶液中进行腌制,其目的是调味、调香、防腐败、掩盖异味、抑臭,在保持鸡肉原味的同时,又赋予意向性的矫正味,以达到食品色、香、味的和谐统一,满足消费群体的食味嗜好。本试验利用盐卤进行腌制时采取低盐低温腌制[7],目的是使盐卤液在鸡肉内逐步分散渗透均匀,另外使鸡肉蛋白质有所变性,为肉质改良打下基础[8]。由图1可知,随着盐卤时间的延长,八珍鸡翅根的感官品质评分逐渐升高,当盐卤时间为40min时,感官评分最高,时间再继续延长,感官评分又呈下降趋势。说明盐卤时间为40min产品品质较好。2.2.2初煮后冷却时间对八珍鸡翅根感官品质的影响将初煮后的鸡翅根放入10℃的冷水中进行浸泡,有助于使鸡坯肉质紧密,避免在后期卤制(复煮)时组织软烂而影响感官品质。由图2可知,八珍鸡翅根感官品质随着初煮后冷却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冷却5min时感官品质评分最高,达到19.7分,冷却20min时感官品质评分最低。2.2.3卤制时间对八珍鸡翅根感官品质的影响卤制时间对八珍鸡翅的品质也有很大影响。卤制时间短,鸡翅根色泽浅,其风味难以形成;卤制时间长,香气浓郁但色泽过深,且浪费能源,出品率和生产效率低。由图3可见,卤制20min时,香辛料的味道没有完全进入鸡翅根中,产品有腥味且色泽太浅;卤制30min时,鸡翅色泽适度、香气浓郁;而随着卤制时间的再延长,鸡翅虽然香气浓郁但因成型较差而使感官评分下降。说明卤制时间为30min产品品质较好。
2.3八珍鸡翅根生产工艺的优化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八珍鸡翅根生产工艺的优化结果及方差分析见表5、6。从表5可以看出,对感官品质评分指标,盐卤时间、冷却时间和卤制时间的R值均大于空列R值,说明它们对感官品质评分指标的影响均有效。比较R值发现,对感官评分影响的主次顺序为A>B>C,即卤制时间>盐卤时间>冷却时间。卤制时间对感官评分影响最大,直接影响产品的风味。优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3B1C1,即卤制时间30min,盐卤时间30min、冷却时间5min。由于此组合并未体现在表5的9组试验中,因此对选出的最佳组合做验证试验,其制作出的八珍鸡翅根感官评分达到20.0分,分值较高,可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由表6可以看出,卤制时间对感官品质评分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盐卤时间对感官评分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而冷却时间对感官评分的影响不显著。
3结论
篇9
课程要求学生应掌握金属热处理基本的理论知识,了解金属热处理工艺设计的基本依据,熟悉生产中常用的材料及其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与应用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零件技术要求,能正确地选择材料和制订工艺,并初步具备热处理操作的基本能力。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很重要,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高职学生在学习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变为职业素质是我们需要破解的难题。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培养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精品课程建设中,坚持以金属热处理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掌握金属热处理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金属热处理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在金属热处理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和解决实际操作技术问题,成为高级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主要技能:①掌握常规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能编制钢铁件的典型热处理工艺;②能对热处理设备、常用的工装及辅助设备、热处理炉的温度进行测量与控制;③会典型零件热处理的基本操作;④能进行表面改性热处理的工艺制订;⑤能进行化学热处理的工艺制订;⑥掌握复杂工件的畸变规律与矫正方法,掌握分析判断工件变形的原因及预防工件畸变的方法;⑦能借助金相检验报告判断材料及热处理质量的方法,能分析工件淬火产生常见缺陷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补救的方法;⑧能对金属材料进行常规检验及对常见的热处理缺陷进行分析。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根据热处理典型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金属热处理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热处理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围绕热处理设备操作、热处理工艺的编制、典型零件热处理的操作技能等典型工作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了8个学习情景:①热处理工艺准备;②热处理设备与操作;③退火与正火;④淬火与回火;⑤表面改性热处理;⑥化学热处理;⑦复杂工件的畸变规律与矫正方法;⑧质量检验与缺陷分析。通过对8个教学子领域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在金属热处理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并具备编制热处理工艺的能力和热处理操作技能。同时编制实训指导书,完成实训室实训项目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使课程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在本课程8个学习情景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按“理实一体化”展开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讲授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表1列出了8个教学情景所须学习的内容、项目和使用的教学方法。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针对热处理岗位群的职业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以金属材料热处理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满足就业岗位对所学人才能力的要求为宗旨,进行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教学宗旨,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热处理生产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分析,以学习内容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计创设“三结合”的学习情景: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相结合。按照热处理生产岗位的需求,以热处理工的职业标准为依据,设计了8个学习情景。课程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参考热处理岗位群多工种的职业标准,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情景,每个情景由若干项目任务组成,形成8个教学情景。各情景教学内容以热处理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初级工—高级工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实训项目,进行单元考核。由于教学内容考虑了工种职业资格的需要,不仅适合教学,还可作为企业员工培训教材使用。
3.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传授的知识系统、严密,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但弊病也十分明显:其一,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其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其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其四,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动手更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为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既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又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4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4.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课程实践性强,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突出“练”,边讲基础知识,边应用到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当下发了项目任务书后,学生必须积极学习基础知识,才能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分析、发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系统式学科教学体系,提倡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以“够用”为主,更多突出技能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是要兼顾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合理配置。任务的设计很重要,它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任务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岗位对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4]。通过项目任务和专题设计等自主学习方式,体现学中做、做中学,活学活用,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训项目的开发应用,解决了困扰热处理技术专业进行生产性实训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通过系统实训,不断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岗位操作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人竞争学习模式向团队协作学习模式的重要转变,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适应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以“淬火与回火”学习情景为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表2、3所示。
4.2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遵循了职业成长的规律。以学习情景4的淬火与回火为例,设计了2个项目任务,项目8与项目10虽然都是淬火与回火工艺,但前者是试样的淬火与回火,后者是零件的淬火与回火,项目任务书如表4所示。2个项目任务中,1个是实验室试样,1个是轴,在编制淬火工艺时,淬火方法、加热温度、冷却介质、加热设备的选择都有差异。20钢、45钢、T10钢制试样按AC3或AC1±(30~50)℃的原则选择加热温度,按t=αkD选择保温时间,在箱式炉中进行加热后,以水作为介质进行冷却即可获得马氏体组织,硬度达到55~63HRC。对于轴,从技术要求上看,心部和表面硬度不同,在选择淬火方法和加热设备时需要充分考虑。结合材料65Mn淬透性曲线,可采用水-油双液淬火的方法进行处理。操作时掌握好在第一种淬火剂中的停留时间,同时注意上下移动工件。2个项目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工艺编制和操作技能由生疏到熟练,遵循了职业成长的规律。
4.3构建了TEST评价系统
评价的实质在于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评价学生的理论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目标导向[5]。传统课程的考试都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闭卷考试,这对该课程的学习来说是有局限性的,它难以测试学生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故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构建了TEST评价系统。新评价系统构建思路重视考核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过程的动态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TEST评价系统是指课程总成绩由教师评价(T)、企业工程师评价(E)、学生评价(S)、总评价(T)组成。教师评价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进行相应的评价。企业工程师评价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从加热温度、加热设备、保温时间、冷却介质的选择进行考核评价,学生评价是对各组查阅资料、PPT的效果、汇报表现、实训准备和完成情况进行互评,使评价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总评价(T)由项目考核(40%)、期末考核(30%)、过程考核(30%)组成。其中项目考核由教师评价(T)(15%)、工程师评价(E)(15%)、学生评价(S)(10%)3部分组成。为方便不同角色对课程进行评价,开发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以不同角色进行登录,即可完成T、E、S的评价,理论考试课由网络系统根据考试大纲生成不同的试题,可进行在线测试,最终由系统按不同角色的权重自动生成总成绩(T)。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资源库社会评价系统中,用人企业登录后可对毕业生进行评价,教师根据企业的评价对教学进行改进,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培养出大批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5教学效果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金属热处理工生产工艺课程于2012年获批云南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如图1所示。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的教学改革从2010级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开始实施,为了对比教改前后的教学效果,分别对采用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试卷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成绩优良率和平均分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不及格率明显下降。通过4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每次课都有不同任务,带着任务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完成项目任务,把任务完成的结果上传到教学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得到项目考核的成绩。最终成绩中,项目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30%,过程(作业和考勤)考核占30%。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动摇,以项目和任务作为载体,运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理结构,并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6结语
篇10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产品内分工;全球价值链
一、引言
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的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各个国家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产品生产价值链中的特定环节,并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形式。
目前我国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被削弱,我国加工贸易应该由纯粹加工装配环节逐步向产品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以产品内分工理论指导加工贸易升级,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品价值链中的位置,不仅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较高的利润,而且能够使相关产业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获取有利地位,是比较符合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的。
二、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
产品内分工的内涵将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散化。加工贸易符合产品内分工与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发达国家可以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集中从事资本密集型环节,节省本国生产成本。发展中国家则利用本国的劳动力优势,从事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干中学”中积累经验和资本,利用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降低学习成本和缩短学习时间。因此,产品内分工不仅为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也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加工贸易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研究我国加工贸易的问题,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013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来料加工装配贸易2012年的出口额达到9881881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稍微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着较高数额。2012年进料加工贸易额从2011年的72763304万美元增长到了76385772万美元,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劲头。加工贸易进口设备金额也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金额保持较高数值。但出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相比出口金额较小,2011年只有19858万美元,2012年下降大约399万美元。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在中间产品环节进口国外的半成品或原料,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完成加工装配环节,再将制成品运送至国外厂商进行贴牌营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次为高技术产品,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如图1所示,2010至2014四年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持续增长了约8千多亿美元,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也有明显提高,初级产品出口额基本持平。
四、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最底端
如图2所示,“微笑曲线”的两端,价值链上下游分别为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底端是加工组装环节。产品价值链和“微笑曲线”都表明,在产品内分工中,在上游环节加大研发和设计的投入,产品增值程度和收益率上升;在下游环节建立品牌及营销渠道,产品增值程度和收益率也会随之上升。而位于中游则是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少的加工组装环节,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取代。中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不高,只能利用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比较优势从事中间环节的产品加工组装,处于全球价值链最底端的位置。
2.我国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飞地效应”明显
我国加工贸易方式主要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容易形成“飞地效应”,即从国外进口具有高技术水平的零部件,在国内完成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率低,导致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差,这就阻碍了我国加工贸易中间产品供应能力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链上无法延伸。
3.劳动力成本优势渐趋衰弱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且廉价,但大多数劳动力并不符合加工贸易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结构性需求矛盾,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日益增强,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4.民族品牌缺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以简单装配,贴牌生产方式为主,在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十分薄弱,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尚未具备核心竞争力。再者,由于民族品牌缺失,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中辨识度低,可替代性高,严重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五、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分析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及策略
1.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价值链
一是沿着产品分工链向上游延伸,不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提高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企业必须形成自主研发设计,高技术水平零部件生产的能力,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底端位置。
二是向下游拓展。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努力打造自有品牌,扩展自身的销售渠道,完善物流体系,在商品流通中也能得汲取到更大的利润,提升在品牌运作和营销服务环节的竞争力。
2.提高中间产品的国内采购率,完善配套产业
应鼓励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中间产品的投入中多采用国内原料,并自主生产高技术水平的零部件。在政策上对为生产加工配套中间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充分发挥政府、科研单位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研发等各项服务,推动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3.充分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土地、水电等低成本生产要素上,而中间产品的原料主要以进口为主。这就需要在原有静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的技术外溢来提高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加速资本积累,并通过教育和科技政策转变比较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及劳动力素质,实现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提升。
4.创建世界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跨国公司促进作用
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国公司不仅为产业发展投入资金和技术,同时还会产生竞争效应、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因而,必须加大力度扶持本土跨国公司的发展,支持其创建更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更大程度地提升跨国公司在国际产品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
六、结论
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把世界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游离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之外,就必然会丧失发展良机。面对国内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周边国家优势日渐突现等多种挑战,中国必须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重视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及民族品牌,提高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积极延长国内价值链,推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参考文献:
[1]韩红伟.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产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