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2:1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检验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1.2设置临床见习期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1.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2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3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篇2
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于2010年7月在我院乙肝治疗的4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年龄分布为35~55岁。调查的40例患者均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全身均无系统性疾病和药物过敏史。患者需要进行采血、化验等辅助检查。现将4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数20人,男11人、女9人,对照组人数20人,男10人、女10人。分组完全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来进行分组,不考虑年龄、性别及疾病。显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纳入和评价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35~55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没有免疫缺陷等疾病、智力正常、自然状况一切正常;排除标准:存在感觉功能缺陷;先天性的疾病;高血压等。
3.方法:
实验组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测,即常规的ELISA检测。两组的用药方法用量相同。对照组:传统检测法;实验组:生物芯片技术检测法,根据对感染性疾病病毒的敏感度进行评价。
4.效果评价标准:
观察检测感染患者病毒的灵敏度作为评估标准。5.统计学处理:采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成组设计的t检验用于组间比较,当P<0.05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数据显示P值小于0.05,表示调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表明生物芯片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检测效果优于传统检测法。
三、讨论
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除了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外,临床上通过检测病毒/细菌其相应的免疫标志物在人体中的存在,对病因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但传统检测的方法,如ELISA费用较高。由于生物芯片技术的引进,大大增强了对疾病的治疗与检测的效率。由乙肝病毒(HBV)、丙肝病(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生物芯片技术能够同时检测出不同的HCV抗体。与ELISA技术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易操作、低成本,非常适用于体外HCV抗体的检测。Duan等用纳金免疫扩增和银染为基础构建的蛋白芯片可以同时快速地检测HBV和HCV的相应抗体HBsAb、HBeAb、HBcAb和HCVAb,而且不存在交叉反应,结果与ELISA检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而且芯片技术引入光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突破了常规ELISA技术所采用的底物显色方法。Ivanov等首次应用IAsys+双通道光学生物传感芯片,记录固定在生物传感芯片上的抗HBs单抗与血清样本中的HBsAg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鉴别。与酶免疫技术对比,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生物芯片的应用给临床检验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进行的一项伟大影响力深奥的研究计划,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之后的基因组计划、蛋白组计划、疾病基因组计划的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产生的。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生物芯片检测技术,检测灵敏度要优于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检测手段,并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四、结语
篇3
2、锤管法。它是利用气动穿梭矛在钢管(空心套管)的后面,将钢管顶进至终点来完成铺管任务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在进口和出口各挖一个工作坑。在进口坑内,用一个特殊的管夹将穿梭矛置于钢管后部,靠压缩空气通过气动矛推动钢管,无需设置后座。当第一节钢套筒全部进入地层后,拆除管夹,将第二节钢管焊接就位。继续上述过程,直至全部钢管安装完为止。当钢管抵达出口坑后,用强大的空气压力推动管中的泥土一次性排出。此方法通常使用各种型号的穿梭矛,适宜于铺设各种孔径和长度距离的钢管或铸铁管。由于此法对土层扰动极少,特别适合于运输繁忙的铁路、公路、机场等地铺设管道,实现“零沉降、零开挖、不限速”施工。同时由于避免了钻进法扰动土堤,造成漏水管涌等严重后果(2005年5月浏阳河大堤发生钻孔形成管涌,淹没农田,动用了数千名武警抢险的特大事故),所以此法在水利工程穿越河堤、水库大坝中发挥独特优势。
3、拉管法。是用气动穿梭矛从一个较小的进口坑钻进,在压缩空气不断推进下,穿越地层,牵引紧锁在穿梭矛尾
部的新管到达终点。若铺设的管线口径较小,距离不太长,穿越处为碎石、沙土或松土等易于塌陷的地质时,或者要安装的是PE管、PVC管、热塑胶管,使用此法最为有效。
4、胀管法。它主要用来更换、修复和扩大城市各种地下旧有管线。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许多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供水、排水、天然气等管道锈蚀破损严重,况且旧管道尺寸是按当时需求而设计的,都在超期服役,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城市逐年开发增长扩大容量的需求,需要及时更换和扩孔。如果采用传统开挖方式进行管道的更换、扩孔,不但工期长,造价昂贵,更主要对市政、商业、交通以及城市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干扰和影响。而如果采用一般的非开挖工艺重新铺设管线,则由于近年来各种新铺地下管线迅速增加,各种管线纵横交错,再插新管恐怕十分困难,而且风险太大。因此,利用先进的胀管技术在原有管线路径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地下管线的更换、扩孔,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管线建设的必要手段。
胀管法又分为气动账管法和液压胀管两种方法。
(一)气动胀管法
1)气动穿梭矛(简称气动矛)与液压卷扬机结合使用。气动矛体头部用钢丝卡筘与卷扬机相连,在气动矛套上一个由高质合金钢制造并通过热处理加工而成的特殊胀管头,气动矛置于待新铺的PE管内,胀管头与PE管相连。气动矛从进口坑进入旧管管口,在动力冲击下劈开旧管,并将旧管碎片挤压至周围土壤中,同时牵引同等口径或更大口径的新管即时取代旧管的位置,以达到去旧换新的目的。施工中,卷扬机提供持续的牵引力,引导气动矛保持准确的前进方向。
2)空气锤与水平导向钻机结合使用。基本原理与气动矛和水平导向钻机结合使用相似,钻机从地面钻入,并沿现有管线钻进至另一端工作井,连接空气锤,空气锤外面套装胀管头,胀管头与新管线相连,当高压空气通过钻杆传递给空气锤时,空气锤冲击胀管头,胀管头破碎旧管线,同时牵引新管线前进。钻机始终提供一种稳定的拉力,保证胀管时冲击锤正确的方向与倾角。
(二)液压胀管法
液压胀管法是依靠胀管机的液压油缸提供拉力牵引胀管头。它类似于钻机与虎钳系统。施工时,胀管机将一根根钻杆从旧管一端进入,达到要更换的旧管的另一端后,将破管刀具连接在钻杆的末端,刀具后面是扩孔器,紧接其后连接着要换上的新管,然后胀管机将钻杆逐根回拖,这时刀具切开旧管,扩孔器则将破开的旧管及碎片挤入周围土壤中,新管即被牵引穿过旧管位置替代了旧管,完成了新管换旧管的作业。
胀管法可对既有管线进行整体更换,通常直径可增加20%~30%,条件许可最大可增加原来尺寸的150%,每节连续更换长度最长可大200米。适宜破除陶瓷管、塑胶管、混凝土管,以及薄壁铸铁管。由于用原有管道作引导,因而不会造成对其他相邻管线的损坏,也不会使新管受到污染。当管道出现局部破损、缺损、渗漏、堵塞、错位时,或者原有管道已不堪负荷需要加大口径时,使用此法最为合适。
以上几种非开挖铺管技术与传统的开挖施工相比,具有不影响交通,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路面永久平整,铺管精度高,施工安全性好,周期短,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作为绿色建筑技术,国际上称之为“环保工程”。此外,还可以在一些无法实施开挖作业的地区铺设管道,如闹市区、古迹保护区、穿越高速公路、铁路、建筑物、河流等。国家宽带光纤主干网络和城市网络的建设,需要铺设大量的光缆。“西气东输”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该工程将建设长距离输气管道,各种管道的铺设需要穿越不少的公路、铁路和河流。长沙市的液化气石油管道工程和天然气管道工程,也有不少的管道需穿越铁路、公路、市政道路、河流等。如此大规模的管线铺设工程量为非开挖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鉴于,这项绿色施工技术在我国正处于高速推广的阶段,因此,在引进推广中出现了一些需要尽快完善的问题,引以思考。
首先,是城市管网的档案建设还远远赶不上非开挖技术进步的要求。过去我们有城市档案,但总的来说既不齐全,也不准确。刚开始非开挖单位还去规划部门购买管线图,后来发现已有管线在图纸上记录基本不齐全,标注粗糙,尺寸不详,几乎无法利用。最后,只得主要靠利用管线探测技术来查清已有地下管线的坐标、高程。而管线探测目前也是处在前进探讨阶段,尤其是非金属管线包括钢筋混凝土管道几乎一般小型探管仪器都难以探测,以致酿成经常打坏各种地下管线的恶性事故。羊城晚报、长沙晚报都曾有报道,打坏一根燃气管道或自来水管道,旋即就会殃及附近成百上千居民断水、断气,投诉市长办公电话。至于打坏军用光缆、国防光缆、长途通信光缆其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为此,作者建议两点:其一,向广州等先进城市学习,立即着手开启“数字市政”工程,建立以城市供水、排水、燃气、光缆、电缆、路桥设施为主线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各种地下管线“家底”的信息化。当然,GIS系统的建立不仅是为了非开挖施工技术的运用,也大大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一旦发现险情,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找准险情发生的位置、地点、程度,一方面出动应急抢险方案,一方面及时组织疏散居民、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事故的伤害。
加上近几年来大量的非开挖铺管施工完毕后既无竣工资料又无档案登记,许多同行专家楸心地将错综复杂又无档案记录的地下管线喻为“地下迷宫”、“地下污染”。再不尽快加强管理,更可怕的灾害甚至灾难都会不断的出现,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快进行有序管理。
其二,对非开挖技术专业,目前国家既无行业管理,又没有正式的设计、施工规范,也无专业资质管理,也无工商注册登记。据不确切估计全国将近有60%非开挖施工单位,文化技术专业知识偏低,不管谁,买台国产机子就可以承揽业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实行有序行业管理,含工商法人注册登记、资质考核、人员上岗培训与资格证发放,编制全国统一的设计、施工规范,使原本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非开挖技术迅速发扬光大,造福城市,造福人民。
篇4
对于民办学院的“现代通信技术”的授课对象来说,涵盖的专业非常广泛,不仅有理科出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通信)、通信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还包括文理兼有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纯文科的英语,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物流),且包括每年专升本的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这两个经管类文科班。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由于具备较深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在讲授的时候觉得授课内容非常简单,而实际上,很多同学采用文科的“抄背记”的机械方法,往往对一些看起来非常简单通信知识都无法理解,在最终的考试中都全部暴露。由此,课程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教师过于主要技术细节的教学法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隔阂。
二、东西方教学模式的对比
笔者由于长期在纽约理工大学(NYIT-NUPT)从事计算机通信的教学,对东西方的教学之间的不同有深刻的感受。主要差异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教师、环境。学生差异:东方的学生更害羞、更“内敛”,不爱发言,不爱提问题;西方的学生活泼、主动、希望能发言、爱当场提问题。教师差异:西方的教师由于是雇佣制,除非是终身教授,都需要经过学生的综合评估(Evaluation),才能获得每个学期(Semester)的职位,东方的教师大都没有这个问题。环境差异:西方的行政人员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行政人员会主动完成许多冗余的事务,让教师和学生更专注与教学内容本身;东方的行政人员主要是用来完成“管理”功能,教师和学生需要处理的表格和文档比较多,在形式和格式上要求更“严格”。
三、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中,伴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多煤机技术、实验设备的引入。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授课建设了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理念是“立足课堂,素质培养”。具体分为三大建设模块。
(一)充满人文特色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具面对面特色的一部分,“现代通信技术”首先将“生动第一课”作为授课内容,将当前最新的技术以多媒体的方式播放出来,以同学们身边使用的通信产品终端入手,极大提高了同学们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在日常授课中,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以丰富的语言、特色的表情将知识点演绎。选择具有人文功底的青年教师,将教材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活中可以比喻的案例。授课内容上也做了较大的删减,比如光纤通信中删去光纤等物理理论,卫星通信中删除多种调制方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信道特性等等,以及3G、4G技术中的扩频、跳频等原理。注重在系统整体应用和应用前景。图1立体化教学培养体系要求课堂设置主题讨论,比如“传感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身体网”,指定学生实现做好主题研究,完成主题讲座(Presentation),不注重技术细节,主要从应用和接口的角度讨论对将来社会的作用,社会的推动。互动性的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场的即时提问和评点打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的斗志。
(二)以应用验证体验为主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时最能将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将课内实验方案设计为操作性强、体验感高的验证型实验,比如对“SIP交换机的通信”,“基于中间件的呼叫中心平台”,“3G通信过程”,避免的过多技术细节的干扰,给文科基础的经管类学生以感性直接的体会;同时,在实验报告的文档撰写上,引入“华为公司”的文档规范格式,强调文案处理的标准化。为将来大部分可能从事通信行业项目助理的同学打好严谨细致的行为习惯。
(三)以网络课堂视频的在线式教学
手机网络时代无法避免,在无法劝阻经管专业学生少用不用手机上网之后。课程组将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做成主题视频,并配置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对于一些脱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弥补缺课的损失,对应要求上进的同学,将知识点的精要可以巩固提高。实时在线的网络课堂提供了论坛,完成在线答疑(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代为回答),模拟测试题,一些无法用实际设备操作的技术通过制作的Flash课件展示给同学。从实践结果看出,网络课堂的点击量通常在授课人数的6~10倍左右。由此,以课堂、实验、网络课堂三大主体的立体化教学建设中,“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实践取的较好的效果,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从内心不再排斥这个“专业”课,督导组和专家旁听也得到了很好的响应。
四、引入创新型的过程考核标准
篇5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数字信号处理调制解调TMS320C6701
软件无线电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高速数字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宽带A/D/A变换器尽可能地靠近天线,将电台的各种功能尽量在一个开放性、模块化的平台上由软件来确定和实现。该平台的调制方式、码速率、载波频率、指令数据格式、调制码型等系统工作参数具有完全的可编程性。
传统的卫星测控平台存在着性能不完善,调制方式、副载波、码速率组态不灵活,体积偏大等问题。研制和开发通用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测控平台,通过注入不同的软件,实现对调制载频、调制方式、传输码速率等参数的改变,应用于各种轨道卫星平台的遥测遥控任务。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整个软件无线电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所在。通用平台的灵活性、开妻性、通用性等特点主要是通过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中心通用硬件平台及DSP软件来实现的。经过比较,我们采用TI公司的TMS320C6000系列DSP芯片和匹配的芯片形成一套实时的DSP系统。
图1TMS320C6701结构框图
1软件无线电通用平台的DSP技术
1.1TMS320C6701DSP芯片介绍
TMS320C6701是TI公司的高性能DSP芯片,具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TMS320C6701的主要特点为:
*单指令字长为32位,8个指令组成一个指令包,总字长为256位,引脚与TMS320C6201系列的引脚兼容。
*体系结构采用甚长指令字(VLIW)结构;
*硬件支持IEEE标准的单精度和双精度指令集,支持字节寻址获得8位/16位/32位数据,指令集中有位操作指令(包括位域抽取、设置、清除以及位计数、归一化等);
*1Mb(位)的片内存储空间,其中程序存储空间和数据存储空间各512Kb;
*32b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有52MB的外部存储器寻址能力;
*四通道自加载DMA协处理器,可用于数据的DMA传输;
*16位宿主机接口(HPI);
*两个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s);
*两个32位通用定时器;
*灵活的锁相环路(PLL)时钟产生器,可以对输入时钟进行不同的倍频处理;
*芯片内部有IEEE1149.1标准边界扫描仿真器(JTAG),可用于芯片的自检和开发;
*芯片共352脚采用BGA封装,以获得好的高频电气性能,并使芯片尺寸变小;
*采用0.18μm工艺,则五层金属组成,输入输出接口电压为3.3V,核心电压1.8V(167MHz时为1.9V)。
1.2DSP技术在软件平台中的应用
每套测控平台含双机备份的遥控调制器与遥控解调器,双机分别由独立电源供电。系统总体框图如图2所示。调制器与解调器分别通过不同的RS232串口与遥控处理计算机通信,完成对调制解调器的控制及其带数据的收发。
用户在每次任务前通过控制计算机设置调制方式、调制参数及通信连接方式,并调用算法参数生成程序产生调制器和解调器中算法的预置参数,并在设备初始化时以批数据方式从串口送入DSP芯片,经校验后送FlashROM中。为保证程序传送的可靠性,采用IRQ差错控制方式,DSP每接收一个数据包在存储的同时向计算机回传数据信息,计算机一旦发现数据出错即转入重传方式。参数设置成功后,调制解调器根据协议发送和接收遥控指令,并将工作状态回送遥控处理计算机,同时在遥控前端机面板上显示。
1.3调制器与解调器硬件结构与功能描述
硬件系统以DSP为核心,电路主要由下述模块组成:电源模块、系统时钟及模式设置模块、存储器模块、系统监控模块、与控制计算机通信模块、调制输出模块、B码时钟接收模块和显示控制模块。在解调系统中,除解调输入模块、解密接口模块和显示控制模块外,其余模块均与调制系统一致,如图3所示。
调制器加电时,DSP首先通过外部存储器模块完成自加载。自加载完成后,由DSP主程序对状态显示监控模块进行参数初始化设置。在有调制任务时,首先由控制计算机对DSP进行参数设置(如滤波器参数、调制制式、调制副载频、调制码速率等),然后发调制数据给DSP,由DSP的串行通信口接收数据,在DSP内完成副载频调制;调制数据经DSP串口发送给数模块转换进行数模转换,转换的信号过低通可编程滤波器滤波后输出。解调器的工作过程与上类似,在检测到有已调副载波进入A/D通道时,启动解调模块进行解调,将解调的数据送到控制计算机。
2DSP实现信号调制和解调
2.1信号调制
调制器的设计目标是在可编程的硬件平台上,通过注入不同的算法或执行软件,实现不同载波频率、调制方式、传输速率和码型的多制式的通用型调制器。它将以灵活的重构性支持各种通信发射机的不同需求,更有利于各通信设备的互连互连。考虑到数字直接合成技术具有数控灵活、频率分辨率高、频率切换快、相位可连续线性变化、覆盖带宽大、生成的正弦/余弦信号正交性好等特点,我们的设计方案是以DSPs芯片为内核,采用软件DDS技术,实现高精度、高性能的数字调制器。调制器的总体框图如图4所示。
帧分析在设备初始化时完成程序数据的接收、校验和转发(向FlashROM送)。在正常工作时,从帧数据中分离出调制参数及等调制数据,分别送参数寄存器与数据寄存器。
图5BPSK接收总体框图
在数据格式变换中,完成将输入的数据分别转变为调制参数控制字(如相应调制方式下的频率控制字K、相位控制字φ和副度控制字A)和相应格式的被调制数据,经滚降处理后(对于FSK方式可不用滚降处理)对正弦载波进行调制。
2.2信号解调
对于BPSK接收,我们采用相干解调方式,如图5所示。接收信号经带通采样得到原始信号序列后,首先与本地产生的正弦序列相混频,然后经低通滤波除高频分量,得到其带信号样值序列(正弦序列的频率与相位也由此样值序列获得)。再对基带信号样值序列进行最佳判决点时刻波形估计,估计值送往均衡器做均衡处理,均衡结构再做0、1判决得到最终的解调数据。解调的关键点在于本地载波的同步和符号定时误差的提取。
ASK(FSK)信号的解调方法可分为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两类。由于相干解调的抗干扰能力较强,本方案采用相干解调方式。图6为采用相干解调时,接收端的解调总体方案流程框图。
接收信号首先经低通滤波器,滤除带外噪声(此处的低通滤波器由专用器件设计)。然后经A/D变换,得到样值序列,按照工作的不同阶段,分两路分别与本地相应的相干载波进行解调,主要包括混频和低通滤波两过程。解调后的信号经低通滤波器后,恢复出基带信号。基带信号进行位定时和码元判决,得到最终的解调数据。
图6ASK/FSK相干解调总体流程框图
篇6
2、原理
在介绍化减法之前,先说明三个概念:
蕴涵项──在函数的任何积之和式中,每个乘积项称为该函数的蕴涵项。对应于卡诺图中的任一标1单元(最小项)以及2m个相邻单元所形成的圈都是函数的蕴涵项。
素项──若函数的一个蕴涵项不是该函数中其它蕴涵项的一个子集,则此蕴涵项称为素蕴涵项,简称素项。
实质素项──若函数的一个素项所包含的某一最小项,不包括在该函数的其它任何素项中则此素项称为实质素蕴涵项,简称实质素项。
列表化简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逻辑函数的最小项,通过对相邻最小项的合并,消去多余变量因子,获得逻辑函数的最简式的。列表化简法的思路是先找出给定函数F的全部素项,然后找出其中的实质素项;若实质素项不能覆盖F的所有最小项,则进一步找出所需素项,以构成F的最简素项集。
下面用列表化简法将下列函数化简为最简与或表达式。
F(A,B,C,D)=Σ(0,3,4,5,6,7,8,10,11)
3、建立素项表
首先,找出给定函数的全部素项。
(1)先将每个最小项所对应的二进制数按其“1”的个数分组得表1;
(2)将表1中的相邻两个组之间二进制数进行比较、合并得到一次化简结果,称为一次乘积项,其项号记为i(j-i),其中i为最小项中的小项号,j为最小项中的大项号,得表2;
(3)再将表2中的相邻两组内的二进制数进行比较、合并、便得到第二次化简结果,称为二次乘积项,其项号记为i(n,m),其中i为两个一次乘积项中的小项号,n为原最小项的项号差,m为一次乘积项的项号差,得表3;
不能与其它一次乘积项合并的一次乘积项是素项,分别以a,b,c,d,e,f记之,不能合并的二次乘积项也是素项,以g记之。
4、实质素项
建立实质素项产生表,找出实质素项。
先用×标出每个素项覆盖最小项的情况,再找出实质最小项5、6,在×上标括号以示区别,可找出对应实质素项g,在其前标*,最后一行用“V”标出实质素项覆盖最小项的情况,可看出还有最小项0、3、8、10、11未被覆盖。如表4所示。
5、素项产生式
第三步:建立所需素项产生表,找出所需素项,所需素项集应覆盖所有未被实质素项覆盖的最小项,得表5。再用行列消去法来找,选优势行b0(8),e3(8),划去劣势行a0(4)及d3(4)得表6,再选最小项为0、3的劣势列,划去最小项为8,11的优势列,得表7。找出新的实质素项b,e,取该两项作为所需素项后,尚有最小项10未被覆盖,可选取c或f求得所需素项集为(b,e,c)或(b,e,f),
得F=g+b+c+e=AB+BCD+ABD+BCD
或F=g+b+e+f=AB+BCD+BCD+ABC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建筑和住宅的供热和空调已成为普遍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中,供热和空调的能耗可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5-30%。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依*矿物燃料,特别是煤炭。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包括大量SO2、NOX等有害气体以及CO2等温室效应气体。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供热已经历了一家一户的小煤炉到燃煤锅炉的转变。现在又进一步禁止在城镇建设中小型燃煤锅炉房,体现了政府对保护大气环境的高度重视。因此,除了集中供热的型式以外,急需发展其他的替代供热方式。热泵就是能有效节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CO2排放的供热和空调新技术。
热泵(制冷机)是通过作功使热量从温度低的介质流向温度高的介质的装置。建筑的空调系统一般应满足冬季的供热和夏季制冷两种相反的要求。传统的空调系统通常需分别设置冷源(制冷机)和热源(锅炉)。建筑空调系统由于必须有冷源(制冷机),如果让它在冬季以热泵的模式运行,则可以省去锅炉和锅炉房,不但节省了初投资,而且全年仅采用电力这种清洁能源,大大减轻了供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采用热泵为建筑物供热可以大大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通常我们通过直接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热量,并通过若干个传热环节最终为建筑供热。在锅炉和供热管线没有热损失的理想情况下,一次能源利用率(即为建筑物供热的热量与燃料发热量之比)最高可为100%。但是,燃烧矿物燃料通常可产生1500-1800℃的高温,是高品位的热能,而建筑供热最终需要的是20-25℃的低品位的热能;直接燃烧矿物燃料为建筑供热意味着大量可用能的损失。如果先利用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热能发电,然后利用电能驱动热泵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低品位的热能,适当提高温度再向建筑供热,就可以充分利用燃料中的高品位能量,大大降低用于供热的一次能源消耗。供热用热泵的性能系数,即供热量与消耗的电能之比,现在可达到3-4;火力发电站的效率可达35-58%(高值为燃气联合循环电站)。采用燃料发电再用热泵供热的方式,在现有先进技术条件下一次能源利用率可以达到200%以上。因此,采用热泵技术为建筑物供热可大大降低供热的燃料消耗,不仅节能,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燃烧矿物燃料而引起的C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热泵利用的低温热源通常可以是环境(大气、地表水和大地)或各种废热。应该指出,由热泵从这些热源吸收的热量属于可再生的能源。
二、空调热泵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以建筑物的空调(包括供热和制冷)为目的的热泵系统有许多种,例如有利用建筑通风系统的热量(冷量)的热回收型热泵和应用于大型建筑内部不同分区之间的水环热泵系统等。这里主要讨论利用周围环境作为空调冷热源的热泵系统。就其性质来分,国外的文献通常把它们分为空气源热泵(airsourceheatpump,ASHP)和地源热泵(groundsourceheatpump,GSHP)两大类。地源热泵又可进一步分为地表水热泵(surface-waterheatpump,SWHP)、地下水热泵(groundwaterheatpump,GWHP)和地下耦合热泵(ground-coupledheatpump,GCHP)。我国对热泵系统的术语尚未形成规范的用法。例如对地下水热泵系统有“地温空调”的商业名;而地下耦合热泵则在一些文献中称为“土壤源热泵”,或直接称为“地源热泵”。
空气源热泵以室外空气为一个热源。在供热工况下将室外空气作为低温热源,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经热泵提高温度送入室内供暖。空气源热泵系统简单,初投资较低。空气源热泵的主要缺点是在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天气时热泵的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其制热量随室外空气温度降低而减少,这与建筑热负荷需求趋势正好相反。因此当室外空气温度低于热泵工作的平衡点温度时,需要用电或其他辅助热源对空气进行加热。此外,在供热工况下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上会结霜,需要定期除霜,这也消耗大量的能量。在寒冷地区和高湿度地区热泵蒸发器的结霜可成为较大的技术障碍。在夏季高温天气,由于其制冷量随室外空气温度升高而降低,同样可能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空气源热泵不适用于寒冷地区,在冬季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另一种热泵利用大地(土壤、地层、地下水)作为热源,可以称之为“地源热泵”。由于较深的地层中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常年保持恒定的温度,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因此地源热泵可克服空气源热泵的技术障碍,且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冬季通过热泵把大地中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即蓄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这样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热源是从水井或废弃的矿井中抽取的地下水。经过换热的地下水可以排入地表水系统,但对于较大的应用项目通常要求通过回灌井把地下水回灌到原来的地下水层。最近几年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应用这种地下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许多限制。首先,这种系统需要有丰富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决定采用地下水热泵系统之前,一定要做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并先打勘测井,以获取地下温度、地下水深度、水质和出水量等数据。地下水热泵系统的经济性与地下水层的深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仅成井的费用增加,运行中水泵的耗电将大大降低系统的效率。此外,虽然理论上抽取的地下水将回灌到地下水层,但目前国内地下水回灌技术还不成熟,在很多地质条件下回灌的速度大大低于抽水的速度,从地下抽出来的水经过换热器后很难再被全部回灌到含水层内,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流失。此外,即使能够把抽取的地下水全部回灌,怎样保证地下水层不受污染也是一个棘手的课题。水资源是当前最紧缺、最宝贵的资源,任何对水资源的浪费或污染都是绝对不可允许的。国外由于对环保和使用地下水的规定和立法越来越严格,地下水热泵的应用已逐渐减少。
地表水热泵系统的一个热源是池塘、湖泊或河溪中的地表水。在*近江河湖海等大体量自然水体的地方利用这些自然水体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是值得考虑的一种空调热泵的型式。当然,这种地表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此外,由于地表水温度受气候的影响较大,与空气源热泵类似,当环境温度越低时热泵的供热量越小,而且热泵的性能系数也会降低。一定的地表水体能够承担的冷热负荷与其面积、深度和温度等多种因数有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这种热泵的换热对水体中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时也需要预先加以考虑。
地下耦合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岩土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的地源热泵系统。“地下耦合热泵”的名称直译自英文,不通俗。通常也称之为“闭路地源热泵”(closed-loopgroundsourceheatpump)以区别于地下水热泵系统,或直接称为“地源热泵”。它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在冬季供热过程中,流体从地下收集热量,再通过系统把热量带到室内。夏季制冷时系统逆向运行,即从室内带走热量,再通过系统将热量送到地下岩土中。因此,地下耦合热泵系统保持了地下水热泵利用大地作为冷热源的优点,同时又不需要抽取地下水作为传热的介质。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1998年美国能源部颁布法规,要求在全国联邦政府机构的建筑中推广应用地下耦合热泵供热空调系统。为了表示支持这种节能环保的新技术,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得克萨斯州的宅邸中也安装了这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见2001年5月18日参考消息)。
三、地源热泵供热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地源热泵系统可实现对建筑物的供热和制冷,还可供生活热水,一机多用。一套系统可以代替原来的锅炉加制冷机的两套装置或系统。系统紧凑,省去了锅炉房和冷却塔,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于建筑的美观。地源热泵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大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约40-60%。另外,地源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稳定,整个系统的维护费用也较锅炉-制冷机系统大大减少,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超级秘书网
迄今为止制约地下耦合热泵系统在我国应用的障碍主要是在地下埋管的初投资较高,以及政府、建筑设计人员和公众对这一技术缺乏了解。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能源结构及价格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其经济性。根据国外的经验,由于地源热泵运行费用低,增加的初投资可在3-7年内收回,地源热泵系统在整个服务周期内的平均费用将低于传统的空调系统。
篇8
林甸县隶属于大庆市,拥有耕地面积23.8万hm2,林地面积4.9万hm2,属于典型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为153~155m,地表径流条件较差,地下水位在2.0~2.8m。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约为4℃,无霜期129d左右。
2森林资源
林甸县无天然林,现有林分均为人工林,并且树种单一,森林资源相对匮乏。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该县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县林地总面积3.2万hm2。有林地面积2.1万hm2,活立木总蓄积260.8万m3。其中,用材林面积7738.8hm2,蓄积80万m3;防护林面积2.4万hm2、蓄积178.7万m3;疏林地面积46hm2;四旁树蓄积2.09万m3,人工未成林造林地3025.3hm2,其他单位森林面积1063.4hm2,森林覆盖率8.3%。在全县农用地总面积中,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6.8%、9.7%,集体林地面积占全县林地面积90%,林业产业的年产值约为1.2亿。
3水曲柳的生态习性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Rupr.)为木樨科白蜡属落叶乔木,高可达30m,是东北林区的三大珍贵阔叶树种之一,是良好的造林绿化树种。为阳性树种,喜湿润,耐轻度盐碱,可在pH值8.4、含盐量0.1%的盐碱地生长[2];耐寒性好,在大兴安岭-40℃的严寒条件下生长良好;水曲柳的主根短,侧根发达,生长速度较慢,伐根具有较强的萌蘖性;花期在4—5月,15~20年生开始大量结实,翅果8月渐成熟,树皮可入药。水曲柳的木材具有材质坚韧、纹理美观特性,具有较好的光泽和硬度,耐磨、耐湿,是重要的人工林用材树种。水曲柳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水曲柳天然林的数量日趋减少,大树已不多见。因其能耐盐碱,材性优良,生长快,可在盐碱土区大面积栽植和推广。
4播种育苗技术
4.1选地整地
苗床地宜选择地势平坦、排灌良好的地块,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秋季耕翻深度25~30cm,次年春季耙地整平。整地同时,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以利于水曲柳幼苗期的快速生长,形成发达的根系,厩肥施用量一般为2.5t·hm-2。
4.2种子处理
4.2.1越冬埋藏催芽
即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水曲柳的种子成熟后立即采种并加以调制,将种子以1∶3的比例混沙埋藏进行催芽,催芽所需时间较长,一般为8~9个月。催芽前将种子先以30℃温水浸泡2~3d,期间每天换水并搅拌1~2次。浸种后将种子捞出,以浓度0.3%~0.5%KMnO4溶液浸泡1~2h,再经清水反复冲洗,阴干后催芽。宜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在秋季土壤冻结前挖好藏坑,规格为深度1~2m、宽度约1m,坑的长度视种子数量而定;坑底中间挖深、宽各25cm的小沟,内铺卵石,以利排出积水,坑底铺上10cm河沙;将种子混以3倍体积的湿沙,手握成团且不出水,堆放到坑里,当堆至距地面10~20cm时,再覆盖湿沙,其上盖土,呈沙丘状;坑中央每1m距离需设立垂直地面的通风孔。定期检查,温度保持在0~5℃,同时保持湿润。于翌年春播前10d左右取出种子,摊平晾晒,夜间堆起覆上草席等以保持温度和湿度,每天翻倒晾晒,适当喷洒温水保持湿润。约有30%~4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4.2.2室内变温催芽
如未能及时进行越冬埋藏处理种子,也可采取室内变温催芽处理,可大大缩短处理时间。即将种子经过清选、浸泡和消毒后,按1∶3的比例与湿沙混合均匀,含水量以手握成团且不出水为宜。先在室内进行高温催芽,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5℃,高温处理时间为2个月,然后转入低温催芽,即将种沙移至室外阴凉处或置于冷窖中,使种沙温度保持在2~5℃,低温处理时间为1~2个月。
4.3播种
春季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进行,播种方式一般采用大垄条播或撒播,垄的规格为垄底宽60cm、垄面宽30cm、垄高15cm,条播,每垄播2行则行距在15~20cm、播幅宽3~5cm,每垄播1行则播幅调整到12cm左右,便于将来保留2行。播种后及时覆土镇压,覆土厚度在1.5~2.0cm。水曲柳种子发芽率在50%~60%,适宜的播种量为187.5~225kg·hm-2。
4.4苗期抚育管理
播种后到幼苗出土前,加强水分管理,适时浇水保持床土湿润,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一般在5月下旬幼苗可出齐,及时进行间苗定苗,保苗株数应不小于40株·m-1。苗木速生期开始追施氮肥2~3次,两次追肥的时间间隔为10~15d,硫酸铵的施用量在75.0~112.5kg·hm-2。每次追肥后应给幼苗喷洒适量的清水,冲洗茎叶以免灼伤,也利于提高肥效。当年要铲、趟4次,每次灌水后及时中耕,做到土壤疏松、无杂草。
4.5病虫害防治
在出苗后到幼苗速生期开始之前,苗木营养组织幼嫩,易患立枯病,特别是在黏重土壤或连作育苗地上发病较多。防治药剂通常选用波尔多液,方法为在出苗后立即喷洒,浓度为0.5%~1%,连续3~5次,每次喷洒时间间隔为1周,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4.6起苗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
1 概述
计算机硬件指的是组成计算机系统的物理成分,其中包括输入/出设备、芯片等。在计算机系统中,信息安全包括硬件、软件和通信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从硬件、软件和用户方面来实现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建设管理,但在这一过程中,硬件无疑成了影响计算机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计算机硬件主要在输入/出设备和存储介质上存在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在输入设备上,安全问题包括非法输入和输入不安全数据信息,其中前者是指非法输入可能损坏计算机内部的数据信息,而后者是指输入的信息带有病毒等。
(2)在计算机系统中,一些输出设备具备记忆功能,因此仅需重复操作,便可再现有关信息,这无疑会造成计算机数据信息泄露。
(3)计算机存储介质一般未设信息数据安全屏障,因此无法抵御暴力破坏、恶意攻击和非法拷贝等行为,从而造成数据信息泄露。
可见,计算机硬件在安全方面仍存在问题,且若不加以完善,极易造成保密信息泄露,从而严重损坏了用户的利益,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2 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分析
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能一般取决于设计阶段,且目前,在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上,已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其中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几种:(1)基于变异的硬件安全设计方案,其中“变异”主要从芯片老化、IC时序、噪声、温度和功耗等方面体现出来,且这些因素一般会受到CMOS制造技术、射频互联技术、等离子技术、纳米技术和光纤技术等的影响,因此这一设计方案在基于新兴技术的硬件中发展前景较好。但需强调的是,芯片内在的变异将不利于对恶意攻击的检测。(2)硬件木马检测,其中硬件木马指的是恶意修改、嵌入和变更原始芯片设计的行为,其是现今社会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般来讲,常规的功能与结构测试无法检测出这一类攻击。在实际应用中,若不考虑工程变异,仅需先测出一段输入序列的泄漏功耗,再与仿真模型比较即可,但工程变异却增加了硬件木马检测的难度。可见,需进一步深化对硬件木马的检测。(3)PUF(不可复制技术)是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其提供的是一组从输入至输出的映射关系,且这一关系依存在芯片制造工艺下,因此无法采用数学方法来进行逆向操作,从而保证了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安全。但在目前的众多PUF方案中,一些因素的存在却使得PUF的安全性大幅度降低,如芯片结构的非线性特征较弱等。(4)非对称加密技术是一种基于PPUF的非对称加密系统,其中加密与解密所用的秘钥有所区别。一般来讲,通过用公共密钥和进行仿真,便可测出挑战信号的发出的响应,因为PPUF的结构会以公开的形式发表。但即便如此,也无法赶超原始设备的速度,因此可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来创建一种公共秘钥加密协议,用以地域物理和旁道攻击,甚至可将其看作可信设计的模块。
总之,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安全性将对计算机的使用性能产生直接影响,且基于硬件的安全协议可解决基于第三方的可信计算、遥控/感芯片的开启等问题。
3 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安全策略
综合上述分析,作者针对计算机硬件设计提出如下安全策略:
3.1 内置安全确认
在计算机硬件中内置安全确认无疑对保证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其原理如下:在制造计算机芯片时,通过将PUE技术与EPIC技术结合来对计算机硬件的IP进行保护。其中,EPIC技术是一种针对IC设计理念的技术,即先利用EDA工具来得到所需的物理版图,再采用PUE技术来绘出以芯片变异为基础的PUFIC,最后再通过与加密的IC管理员版权促和来生成检测秘钥。实践表明,采用上述设计理念绘出的加密型验证模块可通过保护IC版图来保护原始模块,从而实现对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进行保护。
3.2 外置辅助安全检测装置
外置辅助安全检测的方案采用了RAS技术,即先由秘钥管理中心制作一对秘钥(私用、公开秘钥),并用公开秘钥来保护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安全,最后再通过安全芯片与秘钥存储器验证来共同组成外置辅助安全验证装置,其中秘钥存储器保护的对象是私用秘钥存储的数据信息,即在检测时,可利用RFID来对芯片内的电路数据信息进行读取及对芯片的安全进行验证,进而保护数据信息的安全。总之,在计算机硬件中外置辅助安全检测装置可通过秘钥管理来保护计算机硬件的安全。
3.3 计算机硬件开发中的安全设计
关于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安全问题,内置安全确认和外置辅助安全检测装置都属于技术层面的策略,但很显然,这一问题并非仅为技术性问题,因此还应从硬件本身来考虑问题,即分别从下列三个方面来将安全设计贯穿在计算机硬件开发的全过程:(1)目前,计算机硬件的开发者普遍看重的是硬件的性能和质量,却忽视了安全保护的问题,这极易使计算机硬件设计出现安全问题。对此,应通过培训教育来提高计算机硬件设计者的安全保护意识。(2)为了保护用户的数据信息安全,在计算机硬件开发中,应对硬件的安全性能有所侧重,具体应着手于内设与外设层面,逐一完成对硬件的安全设计。(3)一般来讲,在计算机硬件设备设计完成后,既要测试其性能和质量,还应评估其安全性能。其中,在评估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能时,应着手于输入/出设备、存储设备,从而提高计算机硬件的整体安全性。
3.4 改进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技术
与信息窃取技术相比,计算机硬件安全技术的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将对计算机数据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此,应从如下方面进一步改进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技术:(1)从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技术的现状出发,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从而提高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安全性能。(2)健全计算机硬件安全技术体系,即进一步密切计算机硬件之间的联系及在技术上的交互,从而实现对硬件安全的保护。(3)改进计算机硬件安全技术,其中较为前沿的技术包括量子、光学和生物计算机硬件,且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保证硬件数据信息安全上提供了更为周全的思路。
4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研究,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能有所提高,但在硬件设计上的安全问题仍是影响计算机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鉴于此,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和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一是在计算机硬件中内置安全确认来保护计算机硬件的IP;二是在计算机硬件中外置辅助安全检测装置来保护硬件的数据信息安全;三是将安全设计理念贯穿在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全过程,并对硬件的质量、性能和安全进行统筹考虑;四是改进计算机硬件安全设计技术,并进一步完善硬件设计安全技术体系。总之,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安全研究是维护用户切身利益的要求,也是促进整个计算机行业健康发展的选择,因此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聂廷远,贾萧,周立俭,等.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10:17-19.
[2]梁丁.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110.
[3]陈兴欣.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6:232.
[4]阿布都维力・阿布都米吉提.计算机硬件故障与维护研究[J].通讯世界,2015,6:58-59.
篇10
关键词:地下建筑 防火 疏散 对策
1、地下建筑使用、装修改造常见消防安全问题
城市的普通地下室和人防工程使用性质在土建工程设计前除汽车库、自行车库、设备用房和配套用房外,大部分为待定规划使用性质。大部分工程竣工后,才转入开发利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单位在后期盲目开工和设计,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以下常见问题。
1.1消防安全出口得不到有效保障。
利用居民住宅楼下的地下场所在商业开发过程中,常常借用居民疏散楼梯作为地下空间的安全出口,保障不了疏散的独立性,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住宅居民和商业人员同时疏散,导致人员疏散速度下降,极易造成人员踩踏,违背了GB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居住部分的楼梯与非住宅部分的楼梯必须独立设置的规定要求。在实际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居民从自身防盗安全考虑,也不允许其他人员随意使用,造成场所的安全门在营业或使用期间上锁,不能保障有效畅通。
1.2防火分区和疏散距离难以满足实际要求。
大部分商业开发与原有地下空间设计不符,在装修改造过程中导致安全出口不足和疏散距离过长或净宽度不符合技术规范标准。比如利用地下汽车库开发的一些项目,原设计的汽车库最大防火分区为建筑面积4000m,最远点到最近楼梯间的疏散距离可达60m,如若改为商业使用,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和最远点的疏散距离将缩小50%,若作为公共娱乐场所或宾馆、饭店使用,防火分区建筑面积最大只有1000m2。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随着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减小,疏散楼梯的数量将会根据疏散距离和实际楼梯数量有所增加。加之随着防火分区的改变,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都将随之改变,但在实际改造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成本的增加,许多单位并未按照相关规范和设计进行施工,从而给原有建筑带来了新的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这些设施将得不到有效发挥,有的设施还将成为导致火灾事故拔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苗助长的祸根。
1.3地下建筑不利于采光,安全出口借用防火分区。
不利于人员快速疏散利用地下建筑开办的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由于建筑面积较大,防火分区较多,疏散楼梯较少,自然通风、采光较差,人员的疏散只能靠应急灯和疏散指示标志进行疏散。发生火灾时,日常照明将被切断,消防应急广播同时起动,由于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如果没有人员或设施的引导,被困人员只能按照疏散指示标志或疏散导流标志向最近的安全出口进行疏散,由于地下空间场所有的安全出口采用相邻防火分区借口使用,就会发生人员相互碰撞,易发生踩踏事件。
2、地下的防火设计
2.1防火分区。
防火分区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空间单元。防火分区的设计可以分为水平与竖向两种。水平防火分区是指用防火墙或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物在水平方向分隔出的防火区域。它可以阻止火灾在楼层的水平方向蔓延。防火分区应用防火墙分隔。确实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或采用防火分隔水幕分隔。在进行水平防火分区分隔时,要根据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选用可靠的构件作为防火分隔设施,如防火墙、防火门、窗、防火卷帘及水幕等。为了把火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从起火层向垂直方向的蔓延,给建筑物高度划分防火分区,即竖向防火分区,竖向防火分区主要是由一室耐火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做分隔构件,实际上在各种竖向管井上加装防火门,也起到竖向分隔的作用。
2.2防烟分区。
在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虽然有自动喷淋和消火栓系统来完成灭火作用,但往往由于火灾时产生的大量烟雾无法迅速排出,容易造成人员的窒息伤亡,消防人员也无法迅速进入。地下建筑应严格进行防排烟分隔,将着火区域所产生的烟气控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不使其蔓延扩散。并应在着火区域内积极有效地进行排烟。在地下建筑中需划分出一系列清楚的防烟分区,单独的防烟区域应有对应的排烟与空调设备。在较大的防烟分区或建筑功能要求大的开放空间的区域,则需使用防烟卷帘。在紧急情况下,防烟卷帘从天花上落至人的头顶高度,将空间二次划分为许多“储烟区”,使烟雾集中在天花附近,然后再由排风扇和排风管排出室内。
3、地下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
3.1安全疏散设计的原则。
安全疏散设计必须使地下建筑的内部空间应易于理解。合理设置出入口及安全疏散路线。设置完善的警报系统,并提供一套完整的引导疏散的标识体系。同时应提供多种疏散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因为任何一种单一的疏散方式都可能由于人为和机械原因而失败。
3.2安全疏散路线的设计。
走道在疏散设计中被称作第一安全区。当着火区间的人员逃出该区间进入走道后,该走道应能较好地保障其顺利地走向前室和楼梯间。因此对作为第一安全区的走道应有多方面的要求。为避免对疏散路线产生阻力和造成不安全感,与安全出口相连通的走道应简明直通。疏散走道应减少曲折并能向两个方向疏散,疏散走道内不宜设置门槛、阶梯和突出物等,并直通安全出口。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的防火分区,其疏散宽度指标应为每100人不小0.75m;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大于10m的防火分区,其疏散宽度指标为每100人不小于1.0m。为了避免着火房间内的烟、火迅速地蔓延至走道内,走道两边的隔墙应为耐火1h以上的非燃烧体,并且应砌至梁、板底部并填实全部空隙。其墙面及吊顶的装修,应采用非燃或难燃材料。地下建筑中常常布置有大量的自动扶梯。这类自动扶梯一般认为不能作为火灾时的疏散通道。但在灾害初期,自动扶梯作为建筑物内人员最为熟悉的路径,往往承担了主要的疏散任务,即使建筑断电扶梯停运,人们依旧可以沿自动扶梯上下,减少疏散时间。因此,可以认为自动扶梯在疏散逃生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果火势不在自动扶梯的附近就可以疏散,一旦当火势离自动扶梯很近时,必须引导人们到其他的疏散出口。
近年来,地下建筑利用率日益攀升,无论是旧人防工程的再利用还是新建高层建筑的地下空间规划,都以功能性为主,多为地下商业街和停车场之用。在防火和疏散问题上,要充分结合各种功能不同的建筑特点,针对人流量和空间利用的特点来设计适合实际需求的防火和疏散措施。怎样遵照防火规范、规章的要求,建立起完善的火灾防护和预警系统,创造良好的火灾救援环境,降低火灾损失程度,是值得地下建筑防火设计工作一直探讨和追寻的。
参考文献
1、 GB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