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处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8:1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故障处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故障处理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铁路信号施工组织电路导通

随着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作为铁路运输生产基础之一的铁路信号设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设备组成部件及器材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逐年增加,表现为技术条件复杂、标准要求高、试验项目多、测试技术指标精确的特点。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之后,对既有线铁路信号设备的维修和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信号设备更新、改造和大修及新旧设备更替时间的要求也越来越短。信号设备更新、改造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优化施工组织,缩短信停时间已成为铁路信号工程中的当务之急。

1信停期间的铁路信号工程施工组织

信号工程的核心工作就是信、联、闭、停、用期间的施工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信号工程安全、质量和工程指标的实现。

1.1制定严密的施工方案

项目经理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征求车务、电务、工务及上级主管部门意见,了解既有设备的使用情况,确认好信停影响范围,明确信停前及信停中施工内容,确认具体的工作项目、工程数量、相互关系和工作顺序,使每项工作都围绕关键项目来进行。

同时,要对每个作业项目提出具体的作业时间和安全措施、质量标准及所用材料和工具等,并以作业单形式进行细化分解,提前两天发到作业小组,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主管工程的技术人员要通过新、旧图纸核对,了解施工中的每一细节及新设电路与已有电路的不同。落实好需要电务、车务、工务、房产、铁通和供电等部门配合的项目,综合各方面因素,编制出详细、准确、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工作相符的施工方案。

项目指挥长、项目经理、主管项目安全的负责人及项目总工程师中的每一个人必须明确信停期间的作业项目和主要工程数量及影响范围,掌握关键路线,运用好网络计划技术,组织好流水作业和平行作业。

信停期间参加施工的所有管理干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和逐级负责制,分片包干,明确自己的责任、任务,完成项目的时间和应达到的标准。这样才能确保信停施工安全稳定、质量达标、施工进度有序可控,使工程能够按期或提前完成,因此,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是实现工程施工的前提。

l.2信停期间的配合工作

信号设备停用期间的施工配合工作是缩短信停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此期间的施工是以工程单位为主体,电务、车务、工务、机务、通信和供电部门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团结协作。

1)首先,铁路局所属的施工所在地或车站在信停前根据施工等级不同,由专人负责主持召开施工协调会,对工程与运输、通信、工务、电务、供电之间的相互配合提出明确要求,对关键问题抓好检查落实工作,防治不必要的推诱,为施工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保证。

2)其次,信停期间的运输组织必须为施工部门创造条件,落实施工单位的合理要求。运输部门必须正确认识施工与运输的关系,只有为施工中的测试、试验项目创造条件,施工部门才能按期或提前开通,缩短无联锁状态时间,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3)电务段在施工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及密切配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务段从施工开始到工程竣工要给予全方位的配合,如电缆敷设、箱盒配线、设备安装、电气特性测试、更换转辙设备等应派专人参加,这样可以做到有问题及时协调、协商解决,主动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和验收,将问题解决在信停之前,使出现问题的概率降到最小。信停前请电务段进行初验,尽量减少信停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信号工程的开通创造良好的条件。

4)信停期间的工务、通信、机务、供电部门的配合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信停前施工单位必须及时把涉及到上述单位的配合工作以书面形式写明,进行沟通,听取意见,配合单位也要指定专人落实好配合工作,确保行车设备正常投人运营。

2铁路信号电路导通施工

铁路信号导通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联锁关系是否正确及信号设备的正常使用。铁路信号的导通丁一作可分为3个部分进行,即:导通前的准备工作、导通中的故障处理及模拟联锁试验。结合工程实践,本文重点阐述铁路信号在电路导通中的故障处理。

2.1导通前的准备工作

导通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①核对配线,此项工作分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施工的规模情况分别进行;②对电源屏做空载试验,电源屏空载试验是电路导通前必不可少的一项试验工作,要符合标准和《铁路信号施工规范》要求;③检查组合架的架间零层电源环线、侧面电源环线、控制台电源环线等相互间有无短路及混线等错接现象,各条配线对地绝缘及线间绝缘电阻是否达到《铁路信号施工规范》要求,确定无误后方可与电源屏连接;④通电检查电源屏及组合是否有熔断器熔断;⑤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就可插装继电器,最好是在带电状态下进行,这样可以同时观察到各部分熔断器是否保持完好;⑥最后对室外设备做检查;⑦在做好前6项工作的同时,还要按轨道电路的站场布局,做好轨道电路模拟盘,大站可做信号机模拟及道岔模拟操纵盘。

2.2导通中的故障处理

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此时进路还不能排列,还不能进行联锁试验。要使所有单元电路恢复到定位状态后,才能进行联锁试验。

1)使各个单元电路恢复到定位状态。此项工作要使室外信号机的定位灯光都能点亮,室内相应的灯丝继电器(DJ>吸起:电动转辙机能正常转动并有定、反位显示,且与室内相应的道岔组合中的1DQJ,2DQJ,DBJ,F13,相对应,所有轨道继电器(GJ)能可靠吸起,这些单元电路都比较简单,可分组同时进行。处理故障时应本着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处理室内故障、再处理室外故障;先处理距信号楼近的故障,再处理距信号楼远的故障;先进行简单容易处理的故障、再处理复杂的故障。对于较复杂的电路故障,要尽可能缩小故障范围。

2)当上述工作完成后,即可对控制台盘面上的按钮、表示灯进行对照。要使盘面上的表示灯与此时的电路相一致、显示正确、光带熄灭,按钮按下后,对应的按钮继电器有所反应。

3)排列进路。依照联锁表中给出的进路类型,按先短后长、先易后难的次序进行排列进路,先办理短调车进路,逐个办理,逐个核对,做到操作、电路动作及表示完全符合联锁图表的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故障及隐患。短调车进路全部排出后才可进行长调列车进路的排列,再进行调车进路的正常解锁、故障解锁、中途返回解锁等联锁试验内容,最后进行列车进路,列车进路的办理程序与调车进路的办理程序相同。

4)接口电路的导通,接口电路往往不定型,因此,对接口电路一定要试验彻底。如64D继电半自动闭塞电路、区间自闭结合电路、场间联系电路、与机务段联系电路等。

5)轨道电路送电端要接在箱盒引接线上,受电端反送电,使室内轨道继电器吸起。

2.3模拟连锁试验

模拟联锁试验过程是前期准备工作及导通试验工作的延续和总结,也是对工程设计质量、施工质量的一个全面的检验过程。所以在模拟联锁试验前要充分熟悉现场设备的布置、联锁图表等主要施工设计图纸,对与站场相关联的有关设备的联系应全面掌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方可进行模拟联锁试验。

篇2

关键词:变压器短路事故思考

处理变压器短路事故,首先要通过检查、试验找出问题实质所在;其次处理过程还应注意相关问题。具体思考如下:

首先,变压器短路事故后的检查、试验。

变压器在遭受突发短路时,高低压侧都将受很大的短路电流,在断路器来不及断开的很短时间内,短路电流产生与电流平方成正比的电动力将作用于变压器的绕组,此电动力可分为辐向力和轴向力。在短路时,作用在绕组上的辐向力将使高压绕组受到张力,低压绕组受到压力。由于绕组为圆形,圆形物体受压力比受张力更容易变形,因此,低压绕组更易变形。在突发短路时产生的轴向力使绕组压缩和使高低压绕组发生轴向位移,轴向力也作用于铁芯和夹件。

因此,变压器在遭受突发短路时,最容易发生变形的是低压绕组和平衡绕组,然后是高中压绕组、铁芯和夹件。因此,变压器短路事故后的检查主要是检查绕组、铁芯、夹件以及其它部位。

一、绕组的检查与试验

由于变压器短路时,在电动力作用下,绕组同时受到压、拉、弯曲等多种力的作用,其造成的故障隐蔽性较强,也是不容易检查和修复的,所以短路故障后应重点检查绕组情况。

1.短路故障检查绕组

(1)变压器直流电阻的测量

根据变压器直流电阻的测量值来检查绕组的直流电阻不平衡率及与以往测量值相比较,能有效地考察变压器绕组受损情况。例如,某台变压器短路事故后低压侧C向直流电阻增加了约10%,由此判断绕组可能有新股情况,最后将绕组吊出检查,发现C相绕组断1股。

(2)变压器绕组电容量的测量。

绕组的电容由绕组匝间、层间及饼间电容和绕组发电容构成。此电容和绕组与铁芯及地的间隙、绕组与铁芯的间隙、绕组匝间、层间及饼间间隙有关。当绕组变形时,一般呈“S”形的弯曲,这就导致绕组对铁芯的间隙距离变小,绕组对地的电容量将变大,而且间隙越小,电容量变化越大,因此绕组的电容量可以间接地反映绕组的变形程度。

(3)吊罩后的检查。

变压器吊罩后,如果检查出变压器内部有熔化的铜渣或铝渣或高密度电缆纸的碎片,则可以判断绕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形和断股等,另外,从绕组垫块移位或脱落、压板等位、压钉位移等也可以判断绕组的受损程度。

2、铁芯与夹件的检查。

变压器的铁芯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铁芯的机械强度是靠铁芯上的所有夹紧件的强度及其连接件来保证的。当绕组产生电动力时,绕组的轴向力将被夹件的反作用力抵消,如果夹件、拉板的强度小于轴向力时,夹件、拉板和绕组将受到损坏。因此,应仔细检查铁芯、夹件、拉板及其连接件的状况。

(1)检查铁芯上铁轭芯片是否有上下窜动情况。

(2)应测量穿芯螺杆与铁芯的绝缘电阻,检查穿芯螺杆外套是否受损;检查拉板、拉板连接件是否损坏。

(3)因为在变压器短路时,压板与夹件之间可能发生位移,使压板与压钉上铁轭的接地连接片拉断或过电流烧损,所以对于绕组压板,除了检查压钉、压板的受损外,还应检查绕组与压钉及上铁轭的接地连接是否可靠。

3、变压器油及气体的分析。

变压器遭受短路冲击后,在气体继电器内可能会积聚大量气体,因此在变压器事故后可以取气体继电器内的气体和对变压器内部的油进行化验分析,即可判断事故的性质。

二、变压器短路故障处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1、更换绝缘件时应保证绝缘件的性能。

处理时对所更换的绝缘件应测试其性能,且符合要求方可使用。特别对引线支架木块的绝缘应引起重视。木块在安装前应置于80℃左右的热变压器油中浸渍一段时间,以保证木块的绝缘。

2、变压器绝缘测试应在变压器注油静止24小时后进行。

由于某些受潮的绝缘件在热油浸泡较长时间后,水分会扩散到绝缘的表面,如果注油后就试验往往绝缘缺陷检查不出来。例如一台31.5MVA的110kV变压器低压侧在处理时更换了kV铜排的一块支架木块,变压器注油后试验一切正常,10kV低压侧对铁芯、夹件及地绝缘电阻减小为约1MΩ。后经吊罩检查,发现10kV铜排的支架木块绝缘非常低。因此绝缘测试应在变压器注油静止24小时后进行较为可靠。

3、铁芯回装应注意其尖角。

在回装上铁轭时,应注意铁芯芯片的尖角,并及时测量油道间绝缘,特别是要注意油道处的芯片尖角,要防止芯片搭接造成铁芯多点接地。例如一台120MVA的220kV变压器,在低压侧更换绕组回装上铁轭时,由于在回装时没有注意芯片尖角,又没有及时测量油道间绝缘,安装完毕后测量油道间绝缘为0,最后花费了较长时间才找到是由于铁芯芯片尖角短接了油道。

4、更换抗短路能力较强的绕组材料,改进结构。

变压器绕组的机械强度主要是由下面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由绕组自身结构的因素决定的绕组机械强度;二是绕组内径侧的支撑及绕组轴向压紧结构和拉板、夹件等制作工艺所决定的机械强度。当前,大多数变压器厂家采用半硬铜线或自粘性换位导线来提高绕组的自身抗短路能力,采用质量更好的硬纸板筒或增加撑条的数量来提高绕组受径向力的能力,并采用拉板或弹簧压钉等提高绕组受轴向力的能力。作为电力变压器的技术部门,在签订变压器销售合同前的技术论证时和变压器绕组更换时,应对绕组的抗短路能力进行充分考察,并予以足够重视。

5、变压器的干燥。

由于变压器受短路冲击后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检修,为防止变压器受潮,可以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在每天收工前将变压器扣罩,使用真空泵对变压器进行抽真空,以抽去变压器器身表面的游离水,第二天开工时,使用干燥的氮气或干燥空气解除真空,一般变压器在检修后热油循环24小时即可直接投入运行;

篇3

关键词:电子汽车衡,故障,维修

 

曹 鑫

延安市计量测试所

本文列举了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实例以供大家参考书

随着电子汽车衡的广泛应用,其维修工作随之日渐需求,然而由于用户难以得到完整详细的技术资料,给维修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我们将几例故障现象及解决办法整理出来,介绍如下:

1、故障现象:零点示值正负跳变,称量示值也欠稳定。

分析与处理:用称重信号模拟器试验,判断出故障原因不在称重仪表,故在接线调整盒中检测,发现总绝缘电阻约为20MΩ,但分别检测每个传感器的绝缘电阻却都能达到200 MΩ,因而臆断接线调整盒中的印刷电路板受潮污绝缘下降。免费论文。对印刷电路板单独测量,绝缘电阻只有30MΩ,左右,后用无水酒精擦洗,电吹风吹干,再测其绝缘电阻正常。在拆卸各传感器时,发现接线盒的接线端子螺钉有微微的松动现象,提示接触不良可能也是仪表示值不稳的隐蔽原因。经上处理,零中心指示光标亮,故障消失。

因接线盒内电路板绝缘下降的故障,在几台不同的电子衡中均有发生。生产厂家一般都是把接线盒置于户外称台磅坑内,我们将其由户外移至操作室内,有效消除了接线盒受潮绝缘电阻下降的弊端。在迁移接线盒时,又有意识的去掉盒内的连线端子,改螺丝连接为焊锡焊接,杜绝了接线螺丝松动造成的隐患,减少了故障点。

2、故障现象:称重仪表(8142-0007)雷击反仪表显示:

“ ”

分析处理:检查发现一只称重传感器输入端呈开路状态,激励电压加不上。更换一只新传感器后,进行高度调试标定,仪表显示数据基本正常,但在进行偏载压点检测时,发现其中一有承重点示值比其余五个承重点示值少约200kg,反复调整无法达到6个承重点示值的一致性。机械传力机构方面也未发现异常,于是再测量各传感器的Ri、R0、Rs,发现对应于重量偏的传感器Ri=420Ω、 R0=350Ω、Rs=200MΩ,而其余五只传感器的Ri为380Ω-390Ω不等,R0为349Ω-350Ω,Rs>2000Ω。两者对比,主要是Ri相差30多欧,约为10%,从理论不难看出在同一个桥压下,输入电阻大的,输出信号小。故再换一个称重传感器,经设定调试,衡器顺利通过检定。

此例故障提示我们,多个称重传感器并联使用,不仅要注意输出电阻的一致性,还要注意输入电阻的分散性不可太大,要小于5%为好。

3、故障处理举例

(1)故障现象:一台60电子汽车衡开机后有时能正常工作,重车上后显示负超载,重新开机后又有时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经常发生。

故障分析:故障时有时无,秤台部分和仪表部分都可能发生这种故障,经模拟器判断,故障发生在秤台部分。按上表进行故障分析,发现一个传感器的信号线被老鼠咬破,造成线之间的接触不良。

故障排除:重新焊接好传感器信号线。免费论文。用胶密封后再用热缩管密封。免费论文。开机后,汽车衡恢复正常。

(2)故障现象:一台50t电子汽车衡在称量约15t时,前后相差很多。

故障分析:这种故障发生的在秤台部分,检查发生其中一个传感器的偏载测试时比标准少约700kg,相邻的传感器比标准少约200-400kg。估计误差最大的传感器坏损。

故障排除:用万用表测量怀疑的传感器输入、输出电阻、发现阻值异常。更换传感器,汽车衡恢复正常。

4、故障处理举例

(1)故障现象:一台60t电子汽车衡,仪表显示负号,清零不起作用。

但重车仪表有显示,且示值显示稳定。

故障分析:这种故障有可能是传感器输出信号太小,也有可能是仪表调零电路出现故障,造成零点输出很低超出接收范围,经模拟器判断,故障发生在仪表部分。

故障排除:重新标定,可以解决故障。否则,送专门技术部门维修或更换称重显示仪。

(2)故障现象:一台30t电子汽车衡,示值显示不稳定。

故障分析:经模拟器判断,故障发生的仪表部分,按上表进行故障分析,发现显示仪损坏,可能是电源部分出现的故障,也有可能是放大器滤波电容损坏。

故障排除:更换电源部分滤波电容和放大器滤波电容,汽车衡恢复正常。

5、维护保养

(1)保持秤台台面清洁,经常检查限位间隙是否合理。

(2)经常清理秤台四周间隙,防止异物卡住秤体。

(3)连接件支承柱要注意检查保养。

(4)保持接线盒内干燥清洁、盒内干燥剂定期更换。

(5)经常检查接地线是否牢固。

(6)排水通道应及时清理、以防暴雨季节排水不通畅浸泡秤体。

(7)车辆应低速驶入秤台,车速应≤5km,然后缓慢刹车,停稳后计量。

(8)禁止在没有断开输出信号总线与稳重显示仪连接进行电弧焊作业。

(9)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定,进行日常维护。

参考文献:

唐文炳:《电子衡器使用与维修》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年11月

篇4

关键字:CBTC系统;故障;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U2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由西门子公司研制的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CBTC),是以无线传输为基础,主要包括ATO(自动列车驾驶)、ATP(自动列车防护)、ATS(自动列车监督)以及CI(正线计算机联锁)等子系统。CBTC系统目前在伦敦、温哥华、香港、深圳、南京等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上得到应用,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故障归类及其设计应对策略做了简要的介绍。

1. 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CBTC)简介

1.1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CBTC系统包括地面子系统、ATS子系统、数据通信子系统以及车载子系统。CBTC地面/轨旁设备是由一个设置在控制中心或轨旁的基于处理器的系统;ATS子系统用于实现列车运行调整,ATS的自动/人工设置进路,列车的显示、跟踪和识别等;设置在中心、轨旁及车上的数据通信子系统能够实现地面与列车、地面与地面以及车载设备内部的数据通信;车载子系统包括测速和定位传感器以及智能控制器。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是新一代的ATC系统,它的功能与系统配置有关,其基本功能如下:计算功能、定位功能、构成闭塞功能、车地双向通信功能、提供线路参数和运行状态功能、远程诊断和监测功能以及记录功能。

1.2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CBTC) 的线路取消了物理层次上的分区划分,而是由一定数量的单元组成移动闭塞的分区。CBTC系统通过车载设备和轨旁设备不间断的双向通信,轨旁控制器接收到列车传来的标识、位置、方向和速度的信息,并计算、确定出列车的安全行车间隔,再将先行列车位置、移动授权等相关信息传递给列车,使列车能以较小的间隔和较高的速度行驶,保证了列车前后的安全距离,从而达到控制列车运行的目的。

2. 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故障应对策略

2.1应对ATS设备故障

ATS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OCC (控制中心) HMI(人机界面)、ARS(自动排列进路)、TMT(列车跟踪监督)、TTS(时刻表)和ATR(列车自动调整)等。

ATS子系统主要故障有:(1)通信中断故障,TRC(列车排路计算机)和安装在某联锁站的TTP(时刻表处理器)组成ATS系统,如果控制中心和系统的双通信通道同时发生故障,ATS将会失去作用,运营控制由本地ATS系统接管。(2)控制中心服务器故障,控制中心服务器主要包括:HMI(人机界面)、前端处理器FEP(与外部子系统的通信接口)、ADM(中心数据存储机)以及COM服务器(主要作用是汇集及处理系统的动态数据)。主用和备用热备冗余是由COM服务器提供的,在主用COM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备用COM服务器自动启动,同时主用和备用ADM服务器都有报表数据存储。前端处理器FEP按冗余方式配置,在每个联锁站和控制中心实现系统及控制中心的通信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ADM、COM服务器提供主\备热备冗余、FEP采用双通道通信

2.2应对轨旁设备故障

轨旁设备由ATP(自动列车防护系统)和SICAS(联锁系统设备)组成。WCU (轨旁控制计算机)是ATP的主要设备,SICAS的主要设备是PC、ECC、SOM、POM、INOM和室外信号机、转辙机、计轴设备。

轨旁设备的主要设备故障有:(1)WCU (轨旁控制计算机)故障,由于三取二冗余设计应用在WCU和通信通道上,单个通道故障对列车运行没有影响,但是如果两个通道都出现故障,可以将列车切换到人工驾驶RM模式,运行到下一个车站之后,采用站间闭塞模式运行。(2)SICAS系统故障,SICAS系统故障分为室内和室外设备故障。室内设备的硬件故障解决,是由采用三取二冗余配置的PC、ECC和通信通道来实现的,如果单个接口模块出现问题,系统在通过板件重启、维修替换之后可以正常运行。室外设备故障,室外信号机在CBTC正常模式下是灭灯的,所以系统在信号机出现故障时,只发出报警信号,不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通过抢修和加道岔钩锁器等措施可以解决转辙机故障。通过计轴预复位等操作可以解决计轴设备的故障。

2.3应对车-地通信设备故障

车-地通信设备包括车载通信设备和轨旁通信设备。TU(无线单元)和车载天线组成车载通信设备,CSR、NMS、AP和应答器单元共同组成轨旁通信设备。

车-地通信设备故障主要有:(1)车载通信设备故障,出现车载通信设备硬件故障时,可以通过车载天线采用双侧车头布置,单侧车头收发数据用2根天线来解决。(2)轨旁通信设备故障,单一服务器故障不会影响采用双机配置的轨旁通信设备,列车能够正常运行。但是列车会在单一应答器出现故障时出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2.4应对车载设备故障

HMI(人机界面)、ATO(列车自动驾驶)和ATP(列车自动防护)共同组成了车载设备,列车自动驾驶的模式有:列车自动驾驶AM、ATP监督人工驾驶SM和限制人工驾驶RM模式;列车自动控制级别是联锁控制级、点式列车控制ITC级和连续列车控制CTC级三种。车载设备的冗余配置可以解决单个单元的车载故障,如果人机界面出现问题,在ATO模式下列车仍能自动运行;如果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出现问题,在SM模式下列车仍能自动运行;如果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出现问题,在人工驾驶RM模式下切除车载ATP,司机在调度员指挥下驾驶列车。

3. 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运营中的信号故障处理

在对CBTC系统故障应对策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本文对南京地铁2号线在运营中出现的信号系统故障以及采取的故障处理进行简要的介绍。(1)ATP故障。3132车在2010年11月7日金马路站出现ATP故障,信号人员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到达故障车,司机在ATP出现故障后,切除ATP系统采用人工驾驶RM模式运行列车,但列车速度在人工驾驶RM模式被限制,容易造成晚点。采取合理高效的ATP系统重启,故障影响时间大大缩短,使列车的运营效率得到提高。(2)无线故障。4546车在11月20日孝陵卫至钟灵街区间出现无线丢失的故障,但是在列车出站后,设备重新恢复正常,车载无线单元的检测芯片是无线丢失的主要原因,重启无线单元或无线单元重新检测到无线信号后,系统重新恢复正常。(3)G0901、G1001受干扰。G0901、G1001两区段在6月11日受不明脉冲信号干扰,分析得出受干扰的原因是工务专业在G0901、G1001区段线路检查作业时,小推车经过了计轴磁头CH0901/1001,在对这两个区域进行了复位操作后,设备恢复正常。

4.结语

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CBTC)是列车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讨论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故障归类及其设计应对策略,发现目前故障主要集中于车载通信设备,认清楚问题的所在之后,通过维护人员跟踪检查、分析,在排除无线信号受干扰的基础上,更换部分列车车载通信单元,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彦博. 谈城轨交通CBTC系统故障归类及其设计应对策略[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1(3) : 12-14.

[2] 凌祝军. CBTC系统中的联锁技术研究[J]. 铁道通信信号. 2009,45( 9) 12-14.

[3] 刘会明. CBTC系统工程设计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06,3( 3) 33-35.

[4] 李红侠. 城市轨道交通移动闭塞系统ATC系统的运用分析[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4(3) : 51-53.

篇5

论文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电气自动化,自动化控制,策略

智能化技术是技术领域的一种革新,使得各个行业都实现了全面发展。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得电气设备的系统运行更加简单智能,对系统可以进行优化处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电气自动化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安全保障,减少了各种电气设备操作对人员带来的伤害,在节省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工作质量。在电气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发展就必须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1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1.1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

人工智能技术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人脑进行模拟,并且发出类似人类的行为指令,从而对各种操作进行完成的过程。人工技能技术是多个领域的研究结果的融合,比如传统的数学和计算机,同时还结合了人文学科、自然和社会学科的知识,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人脑的有效模拟,因此使得工作的效率更高,系统的运行更加灵活也更加稳定,能够增强各种设备的自动化处理水平。

1.2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功能

第一,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进行应用的时候,可以实现对设备中的一些数据进行采集,根据功能的不断完善,还能对一些数据进行存储。

第二,监视运行系统,并及时发出报警。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地监控,而且还能对电气系统进行有效地模拟,对设备的开关量进行监视,防止出现异常情况,一旦出现了异常情况,要自动启动报警装置,同时还能对一些电气设备进行切断,从而使得电气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第三,对电气设备的操作进行控制。电气自动化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电气设备的操作过程变得更加简单,通过鼠标和键盘可以实现对断路器和电动隔离开关的控制,还可以对励磁电流进行调整。通过这种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极大地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劳动强度。

2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

2.1 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电气设备的设计要符合自动化操作的要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由于电气设备的系统比较复杂,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有的系统设计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完成,比如可以通过计算机设置一些算法,对电气设备系统设计中的一些参数进行计算,从而便于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极大程度地提高设备的工作速率与质量。

2.2 在电气控制工作中的应用

在电气领域内,对电气设备进行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自动化设备是当前电气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设备的控制上,也要逐渐实现智能化,可以极大程度增强工作效率,缩减资金成本,并且降低从业者的劳动强度。比如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等,都是比较先进的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各种设备的有效控制,韩剧热的反思而且控制的效果很好,产生的误差较小。比如在模糊控制中,较为常用的模糊控制方法有Sugeno与Mamdani两种技术,后者主要是应用在对设备的速度调节的控制上,模糊控制的方法能够以一种更高的效率来处理交流传动控制的相关问题,从而使得电气设备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2.3 在电气设备的日常操作过程中的应用

电气行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都存在紧密的关联,各种电网十分复杂、电气设备繁多,日常的控制工作也十分繁琐。传统的日常操作比较复杂,而且也会增加电气系统控制的时间,降低控制效率。对此,要积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设置一些基本的控制算法,应用在日常系统操作期间,能够将复杂的操作流程变得简洁,而且仅仅需要电脑就可以实现对各种操作的控制,最重要的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还能实现远程控制,可以将操作界面进行简化,及时处理并保存相关重要数据,为将来的查找与应用提供方便。在日常操作过程中,对于很多数据都要进行记录,比如电气设备的损耗情况、电量等,如果采用人工记录,则会有巨大的工作量,还容易出错,但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编制相应的表格和数据采集系统,则可以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和有效保存,降低了工作强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4 在故障诊断过程中的应用

在电气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其他的主观因素,都会造成电气设备的故障以及事故,如果对于这些故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找不到相应的原因,则很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危害,会有较大的经济损失。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对设备的使用性能、故障等方面的诊断也要逐渐实现自动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故障诊断过程变得更加简单。神经网络、模糊理论及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诊断过程中应用的三种方式,这三种方法在故障的诊断以及事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智能技术,将神经网路、模糊理论等系统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处理电气故障检测耗费时间长、等待结果时间长等问题,可以对各种故障进行精准的判断,并且为后续的故障处理提供更多充足的时间和依据。

2.5 在简化自控流程中的应用

电气领域的自动化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于各个步骤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纰漏,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引发较大的经济损失。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各种设备使用情况、故障情况等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出合理的故障处理方法,尽可能确保电气自控工作的质量。而且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实现远程维修,简化了过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电气设备的操作、故障的诊断、自动控制流程的简化等,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各个过程变得简单、快捷,促进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燕来.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J].建筑·建材·装饰,2015(03).

篇6

关键词:配电线路;故障;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2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本文主要针对配电线路的自身质量问题、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来进行分析输配电线路的故障,由于各种不同因素会导致短路故障和断线事故,因此本文进行合理地分析、提出增强线路的防护措施及采用有效措施来降低输配电线路的故障出现,对输配电线路的保护措施设备的确切情况进行完善。输配电线路故障成因复杂,线路故障率较高,预防输配电线路故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应通过理论、实践不断总结、发展、不断提高。

一、配电线路故障所产生的危害

(一)对配电设备的危害。发生配电线路接地等故障后,可能将部分配电变压器受到损坏,导致线路上的避雷器、熔断器绝缘烧毁、击穿,从而导致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并且还有可能会有间歇性弧光接地发生,从而致使线路上的绝缘子击穿,导致一些巨大的短路事故发生。

(二)对变电设备的危害。如果配电线路发生接地等不能正常工作时,变电站母线上的电压互感器就会检测到电压互感器为零序电流,且励磁电流增加,铁芯饱和,如果这时其工作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就会发生烧毁电压互感器的现象。在实际进行操作时,若变电站电压互感器被毁坏的现象一旦发生,那么将会致使许多地区设备被损坏、停电的情况发生。并且,如果接地发生故障那么就可能会发生谐振过电压的现象,几倍于正常电压的谐振过电压,危及变电设备的绝缘,严重时使变电设备绝缘击穿,致使许多大事故的发生。

(三)对人畜危害。针对于导线落地这类接地事故的发生,若是配电线路还没有停止运行,那么对于线路巡视人员与行人,就极易发生牲畜电击伤亡事故和跨步电压引起的人身电击事故。

(四)对供电质量的影响。出现接地等事故后,因为要消除与查找故障,因此必须要将故障线路停止运行,所以将会导致发生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现象,根据我国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为配电线路发生的事故,将少供电十几万千瓦时,影响供电企业的供电量指标和经济效益。

二、做好输配电安全运行维护工作

配电线路的运行巡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经常掌握输配电线路设备运行的健康状况。线路保护区状况以及环境变化对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隐患,并为配电线路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提供依据,以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一)严格执行线路巡视定人、定段、定时制度

(1)调整运行、检修班班组职责,实行运行、检修合一的班组管理模式。调整后的班组管理职责按照中低压运行管理规定执行。按照调整后的管理职责、各班负责线路的运行、检修管理工作。大型检修、抢修按照部署实施。(2)班组应根据每条线路情况划分责任段,严格按照专人巡视、专责段监察性巡视管理方式组织思路的巡视。专责段监察性巡视应按不定期抽查巡视,通过抽查对比巡视记录、反馈意见情况,促进线路巡视质量的提高。(3)各班组共同参加新建运行线路的移交验收工作,移交后的新线路应及时划分到各个班组中的责任人,按照以上规定进行责任段划分管理。

(二)规范线路巡视记录与巡视内容

(1)巡视记录应执行广东电网公司生产班组一体化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2)各班将巡视作业指导内容录入配网生产系统移动作业PDA,逐步向无纸化巡视过渡。还没有配备巡视器的,可将缺陷内容记录在巡视作业表单中。(3)巡视内容除记录设备本体缺陷外,还应记录线路防护区内的变化情况。在发现可能出现下列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缺陷和隐患时,还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做好必要的宣传工作。

三、输配电线路的故障原因

(1)输配电线路自身质量劣质。因为有的企业在生产中会出现一些非标准的规格尺寸、劣质的制作材料、粗糙的生产工艺等,而这些都是致使输配电线路故障的隐藏因素。并且还由于线路设备自身的不良故障,一些线路设备出现严重的老化现象,所以通常就会发生输配电线路之间接触不良、连接导线短路断路、引线路的短路等故障。

(2)人为因素的制约。一些工作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技术水平过低,通常导致输配电线路出现故障的许多原因都有可能使输配电线路发生问题。例如,带电插拔设备插接的方式不合理、输配电线路的设备、参数设置的不准确等。

(3)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会面临炎热及极寒、干燥及潮湿的环境,就极易致使输配电线路发生故障,导致社会及国家的发展受到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发展前进的步伐,并且还严重的威胁着人民的稳定生活与生命安全。

(4)因为在雷雨天中,变压器低压总表与线路高压计量箱被损坏且发生着火的现象,致使负荷电流过大,线路相间短路跳闸。工矿企业大机床、大设备在启动的过程中,冲击电流过高从而致使线路老线路跳闸等问题的出现。并且因为线径过细,负荷增长过快,使线路长时间处于不经济运行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导线严重发热的现象,在薄弱环节打火烧断导线、跳线或熔丝熔断,引起短路,产生短路电流,导致线路事故跳闸。线路接地,刮风时树枝碰线绝缘子破裂,使导线接地或绝缘子脏污在雾雨天闪络、放电、绝缘电阻降低;相线烧断搭到铁担上。导线烧断落到地上导致接地。避雷器击穿等。

四、排除方法

(一)在技术的方面采取措施

对于接地故障保护的问题,可以使用配电线路设置的过电流保护作为接地故障保护的措施;这种保护方式是使控制的线路断路器,在不增设其他装置的前提下从而可以实现对接地故障保护功能,因此不但能与规范所要求的在发生故障时,断路器切断故障电流的允许时间相一致,并且还特别方便。

(二)测绝缘电阻排查故障法

该故障处理方法是配电线路故障处理中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故障处理方法只需要利用兆欧表对配电线路及其内部设备的绝缘电阻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哪个位置的绝缘电阻变化或者出现异常,就可以轻松的判断出故障位置。

(三)试送电排查法。

10k、以下配电线路上有若干个分支线,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可以直接通过变电站的电源端或者是配电线路断路器,用试送电合闸的方式来判断线路故障所在的位置。

(四)速断与过流排查法。

判断线路故障是速断故障还是过流故障的方法很简单,其主要是依据线路故障实际电流大小,在此基础上各级断路器时限整定有效配合下,很快就能够判断10k、以下配电线路是速断还是过流故障。在线路故障处理中查明故障位置及原因十分重要,只有明确这些因素,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故障措施,将配电线路中的故障因素彻底清除。

(五)在管理方面采取措施

在雷雨季节到来前,线路、开关及配电变压器要装避雷器,并定期进行绝缘电阻、工频放电电压试验,对不合格或有缺陷的避雷器要进行更换。做好护线宣传工作。成立义务护线组织,通过张贴标语、宣传公告等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线路保护宣传工作,特别是在伐树、拆除建筑物时要采取安全措施,禁止在电力线路附近及其上空放风筝、抛掷铁丝、包装带、绳索等物,禁止在线路下方堆放柴草、垃圾及易燃易爆物品。加强用户设备管理工作,在大部分的配电障碍中,由用户设备引起的占60%以上。所以,要加强对用户的设备巡视,对用户设备的管理不能放松。对重大设备缺陷要及时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积极跟踪用户整改情况,改善设备的运行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进程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突破。人类千百年来的不断地发展都是通过探索,对于发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纳,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寻求到事物的发展。今天我们提到的电力系统就是这样发展开来的,在漫长的发展之中有很多的问题,但是经过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也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发展的规律与进程。与此同时给我们指引了今后的发展的方向,今后围绕着我们研究的方向一路走下去,我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培养双证人才,增强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通信技术专业特点入手,根据通信行业新的职业标准,对高职通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性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跟其他研究性高校不同,要以职业、行业或岗位群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对职业和职业劳动的需求标准必然产生动态影响。随着劳动准人制度的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业准人的凭证在越来越多的职业实行。以职业能力、行业和岗位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资格证书引人日常教学,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充实、完善原来的教学体系,实行“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将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探索方式。

近年来电信业务的快速持续发展,既需求创新型技术人才,同时对于技能型复合人才的需求也在急速上升。如何使得通信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复合职业要求的需要,是通信类职业学校关注的焦点,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通信职业(工种)新标准解读

2004年信息产业部组织通信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新的职业特点,结合通信技术发展,并借鉴国外“模块法”职业标准模式,对原通信行业中电信部分职业标准、考核大纲进行修订。在2005年经国家批准,将原来通信行业中电信部分34个职业(工种)修订合并为12个职业(工种),即电信机务员、线务员、电信营业员、移动通信营业员、通信网络管理员、通信电力机务员、市话测量员、电信业务营销员、用户通信终端(固定电话机)维修员、用户通信终端(移动电话机)维修员、用户通信终端销售员。

新的职业标准及考核大纲提倡职工一职(专)多能,有利于促进职工学习钻研业务,有利于企业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将此职业标准要求融人到通信类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使得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即可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既满足的电信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急切需求,同时也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我们以电信机务员为例,对该标准进行分析。

电信机务员的职业定义为:从事通信设备的维护、值机、调测、检修、障碍处理及工程施工的人员。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采用模块化考核,分四个技能操作模块,即交换技能模块、光纤通信技能模块、数据通信技能模块、无线通信技能模块。其中交换技能模块的技能要求有:1.能够完成日常负责的维护工作,并按规定完成周期测试和定期检测;2.能够使用日常维护指令,能独立处理所维护设备及电路的一般障碍;3,能够掌握微机的一般操作;4.能够掌握所维护设备的基本性能;5.能够正确填写各种记录;6.能够了解现有局间信令方式;7,掌握交换设备工作原理;8.掌握测试仪表、工具和消防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根据此技能要求,需要的实践教学包括:1.程控交换工作原理掌握;2.程控设备的日常维护操作练习;3.程控设备的性能维护和故障处理;4.通信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5.办公软件的应用等等。

二、现行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与新标准技能要求的差距分析

现行的通信技术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身已经涵盖了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电子电工基础、单片机控制理论、光电缆知识,另外的专业选修也包含了电信业务、营销等理论知识。可以说,电信部分的12个工种基本上都已经涉及,但每一部分都是浅触即止,过于强调理论性,对实践教学,特别是与刚才技能要求差距甚远。

以电信机务员的交换模块为例,专业支撑课程为《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专业基础课程含《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相关的实践部分有课内试验及课程实训。在实践教学中,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展开,一般侧重对理论的理解和验证性实践,学术味浓重。如《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的课程试验主要集中在对程控新业务的验证试验,对用户数据和局数据的的操作模拟,课程实训则再将试验部分进行一次整合操作。所有的实践教学实现了掌握交换设备工作原理,能够使用日常维护指令检查和修改常用数据。但是对于其余的程控岗位技能要求,如对局间信令的了解,日常维护操作流程,设备的性能维护和故障处理等都没有涉及。学生毕业后如果到达相关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仍不能马上胜任岗位技能工作。

据此,就要求对通话行业各工种基本职业要求、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内涵进行分解,以岗位能力职业要求为核心,重组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通信行业职业标准的技能要求相衔接,将其所需的理论知识融人理论教学课程,技能要求融人实践教学课程或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构建新的教学实践体系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适度、够用”的原则基础上,全面压缩专业理论教学课时,将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加大到50%及以上。

新的高等职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实验、实习和实训,是基于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三个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见表一),同时也是相互关联和相通的,各自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仍以电信机务员的交换模块为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交换技能模块中的技能要求展开:

1.交换设备工作原理,程控设备的程控日常维护指令的使用操作练习,纳人交换课程的课内教学试验,通过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全面了解程控设备的基本性能。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技能操作是针对职业技能要求,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可以根据机务类交换模块的技能要求,开展交换设备的测试和维护实验,根据程控交换日常维护要求,进行局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建立和修改实验等等。

2.模拟处理实际工作中程控设备及电路的一般障碍,了解程控交换局间信令方式,这部分内容可纳人独立的课程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

单项能力包括如增加一条语音中继线,通过局间信令设置,使得物理线路与逻辑信令对应起来。或者通过模拟一般故障的排查、分析和处理。综合性技术主要是对学生整体知识灵活运用的训练。

3.综合性运用。在学生毕业前到教学培训基地或与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作操作见习。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要求及技巧。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性的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必要实践环节,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电信部分各工种技能要求标准。实习主要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4.加大专业基础课程的试验比例,将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学习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试验实训中掌握。

根据新的实践教学思想,相关的考核模式也作相应的改进。学生的课程学分的获取不再以理论笔试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围绕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现场操作演练、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专业技术革新论文及获得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等方式。

四、实践教学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1.专业技能证书的取得。与省通信管理局通信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将学院通信技术技能演练基地建成通信行业职业技能社会培训机构。在平时,理论课程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实践教学围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再通过强化考证培训,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培训直接纳人教学进程中,而不是通过业余学习培训获取证书。使毕业生职业资格与学历、学位对应,避免教育和培训资源的重复浪费。

2.实践基地的建设。在还没有形成真正或者仿真的,按照职业技能培训标准要求的通信演练基地的时候,不足以使学生在职业技能鉴定之前获得与职业标准化训练相同的职业技能训练,可通过加大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投人,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改造现有通信演练基地,形成校内实训基地的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另外,走产学合作之路,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引人企业资金或者引进企业设备,共建符合企业真实职业环境的通信专业实训基地。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确保与通信职业(工种)新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实现职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的结合,不仅要求教师队伍专业理论水平高,而且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教学培训中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践和职业技能训练。即必须具备“双师”素质。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招聘和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生产商及电信建设施工单位等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到基地学习、实践,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通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

篇8

关键词 QC小组活动;IT运维服务;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7-0161-02

1 概述

从第一台IT设备投入运行之日起,IT运维服务的概念就已经诞生了。IT运维服务关系到每一台IT设备、每一个系统、乃至整个IT运行体系的有效运行。它的目的是通过向用户提供不同服务级别的软硬件支持服务,确保IT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数据挖掘等企业信息化支撑部件的有效运行,服务企业和用户开展活动。QC小组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解决实际质量问题。IT运维服务和QC小组活动都能体现群众对工作环境、劳动输出成果品质的诉求,都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都依赖于团队合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将IT运维服务和QC小组活动紧密结合,可以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帮助企业信息化部门提升IT运维服务质量。

1.1 提升IT运维服务效率

传统IT运维中碰到服务请求,处理方式是根据服务级别安排对应的运维工程师解决。如果问题技术难度大,超过工程师的自身能力,则解决过程需要耗费相当多的精力,可能直接影响服务请求的响应时间。QC小组活动的全面质量管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地实施途径。在碰到运维难题时,通过成立临时的专家小组,即QC小组,利用PDCA循环有效地开展活动,可以有秩序、有目的地解决难题,提升IT运维服务效率。

1.2 提高运维人员素质和活力

开展QC小组活动,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IT运维服务致力于解决企业信息化中遇到的难题,也是创造性劳动。在IT运维服务中开展QC小组活动,运维工程师与同伴一起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互相启发,通力协作,能让员工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能让小组成员充分体会到自身价值和工作的意义,激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 便于运维经验的归纳总结

传统的IT运维处理环节是单步式的处理机制,即在处理结束后由运维工程师记录处理方法。面对技术难度大,步骤繁多,逻辑复杂的问题,简单的处理记录难以全面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结合QC小组活动后,QC小组活动科学的记录方法可以将复杂的处理过程体现出来,在逻辑上符合人的理解顺序,方便日后对运维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同时这些记录也是IT运维知识管理的宝贵遗产。

2 应用模式探讨

温州烟草信息化运维管理近年来有较大的突破,通过流程改造、服务目录规划及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形成集各种IT运维服务于一体、全地区服务共享的IT运维管理体系,实现了温州地区问题单据网上申请、派单、处理及审批的快速响应机制,为实施QC小组活动和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较好地基础条件。但当前运维现状难以紧密结合QC小组活动,两者互相独立,势必难以形成PDCA闭环,不便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因此笔者提出一种解决现状的实施路径,供广大信息化工作者探讨。

2.1 思想上深化IT运维服务QC意识

QC小组活动基于人人都想做好工作的理念,尊重人性,让员工自主参与,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QC小组活动的实践来看,QC小组应具备广泛的认同感、明显的自主性。认同感是指全员认可QC小组活动,表现为广大员工都认可QC小组活动的形式是有效的,通过QC小组活动开展课题攻坚比其他形式更科学、更有成效。自主性以员工自愿参与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表现为员工乐于通过QC的形式、QC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认同感需要企业激励员工开展QC小组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QC小组活动在全球实践中已经奠定了其内在的科学性,企业需要做的是大踏步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宣传、评奖、树典型等方式扩大QC小组活动影响力,让员工潜意识中认同QC小组活动。自主性需要员工在QC小组活动中切身体会开展的益处,当课题攻坚满足成就感、利于工作、利于职业发展时,员工会自愿地发掘和解决质量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2.2 组织上加强质量管理相关素质的培养

QC小组活动除了需要足够的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经验,还需要高效的思维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解决质量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和成员互动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高素质的员工对开展QC小组活动至关重要。而在QC小组活动中较为活跃的,往往也是部门员工中的骨干。因此,组织上加强质量管理相关素质培训,可以同培养骨干,建立诊断师队伍结合起来,促进QC小组活动成员素质提升。

2.3 程序上结合QC大环套小环的特点

要让QC小组活动融入原有的IT运维工作,并它的发挥作用,需要在原有程序上加以改进。温州烟草IT运维程序如图1所示分为申请、派单、处理、审核及反馈五个环节,从起始到结束形成一个闭环。用户通过申请环节报修IT故障,系统自动生成故障单据;派单员根据故障级别将报修单据分派给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负责处理故障,解决后填入处理方法提交给信息中心主任;信息中心主任审核故障处理情况,将结果反馈给用户,流程结束。

为了将QC小组活动程序完美地植入原有IT运维管理程序,尽量减少原有环节变动,同时保留PDCA循环大环套小环的特点,可以将流程做如下改动(如图2所示)。

改进完成了两个目的。一方面在流程上保留了原来的5个环节,在处理环节上增加PDCA循环,意味着系统管理员碰到难题可以选择发起QC小组活动程序,由QC小组成员协助处理故障,加快IT运维服务响应速度,提升运维效率。另一方面PDCA循环留下的痕迹就是故障处理过程,QC小组活动要求PDCA各个步骤痕迹细致逻辑清晰,这样改进可以规避以往单步处理过程痕迹过于简单的弊端。

2.4 成效上注重QC成果分享和改进

2.4.1 纳入知识库促进成果分享

故障处理后,将处理的结果编辑成知识文档,纳入知识库加以管理是成熟的IT运维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知识文档的目的是帮助信息部门固化处理经验,积累解决方案,便于重复问题的快速响应。其本质是提高IT运维服务质量。改进后的IT运维程序和QC小组活动融为一体,PDCA的过程痕迹就是QC成果的电子文档形式,通过网络随时能够向其他系统管理员和用户分享。

2.4.2 再造流程畅通改进渠道

行业发展、市场竞争在不断催化企业业务发生变化,已经形成的知识文档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不适应企业发展。此时,知识文档作为QC小组活动的成果,一样需要一个持续改进渠道,来确保IT运维业务和企业业务、质量管理要求全部契合。主要改进是在已经固化的知识文档结束环节后,增加一条启动QC小组活动程序(PDCA循环)的渠道,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凡是较为成熟的运维管理,对于运维服务的开发总是无穷无尽的,满足用户需求,改进服务质量是运维管理的宗旨,这与QC小组活动开展的初衷也不谋而合。通过开展深化意识、加强培训、改造程序、注重分享、持续改进等措施,相信能使IT运维管理和QC小组活动紧密结合,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企业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群红,刘俊杰,朱海涛.QC小组活动在现场质量改进中的作用[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3(06).

[2]吴玉红.QC小组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质量,2009(02).

[3]中国质量协会.质量管理小组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现状;发展

1引言

当前,电力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供电系统也成为保证人们正常生活和稳定生产的主要能源系统,电力系统中的任何部位出现安全隐患都会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甚至引发大面积停电现象。由此可知,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和关键。随着电力系统的改革和创新,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和维修工作的难度日渐提升。继电保护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新型保护方式,改善了传统电力系统保护方式的缺陷和不足,融合了几种电力系统保护方式的优势,在现代供电网络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继电保护技术概述

2.1继电保护技术的概念

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实质上是继电保护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继电保护器由开关、电流感应器等构件组成。在电流感应器感知到电流异常之后,会自动把主回路切断来保证设备不受到损坏和工作过程中不造成人员损伤。继电保护器主要具有2种功能,即过载保护和电流短路保护,一般会在设备产生漏电故障时自动启用保护功能,从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1]。

2.2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背景

如果不正确使用熔断电阻丝,实际运用的电流量超过了承载值,这时流经导线的电流产生的热量会将外表的绝缘层融化,这时就容易造成故障隐患。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对器材的损坏较为严重并且没有及时检查和发现损坏情况,就容易影响电流的正常使用,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威胁人员安全。此时,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十分必要。

2.3继电保护技术的工作原理

继电保护技术是应用在设备漏电故障发生之时保护设备和保证安全工作的手段,因此,为更好地应用这项技术,相关人员需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继电保护技术实质上是继电保护器对于设备出现漏电故障时利用其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的功能避免工作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建筑电力系统工作过程中,因为使用电力系统的设备和环节过多,所以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一般使用这些电力系统设备的人员只是普通的建筑人员,操作不当、检查不及时、对实际的使用原理不了解是当前工作团队中的常见问题,这极易导致各种漏电事故频频发生。继电保护器中利用其组成结构中的电流感应器,在感知电流异常时,保护器会自动关闭开关从而进行断电。一般的电力系统设备在电流输入的地方会安装继电保护器,通过导线一端接入电流感应变压装置,断电的开关安装在导线的在另一边,以便在电流通过时及时感知异常,从而阻断异常电流对设备的损坏。

3电力工程继电保护故障的成因

3.1人为原因造成的故障问题

在电力工程中,技术人员往往会遇到一种情况,即根据事故报警装置显示继电保护发生了故障问题,但是找不到导致这一故障发生的源头[3]。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继电保护机械停止工作,事故报警装置却没有提前预警,这就使得技术人员未能判断故障产生的缘由和过程。然而,根据以往数据显示这几种故障情况的产生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人为原因,如职工在工作岗位中不集中注意力、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操作不当等。一旦出现这种人为原因导致的故障,技术人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将情况如实向管理人员汇报,以此来保障故障解决的效率。部分情况下,电力工程单位会发生一种故障情况就是电压失常,这种故障情况在发生时检测其开关等主要装置均不会排查到任何异常情况。但是技术人员会因主观原因导致判读不到位,进而导致故障处理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各种安全隐患。

3.2辅助工具应用不到位造成的故障问题

一般情况下,技术维修人员在解决电力工程继电保护故障问题时,会通过以往的故障汇总信息库、机械报警装置等要素来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并确定故障处理的方法。电力工程管理人员会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员来对继电保护器进行定期排查,如果系统存在故障问题,可以对系统进行针对性维修检查,这种情况和继电保护机械异常是无关的。然而,一旦排查到继电保护机械出现了异常情况,技术人员应当预先做好故障表现特征的信息备案,先规划出解决故障问题的方案再实施正确的解决措施,以此来降低故障问题造成更大损失的概率。在电力工程单位中,各种机械装置能够作为技术人员检查继电保护机械的辅助工具,因此,技术人员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机械装置的优势作用,以此来提升故障判断的准确性和故障解决的效率。在继电保护机械发生故障问题时,这时观察检测装置就会发现很多数据显示正常,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相应的负责人员没有做到实时监测继电保护机械的工作情况,未发挥辅助工具的作用,同时,并未做好日常数据的记录,这时技术人员就会误判继电保护故障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而引发更加严重的故障问题。由此可见,一旦继电保护出现任何故障问题,技术人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整体综合排查,以此来提高事故处理的质量[4]。

4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运用原则

继电保护技术是使得电力系统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的手段,那么面对大量使用电力系统设备且用电环节多、大规模生产的电力企业来说,更应该注重这项技术的使用原则。

4.1三段式继电保护原则

在电力系统工作时,流过电流感应器的电流有相反的方向和相同的大小,这就说明电流是正常的,继电保护器并没有工作。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感应器中的感应磁通数值为零,且断电开关没有启动。而如果一切情况相反,流过感应器的电流有相同的方向,感应器中的感应磁通的数值不为零,且其中电流大小数值相等,断电开关工作,这就是设备在漏电故障情况下自动启用继电保护器的征兆。

4.2接零保护原则

一般电力系统设备如果存在导线外露的情况,管理人员会安排设备人员对接线采取接零保护,主要针对器材中带有金属的部分。一般接零保护时,只是配备保护的零线而不是熔断电阻丝。另外,开关不会安装在次要的保护零线上,接地保护零线和接零保护零线也不会安装在一起,这样能够保证继电保护器的安全使用。

4.3接地保护原则

为有效避免使用的电力系统装备接地效果受到影响,技术人员应该遵循接地保护原则。在大型轨道工具作业时,接地处理和3个以上的接地点是必备的,另外,1~4Ω是电力系统连接节点处可控的电阻率范围。接地保护是应用在电力系统设备导线外露的情况下,主要是在外露的导线并没有产生电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接地保护,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在触碰外露导线时不会出现安全事故。这是任何金属外壳和装备进行接地处理时的必要措施,这样能保证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工作人员在接触金属外露的部分时不会造成故障问题[5]。

4.4继电保护器的安装原则

①额定的继电保护时长。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等级的支干线额定的继电保护时长不同,一级的支干线相较于平常的保护时长会相差0.2s,而三级的额定保护时长则与其相差0.4s。②针对不同等级的支干线来说,额定的继电保护电流大小也不同,主要在0~300mA的数值范围根据不同等级的支干线分别调节。

5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5.1网络化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例如,技术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等等。国民的数据信息通信工具就是计算机网络,并且在新时代占据了重要的支柱性地位,促使国民生活生产的情况出现了本质转变,其对工业生产行业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也使得该行业具备了有力的通信保障。近期,基于纵联差动保护的继电保护设备在新时代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提供了保障。虽然继电保护主要的作用是体现在排除问题配件与降低安全事故影响等方面,但是该装置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在20世纪末,国内某大学专门为三峡水坝的回路母线研发出了一类分布型母线保护设备,这一设备是将传统的集中型母线保护划分为不同的母线保护。技术人员会在不同回路的保护屏当中安装这些保护单元,单元之间会留有一定的空隙,不同保护单元之间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相连接的,这一网络会将回路的所有保护单元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保护单元会按照该回路的电流量以及由计算机网络所得到的其余回路电流量作为参考依据,从而计算母线的差动保护数值。当结果得出是母线发生了故障问题,那么继电保护装置就会将该回路的断路器隔离,排除故障线路。当外部发生故障问题时,任一保护单元计算结果均显示为外援故障,所以不会发生任何反应。相较于传统的集中型母线保护技术来说,当前这一类通过计算机所实现的分布型母线保护技术能够为电力保护系统提供更加稳定的技术保障。

5.2智能化

随着新型电子芯片的研发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继电保护装置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种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他方法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6]。天津大学从1996年起便开始研究神经网络式继电保护,已取得初步成果。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5.3绿色化

近年来,国内工业领域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日渐提升,能够享受到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然而,在经济水平高速提升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现阶段,国内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资源浪费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国家对环保节能的关注度提升,相关部门出台了很多环保相关的政策和节能策略。由此可知,未来社会将会朝着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方向发展,由此还诞生出了环保产品的概念。无论是从设计、生产、研发、运用等角度来看,继电保护装置都和保护环境、国民健康发展的需求相关。

5.4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技术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7]。

6提升继电保护技术应用效果的有效方法

6.1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当前,科学技术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当中,并且继电保护技术尤为重要,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相关部门需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并且组织对于工作人员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继电保护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原理,从而在电力系统工作中重视继电保护技术的准确运用和电力系统设备的定期排查,从而提高人员素质,促进工作安全有效开展[8]。

6.2重视继电保护器

继电保护器是继电保护技术中主要应用的设备,其使用种类和作业场所的环境都会对其正常使用产生影响。电力企业应该将继电保护器安装到固定电源处且远离对电力系统产生安全隐患的因素,从而保证继电保护器的正常使用。另外,安装具有报警器的继电保护器是必要的,这使得电力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通过警报发现设备的故障和安全隐患,从而提升供电工作的质量。

7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的继电保护技术历经了4个发展阶段,由于科学技术与供电体系的快速发展,继电保护技术也朝着多个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朝着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相关行业的人员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但也推动了继电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仁栋,吴在军,范文超,等.双端直流配电网反时限电流方差保护方案[J].电网技术,2018,42(9):2849-2859.

【2】栗赛男,孔凡梅,李玲萍.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的可靠性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4):171-172.

【3】刘春晖,钱文晓,杨朋威,等.新一代300Mvar调相机失磁运行特性及保护研究[J].电力工程技术,2019,38(6):154-159.

【4】张英,王军,黄永烈,等.基于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可靠性技术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7):68-69.

【5】石磊,魏晓晨,庞天皓,等.浅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7):184.

【6】高延辉,宋志刚,王春克,等.试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名城绘,2018(2):306.

【7】王记昌,李仁,吕俊霞.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二次回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兵工自动化,2020,39(1):32-34+67.

篇10

【关键词】铁道 信号 计算机 联锁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J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联锁系统在全路的普及和推广,对计算机联锁设备硬件的维修记录和软件文档的保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因此,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计算机联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站场信息、维修人员和备品的管理以及故障记录等4个基本功能。

1、站场信息管理

所有开通站的基本情况、站场基本配置、用户联系方式、工区值班人员情况等,可以通过站名、路局、型号、所属线路、开通日期等输入方式进行查询,定位到需要查找的站场,并可以继续查询该站的维修情况,出现过哪些故障及处理的结果,哪些维修人员对该站进行过维修,该站的设备配置情况,以及该站软件存档的位置等。通过查询,维修人员可以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例如查询广州局2003年1月1日至2003年12 月31 日1年开通的所有站场,列出站场清单,统计每个站场的信号机数、道岔数、系统型号、开通日期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点击某站链接,可以继续查询其详细信息,如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工区联系电话等;还可以继续点击相关链接,查询该站的设备配置、维修记录、软件存档等信息。

2、维修人员管理

维护中心对所有维修人员的实时信息,如联系方式、出差去向、某时间段去过的车站等都可方便地查询和管理。

3、备品管理

建立进、销、存库系统,采用数据库来管理备品备件和现场设备配置情况,跟踪设备去向,统计设备故障率。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功能,每半年对故障设备进行统计,找出影响系统可靠性的主要故障设备,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故障记录

维修人员在接到故障电话后,将故障现象、处理结果、处理日期、维修人等信息进行记录,利用数据库与“站场信息” 中的每个站、设备库中的设备和维修人员等建立相应的关系,进行综合查询。对故障处理的状态随时跟踪,对典型故障可进行汇总统计,作为案例指导以后的维修。主管上级部门可以随时了解设备状况。

(1)对下级维修中心的连网指导

(2)下级维修中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共享资源。

(3)维修部门可以查询自己感兴趣的故障类型。

(4)可以提供大量的培训案例。

(5)可以通过查询维修中心备品库的库存情况,调整各级维修中心的备品数量。

三、 区域计算机联锁方案

1、集中控制方案

集中式区域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联锁逻辑处理功能集中在中心站完成,控制区域只需要一套联锁主机,中心站之外的车站不设联锁机,仅设置具有故障一安全功能的智能输入/输出和应急盘。硬件设备少,软件简单,维修工作量小。集中式区域计算机联锁系统在工程过渡、站场改造时只在中心站调试联锁逻辑,被控车站只改造执行单元。在中心站与被控车站间采用专用光缆通道,通过信息冗余编码、重复发送等技术实现联锁通道的安全。但由于联锁逻辑和操纵控制都是集中设置,若中心站设备出现故障将会影响整个区域的正常工作。

2、分散控制方案

分散式区域计算机联锁系统在中心站和被控车站均设置联锁机,中心站发出命令后,联锁逻辑运算由各被控车站完成。由于各被控车站能独立进行联锁逻辑运算,因此可在各被控车站配置冷备份监控机,用于发生中心站故障或通道故障时,进行被控车站的本站操纵,以减少故障的影响范围。但分散式的控制方式由于联锁设备价格较高,前期建设投资较大。

四、新一代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

2003年8月18日,铁道部运输局胡东源副局长在全路电务跨越式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发展车站计算机联锁技术,在CTC区段和列车运行速度超过160km/h的区段、客运专线、煤运专线、高速铁路均应采用计算机联锁,加快以联锁为核心的车站、区间、列控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枢纽地区和有需求的区段应积极采用区域计算机联锁.要继续完善计算机联锁功能,进一步研究和制定适应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联锁,全面提高计算机联锁软硬件质量,高标准配置计算机联锁硬件,优化软件设计,完善自诊断和检测功能,实现高安全、高可靠、无维修的目标,将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对新一代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工程技术层面,还需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用系统的观点,研究计算机联锁系统所存在的铁路运输大环境,及在该大环境中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行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发展总体上也可以归纳为:一方面应遵守自身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适应国内需求.

1、开放式系统结构

新一代计算机联锁整体系统应具有开放性、模块化和灵活的网络结构,系统组成实现柔性化设计,使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裁减性,应具有强大的接口、结合能力和灵活的接口网络通信方式,在功能和规模上应可灵活配置,通过监控机、联锁主机、其它各种制式的联锁总线、局域网、广域网实行多层次控制,使控制范围扩大,通过同其它系统如调度集中、列车运行控制、DMIS、调度监督、微机监测系统结合,实现信号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化、设备一体化,达到设备之间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铁路综合信号自动控制监测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对计算机联锁系统软、硬件总体结构进行研究,使之具有开放式结构还有另外层面的意义。目前计算机联锁已进入规模化生产的阶段,并随着计算机联锁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计算机联锁具有6502电气集中无法相比的优越性,必然要在全路范围内和路外车站大面积推广使用,但联锁逻辑软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看不到、模不着,即使采用专用的检测工具也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测试,一般的联锁照查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问题,对用户来说也是无能为力,用户感到对计算机联锁系统不好把握和控制,所以编制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联锁系统技术条件,通过设计类似于6502继电联锁的15条网络线功能的、开放式、可以适应技术和需求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联锁软、硬件结构,增加联锁逻辑关系运算过程的可视性也将是新一代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特性。

2、高可靠性、高安全性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应用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独立的计算机联锁系统,而是铁路安全信号综合控制监测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中关键子系统之一,不仅要在一般线路上使用,还要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客运专线中.在新的应用环境中,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将进一步增强和扩大,计算机联锁系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列车能否安全、高效运行对计算机联锁系统的依赖性更强,计算机联锁系统故障或失效对铁路运输将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新一代计算机联锁系统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强对计算机联锁可靠性、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全面提高计算机联锁硬件质量,完善计算机软件功能,克服软件、硬件中存在的缺陷,采用软件、硬件冗余技术,加强提高计算机联锁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安全性仍是新一代计算机联锁系统所要研究的关键课题。

结论

由于客运专线是高速度、高密度的行车区段,车站调车作业少,列车按计划运行,以集中控制为主,并且以保证行车绝对安全为前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列车正点为重点。因此,区域计算机联锁系统可根据控制区域的实际情况灵活配置,同时可有效解决调度集中指挥分散自律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