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8: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理念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课理念论文

篇1

充分的备课

作为一名新的教师,熟悉授课内容是教好一门课程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两者相结合,缺一不可。

1.根据学生的特点。所谓的备课并不是背课。讲课不能脱离学生,不能不顾学生的反应而一味地背诵教材。相反,备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尤其是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医学类学生的特点,在逻辑性强的部分多参考不同版本教材和参考书,尽可能地把这部分内容准备充分。准备充分,在讲课时才能讲得透彻、清晰,学生才能易于明白。

2.根据课程的特点。除了上述以外,还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准备和讲授。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实验技能。因此,在讲授的时候,更要侧重于关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原理与操作。例如,在滴定分析部分,应着重讲明各种指示剂颜色的变色原理及溶液pH随滴定剂加入量的变化等情况;电分析部分则侧重pH计的测定原理,以及pH计的使用方法等;色谱则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实验理论和仪器的构造、组成部分等内容。总之,在上课之前只有做到充分的备课,在脑海里对于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才能做到对课程内容、大纲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集声、影、文、图等为一体,应用于教学中可创造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视听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大降低教师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将新教师从粉笔,黑板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内容的讲授中,学生也可避免不必要的笔记,便于学生自学,增加思考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呢?

1.将图片与动画相结合。在分析化学的讲授中,如果只贴上静止的图片,学生兴趣不大,但是如果加上适当的动画和声音,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多媒体排序要符合讲课的流程。多媒体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依托于课本,同时又是对课本的丰富,是在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基础上的。多媒体的设计安排要符合教学流程和教师教授的思路,这样教师教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一气呵成,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

3.教学课件质量的好坏需要学生的评价。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多媒体设计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即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完善、补充,结合学生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多媒体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新任教师来讲,切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只围着屏幕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能对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本末倒置,取代了教师讲授的主体地位。

生动的教学

分析化学课程逻辑性强,有的内容相对枯燥、难懂。这就要求新任教师在讲授的时候,除了尽量讲清楚、讲明白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学生动性:

1.运用幽默的语言。幽默是一门艺术,幽默的教学语言具有提神的作用。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既能使学生始终集中精力,又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教学语言表达通俗、生动,有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只有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的效果。

2.改变教学方式。如今,多媒体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然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丰富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来当老师给同学们讲授课程的某一部分,请其他同学指出其中的错误。这样,不仅改变了知识单向传输的方式,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了责任感,他们在看书、掌握课本知识的时候就更加认真、积极,同时,也体验了教师备课的过程。除此之外,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热情。所以生动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饱满的精神状态

篇2

论文关键词:威信青年科任教师策略

论文摘要:教师威信对学生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科任教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其有无威信、威信大小,关系着整个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质量。小学青年科任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以才树威、以德立信、以学促威、以爱弘信,树立和弘扬崇高的威信。

小学是漫漫人生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小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威信是教师人格魅力中最闪

光的部分。小学青年科任教师树立崇高的威信,对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威信的本质与特点

所谓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家长、同行、领导等人群中的声望与信誉,是教师的人格受到尊重和热爱,教师的言行得到信赖的一种状态。威信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学生、家长以及同行对教师个体在尊重、爱护、影响基础上的一种敬佩、信服、支持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师威信的形成,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教师威信具有层次性、累积性、互动性的特点。层次性是指教师威信影响面、影响的持续时间、影响力的大小有程度的差别,在不同年龄学生中有不同表现,小学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兴趣和情感方面,中、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教师的态度与思想品质、业务水平、教育能力、广泛的科学文化兴趣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累积性是指教师树立威信需要长期积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由习惯到自然的过程。互动性是指教师威信对师生双方具有交互影响的作用。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进步具有很强的激励、示范作用,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坚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

二、青年科任教师树立较高的威信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坚,教学任务重,从教时间短,迫切需要树立威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思想解放,接受新事物快,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易于与学生沟通,具备了建立自觉威信的良好条件。科任课尽管对学生的升学没有硬约束,但科任学科大多是一些实践性科目,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为建立威信提供了可能。

青年科任教师威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打牢小学生科任学科基础、培育综合素质乃至终生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第二,科任教师授课任务涵盖班级多,与学生接触面广,影响面大;第三,青年科任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处于事业的起始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有无威信、威信高低,对教师本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第四,青年科任教师确立了崇高的威信,有助于形成对本学科经久不衰的教研动力,保持对教育事业旺盛的工作热情,进而会对学校凝练办学特色、提高知名度、扩大声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青年科任教师树立威信的策略

小学科任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本人的智能、信誉、勤学和爱心具有决定性意义,青年科任教师需要具备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勤学的态度、真挚的情感,才能树立并弘扬崇高的威信。

以才树威:教师的才能,是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重要因素。知识渊博、教学得法,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感召力等等,无疑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科任青年教师良好的艺术修养、蓬勃的外在气质、精深的专业知识、生动的课堂讲授、多彩的学科活动是小学生产生敬佩感的重要源泉,是家长、同行和学校领导产生信赖感的重要条件。青年科任教师要深入钻研新课标,实践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教研风格,着力塑造学术权威形象,努力打造智能品牌。

以德立信:品德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吸引学生的基础。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公正无私、待人真诚、明理诚信、以身作则、谦虚谨慎、言行一致的品格,是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同行心目中的最佳伙伴、领导心目中的优秀助手的重要条件。青年科任教师要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法律法规,培育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师德,对自己要严于自律、自尊自信,对学生要宽严有度、言出必行,对同行要虚心请教、乐于助人,对领导要尊重信任、全力配合,着力塑造诚实守信形象,努力打造信誉品牌。

以学促威:终身学习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扩大和深化教师威信的重要途径。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极大拓展,加之各种业余特长辅导班的举办,学生发展音乐、美术、体育等素质的途径不再限于学校教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这要求青年科任教师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站在学科前沿,努力学习各门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着力塑造终身学习形象,努力打造勤学品牌。

篇3

1、学习与改革

新课标的出台对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学期我们数学组继续加强新课标的理论学习,并将它上升到指导、应用我们的教学实践的高度,期初我们在每个人备好同一节课、写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选拔出三位教师庄辉谊、孙蕾和赵微娅参加了奉化市城区课堂教学设计展示活动,受到了其他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三月份庄辉谊老师从网上收集资料专门做了《走近新课程》的讲座。四月初,从北京回来的竺君斐和李蓉两位老师分别为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上了新课标理念下的示范课和做了讲座,让老师们领略了大城市的课改理念。期中时,我们数学组还对数十年来一直占据试卷大比分的应用题进行了改革,采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做题目,题目带有趣味性、灵活性和探究性,这样改革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次新课标对脑子的洗礼。本学期奉化市级以上教坛新秀都上了汇报课,期末还进行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案例撰写,无论从课堂教学展示还是案例撰写上来看,老师们都已经自然而然的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标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2、教研与科研

教研活动是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数学组2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内容都排的满满的,常常是刚评完一位老师的课,马上就进行新课标的理论学习,接着还有外出听课教师的听课汇报,所以教研活动常常超过了下班的时间。许多老师都积极承担教研课,再加上学校的市级以上教坛新秀展示活动,这学期数学组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上了公开课或做了论坛,我自己觉得,有时候去听某些特级教师的课(往往有不少是几年前的老课),还是我们自己学校许多教师设计的实在,精彩,既

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比较切合实际,能受到启发。本学期为了提高数学组教师的听课、评课能力,我们的教研活动对评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位教师至少一次对公开课进行主评,要求能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经过一学期的实施,数学组全体教师的评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学期数学组的大部分教师结合自己的奉化市立项课题进行了资料的积累与论文撰写,其他教师则结合自己的教学点滴写了论文、案例或心得,竺君斐老师的《创新学习的路要一步一步的走》获省写作培训班二等奖,孙蕾老师的教师日记《我的香港学生》发表在宁波晚报上,赵微娅老师的《引导主体参与,促进主动发展》获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孙春晖与庄辉谊合写的《实施开放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中,庄辉谊老师的论文《走进生活,让学生自愿参与》发表在《宁波小学教师进修》杂志中。

3、教师与教学

本学期数学组青年教师奋发进取,骨干教师大放异彩,本学期有奉化市优质课的评比,邬扬光老师在自己的深入钻研、精心设计下,在两位数学组长、竺君斐及其他老师的帮助下,上的课一节比一节新颖,终于在奉化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我们的汪芳老师,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实践,不但在课题、论文方面研究的颇有深度,在教学方面也孜孜不卷,为了在创新教育优质课评比中取得好成绩,汪芳老师自身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教案一改再改,同时请教了所有可以请教的名师、教研员及数学组的各位老师,博取众长,精益求精,功夫不负有心人,汪芳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读法》一课在创新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就算我们撇开成绩,汪芳老师的钻研劲儿也值得我和其他的老师学习和借鉴。为了在下学期的教坛新秀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本学期对数学组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选拔和培训。孙蕾和胡浩峰老师经过了命题、说课、论坛、上课的层层训练,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看都日趋成熟,我们期待着他们在下学期的教坛新秀评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4

关键词:高效课堂;文化;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16

教育是一孕育梦想,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生机和鲜活的过程,因为它绽放着成长之花,展现着智慧之美。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改的路上一刻也不能停歇。近年来,我校深化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工作科学推进,进一步完善学校雅行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精细和精致;教学工作,高效和精彩;教科研工作,真实和有效;特色工作,扎实和创新;少先队工作,规范和灵动;后勤工作,安全和放心。使学校真正成为“雅”的校园,“雅”的管理,“雅”的德育,“雅”的课堂,“雅”的师生。

“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一流的学校”。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雅”,是教师内外兼修的气质,是精神修养不断提升而外显的文雅风范;“行”,是学思具备、知行统一的能力,是长期实践活动培养出的较稳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在传承积淀、深入挖掘、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日常的行为养成教育和学科德育渗透相结合,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的“雅行教育”理念体系。

一、打造名优课堂,铸就高效课堂

教学的魅力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真正的高效课堂是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课堂;是不断激发活力,不断创新出彩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个性得到张扬的课堂;是简约、精致、真实、灵动、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历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学习态度的主动性;更多地关注教师课前对文本的阅读深度、课中对课堂的驾驭力度、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强度。

二、丰富教育教学内涵,实现文化引领

文化影响人,文化教育人。只有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才能给师生以积极向上的审美感受,进而引领师生的精神世界。打造高效课堂校园文化,用课改文化引领师生永葆激情。

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点时空,浓厚校园课改氛围,使人步入学校,就能处处感受到课改的气息。如学校精心制作了高效课堂文化展板,电子屏对高效课堂的宣传。各班的班级文化打造也彰显高效课堂氛围。如班级黑板上绘制“学习小组课堂评价栏”,在每个教室外墙统一布置了一块特色展板,展示学生风采等。唯有把学生“浸泡”在优质文化里才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课改才会内化为师生所需。

三、构建扎实灵动的雅行课堂

在探究雅行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经历了“分层教学―合作教学―有效教学―生本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教育理念浸润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反思整合。首先定位雅行课堂为“真实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的课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个性得到张扬的课堂”。

我们通过“学名师、听讲座、重研讨、抓展示、写反思”的方法,激励教师在学习中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创新中超越。通过开展“名优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以及“一师一故事”“一师一论文”“一师一优课”“人人上一节精品课”等系列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历练技能、激发活力、凝聚智慧、形成特色;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金钥匙导师团队、优课团队、微课团队等6大团队,实现名优教师引领,团队互助发展,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四级平台”,达到目标激励、分批培养,梯次成长目的;通过实施“青蓝工程”“联盟发展工程”“理念提升工程”,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强弱联动、整体提升、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深入开展“一诵一读一讲”微课堂系列活动,通过“晨诵、午练、暮读”,达到语文课前一诵,课外延伸阅读;数学课前一讲,分析辩解数理;英语课前一测,强化积累应用,达到与常规课堂高效融合,助推雅行课堂深入开展的目的。

为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丰富内涵,我们以“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学习研讨,释疑解难―反复锤炼,形成体系―反思总结,理论提升”为研讨思路,鼓励教师“跨学科、复合化”学习与发展。通过开展教师论坛、雅行论坛、微课论坛、教育叙事、沙龙研讨、课堂困惑专题解疑等特色系列活动。使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升教学技能和理论素养。实现教师因教研而发展,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雅行课堂文化。

四、教育科研实效化,引领教师走进课改天地

篇5

关键词 微课 应用型本科院校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普通高等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龚震伟[1]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应用型本科”的概念,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操作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对传统本科教育的反思,在传统本科教育中,教师教的多,学生理论知识足够,但脱离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因此,转型后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调整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当前,大部分本科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堂上教师一个人讲,学生被动接受,且大学扩招以后,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教学效果非常不好,大部分学生利用手机玩游戏、聊天、看视频。教学内容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且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对学生的评价也只限于平时的考勤和期末的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微课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适合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微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微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

虽然目前微课在中小学和高职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微课在本科院校教学中更具优势。因为本科学生相比中小学生和高职学生自觉性更强,且自由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在线视频学习。本科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更高,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在微课建设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微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1 微课促进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围绕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开展教学,并采用图文音并茂的表现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兴趣爱好及学科需求选择微课视频,进行灵活自主的学习,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2.2 微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n在促进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外,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微课为高校教师搭建了展示教学风采和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一个受同行关注和学生喜爱的微课视频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超高的视频制作技术、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育理念,重塑专业意识,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科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

2.3 微课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校企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学生零距离上岗,因此,必须强化岗位实践训练,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一般设置160-18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占了较大的比重,一般高于25%。韦嘉嘉认为将微课应用于高校实践教学,可以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利用微课视频展示实践操作细节,帮助学生领悟操作要领。微课还可展示操作流程,让教师按照流程开展教学,在创设的实践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增加直观感。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微课建设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微课资源要不断地优化、完善和丰富。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积极倡导微课教学,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微课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微课教学资源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第二,微课设计方面,由于本科院校教师刚接触微课,不熟悉微课的教学设计,导致微课选题过大,主题不突出,没有特色。第三,微课视频制作比较粗造,有些高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录播教室,视频录制条件很差,仅靠普通摄像机等设备录制;有些高校虽然建设了高大上的录播教室,但教师录完之后,不会做后期处理,也没有技术人员帮助剪辑,导致视频制作效果不理想,要么声音小,要么画面不清晰,要么没有字幕提示,难以制作出优质的微课教学视频。第五,微课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一些微课是因为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而建设,并没有实质去应用;一些微课是因为教学比赛需要而建设,其主体是教师,没有在学生中推广,没有为学生所用。第六,部分本科院校没有建立微课平台,一些院校虽然已经建设了网络课程平台,但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没有为本科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 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建设原则

4.1 “微课”建设应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特色

“微课”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学资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微课”开发与建设应该遵循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柳友荣提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开发与建设,要以此为出发点,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岗位需求分析工作任务,安排学习内容,设计制作微课。

4.2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本科教育一直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学得多一点。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就是给学生灌输知识,通过填鸭式传授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微课模式下,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根据本科生的特点,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教学主角转变为教学辅助者,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3 教师团队协同开发原则

优质的微课资源是主题突出、视频精美、设计科学的,这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但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应牵头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团结协作,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微课信息平台,促进微课的开发和应用。

4.4 强调微课资源的实际应用原则

微课不能仅为建设而建设,要考虑微课的实际应用,要将微课真正用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微课可作为混合学习的重要资源,如慕课、翻转课堂都可使用微课视频。微课只有在应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不断优化完善,以用促建是高校微课建设的基本原则。

5 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应用的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力开发应用微课,将微课建设纳入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

5.1 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的管理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相关的“微课”管理机制,以规范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学校管理层从顶层设计层面,支持和鼓励微课的开发,提供网络课程平台,组织微课制作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在院系层面,应以学科为依托,推动专业发展,分析专业特色,确定微课的主题。就具体课程而言,重点关注该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将其制成微课。高校教师应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进行微课教学,充分发挥微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5.2 齐心协力推动微课资源开发,提升微课应用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有效开展与应用微课,发挥教师的专长,建设高质量的微课资源,提升微课的教学效果。在混合教学模式中,微课为常规教学提供了网络课程空间,突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但是,很多高校在微课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管理层推动不够,仅靠教师个人单打独斗,微课建设质量不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微课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应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开发建设微课。

5.3 加强微课的设计

本科院校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微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微课的设计。教师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和要求,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教学视频。微课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媒体设计、PPT 设计、教学视频的设计及微课的教案设计等。

5.4 构建微课资源共享平台

金燕提出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本质在于优质微课资源的共享,认为强化微课资源应用和推广是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工作。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是推进微n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微课资源共享的有力保障。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微课资源只有上传到网络共享平台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微课平台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还要辅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和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刘建华等提出建设“微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架和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时要进行整体规划,避免盲目上微课,避免微课资源的浪费。

微课是网络环境下教育领域的产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延伸课堂教学,辅助传统教学,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普通高等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和应用微课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震伟.应用型本科应重视创造性培养[J].江南论坛,1998(3):41.

[2] 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J].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韦嘉嘉.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初探[J].高教论坛,2015(2):122-125.

篇6

关键词:慕课理念;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前言

MOOC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英文全拼写的首字母简称,它是网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慕课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呈现出开放的、汇集海量的各类优秀师资资源的网上资料库。更为重要的是,慕课变革了我国原有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教学评估、教程研发、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引起了巨大变化。

二、慕课理念下,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高职教育很快将面临“慕课为王”的时代。这种说法也许并不过分,但是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慕课理念在引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冲击教学对象的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成就了慕课的辉煌,使慕课对教学对象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它也强烈地冲击了教学对象。慕课使高校教师的地位边缘化,因而使高校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慕课是以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这必然会降低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可能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和视频等工具来实现的,教师走上讲台的机会被大大地剥夺了。

(2)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的问题。慕课与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教学资料库、微课、微课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存在如何定位慕课的问题。精品课程有没有可能采用慕课形式?慕课是不是视频公开课升级而来的?作为一种在线自主学习方式,慕课给予学习者以极大的自。慕课可以在呈现原来课堂教学的全部环节,比如教学、互动、讨论和点评等。微课着重于对“点”的教学,比如技能点和知识点,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单元化的特点。慕课具有课程的完整性、 体系性和自我学习性,因此,教师需要从慕课的角度重新设计原有的教学内容。

(3)教学质量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有高有低,学科背景和个人经历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给那些以慕课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生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有严格的自律性,而来源不同的生源必然使慕课难以保障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个体之间在学习效果上必然存在巨大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必须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慕课的课程特点。

(4)对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评价问题。传统的考核评价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成熟做法,比如,针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开卷或者闭卷考试、论文答辩、课后作业的考核评价方式。针对授课教师的考核,则有同行听课、督导听课、学生测评和讲课比赛等方式。但是,由于慕课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舞弊顶替的情况难以避免,如果安装视频进行监控,又与慕课的原意南辕北辙。较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避免一味排斥高职教育中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应使两者互为补充、取长补短。

三、结语

慕课的课程开发周期非常漫长,一般开发一门课程需要耗费6个月以上的时间,而且开发费用和运行费用昂贵。此外,高职院校师生对慕课也有一个探索、适应和提高的过程。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慕课建设不宜一味地铺摊子、上项目,更不能盲目跟风,造成浪费。可行的办法是,根据本校的特点,做好规划,探索提高,循序渐进。在慕课理念下,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慕课的开放式、自主式的学习特点,既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考验,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契机。高职院校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MOOC;微课;网站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113-06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与Web 2.0技术的发展,“微课”的应用与实践已经遍布全国,许多一线教师都开始尝试自制微课视频,各类网校也推出了自己“微课”的学习视频,学生们也开始积极主动在网络上搜索与自己所学课程相关的微课资源,高校应抓住“微课”流行的契机,积极主动地结合本校专业资源特色,打造校本数字资源库,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深化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文拟借鉴国际上目前流行的MOOC建设理念,尝试设计适合高校课程教学的“微课”资源网站。

一、微课资源网站设计概述

“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

微课程以其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具有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娱乐化等鲜明特点,更加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与传播,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程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因此,高校“微课”网站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能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建设作为笔者所在高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是校内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网站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商业类网站,要把师生的教学需求放在第一位,避免形式主义,同时要区别于社会微课资源网站建设,体现财经类高校课程特色,立足本校教学,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微课”资源网站的设计,首先从师生需求出发,前期设计着重考虑教师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另一封面也要能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平台。在强调资源建设的同时,丰富网站各项教学功能,力图实现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同步发展,打造成为校内教学资源中心与网络平台,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MOOC理念对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示

1.MOOC概述

MOOC,是英文A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维基百科的解释为:MOOC是由大量参与者经互联网并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除了提供传统课程材料,如视频,阅读,和问题集外,MOOC还帮助学生、教授和助教们搭建一个网络互动社区。

MOO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完全开放性、超大规模、用户自组织和社会建设性的特点造就了其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神话。所有的MOOC课程都是完全免费开放的,这些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MOOC课程提倡共享资源,汇集大量用户思想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理念来自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应,Downes等人总结出MOOC课程的若干基本原则。

(1)聚集。在传统课程中,学习内容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而在MOOC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动态汇集的。课程为分布在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内容提供了一个集合点,这些内容会通过网页或课程通讯(Newsletter)等形式聚合以提供给课程的使用者。这些内容是无止境的,学习者很可能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他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学习的内容。

(2)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将课程中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相互混合,将学习者自己的资源和课程资源混合。通常的做法是撰写博客,通过社会性书签记录和分享新资源,参与论坛讨论,使用Twitter发表简短的意见等。

(3)转用。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目标转用聚合的课程资源以及混合后的资源。课程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重复课程的已有的内容,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学习者可以基于课程已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编撰新的内容。

(4)推动分享。学习者应该积极与课程的其他学习者以及课程外的所有人分享自己所创作、混合或转用的创意和内容,引起更多的回应和评论。分享的内容可以是新资源、新观点、新见解等。这些内容中有价值的部分也会被课程协调人聚合到课程通讯中。

2.MOOC课程的运行模式

根据李青等对国际上流行的MOOC课程分析,MOOC的一般运行模式如图1。每门MOOC课程都会有一个中心平台(一般会采用Wiki或Blog等简单易用的社会化工具),由课程协调人管理和维护。通过该平台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概要、内容资源、每周话题、活动通知、组织教师介绍等等,以此组织整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自由选择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个性化学习工具。在MOOC课程中,教师话题和活动,协调学习者的讨论,推动学习进程;学习者则通过各种平台和工具,浏览、讨论、完成作业,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一流程对于微课资源网站设计的启发是,微课资源网站不应该只是一个资源的、下载站点,应该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为师生提供专属讨论区、自由的资源共享权限、灵活的资源分享方式,成为一个集资源分享、社区讨论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三、基于MooC理念的“微课”网站设计分析

1.“微课”网站总体规划

(1)页面风格设计。“微课”网站界面的设计应当以简洁、美观为主,色彩、文字、图片、视频的使用风格要同意,排列清晰有序。网站页面以浅色为主,营造轻松、舒适的页面感受。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网站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网站帮助系统、资源中心、论坛、检索系统、后台管理五大模块,具体功能结构如图2。

网站的帮助系统主要包括网站使用说明、资源上传规范说明、留言板和论坛版块使用说明,同时提供系统留言板,支持匿名留言,解答用户使用中的疑难问题。帮助系统帮助用户有效操作“微课”资源网站。

“微课”资源中心是“微课”资源网站建设的核心。对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依据校内学院系部课程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校内用户迅速查找相关课程资源,同时,在论坛模块以同样的方式划分论坛版块,与资源中心相呼应,并将注册用户的操作信息同步,例如,在资源中心上传资源后,会在论坛相应版块自动一条带有超级链接的至该用户上传资源的帖子。

资源中心支持所有用户的资源查询、浏览、下载,支持注册用户的资源上传、订阅、收藏、推荐与评价功能,同时通过设置注册用户的角色信息,实现对注册用户的个性化资源推送功能。

资源订阅功能,通过xML语言实现资源库对不同注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推送。一旦网络上传了用户订阅的偏好资源,系统即可以向用户以短信、邮件的形式直接向用户推送该资源。

资源收藏功能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在线资源收藏功能。用户对自己上传、下载或喜爱的资源,可以直接分类保存在用户网络收藏夹中,以便于用户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源。

资源的检索功能分为分类检索和综合检索。分类检索是用户可以依据资源的专业、年级、学院属性直接进行检索;综合检索中,可以实现以标题、关键字、专业和作者等数据的核心资源属性进行检索。

资源评价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对“微课”资源的评分、评论,评分结果计入系统推荐功能模块,在首页实现对资源的评分排序推荐。

论坛功能为用户提供交流的平台,论坛版块分类与资源中心的资源分类同步,当资源中心注册用户上传相关资源后,在论坛相应版块也会直接新建帖子,提供该上传资源的链接地址。同时,论坛可以实现与QQ账号绑定,个人发言信息可以在腾讯微博同步广播。注册教师用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向管理员申请新建课程讨论版块,对版块内讨论内容,教师有权进行审查、删除。

后台管理模块可以对网站的所有上传资源、论坛、网站注册用户进行管理,并且可以实现对注册用户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包括注册用户在线时长,发帖频率,资源上传与下载频率等,并以报表的形式呈现给后台管理员。在网站管理模块中,管理人员的角色划分为网站管理员、教师、学生三个不同权限的组,每组的具体权限划分详见下文“用户角色权限”内容。

(3)用户角色权限

根据“微课”网站的使用对象,将网站用户分为四类:教师、学生、匿名用户、网站管理员。各类用户的角色权限如图3所示。

匿名用户权限包括检索、查询、获取资源,可以对访问的资源进行留言评价,还可以通过网站留言板获得支持。

学生注册用户除了拥有匿名用户的权限外,还拥有以下权限:

资源管理权限: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对自己上传的资源进行再编辑,包括查看、删除、修改;对喜爱资源进行收藏,订阅。

论坛权限:用户基本信息维护,参与论坛讨论,申请加入特定教师课程讨论组,向论坛注册用户发送站内短消息,留言版块留言。

教师注册用户除了拥有上述学生用户的所有权限之外,再资源与论坛权限方面还拥有以下特权:

资源管理权限:教师可以对所属学院类目下的“微课”资源管理,包括该学院类目下所有资源进行查看、删除、修改、上传与评价。

论坛权限:教师有权申请设立独立的课程讨论版块,并有权新建用户组,对该用户组学生用户进行管理。例如,教师能够为新建用户组的学生发放学习资料、发送群组消息、推荐资源、管理组内学生上传内容、查看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统计信息,包括学生上网时长、逗留版块、发言频次等。

网站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学生和教师用户的信息与权限。对网站的资源的管理,包括对于资源入库的审核,资源的编辑、删除;对论坛的全面管理,包括帖子审核、屏蔽、删除、修改;同时也可以查看整个网站注册用户的网络行为统计信息(包括登录次数、在线时长、发言频次、登录板块分布等)。

(4)微课网站运行流程

通过上述功能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MOOC课程建设理念使用微课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微课资源网站课程相关信息,包括使用论坛专属版块、教师个人微博、邮件推送等方式,向班级学生提供课程资料(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讲稿等)、布置课程任务、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及时参与互动,自由上传搜集来的各种课程相关资源,由教师审核后至网站,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学的网络课程资源与讨论主题,在课堂与教师展开互动,依据网站平台的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统计信息,对已经参与网络学习讨论的学生,直接回答其学习疑惑;对未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引入新课,讲解要点,布置任务,督促学习,有针对性地区别辅导。课后,再次通过微课资源网站,汇总讨论问题,上传新课任务(如图4)。

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与教师腾讯微博邮件等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的新课任务,收集学习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并将自己认为较好的资源上传至微课网站,提交教师审核,同时整理学习疑问,在课堂上集中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课后再通过微课资源网站发帖或向教师发邮件解决遗留问题,接收教师新课内容,开始下一单元学习(如图5)。

篇8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7-0097-04

一、引言

法学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落实国家提出的“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的重要途径。法学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实战型精英,为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如何将依法治国的理念融入法学的实际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点。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前主动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難知识进行答疑解惑,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学习和积累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最初出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教师即乔纳森·贝格曼和亚纶·沙姆斯为了让那些经常请假缺课的学生能够赶上教学进度而实施的一种措施。他们意外发现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后因这种教学模式的显著教学效果而被美国各个学校在校广为推广流行。近年来另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微课也渐渐呈现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微课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将知识点细分化,内容简单化并辅以网络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课在国外的名称为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我国首次提出微课教学的是胡铁。他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微课和翻转课堂都是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但目前为止都没有提供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2015年奥拂莱赫蒂和菲利普斯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充分研究,他们认为由于没有相关的理论框架,翻转课堂在现实中缺乏一致的方法。因此,如何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的翻转,不同的教师在面对自己的专业课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微课和翻转课堂进行了多元化的研究并提出了微课和翻转课堂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观点。从教学理念方面,徐碧波认为以翻转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中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刘瑞超认为教师缺乏新时期教学先进理念,抓不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应试教育的思维依然存在,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促进者,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许兴亮认为,翻转就是注重先学后做,推动教向学观念的转变;赵濮民认为,微课的介入能让翻转课堂的功效得到极大发挥。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在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最佳方式就是知识传播途径。好的传播途径会引起学生学习共鸣,达到事半功倍。从翻转课堂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方面,杜芳认为要进行翻转课堂必须利用网络微课平台,加强课堂教学活动的充分设计,将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并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思;王巧晗在《翻转课堂和TBL结合的植物学实验课混合教学法的实践和探索》中指出了开展翻转课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有实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模式构建,并对该模式进行评价,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毕振波在其论文《翻转课堂和层次化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由来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习自主性,并结合层次化教学模式以便适应人才个性化培养。

二、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从本课题研究的结果看,我们发现微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结合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微课的制作、课堂的翻转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将教学知识点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点预习和讨论,根据知识点进行课前的微视频的制作,最后进行课堂的翻转。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只是作为辅助者身份参与其中。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本着先学后教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个性需求化也能得到满足,学生的满意程度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自然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翻转课堂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翻转课堂给法学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法学学生单凭记忆法律条文将无法适应今后工作需求。法学学生是用法律条文去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个个实际发生的法律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文。因此学生对法律条文非常熟悉,可是他们走进工作岗位,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却束手无策。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如前所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根据课前预习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或小组讨论或法庭的模拟等方式来掌握本课堂的重难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缓解了死记硬背法条的焦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而提高了他们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

(三)微课和翻转课堂具备广泛运用的可行性

无论是从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还是其他研究者在自己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可知: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深受学生的喜爱。且研究成果也表明,采取这种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具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可行性。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诸如:学校硬件设施条件的缺陷、翻转课堂下完成教学工作量的任务难以保证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三、经济法课程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笔者从华商学院任教的会计专业选取6个班级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采取翻转课堂和微课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他会计专业的班级作为参考对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开课前,任课教师会选取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不显著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以防止出现数据的不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组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课题组教师所在的学校,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为了充分了解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在其他学校是否也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文献研究法,通过国内针对该教学方法的研究进行分类分析,从理论上分析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优劣势,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年终教学质量评价法

为了解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之间学生学习差异,课题组选择对会计系经济法专业的学生进行两个学期学习成绩测试。研究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组數据来对比两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其中,平时成绩占总分数的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占总分数的百分之七十,综合起来就是学生的总评成绩。在试卷结构上,偏向测试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前后的试卷均由负责实验的本课题的课题组出卷,所以在难易程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3.问卷调查法

实验研究结束后,课题组成员针对学生对微课和翻转课堂接受的程度、学习效果、学习兴趣以及在学期中是否锻炼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等方面我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想法以及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设计问卷调查时,为了避免个人偏见造成数据的不真实性,调查问卷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具体设计表格如下。

(三)研究方案的实施

研究对象采用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将研究对象进行班级内分组,每组选取负责人一名,主要是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课前新知识的预习、课中的讨论以及课后的内化。每个小组为了更好地展示所学到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微视频等方式进行课堂展示。课堂展示的方式由组长负责。课堂上教师不再进行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而是让小组轮流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理解,并培养他们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和总结,针对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再进行阐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记录成绩。参考对象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经济法课程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结果的分析

法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知识点多,分布广。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习效率低,难以实现法学学习目的。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讲授,将所有的知识点讲授完毕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消化则不是教师们所关心的问题。而翻转课堂和微课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的效果如何?是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针对前期的研究数据进行以下分析:

(一)年终教学质量成果分析

2020年1月,我们采取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了测试(见表格1、表格2)。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总评成绩中,90-100的高分比例实验对象比参考对象高40%;不及格的比例比参考对象要低2%;实验对象的分值集中在80分以上,参考对象分值集中在70-79的区间。通过试验前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微课和翻转课堂比传统教学方法的高分成绩比例高。

(二)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2019年12月底经济法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课题组为了了解采取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否引起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等方面情况,向研究对象发放了351份问卷。共收回来问卷351份,其中有效问卷322份。课题组成员对322份问卷进行数据上的统计,得出如下调查结果(见表3):实验组的92%的学生认为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8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98%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只有4%的学生认为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5%认为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篇9

关键词:微课程;应用写作;教学设计

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全国各地各级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微课、慕课等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逐渐在全国各大教育平台涌现,部分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将“翻转课堂”从理论推进到实践。“微”教学模式的逐渐兴起,受到了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全国广大教师的关注,如何在传统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设计上结合新型的微课程设计特点,这将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微课的概念

我国著名专家教育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小的视频形式,将某一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知识点作为核心,从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在线的视频课程资源。[1]综合各类关于微课的定义,本人认为“微课”是指根据我国教育部对新课标的要求,围绕学科知识点以及教学过程而开展的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的全过程。微课程作为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冲击。[2]

(二)微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以主题精练、内容短小、表现力强而著称。[3](1)微课以更简洁、创新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完美呈现。微课作为新的教学辅助形式,以动态的教学资源,借助新型的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新的视觉冲击,一改以往纸质教材资源的枯燥,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导出格式多样,在手机、iPad等设备上都可以打开,更便捷。同时,微课视频资源和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可以自由调整学习步调,可以重复学习视频内容。(2)内容短小。微课视频资源一般在5-15分钟之内。时间过短,内容不能完整呈现,时间过长,一方面资源文件过大不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讲,由于人注意力有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视频时间在5-15分钟之内,较为合适。(3)表现力强。微课视频资源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某些实验操作课程,教师讲解的微课视频资源可以作为其强有力的补充。又如在课堂演示过程受到干扰时,这样的补充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微课视频资源和纯粹的虚拟实验相比,其更加真实,这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的内涵建设

当代大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为主导,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能举一反三,停留在被灌输状态,缺乏人文精神。而“应用写作”课程的实践性强,理论性弱,从表象看较简单易学,然而却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现代教育模式倡导的是将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这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维,同时借助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来充分引导学生,从而转变学生的受教育者思维,由被动被灌输转变为主动去学习。微课程作为新的教学辅助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社会各界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应用写作课程,有效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思维,将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推上新高度。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下,与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融合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思潮相结合,为微课广泛传播,提供了教育的土壤。[4]

三、基于微课程应用模式来设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应用写作课程中行政文体包含各类公文(如命令、决议、通知等)、会议纪要、事务文书等;财经文体包含经济新闻、产品说明书、广告等;法律事务文书包含刑法、民法等各类法律事务文书;科研文体如学术论文等。大量研究表明,从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面来看,教材倾向于理论性、学术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掌握层面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大大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本人认为不管应用课程中的内容、文体、名称、形式等如何发生变化,在以微课程应用模式来设计应用写作课程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内容

微课选题是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首先要对文体类型进行初选,研究加工价值。如文体的概念以及理论性的陈述,可以放到PPT中,然后进行阅读。这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如果不加以辨析,与其做成微课,不如交由学生来自学,或者查阅相关文献,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知识。微课以学科某一特定主题为主,以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相关知识点为核心,这就促使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明确教学目标、课程主旨,有效分析本课的知识点,尽量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条理,逻辑清晰,因此,在选题方面,教师要具备将知识点高度浓缩、概括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将本课的核心主旨,更好地呈现给学生。[5]面对着新课程的改革,现在我们的教师应当从“如何教”发展为“教什么”,将教学内容精细化,应当主旨明确,目标清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行政文体,重点在于掌握各类公文的特点、分类、构成要素以及用途;事务文书以处理日常事务为核心,它有明确的宣传教育作用,便于上下级之间沟通解决问题。

(二)个性化命名选题

微课选题之后,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命名往往比一个概念性的标题更能吸引学生。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往往瞬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去主动探索,学习。美国普林策奖获得者曾经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样如何给设计好的微课命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微课命名通常具备以下几点:信息全面、通俗易懂、别出心裁。因此教师在给微课命名时,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是否命名简洁易懂,是否包含了重要的信息,是否能够立即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原标题:2017年度行政文体写作要点———行政文体写作重点掌握的十类文体。这个标题共27个字符,其中前缀就占了12个字符,这么长的前缀就为了表示,该课程主要讲述行政文体写作要点,这与后面的行政文体写作重点掌握的十类文体发生了重复,显得啰唆,显然这是极不必要的。因此我们修改成行政十类文体写作要点,意思就更直观,更明显了。

(三)应用多种表现形式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当存在有部分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时,这些内容本身是较为枯燥的,这时,如果配以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辅助教学,来加深学习者对其的理解,将有利于提升学习者观看微课视频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法律事务文书类,我们可配以相关的图片、动画,而合同类则配以相应的情境、人物动画,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趣味性,更使学生可以在短片中学习,在情境中获得收获。

(四)知识点展现全面

微课选题虽然小,但必须逻辑性强,同时必须涵盖完整的教学过程,避免教学步骤过于跳跃。比如在行政文体类课程设计中,如果将广告类文体介绍穿去,就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思维的跳跃,影响学生对知识点整体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的过程中,对于主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呈现,在讲一种文体写作要点时,没有说明本知识点的名称,或者配以相应的语言、语调等进行强化,或者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没有加入过渡性的话语,或者简介时,学生的思维也极易发生跳跃。如果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十分重要。

(五)做好教学评价与分析

客观的教学评价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更是学校进行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对教学的评价与分析,总结经验,查缺补漏,寻找不足,继而制订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求职欲。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对本结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刻反思。

四、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它以实现教学优化为主要目标,将先进的技术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而微课教学在现代教学中颇受各类院校老师的欢迎,为了满足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将微课程教学技术运用在“应用写作”教学课程中,这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开了信息化教学的新视野,告别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资源观,开启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全新资源观[6]。所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将微课资源的制作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应用写作”课程老师的必备素质,更是现在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16-120.

[3]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4]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等.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篇10

【关键词】实践取向 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66-0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小学语文“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为研究对象,具有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课程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网站构建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介绍。

一、认真践行“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反复的实践和反思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研究教育教学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运动,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面对的共同命题,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英国通过重新构建有效学校运动,来生产“有效教师”,提高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并且颁布了全国性的教师教学标准框架,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教学标准加以明确。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我国也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教师教育课程“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强调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灌输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把这些理论和方法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或进行模拟课堂实践,学生缺少必要的教学体验,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

为了尽量避免步入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误区,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建设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理念。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取向”的特色。在课时分配上,明确规定了教学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为“32(16+16)”,在32个课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16个课时。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量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课程群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载体和桥梁,要把“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必须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为我们明确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还为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确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地位。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采用了组建课程群的策略,设置了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以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朗读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板书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写作技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名师教学风格、“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案例评析等为辅拓展性课程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构成了先修后续、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课程是核心课程的补充和强化,同属一个课程体系。尽管它们在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实践证明,课程群的建设对构建师范生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综合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打造一支“实践取向”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纵观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不难发现,一方面,相当部分的教师因为受传统教师教育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习惯用大量时间来讲授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自己主宰课堂,不愿意交出主动权,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高师院校教师自身对基础教育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不了解,他们对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操作指导通常局限于宏观和中观层面,无法亲自操作具体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直观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范例,严重地影响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弊端,真正把“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我们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策略:

1.采用“双师”制,努力提升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利用每年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轮流安排课程主讲教师到实践基地学校调研或任教,了解和熟悉基层学校的教学情况,指导实践基地学校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尝试执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和实践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课程教学团队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2.密切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关系,把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请进大学课堂,让他们加盟我们的教学团队,现身说法,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力量。

3.开设“名师工作坊”。把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特级教师和研究专家集中到“名师工作坊”中,聘请他们担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请他们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开讲座,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和引领下快速地成长。

四、大力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必须努力打破“教师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师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为了有效达成课程目标,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1.在教学理论学习环节,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个人自学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老师点讲精讲”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观摩分析教学案例―小组合作完成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呈现教学设计―反思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几个教学环节的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反思中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落实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的“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3.形成了以“课前训练常态化、‘五课’活动程序化、微格教学制度化、教学实践研究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为抓手的“五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方法体系。

(1)课前训练常态化。把每次课或每节课前面的5~10分钟时间作为课前训练的规定时间。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全班同学按5~7人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进行试讲。然后,推荐一个代表作为候选人,课前由老师或学习委员抽签决定1~2名同学上课,时间为3~5分钟。完成教学后进行反思互评和老师点评。各小组每次推选的候选人必须不同,力争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2)“五课”活动程序化。“五课”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和评课,这五项教学专业活动,是提高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给学生开设了“‘五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拓展性强化性课程。具体做法是:老师按照教学常规的先后顺序对学生进行“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活动介绍,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每介绍完一个活动板块的内容,就让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操作。

备课环节,老师给学生提供不同教材、不同学段、不同板块的备课内容,学生个人进行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说课环节,先在学习小组中进行,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上课环节,代表要求按设计的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听课环节,全体同学要对上课代表的模拟课堂进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课能力、笔记能力;评课环节,先由上课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实施与教学预设之间有什么问题。再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课,提出修改建议。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评课能力。经过有序的“五课”活动的系统训练后,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微格教学制度化。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微格教学创始人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技术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方法,微格教学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培训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微格教学操作过程是:第一步,学生以3~5人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微格教学设计,书写教学方案。第二步,进行微格教学实践。各个学习小组到微格教室模拟上课,并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第三步,小组成员一起对录像材料中呈现的教学技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寻找得失,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在以上各个操作环节中,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关的示范材料。

由于微格教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单一,授课时间短,操作灵活,学习小组人数少,便于控制和训练,教师指导有针对性,师范生易掌握,容易保证质量。目前,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我们依托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已经把微格教学训练制度化,微格教学成了师范生训练教学技能必须运用的方法,每年还定期举行微格教学比赛,有力地促进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学实践研究化。教学研究是为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的研究。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必须是基于每一个教师具体案例的研究。”因此,我们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在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的课程群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渗透教学研究的意识,为他们提供教学研究的平台。由于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就为学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老师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文字案例时,事先就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研究论题:“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资源的作用”等,让学生养成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5)考核评价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考核既要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学理论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核评价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考评内容的多元化。平时成绩占30%。考评内容包括:案例实况记录、课堂听课笔记、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案例集锦、微格教学、课程小论文、教学评价等。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主要考评基本的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二是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之外,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课程团队的其他教师和学生均要参加考核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三是考评地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地点打破了传统的“教室中心”,拓展旁及图书馆、微格教室、学生宿舍和实践基地。四是考评方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有口试、模拟课堂和教学实践等方式。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提高了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

五、创建“实践导向”的优质开放的课程共享资源网

创建一个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课程优质资源网,是提高师范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策略。

201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荣登教育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拟立项建设课程名单,成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目前,该课程已经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作为一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开辟创建了“实践导向”的课程共享资源网。网站的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课程主体内容的基本资源。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思考练习、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授课录像等。这些基本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本条件。

2.丰富多样的课程拓展资源。按照“五课”活动的内容板块,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视频和课堂教学评析;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评价;基础教育学校前沿性的教学改革信息、小学语文教研论文、相关的课程网站等优质课程资源。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实践取向”基本理念,发挥了“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的作用。

3.与教育实习基地链接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教学在线的构建,为师范生了解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开辟了窗口,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架设交流的平台,为师范生与高校教师,师范生与小学语文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互动和共享。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的理念,有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共同任务和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认真贯彻“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打破单纯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师范生搭建一座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桥梁,切实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德瓦埃特・爱伦.微格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项目(教高函[2009]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