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6:5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教学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为目的。作为教师是否知道这些从何而来?清楚具体内容有哪些?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教学知根知底。良好的教学不应是像教师在课前预设教案般机械执行,而是课堂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配合讲解或谈话,促使学生避免掌握一大堆空洞死板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清楚准确地感知教学重点的对象,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高中的美术鉴赏阶段是义务教育“美术欣赏”(欣赏与评述)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同学们运用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制定这种理解性的教学设计前,对美术家和作品的了解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审美享受。在发散性思维中,围绕目标,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实现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多多提高对美术鉴赏方法,提高绘画风格、流派知识和对基本发展脉络的了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和美术家。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理解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生在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感悟。在新结构主义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伯尔、布鲁纳,他们十分重视学习者内在的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皮亚杰的观点是,学习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构建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理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是一个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与理解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所认为的理解就是他所极力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些名家都提到了理解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整体把握高中美术新课程呢?如何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课堂学习,老师在预设理解性的教学设计或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切勿使用口号式、命令式的言语,系统全面地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解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点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至于造成学生对于该科内容的混淆。
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创造创新性研究学习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所以研究高中美术教学、研究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是有很大意义的。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理解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据此展开创新性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以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的目标。
四、结语
篇2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需求,也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双语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即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学习指导书、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面对众多的原版教材,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本学科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要为从事具体实践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士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依据。
国际流行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以外,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温州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学生担心老师是否能使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讲述教学内容,52%的学生则担心老师是否能恰当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WI''''O体制及案例分析”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译后再编著,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统规划。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晴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不是某课或某个教师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实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而对整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评价管理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数采用个体一接受型;而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三)师资来源与培养
在教师方面应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设计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五)评价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校、学院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篇3
(1)网页设计这门课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例如Phtoshop、Flash等等。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性较强,在机房电子教室学习效果最好。
(2)网页设计技术不断地发展变化,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从1997年Dreamweaver首次推出,经历Mx、Mx2004、到Dreamweaver8,现在普遍使用ADODBDreamweaverCs系列,我这学期使用的dreamweavercs4。网页布局也从传统的表格布局转换为Div布局。所以不论是从选择软件到选择网页设计的方法,都不能太落后。
(3)从目前网络公司行业来看,网页设计与后台代码分开日趋明显,所以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设计与编程并重,毕竟对于中高职学生,编程相对较难理解。设计方面可以图文并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使用也必须同时考虑在内,有部分教材案例缺乏美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审美本身就很缺乏。对于学习初期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多欣赏比较优秀的网页。早期可以模仿,不是美术专业毕业,这方面不是一下子能够改变过来,自己也是深有体会,只有在今后长期的锻炼、设计中寻找。
2教学方法
2.1课前准备在教学之前首先从网上下载优秀的网页截图给学生欣赏,然后制作一个非常简单的静态网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多教材编辑的很全,从文字带后台编码。对于各种教材,并不一定要全部讲解。只需要讲解实际操作性的。例如从文字到布局。
2.2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反馈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明确的思路,运用任务驱动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不论是选用何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贴合实际。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并不一定对每个章节都适用,也不一定对每门课都适用,因人而异。总之,要贴合自己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素质、水平、层次等等。
2.2.1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任务为导向,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每个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设计是关键。比如说在网页设计教学中,文字、链接、图片章节都可以用任务驱动法,网页设计这门课本身就是易学易忘,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不断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以此来加深和巩固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任务驱动评价中教师评价相对容易些,但是学生互评,现在还没有系统能达到这样的功能,有待于开发。
2.2.2模块教学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划分小组、确定内容、布置任务、学生实施、评价结果。现在不仅是网络公司还是其他企业等等,都是团队合作,讲究的是团结协作。网页设计公司现在也是,很多网站界面都实行模块化,每个人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模块教学法就是有目标,有任务,有内容。目前中高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分组的时候要特别讲究。每节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讲透,尽量慢,有的时候虽然讲过一遍,但是很少人能够理解体会。有时候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加以辅导,不能放鸭式学习。模块化教学更适合用于网页设计最后的综合实例。例如完成网站首页,需要设定目标,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但在实际运用中,相对较难完成。个人观点,模块化教学不适用于网页设计教学。
3总结
篇4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为了向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么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前很多工业企业的发展依旧是墨守成规,产品的设计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和样式,虽然保持传统是其一大特色,但是在日益紧张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工业企业想要稳定、高效的发展,就需要进行改革,进行创新,引进大量工业设计人才。随着创新理念的应用,当前工业产品市场中,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这为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如何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技能、素质,是教育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相对陈旧。[1]工业设计专业有交情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结合,才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的需求不同等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为了向社会、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由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等都是培养的内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大多是设置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学。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创造实践教学、实践体验、实践参观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获取工业设计新的理念和想法,将自己的工业设计知识进行扩充,产生新的知识,充分地感受到工业设计的魅力。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就需要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方法进行革新、转变,将更多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目前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将其应用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2]
2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特点
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地提升,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我国高校教育实施改革,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工业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互动—探究型教学法。互动—探究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用互动—探究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进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互动—探究型教学法是一种发现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具有开放、合作、综合等多个特点,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也发生着转变,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方法转变,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二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教学选题、教学思维等等,都具有开放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开放性。三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创新等能力。[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引入,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同时将学生的专业设计知识的交流行为进行规范。工业设计对人才的要求质量非常高,工业设计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课堂学生则是偏重于学生的设计逻辑思维,针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培养和锻炼较为忽略。应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3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如何构建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究的地方。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的形成,需要将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发挥其学习潜能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形成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鼓励,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感染力,在教师的信任下,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思考。教师的鼓励,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4]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形成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地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的团队和谐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开展互动—探究型教学,教师为学生选择探究的主题,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帮助和咨询,在探究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构建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互动—探究的主题,有效的组织互动—探究活动。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教学中,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促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而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就需要看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活动,在互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构建中,要将互动、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加强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选择最佳的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因为该专业本身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应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
4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当前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为了保证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需要从一个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优化教学内容、工业设计选题。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社会生活系统等设计的原则需要保持一致,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在互动—探究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将自己的逻辑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融入的问题的思考研究中,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工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跟随时代、社会的发展,将教学内容丰富,同时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拓宽教学课堂,实施产学研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的机会,在对企业设计研发的理念、策略等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拓宽设计角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第二,完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互动—探究设计过程。在传统教学中,课程教学评价,往往是进行的结果评价,并不能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真实的反映出来,为了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选题,将互动—探究的过程、方法等进行确定,互动—探究过程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开拓上,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掌握住不同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保证互动—探究过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互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6]互动—探究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加强互动教学,促进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教育制度的改革,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弥补,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教学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式。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互动—探究形成现场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互动教学,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加强互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为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条件和帮助,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5小结
篇5
实践能力是设计人员把其思维创新付诸实践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力也是研究能力中最关键的一项。要求大学生能对设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设计创新的目的。通过实践设计与思维创新的互动与调试,判断设计思维与实践是否符合时代需要和客观需求,把握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正确性与时代性。
二、注重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必须从以上三个部分着手。
1.制定科学正确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划定,其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闭门造车是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制定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以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例,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就不能在教学计划中只列入《手绘效果图》、《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系列培养学生设计技能的专业课程,应同时开设《中外设计史》、《园林美学》、《生态学原理》、《景观空间概念设计》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专业理解的学术性课程,并通过不定期举行设计前沿分享专题讲座、推广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涉猎学术前沿提供广泛的选择与丰厚的土壤,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企业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大学生日后参与设计项目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2.建设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实践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有学位、文凭,拥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外出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保持跟专业前沿的对接、对学术思潮的理解,并定期邀请知名设计人员或专家学者为教师做讲座、开展培训,或者选拔优秀教师送到知名企业和高等学府继续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如果不注重关注设计的前沿动态,其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就缺乏先进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对设计实践加以深度分析和总结,其设计成果也难以形成推广性,不利于行业提升。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设计行业、设计企业、优秀案例的对接,与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避免专业教师知识固化,高校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应只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更要引进一批走在设计实践前沿的知名设计企业、设计研究院所著名设计师、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以主题论坛、短期工作坊等各种形式与设计专业教师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不但促进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补足设计专业教师的能力短板,为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3.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出真知。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实际操作与感悟也必不可少。在国外知名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中,一般以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室更类似于一种实训室和工作室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为此,需加大对专业实验室、工作室与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教学活动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而丰富课堂作业形式,形成多样化课堂教学成果,培养掌握具有一定工艺技能、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改革
1.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应在注重知识渗透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践中,可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重点在项目调研、设计理论、参考案例、可能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课堂教学改革设计。①设计主题教学。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设计主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制定出设计思路,还可以针对这一主题展示知名设计师的设计示范,让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观察、借鉴、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设计形式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有助于学生逐渐构建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形成自身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主题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并且有针对性,且与所学内容相关。②项目调研参与。项目调研是研究能力的重要构成。教学过程是全方位的,应该囊括艺术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艺术设计理论课上,教师要注意项目调研分析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设计环境和市场背景做出合理分析,并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项目调研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动态和需求,了解社会上的流行元素,从而反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③科研项目渗入。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一些科研项目,可以这些把科研活动渗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把科研项目中大学生能完成的板块交给学生去做,通过深化课堂作业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2.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
艺术设计竞赛引入实践教学中,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将学生放到一个竞争环境中,不仅会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和潜能,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交流学习,还可以了解当今时代的流行特色,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制作工艺,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提升。实践操作是艺术专业设计的主题,加入竞赛的模式无异于锦上添花。平常的实践操作是竞赛中的脱颖而出的基础,而竞赛的督促又让学生反过来更加认真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因此,通过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四、结语
篇6
小学生基本都处于7-12岁的阶段,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但是理解和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基于此,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灵活设置课堂教学模块,将课堂变成孩子们自由倘佯的“乐园”,而不是禁锢学生们思维与行动的“无趣地带”。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比如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们都参与到大讨论、集体学习中来,不断提升数学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任务教学法为例,教师在课堂授课之前预先设计几个关于本堂课的任务,让学生们带着任务进入到课堂听讲和学习。比如,本堂课的主要数学公式有哪些?本堂课的疑难点在哪里?本堂课与前面课程的联系是什么?当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和问题进入到课堂听讲、学习中的时候,学生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教师的授课、点拨也更具针对性,能够一下子抓住本堂课的重点与精髓。对于教师来说,任务教学法可以锻炼小学生把握核心数学知识点的能力,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
二、构建完整的数学课堂情境,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情境教学可以很好的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步,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尝试。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求知好奇与活泼好动”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情景模式塑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实,所谓的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构建某种物质情境或心理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技术含量”,让教学活动更加充满乐趣。此外,情境教学的开展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活跃、调节都是大有好处的,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们融入数学课堂氛围,大大减少不利教学的因素,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积极进步。如,在平时的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适度放映数学影像、小学数学教学片、ppt课件等,可以一方面引导学生们更好感受数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塑造课堂氛围,提升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搭建“数学角”,布设小学数学相关的报纸、海报、招贴画等,同时形成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的氛围,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成为学生们生活中有用的东西。通过类似策略的实施,情境教学的模式更加深入人心,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效率,学生们对数学课的喜爱也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动力,小学数学教学必然可以取得快速进步。
三、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切实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7
1.1积极引导中职生快速切人设计主题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时,要想确保中职生可以快速地领会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就要求教师要以最快的速度切人到设计课的主题上来,而在布置给中职生学习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对这些任务进行细化,如有可能,应量化成为中职生每天完成的工作程度和详细步骤。举例说明:对于减速器的课程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形式让中职生先参观减速器,以对它形成一个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将设计的思路、方法以及步骤进行反复地讲解,同时充分地运用着课程的设计指导书这一辅助材料来帮助中职生逐步地完成前期化的设计工作,进人到设计的主题中来。中职生要严格地按照设计任务书当中的规定任务按时地完成。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尽量确保时间的充裕,避免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更要防止因时间紧迫而出现剿窃、抄袭的情况,从而使设计质量得到全面保证。
1.2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整体设计过程当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地针对不同中职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分组设计的模式,在各个小组内部认定一名组长,这名组长组织本组学生相互讨论和学习,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给予解决,这种模式的优点就在于可以提升中职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且能够将自我观念和认知全面融进到整个的设计当中,取长补短。小组当中无法得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拿到最后的大讨论当中来给予解决。这样,虽然学生人数多,但是在小组讨论中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教师指导起来针对性就会加强。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的机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1.3鼓励创新,大胆设计中职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激励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不怕想象错误,只怕中职生没有想法。教师在对中职生设计的评价过程中,时刻对于那些有着创新思想的学生给予积极性的鼓励,这些都是为了确保中职生能够真正地形成独立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对于他们未来的生存、工作和发展都具有实际化的帮助和意义。
2小结
篇8
关键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执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培训面向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高校为青年教师培训进行各项投入和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其效果等同于投资,目标是为了通过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水毛因此,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和效果的跟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不断改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篇9
大多数国内工业设计专业在综合性大学开设,综合性大学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先天条件,校内各个专业的图书资料、实验室配备齐全,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各个专业和不同风格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但是由于限定的专业培养固有模式,工业设计专业往往开设在艺术与设计学院或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这使得学生往往遵循本学院固有、沿袭多年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与其他学院、专业相对隔绝,实验教学过程也仅仅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同学、教师,难以与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方面发展,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设计、思维拓展能力也只是停留在有限范围内。
2以跨学科为主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1从分化到融合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和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正向着复杂而综合的时代所演变,复杂的社会生产和巨大社会需求告诉我们“知识分化”和“技术融合”已经在所难免,科学技术体系已经日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格局的巨大变换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高度综合的、复杂的、仅仅凭借一两门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譬如人类正面临着技术、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三重危机,人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同时,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出现等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从而也使得当今社会正陷入一个越来越严峻的技术危机中。人口迅速膨胀,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负荷,使地球上有限的环境和资源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毁灭性的灾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多学科、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性问题,都是仅仅利用一两门学科无法解决的、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对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合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教育方式,因为如果我们以单一学科的视角来看问题,很有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因此,在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中应推陈出新,摒弃以往单轨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学生活动、学术讲座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融合起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精神、拓宽其知识面。当今工业设计学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很多高度综合的课题,大批量的问题越过学科边界相互联结起来,利用跨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利用各学科所学的不同方法,不同思维方式相互参证、协同攻关,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大学内开设的第二学历、学位教育,以及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也为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
2.2从专业研究到协同创新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而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地方,此处的“专业型人才”并不是指熟练掌握某一种技能的人才,而是指具有某一专业技能的,又了解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的,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人才。高等院校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宽的基础上求精,学生的专业研究才能精得有水平,高等院校作为衔接学校和社会的衔接点,高等院校有责任也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以及技术集成,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某一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现象,“复合型人才”、“通才”等词汇被不断重视起来,这些词汇代表着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期望,意味着当今社会正在由重视专才到需求通才的转变。首先,设计和艺术是现阶段许多高校工业设计教学中较为注重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历史学、审美学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活动。譬如明式家具是形成于明代的一项伟大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家具体系中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和考材讲究是明式家具的三大特点。在如此重视传统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当今社会,传统设计观对现代设计意义非凡。21世纪具有文化趋同、文化危机等特点,在设计实践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当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在科学技术广泛普及、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设计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机械制造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只局限于产品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而工业设计的研究领域仅仅是产品的外观造型,这使得产品的造型与工程技术不能很好结合,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学生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往往各自为政,因此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与实际市场脱节,许多学生的工业设计作品只是理想化模型。如果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一些机械设计元素或让工业设计的学生同机械设计的同学一起进行设计活动,今后就能更好地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设计出更成功、更成熟的产品。在产品设计中,商业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市场是连接生产者、消费者同设计师的桥梁,它是检验一个产品是否有价值、是否被消费者接受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进行市场调研及分析研究,并学习一定的金融学、市场营销知识,才能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可以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产品。其次,材料与工艺学也是决定产品造型的重要因素,许多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或仅限于机械式理论的灌输,学生对不同材料特性及其成型工艺的了解还远远不足,可以通过建立材料加工型室或与相关专业进行接轨式教学,让学生亲手了解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为今后的产品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工业设计学生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资源、环境、文化等因素。工业设计在为人类提供便捷、创造舒适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速度,并对地球的生态环境、生态平衡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靠拢,进行绿色设计、可回收设计。工业设计作为多种学科、技术和审美的交叉产物,其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教学模式亟待从以往的专业研究过渡到跨学科协同创新,使学生能够判断性的思考问题,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如鱼得水,并不断拓宽知识面,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知识,见图1。
3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启示
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对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和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脱离一个系统而独立发展,跨学科的工业设计学生具有综合性的知识框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用科学的视角思考问题,往往会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坚力量。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协同创新培养,能够让他们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在跨学科团队设计的过程中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一个新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问世绝不是由某一个环节所决定或由某一个环节起到了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互相协助、共同合作,最终达到目的。
4结语
篇10
设计类学科的基础教学方面,多是由一些绘画类教师担任的,并且会对学生进行较长时间基础绘画理论的培养,在设计方法的教学方面开展较晚。这样做导致了学生的设计意识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也提高较慢。部分院校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希望通过将专业课程提前开设的方法来解决,但对问题的根源没有彻底的根除。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重点培养的并不是学生绘画的技巧,而是创新性的设计理念。
2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概述
2.1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项目的承接和完成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项目的承接和指导工作,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和综合素质。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共同的完成项目,从而实现双向提高。另外,学生在接触实际项目的过程中,较易在实践中根据项目的需要而自主的学习相关技能和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
2.2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基本框架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设计类专业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较高,也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在组织机构方面,可设定工作室建设和管理小组来进行工作是和创建以及和师资队伍、课程安排方面的协调工作。同时,做好与同类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沟通,以丰富“工作室制”创新教学的经验。在经验的吸取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行拓展和完善,以培养更多的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设计类人才。
2.3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作用
首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其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学生和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学生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更能清楚的学习和认识到企业管理和文化,并出于任务完成的需要而进行主动的学习。最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更好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互动、沟通,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工作室可作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良好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3基于“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管理实践
3.1建立适应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结构
学校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立方面,可首先设立以学院、专业带头人等为核心的一级组织,负责工作室的的建设和协调工作;同时,在各专业设立的工作室中任命工作室负责人,为二级组织,负责本工作室项目的开展。中各层人员各司其责,又相互协调,为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了组织保障。
3.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工作室制教学管理过程中,可建立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工作室本身就是企业和学校沟通的平台和桥梁,这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工作室尽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室中通过产品设计和制作等实践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并尽可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3.3建立“首席负责制”的工作室教学团队
在工作室管理方面可施行首席负责制,也就是可以聘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优秀教师担任工作室的首席负责人,对工作室的教学内容和项目实施计划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再将具体任务安排到相应的负责教师。首席负责制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较为可行的教学管理方案之一。
3.4实施“教学六要素”的动态管理
教师、课程、教材、对象、地点、时间等教学六要素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下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的管理。比如在任课教师方面,不同教师擅长的领域并不相同,在项目为主导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一个教学环节可能根据需要由多个教师进行穿插任教,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