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0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课设计论文

篇1

1.1微课

微课称为短期课程或者单元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其核心是列出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核心概念,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强调视频的类型是在线网络课程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微资源。微课的特点:视频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相比与传统的课堂来说较少,微课的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制作方法非常的简单,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的问题精确,主题突出,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更加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的时长一般是5-8分钟。一个微课就是一个小小的主题,只需要会制作简单的PPT以及录制软件,里面包含着所有的教学环节,却能以此制作出有自己教学特色。

1.2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期,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的以课前、课中为分解,把过去教师上课知识传递的部分迁移到课前,即课前学生观看教师讲解视频,让学生在课外预习,预习完回到课堂研讨,课中包括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不懂的问题首先由小组内学生帮助,促进学习、情况简述和反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翻转课堂的重构了学习的流程。实际教学中,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和协作探究,直接决定了课前知识传递效果,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互动交流来解决学习的困难。从而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微课所选择的内容,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知识,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景中产生,是学生在网上主动的收集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认知结构。通过微课的学习,自主进行学习,小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小学数学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微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正确选择微课教学的内容,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将其进行分割;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沟通,以一个问题为主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互动性问题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微课的时间应较短,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设计互动性问题的时候一定难度事宜,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以及递进性,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在设计微课过程中添加些互动性的措施,如微课带有教师头像的视频,添加背景音乐,以及把握语言和字幕的节奏。设计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内嵌在前测、后测、测试反馈中,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和交流;微课的教学设计遵循精细化原则,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是什么,然后分成概要过程和细化等级过程,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使教学的过程能够层层递进,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选取出来基本的概念和法则,适当加入与知识有关的图片和动画等,不断的一步步加深对知识的提升,以此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微课的教学设计步骤:必须弄清楚课本中有价值的内容,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从生活中常常碰到的问题入手;要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作业中的易错点制作成微课;确定需要围绕数学的核心概念,采取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自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相应的素材选择。

3小学数学微课的个案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学习属于重点。本课采取的是基于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录制课件:录屏软件+PPT式。微课制作:步骤一:情境导入(3分钟)。步骤二:分发前测任务单,明确教学任务,正确使用圆规画圆的步骤问题。步骤三:观看《圆的认识》微课视频。让学生将疑问及时的记录下来。步骤四:课堂答疑(7分钟)。让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讨论。步骤五:教师讲解与总结(3分钟)。教师将各组都不会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询问学生是否都已经理解。最后是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们兴致活跃,课堂氛围很好。需要强调的是,在设计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应当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的表现出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脑。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提供更有效的微课制作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的条件。

作者:尹丽峰 单位:长春市宽城区浙江路小学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

[2]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3]Tan,S.C.,&Wong,A.F.L.Teachingandlearningwithtechnology-AnAsia-Pacificperspective[M].Singapore:PearsPrentice-Hall,2001.

篇2

从艺术表现手段上完全可以更加宽阔,不再只停留在传统的工具,现代化的工具,如电脑、打印机、相机等可以成为创造的工具。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在大自然中、生活中寻找点、线、面的元素构成,运用不同的工具去表达,比如说取一节树枝将其折断,用它沾着墨汁作图,所得到的效果可能与任何工具都不一样。这过程强调完成课题应注重表现手段或表达媒介的多样化,避免固定的视觉表达,如文字、速写、电脑、数码摄影与视觉日志、静态与动态表现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如利用数码相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和创作手法(拼贴、剪切、手撕、水渍、火烧、肌理等),寻求多种视觉传达的可能性,从而将多媒体、综合材料等技术引入作业训练中,不再局限于传统技术的训练。另一方面,拓展手绘作业范围,可以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设计好图案或形象,再用各种特殊的材料或媒介表现出来,这样比普通的纸上作业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望。比如,让学生在笔记本封面、瓷盘或T恤上做手绘作业。图1为学生运用一些自己创造的“工具”蘸着墨汁绘制的轨迹,他们往往能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图2为学生对生活中场景的观察,从不同的视角,用摄影的方式敏锐地捕捉到各种线构成形式,寻找线的变化规律,创造出富有节奏的线条组合。一些原本不属于工具,但是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工具”往往能制造出一些常规工具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整个视觉感受、体验、分析比结果更重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创新能力。

从具象到抽象

形态可以分为具象的形态和抽象的形态。具象形态是客观存在,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具象形态包罗万象,如动物、植物、人物、风景、建筑、生活用品等,具有自然性、直观性、识别性。抽象与具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象形态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简化、提炼的方式转化为抽象形态,当然这种简化、提炼是在抓住事物形态的本质特征基础之上简化与提炼,而不是一味简单地简化或随便提取一些元素。具象到抽象的演变,不单是指形的演变,还包括形、色、质等多方面的过程。设计师经过对自然形态的选取、构图、色调以及归纳,或赋予新的含义等,这种经过设计师有意识、有目的创造与联想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一课题要求在自然中、生活物体中寻找元素,训练从具象形态到抽象形态元素的提炼,并以提炼出的元素为主进行下一步的形态组合及形式构成的训练。如果说具象是再现一个世界,那么抽象是创造一个世界。在造型设计中,抽象形态的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抽象形态是对具象形态的提炼和归纳,在提炼、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具象形态,提高对形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设计思维初步形成的重要过程。从具象形态到抽象形态的变形,是抓住具象形态的总体特征进行提炼、归纳、简洁化。具体变化方法即把具象形态的各部分几何化,几何化以后,虽然是几何形体,一定要抓住形态的主要动态规律,然后用更加简洁的几何形体对复杂的几何形进行归纳,然后用统一运动方向、富有变化的线形对单调的几何形进行提炼。[2]在色彩方面除了掌握基础的色彩理论知识外,还要对色彩的设计与运用有很好的把握。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众多的优秀艺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大自然也为我们展示了绚丽缤纷的色彩,从生活中发现色彩的合理组合关系的能力是我们应该培养和具备的。色彩采集、重构形色是一种色彩的创造方法和过程。它有时需要从优秀作品、大自然丰富色彩源泉中汲取营养,有时会超越理性。采集、重构主要运用分解与组合的方法,将自然色彩和人为色彩经过分析、研究,运用归纳、衍生、简化、叠加、删除、比例变化等艺术手法来构成色彩意象。这课题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形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抽象元素进行组合与创造,力图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从基础走向设计

在课程教学中设计课题3,要求在课题2的基础之上,即对抽象提炼的设计元素,展开形态与形态的组合、形与形的架构等训练,在此基础上将设计元素及形式向设计领域进行延伸和拓展运用,作为基础知识与设计领域链接的尝试,目的是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设计元素的综合运用,建立“基础为设计服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点、线、面、色彩的简单应用可以日常生活中的产品为对象,将图形、色彩合理恰当地应用到具体的产品中去。这个练习更多是观念上的,是感受式的体验。图3、图4是学生利用电脑和手绘不同方式在具体产品上进行的图形与色彩的创造。二维到三维的转化如图5,首先对元素的抽象、提炼,再进行形与形的各种组合关系的设计及渐变、发射的构成形式的设计,将基本形把平面立体化,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立体形态,并将元素形态的各种组合延伸到家具设计中,完成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思维转换以及基础知识与设计思维的链接。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能力和概括造型的能力。

篇3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

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

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

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

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

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

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选择教学内容

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

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篇4

1.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1.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1.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1.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1.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2.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2.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2.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2.2.2选择教学内容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2.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2.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2.3.2微课程的开发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2.4其他教学支持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

3结论

篇5

[关键词]空间设计 手绘课程 定位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47-01

从建筑设计诞生的时刻起,徒手绘制图纸便成为了所有空间设计相关专业重要的(甚或曾经是唯一的)表现手段,它以表达设计意图为根本目的,通过传统绘图媒介,如纸、水彩、水粉等工具,绘制逼真的效果图,以期趋近于真实的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想,具体包括了空间场景中的色调,相关构成元素的材料与质地,科学的空间透视关系,以及符合真实世界的尺度比例关系等等,最终,满足空间功能使用者对完整空间设计的视觉观看。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与影视动画技术成为了当今时代空间设计表达的新兴工具与媒介,如本世纪初,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设备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空间设计表现进入了井喷式的阶段,硬件日新月异的升级,3dmax,Photoshop vray,SU,liumion等制图软件的逐次换代,致使更加真实、快速与易于修改的计算机制图在空间表现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有取代手绘制图的趋势。面对着如此现状,手绘在专业体系中应处于何种位置成为了亟需考虑与解决的问题。现阶段的手绘课程较多的停留在传统审美范畴,仍以如画性表达为其根本目的,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景观“表达出一幅美的场景”都是难以改变的宗旨,虽有快速表现或是新兴材料与技法的引入,表达如画性方向从没有改变,正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环境美学所对如画性提出的质疑,二维画面的如画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整体理解与认识,过度的色、形、质的表达掩盖了对空间与功能获得真实与更为贴切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空间设计过程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手绘是设计师进行灵感表达与设计思考时的方案推敲工具,体现了设计师个人的思想轨迹与设计能力,手绘亦是设计师与甲方、同行、助手和制图人员之间沟通的工具,这些功能都反映了手绘与人的精神领域活动的紧密关系,可以说,手绘乃是思想与灵感的外化与物化。针对这一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急功近利的想法成为了主导手绘学习的重要障碍,在以研究生考试或“简化型”设计(泛指不以使用功能的特殊性、个性研究为目的的设计类型,此种设计多为一案多用式或借鉴式)表现为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为了立竿见影的得到效果,一种快餐式的“手绘模式”已经在广大空间设计类学生中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并形成了经济化的商业运作链条,从绘制形式、用笔工具、线条造型、透视技法、构图位置等全方位的以订制和模式化的手段灌输给了近6、7届的学生,此种大面积、广泛的教育模式的扩张,虽能在较短时间内显现出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孕育着恶性循环的结果,放眼看去,成千上万的学生绘制着同样的树形、人物、配景,同样的笔触,同样的着色体系,同样的空间形态与构成元素……不仅抹杀了个体的创造性力,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势必使学生无意识的接收了错误的、非艺术的学习、思维模式,这对于中国设计行业整体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对快餐式手绘教育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是此种负面力量已经渗透进了空间设计教育体系,某些教师甚或是已经成为了此种模式的牺牲品,在其从业历程中,所有工作以能够快速见效为重心,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个人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水平及绘画表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快餐式的世界观决定了其生活、工作过程、目的的方方面面,因此,势必在讲授手绘表现课程中选择了“快速见效”的表现方式,无形中本应该成为高质量、精英化的教育的重地,反倒成为了推动快餐文化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快餐式的手绘模式是本文所反对的,此模式已是当下空间设计领域手绘课程存在的重要问题与阻碍力量,已经对设计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快餐式的便利性使集体的创意能力产生了懈怠,整体空间设计教育行业不仅应给予高度重视,更应该因势利导,以身作则,对现状进行及时与适度的调适和扭转。

篇6

一、系统知识化整为零

微课程的设计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例片段,是对课程系统的一种化整为零。这种形式的授课思路比较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因为大篇幅的金融理论讲授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分步介绍,或者简化理论知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但微课也是“课”,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授课内容进行分段,把四十分钟的课变成4个十分钟的课,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每个“十分钟”进行再加工。教师可以引入动画、视频、音乐等元素,但这仅仅是体现在形式上的新颖,真正内容上的创新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效仿了美国的社区学院,设计出游戏环节和游戏化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人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只要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可以把游戏的理念引入课堂。游戏化课程具体可以分为课程体系游戏化和课程内容游戏化:1.课程体系游戏化是指模仿游戏的某种规则来设计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每一段微课程之后设置得分题目,学生答题以累积分数,当分数累积到指定值时,可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同时,每学期设置一定次数的开卷考试,每次考试之后要进行论文写作和答辩。开卷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成绩加总作为期末总成绩。这里的开卷考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是在未进行学习之前进行的考试。在没有进行全面学习之前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答卷,答案的内容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中,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答卷过程中观看微课。考试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考试内容和相关论文要求写出若干字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之后,进行补充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面授进行强化。再如,可以设立虚拟“微货币”,对在微课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这些微货币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流通,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同学的学习资料或者其他。2.课程内容游戏化是在录制微课的时候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也就是对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化有一些知识点本身可以被设计成小故事、脑筋急转弯。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有一个“信用”的概念。这里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如何理解呢?这里可以借用一个脑筋急转弯:一群孩子到老爷爷那里买杏子吃,老爷爷许诺三个杏仁可以换一个杏子,一颗杏子卖3毛钱,聪明的孩子们用3元钱吃到了15个杏子。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吗?答案是孩子们在最后剩下2个杏仁的时候,向爷爷借了一颗杏子吃掉,然后还给他三颗杏仁。从而引出信用的概念———借贷行为。具体操作中可以以动画的形式体现这里的人物和情节,而且答案可以不在微课里公布,引人入胜。当然,更多时候,理论性的内容是不容易被改编成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的。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使用拟人化和大众化的口吻来描述理论,目的是使之通俗易懂。也可采用图表法、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归纳,目的是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方法很多,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当地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微课程的魅力就会逐渐凸显出来。

二、新型知识传输载体

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2013年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平板电脑、可穿戴技术(如谷歌眼镜等)将对教育方式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方式上需要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前文所提到的游戏化教学改革纵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依然无法保证他们的学习有效性。很多时候,学生的现有工作和生活会影响到学习时间,他们需要利用零散时间来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微课程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一段常见的mp4格式的微课,既可以以学校统一的微课网站平台作为载体,也可以植入平板电脑硬盘,随时观看。还可以上传至微信公众圈、微博、博客等信息平台,进行即时交互和交流。在时间上,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限制。在空间上,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们完全可以实现在家中、在公园、在车站等地无障碍进行学习与交流。大家完全可以不见面却保持交流,师生当然也可以不见面却在一起上课。以智能手机为例,介绍微课程的使用:第一种方式,手机上网,访问学校指定的微课程开放平台。平台上事先已经存储了每个课程下的若干微课程内容以及任务说明和知识点学习单,学生只需要输入相应的网址进入就可以学习了,并可以通过发帖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第二种方式,手机微信,以教师为发起人创建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师生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沟通,学生也可以上交作业和完成任务。目前的公众平台支持发起人单方面看到参与人(即微信平台关注者)发出的信息,或者向其推送信息,但参与人无法看到非发起人推送的信息,这对于学生上交作业和反馈都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另一种微信学习模式可以是微信朋友圈。通过朋友圈的发帖和留言,师生可以实现“全见式”的沟通,既可以上传微课程视频,大家共同学习,又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目前手机微信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人都在闲暇时间浏览微信,学习完全可以在这种环境下简单地进行。除此之外,微博、博客也可以作为学习的平台。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们在实习工作之余,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终端,完全可以无障碍地与教师和学校取得联系或者直接登录知识信息库,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Google眼镜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把智能手机上的功能转移到眼镜上。我们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学习真的可能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做的事。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从此学习将不再是一种模式化的状态,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体验。成人教育金融专业的课程在微课化之后,通过各种信息平台与学生形成对接,将会扭转现有的尴尬局面,金融专业的课程改革瓶颈也会得到解决。

作者:董华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篇7

关键词:小学;兴趣;语文;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1-01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它是关于信息的综合性素养即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综合体。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个人素质,它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培养是大学文科类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碎片时间,是指零散的,短暂的时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如何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已成为日趋重要的问题和日渐增长的需求。所谓的“微课”就是一个微型化,碎片化的视频学习资源。它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长度为5-10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片段,此外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的资源。微课是通过多个微课程内容内在的语义连接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具有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的特点,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和传播,旨在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

一、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据调查,大部分文科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偏低。信息意识方面,许多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是为了专业学习和查找学习资料,而是休闲娱乐,上网随意性比较大,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愿望较强,但专业信息分享较少。信息技能方面,过半数的学生反映对专业文献检索一知半解,所掌握的信息利用知识比较零碎,不够系统;三分之二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论证资料匮乏,不会利用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的深入思考。信息道德方面,论文写作中不规范的现象较多,例如,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不规范等。以上问题主要被归纳为两点:一是信息素养课程没有与专业结合讲授,缺少与专业课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二是教学模式比较单调、教学单元复杂冗长、网络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学习资源不够丰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专业文献检索能力、以及信息道德水平;

二、微课应用于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比较适合开发成微课。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但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独立性较强。例如,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可以微课形式呈现,把专业期刊数据库、图书数据库、自编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传递给学生。其次,高校具备实施微课教学的硬件基础。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的普及率很高,移动终端的持有率高达100%,此外,电子阅览室或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也可以供学生利用来观看微课视频。最后,师生对微课的了解和认同度越来越高。

三、文科专业信息素养碎片化视频学习资源的开发

1、视频学习资源碎片化可以归纳为两种方式。(1)可视化的教学。按照知识或技能的体系结构,罗列学习点,一个学习点拍摄一个视频,对时间不做限制,讲清为好。这种方式就是从物理上做到碎片化,条目化,可检索,同时从整体看,知识或技能的体系又是系统化的。(2)视频课程的逻辑分割。将一节完整的视频课程,从逻辑上以学习点作为单位进行划分,对每一个学习点对应的播放时间,设置检索点。学习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张学习点的菜单,可以从头至尾观看,也可以按学习点各取所需,也就是从逻辑上做到了碎片化。

2、微课课程资源开发。(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成功构建一节微课的关键,从本体特征来看,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易于扩充的微型课程: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微课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那么,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行为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选择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2)微课件设计。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微课件是微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特征要依据学科特点,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精心选择和组织媒体,同时也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微课件是以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展开呈现相关内容,因此,保持每一页简洁明了,最好每一页说明一个信息点或一个信息块。根据教学过程和课程内容,合理采用导航菜单或清晰的学习路径,尽量减少页面间的跳转。要设计对应的学习单,便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检索。(3)录制和后期编辑。录制前,要求教师和摄像者沟通协调好,熟悉教学的流程,摄像者确定分镜头设计,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用相应的录屏软件,把教学演示过程录下来。后期编辑,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拍摄的视频和录屏内容的整合,这部分要反复斟酌,再者要考虑片头、片尾、添加背景音乐等,美化微课视频,以达到较好的效果。(4)信息技术教师和各相关专业教师要协商合作,对微课开发进行整体规划。要本着逐步深入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将每一个问题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料等组成一套完整的微课程教学和学习体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

篇8

【关键字】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微课;数字化;资源共享

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的粉笔加黑板、屏幕加投影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被新型数字化教学形式冲击。我国社会信息化不断纵向深化、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愈加迫切,学习理念和方法发生着深刻变革。

一、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建网、建库、建队”的号召,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三通两平台”、世界大学城等随之兴起,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上的革命,适合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建成,为我们实现远程教学提供了可能,使4A(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学习任何知识)教学模式成为现实。

诚然,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资源的载体,与数字教学资源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资源的平台就是一个空壳。

2003年4月,教育部提出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的要求,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历经十余年至今已建成上万余门课程,极大丰富了高校教学资源内涵;

2006年11月,教育部提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面对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重基础设施而轻软件资源”、“建设重复浪费”“应用面窄”等问题,2010年3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2011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全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并指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是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

我校以申报自治区精品课程为契机,于2008年启动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并不断丰富扩充多形式的教学资源。至今,已建成省(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6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共计31门精品课程;总访问量达40余万人次;用于承载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服务器存储共计10TB。

通过对每门课程的点击率统计可以发现,开发了特色教学资源的课程更容易受到学习者青睐。例如,开发了Flash仿真动画、《专业术语释义》和全套习题集及答案解析的《建筑结构》课程以26307人次的总访问量成为点击率最高的课程。

2014年,在《建筑力学》《工程量清单计价》《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三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首次开发了微课资源。《建筑力学》课程以4678人次的访问量在月均访问量中排名第一。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易传播,且制作方法相对较简单的新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为课程建设注入新活力。

二、 微课资源的研究情况

关于微课的话题是随着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而兴起的。微课(Micro-lecture) 最早源于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Univrsity of Noahem Iowa) Mc Grew LeR A 教授所提出的60 秒课程( 60-second Course) 以及 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 Kee T P 提出的1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 [1]。

我国微课的发展始于2011年胡铁生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直至2013年,关于微课的研究才逐渐兴起,并呈不断增长的研究趋势。近三年,微课凭借其微型化、便携化、碎片化等更为符合移动学习需求的特征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知网上,与微课相关的文献共计4432篇。通过观察对比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数量,见图1、2,根据刘建设等人“学术论文代表了研究的广度,学位论文数代表了研究的深度”的观点可以看出,现今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深度未及理想。

利用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分析功能通过对“微课”进行热点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自2012―2015年期间有关微课的研究热点分布表。可见,研究者更多的是将微课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将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形式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实践,见图3。

三、 微课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4年,我校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等3门课程的开发建设中,首次引入了微课,这些微课资源是由具备了一定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的一线教师,使用PPT课件(PowerPoint)、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CyberLink YouCam、屏幕录像专家)和视频编辑软件(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Cool Edit)、其他辅助软件(思维导图、Snap、几何画板、SmoothDraw)等制作而成的。

经不断尝试,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同时具备了录制和编辑视频功能的Camtasia Studio制作微课。Camtasia Studio是TechSmith旗下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软件,同时包含Camtasia 录像器、Camtasia Studio(编辑器)、Camtasia 菜单制作器、Camtasia 剧场、Camtasia 播放器和Screencast的内置功能。

微课最终以MP4格式渲染导出,再由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转码,最终上传至服务器。在学习者访问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播放不畅、无法播放等现象。经分析,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浏览器不兼容和浏览器缺失所需插件。

(一)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及解决办法

不同厂商开发的浏览器不同,例如Internet Explorer、Safari、Mozilla Firefox、Chrome等,或者同一厂商浏览器的版本不同,例如IE6、IE7,浏览器内核不同,对CSS的解析认识也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生成的页面效果也不同。

2014年9月,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万维网联盟)了HTML5规范,相较之前的标记语言,HTML5开放性和兼容性更好。目前,主流的浏览器厂商,如Chrome、Opera、Firefox、Inter Explorer等,均支持HTML5标准[2],这为微课资源在跨浏览器传输方面提供了便利。

但是,即使开发设计人员已经严格遵照了规范的HTML及CSS代码书写原则,仍然无法避免信息错乱、播放不畅,甚至无法正常访问资源等问题。

为了能够同时兼容不同的浏览器,实现在不同的浏览器中能够得到一个与预期效果相同的显示效果,开发者大多采用CSS Hack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各个浏览器的私有属性甚至是浏览器漏洞,针对不同的浏览器它们专用的CSS样式,比如IE6能识别下划线“_”和星号“*”,IE7能识别星号“*”,但不能识别下划线“_”,而Firefox两个都不能识别。该方法有悖于W3C标准要求的通用性原则,并且还可能引起其他新的错误,使页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需谨慎使用。

(二)浏览器与插件问题及解决办法

尽管一个微课资源可能包含多种形式的元素,例如:思维导图、概念图及一般图片素材,PPT等课件素材,解说、配乐等音频素材,演示等视频素材,教师还可以考虑是否采用以画中画形式进行讲解等画面,而制作微课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元素有机整合的过程。最终,微课是以MP4等视频格式生成并转换成适于网络传播的格式。从技术层面上看,微课本身就是一段短小的视频。

微课制作的最后一步是将其压缩生成视频,最终将微课转码上传至服务器以实现共享,这个过程涉及到流媒体技术。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一种以音、视频数据流的方式在网络上传递多媒体信息的技术[3]。

具有跨平台优势的HTML5规范提供了多个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音频和视频标签可以直接播放 Web 视频和音频而无需借助第三方工具。只要开发者在页面上放置和元素,只需要一小段的代码就能够实现多媒体的播放,利用和支持的属性如 autoplay、controls、preload 等[4],即可对视频音乐的播放进行控制。但是Flash Player 普及已久,技术发展相对HTML5 成熟许多,其地位在短期内无法动摇,因此想要正常访问微课资源,还需要在PC客户端安装相应的插件,例如:SWF格式的视频资源需要客户端安装Shockwave或Adobe Flash Player插件;访问RM视频影像格式和RA的音频格式的资源,客户端需要安装 Real Player 播放器;ASF文件需要Microsoft Media Player播放器,以确保资源的正常播放。

四、结束语

微课已然成为现今流行的教学资源形式,大多微课开发者凭借自己的热情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摸索,但是始终没有统一技术指标作为参考,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也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作为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一方面需要指导和配合一线教师制作微课,另一方面,在如何使学习者无障碍的访问资源,并使资源能好的适应移动学习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中兴. 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06:586-589.

[2] 黄雄.基于 HTML5 的视频音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4.

[3] 齐丽君,阿迪雅. 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2015,08:100-102.

[4] 郑培纯. 基于HTML5的多媒体播放网站[D].吉林大学,2014.

篇9

1、学习与改革

新课标的出台对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学期我们数学组继续加强新课标的理论学习,并将它上升到指导、应用我们的教学实践的高度,期初我们在每个人备好同一节课、写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选拔出三位教师庄辉谊、孙蕾和赵微娅参加了奉化市城区课堂教学设计展示活动,受到了其他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三月份庄辉谊老师从网上收集资料专门做了《走近新课程》的讲座。四月初,从北京回来的竺君斐和李蓉两位老师分别为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上了新课标理念下的示范课和做了讲座,让老师们领略了大城市的课改理念。期中时,我们数学组还对数十年来一直占据试卷大比分的应用题进行了改革,采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做题目,题目带有趣味性、灵活性和探究性,这样改革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次新课标对脑子的洗礼。本学期奉化市级以上教坛新秀都上了汇报课,期末还进行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案例撰写,无论从课堂教学展示还是案例撰写上来看,老师们都已经自然而然的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标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2、教研与科研

教研活动是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数学组2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内容都排的满满的,常常是刚评完一位老师的课,马上就进行新课标的理论学习,接着还有外出听课教师的听课汇报,所以教研活动常常超过了下班的时间。许多老师都积极承担教研课,再加上学校的市级以上教坛新秀展示活动,这学期数学组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上了公开课或做了论坛,我自己觉得,有时候去听某些特级教师的课(往往有不少是几年前的老课),还是我们自己学校许多教师设计的实在,精彩,既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比较切合实际,能受到启发。本学期为了提高数学组教师的听课、评课能力,我们的教研活动对评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位教师至少一次对公开课进行主评,要求能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经过一学期的实施,数学组全体教师的评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学期数学组的大部分教师结合自己的奉化市立项课题进行了资料的积累与论文撰写,其他教师则结合自己的教学点滴写了论文、案例或心得,竺君斐老师的《创新学习的路要一步一步的走》获省写作培训班二等奖,孙蕾老师的教师日记《我的香港学生》发表在宁波晚报上,赵微娅老师的《引导主体参与,促进主动发展》获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孙春晖与庄辉谊合写的《实施开放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中,庄辉谊老师的论文《走进生活,让学生自愿参与》发表在《宁波小学教师进修》杂志中。

3、教师与教学

本学期数学组青年教师奋发进取,骨干教师大放异彩,本学期有奉化市优质课的评比,邬扬光老师在自己的深入钻研、精心设计下,在两位数学组长、竺君斐及其他老师的帮助下,上的课一节比一节新颖,终于在奉化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我们的汪芳老师,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实践,不但在课题、论文方面研究的颇有深度,在教学方面也孜孜不卷,为了在创新教育优质课评比中取得好成绩,汪芳老师自身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教案一改再改,同时请教了所有可以请教的名师、教研员及数学组的各位老师,博取众长,精益求精,功夫不负有心人,汪芳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读法》一课在创新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就算我们撇开成绩,汪芳老师的钻研劲儿也值得我和其他的老师学习和借鉴。为了在下学期的教坛新秀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本学期对数学组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选拔和培训。孙蕾和胡浩峰老师经过了命题、说课、论坛、上课的层层训练,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看都日趋成熟,我们期待着他们在下学期的教坛新秀评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10

[关键词]微课 设计性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2-02

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和理工科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本科院校。在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中,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绝大部分还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物理实验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严谨科学思维的目的,但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岗位所需的“好员工”未必是学校中的“好学生”,这就对人才自主动手以及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无论是从专业、就业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的方面,这都是学生需要具备且能受益终身的能力。大学物理实验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先天优势,这其中,最能使学生达到这一目的的是设计性实验。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设计行实验的内容需要增加,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在进行此类实验项目的学习时较为困难,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需要进行探索。微课作为网络时代下的产物,作为重要的智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在民办高校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k本科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现状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授课,设计性实验更加强调对利用规律和工具自主解决问题的实验技能进行培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为主体地位,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并对课堂进行组织,必要的时候促进实验的进行。学生需要自行思考,并进行团队合作进而完成任务。这样的实验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妨碍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

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前需要针对具体的实验项目进行课前预习,对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原理及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学习,设计性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多数情况下为传统实验中已经使用过的仪器及少量操作较为简单的新设备。每个学生对之前所学的实验原理、设备使用知识等掌握程度不一,这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进而选择适合的仪器设备、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法来完成实验。学生在对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刻理解后方能做到实验时胸有成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而在预习时,学生通常会在如下方面遇到问题:

第一,在查阅相关知识的方法。

设计性实验预习的方法大部分来源于书籍和网络,新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多为二维的平面照片,受到这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对着照片想象实验过程,胸中“画”个“竹”。

第二,知识内容的针对性差。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手段会获得海量的相关知识,由于信息量过大,与实验相关的内容被阐述的过于具体,甚至还有前后矛盾的情况,而学生此时的能力尚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筛选和鉴别,因而在预习时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时间分配

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讲解较少。对于在先前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原理等,教师一般不会再进行重复讲解。对于之前传统实验课上动手能力较好、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这些内容掌握的相对较好,在实验时遇到的困难也较少,教师若做重复讲解学生就显得不爱听,甚至觉得唠叨;还有相当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或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明显对这部分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好,在实验时显得极为没有条理,甚至有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丝毫没有思路,不知道设计性实验在做什么,因而普遍显得不爱动手,甚至会对实验产生厌烦心理,对这种学生就需要进行重复的、较为细致的讲解。而在有限时间内,在这种掌握程度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在不占用实验课上太长时间的情况下照顾到所有学生,教学效果很难提升。

二、微课及其特点

在设计性实验中引入微课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微课主要是以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对某个知识点、某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常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记录。可以把这种记录看成一种完整的、“小而精”的教学活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设计、反思等)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且每个微视频都是独立的“小”课堂,内容完整针对性强,在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发挥着明显作用。其主要优势如下:

(一)时间较短

设计性实验过程中,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类似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相关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资源需要“短”而“精”,学习时不能过于占用学生时间,而微课指向性非常明确,不需要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且每节微课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0min,且应用于设计性实验的资源甚至可以制成7min左右,学生无论在课前或课上都可以进行查阅,避免长时间阅读、筛选冗长的材料而造成疲惫,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

应用于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的微课,一般都要针对具体的实验项目进行制作,进而做直观的表达,就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课前、课上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查阅和学习,并且查阅的次数没有限定,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直至弄清为止,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非常适合设计性实验的预习和课堂上进行使用。

(三)资源容量较小

传统的教学视频容量通常是比较大的,基本上是常规授课的时长,且存在下载和观看费时的情况,而由于软件问题,一些视频在手机等移动载体上不能播放。而微课视频及配套的辅助资源一般都不大,容量约在几十兆左右,且使用网络在线播放的主流媒体格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前预习时使用,还可以在设计性实验的课堂上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流畅地进行播放和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课上的使用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

(四)教学内容通用化

针对设计性实验教学制作的微课,一般都是完整的问题,虽然是针对设计性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设计,但都是完整的小课程,同样可以在传统实验中进行辅助教学。

三、设计性实验中微课的分类

在设计性实验中,微课作为有力的学习资源,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按照实验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v解设计性实验本身的微课

在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设计性实验。对设计性实验开设的目的、要求、步骤、研究方法、评价方法等认识不清楚,上课过程中胡乱应付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需要制作介绍设计性实验本身的微课,让学生对课程要求有一定的认识。

(二)各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微课

实验室各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例如游标卡尺、读数显微镜等的使用方法)需要制作成微课。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时会选用相应的设备,对于不熟悉的仪器可以通过查找与本实验室设备相匹配的设备微课进行预习。另外,对于各仪器设备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可在微课中提及,方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

(三)相应物理知识点的讲解

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时会遇到与实验相关的物理知识,而在大学物理课的课堂上,学生并没有特别注重该部分的知识,不能做到有效应用。因而需要制作物理知识点微课,这种微课在内容上要特别注意该知识点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

(四)相应设计性实验的物理学史微课

在设计性实验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应的科学家及相应的物理现象研究历史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因而可以根据设计性实验中所设计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制作关于物理学史方面的微课。

(五)与完成设计性实验相关能力的微课

学生在设计性实验的学习中,还出现了辅助能力不足的情况,例如不会撰写实验论文、不清楚小论文的结构及内在逻辑;不能规范、科学地处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而这一点在常规实验项目中也存在)等。因而可以单独针对这类问题制作微课,有针对性地讲解设计性实验的这些辅助手段。

四、设计性实验中微课制作的注意事项

(一)时间不宜过长,文件不宜过大

针对设计性实验的微课学生一般要在课前预习时使用。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还会反复查阅,因而每个微课时间都不要太长,一般控制在7min左右,另外,微课文件不宜过大,方便学生在课上利用手机进行查阅。

(二)知识点要极具针对性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段进行设计性实验时,需要高效地进行资料的查阅,因而微课知识点要特别注意针对性以提高学生实验的效率。

五、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采用微课作为有力的手段进行补充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设计性实验的需求,微课大致可分为讲解设计性实验本身、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物理知识点、相应物理学史以及讲解辅助手段、方法的微课。在微课的制作中还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文件不宜过大,此外还要注意知识内容的针对性。微课能够做到使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拓展和延伸,进而促进学生高效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赛艳,杨达莉.基于微课的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

[2]敬晓丹,李义.浅谈大学物理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