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课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精品源自生物科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致力于教学中。“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行动,是对行动的研究。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极的经验进行总结,建构理解与反思间的对话,使其形成规范性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适时强化,通过复试练习和建构型复习,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并为下次新授课做铺垫。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篇2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多,英语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注重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继续的载体,同时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正确的运用语言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语言的教学离不开对文化的渗透。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去学习一门外语并且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然而学习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交往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而遇到很多困难。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继续的载体,同时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只有充分的了解该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英语中包含了数不清的典故、名言、历史著作等,并且牵涉到了各时期的思想、政治、社会重要事件和人物。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了较多的认识,语言才能学得更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提出了具体的内容和标准。下面是七级文化意识目标的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最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也更加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型,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考查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以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认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学生学英语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1、善于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新课改后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每个模块都有一个主题,有一个话题以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中外不容的文化,每个模块中的听说读写都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充分的体现了“文化渗透”这个特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勤于思考,就可以发现很多跨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2、充分利用节日进行文化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很多传统的西方节日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很多学生也非常热衷于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也可以对比中西方节日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现在广为流行的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复活节,圣诞节等等。教师在这些节日的时候不妨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3、开设英语选修课和开展丰富的英语活动
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开展丰富的选修课,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开展一些有趣的英语选修课。
在开设了这些选修课的背景下,还可以开展更为丰富有趣,学生参与度更高的英语活动。例如英语文章朗诵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话剧表演比赛等等,让学生把掌握到的知识文化真正的运用起来。这样的活动能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增强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习一种外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充分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掌握了语言基础知识而缺乏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那么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只想着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还应该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语言与文化 邓炎昌,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篇3
关键词:主题式;高中化学;课堂应用
近几年,科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化学的贡献,古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化学在学习中的重要程度。随着网络和媒体对于高考状元等的报道,很多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重视。当代,为了让学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高中化学的教学仍然存在应试教育、单一化教学、题海战术等一系列不好的现象。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多教育方面专家提出利用主题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方面的教学。本文就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应用探析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1当代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
1.1课堂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在当代教学环境中,虽然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家长和老师只在乎学生的期末期中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课堂质量的提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认为成绩才是硬道理,能考上好的大学才是对学生有用的教育。这就导致老师只顾着学生的成绩,一直采用单一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重视。很多教师只是看重课堂上大量的知识传输,而不是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下布置大量的作业,对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采用题海战术,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为了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就要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对主题式教学模式不予重视:很多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的过程中对化学主题式教学不加重视,很多教师只是上课的时候按时间上课,在课堂上讲解一些课本上的学应用题解题策略,很少应用主题式情景进行教学,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化学应用相关题目的时候缺乏兴趣,对该部分内容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摆正心态,不要对化学主题式情景教学不加重视,现在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实力,学会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对其以后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用很大的作用。主题式教学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在日程生活中解决问题,面对困难时的思维运算能力,进而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具体应用方式
2.1采用主题式互动教学的教学方式: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自己在三寸讲台上讲个没完,还要顾及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在讲课的间隙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利用主题式教学将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融为一体,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看法。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式游戏情景的教学模式,然后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融合到游戏中去,利用游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使课本上枯燥的化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既学到相应的化学知识,又能够对化学解题方法产生新的想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进行相应的提高。例如:在高中的课堂上,教给学生酸碱验证实验时,鼓励高中生参与其中,积极表达自我观点,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让高中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策略做出相应的表达,每个人对这个检验方式,以及检验物质的认识想法都是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每种想法进行碰撞和重组,进而帮助学生产生新的更加有效的对于酸碱识别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高效的解题方法,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疑问和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进而对高中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有效引导,培养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2开展一些化学知识相关的活动:课下或者周末不要让学生一直呆在家里面,他们在家无非就是玩电脑,打游戏。课余时间老师联系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社团,举办关于化学知识相关的课外活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加一些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回顾,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高中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化学学习能力。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化学知识的活动,比如说有关化学结构的撕名牌游戏。规则是在两个人身上,分别贴上这个有机物的化学式,另一个人身上贴结构式,其中一个人率先把另一个撕掉则获得胜利。这种游戏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学过的东西进行回顾和复习,加深这部分知识的印象,进而提升化学成绩。
3总结
高中化学课堂应以发展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应建造活跃的课堂,利用主题式的教学,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方式和技巧,培养其主动学习化学的好习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主题式教学,端正教师的教学方法,鼓励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利用游戏等多媒体设施为学生的学习课堂增加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新时代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周璐璐 单位:长春希望高中
参考文献:
[1]赖丽萍,吴伟丽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4)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学困生;学习兴趣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由于知识积累不同,个人兴趣不同,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必然会存在差异。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学生要学好这门学科,就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如果学生对于高中化学没有兴趣,就难以将课程学好。学困生,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良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之所以存在学困生,是由于这部分学生群体普遍对化学缺乏浓厚的兴趣,但是化学课作为高考必考课还需要学习。为了提高这部分学困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就需要引导学困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因素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在知识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衔接性。但是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化学知识基础不牢,就会感觉到进入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跨度很大,导致学习困难。
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内容单一,容易记住。进入到高中阶段后,就需要对化学反应有所认识。由于知识的难度增加,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压力大,更无法将所学知识具体化,导致学习障碍。特别是学困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上,依然按照学习初中化学的形象思维方式,就会对于化学规律的认识有所局限。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对于相对抽象的化学知识以掌握。学困生之所以对于高中化学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和应用,就是由于没有建立统一思想解决各种化学问题,导致化学知识晦涩难懂,化学学习枯燥乏味。基于应试学习化学,要采取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却对学习规律无从总结,导致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比如,对于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果从电子转移角度学习,对于化学反应的判断就需要从焓变和熵变进行,内容抽象而复杂,使得学生感觉到了化学知识的难度而对于化学内容难以掌握。
二、培养学困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一)认真对待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
很多高中化学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每一学期第一节化学课的重要性。事实上,要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第一节课就是良好的开端,学困生之所以在化学学习中感觉吃力,就是因为化学基础知识不足,对于高中化学课堂知识难以很快消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越来越弱,就会逐渐产生放弃学习的心理。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化学学习成绩,高中化学教师就要将在化学教学中灵活地引入化学实验,将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活。化学教师在第一节课就进行化学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展示将化学知识呈现出来,既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作为化学教师,对于第一节化学课的实验安排,要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准备好的毛笔在纸上面写字,然后贴在黑板上。学生对于教师的这一举动会有很多猜测。看着学生们好奇的表情,将装着水的喷壶举起来,向纸上面喷水,这时红色的字体就呈现出来。学生看到这些,就会立即变得精神起来,开始对化学反应感兴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化学反应产生了好奇心,就会在化学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化学学习效果。
(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被动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就难以有计划地学习,学习效率也会相对较低。高中化学教师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了,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成就感。随着化学学习的自信心被树立起来,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起来,由此而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知识规律,根据自我学习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化学课程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产生享受知识的感觉,学生的化学学习潜能也因此而被激发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困生由于化学基础薄弱,导致从初中到高中的化学知识无法有效衔接,加之难以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而影响到化学学习成绩。对高中学困生的化学基础充分了解,重视每一学期第一节化学课的教学,并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以提高学困生化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新华.刍议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困生的激趣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5(02):32-34
[2]黄桂华.从激发兴趣入手,有效提高化学学困生学业成绩[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217
[3]刘景超.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化学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2010(05):56
篇5
关键词:高中理科综合;高中化学教学;问题;策略
化学作为理科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理科综合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高中化学是一门抽象性强的学科,和生活也是非常贴近的。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简要分析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目
我国高考改革是在1999年的时候在广东省开始的,直至2005年的时候我国各省市的高考科目已经开始采用了新课程标准,高考改革更加侧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到了2010年的时候,已经将原有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科”,更改成为“3+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从此高考实施了一套全新的方案。理科综合就包含了化学、物理、生物三个科目,其总分规定为300分。
在理科综合考试过程当中,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采用的新的理科综合考试。这一新改革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强调学生对基本技能的使用,加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它的分数是根据各个省市的不同而进行了稍微调整,但是总体来说它和物理、生物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的范围。在新实行的理科综合考试大纲中,知识的覆盖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考试书本中所涵盖的重点知识和学生对于主干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注重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
在分布题目这一方面,一般采用的是三个学科交叉进行的分布手段,但是在非选择题及选择题之间还会遵循一定的出题顺序,其题目难度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需要学生能够快速地转换学科的思维,不仅要扎实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理综的总体出题特点和难度。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科思维转换的能力以及注意时间分配,从而加强训练,稳步地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
二、在理科综合考试下改善化学教学
本文就理科综合考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学要根据考试改革的趋势,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相对应的修改工作。笔者针对最近几年以来高中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的考试情况,对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突出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于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一的化学课程当中。根据新的理综考试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化学是非常有用的,不仅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分数,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所以说,教师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该突出一定的重点。如高一化学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必修阶段,一个就是选修阶段。一般高中学校对化学课时的安排都是一周两节课,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能够改变高一化学教学课时紧张、内容过多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高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进而突出重点,对于必修的部分可以进行适当地扩展,但在进行扩展的过程中不要太过深奥,一定要讲透,让学生彻底明白。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第四章讲解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教师只需要讲解一些比较重点的化学知识就行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化学整体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化学知识集合在一起。首先,教师应该掌握整个教学内容,将必修模块中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联系到一起,形成系统的体系,然后在这个体系当中突出重点知识。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会开始分文科和理科,现在很多高校为了能够尽早让学生找准学习的方向,从高一开始就进行了分班工作,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总结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化学物质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元素周期规律和物质结构、化学应用等。这样进行分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化学知识的大体框架,能够很好地将分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主题,组成成一个整体,采取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分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将化学课堂带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化学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是生活中一个非常实用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是强调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积累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要求,明确化学和生活的关系。
最后,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高考理综考试中越来越重视的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培养,面对这一变化趋势我们高中化学教师要本着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的原则,更好地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所指出的化学能力主要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化学总结和实验的能力、化学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谈论,还可以组织一些实验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惰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化学课堂中僵硬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化学教师与时俱进,努力探究和积累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高考成绩,让学生能够在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曹振宇.关于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2).
2.周敏娅.化学高考实验题解题指导[J].数理化学习,2012(12).
篇6
【关键词】 有效教学;反思传统;采取策略;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本人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多年,今年教学循环刚好是新课标的开始。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就是一重要途径。所谓有效化学课堂,就是注重成效,强调效果,在尽量少的时间里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化学课。化学课堂的改革是完成高效课堂的关键,我们需要在原有的课堂结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根据新课标要求,改变落后观念,打造高效化学魅力课堂。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反思传统高中化学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提高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当教学失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兴趣爱好和思维创新,充其量只是一种功利性的教与学。正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化学评价方式更多的以成绩和分数为标准,以致化学课堂变得单调无味。当课堂的艺术性渐失,我们就陷入一个死循环:学生在课堂上拼命地解题、考试,教师便是改卷、列考点、猜考题。久而久之,教学疲于一些无谓的教学活动,学生累于那些重复的化学试题,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结果就是,学生厌恶并且害怕学习,教师对教学失去信心。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化学遗留的种种陋习,就必须在化学课堂上有所改变,寻求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的高效课堂。
三、新课理念下如何打造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
1、兴趣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得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品德等功能。如我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演示时,过氧化钠过量,滴入几滴酚酞后振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再加水变红,振荡又变成无色,这样反复无数次变化,同学们觉得太神奇了,他们认为老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如演示铜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我问同学们课前是否见过棕黄色的烟?多数回答没见过。我提示,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看过的电视剧《西游记》,多次出现当天空灰暗,飞沙走石,一股棕黄色的烟腾空而起时,妖怪也随之出现。同学们听后恍然大悟,随之哄堂大笑。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探究性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效率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89-0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最后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大课堂教学效益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前精心备课是前提
1.1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化学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课程模块。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要求也不相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
1.2关注和分析学生学情。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所以在前两章的教学中,我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设计,穿插初高中知识衔接,对学生薄弱环节查遗补漏,打牢基础。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3挖掘教材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做好准备,从细致入微的教学设计开始有效备课,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的对教材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识在课堂中有效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2.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2.1兴趣化教学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2.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4探究性教学策略。
2.4.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4.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2.4.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8
一、课前精心准备,为课堂有效性教学铺垫
笔者认为,课前精心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师自己要精心备课。众所周知,教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优化教案设计,使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能获得最好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整体性知识体系的掌握,注重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注重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活动的设计。另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师每上完一堂课时,要为下一堂课给学生布置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就笔者亲历的教学来说,按照预习导纲预习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后应让学生记下预习导纲的内容,督促他们按照其内容和要求在下一节课前完成预习任务。
二、优化内容和改善教法,提升课中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其重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教授顺序等进行安排。每一节课都有重点,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很懂得教材内容的取舍,他们会根据课标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适宜择取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为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要想做到教学有效,必须重视优化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学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适当的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时间进行灵活机动延缩。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般的套路或方法可循,但同时教师又不应该拘泥于这些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是一门特别复杂、内涵极为丰富的教学,这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只采取一种或者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如只采取讲授法),这样不利于高中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利于他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课堂学生的需求和课堂的生成情况灵活多变地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如可通过化学实验引路,做到讲练结合,进而激发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通过课中教师的思考和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案等等。
三、课后作业巩固,注重知识迁移和反馈
学生的课后练习从不同角度向教师反映了该班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情况,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应特别重视课后练习对教学效果的巩固作用,以此为“镜子”来反映学生的课堂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设置课后作业练习时不能随意和盲目的安排,应注意课后作业练习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一致,并要善于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且在反馈中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调控和把握。通过高中生课后作业的信息反馈,化学教师可以比较准确、科学地把握教师“教”所存在的不足和学生“学”所存在的问题,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当然这个环节还要做到及时,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及时,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帮助高中生不断完善自身的化学知识结构和提升自身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优化教学情境,保障有效性教学顺利实施
笔者认为,优化教学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多媒体为高中生创设视听一体、动静合宜的的学习情境,寓学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认识和理解化学的现象和本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二是,“运用知识“通感”创设人文情境,启迪学生跨越思维” i。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两句诗中的“烟”是不是化学意义上真正的烟? 以此启迪学生跨越思维。三是,创设游戏情境。在教学中,为提高化学科目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编成游戏和各种实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放松情绪,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适当操作。ii
总之,要做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课前精心准备,课中优化教学内容和改善教法,还需要教师重视利用课后作业布置来促进知识迁移和反馈,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学情境的营造,以此来保障有效性教学的顺利实施。鉴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以上论述难免有论述不妥之处,但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引起更多学者大家和一线教师对此问题的关注,以丰富此方面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我们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实效而努力。
注释:
篇9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化学;实施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化学教师在授课时往往站在学科角度。而这种方式既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又降低了课堂授课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化学教师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发问,授课,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在成为学生之前,学生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了突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巧妙地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自己紧密相关,并不是课本上僵硬的化学公式所能代替的。
一、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一)教学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当前,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很差,对于生活中很多简单和常见的问题束手无策。同时,传统教育注重向学生讲授知识,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高考压力下,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向学生灌输知识上,学生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死记硬背知识上,学生仿佛是学习知识的机器人,几乎脱离了日常生活。教学生活化就是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关注生活重于关注教材,要求教师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联系实际,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融合,将校内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生活化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习是一种主观活动,学生只有将自己的大脑、心灵、躯体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客体地位,是被教师塑造的对象,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将学生放在主置,教学中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进行思考,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三)教学生活化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培养生活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校内学习,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习必要的社会生活能力。要想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身心解放,整体参与,即教师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从看书本转向看社会、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从电脑游戏中转向亲手操作和体验;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从死记硬背转向积极思考;解放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知识学习转移到感受生活。
二、制约高中化学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因素
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历来是颇有争议性的一个问题,争议的核心是价值问题,也就是依据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选择课程内容的问题。课程建设在三个层面上进行研究:一是课程标准层面;二是教材层面;三是课堂教学层面。我们上面提到的“课程目标的来源中,不管是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还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讲,都应该是来源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学校课程应确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要超越传统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使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并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因此,只要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学校课程的内容也应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是保持教育发展的稳定性、人才培养的稳定性的必要保证[2]。与此相适应,学校课程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的统一和稳定,更具有必要性。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于整齐划一的学校课程设置,在提高效能、注意公平的前提下,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统一。根据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方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课程,这类课程从学校课程计划中体现出来。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隐性课程涵盖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包括物质层面、行为层面、机制层面、观念层面等。可以说在校园内,隐性课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显性课程内化于学生,有利于丰富和彰显显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但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通,化学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将生活元素融入到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化学知识学习与学生课上、课下联系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教学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演示与生活最贴近、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最普遍最易于引起学生关注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学生爱上化学这门学科,喜欢上化学课,通过兴趣驱动探究欲望。实践证明,将单调乏味的化学知识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二)热点渗透联系教学
信息媒体是目前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沟通方式,空气质量、食品质量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航空、军事、高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无处不见化学科学的踪影。如果教师能够紧紧抓住热点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解释清楚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明白只有学习好化学,才能解决更多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更有意义的事情,成为更有价值的人,他们就会越来越热爱化学这一学科。同时,教师要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最新化学动态,让学生了解化学界最新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专题教学联系生活
专题教学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知识点设计的一些题目,以供学生自觉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专题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项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比较浅显,只要经过教师点拨和引导就能学会的化学知识内容,教师要联系生活将其设计成几个主题,以学术报告、主题演讲、撰写论文、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开展。专题教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勇于发现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的协调能力。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结论
作为教师,应当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生活化的反思与研究,重新构建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以下是相关的一些实践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郭儒.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现代交际,2016,01:2.
[2]陈国峰.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J].亚太教育,2015,35:132.
[3]梁庆,罗欢.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57.
篇10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铺开,随着“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三种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在全国的推广与使用,随着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广大的一线教师越来越多的思考如何通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使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大家很清楚“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某一特点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而教师又不可能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教教材中的每一个栏目或者实施所有的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客观清晰地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其优势,同时针对教材的不足之处,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适当做一些调整,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从教学模块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和模块教学整合的方法两大方面具体进行阐述。
一、模块教学整合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进行模块教学整合的背景
“模块”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在学习领域、科目之下的一个层次。本论文主要针对化学学科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进行教学整合。
“教学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影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种教学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优化和淘汰、调整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完整、动态高效的教学活动体系。教学整合首先是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是使这些教学活动在科学化的基础上实现其内在的“系统化”或“一体化”。
新教材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强化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性,但也同时弱化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由于课时紧张也在不同的地域和学校出现了化学实验被弱化的现象。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过很多的思考和尝试,特别是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材整合方面的尝试,总结了许多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再次提出来与同行交流。
2.进行模块教学整合的意义
新课程化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即完善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丰富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养成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基于这五个方面,思考为实现以上目标要做的教学整合,我们认为这种尝试有其深远的意义。教师通过把知识联系密切或内容联系密切的教学素材进行整合,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扩大了学生对信息的涉入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同时也激活了教材;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这将达到充分利用教材现有资源,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高中化学模块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高中化学模块教学整合作为一项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方法体系,为保证教材功能的实现,在整合时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模块教学整合必须与社会的需求和个体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与教育目标和教育制度相适应,必须与学科逻辑、心理逻辑以及教学逻辑等逻辑体系相适应。
2.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
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首先应该认识到教材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并发挥其功能的,因此,教材的整合就应从教材的整体出发,思考学科教材与其实施效果的联系,思考教材局部在整体中的功能,合理整合教材不破坏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从而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为学生构造所学知识的整体框架,勾勒统一的科学图景,反映科学的真实面貌;最后还应当明确“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结构决定整体功能”,并据此对教材系统进行合理整合。
3.实践性原则
高中化学模块教学整合是一项实践活动。为了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需要重组需要展开广泛的调查研究实践;为了整合出最佳的化学教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并在摸索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材的整合过程就是一个艰巨的实践过程;模块教学整合产生的产品,必须经过学科各位老师的评价和认可,必须能经受教学实践过程的检验。总之,模块教学整合从准备,设计、评价、到实验以及全面实施阶段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实践性是模块教学整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4.稳弹性原则
稳弹性原则对于模块教学整合意义重大,是模块教学整合的稳定性与变革性的辨证统一。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其教材的内容应该是该学科中变化最小、最稳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模块教学整合是教学更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的过程,教材的整合要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即具有一定的弹性。
5.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是指一个系统整体的联系在活动(运动)中达到最佳有序状态。模块教学整合的最优化要求(1)从模块教学整合的最优目标出发,合理选择最佳的内容及内容组织方式;(2)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3)合理安排模块教学整合后的各个环节,使其按最佳有序状态运行;(4)合理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总结经验,使整合过程不断完善,不断调整至最优方案,达到最优化目的。
6.反馈性原则
模块教学整合只有通过及时地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反馈过程贯穿于模块教学整合的始终,随时进行反馈,了解模块教学整合的现状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达到其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