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22:2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问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提问艺术艺术探讨
很早以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采用了提问教学法。自那时起,教育学者在教学中使用并倡导提问。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里互相交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提问是一种学习策略;对教师来说,提问是一种教学技能。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好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是语言教师评估学生对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把它当作一门教学艺术。
一、在备课时,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科学性
问题既要具体,又要清楚简洁。一个好问题是《大纲》的具体化,又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问题的内容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掌握本课重点结合起来,词汇量要控制在学生已掌握的范围之内,不要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具有严密的逻辑,发音要准确,口语流利。问的目的是为了对已有知识的抽查、训练和巩固,是教师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稳步教学的前提。
2.问题的有序性
问题的有序性指的是问题反映教材内容的一般规律,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分到总、层层深入、步步达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适时的提问有它的意义所在:回忆性提问,让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巩固上节内容,点明已有知识重点,提醒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认定目标时理解性提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目标时分析问题提问,进一步突破教学目标,环环相扣;达标检测时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可点主题,强调重点,对所达目标进一步阐明,同时,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整个教学步骤有序而又有目的。
3.提问的艺术性、针对性
巧妙的提问可起到承前启后,引人入胜的效果。问题的针对性,其一指紧扣大纲,联系教材,针对教学内容;问题能切入正题可顺畅导入新课。问题的高度概括可深化主题;同时,问题要“温故而知新”,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其二指提问对象的针对性。提问力争使每个学生都紧跟教师的思路,设计问题从全体学生出发,设计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
好的问题设计等于课堂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法。
二、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提问时做到先提问后叫人,这样使每一个问题都产生群体效应。切忌先叫人后提问,这样会使未叫到名字的同学放松注意力。提问时眼看全班,不要盯住将要或可能叫的学生。那样,问题便起不到让全体学生思考和准备回答的作用。眼光要均衡地从扫瞄到另一边。就是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在看着他的同时注意全班。在一个班里,学生的智力水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就不一样。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范围内,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答。例如,对学困生可提问一般疑问句,对中等生可提特殊疑问句,对优等生可提综合性的问题。老师不能为了赶速度,只提问举手的学生或者优等生。对于不举手的学生和学困生,老师要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层次,在适当的时候提问他们。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对于不举手的学生不提问,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有问有答,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存在着死角,不能完全达到提问的目的。
三、提问中注意教育的机智
提问后要注意停顿,这样学生有思考、讨论的时间。但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的沉默,即使是短暂的沉默都会感到紧张或不适应,催促学生或自己回答,这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必要的沉默是应该的,万一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用不同形式重述问题或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给予提示,有步骤地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的遵照预先设计的提问。若如此,课堂就会失去活力,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为了快速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提问时总希望学生一次回答正确。但实际情况并不全是这样。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这时,教师不能急,要有耐心。对学困生或其他学生一时因没有注意听讲而回答不对时,老师要和蔼地对待他们。老师对学生提问时,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出学生的丑,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时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要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他感到自己有进步,从而提高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英语课堂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使求知欲强的学生实现说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掌握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通顺,是否符合英语习惯,语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为所问;同时,教师又能及时矫正其语音、语调、语法上出现的错误。课堂提问尽可能使课堂英语化,营造愉快的外语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予以补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认真对待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
篇2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出自无名书家之手,然其艺术水平却不亚于当时的有名之士,可以说是形神兼备、浑然天成的典范之作。我们从用笔、结体、整体章法等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其艺术特色。1.用笔特征《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继承了汉隶成熟时期的主要用笔特征,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方圆,笔画中实。所谓“中实”,是清代一些碑学书家的观点。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谈》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2]包世臣所说的古帖,亦包括汉隶和魏碑楷书。而该题记书法,较之于一些成熟的碑版隶书,更突出了中实的特点。其书法书刻自然,点画灵动可爱,毫无做作之弊。横画大多左细右粗,厚重而不失呆板。竖笔虽然有的上重下轻,但毫无轻飘之感,相反更觉古朴可爱。另外,该题记书法中融入了篆书笔意,这也是其特色所在,如第一行的“旬”(如图一)字,隶书在字体上已经完全脱离了象形而成为方块字。它将篆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而我们从“旬”字的用笔可以看出,其转折处仍采用篆书的圆转用笔,与周围其他文字用笔形成鲜明对比,更体现了该题记书法灵活多变的风格;另外第三行的“营”(如图一)字,都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篆书笔意,读者观之便一目了然。其次,隶楷之意相杂,其简化笔画部件,收敛波势、挑势,有向楷书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去”“财”等字,横画收笔处很少出锋挑笔,多是急收重按;“久”“乃”(如图二)等字的撇画用笔,不像其他汉隶一样,回锋收笔,而是提笔空收,任其出锋。最明显的如“哀”“长”(如图二)二字,钩笔已不再是弯曲挑锋,而是直接顿笔踢出,所谓楷书笔法,已略见雏形。2.题记书法的结体《许阿瞿画像石题记》出自当时的民间书家和刻工之手。在其制作过程中,他们没有过多地考虑书法艺术的技巧,刻工按书家的字样轻松自由地创作。我们从作品中看不到丝毫做作的痕迹,有的只是不经意间充满的自由、率真的原始创造力。其书法结体跌宕起伏,仪态憨厚,任情肆性,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自然的感觉。虽看似平淡,然每个字的结体都能做到疏密有间,舒展有度,斜正倚侧又恰到好处。每一笔画都有不同的变化形态,撇捺自如,结体姿态相当丰富。下面我们逐一举例,进一步体会其变化中求统一的结体特征。“乃”“父”“火”(如图三)等字。书者为打破平衡呆板,故意将字形做倾斜状,使其右笔抬高,增加其动势,显得奇崛俊爽;特别是“火”字,右边的捺画高高抬起,托起火字的两点,其神态就像右面画像中的跳丸击剑的杂技人员一样,饶有生趣。“增”“岂”“灵”(如图三)等字。其因对称少变化,故或延长横线长度,或倾斜线条方向,或使结点偏向横画一边,于平势中求不平。“时”“窈”(如图三)等字。其敛左让右,右半部伸展甚至侵入左侧,茂密无间。“灵”“处”(如图三)等字。书者故意舒展其上部,压缩下面的笔画,以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上虚下实,以虚盖实,相映生趣。“羸”“尘”(如图三)等字。其笔画较多,然不顾周围的上下照应,任其向四周延伸,结字茂密朴拙。3.整体章法《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从整体章法上看,其排列类型属于有行有列,这和东汉晚期典型的碑版隶书章法相似;然而,细看局部我们就会发现,此画像石题记书法有其独特的章法特点。首先,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墨色浓淡枯湿变化,如第三行“念子营营,三增仗火”(如图四)一句,“念子”二字墨色较浓,笔画厚重;到“营营”二字时墨色变淡,线条变细;再至“三”时又变重;然后“增”变细;继而“仗火”二字墨色又变重。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墨继”现象,这在整幅书法作品中多次出现。其次,字形大小错落,疏密排列,相得益彰。如第二行中“岁”“去”二字排列紧凑,而和“离”却保持较大距离,一行中有疏有密,有大有小,行气比之于庙堂诸碑,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正是该画像石题记书法的特色所在。另外,在书法与章法的配合方面,《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亦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华人德曾在《中国书法史》中说:“章法是对整篇字的安排布置,它虽然不是书法之本身,但却是影响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章法对书法作品所要表现的风格是有影响的,章法与书法配合得好,能使追求的效果更强烈,反之往往会失败”。[3]《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朴茂厚重,在章法布局上字距行距皆紧凑,更增加了作品淳古朴素的气息,与右侧的画像可谓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我们仔细观察汉代碑刻,可发现许多因章法与书法配合完美而成功的作品,这绝对不是巧合,应是该书家对章法有了自觉的认识,对通篇布局已有匠心独运。而此画像石题记书作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
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的艺术价值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是民间书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丰富了汉隶的内涵。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汉隶,大多是波磔明显的八分隶书,朴拙厚重如《张迁》,秀美飘逸如《曹全》,清新隽永如《乙瑛》,瘦劲挺拔如《礼器》。这些汉碑大多庙堂气息浓厚,不激不厉,中和平正,缺少几分洒脱不羁、玩世不恭的感觉;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恰恰弥补了这个缺陷。正如现代书家何应辉所说:“其间端庄与率任交织,轻健与劲重递出,酣朴与灵稚浑成,大大丰富了此作的意蕴。”它像一个憨态可掬而又潇洒不羁的少年,为东汉隶书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二,可以考书体之流变。该题记书法有向楷书过渡的趋势,这也是其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大量史料和出土文物已经证实,楷书在东汉晚期萌芽,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正处于这一时期,为汉末隶楷之变提供了有力证据。《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中某些字近似魏碑楷书,如,“父”“火”二字,其字形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派楷书用笔极为相似,这为书体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研究此碑,对于全面研究东汉后期书体演变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新思路。随着21世纪的到来,书法艺术也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其创作风格更是呈现多元化趋势。汉碑的沉雄博大和一碑一风格的自由形式更符合当前人们崇尚个性和自由的审美标准;[4]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天真烂漫的风格,正好符合当代书法家的创作需求。它没有庙堂隶书刻板的艺术形式,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都表现出与典型隶书不同的风格趣味,且包含了魏碑楷书的胚胎,因此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艺术真理;艺术本体论;阐明
1 游戏:艺术的存在方式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是研究艺术真理的入门概念,它构成了艺术经验的人类学基础,但他又明确指出,这里所讨论的游戏与康德、席勒所说的游戏是不同的。他说:“如果我们就与艺术经验的关系而谈论游戏,那么游戏并不指态度,甚至不指创造活动或鉴赏活动的情绪状态,更不是指在游戏活动中所实现的某种主体性的自由,而是指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这里从艺术的存在方式出发,去看待“游戏”概念,不同于康德的“自由游戏”,康德认为美的表象是在想像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中将心灵激活。他忽略美的对象,只展现人的主体性自由。席勒也一样,他提出“游戏冲动”“人只应同美游戏。”有一种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这正是伽达默尔所要反对的,他是在存在论意义上讨论“游戏”的。
1.1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的真正主体并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
游戏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它并不是游戏者的意识或行为中具有其存在,而是相反,它吸引游戏者进入它的领域中,并使游戏者充满了它的精神。与游戏相类似,艺术作品也不是一个与自为存在的主体所对峙的对象。它其实是在成为改变经验者的经验中才获得自己真正的存在。“保持和坚持什么东西的艺术经验的‘主体’,不是经验艺术者的主体性,而是艺术作品本身。正是在这一点上游戏存在方式显得非常重要”。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在搞艺术。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使人成为艺术家。因此,可以说艺术的主体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本身。
1.2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的存在方式是自我表现
伽达默尔打破认识论上的主客二分的观点,指出在游戏中每一个人都是同戏者,不过游戏本身、游戏的重复运动是第一性的。游戏者和观赏者组成游戏整体,他们都指向游戏的意义内容,去表现游戏本身。而“事实上,最真实感受游戏的,并且游戏对之正确表现自己所‘意味’的,乃是那种并不参与游戏、而只是观赏游戏的人。在观赏者那里,游戏好像被提升到了它的理想性。”游戏是在观赏者中起到游戏作用的。游戏中自我表现是自然的普遍存在状态,艺术同样具有这个本质,正如戏剧,其本来含义即是“观赏者的游戏”,它最鲜明地展示了文学的存在方式。艺术的表现本质即体现在这里,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的存在方式即自我表现。
1.3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具有自我同一性
人类游戏向其作为艺术的转化,伽达默尔称之为“向构成物的转化”,并指出“只有通过这种转化,游戏才赢得它的理想性,以致游戏可能被视为和理解为创造物”,才显示出好像与游戏者的表现性行为相脱离,并且存在于游戏者所游戏之物的纯粹现象之中。这种转化表明在艺术游戏里表现的东西,乃是永远真实的东西。它是对存在意义的一种真实的显现,而不是富有欺骗性的模仿,模仿具有认识意义,那就是再认识,再认识所引起的其实是这样一种,即比起已经认识的东西来说有更多的东西被认识。同样,艺术作品在表演、阅读和观赏中尽管会发生各种变化,但只要服从艺术作品的存在规定性,这些变化就不会外在于艺术,而是丰富和展现了作品的存在。理解的同一性的起点是作品的规定性,这种“同一性”即再创造,作品通过再创造,并在再创造中使自身达到了表现。在伽达默尔看来,把游戏概念引入艺术经验,对于美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2 象征:艺术意义的显现方式
2.1 从艺术游戏层面理解追求真理的人类学动机
伽达默尔把游戏特别是艺术游戏从一切自然的游戏形式中提升出来,并由此引出一个理解层面追求真理的人类学动机,他把这种“持续性的假借”引为“我们现在从整个思索中所引出的一个进步”。这种思索即把我们引领到艺术本体论的另一个维度——象征。伽达默尔用了一个最简单的例证阐述了“象征”的含义:“象征就是那种人们由此重新认出某件事的东西——正如一位好客者凭借‘招待券’来重新认出他的客人的朋友一样”。个别对于再现全体的代表象征功能在这里就表现出来了。相对于艺术来说,则指艺术的符号和意指特性。伽达默尔的艺术象征特性其实来源于艺术的游戏性质。由自然游戏到艺术游戏,由艺术游戏到理解的游戏,由理解的游戏上升到理解对于真理的追求,这是一个逐渐增长和扩充的过程。就艺术而言,这是指艺术家通过在游戏中的自我表现,使存在的意义显露出来,并开启出新的存在可能性,从而构成了艺术的象征特性。象征既不是艺术手法也不是艺术流派,而是意义的显现方式。
伽达默尔认为歌德所说的“万物皆象征”是诠释学观念最全面的阐述。它表明不存在不能表明某种含义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指示其他事物,这里的“万物”并不是对每一个存在的断定,也不是为指明这种存在如何,而是为了断定,它是如何同人的理解相遇的。“可以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的论断,从理解的媒介出发描述了诠释学观点所具有的无限领域,也就是说所有的历史经验都能满足这个论断。但是作为诠释学的普遍性,只有艺术经验才能到达象征所指示的意义,因为“艺术语言的独特标志在于:个别艺术作品集聚于自身并表达了属于一切存在物的象征特征。”
2.2 通过绘画表现来说明“存在的扩充”
伽达默尔一反传统绘画观,而倒置性地认为绘画艺术中对原型的模仿非但不削弱其存在,反而会使之产生一种存在的增长或扩充。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绘画的本体论,伽达默尔首先讨论了绘画艺术中原型和摹本之间的关系。原型通过摹本达到表现,但摹本一旦构成,就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在本体论上,原型与摹本之间不再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摹本的本质是在于它除了模拟原型外,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任务。因此,它的合适性标准就是人们在摹本上认出原型”。摹本是作为手段而起作用的,它的真正功用在于通过类似性指出所摹绘的事物,当其目的实现,其作用便丧失了,因此,“摹本是在其自我扬弃中实现自身的”而绘画不是在自我扬弃中获得其规定性的,因为它们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绘画本身就是被意指的东西,对于绘画来说,重要的东西在于其所表现的东西如何在其中表现出来。绘画具有某种自主的实在性,从根本上不同于摹本与原型的关系,绘画活动本身既不是主体的表现,也不是对客体原型的再现,而是绘画原型的存在意义在游戏和象征中得到的呈现。这样一来,绘画活动便不只是艺术家的主体行为,而是此在对于存在的理解和领悟。即使绘画艺术的初级阶段,绘画对原型的模仿也是一种再认识,因为“模仿是指某物得到表现,从而使它以这种方式呈现在感性的丰富性之中”谁要模仿,谁就必须删去一些和突出一些东西,从而使所认识的东西仿佛经过一种突然醒悟而出现并被本质地把握。每一种表现都在原型身上展露或揭示出新的意义“原型通过表现好象经历了一种存在的扩充”。几乎可以说这里发生了原型和摹本的本体论关系的倒转,正是这一点显示了解释学在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艺术对存在意义的展现,不是一般所说的呈现,而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实现的,自身体现出唯一性;它是富有某种特定“韵味”的呈现。此外,艺术对于真理的呈现,实际上只是一种开启、去蔽或揭示的过程。受理解环境和语境变化的制约,对艺术的理解必然具有偶然性和变异性。正因为艺术意义的经验是流动发展的,所以绘画原型才会不断随之而“扩充”其自身的存在。艺术存在的展现和扩张是真理的揭示,认识的揭示,体现了艺术开放性特征。
3 节日:审美存在的时间特性
3.1 “节日”表征一种独特的时间——共时性
在伽达默尔的艺术本体论中,时间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如果说在艺术中游戏构造形式,象征体现意义,那么“节日”则表征一种独特的时间——共时性。艺术作品的理解之谜,归根结蒂是理解的过去与现在的共时性问题。艺术作品的存在和流传,是在这种共时性中实现的。共时性就是指某个向我们呈现的事物,无论其起源上如何辽远,在其表现中却具有完全的现在性。节日是共时性本身在它的充满形式中的表现。
伽达默尔认为有两种时间,即“历史的时间”和“超历史的时间”。真正的时间就是这种超历史的时间。“在这种时间中,‘现在’就不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而是对时间的充满”。在《美的现实性》中,伽达默尔又把时间分为“空无的时间”和“实现了的时间”或“属己的时间”。空无的时间是那些无聊的空虚与繁忙的空虚所填充的时间,时间在这里是作为“被排遣的”的东西被体验到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或忙忙碌碌却不知何为的人,就是在这种空无的时间里虚度光阴的。实现了的时间与此相反,是一种被激活的生命的体验时间。这里时间里的每分每秒,都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生存和世界深邃含义。这种时间最典型的就是节日的时间。
3.2 艺术作品永远是过去和现在的中介
伽达默尔有一种说法:艺术就是去庆祝。节日的时间结构同艺术作品的时间结构有内在的一致性。节日庆典活动因为被庆祝而存在,同样作为观赏游戏的戏剧也是因为观赏者表现自身而存在。同在不是“共在”而是“参与”。不管艺术作品的起源如何辽远,艺术作品与它被理解的一个时代完全是共时的,它并不使理解者或解释者注入另一个时代或另一个世界。艺术品的完满的现在性的获得还有依赖于观者对艺术作品审美性的参与,与艺术感受相关的是要学会在艺术品上作一种特殊的逗留。就如同“节日通过自己的庆祝放弃时间,使时间停止和延搁。”参与艺术品上的逗留越多,艺术品就越显得富于表情,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艺术品的这种时间经验的本质就是学会停留,从而感悟那种永恒性的有限符合。
艺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之所以具有存在的永恒性,则是在于它像节日一样,让人们在它的作品上作一种特殊的逗留,让人们的审美时间表现为完满的现在性,给人一种轻快与紧凑的节日体验。这就是艺术永恒的所谓真理之谜。综合这些考察,伽达默尔得出结论:“美学必须在解释学中出现,这不仅仅道出了美学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而且还指出了,解释学在内容上尤其适用于美学。”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法]德里达文,孙周兴,孙善春编译.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5).
[2][德]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1).
篇4
1.1优化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在培养体育院校艺术人才方面,院校管理人员要想真正培养艺术类人才,就首先要从院校的培养方案入手。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从社会和项目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体育艺术专业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中的表演专业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的内容包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熟悉体育理论和表演学理论,熟练掌握当代体育表演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体育表演和形象塑造设计组织和编导能力。从这一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在进行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应该考虑到其复合型知识结构问题,注重突出体育艺术专业的实用性。在课程当中也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以便培养学生实际技能能力,像是武汉音乐学院在舞蹈主修方向的培养目标当中就有增加艺术实践的内容。因此,体育院校在设置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厚基础和从事艺术体育工作作为目标定位,从这几个方面对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1.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突出教学特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体育艺术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体育艺术特点,符合体育艺术的知识结构,坚持体育和艺术相融合的原则,从而能够构建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体育艺术课程体系。体育院校在课设体育、艺术欣赏课、艺术概论等基本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增加艺术体验和艺术实践的课程,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程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学生能力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将各个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各学科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提高人文社科知识在整个体育艺术课程中的地位。同时,体育院校在建设相应课程体系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突出自己院校的特色,将学习、应用、总结和创新这几个环节的内容一一做好,并增加自己院校的特色,从而形成符合院校实际的体育艺术课程体系。
1.3加强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策略例如可以减少部分运动专业的课程,增加突出艺术特色的课程,例如体育美学、艺术概论和音乐欣赏等课程。也可以增加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像是体育绘画、课件制作等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加深原有课程体系的改革,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突破以往以理论知识为教学核心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另外,在教材的编制上,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删减,组织人员进行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方案的制定,编写相应教材,同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适度增加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艺术人才。
1.4借鉴教学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体育院校中的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体育和艺术相互融合的要求,因而体育院校的管理人员应该更加重视体育艺术类的课程方案设计,认真研究艺术类专业在体育院校发展的方向性和现实性,做到既与同类艺术院校专业有区别,又能够积极吸取和借鉴艺术院校的教学经验,从自身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出发,制定符合自身院校发展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体育院校中的艺术专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方案、模式等都还在摸索当中,不同的院校在层次和教学条件上不同,因而在人才培养上也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各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并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将体育类专业人才和体育院校中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区别,并可通过研讨会的形式,相互进行借鉴,以不断提高自身院校的办学水平,更好地突出体育院校中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特点。
1.5结合市场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培养人才需要依据市场的角度,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不断满足市场对于体育艺术类人才的需要,从而使得体育艺术类人才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体育艺术类人才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从发展的眼光看,高素质的人才与健全的市场经济机制将会相得益彰。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实践环节上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训练效果良好,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材。如在教学方式上,改被动实践教学为主动实践教学;改变单一的实践形式,适度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结合媒体,建设人才培养的品牌。
2结语
篇5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由政府、企业与公民共同参与的一项生态项目,退耕还林的政策必须切实落实到每家每户。由于当前退耕还林工程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很多基层干部群众对政策还不是很清楚,并没有完全领悟到政策的精神,仅仅只知道退耕还林耕地有粮食补助、苗木补助和现金补助。他们只关注的话题是退耕还林后,林业的权属是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粮食补助是给粮食还是现金。粮食补助是给原粮是不是按照品种供应,资金到位的实践是否快捷等问题,在思想上并未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干部培训活动、群众会议、广播宣传、报纸杂志、学生课本、农业知识宣传单、乡镇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教育,增强生态理念,引导干部群众深刻明白中央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实现“山川秀美与致富脱贫”的目的的基础点和根本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领悟到退耕还林是一项惠民工程。真正认识到当前我们所遭受的灾害都是我们自己行为造成的,热烈拥护退耕还林政策,这是利国利民,惠及后代的伟大民生工程;真正明白退耕还林工程具体采用实际和实施规则,引导干部权重不仅能达到思想清楚,又能在学会技术,全身心投身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中来。
二、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因地制宜确定退耕还林工程的林种比例
退耕还林的根本功能在于处理和减少陡坡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所以,优化生态环境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当前实行的政策规定:退耕还林工程必须实行建设生态林为主要任务。生态林比例必须达到80%左右,针对超过规定比例的经济林只是补助种苗费而不补助粮食。然而,每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差别大、原来的林种比例不一样、经济环境不同、荒地面积不等,如果按照统一比例来严格要求退耕还林的林中比例,这是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退耕还林成功的巩固。按照森林植被面积的理论分析,南方地区森林植被相对较多,森林面积大,以前的公益林的比例也比较大,例如湖南省森林面积达到了900万hm2,其中生态公益林达到了450hm2,达到50%的比例。根据全省来分析适当扩大一些经济林不仅有利于退耕户的生计问题,而且有助于退耕还林政策的继续推进。依据社会经济方面考虑,坡耕地多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人地需求矛盾大,另外退耕户自身也是经济落后地区中的弱势群体,按照当前国家财政情况,即使给与一些粮食和现金补助,都无法解决退耕户的生活污水问题,大多数还未达到温饱程度。所以,在林种分配时,各地要贯彻落实生态优化的理念,考虑到经济效益,把握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科学确立各种林种比例。为了确保结构稳定、布局科学、有效控制经济林比例大的情况,在进行项目材料审核时,可以邀请具有设计资质机构实地考察并制定出退耕还林林种比例合理性分析报告。如果后期出现了严重比例失调的情况,中介服务单位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作业设计内容要突出重点,成林是关键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地区大多数都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当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财力不足,需要提交国家级标准的作业设计文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下面两方面的需要严格明确,否则作业不会达到预定效果。
1、人工造林种草的树种搭配、营造方法、营造类型(混交形式、方式、比例、配置)、种苗分配、营造技术、造林密度等。
2、经营管理模式中的管护时间、立标定界、管护方法等。
四、建立退耕还林检查监督体系,确保退耕还林质量
每个乡镇退耕还林建成后,需要做出详细的自查,对工程情况如实上报上级政府。上级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建成情况、质量情况、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全方位检查。另外制定退耕还林举报机制,开设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认真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退耕还林效果好、成活率高、保存率符合标准的林地确权后,由专门的林业局发放林权证,确定产权,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切实将退耕还林这个“惠民工程”、“生态工程”贯彻落实,为构建环境优美、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6
摘要: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问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对高中英语课堂的重要性
(1)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学起于疑。可以说,课堂提问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重要一个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达到双边互动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输人信息、传疑解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知晓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方式,就可以调控课堂的节奏,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成为课堂的总导演。学生也会在教师步步设疑之下,紧跟教师的思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并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达到与教师良好沟通,最终达到共鸣。
(2)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特点如下
1.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有针对性
高中英语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精心设置一些问题,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找那些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做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2.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要具有激发潜能的特性
我们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和呼唤其内在的动力。笔者经常在提问前加上一句:“这是一道抢答题,谁抢到谁就是胜利者。”学生一听就激情澎湃,快速开动脑筋,争抢着来回答。这就大大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3.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要具有灵活性
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一定要强,虽然备课之时已经拟定了问题的答题者,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答不上来这道题了,那么,我们要及时调整一下,找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非要让一个情绪不好的学生来回答某个问题,不仅会挫伤人家的自尊心,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以后,他们会对你的提问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掉了提问的重要意义。
4.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要具有过渡性
完美的过渡可以让学生听起课来有一气呵成之感,所以有些提问就属于过渡性的提示,它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比如当你要问一个陌生的问题时,可以先从身边的事情问起,然后慢慢地过渡到所要问的问题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跟你把整节课学下来。这特别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性讲解。
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1.让学生有兴趣,主动想说
我们都知道,感兴趣的东西会使一个人不断地去钻研,不断去求索,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他们才能学好英语。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内心追求,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与生活贴近而又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高一Unit 21 Body Language中,我采用了下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How many ways can people us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2)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answer questions.这些问题都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并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出新授内容:body language,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用艺术的语言,提出有趣味性及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提问都应该促使学生有话要说,多给他们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样,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2.把握问题坡度,让学生大胆去说
学生的个性及学习基础都存在差异,我们教师必须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做到因人而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任务,逐渐突破难点,领悟到课堂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上课多开口,可以与学生约定:上课不用简单的一个单词和一句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和谈论一个话题,要用尽可能详细的话语来回答,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课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或者某个同学的发言,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听完后必须根据别人的谈话进行提问、复述和report。应用这些方式,可使学生上课认真听别人发言,使他开口有可说之事,使他把知识进行输入后又进行输出。让学生尽量地多开口,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上课尽量少说一点,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多说一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坡度,不同基础的学生都会表现出积极的状态,都勇敢主动地发言,从而提高了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乐说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也可以设计得多样化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活跃在我们设计的问题中,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们可以提问和学生生活有关,或者他们比较关注的一些话题,这样不但有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还有助于教师管理好课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还应该注意观察学生,比如一些问题提出后大多数学生面有难色,这时教师就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与提示或解释,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压力,他们是快乐的在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才能成功解决问题。
三、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问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问”出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程云. “问”出课堂的精彩―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篇7
关键词:艺术体操;运动员;动作
1引言
艺术体操不仅有体育运动的健康美,而且融合了包括雕塑、绘画、工艺在内的艺术美,以及芭蕾舞、民族舞、技巧、武术、杂技、戏剧等技术之精髓,而且还创造了一整套有思想、有感情、有层次、有结构、有难度的立体练习程序,从而构成了艺术体操的美。艺术体操综合了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并将这些艺术与高超的身体和器械技术交融组合成千姿百态的舞台和流动变幻的场面,给人以优美、清新、高雅、新颖等印象。
2艺术体操项目人体美的研究
2.1体型美
艺术体操项目是以优美为其主要特征的,运动员漂亮的外貌及健美的身体形态会为创造优异的成绩带来良好的“印象分”。外貌主要是指脸型、五官和气质。脸型、手型与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在选材时对运动员体型结构外表都有相应的要求:颈部及四肢修长,躯干略短;肩部稍宽,髋部稍窄,臀肌上收。这种苗条修长的身材,完成的动作不但幅度大而且非常优美,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2.2姿态美
姿态美是身体各部分所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美的一种。姿态美是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完成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对运动员自身的审美要求,是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动作舒展、姿态优美大方是对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基本要求。通过训练使人体的一些基本形态表现得更加优美动人。而在艺术体操基础训练中正是借助舞蹈、芭蕾等基本功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形体。使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挺拔、隽秀,更显女性曲线美,使运动员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散发着青春、优雅的魅力。
2.3气质美
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作为一名优秀的顶尖级运动员还要有独特的气质。气质美是人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世界的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一个人的美离不开外在和内涵两方面。人是一个统一的机体,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应该是统一的,行为美与心灵美应该是统一的,动作美和气质美也应该是统一的。长期从事艺术体操锻炼的人,那高雅优美的动作造就了他的形象美,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使人的气质在身体与心理的交融中自然而然得到升华。此外艺术体操运动员独特的个人气质美是比赛中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之一。
2.4造型美
造型美是用身体形态姿势表现的美。它包括静态造型美和动态造型美以及动静结合的造型美。艺术体操的静态造型美光彩照人,像一尊精美的雕塑。如艺术体操套路的各种开始和结束姿势以及各种平衡等等,都是静态的造型美。动态造型美是在运动中的空间造型美。如跨跳、鹿跳、接环跳,立转、平转以及旋转中的平衡,都是动态的造型美。而跳步接踹燕等动作则是典型的动静结合的造型美。这些造型或动态或静态或动静结合,无一不是艺术价值的完美显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5难度美
在艺术体操的比赛中,形成其艺术价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身体动作是重要的技术基础,是由跳步、平衡、单足转体、波浪等基本动作,以及各种移动小跳、单足跳、摆动绕环等动作组成,其中跳步、单足转体、平衡3类动作丰富多变,是组成难度的核心部分。成套难度的数量多达20—30个;而难度动作的系数涉及10个级别,难度之大令人咋舌。例如,卡巴耶娃做的踹燕转体360°和不用手帮助的结环转体360°;阿列克山德罗娃做的上体侧倒侧劈腿转体360°和抛器械后连续3次伊柳辛接器械等动作,使人耳目一新。更令人惊叹的是她们能把这些创新难度和其它转体或平衡难度连接起来做,出现以连续体相接的联合难度,使观者目不暇接,练者一气呵成,达到形美感目、神美感心的微妙境地。这种作为艺术美的创造性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难度美,使人真切感受到运动员本质力量中所潜在无穷能力,从而悟出不断追求新领域的真谛。超级秘书网
2.6人体与器械的配合之美
艺术体操器械有绳、圈、球、棒、带,不同器械均由不同的材料特制而成,轻便别致容易操手。若巧妙配合,使器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抛、接、踢、滚动、绕、等等。都能表现出许多高超动作,运动员有序地变化队形,器械的相互交换,空间与地面、人与器械的结合形成动态图案。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人与器械和谐一致。
3艺术体操音乐美的研究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的,不仅烘托气氛,更是各种形态和技术展示的艺术手段,所以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曲调优美、风格鲜明的音乐,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激情,突出个性,增加动作的感染力,还可以增强表演的气氛和艺术感染力,动作是声音的形象化,是表达音乐形态和内涵,优美的音乐的开始,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运动员心情和意境受音乐旋律的启迪,从而产生艺术创造的激情,随着音乐的旋律,用全身的器官尽情地自如地表现动作。使音乐形象和动作达到完美的统一,给裁判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4结论
艺术体操只有以高难的技巧动作、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旋律、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力等各种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完美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产生强烈的审美力量。若忽略了任何一个部分,如技巧难度太低,音乐旋律不动听,造型不美,神形分离等等均会对整套动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艺术体操中(下转178页)(上接177页)绝不能把难度技巧、舞蹈、造型、器械、音乐等等看成是各自孤立的、个别的,而应严格地按照每一部分美的规律进行编排,并把它们和谐、完整地统一。一套艺术体操动作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各方面的美融为一体,才能获得最佳整体效果,创造最美的艺术境界,其美的特征及美学价值才能得以最完美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大众艺术体操
【2】杨鹏飞.艺术体操的美学研究[M].武汉体育学院学院.2001年04期
篇8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篇9
>>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的正确引导分析 论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自媒体时代的微博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如何引导网络舆论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试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艺术 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强化 自媒体格局下的新闻舆论引导与对策确定 自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建构 自媒体时代舆论危机的应对 浅析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战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监督与引导反思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论娱乐新闻的舆论引导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媒类人才舆论引导能力培养的内涵研究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艺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胡国华:《想全部封锁资讯不可能管理媒体不是什么都不让报》,2007年2月7日,《南方都市报》。
③见#f=dupdate。
④作者王册,载2016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⑤鲁迅:《文艺与革命(并冬芬来信)》,《三闲集・文艺与革命》。
⑥见2016年5月5日《人民日报》。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刘云山出席[N].人民日报,2016-2-20.
[2]佟慧娟.无法复制的感动――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把光明献给你》创作体会[EB/OL].http://.cn/zt/2013-11/05/cms1600
756article.shtml?nodes=_3287.
篇10
一、创设美的情境、展示语言魅力
很多文章文质兼美、给人以丰富的启迪。在谈古道今、写景抒情、托物言志中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尤其是散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那种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让学生走进作品中去想象、去领悟。如朱自清的《绿》,在课件设计上,可用“Flash”等开发软件自制一幅绿色与流水相映的有动感的画面作为封面,亦可寻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符能展示“绿”的视频片断,使学生在具体的画面中去把握语言美、大自然的美。为了更好地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首先把文章显示出来,在要着重分析的字词句中设置热键,以动感的形式对字词句进行注释。还可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与理解。在《绿》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有特色的动词,在软件的设计上,可通过“Authorware”函数控制让学生在电脑上填写相应的动词,电脑有对错判断,有答案提示,还可以把朱自清的《歌声》一文显示出来,通过阅读对比分析,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应用。这样学生就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和谐的画面可以再现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使人们的想象跨越时空。可以表现出作品的情思、韵味,突出主题思想。如在讲授的词《沁园春·长沙》时,可先设计一张秋天的“枫林图”来体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接着用视频来表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各个视频都可以通过定格一个画面作为讲解的背景。这样学生就可以尽量从画面上去想象,才可能进一步理解所抒发的情感。同样在《水调歌头·游泳》的学习中,可以引用畅游长江的历史照片作为背景,同时播放配乐朗诵,激发起学生的激情,从而才能领会的诗词。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朗读既是讲究艺术性,又是帮助学生审美、理解课文的有力手段。设计时,对许多文章许多文段的处理可先以语言的美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一段富于感染力的朗读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与富于表现力的画面相配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和谐美,可以烘托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也正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最大的不同,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讲究的就是一种艺术性。
二、增加教学容量、美化教学结构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更能增加知识容量,做到讲练结合,突破重点、难点。如在设计《雷雨》的教学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预习篇,包括精彩片断的朗读欣赏,故事发展的基本情节,分场景等。二是讲解篇,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语言特色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等。有些环节可以用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边分析边动手做。三是提高篇或扩展篇,可提供对比阅读的文章,进行巩固练习以及对应的作文训练。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突破了教材的重点,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难点,又通过电教手段变“静”为“动”,变“点”为“线”,变“线”为“面”,集声色画乐为一体,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这种多媒体设计无疑也体现了整个教学结构的艺术性。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必然引起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尤其是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巨大变化,可以促进教学双边活动的进行。如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表现在交代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进行评价分析、解答疑难问题、强化知识记忆等,使学生能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培养相应的能力。有的地方在小学教育中就进行了结合电教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看、听、说、写、想”的能力,这种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更应该加以运用。
四、增大阅读容量、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如何快速阅读,准确理解阅读文段的文意,并根据要求做完相应的练习,成为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可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首先教师要编制有代表性的阅读文章,在文章中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对难懂的字词通过热键方式,可随时查询和讲解。然后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题让学生完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展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的竞赛,电脑自动检测与评分。可见多媒体手段的引进,一是可以增加阅读量,二是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与学生的反应能力,不失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