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行动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3 13:2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行动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行动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 总体规划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重点在于中长期的发展控制,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具体依据,但必须根据总体规划进行编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项目在物质空间上的定位和落实为手段,偏重于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理想状态的描绘,是终极蓝图式的规划[1],规划实施的指导性差,在规划实施中面临着或被违反或需反复修编的境况。
1现有规划体系的缺陷
总体规划的蓝图不可能与城市发展道路完全相符,首先在于城市未来的不可确定性;其次在于总体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终极性定位和静态思维,忽略了实施过程和实施机制;最后,在于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如近年来城市与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市场推动机制还不健全、受政治因素影响大等。根据总体规划而来的详细规划依然无法摆脱这种缺陷。为了突出规划指导作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强化了近期建设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但近期建设规划更多还是作为总体规划基础上的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的罗列,实施的指导作用仍有不足。
2.1工作组织与运作程序
《海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是2004年3月经嘉兴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通过的,在第一轮近期规划完成后的2009年,由海盐县规划管理部门牵头开展近期建设规划的调研工作,力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把3-5年内城市建设任务在开发重点、方向、时序、空间上进一步落实与明确,并确定重要建设项目的重要举措,提出2009~2011年建设规划及后两年的延续考虑。该调研报告最后经过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委会审议,并以县委、县政府文件《海盐县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形式确定为全县性的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2.2重点几项工作
2.2.1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
通过对过去5年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客观评价,认为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海盐县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总体规划目标实现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公共投入不足且不集中,影响城市发展的道路框架、土地使用、城中村、城市特色等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
2.2.2确定城市发展策略
基于海盐县在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定位,及交通区位进一步改善、填海围垦工程的实施等,同时正逢国家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形成宽松的货币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抓住城市开发建设的有利机遇,力求加大投入和拆迁、建设力度,实现城市框架形成、功能提升、特色显现的目标,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两路两区”为中心引领城市开发建设新局面,以外接高铁内畅路网提升区位价值,以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城市功能,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充分融合彰显城市特色、品位。
2.2.3确定重点发展地区与重大建设项目
到2011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主城区的主要道路框架基本建成,建成主干道路约38.7公里,形成五横四纵的交通格局;交通联系启动建设;在25KM2建成区范围内形成设施齐全、建设节约集约的城市功能区;重要区块、路段城中村问题基本解决,完成农房拆迁约3700户 ;通过整理可腾出约1万亩建设用地,力争3年内3000亩经营性用地推出,其中房地产开发用地不少于1500亩。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房建设、房地产开发三年实现100亿的建设投资规模。
为了确保城市规划实施的连续性,2012-2013年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完成滨海新城中央水系景观建设,为区域开发营造环境;城北功能区围绕客运中心项目建设商贸、物流等产业综合区;研究启动东西大道改城市道路。
2.2.4保障规划实施的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
将城市规划从法律文件上升为全县性的城市建设行动指南,确保了共同推进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建立以城市竞争力为导向的、动态、连续和各方参与的规划体系,不断提高规划、经营、管理城市的水平。积极引导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加大征迁与安置房建设力度,以“有形改造”与“无形改造”相结合加快改造城中村,确保各类项目的实施。
2.3实施效果
通过首个三年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01亿投资,156个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得以加强,提升城市功能,带动老区提升、新区开发的旗舰项目纷纷建成,海盐成为浙北海岸线上的璀璨明珠。
3对于行动规划的思考
3.1行动规划的概念
行动规划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被定义为“在地方层次上解决问题的、实施导向的规划过程”,并体现了“规划和行动走到一起并相互融合”[2]。行动规划具有短期性和直接性特点,与传统规划侧重终极蓝图、体现静态思维相比,更注重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控制和把握,特别为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实施所需要,成为城乡规划体系中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3.2行动规划的意义
海盐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符合了当前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首先,它维护和促进了总体规划的实施;其次,它的多元化目标促成多赢的局面,对于政府来说,实现了培育和发展城市竞争力、吸引投资、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等政治目标,对于市场来说,给予更加清晰的市场预期(城市发展重点、每年推出土地等信息公开明确),对于市民来说给予更可感知和把握的家园近期建设计划,居住环境和配套功能得到迅速改善;最后,它将平面蓝图增加了时间维度,对于时间节点的把握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3.3行动规划改进方向
回顾海盐县首轮(2009-2011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应该加强公众参与,特别在计划决策和制订阶段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增加实现目标多样性;加强实施机制的研究,保障措施和方式的多元化。在第二轮(2012-2014)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有所改进。
4 结语
加强动态规划研究和编制,有助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同时辨证解决城市规划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战略性、原则性内容,在总体规划中体现;变的是战术性、具体性内容,以不断适应现实环境,最终还是服从于战略规划所确定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晔华,闫旭东,赵旭花.从终极蓝图到滚动规划[J].山西建筑,2007(10).
2 陈玮玮.行动规划:完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方法探索[J].规划师,2007(9).
篇2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按照“不能等事故发生再倒查是谁的责任;不能等隐患变成事故再倒查整改隐患;不能等事故救援不力再倒查应急准备;不能等吸取教训再倒查政策机制;不能等事故问责再倒查履职尽责”的五个不能要求,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坚决整治制约安全发展的突出矛盾,坚决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除隐患、防风险。切实在转变理念、狠抓治本上下功夫,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持续下降,较大事故有效遏制,全区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安全生产保障。
二、主要任务
推动各生产经营单位坚持以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务必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切实解决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红线意识不强、安全责任缺位、隐患排查不扎实和抓落实存在很大差距等突出问题;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由企业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重点分2个专题和危险化学品领域深入推动实施。
(一)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一是组织观看专题片。全区各生产经营单位要集中组织观看学习“生命重于泰山——学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二是集中开展学习教育。各生产经营单位要组织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轮训,推进学习教育全覆盖。三是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压紧压实安全责任。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个必须落实”》40条刚性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四是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修订完善安全设防标准。
(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题。一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深入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个必须落实”》等若干规定,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的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加强安全考核,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2021年底前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二是企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等,加强动态分级管理,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实现可防可控,2021年底前各类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三是企业加大安全投入,用足用好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支持安全技术设备设施改造等有关财税政策,重点用于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推进各重点行业领域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通过实施安责险,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设,分行业领域明确3年建设任务,突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日常化、显性化,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规范化。五是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举报奖励和教育培训等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监督。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一是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2022年底前所有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工艺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必须实现自动化控制。二是完善落实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等支持政策措施,2022年底前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并持续推进其他有关企业搬迁改造。
(四)危险废物等安全整治。要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重点整治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督促企业对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组织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相应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确保人身安全。
三、时间步骤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按程序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计划和2个专题实施方案、2个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开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作出具体安排。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12月)。各单位要深入分析一些地方和行业领域复工复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主客观原因,对单位重点场所、关键环节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治理,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整改要求,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加快推进实施,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动态更新“两个清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推动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深入分析安全生产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深挖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补充完善的具体制度,逐项推动落实。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深刻认识做好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重要性,强化领导责任,勇于担当作为,层层抓好组织实施,绝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
为确保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效开展,区应急管理局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部署专项整治行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危化科,具体负责综合协调、沟通联络、组织调度等日常工作。各单位要制定本行业领域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安全督查手册,推动企业每个岗位都要制定安全岗位手册。
(二)提升保障能力。企业要不断增加安全投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管理。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实施安责险制度,推动保险机构落实事故预防技术规范,切实发挥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
篇3
(2021-2023年)
一、工作目标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带动、行业对标、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培育等行动,支持企业加速提升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加大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工业迈向产业链高端、价值链顶端、技术链尖端。到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35%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工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构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技术改造年度目标
——2021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30%以上。
——2022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32%以上。
——2023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35%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重点项目引领行动。
时间节点:每年滚动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工业投资稳步回升,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
实施重点:《自治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进一步明确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纺织等行业领域的技术改造重点和方向。建立重点技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发挥技改贴息和综合奖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自治区层面重点推动投资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各地市重点推动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200个左右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各县(市、区)重点推动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二)对标提升行动。
时间节点:到2023年树立10家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行业标杆企业。
实施重点:推动对标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展开。修改完善《自治区对标奖励管理办法》,围绕自治区确定的重点特色产业,推动对标工作由普遍覆盖向重点深化转变,组织开展对标能力提升示范工程,引导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等领域企业找准对标对象、对标要素和对标方法,每年树立5家左右国内领先的行业标杆企业并给予奖励,示范带动更多企业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上取得突破,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三)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时间节点:2021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培育1家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5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到2023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00家以上,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个以上,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5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3-5家,各类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20个。
实施重点: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每年培育3-5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知名院校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在各工业园区布局建设若干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认证认可关键技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支持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单位,组建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每年培育1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四)关键技术攻关行动。
时间节点: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具有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到2023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5项以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40项以上,争取20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列入国家目录,一批产业创新短板和难点得到突破,并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重点:聚焦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每年实施5项左右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15项左右关键共性技术揭榜攻关。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在高端装备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我区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宁夏银保监局,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五)行业标准提升行动。
时间节点:到2023年,新增主导制(修)订3个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重点领域打造3个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准化试点示范区(项目)。
实施重点:围绕制造业基础、智能制造、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兴产业、制造安全与服务、绿色制造、现代煤化工七个方面,构建系统协调、需求导向、创新引领的先进制造业标准体系,提升企业产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构建宁夏煤化工产业标准体系。建立宁夏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智能刮板输送机、焊接机器人等一批具有智能化要素产品的团体标准,在高端轴承、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制定若干“领跑者”标准。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争创中国工业大奖、中国质量奖、国家级质量标杆。(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市场监管厅,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六)服务型制造转型行动。
时间节点:2021年培育和认定国家、自治区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15个、工业设计中心3个。到2023年,培育和认定国家、自治区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50个,工业设计中心10个。
实施重点:推动创新设计发展,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和应用,重点强化创新设计对绿色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服务支撑,鼓励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设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引导工业企业以价值链延伸与再造为重点,从提品向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增强咨询设计、项目承接等系统解决能力,面向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承揽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EPC)和交钥匙工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中小制造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金融等各环节有机融合,推广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提高供应链的市场响应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稳定性。(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市场监管厅,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优惠政策落实。认真贯彻执行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强基等政策。 落实自治区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各项政策,确保“要素跟着项目走”,协调解决重点项目用水、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问题。发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主要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有力撬动企业扩大投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篇4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路,将助力脱贫攻坚与团的各领域工作紧密结合,坚持瞄准贫困地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体现共青团工作特色、纳入党政扶贫开发工作盘子的原则,创新工作载体,完善支持机制,组织动员全州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自觉投身脱贫攻坚实践,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二、目标任务
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全州2018年1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以智力扶贫为重点,实施助力生产脱贫、教育脱贫、人才脱贫和开展公益扶贫、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等具体行动,通过2016-2018年三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贫困地区青少年整体素质明显提升;贫困乡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比例大幅增加;共青团组织挂钩的贫困村以及团干部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地区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共青团组织及广大团员青年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共青团自身建设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得到切实加强。
三、工作内容
按照《大理州贫困乡村出列和贫困人口减贫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一)助力生产脱贫
1.强化团属资源支持。整合并深入实施“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共青团希望水窖“1+X”公益活动等团属扶贫项目,三年累计投入扶贫信贷资金不少于2亿元,并重点向300个贫困村倾斜。依托大理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青年创业帮扶项目,至2018年,累计直接投入资金不少于500万元,采取项目补助、产业覆盖、技能培训、资金互助等形式,2016年起,每年扶持不少于300名农村青年、“直过民族”青年创业发展。充分激发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鼓励青联委员到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推动青年种养殖大户与贫困群众开展合作种植、合作养殖,动员青年企业家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提升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吸纳贫困青年就地就业。
2.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就业、见习信息机制,依托青联委员联系点、“青年创业州长奖”获奖企业、“青年文明号”等组织机构,募集一批岗位定向优先解决贫困村青年就业。探索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至2018年,累计建立“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50个,提供就业见习岗位500个,帮助不少于1000名农村青年提升素质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实用技能创业培训,开设“青年脱贫致富分享课堂”,重点提高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对象、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能人等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县级“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2016年完成大理、祥云、宾川、永平、洱源、剑川等县市的“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建设,为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提供金融知识培训、政策咨询和服务支持。
3.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完善创业“资金+导师+政策”链条,着眼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从资金、技术、电商培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导师和骨干队伍培育,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青年开设网店。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技术指导和小额信贷支持,帮助解决青年电商创业的资金问题。2017年,组织青年电商创业大赛,促进青年电商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电商与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对接,促进青年电商与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二)助力教育脱贫
1.开展贫困青少年助学行动。建立大理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其希望工程共同体(县市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公益体系,2016年启动并完成全州贫困青少年群体现状调查试点工作,全面推广运用“大理州贫困青少年救助管理系统”,对贫困青少年群体建档立卡、精准对接。深化希望工程、希望之星、“圆梦行动”等品牌工作,三年累计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每年资助不少于1000名贫困学生,对“贫困读书郎”这一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助学帮扶。
2.着力发展校外教育。2016年起,联合农业、人社等政府职能部门,与职业技工学校、专业培训机构、企业合作开展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到2018年底将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学习技能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和农村贫困青年劳动力培训一遍,确保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至少1门致富技能。
3.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分类帮扶。2016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建立完善全州青少年“大维权”工作体系,将社会闲散青年纳入就业培训工作计划,优先安排有就业意愿的社会闲散青年参加职业培训;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建立“帮教档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和方法开展帮教活动;建立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机制,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参与帮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返乡、复学、就业;做好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寄养、生活照料等安置工作,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及时给予临时性生活救助;实施“春暖人间――关爱贫困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开展贫困留守儿童调查,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救助;帮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解决生活、学习、就医方面的困难,最大限度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能上学,能就医,能融入社会正常生活。
(三)助力人才脱贫
1.组建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分级组建以团干部、团员、青年技术能手为骨干的“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和“青年志愿者宣讲团”,覆盖全州11个贫困县33个建档立卡的贫困乡镇和300个贫困村,其中,2016年覆盖出列计划的4个县、16个乡镇、172个村;2017年覆盖出列计划的4个县、13个乡镇、101个村;2018年覆盖出列计划的3个县、4个乡镇、27个村,从政策宣讲、脱贫宣传、项目对接、智力支持等方面强化对口脱贫工作,在落实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和项目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积极为贫困乡村、贫困群众脱贫贡献力量。
2.培育贫困地区本土青年领头人。深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优先选拔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青年典型参与各级党政、共青团系统组织的评选活动,用青年身边的优秀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加强对乡镇直属团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村团(总)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工作指导和创业帮扶,优先推荐申请小额贷款或扶贫贴息、优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外出研修、优先给予项目和政策扶持、优先推优入党,引导其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积极作用。
3.实施基层志愿扶贫项目。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服务岗位,至2018年累计招募不少于150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展青年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的项目和载体,发挥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作用,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贫困地区参与调查访问、政策宣传、科技服务等工作。
(四)加强公益扶贫
1.发挥“希望工程”品牌优势。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扩大资金募集规模,在继续向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小学、持续做好 “圆梦行动”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大力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并探索开展希望厨房、希望书屋、希望卫生室、希望音乐教室、希望体育场等希望工程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寄宿条件,促进农村基层基础教育条件不断改善。
2.创新公益扶贫手段。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众筹、众扶、众帮的扶贫模式,引导公益扶贫重心下移。利用“青年之声”网络平台,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广泛开展微捐赠、微公益活动,建立“人人可公益”的扶贫渠道。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合作,争取项目、资金多方位进入扶贫领域,并把募集的资金、项目精准对接到村到户到人,让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切实落到贫困群众的身上。
3.加强医疗公益扶贫。2016年起,将先天性心脏病救助、“微笑列车”唇腭裂患者矫治项目等免费医疗资源优先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发动医疗爱心企业和爱心医院积极参与精准医疗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家庭患者减轻医疗费用。动员有专业技能的医疗卫生系统青年志愿者对重大疾病、特殊疾病、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定期医疗关怀。
(五)着力强基固本
1.加强贫困地区团建。坚持党建带团建,以党的工作、活动阵地为依托,以脱贫攻坚项目为载体,全面活跃乡村两级团组织。加强对贫困地区基层团组织的关心、指导和扶持,针对贫困地区农村青年区域聚集特点,以2016年村级团组织集中换届为契机,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青年致富带头人、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等吸纳到村、合作组织团组织班子中来,夯实贫困地区团的工作基础和工作力量。
篇5
(2021-2023年)
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工业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必须始终坚持把规上工业培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壮大我市规上工业企业队伍,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奋力打造智造名城,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强化政策引导、深化梯度培育、优化服务举措、加大考核激励,全面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三年递增行动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到2023年底,累计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00家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其中: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40家,总数达到2000家以上。(详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年递增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目标任务分解表)
二、重点任务
(一)千方百计“双招双引”。立足芜湖产业特色,谋划一批打基础、补短板、促升级、增动能的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项目落地开工,建立完善的项目协调、推进和落实机制。市与县级统计、经信部门和投促中心(局)加强沟通,超前谋划招商引资项目升规工作。(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投促中心、市统计局、市经信局)
(二)建立升规企业培育库。梯度培育规上企业后备力量,各县(市)区、开发区重点摸排招商引资工业项目、规下高新技术企业、年营业收入1000万-2000万的规下工业企业、“分改子”企业以及基础好、成长性强、有望升规的“个转企”,建立升规企业培育库,加快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规上企业培育梯队。各县(市)区、开发区探索“升规企业”包保联系责任制,加强对重点培育企业的帮扶、指导、服务,助推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规模以上,并升规入统。(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经信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促进新项目投产升规。各县(市)区、开发区全面梳理近3年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和在建工业项目,分类指导,专人服务,确保每年竣工的重点工业项目“早投产、早升规”。对已签约项目,加快推动落地转化、开工建设;对于在建项目,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建成投产升规;积极盘活现有厂房等存量工业资源,下大力气招引一批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优质项目。(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投促中心)
(四)加大临退企业帮扶力度。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建立规上工业企业退库预警机制,全面分析临退企业近3年指标变化情况,每半年报告规上工业企业临退帮扶情况。加强对当年预计营业收入跌破2000万元,以及停产半停产和经营异常企业监测,一企一策,专人帮扶,靶向施策。(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五)指导企业依法入统。市与县级统计、经信部门要采取“大班培训、小班辅导、上门指导”等多种方式定期开展升规企业业务知识培训,指导企业熟悉升规入统的程序、要求、时间节点等,助力企业增强统计意识,夯实工作基础,规范报表流程,做到成熟一家、审核一家、申报一家。(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六)探索设立“个转企”绿色通道。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协调市场监管、税务、社保、不动产登记以及其他各类行政审批部门为个转企简化审批流程,落实国家税费相关政策,并进行全流程跟踪、协调、督办,为推进“个转企”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数据局、市各相关行政审批部门)
(七)加大企业培训力度。对“升规企业培育库”的企业统一纳入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根据升规培育企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培训,帮助企业增强管理能力,降本增效,促进培育企业快速成长。(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八)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当年首次升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万元奖补;对2021年(含)以后升规且连续三年在规的工业企业再给予10万元“稳规”激励。对当年首次升规且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及以上的,给予企业管理团队30万元奖励。奖补资金由市与县(市)区、开发区两级按现行财政体制分级承担。其中,市与县(含无为市、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湾沚区、繁昌区)按2:8比例、市与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按4:6比例承担。(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九)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加大产融合作政策扶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与“升规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进行对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升规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加大对新升规企业信贷支持。积极推介芜湖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帮助拟升规企业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对接,提高融资获得率。推动小额担保贷款优先向“个转企”和“小升规”企业倾斜。(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芜湖市中心支行、芜湖银保监分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工业经济运行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递增行动计划,相关责任单位依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工作落实。领导小组定期调度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听取各县(市)区、开发区、各相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升规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对各县(市)区、开发区的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制定规上工业企业递增行动计划,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切实形成工作合力。(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投促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加大调度监测。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月度监测制度,全面掌握重点培育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市与县级经信、统计、税务、科技、财政、市场监管、发改等部门和投促中心(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确保重点培育企业按照要求做好升规入统等工作。(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投促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大数据中心)
(三)完善激励机制。将年度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指标任务,作为市对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业经济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当年新上、当年投产、当年升规”的项目同步纳入招商引资考核重要内容。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建立小升规工作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投促中心)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市)区、开发区要深入宣传国家、省、市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让小微企业广泛知晓、用足用活政策。要加强典型宣传报道,树立一批“小升规”的先进典型,增强小升规企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局)
附件:规上工业企业三年递增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目标任务分解表
附件
规上工业企业三年递增行动计划(2021-2023)
目标任务分解表
县区
2021年净增数
2022年净增数
2023年净增数
全市
240
260
300
镜湖区
弋江区
32
34
39
鸠江区
34
37
43
湾沚区
41
42
49
繁昌区
33
36
41
无为市
27
29
34
南陵县
19
21
24
经济技术开发区
39
45
52
三山经济开发区
15
16
18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法院、检察院,芜湖军分区。
篇6
一、国家及部分省、市有关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举措
1.国家层面上的政策解读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民办园和公办园两种性质的幼儿园从政策上平等看待,这给予了民办幼儿园更好的地位和发展空间。
2.各省、市的可行性尝试
在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的大环境下,各级地市纷纷依据自身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及优惠措施,鼓励并推动民办幼儿园发展。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对创建新等级的民办幼儿园进行扶持和引导。
二、大环境下的民办幼儿园发展状况
从1996年至2011年,全国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由13.06%上升到55.33%。在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境况下,民办幼儿园有了量的突破,但在质的方面却不容乐观。
1.品质差距大,资源不均衡
社会资源办园在扩充、繁荣学前教育方面功不可没,但其追逐利润这一根本不可改变。大多民办幼儿园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这一标准,仅仅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教育场所,设备简陋,师资不稳,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空间。
2.无证园不断,安全问题多
无证幼儿园问题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存在,它因市场有一定需求量而赖以存在关闭难、引导难、设施设备差、幼儿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3.师资不稳定,提升难度大
笔者曾在郑州市调研四所民办幼儿园,据第一手材料显示,民办幼儿园教师获得再次培训的机会少,专业提升缓慢;教师队伍年轻化,25岁以下教师占调查人数的58%以上,并且存在上升趋势;教师社会保障不到位,流动性强,教龄短。以上情况具有普遍性,师资不稳已经成为民办幼儿园提升品质的一大障碍。
4.公益性较弱,盈利目的强
民办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另一种基石,公益性却大打折扣,收费逐年提升。品质稍好的园所定位高、收费高,并以特色教学等强化品牌,达到高收费的目的。这就导致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家长择园等问题,公办幼儿园招生压力加大。
三、民办幼儿园发展前景及策略
1.大力拓展普惠性
普惠性民办园在未来是民办幼儿园的主体方向,将有极大一部分民办幼儿园纳入普惠体系,以解决公办幼儿园缺位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公和紧张。
(1)普惠性的界定。普惠性是优先照顾广大民众对学前教育需求即质优价廉而定位的。
(2)相关政策优惠。在新的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意见指导下,全国各省市会根据本地市经济发展情况,出台本地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标准,并一并推出相关优惠、奖补配套政策。
2.民办幼儿园发展空间
在未来三年或更长远,学前教育基本会形成公办民办并存,普惠占主导的一套体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未来格局中将是一个走主体、一个走高端,两极分化。
(1)公办幼儿园发展缓慢,民办市场仍然较大。公办园受财力、人力等多方面制约,运营成本较大,在未来会有缓慢的发展,但不会达到挤压民办幼儿园市场的地位。
(2)民办幼儿园发展稳定,两极分化严重。民办园在过去市场和政策的刺激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未来,民办幼儿园仍会有一定量的增长,增幅放缓,发展日趋稳定。
3.切实做好自我定位
民办学前教育市场粗放式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在未来,只有做好自我评价,找准在市场中的定位,并采取自身和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获取更足的发展资源。
(1)立足普惠性。在未来三年,各省市普惠性幼儿园要占据幼儿园总数的80%,甚至会达到90%,剩余10%是高端份额市场。大多数民办幼儿园都会在抉择中,靠向普惠性,与政府合作,纳入普惠体系,享受政策优惠。
(2)争夺尖端性。教育质量永远是所有幼儿园的立足之本,也是活力之源。无论什么性质的幼儿园,想要谋发展必须提升办园质量,以质量为本。在质量达到一定基础时,可以争夺区域内高端市场。部分普惠性幼儿园也可以采取阶段性发展等方式,努力向上发展。
篇7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加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发开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和“14+4”产业集群的打造,广西经济社会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也对广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2010年3月5~9日,广西举行了“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行”活动,通过组织广西高校到北部湾经济区现场考察、与部分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等,推动高校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目前,广西部分大专院校和中职校已分别与钦州、防城港、北海、南宁四市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94项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内容包括联合办学、人才培养、员工培训、重大科研课题研究、毕业生就业机制、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医疗等各个方面。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积极主动与桂林、南宁、柳州、百色、梧州、北海等市的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对接,加快筹建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管理监测及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研究中心;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将学校的26名教授分3批派赴北部湾,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进一步拓宽与北部湾企业的横向合作空间。
2010年8月27日,广西《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围绕“一个主线”,即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为主线;突出“四个面向”,即面向产业大发展、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面向新农村建设大跨越、面向思想文化大繁荣。
实施8大工程,完成30个项目
根据《行动计划》的部署,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将实施8大工程,完成30个具体项目,为广西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撑。为此,广西成立了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领导小组,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将支持行动计划的项目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
篇8
一、敏感捕捉 准确判断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进行有选择和有效果的传播。作为都市报的新闻报道价值判断,就是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准确判定。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这一新闻事件,无疑既有重大的宣传价值,又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从宣传价值来看。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是一个重大事件,这一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包括13项: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村卫生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蓝天碧水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标准化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城市公共交通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就业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市区“三无”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两年行动计划。这13项计划像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民生画卷,将在襄阳大地上徐徐铺展。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助、幼有所教,住有所居。既是人民群众共同的心曲,也是襄阳市委、市政府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最根本的原动力。这一民生行动计划对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提振人们发展的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襄阳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作为一个重大事件报道,无疑具有绝对的针对性、重要性、重大性和权威性。
从新闻价值来看。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要看其有没有新闻价值,即该事件有没有时新性、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是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交叉最多、结合最好的一个重大新闻事件。这项工程体现了襄阳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关怀,是襄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造福人民群众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民生行动计划如何落实、怎样落实、落实后人民群众会得到什么好处等等,这些都是襄阳市各界群众高度关心关注的焦点。
因此,敏感准确的价值判断使楚天快报编辑部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突出报道主题、选定报道角度等方面有了衡量和选择的标准,为提高报道质量、达到宣传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策划 突出创新
大家知道,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报道所作的组织、设计和规划。也就是报道者根据事物发展规律、新闻报道规律,进行组织谋划,达到最佳报道效果的创造性劳动过程。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系列报道的出台,是楚天快报编辑部经过认真思考缜密策划的。
在此组报道策划前,楚天快报编辑部就清楚地认识到,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这一重大决策的确定,是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思路,又经过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行动计划的意见和建议,草案初稿才能出炉。草案出来后,再经人大、政协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最后经市委、市政府科学认定出台。对这样一个新闻事件,楚天快报编委会开始对报道进行研究时,发现要做好这次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不仅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还存在着下列局限性:
1.内容重要,但形式简洁。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对襄阳市委、市政府和近600万人民群众来说非常重要,但这次报道的主要事件只是一个“行动计划”仪式,如何进行报道,需要创新方式。
2.事件重大,但呈现简单。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事件报道价值、全市上下十分关注,这是毫无疑问的。这说明什么?说明要报道的事件非常重大,但表现形式只是召开了一个新闻会,仅仅是一个仪式,呈现的形式简单。
3.读者关注,但信息很少。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是与全市近600万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重大事件,读者非常关注,但截至新闻会的晚上,相关部门提供给报社的资料只是一份非常简单的简介而已,可用的信息非常有限。
4.主题多样,但事件单一。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包括13个方面的重大主题,但这么多主题只通过一个新闻仪式事件来表现,太单一。
5.突出报道,但时间有限。作为襄阳市民生工程的一件重大事件,湖北省委领导、襄阳市委领导的要求和读者的愿望都是要进行突出报道,但整个新闻仪式不到一个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出报道整个事件,显然采访时间紧张。
在如此情况下,《楚天快报》报社领导经过研究后,决定采用系列报道的表现形式,将13个民生内容全部亮相。同时,确定了整个报道指导思想、报道思路、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手段等,选调采编精兵强将,进行具体细致分工,从材料准备、采访、写作、编排、报道方式、要达到的效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这组报道的内容安排上,《楚天快报》报社领导确定采用系列报道形式,既要有背景深度纵向分析,又要通过现状展示、百姓期待、政府承诺和工作目标等四个方面来横向展开。在报道手段上,既要有平面媒体常规表现手法,又要有突破常规的手段。在编排方式上,既要把握报道主题、突出重点,又要合理设计版面,体现美观大气。并且从材料准备、问题设计、报道方式、稿件体裁、写作重点一一进行了敲定,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推敲。
精心的组织策划保证了采编工作的顺利进行。采编人员根据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事件的采编,确保了此次事件采编报道的准确、全面,达到把握主题,突出价值,精心组织,做大、做深、做透、做活、做优报道的总体要求,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每个环节工作任务。
三、把握导向 关注民生
在组织策划这次报道过程中,楚天快报编委会非常重视舆论引导的正确把握。这一点,在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的报道中得到充分体现。13篇系列报道见报后,得到襄阳市委领导和新闻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赏,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大家说,这组报道正确的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反映了报道主题。
在这次报道中,楚天快报编委会把正确导向摆在首要位置。首先做到了正确把握主题。在整体报道中,重点突出民生工程是襄阳市委、市政府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的结果,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民众的结果。阐明了襄阳市委、市政府的“民生观”,指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通过这组报道,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的目标上来。
篇9
一、背景介绍
D公司是国内一家著名的日化企业,在与世界500强的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企业,长达近20年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已经成为国内牙膏行业的扛鼎者。虽然D公司目前已经是股份公司,但因其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在做年度营销规划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二、主要问题
首先,整个营销规划缺乏系统性。营销中心没有整合所有资源,缺乏系统规划,使得各个部门各自规划本部门的年度工作,甚至市场部、销售部与销售支持部门之间的年度规划出现很大的分歧;
其次,目标与策略、行动计划缺乏逻辑联动。目标与策略的制定缺乏逻辑关联,目标的实现就成空谈;营销策略也缺乏行动计划的支撑,行动计划在实施的时候就显得尤为混乱;
第三是目标单一,非营销目标。目标仅仅是简单的销售目标,非营销目标,没有市场目标、销售过程目标等,没有形成整体的目标体系;
第四,策略与行动计划混合。有些策略像行动计划,缺乏提炼,策略难以指导行动计划;而有些行动计划不够详细,更像营销策略,无法落地,更难考核和实施。同时行动计划没有落实到责任人。
最后,营销预算难控制,缺乏规划。在做预算时,费用名目不统一,归口困难;而且因为名目混乱,整个营销预算难以控制,不知道哪些费用该多,哪些费用该少;在使用费用时,又过于谨慎,导致年初费用过紧,年底费用过松的局面。
三、指导思想
为了改善年度营销规划的问题,我们与D公司就年度营销规划形成咨询合作。我们针对D公司的状况,提出了以下的合作指导思想。
1、长期合作
因D公司的年度营销规划问题由来已久,同时限于体制因素,要进行彻底的改善其年度规划问题,需要长期合作。我们签订三年合作期限,在第一年以我们为主,D公司为辅来进行年度规划;第二年则是双方共同进行年度规划;第三年则以D公司为主,我们为指导来进行年度营销规划。
从后面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三年的合作很好的解决了D公司的长期所积累的问题,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2、逐年递进提高年度营销规划水准
第一年,由粗放化到标准化。改变以往每个部门各自进行营销规划的局面,建立一套适合D公司的标准化年度营销规划,注重年度营销规划的系统性和标准性。
第二年,由标准化到精确化。精确化表现在年度规划的目标、策略和行动计划的精确性,符合D公司当年的实际情况,注重年度营销规划的精确指导。
第三年,由精确化到精细化。精细化就更注重年度营销规划对区域的参与和指导性,注重为年度营销规划在执行中提供保障。
四、项目运作
第一年,标准化
在与D公司管理层进行深度访谈和D公司以往年度营销规划的研究分析后,我们针对D公司的现状,采取了几大措施,将D公司的年度营销规划由粗放化转变为标准化。
措施一:强调并明确年度规划的意义和原则。
年度营销规划对D公司的意义而言主要在于:通过年度营销规划,D公司能够将公司营销战略思想转变为营销策略;能够明确第二年公司整体发展策略和营运目标;能够明确各个部门/中心的年度目标和匹配资源;能够明确各个部门/中心的年度行动计划;能够指导有效指导各个部门/中心的运作,使得公司在第二年能够系统进行营销工作。
为制定好年度营销规划,我们特地针对D公司的情况,拟定以下年度营销规划的原则
1、 由上而下的原则,
从公司到营销中心;从营销中心到各个部门;从销售部到各个区域,保证年度营销思路、目标、策略和行动计划能够逐级得到分解和落实。
2、 系统整合与总分结合
改变以往各自规划的局面,从公司整体来规划年度营销工作,既有营销部门,也有生产、财务等部门参与其中;首先确定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和总的资源,然后各个部门根据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和资源,分解各自部门的目标,并制定策略和行动计划。
措施二:确定目标体系
1、 目标体系完善
除销售量和销售额目标外,还增加了市场目标,包括:品牌目标、产品推广目标;销售过程目标,包括:终端渠道目标、客户发展目标、区域市场发展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营销目标,而非简单的销售量(额)的目标,也便于对目标完成的过程控制
2、 规范目标确定,改变简单的行政命令。
D公司以往的目标确定是根据公司的行政命令,带有“拍脑袋”的性质。该如何确定年度目标?我们认为应该从行业趋势、公司整体业绩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业绩来分析出D公司面临的内外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再确定年度营销目标。我们根据AC尼尔森数据及D公司前一年的销售数据,分析整个牙膏行业的趋势和D公司的营运状况;并分别回顾销售部、市场部、销售支持部门的工作业绩;运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D公司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确定出来年的营销指导思想和方向,并将之转化成年度营销目标。
措施三:围绕目标,制定策略和行动计划
年度营销规划中目标确定后,更核心的工作就是确定营销策略和行动计划,这是年度营销规划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和主要营销事项的制定。由于我们确定了完善的目标体系,我们制定营销策略就围绕目标的达成而拟定。分别拟定了市场策略,包括:品牌发展策略、产品推广策略、助销推广策略;销售策略:包括客户发展策略、终端渠道发展策略、区域市场发展策略、销售管理策略。这些策略都必须围绕目标而定,且策略是高度概括的一段话,而非细致的行动计划描述。在策略制定后,我们再围绕策略,制定营销中心的重大营销工作事项。这些事项是公司来年营销工作的重点,主抓这几项事项,将对目标达成起到50—60%的作用。而且这些事项既是支撑营销策略,也是对营销中心下辖各部门行动计划的指导。所以它们既不能够简单的概括,也不能够过于细致。
其次是各个部门的目标、策略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由于有了营销中心总的目标、策略和主要事项,各个部门根据目标分解和公司营销策略中 与本部门有关的策略,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策略和行动计划。在部门的年度规划中,更注重对策略和行动计划的准确性和细致。
措施四:费用元年
因D公司之前的费用预算中存在名目混淆、预算使用过紧、过松的情况,我们从第一年开始规范其营销预算,故取名为“费用元年”。
1、 规范费用类别
根据营销过程,我们将费用分为三大类:基础费用、消费者品牌发展费用、渠道发展费用。其中基础费用是指:人员和行政费用,储运费用;消费者品牌发展费用是指线上、线下费用,包括媒体费用、推广活动费用等,亦是为了营销中“拉”的费用;渠道发展费用,包括传统渠道的返点、销售政策等费用,以及现代渠道的各种费用,销售人员的差旅费等。
在确定三大类费用后,我们再细化每个类别中的费用名目,从而做到费用报销、归口管理统一,为以后做费用控制和预算设定基础数据库。
2、 费用分配稳中求变
结合前三年费用分配经验,根据市场趋势和公司营销策略变化,对费用分配进行调整。总体来讲,要求稳中求变,不宜做大的改变,要求单项费用的变化不超过15%。
3、 主要费用相对集中规划
相比与外资公司,D公司的营销费用还是比较有限,为保证企业主要营销事项的达成,我们提出主要费用相对集中规划,将以往由地方规划的媒体费用、渠道费用集中到营销中心统一规划,保证资源的集中使用。
4、 过程监控,费用适度调整
建立季度监控考核系统,营销费用按照季度进行发放,做到适时的调整。
鉴于D公司在营销规划的不成熟,我们在第一年的标准化年度营销规划,主要分了以下几步来的操作
1、 我们提供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模板,集中分析数据,拟定出年度营销思路和方向。在确定思路和方向后,再与D公司一起讨论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和主要事项,从而确定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
2、 我们为营销中心下辖各部门提供模板,由各部门根据营销中心规划,在我们的辅导下,先拟定年度营销规划,然后集中讨论过堂。
3、 在确定各个部门的年度规划后,将之与营销中心的集结起来,即成为公司总部的营销规划。
第一年的营销规划的重点放在营销中心和下辖各个部门,各个销售区域的年度规划不作硬性要求。
第二年,精确化
在顺利完成第一年的年度营销规划后,D公司的管理层在营销规划中得到磨砺,无论是意识还是方法上都得到极大提升。因此第二年的年度营销规划,我们除了优化第一年的规划模板外,还着重抓了以下两点,以保证提升年度营销规划的精确化。
1、 增加策略讨论会
将第一年由我们完成的数据分析和营销思路、方向确定,拿到策略会上讨论、确定,并着重对由营销思路、方向转化成目标,公司的营销策略做重点讨论。扩大策略讨论会的参会人员,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部分省经理也纳入到会议中,共同讨论确定策略,以保证策略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2、 年度规划的重点放在各部门和省经理一级
第一年的规划是将重点放在营销中心和各个部门的年度规划,才能够保证年度规划在总部的标准化。第二年要提升年度营销规划的精确化,我们提出要将重点放在各个部门的规划确定和省经理的年度规划。我们在制定公司总的年度规划时,吸纳部分省经理参与;其次是利用全国会议,对每个省经理的年度规划进行逐一“过堂”讨论,以确保各个省区年度规划的精确性。
第三年,精细化
D公司经过两年的年度营销规划咨询服务,更多省经理的参与,在今年开展的第三年营销规划中就显得游刃有余了。要达到提升年度营销规划的精细化,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简化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将更多精力放在重点区域的年度规划,落实重点区域更精细的年度规划。
1、 简化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
以往的营销中心年度规划要花费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D公司年度营销规划越来越成熟后,我们提出简化营销中心的年度规划,其一,对营销中心的分析部分简化,不再面面俱到;其二,重点确定营销中心的目标、策略,对主要事项点到为止,不着展开规划,此部分由各个部门细化。
2、 精细化重点区域年度营销规划
对重点区域,由公司销售部负责人、省经理和我们的咨询顾问,共同到区域与经销商、分销商来拟定该区域的年度营销规划,详细落实区域的年度工作,逐步将优秀经销商纳入到年度营销规划体系中,与公司另外项目“厂商一体化”紧密结合,推动区域生意的发展。
篇10
周岚: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非常关注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体现在国民居住条件上的变化,就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人均居住面积7.2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27平方米以上。江苏作为全国经济较发达也是人口密集程度较高的省份,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32.9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5.2平方米,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居住目标。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造步伐加快,楼市持续升温,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住房困难,需要政府伸出援手给予相应的住房保障,如果这一群体的安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既不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并最终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大局,也不利于体现社会公平,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必将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和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换言之,住房保障工作意义重大,解决好住房保障问题就是保发展,就是保稳定、促和谐。
记者: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我国和我省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请您梳理这一政策脉络?
周岚: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2003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同年12月,国家建设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04年国家建设部等四部门印发了《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2007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扩大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逐步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为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2007年11月26日,江苏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逐步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省住建厅在全省范围内深入组织开展住房保障工作的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要求,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和《解决城市款难家庭住房问题》的调研报告,报告提出的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根据调研报告,代拟了省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2008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省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廉租住房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我省住房保障的四项基本制度。为加强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规范经济适用住房的管理,我省还先后颁布了《江苏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江苏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第50、51号“政府令”,这些政策文件使我省住房保障工作有了制度保证。
记者:听说我省为了加强住房保障工作,专门制定了一个“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能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周岚:为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要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真正做到住有所居”的要求,省建设厅认真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编制完成了2008--2010年的全省住房保障工作规划。2008年省政府制定下发《全省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2008年至2010年三年时间里全省要新增廉租住房3.6万套,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5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以上,完成重点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684个、改造危旧房建筑面积1651万平方米。到2010年底,对全省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及以下的所有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实现应保尽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实现应保尽保。“三年行动计划”规定了今后几年我省住房保障的总体目标和年度任务,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
记者:我省是如何界定住房保障标准和可享受保障房的低收入家庭标准的?
周岚: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状况,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省住房困难标准为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及以下,保障标准为当地人均建筑面积的60%以下。在15至18平方米之间;低收入家庭的划定原则上覆盖20%以上的城市家庭,具体的标准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占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的家庭。
记者:和其他省份相比,我省住房保障水平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周岚:我省住房保障水平是位于全国前列的。首先是我省的住房保障面积相对大一些,其次进入低收入家庭收入线的门槛较低,这“一大一低”把原本还在住房保障线外排队等候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进来,这样我省的住房保障工作量增加了、难度加大了,但是却让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江苏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记者:为了落实国家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政策,如期完成我省“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我省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周岚:按照国务院24号文件“省级总负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省政府成立了城市住房与房地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各地根据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细化各项政策制度,使我省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省委、省政府不但在2008年、2009年两年中连续将住房保障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还把这项工作纳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省政府根据情况在不同时期召开了“全省住房保障会议”、“全省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全省住房保障现场推进会”等,积极贯彻国家要求和省定目标。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我省住房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并多次对住房保障工作做出批示,指导该项工作深入开展。省政府对住房保障工作实行了目标责任管理,将《全省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人民政府。省住建厅负责牵头形成了情况通报、专题督查、专题调研等多种工作制度,每月召集一次情况调度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会,以确保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住房保障年度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全省各地在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目标任务工作中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只要有利于加快住房保障的办法就积极采纳,只要有利于减轻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经济负担的建议就认真研究吸收。常州市对购
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一次性购房补贴,鼓励符合购房条件的家庭自主选购住房。苏州、泰州、淮安对保障性住房探索实行共有产权管理,允许被保障家庭先行取得部分产权,在三五年内逐步回购全部产权,创造了租售并举的“江苏模式”。泰州市参照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加强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管理,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银行建立补贴专户,按月足额发放租赁补贴,确保补贴只能用于住房消费。苏南地区部分县(市)已将保障对象从低收入无房家庭扩大到住房困难家庭,反映出基层党委政府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还利于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思路的可喜转变。
记者:可以透露一下“三年行动计划”目前的完成情况吗?
周岚:到2009年底,全省已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5万套,实现了三年计划两年完成;新增廉租住房2.6万套,超额完成行动计划的8.33%;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07万户,超额完成行动计划的26.7%。加上我省早些时候已经实施的住房保障工程,到2009年底,全省累计供应保障性住房3.23万套,(其中经济适用住房32.19万套,廉租住房实物配租3.04万套);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99万户;通过危旧房改造共累计解决了4.33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近年来,我省一共解决了46.55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记者:2010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为如期完成住房保障任务,我省在今年工作中有些什么新打算?
周岚:2010年是执行“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年、决胜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惠民利民的住房保障工程的力度,决定在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再追加1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共25万套);新增廉租住房2000套(共1.4万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0万间(套),累计共40万间(套);通过危旧房改造和城镇房屋拆迁解决8.33万户。这样,“三年行动计划”共可解决42.36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保障力度是空前的。至2010年底,我省累计可解决59.96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公共租赁住房累计供应量实现40万间(套),可解决200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住问题。届时,全省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可以全面解决,新就业人员租房难的问题可以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