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8:1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教育目标制定上,第一重视幼儿情感态度,其次是幼儿兴趣及能力培养。改变以往首先以掌握知识为第一,其次才是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及培养什么兴趣或什么品质。如《春天来了》(观察活动)的活动目标具体包括:
(1)培养幼儿关心爱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分享、交流;
(2)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
(3)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环境的丰富知识经验。重视情感态度培养,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比知识多少重要,应该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愉悦,兴趣得到尊重。
1.积极情感态度的核心是
有好奇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好奇心在幼儿身上体现更明显,他们对不熟悉的事物乐于尝试和摆弄,在探索中,通过手与物体的接触,认识了解世界,积累经验,并建构他们的认知框架。实例1:幼儿通过观察金鱼,产生了“鱼在水中睡觉吗?它是睁着眼睛睡觉还是闭着眼睛睡觉?”的想法。科学精神包括创造精神、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不同意见。通过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从小能从多角度看问题,能与同伴合作、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幼儿不受干扰,敢于对自己的操作做结论,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科学方法的核心是
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幼儿学习“过程”而不只是重视“结果”。在活动中,尝试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答案,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能力。实例2:在“小滚筒进山洞”科学活动中,幼儿感到很好奇,经过反复尝试、探究,发现滚筒两端口径一样大,从坡上滚下就会直行进入山洞;滚筒两端口径一大一小,就会向口径小的一端拐弯,不能进入山洞,那么,如何使滚筒两端口径变成一样大小,直行进入山洞?教师提供了布条、毛线、胶带、废纸杯等工具让幼儿探究、操作。有的幼儿将纸杯、小滚筒口对口,底部对底部粘住,有的将小口径缠绕上布条、毛线比以前变大,有的将口径大的一端用剪刀剪开变小,使滚筒两端口径变成一样大小。幼儿通过反复的动手、动脑实验,小滚筒直行进入了山洞,使幼儿体验到了发现的愉悦和成功的感受。
3.知识经验的核心是
获得有关周围事物的认识及其相关经验,并有使用它的倾向。实例3:大班实验活动“有趣的转动”,幼儿将在“调皮的风”中已获得的风力的大小、风力的方向的经验,运用到这个问题的探究上,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知识经验的习得与应用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科学方法,知识经验形成统一。其中情感态度的发展是关键,科学方法是保证,知识经验的获得是基础。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对幼儿现在与将来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是幼儿终生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
二、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选择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教育内容
对幼儿来说,科学思维的第一步是感官观察,充分运用感官感知事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周围环境中的一些有生命的事物更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关注身边动、植物开始引导,好奇心促使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投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会感到惊讶、疑惑,就产生了探索奥秘、刨根问底的要求,表现出的特征有:1.情绪异常兴奋、专注;2.自言自语;3.积极与同伴交流、讨论;4.求助于教师。例如:户外活动时,有位幼儿发现花坛边上有一只七星瓢虫,兴奋的看着它,自言自语道:一二三四五六七,他的行为,引来了很多小朋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它吃什么?它怎样睡觉?……而当他们遇到不明白问题,就问老师,幼儿获得了所想知道问题答案,学会了有目地的观察事物,描述所感兴趣的发现。从引发幼儿讨论的观察兴趣入手,引导幼儿养成稳定的注意力,把探索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变化、疑问和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教师及时捕捉、随机引导,使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心。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老师对孩子的亲近,尊重与理解,接纳与欣赏,都是幼儿所渴望的,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有助于幼儿树立自信心。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索新事物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依据,它不仅能使幼儿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通过科学教育活动而获取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之具有主动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精神。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无意性、情绪性的作用很大。有趣、新奇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或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在注意其教育性、可操作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趣味性,使之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牢牢把握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一主旋律,对活动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而灵活的选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科学教育活动能使孩子在活动中形成耐心、坚强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创设宽松、发现、探索的环境及注重“教育过程”
篇2
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及与学生座谈,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学习现状作了调查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的动机、学习技能、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导学效果、学习时间、自主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专科学生是高中毕业,其中认为“自主学习有难度”的学生占到70%以上。我们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卷表显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动机更多是为获取学历,整体自主性
学习程度低下如图一所示,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并不了解远程教育的特点,介于学生的工作岗位、环境、自身的知识基础不同,其学习动机需求表现都有一定差别。个别学生认为接受开放教育的目的便是拿一纸文凭,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调整工作环境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有75%的学生侧重学历和文凭的获得,认为开放教育的学习容易,门槛低。15%的学生侧重于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信赖。由于在没有充分认知开放教育特性的条件下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的最稳定、最有效的自主学习动机缺乏,失去学习有效性支撑动力。
(2)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松散,学习消极被动
在调查中,感到大多数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开放教育教学方式,而多数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时间较少,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也非常有限。大多数学生不能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掌控学习进度,更多养成了依赖教师面授辅导,要求教师讲作业、讲重点、讲答案,也就不能积极主动地选择、理解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效果。首先是学生倾向于混合式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上,20%的学生选择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6%的学生希望完全基于网络开展学习;3%的学生基于同学与学习小组的协作方式完成学习;14%的学生选择导学辅导方式;16%的学生选择课程论坛、BBS讨论、在线辅导、网上答疑的方式;71%的学生希望面授辅导、各种多媒体资源学习与多种形式网上指导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其中对于常规学习技能,如“参与讨论”技能,50%的学生能“经常主动参与”,25%的学生“经常参与但不主动”,“参与但不经常,也不够主动”占17.2%,“从未参与”占7.8%;“学习中的复习技能”,55%学生能“结合教材、笔记和作业全面复习”,35%的学生能“抓住学科知识体系,区分重点、难点和疑点有针对性的复习”,只有10%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常规学习技能水平。但是对于“新疆电大电视辅导课程讲座辅导资源情况”,37%的学生“只在电大站内观看”,23%的学生“能适时观看”,40%的学生“从未观看”,由此看出,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自主学习支持的能力是较差的。其次是开放教育教学辅导方式学生选择导学的比率只有14%,呈现较低的比重。作为教师导学,是引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是指导学生有效完成自主化学习过程的关键一步。包括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和进度、布置和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指导学习小组的有效讨论、课程学习方法的引导、课程知识体系的介绍、课程重难点的讲解归纳等,从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但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导学这样的辅导方式并没有重视和积极参与。这种状况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导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强、服务流程缺乏规范等导致导学本身的功能没有正常发挥,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教育的课程导学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过程,应该从设计和编制某课程多种媒体资源开始,至学生学完该课程并通过考试为止。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构建良好的开放教育课程导学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学教师管理机制,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自主学习模式,有效推进后续学习。再次是学生更多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在考核时间上,66%的学生选择固定的考试时间,34%的学生希望能够随时参加考试。在考核方式上,68%的学生希望综合采用网上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在线测试以及课程终结考试;32%的学生希望是以平时作业为主,课程考试为辅;没有学生希望只通过最后课程考试来完成课程学习考核。由此得知,课改课的考核方式是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
(3)学生面授辅导课出勤率较低,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
一般而言,参加面授辅导的高出勤率才能说明其学习动机的正确性。但图四调查表显示,出勤率70%以上的学生占30%,50—70%的学生占38%,30—50%的学生占20%,不足30%的学生占12%。较低的出勤率主要反映出学生获取支持的需求不足,学习过程缺乏主体意识,缺少对课程系统整体的认识。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而学生并未掌握这些策略,他们的学习过程大多是初级的、肤浅的,自学过程缺少互动,对学习的内容要求仅限于期末复习资料、课程考核要点的掌握。
(4)评估环节滞后
在“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调查时,有24%的学生认为“掌握”,70%的学生认为自己“部分掌握”,6%的学生认为“没有掌握”;在“所学课程对从事的工作有无帮助”方面,68%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只有5%的学生认为“毫无帮助”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局限于对学习结果的表象评价,而对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的评价则缺少足够的深度,学习觉悟不高。在调查中发现,45%以上的学生对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不满意。目前,一般课程的评价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构成,还有一些课程实施网考的教学管理模式,评价体系完全网络化。理论上讲,这些评价要素构成了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要求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主学习同步进行。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这个评价体系并未发挥其原本的功能和约束力,有些课程监督和评价环节都流于形式,而且滞后于各个学习任务和活动。尤其是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最缺乏、最需加强的就是网上教与学的互动,大多学生参与BBS讨论的积极性有限,更多是被动式参与,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思考,自然实现不了解决学习过程中难点与疑点的作用。
2.关于学习资源建设、教学管理及学习支持服务
(1)面授课
调查显示,86%的学生认为“节奏太快、内容太多、面授次数太少、跟不上”;82%的学生认为参加面授课“对于知识的掌握有促进作用”,但有18%的学生认为面授课“对于知识的掌握没有促进作用”;80%被调查的学生认为面授辅导课不可被替代;95%的学生对面授课的总体评价是“非常好”、“较好”和“可以接受”。以上调查数据虽不足以说明面授辅导课是否真正必要,但至少也反映出面授辅导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对于面授课的形式和内容,在被问到“你希望面授课应做什么”这一问题时,68%的学生选择“课程重点内容的讲解归纳”,22%的学生选择“练习和作业讲解”,10%的学生选择“自学”。非常明显,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包括:课程重点内容的讲解归纳、练习与作业讲解。电大面授课环节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上面授辅导课的出勤率较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学矛盾突出,二是学生学习目的不一致,三是学生上面授课缺乏刚性制约措施,四是部分教师授课效果不理想。
(2)学习资源及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
篇3
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指的是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能够根据需要获得任何信息(anything)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强调学习者可以享受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泛在学习的目标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无缝的、智能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习者会获取到根据他所处环境而设计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的学习是在真实环境中的参与式学习,而不是脱离真实情景的课堂灌输式教学环境,结合真实情景学习的策略,不但可以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学习,而且也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教育,从而满足了人们终身化学习的期许。综上所述,泛在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根据学习者的实时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利用交互式技术实现参与式学习体验。对于这样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要求人们要对新媒体信息学会如何去获取、判断、分析、理解和思辨,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主动参与到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和创造的意识,共同构建一个平等、自由、包容、共享的泛在学习环境。
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能够独立地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产生于大众传媒时代,是以媒介对人的影响为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对该问题最早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我国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直到现在国内尚未形成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交互性与泛在性使民众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当学术界还没有构建起系统的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体构建的交互式泛在化媒介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变革的新要求。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旨在使受众获得这些能力,即受众对于大量的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批判和评价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同时在掌握以上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信息资源、理解与反思媒介信息资源进而实现自我的完善,为整个信息化社会发展做出个人的贡献。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的地位由原来被动的媒介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媒介信息的参与者,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所依赖的理论框架与文化背景已被完全改变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向新媒介素养教育变革,否则教育与现实之间将会产生巨大的错位。
三、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变革
1.泛在学习视域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批判媒介素养能力”和“交互媒介素养能力”
纵观世界各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框架,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减少媒介信息对受众的负面影响,着重培养受众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批判能力。英国媒介素养专家帕金翰认为这种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现了“保护主义”的传统。直到20世纪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慢慢摆脱了传统的保护主义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束缚,逐渐走向媒介素养教育超保护主义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着受众“批判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而构建的,目标是要培养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泛在学习视域下学习者对于泛在学习资源的学习即需要对于媒介文本的理解、判断以及创造能力,同时更需要学习者利用媒介进行与他人和媒介资源进行交互的能力。因为在无线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的网络社区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信息行为,而是一个“集体”的信息交流行为,是一种由许多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社区文化样式。
因此,仅仅对个体的“批判性媒介素养能力”培养的媒介素养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开展泛在学习的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围绕着培养受众利用媒介的社会互动技能而构建。在泛在学习视域中的围绕“交互媒介素养能力”而构建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包括: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同其他学习者共享知识、交流思想的能力;评价不同学习者的信息的价值性与可信性的能力;处理各种媒介形态的信息与信息流的能力;搜寻、整合以及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协商的能力,能够无障碍的在不同网络学习社区间交流的能力,具有判断和尊重不同思想观点的意识。“交互媒介素养能力”所包括的每一项能力都在强调学习者与其他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每一项都在强调个人与周围媒介环境之间的互动,其核心能力就是在虚拟的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应该具备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与媒介环境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由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到受众在泛在化媒介环境中的交往能力,传统的媒介素养开始逐渐向新媒介素养转变,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也将发生一次重要的范式转变。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对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变革的时候并不是要否定或者抛弃原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而提倡的是在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两者应是相互融合而不应是相互取代。
2.泛在学习视域下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从“个人自我发展”到“媒介资源的生态化”
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受众能够利用媒介进行个人的自我成长。泛在学习的实现与泛在学习资源的构建是分不开的,资源的建设如果是仅仅依靠开发商、专家、教师等个体的力量,资源就会更新缓慢缺乏活力。维基百科的经验让我们认识到只有调动起来受众的参与性,由使用资源的受众来共同维护和创建,其资源才有生命力。因此,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受众对于媒介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去,而不是一味地利用资源为己所用,积极与其他学习者共同营造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媒介生态。所谓“媒介资源的生态化”是指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媒介学习资源能够及时的按照学习者的各种变化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进行的自身结构和自身内容的调整和完善,从而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资源的生态化”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泛在学习不同于以往的数字化学习,对学习资源的要求更高。泛在学习的学习资源需要满足大众群体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需要学习资源的自动完成动态生成与资源更新,需要及时共享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人际交互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而要实现这些要求就需要培养参与泛在学习的学习者提供泛在学习资源生态化动力的能力和意识,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这种对学习者的培养任务。学习者要具备这种能力和意识,首先应该学会利用信息资源制作工具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利用学习资源学习的时候要主动地去修改完善资源,评价资源,从而让资源开发者知道资源的使用率,以便决定该资源是保留、修改还是淘汰,从而建立起媒介资源的生存机制。同时学习者要学会在媒介环境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增加媒介资源生长的动力。泛在学习视域下对于学习者的新的媒介能力的要求无疑推动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否则媒介素养教育就会与真实的新媒介环境脱节。
3.泛在学习视域下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从“灌输式课堂教学”到“真实情景化学习”
纵观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的文献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当然,这一看法既是原有的教育思维方式使然,同时也是现阶段中国教育体制与教育环境下的无奈选择。大量的实践证明,媒介素养教育进入课堂后,教学效果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好。中国原有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无法适应媒介素养教育所要求的对于传媒课题批判性的思考,也不太有兴趣加入有关讨论。“灌输式”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认认真真地听老师的传输内容和记笔记,没有任何机会发表个人意见。长期对学习者进行这种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结果通常演变成学习者不会自我表达,不适应主动思考,不知道怎么对录像片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批判意见,只是记忆了一些有关媒介与媒介信息的结构化的知识。由于大多数“灌输式”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自身就是灌输式教育制度的产物,没有组织互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的经验,有些老师不愿平等地接受学生的个人想法。
虽然一些教师主动引导学生批判性分析不负责任的传媒信息,但是他们并没有教导学生进一步把对媒介信息的看法传达给有关机构,这正是因为这些老师自身缺乏参与媒介的意识与经验,而且政府机构还没有构建完善的能够包容不同看法的媒介环境与机制。如果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不进行全新的变革,媒介素养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离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主旨会渐行渐远。国内引进媒介素养教育这个概念时,中国传媒大学的卜卫教授就已经告诫:“媒介教育者不应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并粗暴地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甚至也不应该仅仅教给青年人一种美学判断,而应该与受教育者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受教育者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大众媒介的能力。”[1]从迄今为止的媒介教育实践来看,真正能够做到的很少。课堂灌输式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把学习者局限在教室、课堂或学校这些半封闭的系统中,使学习者学习的媒介素养知识脱离媒介实践,容易产生局部生境的花盆效应[2]。勃朗弗伦纳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并将这种环境分为四种类型:大系统、外系统、中间系统和小系统,其中小系统是对人的发展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由每个在家庭、学校或者商店等处的人所经历的日复一日的事件和活动所组成。小系统具有诸如地方、时间、行动、参与者和角色等各种特殊的特征,小系统的活动和事件比任何其他生态系统对人的行为影响都大,也更受人的行为的影响[2]。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媒介学习环境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学习影响最大的“小系统”,在学习者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无法取代的生态价值。传统媒介素养教育为学生构建的一个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封闭的媒介环境中,只强调对学生传输与媒介素养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而忽略了给予学生对于真实媒介环境的直接体验。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只有通过学生参与真实的媒介行为以及真实的媒介环境交互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媒介素养能力,才能意识到媒介在个人生活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逐渐养成与现代媒介环境相适应的生存能力。泛在学习方式中移动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者不必限制在类似教室的半封闭空间中.学习者可借助情景感知技术,在实际的媒介真实情境中,根据真实媒介情景需要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并解决媒介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媒介理论与媒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目标。泛在学习环境是一种完全开放并且包含无限学习资源的学习环境,包括了真实的、物理的等多个空间环境。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泛在学习环境中,各种媒介教育机构、大众媒介机构、媒介学习网络社区和家庭媒介环境被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的真实媒介情景,任何的时间,通过各种可获得的媒介信息设备来获取并整合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进而打破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从媒介知识理论到媒介应用理论的闭锁式限制,充分体现了媒介素养教育与真实媒介情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促成了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从“课堂灌输式教育”到“真实情景式教育”的生态回归。
篇4
自主学习的概念源于西方,起始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进入了语言学的领域,根据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自主学习所着重强调的是学习主体的自主参与的特性,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元认知,以及行为与动机等方面呈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特征。自主学习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式的教学,它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主的发现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主的提出问题,并且根据问题的提出进一步的学会解决问题,在问题的研究中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探索、学会质疑、学会创造。
二、自主学习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应用分析
大学英语教育的知识学习的层次与中小学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大学英语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习的内容的难度较大,内容相对复杂,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于此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对的宽松,其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也相对较多,因此其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加充裕,这在客观上促使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自主学习的实施更加广泛。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更多的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英语学习的内容,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在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三、在英语教育实施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以外语文化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存在许多的不同,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引入外语文化的元素,可以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为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注入强劲的动力,深入挖掘外语文化的内涵,可以促进大学外语教育的更好实施,使学生在丰富的外语文化的熏陶下,外语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外语文化的引入,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文化背景的讲解,通过这些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同学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genderdifferences这一话题的讨论中,教师对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详实的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也对异域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可以以开设多样的西方文化选修课以及与西方文化有关的课外活动的开展等方式来引入外语文化。
2.以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以机械填鸭与刻板灌输为特征的教学,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绝对的权威,不允许有太多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的自主性被严重的压抑着,课堂气氛刻板而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被逐渐的消磨,最终尚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恰恰与之相反,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英语的学习活动,课堂的教学气氛宽松而民主,课堂的内容灵活而多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较高,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广泛欢迎。因此,以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有益处。
3.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独立特性,决定了大学生也具有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特性,现实的大学英语教育实施中,总有一些人对于英语学习的目标存在偏见,受社会的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的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因此在日常灌输式的英语学习中,更是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大学中英语教育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确定适合自身需要的英语学习目标大有帮助,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看到了英语的广泛用途,并在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中,逐步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英语学习目标,当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一经确立,则更加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行动的更进一步的实施,其英语学习的能力自然也会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结论
篇5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团队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从社会需求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看,应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小组合作的概念,其基本形式是异质小组,注重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采取的评价依据是小组集体成绩。小组合作学习提倡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是通过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分工与责任来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互学习方式,注重通过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来完成个人的任务。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被人们称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定问题,如有些学生不愿在公众面前发言等。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关注这些问题,不断地提高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合理分组、合理分工、合作交流
首先,合理分组学习小组。划分小组成员时要注意学生能力及个性的差异,使各小组能够均衡地开展学习。合理分工小组内部成员时,应明确个人分工,做到互相配合、相互帮助。此外,组内分工在使小组成员完成的共同任务外,尽可能实行轮流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担当每个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最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应注意合作交流。小组应该交流组内的不同想法和意见以致达到融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拥有看法一致或相互认同意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质疑与评价的能力、倾听他人想法的能力,尤其是能增强学生竞争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注意点拨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放在重点、难点上,注意内容的开放性、可行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追求表面形式而不管实际效果,教师要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时间和合作学习的进程等。另一方面,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只当旁观者,而当是学生合作的参与者,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如Trustyourself、Nevergiveup等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质疑,让学生能对知识充满渴望和好奇,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大胆得表现自己。
(三)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
在合作学习中,一种常见的极端是把讨论变成少数几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同学们都对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奇,每个人都会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随着这种教学形式的不断开展,一些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致使部分表现相对差的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不断受到排挤,最终导致小组讨论变成了以某个或某几个同学为中心。另一方面要避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热烈的学习气氛,对教学形式开始放宽显现,更加的民主,任凭学生大喊大叫,这样下去必然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
(一)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在英语教学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应注重发挥成员的相互激励和帮助作用。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合作小组中个人的参与意识、合作习惯、学习态度和合作效果等。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要注重自我评价的因素,结合自身的表现,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缺点,明确其成功的一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熟记所学语言及各种语言运用技巧,也促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同伴,提高小组团队精神。
(二)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小组对自己组表现的评价即小组自评,主要包括评价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合作的质量及表达组员独特的想法,。通过小组自评来锻炼学生的公正评判。另一个方面是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评价即组际评价。组际评价是将竞争变成小组间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组际评价主要是学生对其它合作小组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反映学生个人或集体的素质情况,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此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进行小组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使学生学会全方位的看待周围的人。
篇6
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一般组织能力(GeneralOr-ganizationalSkills)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在口头及书面语言的处理加工上有障碍,有较低的自尊心与社交能力[4]。另外,有学习障碍的初中生要比健全学生更容易经历学业失败甚至退学。有报告指出,有学习障碍学生的辍学率在28%到56%之间[5]。因此,许多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不得不黯然离校,走向前途不测的成年生活[6]。他们的就业率极低,经济收入差;他们自己对就业状况满意度也较低;与非残疾的雇员相比,雇主经常认为他们对工作不太积极[7]。尽管近年来有学习障碍学生进入大学的人数在上升,但他们的入学率依然很低。例如,在Fairweather和Shaver(1991)的报告中,学习障碍学生中仅有17%的人进入到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而同龄正常儿童的入学率超过56%,学习障碍常常对他们的教育经历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常常受到误解与阻碍[8]。因此,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问题得到了美国政府、学校以及社区的广泛关注,关于学习障碍学生的教育转衔应运而生。
2转衔计划的定义及步骤
2.1转衔计划的定义
1997年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IDEA)的修订案认为,为残疾儿童和残疾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合适的公共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他们的就业和独立生活”做好预备。因此,它要求:为所有年满14周岁的残疾学生制定个人转衔计划,并将它作为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为他们走向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具体地说,就是对于每位年满14周岁的残疾学生(如果IEP团队觉得合适的话,可以更早),学生IEP中的关于转衔服务的需要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中并且每年更新(例如,参加大学预修课程或者职业教育课程)。对于年满16周岁的残疾学生(如果IEP团队觉得合适,可以更早),其转衔服务还应包括对社会相关机构责任的规定以及如何建立必要的联系[9]。在2004年,《残疾人教育法案》进一步强调了转衔计划的要求,并对转衔服务做出了新的规定:转衔服务是为残疾儿童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的协调性活动,活动过程的重点是提高残疾儿童的学业和功能(如社会适应)上的进步,以帮助他们顺利地从学校生活过渡到学校后的社会活动,这些学校后的社会活动包括中学后教育、职业培训、融合式就业(包括支持式就业)、成人继续教育、成人服务、独立生活和社区参与[10]。
2.2制定转衔计划的步骤
制定残疾学生个人的转衔计划分为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这四个步骤依次是实施适宜年龄的转衔评估;残疾学生目前学业表现水平的评定;制定可评价的中学后目标和年度目标以及最终制定相关的转衔服务[11]。制定转衔计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残疾学生进行转衔的评估。实施转衔评估有助于学生的老师、家庭成员有机会去了解并确定这名学生的优势、爱好以及需求。美国残疾儿童委员会职业发展与转衔部(TheDivi-siononCareerDevelopmentandTransition)定义转衔评估为一种对于残疾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爱好等数据的采集,这些要素会影响残疾学生未来的工作、教育与生活。与此同时,这些评估数据会为残疾学生转衔服务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当对残疾学生进行评估后,学校专业人员会对残疾学生个人目前在学业上的优势与弱势、学习成绩以及功能能力(FunctionalPerformance)进行评定,在该生的IEP会议中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讨论。这些专业人员包括:普通教师、特殊教师、言语治疗师以及学校心理师。通过上述对于学生优势、爱好和需求的评估以及对学生目前学业表现的评定,学校IEP团队就可以为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的转衔目标了。这些目标包括了学生中学后的教育与培训目标以及独立生活和就业目标。在设定残疾学生个人的转衔目标后,IEP团队中的专业人员就会根据这些目标制定针对残疾学生的相关转衔服务,这些转衔服务可能会包括学习指导、课堂环境外的社区体验、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及相关的服务等。
3学习障碍学生转衔遇到的问题
3.1缺乏职业成熟度和自我倡议的能力
与没有学习障碍的同伴相比,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职业成熟度(CareerMaturity)和自我倡议(Self-Advocacy)。职业成熟度是一种始于儿童早期对于未来就业的意识。因为缺少职业成熟度,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常常持有不切实际的工作期待。他们缺少合适的个人就业目标,不去考虑他们的优势与弱势,同时无法意识到这些优势和弱势如何影响就业的成功。与此同时,自我倡议(Self-Advocacy)是一种个体能够做出有效的交流、表达、商议或维护自身利益、要求以及权力等的能力。它同时意味着应对做出的正式决定负责。学习障碍学生没能形成自我倡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个人的优势和局限性,不能与人有效沟通,而且也不知道他们的优势和局限性会影响到学业和就业。因为缺少自我倡议的能力,许多学习障碍学生不能够有效参与到为他们设计的合适的转衔服务中[12]。最终,与非残疾伙伴相比,学习障碍学生常常经历失败,并将这些失败归咎于他们自己,而且会认为所有的成功是因为幸运或者是外界力量帮助的结果[13]。久而久之,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差。学习障碍学生在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能力。Michaels指出这些必要的能力是:对自己负起责任;离开父母的控制和重视;离开学校体系的控制以及发展一种内在控制力[14]。
3.2中学课程与中学后活动要求不对等
虽然IDEA要求转衔服务包含学业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但很多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的中学课程几乎完全集中于针对这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是,针对这些学生转衔设计的就业课程很少,主要集中在就业咨询,独立生活的支持或娱乐与休闲活动上[17]。对学习障碍学生过分强调学业的重要性是不正确的,因为真正进入到普通课程中的学习障碍学生可能很少;这些课程对于他们中学后的社会适应的影响也很小。Blackorby和Wagner发现,虽然有80%的学习障碍学生在普通教室学习,但这些课堂恰恰是会造成他们学业失败的环境[15]。中学课程过分地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学习障碍学生因为自身的障碍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常常遭遇困难,这使得他们对学业心灰意冷。另外,针对他们未来就业技能的课程开设的很少,以上都是他们转衔失败的主要原因。与非残疾同伴相比,学习障碍学生很少能进入到中学后的就业或学业中去,同时离开高中后缺乏竞争力。
3.3高中与大学学业要求的不一致
Mull等人(2001)提到自从1997年以来,进入大学的学习障碍学生的人数有了十倍的增长。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实属不易,更何况是有学习障碍的学生[16]。然而,虽然学习障碍大学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经历的困难常常与高中和大学间对于学业要求的不对等有关。这些不对等体现在班会时间、班级规模、学习要求、评级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
3.4转衔计划开展太晚
IDEA授权在IEP包含个人转衔计划的学生年龄应不晚于16周岁,同时纳入到IEP中的与个人转衔计划相关的课程的学生年龄应不晚于14周岁。然而,即使个人转衔计划开始于14周岁,也可能太晚了。职业发展理论显示:就业意识(CareerAwareness)与就业兴趣随着时间而发展,应尽早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与此同时,人们的职业兴趣源于他们的生活史及个性。学习障碍学生一般都会缺少就业意识。例如,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常常有着不切实际的工作期望和不适当的就业目标。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优势和弱势将如何影响他们的教育,社交与就业。因此,针对就业的预备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应该开始得早一些。早期的转衔计划对于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更加关键,因为他们在学业上的障碍会阻碍他们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应更早地融入转衔计划来帮助他们发展就业意识。最后,在中学后教育和就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能力需要多年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进行有效人际关系的交流能力;提升自我意识的能力;独立实施自我倡议的能力;对多样化就业机会的意识等。这些能力需要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开始培养。
4美国义务教育阶段(K-12)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的实施
鉴于早期干预对残疾学生教育与未来职业、生活发展的重要性,美国在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即K-12)即启动转衔计划。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转衔计划始于小学,跨越初中和高中阶段并与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持续的评估手段相结合进行。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计划应该包含三个阶段的计划: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4.1小学阶段的转衔计划
根据转衔计划实施的步骤,转衔计划应始于一种对于残疾学生的评估。因此,小学阶段转衔计划的评估鉴定学生的需要和价值、兴趣、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做出决定的能力[17]。虽然一些学生的学习障碍直到小学中段甚至更晚才被鉴定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入学前已经通过学习障碍的筛查评估。一旦学生的需要、价值、兴趣等能力被评估确定后,转衔目标就应该被包含在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评估结果与转衔目标相联系,这种目标集中于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探索活动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实施评估并同时设定转衔目标后,学校将会提供与学生转衔目标相联系的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教育指导。这种教育指导引导学生进入到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有机会与处于这些环境中的工作者们见面与交流[18]。与此同时,这些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录像和影片,阅读各行各业成功者的故事来了解这些工作。教师和家长们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来帮助学习障碍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来模拟不同的工作情景[19]。
4.2初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学习障碍学生初中阶段的转衔评估测量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工作习惯以及职业成熟(CareerMa-turity)。评估策略法包括有访谈,观察以及标准化的常模参照性评估工具(Norm-referencedAssessment)[20]。然而,一些学习障碍的初中生可能因为发育迟缓而需要等到高中才能进行正式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的评估。评估的结果继续集中在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未来职业的探索方面。学生有很多的机会去练习实践与未来工作相关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严守时间,获取同事的信任以及对于工作制度的理解。这些技能的训练不仅仅在普通课堂或资源教室中进行,而且还可以从夏季志愿者工作或兼职工作中获取[21]。初中阶段的转衔计划同时有必要建立与多种成人服务机构的联系。这些机构包括职业康复机构、独立生活设施、工商业界以及高等教育机构,机构的代表们被邀请与学习障碍学生进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会面,向学生推荐可适用范围内的社区以及地区的指导服务。初中阶段的转衔服务同样集中在就业指导活动上。这些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习障碍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身份认同(VocationalIdentity)[22]。一旦这些学生在即将进入高中时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身份认同,他们就可能在高中阶段决定哪些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工作相关。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确保这些学生从学校到成人生活的有效转衔。为了促使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和转衔顾问的直接指导:他们给予学生有关学习障碍的真实信息,教会他们如何发挥优势,弥补弱势。有了这些知识,学习障碍学生将学会如何得到教师和未来雇主的支持并做出适当的转衔调整。就业指导还教会这些学生如何与家长、教师以及同伴互动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育他们如何建立短期学业及工作的目标(例如建立有效的学习日程表或者寻找做志愿者的机会等)。学生同样有机会参与到学业外的活动中,例如各种俱乐部和体育活动等。最后,在此阶段中应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参加自己的IEP会议,并且鼓励他们在与他们相关的转衔目标讨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23]。
4.3高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高中阶段的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评估使用基于经验的测量工具,例如工作样本和情境评量(WorkSam-plesandSituationalAssessment)[24]。这一阶段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态度的评估应更能反映学生实际需求与发展的可能性。评估结果关注具体技能的鉴定或者学业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就业或者获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来说是必要的[25]。当学习障碍高中生获得高中文凭后,他们就不再受到IDEA法案的保护,而是受另两部法案的保护,即:1973年的《职业康复法案》(VocationalRehabilitationAct,又称93-112公法)的504款条例和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mericanDisabilityAct)[26]。面对计划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的学习障碍学生,他们的高中课程灵活性地反映就业与学业的双重需求[27]。转衔活动应完全融入到他们的高中课程中;这些活动强调对于职业的自我意识、有关工作领域的知识以及适当的就业行为指导。例如严守时间、取得同事信任、遵守工作日程等。在学习障碍学生与中学后(postsecondary)各机构专业人员见面的正式会议中提供与他们未来工作相关的转衔服务。这些机构的专业人员可能包括有职业康复顾问、职业资源教育者、职业顾问以及人力资源专家等[28]。虽然大多数的有学习障碍的高中学生将会在毕业后进入到工作中,但有些有轻、中度学习障碍的学生可能会选择进入2年制到4年制的社区学院甚至大学中进行深造[27]。针对这些学生,职业辅导服务(CareerCounselingServices)十分重要,这些职业辅导服务包括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技能训练,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倡议。同样,职业辅导顾问为准大学生提供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包括:课堂花费的时间、班级的规模、测试和评分方法、教学策略、自由空间和独立性等[29]。最后,职业辅导顾问帮助学生安排学业性向测验(ScholasticAp-titudeTest,SAT)和美国大学测验(AmericanCollegeTest,ACT),提供必要的调整,如预约测试时间、延长考试时间或者安排辅助人员帮助记录答案等[30]。需要这些帮助的学习障碍学生需要提供相关的评估文件。一旦他们需要特别的帮助时,他们应该提前通知测试服务的负责人员[31]。另外,为了能够使学习障碍学生为学业性向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可以参加学业性向考试预备测试(PreliminaryScholasticAptitudeTest,PSAT)以熟悉问题的类型并发现他们在学业性向考试中的弱势[32]。
4.4小结
从美国义务教育阶段(K-12)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特征。首先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是贯穿了这些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这种转衔从小学开始,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继续,直至义务教育阶段后。这种持续性的教育转衔可以帮助学生在最初的教育阶段就确立好转衔目标,在随后的教育阶段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衔的调整。其次,设立转衔目标后,会聘请与转衔相关的人员共同参与到这些学生的转衔服务中来,不仅学校教师向学习障碍学生传授实践的知识,还有就业机构的代表到学校直接传授实践知识并将学生带到工作环境中传授工作知识和技能。另外,让学生家长、教师、校外机构的代表共同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计划中来,通过合作促进学生的成功转衔。再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兴趣、就业能力等进行及时的评估。最后,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为他们的顺利转衔提供帮助。
5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意义
美国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的实践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
5.1结合学习障碍的实践,加强转衔理论的研究
国内对于学习障碍儿童转衔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有关残疾儿童转衔计划的文献也十分缺乏。我国最早关注转衔的研究始于台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宏炽、陈静江、林幸台等学者就非常重视残疾学生的转衔问题,开始介绍美国的转衔模式和理念[33]。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研究应基于对于残疾学生的整体转衔的基础之上,还应借鉴国外以及台湾学者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转衔研究,弥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不足。
5.2推进特殊教育的立法,保障学习障碍学生转衔的实施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这一部特殊教育法律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一部有关特殊教育的行政法规,其余都是大量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立法数量少,层次不高,并且法律条款用词空泛,原则性表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赋予了残疾人一定权力,但却没有写明保障此权力的措施,责任不明确[34]。因此,应加强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将残疾儿童转衔的内容纳入其中。这项任务也可为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提供法律的保障。
5.3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促进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
据统计,我国政府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投入的力度加大。但仅仅对于文化教育上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应将资金投入到与残疾学生(当然也包括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未来工作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中,以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与此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企业雇佣有技能的学习障碍学生,并给予他们例如减免税收等的政策,同时政府应大力扶持能够促进残疾学生就业的企业。
5.4开展机构之间的合作,增强机构之间的交流
美国十分重视学习障碍学生与各式各样的机构进行互动交流,并让这些机构的代表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和个别化转衔计划(ITP)中,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制定符合学习障碍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规划。我国也须发动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就业以及继续教育中来。
5.5改进现有的教学指导与支持
篇7
(一)国外实践及国内现存模式分析
1.C2C远程教育的模式。C2C远程教育的模式借鉴了C2C这一基本商务模式,教育者通过网络的方式,以视频、音频、文字等方式直接为学习者讲授知识,并进行远程学习辅导,同时,教育者直接从学习者收取报酬,并且直接对学习者负责,而不需要通过任何第三方,例如学校或者培训机 构。这样的远程教育模式指向了个人对个人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和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模式使得教育更有针对性,类似于传统教育中的一对一辅导的家教模式。
2.王竹立的“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王竹立的“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根据远程教育的学情特点,“打破原有的基于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改造,构建起以‘微课程+微测验+微学分’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模式”。这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有五大好处:
(1)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与环境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式学习;
(2)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3)方便教师对网络教学进行灵活机动的管理;
(4)减少教师辅导与答疑的工作量;
(5)改进网络教育质量,减少辍学率,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虽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教育模式,但很多网络教育只是将课程以简单的课件加录像的形式放到网络上去,制作的课件很多都没有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没有依据远程教育学生的学情或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恰当的模式。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这些先进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远程教育院校在背后做出很多,不管是网络资源的提供、支持服务的保障、监控系统的完善还是学生评价系统的科学,而这些正是远程教育院校所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优化原则的提出
库恩(GeorgeKuh)提出了“学生参与”(studentengagement)理念,并定义为:学生参与度是一个测量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支持力度的概念。他认为“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并提出从两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参与状况:一是学生做了什么(whatstudentdo),包括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与同伴群体的相处情况、与教师的互动等;二是高校做了什么(whatinstitutionsdo),指高校采取了什么有效的措施或提供怎样的资源促进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现将这一原则运用到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的优化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需要一个好的学习行为,而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并不只是个体自身因素,还取决于外在体系的保障,取决于远程教育院校为他们做了些什么来促进其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凸显。
二、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优化探索
(一)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优化模型
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模型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监控和评价等子系统,通过子系统来保障学习行为的进行,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理想的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行为保障体系模型是提供丰富的有针对性的网络资源,提供细致、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设置合理的监控评价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外部环境,激励其学习行为,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H大学远程教育的实践和验证
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依托该校的学科优势,坚持“规范、质量、规模”的办学宗旨,根据网络教育和成人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技术支持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逐步形成了“网上自主学习、实时直播授课、集中面授辅导、教师网络答疑、注重过程考核”的30字学习方针,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2008年,学院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上海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首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网络教育学院,2009年成功转版为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多次被评为十大品牌网络教育学院。校外教育中心工作包括四个板块,分别是招生与学生工作、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工作、技术工作、教学教务工作,将网络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监控及评价系统都包括在内。
1.网络资源系统。网络资源主要包括不同专业所需的各种课件学习;网络直播以及视频会议,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与教师进行交流;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登录学校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基于移动平台的统考辅导课件,将移动课件分为安卓版和苹果ISO版,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业余时间,用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网络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中,工科的部分课程含有实验实训内容,在课程设计上分“本地实验”和“网上实验”,开创性地将远程虚拟实验室运用到远程教育中。
2.学习支持服务。根据社会需求及学校特色,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先后开设高起专、专升本、高升本等三个层次,开设了30多个专业供学生选择,覆盖文、法、经、管、理、工等多个学科门类。目前,设有校外教育中心57个,主要开设高起专、专升本两种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以及专业课程进修等非学历教育,招生范围广泛。学院拥有集报名、录取、授课、学习、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远程教育环境平台。强大的网络平台功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进度、完成网上作业、接受视频答疑、参与网络讨论、下载学习资料、查询学习信息、进行考试预约等。学院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针对网络教育以从业人员为主的特点,建立了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实施了班主任制度,构建了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中心校外教育中心班主任的三级服务体系,通过CallCenter(呼叫中心)、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书面信函、电话热线、与学生座谈等多种途径,切实做好导学、助学、促学工作,解决师生分离的问题。网络教育学院还编写《校外教育中心工作指南》,详细介绍网络资源使用的技术工作,学生在学籍管理、学务管理、学生材料管理、毕业审核以及班主任工作管理等方面需注意或需了解的知识。不仅如此,网络教育学院还不定期地举行学生运动会、H大学好声音以及歌咏会等一系列文娱类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学院的关系,同时学院还提供情感支持,通过谈心会等交流活动为学生的情感、工作、生活提供指导与帮助。
3.监控系统。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着一套制度,包括招生报名及材料审核,明确招生录取工作程序,把好生源监控的第一关;教师上课及辅导,班主任工作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管理,甚至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从师资的投入和服务这一中间环节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结果有一定的要求;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答辩和学位考试也进行规范,通过全面的质量监控来实现教育质量的保障。
4.评价系统。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和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考核,学生方面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考试成绩占60%,过程考核40%,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次数、发帖次数等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关于班主任工作,学院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团体和个人评优,每学年评选一次“H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优秀班主任”。
三、讨论与结论
(一)支持服务个体化
奥蒙德•辛普森提出“远程教育缺陷”这一概念,指的是远程教育中的辍学现象,他认为出现“缺陷”的原因之一是“范畴错误”,即混淆了教与学,远程教育机构过度关注(尤其是在线的)教学资源的提供,忽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事实上,不只是辍学情况严重,学生出席率低也是一大问题。学生往往能在学校得到两个方面的支持服务:一个是如何很好地完成学业,另一个是遇到课程学习问题或参加考试等。其实有时候需要得到另外的帮助,即个人问题,这就需要从学校获得各种形式的建议,网院需针对个体提供更加个性化、主动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全员参与监控
网络教育学院的监控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课程建设、毕业论文等进行专项评估;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推进教学管理质量。这样的监控系统符合全面质量监控的理念,但缺乏弹性,需建立学生监控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体系、教师监控学校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参与监控,完善监控体系。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篇8
关键词:愉快教学 寓教于乐 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愉快教学正日益引人瞩目,并对教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即寓教于乐,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它始终注意发挥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情感的积极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各自的认知需要,并主动积极地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在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获得教育。人们都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剂。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便成为愉快教学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
一、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乐在氛围
环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如何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如何使学生处于轻松愉悦?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这里,教师负有决定的作用。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而多媒体教学与学科整合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
首先,应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置身于现代教学技术所创造的、妙趣横生的课堂学习之中,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课中乐正浓,课后乐犹存”的快乐情境。
其次,教师要具有独特的教育方法,有高超的教学调控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赢得学生尊重,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单纯的热情是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的,要用独特的讲课风格、丰富的知识体系、良好的气质风度来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
再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面向那些后进生,学困生以及在性格、气质、体能等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要从“人人平等”、“教育公平”的高度出发,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营造出平等、民主、快乐、和谐的教育氛围。可在课堂中运用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更持久地保持兴奋状态,以求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构建快乐的教学方式---乐在过程。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引起学习的需要。,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和作“中增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教师应努力构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感情,才能学得好。”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感情的感染功能,引发,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快乐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功能,由此形成师生同乐的良性互动。师生心灵的交融,唤醒了学生生命的律动,激起稚嫩童心的升华。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如秋天到了,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用树叶镶一幅画,再给画取个好听的名字,给画加上文字说明等,然后展出、评比。这既是一幅由学生亲自创作的艺术,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学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因为学生喜欢活动,特别是到野外去观光、体验,更让学生心情愉悦。通过这一活动,也实现了学生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情感需求。这样,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
课改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扬。可以以激励性的语言、动作、多样的激励标志、有趣的图案、有意义的奖赏,举行简短的仪式等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正如心理学家盖兹说的: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培养快乐的师生关系---乐在交融
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鼓舞人心的。这样的课堂会产生出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的学习,尝试自主探究知识的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快乐。
首先,班主任要做快乐的传播者。学习本来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具有快乐的情绪,微笑的面对学生,把快乐带给他们,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享受“自由”的空间,在“享受”学习中,逐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事。这种教学理念正是当前新课改的主张,正是素质教育的追求,陶行知提出“要把学校变成乐园”,由此看来,班主任做快乐的传播者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其次,班主任要做快乐的制造者。兴趣是学习成功的最好老师。任何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在做的过程中都是快乐的。学习也是这样,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遇到困难也会设法克服,而当他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时,他便会感到由衷的快乐。因此,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要使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欢乐之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充分表达情感和释放激情的宽松环境,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自动、自信的舞台。
篇9
自主学习在称呼上有不同形式,如自动学习、自我调节学习、自我监控学习、自治学习、自我指导学习等,由这些不同称呼可以概览“自主学习”之大体意向。具体分析自主学习的涵义,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展开:
(1)横向维度。
即同学习相关联的各环节,包括自我驱动的学习动机、自我选择的学习内容、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自我管理的学习时间、自我营造的学习环境,以及自我判断和评价的学习结果。
(2)纵向维度。
即学习的过程环节,包括自我设定的学习目标、自我制定的学习计划、自我准备的学习资源、自我监控和完善的学习流程、自我总结和评价以及自我改进的学习结果。而自主学习即是通过上述横向和纵向元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其本质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观的实践,其核心则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发挥。进一步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做深入解构,可以将自主学习分解为以下几个问题并构成自主学习的框架:为什么学、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而这些问题对应的答案则涵盖了自主学习从动机、方法、时间、结果、环境,到社会性的内涵体系,包括:为什么学———内在的自我激发;如何学———方法体系性和计划制定;何时学———规律性和效率性;学什么———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在哪里学———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和适应;和谁一起学———自主学习的社会性体现。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自主学习在具体能力上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主观心理上“想学”;二是客观能力上“会学”。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也应以这两个内容为框架,具体包括,
(1)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
动机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就自主学习而言,能够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的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学习结果预期、学习价值认定等。
(2)自主学习的认知策略体系。
自主学习要将大量丰富的输出信息加工成自己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信息,认知策略体系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熟练运用认知策略和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是自主学习实施的保障。
(3)自主学习的元认知过程。
自主学习能力还体现在对自身认知水平的不断审视、评价和完善上,因此元认知过程同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可以确保学习方法上的不断优化升级。
(4)自主学习的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包括营造环境和利用环境两个过程,表现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知道如何通过物质环境获取学习所需的必要资源,以及如何通过社会环境获取他人帮助提升自我。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取机制研究
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升级过程,具体涵盖以下几个层面的自我优化。
(1)从他控到内控。
这是指学习过程从原来的外部环境、规则及人为约束向自己主观上的内在能动性约束转变的过程。随着学习经验的累积,学习方法、学习体系等逐渐适应并成熟,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也开始由原有的被动向主动转变,开始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评价、独立改善的能力,也是自主学习能力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的过程,在自控因素逐渐增强的同时伴随的是他控因素的逐渐退出。
(2)从被动到自觉。
传统的他控学习模式常常会使学习者养成被动等待的习惯,表现为极强的依赖性和延迟性,而随自控能力提升,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等待,开始体现出积极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的超前性和延展性,以及对获取知识的渴求。
(3)从刻意而为到习惯而为。
在自主学习能力获取的初级阶段,学生往往对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不够纯熟,在学习计划执行、自我监控力度、自我发展要求等方面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强制性手段或者意志力强化加以实现。而随着自我控制经验的增加,自我控制会以“习惯”和“习性”的方式形成一定的内在自动化机理,由此使自主学习活动更加娴熟和顺畅,学习者能够自如地调节和适应各类学习活动和学习要求,达成学习目标。
(4)从一元认知到多元认知。
最初的自主学习能力仅仅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课程的学习,同样随着自主学习实践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这一能力会逐渐以点带面,向其他课程和领域扩散,运用到所有学习过程中,由此将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体系和规律,保证整个学习活动自主能力应用和发挥。
三、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及目标分析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亲自调查走访了一些实施了远程教育的学校以及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具体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程度和水平,由此发现我国目前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不彻底
。虽然受访的很多学生表示可以接受目前的远程教育模式,但是在具体学习实践上则表现为能力和潜力不足,很多学生还对老师、方法、环境、课后作业等客观因素和强制因素存在极大依赖性,不善于自主学习,也缺乏必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缺乏计划性、体系性和目标性。
(2)自主学习投入时间不足。
远程教育的对象通常都是在职成人,在工读权衡上,工作往往占去了很多自主学习时间,既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影响远程教育效果和质量。
(3)对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利用不足。
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实现方法为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但是目前学生对网络的利用还仅仅局限在教育框架之内,把网络作为寻找作业答案、浏览教材和资料、向教师提出问题等浅显层面,而对教育内容的拓展深化、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等明显不足。
(4)跨专业学习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学习。
远程教育开展的科目有限,有的学生找不到本专业课程,只能参加跨专业课程学习,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没有专业基础,即便有自主学习意识,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也就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1)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继承性”向“创新性”转变。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能力是单纯的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而远程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依靠主观能动性和个人学习能力水平的发挥,为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创新提供了最大可能。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生一方面接受继承性的知识体系架构,一方面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和思想驰骋空间,可以跨越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定框架,对知识结构加以创新。
(2)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以往的教育模式,学校、教科书、教案、教学目标等划定了整个教学体系的封闭式框架,而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往往能突破原有体系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中寻找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理论,并通过现代远程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使整个远程教育体系不断开发和吸收新的资源,呈现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3)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必需性”向“必然性”转变。
远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分离,这就使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习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获得充分锻炼和快速提升,由此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种必然具备的能力,并可以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各个学习层面。
(4)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统一性”向“差异性”转变。
远程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学习者个体,而个体对学习内容等因素具备足够的自主选择权,远程教育组织者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一对一的因材施教,重视不同终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活动。
四、远程教育环境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具体策略
具体策略也是现实策略,是指针对学生目前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1)转变教育思路,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
远程教育环境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求教育者转换思路,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现代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育模式转变。一方面要求教育者以及教育体制自身做观念上的更新,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极大的宽容、信任和鼓励,另一方面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研究拓展,为远程教育自主学习提供理论基础。(2)加强设施建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提供基础。在主观上转变优化之后,客观条件上也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进行规划和营造,在教学材料、教学工具、教学设施等硬件资源建设上都要突出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理念,把远程教育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充分融入在教材等教育资源之中,坚持文字为主,试听为辅,理顺互动渠道,以减少学生的依赖性和封闭性,激发其自主学习和自我拓展能力。(3)加强教师水平,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始终是教师,远程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教师应在“主导”的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和鼓励其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中找到“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相结合的最优效率组合权重。
(二)体系策略
体系策略也是长远策略,涵盖的内容简而言之即是“激发学生如何去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加广泛和深远的自主学习能力。
(1)信息识别能力激发策略。
信息识别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即是对各种信息的识别和处理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其一,运用“观点———验证”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信息收集、信息识别、信息过滤、信息传递能力,即教师提出某一观点,学生查找支撑理论对观点进行验证。其二,运用“案例———归纳”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判断、信息整合、信息加工、信息创造能力,即教师提出典型案例,由学生发挥能动性对案例进行解构、阐释、论证。通过这样的师生双向通信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过程给予指导和引导。
(2)研究能力激发策略。
研究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入和延展。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其一,以热点问题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实际是两个环节:综合、分析,可以采取先综合再分析,或者先分析再综合的方法,全面开发学生的放射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其二,以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和激发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结构不良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统一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辩证分析,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面对复杂问题的辩证解决能力。
(3)合作能力激发策略。
篇10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堂的重要特色。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大班额授课制”的情况下,适当分组教学,是保证学生交往互动,体现个性化学习的一个好策略。本文主要分析合作学习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新教科书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体育合作式教学模式是把学生(自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同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小集团与小集团之问通过互动,相互切磋与观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新教科书中的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在这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要素
1.学生合作学习的课题。合作学习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学生之间有共同合作完成的课题。所谓课题就是“合作干什么”。
2.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作学习小组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实现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而努力。为此,每个成员都与全组的成败悉悉相关、荣辱与共。
3.学生合作学习的时空。合作学习的第三个要素就是,学生有相互合作的时空条件。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场合。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
提倡和运用一切学习方式,都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合作学习运用得好与不好,也是以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应该说,合作学习如果运用得好是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其理由如下:
(1)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这种“同行者的激励”,有时会比教师的鼓励更生动、更有力。
(2)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发挥“镜子”的借鉴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对照和反馈,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成为自己的“未来”,而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则成为自己的“过去”。
(3)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特别是在班级人数较多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保护和互相监督等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小干部”的作用,尤为突出。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二个意义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应该说,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探究是离不开集体学习的。集体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促进探究学习是因为:(1)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学习心得,是大家一起“穷尽假说”的前提,特别是一些错误意见的提出,是学生们一起辨别真伪的前提。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2)在教师提倡和指导下的学生讨论是民主探究的必要形式。(3)探究的结论是学生集体合作学习的成果,也是学生集体一起分享的学习喜悦。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倡合作学习的第三个意义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机会和条件,这种机会和条件就是运动技能学习与身体锻炼都需要有许多合作性的行为。
三、合作学习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强化主体意识的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练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结合成为练习伙伴,由于平时的相处有较深的了解,感情融洽,在体育技能的练习中,他们会合作得很好,互为指导者,互相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彼此都能为对方较准确地完成动作而由衷地喝彩。自主结合在形式上虽与传统的分组教学相似,但在组成原则、方法和指导思想上则完全不同,它突出了学生性格的相似性、交流的接近性、帮助的互补性,使学生学习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社会交往动机得到较好的满足。有时候当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会真诚地鼓励其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
学习任务是综合性的。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帮助的内容。在众多的体育学习内容中,具有综合性的,学生间相互帮助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特点极为突出的就是球类运动。球类运动属于综合性的活动。从动作上讲,它要求人们把跑动、跳跃和投掷等动作适时地组合起来,以达到其目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取长补短在球类运动中是最能体现出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