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策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0:1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策略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篇2
(1)水景的季节适应性不强.景观设计受气候影响较大,因此要遵循分季使用原则,考虑季节变化对水景设计的影响,结合构造和功能方面的特殊要求,使水景作用在四季中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大学校园的水景设计未能充分考虑东北地域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如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的水景代表———静湖,由构筑物、小品、植物加以围合,营造了极具魅力的中式微观园林空间.夏季吸引师生驻足观赏,水景利用率高.一到寒冷冬季,湖面结冰,周围草木萧瑟凋零,师生少有在此游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2)水景的文化内涵缺乏.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一些大学校园的水景设计,仅将水视为校园景观的要素构成之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思考.设计仅停留在悦人耳目的感觉层面,难以在师生内心引发共鸣,这在东北地区的所有高校当中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高校的水景极富文化内涵.如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思源湖”和“致远湖”的命名,既很好地诠释了学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也深刻体现了教育场所的文化特质,得到了师生乃至社会的广泛认同.
(3)水景脱离环境实际.水作为一种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水源比较充足的校园,可利用水的造景功能,构筑富有感染力的校园环境.对东北地区而言,多数校园水源匮乏,一些校园的水景设计脱离基址实际,盲目设置了大型喷泉、假山瀑布、开挖了河道、人工湖等,违背了景观设计所应遵循的因地制宜原则.如北华大学在东校区中轴线上设计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旱地水景广场,由于距离直接水源较远,致使大型喷泉运行成本极高,所以一年启用的时间屈指可数,成为长期闲置的摆设.
(4)水景缺乏多样性.水景设计固然离不开水这一景观要素,然而水的存在状态却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状态的水所营构而成的水景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东北寒地大学校园水景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构景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对水的“动态”或“静态”设计,往往忽略了水的其它存在方式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表达,对冰雪资源极其丰富的东北地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5)水景体验性不强.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学者西蒙兹认为:水景规划设计的不是物质,不是空间,而是人的体验[1].但这在一些大学校园水景设计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如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滨水空间设计,虽充分利用了伊通河中游东岸支流小河沿子河从校区东侧流经的便利资源条件,但却在河岸设计建造了宽厚的护墙,将水体和堤岸道路完全隔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亲水”体验,使水景效果大打折扣.附近的吉林财经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情况与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6)水景系统性不够.大学校园水景设计须秉持可持续理念,遵循系统性原则,全面系统地构建景观要素的生态关系,防止随意性、盲目性.要兼顾自然环境各个要素,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追求生态平衡,增强生态效应.如沈阳建筑大学设计新校区时,对基地的地形地貌予以充分地尊重,在水体驳岸上,采用生态处理与干砌手法相结合,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水源的自然净化.通过恢复原有的稻田,吸引大量的野生禽鸟前来觅食、休憩和繁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校园生态系统.但多数校园在设计校园景观时,综合考虑不够周全,致使生态效应较差.尽管东北寒地大学校园水景设计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然而水景在当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其作用和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水不仅能独立营造景观,也可通过一定手段实现空间的拓展、延伸和引导,以及增强空间层次性,从而活化空间、创造情趣,催化和激发校园整体景观的生机与活力;其次,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效果,既可作为艺术品主体而独立存在,也可与建筑、雕塑、植物或其它要素有机组合,创造独具风格的作品,可活跃气氛,打破环境单调感,增加情趣和意蕴;再次,水天然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水引入校园,能更好地诠释大学文化的精神和主题,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最后,水体和各种喷泉都具有降尘、空气净化及调节湿度的功能,与绿树相依还能增加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使人心情舒畅,发挥保健作用.而且水与空气表面接触越大,喷射出的液滴颗粒就越小,产生的负离子越多,空气净化效果也就越明显.
2东北寒地大学校园水景设计策略
基于当前东北寒地大学校园水景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主要从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水景设计、彰显地域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水景设计、营造富有体验场所的水景设计和构建生态化和可持续性的水景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2.1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水景设计策略气候是影响东北寒地校园景观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克服诸如气候等不利条件制约,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有不同视觉感受,这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关键所在.隆冬季节,校园水体大都进入“休眠”状态.而作为水的其它存在状态———冰雪等,则是寒地最为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天然景观.因此,遵从冰雪特性进行校园景观塑造,既具可行性,又有独特性.结合校园文化主题和地域文化特色,创作冰雕、雪雕、冰灯等景观小品,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寒地特色景观效果(见图1).针对东北寒地校园地表水短缺的局限,秉持“少而精”原则,浅水池不失为绝佳选择(见图2).夏季浅池水平如镜,倒映周边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池中可置放雕塑、喷泉、射灯等小品与动植物,冬季时将池水抽干,其中的雕塑搭配各色灯光,产生绚丽的光影效果.同时将池壁设计成斜面,可减轻冬季无水时高差过大对人心理造成的不适;将有高差部分设计成为“立体水”,使其成为冬季里的静态雕塑.
2.2彰显地域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水景设计策略文化性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重视水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激发人们想象力的发挥,从而达到提升师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的目的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永恒的追求.因此,传统文化、学校历史、人生哲理和名言警句都可以成为构思主题[2].可借鉴“曲水流觞”的概念,采用曲水和溪流等形式进行校园景观营构(见图3).溪流撞击挡石产生的水声高低顿挫,曲水的平静舒缓,两者一静一动,或欢快或宁静,可唤醒人们对水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从而产生内心共鸣.溪流底部以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鹅卵石铺装,冬季无水时鹅卵石出来,使人联想到流水的涌动,达到无水胜有水的效果.水道的底部可设计成水波,流水状等更具文化意境的图案.校园中的垃圾桶、桌椅等设施可通过井、锚、桥、闸、船等意象,让人体验到对水的多种感受,激起人们的联想与回忆,从而得到教育和熏陶.此外,结合不同大学文化精神,充分利用冬天特有的冰雪景观资源,多设计具有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的冰雪雕塑,以此烘托校园文化情境的同时,使师生与雕塑之间产生共鸣,鼓舞广大师生保持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3营造富有体验场所的水景设计策略水是划分和界定空间的极佳手段.水的流动性、可塑性可将校园划分为或立体、或平面的空间形态,并能与周边景物相呼应,可增强师生的亲水感和参与性,对各种活动提供支撑,从而使空间具有了场所特性.在大学校园中,富有场所意义的空间当属广场和滨水空间.可充分利用绿化、台阶、铺地、小品及石椅等进行空间界定,形成具有亲切尺度感与领域归属感的人性化滨水交往环境,对师生各种交往活动产生积极引导作用,增强参与性与体验感,如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净湖滨水景观就极具代表性(见图4).同时,需注意滨水区驳岸道路的线路设计,综合捷径与观光线路,满足师生不同需求.校园广场为师生各种体验性活动开展提供了更多物质和精神可能.在硬质铺装底部隐藏喷水装置与排水渠,形成隐藏的喷水广场(见图5).在炎热夏季广场上会形成喷射水柱与水雾的立体组合,为师生广场中行走带来些许凉意.冬季时则“恢复”为校园广场供师生行走、休憩,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此外,校园中面积较大的水体也具场所功能,可为冬季可开展冰上特色运动项目提供支撑,丰富师生文体生活(见图6).水体驳岸可设置色彩艳丽、样式新颖,再结合地域人文特色鲜明的亲水设施,如座椅、漫水桥、亲水雕塑等的设计,使其与水体相呼应,取得引人入胜的景观效果.
2.4构建生态化和可持续性的水景设计策略东北地区的雨雪资源相对比较丰沛,如结合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并辅以相应技术措施,将丰富的雨雪资源通过不同途径汇集,构建诸如生态水池、生态湿地等景观形式,既可弥补校园地表水源不足,为校园内各种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又可加速其物质和能量的代谢与交换,改善校园空气质量.同时也为校园生态景观的设计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此外,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还可结合校园景观系统化设计,辟建合理分布的人工湿地.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的能力和特点,通过过滤、吸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分解等作用来实现污水的高度净化.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又能创造水生生物环境,营造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3].
3结语
篇3
从华为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占领农村市场、拓展全国市场、进军国际市场三个阶段。华为从一个小企业发展为国内通讯设备行业的龙头地位,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其每个阶段做出的正确的设计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一)占领农村市场(1988——1995)
1.从跟随向转变华为起家之时
是为香港生产的交换机做,在大陆销售,继而步入了通信行业。因为香港产的交换价物美价廉,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销售,导致竞争加剧。因此,华为意识到除非拥有专属自己的强大的核心技术,否则便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于是采取集中化的自主开发战略,在万门程控交换机的研制开发上,投入了企业全部资金。这一战略无疑是成功的,华为最先在该领域突破国外技术的垄断,为企业发展储备了足够的资金。
2.率先进入市场战略
1993年之前,国外设备占据着国内高端主流市场由,因此国内厂商都集中在低端市场。华为为了避开跨国公司的竞争,抢占当时国内市场,战略上采取以农村为切入点,集中在县、乡镇的低端市场,采用产品数量扩大化,迅速抢占市场。
(二)拓展全国市场(1996——2001)
这一阶段,国内电信设备市场整体发展速度缓慢,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固守传统程控交换机领域,便失去竞争优势,于是这一阶段,华为进行了新的设计战略的转变。
1.技术应用战略技术研发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到研发上,研发投资金额居全国之首。国内国外双管齐下,在此期间成立多个研发中心。大量投资研发技术是华为变强大的驱动因素。
2.产品多样化战略有了技术研发作为基石,华为又展开产品多样化的发展,促使产品从单一集中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在移动、网络、电信增值业务等领域华为都有所涉及。
3“.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转化华为的发展日渐壮大,农村市场的空间满足不了它继续向前的需求,于是把目光投向中国主要的城市市场,实战略上实施农村包围城市,以城市市场为重点,成功拓展了国内市场。
(三)进军国际市场(2001——)
拓展国内市场阶段之后,华为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但华为的追求不止于此,准备进军国际市场,于是实施国际化路线,开始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征程。
1.地域扩散的国际化战略华为由原来单一的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进军,实施国际化战略,凭借低成本优势,以第三世界国家市场为切入点,再一步步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华为渐进式国际化战略,成长期开始到成熟期,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进入香港领域、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全面拓展其他地区、进军发达国家市场。
2.跨国战略华为在不同国家成立研究所,实施跨国开发战略,并与其他跨国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华为在在人才战略上成立海外区域培训中心,结合本地情况,促进科研、销售、和人才的本地化发展。
3.可持续发展战略华为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消灭数字鸿沟、提供网络稳定安全运行的保障、促进绿色环保、实现共同发展。
4.终端战略市场开始变化,终端为王的特征日益显现,华为也开始放眼终端市场。2003年华为为发展手机、移动宽带终端和家庭终端等产品成立手机事业部,逐渐向大众市场靠拢。
5.数字化时代的服务设计战展望未来,注重客户体验,提供客户服务将取代传统的销售模式。这个服务是大服务的概念,为客户提供信息化顶层架构设计,涵盖了咨询、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放眼期。
二、结语
华为作为本土化新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崛起,与其能够掌控市场发展趋势,根据发展阶段转变策略,在每个特定时期实行独特的战略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华为公司在产品设计战略演变过程中的分析,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可以归纳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设计战略:
1.坚持聚焦战略,将公司资源集中在核心技术上,重点突破,在核心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发展相关产品。
2.技术领先是企业强大的武器。华为大量投资在科研开发上,以领先的技术打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3.企业文化是企业向前的驱动力。华为在其核心价值观之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合成一股凝聚力,成为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
4.全球本地化经营。全球范围内进行本地化的运作和经营,发展当地人才和合作伙伴,为当地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与服务。
篇4
目前,学校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情况是:教材、作业本及同步练习册上有什么,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什么作业。然后按标准答案批改,当遇到教学内容较难时往往会重复布置作业,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生不堪重负,教师也是苦不堪言,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大量的批改与订正挤压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及教学思考的时间,而最终学生数学能力依然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也难保证。在对六年级学生的三份抽样问卷调查中,发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问卷一:你感觉老师布置的数学课外作业多吗?有60%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数学课外作业很多,28%的人认为适量,12%的人认为很少。从数量上看出,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较多。
二、设计有效课外作业的实践对策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可知,现行小学数学课外作业需要一线教师进行重新定位与审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析学情,合理改编
课外作业的设计还得考虑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合理把握作业的起点,要尽量避免在低能力层次上进行高频度训练,应该更加注重开发作业的深度,在同一习题基础上进行挖掘,让作业在高能力层次上进行低频度的训练。教师要把课外作业设计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审视,充分掌握学情,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合理安排,随时进行调整,让各类学生在课外作业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并让每一位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
(二)引发兴趣,注重实践数学
活动的趣味性是指数学活动生动有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作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践,而这块内容在课外作业中被长期忽略。如调查统计、实践测量、模型制作等一系列有效的动手操作类作业,因为多种原因没有被重视起来。在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今天,有必要增加一系列的可操作性作业,包括动手操作性作业和实践活动性作业,给学生提供多种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在作业设计时,我们应该从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和亲近性的作业。通过课外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了六年级“比例尺”一课以后,教师通常安排常规性的解题作业,学生会觉得这一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作业中的错误也比较多。这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操作:你能根据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设计一个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吗?设计方案中要说明:借助什么工具、测量的步骤、计算的方法等。对此,学生把它当作是一个科学小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老师的分组下,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小组讨论测量方案,需要什么工具,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会讨论有关比例尺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完成此项作业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完成了数学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化的过程,在活动中数学知识更加牢固,而且在遇到逆向变式练习时也能从容应对。
(三)增设挑战,活跃思维数学
学习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因此,作业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加挑战性。挑战性内容与以往多做一些难题目是有所区别的,挑战性是指作业内容能吸引学生步步深入,促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挑战性就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终极目标。利用挑战性作业内容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筛选、思考、整合。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在实践中教师可设计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以及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策略多的作业内容。比如,在教学五年级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后,很多同学对正方体侧面展开图的认识不是很全面,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无从入手。而一味地让学生在作业本上进行判断操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后,可以设计如下课外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方体侧面展开图的形式:上面这些图形能围成正方体吗?用你自己的方法试一试,通过你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看到这个作业的时候能基于自己的空间观念对简单的几个图形有自己的判断,但是要系统地进行表述什么情况下能围成正方体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需要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这样的作业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还能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化的整理,只要能进行动手实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然后教师在进行作业分析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正方体侧面展开图的11种形式,学生的理解就比较有系统性,空间观念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分析错误,深度提升小学数学中有些教学内容
学生不易理解,作业一错再错的现象也较普遍。面对学生易错的内容,教师要进行合理整合,把错误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错误来自于学生更要服务于学生。其实,做错题并不可怕,透过它可以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因此,重视对做错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加以有效利用是实现“高质轻负”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医院文化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热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设备竞争、技术竞争上升为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而医院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必将成为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的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院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为全院员工认可和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医院文化的内涵包括医院精神、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中提炼浓缩的文化精华;制度是保证,精神文化只有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医院职工的行为准则;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优秀的医院文化能够为医护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激发医护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医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的医院绝对走不远。医院之间的竞争,起初拼的是设备和技术,但是到了最后拼的是文化。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医院的“灵魂”。谁拥有了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先进的医院文化,谁就会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构建起自己的长久的竞争力。先进的医院文化,可以使医院员工得到明确的指引和激励,形成高度的默契和信任,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医院文化是医院生产力、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第一,支撑医院的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想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以适应医院现状的文化作支撑,只有拥有了文化优势,才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发展战略构成强有力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核心价值观来选择、判断发展战略是否符合价值追求,会不会偏离发展的基本宗旨;二是建立对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形成统一的医院意志和行动模式,支持医院战略的实施。
第二,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核心竞争力是指医院长期形成的、蕴含于医院内质中的、独具的、支撑医院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医院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能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原因有如下三点:其一,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员工的精神支柱。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使全体员工发扬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从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其二,医院文化是医院理念创新的基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塑造与建立人本思想,推动员工观念和思路不断创新,促进员工不断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推动医院发展战略、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等的不断变革,从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其三,医院文化是医院精神的升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诚信度、忠诚度,不断弘扬和升华医院精神,使员工达到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人到人”,这二者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近年来,以“看病难、看病贵”为代表的热点问题使医患关系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一方面,历史上形成了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局面,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过去医院文化展示的大多以临床技术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患者的感受。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的要求日益提高,认为患者一旦到了医院,就应该“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不知道几千种疾病,被医学真正发现和掌握的只有几百种,还要求环境好、自尊、维权等。所以在如今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世界医学进步潮流面前,医院难以适应广大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医院文化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是“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职工建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职工的发展前途与医院的发展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管理理念,推行人文关爱与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在医患之间架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桥梁,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如何加强医院文化的建设
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增强医院的活力,促进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生存力和无限的发展力,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未来医院的发展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医院文化的建设?
第一,建立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医院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因此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医院管理体系应包括管理体制、医疗安全管理、医院形象、信息系统和医院组织及人力资源等内容。一个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归属感,而且能够提高职工素质,引导职工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第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战略是医院发展战略的首要战略,因为医疗市场一切要素的竞争,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经营、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如何配置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上,要求医院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管理的全过程,制定科学合理又富有创新的包括绩效考核制度、竞争激励制度、全员聘用制度等内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第三,提高医院管理者自身素质。医院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管理文化,因此医院管理者的经营思想、行为准则,甚至个性特质都直接影响着医院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管理者起着工程师的作用,既是医院文化的设计者,也是医院文化的塑造者和传播者,没有医院管理者的设计和塑造就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医院文化。
第四,确立“以病人为本”的理念。病人是最需要服务的人,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院的一切行为,都应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为立足点,以换取患者满意感动为目标,这应是我们的服务理念。所以我们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帮助病人、感动病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让患者到了医院就有回家的感觉,心理的创伤得以慰藉。
第五,发扬“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通过爱岗敬业教育让员工知道无论多么平凡的工作岗位,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关心医院的发展,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反馈医疗质量、医院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六,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品牌体现了医院的文化、管理、质量、服务、效率等要素,是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医院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凝结与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优势,是医院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医院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保持原状就是后退,不思进取必然被无情淘汰。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医院文化建设必然要随着医院管理的创新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新的内涵。医院文化的创新体现在医院管理的创新之中,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观念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是重点,制度创新是保障。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孟凡驰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医院同世界接轨,许多领导和医务人员还只能从博弈规则的技术层面去实践,看不到博弈规则的深层——文化层面,因而使许多技术、制度、设备等先进的东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国家新医改的试点,极大地推动了医院文化建设的进程,日益深化的卫生体制改革,为医院文化搭建了更多的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建设医院文化从认识上、组织上和实际工作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把医院文化作为医院发展的制高点,制定医院文化战略,实施医院文化工程,构建医院文化体系,努力开创医院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卢伟,姚碧文,段宁等.我院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2007,11(11):442-46.
[2]侯庆中,孟庆春.关于构建医患关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77-78.
[3]李国强.试论医院文化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8,(3):461-462.
篇6
关键词:土建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土建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建筑工程,在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往往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总是对实践工作中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理念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规范意识,很多时候都不能够清楚的了解和分析其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以及手段,如果这样的情况久而久之,必然会给工程的成本和造价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因为土建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土建结构的设计,来提高和增加其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持久性,因此,在建筑工程的建筑和施工中不难看出土建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所以,在对其土建结构设计和施工中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面我们就对在土建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进行进一步简单的论述和分析。
1 土建结构设计中施工材料的选择中相应的问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设计工作中,在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的理解与应用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与争议。
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大多数土建工程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同时根据相关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与此条相呼应在规定中某一条条和另一条中不再列入了Cl0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设计值。这里存在一个对上述规范条文的正确理解与应用的问题,这就是作为基础垫层的素混凝土是否可以采用C10混凝土,是否也必须采用C15混凝土。对这一问题存在很广泛的争议。在某些工程中对基础垫层的混凝土采用C10后,不仅有的监理公司的监理人员对此置疑,甚至有的图纸审查人员也表示反对,都认为这违反了规范的要求,要求改正为C15。混凝土垫层采用Cl0等级的混凝土,如改为C15级混凝土没有必要而且增加造价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分歧的原因是置疑的人员没有正确理解规范的条文,因为规范的某一条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而作为垫层的混凝土是素混凝土不属于钢筋混凝土,垫层混凝土的作用是保护地基土在施工中不扰动,同时为基础的施工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Cl0混凝土完全可以达到。相应规范的某一条例表规定了各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其中有一个注释,因是用小字表达常被设计人员忽视,这个注是指当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的截面长边或直径小于300mm,则表中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该注释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当构件的截面尺寸越小,混凝土构件的缺陷带来的强度损失越大。
1.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对结构材料选择的规定方面容易忽视的主要是对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结构的耐久性。例如对于地基土很潮湿的砌体,砖至少要求Mul5,砂浆必须是水泥砂浆而且不低于M7.5。但在实践中很多设计人员单从砌体的强度要求出发采用MUl0砖、M5水泥砂浆。这是违背规范要求的,应予改正以保证结构的耐久性。此外,上述这一要求不仅针对地面以下砌体,还针对地面以上的潮湿房间,例如卫生间等。
2 土建结构设计中解决问题的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2.1 砌体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我们在土建的相关施工和设计规范中。主要是对烧结普通砖的使用来进行明确规定的,但是,对于目前墙体改革中新使用的混凝士砌块等房屋,该规范已强调由于混凝土有干缩性,应该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乘以0.8系数,也就是说应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调整为50m×0.8=40m。其次该规范在注释中还强调了对于白天和夜晚温差较大地区,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予以适当减小,因此,对于我国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来说,应适当减小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使用烧结普通砖的上述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降为45m,使用混凝土砌块的上述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降为35m。按调整后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设计的砌体房屋再辅以其它措施后,很少再出现温度裂缝了。
2.2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现行混凝结构设计规范中,比89规范更加重视对混凝土耐久的要求,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现行规范比原规范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求有所增加。例如在一类环境柱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由25mm增加到30mm。特别对于基础,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增加得更多,因为基础与水有接触,所处环境更为不利。但在设计实践中往往有些设计人员忽略了这一变化,因而不能满足混凝土耐久的要求.造成混凝土质量下降。
2.3 屋面可变荷载的取值和分布
相应的计算,然后按最不利的情况进行设计。对屋面可变荷载的取值应十分谨慎,特别是对于屋架和拱壳屋面,因为这类屋面荷载的分布对结构的内力很敏感。例如积雪荷载应按全跨均匀分布、不均匀分布,半跨均匀分布的几种情况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屋面结构的安全。
计算地基变形时将荷载取值错误地取为荷载设计值而不是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值。由于荷载的设计值大约为荷载准永久组合值的1.4~1.6倍,因此这一错误取值造成的影响更多,常常使原本地基变形不超过限值,错误的判断为地基的变形不满足设计要求。错误地将基础加深或将基础的底面积扩大,造成很大的浪费。在确定基础底面积或确定桩数时,荷载取值错误地取为荷载的设计值而不是荷载的标准值,由于荷载的设计值大约为荷载标准值的1.25倍左右。因此这一错误将导致约20%的浪费,对整栋建筑而言,这一浪费是相当大的,必须要引起重视和注意。
3 结束
综上所述,在进行土建结构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严格和控制设计和施工的每个环节,坚决不能够给建筑工程的基础质量留下隐患和影响,因为土建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可以说是土建工程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对其的力度和过程掌控不好,那么必然会给整个建筑工程留下安全隐患,为此,希望我们相关的设计和施工人员,能够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方式方法,做到时刻丰富自我,提高自我素质的要求,不断的对土建结构设计中相应的方法和进行完善和创新,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更进一步的保障。
4 参考文献
[1].徐剑波.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危害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6.
[2].李亚平,王兵,刘宗毅.框排架厂房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及屋顶刚架稳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
篇7
关键词:电子产品设计成本控制EDAPLD单片机C语言
一、我们在设计电子产品的过程一般都会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成本控制,总是尽量简化电路,减少元器件、尽量简化安装工序。一般这些简化都是针对最终产品的。但是作为开发工作本身也同样需要成本,也需要进行成本控制。尤其是一些产量小、附加值高的非消费类产品。
电子产品的开发成本一般包括以下这么几块:
1.项目可行性分析费用
2.联系元器件厂商,获取器件资料费用
3.元器件费用
4.开发人员薪资
5.样机测试费用
6.时间成本
以上几个点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在很多工程管理的书籍和资料都有详细介绍,本文只是根据笔者所做过的电子设计工程补充一些看法。
进入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后,项目管理人员应该仔细做好项目规划工作,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一般取决于该项目的技术复杂性和成本复杂性。为了避免由于不可预知的工程复杂性而导致的项目流产,项目管理人员在制定设计方案的时候需要招集各方面的人员,把该项目仔细的分解开来,然后针对这些子项目逐一探讨分析,仔细地权衡各方面因素,看看是否可行,成功的代价如何,只有每个子项目都做到有把握后才能将整个项目推入实施阶段。
在项目通过可行性论证后,就转入正式的开发阶段。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开发的技术规划,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确定之后,该产品的开发成本、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也就大致确定下来了。所以一个不良的规划,往往会对项目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阶段项目负责人要和合作的开发人员充分交换意见,根据开发人员的数量和专长将项目分解开来,让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本项目的一部分工作。
项目开始运转后一定要做好全套设计文档。文档中要明确每个开发者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接口。同时也要要求每个开发人员为自己所开发的模块做好技术文档。表面上看这个工作增加了开发成本,但这样不仅有利于该项目今后的扩充维护,也同样有利于该项目的测试工作。这事实上降低了项目在这些方面的成本,项目规模越大,在这方面投入所体现的效益就越明显。同时这项工作还可以降低由于开发人员流动带来的工程扩充维护的风险,因为技术文档越多越详细,继承该工作的技术人员所付出的时间代价就越小。
在元器件选择方面,应尽量使用标准器件或易于采购的器件。因为这些元件产量大,价格好,供货渠道也多,对于降低硬件成本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尤其在所设计的产品产量不会很大的时候更应该如此。在设计一些高附加值,小批量的产品的时候,尽量使用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来设计,这虽然加大了一些投入,但总的来说,压缩开发时间,让产品更快面对市场带来的效益会大于这些投入。同时模块化设计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更可以将开发人员的精力集中于高层次的设计上,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尽量使用各种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综合使用各种EDA工具来完成设计,可以大幅度加快开发进度,减少差错,提高工程质量。一提起EDA工具很多人就会想起Protel、Orcad、Pads等电路板布线软件。其实这些工具不仅包含原理图和电路板布线,一般也包含了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设计、信号仿真等模块,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往往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发现很多构思和图纸上的缺陷。对减少设计阶段的返工和修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别的种类的软件,虽然不是专门的电子设计软件,但我们依然可以借用。比如:如果项目中包含了复杂一些的数学算法(如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元算法等),我们还可以动用专门的数学CAD软件――MATLAB先仿真一下你的信号处理流程,然后根据仿真的结果来设计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就节约了很多在目标机上反复写片、反复调试算法的时间。
二、在设计电路的时候,修改硬件在所难免。为了便于电路修改,要注意电路的可塑性。电路的可塑性是指电路的可修改能力。如果电路便于修改,会减少很多开发人员更改电路的低级劳动。提高电路的可塑性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能够使用软件实现的功能不要用硬件实现。由于硬件和软件的物理结构的差异,在修改硬件的时候要付出比软件多得多的代价。用软件代替硬件后还能降低产成品的成本,便于批量生产和销售。
2.如果电路中有CMOS、TTL电路要尽量使用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实现,因为PLD本身具有可修改的特性。用它们实现数字逻辑后,要改变逻辑关系的时候,只要在计算机上修改它们的逻辑描述文件,然后经过编译、写片就得到一片新的逻辑关系的集成电路。就像修改软件一样容易。用PLD代替不同的普通数字集成电路后,有利于减少元器件种类。方便采购和库存管理。
3.试制过程中适当在电路板上多留一些资源,比如PLD的容量要比你预期的容量稍大一些,单片机的ROM、RAM、I/O端口等资源都要留适当的空余。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随时会有很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解决这些问题,通常会增加对硬件资源的需求量。如果没有在电路板上保留适当的冗余资源,将不得不在电路板外面再搭一块小电路板。事实证明,这样修改电路不仅容易给电路引入干扰信号,而且会大幅度降低试制样机的可靠性,同时会使技术人员的很多时间花费在反复修改电路的简单劳动上。
编写单片机的软件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高级语言来编写。现在许多开发单片机的技术人员依然保留了80年代的开发方法。使用汇编语言,逐条指令编写,并且手工分配单片机中的内存资源。这种方法在写小规模软件还可以,可一旦软件规模变大之后,由于汇编语言的低可读性、低结构性往往会让设计人员被自己软件中的复杂的逻辑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在一个软件的逻辑关系混乱后,要保证写出来的软件能安全运转是很困难的。我们推荐使用C语言来写软件单片机代码。(对于常见的8051系列,我们一般使用KEIL、FLANKLIN等软件。其它类型的单片机一般都有其配套的C语言编译器,该型号单片机的经销商一般可提供)用C语言有这么几个好处:
1.可以大幅度加快开发进度。
2.可以实现软件的结构化编程,它使得软件的逻辑结构变得清晰、有条理。
3.在写一些数学算法和循环、判断语句的时候有比汇编语言高得多的效率。
4.省去了人工分配内存资源的工作,在汇编语言中我们不
得不为每一个子程序来分配储存变量的空间,这是一个复杂、乏味又容易出差错的工作。而使用C语言后你只要在代码中申明一下变量的类型,编译器就会自动为你分配寄存器和内存,低级重复易出差错的事情都由计算机代劳了。根本不要人工干预。
5.因为循环、判断语句和变量名字都使用自然语言,因此写出来代码的可维护性和软件可读性很好。这样当需要更换软件开发人员的时候,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代码移交和消化。即使没有更换人员,他们在维护自己的代码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6.当写好了一个算法后,以后需要在不同种类的CPU上也需要这个算法时,可以直接引用原来的代码,再配合这种CPU专用的编译器重新编译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实现软件的低成本跨平台移植。而汇编语言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重新写代码,没有别的办法。因为C语言的这种特性,如果在设计复杂算法时(比如视频/音频信号处理、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元算法等),可以在PC机上使用VisualC++、C++Build等x86平台的C语言编译器设计、调试该算法的代码,调试成功后就可以移植到单片机的软件系统中去。由于PC机上有充足的系统资源,开发调试进度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就节约了软件的时间成本。
篇8
在西方,教学设计伴随着教学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进入科学化时期以后而广受关注。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源于杜威、桑代克等人,试图把心理科学成果运用于教育情境。杜威提出建立“桥梁学科”(linking science)的主张,试图建立一座能够沟通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桑代克在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任务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测量等内容的教学设计体系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框架。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几大特点:首先,伴随着人口出生率迅速增加而出现学龄儿童的剧增;其次,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激化了美国对其教育科学化的关注;再者,西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带动了把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的风潮。在这些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人们在追求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时就自然地把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应用过来,于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起。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通过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一时期,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马杰的行为目标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等在推动教学设计走上技术理性道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分解教学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力图通过合规则的行为设计而对教学活动加以控制。在这分解控制的过程中,完整的教学消失了,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学生和教师,都被排除在了关注范围之外。当作为教育目的承载者的学生消失在教学设计者的视野中时,教学设计就走上了自己的教育背离之路。
到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的发展势头逐渐减弱,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开始受到重视。与行为主义理论相比,认知主义理论考虑到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人的影响,重视认知因素的作用,主要研究人难以观察的内部心理活动机制和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弊端,关注了个体的内部认知结构特点及动机对学习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也没有把人作为一个有情感、有个性差异的鲜活生命,而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他们研究的重点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可以把尽可能多的外在于个体的客观知识灌输到这个容器中去。而且,在很多方面,认知主义教学设计并不是对以往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对原有做法的超越。例如,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策略是“任务分析”,70年代的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仍然应用这一策略,不过从过去分析人的行为表现以确定行为目标,转到理解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中“能力表现”的发展阶段,运用“任务分析”确定一个学科领域中能够把新手和专家区分开来的不同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即使有对学生动机情感的关注,也是作为实现其知识灌输目的的条件和手段。至于这些知识是否真正能为学生所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认知主义教学设计甚少考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外在于个体而客观存在的,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强调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很快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并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体现出来。这种教学设计有效避免了以往教学设计中把知识绝对化,学生客体化的弊端,但它对学生的重视并不是着眼于学生发展,而是工具性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特点达到外在于学生的目的。所以,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前面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做法并没有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
在近30年来,西方教学设计研究出现了一种整合化趋向,其基本思路是把各有所长的多种理论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大规模的、富有变化的、包容许多可能的策略的系统。教学设计者能够从这些经过大规模整合的教学理论中选择某些具体环节,直接运用于他们所需要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这一思路与教学设计教科书中经常提到的媒体选择流程图的思路基本一致,而且,因为真正的教学要比单纯客观的媒体复杂得多,当人们需要照顾到多方面的需求和标准时,往往并不能从中找到一个完美方案。
在我国,对教学设计的关注和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有三个领域的研究者。一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多从技术的视角分析教学设计,研究的内容结构相对固定,相关著作或教材一般采用首先概述教学设计内涵和历史,然后介绍国外比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型,再就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的结构框架,其中的基本内容也大体一致,主要是国外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策略的介绍。因为如上所述西方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背离教育的问题,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这一分支也具有比较明显的重技术轻教育的倾向。二是教学论领域的研究者。他们从教学论的视角,用教学论的术语来分析和表述教学设计问题。虽然他们在努力追求“通过系统有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的目标”,但在具体内容和做法上仍然有突出的模式化和把完整教学原子化的倾向。三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主要以学习理论研究者为代表。这些研究者把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与教学设计紧密联系起来,以学习的分类和学习的外部条件为主要依据建构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相对新颖。但其外在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观,前提性地假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成性,同样忽略了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 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偶然性、非线性等特点。
近10年来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是反映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立场的重要舞台。在课程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被广泛宣传和强调。全国各地的许多课堂上,从学生的桌椅摆放,到技术手段的运用程度,到教学内容的曲折呈现,再到师生各自主讲时间的控制,等等,都为了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然而,因为课堂上的这一切都要归结于统一的评价,尤其是地位稳固的同一内容与形式的考试,所以,很多课堂里展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过是舞台上的表演,是“戴着镣铐跳舞”,实质是另一种技术控制的形式,并不具有“育人”的实质价值。
如上所述,纵观教学设计发展的整个历程,虽然最初以优化教育教学为出发点,但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媒体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淡化甚至忽略了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及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逐渐偏离了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走上利用技术,乃至依赖技术去控制教育教学活动,让教育教学活动削足适履地适应技术需要的技术理性道路。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目的始终聚焦于“培养客观知识的掌握者”,而这正是我国当今教育所要批判和摈弃的恶疾。
二、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之品性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也是教学设计逐渐偏离“育人”宗旨,走上技术理性的过程。技术化的教学设计把师生的教学活动看做可以预设和有效控制的程序,试图通过对教学程序的预先设计而控制师生的教学行为并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设计采用原子化的层层分解的方式把整体的教学系统、完整的学生解剖为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如计算机执行程序命令一样,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控制而准确地获得预期结果。然而,这种技术化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个性,无视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正如有人说,当把科学作为一种信仰时,科学也就成了伪科学,教学设计在不断追求科学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背离了初衷,成为有效教学的阻碍,师生生命成长的藩篱。
要寻求教学设计的有效发展之路,必须脱离几十年来形成的技术化立场,重新站在其发展的原点,以教育的视野和情怀审视教学设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思考教学设计,从而确立起教学设计的教育立场。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实现,更是一种价值反映;不仅是一种程序预设,更是一种过程开放;不仅体现教学共识,更展现个性特色;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看重生命成长。对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品性进行概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主体视野中的价值选择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成人’,教育学乃‘成人之学’。”人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是教育的本真目的。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学设计的好坏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经常存在的现象是:在宏观层面的教育价值和目的上,人们能把关注点放在“育人”上面,而一旦具体到微观的教学环节或实践活动中,人们就不知不觉把对人的培养窄化、片面化,甚至物化成了对知识、对活动、对技术、对物质设备等的关注。在探讨教学设计的价值时,也多沿用“关系说”的基本思路,分析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强调教学设计在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知识传播、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的价值。本来,强调这些价值也没有错,但这些价值,都是使用价值或者工具价值,是相对的价值,只有被人选用时才具有的价值。教学设计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了这些外在的物化价值服务的,过分突出这些相对价值,就把教学设计的真正价值所在一一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排除在了价值视野之外。
当教学设计脱离“育人”的立场探讨价值时,那些清晰、条理的价值明细不过是技术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强加于教学设计主体的,这时的主体是缺乏自主、丢失自由的所谓主体,所标榜的价值并非主体自我选择的价值,或者说,这些价值根本不成其为价值,因为,“不以自由为基础,不经自由选择的东西没有价值”。真正的价值“不过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就是人的自身本质”。所以,教学设计的价值,并不存在于教师与学生自身之外,恰恰是他们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基于自身存在与发展需要对教学设计所做出的自由选择,才是根本的、绝对的价值,也只有由此确定的教学设计才是立足教育立场的教学设计。换句话说,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其价值总存在于基于主体自身需要的自由选择中。
2、个性视野中的生命成长
当教学设计的价值着眼于主体自身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就成了作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不懈追求。对于个体的存在而言,相对于他人的独特个性是其存在的关键价值。实际上,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然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技术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习惯使教学设计走上了个体个性发展的对立面,把促进人的发展理解为对每个人一视同仁,却忽略了真正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是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学会生存》中分析传统教育有两个根本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这两个弱点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广泛存在。今天的教学设计,仍然把规范过程与追求效率作为其重要的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严格控制和整齐划一,这与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社会效率运动”如出一辙,教师与学生具有了与企业生产线上的产品同样的性质。在这种效率视野中,个性化的教师与学生是不存在的,他们都等同于无生命的产品。而数十种周密规范的教学设计模式也凸显出教学设计活动作为一种线性的、既成的、确定的程序与步骤的特色,不论选择哪一种模式,都是选择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排除了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和过程不确定性的系统。而这无疑是对作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个性生命成长的漠视,甚至扼杀。
教育立 场下的教学设计要找回个体生命在教学设计中的存在。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说,“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一一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正是要追求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它从教师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视角出发,以促进彼此的生命成长为根本依据。
3、实践视野中的过程生成
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教学预成性的认可,即认为在教学之前预先规划设计好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过程,形成具体细致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就可以依据方案,自然而然地达到目标。这种预成观把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看做是忠实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认为越是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教学,教学就越有成效。于是,“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诚然,就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依据预先的设计蓝图行动是人优越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正式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必要的设计规划是人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表现。然而,这种预先规划一旦追求具体详尽,试图包含教学实践过程的一切,它就不再是实践活动的有益参照和指导,而是成为禁锢人手脚的镣铐,成为控制教师与学生身心的工具。在这种教学设计方案的牢笼中,教师与学生都成为被动的知识消费者,他们就如被动执行程序指令的机器,完全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力,就如生产线上的产品,沉默地被塑造。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设计逐渐被技术化,并逐渐从解放人的力量转变为奴役人的工具,成为剥夺人的主体价值选择权、抹杀人的生命个性的凶手。
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把关注重点放在对教学过程的预先严密规划上,而是在尊重实践的情境性、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给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由与权力,让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寻求和努力创造自我发展的机遇和条件,让自己的生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实践,关注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变化。首先,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不把教学目标停留在学生“仅仅基于认知层面对表层符号知识的‘知道’”,而是强调师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围绕特定知识主题相互交流、探讨、反思,从而获得对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与创造性结果,并最终体现为学生生命智慧的生长。其次,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把一切预设的目标、过程、方法等都看做是真实教学实践的参考,而不是要执行的权威,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因素是教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也往往是重要的“成人”时机,所以作为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要大方地给真实的教学实践“留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时空,使之可以依据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而在实践中自由选择、自主生成。
三、明确教育立场,走上“育人”之路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意识到教学设计的教育偏离或技术化倾向之后,提出以加强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策略。然而,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各是什么,它们是否有融合的可能,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融合,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哪个也不是了。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在强调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时,总是一边欣赏着技术主义的优点,一边眷恋着人文主义的好处,却从来没有想到这两种主义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对于一种观点或者事物,我们习惯了用二分的思维方式去分解其优缺,却没有想过,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假想。因为对一种观点和事物来讲,其优缺并不是分装在两个盒子里的不同的东西,而恰恰是一种东西的两面而已。虽然优缺不同,却是唇齿相依,共损共荣。所以,那种提倡对一种观念或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言论更多是一种“表面文章”,强调不同理论与观点融合的意图也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平衡点。我们真正所能做的,是确定一种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并依此为标准去选择、组织和落实整个系统中的一切。而在教学设计中,这种明确的立场和观点,既不可能是技术主义,也不可以是人文主义,而是教育的根本,既教育“育人”的立场。
1、确立“育人”的根本方向
正如教学设计最早萌芽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致力于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外显绩效一样,对教学设计的传统认识,人们从过程方面突出了其作为设计学科的技术性,而从效果方面突出了其作为应用学科的功利性,这两种倾向无论是在对教学设计进行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中,还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两种倾向支配下的教学设计者,往往把设计技术应用的非常熟练,把绩效的提高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教学设计看起来似乎有效而充实,实则是有形而无神。因为他们把本属于手段的技术和绩效与真正的目的混淆,把作为根本价值的人的存在与发展,排除在教学设计考虑的范畴之外,从而使其行为成为缺少价值追求和精神引领的“空心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作用于人,成为限制和压抑人的牢笼。
把教学设计从无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复杂实践的角度重新诠释,意味着要重新思考和建构教学设计的价值规范。正如前文所述,教学设计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教育,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意蕴。所以,虽 然教学设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小环节,但“育人”仍然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是其所有活动的精神和灵魂。
“育人”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方向和标准,不是一种远离实践的抽象理论或者口号标语,而是如一种性格反映在一个人一言一行的方方面面,如一种文化渗透在一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样,渗透在教学设计的理念和行动中。如果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人,“育人”就是这个人的精气神,是这个人成为他自己的精髓所在。当人们以“育人”的标准重新审视和关照教学设计时,虽然仍要借助于技术,也要看外在的绩效,但这些都成为供选择和被利用的手段,都要经过“育人”这一最终标准的审核和检验。只有为“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服务,有助于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才会被选用。也只有确立了“育人”的根本方向,教学设计者才能一滴水里看世界,做到既着眼微观的具体设计,同时又胸怀远大的目标,把对独特个体生命的关怀浸润到教学设计的每一细节中去,使无形的“育人”追求转化为有形的教学行为。
2、实现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
一个人总是一个整体的人,当我们把他划分成四肢、躯干、腰身、发型,或者专门分析他的鼻梁、下巴、眼睛、牙齿的时候,他就不成其为他,而只是不同身体部件的符号而已。教育立场下的“育人”也是如此,培养的人应该是整体的人,不是只培养身体健壮的人,或者学识渊博的人,而是培养在身体与心理的各方面都协调均衡、身心统一的完整人。所以,对人的教育,应该站在教育的立场给人以完整的人文关怀。同样道理,虽然教学设计的研究一直采用分解的方法,把教学设计系统划分为若干要素和环节,然后对每一要素和环节的特点、要求、设计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述,但教学设计的各要素和环节之间绝不像西瓜,切开一看,皮囊分明。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素与环节相辅相成,稍有考虑不周,就可能发生蝴蝶效应,对育人效果产生极大损害。同时,把复杂的整体划分为孤立的部分,也容易遮蔽整体存在的随机性、新事物和创造性。可以说,只有当你始终以一种整体的眼光去观照教学设计的各部分时,你做的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你才能感受到真实的教学,你的眼中才会有教师,有学生,有对他们个性特点和鲜活生命的实时关照,才会真正触及教学设计的“育人”核心。所以,基于教育“育人”立场的教学设计,必然是整体优化的教学设计。
篇9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问题;解决策略
0.引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高层建筑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现代城市建筑中,随着当前建筑物高度的不断提高,侧向力形成的倾覆力矩和剪切变形都会随之升高,建筑工程中的墙、柱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要求具有更高的性能,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是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于经常出现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问题分析
1.1 结构设计图太简单实践证实。合理而完善的建筑结构设计图必须将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每一个部位进行充分的展现,并且给予尽可能详尽的说明。建筑结构设计图中主要涵盖的设计指标有: 建筑结构选用材料及裂缝控制等级;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及活荷载限值; 建筑结构体系及基础类型等。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诸多设计环节不规范的地方,例如选用的规范、图集没有及时更新; 设计图中地下和地上结构层高、标高、梁柱编号等重要信息没有做出明确标识,结构图与建筑图相互矛盾,造成建筑施工现场作业活动不规范,出现施工随意,甚至混乱的局面,严重损害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
1.2建筑基础选择不合理。建筑的基础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以及箱形基础等,不同基础所承受荷载的形式不同,使用的环境就不同,独立基础所承受荷载的形式为点荷载,适用于一般承载能力较好的土壤,箱形基础承受荷载能力的形式为面荷载,适用于湿陷性土壤等比较恶劣的地表环境下,不同类别的基础形式之间所存在的差别绝不只是一个名称的不同那么简单。
但是在目前的部分高层建筑基础选型过程中,往往不是特别科学,导致了建筑体下层的地基土壤根本无法有效地承受基础所传来的上部建筑的荷载,基础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如果在这样的地基上进行建筑物的建造,但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基础选型不合理,那么所成型的建筑质量就会严重偏离安全标准,建筑的寿命会大大减小,同时对所居住的居民的生命安全也是一个威胁。
1.3混凝土楼板质量不过关。在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楼板作为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人们走动、跳跃等都在楼板上进行,楼板承担着上部传来的不间断的活荷载作用以及墙体、梁、柱等所传下来的固定荷载作用,如果楼板的结构设计不合理、配筋不符合规范要求,楼板就会发生过早开裂的现象,而这一情况的发生将会直接导致建筑使用寿命的减少,并且造成安全隐患,尤其是一些气候温差较大的北方地区,对楼板现浇混凝土的要求更为严格。
1.4地下室的外墙设计不合理。绝大多数的高层建筑都拥有地下室,用作设备用房或者商业用房,其中地下室外墙作为地平线下的建筑主体,容易受到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必须区别于地上建筑墙体进行设计。墙体的厚度以及所使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防水性能等都必须按照规范要求以及实际情况综合确定,然而一些结构设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地下水位对于墙体的影响,仍旧按照地上墙体的做法进行地下室墙体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实现相关专业间的互通有无,进行充分沟通。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一个建筑的设计时,拿到建筑方案之后,不可急于下手,盲目的进行建模以及计算,而应该首先对该项目进行一个全面总体的认识,在与相关设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之后,对工程的地理环境、自然社会条件以及选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投资方的意图进行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工程的设计。确保每一个步骤满足结构设计标准,采取统一的规范做法与标准,确定总体的方案,极力避免后续不合适重新调整的无用功而耽误工期。
2.2建筑结构在设计之前必须充分收集资料。建筑结构的设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工程,而应该被放入建筑所在地的大环境中进行考虑,外观要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内部结构要满足当地的自然条件需求,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收集相关的资料,只有对建筑所在的大环境以及各方面相关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完成一项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
作品。
2.3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对于建筑体来说,地震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高层建筑。在汶川地震等多个地震发生以来,国家建筑行业更是将建筑物的抗震指标作为一项重要的参数来对待。正确合理的抗震指标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建筑物的设计安全系数,又不至于指标过大而造成浪费。在抗震设计过程中,要时刻遵守这样的一个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于地下室的抗震等级确定与上部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等级要区分开来,分别予以考虑,一般来说,地下层的抗震等级要略低于地上结构,而裙楼的抗震等级应该不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
2.4沉降计算。在基础埋置时,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的基底土不会产生反弹作用,这是由于其处于摩擦角的范围内而受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因此,主要进行反弹的土层便是坑中心位置的地基土,为了避免这种反弹现象的发生,就需要人工对这部分回弹土层进行清理。当建筑物所选基础为较大的箱形基础类型时,其约束力相对来说比较小,在沉降计算时主要考虑基地的压力,而忽略坑边土的约束作用。但是当所选基础为较小的独立基础或者条形基础时,所受到的约束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大了,这时的沉降计算主要考虑基地的附加应力而忽略回弹部分的应力作用。
2.5统筹分配和优化利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设计中,统筹分配和优化利用建筑工程中需要的各类建筑材料同样至关重要。选择建筑材料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工作环境和受力特征,同时必须选择使用性具有保障的建筑材料,也即建筑材料具有稳定的性能指标,能够确保建筑材料长时间使用中不出现刚性、韧性等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指标急剧衰减。例如墙、柱为竖向压弯构件,砼强度等级尽量考虑采用C30 以上较高的等级,而梁构件为水平向受弯构件,砼强度等级则不必那么高。梁、墙、柱中的钢筋则都应采用高强、高性能的钢筋,规范中的最小配筋率为最低要求,实际结构设计中梁、墙、柱配筋应按计算适当提高,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当然在确保经济性和实用性平衡的情况下,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应该考虑建筑材料的外观特征,从而为建筑工程整体价值的体现做出必要贡献。统筹分配和优化利用建筑材料的基本原则,第一是物尽其用,第二是优化使用效果。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师对建筑材料的选取,要尽可能做到性能对比、经济对比,从而确保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涉及到设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做到多沟通、多调研、多复核,确保建筑设计图的科学合理,选择合理的建筑基础选型,并对建筑材料进行统筹分配和优化利用,以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必正,赵永辉. 试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门窗, 2014,( 01) : 95 + 98.
篇10
1.1 研究背景
目前,纵观全国各地高校,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得以广泛实现应用,有一些学院依旧用手工录入的方式进行管理;经过仔细对比,很多高校使用WEB方式进行论文管理时的相关操作,在功能上及相应的业务流程比较相似;都使用较简单的方式,如都使用论文提交、审核,及搜索模块,基本上来说都没有题目选择或者导师互动等模块。在本课题在这些基础上,加入前期论文题目及导师的互动选择功能,从而使得论文的各个过程都能在网上进行,从而方便了审核人员,导师和学生。在线的论文指导(站内短信)功能可以导师和学生进行方便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在线修改功能也能避免线下修改造成的纸张和时间的浪费。
1.2 研究内容
做为一个涉及多个权限用户的系统,这就需要对用户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再加载不同的用界面。根据该论文系统需求特点,要求平台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论文的整个过程方便,简单,界面更加友好。整个过程首先由有相应论文指导权限的教师上传可供学生选择的标题,教师所在的单位审查通过后,便开始了基于该网络平台的互动论文选择过程,学生以志愿的方式选择相应的论文标题进行申请,然后相应教师对申请学生进行选择,系统接着对结果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落选双方进行第二次双向选择,最终完成选题的过程。然后教师与学生论文写作过程,进行开题报告,正文写作等过程,最后教师对论文进行评分。就是基于上面这一个论文过程,进行仔细分析,最后开发出这个系统。
1.3论文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环境
1.3.1 LAMP(LINUX+APACH+MYSQL+PHP)
网站主体采用执行效率极高的PHP开发,使用AJAX技术辅助,数据库方面采用与PHP之最佳组合MYSQL,web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则采用apache和linux,这就是所谓的LAMP建站方案。
2 相关技术综述
2.1 PHP编程技术介绍
PHP是一种公开源代码!运行在服务器端的嵌入式脚本语言,允许程序员将语言嵌入HTML文件当中,并且PHP对不同的技术提供了编程环境与接口,利用它可以方便地开发各种功能完备!交互性强的动态页面,为网站建设提供了简单!实用的解决方案:
2.2 MySQL数据库技术介绍
MySQL是一个精巧的SQL数据库管理系统,虽然它不是开放源代码的产品,但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自由使用。由于它的强大功能、灵活性、丰富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以及精巧的系统结构,受到了广大自由软件爱好者甚至是商业软件用户的青睐。
2.3 开发环境
LAMP即操作系统: LINUX,web服务器: APACHE,数据库:MYSQL,服务器端脚本PHP的第一个字母组合。LAMP通过多年的发展,迅速由草根阶层走出来,在世界范围的层面,一旦谈及WEB服务器标准,人们就会自然谈到LAMP。也正是因为LAMP都是开源的组件,不断完善其兼容性,它们的应该场合越来越广泛,普遍。并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WEB平台。
2.4 B/S体系与三层配置模式
B/S结构从逻辑上讲分为四个层次:客户机、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客户机主要负责人机交互,Web服务器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集中管理,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应用逻辑的集中管理,它也可以根据其处理的具体业务不同而分为多个;数据服务器则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组织、数据库的分布式管理、数据库的备份和同步等等。
2.5开发方法:原型法开发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系统需求分析
本系统作为一套论文综合管理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是根据具有本学院特色的论文管理模式进行编写的,具有通用性,同时也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以方便学院师生论文操作和提高论文效率为核心,采用以管理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
2)规范的软件结构搭配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该文管理系统基于B/S结构,并根据软件设计的思想,运用了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等技术,使得整个系统可靠性,适应性,维护性及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3)方便友好的用户界面。系统采用的浏览界面更加的友好,更加的清晰,布局也更加的合理,无论是那一种角色用户得能方便地操作,提高了他们使用系统完成任务的效率,最大化地使用户得到好的用户体验。
3.2系统设计目标
本系统设计的根本就是为了使得整个论文过程网络化,提高过程的完成效率,减少人工成本,提高论文信息的查询、纪录等工作的速度,使得论文的整个流程更加地完善。以便更加方便、直接、快捷地为我院师生提供服务。
3.3设计方案
3.5系统描述
该文系统的核心任务是论文的过程管理,它包含了系统管理的多个方面,内容上比较复杂、广泛,必须使得系统核心任务十分稳定,并且与系统其它模块的协作也要十分稳定,流畅。论文系统功能主要包括:论文,人员,以往论文,新闻,系统内短信等功能模块;及能根据系统赋予的角色权限对相应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查询、统计、修改等操作的功能。
其中核心的论文管理行为包括:
1)本系统的院系管理员负责管理系统各种信息。管理教师和学生用户的论文操作权限;
2)非管理员用户只能检索、查看系统相关资料信息。
4 总结
论文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不仅仅是一个网站制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所做的工作。在这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网站开发上的灵活和效率高的特点,应用PHP和MYSQL数据库以LAMP架构开发本系统。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本对系统的设计的过程越来越清晰,也更加熟悉PHP的程序应用,对系统整体的架构设计,模块划,页面的整体布局设计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更好地学习,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描述元数据规范课题组.学位论文资源分析报告[J].http://cdls.nstl.gov.cn/cdls2/w3c/2003/SpcMetadata/387298,(AccessedMar.19,2005):12-20.
[2] 朱红.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5):124-126.
[3] 冯建华.数据库系统设计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0-57,100-120 .
[4] Andy Harris.PHP 5 /MySQL Programming for the Absolute Beginner (For the Absolute Beginner) (Paperback) [M].1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