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模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8:4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易模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股指期货交易已成为西方金融市场最热门的交易,股票分析家称其为“股票交易中的一场革命”。其中,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及代表性的股指期货合约主要有:标准普尔500种指数期货合约、伦敦《金融时报》100种指数期货合约、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及美国主要市场指数期货合约等。下面将根据上述各种股指期货合约交易运作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股指期货交易模式
由于各国证券期货市场发展水平及国情不同,目前国际上进股指期货交易主要有一种模式:(1)以美国、英国及香港地区为代表的分离模式,即股指期货专门在期货交易所(或在专设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比如开设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标准普尔500种指数期货合约、开设在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伦敦《金融时报》100种指数期货合约及在香港期货交易所的香港恒生指数货合约等。(2)以日本为代表的整合模式,即由证券交易所开设股指期交易,比如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地点就在大阪证券交易所。类似的有韩国、以色列、挪威等一些新兴国家。(3)以巴西、波兰、俄罗斯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即证券交易所及金融期货交易所分别设立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如IBOVESPA指数期货由巴西金融期货交易所开设,而ISENN指数期货则由圣保罗证券交易所开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投资全球化以及证券业国际竞争的加剧,证券业和期货业高度分割化的市场结构模式逐渐变得缺乏效率,因此,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合并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可以预计股指期货交易的整合模式将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二)股票样本指数的选择
综观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股指期货合约所选择的股票样本指数(即合约标的),它们虽然它括综合指数、绩优股指数、普通股指数、成分股指数等众多品种,且各有特色,但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能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对应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如标准普尔500种股指的样本股市值约占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80%;作为第一股指期货合约的价值线综合指数则为全美1700余种股票价格指数,这些股票约占美国有价证券价值的96%;伦敦《金融时报》100种股票价格指数是由1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所构成的加权平均指数,这100家成分股的市值约占英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0%;恒生指数虽然是33种各具特色的绩优股的指数,但它们的价值能达到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总市值的79%左右。上述这些典型股票价格指数的优点在于具有抽样面广、代表性强、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股票的价格对整个股市行情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等避险交易,因此它们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合约的标的指数。
(三)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
在股指期货的交易中,合约价值是以合约单位与标的指数的乘积来表示,而合约单位是个固定值。世界上各国不同的股指期货品种,其合约单位也可能有所不同;各交易所一般是根据本国的国情、各种股票价格指数的特点、流动性及交易成本合理情况来确定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证券期货市场较成熟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由于机构投资者和拥有较多资金的专业投资者为市场的主流,为了满足机构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这些国家各交易所确定的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都相对较高。而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证券期货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为中小散户,为保证股指期货合约的流动性,这些国家各交易所确定的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就都相对较低。
(四)股指期货合约报价及合约最小报价单位限制
股指期货合约报价限制是指每日价格的最大波动范围的限制,报价限制幅度的确定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其大小直接影响到股指期货交易自身风险的大小及其避险功能发挥的程度。在国外股指期货市场中,对有无报价限制有不同的规定,如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指数、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等就没有设立报价限制,而标准普尔500种股指、恒生指数、伦敦《金融时报》股票指数等大多数股指期货的合约都设立了不同的报价限制。因此股指期货合约是否确定报价限制主要是根据各种股指期货的特点、市场发育程度及投资者构成来决定。
所谓最小报价单位,是指股指期货的买入价与卖出价的最小差额。确定合适的最小报价单位要处理好市场的活跃程度与投资成本的关系。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定其大小的必然理由或公式,但从国外股指期货合约中可以在报价限制和最小单位之间找出一些规律(见表1)。
表1报价限制和最小报价单位的联系
合约名称单位报价限制最小报价单位比值
标准普尔500指数500美元+5点0.05点100:1
主要市场指数250美元+80点0.05点1600:1
-50点1000:1
恒生指数50港元+100点1点100:1
伦敦《金融时报》指数250英镑+5点0.05点100:1
澳大利亚股指数100澳元+5点0.1点50:1
在表1中,除去最高比例值和最低比例值,大多数比例值为100:1。这为我们确定最小报价单提供了某种参考依据。
(五)关于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
国外早期金融期货保证金一般定为合约价值的10%左右,但通过对目前国外较著名的股指期货合约的考证,发现大多数股指期货合约所引用的保证金水平与10%相去甚远。实际上现在股指期货保证金水平大多为固定值。如标准普尔500种指数期货合约的保证金为5000美元;英国《金融时报》股指期货合约保证金为2500英镑;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保证金为15000港元。因此仅仅简单地以合约价值的一定比例确定保证金水平并不是很科学。那么期货合约保证金水平如何合理确定?通过对国外多种股指期货合约的比较分析发现,保证金的水平与日交易价格波动限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见表2)。
表2保证金水平与日交易价格波动限制的关联
合约名称保证金水平日价格波动限制比例
标准普尔500种指数5000美元500美元×5=2500美元2:1
恒生股指15000港元50港元×100=5000港元3:1
伦敦《金融时报》股指2500英镑250英镑×5=1250英镑2:1
澳大利亚股指1000澳元100澳元×5=500澳元2:1
从表2中可以发现,大多数股指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水平与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考虑到这些股指期货几十年的运作都很成功,我们可以认为实践证明了这些合约指标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确定保证金水平基础应该是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
(六)股指期货合约期限及合约的最后交易日
香港恒生指数期货的合约月份为现货月份、现货月份随后的一个月份以及近期的两个季末月份。美国的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标准普尔500种股指期货、纽约交易所股指期货等大多数的股指期货合约是按季交投,即合同月份为3、6、9、12月。因此,按一年的每季作为暖指期货合约期限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已在世界上大多数股指期货合约中采用。
有关股指期货的最后交易日,标准普尔500种股指期货合约、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期货合约、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等规定合约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或之前一日)为最后交易日,而像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的最后交易日则定在合约月份的第3个星期三等。总之,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将最后交易日定在合约月份的下半月。
二、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模式设计
我国股指期货交易模式的设计,对于确保股指期货合约的成功上市和规范运作十分重要。在设计中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其一是遵照国际惯例,其二是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发展需要,其三是尽可能满足投资者的避险要求,其四是确保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交易的活跃。鉴于此,借鉴国外股指期货交易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就合约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设想。
(一)我国股指期货合约上市地点的选择
有关选择哪个城市作为我国股指期货合约上市地点,国内期货界说法不一,候选城市主要是上海、武汉等。笔者认为最佳的上市地点当首选上海。因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历史上就曾经是远东的金融、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但是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而且已成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另外,从证券市场的规模、市价总值、上市公司的数量、辐射能力、吸引力和地理位置等方面来看,上海也具有其他城市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有关交易所的选择,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亡海期货交易所相比,无论在交易、规模、资金管理、监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股指期货交易整合模式,可以考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货合约。
(二)合约标的指数的选择及合约价值、合约单位的确定
鉴于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现有的综合指数与成分股指数不宜作为股指期货交易标的,考虑到套期保值效率及反操作要求,以及10年内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参照国际市场的通用方法,可以综观选取两个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00家公司(300家公司股票市值最好占沪深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0%以上),编制统一的综合指数作为股指期货的标的物,以此反映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运行趋势。
在确定我国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及合约单位时,首先应考虑流动性因素和交易成本因素,同时要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状况。通常,合约价值越高,流动性就越差。因为合约价值过高,就会把众多的中小投资者排除在市场之外,根据我国股票投资者的分布情况,股票市场中拥有5万~20万元左右的中小投资者最多,他们必将成为股指期货市场的主体,如果合约的价值过高,势必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影响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但是如果合约的价值过低,虽然其流动性增强,保值成本却会加大。考虑到近几年我国将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和“三类企业”将构成我国股票市场的主要战略投资者和股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的重要力量,由于它们的资金量巨大,从保值成本的角度考虑,所确定的合约价值不宜过低。这样,根据市场的活跃程度和交易成本这两个因素,笔者认为合约价值确定在10万元左右比较适当。若将合约价值定在10万元,选择以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合约标的指数,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市场,上证综合指数一般在1800~2200点的区间之内波动,那么上证综指期货的合约单位确定在50元(10万元/2000=50元)左右较合适。
(三)合约报价限制及合约最小报价单位的确定
如何确定合约报价限制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若限价幅度太宽,价格限制的作用不明显;若限价幅度太小,既会出现频繁的市场休克现象,又给投资者的避险操作带来难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限价幅度不能大致包容股票现货市场指数的涨跌幅度的话,回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就将不同程度地打折扣。鉴于以上原因,再结合我国股市近几年的走势情况,对每日价格波动限制拟确定为100个指数点。
考虑方便运作和活跃交易,同时根据上述谈到部分国外股指期货合约中有关合约的报价限制与合约最小报价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大多数比例值为100:1,报价限制若取100点,则合约的最小报价单位为1点。以上证综合指数为基准,化作金额的话,即最小跳动点为50元人民币。
(四)关于合约保证金水平的设定
保证金的设定,一般以涵盖一日内价格波动风险来计算。如前所述,大多数国外股指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水平与日价格波动幅度限制的比例在2:1左右。假定以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合约标的,日价格波动限制为5000元,则保证金水平可确定为1万元,该水平为合约价值10万元的10%。
(五)合约期限及最后交易日的确定
当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对合约期限按季节划分,有较长的期限。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指数波动频繁,因此,不宜实行中长期期限的股指期货交易,可先从较短期开始,故合约月份定为3、6、9、12四个月份为宜。
关于股指期货最后交易日,不妨采用西方国家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即以合约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五为最后交易日,如这一天不是交易所的工作日,则最后交易日为该日之前的一个工作日。
【参考文献】
[1]屈年增主编.中国证券市场专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0.
[2]张书帮.中国期货市场规范化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9.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式 教学模式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原则或线索组合为一个个专题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不象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而是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教师根据这些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专题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对于这门课来说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值得尝试。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3.教学实施步骤。(1)确立专题。专题的确立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专题的确立要求教师要比较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究、创造,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各个专题要独立成篇,专题内部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2)准备教案。教师要对每个专题深入钻研,围绕相关专题搜集资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组织、编排,备好教学内容。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使教学有的放矢。(3)专题讲授和研讨。可由教师引导讲授专题,然后学生讨论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针对专题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再由教师小结评点。(4)专题小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延伸。
四.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专题化设计。专题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为教师所熟悉的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是一个促进,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此外,专题式教学要求对大量信息、资料等进行搜集、整理、组织、编排,加大了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精心准备,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问题。运用专题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课堂教学模式的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1]148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变这种固有的上课习惯和观念,这种教学互动也许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另外还有一些以“获取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差,更容易对课程产生消极怠学情绪。
3.“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由于专题式教学改变过去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孤立地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等老一套教学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学术性来提升课程的文化品位。”[2]26它有选择地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成各种专题,把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恰当的方式,系统有序、有的放矢的表达出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传统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章、节进行讲授的教学模式不同,所以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1]陆菊.高职院校专题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选修课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
篇3
人的生命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只有对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即创造出生命自身的价值。医学院校要在生命教育中使医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责任,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只有多做有益于人民健康和社会进步的事,才会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从而创造生命自身的价值。
2死亡观教育
死亡观是人们对死亡的内容、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性的观点,[1]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外,还要实施死亡观教育,让医学生正确理解死亡的本质及死亡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坦然地面对死亡,[2]从而清醒地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使个体生命积极健康的存在和发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3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医学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权是他们的光荣使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标主要有三个:认清生命本质、尊重生命存在、创造生命价值。
3.1认清生命本质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事物,它的本质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生命本质是生命与非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性质,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质和动植物生命的本质。而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其本质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对生命本质的狭义理解:生命本质即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与植物和动物等低级生命形式相区别的根本属性,这一属性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关系。医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对生命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但仍需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治病救人打好基础。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动物自然本能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基于实践的社会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高于并制约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作为医学生,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视他人及动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觉树立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3.3创造生命价值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3]生命价值即生命具有的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具有效用的属性,[4]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是价值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当个人作为价值的客体时,其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构成了人的社会价值;当个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时,社会和他人应当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构成了人的自我价值。在人的生命价值问题上,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不可或缺,但贡献是主要的。作为医学生,其生命价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两方面的内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他们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不能仅仅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快乐,而是为了病人,为了社会,要把救死扶伤作为己任,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4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医学教育的整合。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维度,使其成为提升医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疾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权,而且还能对病人进行心灵深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4.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在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的生命教育,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为此,要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将生命教育作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加以开设,加强通识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其次,将生命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内涵和价值等内容,可以渗透到《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师在给医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4.2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尽管医学院校也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会实践、校园网络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虽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触及或较少触及到个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亦过于高远,与医学生的生命难以建立起直接联系,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难免会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实际。
4.3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实施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医学院校所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也过于强调价值中立原则,把非心理问题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纳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考虑范畴,以生命教育的理论来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术及案例运用到生命教育中,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4.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4
1.实践培训重视不够。
新课标要求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设计能力,但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规划中往往使专业理论教学偏颇,实践培训教学又深入不够不到位,使得艺术类实践教学形式往往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各课程间较为分散、衔接不够;同时在实践训练设计上内容较单一,实践训练室建设不足,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艺术设计类教学内容与社会单位需求难以贴合。
2.师资条件限制大。
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多以校内教师为主导,而且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且高职院校招聘的艺术设计类教师良莠不齐,导致校内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根本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情况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工作室将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它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近年的开展情况如下:
1.工作室时间安排。
工作室主要由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导师负责,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而工作室实践内容主要从第二或三个学生开始、第五个学期结束,主要是通过项目实践去巩固课堂上的教学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工作室设置情况。
我院工作室主要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方向进行设置,目前主要设置工作室有:广告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多媒体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工作室及动画设计工作室等,工作室数量基本满足学生需求。
3.师资结构情况。
我院负责工作室的导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扎实综合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全面负责指导设计课题与实践课题,因此,我院工作室导师结构主要由本校专业水平及实践经验突出的教师和聘请的校外实践丰富的设计专家、设计总监来组成。
4.工作室基本管理模式。
工作室基本管理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几乎能完全打破课程教学和实践培训的界限,而我院主要通过导师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常规的管理,作好教学工作实践项目作品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三、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改善措施
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应用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全面复合型应用人才。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满足市场的需求。一般来说,改善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有:
1.构建完善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事实上,构建完善的学分制课程体系,不仅是有效运用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更是实行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为此,我院积极组织校内艺术设计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人民,在深入分析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对应的社会岗位需要的技能要求后,以社会实际岗位的职业技能素质为出发点,并以学分制为基础,不断开发相关的课程教学模块,供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在各类课程模块中自行选择,帮助学生完成相关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教学,逐步构建完善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2.建设高水平的师资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师资教学团队是确保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为建设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我院积极招聘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家到校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强化对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聘任,处理好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校还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大力建设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结构合理的师资教学团队。
3.建立与工作室相一致的技能实训室。
建立与工作室相一致的技能实训室,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更成为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立技能实训室需要从专业建设实际出发,如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摄影实训室、模型工艺操作实训室等,强化工作室的实际意义,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训练环境。
4.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由于职业技能鉴定和设计具有较强权威性和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就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常设有如室内装饰设计员、广告设计师、动画制作员、Adobe设计师、包装设计师、陈列展览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等职业技能鉴定,教师大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接轨学校教学与社会企业。
5.强化组织建设,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
强化教学组织结构建设,是保证工作室化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我院统一协调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让校内各专业教研室和办公室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篇5
(一)艺术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存在缺陷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开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只重视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片面追求艺术技能,忽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进而导致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无法转化成科研成果,影响了艺术类学科发展建设。
(二)教师教育机制相对落后
艺术教师的培养大多集中在高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培养适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但艺术教师培养过于专业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方式的调整和教育政策的执行。
二、艺术类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结构
(一)注重动作技能的学习经验
动作技能是一系列复杂的运动协调系统,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运动技能是经过训练习得的。简单的条件反射,例如眨眼,不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只有经过后天训练并稳定的保持下来的协调的动作才属于运动技能。它是感知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协调统一的连续作用。(2)运动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过后天训练习得的运动技能在时间和空间顺序上具有稳定性,感知系统会按照顺序反射到肢体。(3)大脑对运动系统起决定作用。只有当任务需要时,动作技能才会做出反应。(4)长期的训练会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通过练习,将低水平的感知与运动协调水平提高到高层次的协调性,形成完善的运动技能。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尊重动作技能的科学性。例如,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指法、手型的正确,掌握协调的双手弹奏,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练习,通过大量的钢琴作品的弹奏,才能逐步建立、巩固、提高演奏技能。
(二)重视通才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的学生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音乐教育为例,教师应在因材施教的原则基础上,一方面针对天赋高、音乐感知能力强的同学,偏重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技能较薄弱,音乐天赋普通的同学,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更应重视学科内其他技能的普遍掌握,以及多学科知识的学习,重视音乐对人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作用。
三、复合型艺术类教师课程设置
(一)社会对艺术类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战
目前对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呼声非常高,其焦点集中在课程实用性、综合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上,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传统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不再单一的从事教学和演艺的工作,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出现很多新兴的行业,比如数字音乐编辑、艺术管理经纪人等等。整理各大艺术院校、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被设立在接近半数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内,足见其重要性。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学校首先要提供复合型的音乐课程;其次要加强教师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复合型课程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最后应在招生录取标准上进行调整,为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打下基础。
(二)打破学科专业限制,推进学生主辅修培养模式
主辅修制度是贯彻差别化教育,体现因材施教方针的有效手段。通过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辅修第二学位,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掌握先进知识,做到深入研究,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一方面在就读期间,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交叉,从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拓宽就业面,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发展跨院系选课
资源共享,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目标。然而,仅凭一所学校内部的新增学科点的建设,势必会带来大量时间与资金投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在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精神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附近的16所高校于1999年6月成立了旨在共享教育资源的“学院路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学分各予承认,学生可以在双休日跨院校选修课程。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各院校的学科优势互补,加强了学科建设与交流,学生拓宽了知识面,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艺术的学习需要文化素养的支撑,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学习的效果。“个人的生活经验总是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所以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培养多层次的爱好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心理学理论的补充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掌握并合理运用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艺术类高校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做到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四、总结和建议
篇6
(一)强调教师主体地位,激发教师主体意识
教师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者,作为"双主体育人"思路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教材的研究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必须清楚的认清自己的位置,必须积极主动的投入课程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帮助学生成长的需要。为此,我系从以下"四个维度"入手。
(1)结合专业教育,设置创业课程系部特改革
创业营销类、技能类、管理类等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在教授此类创业课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整合、调整,不断探索创业知识的更新,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系统传授创业理论知识,让学生分步了解创业实践所必备的相关企业管理知识,培养创业意识,萌发创业激情。
(2)紧抓师资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也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一批专业素质高、教学手段新、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积极组织各类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导师团,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创业动机,培养创业能力,减少创业盲目性。
(3)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教育方法创业不同于
一般的企业管理,创业过程中涉及的不仅有管理学方面的诸多问题,而且涉及到其他许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国家总督学柳斌指出:"优秀教师不是靠大奖赛奖出来的,而是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创业教育教师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通过深入研究,积淀深厚的创业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意识问题。实践证明,科研可以通过提升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效果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对创业的认知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师的应用性强、易转化的科研项目对学生的创业认知和创业方向均有影响。
(4)整合内外资源,打造专家团队
一方面组建一支专业知识面宽、授课能力强的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由系部市场营销、财金、经贸、电商教研室等教师担任;另一方面建设一支有商业管理经验、创业经历、能真正指导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型兼职教师,可以是校企合作单位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优秀校友等。通过"专家团"给予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指导,具体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实践指导工作、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观念引导、智力支持、技术指导作用。
(二)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内化的过程,内化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创业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际的体验,体验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两个不可替代决定了创业教育除了在发挥教师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双主体"教育思路正是强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学生内化过程以及在参与中得到发展。为此,特形成以下"六个结合"的方式。
(1)与创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学习不应是教师单向输入知识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例如:通过《创业实务》课的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创业计划书撰写,这使创业不仅停留在构想,进一步落实到具体计划中去;通过创业实训类课程,学生成立一定数量的"模拟公司",依托中国创业实习网这一第三方实习平台,形成互动化商务环境,让学生体验从公司创建到运营的全过程,实现公司间博弈。
(2)与创业大赛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
在组织参赛过程中,专门配备专业老师进行一对一培训和指导,提升选送项目竞争力。通过竞赛使学生展现创业才华和能力,策划制定有一定实际价值的创业方案,在创业设计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动精神,商业精神以及市场经济思维;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吸收其他创业团队的精华,借鉴其他指导老师的意见,为今后更好地指导团队参赛收获经验。
(3)与创业社团相结合社团活动是学生实现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
创业社团如同孵化器一样,提供专业咨询、行业信息、合作互助。我系两个蓬勃发展的创业类社团--"绿色营销人"和"就业起航站"社团,在社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组织社团成员展开向成功者学习活动、"领航人才"培训班、专家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了学生营销、管理能力、创业素质以及创业能力。
(4)与仿真集市相结合学校创设"百草根"商贸集市
下设校园税务局、工商局、城管,通过仿真市场运营管理手段,帮助创业学子了解市场运作规则、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系部紧紧抓住百草根商贸集市这一创业实践平台,大力宣传,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学子积极申报百草根摊位,将主动创业作为职业生涯的一种选择,同时将百草根商贸集市这项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年级的班团建设中,实现了班班有创业团队,班班有指导老师,人人有创业意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此项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创业体验。
(5)与爱心公益相结合公益创业指个人或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
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品和服务的社会活动。高校作为培养道德高尚、拥有知识底蕴的高层次人才场所,应提倡公益创业,引导大学生奉献社会。鉴于此,我系学生创新校内报刊亭运营形式,学生自发组织公益创业团队,以"公益运营、致力公益"为原则,开展"益米阳光"公益创业活动。"益米阳光"公益商店采取无人售货模式,经营各种饮料、文具、杂志以及师生们无偿捐助的物品等。顾客可按标价、也可高于标价购买物品,自己投币、找零、取货。经营中获得的所有利润都将回报学校、回馈社会,这既让同学们享受了创业过程,培养了学生创业自助能力和诚信经营的高品质素养,又践行了感恩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将爱心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6)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创业的重要载体
通过在企业、社区、街道等开展专业实践、市场调研、创业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增长学生见识,增进社会认同,引导学生结合社会需求和创业需要开展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形成创业构思,培养创新思维。
(三)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实现主体转化校友资源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校友资源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校友从"学生主体"转变成"教师主体",角色转变带来功能的转变,我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加强创业人才的培养。
(1)依托校友资源,推进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校友
曾在母校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部分校友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业,他们既有理论知识,更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对创业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和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解,其创业历程和人生体验,是在校大学生极好的活教材。因此,创业校友参与我系的创业教育活动,将推动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创业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更好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从教学人力资源、教学物质与经济资源上为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大力支持,便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2)依托校友资源,起到创业示范教育作用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周自强教授认为:"校友的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是母校的德育资源,校友的评价和赞誉是母校弘扬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的精神资源。"创业校友在创业实践上的成长之路和肺腑之言,对在校学生来说有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我系在深入了解校友成就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比如邀请企业家回校举办创业之路讲座、收集企业家校友创业故事作为教学案例、到企业家校友的企业进行走访参观等,切实加强学生对创业实践活动的理解。
(3)依托校友资源,建立创业校友导师库"校友导师库"的建立
为在校学生募集多位校友精英,帮助有创业志向的青年顺利起航商海。经贸系每年定期举办就业创业教育年会暨校友联谊会,搭建企业家、优秀校友与在校学生沟通的平台。通过学生座谈会、专业技能讲座、就业创业能力讲座、创业经验分享等活动,指导有创业意愿的学子进行创业活动。
二结语
篇7
“以练习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建立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之上的。语文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语文教学的实质就应该是使用这种工具的技能练习,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摘要:“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的 过程中逐步形成,这就和教练员培养运动员一样。为了突出语文教学应“以练习为主”的指导思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将语文练习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48项 能力练习要求,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也将课文的“学习重点”改称为“练习重点”,这都为我们实施 “以练习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提供了依据。
二、实验的几项基本要求
1.制定系统化的练习目标。练习目标的制定,要以《大纲》为依据,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借鉴目标教学的有关理论,通盘考虑,做到整体化,系统化,具体化,可操作。它的关键是系统化。
系统论的整体优化原理,非凡强调对学习对象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因此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制定练习目标,就要把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所应把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能力练习要求,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并根据系统化的原则,将全部初中教材纳入这个整体系统当中,从而确定每册教材、每个 单元、每篇课文在这个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应起的功能,据以确定练习目标,从而实现练习目标的整体化,系统化,序列化。
2.构建教学的基本模式。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主要指以阅读教学为主、以一节课为单位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结构的相对定型化。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布置,一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摘要:
第一步摘要:定标提示。即确定练习目标,教师作提示性讲解。讲解的内容由课文和练习目标来决定,如解题 ,有关作者、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和练习内容有关的语文知识讲析,也可根据练习要求,进行诊断性测试和补偿。一般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摘要:指导练习。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开展各种练习活动。一般占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最少不应低于20分钟。
第三步摘要:答疑小结。即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对练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疑难新问题作出解答, 也可由师生相互质疑,师生讨论解答,或者由教师总结讲析,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练习效果。一般占用时间 10~15分钟。
“模式”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练习目标、练习内容、课文特征等灵活变通。三段式的基本模式,应以第 二段为主,学生的练习时间,应不少于一堂课的二分之一。
3.把握模式的基本特征。该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练习为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摘要:
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练习活动,牢记“练习”为主,要有时间保证。
第二,练习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 都要着眼于学生的练习活动,服务于学生的练习活动。
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和练习的积极性。“练习”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 生的积极参和,练习就不全面,练习目标将难以实现,这是该实验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传统教学也有一些练习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和的机会,因此,受益的仅是个别。一定要注重改变这种情况。
三、实验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几个新问题
1.提高思想熟悉,更新教学观念,是搞好该实验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把语文课看作技能练习课,把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把以教师讲析为主变为以学生练习为主,变教师支配下的学生被动学习为教 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变随意性教学为整体性系统化的目标教学,变优生优培式的应试教育,为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观念不转变,熟悉不到位,旧人穿新衣,实验将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2.切实把握该模式的基本特征,强化练习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真正地“忙”起来,才能体现出“练习为主”的特征。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教师累得要命,学生闲媚咽堋钡淖纯觯妹恳桓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练习活动中去。
四、实验的初步效果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过去教师备课,主要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练什么,怎么练。“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改变备课的思路和方式。这种备课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观念的 转变摘要:由讲为主到练为主的转变,由师为主到生为主的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
篇8
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瓶颈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是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造成了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尤其英语课的现象。从高中开始多数艺术类学生就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进入大学阶段,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课程安排主要以专业为主,而且占极大比例,课后作业负担重,更是无暇顾及英语课。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逐渐淡化,甚至对英语课产生了消极情绪。其次,大多数英语教师未能针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区别性特征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而习惯采用传统单一的以“课本+粉笔+黑板”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往往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整个课堂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英语学习现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简单地、长时间地使用PPT演示,造成学生视觉、听觉疲劳,课堂上昏昏欲睡,灌输式的教学实质并没有改变。最后,在艺术类英语课堂上各班学生总人数常常高达五六十人,从而造成师生互动时间缩短,学生的语言操练机会减少。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会为自己争取机会,锻炼自己,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英语基础较差、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则不肯主动发言,更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如何提高其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2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多模态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识输入。Krashen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美丽的图片、幽默的简笔画、秀丽的环境介绍,同时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2.2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重在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模拟交际语境,但缺乏环境的支持,实际语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学生依然体验不到真情实景。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语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目标语交际环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3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生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摄入的需要。而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含有对文字、图像、声音、绘画等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和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3.1教师的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网络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手段。(张莉,2012)以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篇章讲解部分,教师可有效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的适当改变、空间移动、黑板书面语、PPT书面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师生问答、模拟演讲、辩论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波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诸如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信息表达,锻炼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的能力。
3.2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多模态学习指的是学生运用多模态观察、分析、表述各类信息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多模态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章玮,2013)英语精读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前,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知语篇信息,通过视觉模态进行教材文字识读,找出疑点、难点。在课堂上,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多模态教学以获取语篇信息和非语篇信息,听教师讲解,回答教师问题,主动提问,观看视频片段,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勇于交流和主动展现自己,达到课堂的高度互动。在课后,学生应依据教学要求,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方法,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来自主学习以加强巩固当前所学知识。
篇9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院校教育是基础,继续教育是关键。中医药继续教育在形式与手段上也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而进入到现代远程教育时代,并将成为不断加强中医药行业队伍建设、提高行业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中医药远程继续教育的优越性
1.1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与教师及别的学习者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及限制。在网上,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手段(如参观、实验)以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选择性强。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使得学习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简单化的缺陷。
1.2交互性的教学特色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面授方式,学习者可以随时对交互的速度、时间、地点和方式做个性化设定,通过文本、声音、影像的即时沟通可达到类似于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在交互内容方面,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与同一课程或同一科目的师生或学习者进行交流,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方便地获得帮助,及时地观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1.3自主性学习的转变远程教育使学习者拥有充分的学习自,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以学生的“学”为主,更多地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使学习者的教师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与学习内容,自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有选择地接受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辅导及学习思想与方法的指导。因此,在远程教学中,教师把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学习者也将自觉视为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1.4协作性的学习方式在网上,无论是教师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可以协同攻关,共同提高。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远程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从师生合作来看,网络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结构关系,而且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和地位;从学生间合作关系来看,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使协作性学习成为现实。
2中医药远程继续教育的方式
2.1开发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中医药远程教育是依托多媒体课件实施的,它是网络教学的关键。课件应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教材。这决不是书本教材的翻版,而是先进技术的创新。中医药的知识内容博大精深,应该用现代电子设备以及多媒体传媒将它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员面前;二是练习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网络教材来讲,也很关键。目前,相当多的网络课件的练习部分比较死板,缺乏活力。应该逐步加强交互性和实现智能化。在教学中应允许有多种形式、多种版本的课件自由竞争,甚至还可以引进国外的优秀课件。
2.2将电子学习应用在远程继续教育中电子学习(elearning)是将音频、视频、动画、文本以及交互式材料综合起来,运用网络和IT技术,使每一位学员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一种高效率学习方式。elearning在远程中医续教育中,是一种新型的中医药教学与学习方式,具体可以采用电子邮件、聊天室、BB与讨论区方式进行[13]。
【参考文献】
[1]刘力红.对中医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2003,(2):52.
篇10
论文摘要:从模因论角度看,跨文化语用失误是由于跨语种语码对等转换的表现型模因引起的。根据模因的历时和共时传递特征及模因类型,以新的视角解释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的产生。通过背诵和模仿的同化、记忆手段,及重复与类推的复制传播机制,强化程式性话语模因在生命周期循环中的输入与输出,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及应变能力。
论文关键词:模因论 模因 程式性话语模因 语用失误
随着经济社会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交流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然而,语用失误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内外广大学者们纷纷掀起了“语用失误”的研究热潮。其中多数研究要么以英语作为外语或二语学习(EFL)为切入点研究语用失误,为外语教学和交际能力培养提供指导;要么从文化差异、联想、心理认知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甚至有学者从和谐管理及民族信仰的角度讨论语用失误。此外,还有学者对初始的语用失误“二分法”提出质疑,进行了“多分法”研究。本文拟在模因论视阙下,根据模因的特征和类型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进行分析,根据模因的生命周期研究程序性话语模因的语用输入,为跨文化交流及外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为语用失误研究途径提供新启示。
一、模因论概要
1.模因定义。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模因”一词是由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他认为,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通过模仿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之中。随后,牛津英语词典和美国韦氏词典中相继收录了模因定义,即“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模因是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思想、行为、风格或用法。”1999年苏珊·布莱克摩尔在《模因机器》一书中,冲破了文化语域的限制,围绕模仿概念,对模因概念进行了极大拓展,她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具体而言,模因不仅可以是“曲调旋律、思想观念、时髦用语、时尚服饰、建筑样式、器具制造模式”等文化传递单位,也可以是电子病毒、链式信件、手机短信、语音语调、文字图像、面部表情、美容整形、身姿手势、客套礼节、动作行为等等只要加以模仿就可得到复制和传播的任何抽象或具体的事物。
2.模因特征与类型。从上述的模因概念可以看出,并不像基因那样只能由上代生物体纵向地遗传给下代生物体,模因既可以在生物载体间传播,同时也可以在非生物载体间或生物与非生物载体间传播,其传播方向可以是纵向也可以是横向的。例如一首好听的歌,妈妈可以把它教给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可教给自己的妈妈,教给兄弟姐妹和朋友们;妈妈既可现场教大家唱歌,也可把歌声录入光盘,大家再模仿光盘学唱这支歌。通过模仿,模因不断地被复制,从一种载体传播到另一种载体。
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可能发生变化,但内容实质却保持不变,布莱克摩尔将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比喻为基因型模因。例如为顾客提供住宿的场所,古时候通常叫客栈,计划经济时代叫招待所,改革开放后叫旅馆,经济盘活社会进步后叫宾馆、饭店,与国际接轨后叫酒店。这些词语虽然称谓形式不同,但功能实质都是一样的。另外一种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保持形式同一或相似,但传递的信息内容却发生了变化。“三高”一词最早出现在医学领域是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酯总称,但近年来这一词语也频频出现在其他领域,如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三高”中指高房价、高股价、高CPI,在“三高农业”中指高质、高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或项目,在“三高企业”中指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在“三高单身女性”中指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何自然先生将这类按需而发、形式相同、内容迥异的模因称为表现型模因。简而言之,根据其选择后的变异方式,模因可分为“相同信息,异型传递”的基因型和“不同信息,同型传递”的表现型。
3.模因复制的生命周期。根据Heylighen对模因发展阶段的分析研究,模因复制的生命周期可被分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同化阶段,是指模因以其合理性、实用性、时尚性、或权威性感染宿主,获取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最终进入宿主记忆库的过程。记忆阶段,即模因在宿主记忆库中停留的时间长度。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被宿主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表达,即模因被宿主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再外化于新宿主的过程。表达手段很多,诸如文字、图形、话语、肢体语言、行为举止等,要根据语用环境,按需而选。传播,主要指模因所表达的信息得以成功传递的载体或介质,如纸质书、交卷、磁带、光碟、物品器件、广播、电视媒体等。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模因传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和选择性,例如简易、快捷、多产的各类电子文档、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程序软件及互联网络。模因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以上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复制传播,每个循环都有优胜劣汰。
二、基于模因理论分析语用失误现象
在中国文化环境下人们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就是:①“去哪啊?”、②“吃了吗?”、③“干什么去呀?”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但实际上问候者并不在意真正的答案是什么,目的只是寒暄,人际关系而已。当遇到操英语的外国人时,初级交际者一般会把上述的问候语码对等地转换成a“Where are you going?”、b“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c“What do you plan to do?”等,这往往会让对方感到惊讶甚至反感,影响交际效果。已将中式的问候模因转换成了它的表现型英式模因,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语用失误现象呢?①、②、③在汉语语境中是强势模因,复制、传播能力极强,一遇到问候场合就会马上从宿主记忆库中跳出,但是随着语用环境的变化,它们的实质交际功能发生了变异。在英语文化中个人隐私权神圣不可侵犯,a、b、c实有探人隐私之嫌,所以不会同化新宿主而被接受。操英语的宿主记忆库中关于问候的强势模因应该是“Hello /Good morning / Good afternoon / Good evening 加上first name或address + surname”之类的话语。虽然英式与汉式的问候模因内容形式不同,但它们的交际功能相同,广义上属基因型模因,能够确保交际的可持续性。所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具有相同交际功能模因域的语用输入,以便模因宿主在不同的跨文化语境中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三、强化程式性话语模因复制、传播
1.程式性话语模因。程式性话语模因源起于程式性言语行为。钱冠连先生认为一定的行为(或言语事件)与一定的话语稳定配合,即话语形式内容稳定搭配,行为步骤基本固定,且这二者之间基本固定搭配,这样的言语活动类型称为程式性言语行为。语言既是模因的主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模因。据此,我们可以推导出程式性话语模因,即形式内容、信息功能、复制传播步骤基本稳定搭配的一套话语模因。以恭维及应答为例。当听见别人夸自己的衣服漂亮时,我们常常会说“都买好几年了”、“随便挑选的”之类的话语,或者只是笑笑默不作答,因为在我们的品德模因库中谦虚与内敛始终是强势模因,所以这种恭维与回应已基本固定,形成了程式性模因。而在英语语境下,只要回答“Thank you”之类的感谢话语就可以了,因为真实(或诚实)是英语文化的强势模因。如果这两类中、英程式性话语模因混搭配合,势必造成严重的语用失误。程式性话语模因是人际交流时遵循的基本范式,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交际的可行性与连续性。
2.加强目的语程式性话语模因同化与记忆。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目的语语言知识,更需要具备恰当运用这种语言的能力。因此,跨语种的程式性话语模因的输入尤为必要。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传播话语模因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将必须掌握的目的语程式性话语模因进行同化和记忆。具体而言,可以将东西方文化存在典型差异并且应用频率较高的“送、接礼物”、“见面打招呼”、“恭维与回应”、“请客吃饭”等目的语程式性话语模因通过flash动画、电影片段等影音文件生动而真实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异同,感受目的语程式性言语行为的实用性、可理解性与可学性。待学生观、听完某一言语行为视频之后,教师要及时、准确地作出点评。教师可以把本言语行为的程式性模因醒目地打在大屏幕上,对其言语内容、表现形式、肢体语言、行为步骤、适用场合、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并指导学生结合语用环境背诵熟记,使学生将背诵的程式性话语模因得体地运用到交际场合。背诵常常被误解为死记硬背,实则不然。背诵不仅可以明显地提高模因的同化强度和记忆数量,还能推动思辨和创新的发展。创新并非意味无中生有,而是以现存为基础,再加以良性修改。背诵可以通过重复机制更保真地复制话语模因,也可通过类推机制变异元话语模因,创造新模因,进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及应变能力。
3.强化目的语程式性话语模因表达与传播。要使模因获得长久性、多产性和保真度,最终得以成功复制传播,还要指导学生将储存在记忆库中的程式性模因通过模仿表达出来,既可原样重复,也可创新类推。具体而言,将多种程式性话语模因通过电子课件、各种影音文件、互联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传输给学生,并将其设置成模仿任务,让学生协力合作,自行编排场景,表演过程中着装、言语、行为、表情、道具等要搭配适合,要突出实用性、趣味性和简洁性,易于感染观众,同化观众,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待任务组模仿完某一言语行为过后,可由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现场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增强记忆过程。也可再要求其他组别保持整体程式性模因,替换部分可仿造复制的信息或实体进行模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表达,作为模因成功复制传播的必经阶段,它既是在推动模因生命周期上一个循环的完成,又是在促使其下一个循环的重新开始。学生观、听某一程式性话语模因的过程,既是模因同化、进入宿主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其表达、传播的过程;当学生模仿某一话语行为时,其自身既在表达和传播话语模因,同时也在加强该模因对新宿主的同化与记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在模因成功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