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21:4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德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德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传统美德教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而中华传统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故事结合中国伟人的感人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讲述曾经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的事迹。这样在巩固英语的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英语的写作,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很好的在课堂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学“true;believe”等时,我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help;wrong;state”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英语教学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论,它的核心是: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例如,Theoldmangotintothe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4.英语教学与勤俭教育相结合

篇2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 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 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 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 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一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

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 0fe8 ?锥?朗跻?胄词档哪J街?小?/SPAN>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三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篇3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语文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材中的入编的课文内容都很美:不论写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说理,都饱含了景美、境美、情感美。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修炼儒雅品质的好载体。教材的文质兼美主要表现为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给旅客带来温暖春意的《小站》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曼谷小象》中乐于助人、纯朴的泰国姑娘阿玲;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等。这些文章形散神不散,作者或以清丽的文字,或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或以优美的修辞,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境界。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和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1)通过课文朗读,诗歌诵读,识字、写字,观察、想象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汉字是方块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汉语语音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在这里我找一首诗词来朗读,都很容易地能感受到。

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中“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思、感悟,理解“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感受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贝蒂小姑娘寻找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勇敢精神。

(2)通过课文阅读,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感悟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象美、情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比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槐乡的孩子》一课,我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①八月的天气情况怎样?②槐乡的孩子们是怎样劳动的?③他们的感受怎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在小组内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同学们认识到: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

篇4

一、语文素质教育就是美感的教育

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教育、教学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美育。语文学科实施的审美教育就是运用美学原理和法则,传递语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美感,理解美,鉴赏美。通过这些方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作用。

1.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美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荀子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比如,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众多学生心中充满理想,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积极投身到西部建设之中。所以,美育能够较好地培养人的品德和个性。

2.美育能够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来源于兴趣,良好的兴趣能够转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方面,审美教育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起着良好的作用。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中,作者通过记叙几件较为有趣的事情来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唤起美好的记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以及自身的语言来传达文本中呈现的美感,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幼时记趣》中,作者将蚊子看作“群鹤舞空”,“以丛草为林”,将癞蛤蟆看作是“庞然大物”。这些都是作者大胆的想象。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中的“景”进行充分的领悟,从而进行美的教育,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文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1.从教材内容看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学科的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文学知识,包含较多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表现出较强的审美意识,很多都是历代传诵的经典。教材将它们分为很多专题,能够有效加深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比如,在对《莲》专题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的具体学习进行审美创建。这些文本有的是诗歌,有的是词,有的是散文,但是,表现出来的都是关于“莲”的美感。

2.从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看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它们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就能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文本展现出来的自然美和事物美。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营造一定的情境进行审美教育。比如,在对巴金的散文《繁星》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而言,头顶的星空是最为熟悉的了,经常都能够看到。但是,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只是对天空的客观物体进行观察。而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不同的心境下的体会,是通过对星空的展示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展示。

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审美教育。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通过文本形象,让学生感知“美”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时候,领悟其中人或者物的形象特点,对文本进行审美性阅读。比如,八年级语文中的《》主要通过夸张等修辞手法,将途中的艰难困苦很轻松地描绘出来。“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让学生明白为何那么艰难的之行,在诗人的笔下却表现得如此轻松。教师可以将后面的《老山界》《节选》向学生作概括性讲授,最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当时那种大无畏、坚强、执着、勇往直前的革命情怀展现出来的美。

2.调动学生情感,体悟文本的美

让学生在得到了美感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文本中的美进行深层次的领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构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让学生充分去理解美。比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作者追忆父亲的背影的部分进行深层次阅读,体悟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

3.对比阅读,欣赏文本展示的美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特点 策略

引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与文字的结合体,语文就像是一幅山水画,每篇文章都有唯美画面,教师应充分借助这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并从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学的追求,并从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语文教学的唯美画面不是随便几个华丽的辞藻就可概括的,而是通过不同角度的体会,用心感受。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审美的特点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特点

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培养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中学生对审美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学会从审美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培养,我们需了解审美的三大特点[1]。

1.1形象美。

学生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形象开始的,在中学教材里很多作品就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有些画面给人以水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面前有一幅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美的画面,如身临其境,有美不胜收的感觉。如果离开这些审美形象,那么就失去了审美对象,形象是文章的躯体,因此,审美教育是形象教育。

1.2情感美。

以情感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整个生命的灵动体,遵循情感的流动,从而唤起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由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可见追求真善美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凡是优秀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和理性色彩,如《再别康桥》中的唯美、《致橡树》中对爱情的忠贞、《呐喊》中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愤怒,等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以情感人,凭借强烈的思想感情对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熏陶。

1.3愉悦美。

在以情感人、以形塑人的同时以形和情悦人,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的三大特点,如果说形象美是语文的躯体,情感美是语文的思想的话,那么愉悦美就是语文的精神支柱。通过表象体现不同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真实的快乐,使学生既是看画人,又是画中人,身临其境,使整个画面活灵活现。

2.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策略

人们总是在不断追求完美的结合体,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审美观点更不是一致的,而是有偏差的,加上教育方式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把美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此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美学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

2.1培养学生对形象美的感知能力。

我们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2]。将教材和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懂得感受美的意境,辨别社会的美丑。以物的形象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感知是审美的第一步,它为理解、激情、想象等做了必备的条件准备。提高学生的眼力,有所发现,文学通过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感,学生凭借老师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直觉上的形象感知。授课老师应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审美认识,从而学会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事物。

2.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要有对真善美有辨别能力,要有一个美与丑的范围界定,生活中有不同的情境,同样是背影,为何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是那样唯美、感人;同样是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人“迁客骚人”,同样是秋天,为何会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就需要老师作指引,指引方法要新颖、到位,肢体语言要形象,语言要生动有趣。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才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是审美能力的一次飞跃。

2.3诱发审美情感,使学生学会表达与创造美。

文章是有感情基调的,语文是以优美的文字结构塑造的,通过各种辞藻,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灵活运用[3]。将感情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在学的情境中感到眼前就是文章内容的画面,在文学中体验美,发现美,产生兴趣,获得艺术享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强化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结语

在生活中,美与丑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结合体,高中语文学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对美学认识和感悟,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情感表述,启发学生发现美,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审美教育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获得知识储备。本文通过对审美的特点、方法的论述,提出语文教学不仅要结合书本,还要结合实际,这样才可进一步使语文教学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甘琼.浅议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特点[J].华章,2010(28).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 鉴赏美 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发美育资源,深入美育实践,探讨美育的教学方法,摸索美育的经验,发挥美育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理性框架,是现代化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美感培养美感,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要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心神进入美育境界。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因为美育不是强迫人们接受什么,而是在感受美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教育,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人的深层的精神世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语文教学中,只有为学生创造一种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心神入境。这种氛围是认识、欣赏与品味美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善于创设人文氛围,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文本内容诉诸于视觉的图画。根据文本内容配之于音乐,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深入挖掘、展示课文的生命意识,形象地展示自然美和社会美。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理性思维转移到情景交融的生命境界中去,以陶冶其情意、提升其情感,积淀其生命阅历,达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善于用实物演示情境,图像再现情境,多媒体显示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引导学生“入境”、“与亲”,通过言语、照片、录音等多媒体,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如教学李瑛的长诗《一月的哀思》,在朗诵、体味诗句,总结一生光辉业绩后,将记录片《我们的好总理》进行剪辑,课堂上再现首都人民在长安街列队迎送灵车、哭别总理的感人场面。此时,学生在这悲壮、肃穆的情境中,用跳动的心去感受的同时,已加入到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队伍中,学生心中的悲痛、怀念、热爱和崇敬的情感得到了高度升华,作品中的人文光辉在课堂上弥漫。

二、启发诱导,熏陶浸润,培养审美鉴赏力

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在新时代,华夏文明如要焕发青春,并且领先于时代,就必须形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文明。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和信息因素在内容产生这个视野里是互通的,中华文化是个极大的内容宝库。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文化内涵厚重,审美趣味浓郁,其内容包罗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极其丰富性。在形态美方面,有奋发昂扬的壮美,有轻柔和谐的优美,有催人泪下的悲剧美,有诙谐睿智的喜剧美,还有丰富多彩的风格美。所有这些美又都是用语言文字这个文化载体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审美观照。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这种美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诸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春天之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海滨仲夏夜水墨画,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美感,获得美的享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能给学生以“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更能在学习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孙犁的《荷花淀》,充满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景美,人更美。景,美在清新,美在丰富的内涵;人,美在质朴,美在崇高的精神。景烘托了人,人美化了景,充分展示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妇女们如同白洋淀荷花一样美丽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感染,心灵得到美化。大自然中还有一些自然风物,像黄山的“迎客松”、晋祠的“千年柏”等等,由于年长日久,已溶入了很深很深的社会内容,尤其是我们祖先留下的许多建筑、雕塑等文物,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它们不同于山水树木,已超出自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美,而是一种艺术美、社会美了。这种包含艺术美、社会美的“风景”发现,只靠一般的观赏是不行的,它还要靠读书、看画、听音乐等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和艺术细胞,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

三、激发想象,体味实践,培养审美创造力

“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想象和联想是作品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实际上想象是一种深入广泛思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会有《岳阳楼记》的千古绝唱;就不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更不会有一代伟人所创造的“当惊世界殊”的神女形象。 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去进行想象,启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吟咏,自由自在地联想,从无声无色的文字中听到、看到有声有色的形象,有血有肉的人物,仿如身临其境,甚至更为宽广。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后,很自然会产生向往美、创造美的愿望。这种愿望使其尝试把已获得的美感转移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而在这种美的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认识得到不断深化,进而转化为美的创造力。

篇7

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小学评价体系中属于相对较弱的一环,由于是副科,在初、高中升学考试中不占权重,因此从家长到学校对美术学科一般都重视不够,除非日后考美术专业,一般家长都不允许学生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因此从小学美术教育开始,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重知识、轻素质,重灌输、轻陶冶,重技能、轻思想的倾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格缺失

由于老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注意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心智不健全,人格缺失,或过于偏执,或过于暴躁,尽管小学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审美情操的全部手段,但是以美育为重要教学思想的美术教育,它的作用是不能被低估的。

2.缺少爱心

高尚人格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才能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辉。由于审美情操不能在内心建立,因此许多孩子自私,缺少爱心,缺乏合作精神。3.审美趣味低下。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更多受利益的驱使,行为取向更为实用,而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密集,美丑杂呈,小学生心理稚嫩,如果在课堂上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容易出现偏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挽救学生的审美趣味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情操的培养主要包含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审美趣味,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帮助他们塑造一颗美好的心灵,用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生活中发现美

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就要时时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夸奖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培养他们对美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比如有一次在课堂教学中,我画了一个苹果,要求学生模仿,结果一个学生画了一个橘子,引起同学哄笑,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画的橘子很有想象力,从此以后,这个学生上美术课特别认真,其他方面的进步也很明显。

2.在大自然中欣赏美

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活动,不应局限于书本上,在教室里。逢到美术课,我常常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把课堂放在公园里、田野上,让学生拥抱大自然,直观地欣赏自然造化的神奇与伟大,有一个女学生随手在公园里摘下一朵花戴在头上,我把学生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欣赏并不是占有,而是唤起内心的精神感动。与别人共同分享这种感受,才是真正的欣赏。这种贴近实际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3.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

篇8

全媒体过分注重商业化和娱乐性,严重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导致中职生道德意识的扭曲和价值观的偏差。中职生上网更多是痴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长期的游戏使中职生将虚拟的网络和真实生活混淆,自我角色混乱,易形成错误的人生态度甚至出现犯罪行为,严重危害了中职生的身心健康。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既是信息的宝库,又是信息的垃圾场,这让社会经验欠缺、辨别能力低下又充满幻想、好奇的中职生难辨真伪。面对大量的黄色、黑色、灰色的信息,中职生往往在无防范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使得他们丧失了理性的思维和应有的思想、道德、政治价值观和立场。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研究分析

面对全媒体的发展和新的教育形势,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应借鉴传统道德教育的优势和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新的的教育教学载体探索多样化、成效化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开创全媒体环境下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一)优化中职校德育教育资源,完善中职德育教育体系

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中,要优化教育资源,完善中职生教育体系。中职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全媒体时代对当代中职生德育教育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应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构建对中职生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整体模式,建立对中职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拓展中职生教育时空,构筑中职生德育教育新阵地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中,要拓展教育时空,构筑中职生德育教育新阵地。要将全媒体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格局,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

(三)根据网络特点对中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要根据网络特点对中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网站,对中职生的上网加以引导,改革德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培养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四)更新中职校德育教育内容,提高中职生全媒体素养

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中,要新德育教育内容,提高中职生全媒体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能力。学校应将全媒体媒介素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全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全媒体知识,将全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同时,通过疏导性的德育教育和媒体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中职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全媒体观念,自觉遵守媒体规范和道德,合理利用媒体资源

(五)转变中职生德育教育观念,尊重中职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要改变传统德育教育局面,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坚持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针对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和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帮助中职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鉴别复杂的信息,引导土木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观念,使教育者和学生之间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协同学习模式

(六)健全信息监管机制,提高全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篇9

根据实际需求出发,该课题针对多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做了详细分析设计,以下设计了基于B/S模式网络英语教学系统的构架:整个系统构架被分成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表示层。表示层(界面层):用户通过界面层与系统进行通讯工作,当用户在系统上输入信息时,通过功能层将信息送入到数据层中,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操作将其结果反馈回用户介面。应用逻辑层:应用逻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应用逻辑层主要任务是接收用户所发出的请求并做出处理。应用逻辑层处于Web服务器端,当接收到用户请求后,它会与数据库连接提出处理相应数据的申请,数据库处理后的数据传送给Web服务器,再反馈给用户。数据服务层:数据库用来存储各类信息,数据量庞大。该课题的数据库为SQLServer,该数据服务层主要负责完成与系统的数据交互工作,比如对数据进行更新、删除、查询等处理,将系统所有数据都存储在该层数据库中。

二、网络英语教学系统的设计

在学校内安置校园网,通过局域网将学校内部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校内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另外通过广域网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信息交流。以上系统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并方便于师生之间的数据传输工作,师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互,最终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

1、网络英语教学的功能模块划分该网络英语教学系统包括学生、老师两部分。把教师当为服务器端,学生作为客户机端。网络英语教学的功能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1)教学模块:教师可以通过服务器系统控制学生机向学生演示讲解英语课程,学生接收控制信号,在教师的控制下访问相应的服务器教学资源。该系统教师具有控制学生机的功能,便于教师控制学生学习进度工作。系统师生控制结构图如图3所示:(2)答疑模块:系统的疑难模块主要工作是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向英语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及时的给出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通过答疑教师可以更为合理的安排教学工作,让教师顺利的开展教学工作。(3)考试模块:英语教师在该系统中建立相应的试题库,数据库中储备大量的测试项目,教师将收集到的测试题目及相应的答案按照类别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根据需求,教师可以提取数据库中的测试题目对学生进行考核,该模块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在线考试,该系统的设计具有自动打分的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评分工作量。测试模块可以进行网上考试、批阅试卷,教师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添加试卷、修改试卷等操作。这个模块用到的控件有Olecontainer、ADOquery、ADOconnection等。数据库试卷中的添加、删除等一系列操作都是由控件ADO实现的。用控件Olecontainer对试卷进行显示。用控件Timer对考试时间进行控制,Timer使考试时间只能设定在固定的时间段内,一旦超过设定时间系统将会自动关闭,并将考生的测试数据打包给老师。(4)交流模块:该系统的交流模块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并且聊天内容可以被保存供以后查看复习。

2、系统具体设计(1)用户注册登录注册模块的设计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针对学生、家长两个群体设置两个注册端口,双方的界面互不干扰。在用户登录教学平台前要进行电子注册,用户提交申请,填写个人信息,信息包括:用户名、用户姓名、登录密码、用户身份班级等信息。用户只有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系统,将其输入的用户名、密码信息与后台数据库比对查询,信息吻合方可成功登录系统。(2)服务端服务端主要任务是负责教师的教学、屏幕监控和远程控制的工作。其主要程序代码如下:首先要设置UDP端口与教学音频地址:(3)客户端客户机端是受服务端控制的,当客户端从服务器端UDP接收到信号后,客户端根据信号指令做出相应的响应:(4)师生答疑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要先将信号输入到服务器端:

三、总结

篇10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产品。

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一)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是用文学、图形、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表达的。某一知识内容可同时以几种媒体表述,每种媒体都是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合理选用的,各媒体要素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有机地组合并显示在屏幕上,使学习者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信息具有非线性的网状结构

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信息组织不是线性的顺序结构,而是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教学信息在这种超媒体组织管理方式下,被储存在各节点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和其它节点相连,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刻从任何一个节点转移到另外某一节点上。这种超媒体信息组织方式不仅为CAI课件提供十分有效的信息呈现方法,而且使CAI课件具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处理知识和取得信息的功能,这种功能使学生能以自己最具有意义的方法来与新知识进行交互,从而非常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人机交互

多媒体课件通过丰富的交互方式实现友好的人机界面。人机界面是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通道,学习者是通过人机界面完成人机界交互的。多媒体课件常用图形菜单、图标、按钮、窗口、热键等实现交互作用

三、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

对媒体课件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明显的作用。它既能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可以形象地呈现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人类肉眼不能接触的微观世界等。同时又能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教学内容趋于形象化、逼真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1]。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能呈现形象多彩的视听觉刺激,可以集中使学生集中精力,激发学习兴趣,更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得心应手,对教学的重难点能很自然地把握。

(三)扩展学生的学习面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面,使学生的学习机会增加,对课堂上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交流有很好的作用;同时,网上共享还能把未载入教学中的知识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根据自我喜好进行广泛学习。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

(一)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主要包括课件目标分析、课件使用对象分析和开发成本估算等任务。课件目标不仅包括该学科领域以及教学内容的范围,而且应对教学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学习新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训练求解某种问题的能力;要求掌握的程度及检查方法等等。课件使用对象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或进行练习时,其原有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成本估算通常也是不可缺少的[2]。

(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含对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教学单元的知识划分区域、适当的教学方式等等。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主要是根据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多区域划分,从微至大,并相互作用。即教学内容划分成多个单一小块,每个单一小块即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主要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每个新知识点在各个单元都能相互作用,并共同构筑整个教学体系。一般来讲,单独的单元教学,新知识点的传授,均要从学生面取得回馈信息,并作出反馈,这有利于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及教师根据回馈信息作出教学目标评价。

(三)多媒体课件的脚本设计

脚本即教学设计与学生在计算机交互过程中的详细报告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下阶段进行编写软件的母本,对下阶段的制作编发有着启示作用,同时它更是软件设计与实践的重要依据。多媒体课件脚本设计从教学意义上讲包含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两类,文字脚本主要由教师对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进行文字性的叙述,制作脚本就比如是制作影视的分镜头一样,它是根据文字脚本的基础上,编写出新的软件结构和更趋于视听的教学功能,是对软件编制的直接具体描述。同时,在多媒体课件的脚本设计中,计算机屏幕的合理布局,也是影响多媒体课件教学质量,学生掌握知识面的因素之一[3]。因而在多媒体课件的脚本设计中,通常都将屏幕进行多功能细分,使各种各类信息得到合理的布局配置,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快速集中注意力而导致教学目标失效。

(四)多媒体课件的素材准备

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素材起着决定作用,它主要是各种所能运用到的视听材料。并根据素材的文件格式,可为文本(Text)、声音(Sound)、图像(Image)、动画(Movie)、视频(Video)等种类。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离不开素材的准备,素材是课件的基础,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素材准备是课件目标确定后的一项基础工程。把素材准备工作称为工程是一点不为过的,因为素材的种类很多,采集和制作素材的过程中使用的硬件、软件也很多,而且课件制作者在这上面需要投入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任务。

多媒体课件的编辑整合就是完全上述环节后,根据制定的目标计划,根据脚本设计阶段所得制造出的脚本,并加以各类视听素材在计算机上用某种针对性的计算机语言或多媒体软件工具加以编辑、整合,使课件得以完善。制作课件时最好选择功能强大、容易上手、兼容性好的多媒体课件创作平台[4]。现在流行的多媒体编辑软件多为: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等。微软的PowerPoint的操作极其简便,他的优点是做课件比较方便,不用多学,很容易上手,制作的课件可以在网上播放,但就其功能来说就差一点,他只能出现一些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起到资料展示的作用,交互方面比较缺乏,属于初级的课件制作。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具有强大的创作能力、简便的用户界面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它是基于图标(Lcon)和流线(Line)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具有丰富的交互方式及大量的系统变量的函数、跨平台的体系结构、高效的多媒体集成环境和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等,交互性比较强,就是不会编程也可以做出一些交互好的课件。但打包后的文件比较大,不利用传播。Macromedia公司研发出的Director开发工具,目前在多媒体开发市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此类工具广泛作用于全球消费者。Director在当初的设计理念中就具有更加直观易用的用户界面,同时还集中了超强的自我编程能力(集成自身的Lingo语言),并最终定位于CDROM/DVDROM开发。Director的应用具备高速、高质、高效之优点,以它来制作多媒体动画,Director都以其精湛的制作能力和高效的处理技术使动画效果达到完美,并不区分是演示性质还是交互性质的动画制作。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元素的制作中,Director都以完美的契合能力将其进行有机组合,使动画质量更加精良,进而制作出动画的高清、高质,体现动画的唯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