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22: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在教学《矛和盾集合》一课时,我板书标题后,我问学生:“由课题你会想到了哪个成语?”有学生说:“自相矛盾。”我板书在黑板上,又问:“谁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有名学生说得不够清楚,我借机对学生们说:“希望同学们课下寻找资料弄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复习完本课的词语,开始讲读课文时,我借助弟子规中说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学生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教学《孔子拜师》时,我先出示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学生读,然后我说:“孔子为什么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名言,是因为他虚心好学。”然后学习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积累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唱了《明日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二、利用故事熏陶学生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这是他们的共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所以我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三、结合学校活动学习传统文化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教育;识字教学;古诗教学;习作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等诸多方面。继承、传播、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对学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情、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负有责任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欧洲的孔子”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呼吁欧洲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面前:一要赞美,二应自惭,三须模仿。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生命力强,影响深远。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如,“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习作教学”“课文活动”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今极具教育功能。正如杨再隋教授为河南人民出版的《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构建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上自《汉乐府》下至清代诗歌,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如通过《锄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农节用的情感;通过《游子吟》《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通过《塞下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中国古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好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认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长城》《赵州桥》等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和成就;通过《高梁情》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五谷及对大自然产生赞美乃至崇拜之情;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仁与义”的教育;通过《探母》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孝”道等。
四、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不难看出,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书籍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精髓;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仍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1.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引导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体育文化,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2.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教师应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真正要引进体育课堂,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3.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
其次,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三个体育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4.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5.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的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M].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刘胜利.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篇4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然而,近些年来,许多 中国青年学者虽然英语水平很高,在跨文化交际中却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古国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于是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再次成为焦点。
本文以江西中医药大学 的英语教学为例,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并反思大学 英语课的教学历程,借鉴本校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及教师等方面的导入途径,并提出了可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失语;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导入
1 .引言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是当务之急。
从深层次来看,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位、大学英语教师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欠缺以及大学各类英语过级考试中以西方文化为导向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被挤压到了一种边缘的尴尬境地。
2 .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纵观当前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现状,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交际者熟知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然而却不能很好地以目的语来介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词汇或文化现象,造成了交际间的不平等。
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分布了最新的《大学 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列入目前大学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研究成为一个具体 而现实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增强当前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成历史文化的传承。
(3)有利于引起英语教育者和专家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
(4)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创新。
(5)有利于教师自我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途径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没有有关内容,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也不够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针对这一问题,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五位英语教师对本校一年级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实践研究我们自编一套听说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导入为主。为实施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客观基础依据。 该项目主要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 英语听说 教学中的导入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
3 .1 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 ,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 。 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刘润清 、戴曼纯 2003)。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Charles Fries(1945)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指出 :“最有效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 :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的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 ,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母语进行相应的描写 ,并加以仔细的比较” 。
我们编写的教材内容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哲学、经济、宗教、伦理、历史、民俗、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
3 .2 教学方法
a.对比法 :中国学生所学外语与母语之间语言本身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是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但差异同时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将差异适时地导入,能使学生避免交际中因文化迁移所造成的失误,使语言表达能够更加生动得体。
让学生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熟悉用英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文化教学中可采用对比原则,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
b.引导法:大学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主题内容相当丰富,诸如社会、历史、文学、制度、风俗、传统、宗教、艺术等方面均是介绍相关文化的绝佳素材,英语课堂教学绝不再是单纯的教师灌输型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力因素之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激发学生探索英语文化的兴趣,再结合课内外的文化导入加以适当的训练,引导他们他们利用身边的各种媒介来获取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养成由被动输入变为主动汲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c.实践法:通过情景会话,小组讨论,做报告及辩论的形式来学习中国文化让学生在练习所学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场景。可以通过布置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故事复述、角色扮演等。
1961年,泰勒和索伦森提出了“文化包”这一教学模式,主张通过文化对比讲解或讨论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获得文化敏感性。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需求选择讨论的中心议题,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有选择地融入课堂,并将其与西方文化做鲜明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让学生印象深刻。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礼貌现象入手,如交际语言、餐饮和服饰礼仪等,将中西方礼节进行对比。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能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仪原则;了解并认识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原则。这里要特别补充的是,文化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意识之别,教师在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仍可借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根据笔者在学期初对大一英语新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的成语典故、民间神话故事、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先利用这些潜在元素,逐步引导学生对儒家思想或中国文学等较深奥内容的关注。这里分享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许多学生都看过电影和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可是当教师把“Moment in Peking”写在黑板上并告知他们这就是《京华烟云》的英译书名时,同学们都惊叹不止,深感中英文互译的奥秘。于是教师顺水推舟把林语堂先生的生平介绍和部分作品推荐给他们,还给他们开了一份课外阅读的书单:如《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浮生六记》、《中国的智慧》等。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部分学生的喜欢阅读的译作,就是来自林语堂、辜鸿铭等中国文化大师的著作。这种阅读兴趣是对综合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一种肯定。
3.3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黄宗羲也曾说过“古之学者有大小,未有无师而成者”。千百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文化和汉文化素养。教师在脑海里应绷着一根文化琴弦,通过广泛阅读、知识培训等不断充实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4.存在的问题
学生大多是第一次面对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英文表达,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基本是被动接受,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效运用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现成的英文素材较少。要把中文译成地道的英语,难度系数很高。文化翻译,存在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东西方价值观差异,以及语言文化差异,因此要做到精准十分困难。课题组教师所编写的教材中可能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有待纠正和提高。材料的内容也需要做进一步调整。如第三册第16章健康饮食,第四册第13章,老龄化,这两个章节和中国传统文化关连不大,不具有中国特色。
由于中国文化的书,英语中较少,表达也往往不到位,汉语中同样的东西,在英语中有不同的书,不同的措辞。学英语专业的教师在整个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有学过相关课程。因此,课题组成员面临了巨大的挑占。
5.结语
全球化语境下,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使学习者在世界舞台上与中国之外的人更有效地交流,促进了解和理解。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保留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民族特点,才不会被异质文化所淹没,才能永远保持中华民族在世界中的独特地位和魅力。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使教学更加有趣,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自豪感,以及翻译能力。本课题为英语课堂提供了最真实,最生动,最新颖的教学素材,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课题组成员通过广泛阅读和加强培训,提高了自身的国学修养和丰富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融入思维并服务于语言教学。与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授相比,教师将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教学境界大在升华。
[参考文献]
[1]Fries ,C.1945.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2]陈少锋、曹小云《从传统文化的缺失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滁州学院学报 2007(2).
[3]陈俊森.2006.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从丛.2000.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10\19):05.
[5]刘国正.1985.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刘润清、戴曼纯.2003.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毛丽.2007.高中英语测试与教学相脱节现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8]赵贤洲.1989.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略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
[9]赵海滨《以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1)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27-0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而教育的重点则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各种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而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已经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一要求。
可见,中职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为必行之势。
1 传统文化与学生专业素养形成的必然联系
专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的专业性活动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行业企业之间应对竞争的根本。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具备从事某项专业性工作的专业素养,以增强其完成学业、竞争上岗、在岗创业的能力。
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可以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要素。笔者认为,这三个要素皆与传统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1.1专业知识要素
任何一个专业的知识,都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专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专业专门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果说,语文基础知识是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敲门砖,那么传统文化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则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比如说,鞋服专业学习传统服饰文化,烹饪专业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室内设计专业学习传统建筑文化,航空旅游专业更不用说,各地的风土民情皆要有所涉猎。还有一些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看似新潮的专业,其实也隐藏着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说计算机专业。当然,计算机专业里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说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的时序逻辑语言、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唐稚松院士主持开发的XYZ系统,其指导思想就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方法。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专业,你都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与其相关联的知识部分。因此,学习跟本专业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本专业在历史中的文化传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将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可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1.2专业能力要素
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当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专业能力应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应用也好,实践也罢,都需要将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运用于实际,指导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促进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而传统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优良的文化”,其本身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下的绝佳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水平。比如说设计类专业中的鞋服专业,通过对传统服装文化中诸如款式、材料、色彩、饰物、工艺、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可以得到拓宽,设计构思益加丰富,审美品味也获得提高。
1.3创新能力要素
早在上世纪末,同志就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对于国家、民族、社会而言,创新是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对于广大职校生来说,创新则是形成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在一般思维能力和专业及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对本专业职业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稳固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呢?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二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三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四要具有严谨的思辨能力,五要具有大胆尝试的勇气,六要具有反复实践的耐心。
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关于“创新”的记载。《大学》中“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主张,《周易》中“与时偕行”、“日新之谓盛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论述,《吕氏春秋》中“世易时穆,变法宜矣”的观点;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推动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史上里程碑的改革;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骄傲身姿……这一切正是求新、求异、求变革的精神的最好体现证明。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也曾阻碍、甚至是扼杀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骄傲自大,也无需妄自菲薄,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深入钻研、探讨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实现兼容互补,才能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说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鞋服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服装文化、建筑文化的研习,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时代、区域、情感、习俗、道德、审美、科技水平、甚至是伦理秩序的等各方面的特点,找出其中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元素和符号,利用现代化技术,设计出真正具有个人风格、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综上,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无论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都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传统文化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形成的必然联系
中职生在20岁前后就将陆陆续续迈入社会,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职业生涯的成功除了取决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制约。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化、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是个体性格特征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
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200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展现了当今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趋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有利于增加竞争上岗的成功率,有利于协调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自身工作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自身事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和提升企业或行业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有利于促进企业或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利于带动全社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
《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尊崇的信念,个人的自身修养,关系着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安定和发展。而职业道德素质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就是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录,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关于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载。“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乃将之德,《论语》中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各言其志”的思想,此乃师之德;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更是以其一生的行为见证了“悬壶济世”、“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的医之德;还有“童叟无欺”的商之德,“清正廉明”的官之德……各行各业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代表人物,其道德行为和人品受到广大人民的称颂和拥戴,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
不止《礼记・大学》,不止《论语》,文学历史上那些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字里行间,无不传达着人生的感悟箴言,寄寓着社会的道德理想,展示着古人的人格精神。学习传统文化,就是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接受道德情感教育的洗礼。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风骨气节、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宽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浩然胸襟……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与先贤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体验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怀,促使自己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加强。也许短期之内并不能显现明显的效果,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到它的可持续发展性,看到它在培养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重大意义。目前看来似懂非懂的名言、警句、典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将对学生的性格、情感、态度、认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与职业岗位的要求。这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巨大的良性作用。
篇6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感恩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感恩教育的文化价值所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点。感恩教育就是最佳的对接点。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由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是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来自不良文化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大学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抛掷于脑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尊师重教、感恩自然等思想,在他们的视野中失去了吸引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缺失、知恩不报、不讲信用等不良现象,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才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善”的品质,使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质。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志也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教育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称的现象:无视父母的辛劳、老师的付出和社会的关心,不能承担对自然恩惠的保护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和祖国的培养,培养他们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品质,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时代新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感恩教育,把感恩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怀感恩之心,留感恩之意,存感恩之情,行报恩之举,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篇7
一、创设情境,激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气。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激、思念之情。
三、利用图片,激励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在教学名人名篇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图或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孔子、陶渊明、文天祥、岳飞、鲁迅等名人和伟大人物的画像,并让学生通过进行旁批、查阅资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让学生通过这一收集活动,深切感知他们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气节、伟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受到激励和感染,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并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篇8
[关键词]教学文化文化转型平衡转型
加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精神层面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教育引导的重要性凸显。尤其是新课改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当前教学文化的深刻思考,许多学者就此展开了讨论,论述了教学文化的内涵、教学文化的冲突、教学文化的变迁及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等。从哲学视角来看,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伴随着和旧事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教学文化也不例外。根据已有研究,一般将新课程实施前的教学文化称为“记忆型教学文化”或“传统教学文化”,对新课程实施后的文化称为“嗯维型教学文化”或“现代教学文化”。在新形势下,现代教学文化和传统教学文化之间的对立是教育领域内的主要矛盾,实现两者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至关重要。
一、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
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可以视为“文化转型”的一个下位概念,而“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学习习以为常地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与此相应,教学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教学文化模式向另外一种教学文化模式的转换。这表明教学文化转型不是同一种模式的自我进展,而是在不同模式之间的平衡过渡转换。研究文化转型的机制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探讨人自身的发展和演进的机制。文化的内在的矛盾运动实际上也就是人的活动的内在的矛盾。所以,教学文化的真正转型关键还是在于处于主体地位的人,只有人在认识上得到真正的转型,教学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借用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中的“平衡”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以适应新的环境的,而且这种平衡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不定的。因此,在这里将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定义为:在个体的认识上,教学文化模式通过冲突、变迁或建构向另一种教学文化模式转换以求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而且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是处于动态生成的过程。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文化平衡转型的重要性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文化平衡转型的理论价值
1.有助于教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教学文化的历史研究表明,每一种教学理论都是有其深层的文化意蕴与依靠。同样,每一时期的教学文化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理论。在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之下都会有一种教学理论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实践,而这种教学实践在相应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得以成长和发展,从而又推动教学理论的进步。教学文化永远都是新旧教学文化相互产生冲突、变迁以至达到平衡转型。在这种平衡转型期间,相应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使得教学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2.有助于正确认识教学文化的内容,把握教学文化的发展方向
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并非是把原有的教学文化全部否定,也不是简单地接受新的教学文化,更不是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形式上的变化,而是立足于传统的教学文化,吸收现代教学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得教学思想上同化(顺应)最终达到平衡。这个过程是在原有教学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教学文化之间产生冲突、变迁、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真正了解有关教学文化的内容,明确教学文化的构成及特征,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刻理解教学文化内外部各要素和范畴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文化平衡转型的实践价值
1.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在全国首届教学文化研讨会上,研究者认为:“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已有的教学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阻力,当前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学论研究必须关注教学文化,必须对教学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这对于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也具有关键性意义。能否塑造和生成新教学文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毋庸置疑,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与现实中教育实践仍存在较大的落差,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一种理想状态。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学理念或教学文化未真正得到平衡转型。教学文化是教学的内核,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教学文化的转型,没有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任何教学活动枝节的改变都是徒劳的。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与教学文化交叉相连的学校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微观环境,教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影响因素。文化的冲突容易给教师造成内心上不安全感觉,不知何去何从。为了促使传统与现代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教师必须学习足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最基本的物质因素。只有将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能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背景有选择性地接受外来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传统与现代教学文化的真正转型。另外,这种转型可以避免教师在教学文化冲突流行的文化环境下,因受到当前教学文化冲突的攻击而采取“安全策略”,即保守的、经人尝试过的、具有防御性的策略。
三、教学文化平衡转型的建议
(一)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是尊重传统的转型
要实现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首先必须重视自己所处社会的主流文化,尊重并深刻理解传统的教学文化。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新鲜事物的精华,剔除糟粕。所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必须在传统教学文化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传统的教学文化,从表现形式和发挥作用上剖析传统教学文化与现代教学文化的各自功能和特点,立足教学文化的内涵,寻求不同教学文化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在尊重传统教学文化的基础上,发掘传统之魂,吸取现代之新,搭建传统和现代之间交流融合的桥梁,避免两者间的直接转化和冲突,在变迁中创建和谐平台,实现两者教学文化形式上的软着陆。
(二)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是渐进性的过程
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不是把原有的教学文化全部推倒重来,也不是对新的教学文化的简单接受,更不是教和学在形式上的变化。所以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而是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文化融合的转型过程。它包含着新的教学文化与旧有教学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整合,也包含着教师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冲突与适应。教学文化转型得越慢,涉及的范围就越广,转型的程度就越深。因此。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逐渐转变的过程。
(三)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是创造性转型的过程
社会历史文化转型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转型不管是由文化内部的发明或发现所引发的,还是由外来文化传播所引发的,它都必须是在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融合新的文化要素的创造性的转化。教学文化的平衡转型也应同此理,合理吸收新的或外来的有益及相合的文化元素,对教育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可以改造、值得改造的符号和价值系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变成有利于转型的种子,从而实现对我们教学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改革:新视点与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5(8):20-22.
[2]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67.
[3]衣俊卿.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J].云南社会科学,2002(5):53-58.
[4]陈效飞.任春华.教学文化历史研究及启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3):75-76.
篇9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医学人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学教育中,必须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社会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我国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1.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爱、友善、诚信、守法、爱美”等,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优秀的精神成果,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思想资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医学人才质量。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医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熏陶医学生,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就当前医学教育工作来看,过重的强调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质,以至于所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难以满足医疗事业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医疗服务事业的从事者,医学生人文素至关重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指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包括了医学人文精神修养,要求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气质,要具备人文关怀意识。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满足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医学教育的同时,就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从而为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医学人才。
3.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3.1树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中,对人文素质教育还不够重视,偏重于专业技能的教育,从容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了制约他们发展的一个短板。现代社会里,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所教导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针对医学生的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要在继承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函理论、人文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医学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文教育体系,从而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前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2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所谓文化自觉意识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的一种合理认知,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一种文化的产生、形成过程、特色以及发展趋势都有一定的认知,能够在文化环境下增强自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P重要的精神财富,能够只一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当自觉树立文化意识,将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来进行教育,将人文精神贯穿落实于医学生培养之中,从而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医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
3.3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建设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人文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深受教师的行为举止的影响,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反之,教师人文素质差,就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在医学生认为是指教育中,要加强教师的培养。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中国文化的学习,让教师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医学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素质。同时,要强化教师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服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3.4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环境十分重要,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为此,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想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重视环境的营造。针对校园环境,学校应当要突出医学特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融入其中,突出医学特色。在教学楼、科研楼、科学馆等建筑以及道路上可以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来明明,如扁鹊楼、华佗路等,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充满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5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医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提升人文素质。因此,学校应当集合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积极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如邀请知名的教授、专业来校就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素质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质的认识。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