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制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4: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制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制图论文

篇1

所谓工程制图、CAD及制图测绘的一体化教学,包括下列五个“一体化”: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与制图测绘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体化;教材、习题集、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所贯穿的思想和内容的一体化;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方式的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室、绘图室、制图机房)的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一体化。首先是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与制图测绘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将三个教学单元整合为一个整体,不再相互独立,由一位教师统一授课并指导实践与测绘,这样各环节没有时间间隔,互相促进,计算机绘图与制图测绘促使学生对制图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若想实现工程制图、CAD及制图测绘的一体化教学,教材、习题集、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所贯穿思想和内容的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现行教材中这三个单元多是彼此分开,即便是工程制图和CAD结合在一本教材中,也多是将CAD附于制图内容之后作为其补充,不能真正实现内容的互动与一体化。因此需要编写统一的教材与习题集,在其中将三个教学环节按其内容的相关性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也要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5]。接下来是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方式的一体化,以及教学场地(教室、绘图室、制图机房)的一体化。这主要表现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有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适宜的教学场地和配套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应建立具备多媒体设备、黑板、教学模型展示柜等综合性教室,制图教室与绘图室、计算机机房相邻配套;软件设施方面,要有优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较高版本的AutoCAD软件,尤其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可以将一体化教学思想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软硬件二者兼备才能确保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6]。最后是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一体化,要建立综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学生最终的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上机成绩、测绘成绩等几个方面,平时成绩包括作业与手工绘图作业两部分;考试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制图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成绩包括CAD各环节的成绩;测绘成绩则是对测绘过程与图纸质量综合的成绩评定。四部分在总成绩中各占不同的比例,建议平时成绩15%;考试成绩50%;上机成绩15%;测绘成绩20%。

2方案设计

笔者所在高校的机械类工程制图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被分成两个学期进行,共84课时,其中第一个学期56课时,第二个学期28课时;CAD课程紧随其后,按照教学计划有28课时;制图测绘集中在测绘周进行,一般放在第二学期结束时或者第二学年中。按照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将工程制图、CAD及制图测绘三个教学单元进行一体化设计,主要思路是:将CAD与测绘纳入工程制图整体教学计划之中,成为一体的教学单元;将CAD嵌入到工程制图理论教学与测绘各个环节之中,紧随其后将制图理论知识与绘图方法在CAD中实现。按照以上思路具体设计的工程制图、CAD及制图测绘的一体化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3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效果

笔者在工程制图、CAD及制图测绘的一体化教学的思路指导下,在所在的高校机械类专业制图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1)制图理论知识教学、计算机绘图与制图测绘内容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去除了三个教学单元之间的时间间隔,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各部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绘图与读图能力,这在学生的平时作业各项成绩中明显反映出来;尤其加强了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在CAD上机实践中因为已经忘记制图的基本知识而导致的低级错误,在测绘环节中更是如此,时间间隔往往导致测绘作业质量不佳,使用一体化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2)工程制图多媒体课件与CAD辅助演示及CAD上机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以往的多媒体课件往往都是平面效果演示,虽然有一定的形象性,但仍不足以建立学生对形体的整体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插入CAD辅助演示,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理解,这在较难的教学环节(如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等章)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而在某一教学环节完成之后随即安排与其相联系的CAD教学环节以及上级实践,更加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制图理论知识,也同时加强了计算机绘图的能力。(3)培养建立学生面向工程图样与形体的空间想象与分析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面向工程图样与形体的空间想象与分析能力其实就是从由二维平面图样想象还原三维形体,以及由三维形体投射对应到二维平面图样两个互逆的思维过程,这两个过程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形象演示,如在AutoCAD中的“绘图”工具栏有各角度的平面视图和轴测图的显示效果,方便进行二维视图与三维形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讲授组合体、表达方法等内容时可以将形体的立体模型构建出来,再让学生反复观看各角度的平面视图和轴测图的显示效果,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出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分析能力。(4)在各实践环节,尤其是制图测绘中提高了学生的绘图效率与质量,为以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传统的制图测绘要求学生手工作图,工作量很大,造成学生在测绘周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机械地模仿甚至抄袭,缺乏对测绘设计各环节的深入理解思考与综合运用,而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AutoCAD的功能命令,并在练习中有了一定的熟练性,因此可以将测绘作业在AutoCAD中实现,过程中就减少了程式化绘图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理解思考各环节的时间,这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测绘作业的图纸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工程制图、CAD及制图测绘一体化教学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若干问题,如下:(1)教材编写的问题。由于现行条件不充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是以原本教学模式编订的教材,其中工程制图与CAD分别是两本独立的教材,制图测绘在两本教材中都没有被列入,而只是由教师根据测绘任务指导书进行实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多本教材同时交错使用的问题,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编写将工程制图、CAD及制图测绘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为一体的新教材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已经着手申请教材编写,希望尽早完成并出版。(2)学生在计算机绘图中的抄袭拷贝现象。电子文档的复制拷贝极其方便,这也导致一部分学生不去自主认真的完成作业,只是简单拷贝抄袭他人作业,这种现象在制图测绘中表现尤为明显,而这一问题若不能解决,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其解决思路是:在制图测绘中设置多个不同的专题,将学生划分多个小组进行专题测绘,在小组内部再将各部件绘图任务分配给各人,而某个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将由他所担负的这部分测绘作业作为重要依据。(3)任课教师评价打分的严格性。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上机成绩、测绘成绩四个方面,由于考试卷面成绩只占总成绩的50%,其它三项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与作业质量打分,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平时成绩、上机成绩、测绘成绩三项的打分上有较大的随意性,或者为使某学生及格而在这三项上不合实际的提分,就造成最终的综合成绩无法表明学生对制图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教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和每个教学环节,尽量将学生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掌握程度通过成绩反映出来。

5结论

篇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程学习中的师生沟通,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及时沟通

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是:任课教师踩着铃声来上课,踏着铃声下课,只管传授知识不管其他。在大学里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实行的是辅导员制。一名辅导员要管理200名以上的学生。大学里的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担任,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单一化,其优点是有活力、有激情,和学生年龄接近、经历相近,容易和学生沟通,同时也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由于分工明确:教师只管授课,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这就造成了教师、辅导员虽然共同培养学生,但互不见面,从不沟通的问题与局面。学生课堂以外的情况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员不了解,其学习情况只有考试成绩出来后才知道。学生由中学转入大学,其学习方法的转变本身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对于这种他们从未经历过的管理方式、课程安排和全新的课程,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与辅导员及时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当学生遇到思想、生活或学习的困难时,教师和辅导员联手解决,使其顺利、愉快地完成大学的学习,成为一名令家长和社会都满意的合格的人才。

三、采用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开放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制作教学课件

纵观我国的教学历史,自从有了学校,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了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的模式,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无论是何种课程。而学生学习的时间要从少儿时期一直延续到青年时期,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需要16年的学习时间。试想一下,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里面对的是一种教学方法,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讲地多么生动、有趣,学生也会逐渐失去新鲜感。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投影仪、计算机引用到教学中,因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性变革,教学效果还是不明显。为了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老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方法。具体操作时,选择某些章节作为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内容,首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一组学生编写教案,准备上台讲述课程内容;一组学生制作这部分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共同展示,先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对方的欠缺之处,最后由老师加以总结,再精讲一遍,指出本部分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其他相关知识的兴趣。

四、课程学习中的实践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鉴于工程制图实践性强的特点,开放式教学法仅局限于课堂显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对工程制图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学好这门课程,我专门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外实践课和现场教学课。在组合体部分采用课外实践课。步骤为:①首先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型让学生参观,每人选择一个模型,画出三视图,并标注尺寸,模型收回;②交换所画的三视图,根据三视图及其尺寸,选择适当的比例用橡皮泥做出图中的组合体;③根据自己所做的模型,从收回的模型中挑选出形状相同的模型,然后进行分析对比,相互找出图形表达、尺寸标注和读图(即模型制作)中的错误。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组合体中的构形分析、画三视图、尺寸标注和读图的全部内容,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培养技能型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在机械零件部分采用现场教学课,步骤为:①布置任务:让学生预习本章内容;②进厂参观,主要参观机械加工车间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装配生产线,每人抄画一张零件草图或装配图草图;③返回课堂,让学生上讲台讲解;④老师对照学生所画的草图和其讲解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在这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了解了机械图(零件图、装配图)的作用、内容、画法等,使课本上的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易掌握工程制图这一课程。

五、结论

篇3

1.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特征分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地质工程学就在我国诞生了,地质工程学主要就是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所进行研究的。地质灾害工程涵盖着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岩土两个重要的层面,其中的岩土工程则是施工间所设计到的开挖岩土体的加固处理。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层面,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就有着不同的特征,岩土工程中的泥石流地质灾害类型是降水作用下,沟谷以及山坡等出现的携带大量石块及泥沙物体的洪流,主要是表现为固体流动和液体流动相结合的混合物,这一地质灾害类型受到弃土弃渣的防护不合理所致,再有就是在开挖过程中没有科学化进行。再者,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的滑坡类型也比较常见,主要是地下水以及河流的冲刷等使得斜坡的岩体或者土地的软弱地带发生的下滑情况。滑坡地质灾害主要的由于强降雨或者强降雪所致,还有就是受到地表水冲刷、浸泡等也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地质灾害。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类型中的崩塌也是比较常见的灾害类型,这一地质灾害主要就是由于根部的虚空使得陡坡裂缝分割岩体而发生局部的折断等状况,这样就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鞥发生翻滚。崩塌地质灾害主要是受到矿产资源开采及道路边坡开挖影响比较严重。另外,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的地面变形也是常见灾害之一,这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的沉降额塌陷,或者是出现裂缝等。地面变形的地质灾害受到区域内地表水的大量抽取以及表面的熔岩和对矿产的不合理开采的影响比较严重,所以在对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就要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处理。

1.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根据类型的不同也会有着多种成因,主要体现在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比较显著,我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比较巨大,这对多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限制。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层面来看,分为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因素,其中的人为活动因素是造成地质灾害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在一些建设和开发开采等活动的实施下,就对原有的地质自然形态造成了破坏,从而引发了一些列的灾害,其发生和地质本身的关系并不大,主要就是由于人为破坏的。对于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在自然地质演变和气候的变化下逐渐形成的不稳定状况,经过人为活动对这一不稳定活动的破坏,加快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经济财产以及生命等都有着很大的危害,这也是灾难性的事故。另外就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这一影响因素也被称为是第一环境问题,不会因为历史变迁而发生变化。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水文气候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的特点等都会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措施探究

第一,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促进才能形成,所以为能够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就要从源头上进行消除。首先是对岩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能对地质灾害的勘察得到充分重视,地质灾害额发生和地质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要对地质的实际状态加强勘察,进而保障岩土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具体的措施就是先成立地质勘察小组,对岩土工程施工的地区进行实际的勘察,对施工场地的地质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加以详细化分析,然后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程度进行评估,并要定期的到现场实施观察。第二,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将其在岩土工程施工的有效应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就有着积极作用。从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来看,有的是通过先进仪器设备诶等进行的专业监测,还有的是通过群众参与的群测群防。总体而言,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要能将“感”、“传”、“知”、“用”这几个层面得到准确的掌握,其中的感就是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再通过移动终端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传递,这样就能通过卫星传回监测的数据,然后再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地质灾害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加以判断,最后就是采取辅的决策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搬迁转移等措施提出。第三,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还需要开展相应的防治工程设计,结合实际岩土工程所受到的灾害情况进行对防治的途径加以确定,然后再按照灾害的发生程度以及对防治目标的确定等对防治的实际强度和工作量详细的制定,例如采取支挡或者排水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实施。从工程层面来看采取工程型防治是地质灾害最为主要的防治措施,工程开展过程中要进行实施削方减载,并把缘地表排水及开展前缘支挡的方法对实际的施工要求加以满足,在工程防治方面要能结合实际来采取相关措施。第四,而采用生物防治的措施,则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以及草坡护理等方式实施防治,这在环境保护以及防治的时间上都有着较好效果的呈现。还可再用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的实施,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避让措施能够对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对于灾害隐患点及变形斜坡在雨天所采取避让措施比较有效,如在下雨天可让比较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群众及时的搬迁,在对这一措施实施过程中要能有效遵循就近以及不受灾害威胁的原则。对于有着较大危害的采取避让措施是比较有效的。

3结语

篇4

1.1调整优化课程教材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生产(管理)一线的工艺设计员、安装调试员、项目经理、运营管理员等。经过岗位分析与开发具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技能,需掌握环境工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工艺调试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等专门知识。教材的选用是环境工程CAD与工程制图课程整合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应当根据环境工程CAD与工程制图课程要求,自编或合理选用教材。教材内容上要突显非机械类制图的特点,涵盖制图基本原理、本专业常见工程图等,并且保证绘图过程均可利用CAD软件进行呈现,增强环境工程制图与CAD绘图技术结合的紧密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加强制图基础、投影理念、构型表达等传统教学内容,适当削减画法几何等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大幅度增加以CAD技术三维几何造型为主的现代先进知识。教材内容的取舍要以环境工程专业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在确保基本理论完善的基础上,增加管道施工图、给排水工程图、建筑施工图等内容,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扎实基础。通过调整优化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始终处于图形的概念中,从小的立体、组合体,延伸到建筑形体,拓展到管道系统、给排水系统和建筑物等,让学生对环境工程制图构建起整体轮廓。为了将CAD技术融合于环境工程制图课程教材中,应当结合环境工程的设计特点,运用实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的积累。

1.2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环境工程CAD与工程制图课程整合后,应当运用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首先,穿插讲授制图基础知识和CAD绘图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线型、圆弧等铅笔手工绘图技巧,在此基础上再开展CAD软件基本命令和基础操作教学;其次,重视基于环境CAD三维建模技术的工程制图教学。为了提高学生三维建模能力,要在进行完成软件基本命令和基础操作教学之后,开展普通正方体、球体、圆柱体、长方体、锥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教学,利用CAD三维实体投影转换成二维平面图的功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并且利用CAD软件对不同类型的组合体和曲面进行投影的教学手段,对典型案例进行详细讲解,以增强学生的视图能力;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清教学重点,合理运用CAD软件技术化解教学难点。如,重点讲解工程制图的重要概念和标准,利用CAD三维建模讲解投影规律,着重讲解形位公差、配合公差等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案和学时分配计划,在学生掌握基础命令后,课堂上除了配合教材与规范,还应适宜的引入工程相关的图纸进行背景介绍及图面图线讲解。真实具体的工程实例在教授过程中会更具有说服力真实感和吸引力。归总命令式教学。操作命令的繁多,往往会造成记忆上的混乱。每堂课由教师带着学生先复习上节知识,附带着列出相似命令的归类和总结,帮助学生记忆。比如,L命令代表线,它可派生出PL多段线,XL射线,SPL样条曲线,EL椭圆,POL正多边形等。网络交流式教学。有限的理论和上机操作课时并不能完全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因此课上并不完全讲授每个命令中的子选项。因此欲留1-2个子选项的相关问题给学生作为课后练习题,并借助网络进行随时交流软件操作及相关专业知识的解答。通过课上课下的练习,教师可及时的收集归纳所反映的问题。同时也可使课上不好意思不爱提问题的学生以这种形式提出问题。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现存的问题。

1.3重视实践教学

在环境工程CAD与工程制图整合教学模式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环境二维工程教学中,对于给排水制图标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图、流程图、高程图的绘制技巧,还应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设备图的基本要求和绘制技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让学生在“筑龙网”、“给排水在线”等专业网站主动收集资料,获取知识信息,从而完成教师布置的大作业,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利用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将开设课程设计,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是散与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针对理论学习的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串成整体,构架成系统,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计算机绘图的要领,又能自主的去探索和发现复杂高级的操作命令,是教学计划不可缺少,有必要设置的实践环节。2.4改善课程考核方式环境工程CAD与工程制图整合后的课程,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如果采用单纯的笔试考试的方法来考核教学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整个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有必要改善现有的成绩评定方法。除了笔试外,注意加大平时考核(作业、提问、测验、课程设计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成绩的评分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个组成部分。对学生成绩的认定,不能再是单纯的知识考核,而是要把知识和能力的考察综合起来。期末总成绩采取平时小作业成绩、手工绘图大作业成绩、CAD上机绘图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多项组成的优化方案。期末总成绩由以下比例构成,期末卷面成绩占50%,平时小作业占10%,手工绘图大作业占10%,CAD上机绘图占30%(其中平时CAD绘图作业占15%,CAD绘图上机考试占15%)。在整个课程考核中,我们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各个环节都要考察。

2结语

篇5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和水组成,各种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搅拌混和。原料配比不同,拌合出来的混料的使用性能和混凝土浇筑质量也不一样。在混凝土拌合作业中,一般采用水灰比、砂率和胶骨比三个关键性指标进行控制。通过对这三个指标的科学设计和拌合时的严格遵守,从最根本上达到对混凝土质量予以初步控制的目的。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对工程质量要求和施工条件有着全面、清楚的把握,认清数理统计和非数理统计方法的区位,正确选择统计方法,科学开展混凝土强度等级评价工作。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开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对混凝土构件结构有着深入、清楚的认识,明确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混凝土结构件截面大小、钢筋密度、水泥砂石等相关质量参数。二是要对工程施工对混凝土的要求有着清楚的判断和把握,选择的水泥和砂石的品质和规格必须满足工程施工要求。对于各种原材料的质量参数必须清楚。三是对混凝土混料拌合、浇筑施工和后期养护等工艺有着深入的了解。以上是开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的基础前提,设计人员只有做到以上种种后,才可能设计出符合施工要求、便于操作、成本低廉的混凝土配合比。

2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控制好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对于工程质量至关重要。混凝土施工是桥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桥梁工程极高的安全质量要求,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当前,国家和行业对于桥梁施工混凝土原材料有着明确的规范。实际工作中,要严格依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选择、采购、检测和使用混凝土原材料。对于进场的原材料,要认真检测、检查,确保其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及其他相关规范要求。做好施工设备维护、校正工作,防止因设备故障、误差造成的工程质量风险。

2.2控制好混凝土拌制与浇筑

进行混凝土拌合作业时,施工人员要严格依照设定好的配合比施工,对于水灰比、骨料含水量、砂子含水量等重要参数进行认真测定与管控,在此基础上,对拌制作业的用水量进行科学测算。外加剂在混凝土原料中所占比例很小,但作用巨大。为保证外加剂添加准确,需使用精度更高的小案秤进行称量,避免因外加剂添加量的误差引发混凝土质量问题。混凝土的拌制作业须由专门人员负责,严格按照规定顺序投入原料,以确保水泥拌合物和外加剂的充分分散。实际生产过程中,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比设计时间多出一分钟。混凝土拌合料坍落度也是评价混凝土混料拌合质量的重要指标,需要拌合人员随时测量,以保障混凝土质量。初次拌制混凝土时,为方便搅拌机持浆,应在维持原有水灰比的调节下酌量加入少量水泥和细骨料。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采用分层浇筑、分段浇筑的方法,每层混凝土厚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混凝土整体高度尽量控制在2米以内。浇筑过程中要避免浇筑设备和模板、钢筋、预埋件及预应力钢束管道等发生碰撞。待浇筑作业结束后,施工人员要对梁体底板、项板面进行全面清理,去除多余的混凝土,防止混凝土因收缩而产生裂缝。

2.3控制好混凝土振捣

为保证浇筑充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预应力钢材锚端等关键部位进行振捣和检查,如果工作需要,还应该进行钢筋人工捣固作业。现阶段混凝土振捣施工的主要设备是插入式振捣器。振捣作业时,要严格控制振捣程度,避免出现漏振或过度振捣。实际工作中以气泡停止生成且混凝土没有沉降为准。混凝土振捣作业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通过适量洒水的方式保持混凝土必要湿度,并要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过快蒸发。混凝土养护时间一般不能低于14天。

2.4控制好混凝土浇筑强度

由于预应力的存在,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的3到6天里,混凝土会发生张拉现象,为保证混凝土不会因此开裂受损,在达到该阶段时,混凝土强度需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实际工作中,应由检测人员对施工及后期的混凝土进行强度评定。检测人员使用和实际作业相同的混凝土配合比分别浇筑六组抗压模型,并制作三组弹模试件,以用来进行混凝土弹性模量测试,为预应力的计算提供参考依据。预应力计算与混凝土强度检测要同步进行,以确保混凝土抗压强度数据真实准确。随着施工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检测试件的数量也随之增多,越来越复杂精细的混凝土强度数据计算需要更多的混凝土试件。

3梁段混凝土施工的注意事项

梁段是桥梁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梁段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秉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做好混凝土入模作业,避免压扁、碰坏管道。二是严禁施工人员在未捣实的混凝土表面随意走动,防止出现混凝土假空现象。三是进行腹板混凝土浇筑时,要以卸料钢板对进料口进行覆盖,以免混凝土洒落在顶板上形成蜂窝。四是要严格按照预定顺序对腹板和底板倒角处进行振捣,振捣工作要一次完成,振捣作业要严格控制振捣质量,确保振捣密实,避免腹板梗角处出现外鼓、上部出现悬空的现象。五是在浇注新的一层混凝土前,施工人员要对侧模和底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模板稳定牢固,不会因浇筑载荷发生形变。模板变形的同时混凝土也会变形,进而引发混凝土质量问题。

4结束语

篇6

(一)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部分施工单位不重视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由于缺乏应有的认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忽视相关质量标准,不按照施工质量标准施工,或者不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细小质量问题,导致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具体来讲,施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施工设计阶段考虑不全面,本身存在设计缺陷,导致施工质量无法符合质量标准。部分施工单位根本不了解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程序,因此时常会出现违法、违规的施工行为,举例来说,施工单位有时候不对工程可行性状况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就急急忙忙开始施工,或者在无证设计或者随意设计的情况下施工,有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严格遵循图纸要求。另外,土木工程质量问题还表现在工程竣工阶段没有经过验收程序便直接交付使用,使土木工程质量缺乏应有的保障。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承担起自身职责也是造成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举例来说,施工单位不按照合同规定施工、不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的偏差等。此外还有,施工单位采购的施工材料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也是造成施工安全隐患的原因之一。

(二)外部环境问题

土木工程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起最关键作用的是勘查地质工作因素,最终的勘查数据是否真实、准确,直接影响到施工过程,最终对土木工程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天气状况在内的自然因素会对施工周期产生影响,尤其是在需要露天作业的施工中,这一点体现更明显。雷电、暴雨等天气因素会影响施工质量,减慢施工进度,所以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在开始施工之前必须建立起科学的预防管理机制,减弱天气因素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要妥善处理填土、软土、熔岩、地基等,杜绝事故发生,只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施工,才能从根本保证土木工程质量。

二、木工程开展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策略

(一)完善土木工程施工进程的质量控制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如果工程的施工阶段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土木工程的使用年限,甚至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原有功能,所以必须针对土木工程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目标,并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由监理人员做好监督工作,保证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这样才能将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提高到更高层次。土木工程的参与方应按照法律规定签订合同,以便明确各方的权利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需要注意的是,合同内容要明确各方责任、条款要详尽,还要奖惩分明,另外,合同签订完成之后应该由主管单位进行审批,批准通过之后进行公证,合同才具备法律效力。土木工程的施工图纸应该以质量为中心,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力争在施工之前保证不存在任何的质量问题。重视施工过程的监督工作,并构建完善的工程管理质量体系以及有效的监管机制,在监管过程中既要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做好随机抽查工作,管理提高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监管工作有效开展。施工单位要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首先要严格考察建筑材料生产商的资质,还要检查产品的合格证,认真核实产品的认证质量报告与出场报告,确保做到万无一失。施工单位与材料供应商之间应该签订规范化合同,目的的保证施工材料能够按时供应到位,如果出现供应变化,施工单位应立刻做出调整,以免造成工期的延长。在竣工验收阶段,验收人员必须对工程的整体设计、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总结,同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工程进行验收,绝对不能出现验收人员不按照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规定进行验收的现象。

(二)优化土木工程建设

环境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一方面要颁布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改善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施工人员应树立文明施工的先进理念,同时要优化外部施工环境,如施工材料应在施工现场摆放有序、符合相关规范,保证施工现场秩序。如果土木工程被承包给各个分包商,专业人员需要定期对各个分包工程进行验收检查,如果分包商的管理水平较低,且施工环境混乱,则需要接受相应的警告处罚,同时还要停工整顿。

三、结语

篇7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种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其不仅包括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还包括工程建设对象,也就是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可能直接或者间接服务于人类生活、军事、生产、科研等的工程设施,如,房屋、铁路、桥梁、道路、港口、给排水工程等。土木工程施工发展时间比较长,起始于新石器时代,经过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现在。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更新。发展到现代社会,土木工程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性的大型学科,并且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港口工程、给排水工程等。除此之外,随着土木工程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越来越先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木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为了达到社会发展需求,就一定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同时充分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2.1早期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变化是随着结构形式、施工环境、施工材料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早期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项。

2.1.1桩基础施工技术

此项技术是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中的基础方法。在进行桩基础施工的时候,施工人员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桩型,对单桩基与群桩设计进行全面的考虑,进而保证桩基础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标准,并且,在设计群桩的时候,一定要对不均匀沉降问题进行考虑,这样才可以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在进行预制桩吊运操作的时候,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吊运的控制,避免出现冲击与振动的情况,影响成桩质量;在进行桩基钻孔与灌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完善桩的定位放线、钻机垂直度校正、钻孔清土、灌注、混凝土搅拌、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成桩验收等工作,并且对成桩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测,进而达到预期的施工标准,保证工程施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1.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现代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技术手段。此项技术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预制法与现浇法。预制法就是指在混凝土施工结构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应用,此方法具有性能高、成本低的特点,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此之外,在土木工程实际施工中,一定要保证预制膜尺寸的精准,并且严格按照施工顺序展开操作。相对于预制法而言,现浇法的应用要更早一些,此种方法主要就是在施工现场中进行支模,并且展开混凝土浇筑,完成土木工程施工。

2.1.3钢结构施工技术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钢结构施工技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此种技术手段主要集中于构件吊装操作中。在实际施工之前,施工人员一定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清理,并且开展道路修筑、装备检查、构件运输等基础工作,保证钢构件可以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有效的运输;对于运输至施工现场的钢构件而言,一定要用具有足够支承面的木枕进行垫底,尽可能将其放置在起吊位置,确保钢结构摩擦面的干燥、清洁,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在土木工程钢结构连接施工中,一定要选择最为恰当的连接方式,保证连接位置的精确,防止出现钢结构薄弱点,影响土木工程质量。

2.2创新施工技术

随着土木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工程质量安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近些年来,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出现了一些创新施工技术。

2.2.1深基坑支护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工程建设越来越多。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车库、地下人防工程、地铁站等工程施工中,均需要挖掘较深的基坑。随着大量深基坑工程的出现,施工工艺、设计计算理论等方面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深基坑支护技术也成为了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完成关键。各种建筑物与地下管线都要开挖基坑,一些基坑可直接开挖或放坡开挖,但当基坑深度较深,周围场地又不宽时,一般都采用基坑支护,过去支护比较简单,也就是钢板桩加井点降水,一般能满足基坑安全施工,而对于深基坑已不能满足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基坑深度和体量的增大,支护技术也有了较大进展,按功能分常用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一是,支撑系统。常用的有钢管与型钢内支撑、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支撑等,功能为支承围护结构侧力与限制围护结构位移;二是,挡水系统。常用的有深层水泥搅拌桩、地下连续墙、旋喷桩等,功能为阻挡抗外渗水;三是,挡土系统。常用的有钻孔灌注桩、深层水泥搅拌桩、钢筋混凝土板桩等,功能为形成支护排桩或支护挡土墙阻挡坑外土压力。

2.2.2新型预应力技术

一般而言,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结构承受荷载之前,预先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荷载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压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得比较晚。新型预应力技术也可以称之为体外预应力,其具有预应力摩擦损失小、操作方便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木工程施工效率。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岩土工程 基坑支护 方法 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55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社会对于建筑建设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的好坏,直接的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对地下设施和周边建筑的安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我们要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方案,促进其综合效益的提升,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的需要。

1、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环节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其在高度与体量规模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与之相应发展的是深大基坑工程,这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抗风抗震稳定及城市发展利用地下空间等方面要求的结果。基坑工程的特点:建设环境较复杂,高层建筑多数是建造在城市地区,特别是旧城改造地段。往往出现建筑地段的周围有密集的建筑群、各类管道等市政工程设施纵横,致使施工场地狭窄,深基坑开挖时既不能放坡,同时又相邻许多永久性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他们对变形甚为敏感,因此对基坑的稳定性和位移控制有很高的要求。

建筑规模随着高层建筑发展不断得到发展,满足了建筑市场的发展需要,其建设力度及其规模的发展,要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此过程中,由于其建筑设计技术的进步,促进其整体空间环节的有效应用,比如其地下空间等的应用。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展与地下空间利用的大力度开发,基坑工程迅速向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目前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深度接近或超过20米的已不是少数。基坑工程多数做法是按临时工程对待,但其造价却是很高的。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涉及到众多不确定因素。

2 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方法

基坑支护的成功因素主要是看选择的方案在当地的地质地层条件,环境条件、基坑的深度等条件下是否最合理,最经济,最安全的,设计计算最接近实际。其支护方法有以下几种:(1)悬壁式灌注桩法支档方法;(2)单支点和多支点支护法;(3)重力式挡土法(土钉喷锚网法,深层搅拌桩法,水泥土桩法);(4)逆作法,地下工程以桩代柱施工技术。

3、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兴起,基坑支护技术得到了长期有效的发展,并被广泛地应在岩土工程建设中。与此同时,新的技术、新版的工艺也不断地出现,大大的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但是,目前的城市建筑一般间距都比较的小,所建设的基坑边缘距没法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有的甚至只有几米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存在,非常地不利于基础工程的施工建设,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施工单位也相应地要承担更多的施工费用,延长施工的工期。除此之外,传统意义上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理念、原则和工艺等都已经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在这种设计方案的指导下,出现相应的事故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加强对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安全性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并促进城市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4、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

在岩土工程的建设中,如何做好基坑支护工程的建设,就应当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只有充分地明确了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才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没有正确地选择土体的物理学参数

在岩土工程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上,所涉及到的土体的物理学参数并没有完全地符合建设的需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基坑支护的安全性主要是受到其支撑压力大小的影响,通过对这种压力的计算可以计算出一定的物理学参数值。但是,由于所进行建设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变化多样,要实现非常精确的计算目前还没有着这种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土体物理参数在选择上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含水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三个参数受到深基坑开挖后的影响,经常出现不同的变化,因而非常难以计算出基坑支护结构的真正的受力情况。

4.2基坑土体所选择的样本没有整体性

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之前,设计人员都要进行基坑土体的取样工作。设计人员通过对所取样土体的分析,能够获取较为合理的物理学指标,从而正确地指导基坑支护工程结构的设计工作。但是,在进行钻探的过程中,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和勘探的工作量,钻孔就会相应地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所取得的样本攒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整性,再加上地质构造的复杂和多变的特征,样本更加的不可能反映出基坑土体的真实情况。

4.3基坑支护结构真实的受力情况与设计的不相符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所进行的设计计算,一般都是按照极限平衡理论来进行的,这种理论是一种静态的概念。而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基坑土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其施工的荷载力随时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构设计中的相关荷载力数值,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否则会造成支护结构的变形,不利于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

5、岩土工程中基坑支护工程的改进措施

5.1加强设计理念的更新

在基坑技术的发展上,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并且在支护结构受力变化的规律上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技术能力的掌握和认识的存在,有利于基坑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设计规范,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等值梁法”、库伦理论或朗肯理论进行相应的设计和计算。在这种理念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往往相差比较大,不利于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建设。因此,在今后的基坑支护设计中,要逐渐地形成以施工监测为主导,进行动态信息反馈的新的设计体系,彻底地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5.2积极寻找新型的机构计算方法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新的支护结构不断的出现,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比如钢板桩、低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的使用,促进了土钉、双排桩和旋喷土锚等支付结构型式的产生。但是,对于这些新支护结构的相关计算和设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加强其计算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5.3采用新的设计方法控制变形

我国在进行基坑支护工程机构设计时,采用的主要是极限平衡原理,这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设计方法。在这种原理的指导下,所设计出来的基坑支护结构可以满足结构在强度上的要求,但是不能够有效地体现支护结构刚度上的要求。因此,为了避免由于结构刚度而造成相应的事故,应当采用新的设计方法控制变形。相关的设计人员应当对控制变形的标准、空间效应变化成地面超载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结语

总之,岩土工程基坑的施工存在一定的风险,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者应当在结合所在地工程建设的经验上,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理念进行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从而建设出安全、有效的支护结构。但是,传统的基坑支护工程建设的理念、设计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必须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最终促进基坑支护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保证岩土工程建设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9

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角色,工程勘察的成果往往很少涉及对水文地质参数的利用,将其当做是一个象征性的工作。在一些水文地质状况比较复杂的区域,如果忽视水文地质勘测,地下水很容易会对工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使用安全。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人地矛盾冲突问题日渐凸显,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地基基础的深度也随之不断增加,对于区域内的地形和地下水位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做好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勘察,了解和掌握水文地质变化情况,才能够尽可能减少风险和隐患,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虽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水文地质是一个非常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其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和评价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和消除勘察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应该从工程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相应的水文地质资料,通过钻孔、测试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地质条件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

2水文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影响

2.1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水文地质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会改变岩层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引发地表塌陷、沉降以及裂缝等问题,影响地表建筑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含水层结构、工程施工、降水量增加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共同作用。正常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其上升速度过快或者存在不正常的水位上升,则会造成建筑物的腐蚀,或者引发滑坡问题。如果地下水位出现大幅度下降,不仅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塌陷等灾害,还可能会造成水源枯竭、地下水质恶化等问题,在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一个区域的地下水位出现频繁升降,则会导致膨胀性岩层出现不均匀膨胀和收缩变形,引发地裂灾害,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

2.2地下水动水压力的影响

地下水动水压力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出现人为触动,则会导致地下水自然条件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在地下水中产生强烈的动水压力,影响岩土勘察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同时,由于动水压力相对较大,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问题,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3对基础埋深的影响

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基础埋深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整体的稳定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对基础埋深进行确定时,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进行详细把握。一般情况下,基础埋深应该位于地下水位以上,而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基础埋深必须深入到水位以下,则需要采取相应的降水措施。在对基础埋深进行确定时,还需要考虑承压水的作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免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承压水冲破基坑底部土层的情况。立足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现状,天然地不仅施工便利,而且成本低廉,在工程施工中通常都会优先考虑,不过,如果地基稳定性差,或者基础沉降过大,无法充分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则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提升其承载能力。不仅如此,地下水的存在,还会对工程基础的开挖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

2.4对工程建筑的影响

基础对于工程建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基础遭到破坏,建筑必然会受到相应的牵连,产生沉降、倾斜甚至倒塌等问题。当区域内地下水位较高时,会导致建筑地下结构或者地下水受潮,影响结构的稳固性,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对建筑基础造成侵蚀,同时也可能导致整个建筑地基以及周围附着物的变形、塌陷和损毁。在施工中,如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其对于地层的影响,避免出现地表坍塌等问题。

3水文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勘察人员应该充分重视水文地质,对其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形态,做好相应的分析和评价,以确保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对水文地质进行评析时,一是必须做好防腐处理,充分考虑岩土体的透水性、胀缩性、崩解性及软化性,消除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于勘察结果的影响,对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进行预测;二是应该根据工程设计施工要求,对水文地质评析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可靠的水文参数,对岩土工程勘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预测,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水文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自然地理条件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能够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岩土数据,而水位地质勘察能够为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水文地质勘察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条件勘察是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区域内地形地貌和地下水文特征的勘察,帮助工程建设人员了解施工现场周边的地形地貌、水系、气候等特征。

3.2地质条件勘察

地质条件不仅影响着工程基础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地质条件勘察主要是针对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岩性、构造运动等进行勘测,为岩土工程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3.3地下水位勘察

上文中提到,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会对建筑主体和地基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在正式施工前,做好地下水位的勘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况下,地下水位勘察需要对最近3-5年的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及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勘测,并对地下水的排泄条件、与地表水的补排水关系等进行明确,进而对地下水位在岩土工程建设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应对。

4结语

篇10

前处理和静电喷涂阶段中影响喷涂效果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工件表面前处理质量、喷涂电压、喷枪形式、喷涂时间、喷粉量、粉末电阻率、粉末粒度、粉末和空气混合物的速度梯度等,因此,静电粉末涂装最优化就是实现这些因素的控制最优化。下面以其中的几个因素为例进行探讨。1)喷涂距离是静电喷涂过程中控制膜层厚度的关键参数,一般控制在距离工件喷涂面100mm~250mm。喷涂距离的最优化就是根据喷涂面的形状不同控制喷涂距离,比如弧形工件喷涂距离的渐进变化控制等。2)喷涂电压是影响喷涂过程中上粉率和上粉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随着喷涂距离的改变,要实现最优化静电喷涂,喷涂电压也需要动态变化。3)粉末电阻率对喷涂过程中的粉末涂层产生直接影响,电阻率过高会影响涂层厚度,过低则容易产生粉末再分散现象,一般工况下,粉末的电阻率在101.0Ω/mm~101.6Ω/mm较为理想,因此,如何实现这个电阻率的最优化控制显得至关重要。4)喷粉量的大小对喷涂膜厚有一定影响,一般控制喷粉量在50g/min~1000g/min范围内。5)粉末和空气混合物的速度梯度是指喷枪出口处的粉末空气混合物的速度与喷涂距离之比,该参数的最优化就是合理控制这个梯度,使得一定喷涂时间内膜厚精确可控。静电粉末涂装最优化是建立在每个影响涂装效果因素基础上的最优化,是现阶段工程机械行业努力追求的目标,并且在一些涂装工艺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但从工业自动化大环境来看,工程机械行业粉末涂装的智能化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2静电粉末涂装智能化

所谓粉末涂装智能化就是实现粉末涂装整个过程的智能化操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力,有效提高粉末涂装质量,具体功能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功能实现流程图中工件3D模型图可以使用工件设计3D图,该图被导入喷涂设备控制终端后,经过控制终端的处理器分析其形状、尺寸、角度等参数信息,然后模拟出预喷涂方案,该方案在显示终端显示,此时喷涂工艺工程师可以判断预期喷涂效果,并通过人机接口更改控制终端输出的预喷涂方案,直至方案符合特定要求。当方案无需更改或者工程师更改确定后,待喷涂工件进入前处理阶段控制流程,该流程自动进行前处理阶段的各个处理流程,并通过闭环控制来保证处理结果合格。当前处理阶段合格之后,系统进入静电喷涂阶段,该阶段将针对影响喷涂效果的喷涂电压、喷枪形式、喷涂时间、空气粉末混合物速度梯度、粉末粒度、喷粉量、粉末电阻率、其他自定义量等参数进行闭环控制,以喷涂电压控制为例,其内部控制流程如图4所示。通过该流程,可以实现对喷涂电压的动态调整,能够满足不同喷涂距离和喷涂效果要求下的电压供应。同理,可以实现其他参数的动态精确控制,达到实时控制各个变量的目的,进而有效提高粉末涂装精度。

3有益性和可行性分析

本文提出的静电粉末涂装最优化是建立在部分影响整体的理论基础上,其实施过程就是先实现各个影响因素的最优化,然后实现整个涂装的最优化,该理论能够为现阶段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粉末涂装过程中出现的涂装设备故障率高、影响因素不确定、涂装效率低等问题提供设计理论参考和分析借鉴流程。本文提出的静电粉末涂装智能化是静电粉末涂装最优化的实施载体,它的实施也是基于现阶段快速发展的高频CPU技术。静电粉末涂装智能化是工程机械行业粉末涂装的发展趋势,该行业的智能化能够有效降低人工粉末涂装的资源浪费,最大限度的解放人力并实现最小经济成本前提下的粉末最优化涂装。另一方面,工程机械行业本身的结构复杂、工件大小不一、粉末粉尘危害性大等问题要亟需一种智能化系统来解决。因此,静电粉末涂装最优化和智能化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有益性高,从技术角度来看也具有可行性。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