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3:5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管理论文

篇1

(中经评论·北京)2007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对黄河、长江等四大流域的污染调查得出了惊人结论:四大流域的整体污染现状已成为常态;同时,重点监控的9个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V类和劣V类水质的就达7个。V类水已不能和人体接触,劣V类水更是丧失基本生态功能,甚至不能用作农业用水。如何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流域性水资源管理困境

流域污染的常态性已经基本确定,水污染正伴随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从支流向干流、从城市向农村不断蔓延发展。那么,为什么污染状况没有随着近年来持续的治理行动而有所好转呢?

(一)水资源的公共产品特性

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其产权常具有模糊性。流域内的每个团体或个人都难以具备界定明确的权力去维持流域环境不受污染和可持续利用。巴泽尔指出,当产权无法充分界定时,部分有价值的产权总是存在于公共领域,对公共领域中存在的可被攫取的资产价值将导致人们的寻租行为。当生产和消费行为带来水资源污染时,其污染成本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产生的收益由排放者独自占有;而且水资源污染给排放者自身所带来的损失远远小于污染治理成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出发,排放者没有治理污染的动机,从而必然导致对水资源的过度污染和使用,治理产品的提供不足,这就是但丁所言的公共领地的悲剧。

(二)市场失灵下的政府解决思路

解决水资源过度使用和污染的一个方法是根据科斯定理,将外部性内在化,即明晰资源产权,由排污者和受害者双方讨价还价解决污染问题。然而,公共资源产权的界定首先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界定,成本也是高昂的。当产权界定清楚后,确定污染赔偿的讨价还价过程本身也将增大交易成本,当涉及人数众多时,“搭便车”现象将发生,从而导致市场机制的失灵。即使采用民主投票方式确定污染的价格,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也难以产生满意的投票结果。因此,单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当市场失灵时,避免公地悲剧就需要依赖于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通过政府的管制来保护水资源。政府常采取的策略是排污收费、直接管制、排污消减补贴,这些措施的强制执行将有效减少市场讨价还价的交易费用和效率低下状况,从而提高水资源保护效率。

(三)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条件下通过政府管制是不是就能有效解决水资源过度使用和污染的问题呢?政府作为国家权利的执行机构,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不同利益和目的的部门和人群组成的集合。由于水资源的效益涉及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路运输、地下水勘探与开采等部门的利益,水资源管理实际上由水利、电力、交通、城建、地矿、农业等14个不同或相同级别的局、部以及流域各省市区水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这些政府部门的行为主体和市场中的经济人一样也要受到自身权利、职位和相关物质利益的驱动,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这时必然出现多数获利集团的个人边际利益大于社会边际利益,或个人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的结果,从而导致公共目标的偏离,最终导致“政府的失灵”,从而在我国出现水资源管理“多龙治水”、“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地方政府以本地利益为导向,采用宽松的排污管制措施促进当地投资和GDP增长;流域上游没有足够的动机和激励去减少不合理产业布局,常常为了增加GDP而引入高污染、高水耗的项目,导致水资源从源头就被污染。在此情况下,水资源的保护重任就只能依赖于环保部门的严格立法和执法。实际情况又怎样呢?国家环保总局近期检查的11个省份的126个工业园区,有110个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在抽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中,超过一半运转不正常或停运,四成以上被查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因此,仅仅依赖环保部门是不可能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的

四)政府监管困难

即使不存在政府失灵,政府也将面临信息不对称和隐的监管困境。企业排污是私人信息,环境保护部门不可能每天24小时监督全国的所有排污者的排污状况,这必然导致一些排污者利用没有监督的空档增大排污。同时,当采用矫正性税收对污染排放量征税时,税率往往难以确定,税率过高,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造成消费者福利损失;当采用使用量、排放量、排放物含量标准时,若排污权数量过大,会使区域内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数量过小,排污成本超过社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甚至会导致非法排污或偷排。

(五)政府失灵下的市场失灵

当政府失灵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该如何解决?会不会求助于市场?在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水资源经济产品属性的认识,供水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福利,供水水价不能有效体现水资源的全部价值构成,最多只能补偿生产经营成本,而不能体现资源水价(即水资源费或水权费)和环境水价(即水资源处理费)。因此,水资源的价格远远背离了水资源的价值构成,从而依赖市场价格机制不能有效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许多冶污企业建起了先进的生产线,却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我国的水资源市场也表现为失灵状态。当水资源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时,此时应该求助于谁,应该采用怎样的管理机制来有效解决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污染问题呢?

二、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对于水资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管理困境,必须系统设计水资源管理机制,从制度、文化、领导力、执行力等方面着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避免“多龙冶水”的割裂格局。

(一)构建以流域为核心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

目前的流域、部门和行政区域三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导致各部门常基于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而不是自觉地从全流域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使用水资源。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权威对水资源实施一体化的全面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体化管理的途径一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以行政辖区为基本单元的开发模式;二是由一个单独的部门统筹、管理全国的水资源。地方政府维护公共资源的出发点是地区利益,出于这种目的,上游城市必然不是从全流域的经济发展出发来配置水资源,分割管理状态依然难以改变。纵观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最突出的一点是由一个部门统筹管理。如英国环保局一管到底,不设水利部,水管理直接进入市场,政府只是宏观调控。同时,对于跨省、跨地区的大江大河统筹采用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质与水量统一管理模式。法国按大流域分设了几个水务局,荷兰以流域为单元设立水董事会,由水法赋予权力,依法管理水量水质。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单独的政府部门统筹负责全国所有水资源的取水、排水、供水、节水、防洪、防涝、治污、灌溉、污水回用等事务,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运营和监督治理。同时,该管理部门内部按照流域设立不同的分支机构,统一管理流域内的水量和水质,从而避免各部门相互争权、推诿、扯皮,缓解政府失灵的状况。

(二)政府管制下的市场交易机制

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使具有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控制权的权威管理部门通过计划、命令、协调等方式实现对资源的统一配置。但通过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形式,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此情况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的双重结合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即,政府首先制订相关政策、法规,然后水资源使用者再根据自身利益在可供交易的市场中进行使用量、排污量的抉择。这些市场化交易机制包括:市场化的水价体系、排污权交易和流域水资源补偿制度等方式。转

(1)市场化的水价体系。目前的福利型水价体系无法激发使用者和排污者内在的节约和创新思想,冶污企业由于长期亏损也没有冶污的积极性。国外经验表明,利用市场定价原则,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能够达到合理使用水资源的目的。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水价体系,通过市场定价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水资源的用途、地区等因素制订灵活多样的交易价格,通过买卖双方的自主谈判实现市场化水价体系的正常运行。

(2)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指政府根据流域的承载能力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按照市场价格向政府购买排污权,包括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排放地点和方式、有效时间等,这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级市场(政府一排污者);如果企业减少排污,购买的排污权得到节省,可在市场上售出排污权而获利,这就是排污权交易的二级市场(排污者一排污者)。这种市场化运作机制可以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使其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主动减排。

(3)流域水资源补偿机制。在流域中,上下游地理位置的不同使上游拥有使用权的优势地位。如果上游用水过多或者排污过多就意味着下游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使下游的水资源满足自身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用水的需要,下游需要提供一种补偿机制弥补上游节约用水、减少排污的机会成本,从而激励上游保护水资源。

(三)节水文化的建立

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市场交易机制仅仅是从“拉”的角度运用经济、行政手段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自愿“推”动水资源的保护。但是,公众的监督参与更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和隐带来的监管困境,怎样形成公众参与的节水文化呢?首先,要尊重价值规律,将水价调至真正体现其价值的价格水平上,使人们意识到水的宝贵,这是树立节水文化的根本之举。其次,文化的建立常取决于支持这种文化的领导权威和倡导者,节水文化在我国现阶段是~种全民节水文化,不可能依赖于某个公益组织,而必须依赖于政府的推动,应把水资源保护作为政府业绩考核、干部选拔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使官员成为全社会节约用水的倡导者、领导者和监督者,使政府成为节水文化的主导者。再次,提供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的途径,包含预案参与、过程参与、末端参与、行为参与和信息完全公开机制。最后,增强全民族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培育节约用水的社会风尚。

三、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实施要点

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处理好以下矛盾。

(一)处理好水资源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将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和利益格局,在改革中要妥善调整各部门的分工、人员;其次,水资源管理总部、流域水资源管理分部也将与各地方政府部门发生相关业务往来,彼此之间如何分工、合作、协调等都是需要解决的关键事项。

(二)处理好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

水资源管理机制是通过制订政策、法律、法规等实现水资源的宏蹰调控:依赖于市场化的价格交易机制自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要求明确政府的权力范围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避免政府权力过大压抑市场的积极性;同时,又要避免政府权力过小,难以干涉市场不合理的交易活动。

(三)处理好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的关系

流域一体化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权力和经济利益,这就需要解决好以下关系:(1)上中下游合理分配水量,可以按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成长能力为基本指标;(2)合理确定流量控制关系,合理调节各区段对水资源的利用时差;(3)合理确定利益分割比例;(4)合理确定水资源污染成本分担原则,可依照“谁污染,谁冶理”和预留“污染治理费用”的原则进行。

(四)处理好流域区与非流域区水资源使用的关系

水资源不仅是本流域的资源,同时还是整个国家的战略资源。流域水资源的配置不仅要考虑本流域的经济生活环保发展需要,还要结合国家的整体战略部署,处理好流域区和非流域区水资源调用量、使用效率、使用时段等关系。

(五)处理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

工业生产的经济收益高于农业和公益事业,因而工业企业的水资源价格承受能力也更大。在建立水资源市场交易机制时,要满足农业生产和维系生态平衡对水的基本需求,防止无序竞争对农业和公益事业产生破坏作用。

篇2

一、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特点及技术要求

什么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呢?这个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高新科技手段,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及相关的大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及管理;以现代水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实时、优化配置和调度;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

这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①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水量和水质。实时监测的意义在于: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量信息,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资源配置及调度;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才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和有效监督,也才有可能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保证供水安全。②这种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框架,除了采集水资源信息外,还广泛采集流域或地区内的气象、墒情等自然信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信息以及需水部门的需水信息。③它不同于以往的水资源监测系统,仅仅具有监测功能。这种系统更重要的功能是进行实时配置调度。它是在监测的基础上,以大量的综合信息为基础,采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的实时配置、调度提供决策支持。这种模型势必突破“就水论水”局限,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体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体现“依法治水”的原则。④这种系统应是高新技术的集成。系统的设置应充分吸收国际上最新技术,坚持高起点。它包括监测技术、通信、网络、数字化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远程控制等先进技术。⑤它的设置应是因地制宜的。针对不同流域、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状况,水资源管理中不同的重点问题,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设置也应具有不同的特点。系统的设置还应与防洪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相结合。

这种系统的技术要求是:①以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在线分析,有效地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率,确保监测信息的有效性。②充分掌握所在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建立相应的资料库和水量、水质模型、供需水模型及生态环境分析模型。供水方面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主水、客水、污水回用等等,需水方面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③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高度技术集成,快速、高效、准确、客观地分析处理大量监测数据信息,并根据已建立的供需水模型和水环境分析模型等,动态生成水资源优化配置、调配计划等辅助决策方案。④以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为基础,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远程控制和科学管理等,即实现水资源调控的现代化。⑤系统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动态可扩展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应具备水资源实时测、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调度和水资源实时管理等功能。其功能概要详见图1。系统的总体结构又可分解为以下主要部分(参见图2):①数据库(包含图形库、图像库和CIS系统),②模型库(包括方法库),③知识库,④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⑤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⑥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⑦实时控制管理子系统。其核心是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其他各部分则为系统核心的补充、延展和支持。

系统总控目的是建立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控制各库和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行。

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提供相关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数据可靠性在线分析功能。其重点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及水温等)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监测数据预处理,以及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实时在线分析处理等。该子系统还应提供与各类监测仪器衔接的数据采集接口,通过接口模块动态收集监测数据资料,确保存入数据库中的监测资料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管理各种水资源水环境监控项目的数据资料,具有监测数据资料的输入、存储、整编、查询与传输等功能,对水资源监控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和处理。该子系统还应提供对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实时控制子系统的数据传输接口。

实时控制子系统主要完成两个功能:一是将系统综合分析与辅助决策的成果以实时报告(如水资源预报、水质分析公报、企业排污超标警报、水资源调配建议方案等)和多媒体报警信号(如大屏幕指示、声光警报等)的形式进行动态输出,以供决策部门进行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参考;二是将输出指令直接作用于可控自动化水资源调配和控制设备(如给、排水闸门等),通过有线/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对系统所涉区域内的重点给、排水设备及重点控制工程进行远距离的调节控制。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对实时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模型库中的相应模型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智能化的综合分析,参照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形成水资源(包括水量、水质、水情和水环境等)动态状况的分析成果;并根据分析成果,产生辅助决策报告或直接控制指令。系统还应专门设计有多库协同器,进行各库之间的协调。多库协同器提供系统各库的协同规划、综合调度、人机交互、资源共享、冲突仲裁和通信联络等处理功能。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是本系统的技术核心,它将以国内外近年在水源、水环境和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高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实用性强、又便于扩展和更新的具有决策支持能力的智能化综合分析系统。

数据库是整个系统运转的基础,准确高效地收集和及时处理大量复杂的监测数据资料是整个系统设计和开发的重点。数据库及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是面向数据信息存储和信息查询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数据库内容包括:①水利工程档案库,②监测仪器特征库,③原始监测数据库,④整编监测数据库,⑤监测网站资料库,⑥人工巡视检查资料库,⑦数据自动采集参数库,⑧模型输入输出数据库,⑨成果数据库,⑩实时控制日志数据库等。图形库和图像库是数据库的延展和补充。

模型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提供相应分析处理使用的处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例程库。包括各种时态和空间模型、在线数据可靠性分析算法等。包括水情预报模型、水量评价模型、水量预测模型、水质评价模型、水质预测模型、水污染模型、需水模型、生态环境分析模型、洪水演进及仿真模型、决策支持模型等等。

知识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是用于知识信息的存储及其使用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知识库内容包括:①各监控项目的监控指标,②日常巡视检查的评判标准,③监测数据误差限值,④专业规律指标,⑤专家知识经验,⑥水利法律、法规,行业规程、规范的有关条款等。

三、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实施

篇3

论文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论文摘要: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订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没过程中.可以考虑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前为政策先导与框架确定阶段,重点是由地方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尽快推进已经列人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的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2015-2020年为主要法律制度完善阶段.重点是将防洪法修改完善为洪水管理法:2020年之后为制度进一步健全阶段.重点是进一一步修改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篇4

【关键词】万家寨引黄工程;水文;水资源;水量监测;水质监测;泥沙测验

中图分类号:P332(2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0860(2002)08-0027-02

2001年年底,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已试通水至汾河水库,由汾河水库至太原市呼延水厂的输水管道进入收尾阶段.这标志着引黄工程的基本建设工作已大部分完工,在2002年年底前把黄河水引到太原已指日可待.但是,从水文水资源工作的观点出发,即使黄河水被引到了太原,进入了千家万户,仍有不少工作要做,而且其中有些工作必须立即着手去做.其主要工作包括引黄工程沿程的水量和水质监测、泥沙测验、对汾河上中游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1引黄工程沿程的水量监测

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由黄河干流万家寨水库取水,经五级提水至648m后通过隧洞输水至汾河上游头马营出口,而后经汾河上游天然河道送水至汾河水库,再由PCCP管道及隧洞输水至太原市呼延水厂.按设计,引黄工程两端为封闭式的管道(隧洞),而中间部分为开放式的明渠(汾河河道)输水.由于引黄工程以汾河水库为主要调节水库,而在历史上,汾河水库既作为灌溉面积为10万hm2的汾河灌区的主要水源,也作为太原市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近年来,又在汾河水库下游、太原市区上游修建了汾河二库作为调节水库,以控制和调节汾河水库下泄的水量及区间来水量.因为引黄水在汾河水库上游河道中已与天然的汾河水相混和,成为一个整体,而且引黄水在输送过程中(尤其在汾河上游河道输送过程中)不断损耗于蒸发、河道渗漏以及河道沿程城镇、村庄的居民取用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因此,无法分清在汾河水库中究竟有多少引自黄河的水量,又有多少是汾河上游原有的水量.由于引黄工程管理局、汾河水库管理局、汾河灌溉管理局以及太原市各用水部门不属于同一行政领导,因此,比较精确地求得汾河水库中各类水(引黄水及汾河上游流域天然地表水量)的组成比例是重要的.为此,应从引黄工程南干线出口头马营起,沿汾河上游河道直至汾河中游义棠,设置一定数量的水文站,以监测汾河沿程河川径流的动态变化.

自头马营以下、义棠水文站以上,汾河干流及支流上原有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设立的水文站为(自上游至下游):汾河静乐、岚河上静游、汾河寨上、汾河兰村水文站等10处国家正式水文站(未包含汾河源头处的北石河岔上及太原市西山区域的小面积水文站:冶峪沟董茹、风峪沟店头水文站);此外,还有省水保局委托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设立的泥沙观测专用水文站3处:汾河宁化、汾河河岔、娄烦河娄烦水文站.在进行本次水量监测时,除借用上述原有的水文站外,尚需在合适的地点增设一些水文站.建议增设的水文站为(自上游至下游):引黄南干线出口头马营水文站、天池河好水沟水文站、西马坊河坝门口水文站、东碾河静乐水文站、狮子河嘉乐泉水文站、大川河古交水文站、汾河二库水文站、扬兴河阳曲镇水文站、虎峪沟迎泽桥水文站、南沙河郝庄水文站、乌马河庞庄水库水文站、象峪河郭堡水库水文站、樱涧河尹回水库水文站、龙凤河龙凤水文站共14处.

原有及增设的水文站除需按国家有关水文观测规范进行观测外,尚需对本流域内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各类用水进行调查统计,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地了解汾河沿程的水量动态变化,也能了解究竟在汾河水库及汾河二库中有多少引黄水量.

2引黄工程沿程的水质监测

由于引黄水量需供给太原市城市生活用水,因此水质对于引黄水是至关重要的.在施工阶段,引黄工程管理局自1996年起已委托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在沿程做了10个断面14个点(其中万家寨水库3点、汾河水库3点)的14处水质监测.今后仍需坚持长期监测,并增加监测站点及监测次数,而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增加监测的项目

在引黄工程沿线,原布设有宁化、东寨、静乐等7处水质监测站,通常每年监测4~6次,分析32个项目.鉴于引黄水质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在水质监测工作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2.1增加水质监测站点

万家寨引黄工程从万家寨水库中引水,但水库上游有各大城市及厂矿的水污染影响,更有其回水末端准葛尔煤田排污的影响,而且污染程度有加大的趋势,因此应该在万家寨水库上游及库区增加水质取样点,在进入汾河上游后,除保留原有水质取样点外,应在各主要支流及城镇设置水质监测点,以监测水质的动态变化.

2.2适当增加水质监测次数

因为引黄水为太原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源之一,因此应高于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的监测频次要求,每月至少监测2次,在汛期中因有面污染源(化肥、农药)影响,应在汾河沿程各主要支流视情况增加测次,以确保安全.

2.3适当增加水质监测项目

由于万家寨引黄工程的水源受黄河上游及汾河沿程污染的影响,进入汾河水库的水流中污染物成分复杂,而我们目前沿用的只是常规的污染物监测项目,像COD、BOD这类项目仅为水中有机污染的综合指标.据发达国家的水质监测经验,水中微量(痕量)有机物,尤其是多环芳烃类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巨大,且在人体中有累积性,而且在汾河水库中亦已发现有此类微量有机物,如苯,甲苯,1、2苯并噻唑等(详见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系:引黄输水模式与毒物归趋、毒理效应关系研究报告,1999年12月),因此建议应在汾河水库水质监测中增加若干有机物及重金属的监测项目.

3引黄工程沿程的泥沙测验

引黄工程是将黄河水引至汾河水库后,从汾河水库取水供太原市呼延水厂.据历史资料,汾河水库在汛期易发生异重流,而这对于引水无疑是一种威胁.另一方面,引黄水使得汾河上游的水量成倍地增加,而且增加的都是清水,这就有可能破坏汾河上游河道固有的水沙平衡关系,造成一定的泥沙侵蚀,也就更有利于汾河水库中异重流的生成.因此,建议除汾河沿程各水文站加强泥沙测验外,应立即开展汾河水库的异重流研究,包括异重流的生成、运移及利用异重流排沙问题的研究等.

4对汾河上中游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按现行体制,引黄工程通水后,汾河上游地区(包括太原市)的水资源供求关系如下:水源组成有引黄水量、汾河上游原有的地表水量、太原市的地下水量及回用污水;供水方有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引黄水)、省水利厅(汾河上游水即汾河水库水)及太原市(太原市地下水及回用污水);用水方为太原市工业、城市居民及环境用水、汾河上游沿程用水及汾河灌区用水.这种十分复杂而又不相统属的关系不利于有限的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施引黄通水后汾河上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为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建议如下.

第一,组建汾河上中游水文水资源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查询/通信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以作为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组建后的水文水资源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查询/通信系统可集汾河上、中游流域的各类水文水资源数据于一体.在组建中,可参照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及国家水文数据库的经验.同时,在组建合适的计算机网络后,即可有效地为引黄通水后的水资源统一调度决策服务.

第二,建立研究汾河上中游水资源管理系统.此系统的管理范围应为汾河上、中游地区,即自汾河源至介休市义棠水文站,行政区域包括忻州市、太原市、晋中市及吕梁地区各一部分.主要研究内容为汾河上、中游地区(尤其是汾河水库流域及太原市)水资源供需关系、发展趋势,区域(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多种水源的优化调度模型(即汾河水库、汾河二库及引黄水量之间的优化调度模型),以及汾河水库与汾河二库的防汛指挥系统等.

篇5

关键词: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各个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合理管理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1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供水企业只有为员工提供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市场环境下,一些供水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没有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导致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较差。很多供水企业把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员工的管理水平,未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只是员工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1.2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与其他的企业不同,供水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工作属于行政管理的范围,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些供水企业没有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难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一些供水企业的员工老龄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补充新生力量,未能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而且许多供水企业的员工学历不高,专业技能不强,难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些供水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发展问题,没有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途径,未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1.3缺乏灵活的工资奖励制度。目前,一些供水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管理人力资源,使得很多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着不思进取的心理,而且,许多供水企业只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发放工作,不重视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需求,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未能让员工热情、饱满的参与工作,从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1.4员工的工作热情不高。在工作中,很多供水企业的员工不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导致工作能力较低。一些供水企业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重视员工专业能力的培养,给自身和员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外,一些供水企业的培训内容不合理,知识结构过于零散,难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灵感,从而严重降低了员工的工作质量。

2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的措施

2.1重视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供水企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利用市场手段,合理管理人力资源,明确规定员工的职责,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供水企业可以将企业文化有效融入到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合理设计企业的岗位,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确保员工能够具有强烈的责任性和使命感,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2.2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的文化可以熏陶和感染员工,让员工能够更加投入地参与工作,所以,供水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能够充分了解到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服务精神,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供水企业可以积极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大力挖掘员工的潜力,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提高供水企业的管理效果。2.3合理优化配置人才。人才的配置是供水企业中的重点问题,因此,供水企业应该详细了解每一位员工的情况,合理配置员工,明确划分员工的工作范围,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促进供水企业的健康发展。供水企业可以合理引进人才,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以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2.4积极完善工资奖励制度。供水企业可以通过薪资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供水企业应该积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分配员工的工资,根据员工的贡献,适当予以奖励,以点燃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供水企业可以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全面地评价员工的工作情况,让员工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工作,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2.5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供水企业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生存需求,而且需要考虑员工的发展需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实现员工的可持续发展。供水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培训工作,积极更新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确保员工能够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所以,供水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科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以维护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章琳 单位:台州市路桥自来水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6

水——生命之源。

水——城市发展的血液,维系着城市人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阜新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是全国

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多年来,缺水一直困扰着阜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阜新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能否顺利解决水问题将决定转型的成败。就此问题,本文对阜新水资源形势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可持续的利用战略,希望能为阜新经济转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阜新市水资源形势

1.1阜新市水资源自然特点

1.1.1水资源总量少,人均、亩均特别低

阜新市水资源总量为9.72×108m3,人均占有量507m3,为全省人均量(878m3)的58%,不到全国人均量(2160m3)的1/4,更不足世界人均量的1/14。由于阜新面积相对较大,故亩均占有量更是大大低于各级水平。

1.1.2地区分布不均

阜新市水资源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区域资源性缺水表现相当严重。细河流域人口和工矿企业比较集中,2000年流域总人口105.98万人,人均占有水资源仅188m3,为全省人均量(878m3)的21%。而降雨量空间分布不均,由南向北递减。地表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凌河(支流细河)、柳河和绕阳河流域,呈西北部多、东南部少的趋势。地下水资源70%以上分布在人口稀少的彰武县境内。

1.1.3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灾害频繁

阜新地区河川径流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由于该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区,降雨少且集中。年内分配不均,6~9月占全国总径流的78%以上(见图1);年际丰、枯径流量相差7~47倍,少水年连续出现。自1999年开始至今,该区已连续四年干旱。由于降水补给河川径流和地下水量的减少,2002年全市水资源量仅为多年平均量的37%。这期间,政府不得不多次花巨资进行人工降雨以及采取其它一些措施。据市水资源办1994年统计,全市日最多缺水4.3×104m3,每天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约340万元。缺水已经严重制约到城市的发展。

图1降水量年内分布图

1.2阜新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阜新市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可供水量有限,而且耕地、人口、城镇和工业相对较集中,用水增长快,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2.1开发利用不平衡

阜新市水资源贫乏,主要以开发利用地下水为主。如1994年城市用水中,开发利用地下水达8447×104m3;地表水引用1332×104m3,仅占其资源量的4%。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河流都缺乏兴建大型蓄水工程的条件,天然状况下年内、年际径流量丰、枯不均,加之细河流经市区段污染严重,特别在枯水期成了排污水河道,很难再利用。另外,由于境内丘陵起伏、平原较少,300多条季节性小河流,丰枯流量相差大,枯水期基本断流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区间地表水利用率很低。

此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彰武县地下水资源从总量看相当丰富,为4.7×108m3,占全区总量的70%以上,但由于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单井出水量小,难以成为集中供水水源。另外,水源井易淤塞报废、寿命短,采水成本高,且远离市区,难以利用,只适合就近的乡镇及县城供水。城市水源所在地区地下水目前已严重超采,开采率超过50%。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间断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而细河非汛期又常常断流并承泄城市污水,致使细河两岸的水源井和厂矿自备井遭严重污染,造成的恶性循环,加重了供需矛盾。

1.2.2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低

全市水资源主要用于工农业,城镇生活以及公共建筑市政用水。

农业用水包括农业灌溉、农村人畜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相当大,且利用率低。2002年全市农业用水2.56×108m3,占总用水量(3.71×108m3)的69%。由于灌溉技术落后,渗漏水损失量达45%以上,有效利用率仅为55%左右。

工业用水中,一方面,就万元产值取水量而言:2000年整个工业万元产值平均取水量在140m3/万元左右,特别是电力行业高达850m3/万元、煤炭行业为270m3/万元、市郊细河区和清河门区及阜新县的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也高达210m3/万元。这一系列数据甚至远高于1995年我国工业万元产值平均取水量85m3/万元。1995年北京、天津、沈阳、上海、济南等城市万元产值取水量为60m3/万元,青岛则低于20m3/万元。阜新市工业用水水平不但同国内其他城市比存在一定差距,同国外比差距更大。国外有些城市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仅为20—30m3/万元,如日本横滨市早在1977年这一数值(折合人民币)不过20.6m3/万元。由以上对比不难看出,全市工业用水水平相当低这与阜新市以煤电等重工业为主导工业这一现状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就水的重复利用率而言:除电力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97.5%以外,其它行业(除煤炭业外)这一数值仍徘徊在70%左右;特别是煤炭工业,其重复利用率极其低下,1994年只有19.8%,而2000年才提高到31%。但发达国家1989年这一数值就已经达到75%左右,国内各主要城市1996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已经达到80%以上。可见,该市的工业用水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城镇生活用水方面:尽管目前全市居民生活用水水平还较低,生活用水标准也不高,但仍然存在很多浪费现象。居民节水观念薄弱、装表率低或至尽仍沿袭的“包费制”、水价过低(大大低于其成本价,差额由政府财政补给)、给水管老化、高耗水器具的大量使用以及管理松弛等原因,都导致严重浪费。居民住宅用水中,冲洗等日常生活用水占的比重特别大。例如:对我校学生公寓和东区教师住宅用水的一项调查表明:这一比重分别为:学生公寓为2/3(45L/(cap·d)),教师住宅为1/3(35L/(cap·d))。二者比重的差异与学生的生活情况(吃喝在外)密切相关的,但也反映了大部分学生的节水意识差。城市公共建筑及市政用水中,浪费现象更加严重。如对我校各主要公共建筑的调查表明:东楼、西楼及综合楼每天都白白流失大量的水,这与设施老化(水龙头常失禁、管网漏渗严重等)、落后(便池冲洗器为耗水量特别大的高位水箱)、管理松散等有关。相比之下,设施先进(如:便池冲洗器为耗水量小得多的延时自闭冲洗阀)、管理有序的实验楼以及新楼,这一现象就轻得多。另外,诸如绿化草坪用水,多为大径喷头(喷径10m左右),较经济喷头(喷径1m左右)更容易出现喷洒死角、喷洒不均等现象,浪费大量的水。

另外,据阜新矿务局近十年的实测数据表明,全矿区28对(含露天矿)矿井涌水量达到7.7—9.6×104m3/d,而迄今利用量还不到2×104m3/d,绝大部分被白白浪费。

1.2.3水体污染严重

2002年阜新水资源水质概况:

①河流

详见表一:

表一2002年阜新各主要河流水质概况

水系

河段

水体类别

主要污染指标

水质基本评价

饶阳河

韩家杖子段

II类

良好,适合生活饮用水

东白城子段

III类

高锰酸盐超标0.4倍,氟化物超标0.2倍

污染较严重,水质较好

细河

它本段

III类

高锰酸盐超标0.4倍,氟化物超标0.3倍

污染较严重,水质较好

它本段以下至海州段阜新界

超V类

高锰酸盐超标11.2倍BOD超标37.8倍,氨氮超标38.33倍,挥发酸超标7.67倍

水质较差,污染相当严重,仅适用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用水

柳河

彰武段

III类

高锰酸盐超标0.4倍,氟化物超标0.3倍

污染较严重,水质较好

牤牛河

海苏沟段

II类

良好,适合生活饮用水

养息牧河

五家子桥段

超V类

高锰酸盐超标32.7倍,BOD超标15.7倍,氨氮超标159倍,挥发酸超标5.4倍

水质较差,污染相当严重,仅适用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用水

秀水河

大木头营子段

III类

高锰酸盐超标0.4倍,氟化物超标0.3倍

污染较严重,水质较好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9

②水库

选择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三项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佛石水库、闹得海水库均属中营养水平。这表明水库水质尚好,但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③地下水

2002年进行了10眼(仓土、大固本、大庙、大五家子、乱山子、双庙、苇子沟、新屯子、章古台、周家街)地下水井的常规水质监测。仓土、新屯子、周家街三眼井中钙离子、镁离子、硫酸盐、氯离子、重碳酸盐、离子总量、总硬度略有增大;10个地下水井中,水化学项目变化不大,但是铵离子、五氧化二磷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境内的地下水受到了农业污染源(化肥、农药的使用)的影响,水质污染有加重趋势。

调查结果表明:截止2002年,全市水资源有机污染严重,面污染也相当突出。

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工业用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都导致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水体污染造成的结果:江河湖库等的水体功能衰退,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下降,可用水量减少。如:由于市区及阜新县污水大量排放到细河,水质污染十分严重,水质超过V类标准,使得位于其沿岸的海州、新邱两座水厂的水源被污染。特别是新邱水厂原有7眼水源井,因污染严重而被迫关闭了6眼;海州水厂的7眼水源井1眼被关闭,5眼改为工业生产所用循环水的水源。

严重的水污染,不但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生体健康,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该市目前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1.2.4城市供水工程存在问题

①供水保证率低

阜新城市供水水源大部分建在属第四系松散岩、覆盖层浅的沿河两岸,且地下水受降雨和地表径流影响年内年际变化大,因此供水保证率低。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供水出现严重不足。以王府水厂为例,因1980~1983年全市发生连续干旱,水厂产水能力由1979年的6.69×104m3/d,下降到3×104m3/d,下降了55%。

②市政供水设施建设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

随着阜新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生活用水标准也逐年提高,而配水系统建设的滞后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闹德海水源工程建成运用后,市区部分管网得到了改造,但其余部分仍存在低压供水区和管网末梢地段供水紧张状况。如孙家湾地区,地势偏高,自来水管网压力低,每到枯水季节,自来水公司只能对本区采取定时间断供水,几万居民因一周得不到几次水而纷纷上访。尽管市里采取了一些计划用水措施,供水紧张仍未得到解决。

③水源建设投资大、建设工期长

阜新市区周围90km范围内没有可利用水源。要解决市区严重缺水的情况,得靠跨流域、跨地区引水。这就存在投资大、建设工期长等一系列问题。以闹德海引水工程为例,水源距市区90km,工程总投资达2.1亿元,自1986年开始筹建历经8年时间于1994年末才竣工。

1.2.5认识不足,管理薄弱

长期以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们对全市水资源的严峻形势缺乏深入科学的认识。认识的不足致使人们的“忧患意识”不足、缺乏“爱水惜水”的主人翁精神。全市普遍存在水利设施不完备、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节水措施少、浪费严重、水费不合理、保护不够及管理滞后等问题,客观上加剧了全市水资源的紧缺。如细河的严重污染,与保护不足、管理不力是分不开的。认识不足、管理薄弱是导致水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顺利解决水的供需矛盾。

1.3供需矛盾突出

阜新市作为资源性缺水城市,且区域资源性缺水特别严重,加之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全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多年来一直异常突出。如1993年降雨偏少,佛寺水库蓄水较少,同年11月份,该库已降至死水位,而市内供水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因此市政府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临时措施取用水库死水位以下的存水,投资250万元,仅取水430×104m3,每吨水增加取水成本0.58元。1994年7月13日大雨前,市区供水不足13.7×104m3。全市用水告急,市区内共有20个区域定时供水占供水人口的40%,家家户户缸接、盆装、轮流接水。东梁矿区居民花2~10元钱买一挑水喝。可见缺水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对工业的影响也相当严重。据市水资源办1994年统计,最多时日缺水4.3×104m3,全市每天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约340万元。而且,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在经济转型中大量新项目的引进,这一矛盾将越来越尖锐。详见表二、表三:

表二集中供水城区水量供需平衡表单位:×104m3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平均日

最高日

平均日

最高日

平均日

最高日

平均日

最高日

日需水量

30.3

34.6

41.6

47.1

50.4

56.6

61.0

67.8

P=95%

保证率

可供水量

17.5

17.5

27.1

27.1

52.8

52.8

52.8

52.8

日余、缺水量

-12.8

-17.1

-14.5

-20.0

2.4

-3.8

-8.2

-15.0

P=75%

保证率

可供水量

21.4

21.4

31.4

31.4

57.0

57.0

57.0

57.0

日余、缺水量

-8.9

-13.2

-10.2

-15.7

6.6

0.4

-4.0

-10.8

表三近郊区分散用水供需平衡表单位:×104m3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需水量

1625.1

4.4

2224.0

6.1

2735.1

7.5

3636.7

10.0

P=75%

保证率

可供水量

1466

4.0

1676

4.6

1676

4.6

1667

4.6

缺水量

159.1

0.4

548

1.5

1059.1

2.9

1960.7

5.4

P=95%

保证率

可供水量

1311

3.6

1511

4.1

1511

4.1

1511

4.1

缺水量

314.1

0.8

713

2.0

1224.1

3.4

2125.7

5.9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8

由表二可见,阜新市城区缺水严重,1995年保证率P=95%时缺12.8×104m3/d,缺水量将近占需水量的一半。2000年闹得海水源工程每天供水9.6×104m3,城区工业和生活用水在保证率为95%时日缺水量为14.5×104m3。2005年引白水源工程建成生效,在保证率为95%时,每天余水2.4×104m3。2010年由于需水增加,在保证率为95%时,每天缺水8.2×104m3。同样由表三可见,近郊区缺水现象也相当严重。

据上分析,在已经考虑了可建设工程的条件下,全市仍然大量缺水,供需矛盾相当尖锐。

2阜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水资源紧缺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阜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这一问题将继续存在,其影响将更大。时当阜新经济转型之际,能否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将事关转型成功与否,因此实现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刻不容缓。具体战略如下:

2.1科学认识水资源,以节水为本

全民必须认识到全市水资源的有限性,尤其是人均占有量特别低这一客观事实,认识到水资源不单是一个自然资源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同时还需意识到经济转型时期需水量必然大幅度上升这一趋势。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各行各业、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树立保护水资源意识、节约用水意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应全方位地节约用水,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和潜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减少用水量。节约用水是关系到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应当以建立节水型城市为奋斗目标。政府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加大对全市水资源形势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把节水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2节约用水、高效利用水资源

2.2.1节约工业用水

全市目前以煤、电为主的工业,普遍存在耗水量大、有效利用率低的现状等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升级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等途径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重复利用率。这将是解决其用水困难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有一个显著的效益是减少了废水排放量,从而减轻了工业污染和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谓“一石二鸟”。在实行过程中,要以那些用水大户及大用水行业、污染大户及大污染行业为节水重点对象。对这些行业要制定节水规划、节水目标和标准。

2.2.2减少农业用水

目前,农业用水仍然是阜新市用水大户,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市总用水的57%,比重大而且利用率极低。据统计,农业灌溉用水量用于作物生长的不到40%。改变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目前世界上应用较多的灌溉方式有漫灌、渗灌、喷灌、滴灌、微灌、计算机辅助灌溉等,如果改用喷灌、滴灌、微灌和计算机辅助灌溉代替目前全市普遍使用的大水漫灌和渗灌,则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可提高3~4倍。

就整体而言,农业节水要与市情结合,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渠间节水与田间节水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结合,水利工程节水与农业技术节水结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在政府的宏观扶持引导下,依靠和发挥农民积极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节水、高效、高产。

2.2.3节约城镇生活用水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用水量将大幅度增加,节约用水势在必行。要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结合城镇建设、文明和环境建设,推动城镇节水工作的展开。采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提高水价,修缮改造老化落后的输水管网,安装水表实现“一户一表”等手段。另外,着重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如卫生设备、洗衣设备等。比如现在全市仍普遍使用的便池冲洗高位水箱,每次耗水5~6L,而新建楼群中使用的延时自闭冲洗阀每次耗水2~3L,可见节水能力相当强。另外,如能使用电计数、时间自控等自动冲洗装置,节水效果将更好。再比如绿化用水方面,改用经济喷头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大径喷头,就将节约大量的水,同时喷洒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全市城镇用水方面存在着巨大节约用水潜力,有待开发。

2.3合理配置水资源

2.3.1跨流域、跨地区调水

阜新是资源型缺水城市,市区周围90km范围内没有可利用的水资源。要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必须跨流域、跨地区调水。如1994年末竣工的“闹德海”引水工程,以及2005年将竣工生效的“引白入阜”工程。2010年,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空前白热化,又得考虑修建新的引水工程了。

2.3.2合理利用矿井水

阜新市有大量的矿井水。1997年,全矿区28对井(含露天矿)每日涌水量为7.7~9.6×104m3,其中清水约1×104m3、温泉水0.2×104m3。预计其远景总量为每天11~15×104m3。目前日利用量还不到2×104m3,且多为矿区洗煤等粗用水,绝大部分被白白浪费。由于其长期潜伏于岩层中,水质较好,大部分水质指标均满足生活用水标准。利用矿井水,相对于跨流域调水不但能节省巨大的工程建设费用,而且还能免缴排污费。如能更细化地采取分质、分类应用,将更进一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开发温泉将为阜新市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活力和效益。

2.3.3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实现污水资源化

城市污水经回用处理后用于水质要求不高的领域,是解决城市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可谓开辟“城市第二水源”。不但可以扩大水源,减少因缺水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减少了污水排放量,减轻了环境污染。比起远距离调水,处理回用水在经济上也是十分合算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观念的转变和有效的管理政策。随着全市居民小区的大量建设,建议在小区内(单个或多个联合)建设中水回用系统。

2.3.4建造人工湖泊

在市内或郊区适当的空闲地、公园等地建造人工湖泊,将冬季径流、部分雨水径流、建筑施工现场排放的地下水储存于人工湖泊内,用于灌溉、市政绿化或地下水回灌。

2.3.5地下水人工回灌

利用坑、塘、洼地、旧河道、砂石坑、沟渠和井等将水引入地下含水层的直接措施即称为地下水人工回灌,水存储在地下,一旦需要可随时抽出来再利用。其中,“冬灌夏用”技术已经被国内外很多城市广泛采用,效果相当明显。此外,近年来开发应用的一项利用大气冷源技术——“地下水密闭循环回灌”技术,其关键在于地下水仅作为温度的载体而被循环利用,无水量消耗、无水质变化(水温度除外)。

地下水密闭循环回用水系统由“冬抽夏灌井”、“冬灌夏抽井”、换热器和空气冷却器等组成。其运行方式为:冬季,自“冬抽夏灌井”抽取常温水(温度低于循环冷却水温)至换热器对循环冷却水进行间接冷却,被加温的地下水经空气冷却器依靠低温冷却后,再由“冬灌夏抽井”注入地下含水层并作为冷源储备;夏季,由“冬灌夏抽井”抽取低温水至换热器用作间接冷却循环水,被加温的地下水再由“冬抽夏灌井”注入同一地下含水层。如此往返循环,利用冬季的大气冷源。这种系统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冬季气温低和地下含水层),既不消耗地下水又节约了能源,意义重大。例如,采取这项技术之前水温差为4~5℃,而采取这项技术后水温差为10℃,则根据热平衡原理可知,将节省50%的水量。

阜新冬季气温特别低,夏冬温差可高达50℃左右,而且目前地下水也已经超采,如能利用这项技术,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6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在特别干旱的时候可以作为暂时缓解缺水的一种办法。在之前的多次连续干旱期间,阜新市政府拨款采取了人工降雨,起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但这一技术投资大,不适合大面积使用。

2.4防治水污染,

随着阜新市经济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水污染物的排放无疑也会有较大的增长,因此,全市水污染防治可谓任重而道远。应本着“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4.1控制和减少工业源头污染

工厂应从“先污后治”转向“预防为主”,从终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据估计,对大部分生产工艺不先进的企业,只要加强管理就可以削减人为污染量的30%~50%;实行技改的回用﹑循环等技术手段,又可削减一部分;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根本战略。

2.4.2保护水源,用区域的系统观点来考虑水污染防治

按流域﹑水系或区域实行水资源利用的综合规划可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闭、限产或限排措施。在农业生产中,改进施肥方式和合理使用农药、提倡科学种田,也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

2.4.3具体措施

①建立监测系统,利用各种手段对污染排放的各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实行排污监督。

②建立废水无害化技术处理系统。目前,全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05年将投入使用。

③建立资源化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a企业内部的资源化系统:如水循环系统,重金属、人工合成有机毒物的中间产物、副产物和流失物的再利用系统;b企业外部(之间)的资源化系统:如一个企业的中间产物、副产物、“废物”转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系统,城市、工业、农业的有机废气物制造沼气、肥料,供居民、农村或工业使用;c外环境的资源化系统:如土地处置系统、氧化塘系统、污水养鱼系统、生态农场系统等。利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污废水、料和能源,增产粮食、养殖鱼类和水生植物,以及制造沼气,这样既可以节省污水处理厂的费用,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④在经济转型中,政府要促使全市各行业用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另外要对新引进项目进行严格考核,尽量避免对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项目的引进。

2.5正本清源,营造绿色水库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重要功能,一片3300公顷的森林贮存的水量相当于100×104m3的水库,因而有“绿色水库”之称。目前阜新有大面积的空置土地,如能够积极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可选择经济树木),将是战胜水危机、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实现“双赢”。

2.6加强水资源管理

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改变“多龙管水”的无序状态,加强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水法规,增加科技创新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金投入。特别提出几点:

①促进水资源市场化,由于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绝大部分水利设施为国有资产,因此,水资源对使用者而言是一种特殊商品,应有偿使用。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用水观念,改变城市低价用水、农村无偿用水的格局,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市场化,即以其市场化、商品化机制调节水价,实行水的分类、分质、分时论价。这样才有利于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②实行节约用水定额制,进行计划用水,超额部分要提高水价。从城市和企业到各个生产环节,都要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实行“节约有奖、浪费加罚”的政策。

③制定全区水污染控制法,制定并实行取水、用水、排污许可证制度,只有对水资源、水源、污水排放等各个环节都实行严格管理,才有可能杜绝任意运用地面水源,任意开采地下水和排水。

④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还应从系统控制入手,综合考虑各环节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和条件等,制定大多数单位和部门都能实施的各种更具体的有关标准。如按产品、品种制定单耗(水、能、物料)标准;按产品、品种制定流失(水、能、物料)总量标准;按产品、品种制定排放物的经济、可行、有效的浓度标准;按环境容量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标准等。这些标准虽然不是法律,但是属于强制性管理措施,应逐步纳入生产管理体系中,违者应按轻重受到行政和经济上的处罚。

3结论

阜新的水资源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供需矛盾特别尖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这是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转型、振兴阜新的唯一选择。实现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深刻认识全市水资源的形势,本着“开源节流并重,以节水为本”的原则,采取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相结合的举措。在政府的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下进行,切实做到以行政为手段、经济为杠杆、法律为保障、技术求改进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需要全方位、全民众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家琦,王浩主编水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2]伊武军编著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1

[3]董辅详,董欣东编著城市与工业节约用水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曲格平主编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4

[5]翁焕新编著城市水资源控制与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6]肖利萍矿井水资源化可行性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

[7]钱正英主编中国水利[M]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8]水利部辽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阜新市引白工作办公室阜新市引白水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7,12

[9]阜新市水利局阜新市水资源公报阜新日报2003,3,20

篇7

世界水论坛是由非政府组织世界水理事会举办的定期水资源政策讲坛,第一届世界水论坛于1997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办。本届论坛经过了两年的筹备,世界水理事会向大会提交了《世界水展望棗使水成为每个人关注的事情》,非政府网络组织“全球水伙伴”向大会提交了《实现水安全:行动框架》。

在为期6天的水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对未来25年的水资源形势、政府在水管理中的作用与水资源政策进行了深入研讨。代表们普遍认为,目前全球人类缺乏安全与充足的饮用水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水资源以及提供与支撑水资源的相关的生态系统面临着来自污染、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迁等方面的威胁。因此全球水资源工作者面对全球水安全的共同挑战。这一挑战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满足水资源的基本需求,保证食物供应,保护生态系统,共享水资源,控制灾害,赋予水以经济价值以及合理管理水资源。代表们希望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尽快采取行动,保护21世纪全球水安全。

提交这次会议的两份文件《世界水展望》和《行动框架》,对自1977年马尔德拉普拉塔会议以来的一系列与水有关的国际会议制定的国际水资源政策进行了全面总结。主要政策有:

①1977年马尔德拉普拉塔会议上倡导的马尔德拉普拉塔行动,开始了对全球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估。

②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通过的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18章《保护淡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的综合性方法》,提出了淡水资源的7个工作领域,即水资源综合开发与管理,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保护,饮用水的供应与卫生,水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及农村发展用水,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③1992年都柏林水与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的《都柏林宣言》形成了国际水资源政策框架,为实现水资源综合管理,《都柏林宣言》提出了消除贫困与疾病、防治自然灾害、水资源保护与再利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村用水、保护水生态环境、解决与水有关的纠纷、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实施环境、知识基础、能力建设等10方面的行动。这套政策框架在以后的一系列与水有关的国际会议上得到完善和发展。

总起来看,国际水资源政策的核心就是提倡建立流域范围内水资源统一综合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使每一个人都获得安全饮用水和足够的水资源,利用单位水量生产更多的食物,保护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

水资源统一综合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①淡水是一种有限的和脆弱的资源,对于维持生命、发展和环境都至关重要。

②在所有竞争性利用中,水都具有经济价值,应当把水视为商品。

③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应该提倡公众参与的方式,在各级管理中都应该有用户、规划人员和决策者的共同参与。

④要发挥妇女在水资源供应、管理与保护中的核心作用。

在这次海牙会议上,世界水理事会认为保护21世纪全球水安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

①以流域为单元对水土资源实行综合系统管理,包括建立公众参与的体制框架和充分的信息交流。

②政府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方法和社会影响等的研究。

③对所有的水服务实行全成本定价,同时为低收入社区和个人提供补贴,使用水户参与对水的管理。

篇8

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稀缺的基本特征,使水资源成为该地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水资源保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水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必须充分认识水资源的自然特点,正确把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协调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等各种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开发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生产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老路;而要走尽量利用智力资源,以知识创新的富有自然资源代替短缺自然资源,达到人、技术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路。

一、西北地区水资源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的原则。建立在流域范围内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是当前国际水资源政策的核心。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目标是:保障水安全;利用单位水量生产更多的食物和产品;保护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

2.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原则。

水资源供给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资源化和海水淡化等;水资源需求既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等人类生活与生产必须的水资源,也包括保持水环境自净能力的环境用水和保持生态平衡必须的生态用水。由于西北地区特殊的资源与生态条件,在西北地区水资源规划中应该把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

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原则。要依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分期开发的方案。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支撑和保障条件。西部大开发既要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西部地区流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带动作用;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制约作用,对现状经济结构要依据水资源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并坚持厉行节水。在西部开发中新的经济结构要量水而行,以水定供,以供定需

4.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既防止水对人的伤害,也要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西北特殊的绿洲型经济模式,决定了人类活动空间对水资源的依存关系,水资源循环与转化关系的改变意味着现有绿洲的丧失。楼兰古国的消失、古代巴比伦文明的湮灭,都是水资源过度利用、水环境破坏的直接后果。现在地中海地区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既要满足经济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不考虑环境与生态用水就是人类对水的侵害,就是用子孙水

二、西北地区水资源规划应着重研究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和时程变化规律。西北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1/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14,多年平均降水量250毫米,水面蒸发量高达1000~2800毫米。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折合径流深不足150毫米的天然生态不平衡地区。美国开发西部100多年来,在拉斯维加斯、凤凰城、图森这样的城市地区建一些集中的居民点,是在居民点上维持人工生态,而不是改变整个荒漠地区的生态。

2.审慎研究水资源的质量变化。河流上游用水增加,下游水量就减少,水体的矿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虽然西北地区污水排放总量不大,但水体环境容量有限,几乎没有自净的能力,污染河长已达评价河长的27.8%。在西北开发中应充分考虑水体环境容量和河流自净能力不足的特征,严格禁止上马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

3.慎重处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由于水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新疆人工绿洲的面积已从50年代的1万平方公里发展到6万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从2600万亩发展到10778万亩;同时全国沙漠化面积的80%在西北。保证现有人工生态的发展和防止自然生态的恶化,两者都需要水。在水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妥善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印度就是由于过分垦殖,发展农业生产,使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曾经草肥水美的恒河流域也出现了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人口不应该再大量增加,不能再开展大规模的垦殖活动,应主要致力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篇9

目前,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4个,日缺水1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这说明,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如果我们在水资源管理上没有大的突破,那就很难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构建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呈“多头管水,多头治水”的局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统一的水管理体系。我国虽然设有七大流域的管理机构,但这些流域管理机构没有独立的管理职责,缺乏统一调度和管理流域水资源的功能,因而水资源实际上无法真正实现流域统一管理,没有能力协调流域内部各个行政区之间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其他还有如水利和水电的分散管理,生活用水的分散管理和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的分散管理等。这种分散管理体制有碍水资源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致使水体污染加重、水环境遭受破坏。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急需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前年,黄河流域包头市水务局的成立,延续多年的“多龙管水”体制开始向“一龙管水体制转变。新组建的包头市水务局是市政府统一管理水资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保障包头市城乡供水、排水、防洪、污水处理和水土资源保护等重要职责。包头市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不仅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解决了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执法难、管理难等方面的问题,而且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水资源的体制,使其与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相配套,从而使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提高用水效率落到了实处。这一做法已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全国还有许多大中城市正在酝酿筹划成立水务局。新的运行机制,无疑将起到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作用。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统一管理,我国水资源现状二、明确划分政府管理水资源的权利空间和市场机制的边界。长期以来我国用计划手段配置水资源,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形成了水资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的观念。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是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主体,利用各项权力主导流域内地区间水的分配,实施跨流域和跨地区之间的调水工程,采取行政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来保护、管理水资源,并取代了市场主体,决定水资源使用的有偿流转,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管理的混乱和低效率。然而,“公共物品”的显著特征是其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可见,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公共物品”,它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环境特征等外部性上。在这些“市场失灵”的地方,应是政府发挥作用的区域。因此,在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水资源流域上下游的分配与补偿,水市场规则的制定与维护等方面,是政府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当前亟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水权制度,明晰水资源产权,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一个利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市场。这既是水利改革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同时也是水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可以通过行使使用收益权和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将使用权转让给市场主体,并可以允许市场主体依法进行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多渠道、多层次投资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权、产权管理,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将有利于促进经营者和使用者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的使用权的流转,实际上是政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水资源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与很多政策相配套。其一是有偿转让应建立在有偿使用的基础上,即水的使用权的取得如果是行政审批取得,其转让还是应该经过行政许可;但如果国家已建立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已行使了使用收益权,某一主体已向国家交纳了水资源有偿使用费后才取得了水资源的使用权,则允许依法进行有偿转让。其二是水资源的使用权的取得应与其事业相适应,国家在许可水资源的使用权时是依据事业的需要和定额管理,而不是凭空就许可水资源使用权,这样才能避免由此引起的诸如使用权垄断等一系列问题。其三,水的使用权的转让应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可转让的权利应限制在因技术和资金的投入,通过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措施而空余下来的水量。

三、改革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解器。目前的水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定价原则极不合理,导致水费标准偏低。主要表现在农业按供水成本收费,其成本不包括农民投劳折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使得现行水费标准不到供水成本的一半。其二,没有将供水列入商品范畴进行定价和管理。长期以来,将水费计收作为有偿服务行为,收入当做事业性收费进行管理,有的地方政府将水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按预算外资金进行调控。由此出现了各种不正常现象:收费难,拖欠水费甚至拒交的事时有发生,清理行政事业收费时往往被列为清理和审查对象,导致水费标准难以达到合理水平,且水费难以落实到水管单位使用;其三,水费标准背离市场价值,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水费标准一旦确立,难以改动,其水费不能反应市场的价值,市场调节机制严重失灵。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第一,实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水价办法”,要体现市场经济运作原则,做到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体现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第二,适当考虑供求关系,采取市场调节,允许部分地区,在适当部门监控下,按供求关系调整水价,实行动态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第三,改革现行的水价制度管理体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物价主管部门管理水价的核定、审批和调整,水管单位的收入是经营性收入,严格按照财会制度使用管理。第四,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如对于河水灌区,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适当提高地表水资源价格,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比价足以刺激地下水资源开发为限,对于地下水资源匮乏而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确保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国家可以通过行使使用收益权,通过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而将使用权转让给市场主体,并可以允许市场主体依法进行使用权的。虽然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尤其是农业水价改革方面,目前尚未取得很大进展。因此,如何在确保水资源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制定合理有效的水价,是目前和今后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应关注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也经历了分散性和供水定向的管理阶段,当前已经进入到一个对水资源管理和需求定向的阶段。水资源管理从登记、规划分配、供水过程到用水、污水处理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水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所谓水资源管理,就是利用行政、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技术等方式方法,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多种社会力量进行水利开发和水害的防治工作,从而协调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二者间的关联,用于处理地区和部门间用水产生的矛盾,并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危害行为的监督与限制,从而制定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工作。

二、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和政策上的弊端

水资源管理在管理体制和政策上的弊端有:首先,,尚未以经济手段为核心建立政策。其次,水资源管理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我国当前出现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污染问题都与之有关。水资源的污染长期缺乏政策制约,加剧了诸多地区水体污染的程度。“谁污染谁治理”的说法基本被架空。

2、缺乏公众参与

缺乏公众参与是造成我国流域管理不善的一大原因。从外国的成功经验可知,公众参与是保证流域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支柱。只有将普通老百姓、公众团体一并纳入到整个规划管理的过程,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使政府和公众协力合作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3、尚未形成市场管理

水是有实用价值的自然资源,经过加工处理和输送后的水也是一种商品。所以,应该将水纳入市场范畴中来并遵守价值规律。供水成本应该包括勘探、开采、加工、输送等费用,同时也应该包括管理和税收等费用。但是我国目前水价偏低,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仅占水成本的50%、农业用水的水费更低,也没有用相应的经济办法来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尚未进入市场经济管理的范围。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策略

1、建立国家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我国水资源分散管理就造成了管理混乱的状态,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导致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从体制上造成了用水浪费和水污染加重的问题。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处于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维护生态平衡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有力的水资源的管理体系,从而可以实现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综合管理。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使全国的水资源得到真正合理的利用,避免地表水与地下水管理脱节的矛盾。建立统一水资源管理体制,应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管理中实行严格与灵活相结合的政策,将地方一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纳入中央管理体系,将二级或更低级别的管理体系分与地方管理使地方行使其应有的权利。

2、公众参与

由于流域管理的广泛性和社会性,国外还相当重视公众参与,并将其作为流域管理的关键因素。流域管理参加者有专属流域机构、政府、流域内拥有土地的集体和居民及其他代表。如法国的流域委员会中,国家和专家代表、选民代表和用户代表各占1/3,被称为“水务议会”。

3、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本身是自然物不具有价值,但是水资源经过加工处理后是具有成本的因而也应该遵循价值规律。目前我国水价偏低,水价仅仅反映了自来水厂的运作费用和地下水资源费用,并没有包括开采、维护和废水处理费用。这样不仅不利于保护水资源而且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应该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范畴中,使水资源管理的市场化程度提高,进而促进水资源的节约。

4、水技术推广

综合水管理要求用新的观点审视水利用技术,除那些加强供水的技术如脱盐、筑坝或长距离管道工程外,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低成本使用技术,这对提高用水效率有积极作用。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水管理经验,包括节水技术、重复循环、废水处理、重复利用和分离不同质量的水等,需要找到将这些创新技术推广到城市的供水和废水系统以及推广到农业的方法和途径,以利于降低成本和节约资源。

5、节流优先,控制用水需求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在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要占城市用水量大部分,所以节省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是城市节水的重点,但由于经营管理、工艺技术、政策法规等水平和因素的影响,工业用水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倡采用循环及循序用水工艺,降低单位耗水量,加强开发和研制节水、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挥市场经济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作用,控制、限制耗水性工业企业的发展,在生活用水方面,开发可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不断提高节水型设施和器具普及率,使居民、社区及机关、学校、医院、饭店节水器具普及率达80%以上,城市公园绿地等市政设施普遍安装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在农村要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为节水高效农业的核心,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利用效率,要进一步加大水库灌区的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力度,硬化渠道,加强渠道防渗,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改革粗放的农业灌溉方式,大力采用和推广节水、节能、高产、高效的灌溉新技术,积极探索使用喷灌、滴灌,开展低压管道、微灌及水稻早式栽培节水技术,大力降低单位灌溉面积耗水量,通过节水示范效应,以点带面,辐射周边。

6、重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水资源管理的最终结果要回归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重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益率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农田灌溉基础设施中,重视灌溉水渠的修建,防止灌溉过程中的水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封闭的灌溉水渠能减少水灌溉过程中的蒸发。鼓励农民在农田浇灌中采用喷淋浇灌代替传统的灌溉方式,喷淋灌溉能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立一套农田灌溉、工业用水的监督和奖励机制,对灌溉、工业用水效率较高的地区可以降低水费标准以此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其次,重视污水处理企业的建设,尽快提高国内的污水处理能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最后,重视水再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大在这方面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例如: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

7、科学调研,消除阻力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进行水资源的配置策略,建立起合理的水价控制机制。如北美的田纳西流域,其水权交易完全是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进行的。当然,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我们要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添加中国的特色管理制度。对居民的日常用水要通过市场体制的调节做出定价,原则上需要满足低收入者的生活需求;对企业需要严格征收排污费用;对于农业则根据具体的地区做出相应的政府补贴,以保障农业用水。其次,建立起水务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企业法人的方法,实现企业与政府的相互独立,吸纳多元化的投资,同时摆脱政府的管制,使水务企业真正从政府中独立出来,变为以盈利来解决资金不足的企业经营模式。这样就能够变政府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有利于合理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配置。最后,实行民营企业水资源经营准入制度。对于经过调查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水资源经营民营企业应该准其建立经营。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产权制度,准许其通过公益性的水资源提供一定的私人产品。这个措施可以有效的利用民间资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对水资源的浪费,强化了水资源的监管效率。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紧张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水资源管理,从而使水资源更好地发挥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斌,郗小林.2l世纪水资源管理的对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