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5:1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别是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视觉空间智慧、肢体运作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慧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开闭,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是在发掘并引领这些智慧的发展。多元智慧理论对于规划孩子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智慧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尝试着用多元智慧理论来指导汉语拼音教学。在课堂上,我不断变换讲课的方法,从语言到视觉再到音乐等等,经常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一、联系生活,发展语言智慧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例如,在教“ai”这个音节时,我请一个孩子上台来和老师站在一块比身高,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孩子们有的说:“胡老师高,xx小朋友矮。”有的说:“胡老师比xx高,xx比胡老师矮。”甚至有一个孩子还用这样两句非常精彩的话来概括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老师是a,我是i,高高矮矮在一起。”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慧。
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zhi”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请孩子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这个音节不能分开拼,只能整体认读。因为在教“zi”时,我就是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带领他们学习的,因此,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被他们编了出来。有一个孩子这样讲道:“zh是妈妈,i是孩子,有一天妈妈带着孩子上街,可孩子不听话,到处乱跑,走丢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妈妈,小i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离开你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听了这样充满童趣的故事,我惊异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力。作为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那么在我们低段教学中,何不利用这个特点作为我们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策略和依据,来促进学生语育智慧的发展和提高呢?
二、色彩记忆,发展视觉空间智慧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三、儿歌串连,发展音乐智慧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例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如,在教“ing”这个后鼻韵母时,我问他们怎么记住这个韵母的发音,有个孩子站起来说,她要用儿歌来记:“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四、游戏活动,发展肢体运作智慧
篇2
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所采用的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法,由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以至于中职财务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为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财务会计学习,以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实施高效的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对财务会计教学配套设备的建设,提供一个环境良好的会计实验室,以使学生能够开展会计财务实验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说,某校在开展会计实验室教学的时候,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过程中发放、填写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并自行装订等环节都严格按照实际会计工作中的要求执行,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内容灵活地应用于生活中,并使其快速的适应日后的会计工作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财务会计是一项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角色,为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预算管理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举出相应的案例,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深入了解和分析预算管理的概念,掌握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渗透
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财务会计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与现代教育相符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要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让教师开展有效的反馈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积极的情感能够具有动力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阻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应当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不仅仅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和自评。并且所制定的教学评价要还能够给予学生一定而鼓励,教师也应当激励学生,给予学生表扬,以增强学生对财务会计学习的信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
三、提高中职财务会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保障中职财务会计教学质量,教师应当重视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使其能够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中职学生在学习基础上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上也有所欠缺,在教学和管理上的难度比较大。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若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则难以确保财务会计教学的有效开展。因而,作为现代财务会计教师来说,其应当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调节自己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心理。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其应当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情,调适不良的心理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处理困境,以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结束语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对中职学生的情感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对财务会计学习的信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学习心态来开展有效的财务会计学习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消除学生对财务会计学习的为难情绪和厌烦之感,能够全面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解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障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有效性。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社会文化能力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曾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渗透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人情的总和。在教学中,我们常把文化分为两个层面: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通常交际文化要比知识文化更直接地影响跨文化交际和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对文化所包含的这两个层面的熟悉、掌握、运用程度,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社会文化能力。
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业对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愈益迫切。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阅读、听说能力也比较差。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2)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是原来中专学校或中学里过来的,就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事倍功半。(3)在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没有把文化渗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相结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1]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下特点:(1)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2)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3)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进行涉外交际,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应用能力不但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社会文化能力”。应用能力是社会文化能力的基础,社会文化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以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实际上,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都可以进行,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引领者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海姆斯(Hymes)曾说过,外语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教授一门语言同时也是在传授一种文化。教师不能只顾教授语言知识,也不能教语音的只管教语音、教语法的只管教语法。英语教学“只有考虑到文化因素,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行为”(Crane,1981),才能更有效地交际。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把教学指导思想从“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
其次,教学模式也要作实质性的改革,具体描述如下:
以大纲为依据外语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予以取舍,而必须按大纲要求去做。要在仔细研究大纲,研究学习主体的入学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个性差异等的基础上准确施教。立足本校实际,加强集体备课,商定每一单元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日常教学中适时融入介绍、告别、聚会、访问等文化因素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会“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使其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既可以请外籍教师开设口语课、语言文化系列知识讲座,也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尝试开设一些辅修课,如“文化与交际”、“涉外礼仪”、“外企文化”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领悟力和接受程度。另外,教材不合适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选择富含英美人实际交际中的“真实语料”的教材,在方便教师教语言的同时又能结合文化内涵展开教学活动。当然,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觉得“易学”和“好用”。另外,高职外语教学中读、写、译的学习重点应是涉外应用文,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在着眼于典型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的培养。
课堂教学英语课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运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热点话题辩论,实用文写作等。要克服班级规模偏大、人数偏多的困难,实施教师为场外指导,学生为场上队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外,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比如口语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错误,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听者或许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从而导致交际失败。[2]又如阅读课中应加强风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绍,因为现今教材的阅读材料多取自英美国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增强语言功底。此外,在词汇教学中也应注重文化介绍,因为词汇中同样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不同而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blue一词,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颜色,还可代表心情忧郁;在中国,称赞人家小孩的时候往往用“胖乎乎”这个词,但英美人受社会文化影响认为“fat”是个贬义词,因而不用“fat”而用“cute”。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差异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考试项目的调整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该语言进行成功的涉外交际。如果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测试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那么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用纸笔交流,掌握的只是用规则硬套的哑巴英语。因此,我们应提供多种测试途径(听、说、读、写),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使语言学习真正为语言交际服务。
英语教师培训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职英语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的墨守成规和师资队伍的年轻化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许多英语教师自身就缺乏对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广泛了解。因此,一方面教师本人应及时“充电”,进修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环境。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时起到指导作用。
第二课堂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课堂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渠道。例如,课余利用英语广播电台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让学生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风貌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容易让学生领会、掌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再次,要明确语言教学与文化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当然,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因重视文化教学而忽视语言教学。我们应权衡学生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及教材内容等方面因素,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第一,文化教学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语言教学,是为补充语言教学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语言教学。第二,要明确语言教学的范畴。就一个国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盘讲授,一难于做到,二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不利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故应有所选择地讲授。第三,语言和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在文化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严格遵守文化规约,这也意味着教师要与时俱进。21世纪,社会发展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的涉外交际能力是最终目的。我们应在打稳、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篇4
(一)基本范畴理论
范畴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人们在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认知使,能够将相同的或者相似性质的事物组织在一起,并赋予他们一定的符号,这就是范畴。根据范畴的定义,人们对于世间的事物进行分类,逐渐对于事物进行了解,形成不同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将基本的范畴词汇筛选出来,在课堂中进行重点讲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构建出一个包括所有基本范畴单词的框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同一范畴内部的词汇进行总结,对交通工具、食物、动物、建筑等不同事物进行分类,并找出其相关词汇,学生在构建范畴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单词网络,加深对于单词的理解,并在遇到新的词汇时,学生能够自己的讲单词加入在相关范畴中。大学生经过初中、高中对于英语的学习,在词汇量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学生从基础词汇进行掌握,在清晰的框架中,学生能够加快词汇的记忆的同时由于其框架的存在使学生的降低遗忘速度。提高对于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在,使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原型理论
人们对于事物通过对其性质的了解对其进行定义,在进行范畴的划分中,均是以事物的原型为中心。范畴中的一种就是原型,根据这一原型,才能找出在万千事物中与其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而构成范畴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原型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含义进行猜测。教师应对单词的原型的含义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根据原型对于相似的单词进行拓展,并在不认识的单词中,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含义。例如单词中,vis的意思是:看,在以vis为原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visible(可看的),invisible(不可看的),visit(参观),television(电视)等单词,由原型含义拓展出不同的单词,但这些单词的含义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帮助学生的记忆。大学教师在英语词汇课堂上,往往只是对于单词进行简单的介绍,在某一语句中的具体含义,忽略了对于认知教育的训练,教师对于单词的原型意义不做过多的解释,使学生对于这一单词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教师所说的语境中,不利于学生对于单词的深入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采用逐一讲解的形式,学生不能马上接收知识,在单词的众多含义中找不到记忆的重点,使得学生的记忆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学生对于这种知识,只是停留在暂时记忆的阶段,比较容易遗忘。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词汇原型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在根本上理解各个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适时的对于学生进行测验,加强学生对于陌生单词的推断能力,学生在进行阅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陌生的单词,学生应从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分析,掌握单词的原型含义,逐步进行推测,才能掌握学习词汇的根本方法。
(三)概念隐喻理论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所了解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比喻词,多用是来表示。但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更属于一种思维方式,例如:losehead并不能根据单词的本意进行理解,而是应该理解为失去理智,概念隐喻是指对词汇本身的含义进行扩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对于单词的联想的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活学活用的能力,例如head不仅可以表示头,还可以引申为智力,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词汇量固然是好事,但是对于这些词汇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词汇之间的内部关系,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效果。
二、结语
篇5
健美操教学社会化可以这样定义: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健美操教学形式使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健美操教学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1)健美操教学作为一种手段,采用有组织的、运动的教学活动,传授生活技能,锻炼学生身体及心理,提高运动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使人们的生活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迅速得到提高。(2)健美操教学以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团队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养成遵守规范习惯,发展人际关系,同时在合作中培养社会角色。(3)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热爱,建立终身体育价值观念。
2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存在问题
健美操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传统健美操教学中,老师都倾向于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上课只要是学健美操套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健身兴趣,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脱节现象。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将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健美操教学中无疑会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健美操教学社会化就是将健美操教学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将社会需要的能力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课堂教学认识不到位,体育校内外的体育活动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明确,很多认为体育只是在教学课堂和学校内进行的,对课堂外和学校外的教学缺乏必要的认识,健美操亦是如此。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到的技能及体育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际的应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健身积极性。
3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化路径
3.1路径一:在教学中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终身体育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体育老师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各兴趣、体育意识以及锻炼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往往抱着敷衍和应付的态度,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比较淡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要转变教学模式,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加大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增强大学生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近期的教学目标与远期的终身体育目标相结合,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的主要场所。
3.2路径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体现的程序性知识和基本能力,它是由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和特殊社会实践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一般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社会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特殊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从事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首先要利用网络的各种平台,通过微课等视频的拍摄,让学生根据视频进行课前的学习、课后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微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熟知。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在进行高职院校微课比赛,也有极小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老师参与到微课比赛中。但是在极少数的参加微课比赛的高职院校体育老师中,很少将微课用于学生,就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微课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所以要积极鼓励广大健美操老师进行微课制作,并用于教学。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手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评、互评,通过现代工具进行交往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有专家曾经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很多采用讨论、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中国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教学方法。很明显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存在很大不同。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健美操老师大多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在上课,老师先教动作,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有些老师安排分组练习,但是并没有在思想上对“交往”的引导。笔者认为,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情感交流需要,他们需要友谊、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在95后又非常具有个性,“惟我独尊”、因此,老师必须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可以肯定的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更应该提倡,对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高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学中要提倡交往教学。交往教学是在遵循主动性、激励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原则之下,主要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的。团队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由团队内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团队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如互查、竞赛等,实现成果互享。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的交往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如促进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最终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3.3路径三:建立健美操教学的社会课堂,推进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化发展
篇6
1.对人认识的经验不足
学生社会经验浅,不知道如何区分好人和坏人。有社会经验的人认为,内心完满的人,从脸上都会看出洋溢着善良、可爱、单纯;而那些夸夸其谈、满口不着边际的,很有可能不是个好人。
2.对事处理的办法不足
学生由于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缺乏一定的实践磨炼,当出现问题时常表现为粗心、急躁、害怕、无知等,不能像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那样细心、稳重、沉着、冷静,顺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高职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导致的安全问题
1.对人的认识和防范方面
(1)购物安全问题:有的学生购物时不会讨价还价,不能辨别事物真假好坏,对商家的吹嘘偏听偏信。(2)人身安全问题:大学生失联遇害案在网络上时有出现,分析产生失联的原因,除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够外,缺乏社会经验也是主因。(3)情感安全问题:有的学生不会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正常交往与恋爱的关系,掉进情感的陷阱。(4)食品安全问题:许多学生喜欢到校园周边消费,而很多不良的商家只把目光盯住大学生的口袋,给大学生提供“问题食品”。常言道“病从口入”,吃多了不安全的食品,常引起大学生的身体出现不适甚至食物中毒,危及大学生的安全。
2.对事情的应对处理方面
(1)财产安全问题:因对财物的保管不谨慎,让盗窃分子有机可乘的现象在大学校园较普遍。学生之所以容易丢失财物,主要是个人保管不力,没有牢记“客不离货,财不露白”的古训。(2)交通安全问题:当前在高职学生中,拥有汽车、摩托、自行车的有不少,但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没有常思“在外出门小心好,凡事低调平安行”的古人出行经验。(3)网络安全问题:有些学生痴迷网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时,网络犯罪、网络欺诈让学生难以分辨。需要青年学生克服网瘾,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4)防火安全问题:高职学校里经常发生学生因为违规使用电器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引起寝室火灾之事。人们常说:“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只有加强防范,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5)生产安全问题: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时常发生伤残、失踪甚至死亡。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小心使得万年船”,其实只要在实习中多点小心,很多安全问题就不会发生。(6)防灾安全问题:人们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安全防范知识,如“燕子高飞晴天到,燕子低飞带雨来”的气象判断;“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的地震前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的防灾避灾知识比较缺乏,当遇到自然灾害时不知道应对,可能会错过逃生的良机。
三、安全教育的举措
篇7
《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有机会去体味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诗词歌赋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绝佳机会。诗词歌赋,采用古体语言,将现实与意境相融合,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适合熏陶学生人文的情怀和素养。在诗词歌赋的选择上,应注意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择取通俗易懂的诗词歌赋导入课程教学。例如,在导入《不能忘记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以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为这一课的开始,“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再次认真体会歌曲的情感,体味旧中国那段厚重而沧桑的历史给当时人民带来的迫切情感,为之后的屈辱历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调,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社会是在历史的基础发展而来,任何一个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必经的历史阶段,历史反映是以前社会的状况,与前人生活息息相关,而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由前人历史发展而来,具有历史的必然联系,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为什么要加入历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从现今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再回溯到古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感悟历史的强大和社会进步的飞速,在赞叹历史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导入《从古到今话交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其实,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现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赵州桥,历经百年的江南水乡木桥,到现代感十足的上海钢铁大桥———南浦大桥等,都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将古今大桥的对比作为本课的开端,再合适不过,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激情引趣,还有利于减少历史的距离感和抽象感,这样的教学导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会与品德》课堂。
三、以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激发探索历史热情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个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充分挖掘教材图画元素,使丰富的教材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况且图画是学生喜爱的教材形式,教学增加插画的应用,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课堂学习的枯燥性,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热情。例如,在导入《吃穿住话古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将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让学生依据教材中一幅描绘远古人类生活场景,进行古代人类生活的描述,包括远古人类吃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些食物?远古人类的穿着具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穿?远古人类都住哪,插图中其实包含他们的住所,能找出来么?由一幅远古人类生活图景的插画,促使学生围绕本课主题“吃穿住”,想象并推导出远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之后课程教学的开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体资料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直观展望历史
篇8
1.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语言测试社会维度
2.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
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4.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5.论学科体系中的教育社会学
6.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本土方法论
7.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探索中需要澄清的三个问题
8.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交织——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一个内在焦虑
9.从二元对立到多元综合——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10.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
11.“社会理论”的兴起对教育社会学意味着什么
12.当代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特征探析
13.从“纯粹主义”到“实用主义”——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动向
14.从教育社会学视角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负面社会影响
15.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
16.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17.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18.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
19.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 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20.我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与演变(1979-2005)——基于对教育社会学重建以来概论性著作的文本分析
21.忧伤与愤怒:教育社会学的情感动力——以涂尔干、麦克拉伦为例
2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生存困境
23.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
24.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
25.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百年概要
26.走入日常生活的教育社会学
27.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28.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29.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30.近十二年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前沿主题与热点领域——基于《教育社会学》杂志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31.“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
32.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及突破
33.陶孟和与中国大学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端
34.涂尔干的实证主义与教育社会学
35.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
36.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模型建构
37.雷通群与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学术史的视角
38.论当代教育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39.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可能路径:基于米尔斯的启示
40.理解课堂教学权力——美国教育社会学和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综述
41.教育社会学何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特质的再反思
42.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冲突理论述评
43.论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
44.雷通群与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术传统
45.有效教学:目标、要素及理想模型——一种教育社会学的审视
46.教育社会学的流变与智慧:由A.H.Halsey等人所编三本教育社会学文集谈起
47.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及评述
48.试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地位
49.近20年来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论题与前沿演进
50.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学生文化
51.论雷通群对教育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探讨
52.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
53.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叙事的特征分析
54.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困境
55.21世纪初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原创性探索
56.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图绘布迪厄教育社会学
57.教育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基于问题史的研究
58.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
59.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初探
60.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
61.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
62.Bernstein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
63.科尔曼、教育社会学及经验研究——《教育社会学手册》及其中译本评述
64.成为“教育知识”: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知识变革
65.教育社会学“结构与行动”关系嬗变及启示
66.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视野
67.困境与挑战:教育社会学中的实证研究
68.信息化教育社会学
69.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
70.我国“择校”现象的教育社会学阐释
71.再生产·抵制·拓殖——新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进展
72.教育社会学的“学术之味”——关于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学科自觉
73.理论建构、学术共同体与社会基础——当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进展反思
74.论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理论框架
75.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文化与精神遗产:以陶孟和为例
76.简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77.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再思考——基于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向度
78.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反思
79.20世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回顾
80.台湾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策略:一份个人笔记
81.“艺术教育社会学”成为学的思考
82.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
83.教育社会学断想——教师角色理论探析
84.素质教育三论——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反思
85.对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思考
86.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
87.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88.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
89.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反思
90.从“学科建构”到“问题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思路转向
91.从对立走向融合——从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反思教育社会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92.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三重立场
93.青少年行为偏差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94.教育社会学的措辞学批判与反思性转向——以常识问题为例
95.站在教育的边缘思考——试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精神
96.谁的背后? 何谓背后?——教育社会学学科立场之反思
97.卢绍稷与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基于学术史的视角
98.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
99.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及其特征
100.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01.关于社会转型期教育社会学使命的思考
102.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103.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
104.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趋向透视
105.论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106.论教育社会学的性质
107.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108.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
109.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发微
110.我国高校教育社会学课程及教材状况分析
111.教育社会学中的知识与课程
112.近代国外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译介与导入
113.远程教育社会学:从分支研究领域到分支学科
114.课堂师生互动的教育社会学探析——Leary课堂互动模型的引入与发展
115.教育社会学在苏联的形成与发展
116.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影响
117.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之探讨
118.略论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转变
119.学科视域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120.叙事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从教育现场到研究文本的转换
121.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探析
122.刍议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123.“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归因分析
124.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
125.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及发展路向
126.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
篇9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专业建设的水平,关系到专业声誉和学校声誉,与学校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
一、传统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传承知识(知识的学习)重于传承方法(方法的学习);教学的内容体系相互割裂,孤立地呈现信息;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强于知识运用能力,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如下:从思维过程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是从理论出发进行演绎,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归纳;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细分章节,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强调综合;从学习控制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以授者控制为主,受者控制为辅,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受者控制为主,授者控制为辅;从材料准备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提供材,强调配套、完备的教辅材料,重逻辑体系,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是由学生自选教材,强调框架式、标准化的课程指导书,重任务体系;从教学目标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重在掌握经验,重在模仿,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重在完成任务,重在创新;从模式类型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是传授式,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是探索式。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1.教学内容改革。
(1)设计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个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符合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的要求和适应我国经济制度、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及教学条件和课程状况,根据实行学分制和主选修制的需要,科学制订教学计划,从整体上优化专业课程的组合,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兴趣修习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改变了文理严格分家,学文不学理、学理不学文的状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教材,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反映新知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材的多样化也不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①正确处理好教材的继承性与先进性、知识性与方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以外最新的、最先进的相关知识。目前国内外介绍成本会计知识的网站很多,内容新、涵盖广、跟进快,可引导学生加以利用。高校网站有优秀教案、政府网站有会计政策和会计环境等信息、行业和企业网站有工作动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上网获取信息已成为国外高校课堂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很多课后作业要在查访指定网站后才能完成。学生通过浏览网站,不仅能了解动态、扩充知识,还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个性发展可得到尊重。②编制课程指导书。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点、疑难解析、教学进程、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网站访问、讨论题、作业题、成绩评定等内容编成指导书,并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上,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进程,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有条件的学校可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3)筛选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外必读书目。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加以改进。精心筛选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外必读书目,并利用学校阅览室的良好条件,要求学生认真研读反映会计学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的资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体现合理的知识结构,选择性地引入新资料、新观点、新理论。教师还可撰写学术著作和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
2.教学方法改革。
(1)可考虑将成本会计课程每周的课堂教学分成三个单元来完成。第一单元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答疑、讨论案例;第二单元授新课,一是重点、难点讲授,二是知识点扩充引导,三是布置任务(讨论题、作业题、案例分析);第三单元实验,如上网查资料、观摩课件、自我测验。第一单元是对第三单元的监督检查和补充,解决认识上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二单元是重点。教师的任务除讲授重点和难点外,就是要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分析方法示范,使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去学习,自己去使用。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环节或领域去深入理解这方面的知识。第三单元是关键。实验题有的可以是任务型的,如政策法规的查询;有的可以是补充扩展型的,如提供作业成本法、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案例;有的可以是分析型的,如提供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的案例;有的可以是操作型的,如提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案例等。其目的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适时地逐步推广双语教学。可将成本会计、会计学等作为双语教学试点课程,选派专业基础扎实、外语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组织骨干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英文电子教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使用外语,包括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和教学资料,用外文书写教学大纲、教案,学生用外作业、考试以及教师用外语口语授课(50%以上)。
(3)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上交互式教学。组织专人、会同学院教务处等有关部门加快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步伐,争取尽早建成会计学网络教学课堂。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课程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讲授,而其他教学环节可借助网络实施,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网上交互式教学。
篇10
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公民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宣传、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和培养生态意识的中坚力量,完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无疑是公民环境教育持续长远发展的关键。完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进行公民环境教育,可利用学校这一阵地,通过完善学校的环境教育体系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首先,完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要加强幼儿环境教育。对幼儿环境教育,我们必须明白“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①,必须尊重幼儿学习的规律,重视兴趣的培养和直接的体验。其次,完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要强化中小学环境教育。遵照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的精神,中小学环境教育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次,完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要抓好高校环境教育。大学生是将来“两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高校环境教育是学校环境教育的关键。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也离不开合理、科学的教材。要进行公民环境教育,须加大学术研究,组织编写更多条理清晰、实践性强,更接近大众的、内容生动而思想深刻的教材。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把教育、研究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学术教学和研究,只有当它与“两型社会”的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发展“两型”产业,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希冀于纯粹的给学生灌输关于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就能为构建“两型社会”培养出生态公民,是欠成熟的考虑。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可以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学生队伍直接服务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等,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的深入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并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生态理念的最佳平台。可见,产学研相结合开创的是一种多赢的局面,绿色产业因此而获得了促进发展的生产力,环境科学因此而获得了保障研究的后盾,环境教育因此而获得了联系实践的桥梁。
企业责任
培养企业责任意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因此,保证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成效,“对企业而言,它要求负责任的企业不能只具有消极被动的责任意识,更应当具有‘预防性的责任’或‘前瞻性的责任意识’,以一种实现责任的精神,以未来要做的事情为向导,在确定行为的目的、手段、结果都无害以后,才去从事追求盈利的生产经营活动”。②具备了环境污染防治的责任感和“前瞻性的责任意识”,企业将在实现经济资本积累的同时,获得一种道德资本———一种“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从而实现经济物品保值、增殖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号”③。由企业自觉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积淀的道德资本不仅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且对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节能减排,转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要环节。节能减排与我们常说的“低碳”联系紧密,企业主要应在这样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开发运用绿色能源。二是积极推进低碳化、生态化的绿色生产。要培养企业的责任意识和引导企业节能减排,一方面是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对企业进行的环境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有影响力的企业在行业和社会中的权威,对其它企业和社会公众树立榜样,发挥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作用。企业的节能减排是对前瞻性责任意识实践,也是企业道德资本的积累,它不仅可以直接为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其榜样作用还为深入开展公民环境教育,实现“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
传统文化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等思想中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以至于我们的前辈们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不管是儒家抑或道家,其主要就表现就是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在推崇生态伦理的同时,我国古代先贤也非常重视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来追求生态文明。“历朝都立有类似保护动物的法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统治者虽然原来是以肉食为主的游牧民族,但入主中原以后,也能适当地注意保护动物。”④因此,中国先哲言简意赅的格言、警句里深刻的生态智慧,都可供我们运用于“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公民环境教育。促进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打开传统文化的经典,我们会发现先哲们的言论和文章都简短、晦涩。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清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⑤但是,这种暗示却也为我们大众理解其中的智慧增添了难度。因此,要为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智慧,必须将传统文化大众化,要把深奥、晦涩的传统哲学思想转化成通俗易懂、接近生活的生活智慧,特别是传统文化中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部分。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主要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当局组织编写一些推广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二是通过电视、网络的传播媒体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三是在学校开设普及传统思想精髓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条件适合的大学还可以增设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