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22:1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课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校是机电类中职学校,开设有数控、机制、电子、模具、机械等专业,在各专业中开设中职物理这门基础课,目的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运动学、力学、几何光学、热学、电磁学及原子能等相关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机电各专业成为课程改革的的关键,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岗位,面向专业,优化课程结构
物理是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立足于机电类岗位,服务于机电类专业课程。机电类中职培养机电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操作维护使用及管理技能型人才,面向制造业各岗位。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先进的手段和装配,其技术装备是数控机床(CNC)、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生产线,这些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管理要求高,需求复合型人才,并且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机电产品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要求也提高,制造类各岗位如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编程、汽车维修、模具加工与修理、电子产品装配、机电维修、机电产品质量检验、机电设备营销等等都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强调基础及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以后的扩展能力。中职生在短短三年间掌握机电类某一岗位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掌握该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夯实基础,拓宽基础,才能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岗位服务的,而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打基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物理是机电类专业基础的基础,其内容与结构必须满足专业与岗位的需求。
考虑到机电类各专业后继课的特点,将物理分为I、II两类:I类包括知识模块有: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冲量与动量,功与能,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热量与功,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几何光学,光的本性,原子和原子核。II类是将I类中的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内容合并到电工基础中。II类是面向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对物理、电工、电子等课程的要求相对较高。在第一学期开设《物理》,而第二学期起就依次开设《电工基础》、《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三门课程。I类是面向机械、机械制造、模具等专业。另外,增加选修模块,如自制物理实验、创新制作内容。各个不同专业学时数亦不相同。
二、做学合一,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教学中的学主要是指理论知识学习;做是做实验、做习题和课外活动,主要是实践过程,无论是学还是做,都是为了理解基本概念与定律,分析物理现象与自然规律,掌握物理科学方法与知识。由于各种原因,中职生入学的实际情况是基础差、底子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并不低。按照职业教育观点[1],他们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应用与操作。鉴于上述情况,中职物理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发掘其能力与潜力;其次加强技能培养。为此采取如下措施:(1)在学的方面,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理论推导,突出物理概念的理解,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并将部分概念与定律内容实验化,转化为可以做的内容,加大课堂演示内容及份量;同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投影、幻灯、录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形的视觉作用,加深对物理概念与定律的理解。对于每个章节,明确目标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进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专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做的方面,充分利用习题、实验与课外活动。这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学合一,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在理论课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发现,启发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注重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在习题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举办“异想天开”发明创造“金点子”方案竞赛;举办发明创造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发明创造作品展览;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等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
三、对教师的要求
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景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创新能力培养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灵活的教(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5页)学方法、较强教学情景设计能力和现场调控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经常收集资料、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及时掌握科技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岗位所需技能;钻研教学艺术,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如教学过程设计中每个章节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万有引力定律”以“人造卫星、黑洞例子”切入;“机械波”以“地震、超声波和次声波”切入;“能量守恒”以“长江三峡”切入;“电场中的导体”以“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切入;“电阻定律”以“超导”切入;“磁场”以“磁悬浮列车”切入;“原子核”以“核武器”切入等。引入这些例子,不仅可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崇尚。
总之,机电类中职物理教学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原则,面向专业,立足岗位,打好基础。
篇2
课程改革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大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框架体系。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最终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来实现。从市场与教育的关系入手,课程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市场对于教育的需求分为两个主要的层面,一个是直接对知识的需求,一个是对人才的需求。大学中的知识大体沿着学科、专业、课程的路径形成知识的体系;而对于人才的需求则涉及人才的规格与类型,即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的需求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不完全的对应,但这种关系的发生却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民办三本院校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从课程改革做起。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基本理论对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不但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且也应该以培养各种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优化教学内容,将物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物理学有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三个部分。经典物理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理思想理念,开发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物理的重点是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当代物理学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人文教育,建立工程文化的概念。物理教学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与工程应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可在经典、现代部分的基础上加大当代和前沿知识部分的教学力度。虽然力、热、光、电磁学等经典内容在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近年来出现的激光、超导等物理等最新成就、研究热点和新领域,更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时,可以视频播放李宇春在15羊年春晚《蜀绣》节目表演中令人震撼的舞台演出效果,从而介绍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息投影技术,然后扩展到全息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利用全息干涉技术研究燃气燃烧的工程、机械件的振动模式、汽车轮胎皮下缺陷检查等,利用全息照相用作商品和信用卡的防伪标记已形成产业,正在发展的全息电视将为人类带来一场新的视觉革命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但充实、更新了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2适应高校转型发展,提升大学物理老师科学素养
目前的高校都是在精英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校的管理干部和教师本身就是精英高等教育的产品,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带有精英高等教育的烙印。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应用型意识和能力,所以大学物理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更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老师应保留学习的心态,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参加学习或培训,不断地补充新知识,紧跟科学与技术前沿,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应用能力的提升,走出一条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双师型道路。我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多种有效方法来加强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如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校企联合项目大学科技园、企业入驻校园等,不但培养了老师的应用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的应用型意识,从而将应用型意识不知不觉的贯穿到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2.3实用性教学思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学的重要目之一是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单讲授知识点本身,更要着眼于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起什么作用或指导意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逻辑思维、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介绍万有引力及牛顿三大定律时,可以解释人在电梯里的超重和失重,海水的涨潮退潮,行星的轨道,台风的形成等;介绍热力学定律时,指出它对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及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大到火箭推动器、飞机的引擎、汽车和拖拉机等的内燃机、原始火车的蒸汽机、轮船用的燃气轮机、火力电厂里锅炉、蒸汽轮机、制冷机、冷库,……,小到家用的许多电器,如冰箱、空调、燃油割草机、柴油发动机等都是热力学定律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将我们的世界推向了现代化,发电机,电动机是电磁感应的应用,电磁铁、工厂烟囱的高压吸尘、静电除尘、音响、话筒、避雷针、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等都是电磁学原理服务于我们生活的实例。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现实社会融合为一体,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4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基于学生物理基础以及所学专业的不同,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
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由培养精英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化,大学物理分层次分专业教学被提上改革议程。民办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且中学物理基础参差不齐,一些理工专业可以文理兼收,这就导致入学时某些学生物理基础明显较差,这客观上给大学物理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大学物理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课程计划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来涉足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大学物理学可以将教学对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将物理作为通识教育的学生,主要介绍物理学原理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及现代物理学的进展,这一层次的学生不要求物理和数学基础(或只要求高中数学基础),面向不打算学习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学时可相对较少;第二个层次是有志于从事对物理知识有一定要求的那些专业领域工作的学生,诸如医学、工程等,主要能基本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为那些将来想在其他领域发展的学生提供较强的物理学基础,此层次的学生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增加应用型;第三个层次是对物理学非常感兴趣,并有志于在物理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或者研究工作的学生,主要面向有出色的数学能力和坚实的物理基础的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适当增加难度和深度,如对于材料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固体物理的学习,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半导体物理的学习。分层次教学,使得无论是无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人文学科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物理基础,以及所学专业对物理知识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物理学课程,而物理学课程可按不同的内容难度、不同的学习时间、不同的目标要求等进行教学分层,完全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只有实现物理学分层次教学,才能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并为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科学素养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5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时较少,要想系统深入的学学物理比较困难,因此,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探索的。首先,将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规律,并将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既有工程技术应用背景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使学生拓宽视野,加深其对物理学基本原理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领域应用的理解。因此,案例教学是实现应用技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一条捷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同伴教学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伴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由许多关于关键知识的简短讲授构成,每个关键知识点附有针对性的测试题。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讲解一个概念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基于clicker上概念测试题,此时答案会在教师的电脑上显示,然后教师组织邻座讨论,讨论后让学生再次发送答案,教师根据此次答案的正确率决定继续详细讲解这个概念还是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哈佛大学的研究数据表明:在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这几个方面,同伴教学法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同伴教学法除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外,对培养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创新的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讨论式、支架式、合作式等都是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3结论
篇3
在高中物理课程个性化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良好发挥,这些都会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与革新,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选择多样化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新颖趣味化的教学活动来引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让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基于个性化教学的理念,教师不仅应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要鼓励学生的各种个性化的表达与思路。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自信心,也能够让大家的思维得到拓宽,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学宗旨。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展开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学素材,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来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讨论乘坐电梯时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拿着测力计,自主进行实验,将测力计上挂上钩码上下运动,记录下示数的变化,之后让学生思考、分析速度与示数变化的关系。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即各种情况下,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超重和失重。在得出结论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探究超重和失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是一个很灵活的教学过程,不仅通过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们对于超重与失重现象有所体验,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通过自主探究深化了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优越性。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利用
个性化教学还可以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同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首先是对于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同时,在小组内大家的想法、思路以及观念等能够充分得到交流,这给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大家可以从其他同学的想法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其他同学的一些好的思路往往也能够带给自己启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生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并且不断推进着大家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可以以很多不同的形式展开,不仅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探究,也可以是对于一些新知识的学习,这些都能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在课堂交流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探究的问题应该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传感器及其应用”、“直流电路中的电容器”、“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等,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物理思维与意识,认识到物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很好的凸显与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式,想要让合作学习的过程进一步体现个性化的特征,这可以设置新颖的合作的内容与主题,这是提升合作学习效率的途径。
三、多样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也能够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要让学生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实验课程中来,并且应当更多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可以让学生们思考:
①关于实验方案提出应从哪些方面考虑,进行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②实验过程中应对哪些问题做好记录,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应如何做应急处理,以及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等。
③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借助计算机来处理一些数据,并进行一些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培训。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这同样能够很好地应对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例如,在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大多数采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重力加速度,而有的组提出用秒表,有的组提出用滴水法来测定,还有的小组提出用频闪技术测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多样的实验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这些都是个性化的实验教学的直观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许多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施展。
篇4
论文摘要: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口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而学生却被老师呆板的教学紧紧的裹住双脚,禁锢住思维,造成他们在学习中图圈吞枣、死记硬背,课堂如一潭死水,毫无波澜。致使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甚至造成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反感。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那么如何让学生愿学、乐学,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发展呢?
1质疑而产生内需
“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急于想去发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教师抓住这一特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从而想去主动探求知识。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分别取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小彝块放在水里,学生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下沉了。针对这一实验我让孩子们大胆质疑,于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问题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浮在上面,而铁块放在水里却下沉呢?”;“把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是什么结果呢?”;“把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于是我顺势诱导:“既然同学们有那么多疑问,那你们今天愿意和我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吗?”,“愿意”“愿意”。同学们在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纷纷跃跃欲试。之后,老师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带领他们去解决心中的疑团,这样学生学起来便会兴致盎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敢于向权威说“不”。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发现并纠正;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创新精神。
2实践中探寻真知
物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现。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的劳动。”这种教学只能使学生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思维能力受到阻碍,教师要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领域,让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形成。例如,过去学生在解答“检查电路故障”这类习题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我设计了“争做电气工程师”探究活动:发给学生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好、坏小灯泡各一只,导线若干,并组成电路。要求学生或利用电流表或利用电压表或利用导线来找出坏灯泡。只要有学生找出坏灯泡并说出了一种正确的方法,就授予“电气工程师”奖牌。学生对此兴趣颇高,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找到了一种或多种方法时,都异常兴奋,心中充满了成功的欢愉。通过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通过动手,得到了内化,并在其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3合作交流中拓展思维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主要途径,课堂上的交流合作,促使学生在反复争论、评价与论证中获得真知。恰当的生生合作交流及师生的交流互动往往可以把问题引向深人。:
例如,在“物质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纯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我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我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假设:①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②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
篇5
当前高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沿海一带高校在这一领域教学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则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其地域物流发展水平本身较高,学科依托的大背景较好。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物流管理学科的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其实践教学。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改善教学条件、建设物流实训室,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这两个方面,目前高职院校都比本科院校做得要好。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多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物流实训室,以期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定位相对较低,愿意做一些实际性的工作,而本科院校的学生自视较高,实训过程中难免会眼高手低,反而不太受企业欢迎。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实训大多还停留在购买简单的物流模拟操作软件进行训练的层面上,而在配套功能设备和集成信息系统等方面都不完善,培养的学生在物流技术应用和物流综合能力方面都与社会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2高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落后于需求原因分析
学生普遍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不精通。而且学生大多忙于考英语、学数学以及考各种各样有用无用的资格证,而对专业课都不够重视,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也是如此。其实这门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具有较强理论性,又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理论与实践性兼具的一门课程。所以,光有理论的学习或只注重实践的操作都学不好这门课程。而一旦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那么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又会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习难度加大,形成难度越来越大、兴趣越来越少的厌学恶性循环,显然,这并不利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由于这门课程不仅知识性和系统性强,而且是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知识结合紧密,发展异常迅速的一门功课,担当该门课程教学的老师工作任务较重。如果老师授课量大,一则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与时俱进、持续学习跟上物流行业发展的步伐;二则课时短,老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讲解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这样,教师只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的倦怠和敷衍的恶性循环。2.2相关教学设备匮乏,影响教学效果。当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虽然都开设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但是作为本科院校的课程,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实验和实践设备的配备上,往往不如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条件。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设备严重不足,相关的综合实验和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活动也基本上无法进行,动手实验相当少。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样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学生无法从实践和实验中得到扎实而系统的动手实践能力训练,将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后续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2.3校企缺乏合作渠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干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创新。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极速发展,行业本身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发展,物流管理也处于快速跟上、超常发展的快速轨道上,并没有现成的运营和发展模式可供学习、借鉴。所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实际上实践是超前于其理论和学科发展的。因而,这门课程的学习,如果拘泥于书本知识,而不立身于行业实践,从实践中去吸收营养,其收效是会大打折扣的。但是,目前由于电子商务企业普遍的民营所有制形式以及当前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企业总是希望聘用即来即用的人才,而不是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储备和培养。对于来自学校的见习、实习和联合培养等要求,通常不予积极配合。事实上,历史和国外的经验都表明,有效的校企合作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方式,不仅学校,企业本身也能在合作中享受到知识共享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创新所带来的收益。
3构建多层多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体系
篇6
“一个问题出现,通常比解决这一问题更加关键”。初中学生正处在好奇心较强的环节,他们思维敏锐,颇具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急于想去发掘、去探索未知的部分。教师抓住这个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开始,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课堂上激励他们的问题意志,进而想去自主探索认知。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是做一个小实验,分别取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学生们发掘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却下沉了。根据这个实验,让孩子们大胆提问,于是一个个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木块放入水中为什么能浮于水面,而铁块放入水中却下沉呢?”:“把相同质量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入水中又会有什么结果呢?”;“把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入水中又会怎样呢?”。于是顺便引导提问:“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那你们今天愿意和我一起来研究里面的奥妙吗?”,“愿意”“愿意”。同学们在好奇心强烈促使下,纷纷踊跃尝试。此后,老师再从学生的需要开始,引领他们去处理心中的疑问,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致勃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还需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勇于提问,勇于指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勇于向权威说“不”。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设问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研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提出疑问,课本在编写进程中,思考到学生的接纳潜力,有些含义、规律并不严谨;对各种媒体实行疑问,有些报刊杂志常常犯一些科学差错,有意识让学生发掘并改正;在习题讲解中提问,此题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等等。如此一来,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培育其创新精神。
2在新课程理念下因实践探寻真知
物理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掘。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的劳动。”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养成依靠他人的习惯,思考潜力产生障碍,教师需把教学的触点延展到学生的生活范围,让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中成长。例如:过去学生在解答“检查电路故障”此类习题时,通常感到非常困难,因此,就设计了“争做电气工程师”研究活动:发给学生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好、坏小灯泡各一只,导线若干,并构成电路。需要学生或运用电流表或运用电压表或运用导线来找出坏灯泡。只要有学生能找出坏灯泡并说明一种正确的办法,就给予“电气工程师”奖杯。学生对此兴趣非常高,当学生采取自己研究寻求到一种或多种办法时,都会非常欢喜,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采取实践充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采用动手获得了内化,并在其脑海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3在新课程理念下因合作交流拓展思维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是教学中交流的重要方式,课堂上的沟通、协作促进学生在反复争论、评估和论证中获取真知。合适的生生协作通过和师生的相互沟通通常能够把问题引入深处。例如:在教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先复习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然后告诉学生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难道他不知道地球有多重吗?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接着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有了方向和目的,对知识理解自然会加深很多。同时,也营造学生提问并回答的学习氛围。
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后,可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自学。学生在互相发问过程中,围绕主题大胆地当、想、说,使学生在学习上从视听为主变为以动手、观察、思考、讨论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学生在同一基础上互相提问、讨论、回答,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教学目标不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还使他们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创新能力。学生之间思维也存在较大差异性,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要普及到面。小组之间互相发问,研究探讨、回答,无疑较全面理解学到知识。对较有难度的题,小组可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也可由教师引导回答,或由小组帮助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尽量给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让学生意识到自我才能的完全展示,增强学习探究的信念。
篇7
目前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企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中,以具体的会计人员的身份寻找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也培养了举一反三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2.1课前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该案例要求具有综合性、代表性、专业性和适应性等特点。确定案例后,教师要收集和整理案例的背景资料,分析涉及到的会计理论知识,对案例有全面和透彻的了解。针对将要讲授的知识,对案例提出若干问题,提前发放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在上课前,充分阅读案例,搜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做好准备和思考工作。
2.2课堂讨论和总结该阶段是形成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和讨论过程加以正确引导,必要时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学生在这个阶段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提出质疑,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教师的引导,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达到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讨论的发言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案例、理论知识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
2.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该阶段是案例教学的终结。下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等准备工作、课堂对案例的讨论情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报告中,要提出观点,并分析、论证观点,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撰写分析报告,总结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同时反思讨论中的疏漏,不断自我批评,以此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3对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思考
篇8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知识把一些基本的、重要的概念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且通过提问和例子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主要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课后的习题来巩固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法则是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对具体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锻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处于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所以学生必须在上课前就仔细阅读老师安排的案例,并且思考在遇到合格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都必须要符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才能得出现实并且具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实践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授课方式的不同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听,教课的重点基本都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中心。而实践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实际的案例。实践教学的基础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探讨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课前都会把案例交给学生供其提前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2.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及责任的差别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把课本的理论重点传授给学生所以主要熟悉教材,表达清晰就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好老师了,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引领者的作用,责任是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所以实践教学法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加适合当代的学生,结合仓储管理课程的基本性质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实践教学的方案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二、实践教学的作用
对于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任何的解决方案都不能脱离理论知识而独立存在。分析案例的目的是阐述事情发生的基本原理,探究案例所蕴藏的思想以及实践方法,探索仓储管理理论及实践意义,这才是研究案例的主要目标。
2.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做基础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选取一些较为经典的案例来做课堂演示,这是因为经典案例在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遇到的可能性很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学习经典案例来指导未来的工作。从经典案例当中总结出来仓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的解决方案、经验以及教训都充分反映了仓储管理的基本规律,所以这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仓储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充当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桥梁
仓储管理课程中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桥梁。仓储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是由教师收集大量的关于仓储管理的案例然后对此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出优秀的并且符合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而这些案例基本是都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事实和数据作为有效的根据,并且将理论知识结合其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经典案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把实际体验升华到理论认识的层面上,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仓储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提升为可利用的实际操作,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提出建设性的方案来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三、小结
篇9
“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必选课,它首先是一门语言课程,它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首要目标,同时这些教学目标放在商务合同语境中来实现,以期通过学习达到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合同相关活动的最终目的。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国内合同法、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合同的类型和各种国际贸易合同的主要条款的内容等,使学生对日常商务合同中的问题基本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为学生能够掌握合同这一国际贸易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打好坚实的基础。该门课程旨在把国际商务合同活动和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起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也是值得推广的。案例教学法适用于国际商务合同的教学,案例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储存表征商务合同的信息结构,增加学生记忆中的相关商务合同知识的储存,以备以后提取用于理解新的合同案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国际商务合同”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国际商务合同强调实用性,其语言活动以信息为焦点,任务为引导,模式以合同的基本知识为一个教学单元,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转让和终止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教学带有“叙事性”。其语言的训练也是融合性的,听、说、读、写、译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交互进行,具有整体教学的特点。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中,仅仅依靠传统的归纳演绎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国际商务合同”的教学目标。而引入案例教学法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把商务合同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在一起,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与总结,模拟真实合同形成的发生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对合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语言学习更富有实践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二、“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国际商务合同”的案例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步骤,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调整,但只有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实施,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地参与其中,本文以“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第二章合同的订立为例,具体阐述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本章的教学目标(掌握有效合同成立的要件,辨析要约与承诺和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拟订具体的教学计划,针对合同订立的知识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力争做到选材得当、描述真实、语言生动,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辨析要约和要约邀请两个概念时,教材指出一般的商业广告(如寄送的价目表)属于要约邀请;但是同时指出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样的商业广告符合要约规定,教师可选择下列案例加以说明。甲公司通过电视广告,称其有100辆某型号汽车,每辆价格15万元,广告有效期10天。乙公司于该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但此时车已全部售完,无货可供。法院判定甲公司的行为构成违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甲公司的广告中说明了汽车的型号、价格、数量等,内容具体确定,而且还确定了广告的有效期。因此,甲公司的广告是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而不是要约邀请。乙公司于该则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符合甲公司要约的要求,构成承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因此,此时在甲乙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合同关系。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以节约时间、高效阅读为原则,教师可将案例和资料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好笔记;也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学生应在熟练掌握相关合同成立知识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师下发的案例资料,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在此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疑惑之处和关键问题做好记录和初步分析,在必要时,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予以佐证,对于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应做深入剖析,并撰写发言提纲或工作底稿,为案例讨论做好准备。
(二)课上实施
案例教学法并不否认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应在传统的讲授部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结合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讨论。案例讨论和传统讲授两种方法并用,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教师系统详细地对相关的合同成立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把教师选择的案例,用刚学到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这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分析讨论也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组织形式来看,课堂展示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全班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能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该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成为主角,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拓展思路,深化对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并不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应确定倾向性的意见,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其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受到哪些启发。在案例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再现知识点,强调难点、重点,并将该知识点放到系统知识体系中再回顾。
(三)课后总结
通过小组、全班讨论、教师总结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分析、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学生总结案例,将其所知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重要阶段。学生应根据对案例讨论的思考、总结和所做的课堂记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独立撰写分析报告,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分析报告中,应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引用相关合同法条款予以证实。教师要进行认真评阅,还应给学生加上简短的评语,根据优劣给出得分,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并将意见反馈给学生。通过这种评价反馈的方式,学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查缺补漏。
三、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与对策
案例教学在“国际商务合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要保证案例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用,除了正确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教师配备问题
“国际商务合同”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案例教学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那些既有商务实践经验和合同专业背景知识,又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师资是“国际商务合同”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但由于中国职业流动性较低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很难招聘到这类教师。该类教师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本校经管类教师进行语言培训或对外语类教师进行商务实践观摩和调研等方式克服和解决。
(二)案例选择问题
教材乃教学之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和依据。案例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合适教材。收集大量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案例对于教师个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事,除了自己的经历,还需到各类商务实践一线做大量的观摩和调研。同时,鉴于各院校对案例教学投入不足的现状,要加大投入,组建学校案例库。一方面,学校应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案例教学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案例,丰富案例库;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从而获取最新的案例资料。
(三)教学互动问题
由于中国学生长期适应于被动的灌输式教育,在课堂互动中,会出现发言集中在某几位学生中,多数学生缺乏发言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互动的驾驭式管控来改变这种状况。借助自主编写的案例教程,给学生提供课前预习的案例素材、背景资料以及相关的文献;在课程教学之初,重视学生检索资料和专业文献技能的训练;在讨论之前,先在课上或者课前讨论题,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发言准备。教师也应由“接受”走向“导学”和“对话”,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型教学范式向现代的对话和导学教学范式的转变。
(四)评价机制问题
课程成绩评定依赖于集中考试,缺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高校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主流模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大多依据学生到课率、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评定,很少关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评价模式下,不少学生高度关注期末考试范围和期末复习,而对平时课程学习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严重不足,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堂互动积极性更是不高。这就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将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即使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不佳,也可以通过优异的案例讨论成绩予以抵销,另外,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学科竞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
篇10
1. 1 结合专业需求,精简内容
经典的物理化学内容博大精深, “广而博”的教学思想对化学化工类重点院校来说尚且可以,但对于普通院校非化学专业来说要做到面面俱到基本不可能。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理论学时的压缩,实践学时的增加。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少而精”是必然选择。但“少而精”也不是随意的删减,而应紧紧结合专业需求,科学、合理地删减。
如减少热力学、电化学的内容,重点讲解相平衡、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等与制药专业后续课程密切相关的部分。其实要做到物理化学与制药专业课程之间的完美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化学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药学知识储备,只有对制药专业课程有较深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把握,更好地有的放矢,使物理化学在后续课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1. 2 强化应用,弱化推导
物理化学公式推导繁琐是学生畏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化学专业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毋庸置疑,但对于制药专业学生来说,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而是应用物化知识去解决药学领域中的专业问题,对结果的应用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中应淡化公式推导,重点强调如何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如热力学部分中,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熵函数( S) 、吉布斯函数( G) 和亥姆霍斯函数( A) 的定义,不同物质化学势的表达形式等都无需推导,直接给出即可。重点放在对这些公式和概念的应用上。特别像熵函数的引入是公认的教学难点,传统讲法都是从热机效率开始,由卡诺循环到卡诺定理,最后引出熵函数。对制药专业学生来说,只需给出熵函数的定义式即可,重点应放在如何计算ΔS 和应用熵判据判断变化方向。
1. 3 重视新内容,避免旧内容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做减法”,对在先行课程中学过的内容要少讲,避免重复。如适当删减无机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内容,大学物理中的热机内容。同时也要学会“做加法”,增加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物理化学内容,为后续课程做足准备。如,增加相图在药物分离及提纯中的应用介绍。利用低共熔相图原理改良药物剂型,当药物与载体以低共熔比例共存时,制成的药物具有均匀的微细分散结构,可大大改善其溶出速度,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和生物利用度。再如,增加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介绍,这些内容虽然在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对制药专业至关重要,可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如微乳给药系统因其有增溶,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多种药物制剂的开发,因此在授课时增加有关微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其形成原理和性质,以便将来在工作中去应用。
2 加强理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制药专业学生对物理化学产生畏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学习物理化学有何用途。这说明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融合还不够,尤其是专业之间的融合不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享受学习的乐趣,也可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的道理,这样才有可能将“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
其实每一个新药的研发过程步步都离不开物理化学知识的指导。首先合成路线的选择,工艺条件的确定离不开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指导; 其次药物的分离和纯化又需要相平衡的理论知识; 药物剂型的设计离不开表面和胶体知识的指导; 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合适的给药时间,药物的有效期等离不开动力学知识的指导,可以说药物从原料到产品到应用就是一个完美运用物理化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一个具体药物做合成目标,指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去设计合成路线,通过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化学对本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摆脱物理化学对制药专业“无用”的帽子。同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可穿插一些生活中应用物理化学原理的实例,如冰上撒盐化冻,人工降雨等,通过对这些实例的介绍和分析,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扩宽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理论与科学前沿的联系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没有灵魂的教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研相长,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 1) 热力学部分与科学前沿的结合。讲热力学部分测定化学反应热效应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常用的量热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量热法可测定药物、赋形剂的稳定性,药物与赋型剂之间的兼容性,分析药物中无定形态的含量等。还可以定量地研究药物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获得药效、抑制率等方面的信息,对于药理学,临床医学、药物的合成与筛选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特别是采用微量热技术可以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代谢进行研究,可探讨它的生产特点并找出其代谢规律,广泛用于药物对肿瘤的抑制以及肿瘤热疗新方法的研究。
( 2) 动力学与科学前沿的结合。讲动力学部分的阿仑尼乌斯公式求活化能时,可将其与现代热分析技术相联系,前者是将反应分别设置在多个不同固定温度下进行实验来获取活化能,后者是在程序升温或降温的条件下由一条或多条不同升温速率下实验得到的热分析曲线来求取动力学三因子,即活化能、指前因子、最可几机理函数。后者获得的动力学模型适用于定温和变温条件,适用范围比前者更广。
( 3) 相平衡与科学前沿的结合。讲单组分相图临界点时,可以介绍超临界萃取技术在药物提取方面的应用。它是集萃取与分离于一体的新型提取分离方法,利用物质在临界点附近的奇妙特性,将超临界流体做萃取剂,将高压下萃取的物质经降低压力分离出来。该方法由于具有不破坏被提取成份活性的特点使其在纯天然有效组分的提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加强理论与人文科学的联系
物理化学理论深奥、晦涩难懂也是学生感觉物理化学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讲好这门课是每一位物理化学教师都应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物理化学教学,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物理化学的许多观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这些观点和体会引入课堂,这样不仅会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能传播人文精神,传递正能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热力学定律时,应该让学生明白,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制成的原因是想不劳而获; 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制成的原因是想一劳永逸,在现实中这两种思想都是要不得的。又如讲表面现象中的亚稳态时,过冷水没有结冰,过热水没有沸腾其原因是由于缺少晶种或汽化核心,因为在一个新相中形成一个旧相是不容易的。任何新生事物出现的初期都会面临很多质疑,就像阿仑尼乌斯在提出电离理论之初,曾受到许多科学泰斗的质疑和嘲笑,被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其最后成功了,所以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承受很多压力。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就应该要有这种敢于质疑,敢于冲破枷锁,不断探知新领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