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6:2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测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空气监测。空气监测也就是对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实时的监测。其中,空气污染物指的是以气态的形式进入近地面或者是低层大气环境中的外来物质,比如:硫氧化物、碳氧化物、飘尘、悬浮颗粒,以及甲醛等各种有机溶剂。目前,在空气监测当中,最为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等等。在对这些污染物进行监测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对一些颗粒物或者是粉尘等的含量进行监测,并对它们的组成部分进行定量分析。(2)水源监测。水源监测就是对各种水源进行污染物的监测,比如:河泊、江海以及工业污水等等,它的监测内容有三个:一是能够直接反映出水源污染程度的因素,比如:水温、水面上的悬浮物、水的溶解度以及水源的PH值等等。二是含有毒性的物质,比如:农药中的残留物以及汞、铅、铬等化学物质。三是测量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
2探析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为了能够让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发挥出更大的效力,也为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就必须要让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于是,现对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将能够促其实现发展的办法一一例举出来。(1)提高监测部门所有工作人员的素质。(2)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且专业能力强的监测人员。(3)定期对现有的监测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环境的监测能力。(4)增强有关部门对各种污染物的了解度、分析度和研究度。(5)为我国各类大小工厂制定一个专门的环境监测制度,并对这些工厂排出的所有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治理。(6)加强对监测设备质量和效能的提升,并研制出具有时代性意义的高科技监测设备,使我国的监测设备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7)在对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当中,将预防工作合理的引入进来,做到“防患于未然”。(8)对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挖掘出更具有效能的新型监测技术。
3结语
篇2
1.1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水平不断的提高,相关的环境部门在环境监测方面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对于空气质量、土壤环境、水体环境、放射物、固体废弃物等环境的监测工作中便充分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这样一来就使得复杂的监测工作变得简单起来;不仅如此,我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因此可以方便的解决复杂而又艰巨的监测任务。
1.2使用技术越来越先进
我国的相关部门已经将网络技术、管理软件以及地理资讯等技术综合的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当中,这些先进的技术使得监测工作能够有效、精准的进行;不仅如此,相关的环境部门还利用了精确定位以及影像资料等遥感技术,保证了检测部门能够获得准确的图像资料和数据信息,全球范围内的定位系统则能够为检测部门提供最新的海洋和陆地环境的相关信息,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时的负担。
2计算机技术的具体作用
监测部门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环境数据进行第一阶段的监测,然后对具体的环境进行模拟与分析,并将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将这些整理好了的信息提供给主要的监测工作人员,让管理人员对有毒、有害的物质怎样进行处理作出恰当的决策,并且对相关的技术风险、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替代方案的选择作出正确的规划和决策,使其能够最充分的保护相关部门的利益。
3如何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质量
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能够为相关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提高对环境进行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加强对于污染物的监察与控制,能够保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还能够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要充分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检测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进行实际的监测工作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正确的操作才能够保证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也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我国的相关监测部门要加大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要将工作人员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使他们能够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对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3.2增加监测部门对于监测工作的资金使用
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要想进一步的将监测的范围扩大,并且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的话,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大自身的资金投入,在第一时间内将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新,学习国外先进的对于环境监测所使用的方法,以此来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的提高,促进其更好地为环境监测的工作进行服务。
3.3加强监测部门对于工作的管理
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管理,要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等价挂钩,同时还要能够执行相对应的奖赏和惩罚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责任心;并且还要将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使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结语
篇3
(1)通过告警接口适配器来对光传输设备网管中的故障告警信号进行采集,一旦采集到了相关的故障信心,那么设备就会告警,然后启动OTDR进行故障的扫描判断,判断出故障的大致位置,并进行定位,以便于工作人员比较准备的找到故障位置进行维修,但是,网管告警中经常会有一些非光缆中断的因素,所以这就对告警接口适配器提出了一些要求,必须能够支持多种接口和协议,可以比较精确的翻译出报警信息。
(2)跨段监测和跨段故障扫描。通过对无源光器件或在光缆跨接处跳纤,就能够实现监测多段连续的光纤线路的远距离在线或者空闲纤芯的工作,针对不同的监测方式,则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检测的方法进行重新的设计,以实现跨段监测,在线监测只能测试一段业务信号,不能实现跨段监测,只能实现跨段故障扫描,当使用在线检测模式的时候,由于OTDR故障检测信号和业务信号共用纤芯,跨段设计需要在跨段点上增加两套无源的波分复用设备(FCM),使测试信号可以旁路。上面介绍的所有的测试方法,空闲芯检测方法不影响相关光纤的正常工作,也不会对相关的传输信号造成干扰,系统的稳定性高,且构造比较简单,性价比高,且空闲芯检测支持跨段监测和跨段故障扫描,能够扩大监测的范围,因此,当前这种方法应用得最多。
2光缆通信监测系统的硬件平台
光缆通信检测系统式整个电力通信网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为了确保电力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应该有一个个系统能够对大规模的光纤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和维护,且应该支持多级管理和维护,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一级监控中心。一级监控中心主要负责大区域的监测,去监测多级多层的光缆网络,并且要有一个与检测规模相对应的监测中心,数据通信网可以将各级的监控中心有效的连接起来,并且将他们各自监测到数据传送到总的监测中心,然后对故障进行分析判断,并生成统计报表。
(2)二级监控中心是一级监控中心下面的一个子系统,它主要负责一定区域内的光纤通信监测系统,对这个区域之内的光缆网络进行自动的监测、进行故障定位、数据管理等,并且接收来自相关监测站点的告警信号和相关的数据,对发生的故障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处理,并且生成报表。
(3)远方监测单元。远方监测单元主要是实现对相关纤芯的监测,并对监测的数据进行采集,然后根据采集的数据绘制出数据曲线,然后进行初级的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光缆线路进行远程的控制等工作,通过DCN与上一级别的监控中心数据服务器的通信,支持上级监测中心对本监测站的光缆和RTU设备实施监测和管理功能。主控单元:主控制单元主要指的是远方监测单元的主控制板,或者是负责远方监测单元监测控制和数据通信的一个服务中心,它具有网络接口,以便于更好的进行数据的交换,进行远程测试等工作;光切换单元: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机械式光路切管开关和电磁式光路切管开关,机械式光路切管开关稳定性好,且抗干扰,但是它的精度比较低,电磁式光路切管开关精度高、体积小、抗震性好,且不耗电不发热,对于降低整个远方监测单元的发热有帮助。
(4)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最大监测距离计算。实际上,光缆自动检测系统的最大监测距离就是OTRD的极限有效检测距离,因为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光缆熔接头损耗、传输衰耗等因素,所以它的最大有效传输距离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5)波分复用模块。波分复用模块主要是由光合波器和光滤波器等这些光纤被动元件组成的,针对和纤在线测试方式,FCM可以将OTDR故障扫描信号波与业务信号波耦合在一起注入到受测光纤中。通过在远端光缆交叉点上设置FCM,可以实现跨段在线故障扫描。
3结语
篇4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入,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监测到的环境相关数据,环保部门通过网站、新闻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从而有利于大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摄取,对于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环保部门传输的方式,能准确地传达有关的环境信息。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中,有些计算机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硬盘数据的访问相对频繁,在使用文件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的模式。这样可以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修改等,造成网络管理的安全不强,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丧失或者相关数据的泄密,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快速、准确、合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大气、水、噪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计算出生物丰度指数、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所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发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化运行系统势在必然。然而,经过调研,国内外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成熟的、业务化运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过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与统计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备如图像裁剪、镶嵌、图像变换、几何纠正、分类等遥感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中必不可少,它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篇5
1.1桩基成孔质量检测
在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其成孔质量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当成孔直径低于标准值时,会直接影响桩基的承载能力,如果成功直径高于标准值,则有可能造成桩基上部阻力增加而限制桩基承载能力的充分发挥。如果桩孔位置出现偏差,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桩基承载力的发挥。因此,桩基成孔的大小与桩基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对成孔质量和大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成孔的位置、深度、垂直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成孔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的主要内容。
1.2桩基承载力检测
桩基承载力对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做好桩基承载力的检测对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1静荷载试验法
静荷载试验法主要是对桩基的静荷载进行检测,检测主要采用横向静荷载测试和纵向静荷载测试两种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对桩基进行检测时,普遍使用纵向静荷载测试对桩基进行检测。静荷载试验法通常是用来检测工程试桩的承载力,但是由于工程试桩不能进行破坏性试样,而导致检测的结果准确度不是很高。
1.2.2高应变动测法
高应变动测法主要是通过重锤的方式对桩基顶部进行桩基试验,当重锤时,会产生较大的瞬时冲击力,这个冲击力可能会导致桩身发生塑性变形,然后通过桩基的变形速度和曲线进行测量,可以获得相关的参考数据,然后分析桩基在接近极限阶段时的工作性能,以获得相关的质量检测数据,以此来计算出桩身的承载能力。
1.3桩基完整性检测
通过桩基完整性检测,能够提前发现存在问题的桩基,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证工程的质量。
1.3.1低应变动测法
低应变动测法通过使桩顶承受激振力量使桩身产生形变,同时还会引发桩体周围土体发生小幅度颤动,这时通过利用仪表对桩顶的震动速率进行记录,然后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桩身完整性相关的数据,并以此数据来判断桩身的完整性。
1.3.2声波透射法
声波透射法是通过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时的声学参数来对混凝土的连续性及断层、蜂窝等缺陷的位置、大小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中主要利用的参数包括超声波传输的速度、频率、振幅及波形。
2工程实例
本文选择某地的一栋高楼为作为研究对象,该建筑檐高39.5,建筑面积9884.2m2,建筑整体采用框剪结构。该建筑的基础设计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承台基础,灌注桩数量达到240根,灌注桩直径为600mm,有效桩长25.5m。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单桩静荷载试验法及低应变反射波法作为桩基的检测方法。
2.1单桩静荷载试验检测
2.1.1选择试验方法
该测试中选择静荷载试验检测作为桩基的检测方法,主要使用一个采用钢槽及锚桩组成的法力系统,并用液压泵对桩顶施加纵向压力作为测试数据。在施压的过程中,利用千斤顶进行配合,不断增加其荷载,同时在千斤顶上安装一个荷载传感器,对千斤顶产生的荷载进行记录。如果桩身发生形变或沉降,传感器能及时对该变化进行记录,以记录的结果作为实验的数据。
2.1.2分级加载
本次试验过程中,分为10个等级对桩身进行加载,每个等级所增加的荷载需保持相同,本试验中每次所增加的荷载值为220KN/m 。
2.1.3形变观测
在每级加载完成后,分别间隔5分钟对桩身的变形进行以此记录,然后每隔30分钟对桩身的数据进行测量并记录,当数据变化趋于平稳时停止观测。
2.1.4沉降标准
针对每隔一小时沉降在0.1mm以内,且连续出现两次时,说明桩基的沉降已经趋于稳定,这时可以进行下一级的荷载测试。
2.1.5终止加载条件
当桩身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值与上级荷载的沉降值差异达到5倍以上时;或者桩基在荷载作用下与上级荷载的沉降值差异达到两倍且桩基经过24小时的加载试验,其沉降仍未达到规定值时,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对桩基进行加载试验。
2.1.6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中使用的是钻孔灌注桩,进行了三组静荷载的试验,符合随机抽检原则检测比例满足规程要求。
2.2低应变检测
在桩身顶端安装一个传感器,在对桩基进行重锤的过程中,桩基动测仪会产生一定的加速信号,这时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桩基的相关数据并显示出来。针对本工程,本次测试的桩基检测数量为48根,检测的数量及比例符合桩基检测规范的要求。对低应变实测所得曲线进行分析,当波速在3700-4000m/s时,波形比较规则,桩底能对超声波进行清晰的反射,测试出桩身并未出现大的缺陷。
篇6
【关键字】建筑工程桩基检测;问题;对策
1.建筑工程桩基检测概述
建筑工程桩基的作用是将上层结构的负荷有效传输到地下深层稳定的土层中去,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物基础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所以桩基在各类住宅、高层建筑、工业厂房、基础设施建设中被大量应用。
桩基检测技术,主要是对桩基自身的完整性及单根桩基的承载力进行检测,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检测得出的结果,完成对整个桩基施工工程的检验并做出评定。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开挖检查、静力试桩、钻芯检测及动力试桩法。其中开挖检查法最为直观、简便,就是对桩基进行开挖,暴露检查。
1.1静力试桩法。
它就是一般所指的单桩竖方向抗压静载实验,这种方法是对桩基的承载力检测中最可靠的评估标准,是目前为止,其他承载力检测法不能完全替代的,具备直观、可靠、科学等优点,在桩基的承载力检测领域应用相当广泛。
1.2钻芯法。
作为微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其具备科学、直观、实用的特点,很适宜在大直径桩基上进行检测。经过大量的实际操作结果表明,在对局部缺陷或处于水平的裂缝进行检测时,钻芯法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就会有所下降。顾名思义,在使用钻芯法进行检测时,首先必要的就是钻取桩基芯样,这样会对桩基工程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局部破坏。
1.3动力试桩法。
其理论基础是以应力波理论与振动理论所构成。同时使用先进的电子仪器、信号处理的相关技术,具体还可分为低应变动力、高应变动力两种检测桩基的方法。它在检测作业时,具有设备轻便、检测快速、成本低廉等优点。其中低应变检测是使用低能量时的瞬间或者稳定状态激振,使桩基在相应弹性范围内产生低幅振动,而后利用相关理论判断桩身缺陷;而高应变检测有凯斯、波形拟合法,两者的过程与所采集信号一样,在应用过程中它们的优缺点相当明显的,前者实时分析,能快速地对所需要检测的数据做出估计,但是会受到凯斯阻尼系数的约制,后者不用依赖凯斯阻尼系数且检测精度非常高,计算过程相比前者较为复杂。
2.建筑工程桩基检测中的问题
2.1硬件参差不齐
存在着部分检测单位办公所在地拥挤、老旧,没有为相关的重要档案资料进行专门存放。在技术机械设备方面,存在着设备的静载实验装备能力已超标,高低应变力检测均应采用科技先进的进口设备,甚至于有的检测单位,连计量器的标定工作都无法定期进行。
2.2内部管理混乱
检测单位缺乏法律、责任意识与观念,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互相制约的监督、管理机制,一些设立了相关机制的单位,但因缺少管理力度,也形同虚设;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持证人员缺乏,无证人员对现场进行检测工作等;不设立专门的档案资料管理地点与专职管理人员,资料混乱,未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一工一档,装订成册。
2.3检测市场不规范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片面压价的现象产生,部分检测单位在工程检测工作中,对现场数据采集不够认真、对数据资料的处理工作草率,甚至冒充专业技术检测人员或负责人的签名、检测单位不具备相关资质、一些地方垄断经营等因素,都极大的影响了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检测工作的质量。
2.4检测结果不精确
通常表现为:应该反映或显示的数据不齐全、数据不准确、得出结论简单或表达不准确、含糊;静载实验内容与执行规范不相符合,原始文件记录潦草、涂改现象严重、检测时间不充分、基准梁柱安装不标准、相关数据曲线手工绘制,误差极大、承载力极限值、基本值判定不准;低应变检测法采集的曲线数据不一致,注意的重点不同,分析研究时采用的相关参数不合理、过于简单、不全面;编制的工程检测方案太简单,对工程检测没有指导作用。
3.建筑工程桩基检测中的应对策略
3.1依据《建筑工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项目所在地桩基检测市场的实际情况与时代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完善,同时对桩基检测单位与桩基检测工作加强管理工作。
3.2积极开展专业检测技术的学习研讨讲座等活动,结合工程项目所在地不同的地质、环境等各类特点,和以往桩基工程施工中的经验教训,开展针对性强的学术研究,同时开展编制适合地方建设发展的相关技术标准,对我国检测行业技术的不足进行适当弥补。与此同时,做好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通过技术研讨与实际应用,促进检测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3.3各级相关主管部门要依法执行,切实做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强制性要求的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落实具体部门,安排专人对其进行负责,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严格实施。对所有桩基工程都要按相关规范进行检测,否则不能进行验收;桩基工程未经或者验收工作不达标的,不能进行上结构继续施工。要求专业检测技术人员熟练掌握相关规定,并坚持实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稳固树立工程项目质量责任的观念。
3.4提升技术人员技术、政治素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检测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工作,以逐步提升检测人员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施工检测规范的培训,强化教育,以提升技术检测人员整体质量、责任意识。
3.5加强内部管理工作。积极推行桩基检测公司的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建立健全检测质量体系,管理工作要切实落实到桩基检测工作的每个环节。从人员、设备、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各方面强化,检测的全过程都分别有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检测工作所得出的结果客观、科学、可靠。
3.6加强规范化建设。在现场检测管理工作中,要根据检测单位实地项目的情况,制定相关检测手册,作为动态实时管理的依据,要求检测单位严格按所制定的手册上的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3.7加大市场管理力度。推行检测单位的审查制度,实行报告制。将扰乱市场秩序、技术水平低的检测单位排除出检测市场。结合有关部门对桩基检测工作中的费用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使检测单位的责任与利益相一致。这样做对于检测单位积累资金、引进人才、对设备更新,提升检测单位的整体水平。
3.8网络化管理。利用高度发展的网络科技,对桩基检测工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使桩基检测工作处于受控制的状态。这项措施的优点是,首先可以实现通过网络对桩基检测信息进行及时,使检测市场公开,引导检测单位有序、公平、合理竞争,其次可以实时公布桩基检测的质量信息,让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桩基质量有所了解,增加公众舆论对于桩基项目检测质量的监督力度。
4.结语:
桩基工程作为当今工程建筑项目中被大量应用的基础形式,其检测技术要求严谨,涉及面广,涵盖岩土力学、振动学科、桩基的基本施工技术及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的学科,桩基检测技术是否能够全面、科学的对桩基的安全、稳定性进行检测,对于建筑物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数字信号处理调制解调TMS320C6701
软件无线电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高速数字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宽带A/D/A变换器尽可能地靠近天线,将电台的各种功能尽量在一个开放性、模块化的平台上由软件来确定和实现。该平台的调制方式、码速率、载波频率、指令数据格式、调制码型等系统工作参数具有完全的可编程性。
传统的卫星测控平台存在着性能不完善,调制方式、副载波、码速率组态不灵活,体积偏大等问题。研制和开发通用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测控平台,通过注入不同的软件,实现对调制载频、调制方式、传输码速率等参数的改变,应用于各种轨道卫星平台的遥测遥控任务。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整个软件无线电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所在。通用平台的灵活性、开妻性、通用性等特点主要是通过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中心通用硬件平台及DSP软件来实现的。经过比较,我们采用TI公司的TMS320C6000系列DSP芯片和匹配的芯片形成一套实时的DSP系统。
图1TMS320C6701结构框图
1软件无线电通用平台的DSP技术
1.1TMS320C6701DSP芯片介绍
TMS320C6701是TI公司的高性能DSP芯片,具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TMS320C6701的主要特点为:
*单指令字长为32位,8个指令组成一个指令包,总字长为256位,引脚与TMS320C6201系列的引脚兼容。
*体系结构采用甚长指令字(VLIW)结构;
*硬件支持IEEE标准的单精度和双精度指令集,支持字节寻址获得8位/16位/32位数据,指令集中有位操作指令(包括位域抽取、设置、清除以及位计数、归一化等);
*1Mb(位)的片内存储空间,其中程序存储空间和数据存储空间各512Kb;
*32b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有52MB的外部存储器寻址能力;
*四通道自加载DMA协处理器,可用于数据的DMA传输;
*16位宿主机接口(HPI);
*两个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s);
*两个32位通用定时器;
*灵活的锁相环路(PLL)时钟产生器,可以对输入时钟进行不同的倍频处理;
*芯片内部有IEEE1149.1标准边界扫描仿真器(JTAG),可用于芯片的自检和开发;
*芯片共352脚采用BGA封装,以获得好的高频电气性能,并使芯片尺寸变小;
*采用0.18μm工艺,则五层金属组成,输入输出接口电压为3.3V,核心电压1.8V(167MHz时为1.9V)。
1.2DSP技术在软件平台中的应用
每套测控平台含双机备份的遥控调制器与遥控解调器,双机分别由独立电源供电。系统总体框图如图2所示。调制器与解调器分别通过不同的RS232串口与遥控处理计算机通信,完成对调制解调器的控制及其带数据的收发。
用户在每次任务前通过控制计算机设置调制方式、调制参数及通信连接方式,并调用算法参数生成程序产生调制器和解调器中算法的预置参数,并在设备初始化时以批数据方式从串口送入DSP芯片,经校验后送FlashROM中。为保证程序传送的可靠性,采用IRQ差错控制方式,DSP每接收一个数据包在存储的同时向计算机回传数据信息,计算机一旦发现数据出错即转入重传方式。参数设置成功后,调制解调器根据协议发送和接收遥控指令,并将工作状态回送遥控处理计算机,同时在遥控前端机面板上显示。
1.3调制器与解调器硬件结构与功能描述
硬件系统以DSP为核心,电路主要由下述模块组成:电源模块、系统时钟及模式设置模块、存储器模块、系统监控模块、与控制计算机通信模块、调制输出模块、B码时钟接收模块和显示控制模块。在解调系统中,除解调输入模块、解密接口模块和显示控制模块外,其余模块均与调制系统一致,如图3所示。
调制器加电时,DSP首先通过外部存储器模块完成自加载。自加载完成后,由DSP主程序对状态显示监控模块进行参数初始化设置。在有调制任务时,首先由控制计算机对DSP进行参数设置(如滤波器参数、调制制式、调制副载频、调制码速率等),然后发调制数据给DSP,由DSP的串行通信口接收数据,在DSP内完成副载频调制;调制数据经DSP串口发送给数模块转换进行数模转换,转换的信号过低通可编程滤波器滤波后输出。解调器的工作过程与上类似,在检测到有已调副载波进入A/D通道时,启动解调模块进行解调,将解调的数据送到控制计算机。
2DSP实现信号调制和解调
2.1信号调制
调制器的设计目标是在可编程的硬件平台上,通过注入不同的算法或执行软件,实现不同载波频率、调制方式、传输速率和码型的多制式的通用型调制器。它将以灵活的重构性支持各种通信发射机的不同需求,更有利于各通信设备的互连互连。考虑到数字直接合成技术具有数控灵活、频率分辨率高、频率切换快、相位可连续线性变化、覆盖带宽大、生成的正弦/余弦信号正交性好等特点,我们的设计方案是以DSPs芯片为内核,采用软件DDS技术,实现高精度、高性能的数字调制器。调制器的总体框图如图4所示。
帧分析在设备初始化时完成程序数据的接收、校验和转发(向FlashROM送)。在正常工作时,从帧数据中分离出调制参数及等调制数据,分别送参数寄存器与数据寄存器。
图5BPSK接收总体框图
在数据格式变换中,完成将输入的数据分别转变为调制参数控制字(如相应调制方式下的频率控制字K、相位控制字φ和副度控制字A)和相应格式的被调制数据,经滚降处理后(对于FSK方式可不用滚降处理)对正弦载波进行调制。
2.2信号解调
对于BPSK接收,我们采用相干解调方式,如图5所示。接收信号经带通采样得到原始信号序列后,首先与本地产生的正弦序列相混频,然后经低通滤波除高频分量,得到其带信号样值序列(正弦序列的频率与相位也由此样值序列获得)。再对基带信号样值序列进行最佳判决点时刻波形估计,估计值送往均衡器做均衡处理,均衡结构再做0、1判决得到最终的解调数据。解调的关键点在于本地载波的同步和符号定时误差的提取。
ASK(FSK)信号的解调方法可分为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两类。由于相干解调的抗干扰能力较强,本方案采用相干解调方式。图6为采用相干解调时,接收端的解调总体方案流程框图。
接收信号首先经低通滤波器,滤除带外噪声(此处的低通滤波器由专用器件设计)。然后经A/D变换,得到样值序列,按照工作的不同阶段,分两路分别与本地相应的相干载波进行解调,主要包括混频和低通滤波两过程。解调后的信号经低通滤波器后,恢复出基带信号。基带信号进行位定时和码元判决,得到最终的解调数据。
图6ASK/FSK相干解调总体流程框图
篇8
1.1设计能力与技术水平欠缺
建筑规划师并没有能够系统化、标准化的掌握绿色建筑规划的知识,往往表现出不能从市场调查——建筑规划——市场运营——建筑施工这一系列进程进行规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都是从国外的现有实例进行引进,而本土化的施工经历非常的少。第二,很多绿色建筑规划师虽然在一些绿色施工技术上有了一点的经验,然而对于“四节一环保”的操作技能细节并未能真正地掌握,而且绿色建筑技术需求从多学科进行归纳,并且需要对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信息技术、节能减排等多方面知识进行充分地了解。第三,目前我国的很多绿色建筑规划院与施工方很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至于很多建筑施工方根本不了解绿色节能知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难进行真正地调整或者是习惯性改善。第四,目前建筑施工在很多不同的专业都进行了区分,整体的协作性和效率性偏低,而且基本是在建筑规划的后期,才会有建筑结构规划和节能设备装置的介入,难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整体规划优化。
1.2相应的经济产业链不完整
虽然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系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在一些技术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特别是在一些新技术研讨方面已经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国建筑行业将这些领先技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却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产业链尚未成熟,而且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具有不同地区的分散性,以至于很多民用建筑的绿色化基本处于难以实施的阶段,那么,绿色建筑基本上成为有钱人的一种“展示”。如何更好地使用建筑节能材料以此降低建筑成本,真正地解决绿色建筑在我国普及所面临的难题。另外,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也势必会带动更多的相关工业的发展,然后目前没有和我国建筑市场相适应的经济工业链。因此,绿色建筑相应的经济产业链不完整严重制约着中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2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2.1总体规划
合理的整体规划已经成为降低建筑能耗的一个非常好的策略。例如,当一栋建筑的一些功能、规模、场地等方面确定之后,这栋建筑的朝向和外形等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对建筑能耗起到较大的影响。而且现在很多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较小,而外部负荷变化较大,起到主要的影响作用。所以,需要在这栋建筑外型设计不断地追求小一些体形系数。这样就可以在建筑的整体规划方面起到很好的节能作用。
2.2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目前,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其中被大家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为太阳能,并且是在实践使用中是最多展示的,太阳能作为一种天然的能源,来历的范畴是十分广泛的,一起太阳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资本,可循环使用是它的最大优势。建筑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太阳能技能所使用的原理为,太阳光的反射设备在有用使用的状态下,给建筑物带来了热量和光照,进而将节省能源的施工技能到达规范。太阳能技能的首要使用形式,充沛的表现了立异的技能与技术在当时的建筑中合理使用的真实写照,一起也是建筑施工的节能技能与现代科技的有用交融。太阳能在建筑业的使用上,能够将不可再生的资本得到节省,让太阳能最大程度上发扬其效用,让当时的建筑中每一项功用都能够有用使用,进而让人类在生活中感受到更优越的生产效劳。
2.3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水资源方面,我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都处于缺水状态,主要由于我国人民对于水资源的浪费较为严重。因此,需要提高建筑物的节水能力。可以讲住宅小区的供水系统分为两套。第一套系统是专供饮用水,其主要用于饮用、煮饭等。该饮用水系统必须要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第二套系统是专供使用水,该系统的水能够循环使用,可以把住户的洗菜、洗衣、雨水等引入到专门的蓄水池内,然后可以进行过滤、净化、去污等,然后再次循环至住户的“使用水管”,这样可以用于供洗车、绿化、冲厕、排污等。如果我国的建筑物安装了两套供水系统,就能够节省大量的用水。
2.4建筑围护结构的改进
一所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好坏会对建筑使用能耗产生较大的影响。最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建筑围护结构中,使用的玻璃面积日益加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进行分析,透明的围护结构虽然能够增加室内采光量,然而也要将玻璃面积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主要是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特别是在夏季,如果过多的太阳照射,室内温度必然升高,那么就无形中加重了空调系统负荷。因此,需要在建筑物的一些外侧透明部位要设置遮阳物,例如卷帘、百叶窗等,以此降低太阳对室内的照射量。所以,从绿色建筑节能角度出发,需要对透明围护结构的面积进行严格的控制。
3结语
篇9
在数据或信号通信网络中,按照一种链路协议的技术要求连接多个数据站的通讯设施,成为数据链路。数据链路一般包括传输的物理媒介、链路通讯协议、相关设备等,但不包括提供数据信号的功能设备和接收数据信号的功能设备。数据链路通常根据不同的用途或特定的需求来研制的,各种数据链路都有其相应的标准与编号,例如美军有link13、link14等多种数据链路。本文提到的数据链简称J链和U链,它是根据我国实际的用途和需求,定义了专用的传输协议,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作战平台,实现紧密的战术链接,组合为完整战术共同体。
2软件概述
2.1总述
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安装在数据链测试系统的计算机系统上,驱动整个测试系统硬件系统,完成对测试工作的控制、数据分析处理、测试结果的判断与显示。为了给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测试系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采用基于图形界面的WindowsXP操作系统。测试软件的开发,利用当今流行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C++6.0编制出一个完全图形化的用户操作界面,设计出操作方便的集成化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2.2功能简介
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与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建立通信。(2)模拟指挥仪系统发送J链和U链的数据链信息;基于VC的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设计文/蔡军本文主要论述了在VC++6.0环境下进行的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设计。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是为测试、验证某电子飞行仪表系统的数据链功能而研制的软件,该软件在某综合测试系统上配套使用,是一款用于模拟大批量数据链信息,并实现与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建立通信的软件。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可完全模拟指挥仪系统发送J和U数据链交联数据信息,并实时接收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对自由文电信息的应答。摘要(3)接收电子飞行仪表系统的自由文电应答信息;(4)打印输出RS422数据的封装结果;(5)多视图方式实现双链多事件型数据界面的切换;(6)通过配置文件一次性装载、修改多批目标数据。
2.3层次划分
分层的设计思想有利于实现设计的模块化,减小模块间的耦合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方便升级维护。从层次结构上讲,整个测试系统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硬件层、硬件接口层以及软件层,从软件设计的角度看,测试系统软件可认为由三部分组成:硬件驱动层、软件支持层和用户应用层。系统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各层功能划分如下:
2.3.1硬件层即为了实现具体测试的各数据采集科和总线接口卡,它们将插在测试主机上,实现测试主机与被测系统的互连和通讯;
2.3.2物理接口层该层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层,主要指主机内插卡提供的可通过ISA或PCI总线访问的板卡上的资源。
2.3.3硬件驱动层提供上层软件访问板卡硬件的方法,是软硬件通讯的桥梁。
2.3.4软件支持层在本系统里包括对硬件访问功能封装的API函数,以及对测试系统软件界面支持的导出类。对于硬件功能封装,也将按照接口统一的理念,比如初始化,中断句柄传递,重置,执行等等,以实现统一的函数调用;对于对测试系统软件界面支持的导出类,主要是为了实现界面增强的功能,使测试界面更加人性化,更直观。动态连接库的设计也是模块化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
2.3.5用户应用层即提供给用户的控制测试流程和观察测试结果的可视化视图界面。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减少误操作以及无效操作,测试系统软件采用了多视图的构架,将视图客户区主要分成两个部分:视图选择按钮和为多视图,每次只有一个视图处于顶层激活状态。测试需求所要的所有功能都是在功能视图中完成,对于J链测试、U链测试等视图采用了基于FormView的视图类,对于测试结果则采用了ListView作为基类,对于帮助文档采用了HtmlView作为基类。多视图的形式解决了为了实现不同需求功能,而测试界面不同的要求,使测试界面更简洁,用户更容易操作,同时也使代码更加模块化。
3软件设计
3.1软件模块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分层的设计思路以保证系统本身的健壮性和有效管理繁杂的测试数据。测试软件具体功能由8个相互联系的模块实现,各模块具体组成和结构如图2所示。
3.2驱动程序模块驱动程序模块通过串口通信控件MSComm控件实现,本模块采用了事件驱动法,主要是考虑MSComm控件在接收到数据事件发生时能及时相应并获取缓冲区中的数据,而且可靠性高。
3.3应用程序类模块在MFC框架里,在工程的其他类实现文件CPP中,只需要利用AfxGetApp()函数就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应用程序入口类指针。
3.4框架类模块在应用程序框架类中管理所有与测试框架有关的东西,包括加载菜单,加载工具栏,加载状态栏,组织多视图等等,同时还将管理中断的传递,以及测试板卡的指针(长整型)。在本测试软件中,主程序采用了MFC生成向导里面的单文档视图结构,为显示测试结果,视图基类为ClistView。不选择多文档视图,是因为在测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刻J链数据发送、U链数据发送,这两者中只能一个处于激活状态,这是由测试需求中测试项目选择决定的,因此就不存在同时开启多个测试界面,用单文档视图结构是适合的。测试系统的菜单采用了动态连接库封装的CpicMenu类,以支持图形化菜单,工具栏为部分菜单功能的映射。在CstatusBar派生类中重载OnCreate函数,创建一个静态文本框用来显示图片,其中风格设置成WS_CHILD|WS_VISIBLE|SS_ICON|SS_CENTERIMAGE,表示静态文本框是子框架、可见、图表显示、图片居中。
3.5文档类模块文档和视图分离是MFC推荐的一种程序结构,在这种结构下,视图类处理跟界面有关的东西,而文档类处理跟存储有关的东西,两者通过GetDocument函数相关联。这样处理给程序编程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这种方法强调了模块化的思想,两个类中分别处理各自的事情,而需要数据交换时再相关,而这种情况往往是打开文档或者保存文档时发生,因此提高了程序的模块化;其次两个类中都有很多各自的支持类和函数,特别是视图类,这样就便于各自编程,而不互相影响,最大方便的实现每个类。在本测试系统中也采取了这种文档视图分离的结构。
3.6视图类模块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将显示界面划分为三块,左1右2,左边加载的是具有Outlook风格的窗口,它可以通过鼠标单击选择右边是J链视图还是U链视图;右边上面是数据输出视图(J链或U链),右边下面是数据输入视图,它显示的电子飞行仪表系统的心跳和自由文电的应答信息。
4主要技术难点
4.1多线程技术数据链测试系统最大可支持的为同时在J链发送200批/400ms,U链发送100批/400ms,二十多个事件型数据不定期的发送,周期数据每批最多有65个字节,事件型数据最多有240个字节。要完成这么大数据量的输出,一般的在定时器里设置400ms时间输出是无法实现该功能的。为此该软件采用了多线程技术,分别创建了J链目标数据输出线程和U链目标数据输出线程,在线程里设置400ms等待时间。
4.2配置文件装载数据链测试系统有空中、水面、陆地、电子战等目标数据,该数据在J链时最多有200批目标,每批目标最多有30多个属性,包括目标编识号、目标属性、目标位置等,如此多的目标完全手动输入的话,测试工作量太大了。为此,该软件建立配置文件,测试人员可以通过修改配置文件,一次性将目标属性全部输入,同时能够将目标属性保存进配置文件,可供下次调用。
4.3数据结果的打印输出为了更好的调试产品软件,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里增加了输出RS422数据的打印显示功能,将已经输出的RS422数据按数据类型打印在TXT文档里,通过比较每个字节数据,可以很好的验证产品软件,协助产品软件自测试和软件排故。
5小结
篇10
关键词:建筑暖通;施工技术;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暖通施工的技术问题
目前建筑暖通施工技术水平不高,已经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没有对供暖管道进行事先调查,并且不能准确把握和设置在堵管道空墙洞时的管道的坡度,管道支架之间的距离和标高偏差明显,使得管道出现局部拱起和下陷的现象;第二,施工测量的技术是针对散热器的支管管道在进行下料的时候对其进行的计算测量,因此就需要使其施工测量技术的标准值与施工后对其进行散热的支管其坡度值保持高度的一致,一旦在这其中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就会使立管和干管两者的对口处产生极严重的误差。另外,未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会审也给暖通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消极影响。
2.建筑暖通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建筑暖通设施是用户在对住房进行选择重点考虑的环节之一,一旦建筑暖通的施工技术水平难以达到技术规定的要求,将会直接造成建筑暖通设施质量的下降甚至不达标,即使对建筑物装修之后,二次返修现象也很难避免。施工技术水平不高会破坏地板表面长期浸泡等多个方面。同时,建筑物的质量也会受到通风设施施工技术的影响。而且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建筑暖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除了保持和追求建筑室内舒适环境之外,也极大的提高了暖通的耗能量,给暖通设施的建设带来巨大压力。然而世界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暖通施工时应该考虑加大对节能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力度。提高建筑暖通的施工技术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规范和不美观的安装,减少暖通设施运行的障碍。并且将节能技术大量应用在暖通施工过程中,也会我国建筑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低碳环保,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筑暖通施工技术的对策与建议
3.1选择合理的采暖方式
目前比较流行的采暖方式是水暖,与电暖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水暖是利用地面辐射来达到采暖目的的,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地面盘管,利用循环流动在管道里的热水对地面辐射层中的热媒进行均匀加热,从而加热地面,并且根据地面自身所储藏的热量会不断向上辐射的规律进行下到上的传导,提高室内的温度,达到取暖的目的。热量并不是一直保留在室内的,会不断地散发到室外,损失掉部分热量,所以利用地板采暖的方式并不适合内保温的建筑物。而外保温则在本质上和散热器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地区、舒适度不同的地区,所需要的地板采暖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温度较低的东北地区,增加地板表面的温度十分必要,这样可以保证采暖的热损失达到相关技术要求。
3.2加强对管线工程的综合设计
不同性能的管道,用途也会有所不同,必须严格对管道进行仔细选择。给水管道一般会分为生活和消防用水两部分,而生活污水以及废水等其他排水将会纳入排水管道的管理范畴。热力管道,不仅包括热水供应和采暖,还包括处理空气设备的空调所需的热水和蒸汽。而对于空气管道来说,则包括空调系统中的各类风管、通风工程、某些生产设备所需的压缩空气管。一旦对管道选择不准确,将会直接影响管线工程的设计,降低施工技术水平。因此,必须对管道进行仔细分类,并对各专业的管线进行合理布置,扩展建筑物的使用空间,为日后的暖通施工奠定基础。
3.3提高对暖通设备的安装水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暖通设备噪声超标的现象无处不在,处理噪声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暖通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和舒适,而过高的设备噪声则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暖通设施中,噪声最容易产生的时间便是在运转空调末端设备的时候。风机盘管技术起步比较早,所制成的产品噪声指数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大风量空调机组所产生的噪声却远远超出规定指标,必须进行隔离。施工人员应该及时开箱检查空调设备,在没有对大风量空调组进行安装之前,可以事先进行通电试运行,如果噪声出现超标现象应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换和退货,也可以对该大风量组进行修改和完善,采取消声措施,减少甚至避免后期调试阶段出现返工修复的情况。
3.4建筑暖通进行节能施工
空调水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区,分别是高区、中区和低区。水热交换器设在中高区,并且设置低中区的运行压力时可以小于1MPa,这样的空调水系统可以极大的减少初期对暖通的投入成本。空调箱一般从上面进和出,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送风量,同时降低风机动力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量。对空调进行安装时,应该对冷热水立管和空调箱进行分别配备,在它们中在设置独立的采暖系统,以便能够进行独立调节,保持负荷平衡,减轻空调的工作压力。
3.5建筑暖通的节能施工技术
为顺应时展的需要,建筑暖通施工必须落实好相关节能工作。为此,本文建议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控:一是把空调的水系统划分成三大区,即高区、中区、低区,其中高/中区设水热交换器,中/低区设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建筑工程中的暖通施工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暖通施工的技术为给人们创造出了一个良好而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升,暖通的施工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美观性。在暖通的施工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材料的问题、技术施工的问题与缺乏一定的图纸会审工作等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这些方面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且我们还要不断的使施工人员对于质量的意识有所提升,还要在暖通的施工中融入一定的节能元素,从而才能够保证暖通施工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勇.浅谈建筑暖通空调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有效对策[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
[2]张鹏.论民用建筑暖通工程施工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
[3]袁静敏,高东锋.民用内建筑暖通工程施工技术[J].电子制作,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