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0: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戏曲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戏曲文化论文

篇1

戏曲茶楼在性质上属于茶楼或茶馆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民间的戏曲文化与茶文化结合起来,让客人在饮茶的同时欣赏戏曲表演,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在宋代,民间艺术就进入了茶馆,有艺人、艺伎在茶馆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叶以后,说唱艺术已经成为茶馆的一项主营业务。但是在这一时期,此类茶馆的主营业务依然是饮茶,只收茶和茶点的钱,戏曲虽然在茶馆兴盛,但也不过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和茶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园、茶馆成了戏园的代名词,是人们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当时有许多名伶在茶馆献艺,吸引了众多茶客和票友,如在当时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市,就有着许多茶园以戏曲表演为主。此时这些茶馆的主营业务已经不再是茶,而是戏曲大餐了。当代,“戏曲茶楼”或“戏曲茶馆”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目了然地揭示出这一类型的茶馆是以戏曲表演为主体、饮茶为辅助的。茶客来到戏曲茶楼不为饮茶,不为谈事,只是为了在此听上几段自己喜爱的戏曲。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之余,必定会寻求精神家园的满足。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积淀,在民间拥有着一大批忠实的观众。在河南本土,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常常能听到一些戏迷饶有兴致地在农家小院或者公园唱着戏曲,且周围必定会有许多人观看聆听。这也就说明了传统地方戏曲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强大的市场。然而,城市不比农村可以接连好几天在一个空旷的地方搭台唱大戏,加之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活节奏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戏迷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来观看戏曲表演。所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茶座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城市中应运而生,满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开辟了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而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戏曲大省的省会当然不会例外。郑州市与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相比,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戏曲资源优势,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适合开设戏曲茶楼的城市。首先,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处于中原的核心地带,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郑州市拥有丰富的剧种,数十种河南地方戏、豫剧的五大流派及其几大调都在郑州汇聚,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码头”。再次,郑州市是河南省剧团和专业演员最多的城市,它拥有省市级豫剧团和曲剧团共七个,公立的戏曲学校两个,专业戏曲演员众多。最后,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是旅客们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方便吸引热爱河南地方戏曲的外地人来到郑州感受本地的戏曲文化,加之郑州本地也有众多戏曲爱好者,使得郑州戏曲茶楼有着相对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这一点也是众多优势中最为重要的。据调查所知,郑州市第一家戏曲茶楼于1993年由一位台湾同胞开设于二七广场附近的大同宾馆,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几个月,但它标志着郑州市的戏曲茶楼进入了开始阶段。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之间的七八年时间是郑州市戏曲茶楼最为兴盛的时期,先后有近百家戏曲茶楼在郑州市开设,而在2000年时,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几年戏曲茶楼却趋于平淡,不少茶楼关门歇业,还有一些在继续维持,但也只是惨淡经营,形式不容乐观。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郑州的戏曲茶楼有着令人欣慰的发展前景。因为戏曲茶楼已经在郑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展示河南戏曲文化一个重要的窗口,具有坚韧的生命力。据统计,目前郑州现存的戏曲茶楼有三十家左右。其中高档的约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的繁华地段;中低档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区和惠济区这些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高档和中低档戏曲茶楼在受众群体、内外部设置、演员、演出形态、消费形式、消费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高档的戏曲茶楼定位较高,茶客的经济实力较强,所以要选择繁华地段,打造优雅环境,这必然也导致其成为高消费场所,进而对演员的个人素养和唱功也会有较高要求,而中低档的与高档的相比就有着较大反差。郑州市戏曲茶楼主要的营业时间是晚上,而白天则处于歇业状态,这是因为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们晚饭后在此得以缓解、释放。

二、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价值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第一,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代替剧场或剧院成为外来人士欣赏河南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豫剧在全国是第一大地方剧种,南到台湾,西到,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无疑是河南地方戏曲的骄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戏歌《烩面好吃豫剧好听》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词:“没看过豫剧你不能算到过河南,没吃过烩面你不能算来过中原。”在现今旅游业兴盛的形势下,拥有着豫剧和烩面两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的郑州,对外来游客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由于当今剧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其定时定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外来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戏曲茶楼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由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失。来河南旅游的人们,为了欣赏最精湛的豫剧,感受河南地方戏曲的魅力,最好的选择场所就是郑州的戏曲茶楼。第五,有利于借助戏曲向大众传播重情重义、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常识。俗语有云:“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中原戏曲诞生于民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所蕴含的惩恶扬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体现着中原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群体性格。河南戏曲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古装戏,都以历史题材居多。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戏曲在郑州市的戏曲茶楼长期上演,使人听后酣畅淋漓,有着自己的善恶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

篇2

地域文化与戏曲的创生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山水阻隔,往来不便,古代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很大,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这在方言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同一个县的方言往往有许多种,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使戏曲的创生和发展与地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戏曲创生之时的宋金之世,我国处于南北分治状态,加之戏曲创生于民间,因此,建立在各地方言和乐曲基础之上的戏曲,一开始就是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土壤的。元代文人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指出,南戏之创生与南方方言关系密切。徐渭《南词叙录》在论及南戏及北杂剧之创生时也指出:“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

戏曲的发展也得力于地域文化。明代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特别是昆腔传奇造成了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次辉煌,而昆腔传奇的发生发展与南方――特别是江浙的山川风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地方化”一直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指向,戏曲的“全国化”通常以“地方化”为基础和途径的,没有“地方化”也就不会有“全国化”。目前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许多地方戏也正是这样形成的。如昆腔原为南戏流播到昆山与当地的语言、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后来成为辐射到全国的“国剧”、“官腔”,形成了包容丰富的“昆腔腔系”,孔尚任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可见其流播广远。昆山腔的“全国化”又是以“地方化”为基础的。例如,至今尚存的南昆、北昆、永昆和湘昆都是昆山腔流经这些地区,吸收当地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昆腔支派。这些支派吸取了当地地域文化的养分,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段,因而“声各小变,腔调略同”(王骥德《曲律》),以其同中有异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地域的广大观众。

地域文化的主导成分其实就是民间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养育了古老的戏曲。戏曲与地域文化――亦即民间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世界戏剧史上是并不多见的。古希腊戏剧诞生在雅典城邦,雅典城邦范围很小,几乎不存在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古希腊戏剧是由当时的雅典政府和部分权贵、富人所主导的,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因此,古希腊戏剧多描写国王和天神,对地域文化少有依赖,她从诞生到消亡根本就不存在地域特色和地方剧种问题。作为西方戏剧的源头,古希腊戏剧的“一体化”特色对后世的欧美戏剧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印度幅员辽阔,有种族博物馆和语言博物馆之称,种族众多和语言复杂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一大突出特点。印度现有一百多个民族和565个列表部落,有179种语言和544种方言。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很大是古代印度的一大特点,地域文化对印度文化――尤其是俗文化建构的影响当远远大于我国。然而,由于梵剧是属于古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的艺术,主要服务于宫廷,其作者大多是宫廷文学侍从或皇室成员,主要采用婆罗门所使用的“雅语”――梵语,只有卑贱者和女性角色才使用“俗语”(亦即方言,主要由女性演唱的插曲――“达鲁瓦”也使用俗语)。梵语是贵族语言,普通民众不但不使用,而且是听不懂的。因此,梵剧与地域文化有关系,但远不像戏曲与地域文化那样密切。公元9世纪以后,印度的俗语戏剧兴起,梵剧就迅速衰落了。

古代戏曲以地域文化为土壤的生长条件和环境决定了她多样化的形态和风格。

地域文化与戏曲的形态和风格

地方剧种众多是戏曲的一大特色,祖国不同的山川风物养育了不同的地方戏,不同的地方戏满足不同地域观众的审美期待,正是这些有同有异的审美情趣铸成了戏曲大家族“和而不同”――一体化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品格。

祖国大家庭的众多地方戏都是华夏文化之树上的果实,因此,尽管成员众多,长幼有别,雅俗有差,但都具有“一体化”特征。古老的南戏和近百年才问世的地方戏、高原上的藏戏和海岛台湾的歌仔戏,都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点。但戏曲对于世界剧坛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形态、风格的多样性,而不在其“一体化”程度。“一体化”程度高是西方戏剧之长,地方剧种众多则是我国戏曲的独特之处。

宋元戏曲有南戏和北杂剧之分,明清以降,众多地方声腔逐渐成为剧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南腔北调”争奇斗艳。“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Q,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在地方戏普遍兴起的同时,由地方化到全国化又日渐成为戏曲发展的重要指向。

就古代戏曲而言,南戏、杂剧、传奇大体上都属于“曲牌联套体”,但这是三种不同形态的戏曲样式,在文本体制、音乐体制、角色体制和搬演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同属于杂剧的元杂剧和明清杂剧也有很大差别。元杂剧用北曲,而明清杂剧则既用北曲,也用南曲。元杂剧以一本四折一楔子为常格,但明清杂剧长的有十来折(有的也以“出”名之),短的仅一折。清代同治、光绪以降主导戏曲舞台的“花部”诸腔多采用“板式变化体”,其形态、风格又与“曲牌联套体”戏曲颇不相同。譬如,“曲牌联套体”的戏曲创作须“凛遵曲谱”、“恪守词韵”,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很高,而“板式变化体”戏曲的剧本创作则不再守“套有定牌,牌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曲律,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大为降低,但京剧等剧种的表演程式化程度越来越高,表演技艺也越来越繁难,同样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有的植根于民间歌舞,故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有的则植根于民间说唱艺术,故以“说”和“做”为特色。在角色体制上,有的以生、旦为主,有的以旦、末为主,有的以净、丑为主;在伴奏乐器上,有的以“弦”为主,有的以“管”为主,有的不用弦管而用锣鼓和人声烘托。

剧种众多、地方特色鲜明也是现当代戏曲的一大特色。据统计,我国当代曾经拥有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多数省份有多个地方戏剧种,地方戏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资源,有许多地方戏堪称当地的“名片”,她集中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智慧,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容。这种情况在当代世界戏剧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戏曲地方特色的形成,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宋元戏曲分为南、北二脉,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冲突是密切相关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于乡野、长于民间的戏曲与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明代学人即已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王世贞曾指出:“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虽本才情,务谐俚俗。譬之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王骥德也说:“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画地而知也。”张琦曰:“心感物而成声,声逐方而生变,音之所以分南北也。”南、北戏曲是两大剧种体系,其中包含着多个地方剧种,这些同属一个“体系”的不同剧种,在形态与风格上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例如,同属于南方戏曲的越剧、婺剧就风格迥异,同属于北方戏曲的晋剧、秦腔又大不相同。

戏曲剧种纷纭不类,一体而万殊,正是由于“声逐方而生变”――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与方言关系密切的地方声腔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换言之,地方戏争奇斗艳正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在戏曲舞台上的反映。民情风俗是不同戏曲声腔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它赋予戏曲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

地域性与戏曲的艺术生命力

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任何一个剧种都是有其地域属性的,即使是全国性的大剧种也是如此。例如,昆曲的“出生地”是昆山,京剧的“出生地”是北京(北平)。因此,戏曲的地域性特征是其民族性的具体呈现,取消或抹杀了戏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否定了戏曲的民族性。戏曲的地域性也是其艺术个性的具体呈现,越是艺术表现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剧种,其地域性特征也就越鲜明。因此,戏曲的地域性又是其艺术魅力之源,取消了戏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取消了剧种的艺术个性,等于扼杀了戏曲的艺术生命。

然而,有论者认为,戏曲的地域性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产物,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古老的戏曲之所以表现出严重的不适,正是因为这种只能蛰伏于一隅的乡土艺术与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现代化“语境”格格不入。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是“超越国界”的“都市戏剧”,而不是“行之不远”的“乡土戏剧”。这些论者以为,戏曲的出路在于:抛弃地域性和乡土气息,向西方的音乐剧“靠拢”,追步“都市情味”。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实对当代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传统的艺术面临严峻的考验。当代戏曲发展应充分注意这一“当代语境”,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空前便利,大胆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艺术资源,丰富戏曲的表现手段,建构具有现代品格和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符号体系,增强戏曲的辐射力,让古老的戏曲焕发青春,走向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抛弃戏曲的地域性特征和乡土情味为代价。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矛盾的。恰恰相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反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在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物质满足的是人们的生理需求,这种需求是大体相似的,而文化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个性化的,因而也是千差万别的。文化越是具有多样性,人们的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就越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经济全球化的目标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更是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一个重要前提。如果文化的多样性被取消,人们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发展,而只能是日渐灭失,这岂不是开历史的倒车?

社会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与审美上的乡土情味也未必就是水火不容的。恰恰相反,都市里的人更渴望乡村的恬静与淳朴,更需要在“乡下人”这面镜子前面去认识自己,寻找自信心和优越感。可见,“都市情味”与乡土气息并不是对立的,可以说,乡土气息也是“都市情味”的重要构成。这正是北宋都城的杂剧演出以取笑乡下人的段子“杂班”压轴,当今赵本山“土里土气”的小品十分火爆的真正原因。有理由相信:都市化程度越高,带有乡土气息的艺术品有可能越受青睐。这就像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旧时代的艺术创造反而因时光流逝而呈现出不可替代、难以重复的“古雅”之价值一样。

篇3

作者:阴赵丹 王立 单位:大学政法学院助教

藏区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颇具民族特色,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带来的现实功用较高,直接效益较强。藏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兼容发展的宗教文化等,均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与认同。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外来文化所带来的效益日益明显。由此,人们在文化价值的认定、取舍上可能会产生差异甚至出现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分歧,就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对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盲目继承,割裂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历史。藏族的音乐舞蹈充满魅力,独具特色;藏区的建筑艺术精雕细琢,举世无双;藏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与此同时,藏族传统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也包含着与当今时代不相符、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落后内容。例如迷信,蛊惑人心,腐蚀人们思想,阻碍科学的传播,诱使一些无知者触犯法律,严重阻碍了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对待外来文化,缺乏包容地一味排斥,或不经过滤地盲目接纳。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一样,逐步步入全球一体化,在坚持民族传统的同时,一定要汲取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毫不接触外来文明,从不吸取外来养分的民族文化终将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当然,简单地盲目接纳一切文化也会对本民族文化造成冲击与困扰。因此,不论是对外来文化的简单排斥还是盲目接纳,都会影响藏区文化的健康发展。显然,不分精华与糟粕地简单继承藏区文化,会使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割裂传统文化历史而进行所谓的创新,也只能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走向衰退,同时也会对藏区稳定与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文化建设相对滞后。1.文化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藏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而对文化事业投入明显不足。藏区的多个区、县没有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和活动中心,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特别是在一些农牧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2.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民族地区很多都是贫困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导致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比例偏低,也使得大量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广大偏远地区民众读书看报难、收听广播难、收看电视难、看戏看电影难等问题较为突出。3.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藏区,不论是市场型文化产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产业,均未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模式。文化产业的技术结构不合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文化与科技未能深度融合,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仅处于起步阶段,质量也有待提高。在总体上未能形成各类型文化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利格局。4.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指其蕴涵的深刻价值与情感内涵,即该品牌所凝炼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情感诉求等精神方面的象征。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决定着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布达拉宫,早在1994年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已经成为自治区的名片。但是,除布达拉宫以外的其他标志性建筑、特色文化类型等,由于地理位置分散、内涵单一,并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文化。

继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应当对藏区自然与人文生态地区进行重点保护,加强对历史遗迹及文物的保护与维修,使藏区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良好地留存与继承。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藏区民俗文化、藏族民间音乐舞蹈、藏族绘画技艺、藏族传统体育、藏医药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当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当以保护为主,同时加以合理利用、不断发展,最终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开发和科学利用的管理平台。其次,要重视藏民族传统节日和优良习俗的影响作用,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去发展并创新富有藏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藏区传统风俗习惯受到人民的普遍尊重,藏族群众每年都会以传统方式欢度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朝山节、雪顿节、沐浴节、望果节、仙女节等。在节庆活动中,城乡居民均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进行艺术表演,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和优良习俗的影响作用,加强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加大基层文化建设投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于投入不足,藏区存在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状况,因此必须加强文化产业投入,形成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例如,设立并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电视台、报刊社等基础设施。当然,藏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首先必须符合我国各项基本法律,同时还应当符合藏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和风俗习惯。应当对藏区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利用宣传、旅游等各种平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促进藏区社会和谐安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尤其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在党和国家的扶持帮助下,在藏区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藏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由政府主导,将文化产业纳入到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

政府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把文化建设纳入到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同时培养和壮大藏族文化艺术人才的队伍,繁荣传统民间文艺的创作。最终将把振兴藏区经济与发展藏区文化相结合,使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其次,将文化与旅游“联姻”,形成“形神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藏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其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也颇具特色,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拓展藏区的独特文化魅力,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使藏区文化通过旅游这一桥梁传遍全国、走向世界,形成藏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文化对人类具有塑造功能。在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各民族文化都被带入全面的交往之中,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藏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是传统与现代并重,继承与创新并重,做到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因地制宜、富有特色。这样,必然会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必然会提升我国文化事业的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必然会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稳定。

篇4

论文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关注并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对中国相对落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影响和冲击。对各种影响和冲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对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选择方向。

一、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己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据报道,英国文化产业2007年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一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产业,在国际上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据总消费额的30%以上。在开放条件下,扩一大文化市场的准人,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进人中国市场,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文化市场的规则仍然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中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幼稚产业和弱小产业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总体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是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关注并进人中国文化市场,推销其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这种冲击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既是深刻的,也是现实的。因此,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在必行。

二、国外强势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和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而中国则属于弱势产业、在这种强弱分明的态势下,国外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有哪些影响和冲击呢?

一首先,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文化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使传统上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产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类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它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方式,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市场化。”阴文化发展一旦产业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独有的资源不再是中华民族所独有,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以其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被全世界分享,满足着世界人民的文化消费。这是开放条件下中国文化资源开放带给世界的积极的一面。然而,文化资源的开放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加剧了文化资源争夺,强化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过去,人们经常认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文化资源是无限的,但是在今天,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认识。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空前膨胀,它在把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引向虚拟空间、虚拟人物的时候,也把它的生产空间拓展到了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利用他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创造木国的文化产业利润。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支持下,从技术角度讲,它对一国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几乎趋于完美的境界,而对于该国的文化产业落后、经济和技术实力差的文化生产单位来说,对同一素材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产几乎成为不可能,因为消费者旱已经认同了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品,由此引发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和对文化资源的争夺。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产业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选取的题材就可能不同,对同一题材利用的角度往往不间,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欧美文化市场对阿拉伯文学的消费为例,欧美文化市场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下,对第三世界文化的消费呈增长趋势。在对阿拉伯文化的消费土,有两类作品特别受西方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一类是有争议的作家和遭查禁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旦到了西方就大受欢迎,有的甚至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另一类是表现阿拉伯社会的封闭性特征,描绘阿拉伯社会的愚昧落后、野蛮荒诞的风俗和日常生活图景的作品。从这一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背景和需求的不同,不同国家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角度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文化市场的控制力,使得以它们为主体的标准成为世界性的标准,表现出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单一性机制,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的文化资源,从自己的角度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在世界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作品必然会很快传送回文化资源的所属国,进而对所属国的文化产品生产产生负面的诱导,威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种由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控制的对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单一性的消费倾向,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中国的文化市场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然要履行相关规则的要求和承诺,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必然贯通,文化产品进出口的审批权将逐步放宽,进出口手续也会简化,中国文化市场将面向世界各地的文化产业集团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国外文化产品将大规模进人中国,文化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下降,虽然广大消费者作为直接消费者会从中受益,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新兴产业的中国文化产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文化产业活动领域和文化产品交换场所的文化市场也面临着被冲击和侵占的可能。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群体规模庞大。中国本土有12亿人口,海外还有7000多万华人,对作为以传播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文化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华语市场。国外文化资本绝不会放过这一巨大的文化产品市场。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中,中国文化产业虽然有着地缘优势,但是却有着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劣势。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选择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的手段来保护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要避免这一冲突的根本办法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的游戏规则,营造适合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适合于其生长的沃土和起飞的平台。

1.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经济的发展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满足程度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发展中国经济,才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人,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居民文化产品需求和消费水平,进而使文化产品的需求成为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拉动力。“文化经济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成熟的高级阶段。这首先表现在它吸收和利用了先前的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一切有益的成果和条件,从而最适宜人类生存和全面发展;还表现在文化经济代表了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力。”将文化产业当做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经济发展必将实现双赢。

2.以市场为中心,塑造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只有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内文化市场中生存,才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立足。因此在文化市场中,政府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退出竞争性行业,同时避免使用垄断性的保护政策,让企业在公开、平等、公正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展示自己的经营能力和企业形象。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篇5

作者:包兰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直接和单纯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显得曲折、隐讳和复杂。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增强高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高校完成教育任务,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非常强烈、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环境的美,主要是指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充分表现着历史发展的趋向,在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主要表现为: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校园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同步的文化转型过程,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直接;师生对高校和专业的选择与要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实际。如何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并迎接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面临的校园外部环境。要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需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重视高校师生思想环境美的建设。要提倡一种校园精神。“一所学校所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它的精神,它的思想感情和素质。学校的精神反映了它的老师、学生、家长、社会和国家的状况。”例如,我国抗日军政大学的抗大精神,“五四”以来的北大精神,“红色工程师摇篮”的清华园精神等等,这些高校的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在办学的实践中培植和提炼出来的校园群体意识,不但反映了学校的特点,而且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奋斗方向。在这种校园精神鼓舞下的师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驱动,增强了努力工作和学习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学校,不但能为社会、为国家造就无数的优秀人才,而且在社会上也最有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辩别力。”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很明显,只有专业知识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辩别力。即在大学教育中,构建学生完善的人格修养,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种文化便有着一种自己的价值取舍标准,有着实现其价值的特殊方式和途径。受教育者在科学、正确价值观的支配下,才能坚持为社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人才。形成和谐奋进的舆论环境,提高高校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学校之间的竞争力。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并且对人的性格产生作用。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够表现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积极进取的倾向。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形成健康、正确的思想氛围,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共同奋进,为提高人的素质起潜移默化作用。在正确舆论的导向下,一所大学在教学质量、学术水平方面出类拔萃,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竞争中,保持自己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高校中的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校园内部环境有关专家指出,当今中国高教体制核心的变革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位制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构筑起我国教育事业完整的总体框架;学校与企业结合,参与开发与经营,使高校的内部结构,教师队伍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上文、理、工互相依托,互为背景,给学术研究、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打开了全新的境界。要跟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校必须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搞好教育环境美的建设。形成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一方面是学生来源的竞争,而更重要的一面是教师队伍的竞争。由于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和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高校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基础和条件十分必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除了改善教学设备和科研手段外,更主要的是努力改善人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在高校范围内形成团结、民主、开放、宽容、活跃的学术科研氛围。增强服务意识,为师生疏导轻松、愉快的工作、学习环境。社会上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处于人与人,人与物,包括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之中。而在这些关系之中,人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的。增强服务意识,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最佳的文化心态。高校的教育风格和管理模式作为一项教育系统工程,可以通过热情、文明、科学的服务方式来体现。在体现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让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融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现解;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温暖,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理智的满足与合理的补偿。由此,高校的教育目的和管理目标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中,在师生轻松、愉快的工作学习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落实。“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新时期教育工作改革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教育不单是上层建筑,通过劳动力和再生产,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转变教育观念,创建适合于教育发展的校园社会经济环境,让高等教育通过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直接或间接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本质得到具体的表现。在高校的实际办学过程中,高校的发展规模、教育体制、教学内容等,要从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优化教育结构,完善办学模式。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突出高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同时,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做好教学科研和改善办学条件,多途径创收,逐步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关系。让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激烈竞争中,以良好的教育环境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之中,朱光潜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人对环境的反映包括两种因素,它一方面受认识(知觉、记忆、思维)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受本能(身体组织中由人类长久经验积累下来的一些定型的反映方式)的推动。认识来自环境,它是对客观世界必然规律的认识;本能来自有机体的身体组织,表现为情感、情绪、愿望等。”反映或行动都有一个改变环境的目的,目标是“可能的”与“可愿望的”两项的融合。“可能的”是由认识(即对客观世界必然规律的认识)判定的,“可愿望的”是由本能(适合主体身体组织中定型反映方式的)决定的。可以说环境对人的认识作用和影响作用是十分强烈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1.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SystemEquiqmentsandPowerE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FACTS的核心装置之一——ASVC的研究现状

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

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3)DFACTS的研究态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超级秘书网

3.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

篇7

【论文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符合性测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外部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纳税资料系统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现象,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源管理、日常检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一.理性思维,讲求实效

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形成的规则,而不是对人们自觉形成的纳税习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属于习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征税权凌驾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之上,是对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税法属于侵权规范。征纳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对立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并不存在。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它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明确而肯一定,不允许任何人或机关随意改变或违反。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税法的强制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诸法律中,其力度仅次于刑法,这与义务性法规的特点相一致。从税法的角度看,纳税人以尽义务为主。并不是指税法没有规定纳税人的权利,而是说纳税人的权利是建立在其纳税义务的基础之上是从属性的。并且这些权利从总体上看不是纳税人的实体权利,而是纳税人的程序性权利。例如,纳税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有依法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等。但这些权利都是以履行纳税义务为前提派生出来的,从根本上也是为履行纳税义务服务的。

由此可见,征纳税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勿庸讳言,纳税人进行的税务委托、税牧筹划等都是为了寻求最小合理纳税的帮助。而征纳双方的经济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按照约翰·纳什的“零和博弈”理论,谁获得的信息更客观,谁将会更有利。对税收征管而言,尽管存在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税依据,对税法内容理解上的差异。但税法信息是公开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纳税人对自身组织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远高于税务机关。所以说,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还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所谓的税收的经济观,就是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正是为了获取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使税收工作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而展开的。由于税法的特点,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理性地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纳税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理论先行,方法科学

究竟怎样进行科学的纳税评估,用什么样理论作指导,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现行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在这方面的理论阐述是不充分的。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济已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其理论体系已被我国政府采纳。这也是中国人世承诺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国的有关组织,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因此,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是完备的,其理论是先进的,其方法是科学的。税务部门正在逐步借鉴、采纳政府审计中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税收工作服务。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约谈制,就是审计中的符合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符合性测试程序是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再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就是审计中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两部分:(1)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2)对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应用的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这一类审计程序是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否公允的证据。可以说,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

如果我们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高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为最低。而控制风险越低,我们就可以执行越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内部控制为低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很高,那么,我们只有依靠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才能控制检查风险处于低水平。可以看出,无效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我们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具体到纳税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应是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内部的控制程序。如果生产经营内部控制程序不值得信赖,那么,我们将无法从纳税人提供的经济资料中获得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纳税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更是无从谈起。纳税评估这项工作就会流丁形式。所以说,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指标的计算上。关键在于取得客观真实的原始资料。计算机学上有一句名言: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由于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有着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内容也较多,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于获取企业经济信息的方法,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历史,仍然以审计为例:从1844年到20世纪初,审计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从20世纪初到1933年,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抽样审计方法得到普遍运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理论及方法发展演变的脉络,对我们税收工作,其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应由理论指导着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机关是要讲求效能的,方法科学是很重要的。

三、知行合一行重于知

税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体现着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马克思说,税收官后面紧紧跟着吓人的法官。税务人员肩负着使命是很重要的。同时,社会对税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权力和义务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税务机关是所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中专业性较强的一个机关,它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尚没有哪部部门法像税法那样包含着内容那么多。税法的执法力度仅次于刑法。它要求税务人员既要精通税法,又要精通会计财务理论,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亦不能妄自菲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断完善,国际上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被我国大量吸收采纳。如,从1993年的会计“接轨”、“两则”的颁布,到2005年《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目前,、财政部已经并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非货币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存货”、“固定资产”、“中期财务报告”等。可以说,这些准则的内容就是我们税务工作的对象。不精通这些知识,如何工作。例如“财务失败预警系统”概念的引入,对于我们快速诊断企业的经济状况大有裨益。而运用多变的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型函数公式,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更具实用价值。最初的“Z计分模型”,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界.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算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Z--判别函数值;XI一一(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一(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X5一一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若z值小于1.8l,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阿尔曼称之为灰色地带。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是极不稳定的。为了动态管理税源,快速获得企业量化的总体经济状况,对重点税源企业有必要进行Z值的排序。

我们要更加重视总预算的作用。现行纳税评估办法中的主要指标所需信息,多取之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等这些信息反映的都是企业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形。而纳税评估的主要作用是面向未来的,是有预测性的。总预算是指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它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其反映的经济信息,对于纳税评估来说,意义更大。

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要注意可持续增长率这个问题。可持续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4项财务比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的高低是财务政策选择问题,取决于决策人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的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因此,实际上一个理智的企业在增长率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尤其是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

财务会计和税法体现着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立一定时期由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财务会计原则和税收法规的本质差别在于确认收入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备,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对取自纳税人的财务指标,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有些财务指标是不能直接运用的。广大税务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国家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于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制度需要人去执行、去落实。对于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我认为以管理科室为主,综合科室、征收申报大厅为辅的管理方式较好。其理由有三:第一对纳税人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情况的详尽了解,非管理科室的人员莫属。第二在纳税评估工作的执行中,对一些适用法规,政策的确认上,评估指标的具体含义、计算及一些具体实务的协调沟通上,综合科室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来。而综合科室的职责也在于此。第三,征收申报大厅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其掌握的征管信息是比较充分的,如果它的作用能够确实发挥出来,对纳税评估工作是有很大支持作用的。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调账问题是很重要的。账务调整,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根据审查结果,正确及时地调整账务,既可防止明补暗退,又可避免重复征税。但账务调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综合科室的专门人员来做。管理科室的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出台,对于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8

关键词:道教文化;李渔;戏曲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036-03

道教文化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百戏,像曼延之戏里的“转石成雷”表演就借鉴了道教中的“雷法”;道情戏与道教的关系已是人们熟知的事实;绵延数代、常演不衰的神仙剧更是一个典型例证。众多戏曲作家的生平活动、戏曲剧本中的仙道情节、戏曲演唱采用的道教音乐,则表明道教文化对传统戏曲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内在影响。

李渔在清初的戏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自养戏班,四处演出,而且有系统的戏曲理论总结。长期以来,学界对李渔戏曲活动的研究集中在他的理论体系和创作、演出行为方面,而没有注意到道教文化对其戏曲活动的内在影响,这似乎是一个疏漏。从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互动演化进程来看,明清时期,道教在社会上层的影响逐渐衰弱,而在民间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神仙剧、劝善书广泛流传,阴骘观念渗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众多戏曲中都出现了因果报应、积善功者得阴助的情节,如《琵琶记》等,清初传奇的绝唱《长生殿》与《桃花扇》也都有成仙入道的情节。这种文化氛围对李渔的潜在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道教文化思想不仅在其对戏曲理论的阐发中时有体现,也反映在他对戏曲中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细致爬梳史料、解读其戏曲文本,分析道教文化思想对李渔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有何影响,由此思考清初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作家生存的复杂状态。为了阐明这些,具体论述将围绕李渔的生平活动、宗教态度、与同时期戏曲家的交往,其戏曲文本的情节结构分析及演出情况等方面详细展开。

中国古代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梨园行业的保护神是二郎神,这是道教里一个并不起眼的俗神。李渔《比目鱼》传奇写道:“凡有一教,就有一教的宗主。二郎神是做戏的祖宗,就像儒家的孔夫子,释家的如来佛,道家的李老君。我们这位先师极是灵显,又极是操切,不像儒释道的教主,都有涵养,不记人的小过。凡是同班里面有些暗昧不明之事,他就会觉察出来,大则降灾降祸,小则生病生疮。你们都要紧记在心,切不可犯他的忌讳!”①(注:《李渔全集》(第五卷)《笠翁传奇十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李渔对行业禁忌的强调,固然可以说明他对行规的重视,但也明显可以看出他对道教习俗的心理认同。

《闲情偶寄》中多处反映了道教文化对李渔戏曲观念的影响,而多呈现潜隐状态。正因为他并非道教信徒,他在行文中不自觉流露出的道教文化观念才是值得探究的,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有许多来自文化传统与特定历史语境的幽暗因子,渗入其文学观念和创作活动。李渔一字谪凡,既有追慕他的“本家”大诗人李白的意思在内,又为自己着上了若许飘飘“仙”风,他自称的写戏目的也和道教文化思想有关:“不过借三寸枯管,为圣天子粉饰太平;揭一片佛心,效老道人木铎里巷。”道教文化思想不是李渔思想的主要内容,但从他把“圣天子”、“佛心”和“老道人”并举,则不能不说明他对道教文化是十分重视的。这部书开头的《凡例》之“警惕人心”条目下强调:“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他说明自己的写作方式是“绝不明言”劝惩之语,而是“或假草木昆虫之微,或借活命养生之大以寓之”。“戒讽刺”一节中写道,传奇之作的目的在于“劝使为善,诫使勿恶”,“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这种口气和宋明以后广为流传的劝善书(阴骘文)非常相似。

他批评那种认为戏曲故事与人物命名是专对某人某事的偏见,强调戏曲家的创作活动是出于“沥血命神,剖心告世”的热忱,否则的话难逃“阴罚”。而他对高明其人的评价,更明白显示了道教文化观念对他的潜移默化。为驳斥“琵琶王四”的谬说,他先是列举《五经》、《四书》《史记》等的作者人品良好,然后说:“但观《琵琶》得传至今,则高则诚之为人,必有善行可予,是以天寿其名,使不与身俱没,岂残忍刻薄之徒哉!”这种推理方式似乎很可笑,却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劝善书屡屡强调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观念丝丝入扣。宋元以来道教修仙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传道与受教者越来越倾向于实践世俗伦理道德,加强个人的精神修养,即修人道在修道成仙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肉体长生说”渐让位于“道德成仙说”。这既有宋儒理学思想的影响,也与人们既认识到白日飞升的渺茫又要需求精神安慰的心理期待有关。“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功累德,慈心于物,……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①(注:《道藏》,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7册,第7―11页。)“善”与“恶”是道教劝善书最重要的两个伦理范畴,李渔这里以“善行”作为高明及其戏曲得以流传的根本原因,显然是认同了道教劝善惩恶的伦理观念。《闲情偶寄・词曲部》的第二章《词采》第二款“重机趣”说:“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这段话不仅应从文艺理论的角度理解,更应该思考其中的道教思想内涵。“形神”之说在道教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李渔将“机”和“趣”认作传奇的“神”,这既延用了古典文论的“神气”说,也不无道教文化的色彩,中国古代文论对“神气”的解说本来就和道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老庄文章是道教常备的经典。

李渔谈论饮食时强调“性之所在,即命之所在”,这也合乎道教的性命兼修说法。《闲情偶寄》的“饮馔部”把“谷食”列为第二,他把五谷对于养生的价值上升到“长生久视之道”的高度。从他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诸如邻居失火而自己得免、遇盗寇却能毫发无伤、在战乱年代免于兵燹等,他都追溯到自己素不喜欢吃鳖的习惯,而后得出结论:“予何修而得此于天哉!报施无地,有强为善而已矣。”这里他所谓的“修”与“得”,和道教提倡的“修行”是一致的,当然也不无释儒道合流后的果报意识;他所提出的“有强为善”人生态度,则可以看作对道教《功过格》、《阴骘文》的体认。

在李渔的戏曲中,人物的命名多与“仙”有关。《明珠记》中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凤求凰》中终于得到如意郎君的名字叫许仙俦,《比目鱼》的主人公叫刘藐姑,这个主人公的名字显然来自庄子《逍遥游》。这些人物的取名以及他们的命运变化,既体现了李渔赞扬两情相悦“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艺术宗旨,也和“神仙”观念有内在联系。

《比目鱼》中的刘藐姑忠贞于爱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同欲娶她的财主和贪恋豪富的寄母抗争,最后与意中人双双投江而死。李渔让他们变成了比目鱼,被上仙所救恢复人形成婚,终成喜剧结尾。

《蜃中楼》则将柳毅传书与张生煮海二则民间叙事融合在一起,遂使“通婚”与“宝物魔力”这两个模式均得到加倍的展示。②(注:程蔷《民间叙事模式与古代戏剧》,《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其实这一戏曲中还部分地复合了“仙乡淹留”的故事模式,即两个主人公合为比目鱼后无拘无束任意遨游的情节,“仙乡淹留”模式的民间叙事隐含着普通人挣脱现实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达致自由生命境界的深沉愿望。这种愿望被道家和道教长期加以神化和大力渲染,影响之大是不待言的,李渔的小说和戏曲多以奇迹作为主人公命运转折的中点,潜在地反映了这种“神仙”因素的影响。

李渔的小说中多有凡人遭遇神仙的情节,人物命运才得峰回路转,而这些转变又往往起因于人物平时的“善行”;在他创作的戏曲中,也多有这种情况。《奉先楼》的舒秀才最终能够活着找到妻小,全靠平日吃半斋的修行得到神仙保佑,战乱期间虽然不进食却和吃饱了一样,健旺如常。裴七郎的妻子则被上天及时地收回性命,而裴七郎终得与两位佳人成就良缘。《风筝误》的第八出《和鹞》中有揶揄书生韩琦仲的宾白和唱腔:“纸鸢儿,又轻又巧;才放手,上天去了!只怕臭诗熏得天公恼,遣天兵,把诗人尽剿。我将那的名儿直报,念区区,生平不作孽,望乞恕饶。”这是借讽刺韩琦仲而借题发挥,嘲弄、揶揄迂腐书生的冬烘学究气。而从“天公”、“天兵”、“作孽”等用词上则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痕迹。

《闲情偶寄》记载了李渔对高明《琵琶记・寻夫》的改本,从中同样可以发现道教文化观念对他的深沉影响。“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这样的宾白虽然可以视为套话,但把套话当作吸引观众、塑造人物的方式,本身就表明作者意识到了这种套话在人们心中可能唤起强烈的共鸣。此后借赵五娘之口讲出梦见“当山土地”和“阴兵”的情节,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清初的戏曲创作中多有表现,比如程的《龙沙剑传奇》是典型的降魔剧,作者在剧中一再指出:“神仙终日也匆忙,锄异类、招同类,许多功行无非戏。”“若无功德垂人世,白日飞升也枉然。”③(注:程著《龙沙剑传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第32页。)对“功行”、“功德”的重视,说明道教文化不仅对李渔也对当时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普遍的影响。不过李渔的戏曲不像前代的神仙道化剧或鬼魂戏那样,有很多神仙精怪出场,因为他重视的是人情,即使《比目鱼》中刘藐姑和情人化鱼后又重获人形,也不过是为了强化真情可以感天动地。

李渔一生周游天下,与人唱和时也常常流露出企慕神仙的倾向。

康熙十一年,李渔游楚,顾赤方作绝句六首酬之,中有:“神仙拔宅尽飞升,泛宅浮家亦可人。怪杀向平浑未识,五湖原不是闲身。”这是夸奖李渔携妻妾“游食”各地为神仙生涯,李渔欣然受之。在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中,收有李渔为庐山简寂观题写的一副楹联。联序云:“遍庐山而扼胜者,皆佛寺也;求为道观,惟简寂观数楹而已。天下名山,强半如是;释道应作平等观,不知世人何厚于僧而薄于道。聊题一联,为黄冠吐气。”他对世人“厚于僧而薄于道”的状况很不满,所以要撰联为道教的落寞局促吐一口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李渔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中染有道教文化色彩而不是佛教,有着明显的时代原因。明亡后一大批遗民遁入佛门,以作消极抵抗,这受到了清廷的注意和警惕,而道教文化思想则以清净无为的表征和朝廷统治不构成明显的冲突,甚至有利于新朝的稳定,所以清初各种道教门派受到的监控不像佛教那样严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对道教尚能加以扶持保护,如顺治六年(公元1649)敕命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八年(公元1651)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康熙曾命五十四代天时张继宗祈禳,二十年(公元1681)授张继宗嗣教大真人,又召见神仙道士王文卿。雍正帝曾召道士贾士芳、娄近桓治疾,也有对道教实施保护政策。道教全真道派曾经出现的中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从李渔同时代最著名的两部戏曲《长生殿》和《桃花扇》都以主人公归依道教的方式处理故事,也能看出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艺术选择。李渔的戏曲活动中留下道教文化的痕迹,也是出于类似的缘故。

篇9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本文以海尔为例指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说明了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世界500强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0%。大大高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比重。2001年当国内各彩电品牌在大打价格战时,沉寂多年的索尼在中国市场仅50万台高端彩电的销售量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当于国内所有彩电品牌的利润总和。“技术的索尼”的威力显露无遗。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R&D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脱胎出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海尔集团是很好的典范。海尔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结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原创创新和改进创新的结合。海尔将自主创新和市场全球化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术创新体系。其自主创新以增量创新为主,以发展创新为辅,既符台中国国情,又符合家电业的实际情况。海尔在无氟节能多元替代电冰箱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视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据说,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是更大的回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高居榜首。

在我国,也有许多主动型信息化的企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联想、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联想集团实现利润8亿多元,一半以上是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实现信息化以后。存货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坏账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到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而它不惜花巨资来“化”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海尔的“市场链”就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简称OEC)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计算机技术为界的无形的城堡,使城堡内外的人们消除彼此在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很好地融台在一起。即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行家里手;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3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创立名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入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础。

第二,恰当的品牌定位。品牌所表明的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第三,注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第四,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在国际市场上,不少工程项目的招标、主要物资的采购和贸易洽谈,都日益以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为前提条件。因此,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是中国企业创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1992年,海尔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1996年8月,海尔冰箱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在过去的近20年中,海尔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VD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亚SAA、中东SSA、欧盟TUV和CE、日本S-Mark等十几项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象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例如,摩托罗拉的“飞越无限”,带给消费者的是随时随地的通讯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第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砸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4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篇10

(1)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档案日常管理松懈,档案收集过程中,制度形同虚设。加之有的档案在立卷过程中没有按照卷内文件目录顺序进行排序组卷,卷内目录与实际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内资料漏失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只注重工程建设,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管控工程档案的同步管理,因而造成工程档案缺失,对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数据资料等,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

(2)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智能和应用APP已经普及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部分灌区的水利工程档案资料还封闭在各自的档案资料室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还很薄弱,导致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做好档案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工作,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3)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难以适应档案网络化的发展需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灌区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的程度很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虽有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但纸质档案没有实现数字化和进入数据库,还按手工方式在进行查找和查阅。

(4)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目前,部分灌区为了节约成本,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为兼职人员,很少配备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若是单靠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此项工作,失误和错误就难以避免,这样的档案也就不足以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完整的依据,必然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影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四同步”的要求展开工作。加之,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无法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步进行,因此造成档案质量偏低,可参考性和可依据性较差。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可以实现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灌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二是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可以为灌区的综合分析、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网络化服务,做到资源共享,提高灌区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2)落实相关法规,建立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一是要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不仅要重视硬件投入,更要重视符合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投入,使得档案信息化的流程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于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二是现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程度高低,决定了灌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水平,也是灌区下一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三是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是档案数据库的基础,是有效管理档案系统的基石,是高效调用数字化档案的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我省灌区的实际建设情况,首先应当配备档案信息化需要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例如,津科JI-110档案管理系统、SQL2000数据库系统、大容量存储系统、高速扫描仪、管理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为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技术支持。同时,应对灌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灌区水利档案管理的部分数字化和局域网网络化管理,大大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数字化加工后的档案资料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保证了灌区水利工程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加强环节管理,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从项目开始立项时,搞清楚项目的隶属关系、完成方式以及项目将要形成哪些文档资料,初步确立收集文档资料的内容,做到确保关键性材料的有效控制。接收资料时,参照水利行业工程技术档案的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根据目录来收集,最后检查收集的材料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可适当采用合同约定的方式,预留一定比例的工程合同价款,作为工程档案的保证金。工程参加单位应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工程各环节的文档资料,在工程竣工时,经建设单位签发资料交接单后,才支付这笔尾留款项。

(5)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树立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各部门,纳入相关的管理程序和职责范围。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业档案管理员,有合适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灵魂,通过使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意识的提高,可使档案管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水利工程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争取资金,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各灌区可利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信息化资金,加大对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范围,开展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工作,提高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同时,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使用国家规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对档案的收文管理、行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查询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系统自身维护等功能。另外,可依据灌区自身需求和使用环境,建立档案网络版,实现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档案的授权共享和调用。

(7)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服务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是定期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促进业务交流。三是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等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为下一步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和使用,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