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23: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效率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根据知识的可连贯性、可迁移性来提高学生有系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将某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去阐明别的相类似的事例,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引导他们每学一知识,就分析概括这一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并在做习题时以此作为思考回答的依据,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类问题时,让他们回忆那些本质特征,与眼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回答。经过几次强化反馈,学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照联系,从而较快速地掌握。
以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为例。这一修辞方法小学里已学过,学生很快能辨析出来,但要他们谈谈在某一语言材料中的表达作用,他们便感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比喻“乙事物有些特点和甲事物相似,而这些特点人们又比较熟悉,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甲事物就用乙事物来打比方”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打比方说明甲事物”这一较表层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为将事物表述得更生动形象”这一更本质的特征之故。
因此,我在学生完成第一册第三课《歌词两首》的练习“两首歌词都将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请找出这样的比喻句,并说明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的时候,并不以得出“黄河、长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光辉的华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亲,更能表现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真挚感情”这一结论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比作母亲,就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归结:因为对母亲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这样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二、抓住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断。”
从初一册到初六册,尽管教材是不断加深的,但散见在各教材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并具有连贯性的。如“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从第一册《曼哈顿街头夜景》到第四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杨礼赞》,直至第六册《海燕两篇》等一直反复出现。我在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为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着放胆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举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这样既优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曼哈顿街头夜景》有一习题要求回答:“课文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写‘繁华’,为什么还要写一个孤独的老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殿、人行道等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是为与街角的老人对比,补托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于是在上《小桔灯》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扣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里迷芒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的作用自己分析,不少学生能够得出“这些语句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答案。
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这两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有关环境描写的回答基本上能说出作者不惜笔墨大段描写烈日暴雨是为渲染烈日暴雨的厉害,烘托祥子为生活而挣扎的痛苦;描写“潇湘馆”的清幽,“秋爽斋”的阔朗,“蘅芜园”的朴素正是为衬托三个少女的不同性格。
同样,在《白杨礼赞》《海燕》两篇中回答描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描写海燕活动环境的作用,学生基本能与已学课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三、抓住知识的可迁移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般说,相同文体的课文较容易将知识融汇贯通,但如把不同文体的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要素”联系起来,实行学习迁移,同样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一是新旧知识之间要有共同要素,二是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一定的概括水平。
于是,我尽可能挖掘不同文体课文中的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它们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的本质。
如我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及唐朝张zhuó@①言“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石拱桥形状很美”。又追问:“这不正是中国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吗?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训练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来的知识也较巩固,学生在此后的阅读材料中能较容易地辨析出“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并说出在此处的作用。
又如学生要说出议论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也是较费劲的,我在教学第一册《政论两则》时,也引导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来分析“打扫房子”“洗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什么,运用这样的比喻起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我说,“在这里要阐明什么观点大家已清楚了,就是号召全党推广民主作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为什么用‘打扫房子’‘洗脸’来比喻呢?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好处呢?请与比喻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为防止学生互相干扰,人云亦云,我要学生不说出来,马上用笔将此题答案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回答“可以把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观点)讲得生动形象”“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等等。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学习迁移,经常促使学生将不同文体中的共同要素分析比较,让新知识经旧知识的重现后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上所论,是我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避免“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的毛病,使学生能把从旧经验里得到的知识尽可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新事物上,在语文学习上找到一些比较省力和有效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
篇2
一、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二、把握重点,凸现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来识别和断定考试的重点呢?我们认为:第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入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第三,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第四,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明确方向,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篇3
有一则笑话:一块广告牌被风吹倒了,砸了6个人,其中5个是经理,另外1个是副经理。这个笑话是讽刺现在的经理太多,不值钱。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定理——管理者所直接管理的人员的数量要控制在6个人以内,如果被管理者多于这个数字,会导致管理的漏洞。换句话说超过6个人就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管理。所以一般企业在多于6个人的情况下就会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金字塔状管理模式,每个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就会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部门或者机构,各负职责,管理的流程是层层汇报。这样的机构设置导致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增加,经理多也就不希奇了。可是这种管理模式也有明显的劣势,首先是部门之间分工不可能绝对明确。因为部门的划分更主要的是依照业务为根据的,业务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肯定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重叠和缺漏。这样在日常的工作中,如果出现问题,责任不清是常见的事情。其次部门罗列也会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出现响应时间滞后的现象,特别是在业务方面,应该当时决定的事情往往由于逐级汇报等繁琐的程序错过了最好的商机,这在大型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事情。那么管理界也就提出了扁平化管理的模式,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压扁管理金字塔。很显然,这种管理思路与前面所提的定理相驳,那我们深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定理所规定的管理范围不是依据管理能力而言,而是根据了人们日常管理的实施经验得到的。那么真正阻碍管理的是什么呢——直接原因是信息沟通的效率低下。
沟通刻不容缓
在当前的中国企业中,对于财、物来说,都具备有效的管理,但对于“人”的管理却比较薄弱,因为中国人的个性就是“办事程序喜欢变通”“碍于面子不愿意对别人发号施令”,这样也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举个例子:企业的领导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事没办成不怪我,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事应该他先干完通知我的,但他根本没通知”“这事我早就想向你汇报,但你太忙了,所以就耽误下来了”“这事三天就要干完呀,我以为不那么着急呢”“你是让这事吗,我还以为你让那件事呢”。时间长了,企业的管理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每天早上起来就感觉有一堆事,心里想着“这事我得提醒提醒,不然他们该忘了”“那件事也不知进展怎么样了,得问问”,一天上班,光打电话就得花去大部分时间,到手的财务报告、业务报告反而没有时间看了。而企业的普通员工呢,也因为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任务分配的不明晰、时间限制不固定,而产生了种种的抱怨。
不仅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存在着信息沟通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企业的一个业务链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销售业务中,会牵扯到客户、销售人员、售前人员、商务人员、财务人员、分销伙伴以及决策人等多种角色的相互配合和制约。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关系到整个定单的成败。执行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体制可以使销售经理对销售员的一举一动了若指掌,但你越是认真的执行这种规范就越远离销售员;而另一个极端是销售经理们,由于害怕挫伤销售员的积极性而放任不管,十天半月也不和销售员进行交流,一到年底,才发现市场大变,业绩滑坡,于是组织突击销售活动。最后企业领导追查原因的时候,每个与销售环节有关的人都尽力推卸自己的责任,以免“热山芋”烫了自己的手,要赶快把它传出去,结果大多是责任不清楚,各自推托与别人的沟通不够。对于与销售类似的这种以业务为核心线索的信息链,彼此之间有效的及时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者”浮出水面
有效的信息沟通非常复杂,如何及时有效将信息传递给最终的目标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信息的接受者是不固定的,如果不是直接与被告知人直接通话的话,就不能最终确认信息传递到了,比如发传真但却不能确认对方收到传真,即便收到了但又不能确认是否阅读了,需要多次的沟通和确认才能保证信息确实有效的传递到。如果信息的接受者数量很多的话,一次完整的信息传递就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不能保证沟通的及时性。(编辑:)
基于高效沟通管理系统理念的“管理者”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它是一套充分利用现今最新网络和通信技术,旨在提高企业运营中的沟通效率,加强企业管理的新一代智能通信系统。通过它可以将企业内外的沟通变为一种面向沟通目标、可灵活定义沟通策略的行为。每一次沟通,都设定一个目标,沟通的过程就是向沟通目标不断靠近的过程,只有达到目标后,沟通才算结束,否则高效沟通管理将会不断地提示沟通相关人员,直至完成沟通目的。
三层架构
“管理者”的体系结构分为消息层、控制层、业务层3个层次,层次之间可完全拆分,具备明确的接口,既可灵活拆开调用,也可组合运行。
消息层将目前存在的多种通讯方式进行集成,通过消息网关进行消息格式的转换,使企业内外的沟通不受沟通方式的局限,真正实现实时的多渠道的交互式沟通。
控制层是整个架构的核心,实现对企业内外任何一个沟通的有效控制。当实际沟通发生时,以沟通状态机为核心,控制每个沟通任务的策略执行、流程执行、监控执行和权限控制,并通过消息控制器调用一种或多种通讯控制模块来实现。
篇4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多年,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多种合作方式。具体包括:第一,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老师、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第二,学校派老师为旅游企业老师培训;第三,旅游企业的高级专业或管理人员以专业指导员的身份参与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第四,学校与企业以“冠名班”的形式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学生;第五,校企合作可开发、出版教材。其中,第一、二种最为常见,第三、四、五种虽在实行中,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成熟。经过较长时间的调研,发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多是由系部、专业教研室主任和专任教师联系的,学校领导参与的相对较少,表明一些职业院校对此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学校缺少从事校企合作联系与运作的相关部门,以致双方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紧密。最关键的问题是校企双方之间缺乏高涨的合作热情,合作层次浅。造成这一问题的不只有校方,企业对此也不够关注。其实在校企合作之中,校方往往比较主动,大部分企业只是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很少参与到校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材编制等工作中来,只有一小部分旅游企业愿意这么做。因为企业认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并不能为自身带来多少效益,反而会消耗很多财力、人力、精力等,如果为自身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扰,这种合作是不必要的。
二、高校旅游专业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准则
教育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职业教育是为培养专业的实践型人才服务的,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不言而喻。当前,我国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企业缺乏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使教育和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很大差距。之所以形成这样现状,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旅游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对此,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应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并加强双方之间的深度合作。而旅游企业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旅游教育,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坚实后盾,高校便能依据实际需求去制定人才教育方案,开发课程内容,使旅游企业的长远规划、人才需求与旅游专业发展和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总而言之,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只有与区域经济环境相适应、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专业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社会、经济、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高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优化策略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有多年,但是双方之间的合作层次依然较浅,不够密切。为使双方深入合作,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优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效益。第一,完善政府导向机制。高职旅游专业要想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距离,促进旅游教育发展,就必须重视校企合作。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支持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前校企合作现状及旅游教育发展需求,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完善高职教育的政府导向机制,用政府力量推进校企双方之间合作。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从法律法规入手。第二,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获得可观的效益才是其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为此,只有在校企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利益驱动机制,才能提高校企双方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积极性,使双方之间的合作更为稳固、持久,尤其对企业更有吸引力。首先,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接收师生参与岗位实践,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使旅游企业在政策倾斜的导向下积极、自然地加入到校企合作中来。其次,建立优才选材制度。任何一个企业都想雇佣优秀的员工,而优才选材制度正为企业提供了这一平台,让企业有权优先选择需要的员工。再次,实施人才共享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旅游企业内部人才到校担任客座讲师、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制等工作,这对企业来说不是精力、人力等方面的浪费,而是为长远发展进行的一种投入。当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给予员工培训,师生到岗实践等,只要安排合理就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最后,允许企业以“冠名班”的方式参与合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人才,也可以为企业打开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第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既可以教授学生知识也可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获取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自己培养;二是从旅游企业聘请。最好就是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为学校组建一支素质与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第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的内容具体包括:首先结合区域旅游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客观分析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推出核心的技术课程,最后推出与之相关的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的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技术核心课程的确定与编制,要紧紧把握人才市场需求这一导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方面,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五,增加校企双方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促进多层次合作。只有多交流、沟通,增强互相了解,才能达成共识,巩固合作成果。校企之间的交流应是深层次的,多层次的,才能加深与巩固双方之间的合作。双方应就各自未来发展展开定期的深入讨论,如旅游企业说说自身需要的人才类型等,学校讲一下旅游教育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找出双方在人才教育、培养及需求等方面的共识,达到切入点深度合作;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交流会、联欢会、体育会等,通过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认识和交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每一活动后续工作。比如,顶岗实习前的培训动员工作,实习后的成果评价工作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成立一个专门与企业联系、交流的外联部门,更利于促进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交流。
四、结束语
篇5
企业行政管理,就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由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的行政管理。以下是试论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协调和平衡企业日常行政事务中出现的问题。企业行政管理的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示、企业行政制度、奖惩办法等。企业行政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企业行政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管理日常办公事务及办公用品、管理企业相关文档资料、管理对外事务及会议费、招待费审批及额度控制,此外还包括对员工福利、车辆使用、安全卫、资产设备、外出开会、培训等方面的管理。
企业行政管理的最终日标就是通过其行政管理制度和措施,在企业各部之间以及与其他企业之形成良好的关系,保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效运转,为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处理好日常事务,全面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及企业文化建设,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能够为企业的各个部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协调好企业不同层级及不同部门的交流和沟通。
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篇6
1.1政府
如果准确定义政府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他应该是属于利益相关者,但政府行为对旅游行业影响较大,政府的引导往往对企业和学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与维系,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本次调查研究中针对学校调查问卷中关于校方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原因,61.54%的学校认为是政府原因,而且是在几个选项中比例最高的,而在对企业调查问卷中也反映出33.96%的企业认为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引导政策是阻碍校企合作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对于政府能够出台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鼓励政策是非常认可的。
1.2学校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得到以下利益:(1)通过企业合作,获得学生学习与就业的机会,借助企业的条件培养社会合用之才;(2)充分利用企业获取企业用人标准与不滞后的人才技能标准;(3)从企业中请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培养计划的设定、培养方案的设置和实施等。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在此环节上却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参与度中最多停留在专家指导委员、校企联谊会等表面形式上,学生在企业中往往是服务员中最底层的角色,校企合作则流于形式,从根本上偏离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本质目标。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关于学校从校企合作中得到反馈的调查情况如下:①实习纪律表现84.62%;②技能水平84.62%;③专业知识30.77%;④教学改革建议30.77%;⑤教学管理建议15.38%;⑥其他15.3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习纪律的表现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学校所获取的只是学生层面上的一些东西,比如纪律、专业技能两项,在教学的深层次合作上还比较有差距。
1.3企业
站在旅游相关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1)通过学校可以得到拥有基本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节省自身培训的费用和实践。(2)校企合作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条件。(3)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4)在旅游旺季可以为旅游企业解决燃眉之急。但在现实当中,旅游相关企业往往和学校的合作是过河拆桥,需要的时候积极寻求帮助,在不需要的时候态度冷漠,主观上主要是旅游企业缺乏法律的约束,急功近利,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而在校企合作中却不愿意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本次调查研究中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服务或支持选项调查结果如下:①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64.15%;②提升生产效益35.85%;③为企业的员工开展文化素质提升培训43.4%;④为企业提供生产管理的技术支持28.3%;⑤宣传企业品牌41.51%;⑥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或缓解企业在生产旺季的用工需要26.42%;⑦资源共享26.42%,其他1.89%。而在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选择结果为:①为学校派出技术人员,参与课堂教学39.62%;②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设备32.08%;③帮助学校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37.74%;④为学校开展专业师资培训26.42%;⑤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56.6%;⑥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45.28%;⑦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39.62%;⑧学生到企业就业26.42%。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最在乎的是从学校中获取人才人力,这一点在学生问卷中71.87%的学生认为自己充当了廉价劳动力;其次是自身员工素质的提升。
1.4学生
在校企合作中拥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核心利益应该是:(1)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检验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社会接轨积极弥补自身社交能力方面的完善;(2)通过在企业的操练,完成毕业后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3)获取相关的经济报酬;(4)通过在企业里的实习与实训,积累必要的经验与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在当代中国国情下,独生子女较多,旅游专业的起点往往较低,当学生进入旅游企业的起点为服务员状态时,学生面临的社会歧视较多,家长的支持少,甚至反对,造成学生在实践中往往意识形态较差,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足,拜金主义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际意义。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对351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有效回收330份,其中对于学生认为自己在旅游企业中最看重的是工作内容和薪资,比例分别为48.94%和26.76%,在希望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获得选项中,经济来源58.45%,增加个人阅历,提高能力83.8%,在校企合作中学习更多知识、经验85.92%,其他15.85%,不清楚2.82%。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最希望获取的不是我们经常认为的工资待遇,而是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丰富。
2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相关利益者调查的建议
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术语称为纳什均衡,以约翰•纳什命名。纳什认为,一个非合作博弈是在两人缺乏合作的博弈中进行的,即假使其中一人不变换其策略,则另一个人也不能以单方面变换自己的策略来增加其效用,也即每个博弈者在使自己受到最小威胁的前提下来达到自己期望的最大收益值,我们通过以上主要相关利益者的分析发现他们自身最需要的是什么,最欠缺的是什么,最不想付出的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有可能找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打破纳什均衡,实现合作,达到校企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3结语
篇7
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概念所谓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企业为了达成某一项特定的目标,而通过有效的协调达成的互动关系.无论是在建设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学生、高校以及企业达成良性的互动局面,进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社会,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校企合作担任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让学生更好地从事到实践活动中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能够让学校获得一定的科研费用,并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实习机会.对于企业而言,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需要给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此外,通过校企合作而得到的技术人才,更具有实用性,不仅仅降低了培训所需要的成本,还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效益.
1.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企业冠名”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并让学生定期进行组织培训,从而完成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取得毕业证或是相关资格证时,就能够到企业工作.这样的校企合作方式更为直接,也具有很大的实操性,让企业、高校以及学生实现共赢;第二,“生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运用学校和企业具有的资源,学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学到不同的知识,将课堂的内容和岗位实习穿行,这样不仅仅让学生掌握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增加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备职业素养,是社会十分需求的人才;第三,“校企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场所,对于高校方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计划而制定合理性意见,让企业方选择合适的管理人员走进校园,与学生、教师共同交流,让经验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反过来,教师也可以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专业的技能或是理论方面的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现有的职业素养,一举多得;第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实现招生与就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方法,由学校对生源地的学生进行选择,之后组成相关的专业班级,教学则有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学内容则由企业所制定,开设企业未来人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经过培训后,可以让学生接受公司的考核,考核合格,便可以按合同上岗就业.现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采取前两种校企合作模式,后两种则需要在未来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而进行不断的推动.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2.1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加快专业建设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会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共同课程,但是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少.对于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采用了大包大揽的态势,并没有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取得实质性的联系和沟通,这样的课程设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也出现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但是校企合作就能够解决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面临的这一困境,能够根据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而制定相关的课程体系,并按照不同的旅游专业所需求的人才素质培养大学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分配.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被社会所用.
2.2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如今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这样就会限制教学质量.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就能够推动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让一些比较年轻的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全方位锻炼,就可以在增加自己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里,可以接触最新的旅游产品,了解行业的基本情况,这样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高校可以对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邀请,让他们身兼教师的岗位到高校任课,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讲解,这样就可以增强实践性,打造全新的旅游业界“双师”型人才,这对于旅游师资队伍的建设增添了很大的光彩.
2.3校企合作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业由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导致国内游和出境游有了较大的上升比例,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其他行业的飞速进步,例如酒店行业、铁路部门等.与高速发展不协调的是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中高层人事、优秀的导游人员以及线路策划员等.但是大学生与旅游企业接触不多,导师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其他行业就职.这样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预期,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具有实践性强、专业特色明显标签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推广校企合作模式就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的认识,让学生提前接触相关文化,缩短入职所需时间.对于旅游企业而言,也可以充分挖掘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还能减少旅游行业人才的损失率.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对策探析
3.1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加强合作深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构建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有浅层次的实训合作.所谓浅层次的合作模式就是指在旅行社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方签订合作协议,为其培养对口的专业人才.第二,将实习和就业进行中层次的合作结合,将学校和旅游产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不仅仅可以聘请旅行社的专业人员到高校进行讲解,还可以让高校的教师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做到双赢.第三,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订单式合作.所谓订单式,就是为了迎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加合适的专业人才,不同的用人单位有不同的要求,只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才能让学生在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有所保障.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例如可以投资一些实践场地或是相关的技能培训,以主人的身份加入到高校的办学过程中来,实现办学效益的新突破.
3.2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构建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为了保证校企合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保证高校大学生进行实训的质量,双方需要建立评价指导制度.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对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能够最大可能地满足利益上的需求.例如,高校方可以派出带队教师而旅游企业方也派出专业负责人进行商讨,将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一旦问题积累过多,那么之后就很难解决.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培训机制,推崇正确的评价指标,完善教育内评和企业评价的有机统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充分发挥出主导地位,这是任何个人或是企业都无法取代的.高等教育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辅助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要有制度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规范.虽然我国也相继颁发了一些法律条文,但是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地位和意义价值有所规定,而且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法律并不能适应教育对人才的需求.现如今毕业生有着如此之多的就业矛盾,就需要重新修订一些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保证法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此外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校企合作进行整合,让企业协助学生进行现场实习,走向正规化的道路,这样在未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3积极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制度,实现学校与旅游企业的真正融合校企双方虽然在不断的尝试中向前发展,但是也应该积极探寻全新的合作模式,实现“无缝”对接.全新的发展形势已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或是酒店产业,需要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可以由酒店管理人员、教师或者旅游行业的主管构成专家评审团,就目前的旅游行业进行会谈,发现其中出现的漏洞,并提出解决方案.校企合作不能仅仅是表面化的工作,要朝向深层次进军,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并整合现有资源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此外,旅游企业可以和高校协定,引进国外高级人才进行一对多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弥补企业的人才短缺.要对有实力的旅游产业进行整合,鼓励他们联合办理旅游管理院校,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最大化规模,在工厂中建立学校,做到一体化教学.借鉴于日本的发展模式,可以鼓励实力不错的旅游企业自办研修班,请求高校专业教师加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升自己的才能.高校派出的教师可以与企业进行联手,开发市场,提升办事效率,加强旅游服务业的办事水平,这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升.
篇8
关键词:连锁经营自有品牌企业文化经营控制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零售市场。从200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势头看,整个零售市场目前仍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2003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035亿元。据专家预测,这种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成为我国零售市场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外部环境及零售多业态竞争的影响,百货零售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销售额和利润逐年下降。目前我国新兴零售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百货商店作为城市的窗口、商业发展程度的标志,其在零售业中的地位仍无以取代,百货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将是零售业的主体。为此,百货业自身应在经营管理和经营理念上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和新的零售环境。
实施连锁经营,实行强强联合
连锁经营,其实质是把现代化大工业、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规模化经营,采购成本低、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经营方式简便和抗风险能力强,因而连锁经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代零售业发展的主流。在西方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几乎已为所有零售业态作为组织形式所运用。从国外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百货商店主要是依托超大型的百货企业集团,以强大的规模优势与超级市场等新型零售业态竞争。对我国的百货零售企业而言,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应以单纯追加新的投入为主,而应在保持适度投入的前提下,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限制,实行百货零售业的强强联合,以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百货连锁应成为百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
连锁经营是我国百货零售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国零售市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商品供过于求。二是零售企业供过于求。在这种市场态势下,我国零售业要想在经营方面有所发展,必将面临三大困难:一是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已十分困难;二是想不断扩大商品销售额已十分困难;三是想通过提高商品销售额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十分困难。从国外大量的经验看,解决这些困难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两个:一是提高零售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提高零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
连锁经营方式是提高零售企业管理水平和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最有效的零售企业组织载体。连锁经营可以有效而迅速地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商品销售额;可以大大提高零售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单位商品价格中的费用比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的核心是集约,实行统购分销,对大中型百货商店搞连锁经营,当务之急要解决分散进货问题,要从分散采购到集中统一采购,从进销合一到进销分离。对已解决店内集中进货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行连锁经营和集中供、配货。作为传统的大型百货零售企业,都有着很高的信誉优势。
创立商场自有品牌
我国大型百货商场历来习惯于“为人作嫁衣”,经营的都是制造商的品牌,曾为一些制造商培育出一个个名牌商品。但属于自己的自有品牌却几乎没有。现代零售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要抓住顾客,就要突显自己产品与别人产品的差异性,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开发自己独有的商品,创立他人所没有的品牌,逐步形成自有商品的特色,以此提高对顾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百货零售店经营着大致相同的产品,提供着几乎雷同的服务,缺乏个性经营行为,使百货零售业没有经营特色,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被动适应市场,以不变应万变,千店一面,惊人的雷同,使消费者失去了购买欲望,百货业失去了市场,难以确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百货零售业竞争的个性化,一般只限于商业企业本身的服务态度、服务设施、便利设施等方面,其实这只是营销的配套条件而已,它们营造的只是一个营销氛围,缺乏最根本的实质——品牌。品牌按传统的看法只是制造业的专利,零售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更多的是侧重于两方面的动作:一是注重“名店效应”,即通过“名字号”、“老字号”所形成的对顾客的吸引力来稳定和扩大市场;二是注意进货品牌的声誉获取商业利益。这就是商业企业所称道的“名优产品”为特色,实际上依赖于名优产品生产企业,长此以往,使商业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目前,我国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百货零售企业有10余家,利润5000万以上约有20余家。许多大型零售企业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全国也相当著名,如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上海一百等。这些几十年老店的商誉是他们启用自有品牌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根本的条件,因为零售企业较高的商誉可以给消费者以品质保证,极易被消费者认可。百货商场可以先在家庭日用品、文具、内衣、针织服装等商品上推出自己的品牌。
创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可以对消费者及企业员工产生连续影响的一种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包含这样几个内容:企业的形象宣传、企业的服务质量、企业商品的定位及对企业的管理。比如上海的太平洋、百盛,杭州的杭州大厦,银泰百货等商业企业,都是典型的潮流式服装在引导消费者的穿着习惯。在企业的形象宣传中,要避免单纯意义上的为了促销而不断搞的打折活动,每次活动也不应该是由厂商的品牌宣传占主导地位,而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宣传和引导,品牌宣传和促销打折只是企业宣传和活动中重要的几个环节。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由于现代百货商店有良好的购物环境,因此配备的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素质。无论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营业员或是收银员,都应该受到本企业文化的培训,清楚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应该做些什么。商品定位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商品定位应该面对主要消费群体。企业决策者需要每时每刻关心消费群体对自己商场的定位,应尽量顺着顾客认同的方向去改变自己,更换商品档次的比例,使主力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度,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其中最关键的:一是策划好企业的形象工程;二是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策划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形象工程是指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将自身的文化内涵展示给公众,使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得出一个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可将企业形象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两大类,有形形象包括企业的外观形象、产品形象、员工行为等,无形形象包括企业的精神风貌、信誉和社会责任心等。
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现代营销理论强调如何保留顾客,留住顾客等于拥有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来源。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使顾客满意,而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首先使为顾客提品和服务的员工满意,不满意的员工是企业留住顾客的最大障碍。因此获得顾客满意直至保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员工的满意。而满足员工需求是获得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员工的需求,直至满足员工的需求。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一是要通过企业目标管理,使员工明确奋斗目标,激发竞争的心理,产生前进的动力;二是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员工认清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热爱企业和本职工作,焕发更大的工作热情;三是要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使员工亲自感受到企业领导的信任,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四是要通过召开评奖颁奖会议,建立荣誉册等形式,满足员工的荣誉感,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五是要通过建立各种活动来满足员工的各种兴趣和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六是要利用各种物质手段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达到员工心理上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团结、和谐、文明的企业心理环境和企业文化环境。
采用信息化管理,加强企业经营控制
在百货企业中,经营控制主要是进销分离、厂商的控制两个方面。在当今我国的零售市场上,跨国商业资本的优势不仅仅是规模大、成本低,而在于其全面监控采购、储存、配货、运输、销售、服务等经营环节的高效、灵敏的信息指挥系统。因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好、价格低、适销对路已不再是成功的秘诀,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和组织能力才是构成现代零售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物流与销售在时间、空间上的联系,尽可能减少存货,使盈利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作为百货零售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是服务,不是所谓的“豪华购物环境”,而是成本,优质低价的商品才是竞争中永恒的源动力。现代零售业已充分市场化、透明化的商品价格使零售企业唯有更多地降低成本,才能争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空间。降低成本并不是以牺牲产品品质和减少服务为代价的成本控制,而是要摒弃在超豪华装修上不惜血本或以打“价格战”来过渡促销的做法,而是最大限度地将资源用在实处——能创造顾客满意一切必要之处和重要之处。
跨国商业资本的另一优势是其遍布全球的采购、储运、销售系统。依仗这一优势,跨国商业资本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采购、加工订制、产品购进以及对资金、人员、设施、信息、技术、专利等商业资源的再配置,使其商业资源在最广阔的领域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企业经营控制先从采购工作做起。沃尔玛的供货商对于沃尔玛的压价手段常常叹为观止,但实际做法却很简单,对于采购人员有一系列详细的制度规定,例如,采购人员的差旅费规定,旅费自付,不吃不拿,不要供货商的一分钱。采购员定期轮换,甚至规定除办公室外不得约见供货商,在办公时约见供货商等具体要求。而我国国内相当多的商场采购人员存在对供货商的吃、拿、要现象的“中国特色”。
低成本一直被认为是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为低成本能转化为集客力,零售企业只有低成本运行,才能以低成本支撑低价位,最终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要实行低成本进货,低成本占用资金,低成本管理,必须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迄今为止,中国零售业还未充分认识到信息、知识在零售运作中的地位,百货商场也未在货架管理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作支持,这正是外资零售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所在。全美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堪称一流,各个商场有关顾客的购物习惯通过卫星传输到各地商场的经理那里,经理们通过电视会议对购物习惯进行分析,再及时地传达到商场的全体员工那里,这种信息技术支持的后勤管理系统使沃尔玛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零售业的巨头。因此,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已成为零售业取胜的关键。
总之,百货业这一零售业态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不断创新永远是这一业态生存的灵魂,发展的动力。
参考资料:
1.姜鹤,实施连锁经营是我国零售企业的必然趋势,《商业研究》,2002-6
篇9
从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来看,除中文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专业课教师外,其他非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师,主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涉及也不深,基本以中学曾经学过的语文课内容为基础,对于比较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的相关书籍如《四书》、《五经》等大多没有读过,如有涉及也是相应专业书籍涉猎的某一点或某一面,没有系统的掌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也大多如此,即便如“旅游文化”等设计文化方面的专业课程,专业教师也未必了解中国文化。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认为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没有关联性,因此也较少进行此方面的阅读。还有极少数专业教师认为以上书籍是落后的表现。但是,如果不了解本民族文化,如同树木无根,无论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很难真正深入,只能是不断重复他人的成果,而这种成果也很难被本民族利用进而服务社会。同样,没有文化的专业课,会使学生的知识难以升华。将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旅游专业知识及旅游专业中相应的国际化理论,最终能够完成国际先进知识的本民族化过程,进而升华自己的专业知识。
(一)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性需要通过民族化来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有较深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只有自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自如地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使这种结合不漏痕迹,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民族文化素养不够,很难完成上述工作,更无法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二)自我意识的提高
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后,应通过自学的手段进行提高,系统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相应书籍。但在众多书籍中也不乏大量糟粕存在,寻找适合的书籍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南怀瑾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应书籍很好的对于本民族文化加以阐释,其内容包括反映儒家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也包括道家的《老子他说》、《庄子喃哗》等,从不同的方面系统的诠释中国文化,可以作为基础。曾仕强先生的书籍则从应用的层面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阐释,尤其是在管理角度,值得我们借鉴,在此之上应进一步阅读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原著。其中读史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可以进行适当的阅读和探讨。
(三)集体备课共同提高
当大多数教师建立起传统文化与专业课应该结合的思想后,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找到合理的途径与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寻找切入点,不同课程的切入点有所不同,虽然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区别,但原理又是相通的。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互提意见和建议,并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探讨新的问题和难点,在此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寻找到最优的方案。
二、深入思考,完成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系统化过程
只有完成系统化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全面地应用到相应的旅游专业领域中。笔者认为应首先寻找切入点,切入点即在什么专业知识的讲述中或在什么问题的讲述中,引入传统文化。切入点应该既能反应专业性又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并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或相应理论进一步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主要由教师讲述,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此判断应该讲解的程度及深入程度,最后留下探讨的专业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通过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入传统文化并不断融合,最终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使专业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更加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市场也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旅游行业是中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旅游市场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991年开始推出的旅游黄金周激发了国内百姓的旅游热情,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国内旅游人次上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出国旅游人次将达世界第四位。
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出国(境)旅游市场不断升温,从无到有,从出国探亲旅游到公民自费出国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800美元,根据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
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迅速崛起的中国旅游市场孕育着商机,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各地的旅游开发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对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旅游企业如何发展,成为旅游业一个崭新而迫切的关键问题,企业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次很大的机遇。
二、旅游市场营销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有时是指营销行为,有时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行为,旅游市场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
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研究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理念、营销活动规律及营销战略的应用学科。旅游市场营销理论是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营销理论相比又有其特殊性。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降价竞争问题
旅游产品的定价,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同时由于竞争和旅游者的需要,还必须有高明的定价技巧和策略。旅游企业的定价策略就是根据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从定价目标出发,灵活运用价格手段,使其适应市场的不同情况,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但是有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如果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就只会影响旅游企业产品形象,而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
2、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促销方法单一的问题
旅游业相当有限的旅游促销手段,较多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缺乏形式创新,更缺乏内容创新,这种传统落后的旅游促销,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彩。手段上的落后渐渐影响了高质量的旅游营销策略,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日益发展的各国旅游业相距甚远。
3、旅游产品老化、单一,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第一,现代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大产品结构。而我国旅游业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但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靠一条腿是站不住的。
其次是旅游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旅游产品质量可分为普品、精品、特品和绝品四大类,国内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普品比较多,特品、绝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
再次,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总的来说,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多年保持不变没有新鲜感。
四、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1、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企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获取经济信息和营销信息两个方面。旅游网络营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并跨越时空达成交易,使任何旅游企业都有可能全天侯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互联网的多媒体功能使旅游网络营销可以集中图文、声音等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创造出虚拟环境,立体化地传播旅游信息。互联网具有人类社会最大限度的交互式自由空间。无论是旅游企业和团体,还是旅游者,都可以自由地和寻找信息,自由地互动式地在网上进行交流沟通。
旅游网络营销兼具直接营销、目标营销、双向互动营销、参与式营销的优点。旅游网络营销还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具有无与伦比的高效率,突出地表现在信息量最大、精确度最高、更新最快、传递最迅速。旅游网络营销最具经济效益,非店面销售省去了租金、水电、人工成本等大笔费用,少了实物交换的物流成本,这一切都大大降低了运营损耗。
2、旅游市场营销要视形象为生命
要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恪守承诺,搞好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活动,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
3、要树立旅游品牌
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理念、文化及品牌的竞争,是忠诚顾客的竞争。在旅游营销中必须制定相应的长期战略计划,处理好市场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确立顾客服务的理念体系并将其视为确立竞争优势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改进营销组合,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的营销模式,将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及知识营销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有的旅游营销体制中,将这一理念加以有组织的系统化,使之渗透到所有员工意识领域并成为所有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五、发展趋势展望
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
参考文献:
[1]吴金林:《旅游市场营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毛勇:《北方经贸三峡重庆库区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经济纵横》,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