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i教学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8:2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cbi教学理念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cbi教学是一种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达到外语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是将语言教学和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学生既可以习得目的语,又可以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学路径。CBI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弱化纯语言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上,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言的能力。CBI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教学实验班,其成功的外语教学经验很快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外语教学中。CBI教学理念具有以下3个要素:
1.以学科知识为核心。CBI理念的根本原则是围绕学科知识来进行,而不是围绕语言的形式、功能、情景或语言技能;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在学习一些具体的学科知识过程中获得的。
2.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课程学习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应选自本族人所用的材料。教学活动主要注重理解和传递有意义的信息,用真实的目标语言完成现实的任务。
3.课程设置符合不同群体学生的需要。教学中的话题、学科知识、语言材料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语言程度、认知和情感需要,并适合他们将来的职业需要和个人兴趣。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CBI教学理念下药学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
专业英语既不同于公共英语课程,又有别于纯粹的专业课程。药学类专业英语课程目标应是全面提升学生对药学专业资源的看、听、译、说、搜等综合能力。其具体目标是:通过药学类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药学类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掌握常用的专业词汇;能够合理地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并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查阅本专业最前沿的学术资料,把握药学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能正确阅读简明药品英语说明书、USP和BP药典、FDA法规;熟悉药学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掌握药学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英语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该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药学领域英语的具体应用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及教学实践
我院的专业英语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大三或大四授课。由于目前缺乏既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又适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教材,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药学类专业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和课程培养目标,自编了一套授课讲义。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专业英语词汇。旨在增加学生的药学相关专业词汇,为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2.专业英语文章的阅读、翻译与写作技巧。本部分内容的专业英语文章选材方面,除保留参考教材中最经典的英文文章作为教学内容之外,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络上筛选最新发表的反映国际专业领域发展的相关专业文献和最新出版的药学类相关英文书籍,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专业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药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专业相关英文资料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药品英文说明书的阅读和翻译。旨在增强学生将来从事药剂方面工作的能力。本部分教学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品说明书范本进行阅读和翻译外,还借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网站,在线查找一些药品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4.各国药典的阅读与翻译。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各国最新版药典电子版作为教学内容,以使学生在正确阅读药典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了解各国药典的最新构成内容,熟悉各国药典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各国对药品质量标准研究的最新要求和研究方法。
5.美国FDA和联邦法规的介绍。本部分教学除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外,还应用美国FDA网站,进行FDA组织结构和联邦法规的在线讲解,以使学生对美国FDA和联邦法规有实际的了解,并了解FDA最新法规文件的查找途径。为补充教学内容,拓展学习资源,每一部分还为学生准备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和课外习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药学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教师通过平时提问、作业、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做出动态的评价,占总成绩的30%。期末的终结性评价采用笔试,内容包括专业词汇、英汉互译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占总成绩的70%。我们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研究结果
篇2
(一)CBI教学理念1.概念内容本位教学及其教学模式被认为是能够适应特殊群体学生需要的解决语言技能和相关专业理论学习之间矛盾的有效教学理念。它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主要观点是当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与某种有意义的主题内容有关的活动时语言习得的效果最佳。它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以外甚至是终身学习。而该理念就是讲述如何实现这一飞跃的方法。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导向,一种方法论系统,一种课程设计大纲,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框架。它与以往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实现了语言教学从聚焦语言本身到聚焦以该语言为载体的主题内容的转变。基于此理念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等学者对其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3](24~30)和实证研究[4](104~106)。2.理论基础与应用范围CBI教学理念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二者强调语言交际环境和学术氛围的创设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成为核心,真实的语料成为媒介,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最高。[5](3~13)在过去的25年中,CBI理念被成功地应用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土耳其、越南等国的各级各类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实践中,主要用来与研究性学习、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合,在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专业或行业技能的培养。3.CBI课程要素成功的CBI教学理念课程应该包括三个要素:(1)以学科主题内容为核心;(2)以地道的目标语言为教学材料;(3)适合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6](P5)第一个要素是指课程的基本组织结构基于学科主题内容,而并非语言形式、功能,情景或是技能。第二个要素是指课程所使用的核心材料是母语为英语的人所写的文本,制作的音频、视频等资料。第三个要素是指CBI课程设置必须首先适合学生的需要,并保持它的灵活性和流畅性。此类课程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状态,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根据反馈信息选择学习内容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知识类课程CBI教学模式
1.该理念发展至今学者们设计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主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主题内容,它适用于训练各种语言技能;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适合于某行业或专业的教学,旨在提升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语言能力。[7](18~19)因此它不仅适合于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也适用于高年级阶段的教学。目前,国内的学者们正积极地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商务英语》(李镔2011)[8]、《英语小说》(王卉2011)[9]等各类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针对新升本科院校的研究却不多见,但是学者们已经开始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CBI理念应用的探索(朱亚宁2011)[10]。基于CBI理念的普适性和理念特质,它与新升本科院校教学实践的结合必将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尝试。基于该理念,结合毕业论文写作中反映出来的课堂教学漏洞,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教学的具体模式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它的具体内容如下:(1)基本程序其教学过程可分为知识准备、知识讲演、训练总结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每个层次都包含一些具体的内容和以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并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设置有意义的问题以便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1)知识准备本层次是教学内容的输入阶段,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阶段。教师在每次课前结合学习方法指导布置学生完成关于理论和知识文化层面的文献查阅、整理任务,以便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教学内容。首次课教师须就该门课程的发展沿革、参考阅读材料查找、学习方法等方面采取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作出引导。新授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新的学习内容,要求使用分析概括、信息编码,图表、大纲呈现等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以便在知识讲演层次表现出来。2)知识讲演本层次是教学内容的深化阶段。该阶段主要有理论和知识文化两个层面。前者的理论知识可以由教师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课上采取教师举例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后者的教学主要是检验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学生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策略以知识重组的方式讲演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引导和反馈。3)训练总结本层次是教学内容的输出阶段。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本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置一些前沿热点问题或是引导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讨论;目的是进一步拓展学习视野,引发深入的思考。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行总结本次课学到的内容,以便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布置一些训练专业或某行业业务能力的课后任务以及下一节课的课前任务。(2)教学原则1)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输入、深化、输出之间的连贯性,任务的布置和问题的设置须在学生的学能范围内,并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2)教学组织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3)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需要灵活应用。(3)辅助系统:各种真实语言学习材料。(4)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巩固和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施建议
篇3
论文关键词:CBI理念,高职英语,教材出版
1 CBI理念的内涵
CBI全称为(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1]。CBI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CBI理论主要是通过由学习语言本身向学习内容的转变,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以某个学科内容或者主题内容为基础,改变以往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将语言学习的内容与学科内容整体结合,将语言学习的重点由知识的灌输向灵活的理解和提升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转变[2]。
2 基于CBI理念的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策略
基于CBI理念的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可以通过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和新颖性特点,注重教材语言原生态特点的保持以及注重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发展要求等方式,科学设计高职英语教材。教材的设计要采用英语综合技能训练与学科知识或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试图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2.1 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和新颖性特点
基于CBI理念的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要注意遵循时代性和新颖性的设计原则,结合当前时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灵活的教材设计。很多英语教材在设计和编撰的过程中,会遵循以往的教材编撰模式,教材变得俗套而缺乏新时代的内涵。CBI理论较为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理解[3]。在教材设计中,可以以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学生喜爱新颖性事物这一性格特点,创新高职英语教材的内容,将当前时代的内容融入教材当中。比如可以将当前在社会中流行多年的词汇或者行业中的发展趋势等内容,融入教材设计当中,彰显教材的时代性、新颖性特点,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投入实际工作当中。
2.2 注重教材语言原生态特点的保持
CBI理念十分关注材料的真实性。基于CBI理念的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需要在教材内容选取时,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注重教材语言原生态特点的保持。当前一些英语教材中,虽然有一些内容选自于国外的真实事件或者材料,但是很多内容都已经受到了加工和整理,语言学习内容失去了它本身的特点和原汁原味。这种模式下,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性因素,无法使学生体会到真实的英语语言交流氛围。
在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中,要保证内容或者材料选择的正确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将原生态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获得更多的英语语言学习体验。所以现在的高职教材,需要真正做到贯彻CBI理念,贯彻“任务驱动、校企结合”,编写教材的老师亲身走进企业,体验实际工作需要的每个环节,从而掌握一手原汁原味的资料,同时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将素材加工整理,落实成为教材的内容。这样的教材以实际工作内容为依托,工程论文避免了空洞的语言知识的介绍,既可以使授课老师的讲课内容生动,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和职业能力。
以国际商务谈判类教材的内容设计为例,内容要包含贸易谈判中所涉及的基本环节,按照谈判的步骤顺序大致包括询价、报价、订购、价格磋商、一付货款、讨论运输、包装、保险、签订合同、索赔。每个环节设置为一个单元,以商务活动作为背景,把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英语语言教学作为主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外贸谈判方面的知识以及常用英语表达方式,获取基本国际贸易知识和谈判语言的使用。每个单元的后面设置相关练习,既有基本的专业术语和相关表达方式的基本题型,也有谈判模拟的情景设置,可以考虑增加一个商务谈判中的案例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类似教材的编者要有商务谈判的工作经验,或者是一线教师与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合作,双方面把关,才能编写出一本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教材,在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掌握实际的谈判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2.3 注重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发展要求
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应该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相关联,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实际交流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CBI理念的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需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特定要求,将英语语言教学和职业英语相结合。比如学习商务英语学科的学生,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要求较强,可以增加一些锻炼语言能力的内容。高职商务英语类教材的编写需要贯彻了CBI理论,紧密结合高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就业需要,教材内容源于实际工作场所中的实际场景,使学生在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掌握相关的商务知识,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切实结合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需求,从而提高职业能力。理工方向的学生,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要求较高,则可以多设计一些能够增强学生阅读水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材改革和设计,不仅要强化英语阅读技能的训练,也要将英语技能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相互渗透融合。
在CBI理念指导下,高职类英语的教材不仅仅是单纯的英语能力的提升,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与现在社会的职业需求,教材内容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职业需求,以社会各种行业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让学生学有所用。教材的设计就要体现知识性、实践性、真实性和复合性的特点,提供真实的内容材料,设定真实的工作任务,锻炼学生语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未来在国际化环境中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
3 结语
基于CBI理念的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是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的重要表现,这对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语言灵活运用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基于CBI理念的高职英语教材出版改革可以通过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和新颖性特点,注重教材语言原生态特点的保持以及注重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发展要求等方法,科学设计高职英语教材,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未来发展能力的增强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更多具有高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薪竹.基于CBI理念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南充市高职院校为例[J].科技资讯,2014(9):1-63.
[2] 陈斌蓉.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54-156.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CBI;ESP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23-04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受到全国英语四、六级统考的影响,教学的重点长期集中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的EGP(通用英语)课程上,而四级后的英语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变得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今天的高校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了较为全面的英语语言知识,传统的EGP课程中重复的语言知识教学无法吸引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缺乏学习动力[2];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大学生在完成EGP课程学习后不进行后续英语学习,他们毕业时英语语言水平将大幅下降,并且他们所学的EGP课程的内容也将难以满足专业工作或学习研究对英语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的专业英语(Subject based English)和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的教学需求,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将英语语言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人才[3]。为了将各种学科知识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融合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逐渐进入了英语教育者的视野,成为了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ESP课程在将学科知识和英语结合起来的同时,也给教育者带来了疑惑,是将课程内容翻译成英语来上专业课,还是通过用英语上课来学习点专业知识呢?从ESP课程的背景、内容和特征来看,ESP课程的使命既不是单纯的教授专业知识,也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用英语作为工具来从事专业工作或进行相应专业科目的学习或研究的能力[4]。基于ESP课程教学的特点,源自美国的CBI教学(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理念主张为适应学习者的需求,视语言为内容的载体,将获取信息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综合运用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是适合于ESP课程的教学理念。本研究以CBI作为ESP教学指导理念,结合当前的网络教学环境,通过构建网络视频学习平台、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和课堂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英语教学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一、ESP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ESP 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简称,译为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通过将英语和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某一领域内的英语语言技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5]。ESP课程的出现和形成与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在一些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需求随之增加,著名的语言学家Halliday在1964年首次提出了ESP 这一概念[6]。到了60年代后期,ESP教学理念在西方逐渐形成,并在全球的二语教学中被广泛接受。进入新世纪后,在我国,由于应对全球化经济格局的需要, ESP教学成为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国内一些大学开始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加入ESP课程,如金融英语、商务英语、管理英语、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通过对这些课程的性质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某领域专业工作的能力,如涉外的接待、编写英文资料或报告等。这部分课程属于EOP(行业英语)课程,它们是ESP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EOP(行业英语)课程通常通过使用英文原版的专业教材,聘请外籍教师授课,或由中国教师用英文授课,为学生模拟出相应领域中涉外工作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实践能力。由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EOP的需求增长明显,因此许多教育者和高校将ESP教学局限于EOP课程这一范围。ESP课程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它与某领域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但是这并不表示ESP课程等同于EOP课程,只为培养行业工作中的英语交际能力服务。Hutchinson 和Waters曾指出ESP课程应该包含培养行业交际能力的EOP课程,也应该包含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力的EAP(学术英语)课程[7]。从ESP教学的目的和社会需求来看,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大学培养的人才有强烈的出国深造或开展研究工作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学术英语能力也是我国高校ESP课程的任务之一。蔡基刚教授甚至认为EAP教学应当超越其他英语教学,成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EAP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8]。
EAP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活动提供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根据其层次的不同,又可分为EGSP(一般学术英语)和ESAP(专业学术英语)[9]。EGSP课程侧重于教授学生参与学术活动所需的语言技巧,如学术听力、笔记速记、学术阅读等技能。涉及ESAP的语言技能看似简单,但是它们是运用英语开展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英语教育中缺少的一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中国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刚到国外深造时,都会遇到听不懂老师说什么,读不懂专业文献的问题。ESAP课程则主要指不同学科的专业学术英语,如医学学术英语、计算机学术英语、工程学学术英语等,其主要的内容是学习专业术语和专业的学术交际语言。许多中国学生或学者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却无法写出高质量的英语论文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这与国内 ESAP教学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联。
从ESP课程内容来看,无论是EOP, 还是ESAP或ESGP, 它们关注的中心不是语言本身,也不是语言的使用技巧,而是获得语言使用技巧的能力。这就要求ESP教学从语言使用的“目标情境”着手, 分析出交际所需的语言技能,通过语言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能力,因此ESP教学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应当尽可能地贴近或再现“目标情境”[10]。从ESP课程的教学方法来看,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不是语言知识点和学科知识点的获得,而是运用知识点的交际过程,因此课程的教学应当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实践,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应侧重于他们学习的过程。
二、CBI理念指导下的ESP教学特点
CBI是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简称,译为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是一种通过学科内容教学达到外语学习目的的教学理念。CBI教学理念源自于20世纪加拿大在二语教学中尝试的“浸入式语言教学”(Immersion Education),此教学法获得成功后,美、英、澳等西方国家陆续试验推广,使之演变成CBI教学法。在ESP教学中运用CBI理念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二语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Krashen关于二语习得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二语学习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是“learning”(学习),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学习,来掌握相关的语言规则;二是“acquisition” (习得),通过在潜意识中构筑语言系统,从而完成二语的学习过程[11]。在使用二语交际过程中,交际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语言的习得而不是学习。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又进一步指出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意义的内容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二语的习得。CBI 教学模式将语言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把英语学习的焦点从传统的单纯的语言知识点的学习转移到通过学习真实的学科内容来掌握语言交际技能上来,更加注重语言教学中的“习得”,更加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识建构理论也为CBI用于ESP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知识构建的重要因素,将新知识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 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12]。在运用CBI教学理念过程中,学科内容教学的引入,为语言学习带来了新的知识,避免了传统的EGP课程中教学围绕固定的知识点炒冷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同时这些学科知识又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联系,从而有利于ESP课程的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运用CBI理念指导ESP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ESP教学选择真实的材料,使教学传达有意义的信息,提高参加ESP课程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的效果。(2)教学围绕学科内容,开展语言应用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中语言交际能力。(3)教学评价注重实践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语言知识点的掌握。运用CBI理念来指导ESP教学从理论上来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是在当前的英语教学环境中,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充分发挥CBI理念的优点。放眼今天的世界,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在网络环境中,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凭借网络迅捷的交流沟通手段,以及其他先进的功能,能够有效地发挥CBI理念的优点,提高ESP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ESP“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网络视频学习平台
网络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研究人员就如何使用网络来支持英语教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了多种英语网络教学平台。这些平台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资源[13]。国内现有的四个主要的英语教学平台,“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新时代交互英语”,“大学体验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都是针对EGP教学而开发的,平台采用了单元式的设计,为传统教材的各单元补充教学资源,并且这些平台本身都是封闭的系统,无法根据ESP教学的需要增加相应的内容。为了使用网络来辅助ESP教学,就必须建立一个符合ESP教学需求的学习平台。ESP的教学涉及众多的科目,所以ESP学习平台不能采用单元式的结构来堆砌资源,而应当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按照不同科目的ESP教学需求,自由地添加学习资源。从CBI理念出发,ESP课程需要给学习者提供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真实的学习材料,换言之就是英文的原版教材或学习素材。然而就当前国内出版界引进的原版教材而言,其数量和范围远远无法满足ESP教学的需求。另外作为ESP教学的主要力量的语言教师在讲解学科知识的时候必然无法达到专业教师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于这些问题,网络资源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MOOC(慕课)逐渐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它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14]。这些MOOC课程与早期的公共课视频不
同,它们的基本特点是公开、免费、学科丰富。以著名的MOOC提供者Coursera公司为例,它联合了33 所世界著名高校,向全球68万名注册用户免费提供43门课程。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还有数十家公司和学术机构在为全球的学生们提供着数以百计的MOOC课程。用户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免费获得相关专业的英文授课视频资料,这不仅为ESP课程供应了真实的教学素材,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聆听到大师的精辟讲解,减轻语言教师的压力和负担。ESP课程的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直接提供MOOC的视频,也可以提供视频的链接,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随时进行视频学习。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对教学视频做进一步的加工,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点,将课程视频截取成更短的片段,以微课的形式在网上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查找和学习相关的知识点。
(二)创设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
教学中的评估环节是检测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学评估的类型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15]。在传统的EGP教学中,语言知识点的获得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评估主要采取以测试为形式的总结性评估。在CBI理念指导下的ESP教学与传统语言教学不同,它更加重视交际技能和实践能力,以测试为形式的总结性评估很难全面反映学习和教学的效果。此外,ESP课程的评估不是以“证明”为目的,而是为了通过评估找出问题,“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评估应当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估,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师生互动、学习过程评价等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估[16]。然而,在现有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ESP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往往要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针对每个学生完成形成性评估。
网络不仅能提供学习资源,还可以为ESP教学充当评估的平台。传统的语言教学平台的评估功能主要是完成总结性评估,也就是以测试的形式进行评估。而现在ESP教学需要在传统的教学评估平台基础上建立一个新型的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能够完成以下的评估任务:(1)对学生在网络视频学习平台上自主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为教师调整视频学习素材和学习任务提供参考信息。(2)对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为教师调整课堂教学和作业任务提供参考信息。(3)通过网络平台的通信功能,如电子邮箱、论坛或在线聊天功能,定时与学生就学习中的问题开展交流,及时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困惑等信息,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反馈。(4)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分并给予质性的评价,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5)学生在平台上对各个阶段的学习作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动态,从学习者内部发掘教学需求,从而更加精确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安排或调整。
(三)强化课堂实践教学
在ESP教学中,大量使用了网络来辅助教学,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依然必不可少。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这为再现语言使用的“目标情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主要是讲解知识点,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用于听课的时间也占据了学生活动的主要部分,导致学生参与实践和师生互动严重缺乏。在CBI理念指导下的ESP课堂教学中,借助网络视频学习平台和网络形成性平台,教师和学生将知识点的教与学放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开展汇报展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等各种实践活动,教师负责安排组织课堂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和建议,管理课堂秩序。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各种资源保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体现出了CBI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
(四)ESP“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在CBI理念指导下,本研究提出为ESP课程构建网络视频学习平台、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和课堂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1)。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介绍ESP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学习过程,布置学生在网络视频学习平台上完成指定部分的专业知识学习,并在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上定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
图1
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指示,自主完成视频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通过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向教师反馈学习进度,参与讨论和交流。在之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师安排,运用相关知识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在完成课堂教学实践后,教师布置学生在网络形成性平台上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通过网络形成性平台对学生的学习作形成性评估,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学习,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课堂实践教学和网络视频学习作相应的调整,使其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应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视频学习平台、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和课堂实践教学三者相辅相成,从不同方面充分发挥了CBI理念指导教学的各种优点,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ESP课程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一环正在快速发展。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围绕课本教学和知识点学习展开,难以适应ESP课程的人才培养需求。本研究借用CBI理念指导ESP课程教学,并结合当前大学外语教学的网络环境,提出构建网络视频学习平台、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和课堂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基于理论研究的教学模式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来检验其合理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使用网络来支持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技术上和经费保障上的问题,需要结合技术部门和行政部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蒙.CBI与大学英语四级后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2006,(2).
[2]戴炜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洪卫.ESP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8.
[5]程小川.关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的调查
及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
[6]Halliday,M.A.K.,Angus McIntosh,Peter Str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John Wiley,1964.
[7]Hutchinson,T.&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蔡基刚.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
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
[9]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0]严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的“双主”模式[J].现代
传播,2010,(11).
[1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12]雷春林.内容教学法与复合型外语专业教学[J].外语
电化教学,2006,(6).
[13]逯行,孙立会.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三角教学”模
型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0).
[14][英]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
2014,(5).
[15]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Stufflebeam.D.L,Foley,W.J,Gephart,W.J,Guba,E.
G,Hammond,R.L,Merriman,H.O.Educational evalua-
篇5
1 EAP理论基础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即学术英语,是ESP
2 研究生英语准确再定位:以EAP课程为核心
第一,EAP课程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研究生英语的需求。Hutchinscn和Waters指出,EAP英语教学是建立在课程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主要包括目标需求分析(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学习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两个方面。目标分析的一个主要指标是社会需求,指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即目标环境中,能够娴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胜任他们的工作。作为未来各专业的高端研究型人才,研究生们会有大量学术交流的机会。他们需要运用英文阅读大量专业资料来获取最前沿的信息,检索相关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需要运用英语和专业人士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
第二,EAP课程更能满足研究生学习的需求。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者态度和预期等。大多数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或者复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案,使教师产生懈怠情绪,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EAP教学是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内容为依托(CBI)。由于EAP课堂上的研究生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在具有足够学习动机的情况下,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探索,主动完成新旧知识的转换和新知识的建构。EAP课堂上与专业联系紧密实用的授课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内容为依托的授课模式、真实的教学材料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加强、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策略的应用更加有效,使教学和学习效果得到改善。
篇6
为了解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现状,把握最新的研究热点,笔者对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相关的论文进行文献调研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
一、研究范围
本文中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是指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的公共英语教材,包括综合教材也包括为听说读写译单个语言技能编写的教材。笔者以“高职”“英语”“教材”为篇名检索词,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然后剔除掉专业英语教材研究方面的论文,共125篇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研究相关的论文。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研究的总体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5年,的数量依次为37篇、26篇、24篇、30篇、8篇,共计125篇。2015年只统计了6个月的时间,不能和其他年份全年的发表量相比较。总体来看,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平稳、变化不大,相比2000至2010年10年间的107篇论文[1]的数值有较大增长。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比例一直不高,说明论文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作者大多数为教师,极少数为研究生或研究员,在这几年中没有与教材直接相关的出版、编辑人员发表与高职英语教材建设相关的论文,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总体来看,对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数量相对稳定、质量有待提高的时期。
(二)研究主题
在教材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大家关注的问题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类。这两类研究都体现出以教学现状为起点、以教学目标为终点、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并且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理论研究中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标准等是对教材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的指导思想,是不分先后的。但实践研究中对教材的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却是一个由各个独立的环节组成的从先到后的循环。
借鉴以上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点,结合搜集的论文的具体内容,笔者将研究主题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与教材相关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标准等的研究,也就是理论研究,其他五类是对教材的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的实践研究。这六类研究主题虽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因为理论研究得出来的指导思想对实践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有借鉴意义,而且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相对较少,因此对理论研究不再细分。这六类研究主题的内涵或特征如表2所示。
主题确定的标准有两点:第一,以作者自己的观点为准,而不是引用的内容。如很多文章里都引用了与教材相关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标准,那些都不是作者自己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而是以这些原则或理念为基础设计了教材的框架或对教材做出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文章都被归类为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第二,以作者的论点为准,而不是论据。例如有些文章先分析了教材使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提出对已有教材的修改建议或对新教材的设计思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文章被归类为设计而不是使用。
从表3可以看出,数量最多的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材评价和教材使用方面的论文,但这里的设计大多是对已存在教材的修改建议,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改进有较多的思考,对教材的评价和使用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关注的方面。
1.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中教材编写的原则受到了较多的重视,例如黄玉君(2011)认为在高职英语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突出职业场景、循序渐进和寓教于乐的原则[2];史洁(2012)从境界论的角度提出教材编写时应该关注教材内容的兴趣化、语料的生活化以及编写的科学化[3];蒙诗茜(2012)论述了“因材施教”原则下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制与开发的需求分析的原则,提出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4]。近五年的理论研究的论文中,只涉及到教材编写这一个环节,还需加强对其他环节的理论研究。
2.教材设计
在本文中,教材设计被重新定义,这里的教材设计不仅是指对新教材的设计,还包括对已有教材的修改建议。在这一方面,以职业为导向或基于职业需求分析的教材设计受到极大的重视。魏英玲(2011)提出应该以需求分析为前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计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李奇(2011)提出应该按照工作流程来划分单元内容,创造低焦虑的学习环境[6];李芳芳(2011)认为教材的编写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要考虑到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7];谢盟梦(2013)提出英语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教材设计职业化,项目内容任务化[8];季正红(2013)认为应该基于CBI理念将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有机融合[9]。胥芝韵(2014)提出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材的职业性[10]。甘利(2014)认为应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的教材体系[11]。
教材设计中受到较多重视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的重点从知识传授转为能力培养,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为学生,逐渐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12][13][14]。二是对教材的立体化建设的研究[15][16]。三是在英语教材编写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17][18]。
3.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确定教材编写的方向。这几年的论文中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中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材编写趋势。如张淑琴(2011)从对英语教学进行专业化改革的角度总结了英语教材编写工作的步骤与措施[19];王爱琴(2012)在工学结合的理念下提出了“课程单元化,单元主题化,主题行动化,行动情景化”的教材编写思路[20]。赵玲洁(2013)提出通过职业分析来确定某一职业要求的各种能力[21],等等。在这样的方向指引下,作者们详细介绍了所编写的教材的特色、框架、内容等方面,对编写的步骤与措施也有所提及,但相对较少。
4.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方面,高小芹(2012)提出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注意教材内容的专业性、趣味性、时效性和练习的实践性[22];侯丽娜(2013)认为在选择教材时应该关注内容上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还有结构上的连贯性与引导性[23];张鹏(2013)提出的选择教材的思路是注重分级分类和教材的立体化建设[24];梁春莲认为应该选择符合学生水平和专业特色的教材[25];总体来看,在教材选择方面,大家比较关注教材内容的职业化、教材结构的引导性以及教材资源的立体化。大多数作者认为,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结构要分级分类、循序渐进,要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选择这样的教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5.教材评价
对教材评价的论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某套特定教材的评价,例如杜鹃(2011)对《高级职业英语》、皮艳玲(2011)对《成长英语综合教程》、冼嘉璐(2012)对《新潮实用英语》、王晓峰(2013)对《新实业英语教程(第二版)》和《新职业英语教程》、鲍彬(2014)对《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曾艳(2014)对《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初级)》都做出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教材都在不断追求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以及高职英语发展的现状,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另一类是对教材的特定方面进行评析,例如王丽(2011)对阅读教材的易读度、黄艳萍(2012)对课文练习的设计、刘斌(2012)对听力练习的难度、刘丽(2013)对教材的文化内容、郑艺真(2014)对多模态内容、王丽媛(2014)对教材的职业取向等问题都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6.教材使用
教材的使用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黄文星(2015)从互动教材、蒋晓雯(2014)从听说教材、令亚贞(2012)从《走遍美国》这套特定教材的角度论述了使用教材的原则和方法;周静(2014)从概念隐喻、阮莲菊(2013)从词汇衔接、杜鹃(2011)从需求分析、许泽芳(2011)从融入中国文化的角度论述了要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应如何使用公共英语教材。也有些作者提出了使用教材的通用原则和方法,例如黄小妹(2011)论述了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现行教材培养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方法及具体措施[26];黄映雪(2012)提出的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活动进行调整[27],成为大多数作者的共识。
(三)研究方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研究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例如,根据数据的来源,可以分为第一手研究和第二手研究;根据数据收集的时间可以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根据研究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用研究,等等。本文讨论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在各个研究主题中支撑作者的观点的数据或材料是否来自有系统、有计划的采集和分析,因此笔者参照束定芳的界定,将其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大类[28],实证研究又分为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三种,其内涵或特征如表4所示。
125篇论文中采用非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03篇,占82.4%。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22篇,占17.6%。相比前十年的论文中的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分别为90.7%和9.3%来看,已经有更多的作者开始通过有系统、有计划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来支持自己的结论,说明研究的方法逐渐向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实证研究方法出现在教材设计、教材评价和教材使用三个方面的论文中,全部采用了定量研究法,主要是使用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满意度,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或对教材的内容特色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数据表明,近五年与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相关的论文,大多数是个人感想、操作描述、思辨探讨,虽然通过有系统有计划地采集和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论文比例有所增加,但数量仍然较少。
三、问题和建议
(一)研究主题分布不均、薄弱环节比较多,应从更全面的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研究
首先是理论研究领域薄弱环节比较多。如果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用研究来划分,对高职英语教材的理论研究应该属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连接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的桥梁,在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研究领域,理论研究是把心理学、脑科学、认知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成对教材设计、编写、评价、选择和使用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理念和原则。但是这次收集到的论文中只出现了对教材编写这一个环节的理论研究,其他环节没有涉及。而且实践研究的论文作者们所借鉴的较为权威的理论,大多不是中国人创立的,更显示出我们理论研究的薄弱。
其次,在实践研究领域,对教材的使用和使用以后对教材做出评价、提出修改建议和设计构想是三个研究较为密集的方面,对教材的实际编写和选择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教材的编写是教材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编写出优秀的教材,其他环节才有实施的依据。在编写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编写的内容,同样应该关注编写队伍的组建、编写的步骤和措施等方面。选择优秀的、符合学生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应该加强对教材选择的研究,积极选择出更多优秀的教材并加以推广使用,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术研究缺乏规范性,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应采取更加严谨科学多样的研究方法
篇7
引言
内容语言整合教学(CLIL)是一种具有双重目标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下,使用一门外语来同时进行内容和语言两者的教学。也就是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仅仅聚焦于内容之上,也不仅仅聚焦于语言之上。“内容语言整合教学”(CLIL)这一说法最早于1994年在欧洲的教育环境中提出,用于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多种不同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被用于外语的教学。
CLIL并非是一种新颖的语言教学形式,也不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形式,而是对于两者的创新型融合。CLIL本身与其他很多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如在某些国家和背景下已经施行数十年的双语教学和沉浸式教学。此外,诸如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CBI)或英语作为外语教学(EAL)或许与CLIL有着一些共通的基础理论和做法,但由于它们与CLIL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上的区别,它们与CLIL并不是等同的。CLIL是由教学内容所驱动的,这就是其既延伸了语言学习的体验,同时又有不同于已有的语言教学方法之处。
一、国外CLIL研究内容综述
(一)早期的CLIL宏观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CLIL已经开始在欧洲各地发展,而相关研究数量的庞大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研究者们很早就开始以各种视角分析CLIL计划和项目,如语言规划和教学法的研究视角。在CLIL研究的头十年里,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认同这一现象,并通过调查、实施指南和对于良好实践的建议向从业人员、政治家和研究者提供宏观层面的CLIL相关信息(Dalton-Pufferetal,2007a)。
因为CLIL这一教学模式倾向于打乱并交叉教育单位里的一些传统做法,使其看起来似乎会造成大的花费,因此问责性就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学习成效的发现。某些最早的对于CLIL类型项目的研究报告就属于这种,而且这也一直是研究者所感兴趣的一个主题。现有来自荷兰(Admiraaletal,2006)、西班牙(Lasaga baster,2008)和德国(Zydati,2007)的三个较大规模的研究,是关于语言学习的成效的,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关于单项语言能力,如词汇、发音和词句法的具体研究。对前述语言学习研究形成补充的是一些关于CLIL教学中的认知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但也相当重要。
随着CLIL教学活动和研究的增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CLIL中有关因素的复杂性,也注意到需要更进一步研究以探索其更多的可能性和限制,帮助进一步发展CLIL这一教学方法。这也引起近几年相关研究数量的显著增长,包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单篇论文和研究期刊的专刊,关于CLIL的论文集,以及对于CLIL特定方面的深度探索,如课堂话语,词汇习得,双语学科知识,以及CLIL对于用母语掌握课目知识的影响。
(二)Dalton-Puffer提出的CLIL的研究空间体系
CLIL已经成为一种多元化的现象,不同的研究也许会关注不同的教学参与者(如学生、教师、家长、政策制定者)和与CLIL教学相关的不同领域(如语言掌握、内容掌握,不同科目的知识建构),并且对所研究的现象采用了全面的宏观研究视角和特殊的微观研究视角。为了对已有的CLIL研究成果进行总体概述,Dalton-Puffer和Smit(2007b)将其概念化为一个由宏观―微观和过程―结果维度组成的坐标体系,由此产生的象限为CLIL的此类研究空间提供了粗略的指标。他们的研究显示,根据研究成果是侧重于宏观层面现象的过程或者结果维度(如CLIL项目实施的报告,对于CLIL一般原则的描述),还是侧重于微观层面现象的过程或者结果维度(如对于CLIL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对于语言素养和学科知识的成效研究),会产生大量的变化。以过程为导向的宏观研究,包括关于CLIL在特定机构或地区的实施过程的报告(Lorenzoetal,2010)。以结果为导向的宏观研究,包括CLIL项目实施的研究和报告,或者对于CLIL总体指导方针(制度上的、教学上的)的设计(DESI-Konsortium,2008;Coyleetal,2010)。以结果为导向的微观研究,通常是与CLIL下的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都相关的成效研究(Badertscheretal,2009)。以结果为导向的微观研究的象限还包括了聚焦于课堂话语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以及CLIL课堂作为交互语境的研究(Dalton-Pufferetal,2007a)。
Dalton-Puffer等人(2010)对描述CLIL研究空间的图示进行了修订,加入了第三个维度――语言――内容,这一修订突出显示了这类研究的重要性(图1)。根据侧重点的差异,可以将不同的研究置于坐标的某一端,而系统性考虑语言和内容的结合的研究则占据坐标的中段。修订之后的三维CLIL研究空间图示为更好地分析和归纳CLIL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标和途径。
在语言―内容方面,不同象限的研究的定位有所差异,某些研究明显是以语言为导向的,而其他研究则更多的是面向内容学习的。然而,也有研究者呼吁,研究应该强调语言和内容两者平衡的重要性,以说明内容和语言融合教学的理念。
(三)微观层面的CLIL研究
CLIL研究中还有更为具体化的主题,如对于CLIL中语言学习的研究,而CLIL的语言学习目标中比较突出的是口语技能,这从研究者对于CLIL研究中的口语模式的偏好上可见一斑。听力技能受到的关注相对要少得多,尽管其必然是包含在通用语言能力测验的研究之中的。而对于CLIL学生写作表现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开始加快发展。
另一新兴的研究主题力图将有关语言学的与概念的关注问题整合在一起,通常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熟悉的范畴。这些研究推动了我们对于读写能力的认识,将读写能力看作是其写作和口语变体的学科特定能力的一项功能。Airey(2009)最近的研究将这一主题扩展到大学水平的双语口语的科学素养。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大多采用了过程导向的视角,以自然的话语数据为研究对象,将语言使用作为课堂学习中可观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这一类型的方法也同样出现在其他的许多研究中,其中有些研究在其分析别强调了语言学范畴,而其他研究则多侧重于话语分析范畴,还有一些研究则侧重于来源于语篇语用学的概念。虽然这些不同研究途径之间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他们的共同兴趣都在于理解CLIL课堂作为论述实践和作为学习环境的特点,并试图发掘CLIL与母语课堂以及传统外语教学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另一个日渐增多的关注点则是捕捉学生、教师和其他CLIL项目参与者的看法和态度,这些研究旨在测量CLIL参与者的经历,这些研究通常会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Casaletal,2009)。
对于CLIL隐含的语言学习理论的理论性探讨也逐渐被与实证研究整合在一起(Casal2007)。此外,还有CLIL能否及会否在整个欧洲的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上起到明显的作用的问题(Lorenzo2007)。
二、现有CLIL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大致来说,CLIL研究最常见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来自应用语言学。然而,在这样一个广阔的领域中,也有可能在CLIL研究中定义不同的理论取向和方法框架。
(一)二语习得视域下的研究
考虑到对于CLIL中语言学习的研究兴趣,二语习得(SLA)研究中就有宽广的研究空间存在,特别是考虑到CLIL学生在测试的情形中的语言表现的时候,二语习得研究可以提供方法论框架以及研究技术。由于二语习得根本上将语言视为结构系统,将学习很大程度上视为心理语言学的认知现象,这一研究视角也带来了特定的结构性重点。这意味着,研究者经常从CLIL学生对语言特定方面的掌握程度这一视角来处理学生对于语言的熟练程度、包括词汇、语法结构、发音和不同技能的组合。总的来看,研究结果表明CLIL有益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CLIL似乎具有作为语言学习环境的潜能。然而,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以探索这些积极结果的产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更大强度的接触语言,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内容和语言教学的综合影响在起作用。
(二)语用学视域下的研究
CLIL研究的另一分支的特点是主要关注CLIL环境下的语言使用而不是语言学习,这些研究并不直接聚焦于语言学习,而是含蓄地提出语言学习的问题。此类研究的理论基础通常源于话语分析和语用学,而不是源于二语习得或与二语习得的结合。但是,在这一研究方向中,CLIL学生的话语表现通常会被用来与普通语言教学下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LIL课堂的语言使用似乎与普通外语课堂有本质的区别:例如,CLIL学生总是更加活跃并且善于互动;研究结果还表明,CLIL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以运用话语语用策略,与他们比在普通语言课程中的同学们相比,他们的外语使用有着更多样化的功能,进行了更为复杂的意义协商。
(三)内容与语言的整合方式
正如CLIL自身名称所强调的,内容和语言学习如何整合,该如何去分析这些整合的做法,此为CLIL的核心问题。如上所述,研究者通常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去探究这一问题,他们探求学生是如何掌握课目内容的,并且以特定方式呈现知识。关于CLIL中的语言学习,这一研究进一步强调,对于学习的学科特定性记录、类别和话语的关注,要远远好于对于将语言视为表层形式积累的关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