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22: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科医学发展论文

篇1

1.刊登范围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要刊登国内外全科医学、临床医学、行为医学及社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

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全科医疗专题研讨、论著、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社会·行为·心理、慢病管理/健康促进、调查研究、护理与康复、会诊与转诊、临床病例讨论、标准·方案·指南、用药分析、急诊急救、临床诊疗提示、全科医生技能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全科医生知识窗等栏目。

刊登的主要研究类型:综述、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现况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报告、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等。

其他具体要求见本刊稿约(详见2013年第1A、2A期;)

2.投稿和审稿

2.1稿件质量要求 文稿内容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文稿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稿层次结构严谨、清晰,文字精炼,引用资料请附参考文献。

2.2投稿方法 请使用《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官方网站的电子稿件系统进行投稿,使用该系统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登陆《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网站(http://):登陆后点击“投稿查询”专区。

(2)注册:点击“注册(Register)”后按要求填写注册信息,请务必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否则会影响稿件的处理流程,红色叹号标注的为必填项目,填写完毕后,点击“提交”。请记住您的用户名和密码。

(3)再次登陆:注册成功后,点击返回,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后直接登录即可。请不要重复注册,否则可能导致信息查询不完整。

(4)上传稿件:点击“论文提交”,填写信息,选择科目分类,填写作者邮编和单位(按第一作者排序不超过5个),详细填写稿件信息。上传稿件流程:

①点击“浏览”在浏览界面选择打开要上传的文件。

②打开后“文件地址”中出现文件提交地址,点击“上传”,等待文件上传(小于5M的doe、rar文件)。

③成功后,会提示有文件上传成功,“上传”按钮右侧出现“预览”、“删除文件”,点击“预览”可以看到上传成功的稿件,点击“删除文件”可将上传的文件删除。

④上传成功后填写验证码,点击“提交”,提交稿件信息成功。

⑤因2007版word文件后缀为docx,还有其他文本编辑软件的文件后缀不同。请尽量用WinRAR软件压缩文件为后缀rar文件;对于文件中含有过大图片的,请用软件压缩图片。

⑥稿件提交成功后,如需修改,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请勿擅自修改,以免影响稿件的处理速度;修改后的稿件需重新上传才能将原稿件覆盖。

⑦文稿应附有详细的作者信息:投稿时务请附第一作者资料,包括姓名、职称、最高学历、研究方向、工作单位和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E-mail等,以便于联系和发展有学科特长的作者担任本刊的审稿专家。

2.3至编辑的信(投稿函) 建议每一位作者给审稿人提供关于文章的详细信息:

2.3.1说明研究目的;

2.3.2研究或设计的背景;

2.3.3国内外同类研究水平与本研究比较;

2.3.4本研究的创新性、先进性及特色说明;

2.3.5查新报告;

2.3.6基金资助复印件;

2.3.7专家推荐信;

2.3.8利益冲突说明;

2.3.9通讯作者详细联系方式。

2.4同行评议 每篇稿件初审后都要经过两位以上审稿人评审,所有发表在杂志的论文都经过严格的双盲同行评议,编辑部会在投稿后8周内通知作者审稿意见,编辑部决定稿件返修、再审、接受和退稿。

3.论文撰写指南

报告医学研究的强化标准(CONSORT)系列声明的对规范临床医学科研报告起到了很好作用,建议投稿作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参考: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适用于随机对照试验的报道。该声明遵循不同类型医学研究又有不同的报告体例,主要针对两组平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整群试验、非劣效和等效性试验、实况试验、中医药和草药干预、非药物治疗、针刺、不良反应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该声明采用25条清单和1个流程图以随机对照试验文章的撰写进行规范。另外,文章应将随机对照试验的试验登记号和登记处放在摘要的最后一行。详见:http:///

——Equator Network(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Transparency)声明:增强健康卫生研究的质量与透明度,提供了有关论文撰写标准的所有指南。详见:http:///

——MOOSE(Reporting Checklist for Authors,Editors,and Reviewers of Metaanalyse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声明:适用于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声明:适用于诊断的精确性研究。详见:http://stard—/

——STREGA(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Genetic Associations)声明:适用于基因疾病关联性研究。详见:http:///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agy)声明:适用于流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详见:http:///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 Designs)声明:适用于行为和公共卫生干预的非随机研究。详见:http:///asp/

——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the PRISMA Statement)声明:适用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详见:http:///

4.发稿重点及绿色通道

4.1全科医学领域 WONCA国际研究课题和国内的全科医学相关课题研究。

4.2其他临床基金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

请来自基金的课题论文提供详细的研究信息:

基金声明: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

作者贡献:注明每位作者如何参与本次研究。

利益冲突:一经接受发表,每篇文章均需有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要共同认可利益冲突的表述。

伦理要求:实验需获得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如个别情况下没有申请伦理委员会批准请注明原因。

(1)知情同意:参与试验的患病个体及其家属应自愿参加,所有供者、受者均应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在充分了解本治疗方案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干预及治疗方案要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基础实验: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应符合2009年《Ethical issues in animal experimentation》相关动物伦理学标准的条件。

(3)医生资质:临床实验参研人员应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有从事某领域工作的经验。课题的实施者应是临床医师,经过相关培训,具有从事某项技术工作所要求的资质。

(4)文章概要:包括3个方面。①文章要点:关于研究课题的描述或提出的假设。②关键信息:体现研究信息的特点或重要性。③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可≤3条。

4.3绿色通道 申请进入绿色通道的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指导性,该论文的尽快发表将对临床和科研产生重大的影响,且为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课题论文。作者投稿时应提供需通过绿色通道发表理由的书面材料,同时提供省级及以上图书馆或医学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同时有两位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为非本单位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对符合绿色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的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个月就论文审稿结果(绿色通道发表、按普通稿件处理、退稿)给予作者答复,对于符合绿色通道要求的稿件在收稿后3个月发表。

5.接受、出版与版权

5.1接受与出版 稿件被接受后,作者可登陆“投稿查询”专区随时查询稿件的处理进程。一般稿件6个月发表,国家级基金资助文章及抢发国内外首发权的优秀文章可提出申请4个月发表。对于三审后可以发表的论文,编辑部会将交纳版面费的通知和作者承诺书发至作者邮箱,同时打电话通知作者接收电子邮件。作者承诺书需作者填写好后发回编辑部。

5.2版权 发表于《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的文章均可在上获得永久免费在线阅读的权力,作者保留文章的著作版权。编辑部对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具有全球以下专有使用权:汇编权(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印刷权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翻译权、网络传播权、展览权、发行权及许可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的收录权。如果原文被正当引用,被用于非商业以及遵守许可的其他情况时,其使用、传播和复制是允许的。

5.3已出版文章的复制许可 他人或机构复制已经出版的任何材料或说明均应获得作者和出版社的许可,需提供书面材料证明其为非商业的学术用途或商业用途。

6.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编辑部

邮编:100053

电话:(010)83525550

传真:(010)63052088

手机:15711057314

邮箱:

篇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医学模式实现了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超越[1]。新医学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仅有生物因素,还包括社会与心理等诸多因素,因此医学研究对象必须建立在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上,不能忽视两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学内容及模式与其同步发展,人文相关知识在医学生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2]。以人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对象既决定了其服务领域的特殊性,也表明了全科医学是相当人性化的学科。全科医学专业人才既是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健康与疾病咨询的服务者、教育者,更是社区居民的朋友。他们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人文素质[3]。因此,加强和改进全科医学人文素质教学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4]。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的涵盖面很广,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科学技术、艺术修养等属于其主要范畴[5]。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并非单纯的疾病本身,而是身心合一的有意识、思想、情感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医学发展与人文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离开了人,医学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医学工作者不仅要为患者提供疾病防治的服务,解决人们的生理疾苦,还要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援助,体现出人文关怀,所有这些都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和任务。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品质的过程。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精神层面如信念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都成为人文医学的精髓。医学的研究范围已由单纯的生物学范畴拓展到生物、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领域,形成一个体系严密、内容广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探讨和关注的重点[6]。

2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全科医学是一门以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医疗服务为目的的医学学科。由于全科医疗能为居民提供“省时、省力、省心、省钱”的医疗服务,全科医学在卫生经济学上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虽然与专科医师一样,全科医师也属于临床医学人才,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服务内容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医学服务于一体,服务方式更加强调人格化、连续性及综合性[7]。作为一个承载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医学学科,全科医务工作者更应该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为特征。在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医疗服务时,全科医生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来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全科医学应该是最人性化的医学学科,“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全科医学的精髓。近年来,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全科医学人才。但由于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8]。例如为了能够尽快到社区工作,全科医学培养中过于强调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不足。此外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校园缺乏浓郁的人文氛围等,都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对薄弱。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9]。

3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学的对策探讨

3.1转变教育观念,确定适当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引着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在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关键之一在于能否根据我国医学发展现状和全科医学教育的特点,合理确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学目标。以人文知识教育为起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培养对医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认识,提高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理想和奋斗目标。要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关爱,热爱生命、尊重患者、追求和谐、讲求公正。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保障患者的医疗权利、人格尊严和人生需求,满腔热情地关注、关怀和关爱患者,成为能扎根于基层、具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

3.2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学的具体措施思考

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科医学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分析全科医学的人文属性,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研究全科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学的具体措施,对于提高我国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

3.2.1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确保全科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人文课程体系包括以下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模块(如《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人文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如《电影欣赏》、《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适》等)、人文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体育舞蹈》、《应用写作》)等。人文社会课程的设置充分兼顾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四个模块有所侧重,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以必要、够用为原则,以强化学生的基础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医学素质为重点。

3.2.2营造校园人文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塑造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10]。第一,通过组织系列征文、知识竞赛、礼仪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正直谦虚的个性品质。第二,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课,既可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又能让学生了解前辈们长期研究和人生体会的精华,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立志成才的决心。第三,定期举办医学人文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和写作水平,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开阔眼界、增长才干。#p#分页标题#e#

3.2.3加强人文社会实践建立开放型的社会人文实践基地,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宽视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学生志愿者定期参加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社区义工、家教服务等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国情民情,从内心滋生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尊重患者的人文精神。

篇3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小组组长张振中表示,近两年,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居民的认同感,门诊量也有明显增加,有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量已经达到地区总门量的40%。然而常规监测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够高、服务能力差依然是下一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要求,要尽快遴选并着力培养一批全科医师骨干,作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核心师资,培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我们将通过10年的时间让社区医疗的阵地变强大,扭转“倒三角形”的就医格局,让社区医疗成为医务人员的首选岗位。

是什么阻挡了医学人才迈入社区医疗?全科医师的发展存在那些困境?全科医师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试图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现状

待遇水平偏低

社区全科医师队伍,乃至整个社区卫生队伍目前还存在不稳定问题,社区很难吸引高级人才加入的主要问题是全科医师待遇偏低。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大部分全科医师及专家所传达的信息。

由复旦大学卫生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开展的“我国公立医院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显示,医务人员的价值定位过低等,是导致基层医师队伍人心思动的主要原因。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更给出了具体的行业之间工资数字增长情况比较(见下表)。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崔树起表示,“医务工作是高投入、高难度、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但许多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却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是及其不合理的现象。”

“由于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低,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而现有的基层医务人员因无力承担进修、参会等费用,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造成恶性循环。”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庄宁告诉记者,“现阶段,全科医师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网络课程、面授课程等形式都可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但由于收入较低,很难支撑学习经费,而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经费供所有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技术水平提高慢

中山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马春花介绍,去年6月,她所在的学院一项关于基层医务人员薪水的调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吸引不到医学人才的原因除了过低的薪水外,医学生考虑更多的是工作前景是否远大。

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杰说,对于一名新毕业的医学生来说,过多考虑的不是薪水问题,而是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能够在年轻的时候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无论学历还是能力都有所提高。

社区医疗机构并非完全无法吸引人才。作为社区医疗机构的北京市月坛医院,每年希望能在这里工作的医学毕业生不在少数。当问及为什么选择此处作为工作地点时,报名应聘的医学生回答到,因为这个卫生服务中心的杜雪平主任可以带研究生,这所社区医疗机构也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在这里工作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所以他们愿意在这里工作,并不计较薪水的多少。记者也采访了新派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学实习生,他们的待遇并不及新分到社区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待遇,但他们更多的是看好协和的师资力量。

“其实,作为80后的医学生,他们更看重的不是现阶段薪水的多少,而是单位是否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社区医疗如果有很好的学术氛围,这比增加薪水更能吸引人才,也更有利于基层医务人员的队伍建设。”马春花说。

工作内容镶杂

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全科医师队伍数量明显不足。我国有近6亿的城镇人口数,按每5000名居民配备1名全科医师的低限标准计算,至少需要12万名全科医师,但目前已通过人事部和卫生部资格考试的全科主治医师仅有9826人,且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人手的不足造成全科医师身兼医生、护士、护工多职,一人当多人用,工作内容繁杂混乱。

庄宁指出,国家赋予社区医疗“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能,防保、建档、疾病普查等工作,使得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于原来相比增加了数倍,但人员的增长却并未跟上这个速度。按照政府低限标准计算。他所在的社区医疗机构缺编100余人。因此,很多社区医务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撰写论文和系统学习。

“而且晋升中级职称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并对外语的要求很高,这对于社区医务人员来说原本就是非常困难的事,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但工作过于杂乱,使得我们在这方面可利用的时间少了,不仅技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庄宁说。

“一方面是社区缺乏高品质、高水准的全科医学人才,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医学毕业生走到基层:而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全科医师队伍水平发展受限,这对稳定人才队伍都是不利的。”崔树起教授表示。

社会认可度低

一个典型的美国卫生保健月度数据是这样显示的,每1000人中约有800人自述有症状,217人会去找医生诊断,其中113人会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21人去门诊看病,13人就诊于急诊室,8人住院治疗,不到1人会到学术医疗中心住院。

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卫生服务体系的金字塔图形(见图1)是一致的。在西方国家,人们在病情较轻、病症不是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均选择在社区看病:如果病情严重,则会由社区医师推荐到专科门诊看病。但在我国,据初步统计,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患者生病后首选社区医疗机构看病的仅占30%左右,大多数患者选择去大医院看病。因此,我国的医疗服务系统呈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因为我国对全科医师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愈表示。我国居民多认为,全科医师技术水平低,基层医疗机构设施不到位,而大医院医师医术商、服务好,因此多选择在大医院首诊,从而造成看病难。

张愈谈到,国家曾制定“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经过有针对性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经考核合格,并由卫生、中医药、人事部门认定后,可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的政策,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区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中、高级医师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人数是0。访谈中绝大多数临

床医生表示不愿意晋升全科中级资格,原因包括认为全科医学没有专业性。这也反映了全科医师这个职业在医学生、临床医生中的认可度较低。

趋势

全科专科分工合作

以上这些医学生及医生的顾虑使得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不稳定。那么,如何才能打消他们的顾虑,切实改善现有的问题以提高全科医师的积极性呢?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表示,我国社会对全科医学的看法还存在一些偏见,人们觉得专科医师是最高级的,而全科医师是最底层的。其实,这样分类和看法是错误的。哈佛、耶鲁等名校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有40%~50%会去做Community Doctor(社区医生),他们在那里工作并不会觉得低人一等。“实际上,当一名医学毕业生经3年住院医师培养后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专科,另一个则是金科。两者都有各自的学术和艺术。”钟南山指出,医生应当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是分成器官考虑。专科医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而全科医师在这个层面上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王仲介绍到,专科医师是进行确定诊断、病因治疗、研究发展的健康促进者,而全科医师是解决患者日常身体健康问题,进行常规保健、健康教育与培训的健康守门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全科医师的任务就是将治疗前移,治未病,普及基本医疗,并非如专科医师一样关注疑难杂症。两者工作职责不同,责任不一。

由此可见,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各有特点、不分高低。“全科医学是一门艺术,要通过科研、教育来显示全科医学的特色。而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学术交流已经在不少城市开展起来了。”钟南山教授表示。

人才导向倾向社区

今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公布了《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已回收的112所高校的问卷中。已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学校共51所,占45.5%。高校设置的各类与全科相关课程以选修为主,共有18所学校,有14所学校设为必修课。报告中还提到,计划到2015年,全国开设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中,90%(注:计115所,按照学校数目不增长计算)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全科医学的发展将推动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未来10年医疗行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崔树起教授介绍。

钟南山教授指出,在医改五项较大措施中,强化以及建立比较完整、完善的社区医疗体系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这要求一方面加强对社区进行硬件投资,另一方面人事部门要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在社区服务的真正合格的全科医师人才。目前全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我们国家的需求,全科医学的力量尚显薄弱,因此要重视人才培养。他还提到,当前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能解决普通问题的全科医生,另一类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培养的高级全科医师,通过这些种子再进一步培养符合中国基层实践的医师,这是全科医学的历史使命。

对于如何培养优秀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崔树起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医学生经过医学院的教育后再接受2~3年的培训,经过考核到社区工作;另一种是在大学设立全科医学专业,使医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确立全科医学方向,这样不仅在一开始就让医学生建立了防、治的大卫生观念,有其特点,而且医学毕业后即可流动到基层,为向基层医疗机构大规模输送人才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在近日举行的“2009年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唐仲进表示,2000年起,上海开始在静安区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对新分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为期4年的规范化培训。2004年12月,第一批23人完成培训。目前已有19名获得了主治医师技术职称,有7名担任全科团队长,有3名担任院长助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保证了今后社区全科医师的素质,值得借鉴。”唐仲进说。

北京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吕一平介绍,2008年,配合社区卫生人才“四个一批”工程,北京市在15个三级医院基地基础上,认可了16个区县的二级医院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基地和他下属的社区基地。“我们调查了学员的收获,121名在培训全科医师中有将近60%的人认为自学能力提高了,最令人欣慰的就是95.9%认为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83.5%的人认为技能操作规范得到提高。”

“不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实际行动方面,都给与了全科医学建设极大的保障,使其处在最佳的发展时期。全科医学要把握有利时机乘势而上,重任在肩,应对三大挑战,维系人民的健康需要。”崔树起教授说。

相关链接

美国全科医学何以在强林中异军突起

“美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历史应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和借鉴,如果我们不从学员素质、培训能力、水平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强化,势必使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制约。”一个学科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看该学科是否有高素质的学科载体,即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美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就曹固此经历了一次失败的过程。

美国的家庭医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当时人们对其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缺乏高素质的学科载体,即全科医生的素质不高,致使全科医学发展中途夭折。他们在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后,于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发展起来。

一个学科的重要载体是这个学科所培养的对象,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美国的家庭医学够在强手如林的专科医学时代得到蓬勃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重视了全科医生的质量。

20世纪40年代,专科医疗经过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后,人们感到过细的分科并不能使他们得到很好的照顾,于是在医学界开始试图建立家庭医学制度。开始,他们在大医院和高校中呼吁建议全科医学学科,但并未得到认同,多数人认为社区医疗不必要在城市建立,应该去农村和偏远的地方发展,培训全科医生的条件和师资都受到了限制,学员们没有经过合格的筛选,同时也得不到高质量的培训,毕业后去做家庭医生,自然无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全科医师在民众中没有威信,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失去了魅力。好成绩的学苗不愿意去作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更加缺少竞争力。这种恶性循环使全科医生在病人中彻底失去了威信,生源迅速减少,全科医学发展宣告失败。

当时warren Heffron,MD等一些全科医学的先驱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失败的原因,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总结出全科医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专科医生相比,奎科医生缺少完善的组织和规范的培训,这两点足以使全科医生自愧不如专科医生,失去应有的自信,从心理上就失去了优势。因此,必须要对全科医生的作用、地位、用途和水平都有明确的定位。经过他们的努力和奋斗,美国制定了全科医生制度和三年培训的规定,即将全科医生的培养正式纳入到住院医生培养的制度之中,使全科医生的培养同其他专科持有同等的地位和相同的要求。

历史的经验使美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成功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大的投入,从师资、设备、条件、生源都应该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对生源的要求也很严格,不管做专科医生还是做家庭医生,均坚持同一个标准。

篇4

一、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背景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学校办学实力。

2006年国家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三个文件中明确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3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深化开放合作,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和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等。这些文件的和政策的实施,从不同的角度表明国家已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划至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层面[1]。

(二) 研究现状

学者们研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角度阐述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主要包括研究生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因分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发展战略、意义与价值等进行阐述[2]。

2. 国外研究生国际化的经验探究

阐述国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以及经验的文献较多,文献主要介绍了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以及国家、政府、学校为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采取的有效措施、政策等。

国内外学者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价值。但目前的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行分析,而以具体大学为例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施方案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形成的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与应用性不够强。

二、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

(一) 制定研究生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校应该思考本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与对象,实事求是地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长期战略规划。美国学者Harari.M曾提出,大学的国际化应当以“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3]。这就要求在研究生教育进程中树立全球意识并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氛和文化氛围。

广州医科大学把国际化办学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了解学校研究生和教师对国际化的看法和需求,形成分析报告。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调整研究生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旨在全方位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培养与建设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4]。

(二)推动师资国际化

教师的国际流动不仅能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了解国际学术研究的动向,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增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学术吸引力[5]。

广州医科大学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导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学校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打造国际化导师队伍,目前具有留学背景或国外培训经历的导师达到79%。

广州医科大学通过国际顶尖杂志上招聘广告,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学校目前已经引进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其他客座教授,他们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上,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

除了“请进来”,学校还设立专项资金定期选派科研骨干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定点培训。长期开设外教授课的英语强化班,通过小班教学的方式强化培训教师的英文能力,并从中择优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高等学府进修学习和英语教学培训。

(三)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一种互动型的人才培养过程,有几个特点: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先进方法,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助于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推动实质性的高水平科研合作;我国学生既能了解我国的情况,又能体验国外的科研教育及文化,有利于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外学生通过在中国的学习和科研,了解我国的科研优势和文化,有助于培养国际友好人才;既能培养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又能使人才留在国内,减少人才流失。这一模式具有多赢性效益,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个重要的创新。

广州医科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爱丁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两种模式:“双导师、双学位”,就是双方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两校学位,学生需要支付两校的学费,可由导师项目资助或申请国家奖学金;“双导师、单学位”,双方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到对方导师所在的学校或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由导师的项目进行资助或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学校加强与国际大学间以及学科专业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研究生培养水平。

(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广州市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穗府[2012]38号文)提出到2015年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目前仍不足1名全科医生)、2020年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至少3名全科医生的规划目标。广州医科大学探索国际化的全科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全科医师制度起源于英国,英国具有成熟的社区保健体系和全科医师培养制度。为了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广州医科大学从2011年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签订协议,每年选派全科医学导师到该校短期培训;2012年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培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广医大选派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半年,符合毕业条件可以获得两校的学位证书。以上两个项目为学校于2012年启动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学师资和全科医疗人才,为广州市社区医疗卫生改革做出贡献。学校的研究课题《5+2+1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获得美国中华医学会资助,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与城市社区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五)联合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国际化

与国外高校或实验室联合建立科研平台,不仅促进科研国际化,还能带动教师、学生交流等多方式国际合作。广州医科大学近年来成立了“中美肺癌联合实验室”、“中国-加拿大呼吸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哈佛-广医神经医学合作中心”、“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与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法国霍夫曼教授合作) 等协同创新科研合作平台,引进国外优秀的科学家,组成国际化的科研团队,对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采用与国外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方式进行培养,促进高端医学学术交流,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学校鼓励研究生参与境外科研项目的研究。调查显示学校48%的研究生导师曾参与跨国科研课题。近几年,研究生参与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由2010年45篇,到2013年达到175篇,且有影响因子大于10的重要学术论文。

(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学术会议,扩大教育国际化的受益面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整体教育水平达到国际水准,而不仅仅是少数人与国际接轨。因此,在众多途径的选择中,应该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使更多研究生受益的国际化途径上,如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6]。通过参与、承办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增加高校师生接触世界学科前沿理论的机会,实现资源的共享。广州医科大学每年都举办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学术讲座,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化参与程度,了解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前沿动态。2013年,学校共举办9个国际学术会议,包括第二届国际天然免疫学术研讨会、与爱丁堡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广州-爱丁堡医学教育联盟论坛、广州国际COPD和睡眠呼吸疾病会议等。

广州医科大学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或专业学术(科研)讲座,并规定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2013年学校共举办20场专业科研讲座,其中,50%的讲座邀请国外大学的专家教授主讲,近三成是关于研究方法类的讲座,让在校研究生们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国际最新学术信息与国际科研训练方法。

三、结语

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水平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其路径是全方位的。广州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利用先进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们还面临着研究生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专项资金不足等问题,我们将根据学校整体情况不断调整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稳步推进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广州市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重大研究项目(2013年编号B384)、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改革项目(2011年编号B119065)

参考文献:

[1]李 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1(2):1-3.

[2]张小燕.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D].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3]KATHARINE H H, JOEL

W M.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to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Phonenix,Ariz.:orgx Press,1995.

[4]魏东海 吴他凡 张慧群 马晓洁 林爱华.“一联多” “全覆盖”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2(5):86-89.

篇5

首先要使临床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明确预防医学教学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意义所在,思想是指导行动的风向标,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后,学生自然就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学习,因此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导入法对其进行动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经过多年对非预防医学生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医学论文的经常性阅读与写作,对提高医学业务水平有较大帮助,一些科研论文中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判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知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两大学科: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是进行临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进行医学科研的课题设计、资料的分析等。不仅如此,预防医学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虚假宣传广告等伪科学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较大的帮助。

篇6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和学历教育之后,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理论和技术更新的一种连续性医学教育[1][2]。继续医学教育作为科教兴院的载体,为医院培养了大量业务精通、技术精湛、学风严谨的专业技术人才[3]。为了解邢台市继续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我们进行了邢台市乡镇卫生院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并结合邢台市实情提出针对性强、思路新的解决措施。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邢台市巨鹿、广宗两个县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200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其中男性82人(44.8%),女性101人(55.2%)。

(二)调查方法

采用中南大学李沅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的问卷,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回收率91.5%,获得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100%,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培训模式现状、理想的培训模式等。与此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医生和领导进行访谈,对其关于科技创新的认识等方面做了详细记录。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并经过计算机逻辑检查和校对。

二、结果

(一)被调查医生的个人基本情况

1.全科医生的受教育程度:接受问卷调查的183名医生中初中及以下人员占2.7%,中专和高中人员占24.6%,大专学历人员占42.6%,本科学历人员占27.9%,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2.2%。

2.全科医生的月收入情况:月收入小于1 000的占17.5%(32人),1 000-2 000的占47.5%(87人),2 000-3 000的占18.6%(34人),月收入大于3 000的占16.4%(30人)。

(二)被调查医生参训情况

1.在被调查的183名医生中只有59.6%(109/183)的人员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活动,参加过培训的人员中20.2%出现过迟到早退现象,参加次数小于5次/年的有58.8%,由此看来,邢台市继续教育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有76名医生认为缺少机会是影响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其次(68人)为培训费用过高。

2.全科医生参加培训内容情况。

表1 培训内容调查表

由表1得知参加过沟通技能培训的仅19人。而接受问卷调查的109名参训人员认为最有实用效果的前三项培训内容分别为三基培训(94人)、全科医学知识(91人)和沟通技巧(75人)。

3.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形式和教学方式。183名全科医生参加过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形式如表2所示:

表2 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形式分布表

由表2可以得知参加培训的人员中仅有52人参加过临床观摩,而我们通过访谈得知,有80%的人表示更喜欢临床观摩的培训形式,希望多增加些临床观摩的机会。

183名全科医生参加培训的教学方式如表3所示:

表3 继续医学教育教学方式分布表

由表3可知,邢台市进行继续医学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授,其次是举办讲座和基层现场指导。

4.每次培训后的考核情况。参加培训的医生表示培训后完全无考核者占4.9%(9/183)。

5.培训经费情况。调查显示全科医生培训经费需由个人完全负担者占23.9%(26/109),个人承担部分的占72.4%(79/109),培训费用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卫生院共担者仅占3.7%(4/109)。

6.轮岗情况。接受问卷调查的医生中有50.3%(92/183)人员入院时接受过轮岗培训。轮岗时间在三个月以内的人占45.7%(42/92),大于三个月的占54.3%。被调查的医生表示最愿意接受的培训频率大于六个月(127人)。

7.相关专业科学研究情况。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133人从未做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42人偶尔做过,8人经常做。69.9%的医生表示做科研工作对自身工作有帮助,谈及实施科研的困难时,36.1%的医生表示所学知识不够是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讨论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乡镇医生队伍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据卫生院统计,中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本科学历人员占2.2%,大专学历人员占20.3%,中专学历人员占58.7%,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18.7%[4]。本调查结果显示邢台市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初中及以下人员占2.7%,中专和高中人员占24.6%,大专学历人员占42.6%,本科学历人员占27.9%,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2.2%。说明该市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学历高于全国水平,但仍可以看出重点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少。杨燕初等在《广西区域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研究》[5]中提出由于社会体制、市场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现状,大量引进全科医生并不现实,因此提高现有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是改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继续医学教育既是全科医生旅行权利、义务,提升素质能力的基本手段,又是建立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6]。通过对邢台市继续医学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医生月收入大于3000的仅有16.4%,平均月收入偏低。而全科医生培训经费需由个人完全负担者占23.9%,个人承担部分占72.4%,培训费用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卫生院共担者仅占3.7%,对该市全科医生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医生参加培训的原因中培训费用过高位居第二,可以看出邢台市政府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以满足需要。

(二)培训纪律和制度不完善,提供的培训机会不足

被调查的医生中有过早退迟到现象的有20.2%,通过和该市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访谈了解到院方或卫生行政部门并未对培训中出现的迟到早退人员做出任何管理。影响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原因中缺少机会占据第一。

(三)培训内容欠缺合理性

接受问卷调查参训人员认为最具实用效果前三项培训内容分别为三基培训、全科医学知识和沟通技巧,而实际参加过沟通技能培训的人员仅有19人,远远不能满足医生的需要。此外,有80%的全科医生表示更喜欢临床观摩的培训形式,希望多增加些临床观摩的机会。

(四)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偏低,培训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较少

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访谈了解到有86.3%的医生未做过与自己所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接受访谈的医生表示自己所需知识不够是阻碍自己进行临床科学研究最大障碍(36.1%),另外,69.9%的医生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对自己从事相关专业科学研究有帮助。由此看来邢台市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和积极性均不高。此外,全科医生进行过网络培训的人员较少,邢台市对网络教育的应用还很少。

四、结论

针对以上邢台市乡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医生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将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支出列入预算,并逐渐建立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工资发放保障机制[7]。

(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和纪律,完善培训机构,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建设,是继续医学教育得以深入、持久、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2]。市卫生局应当积极扶持、鼓励在职培训,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进修学习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为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其工作与学习能力[5]。同时为各乡镇卫生院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

(三)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使培训更深入人心

肖传实[8]在《山西省社区医师对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需求》指出现今社会,全科医生不仅要学习全科医疗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各专科疾病的转诊尺度、有关制度以及与患者沟通的技能等,这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对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的培训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医生的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此外,在所有调查的全科医生中有80%的人表示更喜欢临床观摩的培训形式,希望多增加些临床观摩的机会,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省市级全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的交流,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提供更多临床观摩的机会。

(四)加强和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宣传,树立医学人员终身教育概念

邹旋,宋朗明[9]在《适应知识经济需要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中提到意识的强化是发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力支撑,终身教育观的确立为发展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与乡镇卫生院领导访谈中了解到全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每次都有多人请假、缺席等,终身教育意识薄弱,不利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力开展。各乡镇卫生院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和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宣传,帮助全科医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概念。

(五)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提高科研能力

根据美国科学委员会、凯斯工学院和日本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于查找和阅读文献信息的时间占完成该项目时间的50.9%,获取科研信息已成为据顶科研人员工作效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信息素质是影响科研人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之一[10]。朱科伦[11]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则是提高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

(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

篇7

在“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被部分削弱。因此,如何在“双轨合一”模式下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在分析“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实施中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矛盾[1]。2013年,教育部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掀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探索。虽然“双轨合一”模式解决了两者培训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但也凸显了一些新的问题:明显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我们分析了科研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以期为“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3.3提高对毕业生的科研要求在“双轨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门可适当增加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从研究目标、科研设计方案、选取指标、技术路线等方面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探讨其可行性。此外,科研选题也必须要求结合临床实践并使研究结果能够用于临床上,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措施,也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要求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发表刊物的档次,如增加篇数,要求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等。

3.4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开设科研讲座、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和建立激励机制,等。为了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设立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研究基金,积极鼓励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课题和参与科研;此外,还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科研专题讲座,并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听取足够场次的讲座才能取得硕士学位;医院也应当充分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授课,加强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的交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包括对带教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励,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录用后,的版面费可以报销,带教教师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临床科研[12]。科研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容易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培养偏差。然而,不管是出于研究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是提高医学院校培养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需要,都离不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因此,不管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如何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始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教育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不断采取措施予以强化,切实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关嵩,齐德广,钱频,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196-199

[2]蒋秋燕,蒋桂秀,唐乾利,等.对广西中医学院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12-114

[3]赵宏伟.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7-20

[4]LiddellPW,HeuertzRM.Studentsasvitalparticipantsinresearchprojects[J].ClinLabSci,2011,24(2):66-70

[5]石春蕊,唐宇宁,赵丽,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8):897-901

[6]陈旻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与传统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123-125

[7]经纬,陈樱,沈洪兴,等.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21-22,46

[8]羌建峰,王晓冬,戴正庆,等.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J].医学与哲学,2010,31(17):74-75

[9]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7):526-528

[10]王健,韩忠燕.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0):960-961

[11]王雅杰,董成亚,李昊文,等.科研型实验室在研究型医院研究工作主体人员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76-78

篇8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需要在临床实习和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认识疾病。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基础型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时间确实偏长,但并没有达到实际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恶习,以至于在后期的临床教学中,对忙碌的病房生活不习惯,甚至恐惧,产生混完一年随便做个课题赶紧毕业的想法。精简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势在必行,新学期即将开始的半年制理论教学应该是积极的,严格学分控制是保证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时将理论教学时间,安排在临床教学期间,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2按主治医师的标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教学中,应给临床研究生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抢救危急病人的机会。导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计划,不能安排轮转专业小组后就不管不问,应该协调全科,针对性带教,除了导师外还应该有专职资深上级医师带教,安排他们值班,全面完成各种疾病的处理、各种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个阶段导师都应进行跟踪式考核,研究生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成果可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专业方向临床实践培养时间外,有针对性地扩大轮转的范围,使其对其他相关和常见的临床知识增加认识,全面掌握,对将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开阔思路、视野是相当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科研教学能力

    加强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和专业学术科研课题的选择:学术课题的选择过程,实验思路、实验方法的设计,是研究生培养必须经历的步骤,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临床型研究生都应该培养这样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提前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阅文献关注学术前沿,多接触专业研究问题;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动向,必须阅读至少50篇国内文献和50篇国外文献是必要的,力争要看的更多,综述要尽早完成。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应避免不切实际的高难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主观盲目性、加强针对性,使之确实能解决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实的功底[4]。如果有导师的指导完成会相对容易些,应该鼓励自选课题,因为这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1.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98.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10

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进展

1.1英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2,3] 政府严格监控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内的医疗系统。从各行各业的专家库中,议会每年抽调一小部分人员组成考核评估组,召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工、患者、患者家属、周边临近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召开座谈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舒适度、医院员工的服务态度、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具体周详的调查。

1.2加拿大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4-6] 加拿大社区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是紧密相连的。初级卫生保健分为以下2种方式:①以社区为中心的保健服务,主要指为特定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以结合性和非结合性社区模式著长;②以专科形式开展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特指专业医疗服务,分为专业合同和专业协作模式。

1.3美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7] 在美国,主要应用临床评价和经济评价两种模型进行绩效评估。前者是通过观察医生提供的服务过程和结果,分析医生的服务模式。后者是分析医生服务的经济活动。现在,美国的科研团队已经开发了许多复杂的工具,并用这些工具来量化医生绩效。

1.4澳大利亚全科医学绩效评价[8,9] 澳大利亚的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估,包括健康状况和结果、健康影响因素、卫生系统绩效3级19因子。这些级别是不分层的,而是充分反映卫生服务绩效多因素的影响。卫生系统绩效包括结果有效性、设计合理性、范围可及性、响应能力、安全管理和可持续性等几方面。

2 国内社区卫生绩效评价进展研究

2.1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梁万年等[10]采用"投入-服务-效益"的模式,对"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其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投入情况、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服务内容和特征情况、服务的利用及满意度、服务的效果和效益情况、服务的费用等方面的指标,其对权重的设定采用的是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1]。

胡晓玲、朱新侠及陈丽云等发表的文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初步应用》,最先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定量剖析,建立了一套非常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集了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其设立的指标体系对现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比较适用。

《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概述》文章中,周俊安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就诊费用、公平性、反应性以及满意度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它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绩效评价理论,回顾了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史,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取证所得[12]。

郭清等人[13]采用"投入-服务-效益"模式,并通过对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实证研究,并在《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研究》一文中初步确定了三大类十五项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标体系[14]。

鲍勇将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指标分为综合指标(包括硬件建设、服务质量评价);业务指标(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被动评价指标(包括居民满意度、卫生服务行业行风评议、其他)。在权重设置上采用专家直观判定法,利用在政府年度绩效考评中常用的千分制考评法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进行有效评价[15]。

2.2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筛选方法[16] 文献研究法:查阅现有的有关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的资料,收集本单位历年相关的所有指标,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考核指标体系备选库。

系统分析法:从整体出发,将与评价有关的诸指标按系统(或属性、类别)划分,通过座谈的方法或填写调查表的方法获得个指标的评分结果,据此确定其主次,再从各系统挑选主要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专家讨论法:它是建立在指标库的基础上,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组织专家拟定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备选指标。

现场调查法:该方法主要是针对考核指标体系中从日常报表中无法收集的资料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开展调查,收集资料,核实指标。在调查时注意指标的可及性。

专家评判法:主要是Delphi法。其核心是通过2~3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并对每一轮的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寄给每位专家,供专家分析判断,提出新的意见,如此多次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从而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较为可靠的结论。一般参加的专家以10~15人为宜,他们均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情者,这是因为预测精度与参加咨询的专家呈函数关系,随着专家数增加,预测精度提高。但是,超过15人后,进一步增加专家人数对预测精度影响不大[17]。

数理统计法:是将现场采集到的指标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筛选出合格的指标,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定权法、嫡权法、相关系数法。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评价指标筛选中,较多的采用系统分析法、专家讨论和评判法,较少采用客观评价法。

2.3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是德尔菲法(Delphi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按其重要程度,依照经验主观确定系数,最后得到一个趋向一致性,且比较可靠的方案[18]。Brown.B提出选择专家是德尔菲法(Delphi法)预测成败的关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评价各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指标权重估计的相对合理性和一致性,常常利用专家擅长系数和意见一致性系数等指标。擅长系数指的是某一评估专家对所提问题作出正确应答概率,通常擅长系数q不应低于0.80。专家意见一致性系数是反映所有专家对全部指标权重评估的一致程度的指标。一致性系数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所有专家对全部评价指标评分的协调程度越好,说明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估计越为稳定可靠。

国内外经验表明,德尔菲法(Delphi法)能够充分利用各专家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是解决非结构性问题的有效手段[19]。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梁万年[20,21]等专家学者采用了德尔菲法(Delphi法)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一共126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32项目,三级指标89项,并将126项指标编制成调查表进行现场预试验,并函询确立计算指标权重,同时采用克朗巴赫a系数和主成分因素分析法评价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效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温亚彬[22]等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张家口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对所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任晓晖[23]等四川省12个城市CHS中心的综合评价的应用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3 总结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国外绩效考评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其理念、宗旨、方法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主导,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但随着国家卫生资源投入的逐步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评指标的筛选与方法的探索力度进一步强化,这些都是绩效考评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 12号).

[2]Martinc Misener R, McNab J, Sketris IS, et al. Collaborative practice in health systems change: The Nova Scotia experience with the Strengthening Primary Care Initiative[J]. Can J Nurs Leadership,2004,17(2): 33-45.

[3]Diane EW, Anne-marie B, Robert JR. A results-based logic model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Laying an evidence -based foundation to guid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 College of health disciplin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4.

[4]PauL A, Lamarche. Marie -dominique beaulieu, raynald pineault. choice for change[R]. The restructuring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 in Canada, 2004.

[5]Developing Ontario 's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orecard. Health care: New research, new priorities new directions [R]. January 2006.

[6]Primary care for children. Primary care in Ontario[R].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science, 2004.

[7]NICE clinical guideline 34.hypertenti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in primary care[R].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2004.

[8]杨辉. 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服务质量管理框架、措施及借鉴[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6(11),869-872.

[9]杨辉. 澳大利亚政府和专业组织在提高全科医学服务质量中的作用及借鉴[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6(11),875-877.

[10]梁万年,土虹,杨兴华.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18 (8) : 460-462.

[11]栾兰.大连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估与对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09.

[12]程晓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全科科学,2005(1):1-3.

[13]郭清,土小合,汪胜,等.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5 (10):802-803.

[14]程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 .

[15]鲍勇.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9-39,102-137.

[16]陈博文、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3.

[17]孙振球.医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8]卢祖沟,主编.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7-122.

[19]刘光富,陈晓莉.基于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的项目风险评估[J].项目管理技术,2008, (1):23-26.

[20]李晓惠,陈旭嘉,陈建,等.加权秩和比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305-1306.

[21]张立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