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22:1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科护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科护理学论文

篇1

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Teaching)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A.L.Brown&A.S.Palincsar)提出的一种旨在改善学生阅读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于交互式教学的定义与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的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法相比,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交流,使教与学相互呼应、相互启发,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

2.1遵从临床实践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交互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将内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上。由于学生很少接触临床,只具备相应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不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致理论知识与护理技术操作脱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有必要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典型病例导入新课,围绕病例,以发现患者健康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把内科护理学知识、护理人文、护理学基础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等有机融合,按照护理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传授科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同时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2打破“师传生受”、“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学生不仅需要听课或是简单回答一些问题,还必须作为主体参与到病例讨论中来,在眼、耳、手、口多种感觉器官的密切配合下,积极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PBL和任务驱动教学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指导。

2.3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课前发放学案,预设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教材、网络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获取大量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案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取舍、挑选、重组,从而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与教材的有效交互,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4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临床专业课程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护理操作技能较为感兴趣。因此,他们较重视专业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可塑性强,对未来的职业无限憧憬。故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病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分析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来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3讨论

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态度、科学基础、临床技能和群体保健、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依据学案,通过预习,针对预设的问题、任务,主动查询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实现了与教材的交互,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参与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3.2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所谓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合理分析、处理临床所见的各种症状,以便有效地实施治疗的能力。针对护理专业,临床思维能力是指临床护士根据护理程序,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健康资料,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等,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综合分析,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及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内科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很强,临床应用广泛,故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内科护理学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也是以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但学生总有一天要从教室走入临床,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因此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通过问题设置、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评判总结等方式,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了学生求疑、实证、严谨和理性的临床思维。

3.3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护理人际沟通能力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与人相处的学问在人类所有的学问中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沟通能够带来其他知识不能带来的力量,它是成就一个人的“顺风船”。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现代护理理念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良好的护患沟通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生扮演护士、患者,体验不同角色内心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了不同的言行在患者心理上引起的不同感受,体会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4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学习,并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表观点,便会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材的交互、与教师的交互、与同学的交互,课前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课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下,通过自我探索、小组学习、相互讨论,分析病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从而融会贯通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活跃了思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5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素质是群体或社会对扮演教师这一特定角色必须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医护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传播者———临床护理教师,其素质状况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不但要求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还要求其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学知识、临床护理学知识,且熟悉并掌握目前临床新进展、新技术及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精深的方向发展。这就促使内科护理学教师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控制教学节奏,以渊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指导和帮助学生,并通过师生良性互动产生新知、巩固旧知,从而掌握技能。

4结语

篇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5个特点:(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指导教师一体化;(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践课教材一体化;(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一体化;(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型”转变,“教学做”一体化;(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讲授、板书”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教学做合一”源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他将“教学做”视为一体,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理论对现代职业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德国采用“FH”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拿大实施CBE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英国推行NVQ(职业资格证书)训练模式理论—实践教学。从国内外一些实际经验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调整教学大纲和学时。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准备教学资料和实验用品,如模拟病房等。以“心衰病人的护理”为例,将学时从2学时调整到6学时,分3次课完成教学。教师根据病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然后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学实施步骤: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视频观看与临床病例讨论相结合,评估病人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教师示范相关技能操作,将简易标准化病人与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结合,学生操作,教师点评,教师再示范,学生再操作,教师再点评。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将内科护理技术分为若干个模块,包括呼吸内科护理技能、心血管内科护理技能、消化内科护理技能等。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为例,实施步骤如下:选择典型病例,分解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任务,学生总结理论知识,上课前抽2名学生测试,教师总结。

4讨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在相关职业教育目标指导下实施,教学方式不强求统一,因为每个院校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尚未摆脱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2)“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课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验指导教师严重不足;(3)教学软件资源不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4)缺乏与专业技能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实训条件。改进对策:(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2)制定新的课程标准;(3)建立先进的评价机制;(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实践,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只能凭想象去理解、记忆,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操作时无从下手。而“教学做一体化”可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工作为主要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目标更加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其次,要根据教学大纲挑选出适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章节,重新调整课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再次,教师开课前要精心准备和设计;最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应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强师生互动。只有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项目任务的完成相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的,实现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篇3

1.1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协助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满足其合理的需求,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是:

1.1.1进行风险评估

1.1.1.1对患者自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较快,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常伴有多脏器的慢性疾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减退。同时,这些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易发生跌倒、烫伤、坠床等风险事件,且大部分患者自身未能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容易因用力排便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因长期卧床引起压疮等。

1.1.1.2对用药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较复杂,经常要使用降压药、抗凝药、强心药等多种药物,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若未能按照医嘱用药,或用药配伍不当,或忽视患者其他合并症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易引起患者不适或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漏发、错发口服药、遗漏静脉用药、给药时间不当、给药剂量不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等均是常见的用药风险因素。

1.1.1.3对仪器及操作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患者经常会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若仪器保养不到位,抢救时仪器发生故障,会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护理人员操作仪器不熟练,也会引发护理风险事件。

1.1.1.4对护理管理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病种较多,病情较复杂,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若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差,盲目地执行医嘱,对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得不够准确,对突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会延误患者治疗的时机,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

1.1.2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1.1.2.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和高级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小组成员按制度办事,并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点,遵循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制定人性化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生活自理能力等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参照护理预案做好有预见性、有目的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监护及急救的能力,规范应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后,需由护士长和责任护理人员详细登记所发生的事件及预后,并由风险护理管理小组针对该事件进行归纳性的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及措施,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

1.1.2.2避免患者因自身因素发生风险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在病床上安装护栏,防止其坠床,在走廊上设置栏杆扶手,并保持地面干燥,防止其摔伤。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预防风险事件的知识,提高患者主动规避风险因素的意识,并指导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患者在便秘时,叮嘱其切勿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为其使用缓泻剂,防止其因用力排便诱发心血管事件。

1.1.2.3加强用药管理护理人员应熟悉不同药物的药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给药途径,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在配药前查看配伍禁忌表,登记可能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药物应现用现配,并在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的制度,分别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用药后查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滴速等。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为患者用药。叮嘱患者在自行使用药物时不可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改服其他药物等,在出现不适感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

1.1.2.4加强仪器管理,提高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治疗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保障仪器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治疗仪器的功能。医院要注重提高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定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避免因仪器操作不当而延误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

1.1.2.5改善护理管理方法医院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组织其学习有关新药物、新仪器的知识及使用、操作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掌握患者发病的症状、体征、近期治疗及用药的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肺功能,重点观察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全面掌握并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风险管理预案进行护理工作,规范护理服务的流程。医院还要培训护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保障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抢救、治疗时机,改善其预后。

1.1.2.6妥善处理不良的护理事件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并说服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无惩罚性地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护理风险事件,以便风险管理小组能够及时分析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整改护理模式,改善护理流程。

1.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并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定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护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1.3%,其中有1例患者跌倒,有1例患者出现了压疮。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9.4%,其中有2例患者跌倒,有3例患者出现了压疮,有7例患者接受的护理服务操作不到位,有3例患者接受的急救处理不当。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53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中有14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7.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4

从两组表格中可以看出,实行常规护理方法,存在很多的不足,患者满意度也不是很高,为此,我们对常规护理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1忽视规章制度,法律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单凭习惯和印象草草从事。护士在执行查对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错抄、漏抄医嘱现象频发;交接班不认真,不执行床头交接班;抢救记录更没有按照规范书写,药品管理不符合制度要求等等,都是安全隐患。另外,护理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度不够,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对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缺乏预见性。

1.2没责任心,工作粗心大意护士对存在的危险性如患者跌倒、压疮、坠床、管道脱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病人对这些危险事件意识不强。护士单独值班时,没有及时巡房,病人病情变化也没有定时去观察,缺乏谨慎独立精神。

1.3业务水平低,技术操作不熟练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那些新进的实习护士,资历较低,护理技术实际操作达不到熟练规范的程度,一旦病情较多就手忙脚乱,出错率上升,延误病人的治疗。

1.4与患者缺乏沟通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人性化护理,没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他们的信息知道的是少之又少,病人也无法从护士口中了解自己的病情进展、需用药物以及治疗安排,甚至连主治医师的名字都无法得知。护士的解释工作不到位,特别是病人想查询账单时,没有与患者好好沟通,致使误解引发医疗纠纷。

2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人性化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是逐步消除护理安全隐患的有效模式。但这一全新护理模式的实施,又面临着护理队伍的整体管理和每个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问题。因此,要普及新的护理模式,还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2.1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法律知识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护理人员应该加大对护理法律知识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执业管理办法》、《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与护理有关法律文件,要以病人为中心,依法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护理人员。

2.2加强业务学习鼓励护士参加各种自考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护理部根据护士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程度的护理知识学习,对他们的操作技巧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给护士创造走出国门的机会,了解更多的国外先进知识。

2.3加强沟通,消除纠纷隐患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进行沟通,确保无误,一旦发现疑点、难点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联系,以保证医嘱的正确实施,最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护士与患者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拉近距离,让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对患者的提问耐心解答,同时认真做好入院宣教、用药指导、检查前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

2.4加强对护士素质培养,使护士言语,行为规范建立有效沟通,要将手术风险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尊重病人知情权,对手术,特殊检查治疗病人,向病人解释手术方式、效果、以及手术后可能会带来的并发症。

2.5加强护理文书书写严格按照各省医疗文书书写标准执行,特别是护理记录,做到记录真实准确,保证护理文书的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

2.6严格执行各种护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例如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级护理制度、晨间查房制度等。

3结语

篇5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一体化教学

内科护理学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人文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既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与它们有关密切的联系。

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我内科护理教研室教师十分关注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中传统的“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已不适应当今教学发展要求。一体化教学使内科护理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增强学生获取技能的自信心及学习兴趣,对学生感知活动、思维活动起到主导和调节支配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贴近临床实际;符合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及培训考核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时俱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强的内科护理学人才。

一体化教学解决了内科护理学课时偏少、资源有限的难题。以往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由于内科护理学教材内容繁多,学时紧,为完成理论授课任务,导致实验课学时偏少。内科护理学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贯穿到整个实操过程中,理实结合,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练中有讲,讲中有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真正形成:①教师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②教材一体化(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一体);③教室一体化(理论教室与实训室一体),有效地节省了课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

内科护理学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传统教学使教师思维僵化、思想懒惰,内科护理学教师由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任教经验丰富的“理论型”专职教师和部分从医院聘任的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型”兼职教师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一体化教学中则作为指导者、组织者或是情景教学法中的仿真角色,激发教师教学灵感及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先进、灵活地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内科护理学教学与临床完美结合。

一体化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依赖于教而失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体化教学的运用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为主体,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病例、熟悉内科疾病,以往护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医院及病人十分生疏,通过一体化教学仿真模拟及多媒体护理病例在课堂上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心理状态等,例如冠心病病人护理里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区分要点。

一体化教学自然融合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护理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情景仿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灵活教学方法,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迎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内科护理学一体化教学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感兴认识入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把老师“教”与学生“学”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极大地提高了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为医院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院前急救绩效考核方案

卫生部昨日印发通知,明确了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的绩效考核相关政策。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院前急救机构主管部门对辖区内院前急救机构划拨经费的主要依据之一,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分类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

通知指出,院前急救机构的绩效考核内容包括机构建设、日常急救、应急救援、学科建设、急救培训、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7个部分。其中,日常急救占了25%的权重,重点考核急救出车次数、急救人次、紧急呼救受理时间、急救反应时间、现场急救与途中救治时间等。

篇6

[关键词]内科护理;自学能力;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9-0107-01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自学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的基础,是让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思维以及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中职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就是要熟练地掌握专业性的学科知识,因此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大量冲击下,他们很难马上适应,因此引导他们学会自学,学会自我反思,是加强学生辅导、培养学习习惯和增强自信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教授給学生的是一些理论知识,并非专业技能,但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一定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医学教学中更是如此,要对所学的知识做到精益求精,因此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去查阅文献资料,去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并且具有内在稳定的学习动机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主动学习,只有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真正地去享受学习,因此在培养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当中职学生所面对繁重的专业课程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这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在上课时,结合教育教学,组织安排好课堂学习,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开展积极的探索,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对所面临的困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也要融入鼓励和赞美式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只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事先的预习,才能在自己的心里有一定的谱,才知道自己薄弱的地方在哪里,内科护理专业需要结合其他的一些基础学科进行学习,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因此在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查阅一些资料,教师在课前也要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以及需要参考的一些书籍,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查阅资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和自主获得知识的接受者,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对重点知识做到教师讲解,加之学生自学的方式,相互结合来进行教学。比如说教材中明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但是对一些难题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还应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进行相关的专业指导,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对内科护理这门课程的热爱。

三、中职内科护理应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所讲述的永远是一些理论性的学科知识,但是我们都知道中职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和可操作性强,因此护理学科要真正地做到和其他学科能够更好地相互渗透和交融,把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点进行相互融合,才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主动联系起来,找到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总结和独立建立学习系统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对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对比,总结它们的共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多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结合日常所讲的一些理论性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这样的理论分析再加上实践研究,学生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深入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于心。

总之,我们卫生系统部门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才能适应逐渐发展和变化的新社会。同时还要改进教学方法,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学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爱琴,邓双全.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唐璟,吴静,李小洁,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9). 

篇7

1.1教师学科专业性不强《康复护理学》课程为护理教研室承担,3位任课教师均为护理专业毕业。康复为新兴学科,任课教师对康复护理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上网和翻阅书籍,没有掌握系统的康复护理学理论,对康复护理以及其工作模式了解不全面,操作技术不熟练。加上教学任务重,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任课教师未能到临床进行实践,讲课缺乏形象生动的例子,难免造成课堂讲解不透彻或者课堂气氛不活跃等。

1.2实验设施不完善笔者所在学校2010年购进一批康复器械,共设置两个康复实训室,均为多功能实训室,承担多种实训项目。每个实训室的基础设施为5张PT床,10把PT発,5个轮椅,10副腋杖,另外还配有3向阶梯、功率自行车、平衡杠、复式墙壁拉力器等康复器械。实训器械以运动疗法类为主,而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方面器械较少。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每学期开设8个学时的康复实训课程,平均10个学生一组,学生实践机会偏少,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

1.3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供高职高专类院校使用的《康复护理学》教材编排同本科层次的教材内容较为相似。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于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高专类教材的建设和开发,需要大量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内容,但是高职高专类《康复护理学》教材实践内容较少,没有明确指出实验内容、目的和具体方法,这样实训课的编排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思想,较为混乱。

1.4考评机制不健全康复护理学在笔者所在学校为考查课,实训课进行平时抽考,理论考核为期末开卷考试,试题多以问答题形式。开卷考试形式单调,学生只需考前熟悉课本内容,不用下太大功夫基本都能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工具,只求通过考试,没有学习动力。

2改进方法

2.1使学生对康复护理学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护理模式巳从过去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发展成运用护理程序主动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护士亦要担负起促进患者康复的责任。康复护理的早期介人,可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护理在临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并不局限于康复科、神经内科和骨、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等等很多科室的患、者都需要做康复护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没有专业的康复护士,临床护士担负着督促、帮助、指导患者康复的重要职能。所以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十分必要。

2.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很多从事康复护理教育的教师未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难以准确把握教学尺度,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应从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授课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养,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较好的康复护理中心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康复护理的各类培训班、学术交流活动,及时把握国内外康复护理学最新动态,拓宽专业知识面。此外,还应引进或聘请高学历毕业生或高技术职称、有丰富康复治疗操作经验的临床教师充实师资队伍,担当兼职教师⑴。

2.3改善实验条件高职康复护理学是一个实践性强、操作要求高的技术性专业,教师熟练的技术、完善的实验设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笔者所在学校实训器材以运动疗法类为主,而其他治疗方法器材较少。建议按照康复治疗法的种类来开设实训室,如运动疗法技术、作业疗法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重组、整合。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联系校外实习、见习基地,通过实习或见习提髙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2.4优化教材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课的讲解比较抽象,应通过数字、图表、图片的列举和展示及说明,使学生对具体内容有一个更为直观、清醒的认识。此外,课本应增加相关实验内容,以此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高职高专教材应以应用能力为中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8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课程内容改革。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调查,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及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推进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岗位就业。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建国以来,我国中职护理专业教育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为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普高热”及高等护理专业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现生源质量差、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的局面,师资流失严重,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开设中职护理专业的学校纷纷要求并入高等医学院校或升格为高职院校,这将严重影响中职护理专业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影响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关键。从教育学原理来看,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用人单位对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外部与内部的客观规律。笔者拟通过对安徽淮南市各级医院护理人员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探讨将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医疗行业用人要求结合起来,以国家护士执业考试的要点为基点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护理岗位调查研究的过程

笔者设计了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卷调查表,对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部分科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调查表汇总进行了统计处理;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由学生科主持,在各实习医院进行,并当场回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笔者还邀请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分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及部分优秀护士长座谈,征求对中职护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护理岗位调查的内容与分析

为切实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对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以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分别对医疗卫生用人单位(医院)及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用人单位中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870份,实际回收852份,其中有效问卷7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83%。调查问卷涉及安徽淮南市17所医院的院领导、护理部主任、部分科主任及护士长。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调查(1)政治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精神较好的各占97.28%、97.27%、89.29%、87.94%,认为我校毕业生法制观念一般或较差的占21.41%。(2)文化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文化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各占94.17%、90.92%;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差的方面依次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各占31.16%、15.31%、13.55%、6.23%,故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培养。(3)业务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好的方面依次为: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护理能力,各占96.83%、95.39%、83.06%。评价较差的方面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心理护理能力、健康指导与宣教能力、急救护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各占20.73%、15.58%、13.00%、6.78%、3.93%。(4)身心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普遍反映良好。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调查表明,认为需要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各占42.82%、18.70%、16.12%、15.58%;认为对护理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传统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因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合理而无需改变课时安排的课程依次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妇产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认为与护理职业关系不大、需要减少课时或删除的课程依次为:物理、数学、政治、化学,各占66.53%、56.91%、48.51%、40.24%。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心理学、外科护理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各占54.47%、40.38%、38.48%、36.99%、34.96%、33.47%、30.89%,因为这些学科的临床应用性与针对性较强,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视,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传统上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则无需改变实践课时。认为政治、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应适当减少课时或删除的,各占56.77%、49.42%、48.77%、42.22%,因为这些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较少。从调查排序可以看出,认为需要增加课时的课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法律基础、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训练,各占91.12%、84.14%、83.74%、78.18%、74.39%,这些课程多是适应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

(二)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

中职护理专业的实习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近一年的护理临床实习,对护理专业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会,并且非常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前途,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了解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及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本项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为100%。

调查表明,选择在毕业后到二级以下医院就业的占58.26%,选择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占10.09%,选择到乡镇医院就业的占5.96%,还有选择到外省就业的,占19.72%,说明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面对现实,实现就业目的。

在对“中专毕业后的打算”的调查中,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占66.05%,选择通过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占25.22%,说明当前在中等卫校中“就业导向”仍是主流。

在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中,认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46.79%,认为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23.39%,认为医学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17.43%。学生希望学校增加有助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的课程,另外认为增加实习、见习时间,特别是社区见习的时间非常重要,这与对用人单位护理管理人员的调查基本一致。对于教学方法,所有学生均不喜欢传统的授课法,喜欢案例式教学法的学生占38.53%,喜欢角色扮演法的学生占31.65%,喜欢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学生占29.82%,说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就业途径方面,选择由学校推荐的学生占48.16%,选择由家长找关系的学生占36.69%。在当初选择护理专业时,大多数学生家长也是看中护理专业能学到一技之长,便于就业,这说明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就业率,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篇9

【摘要】外科牵涉的相关医疗领域比较广泛,并且占据着一定的医学位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外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医学的全面发展,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文章就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好地对医学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外科 医学领域 重要性

引言

外科,从字义表面理解为外伤等一序列身体表面疾病治疗的科室为外科,但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解释是指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科学,是以手术切除、修补为主要治病手段的专业科室。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外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医院外科的专科设置原则与内科类同,通常与内科相对应。外科方面的疾病主要分为: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功能障碍等五大类。

外科主要分科为:普通外科(简称普外)、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神经外科、烧伤、整形科、显微外科等。

一、外科发展概述

外科隶属现代医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医学项目,外科主要实现实现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恢复健康。这方面的深入治疗和发展研究。外科和医学领域的其它科目一样,也需要了解疾病的定义、病因、表现、诊断、分期、治疗、预后,而且外科更重视开刀的适应症、术前的评估与照顾、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术后的照顾、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

从先前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的头颅中,医学人员发现木乃伊头颅留有手术的痕迹。在我国2000多年以前,外科在战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19世纪末,现代医学开始问世,起先经常由受过培训的理发师执行手术——即所谓的“医疗理发师”(barbersurgeon),因此在今天的许多英联邦国家外科医师被称呼为“先生”(Mister)而不是“医生”(Doctor)。在20世纪初,随着消毒、麻醉、止血、输血等技术的产生和进步,现代外科学得以逐渐深化及完善。现代外科奠基于是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外科手术用的止血钳的不断改进,输血和补液也日益受到重视,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外科手术的范围,并增加了手术的的安全性。50年代初期,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发展道路。60年代开始,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推动了创伤、整形和移植外科的前进。70年代以来,各种纤维光束内窥镜的出现,加之影像医学的迅速发展(从B型超声、CT、MRI、DSA到SPECT、PET)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特别是介入放射学的开展,应用显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不但将诊断,同时也将治疗深入到病变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生物工程技术方面也将对医学领域中的外科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外科在不断发展中对医学领域的推动作用

无疑,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医学不断进步发展中,外科不可能一层不变,其医学作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现代医学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纵深方向的发展,同时在时间和空间领域中不断得到完善。外科的不断完善与条,分科也变得多了起来,因此,外科要进一步分为若干专科;有的按人体的部位,如腹部外科、胸心外科;有的按人体的系统,如骨科、泌尿外科、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有的是按病人年龄的特点,如小儿科、老年外科,有的是按手术的方式,如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移植外科;还有的是按疾病的性质,如肿瘤外科、急症外科等。

外科在不断发展中实现医学领域的不断完善,在通常病例和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不断的突破和创新发展,实现了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发展角色。推动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疾病治疗诊断方面的重要性

外科中常见的医疗诊断及处理医疗上的问题包含了创伤、各种胸腹部急症、先天/后天性畸形、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在临床应用上和麻醉学、特级护理学、病理学、放射学、肿瘤学等其它医学专科工作关系极其密切。随着药物、早期诊断技术与其他医疗科技(比如介入放射学)的发达,许多疾病的治疗都转变为非外科治疗为主,然而外科手术仍然是这些治疗无效或产生并发症不可或缺的后线支持,而外科微创手术(内窥镜手术)的领域也在蓬勃发展。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外科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角色,发展空间之广,发展程度之深是一时半会无法完成探讨和完成深入研究的。外科各专科的全面繁荣发展,为人类健康创造一个个奇迹,在医学史上不断实现新领域的突破。故而,在医学临床诊断和手术运用中外科不仅具备前瞻性的发展特点,同时也具备其他外科以外无法完成的医疗难度而外科可以进一步解决的后勤医学发展性空间。故而,外科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外科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医学发展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医学研究和发展中,对外科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创新,应对现阶段和未来有可能发生机已经发生的疑难病症,外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外科的发展历程来探讨,外科在其发展中无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乃至世界,都有外科发展的足迹。在医学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来看,外科在医学领域中都有涉足,由此不难看出,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何伦;“让活人回到医学中来”[N];健康报;2010年

[2]柯利民;徐阳孙;试论医德[J];中医药学报;1981年03期

[3]龚道淑;胥树平;何之荣;护患纠纷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压力及疏导[J];护理管理杂志;2006年01期

[4]蒋建中;外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实践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5]徐玉涛;整体护理观念在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黄春玉;黄小兰;王红英;;创伤外科护理记录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A];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暨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暨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业学位;护理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83-04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始于2002年,2006年开办护理本科教育,截至2012年,共培养护理人才专科4100余名,本科1052名;2010年与国际接轨,成立国际护理学院,招收涉外护理方向本科生;2011年注重学术兴院,成立护理研究所;2012年获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置本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护理学专业是医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历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创办以来,学科成员高度重视其建设与发展,视其为“品牌”学科精心打造。目前校、院各级领导与护理同仁达成共识,重点建设老年护理学科,提升护理办学层次机不可待、时不再来。

一、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2010年护理学已从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共同组成整个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学科,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力度,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合格、专业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符合国家人才需求

200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发文“关于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建议”,要求随后5年输送100万毕业生;200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护理事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领域;2010年国家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千人口护士数0.993,医护比1:0.61,远低于国际水平1:2.7、发达国家1:8.5。卫生部要求医护比1:2,即护士缺口近300万;本科护士不到2%,硕士护士凤毛麟角。这些事件与数据表明国家急需大量高等护理人才。目前我省有7所院校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及我院,而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仅2所,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对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故必须提高我校护理学科培养的层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教育,以符合国家、地区对专业化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跟上护理发展步伐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领域发展迅速,表现在护理实践不断拓展,护理内涵不断延伸,护理研究不断深入,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日益科学,护理角色日趋多元,不仅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未来还将增加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的角色。故必须加快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步伐,跟上护理学发展的脚步,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共谋发展,在预防保健、疾病评估与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遵循专业教育规律

现代护理教育日新月异,完整的中专一大专一本科一硕士一博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师业务能力逐年提高,课程设置趋于完备。故我校必须明确护理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注重学科的应用性与前瞻性,体现专业实践性特色,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应与专业人才特点、护理服务对象相吻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与模式,以遵循护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为申报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授权点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首期建设老年护理方向切实可行

考虑护理学主要支撑的二级学科间体系的逻辑性、独立性、成熟度,结合护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护理学科的14个二级学科,即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人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心理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及军事护理学。综合上述情况,结合我校、院自身实际,特确定老年护理方向为首期建设的学科方向,因为该学科专业人才为国家、卫生部迫切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一门社会需求高、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学科,是探求运用护理程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早在1967年美国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1.8亿,所以,我国社会对老年服务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与人才就业岗位:一是老年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居家、托老所等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二是老年病人护理,综合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三是老年人养老与临终关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现有软、硬件条件保障其切实可行

梯队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人才资源与团队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和督促、帮助现有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齐头并进;倡导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关爱学生、引领未来的护理教师精神,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上常抓不懈。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的护理学科现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位、师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表1所示),3名省部级、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坛新秀;55岁以下占57.9%,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占50.0%,所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表明目前的软件条件已满足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要求。

西安外事学院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完备,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已培养出的251名护理本科人才学位授予率为97.8%,一次性就业率98.1%,实习医院录用率颇高,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6项。教学特色鲜明,如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学”的急救技术双语教学、综合演练,老年护理学(养老院、干休所)、社区护理学(社区卫生院、医院)的社会实践教学,健康评估的小组合作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另外,构建了完整、多元、多层次的特色课堂实训和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的课堂实训、临床实际模拟与见习和临床护理生产实习3个组成部分,辅以课外科研、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造学生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竞争能力,以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变革的需要。目前,教学硬件总价值达590.69万元,有4个省内最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其中3个医院为护理硕士培养单位。护理学图书为2.3万余册,期刊32种。专业课的多媒体授课率已达到100%,等等,上述硬件条件已完全满足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的要求。

(三)校、院的学术氛围促使其切实可行

2012年10月,值西安外事学院创建20周年之际,学校履行大学学术职能,积极开展适合民办实际与特点的科研氛围愈来愈浓厚,学校启动3个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工程,投入100万元鼓励科学研究;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护理学科获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5项,教学创新团队、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项建设逐一展开,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日益剧增,校、院的大小学术育人环境促使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切实可行。

三、愿景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关培养一流创造性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护理研究生教育是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1992年开始护理学硕士教育,2010年设置专业学位,且国家要求专业学位培养占70%。故重点建设护理学科,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是学科同仁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在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的今天,根据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教育部、卫生部对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的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合格、高素质、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人才是我们的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