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4:4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储量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储量管理论文

篇1

1.1粮库的总体布局

粮库库区分为主要作业区,主要储存区和办公区。主要作业区的构造很简单,地面是简单的水泥地,费用比较便宜,而且人工操作比较方便,是典型的露天型场地,地面平坦便于运输工具的出入。主要储存区是对散粮进行仓储保管的区域,多采用露天粮囤进行保管,可以促进粮食的散热,进行良好的通风,加快粮食的烘干速度。办公作业区主要是粮库的管理人员工作的区域。每当粮食大量入库和出库作业,办公区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据处理及信息都要从这里统计传达。

1.2粮食入出库过程管理

粮食入库前,必须经过接收、质检、验水、称重、点数、搬运、交接、登帐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这一入库过程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迅速地、准确地完成,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并对业务流程完全掌握。在出库时,根据需要提供合适的粮食。有些粮食可能作为国家粮食储备,有些大批量需要可能是进行加工,用于工业生产或生产资料,所以根据不同需要提供合适的粮食,既方便需求方又节省了大量的资源。需要注意检验粮食质量,坚决杜绝不合格或有问题的粮食直接出库,必须要经过必要的处理,确保粮食质量的安全。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先进先出”原则,这样可以加快流通速率,降低保管成本。

2正平粮库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粮库的仓储空间布局问题

粮库有专门的储粮区,但在各储粮区之间还有可以利用的剩余空间,留出作为通道用的空间还有可以利用。

2.2粮食入库时的包装问题

粮库的粮食包装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包装的规格不一;包装破损时有发生。粮食的包装规格不一会为装卸、运输和仓储带来许多麻烦,而包装破损一旦发生,粮食就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响粮食的质量。

2.3正平粮库内粮食质量存在的隐患

2.3.1仓库内温湿度对粮食的影响

粮食在存储期间,由于环境、气候和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粮仓内的温度或湿度会发生异常,这极易造成粮食的腐烂或发生虫害。同时粮仓中粮食储存质量还受到粮仓中气体、微生物以及其他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为保证粮食仓库具有一个正常的温湿环境,有必要对仓内温度,包括粮食里面的温湿度进行监测。

2.3.2新陈粮、好坏粮的混杂

通常把当年收获的粮食叫做新粮;把储存一年以上的粮食叫做陈粮;陈粮长期储存陈化变质的粮食叫做陈化粮。在农村,每年农民都会有许多陈粮积存,当秋收结束之后,就可能会将陈粮和新粮混杂在一起进行储藏,然后一起进行销售,这样就会给粮库工作人员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因为新陈粮的含杂、含水量不同,每年的价格也可能不同,所以很难进行处理。

2.3.3粮库火灾的发生

虽然正平粮库只是小型的流通型粮库,没发生过大型的火灾,但火灾始终是粮库的最大威胁,干燥的粮食储藏不当很容易引起火灾,需要高度注意。

2.3.4粮食鼠虫害、霉变的发生

粮库的鼠虫害主要表现在直接对粮食的耗损、鼠虫排泄物和尸体对粮食的污染、携带外界污染物进仓、破坏粮仓设备、降低保管条件,破坏包装物造成泄漏、昆虫活动对粮食的损害等。危害粮仓的昆虫种类很多,有多种甲虫、米虫、蚂蚁等,往往繁殖力很强,危害猛烈,能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损害。

2.4粮库的仓储管理人员与组织结构的问题

社会上普遍对仓库工作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仓库不需要知识,也不需要技术,致使仓库人员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管理水平。其实粮食在入库、储存和出库的过程中,仓库的管理人员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有些机械设备不能完成或实现的功能只能由人工进行操作,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仓储管理的组织职能是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体现的,组织结构的形式是仓储管理各个部分及其整个企业经营组织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形式的不断演变,使物流仓库管理组织的结构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东升粮库现在的管理组织结构有些混乱,必须及时加以改进。

3正平粮库仓储管理的改进策略

3.1充分利用剩余空间

针对粮库布局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改进储粮的方案,合理利用剩余空间,以扩大储粮面积。在春夏季节,还可以利用较大的空余面积进行粮食的晾晒,以保证粮食的干燥。将剩余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会大大节约仓储成本。

3.2粮食包装的改进

3.2.1粮库粮食包装的规格与改进

不管选择哪种粮食的包装,规格都要统一,要求农民在将粮食送来是必须采用统一的包装规格,否则会为工作人员带来很多的麻烦。规格统一了,粮食在入库时就可以方便验收。

3.2.2包装破损的改进办法

粮食散装、散运、散储需要相当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粮食生产经营者应从无包装化的角度正视粮食包装的改革,无包装化作为粮食包装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对粮食散装、散运、散储的技术应该成熟一步推广应用一步,包装生产企业与包装使用单位要通力合作,用技术的力量去占领市场,实现粮食包装及器具的标准化,可在流通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搬运,提高流通速率,此外也便于包装器具的大批量生产,有利于维修与管理。

3.3保证仓库内粮食的质量

保证库内存量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四点:控制好仓库内的温湿度;新陈粮、好坏粮的保管与区分储藏;火灾的控制;对粮食鼠虫害与霉变的控制。

3.4粮库仓储管理人员组织与结构的改进

仓库管理的组织实质是把仓储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从人员、空间和时间上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仓储各层管理人员能够成为协调统一的整体。组织仓储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是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人员组织是仓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范围十分广泛。一般来说,人员组织包括作业分工和人员配备,以及作业组织的形式和组织纪律等几个方面。作业分工和人员配备是仓库管理组织的基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配备人员,以便发挥各作业人员的技术特长和工作能力,处理好分工和协作的关系。

3.4.1作业分工

正确的作业分工是合理分配的前提,而合理的分工又是保证实现作业分工的重要条件。根据仓储业务活动过程及其他工作,仓储作业分工可依其工作性质分为三类,即:同粮食收、存、发直接相关的业务;协调业务工作顺利进行的管理性工作。如计划、统计、财会、人事等;业务顺利进行服务性的工作。如生活后勤、保安、设备、维修、水电等。

3.4.2人员配备

合理配备人员,就是根据仓储各项工作的需要,给不同的工作配备相应工种的人员,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3.4.3作业组织形式

在作业分工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员工在作业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协作配合,这种作业协作的方式就是作业组织形式。

3.4.4作业纪律

篇2

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数据全集中方式的广泛采用,海量数据大幅增加,对各类信息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和配比性要求越来越高。我省秦税工程二期、综合管理软件等各类应用系统的逐步推广、上线运行,使得地税机关对税收征管数据的依赖程度逐步挺高。数据采集质量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税务机关对其进行分析、加工、利用的准确率,体现税务机关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为进一步夯实征管数据基础,急需加强税收征管数据采集质量的分析与研究,实现税收数据标准化管理,则是当前税收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

税收征管数据采集是整个税收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当今,可以说没有数据来源整个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就像无米之炊,低质量有缺陷的或者不合格数据则会造成税收管理结果的失真乃至整个管理决策的失误,对税收管理活动的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税收征管数据采集质量有利于保障税收管理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有利于为税收管理各级组织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税务机关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利用,有利于征管质量和效率,推进依法治税进程。

一、影响税收征管基础数据质量的因素

(一)历史问题造成征管数据分散、不规范 。

一是技术原因造成的。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过程先是较广泛地使用了主机/终端方式,在pc机出现后才逐步过渡到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因此,在数据管理上一直比较重视集中、规范,较早地使用了关系型数据库,并由此带动了领导者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而在我国税务系统,虽然信息化起步较早,但税收征管中大范围的计算机应用是从pc起步的,pc机在数据管理上的优点是应用简单、人机界面好、灵活,造成系统操作的随意性大,又由于原先手工操作传统的惯性影响,数据的人为性较强,个人的随意性影响了数据规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年份之间、甚至同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之间,数据口径不一致,可比性差,造成征管数据上的历史问题,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利用率普遍很低。

二是原有管理体制造成的。从表面上看原有税收管理是高度统一的,但在执行中又是条条分割、各自为政。因此在数据统计上是各级税务机关各自定义指标体系,各自下发统计要求,各按自成体系收集,各自分析上报。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机构频繁变动,报表处理方式经常发生变化,具体征管人员在信息化浪潮下无所适从,这些不仅给基层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损失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征管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录入、开票系统,极大地影响了信息化的质量。

三是数据管理和采集不规范。现阶段,我省秦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中的征管数据采集包括根据税收管理活动需要主动到纳税人处进行采集,以及纳税人开业登记、纳税申报、办理许可、资格认证、领购发票等提供资料数据,税务机关被动采集两种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各应用软件的实现目的、指标口径不同,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致使所需的高质量基础数据难以保证;二是由于手工采集数据量大,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三是可依据的采集数据标准缺失,造成采集数据规范性不够厚;四是纳税人提供的数据完整性、真实性差,准确度不高;五是利用互联网采集外部数据的共享程度低,采集利用的可能性配套环境不够;六是数据采集过程有效审核控制机制不够健全;七是数据采集人员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八是由于征管数据的变动性大,对纳税人动态数据采集不及时,造成数据信息适时性差。

二、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对策

(一)原始数据的全面、准确采集

提高全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意识,使其具备满足税收征管数据采集质量的能力需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税收征管数据采集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与素质保证。不断提高数据采集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以适应新的税收征管数据采集质量管理能力需求。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必须保证正确无误地输入和记录数据,税务部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多个渠道,多个部门,一是来源于外部,如税务登记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财务报表等;二是来源于内部,如核定税款通知书、催报催缴通知书和税务处罚决定书等,这些数据既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填列,也有税务机关、受委托代征单位填列,数据录入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严把入口关,保证数据准确、及时的进入征管信息系统。

(二)设置较完善的数据校验屏障

征管软件应当支持数据校验功能,进行数据逻辑审核和模拟人工智能审核,以达到所有的数据必须符合法定关系、会计关系、统计关系,表现为数据之间、表内之间、表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和平衡关系。如计税依据税率=税额;资金来源=应征税收+应征其他收入+多缴税金+暂收款,等等关系,而当前征管软件的校验功能很不完善。目前,税银联网、税库联网和网上申报使得税务机关与银行之间,与国库之间,与纳税人之间,数据更加方便、畅达,但也要防止非法数据的出现,这里,很有必要设置一道数据校验软件作为屏障,去检测和过滤不法数据,防止错误数据扩大化,并给后来的纠错工作带来压力。同时可以设计功能强大的网络化的数据监控分析软件,对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找出疑点,及时排查、纠正,防止不 良数据的进一步积累。

篇3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控制;常见问题;处理策略

近年来,静压法逐渐运用于预应力管桩施工中,尽管其有着诸多优点,但在施工时,经常发现诸如桩头暴裂、桩偏位、桩身上浮等问题。给施工带来了很多麻烦和损失,下面笔者就对预应力管桩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一些阐述。

1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

预应力管桩施工是一项新型技术,施工人员只有全面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才能确保施工方案的准确性。

1.1审核工作

施工单位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核制度,保证施工要素及时到位。审核工作包括:清点人员,对施工人员的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方能上岗操作:核对方案,确保所用的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与施工现场情况相符合: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

1.2检查工作

运输管桩到施工现场后,施工单位应安排人员对管桩外径、壁厚、桩身长度、桩身弯曲度等进行全面检查,并仔细核对指标参数,对质量不达标的管桩不得采用。同时,还要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对管桩表面进行检查,如是否出现裂缝、断裂等。

1.3协调工作

协调工作主要就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而言,尤其是在压桩机的选择上必须符合具体的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可以参考管桩型号、施工图纸等,合理地选择压桩机。对压桩机在操作时可能出现的故障,需提前制定紧急处理方案,避免压桩施工中断而降低工程质量。

1.4定位工作

对预应力管桩分布应准确定位,放线和桩位是否与标准的要求一致决定了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准确性。检测人员要结合收集到的测量数据,确定管桩基线的位置,并按照图纸要求来布置定位线。管桩定位结束后,由监理人员进行二次审核,确认无误后方能正式施工。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根据现有的施工水平,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需经过压桩、接桩、终压、特殊处理等4个阶段,每道工序的控制方法如下。

2.1压桩

压桩过程中的控制重点是保证桩的垂直度,每压进一段桩,都要测量桩身的垂直度,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保证管桩的垂直。施工人员在压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桩位是否出现偏移,一般压桩入深达到1 m后要停止施工,检查桩身的垂直度,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正常情况下,桩基需按照“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长后短”的原则施工。

2.2接桩

接桩施工要根据管桩桩头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长短而定,通常在两桩之间的距离达到1~1.2 m时,就能开始焊接接桩,如图1所示。在焊接前要清理掉钢板上的杂物,确定连接位置之后再实施焊接。技术人员应控制好焊接的层数,焊接完成后有15 min的冷却时间。确保上下管桩在同一中心线是接桩的重点,一旦二者出现偏移要及时纠正处理。

2.3终压

制定终压方案需考虑桩型、桩长、桩土等多方面内容,且根据不同的情况需采取相应的终压措施。确定终压技术指标通常要结合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根据施工图纸上的要求来确定终压参数:二是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分析管桩的下压深度,对终压形成的桩顶标高需通过测量仪器进行观测。

2.4特殊处理

在施工期间,静压预应力管桩会遇到一些特殊状况,施工人员要及时进行处理。如遇雨水天气,施工现场应开挖排水沟或布置集水井,将雨水及时排出:若垂直度发生偏移,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进行处理,利用机械设备架住管桩后再做适当调整。

3常见问题的处理策略

从静压预应力管桩长期施工的情况来看,有些问题的发生较为频繁。对于常见的管桩施工问题,施工人员应掌握处理技能,对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分析,尽早制定出处理方案。根据施工经验,现介绍桩身倾斜、桩身抬高、桩身受损、挤土效应、浅层障碍等问题的处理方法。

3.1桩身倾斜

在施工阶段,由于机械设备操控失误,从而影响了桩身下压的垂直度:或因施工人员操作流程不当等,也会造成桩身倾斜。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在施工前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完好,设备操作按施工要求进行控制:同时保证施工现场的地面平整,在开挖管桩通道时要确保管桩的垂直度,防止管桩下压后发生偏移:连接管桩时,要保证其在同一条中心线上。

3.2桩身受损

若在静压过程中出现压力过大、速度过快、送桩失衡等问题,常会损坏桩身、桩头,并给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将管道内的杂物清理干净,防止因下压摩擦力过大而给施工增加难度:还应根据机械设备的承载能力控制下压速度:土方开挖时要掌握好操作力度,避免对管桩施工造成不利的影响。

3.3挤土效应

静压法实质上是一种挤土型施工。若施工人员把握不好挤压应力的大小,就会造成土体结构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挤土效应”。处理这一问题时,应严格分布管桩,并准确掌握管桩的密度,对密度大的区域使用预钻孔沉桩方法:为避免挤土效应对附近的建筑物造成损坏,在施工中要及时观察管线的位置,随时调整管桩下压位置。

3.4桩身抬高

管桩施工中的“挤土效应”会造成管桩桩身抬高,特别是在下压过程中出现沉降问题后,桩身抬高现象更加明显。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在桩基施工结束后,调整施工方案,对桩身持续3次复压:土方施工操作需在嵌固期进行:施工过程中要配合相应的静压检测,在确保施工质量达标后,方能进行后续的施工作业。

3.5浅层障碍

浅层障碍是阻碍静压顺利进行的一大因素,在管桩下压时常因旧基础、大孤石等的影响而延误正常施工。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在施工前对现场土质结构进行勘测、检查,落实地下结构障碍的大小,避免将管桩位置确定在阻碍面积较大的地点:管桩下压时,应及时清除地下障碍物,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调整管桩位置,以防给施工作业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