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制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5:2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批制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需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篇2
一、目前我国的土地问题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的推进,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大兴土木,进行着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等活动。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地关系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因为土地而产生的矛盾越发的突出了。一时间沸沸扬扬的“乌坎”事件的起因就是土地问题。我国土地审批制度自建国以来不断完善,在规范土地利用、保护耕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面对当今形势,土地审批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现行土地审批制度
我国的土地审批制度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审批,土地征收审批以及土地供应审批等。
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是指法律授权机关依据法律的职责,对建设项目用地的申请、审查、批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所实施的行政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人民政府或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由该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需核准和备案的建设项目,由与核准、备案机关同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
农用地专用审批是指农用地依法、依规、划转建设用地。国务院的审批权限: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申请城市分批次建设占用耕地。省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除国务院审批权限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权,如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则该乡镇所在地的镇区及所属村庄、集镇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农用地转用,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征收审批权限,国务院的审批权限: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省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征收除国务院审批权限以外土地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低于35公顷面积的耕地(不包括基本农田),低于70公顷面积的其他土地。
三、土地审批现存问题
(一)土地审批的步骤复杂,各种相关程序太多
土地审批制度中,缺少一些具体步骤的规定因此在实施时会遇到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并且在土地审批过程中有较多复杂的程序,比如表格填写、数据产生、材料汇总等,这些相关的程序需要在多个部门中往复办理,过程较为复杂。并且相关规定也经常发生改变,导致需要反复修改。
(二)情况复杂,统筹兼顾过难
由于土地审批的依据――地理底图涉及的范围较广。不同种类的地图也许因为侧重不同,或者基础测绘时所用到的参考数据不同会造成结果不同,比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详查图和勘测定界图不同等。同时在被征地的相关权利人方面,可能是因为征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并不存在违法征地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村民上访、。总之,土地审批设计的领域很多,所需要的数据,所涉及的相关人都有很多。统筹兼顾这个问题需要在经济、社会和法律上都深入的研究和考虑。
(三)违法用地过多
由于现在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建设,通常实际的用地面积比规划的面积大出不少,而在不能完成耕地占补平衡时就会伪造数据,或者将不具备造田条件的土地报为补开发的基本农田。
同时,由于很多项目审批时间长,很多项目在没有通过审批时就急于开工,这也是较多违法用地问题的一种。
四、我国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今年初,国土资源部耕地司表示,为了改革土地审批制度要做到:一是改进审批,划清事权,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实行国家批规模、控结构,地方审项目、管落地;二是简化报件,优化程序,将报部用地报件由10件减少为8件;三是明确责任,下放事权,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允许各省自行确定县、市报省审查的报件材料;四是量化标准,优化程序,确保部审查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五是区别对待,差别化管理,允许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更大范围先行用地;六是对保障性住房用地等特事特办,提前单独组卷报批,确保4月份完成审批;七是提前作为,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用地,可在计划下达之前早部署、早申报;八是推广“留地、留业”安置和农民自主征地拆迁等成功经验,从源头上解决签订协议难的问题;九是坚持原则,灵活处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已通过部用地预审、立项,群众对征地补偿安置没有不同意见,用地已报省或部后动工建设的,只督促整改,不作为违法用地查处和问责;十是积极改革,建立新规,从根本上解决用地审批效率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晓东.南宁市国土资源局.从“两头重中间轻”改期:浅议土地审批制度改革.
[2] 邹爱华.湖北大学.完善土地征收审批制度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对策.
[3] 徐颖.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4] 肖劲松.湖南省浏阳市国土资源局.都是“无本生意”惹的祸:从现行审批制度看县级土地储备中心的困境.
[5] 任林苗,谢建定.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宁波市国土资源局鄞州分局.现行土地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6] 张迪.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外土地审批概况.
[7] 王发荣.云南省玉溪市国土资源局.浅谈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篇3
论文关键词 外资 并购 法律问题
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成长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企业收购我国企业的情况日益增多。但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外资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存在着无法可依、审批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力等法律问题,亟待依法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外资并购行为无法可依的问题
法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必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对涉及外资管理的法律体系日益健全,对我国吸引外来投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法律保障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有关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法律制度不是很完善。当前,我国用于规范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有关法律制度主要是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出台的规章《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法律效力位阶较低,不完全适应加强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涉及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均严重缺乏,导致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行为管理效果有所欠缺。该规章的内容存在不少欠缺之处。例如,虽然使用外资并购的题目,但却只能规范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行为,没有对外资兼并境内企业进行规范。因此,如果外资实施了兼并境内企业的行为,很难找到有关法律规定,因而没有受到相应的规范和管理,直接导致了有关外资兼并境内企业行为的混乱局面。
(二)外资并购行为的审批制度不完善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也是我国市场竞争深入发展的客观表现之一。但是,世界各国处于保护本国国家安全利益和公平竞争环境等现实需要,纷纷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特别是外资并购本国大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确保外资并购本国企业不会影响本国的国家安全和市场良性竞争。当前,我国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审批制度主要见诸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反垄断审查等法律规定。尽管这些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审批制度在反垄断等领域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可能导致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行为损害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和消费者利益。例如,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体系,现有涉及外资并购审批规定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导致外资并购行政审批过程中的审查标准差异较大;现有的外资并购行政审批环节过于繁杂,效率不高,审查质量欠佳;外资并购行政审批实践存在“因政出多门而导致相关的审批要求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等。
(三)外资并购行为的法律监督不力
我国现有外资并购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重视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的审批,对行政审批的材料和环节规定很多,但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的法律监督问题重视不足,作出的具体规定较少,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后的监管也相对缺乏,加上有关法律规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导致在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职工安置不到位等问题。
(四)外资并购的国民待遇问题
国民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必须给予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国在立法上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有些法律上的外商并购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没有解决。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投资者的实缴资本应一次交齐。但是,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第四条,合资各方可以分期缴付出资,第一期出资达到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5%就可以了。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国务院批准,工商行政管理局令[1997]第2号)规定:“对通过收购国内企业资产或股权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支付全部购买金。对特殊情况需延长支付者,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应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支付购买总金额的60%以上,在1年内付清全部购买金,并按实际缴付的出资额的比例分配收益。”在招商引资实践中,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包括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很多地方政府纷纷采取地方优惠政策,在土地出让、税收返还、费用减免、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外商并购企业超国民待遇,不仅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起了内资企业的强烈不满。有些企业为了享受外资企业优惠政策,进行虚假的外资并购操作,摇身一变成为外资企业,从而最大限度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和追求利润。
二、解决外资并购我国企业法律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外资并购我国企业法律制度
针对当前外资并购我国企业无法可依的问题,尽快对公司法、三资企业法等涉及外资并购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从所有者权益保护、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资产转让流程、明确公司高管对企业并购的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行为,进一步充实法律内容,完善法律体系,以适应规范外资并购行为的需要。“目前我国尚无独立的外资并购法,而制定统一的外资并购法对于理清现行的外资并购有关的大量法律或法规有着现实意义。”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充分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及时出台《外资并购法》,从外资并购主体、外资并购前的审批、外资并购中的监督、外资并购后的监管和评估等方面,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行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外资并购法可以作为外资法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包括外资准入制度、外资的投资方式(例如是通过新设还是通过并购方式)、外资并购的审批、外资并购的限制和鼓励政策、外资并购的法律后果等等。并着重考虑如何解决有关外资并购中涉及法律的特殊问题,或者对其他法律已涉及外资并购内容做补充性解释。
(二)加强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审批工作
行政审批是有效规避外资并购我国企业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各国采取的通常做法。通过行政审批过程的审查,可以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可能带来的市场竞争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估,从而有效防范这类风险的发生,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的公平竞争。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加强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审批工作。具体措施主要有:严格按照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审批工作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办事,规范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审批工作的操作规程,实现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审批工作的规范化操作,避免过多人为因素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审批工作的干扰;改变目前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审批层级过低的问题,适当上收审批权力,对审批流程进行再造,改变层层报批的审批方式,切实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增强外资并购审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反垄断审批过程中对外资并购申请人的资质等情况进行全面考察,注重对并购程序的审查,加大审查力度,从源头上控制垄断问题的发生等。
(三)做好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法律监督
任何法律规定要得到全面正确实施,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落实制度和监督机制。否则,法律规定只能是纸上的法律,不能有效调整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对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行为法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法律体系完善、外资并购前的审批、外资并购后的监管、职工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强外资并购的法律监督,促使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形成外资、被并购企业、被并购企业职工、有关地方政府和市场竞争环境多赢的局面,有效防止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切实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针对有些外资企业在并购时通过了审批但在日后经营过程中出现垄断行为的问题,反垄断法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明确予以豁免的适用情形及标准,从而有效规制这种反垄断审批后出现垄断的问题。
(四)依法规范外资并购企业国民待遇问题
外资企业(含外资并购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我国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具有复杂性,牵涉到外资并购企业、地方政府、企业职工和其他相关企业等多方利益,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是我国亟待处理却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外资并购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所有外商并购企业享有超国民待遇的制度性规定。对已经依法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外商并购企业,要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执行。同时,对地方为吸引外资而给予外资并购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问题进行清查和处理,建立工作领导责任制,抓好工作落实,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增强法律制度的刚性,依法协调处理好不同地区外资并购企业享受不同待遇的问题,避免为吸引外资而损害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的出现。
篇4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针对所建的工程提出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1工程概况
某工程精装修商品房,整个工程项目成L形状,地下一层,地上31层,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整个工程场地狭窄,施工作业面狭小。
2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2.1严格审批制度
2.1.1在工程开工之前,施工单位必须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针对该工程特点,地下开挖深度为10米,且地下水丰富,还需要编制地下开挖时后的专项降水方案和护壁方案。并要求在施工前,所有的方案要经过监理审批通过。方案中必须要包含但不限于施工组织措施、技术要求、质量要求、材料计划、安全要求及保障。
2.1.2在每项工程开工前,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和安全人员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并有文字记录和签字。
2.2会议制度
2.2.1要定期召开例会,参加会议的人员为施工现场主要的管理人员、负责人。根据工程进度、施工现场情况而确定。该项目工期比较紧张,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的情况,确定为每周一次。在例会上要做到有事情就说事情,不扯皮,力求解决问题,达成共实际。
2.2.2施工现场会议制度。施工现场会议,主要就是因为某些工程中的问题在会议室没有办法说清楚,就到施工现场对着现实情况讨论解决的办法。这种会议很有效果,因为有实物对照,施工的质量问题很明显,处理整改措施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2.3针对某些专业个别特殊问题采用专题会议形式。因为某些问题很专业,解决的相关人员少,所以采用专题会议形式。专题会议要及时,参加会议人员要专业,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
3检查制度
(1)日常检查制度,施工单位质量人员、监理人员日常巡视检查,并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反馈给施工班组。
(2)每周由监理单位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检查,把检查发现的问题以质量问题整改通知的形式发给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并在规定整改期限之日对其检查部位复查,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和效果。
4施工样板制度
4.1在每一道工序施工前先做一小部分,看施工完成后效果
因为设计意图与现场实际情况的差异,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设计意图的理解差异,以及施工管理人员之间对验收标准理解的差异,所以完成的产品可能得不到一致的认可。同时采用施工样板制度,能以很小的时间和成本暴露所代表施工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为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因此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避免大面积返工,采用施工样板先行的制度。在施工样板经过验收认可,再大面积施工。
4.2在新进班组进场大面积施工前,先做样板
当前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基本都是农民工,专业技术水平差异很大。有很多的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仅仅是从事过该工种工作,甚至有的还是学徒工。再加上建筑施工行业属于露天工作,所做的工作都具有唯一性。因此新的班组进场大面积施工前要先做样板,从样板施工中检查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从施工样板中把工程项目的管理规定、质量要求等灌输到施工作业人员中去。
5验收制度
(1)所有进场材料都要按批次、类别报监理验收,根据要求需要取样送检的项目,按照要求取样送检。不合格材料不能进入施工现场。
(2)所有隐蔽工程隐蔽之前必须验收合格,每个分项工程检验批完成后要报监理验收,经过监理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3)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施工完成后,根据规定组织分项工程、分部工程验收。
篇5
论文摘要 即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除了对原有的条了大量修改外,还增设了新的程序,扩充了刑事诉讼法的内容,完善了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对今后的刑事诉讼的发展与完善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解读,分析应对之策,提出自己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 制度建设 队伍培训 沟通协调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是应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制胜法宝
(一)建立灵活的简易程序出庭公诉机制
(1)试用值班式开庭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专人负责出席所有简易庭,比如每人负责一个周内的简易案件开庭,每周一轮换。这一机制的优点是不必每个经办人都要去法院开庭,避免了几个公诉人在法院等候开庭的情况,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但需要出庭人员要提前查阅案件的监督卷,向经办人了解情况,提前做好应对和预案。案件的原经办人对自己案件的问题也要提前交代给出庭人员。对庭审中出现被告人不认罪,不同意简易程序审理等状况的,负责开庭的公诉人建议法庭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由原经办人出庭公诉。(2)在有普通庭、简易庭安排在一个审判庭开庭的情况下,由开普通庭公诉人负责出席简易庭。不再安排专人负责开剩余的简易庭,避免人力浪费。
(二)完善和修正内部文书审批制度
1.完善简易程序审批制度。刑事诉讼法修改后,适用简易程序的范围有所扩大,与修改前相比,对于可能判处3年以上的案件,只要符合条件,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案件所占基层人民检察院受理案件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如果简易程序案件还是按照之前由主诉官审批的话,将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缓解办案压力,以应对简易程序开庭等新的形势。
2.完善取保候审内部审批制度,加快审批节奏。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申请取保候审的答复时间,在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0条中规定在7日内做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第95条明确规定了3日内做出答复,大幅缩短了期限,这势必要求对于申请取保候审的审查和内部审批要加快速度。
3.明确是否需要停用《量刑建议书》。刑事诉讼法修改前,所有简易程序案件均不派员出庭,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是通过《量刑建议书》的形式提出的。普通程序案件因均派员出庭公诉,都没有制作《量刑建议书》,而由公诉人当庭提出。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所有案件均有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公诉人在监督法庭审判的同时,理应发表公诉意见和回应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量刑建议属于公诉意见的重要部分,因此,由公诉人在发表公诉意见时提出量刑建议比较合适,再出具《量刑建议书》已经失去实际意义。
(三)制定和完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新增程序的应对机制
1.制定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相关制度。(1)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一是听取公安机关的意见时,明确什么人可以代表公安机关发表意见,有效避免公安机关内部的不同意见对检察机关附条件不起诉的影响。二是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做出后,公安机关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或者被害人申诉后被驳回的,在作出不起诉决定后是否还可以复议、提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2)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实务中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案卷和判决应当是属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各自的内卷和公网络中的电子文档也是可以查询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材料和记录,是否属于犯罪记录需要明确。就检察机关而言,检察内卷和办案系统内的电子数据是不是犯罪记录,是不是需要封存要明确。不宜分案处理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是否需要封存,如何封存要进一步明确。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案卷材料、各机关内卷和电子数据本就不对外公布。未成年人档案封存制度的实行有赖于出台明确的司法解释,需要各检察机关不断摸索和建立相关规则。(3)建立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提供辩护制度。依照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要指定辩护人的,由人民法院在审判前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被告人辩护,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因没有法律依据,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可以借鉴法院的实践经验制定自己的工作制度,与法律援助机构建立常规联系,畅通法律援助途经。(4)建立未成年人讯问时法定人和其他亲属、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代表到场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机制,未成年罪犯刑满释放后社区矫正机制等配套机制,完善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以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2.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以下简称“刑事和解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以下简称“没收违法所得程序”)、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以下简称“强制医疗程序”),三类新设程序均需要制定操作细则,以及外国人犯罪案件需要配套机制。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外国人犯罪案件开始由基层法院管辖。这对基层检察院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对于向外国籍犯罪嫌疑人提供翻译,应对使领馆人员会见和提出的意见,将是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即将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向市院借鉴经验,请求指导,建立我院应对机制。
3.建立和完善辅助保障机制。辅助保障机制是服务于刑事诉讼的,它的建立与完善对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完善律师阅卷制度。刑事诉讼法修改后,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就可以阅全卷,也就是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复制案卷材料的成本支出,二是阅卷时间的控制。制定规范的律师阅卷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规范律师阅卷的时间,留给承办人充足的空间发现案件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保障审查起诉的时间,确保起诉的质量,是建立律师阅卷制度的重大意义。
(2)建立证人(鉴定人、翻译人)作证的补助制度。《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补助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弥补因履行作证义务带来的损失,鼓励证人作证。但补助的标准、范围、方式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保障公诉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述机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只是制度建设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建立初步的证人保护机制和证人出庭机制,建立技术侦查手段取得证据的举证制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是应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必然要求
1.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理解、掌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篇幅较大,随后也应会出台新的司法解释或者做相应修改,比如高检院的“刑事诉讼规则”等。因此,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但距离新法实施的时间越来越近,必须抓紧剩下的几个月的时间,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学习培训掌握新法。一是积极参与电视电话培训活动。二是将个人自学和集体培训结合起来。在精读法律条文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思考,加强和他人交流,深入研究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三是针对检察人员在学习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时提出的疑问和困惑,可以请专家、学者有针对性的讲课、座谈。通过双向交流的方式加强学习,巩固学习成果。四是深化内部挖潜,继续开展书记员培训和全员培训,由经验丰富的同志教授工作经验,相互交流学习。
2.通过岗位练兵和调研,研究刑事诉讼法修正对检察工作的影响与应对。新刑事诉讼法明年实施后,公诉人将在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过程中逐步实践新法,摸索经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工作中开展多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提升大家学习、研究的热情,不断提高调研水平,尽快适应刑事诉讼法修改带来的改变。
三、借鉴其他单位的实践经验是应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捷径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公诉部门的很多工作都是全新课题,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提供辩护,外国人犯罪案件等。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我院实践经验为零,其他机关却有相关实践,向其他单位取经,借鉴成功经验,就成为快速进入角色的捷径。如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是法院常做的,番禺法院少年庭也已经开展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而外国人犯罪案件以前都是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可以直接借鉴他们的工作机制制定自己的制度。这样省却了摸索的过程,少走了弯路,缩短了适应的时间。
篇6
论文关键词:经济体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力有了显著的增长,近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目前经济运行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还不健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尚欠合理,这都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使地方政府成为各种利益关系冲突和矛盾的焦点。这就迫切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实现职能的转变。
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政府越位严重
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部门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往往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毕业论文题目,超越自身权限,涉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力范围,管了许多不该管,而且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比如,在渐进的机构改革中,地方政府重点进行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了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途径,撤销了一些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尚未完善,政府仍然承担着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重要角色,这就决定了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控制,地方政府经济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取得一定效果以后,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至今仍然伸得过长。表现在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如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争上市,争竞争性投资项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与人事管理。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业管理,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资格要求相违背,直接损害了企业利益。
(二)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合理
地方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从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分析,一些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还很弱。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对本地区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对垄断行业如何限制,对市场环境如何构建,对产权如何界定和保护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十分的明晰,因而常常造成地方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当。具体表现有:地方保护、政策歧视、监管不力、权力滥用等。这些都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社会管理职能定位模糊
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来分析,由于人们是在政治统治职能的层面上来展开对社会管理职能的认识的,因此常常将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混同起来毕业论文题目,忽略了社会管理中的公事事业管理这一重要内容论文范文。一些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还处于短期性、被动性的“拾遗补漏”阶段。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中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许多地方政府还未建立起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危机的控制能力还较低.例如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定位不准、社会管理组织不发达,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畅,手段落后等。另外,生产、交通、卫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四)服务职能不强
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分析,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远远不能满足公共需求。这一点在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层级较低的地方政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基层社会基础薄弱,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的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对策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首先转变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的转变,能够增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内在动力。在中国这样有着集权政治、计划经济、一元文化等传统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的国度,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传统管制型政府执政理念根深蒂固,而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执政理念刚刚形成,明显处于弱势。所以转变执政理念,成为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首要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树立起以下五种执政理念:一是“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地方政府是为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必须树立“以民为本,顾客至上”的执政理念。二是有限行政理念。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的能力、权力都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必须转变政府神圣化、万能化的观念,改变事无巨细、政府统揽的局面,不做越位、越权的事情,政府不应管的事情要还权于民、还政于民。三是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是政府执政理念的核心毕业论文题目,是政府行政运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四是责任政府理念。要构造和完善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公仆责任在内的行政责任制度,以确保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百姓负责、对社会负责。五是诚信行政理念。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是老百姓满意的政府,是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极佳的政府。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强化行政道德以提升其公信力。
(二)重新构建政府与企业、市场及社会公众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是地方政府职能中的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所以必须重新确立好政府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顺利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起为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新体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所在。地方政府必须实现由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克服越位、纠正错位、弥补缺位,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来,突出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必须妥善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把自主经营权利真正交给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地方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新体制;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一个完备的市场机制和一个有效的政府都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二者缺一不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注重社会潜能,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把不该管、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转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地方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三)加快政治体制变革和创新
首先,要加快地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科学界定行政审批范围,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方式和程序,取消不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事项毕业论文题目,取消可由市场自行调节、社会自我管理的审批事项,取消部门自设的审批事项。着力在推进依法行政、清廉为政、民主施政、科学理政四个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各级政府在继续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加强和改革政府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次,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与比例。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财政支出要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要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论文范文。同时,要通过体制创新,提高政府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对地方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救助、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等的体制进行创新,逐步从由政府提供向鼓励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民间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发展;再次,要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必须尽快废止以GDP 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O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地方政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此同时,要完善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
(四)加快行政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力手段。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措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保障;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毕业论文题目,则需要上升为法律才能得以确认和巩固。因此,只有加强行政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才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切实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应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牢固树立行政法治意识。意识指导行动,行动受制于意识。没有行政法治意识,就不可能依法行政;二是完善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要对那些过时的、相互间存在相冲突、相抵触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清理;三是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原则,走综合执法之路;四是完善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常新的研究课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模式将更加明确和具体,那就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由失信政府向信用政府转变、由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实现以上这些转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于鑫,张子礼.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07.
[2]陶学荣,陶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3]谢宝富.当代中国政府体制论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人民出版社,2007.
[5]王阳.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定位[M].人民出版社,2005.
[6]何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与路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01.
[7]刘飞,王彦东.浅析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区域协调发展[J].青年科学,2009,09.
[8]白鸽.关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篇7
关键词:渤海;海岸线;法律问题;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02-02
长期以来,对渤海治理的关注集中在陆源污染、湿地保护、渔业资源、底栖生物的保护,忽略了对渤海海岸线的保护。海岸线是海陆的分界线,是人类开发海洋,进军海洋的基地,是抵御海洋灾害的第一道防线。邻近海岸线海域也是众多海洋生物的产卵场。然而,目前对渤海海岸线的保护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渤海海岸线保护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对促进渤海海岸线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渤海海岸线开发保护现状
(一)渤海海岸线开发利用情况
渤海海岸线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伴随着我国四次围填海的兴起,海岸线利用也伴随着围填海用途的转变经历了盐业生产、农业用地、海水养殖、工业用途等方式的转变.目前渤海海岸线大部分被海洋石油化工、钢铁、港口、重装备、冶金等行业占据,海岸线的开发和利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相关的监测数据表明,1995-2008期间海域转化成工交建设用地的现象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1]。
(二)大规模开发对渤海海岸线造成的影响
1.自然岸线大规模减少,人工岸线增加
大规模的开发导致自然岸线减少。以辽宁省为例:据1975年国务院[78]号文件,辽宁省海岸线为2 178km,2000年海岸线长度为1 838km,25年共减少340km,年均减少13.6km[2]。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约2/3岸线成为人工岸线。河北曹妃甸附近大面积海域丧失海洋自然属性,曲折的自然岸线变成了平直的人工岸线,沿岸海岛变成了陆连岛,曹妃甸附近海域已无自然岸线。天津滨海新区自然岸线呈逐年减少趋势,与1995年相比,2008年减少了97%。
2.海岸侵蚀加剧
经过长时期的自然演变,海岸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各种因素如海水动力、泥沙淤积等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但人类的活动却打破了这种平衡,如大规模围填海造地工程、堤坝工程等,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结构等长期稳定的因素,诱发海水动力的改变,诱发海岸侵蚀。据相关研究表明,近100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环渤海地区的海侵现象比较突出,秦皇岛、昌黎、天津汉沽、黄骅大口河、莱州湾、乳山口、五垒岛、大连湾等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海侵,使沙质海岸与岩质海岸不断后退[3]。
二、渤海海岸线保护现状及面临的威胁
(一)渤海海岸线保护现状
1985年开展的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资料汇编显示,在调查之前环渤海地区无海岸防蚀自然保护区,天津贝壳堤的保护也划归为珍贵动植物的保护,在此之后才开始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如辽宁蛤蜊岛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北方贝库),河北秦皇岛多群体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人文估计、黄金海岸)、天津海河公园(护堤林带、绿化、美化)等。截止到2011年,从环保部统计的数据来看,建设的旨在保护海岸线的保护区有,河北石臼坨诸岛海洋海岸(省级)自然保护区、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骅古贝壳堤(省级,国土管辖)自然保护区;辽宁仅有海王九岛(市级)海滨地貌、海岸景观及鸟类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海洋海岸(国家级,林业管辖)自然保护区,崆峒列岛海洋海岸(省级)自然保护区,荣成成山头(省级)自然保护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海洋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沾化海岸带湿地(市级林业)自然保护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
(二)渤海海岸线面临的威胁
1.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剧
海洋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国务院批准了沿海多个区域规划,启动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集聚,滨海城镇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在沿海布局,各类海洋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建设用海需求旺盛。
2.自然因素的影响趋于强烈
2011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2011年渤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79毫米,根据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平面变化预测结果,山东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预测值最高,辽宁、天津沿海次之,河北沿海上升较为缓慢,而海平面上升将加剧岸线的侵蚀和后退。
三、渤海海岸线保护相关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首次在法律条文中使用海岸线一词,使海岸线正式具有了法律含义。但现行的法律法规,未明确指出海岸线的保护,而是以海岸、岸滩等方式提出。相关法律法规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因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海岸线的管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对海岸线保护的认识不足
对海岸线的保护认识不足,对于海岸线的保护仅局限在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重要经济价值(如港口岸线)和重大科学文化价值、海岛岸线以及受侵蚀岸线的保护上,对普通岸线的保护不足,还存在粗放利用、过度浪费的现象。如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仅规定“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海岛开发过程中海岛地形、岸滩,对海岸侵蚀地区的综合治理、严禁在海岸采挖砂石。《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也仅对“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仅规定了对港口岸线的保护。
(二)对相关法律概念缺乏界定
对海岸线的界定不明确。《海域使用管理法》首次赋予了海岸线法律含义,但对海岸线缺乏清晰明确的法律定义,虽然国家标准对海岸线做了界定,但并无法律上的意义。国家标准对海岸线的划定是推荐性标准,无强制执行力,且存在“平均大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和“多年大潮平均位时的海陆分界线”两种不同的界定方式,具体的界定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对海岸线界定的不明导致对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涉海工程的管理混乱。
(三)海岸线使用管理制度的缺失
1.海岸线审批制度的缺失
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仅规定了对不同用海规模的审批权限,但未明确规定海岸线的审批标准,导致海岸线的利用粗放。《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提出到2020年自然岸线比例要控制在35%,但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比如对自然岸线的界定仍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目前仅在港口法中规定深水岸线和非深水岸线的审批权限。
2.海岸线修订模式不规范
目前我国未规定海岸线的修订周期,最近的海岸线修订是通过908专项开展的,且存在各省各自为政的现象,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均各自启动了海岸线修订工作,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公布。我国的海岸线公布模式有政府文件形式加以确定、以条例的形式加以明确、技术单位测量后政府批准。这就导致某个地区的海岸线出现多个数据,难以辨识,如河北海岸线数据,海岸带综合调查显示的大陆岸线长度421千米,而有关论文显示为487千米[4]。数据模式的多样化也导致了数据管理的混乱。同时也对公众的知情权产生影响。
(四)海岸线自然保护区建设不足且管理不到位
从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的情况来看,对海岸线的保护力度较小,保护类型单一,全国范围内以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仅有19个,其中海洋地质遗迹8个、海洋古生物遗迹6个、海洋自然景观5个。当然加上其他类型的保护区对海岸线的保护,不排除我国海岸线自然保护也相对较多的事实。但另一个更为严峻的事实也摆在我们的面前,海洋保护区建而不管、建而管不了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体制复杂,制约保护效率;保护区经费不足;总体布局规划有待完善;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工作滞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诸多问题导致海岸线保护区作用不明显,如位于河北省黄骅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内沿海岸的岐口――狼驼子贝壳堤已经不复存在,山东省境内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内,在贝壳堤几十米后修建了养殖池导致贝壳堤受侵蚀[5]。
(五)海砂开采管理不到位
目前关于海砂开采的法规仅有《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岛保护法》中的若干规定,且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海砂管理部门多,彼此间缺乏有效的配合,监督管理体制脱节,有些地方海砂主管部门没有海上执法船舶,缺乏查处非法采砂的必要执法手段,造成“能管的部门无权管、有权管的部门不能管”的尴尬局面。
四、保护渤海海岸线的建议
渤海海岸线的保护需要贯彻综合管理、海陆统筹的原则,除加强海岸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围填海管理等普遍强调的问题,还需要从新的角度考虑完善海岸线的综合管理与利用,加强对一般岸线的保护和受损岸线的修复工作。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法》或《围填海管理法》,设专章加强对海岸线的保护,建立各项制度实现对海岸线的有效管理,如海岸线审批制度、海岸线修编制度、海岸线比例制度、海岸保留区制度等。
(一)明确海岸线法律含义
海岸线是海陆的分界线,也是划分管理权限的重要标准。自然科学也对海岸线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明确“海岸线”、滩涂等概念法律含义的复函》中也未明确答复,建议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海洋局进行充分论证后拿出划定方案。从科学性、合理性和便于管理的角度,应把平均线确定为海岸线,(下转129页)(上接103页)并明确平均线的确定方式;从实践上来讲海洋局无论从组织机构、法律法规,还是从人员设备齐全、管理有效、海洋档案资料完备及监管工作延续等各方面,都要优于国内其他单位和机构,因此适合对海岸滩涂进行管理[6]。关于平均线的确定,要加强自然科学的研究,确定平局线的计算年份,使平局线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定义,进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明确海岸线审批制度
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对不同的用海规模划定了不同的用海审批权限,但未明确规定海岸线的审批标准,仅在港口法中规定深水岸线和非深水岸线的审批权限。因需要明确其他用海行业的岸线占用审批标准,对养殖、工矿业、建设用地等不同的用海方式设定岸线占用比例,对不同的用海规模设定岸线占用比例,以占用自然岸线的长度划分为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以此加强对自然岸线的保护,有效遏制海岸线的粗放使用和浪费现象。
(三)统一海岸线机构,实行海岸线修订制度
鉴于目前海岸线机构比较混乱,为确保海岸线数据的权威性,应统一全国的海岸线机构。海岸线的修订和收归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由国家海洋局主管全国海岸线的修订工作,各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海岸线的修订工作。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的利用加剧,同时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岸侵蚀,应定期开展海岸线修订工作,为海岸线的综合管理提供精确的基础数据。
(四)设立海岸线保留区制度
海岸线具有稀缺性也具有普遍性,不可能对全部的岸线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因此需要创新保护方式保护珍贵的海岸线资源。对于大多数的海岸线来说,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海岸线保留区制度。根据不同的岸线类型,确定不同岸线的保留比例。海岸线保留区制度以保护居民接近自然海岸线为目标,使其可以满足后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
(五)实行海岸退缩线制度
海岸线区域是海陆作用最为明显的区域,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和海洋灾害的发生几率。同时海岸线附近地区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一旦发生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也相对较大,因此需要禁止对靠近海岸线的一定范围内的某种利用,如海岸退缩先向海一侧不允许有任何建筑,以避免海水侵蚀和破坏。海岸退缩线的设定可以海平面上升率为主,参照海岸类型。因此山东的海岸退缩线距海岸线最远,辽宁、天津河北依次递减。同时海岸退缩线的制定还要根据具体的海岸情况来确定。
参考文献:
[1]左丽君,徐进勇,等.渤海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响应[J].遥感学报,2011,(3).
[2]范晓婷.我国海岸线现状及其保护建议[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8,(1).
[3]段永侯.渤海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地质效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3).
[4]宋素青,刘爱智.河北省海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9).
篇8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39-02
近年来随着业务的发展,资金规模的扩大违反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情况时有发生,公积金被挪用,骗取骗贷现象不仅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住房公积金中心在社会上的形象,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尤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是合理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也是公积金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住房公积金业务方面的控制
1.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住房公积金归集部门提供缴存单位数,职工人数,单位缴存总金额,个人月缴存数应与会计部门的数据一致,两个部门的数据得到及时核对。归集部门规范缴存比例,缴存基数及业务流程,建立归集业务的审批程序,部门之间及岗位之间监督约束程序,部门之间在权限上相互制约,岗位责任上互相监督,会计账务上相互核对。
2.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住房公积金提取与贷款是住房公积金的核心工作,在提取与贷款工作上要规范审批操作程序,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业务稽核,明确公开提取与贷款条件,要件,办理程序,接受社会监督,成立审贷委员会,贷款发放实行集体决策,联签制,县区管理部门大额贷款实行上报审批制。严格审查借款人的主体资格,公积金缴存情况,交易真实性,抵押落实到位等因素。加强与会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公积金提取与贷款使用统计数据与会计部门数据保持相等,公积金提取与贷款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在业务流程上互相控制,职责上相互监督,财务上相互核对。
3.住房公积金资金拨付。自己的拨付应严格遵守:申请―审核―审批―复核―支付的流程,明确规定资金审批,拨付,财务处理各岗位的权限和责任,每笔业务安排两人或两人以上人员办理,做到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大额资金集体审批或联签制。
二、加强岗位设置与授权审批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又可能有舞伴行为,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在住房公积金业务操作中,贷款受理与贷款审批,贷款审批与贷款资金拨付,财务核算人员与出纳人员均属不相容岗位。住房公积金中心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与权限,使不相容岗位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是指各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规范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建立完善的内部授权制度,中心对各管理分支机构和各科室实行法人授权管理制度,签订授权书,规范授权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各责任人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在授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越权审批,对重要业务,大额资金调度使用及时上报实行集体决策,集体审批,不得擅自决策。
三、加强内部审计
1.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是保证审计人员对住房公积金归集业务,提取与贷款业务,会计核算业务,资金安全等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独立评价,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起着关键作用,公积金应当授权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利以保证其独立履行审计职责。
2.增加审计内容。住房公积金审计工作大多停留在会计报表与财务核算,注重检查会计凭证,报表,会计科目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如今随着业务扩展,资金规模的扩大,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部门要对重点业务的内部控制加以关注,防止虚假合同骗取公积金,审查商品房备案信息真实性及贷款抵押担保手续是否落实,审查利用网上银行划拨资金是否锁定账户,定向支付,确保资金安全。
总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把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内部管理一项重要制度建设好,发挥好,通过健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内部控制体系配合外部监督有效的防范风险,使得住房公积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爽.浅谈如何加强住房公积金内部风险控制[Z].调研论文.
[2] 刘蓉.如何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控制的建设[G]//广西会计学会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3] 洪梅.住房公积金管理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及完善措施[J].时代金融,2013,(14).
[4] 王方.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J].企业导报,2010,(5).
[5] 陈小英,董家丰.论住房救助向住房保险转化――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互补与替代初探[J].当代经理人(中旬
刊),2006,(3).
How to 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 Housing Fund
MAO Ai-hua
(Xuancheng Housing Fund Management Center,Xuancheng 242000,China)
篇9
【关键词】手机新闻客户端 人性化 聚合 便捷交互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①手机这个“年轻”的媒介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其由一个单一的通讯工具发展成为一个集通讯、无线网络接入和独立操作系统于一体的移动掌上智能终端。从1993年第一部智能手机的推出到2012年底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突破10亿,智能手机的使用量和普及率都在呈乘数式增长。2012年11 月26 日,艾媒咨询的《2012Q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至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3.3 亿,环比增长13.8%。②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媒体和大型门户网站等传播主体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将自己的内容资源在其他平台进行延伸利用。因此,开发智能手机终端信息平台进入他们视野,手机新闻客户端应运而生。客户端平台不仅能够使自己的内容资源得到二次利用,还可以抢占新媒体市场、拓展盈利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同时,这个新生的事物也展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截至2013年4月,搜狐新闻客户端激活用户数已经破亿,媒体平台刊物总订阅量达约4.5亿,网易新闻客户端用户数已突破7200万,腾讯更是宣布其新闻客户端用户数已经突破2亿。这三家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份额占中国新闻客户端市场的约60%③。本文就以网易手机新闻客户端为例浅析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为何能够在激烈的受众注意力竞争中觅得一席之地。
网易手机新闻客户端是门户网站网易针对自身内容特色开发的新闻资讯客户端,全面延伸网易门户的品牌和资源,目前覆盖iPhone、iPad、Android、Symbian、WP7、WP8等主流手机平台。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3月22日上线的网易新闻客户端用户到2013年初用户总数已突破7200万,日活跃用户超2800万。④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说明了手机新闻客户端必定有其独特的生存“秘笈”。
一、重视用户体验的人性化设计
受众在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同时对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体验效果也越来越重视。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正是迎合了受众重视体验度的心理,进行了人性化、个性化的设计。无论是允许用户对客户端阅读界面进行的个性化设置,还是用户对分类信息的自主化选择;抑或是针对节省用户流量而进行的自主性设置,都使用户获得了更加人性化的体验,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和精准性也大大提高。
网易手机新闻客户端自从上线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旨在提高用户体验度的改版升级,每一次的改版升级都能让用户体验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喜悦和人性化设计带来的体贴。首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阅读界面,如用户在浏览新闻时可以设置字体和字号;阅读时可以自由切换夜间模式和日间模式。其次,自由设置图片模式和离线下载。用户可以预先设置图片模式以应对不同的网络环境,还可以在WIFI环境下对信息内容进行预下载,这就使得用户能够在脱离WIFI坏境时离线阅读新闻资讯,最大限度地节省用户流量。
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版块进行关注,充分发挥“自媒体”个性化信息体验的优势。这样不仅使其自身更加完善,而且使用户可以更便捷地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节省了搜寻时间,使用户对个性化、人性化的体验和需求得到满足,有效的加深了用户的依赖度和忠诚度。
二、信息高度聚合和自主订阅
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虽然是以手机为传播平台,但其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媒体体系。首先,其信息容量庞大,内容丰富多样,聚合了当今时代各个领域的新闻资讯;其次,内容形式多样化,内容类型包含了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传播形式。这不仅可以满足多层次用户的需求,还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对媒体内容的需求。
网易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新闻资讯聚合了新闻、娱乐、体育、财经、原创等10个栏目的50多个子栏目。同时还有图片版块、话题版块、微生活版块。图片版块,汇集了当前热点新闻和热点人物的新闻图片,包括热点图集、独家图集、明星图集、体坛图集和精美图集等;话题版块包括论坛精华和博客精选两个栏目,针对不同论坛中的热点精华和一些名人博客进行整合传播;微生活版块是对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微博原文进行汇聚整理;此外,客户端内可订制自己关注的城市新闻,目前支持订制全国近300个城市的新闻。
其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移动报刊亭”。用户可自主订阅北京、上海、广东等12个省市的31份报纸,如北京的《北京新闻》、《新京报》、《京华时报》和《北京晚报》;河南的《大河报》和《郑州新闻》;广州的《广州新闻》、《新快报》、《晶报》和《羊城晚报》等。通过将优质媒体资源聚合成适合方寸之间阅读的图文报纸,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传统报刊的信息内容,足以让读者从一个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就了解到当下全部重要信息。
三、阅读便捷,交互流畅
手机被称为“指尖上的媒体”,具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轻松的阅读方式。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真正实现了通过“指尖的滑动”便可获取大量新闻资讯的个性化信息获取方式,用户可以在任何离散的时间中、在任何通信区域内完成之前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行为。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产品不再是模式化、单向性的信息产品,而是一个社会化的信息分享和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部分。⑤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正是一个信息分享和交流的新媒介平台,无论是跟帖、投票、分享,还是意见反馈,都体现了其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体验。
网易手机新闻客户端在提高用户阅读便捷度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首先,客户端界面有清晰的导航分类。左右滑动界面即可切换不同的新闻类别,还可以在浏览新闻的同时一键切换新闻和跟帖,方便快捷。其次,拥有强大的信息存储功能。可以对感兴趣的新闻点击收藏以进行存储,点击“我的收藏”即可查看自己收藏的所有新闻,使用户有了一个自己独立的“信息仓库”。第三,新闻资讯轻松搜。可以通过“搜索新闻”栏进行新闻搜索,便于快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延伸了用户的个人信息空间。
除了阅读便捷外,网易手机新闻客户端的跟帖、投票等互动功能也广受欢迎,还可将新闻和跟帖一键分享至网易微博、新浪微博等十个社交平台,更好地满足用户与朋友分享信息的诉求。其中,“跟帖”是网易的拳头产品,“无跟帖,不新闻”成为了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推广语,顶贴、回帖、分享跟帖一体化操作,为用户提供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的机会。
同时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网易与用户的互动还体现在反向追随受众,对网友精彩回帖和精彩言辞的重视和采用。其中,“每日轻松一刻”版块的内容几乎全部是撷取网友的智慧言辞和精彩跟帖。这不仅可以丰富栏目内容,更能够在无声的交流中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增加用户卷入度和粘着度。
五、速度和深度并重
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不仅追求“快”,而且追求“深”,让用户在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对新闻事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解读。
网易手机新闻客户端呈现的新闻资讯可以用“快速精致”和“深度广度”来概括。首先,新闻资讯快速获知。客户端为用户提供全天24小时滚动即时新闻资讯,同时,独特的消息推送功能可以在第一时间免费向用户手机推送重大新闻,不必打开新闻客户端也能第一时间知悉时事。例如,2012年奥运会期间网易客户端凭借其即时的赛事消息推送,在用户数、活跃度和口碑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用户无论身在何处,3秒内即可获取赛事情况。
网易手机新闻客户端在注重新闻即时性的同时也不乏对新闻的深度性进行挖掘。首先,新闻专题。“网易专题”版块几乎每天都有专题报道,集聚多家媒体的报道和自身的内容资源,对热门的新闻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度挖掘。如2013年4月18日对NBA常规赛进行的专题报道,包括焦点对决、今日战报、单项王、现场图集等8个小版块的46条文字新闻和33张现场图片,且全部来自网易新媒体的原创,全方位、立体化地对这一赛事进行深度呈现。其次,评论。评论版块汇聚了《南方周末》、《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众多媒体对热点事件的评论文章,集合多方观点,更显全面和深度。第三,其还有独特的原创栏目,包括“易百科”、“今日之声”、“历史七日谈”、“另一面”等12个版块,用来解读网友关注但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各种议题,颇具全面和深度。例如2013年4月6日《易百科: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就是针对2013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把减少行政审批制度作为职能转变的突破口”的提议,从“什么是行政审批”、“中国行政审批的来历”、“行政审批的改革”等方面对中国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详细解读,使用户能够对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概念和发展有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
结语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平台延伸以及手机的更加智能化,使得手机新闻客户端有了其诞生的沃土和良好的生存环境。虽然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还处在培育用户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但是,其迅猛增长的用户量足以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独特的传播特色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构成了其持续发展的动力。伴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价值的不断挖掘,门户网站手机新闻客户端必将成为占领手机桌面和“割据”新媒体市场的“一方诸侯”。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张襦心,《互联网巨头鏖战“手机新闻”》,《新民周刊》,2012(48)
③④艾瑞网,http://media.iresea-
/portal/20130321/195616.shtml
⑤贾金玺,《纸媒“APP”转型热潮的冷思考》[J],《网络传播》,2013(3)
篇10
[论文摘要]建设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起总控制总协调作用,是项目建设管理的核心。业主应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合同管理责任制度,规范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合同的行为,及时解决合同纠纷,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一、概述
新疆某水利枢纽工程属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为大(ⅰ)型工程,国家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52%,是在“十五”期间建成的新疆又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由拦河坝、表孔溢洪洞、中孔泄洪洞、深孔排沙放空洞、发电引水洞、电站厂房等组成。水库淹没搬迁人口11466人,安置区涉及4个县。是一项工程投资大、技术接口多、社会影响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该工程按各个里程碑计划如期实现,并一次通过蓄水安全鉴定,现以投入正常运行,并发挥效益。就合同管理方面,该工程建设单位制定了详细的合同管理办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以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
二、合同管理办法
(一)合同管理定义。合同管理是指对业主与其他法人、自然人、经济组织之间所签订的合同依照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指导、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职能活动的总称,包括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合同文件编制、谈判、会签等)、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纠纷处理及合同文本的归档等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二)合同管理各部门。该工程建设单位就工程管理共下设计划合同处、财务物资处、工程技术处三个业务处室,另外还成立纪检监察室,监督合同的正常执行。合同管理实行计划合同处统一归口管理,并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
(三)合同的立项。合同的立项是指工程技术处根据工作需要提出项目需求,编写立项报告,论证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对项目实施步骤、办法和承包方式及承担单位提出建议,提出估算工程量或估算费用,由项目分管局领导或局长批准实施的过程。设备、材料采购类的立项报告还应有市场调查情况,并明确采购数量与标准。
所有需要对外签署合同的项目,均应按照要求进行项目立项审批。经批准的立项报告,未经批准立项不得办理合同,相关业务部门不得提前进行项目实施。招标项目的招标报告等同于立项报告,按立项程序经项目分管局领导或局长批准后上报主管部门。
(四)合同的签订和审查。签订合同,必须严格执行合同法、招投标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凡项目金额达到规定数额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对一些不进行招投标的零星工程,必须坚持比价择优选定承包方和合同会签审批制度,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合同签订前业务部门联合组成资信审查小组,对合同方的资信、经营范围、履约能力等进行资信审查。资信审查小组在完成审查后,提交由成员签名的资信审查报告,并按资格预审流程报项目分管局领导审批,计划合同处存档备案。资信审核合格后由计划合同处和业务部门参照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合同示范文本、立项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合同文件编制,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审。计划合同处对合同的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及合同价格进行审查;其他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合同的可行性、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工期要求、材料供应、提交成果等内容进行审查。合同编制修定完毕后由计划合同处会同各相关部门与合同方进行协商谈判,最终达成一致。
(五)合同的履行。工程技术处对合同执行的全过程负责,并及时向项目分管局领导或局长报告合同执行情况。
合同付款应严格按合同付款条件执行,支付审批手续应按程序办理,工程进度结算由财务处审定后支付即可,竣工结算必须由分管局领导签批后支付。合同在履行中如发现遗漏、偏差等问题,工程技术处与计划合同处联系,及时与对方协商,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合同的顺利执行,在此过程中签订的任何书面资料均与正式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六)合同的变更、解除。合同的变更或解除由工程技术处受理。变更、解除合同,一律采用书面形式(包括当事人双方的信件、函电、传真等),不得采用口头形式。变更、解除合同未经双方书面协议前,原合同继续有效,仍应履行。因变更、解除合同而使当事人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除法律允许免负责任的以外,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书中明确规定。合同的变更与解除同合同签订,必须采取各部门会签审批。
(七)合同纠纷的处理。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与对方当事人发生纠纷的,应按《合同法》及双方签订的合同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妥善处理。可采用协商、调解、仲裁及诉讼的方式解决。合同纠纷的处理由工程技术处负责,并通知计划合同处、财务物资处等相关部门派员参加协助解决。双方已签署的解决合同纠纷的相关资料应妥善保管,并及时存档。
三、合同管理体会
(一)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尤为重要。水利工程涉及勘测设计、工程建设、科学试验、咨询等方方面面,合同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建立合理清晰的合同管理台账尤为重要。该工程属大(ⅰ)型水利工程,由计划合同处建立以合同编号为核心的管理台账,合同编号编制方法与概算挂钩,项目分类参考概算编制方式,内容包含合同名称、合同单位、签订日期、合同金额、招标方式、支付情况、责任人等,通过台账可以随时掌握某一合同的执行情况,还可以时时掌握整个工程概算执行情况,为工程投资控制提供时时资料。
(二)合同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该工程参建单位200余家,签订合同700余份,为了加强工程管理,建设单位引进了三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实施实现了集成的合同、成本、进度、物资、设备、文档、质量等应用的共享信息资源库,建成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适宜该工程建设管理业务需求的统一工作平台。通过系统的使用,人工无需再对大量的数据存储、计算、处理、传递进行操作,均由系统完成,减少了人工工作量,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准确性、一致性。该系统的合同管理模块,由合同定义、细项维护、变更处理、支付申请、支付审核、合同查询、支付统计组成,系统用户可以随时查阅合同签订、变更、支付信息。与此同时,系统概算管理模块根据合同数据的录入更新同时更新,随时显示概算执行情况,为投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建设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建设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起总控制总协调作用,是项目建设管理的核心。业主应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合同管理责任制度,规范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合同的行为,及时解决合同纠纷,保证工程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