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条款范文
时间:2023-03-17 18: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条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格式合同;解释;《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D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84-01
合同法不仅是法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关系密切、无处不在。因此,合同法涉及的知识与内容也就相当广泛,在此我也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来简单的谈谈我的看法与认识。
格式合同既为合同的一种,其解释自应遵循合同解释的一般规则。但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合同法已经借助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强制行规定,调整或修正合同自由原则,由此产生了全面社会化的效果。这种效果对格式合同解释的影响最为显著。具体而言,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解释的客观化。解释的客观化,是指当事人真意应依客观表示的示范意义而定。依此理论,合同解释的目的,并非在于确定当事的真正意图,而在于合同内容所体现的客观的、一般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应以社会上深思熟虑的理性人所能了解的含义,作为解释的标准。
众所周知,法律的进步和法制的完善,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在传统的合同法理论中,缔约程序是由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构成的,当事人双方经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合同,合同法恰恰就是以此确立合同订立规则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几乎所有的商业领域都在广泛使用格式条款。虽然商人们使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但是令人们意料不到的是格式条款的出现带来了法律上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在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时,合同相对人往往是在被动地接受格式条款提供人事先拟定好的合同内容,几乎没有协商余地。
格式条款虽然是由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但这并不是说格式条款只能由该当事人实际拟定,其他人均无权参与。在实践中,格式条款的拟定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由企业或企业团体为了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重复使用而拟定格式条款,这是最为常见的格式条款的形成方式,我们通常所见的格式条款都属于这种情形。第二种是由企业或企业团体与代表消费者利益的团体共同拟定格式条款。第三种是对于以上两种方式拟定的格式条款,需要经由国家主管机关予以核准。第四种是由不代表任何一方利益的公正中立的第三人拟定。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格式条款这部分内容当中,有一个知识点十分值得我们关注,也就是关于“异常格式条款不得订入合同”的规定。我们在判断某一条款是否为异常条款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标准:第一,格式条款因该条款的存在而与该法律行为所属示范合同之间差异的程度。第二,该条款的语言或表达方式。第三,格式条款使用人是否尽到了提醒相对人注意的义务。
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的格式条款立法起了奠基作用,该法的立法者发现了格式合同的广泛使用对消费者权益的重大影响,并试图作出一定的规制。不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确认格式合同订立的法律规则,只是对“格式合同”的效力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相比较而言,在我国立法中,《合同法》第39条最为集中地规定了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的要求。根据《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格式条款订入合同由如下要件构成:(1)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2)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3)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有的学者认为,格式条款欲成为合同内容的实质性条件是条款对双方具有公平性,程序性条件是对免责或限责条款应采取合理的方式予以说明。
篇2
在当今的经济市场中,民事主体进行交往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合同。所谓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行为,其内容就是合同条款(意思表示的表现形式);作为债的关系,其内容为合同权利义务,它是双方当事人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实施的民事行为。
笔者所服务的公司是总部设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在华的全资商业子公司,在华开展业务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在笔者从事合同条款审核、谈判的工作过程中,从实务的角度,对合同法中列举的合同条款,对比在实际商业环境中的执行,以及从一个典型的商业公司的角度,在商务合同条款别关注点及笔者的一些观点,在此做些阐述。
关键词:合同、合同法、合同主要条款、违约责任、争议解决
二、合同的订立内容
这里所讨论的合同的订立,相对于缔约各方接触、洽商等动态行为而言的一种静态协议,指当事人各方达成合意,合同条款已经确定。其中,合同的主要条款,有时是由法律直接规定,如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物和数量为法律规定的合同的必备条款,缺少了合同将不成立。
当然,在日常的商业实践中,合同的主要条款也是由合同的类型和性质决定,或由当事人根据所从事行业的习惯的约定产生。
(一)《合同法》 中列举的合同条款
为了示范较完备的合同条款,《合同法》第12条规定了如下条款,由当事人约定:
1. 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2. 标的
3. 数量
4. 质量
5. 价款或者报酬
6.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 违约责任
8. 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
作为一个商业公司的商务合同来说,无论是产品买卖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或技术合同等,当事人的名称和住所一般为双方企业的名称及对应注册地址。合同的标的、数量及质量,如果是对应一个产品买卖合同,其标的内容较多的话,往往会有一个产品清单作为合同附件,约定出卖人将按照合同附件X的产品清单向买受人提品。如果是对应一个建设工程合同或是技术合同来说,其合同标的、数量和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则需一个特别的附件《工作说明书》来详细约定,在这个《工作说明书》里,会约定在这个项目中,各自双方的责任会是什么,项目的完工标准及验收标准会是什么,项目的预估时间安排又会是什么…..以明确各方对这个项目实施各个方面在合同订立时取得一致的认识及接受,避免以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约定不明的条款产生争议。
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我国《合同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依照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承担违约责任的具体方式应该包括:
1. 实际履行 2. 采取补救措施 3. 损害赔偿金 4. 违约金 5. 定金
其中,损害赔偿金,又称“损害赔偿”,是违约人补偿、赔偿受害人因违约所遭受的损失的责任承担方式,它是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违约补救方法。损害赔偿具有典型的补偿性,它以违约行为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事实为基础。没有损害事实就谈不上损害赔偿。这是损害赔偿不同于违约金的根本所在。赔偿损失也有一定的限制,即损害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即合理预见规则。损害赔偿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物质利益分配,体现着违约责任的作用,是一种较普遍的责任方式,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违约金,也分为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惩罚性违约金,又称为固有意义上的违约金,是当事人对于违约所约定的一种私的制裁,故又称为违约罚。此种违约金于违约是,债务人除须支付违约金外,其他因债之关系所应负的一切责任,均不因之而受影响,债权人除的请求违约金外,还可以请求债务履行或者不履行所生之损害赔偿。赔偿性违约金,是当事人双方预先估计的损害赔偿总额,又叫做损害赔偿额的预定,此种违约金,如相当于履行之替代,则请求此种违约金之后,便不能够再请求债务履行或者不履行的损害赔偿。
在一个商务合同中,违约责任也是合同各方在订立合同时要商定的核心内容。通常来说,采取损害赔偿金和惩罚性违约金并用的方式。比如说,作为一个商业公司的出卖方或服务的提供方来说,就损害赔偿金会约定一个限额(这个限额基本上是与合同金额挂钩)。同时,又会就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债务人的具体违约设置 惩罚性违约金,比较常见的是对履行期限的违约约定惩罚性违约金。例如,债务人延迟履行一天,承担合同金额的X%的违约金,上限不超过合同金额的X%.。
从违约责任条款的实务订立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关损害赔偿金和惩罚性违约金内容的约定与《合同法》第113条和第114条是有一定的不同的,《合同法》第113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在《合同法》第114条所规定的违约金高低的比较标准是因违约“造成的损失”。这些不同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考虑:1)从一个商业公司商业运作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在签订每一个业务合同前,他需要充分的预估因自身违约而对非违约方承担的赔偿责任是多少,把违约的损害赔偿金限定在一个和合同金额挂钩的范围内。这样,在公司内部对自身违约责任的判定上,包括从财务的角度对最大违约责任所需承担赔偿金额上有了具体风险金额的预估,为公司整体业务风险把握上提供了数据的支持。2)为合同双方避免因债权人对对方于对方违约而请求损害赔偿过程中产生的举证困难及纠纷产生,预先约定损害赔偿额或者其计算方法,对违约方来说,其责任承担简单明了,对债权人来说,也避免了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举证自己的损失。
解决争议的方法
解决争议的方法,是指有关解决争议运用什么程序、适用何种法律等内容。他相当于合同条款订立中对双方权利义务不能穷尽的最后一道防线。从合同本身订立的目的来说,应该是越详尽越完善,但是再详尽也不能避免争议出现的可能。通过对争议出现解决的约定,尽可能的展现民事法律行为的平等、公平原则。
从商务合同订立的实践来说,适用何种法律基本上不是双方争论的焦点,除非合同签署双方注册于不同的国家。但对于解决争议运用什么程序,往往体现了合同当事人各自的利益驱动。
通常来说,当事人双方会约定仲裁条款或者诉讼法院的条款。对于仲裁条款,仲裁机构的选择上是其关键。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地方仲裁机构的约定。但对于合同当事人双方都有外资背景的公司来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其专业及公正成了不二的选择。对于诉讼法院的条款中法院的选择上,提交被告方所在地具有管辖权的法院越来越多的被双方当事人所采用。
(二)商务合同订立中的其他条款
《合同法》第12条所列举的上述条款只是示范一个合同条款应有的条款,以提示缔约人,
从笔者的体会来说,一个成熟商业项目合同的主要必备条款根据项目不同的类型和性质除于上述内容,还有着自己的不同侧重点:
合同主体与其附件之间的不同的优先次序约定。有时候,根据需要可以约定附件内容优先于合同主体条款,尤其是对一个框架性的合同而言。
债务人付款义务的时间限制。债务人通常被要求在多少天内履行他的付款义务,有时候,延迟支付还需就逾期未缴的部分支付滞纳金。
合同的终止安排。根据合同不同的终止情形,如违约终止、任意终止、双方同意终止等,就终止时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做安排、
违约方违约责任的免责声明,比如说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其他非违约方的因素。
买卖合同中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在支付全部价金后转移,标的物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
技术服务合同中的对交付作品的所有权的约定
三、总结
综上所述,合同是当事人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实施的民事行为。在民法上,当事人各方在订立合同时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所作的意思表示是自主自愿的。在日常商务行为的商务合同条款的制定中,尽管经常会充斥着双方利益的一个博弈过程,不同的条款代表了当事人双方的不同的利益主张,商务合同的最终签订却无一不体现了平等主体之间的意思自治的原则。
参考资料:
篇3
关键词:核电站;合同;条款缺陷;处理
Abstract: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n the investment project constructio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s often prepare contract documents, to maintain between investors and project owner of common interests. Early nuclear power plant of contract terms has many defects, the impact of the project cooperation the interests of both parties coordination, obstruct the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followed.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tract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thod.
Keywords: nuclear power plant; Contract; Clause defect;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TL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核电站工程建设期间常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直接导致竣工结算时发现项目的经济收益降低。传统核电站合同编制存在的诸多缺陷,新时期核电站建设应不断优化合同方案,确保合作双方的利益不被侵犯。
一、核电站工程合同编制的缺陷
合同的主体就是工程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合同主体不当之处主要表现在: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缺乏合同履约意识,既不认真研究制订合同条款,又不严格履行合同。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因为缺少制约手段,违约情况严重,核电站合同条款的缺陷:
1、合同条款不平等。工程承包本来应以合同为约束依据,而合同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平等性。但在工程承包实践中,业主与承包商很少有平等可言。鉴于当前的工程承包买方市场的特点,个别业主常常倚仗着僧多粥少这一有利的优势,对承包商蛮不讲理,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业主部门。在签订承包合同时,业主常常强加种种不平等条款,赋予业主种种不应有的权力,而对承包商则只强调应履行的义务,不提其应享有的权利。
2、合同文字不严谨。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进而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发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合同,应当反映合同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反映只有靠准确、明晰的文字来体现[1]。可以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但有些合同由于一些人为的或客观的原因,对一些合同条款拿捏不准或措辞含混不清。还有些合同对承包商的义务规定得非常具体,而对其应享有的权利则笼统地一笔带过,甚至对有些关键事项含糊其词。
3、合同内容不完备。有些合同使用境外文本由于国情不同、语言文字不同,加上翻译问题,使得这些合同文本存在不少疑问。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合同,由于这些国家过分强调独立自创,通常不愿意沿用国际上普遍遵循的条款,造成遗漏事项颇多。致使在合同履约过程中,承包商常常找不到合法依据来保护自己的利益[2]。比如有些国家的合同中没有价格调值公式,致使承包商无法获取对因通货膨胀所造成损失的补偿。
二、核电站合同条款中的成本造价管理
电力工程是我国新时期建设的重点项目,不仅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电水平,对企业实现机械化、电气化生产也有很大的影响。核电站是新时期电能生产的先进模式,其利用各种物理反应原理完成电能制造活动。因核电站工程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操控设备及科学技术,导致总工程耗资金额持续增多。为了避免后期施工产生经济纠纷,核电站合同条款里需增加成本造价控制的相关内容。
1、资金收支管理。加强资金收支管理工作,实现项目成本的优化调控,减少电力工程资金的浪费。工程人员编制合同方案时要考虑资金的收支需求,严格控制好每一笔资金的收支。如:根据建设的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财务人员详细地估算此次方案实施的具体耗资,若超出规定的成本范围需及时修改设计。
2、设计方案管理。设计方案质量不仅是核电站工程价值实现的前提,也是成本造价控制的要点之一。设计单位从电力行业发展角度考虑,完善设计方案质量的管理措施,修改方案中的缺陷或不足[3]。对于大型核电站工程的规划,需重点考虑外界条件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经过方案优化改进达到控制成本造价的目的。
3、材料采购管理。材料是核电站工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在总成本耗资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而,设计单位规划核电站建设时需分析物资需求量,从材料采购环节实施成本控制管理,并且通过合同条款的形式明确规定。如:合同编制人员掌握现场工程作业的物资消耗量,撰写条款控制材料采购资金的运用。
三、防范工程合同缺陷的主要措施
合同管理人员的组成应以法律顾问为核心,由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购销人员组成。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负责管理合同的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解决核电站合同条款编制缺陷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制度。一是指企业就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二是指建筑企业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合同管理活动及其运行过程的行为规范。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合同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合同审查制度。
2、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具体措施:一是选好合同管理人员。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需要具备现代化管理知识,精通合同法律法规,熟悉工程实施全过程,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4]。二是抓好合同管理人员在职学习。随着建设市场的发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不断完善,对取得从业资格的合同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3、积极推行合同管理目标制。合同管理目标制是各项合同管理活动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最终目的。工程合同管理是通过在工程项目承包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合同目标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为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工程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行为实施有效管理的活动过程。
4、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一方面有助于当事人熟悉有关法律、法规,使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避免出现显失公平和违法条款;另一方面便于合同管理机关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合同的履约率,维护建设市场秩序。有关部门对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作了全面、准确的规定和约定,有利于防止当事人主观上的疏漏,有效地防止合同纠纷的发生。
四、核电站安全施工的合同规定
安全问题是制约核电站施工的一大因素,也是核电站条款编制容易疏忽的问题。由于核电站工程的复杂性特点,现场施工需完成多方面的操作任务。受到专业技能、安装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核电站工程操作易发生多种意外事故,约束了核电站建设质量水平的提高。以“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核电站需从制度、施工、操作、管理等方面完善合同内容。
1、编制安全制度。安全制度是现场安全管理的总指导,协调了核电站工程安装、操控等多方面的流程。管理人员编制安全制度时需注意:一是人员,合理安排技术人员完成核电站施工操作,如:安排技术熟练的作业人员参与施工,显著提升了现场施工的安全系数;二是设备,现场设置的核电设备在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处理潜在的故障。
2、倡导安全施工。核电站工程施工的各道工序必须符合安全原则,作业人员要积极配合安全制度的实施,建筑核电站工程全面倡导安全施工标准。如:核电站站内需对电缆敷设、架空线路等主要方面安全操作;室内施工的重点则是照明线路、灯具、开关等结构的操作。只有从细节上控制施工质量,才能保证核电站工程建设质量符合标准。
3、加强安全管理。为了进一步保证建筑核电站的安全操作,现场管理人员需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建立综合性的安全管理措施。既要有统筹性的核电站工程调控方案,也要具备针对性的施工操作模式[5]。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安全管理策略实施显著降低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完成作业,防止核电站建设期间发生意外事故。
结论
总之,合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协议条款,对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有效维护了个人及集体的合同利益。核电站工程建设必须依赖于合同条款的约束力,这样才能保证双方按照协议条款完成施工任务。除了整体修改核电站合同内容外,安全施工及造价控制等问题也是合同条款编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丹丹.核电站合同条款编制存在的问题与处理[J].华东电力,2010,30(14):70-72.
[2]金子文.谈合同文件对核电站工程建设双方的约束力[J].城市建设理论,2010,16(5):32-34.
[3]杨永林.国内核电站工程改造中成本耗资的控制[J].核动力工程,2010,15(2):19-21.
篇4
1、“供方”指乐和琴弓坊;
2、“需方”指供方购买乐和琴弓坊产品或服务的具有法律行为资格的自然人或法人;
3、“销售合同”指供方向需方出售产品或服务的合同,所有合同自动包含本条款的所有条件。
二、 合同成立
1、 销售合同自下列情形之一发生时(以最早发生者为准)即成立:
a、 需方以信件、传真等方式接受供方报价时;
b、 供方书面或口头接受,并产品装运时。
2、 需方出售供方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时,必须服从本条款。本条款构成销售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需方同意受其约束。
三、 定单、价格和付款
1、 所有有规定期限的书面报价在报价单规定的期限有效。供方作出的口头报价或没有规定期限的书面报价单的有效期,仅截至作出报价的当日24时为止。
2、 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价格、付款条件和配在销售合同内书明,所有的价格均为福州fob价。
3、 除非供方已明确书明付款条件,否则产品或服务的全部货款应在产品或服务实际交付前付清。在全部款项付清前,供方有权暂停或取消交付产品或服务。对供方已交付的产品或服务,供方保留要求立即付款的权利。
四、 交付
1、供方应在交付期内将产品交付给需方指定的处于交付地点的指定人士。
2、指定人士、交付地点和交付期均应在销售合同书明确指定,并经供方同意。
五、 产品的接受
产品送达交付地点并经指定人士签收,或在无指定人士的情况下,供方可同意需方凭企业公章或其它法定授权章收货,产品的交付已告结束,即视为已获需方接受。
六、 责任
1、供方出具的销售印刷品、报价单、价格表、订单确认书、发票或其它文件和资料的打萤?书写或其它的错漏可以更正,且供方对此类错误不承担任何责任。
2、一方违约后,另一方可以要求违约方给与赔偿。
七、 管辖法律
本条款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并按其解释。与本条款有关的争议应尽可能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如争议无法经协商解决,则任何一方均可向供方所在地拥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请诉讼。
篇5
--完整条款又称全部契约条款或一般条款,其作用主要在于明确有关契约事项均已在合同中完整且排他地作了约定,所有其他口头或书面文字均不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
--由于电脑契约相公问题比较复杂,完整条款就成为最重要的条款之一.其目的在于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清晰且单纯,减少企业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该条款的目的一般为:
--(1)免除供应商或其他销售人员在定约前为促销目的,以口头或书面陈述所可能引起的责任;
--(2)限制供应商担保责任的范围;
--(3)限制于争端发生时,其他救济方法,所得请求损害赔偿额总数等;
--(4)免除契约签定前之备忘录或意向书的权利与义务;
--(5)限制契约的范围,如使用手册,建议书,规范书,附件等是否属于契约的一部分进行明确;
--(6)在履约期间发生争端时,使他方除依契约规定行使契约权利外,不得援引民法或英美普通法上所得解除或终止契约的原因;
--举例如下:本契约各条款已完整涵盖双方所有之协议事项及有关各该事项的共识,并融入双方在签定本约前所有讨论内容.除于本契约各条款已有明示规定外,双方当事人均不受任何其他口头或书面所承诺或共识之条件,定义,保证,建议或意思表示所拘束.契约之增补或修改非经双方当事人或经合法授权人以书面为之不生效力.
--2担保及免则条款
--计算机产品及系统的产品质量责任对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来说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软件产品提供者和系统集成商,这一问题则更为关键.前有计算机2000年问题,后有东芝笔记本事件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一问题.而对于其中的有些具体问题,可以说,目前还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应的瑕疵担保及免则条款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应的条款可以这样表述:供应商担保,如下产品交付客户时,其功能状态良好,在正常使用的状态下,在天的时间内,应具有如说明书所述之功能.但供应商不本产品的软件如任何错误或不受任何干扰.软件如有错误,供应商亦不保证此错误必然能更正.除以上担保外,供应商别无其他明示,默示之保证,亦不负任何其他法定之担保责任.
--3违约救济限制条款
--该条款可以这样表述:如发生供应商依本契约应负担债务不履行或担保责任时,买方仅得请求供应商更换同种类的或退还原物以取回买方所交付之款项.除此之外,供应商不负任何给付或损害赔偿责任.
--前项请求自供应商交付本产品之日起六个月内不行使而消灭.
篇6
随着我国放开快递服务行业,快递已日益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众多快递服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和壮大,众多快递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种类也不尽相同,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其中颁布的快递服务规范明确要求快递行业遵循规范化、制度化。但快递公司以货运单、面单、祥情单等形式约束快递公司和寄件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已成常态,其中凸显了快递服务公司与寄件人的利益冲突和平衡,快递公司制定的格式运单中的保价条款、免责事由往往成为快递公司拒绝向消费者赔偿的挡箭牌,由此导致消费者遭受高额的损失却只能获得极低的赔偿。本文以韵通快递、申通快递、天天快递等快递公司的货运单据内容为分析对象,着重从法律角度探讨其中关于保价条款、货物价值等问题。
二、快递服务合同的性质及法律适用
根据我国邮政局于20__年9月12日的邮政行业规范,其中明确规定快递服务是指快速收寄、运输、投递单独封装的、有名址的快件或其他不需储存的物品,按承诺时限递送到收件人或指定地点、并获得签收的寄递服务,包括收寄、投递、签收等环节。由此可见,快递服务合同即是有关寄件人和快递服务公司之间订立的有关快递服务的契约。一般而言,快递服务合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快递服务合同自寄件人与快递服务公司工作人员双方在合同上签字时生效。如天天快递在其面单契约中规定快递服务合同自寄件人、揽件公司收寄员在快递运单上签字或盖章后成立。(二)快递服务合同中寄件人和快递公司的权利义务条款一般由快递服务公司单方拟定。(三)快递服务合同权利义务的具体体现的是快递运单,即用于记录快件原始收寄信息及服务约定的单据。如申通快递规定运单及背书即注明是消费者与申通快递公司之间签订的运输合同。
对照《合同法》分则关于有名合同的规定,快递服务合同在性质上属于货运合同的一种。所谓货运合同是指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缔结的,以承运人将约定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并交付给收货人的合同。分析货运合同和快递服务合同的两者概念,可以看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合同标的的一致性。货运合同的标的是承运人运输货物的行为,快递服务合同具体化为快递企业的快速递送行为;(二)合同均易涉及第三人。当托运人指定的收货人并非自己时,合同就涉及第三人。第三人虽不是两类合同的当事人,但却是合同的利害关系人而享有相应的权利,如验货与提货权;(3)合同均以完成一定行为为履行要件。承运人需将货物交付收货人才算履行完毕,快递企业需将快递物品交付收件人才算履行完毕。
关于快递服务合同的法律适用,因快递服务涉及邮政管理方面的内容,且因快递服务合同纠纷的不同,适用法律规范亦不相同。具体而言,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法律适用问题。
第一,从法律规范的条文出发,20__年4月24日修订通过的《邮政法》中对邮政以及快递业务做了规定,其中第45条规定"邮政普遍服务业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用户持续提供的邮政服务)范围内的邮件和汇款的损失赔偿,适用本章规定。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范围以外的邮件的损失赔偿,适用有关民事法律的规定"。所以《邮政法》将作为竞争性业务的邮政特快专递与其他快递邮件视同一样,故在快递损失赔偿有关问题上直接适用民事法律规定。
第二,从快递服务合同的性质出发,因快递服务合同在法律性质上属于货运合同,所以快递服务过程中纠纷的法律适用应当首先适用《合同法》第十七章第三节关于货运合同的规定。用户委托快递企业寄递物品,寄件人在寄递详情单上签名并交邮,双方形成快递服务合同。物品发生损毁或延误,属于快递公司没有按合同约定履行寄递责任,快递公司应当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
第三,从请求权的基础规范竞合出发,因法律规范存在竞合的问题,故根据当事人请求权选择基础规范不同,适用不同的法律条文。如《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因寄运人委托快递公司邮递的是物品,一般而言,在快递公司完成交付前寄件人享有物权,而快递公司将货物丢失的行为则直接侵害了相关方的物权,在寄件人拥有物权的情形下实质上构成违约与侵权的竞合,从受害人享有的请求行为人承担责任的权利角度看,也是请求权竞合。
三、保价条款的效力
(一)保价条款的价值取向
保价条款是指快递服务合同中寄件人在缴纳运费之外,根据声明价值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一定的保价费,从而在货物出现毁损灭失时,在所保价值范围内获得足额赔偿。寄件人与快递公司是否订立保价条款,直接影响到寄件人所获的赔偿价值。如保价的合同造成货物损失,则应当按照货物的保价价值赔偿。而对不保价快递合同的货物丢失,如果亦按照合同的实际损失全额赔偿则不公平,如果对保价和不保价不加以区分,统一全部赔偿,那两者就没有差异了。从法律层面,我国《邮政法》第47条规定"邮政企业对给据邮件的损失依照下列规定赔偿:(一)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或者全部损毁的,按照保价额赔偿;部分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保价额与邮件全部价值的比例对邮件的实际损失予以赔偿。(二)未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挂号信件丢失、损毁的,按照所收取资费的三倍予以赔偿"。从快递行业实践层面,众多快递公司均在其条款契约中明确规定了保价条款。如天天快递在其条款契约中规定"若因本公司的原因造成交寄物损毁、灭失的,本合同将免除本次运费。若寄件人未选择保价,按不超过运费五倍的标准赔偿。若寄件人已选择保价,按实际保价价格赔偿。保价费按货物申报价值3%收取。因本公司原因造成交寄物预期达7天以上的,本公司承若免除本次运费,不做其他赔偿"。从上述规定的字面理解看,两者均强调的是限制快递公司对货物损失的赔偿责任限额,从而降低风险,不过保价条款的作用在于如果寄件人交纳了保价费,就可以按最高保价限额来获得赔偿。在快递服务合同中,对快递的货物是否进行保价,后果是不一样的。
(二)保价条款的性质界定
通常而言,寄件人在交寄邮件的同时,填写已经印制的快递详情单中有关内容,并在交寄人处签字,详情单作为寄件人与快递企业之间的邮寄服务合同,一般背书双方的权利义务。根据《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予对方协商的条款"。由此 ,快递服务公司的快递详情单载明的保价条款属于一种典型的格式条款。因为格式条款系单方拟定,限制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格式条款的拟定方可以利用其优越的经济地位、信息资源、法律知识等资讯方面的强势,制定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消费者的合同条款。所以法律同时对格式条款的效力认定、解释及适用做了限制性的规定。如《合同法》第 40 条规定,对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三)保价条款的效力认定
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保价条款"的效力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快递公司向寄件人提示保价条款,寄件人签字便表明其自愿接受,货物损失的赔偿应当按照保价条款确定的标准办理;二是认为保价条款在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时违反了公平原则。根据《合同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格式合同的规定,认定保价条款关于货物损失赔偿标准的约定属无效内容;第三种意见则认为保价条款本身并不违反公平原则,但如果快递公司对货物的损失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则保价条款无效。其实某一条款被认定为格式条款,并不意味着其本身就是无效条款。针对保价条款的效力,应根据寄件人和快递公司缔约时双方的地位、寄件人是否经常寄运物件、快递公司的行业习惯以及快递公司人员是否尽到了对保价条款的提示与说明义务的履行等方面综合进行判断。其中尤其是保价条款的提示与说明义务是快递公司应履行的义务,此项义务无论交寄邮件的用户是否向营业人员或揽收人员咨询有关邮件赔偿相关内容,快递工作人员都应该向用户详细说明有关格式条款的内容,并提醒用户是否保价等内容。通常情况下,快递公司以背面条款形式告知保价条款,但会在正面注明"务请阅读背面条款,签名意味着理解接受背面条款"等,但快递公司是否尽到提示和说明义务不能仅限于此,提示必须是以引人注目的特殊字体,在显著位置标出,或者另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特别提请对方阅读此免责条款。否则,就不能认为履行了保价条款的提示义务。同时应当结合纠纷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快递公司在运单上是否以足以引起填写人注意的方式告知。
另外,纵使快递服务公司履行了保价条款的告知义务,但根据《合同法》第53条的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在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存在故意和重大过失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允许承运人援引限制赔偿责任条款来免除及限制自己责任。
四、货物价值如何确定
快递服务合同发生纠纷时,快递服务公司和寄件人之间对货物价值的陈述往往各执一词,增加了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难度。
(一)快递服务公司的行业规定
关于快递服务合同中的寄运物品的价值,各个快递公司规定并不相同。有的以交寄物品的实际价值为标准,如天天快递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本协议指交寄物品的"实际价值"是指交寄物品本身的价值,不包括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利润,实际用途,或在市场上任何直接间接损失,或特殊商业价值损失。有的则以寄件人声明的价值为准。如顺丰速运则明确在快递服务过程中,寄件人可对托寄物内容向我司声明价值,并缴纳相应的费用,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时,我司将按照托运人的声明价值赔偿一定损失。货物价值直接关涉到赔偿的范围和依据,因此我国的快递服务规范中针对索赔因素的不同如延误、丢失、损毁和内件不符等对如何赔偿作出了规定。以快递损失为例,其中将快件损毁赔偿分为:完全损毁和部分损毁。前者指快件价值完全丧失,参照快件丢失赔偿的规定执行;后者指快件价值部分丧失,依据快件丧失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按照快件丢失赔偿额度的相同比例进行赔偿。
(二)货物价值确定的法律依据
因快递服务合同接近于《合同法》中的货物运输合同,故可以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来确定货物的价值。首先应当根据《合同法》第312条来确定,即"货物的毁损、灭失的赔偿额,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按照交付或者应当交付时货物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计算。法律、行政法规对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和赔偿限额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其次,快递服务公司造成货物丢失的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原则上实行完全赔偿,包括实际的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但是同时也受到一些规则的限制。如《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该条后段规定的就是可预期损失规则。判断和适用可预期损失规则的要点是:(1)预见的主体当是违约人。(2)是否预见或应当预见的标准,应当以客标准判断,即以一个抽象的一般人在合理条件下是否可以见作为参考标准。(3)一般以缔约时的预见为预见的内容,可预见的范围不应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最后,在司法实践中,快递公司在货物毁损丢失后常常以对方未办理保价为由,主张货物价值无法证明或者以自己无法预见货物丢失的损失作为抗辩理由。但是根据快递行业规定,快递企业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除信件以外的快件,快递企业的工作人员应当当场验视内件,当面封装,并且,快递业务人员在取件时有义务询问货物的性质和种类并要求寄件人完整填写单据。因此如果快递公司对其违约可能引起的损失有预见的注意义务并且其有能力预见而没有预见,那么就不应当认为损失的发生超过了其合理的预期,其应当对该损失进行赔偿。
(三)特殊货物的价值确定
在寄件人所委托的邮递物品对于其自身具有特殊的意义,如荣誉证书、照片等,此类物品无法从价值上进行衡量,故保价条款不应当适用于这一类特殊货物。但是对于这些物品的遗失对寄件人造成的损失市无法用金钱予以衡量的,因此不得以寄件人未办理保价为由而排除其请求赔偿的权利,而应当遵循民法的公平原则,按照快件丢失所发生的实际损失予以赔偿。另外,若因寄件人邮寄的是对寄件人或者收件人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时,选择侵权之诉时,对其因精神受到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金亦应当予以赔偿。
篇7
案例:年过六旬的王某于2009年7月30日和某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保险合同,合同约定保险险种为该保险公司的一款终身保险险种,保费金额为2万元,被保险人于合同生效之日起180日后,初次发生合同所指的重大疾病,保险公司按基本保险金的两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保险合同对重大疾病的名称及定义有以下表述:“主动脉手术指为治疗主动脉疾病,实际实施了开胸或开腹进行的切除、置换、修补病损主动脉血管的手术,主动脉指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不包括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分支血管,动脉内血管形成术不在保障范围内。”
合同签订后,王某分别于2009年8月1日、2010年8月10日分两次缴纳保费共计4600元。2011年2月12日,王某经医院确诊为患有主动脉夹层,在医院接受了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手术。
出院后,王某认为其符合保险理赔条件,便多次要求某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但保险公司一直拒绝理赔,王某遂将某保险公司诉至法院。
审判中,王某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给付原告保险金4万元,并由被告承担诉讼费、鉴定费。被告某保险公司辩称,因王某所接受的手术不符合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故保险公司无需承担赔付责任。
法院在审理期间,委托某司法鉴定所对王某申请的有关医学术语等事项进行了鉴定。某司法鉴定所出具的鉴定意见认为,王某所患的主动脉夹层属于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比保险合同中约定的开胸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是主动脉手术,但其无需实施开胸进行:王某的病情更加适合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隔绝术。属于介入主动脉修补范畴。
篇8
摘 要 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使中国的建筑业法律与菲迪克(FIDIC)合同条款的规定有所不同,本文就其之间的差异和解决措施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见解,希望能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贡献。
关键词 建筑业法律 差异 见解
菲迪克(FIDIC)原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名称,是其法文名称(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genieurs-Conseils)首字母的缩写①。究其本义是指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这一独立的国际组织。简言之,FIDIC是集工业发达国家土木建筑业上百年的经验,把工程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合同条件,有人甚至将其称之为国际承包工程的“圣经”。
一、FIDIC合同条款与中国建筑业法律的冲突
FIDIC合同条款虽然历经40多年的不断完善,但由于种种原因,FIDIC合同文本目前在中国大陆的适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法律机制方面同我国现有的法律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
首先,两者的法律基础不同。FIDIC最早是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从诞生之初就继承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英美普通法系的特点。但是适用于判例法的FIDIC合同条款在法律基础上是有别于国内的以大陆法体系为基础的条文法的适用环境的,因此,国内的建筑企业在应用FIDIC合同条款上要予以重视。
其次,两者对监理规定的不同。在FIDIC合同条款中对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有着明确的规定,规定了监理工程师享有较为广泛的全面地对合同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的权力(包括质量否定权、计量确认权和支付签认权)。而我国的建筑法在对监理的职权的规定上则作了较大的限制,即由业主及其人员直接参与合同管理,行使合同批准、同意和决定权或监理单位行使这些权力时应当同业主协商并经其同意。因此,监理单位的监理工作会常常受到业主的限制和干预。
再次,两者对争端解决的规定不同。在解决争端问题上,FIDIC合同文本同国内的建设工程合同文本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之处在于:“FIDIC合同要求双方发生争端后,必须先提交工程师予以解决,而在国内的合同文本中规定双方发生争端后,可以提交合同监理单位予以解决②。”当然从形式上看,两种解决方式表述虽然只有“必须”和“可以”的差别,但在实践中,前者规定了工程师的预决是必经程序,而后者把合同监理单位的预决规定为选择性程序。事实上,在具体的工程承包过程中,由工程师来对合同争端进行调解则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手段,因为工程师对双方在工程中的合同行为都有较为清楚地了解,也就能较为公正合理地解决问题。
二、冲突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适时地颁布了很多新的建筑法规,有效地规范了建筑行业的各种行为,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现有的建筑业法律法规体系更是暴露出许多不足,具体来说:
一是,高层次的建筑法规数量太少,建筑领域某些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如目前为全社会关注的建筑产品质量,至今尚无统一法规可依。国家在1993年颁布了《产品质量法》,对于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和使用中的特殊性,《产品质量法》又规定,建设工程不适应本法,因此,建筑产品质量的规范在国家立法上至今仍是一大空白。
二是,在我国现有的建筑法规中,一大部分法规、制度过于陈旧,如《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等都是1983年制定的,已大大滞后于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另外,规章以下的低层次的规范性文件数量庞杂,法律效力不够,其中多是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规章,且彼此之间多有矛盾之处,这对规范和解决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极为不利。
三是,在我国现有的建筑业法规中对市场准入方面的审批制度(或变相的审批制度,如不规范的核准制)严重违反了GATS的市场准入、禁止数量限制、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透明度规则,而这也导致与这些制度配套的法规也就无法与国际接轨从而产生冲突③。
因此,加强建筑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并完善建筑法规体系,才是落实FIDIC合同条件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1)要加快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一些出台较早的建筑业的法律法规,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有的规定不符合WTO规则和我国的对外承诺等等问题,亟待完善、调整和修订。(2)要加快新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由于建筑行业市场化步伐加快,以及行业本身的管理、技术、企业经营方式等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适时出台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法规也已经成为规范市场的重要命题了。(3)要加快建筑业法律法规配套制度的建设。从目前已经出台的几部与建筑业直接相关的国家法律来看,很多规定都存在“原则”有余,而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因此,由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出台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也已经迫在眉睫了。比如《建筑法》以及仍需进一步做出更加完整解释的《合同法》第286条等等。
总之,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应根据加入WTO后我国建筑市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结合以前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培养懂工程管理、经济、技术的司法人员,建立完善的建筑市场法规体系及严格的执法监督体系,依法规范建筑市场。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是FIDIC合同条款得以落实的根本保证。
注释:
①解洪,曾玉成.菲迪克条款在中国的应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76.
篇9
因为保险合同的条款或者内容由保险人和投保人所约定,当事人约定的事项因为当事人的认知程度、使用的语言文字的差别、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等,难免会发生争议,如何正确把握当事人的争执点并予以妥善合理的解决,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解释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的内容必须通过合同条款使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在合同发生争议时,当事人之间对合同条款使用的语言文字认识不一,就特别有解释保险合同的必要。[1]当事人对保险合同的内容或者使用的语言文字发生争议,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或者常用的方式,对保险合同的内容予以确定或者说明的过程,称之为保险合同的解释。
保险合同的条款争议,是指当事人对保险合同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认识,或者依照社会观念,保险合同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含义不清楚或有二种以上的解释。在这种情形下,解释保险合同的争议条款,尤其是因为保险合同的条款发生歧义而需要解释合同条款时,一般遵循和适用关于格式合同的“不利解释”原则(Contra proferentem rule)。[2]所谓“不利解释”原则,是指保险人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保险合同的内容有争议,应当对保险合同所用文字或者条款作有利于被保险人而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对保险合同作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原因在于保险合同已经基本实现了格式化。格式保险合同由保险人备制,极少反映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意思,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一般只能表示接受或者不接受保险人拟就的条款。再者,保险合同的格式化也实现了合同术语的专业化,保险合同所用术语非普通人所能理解,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保险人的利益。为了保护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利益,各国在长期的保险实务中积累发展了不利解释原则,以示对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予救济。在格式保险合同的条款发生文义不清或者有多种解释时,应当作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作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实际上是作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我国《保险法》第30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不利解释原则,对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经济上的弱者)维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对于当事人缔结的保险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如何解释与之相关的保险合同的条款,应当首先考虑适用合同解释的一般原则。[3]合同解释的一般原则为意图解释,解释合同的一般方法主要有文义解释、上下文解释、补充解释等。适用合同解释的一般原则解释保险合同争议,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图表示、并尊重当事人选择使用的语言文字进行解释,不能通过解释随意扩充或者缩小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规定合同解释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而《保险法》却规定了保险合同的不利解释原则。在发生保险合同争议或者条款有歧义时,到底该如何运用不利解释原则?这应当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应当注意到,不利解释原则仅仅为解释保险合同的歧义条款提供了一种手段或者途径,它本身并不能取代合同解释的一般原则,更没有提供解释保险合同的方法;而且,不利解释原则,也不具有绝对性,不能排除解释合同的一般原则或者方法的运用,以对保险合同任意作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因此,在保险合同的内容有争议时,应当作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但是,不利解释原则应当以合同解释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并只能运用于保险合同所用文字语义不清或者有多种含义(统称为歧义)的情形下。因此,当保险合同的语言文字语义清晰、当事人订立保险合同的意图明确以及法律对保险合同的内容已有规定时,尽管当事人对保险合同的内容存在争议,也不能运用不利解释原则。[4]不利解释原则的适用,不是孤立的,它应当考虑保险合同成立时当事人所使用的合同语言环境、意图、行为等因素,并同时对保险合同的内容作全面的整体评价。这就是说,不利解释原则,与其他解释合同的原则和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们共同担负着解释保险合同的条款争议的使命。正确适用不利解释原则,目的在于对保险合同的条款或者争议作出公正、合理的解释,以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双方的利益。总之,保险合同的条款发生歧义或者争议,运用不利解释应当以合同解释的基本方法为基础。
合同解释的基本方法,为不局限于合同所有文词而探求当事人的 真实意图的方法。对此,《拿破仑法典》第1156条规定:“解释契约时,应寻求缔约当事人的共同意思,而不拘泥于文字。”《德国民法典》第113条规定:“解释意思表示,应探求其真意,不得拘泥于字句。”我国台湾《民法典》第98条规定:“解释意思表示,应探求当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于所用之辞句。”[5]如何探求当事人订立保险合同的真意,可以归结为意图解释。意图解释,是指在保险合同的条款发生争议时,通过判断合同当事人订约时的真实共同意图,以阐明保险合同条款的内容。意图解释是解释合同的基本方法。意图解释就是要探求投保人和保险人的真实意图,当事人的真实意图应当通过保险合同或者有关保险的其他书面形式所用文字加以确定。英美法院普遍认为,当保险合同的明示条款或者用语清楚或者没有歧义时,只能通过合同使用的语言解释当事人的意图;即使当事人的意图清楚,法院也不能越出合同明确使用的语义范围解释合同而变更合同的内容。[6]总之,如果保险合同的文义清楚,必须进行语义解释,不能以意图解释为借口,对保险合同任意推测而曲解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保险合同的内容应当反映投保人和保险人的真实意图,解释保险合同应当尊重当事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的真实意图。当事人的真实意图,一般情形下可以通过保险合同的条款反映出来,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保险合同的条款却不能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图,这时就要通过对当事人的意图解释,揭示保险合同条款的真正含义。运用意图解释,要根据保险合同条款所用文字、订约时的背景、客观情况以及当事人在订约时对未来的可能判断等综合因素,推测出当事人订约所采用的条款的真实意图。当事人的意图,事实上支配着保险合同的解释。如果能够清楚地发现当事人的意图,那么不论保险合同所使用的术语多么不合适、语法上有误或者不准确,法院或者仲裁机关都会以当事人的意图来解释合同条款。
意图解释可以通过下列具体解释方法予以实现:
1.语义解释。语义解释,又称为文义解释,是指按照保险合同条款的用语的文义及其唯一、特定或者通常使用方式,以阐明保险合同条款的内容。保险合同所用语言文字的文义最能表达当事人的意图,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表明保险合同所用语言文字的文义不能代表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文义解释方法,构成解释保险合同条款的基本方法。保险合同的所有条款,由语言文字所构成,欲准确把握或者理解保险条款的意义,必须先了解其所用的词句的含义。所以,解释保险合同,必须先进行文义解释。运用文义解释,应当尊重保险合同条款所用词句的文义,若保险合同的条款所用文字并无歧义,不允许通过解释扩大或者缩小保险合同所用词句的可能文义。[7]当然,保险合同所用文义是否清楚,也需要进行判断,判断保险合同使用的语言是否有争议,必须从一个在法律方面或者保险业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的立场加以考虑。[8]进行文义解释应当注意三点:(1)保险合同所用文字,应当按其所具有的通俗语义进行解释,不得局限于保险合同用语的哲学或者科学上的语义;(2)除非有强有力的理由作其他解释,保险合同用语应当按其表面语义或者自然语义进行解释;(3)保险合同所使用的法律术语或者其他专用术语,应当按照该等术语所特有的意义进行解释。[9]对于格式保险单,投保人可以选择增加或减少保险人已拟定的条款,保险人则通过批注或者加贴或附加条款以增加或减少其内容。格式保险单条款的增加或者减少,依照保险惯例,批注、加贴或者附加条款和保险合同的原有条款有相同的效果;但是,惟有批注、加贴或者附加条款和保险合同的原有条款发生冲突时,保险条款的手写或打字批注优于印刷批注,打字批注优于加贴条款,加贴条款优于基本条款,旁注附加优于正文附加;在明确居优先地位的条款后,再进行文义解释。
2.上下文解释。保险合同所使用的术语,其含义往往受上下文的约束,在发生争议时,应当 通过保险合同条款的上下文进行合理斟酌,以确定其含义并推断出当事人的意图。通过上下文解释保险合同的条款,有同类解释和限制解释。保险合同所列举的事项属于同一类的,紧接列举事项后的用语所表示的含义,当指同一类事项而非其他类事项;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保险合同所用术语的含义,称之为同类解释。例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企业财产保险条款第二条规定,除非特约,“金银、珠宝、玉器、首饰、古玩、古书、古画、邮票、艺术品、稀有金属和其他珍贵财物”不属保险财产范围,“其他珍贵财物”应当解释为前文所列举的其他同类物品,非同类的珍贵物品不在此限。限制解释,是指保险合同的限制性用语紧接在概括用语之后,在前的概括用语不得按照其原先的含义进行解释,应当受在后用语的限制并依照该限制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10]
3.补充解释。补充解释,是指运用保险合同所用文字以外的评价手段,对保险合同的内容欠缺所作出的能够反映当事人意图的解释。在保险合同的约定有遗漏或不完整时,当事人的意图也难以确定的,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借助法律的任意规范、保险人或其人的行为或交易过程、商业习惯、国际惯例以及公平原则等,补充解释保险合同以找到当事人的真实意图。补充解释保险合同,应当把握:(1)法律有强制性规定的,应当依照法律解释保险合同。(2)法律没有强制性规定的,应当借助法律的任意规范、保险人或其人的行为或交易过程、商业习惯、国际惯例以及公平原则等,对保险合同有欠缺的内容作出补充,以使保险合同的内容清楚、完整。在进行补充解释时,应当推定当事人意图订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险合同,努力探求当事人订立保险合同的目的,并把保险合同的条款作为一个整体和相互联系的部分予以衡量,借助法律、习惯、当事人的行为等因素,以务实、合理和公正的态度解释保险合同。[11]
保险合同的条款文义不清,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但不得同解释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相冲突,即解释保险合同应当探究当事人的真实意思(true intentions)。[12]不利解释原则仅能适用于保险合同有歧义而致使当事人的意图不明确的场合。若保险单的用语明确、清晰且没有歧义,说明当事人的意图明确,没有解释保险合同条款的余地,不能作不利于保险人的语义解释,不利解释原则更不能被用于曲解保险合同的用语。同样,若保险合同有文义不清的条款,但经当事人的解释而被排除了,也没有适用不利解释原则的余地;再者,若当事人的意图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予以证实,也不能适用不利解释原则以排除当事人的明示意图。除上述以外,若保险合同的用语经司法解释已经明确而没有歧义的,说明合同条款的用语不存在歧义,作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的原则不能适用;但是,若对于保险合同的用语经不同的法院解释,关于该用语的正确含义、所表达的当事人意图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存在相互冲突的结论,说明保险合同条款的用语存在歧义,应当适用不利解释原则。
前已言之,不利解释原则是为了适应合同格式化的趋势,以保护经济上的弱者利益而发展的合同条款解释原则。假设被保险人并非法律设想的经济上的弱者,而是一个拥有巨大市场份额、并富有经营之道的企业时,那么法律设计的不利解释原则失去了保护弱者的基础,保险合同果真发生条款争议,还能否继续作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呢?对此,美国法院的判决所确立的原理,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若被保险人不是一个自然人(person),而是一个规模庞大、且由经验丰富的商人经营,并委托有如同保险公司的顾问水准那样的专业顾问的公司,不能适用不利解释原则。[13]
最后,不利解释原则能否适用于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核定的基本保险条款?现代保险业的发展,积数百年拟订保险条款的经验,已经完全实现了保险条款的格式化和日趋统一。特别是,对于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国家保险管理机关[14]基于其监督保险业经营的优势地位,完全可以实现基本保险条款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以有效规范保险活动和维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对于基本保险条款或者法定保险条款(standard or statutory policy)所发生的歧义,美国法院在适用解释原则时有不同的态度。有些法院认为,不存在对保险单作有利于哪一方的解释的理由,不利解释原则不适用于基本保险条款的解释;另有一些法院认为,保险人以其自己的认识利益,在备制保险合同时将基本保险条款插入保险合同,而被保险人对保险合同的备制不能作任何事情,并且在订约时难以全面知晓保险合同的性质和内容,因此,基本保险条款有歧义时,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而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15]依照我国《保险法》第106条的规定,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制订。基本保险条款是运用于主要商业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核定;凡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核定为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的,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订基本保险条款。国家的基本保险条款,各保险公司应当执行。我们认为,基本保险条款不是保险人事先拟定的,不论保险人是否将其“插入”保险合同,保险人不能变更基本保险条款;因此,依照基本保险条款签订的保险合同,与纯粹作为附合合同的保险合同不具有等同的意义,在发生歧义或者文义不清的争议时,应当由国家保险管理机关依照法律、基本保险条款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制定基本保险条款的目的作出公正的解释,不能适用不利解释原则。
注释:
[1]American Jurisprudence, Vol. 43, Insurance, 2nd Edition,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p.343.
[2]Raoul Colinvaux, The Law of Insurance, 5th ed., Sweet & Maxwell, 1984, p.37.
[3]Generally speaking, the rules established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written contracts are applicable to policies of insurance. See American Jurisprudence, Vol. 43, Insurance, 2nd Edition,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pp. 341-342.
[4]邹海林、常敏:《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草案)》(建议稿)第159条规定:“解释合同应探求当事人共同的真实意思,不得拘泥于所用的词句。”
[6]American Jurisprudence, Vol. 43, Insurance, 2nd Edition,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pp.345-346.
[7]American Jurisprudence, Vol. 43, Insurance, 2nd Edition,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p.343.
[8]American Jurisprudence, Vol. 43, Insurance, 2nd Edition,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p.344.
[9]施文森:《保险法总论》,(台)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136-137页。
[10]施文森:《保险法总论》,(台)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137页。
[11]邹海林、常敏:《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第104页。
[12]American Jurisprudence, Vol. 43, Insurance, 2nd Edition,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p.360.
[13]American Jurisprudence, Vol. 43, Insurance, 2nd Edition,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p.362.
篇10
随着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因合同格式条款的不合理性引起的纠纷层出不穷。为全面促进合同格式条款的清理整治工作,规范快递服务行业,现就我所处理过的实际案例对快递合同格式条款进行点评:
案例:李先生通过天地华宇物流公司运送鱼缸,托运时签订了保价10000元的协议,后在运送途中破裂,但外包装完好,李先生认为快递公司应按保价金额赔偿10000元,然而快递公司称该鱼缸破损没有超过20%,只愿赔付20__元。经核查,该物流公司的运单合同中存在多条不合理条款。
条款一:保价运输:保价运输的赔偿责任限额最高不超过保价金额;非保价运输:赔偿责任限额最高不超过货物损毁或灭失部分运费的二倍。
条款二:收货人提(接)货时应当场对货物进行检验,验收合格后提货,包装体外表面完好而内装货物毁损或灭失,承运人不付赔偿责任。
条款三:破损率:对平板玻璃、玻璃器皿、玻璃制品、玉器、陶瓷制品以及其他易碎品、液体等货物,允许20%的破损(免除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点评:快递服务的责任是安全准时的将所托运物品安全送达目的地,快件发生延误、丢失或损坏没有安全准时送达的,快递公司就违约了。依据《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一)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或者全部损毁的,按照保价额赔偿;部分损毁的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报价额与邮件全部价值的比例对邮件的实际损失予以赔偿。(二)未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挂号信件丢失、损毁的,按照所收取资费的三倍予以赔偿。条款一中对于保价货物的赔偿责任规定的过于笼统,在出现纠纷时快递公司可以找各种理由来降低赔偿额,容易引起争议,不利于消费者维权。而且非保价货物的赔偿责任限额最高不超过货物损毁或灭失部分运费的二倍,不仅损毁或灭失部分的运费不便于计算,容易产生争议,其赔偿标准也明显低于《邮政法》中“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的规定,削弱了消费者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