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6: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篇2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篇3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2.牛继强,徐丰.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篇4
摘要:遵义土司文化以其军事城堡的海龙囤,南宋雕刻艺术代表的杨粲墓,蕴含深邃土司文化的遵义老城与杨氏墓葬群,体现出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再加之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价值高、艺术观赏价值强等优势,正以其神秘感吸引着众多的人们,故应采取加强保护、突出特色、制定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方案、组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分期开发客源市场、结合其它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等旅游开发措施来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遵义古称播州,自唐贞观十二年置播州始,至明万历二十八年止,共延续了961年,于公元876年设置播州宣慰使,从而开始了遵义土的司文化时期。杨氏对播州的统辖始于杨端,止于杨应龙,长达725年。虽然土司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曾经实施过,土司文化也非遵义所独有,但由于播州一直是杨氏家族世袭统治,所以“播州”史亦是杨氏家族统治播州的历史。加之杨氏先祖杨端自中原入播,大力推行汉文化,以孔儒思想教化人民,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留下了海龙囤、杨粲墓、播州城等许多特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而今,土司文化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重新审视和挖掘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释放其蕴含的巨大吸引力,形成重要的旅游产品,是提升遵义旅游层次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遵义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
1.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海龙囤位于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部,又名龙岩囤,仅山后一线仄径可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杨氏先祖利用其地理,在宽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以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气势恢宏。除囤前遗址,还有囤顶朝天关、飞凤关、宋代老王宫、明代新王宫、采石场、绣花楼等遗址,囤后有环山而立的土城和月城、从高到低组成三道关口的万安关、西关、后关三座城门,此外,囤周围还有养马场、校场坝等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2.杨粲墓。杨粲墓位于遵义市东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系宋代白锦堡,后为播州杨氏墓地,史称冉家林,后又因杨粲墓规模宏大为境内所未见,而被时人称之为皇坟嘴。该墓建于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是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室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3.遵义老城。公元1176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袭土司杨轸将行政中枢(土司府衙)从穆家川南面约20华里处的白锦堡(今遵义县南白镇)迁到穆家川(遵义老城)后,遵义老城就开始成为了黔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也有830余年历史。古老的遵义城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积淀,当年的标志性建筑有三街六巷九狮子,三街即梧桐街、杨柳街、朝天街;六巷为捞沙巷、狗头巷、尚家巷、何家巷、姚家巷、丁家巷。当时老城的建筑门口能摆有大石狮子就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土司衙门、庙宇,均有石狮相配,但老城玉皇观不知什么原因却独缺一只石狮子,所以有九狮子的说法。
4.杨氏墓葬群。高坪杨氏墓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坪镇鸣庄村,距210国道0.5公里,有小路直通墓地。高坪杨氏墓群即播州土司杨氏家族灵魂憩息之地,分别为播州土官十五世杨文,二十一世杨升,二十二世杨纲,二十四世杨爱及其妻妾子女分室合葬墓,墓群规模宏大,雕刻精湛,经历了平播战争的烟熏火燎,也遭受过无数盗贼的洗劫,几百年地形变迁、至今古墓群石构建筑未变形走样,保存完好。杨氏墓群,除了四组墓葬外,还有许多小墓,均为播州杨氏子孙的茔冢,是贵州最大的土司墓葬。
二、遵义土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吸引物配套性好、品位高。贵州独有的亚热带温湿气候为遵义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等旅游项目。土司文化聚居区大都位于遵义市近郊,如城东南皇坟嘴有南宋播州安抚史杨粲夫妇合葬的大型石穴墓室,北郊有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军事要塞“海龙囤”,均与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和遵崇高等级公路毗邻,为省内外,国内外游客由遵义市进入土司文化区,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另外,土司文化大部分聚居区内都有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堡建筑群、清新秀丽的森林、险峻雄奇的高山峡谷、飞珠溅玉的溪流瀑布、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等,形成独特的彼此相邻、相对集中的难得综合景观。再加之海龙囤与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墓,共同构成黔北旅游观光游览线,以走向胜利里程碑的娄山关战场,朝廷结束土司农奴制的海龙囤战场,集中展现播州中世纪文化的精髓和革命纪念体系的精华,构成复合值极高的古今战场游览线。
2.历史文化价值高。播州土司历经唐宋元明四朝的历史反映了中央王朝在这一千多年中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政策,反映了土司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虽然现存的一些土司文化遗存修建的年代大多是宋、明时期,但却折射出杨氏土司家族在播州地区的统治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其土司衙署在我国目前尚存规模较大的同类型古建筑遗址中,历史最悠久、传承历史时间最长,对研究古代播州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乃至中国历史是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因此,对这一文化遗存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艺术观赏价值强。尽管杨氏土司文化遗存的空间位置、建筑规模、建造时间以及艺术特点不尽相同,但它们无不将自然赋予遵义的有利地形、地势利用到极致。所不同的是,海龙囤山势虽险,山顶却平整开阔,方圆10公里的地面可容数10万人居住,历经战火洗礼和400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建筑已损毁,只存遗址,但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杨粲墓所在地——皇坟嘴面积不到1公里,峰高也不及海龙囤的1/10,虽不及海龙囤壮观宏伟,却以其巧妙的布局和技艺精湛的石刻艺术珍品闻名,被称之为“地下宫殿”,墓中出土的约101件精美石刻,是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遗存,其中不少人物肖像更是技法纯熟,在刻画技法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成为我国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4.科学考察价值突出。遵义土司文化是研究土司制度、杨氏家族历史和宋代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活材料。土司制度作为在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一种制度,不仅历史悠久,实施面广,而且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王朝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而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资料欠缺。而杨粲墓、海龙囤、杨氏的古墓群、杨氏庄园、家庙等土司文化遗存的陆续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历史物质生活文化资料、建筑雕刻艺术资料、战争防御军事资料。尤其是海龙囤外的《骤骑将军小谕龙岩囤严禁碑》、杨粲墓中出土的精美石雕、镇墓石、墓碑、墓志、买地券,杨氏墓葬群中出土的《杨文神道碑》等文物,对于研究土司制度、杨氏家族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5.拥有较高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遵义海龙囤战役,曾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次战争”之中、确曾
改变了贵州版图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其遗址被专家誉为“中国中世纪最大的军事堡垒”,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贵州最大的“战争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如果配之以其他旅游设施,必将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的一个圣地。田、宋、安、杨四大土司的统治围绕涵盖整个贵州,时间长达数百年与1600年不等,自唐末至明末,统治播州的杨氏土司家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后,西南地区落后社会制度的重要代表。所以,土司文化开发应作为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对遵义土司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建议
1.加强保护是前提。对土司文化古遗迹,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把保护放在首位,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要多向群众,特别是向领导宣传,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群众关心文物,领导重视文物,人人爱惜文物的社会风尚,防止一切可能毁坏行为,做好文物保护管理部门保管室、陈列室、资料室、办公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而组建遵义市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设立考古研究机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以提高对全市文物工作的考古发掘能力、提高文物鉴定水平、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古建维修设计水平,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文物抢救维修,修新如旧,恢复原有风貌,保证文物的永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同时,建立馆(所)藏文物档案,加强文物藏品管理,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陈列展示工作,在大力作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永续发展。
2.突出遵义土司文化的特色。杨粲墓最大的特色是在墓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石刻装饰,雕刻技法以高、低浮雕为主,有的细部还彩绘贴金,现虽已大部剥蚀,但仍可依稀辨出当年的豪华气派。娄山关最具特色的是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海龙囤作为“平播之战”的主战场,随着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尘埃落定,失去了昔日风采。400多年来,这座堪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司囤堡建筑,默默无闻地静卧于龙岩山上。当前,对于土司文化旅游来说迫在眉睫的是在保护好杨粲墓、海龙囤等历史遗迹的前提下,打造播州土司文化品牌,突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点,打造其最具特色的独特性,实现遵义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唯我独有”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3.制定科学的遵义土司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方案。按主次轻重,统一规划,分期逐步开发、建设和发展。向土司文化开发较好省份取经,征询土司文化开发的建议及意见,组织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遵义土司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方案,深度挖掘土司文化的文化内涵,打造土司文化品牌。如应充分发挥海龙囤中世纪军事城堡景区距遵义市中心近、交通方便、区域位置优越的优势,突出中世纪军事古城堡景观罕见的特点,以观光游览、科学考察、休闲避暑为重点,在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发风景资源,带动遵义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土特产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力求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4.组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由于面对相关行业和部门间诸多因素的制约,用组建旅管委这个既协调议事,又具有半政府职能的机构去对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管理,将收到阶段性的统筹效应。当各相关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初步完成,全社会初步实现资源重组,发展旅游的社会合力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进入支柱型产业阶段后,管理委员会就应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减少行政干预,转而采用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5.分期开发客源市场。土司文化景区景观独特、类型丰富,有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在国内可以独树一帜,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都有较大的吸引力。开发前期,可以遵义市、贵阳、重庆为第一客源市场。待景区建设逐步完善后,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客源地组团游览,也可以通过与各大旅行社联营,组织到大西南地区的团队,到海龙囤游览开辟广西、广东、上海、成都等城市为第二客源市场。最后,还可吸引日本、韩国等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渊源很深国家的游客到海龙囤品味古代播州的历史,遗址的奇特。中国古代城堡的神秘感,战争遗址的宏大气魄和丰富内涵会产生很强的感召力,能够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游客。
6.结合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在对土司文化自身进行开发,做好杨粲墓、海龙囤等播州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打造播州土司文化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酒文化品牌、尹珍文化品牌、抗战文化品牌、沙滩文化牌,以及茶文化品牌等工作,发挥土司文化的特色作用,将其纳入旅游规划和旅游线路中,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遵义特色文化旅游圈。以此来增加旅游商品多样性和丰富性,吸引更多游客来遵义旅游,改变遵义旅游主靠门票收入的现状,增加游客的消费,解决遵义留不下客的遗留问题,使遵义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
7.加大土司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市场识别力。以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便成为旅游宣传的最终目标和努力方向,以人文关怀为准绳,产品质量为保证,优质服务为手段,商业获利和旅游长足发展为目标,加强宣传推介力度,采取创作土司风情系列节目、编纂土司文化读物、出版专述遵义土司文化书籍、发表土司文化专刊、绘制杨氏20任土司油画等渠道来宣传自己的文化品牌,特别要重视对包括雕塑、宣传广告的布置要到位等为内容的城区内宣传,全面提升土司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让客人感受到遵义优秀旅游城市的氛围。比如,可强化杨粲墓雕刻艺术的宣传,其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人物、动物、花草、器物五类石刻装饰,其中的“野鹿衔芝”、“凤穿葡萄”、“双狮戏球”、“侍女启门”等浮雕均构思巧妙、雕工精美,极富生活气息,是发展地区精美雕刻艺术的写照。而仿木构建筑,门窗户壁、梁柱斗拱均为当时建筑格局的两室六座壁龛,又为现代人追求独特建筑装潢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实物。
参考文献:
[1]况红玲.开发利用遵义土司文化[J].四川烹饪学院学报,2005:3-8.
[2]吕虹.遵义海龙囤军事城堡保护与开发的研究[R].贵州:贵州省图书馆,2001:41-42.
篇5
【关键词】旅游业激励 激励理论
中图分类号:TU26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加入WTO我国逐步开放旅游市场,对旅游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旅游业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如何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现在的企业人才状况,应重视使用激励的手段。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本文将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起我国旅游业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人才流动的不均衡与人才流动率过高并存
所谓人才流动,就是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与精华的人才,在工作地区、部门、行业以及工作岗位上的变动,亦即人才工作内容和生活空间的移动和变迁。人才流动是社会各系统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变换的关键。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的重要条件。而我国旅游业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及流向不合理的现象十分突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沿江沿边流动的趋向相当明显。西部拥有数量丰富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然而由于地区经济于东部沿海地区,加上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致使人才东南飞的现象十分严重。
2、旅游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人才资源存在着一系列结构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即熟悉计划经济的人过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二是层次结构不合理,即中初层次的人才多,高层次的人才少;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即低学历的人员多,高学历的人才少;四是职业结构不合理,即事业单位的人才多,企业的人才少;五是区域结构不合理,即东部地区的人才多,而西部地区的人才少。具体而言,就是那些熟悉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能熟练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和管理技术的专业适用型人才以及金融运作人才等高级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极为稀缺。
3、加入WTO后将使我国旅游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WTO后,大批跨国集团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凭借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上的优势,使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外流,将会严重削弱国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原理分析及应用情况
1、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方法的概括。总的说可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三类。三者在旅游企业实行激励机制过程中有不同的应用。
(1)内容型激励理论是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从低到高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五种需要;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作用于职工的心理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旅游企业要确定需要的主次顺序和结构及满足人才特定的需求目标才能以最大的激励来吸引、留住、开发企业所需的人才。
(2)过程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为的心理过程的理论。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过程型理论就是要找出对员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
(3)行为改造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使其达到目标的一种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亚当斯的“挫折理论”,斯金纳的“归因理论”。应用行为改造理论要求企业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战胜挫折的方法,按照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强化训练,弄清员工行为的真正原因以正确决策。
2、对激励的层次和类别的分析
旅游企业管理激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激励体制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如经济激励、目标激励、动机激励、工作激励等等。按激励本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管理者激发员工积极性最基本的方法,正确运用物质激励的手段,满足人才的正当合理的需求,可以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则是满足其精神需要来调动人的工作激情,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且能进一步推动物质激励的发展。与物质激励相比,精神激励的范围更广、方法更多。企业在人才开发与管理中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方法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使激励作用效益最大化。
3、旅游企业中仍有激励不足的现象
(1)物质激励使用不灵活使激励作用大为降低。大部分的旅游企业仍奉行以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制的工资制度,忽视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工资报酬不能体现出人才工作质量的高低,即没能把劳动差别与工资收入差别联系起来,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实现激励的促进作用。
(2)物质激励的分配不公、利益均势失衡,甚至使激励作用走向反面。物质激励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如果该激励的没激励或激励不及时以及成绩是在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最后却只由高层管理人员获得奖励,由此不但不能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愿望,使激励作用走向反面效果。
(3)精神激励同物质激励未能很好的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激励作用的效果。精神激励应该是物质激励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单纯的使用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而只能是两者的结合使用。鉴于现在的经济水平,应以物质激励为主,辅之以精神激励,才能充分显示激励的作用。
(4)激励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和动态性。不同激励的种类、手段各有其不同的效用、功能和使用对象,加上人才的动态变化,如果企业仅凭主观愿望认为只要有奖励即可,图省心省事,不注重激励手段的动态性,将失去激励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企业将激励制度化、规范化,把激励的手段揉进企业制度中固定下来,形成完整的激励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三、建立激励型的人才开发机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型用工、培训和晋升制度。
旅游企业要建立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竞争上岗的激励体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争先,富有活力的企业用人环境。就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主义和用工晋升机制,实行业内待岗和员工流动制,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
2、建立公正严明的激励型的考核和评估制度。
对人才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反映其素质和工作潜能,为评估提供客观依据。(1)逐级、逐日考核制。实行逐级管理体制,由上级考核员工,将其工作效率、服务态度、业务技能、劳动纪律、管理能力等与奖金报酬挂断。(2)过失提醒制。对于员工的工作失误以书面提醒的形式给予警告,并鼓励其改正。(3)实行奖励证书制。对于工作表现提出、成绩显著的人才,应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以激励先进带动一般。(4)实行年终综合考核考评制。在每年底,可对员工工作技能、岗位适应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测评,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帮助其制订新的奋斗目标,同时把考评的结果作为其加薪、调职、晋升等重要依据,激发其进一步认识自我、强化自我、发展自我的意识。(5)实行管理人员民主测评制和每月工作报告制。由各级员工对管理人员进行民主的评价,并由其个人做工作报告,激励管理人员不断改进工作。(6)实行外语水平考试制。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国际化,国外游客来华增多,外语对于旅游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应鼓励他们提高外语能力,把考试结果适度地与薪酬福利、晋升机会等联系起来,并适当提供补助和培训机会,促进学习外语的热情。(7)实行各级管理人员研讨制。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各级管理人员一起畅谈行业、企业发展的现状,竞争上的优、劣势及未来发展的形势等问题,可以不受约束,各抒己见,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大碰撞,使各级管理人员从中获得启发,把握行业、企业的发展形势,更加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灵活自主的激励型工资分配制度。
(1)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将岗位分成不同级别,每一级别又分成不同档次,每一职位等级视情况可设最低工资,但可以不设最高工资额度,实行下不保底,上不封顶的灵活机制,同时又上、下适当交叉,以岗分级,以能定岗,一岗多薪,岗变薪变的动态式管理。(2)扩大工资分配范围,简化员工收入结构。(3)实行质量考核加薪制个人加薪不是根据年龄、工龄和资历,而是根据工作实绩严格考核后决定。(4)实行竞争性工资分配制。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和优秀的人才上应给予高于一般岗位和一般人员的工资,实行高薪养才,这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保持人才竞争的优势。
4、建立民主的管理体系和富有人情味的企业用人文化。要进一步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需深入发掘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营造民主的企业氛围,重视人才的主人翁地位,通过法制、制度等多种渠道实现人才的民利,积极鼓励人才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发明创造革新,鼓励员工的发明创造和服务革新,改进服务质量;同时,鼓励人才对企业管理积极思考和探索,并对员工的成就和合理化建议给予肯定和赞扬,并同个人的加薪、调职等相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喻小航齐善鸿,管理学原理 1997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2、甘朝有 齐善鸿,旅游心理学 1994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3、张四成王兰英,现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1998年 广东旅游出版社
4、李力,现代饭店管理概论 995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武功山 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模式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开发主体实施的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时间过程和实现方式上最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研究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就是通过探索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基本方式与规律,为武功山体育旅游及其开发活动选择最适合、最优化的方式,以利于武功山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旅游强省――江西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胜地。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体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地跨萍乡市的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现已规划景区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武功山水,不仅唯美, 而且非常适合举办滑翔、攀岩、公开水域游泳、悬崖跳水、登山等多种类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如果能把武功山开发成集健身、探险、竞赛、刺激、体闲、养神为一体的天然的体育旅游胜地,不但可以增强武功山的旅游竞争力,也能填补江西省在这方面的空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武功山,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实现武功山体育旅游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等级化的目标,逐步使武功山旅游业成为赣西的支柱产业之一。
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在景区现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的游客所反馈信息为研究对象。共发放游客调查问卷500份(周末300份、国庆节200份),有效回收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0份,有效回收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一般分成产业类和资源类两类,
(一)产业开发模式
1.“旅游+体育”模式
“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包括: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目前,武功山以体育旅游依托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目前有登山、野营、溯溪等。“旅游+体育”模式的开发,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体育。由于它又有别于单纯的体育运动,因此旅游中的体育又称为“旅游性体育”。
2.“体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旅游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熔入带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使旅游者充分感受到在体育观摩中有旅游活动。目前,武功山开发出来的这类型体育产品有登山赛、滑翔伞等,由于这种旅游活动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因此,还可以把这种体育中的旅游称为体育性旅游。
3.从专家问卷和游客问卷的结果看
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产业模式调查统计如图1显示:认为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体育”模式占72.19%,认为应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体育+旅游”模式占26.41%,认为两者平衡发展的占0.84%,而认为采用其他的开发模式的占0.56%。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和武功山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图1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业模式调查统计图
(二)资源类开发模式
1.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的为这一产品而来。目前依托武功山的自然资源开发攀岩、滑翔伞、跳伞等。
2.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产品相互融合。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资源占有一定分量。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体育活动,而且需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3.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现,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中所占的份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比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知识,或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者是组织旅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或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或组织观看体育图片展览等。
4.专家问卷和游客问卷的结果看
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资源模式调查统计如图2显示:认为要以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专项体育旅游项目的专项型开发模式占26.74%,认为应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相结合,形成新型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型开发模式的占63.56%,认为要以扩大景区景点建设规模,深度挖掘体育与旅游契合点的附带型开发模式的占8.94%,而认为采用其他的开发模式的占0.76%。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和武功山资源特点,对资源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组合型”开发模式为主,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又可以做到体育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的交汇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资源淘汰的再生性开发,提高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2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业模式统计图
三、结论
(一)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产业模式调查统计显示:认为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体育”模式占72.19%。结合调查结果和武功山的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和利用。
(二)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走怎样的资源模式调查统计显示:认为应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相结合,形成新型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型开发模式的占63.56%。结合调查结果和武功山资源特点,对资源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组合”开发模式为主,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可以做到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的交汇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淘汰的再生性开发,提高现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江西省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系列论文,批准号TY090。
参考文献:
[1]张强,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2003(2):1-2.
[2]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 2002.9(3):22-25.
[3]杨红伟.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势分析及开发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35-37.
[4]李香华,钟兴永.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凯,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32-34.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指标体系;高州木偶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53-03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时代人们的生活风貌、文化及价值观,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和特色,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是当前利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估,是实现非遗传承和旅游开发共赢的基础。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是一门融合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等诸多要素的民间戏曲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工艺性和艺术性。2006年5月,高州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强势经济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观众剧减、演出市场萎缩、木偶艺人收入微薄、后继乏人,高州木偶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亟待保护和传承。作为传统的表演艺术,高州木偶戏是否适宜旅游开发,这就需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价。本文通过构建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高州木偶戏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定量评估,为其相关旅游开发活动提供依据。
一、高州木偶戏旅游开发价值评价过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一般应从资源的内部特性和外部开发条件来进行评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而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应贯彻于整个旅游开发过程。基于旅游开发和非遗传承共赢的原则,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1-3],本文从非遗的资源条件、旅游开发条件、保护和传承三大方面来构建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体系(见表1)。
1.资源条件是其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价值所在,是旅游开发的基础。衡量指标中的遗产等级和传承集中度能反映非遗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地域非遗文化氛围,非遗等级和传承集中度越高,旅游吸引力就越大。而遗产物化多样性和游客体验性两个指标是基于体验经济视角提出来的。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消费模式已从被动观光转变到主动参与,非遗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形,需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精湛的工艺转换成形式多样、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游客参与性、个性化的体验需求。所以遗产物化多样性与游客体验性越高,其旅游开发潜力越大。
2.遗产地旅游开发条件是决定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外部条件,通达的交通、发达的经济及广阔的客源市场能为非遗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如果遗产地具有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有利于非遗资源跟相邻旅游资源的捆绑式开发,既能提升区域旅游开发的内涵和层次,又有利于非遗旅游产品的推广,提高其旅游开发价值。
3.资源保护和传承是非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保证。文化原真度反映了非遗的传承现状;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政府保护支持度和民间保护意识直接决定非遗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大环境。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打分法与AHP法。[4-5]权重计算使用9级标度法,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和构建判断矩阵,权重计算过程采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所有判断矩阵的,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从而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W,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资源条件在三大条件中所占的权重最大(0.625),直接决定了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从各指标权重的排序可知,影响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主要指标依次是遗产物化多样性、游客体验性、客源市场、遗产等级、遗产原真度等,其中遗产物化多样性(0.3305)即非遗资源的旅游产品转化能力,是影响其旅游开发价值的最关键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赋值
单个指标的评分依据参考前人的研究[1-2],并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相关评价标准,采用模糊数学五分制记分法,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综合专家打分和自己的研究分析,对高州木偶戏的各项指标给予分值(见表2)。
(四)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
式中:E为综合得分值;Qi为指标i的得分值;Wi为指标i的权重;n为指标个数。非遗旅游价值评定结果参照国标(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计分与等级划分”标准评定其等级结构,并按照综合得分分为五级(见表3)。通过计算得出,高州木偶戏的综合得分为7.52,属于第四级非遗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结语
作为表演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历史悠久,艺术性和工艺性强,可从木偶的制作、剧本、表演等方面转换成体验性的旅游产品,资源条件较好,加上高州市日趋完善的旅游开发条件,高州木偶戏旅游开发价值很高,很适宜进行旅游开发。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一是重视与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二是重视旅游产品的设计及宣传,提升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三是重视木偶戏的保护和传承,政府与旅游企业合作,通过旅游开发来提升民众对高州木偶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对木偶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希月,虞虎,陈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及应用――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8):997-1007.
[2]王海蓥.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吴娟,甘永萍.基于AHP法的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J].广西师范W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17-21.
[5]代凌枝,代合治,赵汝磊.基于AHP法的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64-70.
作者简介:
篇8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论文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问题
论文摘要: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存在以牺牲旅游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旅游大发展的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写作旅游论文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一致的。该文在对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基础上,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应?
1. 引言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呼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目前,循环经济正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
2. 循环经济的认识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活动的进行有必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指导各种旅游活动的进行,在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系统地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并有效考虑旅游资源以及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和各种资源及环境的资源化转化问题,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应该利用智力资源产生的科技水平和旅游活动所带来的资金以对废弃旅游物品和环境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开发,产生新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已经开始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其基本思想也正符合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改变旅游业“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通过预防代替末端治理,强调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是在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 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拥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其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丰富和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桂林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二次发展期后,桂林市旅游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日益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
桂林市的各级党委、政府都认识到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多种效益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但是部分县仍缺乏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对县域范围内的河流、洞穴,一般的水库(湖泊)盲目开发,开发效果令人失望,或一开始就失败,或只有短时间的兴旺就很快进入衰退时期。有的景区在地理上本是一个完整有机体,在规划和管理中却被生硬地分成两部分,缺乏整体的考虑和统一的规划,导致出现旅游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
3.2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存在建设性破坏现象
桂林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于风景资源,而桂林风景资源的主题是具有自然美的山水,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些景区内建造了一些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人造景点,对原有景观破坏较大,而且很多景区的环境卫生较差,废弃物到处乱丢。另外,有些开发程度较低的景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影响了景区内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与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的矛盾,已导致村民盲目的修路架桥,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色;同时,由于村庄人口的增加,缺乏景区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村民修建的民居建筑从景观、外形、体量、结构等存在着与传统的建筑风格不协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建筑的景观。
3.3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改善
由于桂林市国民经济建设总量偏低,旅游投资还显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部分景区道路交通不畅,可进入性差。对桂林市区及十二县的景区交通情况调查表明:旅游景点交通状况好的占7.7%,状况较好的占15.4%,状况一般的76.9%。多数旅游景区通讯设备匮乏,旅游宣传经费短缺,促销乏力。
4. 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从企业层面
要求桂林市旅游景区的开发者、旅游饭店的经营者及其它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从旅游企业长远发展来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最大化减少旅游资源的使用量,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造成的对旅游资源的滥用和破坏,对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的干扰和破坏,从而保证旅游区的生态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
旅游景区方面,旅游景区的管理者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景区污染物的排放;应考虑旅游景区的生态承受能力,尽量减少景区的生态成本投入;有针对性地编制旅游解说系统,加强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引导规范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行为符合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态教育使旅游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
4.2从政府层面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把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桂林衡量旅游发展的指标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创汇水平、就业率等指标为主,并没有考虑自然界的投入贡献,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损失多少,从系统角度看这些指标具有片面性。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来衡量桂林的旅游发展。针对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应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大主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旅游法规的完善,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确保旅游市场向旅游资源优化、管理现代化、环保增值方向发展。
4.3从社会层面
重视旅游可持续发展伦理教育,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社会层面要求桂林市政府、旅游管理者、公众共同参与旅游发展,倡导包括抵达桂林的游人、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伦理教育,对桂林旅游业各相关利益团体进行环保教育。
通过社会舆论、行政力量、榜样感化和利益约束等手段,确保各利益团体按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自身行为,以营造良好的伦理环境,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桂林市政府还应宏观调控旅游的发展,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在公众中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对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持。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篇10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旅游在保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著名的旅游景区有狼牙山、白洋淀、野三坡、阜平天生桥瀑布、清西陵等。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合理的挖掘和开发保定市的体育旅游资源,对于进一步促进保定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保定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一些体育旅游活动如全国空竹比赛等一系列体育赛事为保定体育旅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由于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热衷程度不够,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保定市的旅游资源具有高品质,品类齐,数量也多的特点,但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配套措施相对滞后,多数景区只能提供简单的食、住、行、游、购,这就严重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另外,保定众多的地文景观、民族民俗类和水域类体育旅游资源中,如漂流、划船、攀岩、野外生存等一些拓展性旅游商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市场发展和体育旅游的整体开发。体育旅游的季节性影响较大,如白洋淀、狼牙山等地,受季节性影响大的景区,目前还没有有效地方法弥补这一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拿出可行方案解决或尽量弥补这些季节性弱势。
二、保定市开展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随着体育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生活的主流,并影响着人们的出游选择。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身心合一的全面净化和提高,这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研究发现开发保定市体育旅游存在如下问题:
1.体育旅游模式过于简单化
在体育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绝大多数是“旅游――体育”的单一模式,体育活动只作为旅游的附带产品。在旅游资源中对体育因子的开发比较粗浅并且将体育活动生搬硬套在旅游过程中,没有融入其中。例如游玩景点的时候,一般安排登山、徒步等体育活动,这类活动显得过于表面简单化。
2.体育旅游中新型体育项目开发力度不够
体育旅游过程中对新型体育活动的开发不够,只停留在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开发,未对富含体育因子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例如保定市拥有不少独特的山体、湿地等体育旅游资源,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仅局限于观光徒步、游泳等一般性产品,缺乏高品位、高层次、有竞争力的如高山滑雪、蹦极、摩托艇等高端项目。
3.体育旅游专业化不足
体育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进行操作和辅导。例如专业的水上旅游是针对体育旅游主体需求的一种重要的开发项目。但是保定市目前还没有向游客开放较复杂的水上运动,只有简单的游艇或客船供游客游玩。
三、保定市体育旅游的开发策略
1.尝试开发多种体育旅游模式
运动是保定市体育旅游的主要动力,它使传统旅游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使整个旅游经历变得更加精彩。可以丰富体育旅游的模式,多开发旅游项目并结合体育因子创建更多鲜活的、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体育活动。可以多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和体育旅游模式,并结合自己城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自己独特的体育旅游模式。
2.大力挖掘文化因子,开发民族体育文化项目
保定市拥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将自己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保留下来,这些活动体现了各民族的民风民俗、舞蹈艺术和民族文化。如回族的赶木球、爬木城、掷子、木球等,满族的珍珠球、赛威呼、雪地走、打得栲等。将这些民族体育活动与体育旅游结合到一起,在旅游过程中开展一些民族体育文化和节庆庆祝类活动,以特色的民族民风来吸引游客们观光,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3.开发高端体育旅游项目
目前的体育旅游项目过于简单,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口味。可以多开展具有现代文明艺术特点的项目,例如沙雕、沙滩排球等。还可以开发横渡、、漂流、划雪、拓展训练等新型活动,加深保定市体育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打造国际化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还应该开发一些前卫的并具有一定刺激的山体、水域体育旅游产品,以满足大众化体育需求。
4.标志鲜明特色,树立品牌形象
山体、水域相结合是保定市的地理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强化旅游项目,创建绿色和健康出行的旅游内容,打造保定市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根据保定市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资源特点,设计多样性特色的体育旅游与健康项目,以满足游客们对多样化、个性化的高端项目的需求。同时还应举办各种主题类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承接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以使保定市做全国更加有影响力。
四、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