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8:1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开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更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海拔较高,且群山连绵。当地居民依山建房,村寨因之而成。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内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与多样化发展,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各村寨纷纷掀起旅游开发的热潮。
村寨旅游的开发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近几年国内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罗永常深入探讨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利益保障机制建立的问题[1]。杨昌儒等认为社区居民不仅要参与决策和规划,还要参与项目经营和管理利益分配[2];江晓云则指出,“只有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分割,才能积极参与旅游发展”[3]。还有学者以个案研究了村寨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和村民的多方面影响[4]。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村寨旅游开发所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文献还很少,大多侧重研究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对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且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更显欠缺。基于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村寨旅游开发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而提出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模式。
二、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
村寨旅游的开发是一项利益关联性较强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所在地政府、社区居民、民间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当地利益相关者,也与企业、旅游者、媒体等外来利益者有关。所在地政府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导者,除提供政策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还能起到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参与者,社区居民参与广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村寨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民间旅游协会是社区居民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能就行业自律、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旅游开发的以市场为导向使旅游者成为其利益相关者,并在其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媒体是村寨旅游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其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虽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很多,但鉴于村寨旅游开发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之发生联系的明显差异性,笔者提出一种村寨旅游新的开发模式即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
西部许多少数民族村寨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但发展旅游又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可进入性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发展旅游缺乏财力等。所以,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旅游开发,规划先行。政府应组织有关规划单位和专家编制好当地村寨旅游发展规划。解决可进入性差的问题是村寨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政府部门可考虑将其纳入财政拨款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村寨旅游开发中涉及的征地、撤迁、补偿等问题,政府也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妥善解决。同时,鼓励并支持当地居民参与到村寨旅游开发中去。
(二)社区居民主体
村寨旅游开发的目的在于造福社区居民,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是其靠旅游致富的最主要途径,因而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体所在。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有限,参与的形式也较为单一,而且当地居民收入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些都不利于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村寨旅游的开发应以社区居民参与为主,并不断拓宽参与的渠道。除了提供食宿服务外,当地居民还可从民族歌舞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村寨巡逻、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等方面进行参与。
(三)企业参与
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村寨旅游的开发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财力较弱,政府的投入有限,企业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当地政府应为企业搭好平台,积极推介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村寨旅游的开发,并辅以政策优惠。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参与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应有所侧重,以避免相互间同质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应尽量任用当地居民,一则可以保持当地村寨旅游特色的原汁原味,二则解决了当地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三则可以将外来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降到最低。
(四)旅游者合作
村寨旅游开发与旅游者关系密切。一方面,村寨旅游的开发在以自身旅游资源为特色的基础上,还得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村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积极合作态度。少数民族村寨地区大多经济水平较低,居民的生活条件很差,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而外来的旅游者个人或家庭收入普遍较高,生活舒适,受教育程度高,进而他们到少数民族村寨地区旅游常有一种优越感,甚至有些游客还将其强加于当地居民。其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它常会导致当地居民心理的失衡,或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民风民俗,或对外来游客新生厌恶。显然,这样的局面有违村寨旅游开发的初衷。因此,旅游者在与当地居民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切不可贬低并试图加以改变。同时,游客要有环保意识,采取环保行为,不能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五)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
除了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旅游者,其他诸如民间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其监督响应的双重作用。目前,有些村寨已经有民间的旅游协会,但主要限于旅游接待方面,如四川省丹巴县甲居村就于2003年8月成立了甲居片区藏寨旅游居民接待协会,该协会成立后,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民间旅游协会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民居接待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同时,协会在旅游接待分流、旅游安全、文艺活动、环境卫生、协会会员互相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部分村寨无序的旅游开发导致了诸如环境破坏和社区居民争利现象的出现,这引起了不少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另一方面,村寨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新闻媒体还应从中寻找正面的新闻素材,积极响应村寨旅游的开发。
四、结语
村寨旅游的开发还涉及其他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新闻媒体、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处理其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值得研究。本论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国内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尝试性地提出“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村寨旅游开发新模式,并就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发挥各自作用作了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0):45-48
[2]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8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策
一、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5)
篇3
关键词:冰雪体育旅游开发辽宁
1前言
目前,体育活动的普及以及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今,全国已有27个城市打出了“冰雪牌”,体育冰雪旅游在国内正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体育冰雪旅游,既能丰富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培养冰雪体育运动人才,又能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体育需求,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概念界定
目前来说,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很少,有几位学者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概念做了简单的界定。由于冰雪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的一种,因此我们根据体育旅游的定义,把冰雪体育旅游概括为:冰雪体育旅游者在旅游中借助冰雪所作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亦可这样理解: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冬季体育的各种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和冬季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冬季体育的诸多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3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辽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有着天然的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再加上近年来辽宁举办了多次冰雪节,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因此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应该跟上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理论上的支撑。
3.1辽宁省开发冰雪体育旅游的优势
辽宁有着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既有银装素裹的妖娆,又无刺骨的严寒,在冰雪旅游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3.1.1自然资源优势
辽宁四季交替分明,冬季积雪期长、雪量大、雪质松软,冬季温度比哈尔滨要暖,更适宜人们进行户外休闲活动,为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3.1.2地理位置优势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宁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发达的吉林、黑龙江省更靠近内地,应该更好的发挥冰雪旅游第一站的地理优势。
3.1.3举办冰雪赛事优势
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可以通过这个优势提升其知名度。
3.2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截至2003年末,辽宁省共有滑雪场地10所,占地面积9万m2,2001年至2003年之间共建成8所,占地面积共111万m2。其中几个主要滑雪场为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沈阳东北亚滑雪场、辽阳市弓长岭滑雪场及大连林海滑雪场等。
经过5年时间的打造,棋盘山冰雪大世界目前已成为在海内外知名度颇佳的品牌。将冰雕、雪雕融入冰雪活动中,是近年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为丰富旅游产品而增加的项目,2005、2006年这里的雪雕作品连续两年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辽宁省滑雪场从规模来说基本属于中等水平;从滑雪场硬件设施来说,雪道长度、宽度设置都很完善,基本都设有索道设施;但是拥有跳台的滑雪场只有一家,即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滑雪场。因此辽宁省滑雪场基本只能作为旅游娱乐性滑雪场存在,相互间硬件设施差异性不是很明显,缺乏教学和举办大型比赛的条件。
作为辽宁省唯一拥有跳台的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雪场建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高山大众滑雪场地(初级、中级、高级雪道)。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均达到国际比赛标准。游客在滑雪的同时,可以欣赏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精彩的训练表演还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单板技巧表演,为训练比赛促进滑雪运动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3.3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3.1赛事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体育观赏型产品也称为活化体育旅游产品,是指组织各项体育赛事的观众前往比赛举办地进行观摩并参加各种节庆的旅游产品。白清寨举行过冰雪国际赛事,为辽宁的冰雪体育旅游做了一张名片。
3.3.2休闲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休闲型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在冰雪体育旅游中能使旅游者既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又能休闲娱乐的体育旅游产品。辽宁娱乐休闲型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得比较好,有冰上摩托、卡丁、爬犁、雪地滚球、驯鹿拉雪橇等40多种冰雪娱乐项目。3.3.3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是指在体育冰雪旅游项目中包含特定节庆因素的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包括具有体育冰雪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体育冰雪旅游特殊事件等。
3.4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3.4.1冬季体育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我省由于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也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居民缺乏支付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的能力。
3.4.2思想观念偏差,对旅游资源缺乏合理认识。冰雪体育旅游业在我省乃至整个国内都还是个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人们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
3.4.3专业人才教育发展滞后。冰雪体育旅游在于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体育和旅游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
3.4.4缺乏科研基础和科学技术的支持。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冰雪体育旅游的论述非常少,对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
3.5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3.5.1突出重点,开发冰雪节特色产品体系。产品特色是产品的生命力,因此冰雪节产品要具有东北特色。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特色要结合东北冬季体育旅游的实际,有重点地开发既有东北特色。
3.5.2积极开展广大青少年学生寒假期间的滑冰运动,既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学生寒假生活。上冰活动的青少年人数越多,冰上运动普及程度越高,冰上竞技运动水平也会提高。
3.5.3加强对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科研工作,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5.4建立协调机构,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部门很多,必须有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或权威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5.5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省内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资源优势,为冰雪体育旅游市场提供专业人才,已确保对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4结语
辽宁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又有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厚政策,应趁此“东风”利用其自身的地域、文化、历史资源,加速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以次作为辽宁省经济的增长点,促进辽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诚民,刘毅.冰雪体育旅游探析[J].体育旅游,2006,(3).
[2]罗胜天.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冰雪运动,2006(1):88-94.
篇4
旅游业是低消耗、低污染、多关联、可持续、投入少产出高的优秀产业。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4.6;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20元;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增加相关就业人数5人以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群体增长,旅游事业构筑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地区风情风貌、资源配置情况、经济建设状况的平台,通过游客的流动展现地区的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来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在2003年9~10月份,就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会活动,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有: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东阳横店农民旅游节、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节。通过各种节会的举办,营造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事业。同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金华市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体,吸引资金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金华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团队前往香港、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举办各种展示会,展开各种宣传,做大做强金华的旅游产业。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3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服务系统风涌而起,冲击着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组。图书馆只有具备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信息服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最显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某一地区的地方文献是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它包括记载着与某一地区有关的人、事、物的所有文献资料。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针对地区的人、事、物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由于各地的关联性和人物的流动性,地方文献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流传于本地区之外。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比如通过网络查寻、走访外地的名人或者名人后代、馆际互借,等等;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曲艺节目等。通过搜集、整理,不断完善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促进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杭州西湖景区的主要景点环湖而设,在南线有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更有与北线的岳坟齐名的于谦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明了当时环湖景区的风光。不知何时起,南线景点逐渐冷落,游客渐稀。对面的岳坟却是热闹胜过往昔。为了重振南线旅游风光,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从重塑于谦形象而起。"于谦史迹万里寻踪"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牵头,由相关部门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行动,于2003年9月9日启动。图书馆应跟踪而行,为有关单位提供于谦生活的足迹,以便更好地实现"寻踪行"的目的,并在"寻踪行"的过程中求得相关文献信息,充实馆藏资源。
2.2促使地方文献科学地开发利用。图书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被用户所利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文献单元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只有通过对文献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的开发、提炼,提供知识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主动介入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现时情况,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分析综合地方文献,抽取文献中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组织,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节约时间和金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通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献的价值所在。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状况,主动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通过分析名人录以及相关媒体的人物报导,将有关地方名人的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挖掘地方文献中的传统文化,与有关部门或者社区配合,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原料。
2.3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长期以来深处闺中,只是被看作是收集文献资料和借还图书的场所,其价值不能被人所认识,这种境况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开发,展示了图书馆工作多元性及其价值;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资源服务,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展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价值和功用,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图书馆经历漫长的历程,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昌盛的局面,正是不停地紧跟历史潮流,不断地深化着内涵的结果。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一种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层次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品位,其自身也深有得益:通过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丰富充实了馆藏特色资源,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加强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华.论图书馆对《道藏》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2刘莉.对西北地区地方文献开发的思考.甘肃高师学报,2002(3)
篇5
(一)旅游消费额低,供给产品单一
从消费层面看,郑东新区都市旅游业发展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都市观光旅游产品和商务会展旅游活动,导致旅游产业链较短,旅游收入不高,尤其缺乏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
(二)潜在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部分有特色及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产品,如水上体验及金融、文化创意、高科技等产业旅游资源产品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整合,部分景点未串点成线;参加会展商务活动的游客资源也未得到很好开发。
(三)核心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滞后
郑东新区缺乏自身的核心旅游产品,目的地建设严重滞后,未形成像九寨沟、张家界那样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无法对全省旅游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旅游产品结构层次低,基本属于单纯的都市观光旅游,缺少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
二、郑东新区都市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一)都市观光旅游产品
需要推进郑东新区CBD的精深化开发,包括对主要市政基础设施、标志性景观点、城区风貌旅游功能的二次开发和主要景观点周边区域的配套开发。同时注重整合资源,提高景观点的文化附加值以及都市观光区域的文化氛围,提高产品能级,引导游客消费。应当依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会展宾馆、河南艺术中心、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等标志性都市景观,将郑东新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都市观光旅游示范基地。
(二)商务会展旅游产品
商务会展是郑东新区的核心旅游产品。重点推进CBD等地区的精细化开发,推动各大银行总部、企业总部、行政机关、要素市场等商务游。规划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国家级会议展览为主导,以区域会议展览为主体,以国内外大中型公司会议为重点。扶持定期举办的国际性品牌展会,可以借鉴达沃斯论坛等国际成功会展经营理念,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鼓励结合经贸、旅游、文化、体育等举办不同主题的购物节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商业促销活动。积极推动会展业向国际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会展业与商业、文化和旅游业结合,打造全国知名专业会展品牌。以商务会展为龙头,带动酒店、娱乐、休闲、购物等旅游产业发展,建设中西部会展旅游新高地。
(三)游憩购物旅游产品
将游憩购物旅游作为郑东新区旅游特色性的精品和深度旅游开发的切人点。充分发挥零售商业、旅游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旅促商、以商带旅,提供适应消费时尚的特色旅游产品。规划打造郑东新区四大游憩购物区(RBD):以国际会展中心、郑州会展宾馆等为主的CBD商业中心;以绿地广场、绿地大厦等为基础的郑州综合交通枢纽游憩购物区;龙湖副CBD商业中心和龙子湖商业中心。建立郑东新区购物直通车,增加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发车密度,紧密联系各个商贸业项目,方便旅游者到CBD商业步行街、宝龙城市广场等商业项目的购物和旅游。通过旅游商品展示推销,旅游商品销售网络、交易中心等旅游购物场所的建设以及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旅游特色商业街区等的建设,推进郑东新区都市旅游游憩购物旅游的发展。
(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将休闲度假作为郑东新区特色性的旅游精品进行开发,提高郑东新区休闲旅游产品的层次和集聚程度,填补郑东度假旅游产品的空白。着力打造三大度假区域:龙湖休闲度假区、龙子湖旅游度假区、郑州森林公园配套度假区。重点建设休闲旅游游街或广场,丰富休闲度假产品。
(五)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积极培育郑东新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大力加强郑东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围绕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武术文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精心打造历史文化精品工程,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编制过程中,综合考虑建筑造型、风格色彩、绿化、美化、亮化等因素,并注重体现中原文化内涵。依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河村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祭伯城遗址、后魏遗址,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精品,展现郑东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
(六)体育健身旅游产品
依托河南建业主体育场,开发体育旅游新业态;依托龙湖建设国家水上训练基地,水上运动比赛等;开发独具中原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如太极拳比赛、武林风等,开展大众健身活动和大众健身比赛。
(七)科普修学旅游产品
修学旅游、医疗保健旅游是促进郑东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旅游新业态,需要地方财政增加基础性和导向性投入。如在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中,以及城市建设费的使用上,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此类旅游新业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资,以促进郑东新区旅游产业结构尽快转型升级。
(八)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围绕郑东新区传媒产业、出版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动漫创意产业等四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以生产现场观摩、示范性生产、模拟演示、产业相关博览馆参观和产业相关培训与产业相关旅游纪念品开发销售为主。繁荣文化要素市场,发展动漫、网络游戏、产品创意设计等创意经济,开发文化创意旅游品牌。
(九)都市夜景旅游产品
可将现有的文化、娱乐与逛街购物的夜活动经济点扩大为群落或街区,依据游客需要,可将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等夜活动经济点联合开发成夜经济群落,打造24小时不夜城;每晚在如意湖举办“幻彩郑东”的激光、音乐、烟火汇演;结合中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开发适于晚上演出的大型实景娱乐演出节目。可主推六大夜景旅游线路:如意湖游览路线、龙湖游览路线、中州大道游览路线、龙子湖游览路线、政务区游览路线和综合交通枢纽区游览路线,促进郑东新区旅游夜娱乐生活经济群落开发。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旅游开发 开封
旅游餐饮作为旅游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开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因此地方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开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其他菜系的摇篮――豫菜的发源地,灿烂悠久的历史使开封饮食文化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同时也对促进开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作用较大。在此种情况下,加强开封旅游饮食文化的特色及旅游开发研究很有必要。
一、开封饮食文化的特色
开封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先后七次成为中国的国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开封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豫菜渊源,菜具中和之味
开封的饮食文化是大众文化。开封饮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官、商、寺、民肴馔的完整体系。七代王朝在开封建都,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名流高士、富商大贾云集汴京,从而使官府肴馔应运而生,官府之肴馔,高雅清淡,鲜奇滋补。商业性质的中小型店铺遍布全城,提篮推车的串街小卖更是不计其数。汴京佛寺、道观百所之多,素馔斋食是寺庙观庵的主要饮食。民食的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果说官府的肴馔是开封的精华,那么市肆、民间的肴馔则是开封肴馔发展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明清两代,开封是“中原首邑”,民国时期,开封又是河南的省会,开封仍然是是南北商贾交流贸易的热闹地方。饮食文化的发展仍在继续,具有鲜明特色的开封肴馔四处传播,成为中国著名菜系之一――豫菜的代表,又被誉为“汴梁风味”。
开封地处中州,烹饪方面则相应形成“菜具饮食中和之味”的特点。“中和之味”适合中州人的生理习惯等方面的需求,于人体的五脏六腑调和适中,确属美味中之上乘。这是开封菜,也是豫菜所独具的特色,集众美于一身,自立于中国烹饪之林。开封菜坚持“五味调和制汤提鲜,技法讲究刀工精湛,选料精细取料广泛”的特色,强调色、香、味、形、器、营养六要素有机的结合。“五味调和,口味适中”源于中州,是开封菜独有的特点。烹饪之圣伊尹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提出“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要做到“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开封菜调味的尺度一直承袭这一宗旨,形成了不可过咸、过辣、过甜,要求亦甜、亦咸、亦辣,不偏不倚,不藏不露。所以,开封菜适应性强,男女老少适口,四面八方皆宜。
2.选料精细取料广泛,烹饪技法高超
开封菜选料严谨,取材广泛。长期以来,根据时令变化,更替不同的原料。任何时令鲜料,仅选用精、鲜之时,过时者不用。开封菜技法全面,烹调细致,刀工精湛。煎、炸、熘、炖、烧等皆有所长,其别讲究火候的运用。火力可大可小,火势可猛可缓,火度可高可低,火时可长可短,变化颇多,不一而足。如传统名菜扒广肚,讲究文武用火、锅内成形,号称“无芡自来黏”。而熘可使油水交融,用油不见油,如传统菜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将炸好的鱼对入清汤熘制,烘出的“活汁”,酸、甜、咸三味俱全。
3.风味小吃名扬天下
开封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制作精美。虽是小吃,均极为讲究,已成为开封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开封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开封不仅有名扬全国,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和“中国名点”的开封第一楼小笼包子,其他如桶子鸡、炒凉粉、黄焖鱼、杏仁茶等等风味小吃也各具特色,不一而足。说开封满街的美食一点都不为过,开封许多的美食店铺,大都随意地开在路边,方便实惠且物美价廉,让人随时随地换换口味,美餐一顿。开封晚上夜市更是生意兴隆,热闹非凡,在开封,最著名的夜市是鼓楼夜市,已入选为全国十大夜市。这里共有800多家摊点、铺位,其中经营小吃的就有l40多家,有l20多个品种,成为国内外游客游在开封、吃在开封的必经之处,而统一进场,l0分钟入场完毕的特有场景也成为鼓楼夜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开封特色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民以食为天,旅以食为先。近年来,随着开封旅游业的兴旺与发展,开封地方饮食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为开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在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的背后,开封地方饮食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知名度不高,缺乏精品和品牌、消费环境欠佳,以及文化韵味显现不足等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去进一步开发开封丰富的饮食文化。
1.政府重视和扶持
目前开封旅游餐饮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开封饮食文化开发缺乏深入挖掘,同时开封饮食文化在政策的扶持与社会支持方面力度不够。开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与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有统一的政策。因此开封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封饮食文化发展,政府必须明确开封旅游餐饮业在对开封旅游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建立旅游强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开封相关部门成立旅游饮食文化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开展旅游餐饮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提出扶持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
2.加强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规划
首先对旅游饮食景观空间布局规划。饮食文化景观是借助餐馆特色、菜肴特色等多方面的物质形态来体现。由于开封饮食文化种类、类型、风味,以及档次的不同,开封在饮食文化布局方面要按照适当聚集又分散的特点来布局。如高档旅游餐饮应该布局在开封老城区,特别是开封宋街,以及景点附近,地方风味小吃应该集中布局,建设规划好鼓楼夜市,使之成为一个景观。此外也对饮食建筑景观进行规划。开封的饮食建筑景观突出宋代建筑的特色,是开封饮食业打造鲜明形象的关键之一。因此开封的一些酒店必须很好地和历史相结合,神形兼备地体现宋代东京建筑特色,才能有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食文化旅游,使游客在开封能够体验到一种厚重的宋文化饮食就餐环境。
其次特色旅游饮食的开发规划。开封旅游餐饮文化要做大做强,开发具有开封本地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种是关键。为此对开封悠久饮食文化内容挖掘整理是最基础的工作,组织相当的人力,在全市范围内对历史饮食文化进一步挖掘、整理,做到古为今用。二是根据开封饮食文化的历史,在地方菜肴和饮食品种方面的创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旅游餐饮品种,突出开封的豫菜渊源,菜具中和之味的特色。三是对开封小吃的规划,开封的小吃很有特色,应该对开封小吃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争取把开封鼓楼夜市规划开发成为闻名全国的夜市点,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要加强人才培养的规划。饮食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是餐饮企业管理者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目前开封部分餐饮企业管理者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不够解放,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应该加强对重点管理人员的培养。其次是厨师队伍的培养和规划,目前厨师队伍老化、弱化,传统的名肴、名菜几近失传,厨师队伍要有教育培训作支撑,因此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培养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又熟知餐饮文化,掌握餐饮技术的人才是产业形成的关键。
3.树立形象,加强营销宣传
开封在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中,应把开封饮食文化作为不可少的内容。为此应做专题宣传,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编制中,可以考虑开封饮食文化的介入,或穿插在一些线路中间,或编制饮食文化旅游专线。其次要将饮食文化与美食节与美食街的建设联系起来。美食节和美食街要突出特色和主题,具有号召力、吸引力的主题性美食节将会更快、更有力地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二是开封可以通过举办“开封美食节”来弘扬开封的饮食文化。中国公认的四大“厨神”之一的伊尹就出生在河南开封,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宰相,精于烹饪,后人尊其为“烹饪鼻祖”,可以利用伊尹举办伊尹国际饮食文化节,招徕吸引更多游客。同时也要兴建开封的美食街和办好鼓楼夜市,使旅游者可以尽情领略当地的美食。三是开发生产开封饮食文化商品,把开封代表菜肴、食点作为重要土特产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生产,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商品,注意增加文化含量,激发游客购买兴趣,提高旅游购物比重,广泛传播开封饮食文化。
4.建设绿色消费环境
优美消费环境对饮食文化的旅游发展至关重要,开封一定要注意开封的环境卫生的整治,给游客树立一个良好的饮食文化消费环境。首先是要做好开封的城市风貌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加强绿化,给游客一个干净卫生的城市印象。其次要在游客集中的景区、街区、车站码头,开辟餐饮区,加强对各个餐饮点的卫生管理,规范市场,搞好卫生,使游客吃的放心。
参考文献:
篇7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篇8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篇9
【关键词】音乐文化资源 旅游开发 建议
一、音乐旅游概述
(一)音乐旅游的概念
音乐旅游在国内是一项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一门新的学科。音乐旅游是音乐与旅游相结合的修身养性方式。音乐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音乐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音乐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音乐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音乐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音乐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旅游的特点
1.依附性
音乐旅游产品一方面依附于音乐的创作活动,同时又依附于音乐的文化引导和传播效应。
2.参与性
音乐旅游最主要的旅游经历是感受音乐。音乐是极富感染力的东西,随着音乐的律动,人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很少有人会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而无动于衷。
二、音乐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一)增添旅游情趣
音乐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有人把音乐比喻成艺术的灵魂,因为它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可以治愈人们的小情绪,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音乐不光与人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与人们所处的大自然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给风光秀丽的大自然赋予了特有的艺术内涵和神秘韵味,给游玩观赏大自然的人们带来了不少欢乐和情趣。旅游现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休闲活动,人们通过旅游释放心灵。而音乐恰好也有这种作用,它能调节人们的情绪。当音乐与旅游相结合时,人们在旅途中便不再孤独寂寞,还会增添各种乐趣。
(二)突出旅游文化内涵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有人说音乐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基因的不同导致音乐的风格表现形式也会有所差异。音乐又像是一串无言的符号,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密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不同的音乐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音乐作为一生的事业来经营。如今市场上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音乐在其呈现给观众的方式和形态上都会有其独特的特点。发展旅游文化,最重要的是将音乐文化这个角色扮演好。
(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域文化利用与否以及利用程度如何已成为吸引更多游客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音乐文化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不同民族或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其中最具地域特色代表的民族乐器,如西北的锣鼓、江南的丝竹、黄土高原的唢呐、内蒙古草原的马头琴等,都体现了我国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旅游行业,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好奇,促使他们想一探究竟。我国地大物博,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音乐自然文化是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原因。游客在旅行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异地风情的音乐文化,增强审美体验。
三、深入挖掘旅游中的音乐文化资源
(一)加强音乐文化旅游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有关部门还没有明确统一音乐旅游的定义和内涵,广大旅游公司以及旅游爱好者也没有对音乐旅游有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对于目前音乐旅游的意义和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等相关研究在学术方面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换句话说,我国要发展音乐旅游产业,在学术方面要加强研究,建立适合我国风土人情的音乐旅游体系,在实践中要不断摸索创新,改进完善体系。在发展音乐旅游过程中,可以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音乐旅游界的相关学者对音乐旅游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完善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理论,建立音乐与旅游良性互动机制,更好地指导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开发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资源
我国能够开发音乐旅游资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我国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在开发音乐旅游资源时,要注重开发当地的特色资源,推出能够代表当地风土人情的音乐文化、歌舞表演、特色纪念品等。在音乐旅游资源的传承和创造方面,首先要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再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还要进行对市场进行调研,加强品牌创新,加强旅游行业与艺术行业的融合,进一步促进音乐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个产业要想长期发展必须依靠产品的策划。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音乐旅游产品,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将音乐旅游产业做得更好。
(三)注重打造特色品牌
音乐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的一支新生力量,目前还显稚嫩,还没能显露出音乐旅游所应具有的繁荣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各相关部门注重音乐旅游的品牌化建设,把音乐旅游建设成为观众喜欢、旅游者认可、国家支持的旅游品牌。比如,由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营的大型民族歌舞史诗《张家界・魅力湘西》,由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执导的山水实景演出、魔幻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欣赏。品牌化建设是音乐旅游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概念清晰的音乐旅游品牌产品可以提升音乐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音乐旅游知名度的提高又会反过来推动品牌化建设,使音乐旅游逐渐走向正常、快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雁.论客家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J].音乐大观,2013(08):68-69.
[2]何欣.侗族音乐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8):61-66.
篇10
关键词:盐文化 民族旅游
众所周知,旅游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生命,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旅游产品只有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而产生旅游需求和消费。
盐文化的历史蕴含非常丰富,主要为:第一,盐业中的英雄崇拜。如:供奉井神(盐都自贡有井神梅泽),建筑供奉诸神的庙宇(井神庙、火神庙、井主庙、王爷庙等),从而构成城市文化活动的核心场所,成为市民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盐业技术文化。第三,盐业的制度文化。第四,盐文学、艺术。盐文学是以盐场的景物、盐业生产过程和场面,以及盐业社会的生活题材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游记等。如:宋代陆游“卖蔬市近还家早,煮井人忙下麦忙”的诗句;清代李芝的 《井盐赋》;民国时期王余杞的小说《自流井》等都反映了当时盐场的社会、历史、民俗和盐业生产等内容。第五,地名中的盐文化。盐业城镇的地名多与盐有关,如盐都自贡的地名有以盐井为地名,如:自流井、贡井等;有以笕为名,如:大昌笕、大生笕等;有的以盐商商号为名,如:八店街、尚义号;有因盐的运销而形成的地名,如:进盐坝、盐店街。第六,饮食中的盐文化。产盐区的饮食特征与风味无不与盐密切相关,而各地盐商别具一格的饮食又不断丰富着传统的饮食文化,并使许多民族围绕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作为历史的投影,盐文化与人类历史伴随始终。上到国家大政,下至住、食、言、行,无不透着浓浓的咸味,翻开中国的盐业史就是翻开中国的一部文化史。
在盐业生产区域,盐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学、艺术、曲艺作品,更有可观可感的精美的古建筑及蕴含古今劳动人民智慧的古代盐场和展现现代科技的盐业生产场所,还极易建成让游客康体美容的休闲沐浴场所。在一地可同时满足旅游者精神享受、增长知识、放松心身的需要,可见盐文化旅游的前景和潜力均极为可观。
从古镇盐业历史角度分析经济形式,古镇旅游的优势。在上世纪中叶,云南处于内陆地区,由于横断山脉和金沙江的阻隔,与外部的交通十分闭塞,区域内交通的连接性和通达性很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黑井古镇却经济繁荣,主要是原因:一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古镇产生集聚效应,地处高山峡谷的黑井镇,由于传统盐产业需要采薪、汲卤、井采、煎制、运输等的大量劳动力,这样不断吸引当地和外来从事盐产业的劳动力 。二是盐产业带动了以盐商贸运输为主的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人背马驮的原始运输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蓄力来回奔走于各专卖区的古道上。大规模的人马集聚与盐区,构成了商贸饮食等需求,使古镇形成富有活力的盐商经济形态。
民族旅游特色。在中国众多的旅游乡镇中,云南省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着旅游者,也形成了文化消费的热效应区。“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特色定位早已深入人心。民族旅游所指民族是一国的非主体民族,他们可以是发达国家保护区的土著民族,但更多是指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居民作为被游览者,是民族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主人和被消费商品的双重身份;民族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形式,从旅游资源的角度讲,它指的是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其中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由于大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民族旅游往往成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民族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也给民族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民族旅游的研究正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黑井属于云南彝族地区民族特色保存完好,开发黑井旅游,体验彝族民族风情是他的民族旅游特色。
盐文化旅游的前景和潜力。井盐文化通过反映井盐生产历史的见证物,井盐运输和贸易的古镇古街特色,盐商豪门生活的住宅,独具盐业经济特色的地方饮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习惯等体现井盐文化的内涵。从古镇兴衰的历史原因寻找盐文化产业开发的突破口,以体验经济型模式进行深度开发,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资源品质,可以提高旅游吸引力,进而推动当地旅游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如此丰富多彩、系列完整、内涵深厚的盐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多层次、多功能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开发以参观井盐生产现场、天车、会馆等盐文化遗迹为主的观光旅游;以看充满盐味的川剧、 洗有保健作用的黑卤浴、品盐商菜为特色的度假旅游;以盐文化科考、青少年科普、 古盐道寻踪等为主的专项旅游;以古法钻井、 治井绝技模拟操作、古法制盐等为主的参与性强的旅游;以攀天车、捆绑天车等为主的探险性旅游;以盐卤浴为特色的康乐性旅游。
[本文系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张 文:《旅游与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