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5:2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活跃的社会活动,有着丰富的伦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道德动机自发性、内容道德价值多样性和道德传播开放性这三个方面。
(一)网络舆论主体道德动机自发性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思想动因,指道德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前的欲望、动机、意图、情感、信念、理想的总和。与传统媒体主流舆论动机不同,网络舆论中的主体最大的伦理特点是道德动机自发性。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当中会有定期的评论当下舆论热点的旗帜性时评类文章,这些文章可能是由政府或者某类权威人物的。但是在网络上,每一个网民代表的都是他自己,无论是出于自身物质利益的需要还是精神层次的需要,他的道德动机绝对出自于自愿,对于舆论热点他发表的是也只能是他自己的心声。
(二)网络舆论内容道德价值多样性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道德价值的多样性。正如研究网络的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多种利益主体及其复杂关系,以及网络上各种流行思潮的相互激荡,都会造成网络舆论中道德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网络舆论主体同样作为经济人存在,道德价值取向也会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使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样,不同主体又因其不同的利益要求或价值偏好而产生不同取向和层次的价值追求,网络舆论会因此呈现道德观念、道德价值选择的丰富多样性。随着网络舆论能够容纳多种文化和价值主体的价值差异性选择与创造,网络社会也会呈现出宽容和文明的道德文化风貌,网络社会道德生活也会更加充满活力,道德文化资源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丰富和充实。
(三)网络舆论道德传播开放性传播是信息选择、传导和接受的过程,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反映在人类的一切传播活动中。道德也是传播的重要内容,传播者可以直接通过多种媒介表达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在网络舆论传播中道德的传播方式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舆论是一个零门槛的大众传播媒介,几乎所有人和组织都可称为网络舆论的主体。这也导致在网络中除了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外,还有大量网民的各种信息,其中有权威性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也有许多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
二、网络舆论的伦理价值及实现路径
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舆论是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舆论的道德调节和引导功能,评价道德现象,进行道德教育,调节思想矛盾,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这其中,网络舆论自有其伦理价值,而实现网络舆论的这些伦理价值,保障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
(一)网络舆论的伦理价值网络舆论有两个方面的伦理价值。首先是网络舆论的个体伦理价值。网络舆论从个体出发,并对个体产生道德价值反馈。首先,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中,正确的舆论导向必然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这些正确的舆论能够对网络舆论主体在网络上的行为发挥约束和导向的作用,同时能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自律。其次,网络舆论依托于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如QQ、微博、BBS等,线上交流效率远远高于线下。这种交流能够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后,经过激烈的网络争论,错误的网络舆论最终会被正确的网络舆论取代,个体参与这个思想更迭的过程的同时也会从中汲取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升华个体精神境界。其次是网络舆论的社会伦理价值。作为公共舆论的重要分支,网络舆论最重要的还是其社会伦理价值。在网络舆论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对社会实施进行选择和加工,并传导给受众。每类道德信息的表达都隐藏着传播者的道德价值导向。传播者通过加强网络舆论传播的强度和广度,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环境,同时也形成围绕在受众生活周围的道德信息场,使受众在无形中受到这种感染与影响。网络舆论的社会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向网络舆论主体普及道德知识、传播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并能传承正确的传统伦理道德理念,剔除网络上无营养的速食文化。第二,网络舆论在传播中有各种伦理思想涌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事件也呈现复杂化,一些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在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修正传统伦理道德的同时能传播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后,在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之后能优化社会道德风尚。网络舆论往往滞后于网络舆论客体的发生,这样网络舆论主体能够在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后,全方位的了解某件社会问题给出这项事件客观理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在网络舆论过程中已经被主体自觉吸收,对优化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积极意义。
篇2
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宏观控制和领导,增强文化软实力。同时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做好网络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可以实行校园网络屏蔽或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引导学生的上网方向,加强管制,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在校园网上多共享一些符合现代大学生价值体系的资源。
(二)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为防止大学生受到极端错误言论的影响,必须健全网络社会管理机制。及时全面掌握网络舆论,正确疏导负面舆论。高校要积极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学生在学校上的最集中的网站就是校园网,因此校园网要做到提高吸引力,努力摸索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向。要及时关注像贴吧之类的公共平台,了解他们的舆论兴趣点和思想方向。建立学校自己的微信平台,吸引学生参与这些公共平台。
(三)结合专业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大学生课上课下手机不离身,24小时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然而这种行为大多数无目的性,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意识的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是被随便什么信息牵着视线走。所以,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使用手机上网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网上的某些有益资源,经常给学生推荐网上的文字视频图像,或者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搜索网上关于某个话题的信息资源。这样把学生从混乱无意义的八卦焦点中抽出身来,养成主动寻找有意义的网络话题的习惯。
(四)结合思政理论,解读网络舆论事件
教师可通过结合思政理论,解读网络舆论事件,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生活化,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实际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连串的网络相关事件,启发学生用客观的方法理性地观察社会,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不被一些错误思潮所误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梳理各种信息,拓宽知识视野
每天海量的网络舆论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他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网络舆论中一些横向的、孤立的事件拿来,告诉学生们这些事件共同的历史脉络,使学生的视野向纵深拓展最终于生活中、实践中和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实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
(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挖掘参与网络舆论时出现的问题
参与网络舆论行为就像人们进行的心理活动一样,不容易被外人直接感知。所以,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网络行为,就像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想法一样。
篇3
复杂网络理论是在十几年前才被人们挖掘并总结出来的一门崭新的理论学科,尽管该理论的研究内容并不丰富,但鉴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促使复杂网络理论内容的研究也趋于成熟,并为计算机网络拓扑特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分析内容,使计算机网络拓扑成为了一种具备科学性、合理性的一种系统网络架构,维系着网络空间环境的有序运作,促进了互联网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而要想具体的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的研究假设与模型进行验证,这就要从复杂网络理论的框架、网络行为内涵,以及复杂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拓扑行为所遵循的理论基础等方面来入手实施。
1.1复杂网络理论的框架及其内涵从长期以来的研究过程来看,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到计算机拓扑行为研究的过程中极为可行,因其能够更为明晰地呈现出在较高技术水平下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从而便可以对网络性能及其流量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所得出的相关分析成果可以反作用于实践当中,不断提升计算机拓扑项目的延展性。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内容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广,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特色,因其与数理学科、生命学科以及工程学科等诸多学科领域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也正是由于复杂网络理论本身的跨学科特性存在,对复杂网络的定量以及定性特征的科学化理解的难度较大。其中,计算机网络拓扑模型方面的研究较为重要,且为实践领域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除此之外,复杂网络理论的内涵中还包括有复杂网络上的传播行为、搜索算法以及相继故障等方面,这些都属于复杂网络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掌握网络拓扑行为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便可以实现更优质的、更系统化的网络结构管理,为网络中各节点提供更便捷的网络服务。
1.2复杂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拓扑行为所遵循的理论基础近年来,网络行为理论及网络拓扑架构等项目的研究受到了日益延伸的网络平台的影响,在这种传统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模式的影响下,已经不适宜进行对网络行为的客观描述,因此,复杂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拓扑行为需要重新修正,并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的核心内容来充实计算机网络拓扑。从现实环境来看,随着国内外各领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视野较以往更加开阔,对各种事物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人们在诸多领域的建设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以及各类型电子设备的体验与使用要求也日趋提高,简单来说,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运行的要求有所提升。因此,在复杂网络理论精髓内容的明确指引下,计算机网络拓扑模型需要重新创建。
1.3针对计算机网络同步行为的研究从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关于计算机拓扑项目的研究内容来看,始终停留在复杂网络演化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凭借路由器以及自治域这两个层面的特性来架设并描述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后期,随着网络平台及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延展,促使计算机网络同步行为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同时,由于其复杂化行为所产生的网络节点过于繁杂,则通过网络同步行为来探知计算机网络拓扑也是较为合理的策略,能够削弱计算机网络同步行为对整个网络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研究设计
通过研究以往有关的资料可知,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拓扑,而且,不同拓扑结构所构建出来的网络环境,其性能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实际上,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便能够影响网络平台运作的实际效能。在以往,传统的网络一般是规则的网络形式,该种形式最大的特征便是它的网络节点与其边的连结方式较为固定,属于一种近似封闭的网络环境,但在复杂网络理论支撑下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延展性就较强,这一形式的新型网络拓扑形态通常被人们形容为具有复杂动力学行为以及复杂拓扑结构的网络模型,该模型的核心特性在于它的无标度性、节点广泛且规律等方面。
2.1网络协议分析技术的研究在当前,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各领域针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且大多取得了极富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在实践过程中进而验证。从总体情况来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研究可以分成如下几个部分来进行探索:网络协议分析技术、计算机网络拓扑行为的特征等。具体的网络拓扑形态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呈现出网状的态势,由中心为个终端提供数据转换等服务支持。其中,TCP/IP协议是网络协议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现代网络信息管理中最核心的协议之一。在传送数据的过程中,由于IP层的传输不会受到过度限制,信息的传递顺次可能会有所改变。从网络协议分析的基础框架结构来看,网络协议分析技术的理论研究内容仍有一定的挖掘空间。
2.2网络协议分析技术的应用为网络拓扑行为的客观描述夯实基础依照TCP/IP参考模型,在数据包封装相关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端口检测以及特征值深度包检测等协议识别技术,探究网络协议分析的基本内容。从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效率来观察,按照TCP/IP协议格式逐层显示所采集到的网络数据包的各层协议网络字段信息,最终构建起网络协议分析的基础框架,整个过程较为合理。从具体情况来分析可知,总体的网络协议分析技术是分为两部分内容来实现的,一部分为网络数据采集模块,另一部分为网络协议分析处理模块。这两个部分的协调运作,便能够针对网络拓扑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
3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3.1探知计算机网络行为所谓的“计算机网络行为”,指的便是网络运行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用户主动或者被动采用终端设备通过Internet连接其他终端设备获得信息数据的行为。这样看来,计算机网络行为是构成网络系统的各个因素经过交互作用后而使系统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从我国计算机网络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对计算机网络行为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好的对网络状态做出宏观的预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的整体服务质量。
33.2在网络协议分析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分析一般情况下,网络环境中的物理地址与IP地址是互相绑定的,这样可以稳定网络运行环境中的各项信息资源,以便于网络参与者执行信息传输与操作。但同时,也意味着当有人盗用他人网络地址进行恶意操作时,就会给正常使用网络的人们带来一定的风险,易发生损失。所以,就要发挥出网络协议分析技术的功能,通过研究物理地址与IP地址的绑定时间范围,来确定并指认盗用网络者的非理,进而维护网络运行安全。
3.3计算机网络拓扑模型的架设基础计算机网络拓扑形态结构当中的每种形态结构都有其独特的适用环境与搭建标准;再从传输技术的角度而言,网络拓扑结构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即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与广泛散播方式,二者都能够对网络协议和数据采集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对计算机网络拓扑行为带来干扰。无论如何划分网络结构与形态,网络协议分析技术需要足够的网络数据来支撑,只有当网络结构中的数据库中采集到大量的网际间信息数据时,网络分析技术的框架才可能搭建起来。
4研究结论与建议
篇4
【关键词】网络;网络教育;适应;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都存在着学习适应性问题,如沿用了近400年的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并不适应于所有的学习者,即使是专为适应学习者特性而设计的“适应性教学系统”或“适应性学习系统”也不是所有学习者都能适应,网络教育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更不例外。当网络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后,出现了学习者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其表现为有些人对其满意度评价很低;学业成绩评定多数人很差,差到只有25%左右的通过率;一份调查显示“复旦大学超过半数的网络生至今仍无法适应这种教学形式”;1犝憬大学首批网上学生308人,至2001年9月仅有70人获得学士学位,只占23%。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网络教学形式本身的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为了能深入研究并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仅就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做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综述
到为止,以“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为主题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中尚未发现。证据是以“networkingeducationalearningadaptability”为关键词在ebscodatabase、ericdatabase、globaldissertations数据库上检索和以“网络教育and学习适应性”为关键词在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到的文献篇数皆为0。
但当把“网络教育”搜索关键词扩展到distancelearning、openlearning、on-lineeducation,把“适应性”搜索关键词扩充到adapt、adaptive、adaptation、adaptable、fit、fitting、suit、suitable、adjustment、adjustability、flexible、flexibility时,则在上述数据库和其他期刊中可找到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献。如“adaptationindistanceeducation”、“adaptingdistanceeducationforIndonesians”、“网上人大开展学员满意度调查”、“学习适应性的因素”等。另外,在的“网上大学”网页下也可查到关于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结果。下面我从3个方面进行综述。
1.关于网络教育是什么和学习适应性是什么的研究
由于网络教育与网络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先来归纳关于网络是什么的观点。
网络是一种手段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老师可将教案、作业或补充资料放在网上,但那决不是说学生从网上得到这些就可以不来课堂上课。虽然也有人提出,应将网络从辅助手段跃升到基础手段,从而把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地位提升到基础地位,并依据网络所能提供的条件来设计教育。2牭实质上仍将其定位在手段上。
网络是一种环境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可营造一种虚拟的、信息快速更新的环境。正像李力所述:“人们面临着的将是不断变化的全新的学习环境,而这种变化的本质特征就表现在由实到虚的逐步演变过程中。”3犚约奥锋的观点:随着网络技术的,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完善和更新,学习环境正经历着由场所向氛围、由物理向非物理、由实到虚的转变。4
网络是一种文化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网络就是生活,网络就是交流。网络的根本性质来自于人类的信息交往的要求,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5犕络已以一种文化的角色在影响着师生的交互方式、思维和观念。
关于网络教育是什么,有下述观点:
网络教育是一种手段
从网络是一种手段演绎出网络教育是基于网络支持的教育手段。如张有声认为:“网络教育不是一种模式……网络教育是一种手段”。6牫终庖还鄣愕娜饲康鳎喝魏稳硕伎赏ü网络学到东西,对于在校生,他们除了以课堂面对面的学习外,也可借助于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展和补充。
网络教育是一种学习方式
从网络是一种环境演绎出网络教育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人认为:“网络教育是以机、多媒体、通信技术为主体,以学员个人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7
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从网络是一种文化演绎出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对人类教育自由的崇尚与人性的顺应,即为人类的教育消除各种限制与障碍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式,而是一种观念。是将教育融会于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之中,按需求教育者的生存方式、生存需要、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生活状态、生活喜好,来设计提供多种教育的形式,指导需求教育者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积极地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形式来寻求教育”。8
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教育是一种后教育。网络教育会促使国家由“大众学校教育的潜在垄断提供者变为通过市场使消费者有权选择教育,而构建一种允许多样、选择、自由的消费者的制度理性”。9
我认为在研究成年学生通过网络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时,应将网络教育界定为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还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网络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工具所特有的易于跨时空沟通、互动、共享信息的开放、平等的无中心网状环境来发展学生个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个体为本的理念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在网上学习过程中,网络无时无刻不在以工具、环境、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网络教育也无形中在以手段、方式、理念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正像吴刚所述:“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涵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10
关于适应和学习适应性有如下观点:
适应(adaptation)是指个体与环境达到和谐关系的动态过程。
适应性(adaptability)是指个体与环境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能力。
学习适应性(learningadaptability)是个体“超越学习情境中的障碍的倾向”11牷颉案鎏蹇朔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也即学习的适应能力。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则会导致学业不良。”12犖胰衔,学习适应性应包括学习观念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式的适应等三个层面。
2.为什么要研究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的问题
现实中存在学习不适应问题
“教育心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适应不良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国外研究显示,约有22%的学生具有中等的或严重的情绪缺陷”。13
网上大学凭借跨越时空的特质,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但是网络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与其他教学形式一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适应所有的人。北京蓝色调查公司于2000年2月首次开展的以“为什么选择网络教育”为主题的包括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的群体构成、就读动机、学习目的、疑点困惑等项目的市场调研结果也可说明这一问题。14
很少关于中适应性的实证
网络教育虽然在西方已有近10年的,但到为止,很少关于学生对网上学习体验的调查和从学生视角对网上学习进行评估的研究。虽然有些,如“尽管学生也指出这种远程课程强化了分离和被动学习的感觉;但学生也同时指出,最大的益处是一种控制学习环境的感觉,如什么时候观看、什么时候中断、一个特定时间段收看多少等都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15牭为数太少。
使人们增强适应快速变化的不稳定环境的灵敏性
人类资源开发的实践者们持此观点,认为:可依据学习效果,将学生引向采用适合特定学习环境的学习风格,从而创立快速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条件。
我认为,通过研究可较准确地了解目前网上学生的学习适应程度,并通过找到导致不适应的因素,给出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对策。
3.怎样研究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的问题
适应性属心术语,学习适应性属学习心理学术语。所以人们在研究学习适应性问题时较多采用心理学的研究。
用现成的心理学测试量表去研究
如研究中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人常采用AAT-学习适应性测试量表。该方法的缺欠是不适合成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测量。
用访谈加经验分析方法去研究
有研究者采用访谈加经验分析的做法,了解学生对下述4个方面的体验。(1)在远程课程中使用技术的体验;(2)对指导者的教学技能的评价;(3)学习资源的可获性;(4)对学习环境的感觉等。该研究所获得的最有意义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的被测学生(一组为100%,另一组为75%)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再次选用远程学习这种形式来学习。16牭这一研究的局限是,它只是针对利用交互电视和事先录制的录像带两种技术支持下的远程学生的学习体验的调查,并未涉及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
也有学者从远程教师对远程课程的评价来研究远程教育更适应于哪一类群的学生。经对40位教师、29位网站管理者、2个国际公共广播用户和1个学习中心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1)经优化设计和组织的远程课件,其有效性与传统面对面课程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样的并获得同样的满意度;(2)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便利性课程,使它们特别适合成年在职人员和要求更新、再训或再获认证的专业人士;(3)远程课程的有效性与个体学生的动机和个性特征有关,它更适合于成熟的、有内在学习动机和更自律(可自学或自我调整)的学习者;(4)远程课程不适合没有经验的学生或新生及不能自导、阅读能力差或没有先前的远程课程经历的学习者;(5)通过因特网交互多媒体技术传递的远程课程其最大优势就是课程以24小时/天,7天/周向学生全方位开放。17牳醚芯康娜焙妒牵海1)没有从学生的经历去了解远程课程的适应性;(2)远程课件是以Videotape手段为主,而不是以Internet为主;(3)调查对象多为西方老师,不包含任何亚洲或中国的老师或网络教育的辅助人员。
还有学者从学生的视角对影响远程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学生的独立性和学习环境是学生是否适应远程学习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数据来自对两所澳大利亚大学远程学生的调查)。其中独立性受来自环境(学生的状况和得到的社会支持)、动机(学生出于就业需要、个人内在需要、对学术追求、对经济的考虑)、时间(学生可用于学习的时间总量、可用来一次持续学习的时间、是否有地安排学习时间)、分离(地理距离造成的师生分离、缺少支持的感觉、学生自我选择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环境受来自物理环境(学生学习时可用的空间、学生所需要的独处的不受干扰的学习条件、学生所需要的学习设施、学生的经济限制)、学习准备(查阅学习指导手册、收集材料、制定学习时间表)、学习模式等因素的影响。18
另外,还有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研究学习适应性的。
用可测的稳定性来说明抽象的适应性的程度
艾什比认为:“一种行为方式是适应的,它就能使基本变量保持在生理学的限制之内。”19犓试图将抽象的适应性转化成可测的稳定性来说明适应性的程度。这一点对通过学生学业的稳定性作为测量其学习适应性的一个子项是有上的支持的。
通过学习风格来研究学习适应性
还有人从学习风格和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风格性向(thelearningstyleorientationofthelearningenvironmentonlearningoutcomes)间的互动效果来研究学习适应性问题。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学习风格匹配研究,得出当学生的学习风格与老师的不相匹配时则可帮助学习者开发适合环境要求的学习能力,并可通过培训增强学习适应性。20
生物进化与学习适应性
还有学者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研究学习适应性问题,提出根本的适应过程就是进化过程。而“进化的网络包含遗传的学习性向,可描述为(1)最初的条件引导学习在正确的方向上。(2)行为的趋势是加强意识到的不同环境间的差异,从而决定改变输入刺激物以促使适应变化的学习。(3)达到所希望的稳态的能力。”21犝庖还鄣愦永砺凵现С至松鲜龅拇涌刹獾奈榷ㄐ岳此得魇视π猿潭燃巴ü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风格性向来研究学习适应性的可行性。
组织管理与学习适应性
阿尔文·托夫勒从组织的角度研究适应性问题并指出:“为临时目的组建的组织将大大地增加。从永久性的形式变成临时性的形式,这一变化实际上是社会组织对社会高速变革的现实做出的广泛而根本性的适应。”他认为:分散的为各种需要服务的小组织,它们提供服务的前提不是为了造就一个静态的能从事生产的工人,而是为了使个人能够适应经常发生的变化。22
篇5
文化通过传播实现了发展和继承,从人类社会开始以后,文化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和改变,由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20世纪的电视传播,从文化传播的转变可以看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与它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更为确切的说,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从21世纪初期开始,互联网的普及对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运用而逐渐扩大了自己的传播范围,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相对于纸媒和广播媒介的单向性传播,网络传播是双向的,并且对于使用的人没有任何的限制,网络文化的交流有开放性的平台,增加社会民众对于文化信息的参与,所以网络文化传播很快的发展起来。正是因为网络文化的这些特点,所以建立先进的网络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2关于先进网络文化的性质思考
先进的网络文化首先要是健康的文化,传播的是正确的信息,引导社会大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其次应该是全民参与的文化,网络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公众的参与度,所以大众化是先进网络的又一个性质定位;最后网络文化应该是民族性的文化,是中国在信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创新的代表。
2.1健康的文化。网络信息由于使用的频繁和参与人数的众多,所以造成信息量的庞大,以及包含信息的复杂性,在信息网中经常会夹杂一些不好的信息,比如我们经常会说,这些都是网络的信息化。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就是以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带动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先进正确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2大众化的文化。网络使用的人数已经占社会上人数的很大比率,网络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娱乐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凭借电脑和互联网,足不出户都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及时浏览信息,方便快捷的查询资料,在网上可以自由、无限制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进行网上求职和购物,这些都是网络信息化带给人们的便利。所以先进的网络文化一定是全民参与的文化。
2.3民族性的文化。当今世界的发展已经是网络信息化全覆盖,不同于以往的冷战、合作,整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网络信息化实现的。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网络文化影响之下,如何在资本主义网络文化的侵蚀之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先进网络文化必须要保证的前提。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正确的方向,用科学、有益的内容充实网络的环境,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
3如何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3.1政府加强对于网络的有效管理。政府通过主动引导,将网络文化发展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引导,这样就能够避免某些“垃圾文化”通过网络信息对于民众心理的荼毒。政府的文化、部门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通过提高网络技术,借助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监控,增加网络使用的安全系数,防止网站里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流通,确保网络文化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的健康、正常与规范化发展。对于先进文化的管理只有政府采取相关的强制性措施才能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而且政府的管理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对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实现整体的肃清与有效管理,政府只要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已经网站规定,就能有效地实现对于网络文化的管理。
3.2增加网络上道德约束的宣传。网络上的道德比社会上的道德更难维护,因为网络文化带有一定的虚拟性,所以没有准确的方式去引导,但是往往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网络上的反映和体现,最重要的是网络信息化的环境是全民参与和全部信息公开化,所以在相对的网络道德宣传上,比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宣传与参与的优势。具体措施就是发动所有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全民的监管,利用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作用,这样能够减少网络上不道德现象的出现,提高广大网民的综合素质。
3.3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现代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于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经常会有泄露的危险性,所以在建立先进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同时在开发的软件中大力发展健康的软件,利用充满思想性、教育性的宣传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让先进的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有力手段。这是利用网络科技的手段来实现先进网络文化的技术基础,更是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交往中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
4结语
篇6
网络教学带来了教学模式上的重大突破。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甚至师生无须见面,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那是否意味着语文教学已经可以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走向全面网络教学呢?
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语文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是人文熏陶。它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这其中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是网络难以演绎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有了网络,便抛弃以前所有的教育手段、教学措施,千万不能在倒掉澡盆里脏水的同时,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一起倒掉。
如果我们细细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网络时代所谓新的教学模式,都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这个发展平台的。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到个性化、交互式等语文学习,乃至一些激进的理论家所认为的:“学校教育将会消失,教师的地位不复存在,因为互联网可以实现最大规模的远程教育,互联网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教师。”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无数次的实践的检验。在我们未能确定网络教育的“巨大价值”之前,匆忙之间去否定业已成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明智,更不现实!君不见:网络多了,大师却少了。热闹多了,读书却少了。真不知苏轼是怎么学成的!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真正能吸引学生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多媒体课件如何漂亮,如何让他们上网,而是教师对文章鞭辟入里地分析,高屋建瓴的讲解,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关公战秦琼的奥妙。因此我们在教育手段、教学措施的“推陈出新”上,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应该少一点盲目,多一点理智。
二、语文网络教学中如何避免不良内容的影响?
互联网以其无所不容的气度包含了所有你能想到的信息,可以说,在互联网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互联网上没有的。当然,这一方面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与发挥,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但同时,信息的丰富对教学来说又不是好事。巨量的信息旁逸斜出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养成浮躁的心态。而且大量不健康信息的存在不仅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的影响来源于网络用语。据一晚报刊载,一位语文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7456,TMD!大虾、菜鸟一块儿到偶的烘焙鸡上乱灌水,这些水桶真是BT!哥们儿用不着PMP,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看到这样的话你会有什么感想?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是什么话?他想说什么?这就是网络用语,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它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所使用着,并大有广泛普及之势头。它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表达形成冲击,对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的养成造成极大的影响。
可以说这两点是在语文网络教学尤为突出的方面,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真正地实施语文网络教学。
我认为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哪些语言表达方式才是自己应该掌握的。另外可以辅助一些技术手段,如可以利网站下载工具WEBZIP将网站下载到校园网上,利用Dreamweaver或FrontPage删除网站上可能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的材料,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关闭校园网的对外出口,不让学生有浏览与课堂教学无关内容的机会。
三、语文网络教学中网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目前,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网络教学将流行于教坛。不管你眼下承不承认,接不接受;再过一段时间(二三年甚至更短),你就要不得不承认.不得不接受。这是社会所需,也是形势所趋。于是,很多地方都大手笔投入到网络教学中,不管是否具备外在条件,也不问是否承在内在可能性;反正“命令满天飞”:“你要计算机过关”“你要xx年过x级”;更有甚者,直接把网络教学的能力作为评优的重要条件,或干脆写进相关“标准”,简直到了“网络教学才是教学”“无网络就无教学”的地步,象是要把网络教学推上神坛——可我要泼冷水:千万别把网络教学推上神坛!先借用人教社周正逵先生的一个意思,周先生在谈课程改革时说:“心要热,头要冷。”我想大意是指:我们要有热情参与课程改革,但不可狂热;而要客观.冷静地看待。对课程改革如此,对网络教学不应如此吗?
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语文网络教学是语文教学而不是网络教学。因此我们在设计网络教学课时首先要问一下自己:这节课还是语文课吗?如果这节课不用网络,一样能达到我的预期效果,为什么还要用网络呢?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中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
我认为好的语文课是一桌丰美的大餐,不光要好看,更要能填饱肚子。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教学只是辅助手段,网络只是辅助语文教学的工
具,它和粉笔、黑板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所以我们要合理的使用网络教学,注重实效,联系学生的实际。
四、语文网络教学如何解决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句、章的学习,更要通过内容、思想、人物形象、社会意义等,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小到文明习惯举止,遵守社会公德,大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最终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文明的行为与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重任之一。
这种教育应当是面对面的,不一定要长篇大论,有时三言两语,有时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能使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建立彼此的信任与关爱,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尽管这种教育方法看起来有点象灌输,但就思想教育而言,“给学生进行必要的‘灌输’还是必要的”。而一旦将语文教学放到网络中去,德育教育无疑将会显得“无能为力”:首先,失去了德育教育所必须的合适的课文,有些网络文学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封建思想和错误意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次,没有老师的点拨与指导,学生一时又缺乏甄别能力,无疑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起作用。而网络中,聊天室的混乱,的泛滥,以及大量的信息垃圾却时时刻刻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报载“成都××中学高2003届1班同学在网站校园录留言簿上相互攻讦的主要内容竟是一些‘黄色攻略’、荤段子、性描写……其言词龌龊不堪、令人瞠目结舌”。甚至有些学生长期沉溺于五光十色的数字化在线空间,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环境的角色转换,最终造成人格障碍和认知惰怠。这样的事情虽不代表全部,但有一起就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了!
篇7
一、网络对德育工作的冲击及负面影响11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在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不同主体经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大,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首先,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他们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其次,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自行选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21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信息,从而严重影响着德育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造成大学生身边的信息空间发生“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难度加大。31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网络信息以其广泛性、多样性、多媒体化等特点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而对学校德育活动的参与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度下降。这样,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德育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使得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大为降低。41信息质量难以把关,德育环境受到污染。
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由于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单一,德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管理手段来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努力去掉那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各种不良信息,同时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担当信息源的角色。因此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流动过程都有较好的可控性,使得信息比较“纯净”。计算机的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计算机网络形成的环境中,对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对信息的过滤非常困难,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传播而形成复杂的信息环境,信息质量大幅度下降,德育空间被污染。51对网络的过分痴迷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养成。网络丰富的信息和各种新鲜刺激的娱乐手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网络上。一方面,长期的网上漫游缩短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时间,影响了正常的交友活动,人具有社会性,社会活动的减少会给其道德养成造成阻碍,另一方面,由于网上的人和物都是虚拟的,摆脱了真实的环境,人的行为缺乏了角色的约束而趋于放任,极端者利用网络高智商、高技术、难以侦破等特点进行违法甚至是犯罪活动。这些情况虽然不具有普遍性,却影响了某些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措施网络虽然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而应当采用疏导的方法。我们德育工作者应当占领网络这块阵地,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大胆创新,以网络为工具开展德育教学,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11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
(1)借助国内已有的知名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一些网络公司及其网站已经跻身于世界知名网站的行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借助知名网站,就是利用其知名效应,使访问者引起兴趣。特别是可以获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络和网站的“路由”。目前,我国可借助的知名网站主要有中华网、搜狐网、炎黄在线网等,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网。
(2)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帮助一些德育工作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页,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与热心网友进行沟通、对话、辩论、答疑、咨询活动。由个人建立的网页有时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更灵活,更容易使人感到有平等性而被接受。(3)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德育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21采取新的德育方法(1)采取“网上”聊天的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式的“渗透”教育才能有效。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上聊天这种形式开展教育,通过“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讲道理。(2)采取“网上”辩论的方法。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实践表明,人们总有各种成熟或不成熟,准确或不准确的观点,并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愿意别人能倾听自己的观点,注意自己的存在。
但是,生活中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场所很少,因此许多人存在这方面的心理压抑感。信息网络出现以后,开辟了“我来说两句”的场所,给人以不限时间、场合、顺序、范围、对象的说话机会。辩论的方法从表面看是一对一,实际上许多“观辩”者也是受教育者或是受影响者,不排除有时“观辩”者的思想观念转变更快更彻底。(3)采取“网上”咨询的方法。在网上开展信息咨询,如学生工作信息咨询,包括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奖励、处罚的政策规定,校内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内热门话题,遵章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再如网上心理咨询,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打开心扉,心中的压抑感得到释放。还可以在网上开设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一方面可以使用人单位能够更全面、更方便地了解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择业意向;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信息公布的新渠道,提高了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可在网上开设就业“指导”、“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答”、“择业技巧与方法”等栏目,使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摆正自己择业的坐标,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31
增加德育内容(1)网络道德教育。由于今后的年轻人学习、工作、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因此,网络使道德教育比过去更显得重要。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规定: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方面的道德教育。校方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向学生解释攻击计算机网络和发送伪造的电子邮件等行为是错误的。经过短期培训后,学生还必须参加一次以守则为内容的网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在我国,部分高校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开始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了“网络道德与文明”的内容,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规范、网络礼仪、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健康等方面的教育。(2)网络法规教育。网络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青少年好奇心强,富于挑战,在掌握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后,便将网络当做他们施展技能的天地,并依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必须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法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法规方面的各项规定。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制订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法规。近几年更是加快了网络立法的进程,仅2000年一年就颁布了七部网络法规。作为教师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动态,把最新的网络法规、管理规定等及时向学生传达。
同时还要看到网络时空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律法规和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如:《宪法》第四十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国家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因工作需要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网络中使用的电子邮件从本质上讲只是为了便利人们的交往提供的一种先进技术手段,电子邮件的内容与账号同样受法律保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法律课教学时要注意这方面的灌输和引导。(3)网络安全与健康教育。告诉学生在网上可能遇到的有害情况,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的密码,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不要回复任何粗俗、暧昧或肮脏的电子邮件;不要跟陌生人约会见面,如有必要须有朋友同行并且约会地点选在公共场所等等。针对一些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网络综合征的出现,还应开展网络健康教育,使他们明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使用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网络也是这样,使用网络并不是要在网上消磨时间,而恰恰是为了节省时间并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4)学德教育。
在网上信息非常简单、快捷,而且不用通过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社会信息过滤系统,因此对学生进行学德教育,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有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由于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比较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如网上资源搜索、下载、搜索引擎等方式,使得抄袭他人作品成为更简单的事,甚至美国波士顿大学还发现有八家网络公司在网上出售论文,即所谓的“论文工厂”,为大学生抄袭论文提供便利,因此网络环境下学德教育不能忽视。41改进德育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正确思想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德的状况的要求与考评的管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可否认,目前德育评价相对于学校的智育和体育的评价还依然是一个比较差、比较弱的环节。比如在评价内容上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受教育者,当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时,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否定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状态,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受教育者,这导致对德育对象估计失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失调、对立,严重影响了德育实践的效果。再如,在评价方法上也不甚科学,如我们经常采取的评语法,即用简明的评语来表述评价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只注意定性描述而不注重定量分析,因而不够精确,对评价对象不能逐一排出先后次序,有时难以做具体的比较分析。做评语时,也容易掺杂个人偏见或主观因素。网络环境下,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在校表现,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1)把网上道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纪的受教育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超级秘书网
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所以,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应包括网上道德水平的评价指标,如学生上网后遵守网络道德的情况,被网管处理的情况,被网友谴责的情况的记录和反映。同时,还应实施对学生自身定期上网的道德状况的评估,如破坏校园网的情况,“黑客”行为的有无,恶意造谣、诽谤同学的问题,对教师的不良人身攻击或评价等。(2)评价方法的创新。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每个学生将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学习主页中还包括每个学生的学期论文,包括个人与小组对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功个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全部资料与信息,并综合成每一届学生集体创建的课程资源库。这种全新的学习评价与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示出每一个学习者的才华与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本届同学之间直至不同届互不相识的学习者之间跨时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评价的新模式。
篇8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信息化程度整体不高,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程度较低,高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都存在严重问题,资源通常限制在高校内部,形成信息孤岛现象,由于共享问题无法解决也基本没有体现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
1.1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不均衡
由于高等教育的严重不均衡,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都存在着重复建设和分布不均,一些公共性质的资源,每个学校都在建设,且参差不齐。另外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不均衡导致一些高校资源浪费严重,而另一些高校无资源可用。大部分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些科研项目和实训课程由于没有实验环境无法开设。
1.2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无统一标准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独立建设各自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各个学校独享,每个学校、每个教学团队、甚至每个教师均有自己的标准,资源没有通用性。精品课程和实训平台建设的不同,特别是大量的公共课资源,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等课程重复建设率最高,但标准不统一。
1.3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利用率低、成本高
高校教育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大量的教育资源闲置率高,通常达到50%以上。特别一些IT实训室资源更新速度快,长期闲置易损坏,且维修和升级成本非常高。建设的教育资源大多只是为了申报项目,一些实训室甚至为了竞赛和检查而建,造成资源巨大浪费。
1.4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单一,共享层次较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许多高校己经拥有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但从总体上讲平台建设还处于探索与实践的起步阶段,其中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质量不高,多是一些视频教程,交互性差,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也都比较单一,许多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跨学校的学习需求,共享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作用。
2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可以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云计算的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等。云发展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IBM云、微软云、腾讯云、阿里云和红帽云等企业的云平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始提供不同层面的云计算服务,云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云改变了个人桌面系统为中心的模式,而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终端变得简单,云封装了所有的内容,在解决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弥补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孤岛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必将导致当前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3基于云环境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解决方案
在信息化浪潮中,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思考、应对第三次浪潮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云计算在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网络课程、素材库、案例、文献资料等。以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顶向下进行设计规划,分类筛选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云存储,并以云的方式提供服务。
3.l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设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保证云教育资源平台的兼容性,必须遵循相关的标准,以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设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同的资源可以以某些高校为主,其他高校辅助的形式,整合之前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最后在云资源教育平台进行统一,减少在各个高校的资金投入,集中建设云资源平台,在同城、同省、同区域实现同云。
3.2建立统一建设标准,分类开发教育资源
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组织专家制定相应的标准,在统一的标准下,组织高校教师在统一的部署下共同设计开发。对于教学类资源,应优先整合通用的教育资源,比如基础类课程的课件、试卷、素材、教学视频等资源,改变像精品课程类的开发方式,全员参与;对于软件类非实体的资源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采购,统一管理,比如软件采购、文献数据库等资源;对于不易直接整合的硬件等一些实体资源,比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类的比赛,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均涉及到大量的硬件设备,每组设备价格不菲,每年中标的硬件厂商也不相同,且设备种类也不相同,各个高校重复建设现象尤为严重,且利用率极低,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利用虚拟化等技术纳入云教育资源建设平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各个高校按需获取服务。所有的类型的教育资源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一部署,委托部分高校建设,最终把所有的资源纳入到教育教学平台。
3.3分层设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
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采用模块化、分层进行设计,分为资源层、管理层和应用层。资源层主要采用集群技术和存储技术,实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数据、网络设备等海量数据的存储,由于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各类资源应合理分类并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管理层位于资源层和应用层中间,是教育教学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对资源层进行封装,由于服务器运行各种应用、数量众多且地点分布不同,采用虚拟化技术向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接口;应用层直接面向高校的云用户,由资源共享平台和用户终端,主要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接口和资源管理接口,应用服务接口主要为不同的用户终端提供接入服务,用户终端可以是PC、手机等各种可接入平台的设备,资源管理接口为资源的管理、添加、删除及对平台的管理,应用层还提供安全管理和计费,用户身份鉴别功能。
3.4建立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篇9
[关键词]MATLAB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数据归一化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30多年里,世界黄金价格出现了令人瞠目的剧烈变动。20世纪70年代初,每盎司黄金价格仅为30多美元。80年代初,黄金暴涨到每盎司近700美元。本世纪初,黄金价格处于每盎司270美元左右,此后逐年攀升,到2006年5月12日达到了26年高点,每盎司730美元,此后又暴跌,仅一个月时间内就下跌了约160美元,跌幅高达21.9%。最近两年,黄金价格一度冲高到每盎司900多美元。黄金价格起伏如此之大,本文根据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因素,通过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来预测长期黄金价格。
二、影响因素
刘曙光和胡再勇证实将观察期延长为1972年~2006年时,则影响黄金价格的主要因素扩展至包含道琼斯指数、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美元名义有效汇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世界黄金储备5个因素。本文利用此观点,根据1972年~2006年各因素的值来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三、模型构建
1.模型选择:BP网络具有理论上能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将输入模式映射到输出模式,只需用已知的模式训练网络,通过学习,网络就有了这种映射能力。2.样本数据归一化:在训练前,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把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的取值范围都归一到[0,1]。
3.BP网络设计:采用单隐层的BP网络进行预测,由于输入样本为5维的输入向量,因此输入层一共有5个神经元,中间层取20个神经元,输出层一个神经元(即黄金价格),网络为5*20*1的结构。中间层的传递函数为S型正切函数,输出层为S型对数函数。中间层的神经元个数很难确定,测试时分别对12,15,20个数进行测试,寻找误差最小的。
4.网络训练:训练次数epochs5000,训练目标goal0.001
对30个样本数据进行训练,经过1818次的训练,目标误差达到要求,如图2所示:神经元个数为20个时误差最小,此时网络的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预测精度80%以上,效果满意。
四、结论
在对1976年~2006年的影响国际黄金价格的五种因素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用MATLAB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国际黄金的长期价格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只是对道琼斯工业指数等影响因素诸如分析,来预测长期的国际金价。还有其他因素,如国际油价,局部政治因素等,如果考虑进去,预测精度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通过长期的运用,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我们应用的设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是设备的质量不过关,在实际的应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了使用小效率下降,以及设备的寿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除此之外就是网络的安全问题,我们今天的工作离不开网络,网络是通过远程将很多的方面连接到一起,这些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在很多的地方已经出现了网络安全的隐患问题,对于工作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所以这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发生。未来的发展就是朝着网络的方向前进,所以这些不好的方面我们必须要进行很好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2员工的继续培训
时代不断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来不断的完善各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进行的各项的工作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员的参与,人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也知道今天的发展非常的快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如此,我们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人们想要快速的进行工作,就得不断的进行学习。企业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大家的专业水平。要充分的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使得大家更好的投入到培训当中来,建立严明的奖惩体制,这样能够鼓励员工进行学习,经常的组织各类的竞赛活动,使得大家更好的进行学习。
3结束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