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配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3:3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支配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支配论文

篇1

论文内容摘要:省际间和区域间的效率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各省财政支出效率的变化状况。实证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的支出效率进步较小,并且主要贡献源自技术进步。

Malmquist(1953)提出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在动态条件下,继续在非参数框架内开展进一步研究。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它们分别反映了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产出水平的提升或下降程度;生产规模是处于哪个阶段,即收益递增、递减还是不变阶段;前沿面所代表的技术在两个时期之间的进步或者退步。

目前,将DEA技术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从动态角度分析财政支出效率跨期变化情况的成果尚属空白。本文对此进行尝试性研究,以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财政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实现财政资金的效能。

研究方法

Malmquist指数最早由曼奎斯特(Malmquist,1953)作为一种消费指数提出,它是距离函数的比值(Cavesetal.,1982),利用DEA效率测度可以很容易地表达生产率进步的Malmquist指数。

对具有跨期行为的DMU来说,t+1期的产出和投入与t期不同,至少有三个情况使得t+1期的产出改变:投入改变、技术改变、效率改变。假定规模收益不变(CRS)条件下,有单投入单产出生产函数y=f(k),那么产出增加的源泉分解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技术改变意味着生产前沿面的改变,因而它代表着生产前沿面由CRS(t)向CRS(t+1)运动,如B点移至C点,D点移至E点;效率提高指在原有技术前提下,采取最优的生产实践,降低技术无效率和配置无效率情况,它意味着技术向生产前沿面的垂直运动,比如,生产由A点向B点运动;投入改变意味着生产沿着生产前沿面运动,比如,投入增加意味着生产由B点向D点,或C点向E点运动。

假设,同一个DMU在两个时期进行生产,第期的投入产出组合为(kt,y(kt))用P点表示,在t+1期的投入产出组合(kt+1,y(kt+1))用Q点表示。

CRS(t)与CRS(t+1)分别表示第t期和第t+1期的规模收益不变生产技术,即生产前沿面。通过CCR模型即可求得第t期和第t+1期的效率水平,分别记为θt和θt+1,那么第t期和第t+1期的潜在产出分别为yt(kt)=yt/θt和yt+1(kt+1)=yt+1/θt+1。于是有:

(1)

右边同时乘除yt(kt+1),经变换有:

(2)

yt(kt+1)的含义是,利用第t期的生产技术,在投入为kt+1情况下的潜在平均产出。上式中,产出yt+1/yt的变动可分为三部分:θt+1/θt表示效率提高;yt+1(kt+1)/yt(kt)表示生产前沿面的变化,即技术进步;表示投入改变对产出的影响。

在(2)式中,技术进步的公式是以第t+1期为基期衡量的,而投入变化是在第t期衡量的。类似地,如果以第t期为基期衡量技术进步,而在第t+1期衡量投入变动,则可以得出一种新的产出增长分解方式。在(1)式右边同时乘除yt+1(kt),于是有:

(3)

为避免基准的混淆,可取上述两值的几何平均数解决矛盾,即

(4)

描述了两个时期内效率值的相对变化,也就是所谓的“追赶指数”。表示“前沿面生产率指数”,测度了两个前沿面的相对距离。由于一个前沿面就代表一种生产技术,因此,描述的是两个时期内技术进步情况。最后的表示投入规模变化对产出的影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测度效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就是e•t这一部分。如果估计值大于(小于)1,则表示生产率发生进步(恶化)。

实证结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覆盖30个省级地方政府(除外)。本文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与刘振亚等人(2009)相同,数据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中国检察年鉴》(2002~2008)、《中国财政年鉴》(2001~2008)以及各省统计年鉴(2001~2008)。由于最新数据只能从相关年鉴2009版获取,即某些变量值最多更新至2008年。本文写作时,《中国财政年鉴(2009)》尚未出版,所以无法获取2008年度个省预算外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卫生产出统计指标中,婴儿死亡率与人口预期寿命这两项指标都只有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才公布,因此,本文只能选用2000年公布的新迈数据。

在测度了各省在两个时期的相对支出效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得到在规模收益不变(CRS)条件下,各省的投入导向型Malmquist指数及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看,各省的Malmquist指数平均仅增长了5.6%,说明财政支出效率总体进步较低。效率增长主要归功于技术水平的变化,技术进步几乎是前一时期的3倍,说明“十一五”时期表现最好的宁夏比“十五”时期表现最好的安徽更优。考察期内技术效率发生了严重退步,效率值仅为原来的38.9%。技术进步率的恶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规模效率下降了3%,而纯技术效率的退步程度为59.9%,对技术效率下降起主要作用。

上述分析表明,财政支出效率的规模效率变化不大,而纯技术效率大大退步,进而影响了整个财政支出效率水平的提高。纯技术效率只与政府本身有关,因此,政府应当切实提高决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效率。

从横向的区域角度来看,这个阶段Malmquist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和西部都有一定的效率进步,平均增长分别为121.02%和43.35%,而中部的平均增长为-12.86%,产生了效率恶化。从经济地理上呈现“两边高,中间低,中部塌陷”的态势。技术效率均有退步,从东至西依次下降了47.2%、67.91%和18.61%,而这三个地区的规模效率变化差异不大,分别为0.69%、-7.59%、1.6%。

因此,技术效率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的退步,纯技术效率变化的显著差异造成技术进步率存在着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和西部省份的纯技术效率恶化情况稍好于中部地区。

参考文献:

篇2

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仍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中。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

关键词:

财政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后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与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相对应,财政学作为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财政学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学科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共检索到论文2420篇(截止到2015年9月)。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最早出现于1996年,此后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35%,如图1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张安富于2012年发表的“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一文。文中提出“应强化研究型教学的意识,转变教学范式,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1]。从检索结果看,研究型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学、数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物理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等学科,如图2所示。例如,于歆杰等在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中进行研究型教学,认为研究型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2]。

范钦珊等提出在基础力学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需做到“教学内容重在学术深度、教学过程重在启发与互动、课外学习重在研究、考试考核方法重在刺激思维鼓励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重在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重在自主设计”。李桂娥借鉴剑桥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经验,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2]。范钦珊等指出清华大学自2001年就开始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3],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侃等运用课堂观察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本科课堂上实际体现的研究型教学主要表现为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氛围、鼓励批判和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激发探求欲、结合当下应用实际、介绍研究过程和成果等五个维度。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尽管目前本科财政学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仍以教师为主,偏重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如果片面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那么多媒体教学不过是从黑板作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方式依旧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财政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例如任传普、郑洁[4-5]。然而,受限于本科生财政学课程案例教材的缺乏,案例教学效果目前仍难以保证。

第二,教学内容滞后。在当前的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体系,过分强调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缺乏对财政学研究前沿进展的跟踪,缺乏对当前公共财政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释,使得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解浮在表面,不清楚政府为什么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不理解政府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和社会进行调控,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透过现象探索财政本质,达不到揭示支配这些财政现象的规律的教学目的[6]。

3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运用的情况以及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中,有助于弥补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第一,以研究型教学带动研究型学习为理念,以推进课程论文写作和PPT演示为手段,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在“导论”教学过程中增加中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数据搜集方法等内容的讲授,并在该章内容结束后列出若干课程论文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行选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搜集数据、分析问题,并在课程结束后提交课程论文。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组建“财政学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担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吸引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型学习。围绕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财政问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开展科研训练,通过“干中学”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以“收入分配的衡量”为例,按照自然班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围绕“在校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将调研结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演示,演示结束后留出一定时间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如图3。

第二,以研究型考核方式检验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研究型考核方式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需要研究型考核方式来进行检验。课题组将通过课程论文质量、课堂PPT演示效果、期末考试成绩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死记硬背,鼓励自由探索、提倡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财政问题。课程论文质量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学习态度、任务量、创新性、内容质量和撰写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堂PPT演示效果采用德尔菲法,教师评价(权重60%)、学生自评(权重20%)与同学互评(权重2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将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将客观题比例控制在20%以内。课堂PPT演示效果的教师评价以PPT演示前的准备情况、PPT演示情况、PPT演示结束后的互动交流情况三方面的考核相结合,合理分配各项权重。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均采用课题组设计的量规表进行评价。量规表的设计侧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四大项,每项再设计2~5个二级指标,如图4。

总之,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包括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和PPT展示,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以及口头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2]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90-92.

[3]范钦珊,殷雅俊,陈建平,等.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创新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5):23-25.

[4]任传普.案例教学在《财政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177.

[5]郑洁.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优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9):53-55.

篇3

关键词:居民消费;通胀预期;可支配收入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61(2011)04-0106-03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十一五初期,我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实施了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之后,转入稳健的财政政策阶段。但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我国,使经济出现下滑,为稳定经济增长,中央政府相机抉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各主要经济体为摆脱经济危机,纷纷采取注入流动性的办法来恢复经济以及缓解债务危机。因此我国整个十一五期间都面临控制通胀的艰巨任务。而2011年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美国坚持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恢复形势不够明朗、中东地区局势不稳,这些带来的国际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都将推动物价总水平进一步上涨。因此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预期作用于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而成为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研究预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现实政策意义。

一般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它使人们在一段时期内对其支出行为作出调整。Hende on和Quandt(1971)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居民消费和储蓄的权衡取舍关系。认为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加会使人们的近期消费增加,这是由于通胀预期一般会降低人们的真实利率预期,所以人们在储蓄与消费之间就会选择消费。同时DeLong和Summers(1986)也基于凯恩斯主义模型得出了同样结论,对于价格上涨的预期可以通过真实利率和对财富的再分配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而另一份基于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报告和Juster Thomas、PaulWachtel(1972b)的研究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较高且不确定的通胀预期会增加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人们降低他们的真实收入预期,所以使其当期支出减少。Thomas Juster和Paul Waehtei(1972b)运用人户调查数据,针对通胀预期对消费者支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通胀预期确实会影响人们消费的跨期分配,进一步地,较高的通胀预期,会导致非耐用品和劳务消费支出的增加以及耐用品消费支出的减少。Susan Butch和Dine Wemeke(1975)也持同样观点,即较高的通胀预期会导致较高的个人储蓄以及耐用品支出的减少。目前研究我国通胀预期与居民消费行为的论文并不多,与此相关的有李成、马文涛、王彬(2009)对1995-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认为通胀预期偏差冲击、能够解释20%左右的消费波动。

二、模型和数据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城镇和农村无论是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市场发达程度、信息获取能力和传递速度有较大差异,所以本论文将建立模型对城镇和农村消费行为分别进行分析。

其中城镇(或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反映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消费的基础。真实利率是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之一,早期研究也证明了在通胀预期提高的时候,人们会在消费与储蓄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所以同时加入真实利率变量。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和未来收入预期指数则是反映未来通胀预期和居民经济信心的指标。

模型选取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的季度数据,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城镇(或农村)居民季度人均消费性支出,为观察通胀预期等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运用CPI平减的方法对被解释变量进行了剔除价格因素。其中,由于公布的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以上年同月为基数的统计结果,为观察整个十一五期间的价格变动趋势,对2007-2010年各月CPI均以2005年同月为基数进行处理。CPI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再用月度数据获得调整后CPI的季度内几何平均值,作为当季度CPI。城镇(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居民生活数据库中的全国季度统计数据。

解释变量选取与消费行为相关的真实利率、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可支配收入和通货膨胀预期。其中,真实利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根据每个季度内变化的利率进行平均,求得该季度内平均名义利率,季度内未出现利率变动的,则直接用央行公布的名义利率作为当季名义利率。再减去调整后的季度内通货膨胀率得到实际利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直接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居民生活数据库统计数据,农村居民可支配数据则采用该数据库统计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减“税费支出”计算得出。两个指标均进行了CPI平减,以考察真实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是消费支出的先行变量,选取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胀预期所反映的通胀水平与消费支出之间的相互影响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收入预期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未来收入预期指数。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和未来收入预期指数在2009年第三季度发生统计表示方法变化,按照新算法对之前的指数进行换算,得到新的表示方法下的统一数据。

三、回归及假设检验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回归结果:通过第一次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真实利率项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所以考虑利率项数据变动幅度较小,并且我国居民的理财习惯,比较偏好储蓄,因此舍弃真实利率变量,重新回归,结果如下: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回归结果中,拟合优度R2=0.952220,可见变量较好地解释了城市居民真实消费支出,三个自变量系数在l%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方差膨胀因子XIF,远远低于10,所以可以判定解释变量之间无多重共线性。D.W统计量在该自由度和待估参数个数下可确认无自相关问题。可以最终得出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回归方程为:

城镇人均消费支出=2077.769+0.49856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867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35.36344未来收入预期收数

该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季度人均真实消费受当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元钱,人均消费将增加约0.5元;而当季度居民对未来通胀预期增长1%,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约11.78元;而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每降低1%,则会增加当

季度消费约35.36元。

同样对农村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显示,真实利率对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也不显著,所以同样去掉真实利率变量,由于未来通胀预期指数是我们主要关注的变量,所以予以保留,并考虑到农村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传递速度与城镇的差别,以及农村居民消费选择较城市更加保守,所以采用滞后一期的未来通胀预期指数来替换当期未来预期通胀指数,即改为观察农村上一期对本期通胀预期对本期消费的影响。

再次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农村消费者行为的回归结果中,可表明变量解释了多数农村居民真实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和未来预期指数自变量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显著,滞后一期未来通胀预期指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方差膨胀因子VIF,远低于10,所以可以判定解释变量之间无多重共线性。D.W统计量在该自由度和待估参数个数下可拒绝自相关假设。所以认定无明显自相关问题。

可以最终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回归方程为: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2199.641+0.461609农村人均可支出收入+13.77352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49.54699未来收入预期指数(滞后一期)

该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季度人均真实消费受当季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一期的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其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元钱,人均消费将增加约0.46元;而当季度居民对未来通胀预期增长1%,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约13.77元;而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每降低1%,则会增加当季度消费约49.54元。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分析可知,在我国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收入预期对消费者的支出行为有较明显影响。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提高和未来收入预期的走低会导致居民增加消费,并且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大于通胀预期。其次,城镇居民当期消费受当期未来通胀预期影响显著,而农村则可能因为消费决定较为谨慎和保守,而呈现居民当期未来通胀预期对下一期消费影响较为显著的结果。未来收入预期则对城乡居民当期消费的影响都比较显著。而且对比城乡居民消费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根据预期进行调整的幅度更大,即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更易受到预期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规模较大,因此,总体上,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上涨和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走低会导致居民消费总需求的上升,进而对物价总水平形成拉动力量,加速通货膨胀。因此在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

管理通胀预期并不是要使通胀预期减小,而是使之趋于合理,从而防止个人经济行为的剧烈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在我国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和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注意:

1 完善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金等的指数化制度。定期根据物价波动调整构成居民收入的各项,使得居民收入与物价上涨联动,以及保持真实收入长期平稳,从而降低收入预期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减少其对物价总水平的顺周期作用。

2 形成政策联动体系,同时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市场主体的活动是分散的,苛求公众时刻保持镇静和理性又是不现实的。要管理通胀预期,就要使政府政策达到内在的一致性,让公众了解政府政策不存在冲突和相互抵消,使公众的预期不至于因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失于合理。同时,政府定期公布政策目标、实施进程等信息,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形势判断依据。政策效果也应及时公布,并说明政策效果与目标的差异形成的原因,不断提高政府政策的可信度。

3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安全感”。从回归结果看,农民的消费行为受预期的影响较城市大,这反映了农民生活中更缺乏“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在通货膨胀中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能力。从而降低农民受通胀预期和收入预期影响而增加的支出。

4 加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调节通货膨胀预期。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分析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内,从而形成前瞻性的货币政策,以这样的货币政策对居民的通胀预期进行导向,降低通胀预期与物价上涨的同步性,减小预期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

篇4

论文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一、研究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重庆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其文化产业在过去五年以年均28%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6.46亿元,占全市GDP的2.87%。从重庆文化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发行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以数字传媒、动漫、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

现阶段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等,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少。由于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数据不甚完整,口径亦不统一,缺乏使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需要的大样本数据。比较而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通过对“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鉴于文化产业客观条件的制约及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本文将文化产业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灰映射关系,从而得出影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因素的相关顺序,以此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无经典理论加以诠释,但中观层次的产业是宏观经济的组成元素,可依循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以哈罗德、多马、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作用;以卢卡斯、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则认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结合产业兴衰转化规律,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政府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资助、扶持和保护的各项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此外,任何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空间大小及其市场需求前景,对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劳动生产力、资金、技术、财政拨款、消费需求、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几个方面为数据指标分析其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指标选取及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进行灰色管理链分析,首先要选准系统行为特征的映射量,本文将重庆文化产业增长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随后进一步明确影响系统行为的有效因素,即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及比较序列,设系统行为序列:

X={x(1),x(2),…,x(n)}

X={x(1),x(2),…,x(n)}

………………………

X={x(1),x(2),…,x(n)}

………………………

X={x(1),x(2),…,x(n)},i=1,2,.....,m

基于文化产业相关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量化的原则,采集2005年至2008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及重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中选取数据,(重庆统计局2009年文化产业数据仍在整理中,本文的研究数据最新截止到2008年。)选取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系统特征数列X,人均生产总值X;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定为X及X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X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X;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X;科技经费支出X;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X;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X见表1。

表12005~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数据

年 份

指 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X

39.80

52.41

66.66

88.57

114.16

146.46

人均生产总值(元)X

8075

9608

10978

12437

14622

1757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

8093.67

9220.96

10243.99

13715.3

12590.78

14367.5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元)X

1025.99

1200.52

1391.11

1449.49

1237.35

1498.9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元)X

180.28

198.65

249.71

189.73

195.97

211.83

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X

4.21%

4.53%

6.27%

5.63%

6.11%

7.11%

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比重X

1.93%

1.98%

2.03%

1.97%

2.57%

3.25%

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占重庆GDP比重X

1.91%

1.87%

1.98%

2.56%

2.95%

3.01%

8个影响因素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生产力提高、文化需求拉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根本动力

从表3可知,重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影响最大,分别位居一、二名。这两者是文化消费需求的根基,而文化消费构成了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源泉,并调节着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和供给,促使文化产业结构随着人们需求层次高级化而高级化。产业经济学中指出,生产力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是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也是根本源泉。重庆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在经历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之后,正在从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

文化消费能力在现实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文化消费总量不足。2007年,上海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653.67元,北京2007年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383.96元,相比之下浙江为2158.32元,而重庆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12590.78元,相比之下可见其差距。其次是文化消费能力地区差异显著。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对重庆文化产业影响排位居第五位,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更是排位第五。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带来的“消费断档”,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市场本身寻求内生性增长源泉加以解决。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文化投资方向、扩大文化投资规模

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该产业的规模和素质,由表三可以看出: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对重庆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位居第三位。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一定成果之后,需要继续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扩大文化产业投融资力度,尽管文化领域的投资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但仍应给予其投资空间,这需要政府出台明确的产业发展与投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资、外资等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商贸、房地产、金融等外部行业以多种形式对文化产业进行资本渗透与融合,在发挥资本运营作用的同时,引入国外文化服务业先进理念、文化管理先进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

目前来看,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投资扶持,2010年,在中国国际文博会上,重庆9个政府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额近80亿元。重庆市政府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后期奖励等方式,成为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开拓新的投资主体,2007年,浙江宋城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实现贸易成交137.38亿元,协议利用外资10.17亿美元,引进内资108.34亿元,重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借鉴各省市投融资成功的运行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

(三)从依靠政府政策、投资推动转变为依靠市场内生动力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在重庆的逐步深入,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关键命题将会逐渐转向市场宏观环境。如何给改制后的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给予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以国民待遇,通过市场管理文化,将政策性的安排转化为制度性的建设等等,政府应从文化企业改革中转变职能,全力培育规范的文化市场环境。

重庆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的比重对文化产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据重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显示,2009年重庆市文化与传媒支出19亿元,2008年重庆市对广播电视的财政补贴达到20377万元,对艺术表演团体补贴总计达7187万元,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在扩大文化产业供给的前提下也要兼顾需求,兼顾文化产业发展自身规律,重要的问题不是财政是否具备能力,而是能否创新支持产业的体制机制,使得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重庆市政府在对文化产业进行财政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要对支持方式进行合理设计,要避免文化企业把政府作为“客户”,开展不良博弈,降低财政资金的效用。

(四)财政资金应重点扶持高端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2008年,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体育传媒财政经费投入为151279万元,同比增长26.94%,财政拨款的方向和力度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的根基与灵魂,文化产业同样会面对产业的整体换代升级,因此重庆财政扶持政策应着重偏向于高端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方面,增强深度开发能力、价值增值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处在全国网络游戏产业和休闲游戏的领先位置的深圳,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着重放在高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依托IT等高新产业的优势和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平台,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加快新媒体产业发展,带动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网络基础上众多产业的转型和融合,形成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印刷出版者等共同参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指标排名中,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在影像文化产业发展因素中位居第六,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教育财政支出不单是指在文化产业方向进行的人才培养,但公共教育支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的投入。文化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构筑人才的平台。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大相关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及投入;在相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书华,王华强.北京市文化产业关联分析[J]. 经济论坛,2008.9

2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3 钱韵竹,张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9.11

4 深圳文化蓝皮书.改革开放与城市文化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

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 企业集群 创新

县域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区域,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9%,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关系到“三农”、城镇化建设等问题而越来越受到关注。百强县由于经济总量强大,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历年全国百强县评选中,黑龙江省只有肇东一强入选。因此,分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选择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共有68个县(市、区),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5.7%,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5.1%;2007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为2659.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6%;县域进出口总值为114.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6.3%。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肇东市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全国百强县的县市,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4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0.3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0元,农民年人均存收入7898元。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相比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475.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

二、黑龙江省县域创新水平低的根源

1、县域工业化水平低

县域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经济百强县之所以成为最具活力的发展板块,其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强县。黑龙江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上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业。例如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仍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在 70%以上的农业县域就有16个,个别县域该比例在 80%以上,县域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必然降低其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县域产业集聚程度差

经济强县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工业化,除此之外还表现为县域经济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集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通过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强县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县域通过加强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开拓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

三、黑龙江省县域企业集群化创新的战略

1、农业产业化创新战略

农业产业化战略是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提高农副产品的其附加值,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山东省县域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成功的典型,通过“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业工人”等形式,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从而带动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黑龙江省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可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扭转过去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农业大县与财政穷县并存的局面。

2、工业化创新战略

县域经济虽然是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但绝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就农业发展农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经验表明,我国的经济强县都是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高的县。2010年,全国百强县的三次产业构成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90%。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阴,2010年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二百二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成为县域工业化发展的典范。

3、对外开放创新战略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配置资源。对外开放的创新战略就是县域借助比较优势,加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外向型经济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强县,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等,通过对外开发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更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向外淘汰成熟产业,优化了县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结构。

四、结论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经济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品牌,如海伦的绿色品牌、萝北的石墨产业、东宁的木耳等。但是,要想赶上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有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对外开放奠定基础,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机会。二是培育骨干企业。黑龙江省目前县域内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5个,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重要的工业基础,培育骨干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鼓励民营经济。2010年,黑龙江省县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20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40%。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要充分激发民营资本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国县域经济网. 省略

篇6

[关键词]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政策支撑体系

[分类号]G237.5

1 引言

作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国,没有自己的国际性数字期刊平台,从而导致优秀智力成果外流是中国期刊的切肤之痛。事实上,期刊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传统出版业坚守纸质出版阵地、新型数字出版不断渗透、出版主体日益多元的情况下,政府具有担任整合现有精品学术期刊出版资源、构筑统一精品期刊品牌、实现数字传播的责任。因此,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迫切呼唤政府主导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

2 政府主导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动因剖析

2.1 学术资源带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学术资源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其使用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其使用,因而是可以共用的。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需要付费消费。学术资源具有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即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正是因为学术资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中国政府承担了学术资源生产的主要职能,中国学术研究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中国现有普通高等院校1 867所,其中中央部委高校111所,地方部门高校1 480所。从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来看,政府资金在科研经费筹集额及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中均占绝大部分比重。随着国家逐年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财政拨款在十年间已经增加了4.87倍。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财政拨款约为43.31亿,而1998年,这一数字还不到8.87亿。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07年,SCI、EI和ISTP三个系统收录我国高等学校论文16.63万篇,占收录总论文数的84.6%;收录科研机构论文2.73万篇,占收录总论文数的13.9%;2007年SCI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居前20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均是事业制高校和研究院所。由此可见,在学术资源生产上,中国政府业已承担了主要责任;在学术资源提供和传播上,政府也应担当责任。

2.2 中国优质智力资源外流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日益增加,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基于奖励、晋升以及显示度、影响力等诸因素的考虑,国家鼎立资助的中国顶尖研究者经常选择在国外期刊上,而国内研究者为了获得这些研究论文的阅读权,却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订阅费。科技部统计了2003-2007年国家投人巨大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四大基金/计划研究的情况,发现向国外的占比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最高占比高达57.77%。

对中国科协898种期刊调查显示,中国科协期刊有42种在Elsevier,Springer等国外出版商网络平台上网,占4.7%。比重虽不大,但含金量很高,大多是国家投巨资打造的我国精品科技期刊,其中有12种期刊在国内无自建网站,从而将期刊内容资源的网络传播权拱手转让给国外出版商。综上可见,随着国内高质量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国内优秀期刊选择搭载甚至完全依赖国外出版商网络平台,中国优质智力资源外流有愈演愈烈之势。

2.3 中国学术界、期刊界亟需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期刊中国平台

当前,国际性的名刊和跨国出版集团大举进军中国。他们不仅看好中国潜力巨大的期刊市场,更垂涎中国优秀研究成果和论文,极力吸引中国研究人员将最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其期刊上,再将期刊销售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市场,获得高额利润。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垄断全球科技期刊市场,导致全球性期刊提价。2008年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名校被迫接受了Elsevier年均15%的提价方案,Elsevi―er每年在我国高校销售的数字出版产品已达1800万美元。

中国学术界、期刊界有识之士已开始深刻反省我国学术界、科技信息界对国外期刊以及网外期刊数宁平台过度依赖的弊端。反思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在Nature上首发有关汶川地震的研究论文作者不是中国人的缺憾,其中不无“国家保护主义”因素在起作用。我国学术界、科技信息界对国外期刊及其数字平台的过度依赖,不仅导致优质智力资源流失,而且在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首发权上受制于人。随着中国科学研究实力的增强,中国学术界、期刊界亟需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期刊中国平台。

2.4 欧美日政府以各种途径扶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

尽管欧美日出版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当高,但对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政府大力扶持的做法。英国第一代网络数宁期刊研究项目“BLEND”计划历时十年(1982―1991年),第二代网络数字期刊研究项目“Quartet”计划,均由英国国家图书馆资助(英国国家图书馆2007―2008年收入的70%来自政府,达1640万英镑)。美国最早的电子期刊试验是197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持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IES)项目,其后有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子期刊试验。美国“大学特许工程”(TULIP,1991―1996)是Elsevier提出的一个为期五年的电子期刊试验计划,与华盛顿大学、麻省理:1:学院等9所重点大学合作,将Elsevier和Pergamon公司出版的43种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50万负期刊数据,经由因特网传送到读者的计算机。TULIP项目便是ElsevierScience Direct数据库的前身。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Japan Science andTechnology Agency)是根据《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法》而成立的独立行政法人单位,隶属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其前身是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在2005财政年度的预算约为1125亿日元(约82亿人民币)。针对日本80%的研究成果都投到西方期刊的现象,JST目前的工作一是建立文献数据库,Jominal

rchive是JST创建的J-STAGE期刊回溯文献仓储数据库网站;二是建J-STAGE,为375家科学和技术学会或协会提供一个平台,让它们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免费提供期刊的编辑软件。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意识到数字内容产业占据着价值链的高端,开始着手把发展内容产业作为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发展战略。如:美国制定《因特网免税法案》;欧盟在2005―2008年为数字出版提供1.63亿欧元资金支持;法国为支持数字出版给予信贷扶持等。可见,发达国家为把握信息技术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已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纳人国家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政府全力支持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完整技术流程,并扶持数字期刊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鉴于学术资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中国优质智力资源外流加速的现实、中国学术界、期刊界的迫切需求、国外政府的示范效应,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建设成为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3 政府主导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可能路径

3.1 以国家四大基金/计划项目为试点,抓知识创造源头,把好研究成果的关

国家四大基金/计划项目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优质智力资源的发源地。当前,四大基金对科研成果管理的主要形式有:①知识产权保护:按《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科技成果登记办法》进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申报和成果登记;②成果转化或转让:发生技术转化、转移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办法》执行;③参与评奖评优:国家级别的奖项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执行。

综观四大基金/计划对科研成果的管理,重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及评奖,惟独或缺对研究成果论文的管理。因此,宜以四大基金项目为试点,抓知识创造源头,把好研究成果的关。具体措施有:四大基金/计划宜研究制定相关领域的国内重要期刊目录,目前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A类期刊和B类期刊两个层级给出了国内重要学术期刊目录,其他三大基金/计划也应出台相应的国内重要期刊目录。在四大基金/计划项目审批及项目验收时,不仅注意项目申报书中的数量指标,更要注重的流向,引导基金在所颁布的国内重要期刊上。四大基金/计划所认定的国内重要期刊自然成为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来源期刊。考虑到仍有不少高质量论文会选择在国外期刊发表,宜在国家层面颁布相关规定,要求国家四大基金资助论文在国外发表前,有义务向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提交预印本或存档。

3.2 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出台有关国家资助研究论文成果的保护性立法

研究成果论文管理不仅涉及基金资助机构,还遍及广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仅关乎基金资助机制,还影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考评、职称晋升等诸多方面。其涉及面广,牵扯因素复杂,需要在跨越部门利益之上,在国家层面立法保护国家资助研究的论文成果,将优秀论文成果导向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具体措施有:颁布新法,设立国家资助研究论文呈缴保存制;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增添国家资助研究成果论文管理的相关条款。上述两条路径可解决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内容资源来源问题。

3.3 借鉴报业经验,设立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实验室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已将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和文化出版业发展的重点,出台了鼓励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数字印刷等发展的优惠政策。目前,较之政府对数字报纸出版的关注与扶持,数字期刊领域相对薄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可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既解决了重复建设盲目投入问题,又为报业数字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建议将这种做法引入到精品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建设之中,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实验室的设立,主要解决前期投入资金、技术研发、数字出版所需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

3.4 在内容资源、技术研发、人才、资金等条件成熟时,建立一个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

政府主导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最终成果是建立一个可以共享的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该平台主要具有五大功能:①创建中国精品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平台首先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严格,与国际惯例一致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经过该评价体系遴选出的中国精品期刊,建立期刊全文数据库。②提供学术期刊全数字化出版流程服务:针对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大都停留在传统稿件处理方式、数字版内容滞后于纸质版的现状,平台将通过关键技术研究,提供入选期刊从稿件处理、排版、编校,到出版、发行的全数字化出版流程服务,实现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同步进行。③知识深度挖掘和整合:平台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采用国际通用的元数据著录标准,除一般的检索、下载等必需功能外,提供更为深层次的知识挖掘和整合功能。如开发垂直搜索引擎,对有结构、层次的知识单元进行整合、加工、分析和处理,方便用户构建各种专业知识体系。④建立原创性学术论文首次发表平台:原创性学术论文可不依赖于纸质期刊而独立地在平台上首次发表,同时不受纸质期刊按固定日期出版的限制而做到“按篇出版”,保证原创性学术成果在第一时间问世。⑤提供政府行政管理平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可利用平台,对所辖地区所有期刊实行网上行政管理,包括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审批,检查、审读数字版样刊,网上年检,产业数据统计等功能。

“中国精品期刊数字化平台”应由政府主导,定位于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直接监管的一个国家级出版工程。平台的运营可考虑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作为国家级项目,由政府投资,进行平台建设,并在建成平台后进行产业化的前期孵化工作。第二阶段,产业化运营,运营模式可参考台湾的做法。2006年12月,台北正式组建了一个名为“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的协会,该联盟集合了期刊出版界、软硬件技术商、图书馆教育单位、专家学者等各方力量,致力于整合产业集体的资源和共识,建立一个共享的数位出版产业平台,促进台湾期刊数字化的整体发展。笔者认为,平台的运营以政府主导,达成相关利益方联盟的形式较为可行。

3.5 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保障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运营

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运营需要相关政策体系支撑。政策支撑的目的与归宿是要协调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主体,即作者/研究机构(知识创造)――出版机构(知识生产)――信息服务商/

平台运营商(知识传播)――用户/图书馆(知识利用)的利益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可由路径是从知识创造一知识传播一知识产权保护一知识评价四个维度建构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支撑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内容:①知识创造政策:梳理各种知识成果产生渠道,明晰知识创造的主体构成,研究各类型基金课题资助机制,比较国内外知识创造激励政策,出台吸引优质期刊资源和原创论文资源的导向政策。②知识传播政策:研究同方、万方、维普、龙源、台湾华艺、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Highwire Press等数字期刊平台的传播模式,出台有利于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传播的扶持政策。③知识产权政策:研究界定作者、期刊、数据库服务商享有的知识产权,分析国内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比较国内外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法律与政策,出台精品学术期刊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政策。④知识评价政策:研究我国现行知识评价机制的现状,分析其利弊,出台新的更趋科学合理的知识评价促进政策。

4 结论

・作为“整个科学史上最成功的无处不在的科学信息载体”,学术期刊承担着传承科学知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任,是“知识传播网络”和“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公益性显著,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国家力量支配、整合、挖掘期刊出版资源,创建一个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并搭建与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

・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是要协调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链上各主体,即作者/研究机构(知识创造)――出版机构(知识生产)――信息服务商/平台运营商(知识传播)――用户/图书馆(知识利用)的利益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国家立法的最高权力形式颁布或修订相关法律条规,建立健全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评价政策体系,保障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运营。

篇7

一、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宏观经济效应

(1)更好的组织财政收入。组织收入是税收的基本功能,这是任何税种的共性。早期各国个人所得税几乎都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筹措战争经费而开征的。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收益为课税基础,收益来源于个人的经济活动。只要有一定的收入,就可以征收所得税,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资源的不断增加,经济活动的日益扩大,所得税也随之增加。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所得税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同步增长。实践证明,个人所得税组织收入的功能在世界各国日益得到增强。(见表2--1)

表(2---1)DECD国家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

国别个人所得税比重社会保险税比重广义个人所得税比重

美国40.522.462.9

英国27.516.744.2

澳大利亚43.3043.3

加拿大37.813.451.2

法国17.433.951.3

日本18.834.653.4

意大利25.026.851.8

瑞士31.822.254.0

卢森堡18.822.441.2

西班牙20.830.050.8

平均(未加权)28.1722.2450.41

资料来源:OECDinfigures,2001Edition,P38-39

从表2--1可知,在这10个OECD国家的税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平均比重为28.17%,社会保险税平均比重为22.24%。如果把社会保险税也加在一起,广义个人所得税的平均比重达50.4196。可见,个人所得税(尤其是广义个人所得税)己成为这些国家政府的一大税收来源。

(2)经济调节。个人所得税作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之一,它的作用可以描述为:当经济衰退时,收入水平下降,有些人的收入降到免税的范围之内,有些人的收入降到较低税率档次,即出现累进税率下的“累退下滑”效应。反之,当经济过热时,收入水平上升,有些人可支配收入超出了免税范围,需要纳税,有些收入上升到较高的税率档次,需要交纳更多的税,即出现累进税率下的“累进爬升”效应。由于消费需求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所以在经济衰退时,纳税负担自动减少,也就缓和了消费需求的下降;而在经济过热时,纳税负担自动增加,也就制约了消费需求的上升。

(3)调节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功能。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由于在分配上的按照要素察赋的质量和多少进行分配往往会造成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从而影响社会协调和稳定,进而损害效率。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的重要工具。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累进税率进行的,累进税率下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适用的边际税率不断提高,从而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或免税),而对高收入者按较高的税率征税。这有利于改变个人收入分配结构,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之内,累进税率幅度越大,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就越强,但超过一定限度,高的累进税一方面会引致人的逃税动机,从而损伤效率和公平;另一方面会抑制人们的劳动、投资等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损害效率,最终也不利于公平。除了个人所得税累进机制外,征税方式也可促进公平分配,如对主要为低收入者收入类型的所得(如工薪所得)采用较主要为高收入者收入类型的所得(如资本所得)高的税率,也有助于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费用扣除上,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使用同样的标准定额扣除,从而收入较低者的平均税率低于高收入者的平均税率,也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微观经济效应

个人所得税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和工作努力的影响被认为是导致“市场变形”最严重的领域。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人们工作意愿将受到影响。如果用工作与休闲的时间比值大小来衡量,那么,在累进税情况下,这个比值较在比例税的情况下为小,而在同样是累进税时,高累进税率将更多地减少这一比值。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减少了人们的税后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为了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而减少休闲,增加工作时间,产生“收入效应”;同时,由于课税,降低了休闲相对于劳动的价格,使对劳动和休闲两者的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休闲代替劳动,产生“替代效应”。

(2)个人所得税对投资的影响。个人所得税对家庭投资的影响可以从“收入效应一”和“替代效应”两方面来说明,即对投资收益课税后会减少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对其投资行为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由于投资收益率的下降,抑制了投资的积极性,使纳税人增加消费,此为“替代效应”;二是由于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为了保持原来的收益水平,纳税人不得不增加投资,此为“收入效应”。正如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一样,个人所得税对投资的影响也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大小。

(3)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西方经济学认为,影响个人储蓄行为有两个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正是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影响而反映出来的。

篇8

论文关键词:智力资本,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福建省,因子分析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对人类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发展的生动刻画。知识经济是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经济也只有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并且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以规范,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核心要素,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挖掘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阶段,通过剖析智力资本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关系,进而提出通过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智力资本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设计

区域智力资本是指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和制度框架内,通过人的智力运作,对知识、技能、经验、知识产权、有价信息等进行整合,并在有效环境的支撑下,促进知识的价值创造,实现价值增值所形成的资本形态。虽然关于智力资本的分类有二要素(Roos,1998)、三要素(Edvinsson,1997)和五要素(Bassi,1999)之说,但Edvinsson智力资本三要素观点得到广泛认同,即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要素,学界称为“H-S-C”范式。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对区域智力资本的内涵、构成、测度指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从构成来看,陈钰芬将区域智力资本分解为人力资本、关系资本、过程资本、创新资本等四个要素;赵坤、孙锐将其划分为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顾客资本和市场资本四类;而李平,王学军、陈武则遵循了H-S-C范式。这些分类方式虽然结合了区域的特征,但与宏观区域的范畴与本质并不完全匹配。结合上述定义,本文从人力资本、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的角度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创新资本和环境资本。区域人力资本主要包含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创新资本不仅包括创新性的产出,如技术专利、创意思想、流程、程序、商誉、商标以及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等,还包括创新资金投入与创新人员。环境资本主要包括开放资本、文化资本、制度资本与关系资本等形式,用环境资本来概括更能够体现智力资本的本质内涵与宏观范畴。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着重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社会稳定能力进行考察。根据以上关于人力资本、创新资本、环境资本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的界定,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智力资本三维结构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单位:%

表2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S)指标体系单位:%

资源环境承载力 S1

经济发展能力S2

社会稳定能力S3

S11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hm/人)

S12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之比

S13环境保护资金占财政投入的比重

S1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S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S21粮食单产(公斤/亩)

S22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S23亿元产值消耗能源(万吨标准煤)

S24 GDP增长率

S2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

S31农村基尼系数(无量纲)

S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S33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篇9

一、几种主要的学术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披露,大学学术腐败引发社会对大学学术秩序的广泛关注。然而,要从根本上消除大学学术腐败,仅有关注是不够的。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学术腐败进行整体的现象梳理,分析其制度诱因,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

⒈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的行为。仅一年,就有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该校一名长江学者造假、江西井冈山大学教师钟华和刘涛国际学术期刊造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在这一系列事件面前,人们既感慨于六名老教授的坚持,更震惊于造假还敢申报国家大奖的“勇气”,惊诧于两个年轻学者一年炮制70多篇sci论文的“荒唐”。12月17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副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描述了学术造假的整体状况:据估算,的销售额高达数亿元。

⒉无偿占有研究生的劳动。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教授陈真诚涉嫌怂恿研究生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披露后,人们看到了某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冰山一角”。有些导师指派研究生到自己的公司里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劳动,挤占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时间。以前只在研究生中传播的“故事”,开始在社会中扩散。

⒊科研经费使用不当。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政府多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学科研的整体水平和科研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暴露的问题也很多。项目负责人违规使用经费、横向课题收支缺乏规范,败坏学校声誉,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违规划拨关联机构和自己的公司……这些问题的广泛存在,不仅对大学的社会形象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一直困扰着中国大学科研的效率和水平。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所列举的问题都是近年来被社会广泛批评的学术腐败现象。

其实,在上述调查所列的几种学术腐败中,性质并不相同,有些行为通过加强纪律约束和监管就可以大大减少。而有些学术腐败涉及范围很广,甚至动摇了学术研究的根基,约束和监管的成本很高,持续性效果也不会好,因而必须从制度机理上加以研究和改造。

二、通行的观点及其局限

学术腐败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大学自身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不管是行政化还是大学自不足,或者是学校内部的晋升和科研等管理问题,都意味着需要重新考虑大学的整体制度设计。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创新的基础就不坚实。但是,人们对于大学学术腐败问题范围和诱因的看法并不一致,自然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许多人认为大学学术腐败是大学师德建设没有做好,只重视专业水平,未强调“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特性,因而导致大学学术风气偏离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轨迹。大学教师整体知识水平高于一般社会成员,因而也应具有更高的自律水平。但是,大学教师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关键还是要建立合理的制度,激励大学教师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而不能指望哪个群体的道德自觉。

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大学现行业绩激励制度存在缺陷。大学教师的晋升、奖金发放都与发表的论文数紧密挂钩,致使教师

把的数量作为头等大事。这种观点将诱因找到了,但是,如果因此取消晋升、奖励与挂钩,又势必造成缺乏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的创造力。国际学术界普遍实行用衡量学术成就的方法,也有“要么发表要么死掉”的戏言,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全力以赴,以一种让任何西方国家都难以想像的速度增加“科学生产力”。因此,“问题—对策”式的措施,难以系统地解决当前大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诱因作用机制还需要更加细致地加以研究。三、大学科研管理的“他山之石”

在国际范围内,美国联邦政府以其对科研的巨额资助闻名于世。从“星球大战”计划,到人类基因组研究,再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都是美国联邦政府科研资助下的产物。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科研是它最大的收入来源,科研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0%。而其中,美国联邦政府又是科研项目的主要资助者。可以说,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对美国一流大学的科研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

实际上,除巨额的资助令其他国家羡慕外,美国联邦政府对其委托给大学的科研项目的管理方式也为提升科研质量提供了关键性的制度基础。美国联邦政府并不直接管理大学(西点军校除外),对大学也没有直接拨款。在这种条件下,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制度中有哪些要点支撑了管理的有效性?

1、统一的科研委托行为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有14个内阁机构,100个以上的各类委员会。它们都可以在本部门的预算中设计科研项目预算,分年度向预算管理办公室(omb)提出申请,经omb汇总提请国会批准后,这些联邦政府机构就可以委托大学或其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活动了。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联邦机构都必须遵守对高等教育机构、医院和其他非营利组织间协议的管理规定,统一经费拨付的程序和协议格式,保证了众多联邦机构按照一致的程序和要求管理他们和大学间的科研项目。

规范、统一的科研委托行为,还意味着大学间平等、独立的竞争地位。美国联邦政府的委托项目对所有大学开放,不管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只要有能力承担科研项目都可以获得政府的资助。从事实上看,联邦机构科研项目资助主要集中在几十所研究型大学身上,但是,他们获得项目资助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什么“头衔”,而是这些著名大学有能力完成这些项目,这和我国大学热衷于不断“升级”以便从政府那里获得各种各样“身份”,进入政府划定的各种各样的“重点圈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学治理的核心议题在于选择合适的制度来保证大学理念与目标的实现。大学治理包括一系列问题:从外部而言,涉及到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从内部而言,涉及到大学的内部权力结构、大学各职能之间的关系等等。美国联邦政府在资助科研项目时,承认大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联邦机构委托大学从事科研活动,就是按照支出目的,而不是按照物品或者服务的性质进行划分的成本核算方式,充分尊重了大学内部各种关系。

2、尊重大学的经济利益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科研是大学最重要的收入。而且,是真正的收入,不是账面上的数字。美国联邦机构委托项目包括两类成本:人员成本和大学设施和管理成本。科研项目一经批准,相应比例的人员成本就进入大学的收入账户,成为大学从联邦科研项目中获得的人员成本补偿收入;除人员经费补偿外,大学为联邦科研项目的完成还提供了不可明确分割的服务成本,如图书馆和办公室设施,以及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的服务,因此,大学要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设施和管理费的收取比例,由大学和联邦机构的委托方讨价还价。最后,所有向联邦机构提起的科研项目申请书都要经大学科研预算办公室、伦理审查办公室审核后,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送出,保证该大学所有的科研项目不存在有悖于大学理念的伦理问题,保证大学向联邦机构提出的成本补偿要求是严肃的和基于精确计算的。

在这样的成本原则下,大学教师可以独立地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但是其科研行为是作为雇员的行为。大学作为机构与联邦机构洽谈合作事宜,签订合作协议,科研项目组只是一个按照功能临时架构的科研组织,从而完全尊重了大学的经济利益。

3、尊重大学与教师的聘任关系

人员成本是否可以纳入科研成本,一直是我国大学教师和财政部门争论的焦点,也是大学科研经费使用中的一个敏感话题。我国科研经费一般只允许承担5%的人员经费,而且不得用于研究者本人。大学教师认为,科研项目主要成本是大学教师投入的人力和智力成本,科研经费不允许包括人员成本简直匪夷所思。财政部门的理由同样充分,国家已经支付了你的工资,为什么还要支付人员成本?那样不意味着一个人拿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工资吗?大学教师和财政部门的要求无法平衡,于是,大学教师只能在做科研项目预算时,把经常性费用放大,甚至购买不必要的设备。最终,大学科研经费预算出现了非常滑稽的现象,即委托部门给多少经费额度,科研项目就能够预算多少经费,这从根本上影响了科研经费管理的严肃性。

美国的做法是,人员成本可以按照实际投入该项目的时间包括在科研成本中。表面上看,这可是中国大学教师在从事科研活动时梦寐以求的,但是,该成本原则背后的人事制度却是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在美国,大学教师是大学的雇员,在聘用之初,大学和教师就根据各自的实力开始了讨价还价的过程。教师一旦签订全日制聘用合同,就把所有工作时间都给了大学。教师申请科研项目时,首先要根据科研项目的大小,估计自己需要投入的工作时间。例如,如果教师估计需要将1/3的工作时间用于该研究,则1/3乘以该教师的年薪,就构成了该项目的人员成本。一旦项目获得了批准,则该人员成本进入学校的收入账户,大学就免除该教师1/3的教学时间,但他的薪金还是聘任合同约定的水平;如果该教师在一年内没有任何科研项目,则他的工作时间就必须由教学和社会服务时间填满。所以,在美国大学,各学院院长的主要管理责任,就是为所有的员工找到足够的工作量,否则,就意味着学院雇佣了超过需要的教师,需要裁员。

以上人员成本计算方法,尊重了大学和教师之间的聘用关系。无论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都不能支配大学教师,包括公立大学教师的劳动。大学教师的时间属于大学,政府要委托大学教师从事科研和其他活动,必须补偿相应的人员成本给大学,大学才能免除

大学教师相应部分的岗位责任;成本原则保证了大学与其教师聘用合同的严肃性,保证了大学通过时间管理将教师组织起来。4、尊重大学教学、科研统一的特点

和独立设置的研究机构不同,大学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学。于是,联邦政府认可研究生的奖学金包含在科研成本中。如果一个科研项目需要一个全日制的博士后,两个半日制的博士和一个全日制的硕士,那么,该博士后的工资、两个博士的半奖和一个硕士的全奖就可以包含在科研项目的经费中。

承认研究生是大学科研不可或缺的力量,并在财务制度上落实这种理念,给美国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大学教师在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时候,提供的奖学金和博士后工资是由科研项目承担的,所以,需要哪一类的研究生,他们入学后从事什么研究,教授早在申请项目时就已经心中有数,绝不会乱开人情口子,否则,到时候自己的科研项目没有合适的人完成,岂不是拿自己的学术信誉开玩笑?制度决定了教授要严格挑选合适的研究生,这时,教授顺利完成科研项目的动机就与政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动机实现了“激励相容”。

四、美国大学科研管理带来的启示

在我国,提高大学科研质量,改善大学学术管理,是与大学“去行政化”,尊重大学自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策略提出了改革方向,但缺乏明确的“路线图”。实际上,大学自也是一种经济制度安排,否则,这种自就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

1、科研委托要尊重大学独立的经济利益

在我国,大学校长们经常怀疑科研经费的性质。从理论上说,大学教师获得的科研经费是大学的科研收入,但实际上,除了扣除给大学的5%—7%的管理费外,大学根本没有对这些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如果大学再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奖励的话,那对大学来说,科研项目申请纯粹就是“赔本赚吆喝”了。而在我国,大学和教师的关系,就像自由市场的管理者和各个经营户之间的关系,管理者所面对的资金往来,并不属于市场所有,而是代替经营户进行财务管理。大学不是靠组织架构联系在一起的,在许多时候不得不靠职称、荣誉制度和内部资金将大学教师组织在一起,加剧了行政化的倾向。政府委托大学教师的项目,就像政府和商户间的协约,市场管理部门本身并不能介入,全不顾大学与教师之间聘任关系的严肃性,有时基于项目管理需要,政府还提出和大学管理不一致的要求,更加削弱了大学的整体性。

2、科研委托要尊重大学与教师间的聘任关系

我国虽然也实行岗位聘任制度,但还是不完整的聘任制。大学教师一旦受聘,大学就能够从政府那里获得一个编制带来的工资,“编制”就是获得政府经费的身份,即使教师什么都不干,只要有这个编制,就有了基本工资。所以,财政部门才有了“已经支付工资,为何还要支付科研劳务费”的疑问。实际上,政府在委托大学教师从事科研时,是以大学教师是国家雇员的身份进行委托的,把大学和教师间的聘用关系抛在一边,用从属关系代替了科研、教学规律。

为了激励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教师每从事一份工作,就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加一份相应的经费。因此,身份制度加上绩效,就组成了一份“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制激励教师从事尽可能多的工作。上更多的课,就可以有更多的课时费;承担更多的课题,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担任更多的社会职务,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职务补贴。然而,人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不完整的聘任制度下,大学教师的选择往往是用数量代替质量,这就是低水平重复的科研活动背后的激励机制。

3、科研投入要体现大学教学、科研统一的特征

我国大学教师都非常羡慕美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多篇文章介绍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统一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财政制度去体现“教学、科研统一”的理念,则它只能停留在理念层面上,难以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为了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我国政府也曾经意向性地提出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不允许招收博士生,要求科研项目承担部分博士后和博士培养经费。该规定在大学教师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教师坚持科研项目预算中没有研究生培养经费,抵制这种招生规定。其实,该规定只是从形式上吸收了美国大学科研项目承担研究生奖学金的规定,却没有发现背后相应的预算规则。中国的研究生培养是由政府给指标、政府给经费,大学教师只是政府培养,其中,必然产生“委托—”成本。研究生不满于给导师干活,导师不满于为研究生提供经费,研究生不满于导师没有精心设计的培养方案,导师不满于学生的学术素养。这都是“委托—”成本的具体体现。

美国联邦科研成本核算方法没有在大学的原有秩序之外,以项目的方式附加自己的科研活动规则,而是充分尊重大学的独立利益、尊重学者与大学间的关系、学者与研究生间的关系,这种围绕科研目的区分成本的方法,尊重了大学自主管理学校事务的权利和大学进行科研活动的独特性。联邦机构委托项目在财务制度上体现了大学教学和科研并存的理念,体现了大学教学、科研统一的特点。

五、主要结论

从文本上看,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管理制度并不复杂,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它实际蕴含着美国联邦政府建立机构间、机构和个人间关系时所遵从的原则。岗位制度是美国大学治理中的基本制度,而在我国,身份哲学在不经意间就成为制度的组成部分。和其岗位制度相对应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处理经济关系时“事权决定财权”的财政基本原则。大学提供了什么服务,就获得什么收入,不是因为公立大学的身份、不是依赖“985”头衔获得的特殊权力。通过做事获得政府资助,对于培养大学的独立精神、自律气质,都有着促进作用。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够得益于科研,形成自由研究基础上的有机管理,而不至于因科研项目,将大学教师变成大学这个自由市场上的一个个“个体户”;大学教师才能够做到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而不会出现研究生培养中的各种“纠结”。

对于治理大学学术腐败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解决之道。伦理学家看到的是学术道德的丧失,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他们的“处方”;政治学家看到了大学自的缺失,呼吁限制行政对大学权力的侵犯;法学家则提出政府与大学间要签订“”,保证大学的独立地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将大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整合起来,通过大学会计准则,建立明确清晰的规则,各行其道,却又有机统一,才是长远的解决之道。

篇10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印尼

5419

在上述环境下,美国利率政策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确定。在美联储加息的情况下,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受到抑制,但欧洲美元市场受到高利率的激励而进一步加大美元资本回流美国的规模,国内资本供给总体上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加息也不会导致美国国内的资本短缺或对投资形成明显抑制。当美联储选择降息的时候毕业论文怎么写,国内资本市场被激活,资本供给量上升,但欧洲美元市场的资本受到负激励,大量的外部资本退出美国,所以总体上美国国内的资本存量和投资形成规模并不会有大的变化。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已经执行了年利率不到1%的超低利率政策,在后危机时期,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极为有限。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美国货币政策结构:

表3 美国货币政策结构分析表

政策结构

政策效果

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采用的可能性

加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就业、经济增长无明显抑制;有利于控制通胀

中等

加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刺激出口;对消费产生一定抑制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激励作用;不利于控制通胀

降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产生激励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较高

降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易导致急速上升的通胀

较低

3.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与作用应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在“方锥体”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压力下,尽管我国始终坚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应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为前提毕业论文怎么写,应符合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要求而不是行政控制或者屈从于外来压力等基本立场。但面对空前的国际压力,对假定人民币汇率升值后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必要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提供有效的预警和调整安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直接影响和最大的风险是出口受阻和国际储备缩水核心期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出口对于保持中国经济整体复苏环境的稳定和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商品价格的抑制作用、出口商品成本的抬升作用和我国的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的贸易方式,预计10%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产业形成的总体价格上升效果约为4%,在国内供给刚性和国际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格局下,价格上升效果将基本上由中国的出口企业承担,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稳定和自身利润空间受到了明显挤压。如果考虑到我国出口商品和企业的结构特点,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更大,以人民币汇率升值10%进行测定,传递到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的价格上升压力超过8%,这一压力远远超过纺织品、服装、箱包等产业4—5%的净利润水平。因为出口受阻,我国良好的经济复苏环境将遭到损害,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的减产、停工也将明显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2010年3月末,这一规模达到24471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约8700亿美元,仅以美国国债作为分析基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外汇储备约缩水5350亿人民币,约相当于2009年我国GDP的1.6%和财政收入的7.8%,是央行自有资本金的20倍。

但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在加强通货膨胀控制,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方面提供一定的推动力量。主要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近年来快速增加,国内产业对进口的依赖性也显著提升,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的资源能源的进口占总消费的比重都达到或超过了50%,输入性通货膨胀已经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势头明显,据统计,进入3月份后,世界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3.1%,金属及矿产品价格上涨60.6%,农产品上涨18%,铜上涨99%,铝上涨65.1%,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69.2%,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再次增大,而人民币升值将直接限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冲击毕业论文怎么写,维护经济复苏环境的稳定,防范“工资物价螺旋上升”风险的形成。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还将在克服国内深层次经济问题、促进国内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提供帮助,人民币汇率的适当、适时、适度的升值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关系的失衡问题,进而调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构性失衡,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解决要素收入分配失当,劳动要素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金融业发展缓慢,并形成严重资产泡沫的问题;有助于解决国际价格体系的失序,特别是在资源价格改革调整中的滞步不前的问题等等。

总之,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焦点不在于汇率水平的高与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运转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危机恢复期,人民币汇率问题更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前提下,以加强机制和市场建设为中心,适时、适度、适当的推动调整,并以中日欧“大三角”为主要平台,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解决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快速复苏与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

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向好,经济复苏进程加速,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预期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隐忧,也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应加以重视和调整。

(一)总体经济形势持续向好,通货膨胀预期控制难度加大

一季度,我国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连续第4个季度保持了经济增速上升(见图8),经济复苏的形势进一步稳定,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局面。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民经济结构总体保持稳定,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推动下,第二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占GDP的比重下降为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0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占GDP的比重上升为48.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36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占GDP的比重为45.1%(见图9)。在工业的区域结构中毕业论文怎么写,中部地区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达到23.1%,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达到18.3%和20.2%,地区结构适当优化。在轻重工业的结构上,重工业的增速为22.1%,明显快于轻工业14.1%的水平,连续第10个月保持这一态势,反应了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在微观指标上,工业企业的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到97.5%,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达到6908亿元,增速达到102.6%,企业利润水平迅速提升,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包括: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3.8倍,电力行业利润增长15.4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9.7倍,化纤行业利润增长8.9倍,石油开采业利润增长2.9倍,电子行业利润增长2.3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2.1倍,化工行业利润增长1.1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存货和管理费用的变化:2010年1-2月,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49409亿元,同比增长24.8%;存货达到52984亿元,同比增长21.5%;管理费用达到3223亿元,同比增长21.5%核心期刊。上述三个指标均较2009年同期有明显的增长,初步判断为企业研发活动增加,主动市场开拓行动增长和中间产品产出上升相关,不会影响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物价水平上涨较快,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加大。一季度,CPI同比上升2.2%,PPI同比上涨5.2%,物价水平上涨较快。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4%。在商品构成上,食品上涨5.1%,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毕业论文怎么写,居住上涨2.9%;衣着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9%,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CPI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的压力下,PPI表现为快速提升,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利润主要向资源、能源等基础产业集中的情况,一般制造业无力消化过多的成本上升压力,通货膨胀预期将向消费品领域传递。输入性通胀和粮油等必需品价格的结构性快速上涨是推动物价水平提升的主因,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显著增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市场销售规模平稳扩大,消费结构快速改善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累计30571亿元,同比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累计5803亿元,增长15.4%。在国家政策的刺激和支持下,消费结构取得明显改善,汽车类增长39.8%,家具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在消费结构提升的支持下,上述产业的投资也得以扩张,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顺利实现复苏的重要动力。

(三)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93亿元,增长26.4%,回落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28亿元,增长21.0%,回落8.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0%,产业投资结构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基本一致。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4%,中部地区增长26.2%毕业论文怎么写,西部地区增长30.0%,区域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此外,存货投资也出现了相应的扩大,增速高达21.5%,与固定资产投资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首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房价位于历史高位,且持续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一方面抑制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累积了大量的流动性,增大了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难度,提升了资本市场运行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完全形成并破裂前,借助有利时机,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安排尤为必要核心期刊。

(四)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增长,国际储备管理难度加大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顺差14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9亿美元;其中,3月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根据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和我国今年“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贸易发展战略,我们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要做好面对年度国际收支逆差的准备。表4是课题组根据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与进口数量需求的增长而预测的2010年3—12月的进口情况。

表4 2010年3月至年末主要进口商品规模的预测值 单位:亿美元

商品名称

大豆

原油

成品油

初级形状塑料

钢材

未锻造铜及铜材

进口额

202.3

251.4

245.2

473.2

180.1

430.1

商品名称

自动数据设备

自动数据设备零件

电视收音机无线电

集成电路

汽车

合计

进口额

294.8

242.2

75.3

1641

274.9

6573.2

我国国际储备的增速减缓,但规模仍然庞大毕业论文怎么写,仍居全球第一位。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总规模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不到1%。由于美元贬值预期强烈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的原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目前应尽力做好三项工作,第一,适度调整币种结构;第二,调整持有的美国债券期限结构;第三,适度加大对中投等主权财富投资基金的注资,以调整股权资产在整个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劳动要素收入的比重偏低,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578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8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3%,经营净收入增长7.5%,财产性收入增长17.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6.3%,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6%,财产性收入增长15.6%,转移性收入增长13.8%。从劳动要素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看,仍然处于低位,直接影响了消费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一步应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仍保持在9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约为4.3%,但就今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和新增劳动力的规模来看,整体就业形式仍然严峻,调查失业率远远高于登记失业率的水平。我国仍应继续坚持就业促进政策,保障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投入,采取适当措施毕业论文怎么写,切实完成新增900万人就业的目标。

(六)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减少,结构性调控逐步增强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2.9万亿元,增长29.9%,回落2.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8%,加快4.0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少增2.0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少增1.6万亿元。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货币当局开始启动结构性政策调控市场,包括对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差别利率政策和不同比率的首付款要求等措施,目前,调控效果初步显现核心期刊。

三、支出波动与超收压力并存的财政环境

2010年第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增速均明显超过同期的GDP增速,预计在全年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将形成规模较大的超收压力。在财政支出执行上,科学技术、教育、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和商业服务业支出增长较快,支出结构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协调度明显提高。但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和粮油储备等管理事务上的支出还未有效展开,加之西南地区旱灾、玉树地震、世博会和亚运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预计今年的财政支出的波动性大大提高。

(一)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达1962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85.02亿元,增长3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9928.24亿元,同比增长37.6%;地方本级收入9698.83亿元,同比增长30.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7702.55亿元,同比增长35.9%;非税收入1924.52亿元,同比增长18.9%。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0.2%。

形成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收来源包括:国内增值税5084.15亿元,同比增长11.3%;国内消费税1711.02亿元,同比增长69.4%;营业税2953.73亿元毕业论文怎么写,同比增长41.2%;企业所得税2490.59亿元,同比增长16.1%;个人所得税1488.12亿元,同比增长21.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2476亿元,同比增长56.3%;关税482.53亿元,同比增长48.9%;车辆购置税381.6亿元,同比增长60.2%。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收入增幅均明显超过同期GDP的增速,预计全年税收收入将出现较大规模的超收。

考虑到去年同期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大幅度减收的情况,为更好的判断财政收入形势,采用环比和与2008年同期情况进行比较。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与去年第三、四季度收入平均值相比,环比增长13.8%;与2008年一季度收入相比,增长22.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3.3%),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10.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6.5%),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从完成预算进度看,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26.5%,略高于25%的序时进度。

在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上,考虑到去年财政收入“前低后高”的形势和通货膨胀、烟草消费税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今年5月份后财政收入增幅将相应回落,全年收入增幅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二)波动与调整中的财政支出

一季度,全国财政支出14329.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9.04亿元,增长11.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818.34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本级支出11511.62亿元,同比增长11.1%。

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同比增加64.41亿元,增长67.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加143.91亿元,增长66.6%;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加263.8亿元,增长52%(主要是用车辆购置税收入安排的用于公路建设等支出增加较多);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42.8亿元,增长38.9%;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39.83亿元,增长3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加146.75亿元,增长18.8%;教育支出同比增加316.02亿元,增长17.1%。

在执行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农林水事务、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金融监管等支出进度仍然偏慢,预期第二季度上述支出将快速增长。此外,西南地区旱灾和玉树地震的救援与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保障仍将是扰动支出的重要因素毕业论文怎么写,我国财政支出的波动性大大增强。

四、“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取向下的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我国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和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这一阶段,我们应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内在关系,大胆创新,突破关键,把握重点,在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与宏观调控的“伞形”框架

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是一个复合体,既要实现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还要适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应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干扰,还要防止资产价格大起大落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和损害。面对这种环境,现行的政策研究绝大部分强调要全范围、大规模的调动政府的所有政策资源予以一一有针对性的克服和调整,但实际上,这种政策调整背后的是政府将耗费巨额的政策成本、运用繁杂而彼此干扰的政策措施、深层次的扭曲市场机制和规律才能逐步达到目标,政策的理论意义和操作效果并不突出核心期刊。为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目标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抑制、互相扭结、彼此抵销的特点,将其进行必要的简化,即以“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为突破口,借助市场机制、凝聚政策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这种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我们称之“伞形调控”(见图12)。

在图12中,首先将现行的4个政策目标简化为两个政策重心,即将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产价格与市场管理四个目标简化为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两项关键“突破口”。其中内需发展强调消费升级、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要素收入分配、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载体;低碳经济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强调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和思想体系创新,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实现自我扬弃和赶超的关键动力和支撑点。但需要强调的是,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并不完全包括现行经济发展4个目标的所有指标,与“突破口”不兼容或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指标变量将在这一时期被搁置、被转化或被调整。主要的指标调整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伞形框架下的发展目标与“突破口”间的指标处置

发展目标

构成指标

指标性质

处置结果

经济增长

投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政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消费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政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出口

部分有利于低碳经济

非核心指标,须转化

经济发展方式

城市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经济结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要素收入分配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公共服务均等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通货膨胀预期

输入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结构性通胀

部分符合内需发展

非核心指标,可搁置

货币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毕业论文怎么写,不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须调整

资产价格与市场

去泡沫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风险可控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的政策资源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指导等措施,总体调控原则是提高结构性调整的技术和效果。首先,在货币供应量上,考虑我国正处于危机恢复期,前期刺激政策进行的大规模投资仍需要后续的资金投入和实体经济复苏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资金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投放仍应保持适度宽松的态势,年初规划的相关货币供应计划总体上是适当的。其次,在信贷指导上要防范两方面的倾向并做好资金使用的有序引导,即既要防范信贷过分依赖房地产、能源、资源等少数产业,或在接受地方政府投资引导时,缺少必要的审慎和独立性;又要防止银行面对经济复苏中的局部风险而突然转向“惜贷”。在投资的使用方向上主要应鼓励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低碳经济产业,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或者加大对城市化、现代服务业、消费信贷等内需发展领域投入。再次,利率政策则应以支持经济复苏和防范资产泡沫作为调控的双重目标。从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看,当前应通过加息的方式以遏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宏观财政、金融和产业发展风险,这个要求在当前是迫切和强烈的;而在支撑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投资方向毕业论文怎么写,则希望利率政策保持稳定,暂缓加息进程,形成了调控中的“两难”。在操作上,利率政策应逐步加大结构性调控的力度,对投资性住房实施较高的利率水平,而对于保障性住房则坚持市场利率的平稳;对国家引导和支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产业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产业等实行优惠或较低的市场利率,而对于已经存在严重产能过剩、重复投资和有害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则应适用高利率,以限制其无序扩张。此外,面对调控中的“两难”,利率政策还应积极借助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控的支持,通过政策间的松紧搭配消除“两难”的阻碍和影响。

汇率政策应以构建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为基础,适时、适度的适应市场变化并且独立、中性、规范的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形成人民币完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根据表5,我们把出口指标作为须调整指标从当前经济复苏的核心指标中去除了,那么影响汇率政策转向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使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的轨道(目前来看,这个轨道的方向是人民币升值,下文简称“升值轨道”)的主要障碍是外汇储备的风险问题。在调控中,应注重完善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包括:继续扩大允许非金融机构入市的范围,丰富以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为基础的避险手段,加快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逐步释放市场需求,实行以市场供求定价;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改进外汇管理,引导企业居民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继续扩大实施“藏汇于民”的政策,适度引导和扩大资本流出,同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对国际热钱流入我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通过界定适度储备规模,创新富余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外汇储备的安全预警机制来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核心期刊。此外,还应重视“升值轨道”对当前利率政策调控“两难”的支持,即在浮动汇率制下,调整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调整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更进一步的说,我国可在加息的利率政策外搭配以适度的汇率升值手段,从而在加强输入性通货膨胀控制的同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有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投资适度扩张。而在具体调控方案的安排上,可考虑实施“先升值,再加息”的方案。

在图14中,汇率政策率先进入“升值轨道”,从而导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不足,货币发行量获得了外汇市场的支撑而稳步扩张,经济的均衡点自A点调整为B点。在过程中,经济增长得到了有效支撑,投资获得了额外的货币供给的支持,而实际利率的下行趋势,为我国实施加息政策预留了必要的空间和缓冲带,从而在支持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同时,有效维护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有序。

(三)“伞形调控”下的财政政策调整方案

当前,财政政策调控的总体方案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图15框架性的描述了我国财政政策目前的政策运行环境和搭配方案。

根据图15,在财政政策扩张的同时,随着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应调整,我国经济均衡自C点过渡到D点,国内产出明显扩张,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变动并不显著,输入性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投资需求获得了财政投入的有效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获得了外紧内松的良好环境,回旋的余地大大增加,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总体环境得到了优化和改善。因此,“伞形调控”下的财政政策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和创新要求的政策模式,其具体构成措施应包括:

1.支持“内需发展”财政政策措施

以城镇化为方向,加大鼓励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投入和优惠措施安排。城镇化对于我国内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测算,若城镇化率提升10%,在不考虑收入水平变动和资本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将新增消费需求4860亿元和投资需求10万亿元,若以动态的方式考查毕业论文怎么写,上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财政政策应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为人口、商品和产业聚集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并提供可行的税费等优惠措施安排。

以消费升级为重点,带动消费需求和国内投资的扩张。消费升级是指引导消费者从一般性必需品的消费转向耐用消费品和高质量的生活必需品,在消费升级的激励下,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并带动耐用消费品和高品质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上升,产生了对投资的稳定性激励,从而带动国内投资的有序扩张。我们应坚持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流通体系建设,坚持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优惠政策,坚持家电以旧换新等耐用消费品品质提升政策,此外,还将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扶持力度,结合民族文化传统和资金风险控制要求,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进入消费信贷领域,或支持新型消费信贷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服务经济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在内需发展上,现代服务业既是国内投资的新兴热点,也是扩大国内消费的重点。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统计,服务业每新增100单位的产出,将有70单位以上用于消费,而工业、农业用于消费的产出则只有40—50左右的水平。此外,金融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服务产业一直是社会资本未能有效进入的领域,下一步应逐步加大开放力度,既提供新兴的投资空间,又提升产业竞争和效率。财政应借助市场手段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增值税扩围等税制调整,避免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重复征税或其他税收歧视。

以要素收入分配为重点,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核心期刊。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等资本品的价格快速上升,劳动者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形。这种情况,既与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素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要求相背离,也导致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不快、资产泡沫增加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缓慢。当前毕业论文怎么写,应采用积极的财税政策手段,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整力度,壮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和力量,为提升消费水平和扩大新兴产品的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大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当前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要支持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控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为重点,防范资产泡沫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当前,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既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国内投资取向的畸形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难以得到有效的社会投资,而不断高企的房价在消耗过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吹生了具有全局性风险的资产泡沫。我们应加大对房地产领域的财税调控力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居住性需求;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推出以房地产保有环节为征税对象的财产税制度,限制交易环节的土地出让收入,使地方财政与土地收益的关系长期化、规范化。

2.支持“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

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预算拨款,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贴息等鼓励措施。

积极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抑制高碳产业发展或促使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减低碳排放的增速和规模。如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成本,鼓励节能降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政策措施。

作者单位:闫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鹏 财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2.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3.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库(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4.中经网数据库(cei.gov.cn/)

5.国家统计局数据库(stats.gov.cn/tjsj/)

6.财政部,2010年3月财政收支情况[EB/OL],20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