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9 09:2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__x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各县环境监测站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切实做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质量监督,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市、县站确保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论证)相关评审检查。
制订2014年学习培训计划,对全体监测人员进行质量体系和监测技术的学习培训,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加强针对性培训学习,加强对新进人员和换岗人员的安全和岗位业务培训工作。
积极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上级实验室管理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完成好上级实验室管理机构组织的各项比对及质控考核工作。
根据体系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大对自动监测的质量管理,将自动监测逐步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质量,保证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1)加强大气自动监测站质量管理和检查。重点为站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质控措施的实施,并定期采用输入定值标气的方法进行质控考核和检查。
(2)加强地表水水质自动站质量管理和检查。定期比对和质控考核,定期对站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现场检查。
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开展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
1、实验室分析应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手段保证监测结果达到质量要求,通过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和内部考核样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提高监测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仪器分析的准确性,组织监测人员定期开展常规项目标准样品的质控,加强监测分析的准确度控制。
2、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的监督检查及现场监测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
3、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开展两次质控考核和一次全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比对活动。
加强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上级实验室管理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各级监测站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合作,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各级监测站的监测质量水平和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认真做好仪器管理和量值溯源工作,确保量值溯源准确可靠。年初制定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保证所有强检仪器都取得合格证,所有需校准的仪器都按要求进行校准。
__x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应加强对辖区内县级站的培训、检查和考核工作,帮助县级站全面提高监测水平。
(1)2014年对辖区内县站进行1次实验室比对活动和2次质控考核,2次业务培训。
(2)对当涂县大气自动监测站点进行一次质量检查。
(3)对辖区内县级站开展一次监测质量巡查。
篇2
一、工作目标
围绕“十二五”药品安全任务,明确监管责任,加大药品流通监管力度,改善药品流通质量管理状况,运用药品流通电子信息化监管平台,规范流通各个环节的药品经营行为,加强基本药物、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疫苗、特殊管理药品的监管,加大药品分类管理和经营信用分类管理,建立流通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高药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通过药品安全整治,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力求净化药品流通环境取得成效。
二、基本内容
(一)监管品种
疫苗、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品和、国家基本药物(包含中药饮片)、含麻黄碱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妊娠药品、抗菌药品、体外诊断试剂、肽类激素蛋白同化制剂。
(二)信息化监管
1、流通药品冷链管理;2、药品电子监管码核注核销管理;3、药品储存温湿度在线监管;4、批发、医疗机构购进药品上传监管;5、精麻药品网上监管;6、浙江省国家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平台;7、批发、连锁、零售企业计算机管理。
(三)重点对象
1、批发、连锁企业、医保药店、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防疫站(所);
2、GSP管理存在严重缺陷的;
3、药品经营信用条款存在严重缺陷的,以及信用等级为C、D级的。
(四)检查要点
1、药师不在岗,许可的关键管理质量人员变更次数;
2、超范围经营;
3、挂靠、走票、出租、出借经营;
4、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经营管理;
5、非现金交易的药品管理;
6、计划生育药品销售管理;
7、批发企业实行药品现代物流基本要素管理;
8、冷藏药品的冷链系统无缝管理;
9、特殊药品、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购销使用管理;
10、购销票据、物流票据、出入记录、增值税票、药品实物相一致。
三、工作重点
(一)深入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
按照省局有关“平安浙江”考核要求深入推进系统平安创建工作的部署,全面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各县(市、区)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单位要加强示范创建工作的调研和工作指导,解决示范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新情况,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等形式,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各地有成效的经验,加强宣传工作动态,地方政府将药品示范创建活动纳入部门和乡镇(街道)目标考核,专项经费逐年增长,力争60%的乡镇(街道)开展药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并准备做好国家级、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申报和验收工作,有序开展药品示范创建工作。
(二)开展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日常监管
国家局今年上半年即将颁布实施新版两个重要规章《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GSP,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规定,配合做好零售企业许可、换证、GSP认证、GSP跟踪的工作衔接,规范日常流通监管行为。
1、巩固药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市、区)局制定本年度本辖区药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计划,落实职责,明确检查要点、工作要求和检查频次,药品批发企业每年平均检查次数不少于2次/家(其中一次必须为全面检查),药品连锁、零售企业每年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家。为加大药品经营企业监管检查力度,重点检查药品的购进渠道、随货票据和储存条件,市局对全市流通总体情况实行抽查性检查。大力促进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双无村”设置药品供应网点,行政村供应点覆盖率达87%以上,全市零售药店连锁率达到38%以上。
2、巩固GSP和处方药管理工作。根据《温州市GSP飞行检查方案》,在总结去年飞行检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构建市、县在飞行检查过程中的联动机制,进一步结合监管实际,继续做好信用不良企业的飞行检查工作,特别是参与基本药物配送的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管。同时,要加强抗菌药物等零售必须凭处方销售的基本药物和高风险品种的督查工作,对廉价基本药物的流通进行追踪、抽查,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3、巩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工作。结合省政府238号令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安【2011】442号)文件,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状况的监督检查工作。深入开展调研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工作,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衔接,建立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信用档案,并积极探索实施诚信分级监管,逐步推进医疗机构诚信分级监管、药品电子监管和温湿度在线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完善规范药品使用长效监管机制。
(三)强化药品信息化监管
1、进一步做好各项药品流通信息化在线上网监管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批发、连锁企业温湿度在线监管系统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的运用,指定专人负责“系统”日常操作、维护等工作,要切实做好设备报停报修审核和《整改通知书》处理等工作,逐步推进零售和医疗机构温湿度在线监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低温、冷藏药品流通环节全程冷链监管系统,指导批发、连锁企业开展冷库、冷藏箱、冷藏车等冷链验证工作,督促疫苗经营企业在6月前完成疫苗在途运输温度自动监测系统与省局监管系统对接工作。要进一步做好药品电子监管码实施工作,监督企业按规定做好电子监管码核注核销等工作,确保数据完整、可靠,并及时处理网上预警信息。目前具体,对含麻黄碱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的药品必须于2012年1月1日起,全部进行电子监管码的核注核销;对所有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于2012年3月1日起进行核注核销;督促企业于2013年2月底前完成各省增补基本药物品种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的准备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药品流通网上检查力度,对批发、医疗机构购进上传药品、精麻药品、疫苗、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品和、国家基本药物、含麻黄碱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通过浙江省国家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平台、省局药品电子码监管平台、省局特药电子监管平台、省局药品经营信用平台,采取定期上网检查等方式,每周对辖区内的批发、使用单位实行网络监控,对各单位购进、销售、使用、库存等情况进行核查,及时掌握其药品流向并及时做好记录,实现网上对药品流通和使用等各环节的有效监管。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药品质量信用体系。不断健全涉药单位的信用档案,经营企业严格实施信用分级监管制度,各县(市、区)局重点加大对低等级信用企业检查力度,及时做好检查信息录入、审核工作,并于本年度12月31日前完成零售等级评审。要充分发挥信用机制惩戒教育功能,督促企业经营行为自律,引导企业树立诚实守信的管理理念。同时,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实施诚信分级监管,建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质量监管信用档案。
(四)加大开展流通药品安全专项行动
各县(市、区)局要结合本计划的基本内容,对照检查要点,开展流通领域各项药品安全专项行动。
1、开展药品流通领域集中整治行动。要按照市局集中整治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从2012年2月下旬至6月下旬,扎实开展为期四个月的药品流通领域集中整治行动。重点整治药品批发企业“走票”、“挂靠”等出租转让证照以及零售药店进货来源、销售去向把关不严等违法违规行为。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整治工作计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整治重点,重点检查举报投诉、受过行政处罚、人员变更频繁等企业,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2、开展国家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行动。根据国家局推进电子监管工作的要求,加强流通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药品安全监管效能,将电子监管工作作为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局要按国家局年2月底所有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必须对赋电子监管码的基本药物进行100%核注核销,保证药品流向数据上传链条的完整。通过国家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平台和浙江省国家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平台,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基本药物购进品种在线监管,逐步完善基本药物质量追溯体系。
3、开展抗菌药物监管专项行动。严格按照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零售企业凭处方销售抗菌药物,药师不在岗不得销售抗菌药物。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要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销售药师的处理,正确引导公共合理用药行为。
4、开展含麻黄碱类等复方制剂经营监管专项行动。各地要强化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流通环节的全程监管,进一步规范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购销行为。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不发生流弊现象。6月底前结合“药品流通领域集中整治行动”完成对企业经营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购销渠道是否合法,购销行为(包括票据管理)是否符合规定,相关产品是否严格执行2012年1月1日起未入网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销售的规定。
5、开展疫苗等高风险品种经营监管专项行动。7月份对经营疫苗企业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人员资质、冷链储运条件、冷链储运验证、运输温度在线上传等,凡不具备疫苗经营条件,尤其是不符合冷链管理技术规范要求的企业,一律限期整改,对不符合冷藏规定条件的储存、运输疫苗的企业要依法进行查处。
6、开展经营企业关键质量岗位在职在岗监管专项行动。对药品批发、连锁企业的质量负责人和质量机构负责人以及零售药店药师的在职在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排查。在企业自查自纠基础上,由各地组织人员对企业逐家进行核实检查,并要求企业关键质量岗位签《在职在岗承诺书》,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清理后的人员零售药师名单将在各地网上向社会公示,批发、连锁企业质量岗位人员上报市局。
7、不断深化“小药店”整规工作。各地要按照省、市局“小药店”整规后的规划部署,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整规工作成果,构筑长效监管机制。以规范化、信息化为手段,防止整规工作反潮;以暗查暗访和督查为主要检查形式,把小药店整规工作引向常态化、长效化;以药品安全示范创建为抓手,实现“小药店”规范巩固率达100%,零售药店(乙类非处方药店除外)信息化监管覆盖率达90%以上。
8、开展药品流通“进村入企、助推发展、保障安全”大走访活动。深入企业、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居开展执法服务,实地了解企业状况和群众用药情况,每季组织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活动1次(除3.15活动外),排解企业困难,理清发展思路,促进药品流通环境有更好的发展。
四、工作要求
篇3
【关键词】计划生育 药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15-02
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有效控制人口、减少意外妊娠、保护妇女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上个世纪末期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医药管理局的要求,对全国大部分城市的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各区县的药具供应由无限制的免费供给转变为“经费承包、计价调拨”的供应体制,由指令性计划分配药具品种转变为择优选购为主,并且将部分效期较短的产品直接调拨到基层的订购分配方法,由医药商业、卫生、计划生育部门共同管理转变为以计划生育系统为主管理发放、其他部门配合发放的管理网络,由向社会免费供应的单一渠道转变为单位免费发放和市场实行有价销售的“双轨”供应办法。随着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需要适应时代需要、积极寻求变革,如何提高计生药具的管理质量、为广大育龄人群服务,成为当前计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1 计生药具管理的原则
1.1 满足需要 我们不仅要研究育龄夫妇对避孕药具的现实需要,而且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避孕药具新的需要,根据这种需要编制的计划要切实可行,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品种、规格、型号以及包装上满足群众需要。
1.2 方便群众 群众可以方便地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避孕药具,而且在心理上也不会有什么顾虑。实行“双轨制”供应,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1.3 防止浪费 在保证满足供应的前提下,一是要加强管理,防止药具变质,二是要做到物尽其用,防止积压浪费,三是要加强对使用者宣传。建立商品价值观念,在计划免费发放中,可进行商品经营与免费发放相结合,逐步建立有价商品与经济利益挂钩的管理办法。
1.4 提高效益 药具管理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并且应以社会效益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药具管理工作也是一种经济活动,要讲究用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成果,使有限的经费和人力发挥更大的效益。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周密计划,科学管理,增收节支,优质服务,减少浪费来实现。
2 完善地区计生管理机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计生管理服务的不断发展,各地已经相继成立了具有计生管理功能的机构,有些城市街道办事处和乡也建立了药具管理站.避孕药具专门管理机构的成立,逐步扭转了过去药具管理比较混乱的现象,使药具管理走上了正规,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但由于我国地势广阔、人群分布分散、地区管理较为困难等,药具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矛盾和疏漏。在进行计生管理机构设立中,可因地制宜,不必强求一致.中,高层次的,如省(市)自治区,地市和县一级应设专门的药具管理站,要有编制人员、办公场所和仓库等;县以下可设兼职药具管理人员,如城市街道办事处和乡一级地区,设专职药具人员有困难,可指定一名计划生育干部分管这项工作。而对于厂矿、商店、学校和村民委员会等最基层单位,也应有人管理避孕药具,但可适度放宽。总之,无论是高层次或低层次,都要有人管理避孕药具,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避孕药具管理和发放网络。药具管理站的编制,可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量大小而确定,避免形成人员浪费。
3 完善计生药具管理计划
药具计划包括需要计划、生产计划和分配计划。编制需求计划时,先由基层计划生育部门根据使用药具的人数和药具的种类、型号,编制所辖地区的需要计划,然后逐级上报,最后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汇总。在编制需求计划时,应注意要经过逐级调查和统计后再上报。及所计划的药具的品种、规格、型号要符合群众需要。同时,还要有预见性,对来年群众所需避孕药具的可能变化情况要估计到。分配计划,是计划生育部门向各地分配药具的实施方案。在编制分配计划时要根据各地需要计划和储藏情况制定。在编制分配计划时,应按各地实际用药人数分配。还应考虑到农村多用口服避孕药和节育环,城市多用外用药,和口服药这些特点。
4 加强计生药具的储藏管理
搞好避孕药具的储藏,对提高避孕药具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应保障储存库房的通气、透光和干燥,同时设立有效的排水设施。由于许多避孕药具怕潮湿,容易潮解,所以应尽量保持库房的干燥。同时,库房还应配有调温设备,配有温度计和湿度计。调温设备可以随时调节库内温度,防止出现因温度过低或因温度过高发生霉烂的现象。库房面积要适当,不要过小,过小势必要把药箱堆得过高,会造成低层药具因挤压变形变质的现象。要做到专库专用,避孕药具库中不得存放其他物品,以免出现使避孕药变质或误食其他药物的现象。储存库内要配备防火、防盗设备,因为避孕药具的外包装大多是纸箱,纸箱易燃,特别是都是橡胶做的,更容易燃烧,所以,药具库内一定要备有防火设备。
5 做好计生药具的宣传和发放工作
应向育龄期群众做好计生药具的宣传工作,告知使用避孕药具的好处。它既利于防止计划外怀孕,也有利于妇女的身心健康。同时要宣传避孕药具的使用方法,让群众确实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以期达到预期效果。向群众说明各种避孕药具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避孕药具知识,对于搞好避孕和提高药具的效益都是大有好处的。同时应做好避孕药具的供应发放工作。供应范围除包括常住人口的育龄夫妇,部队和外埠住地单位的人员外,同时还要供给社会流动人口。加强供应渠道的管理,一般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通过计划生育部门自上而下地进行拨调和发放,这是避孕药具供应的主要渠道。另一个渠道是通过在商店设药具供应点来发放,这是避孕药具供应的辅助渠道。
参考文献
[1] 严曼萍,城区计生药具服务管理实践与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10,15(7):147―149.
篇4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面落实建设、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安全生产责任;集中抓好安全标准化建设、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整治以及重点危险源、各类功能区、城乡结合部和村镇建设的安全治理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管理,用制度规范安全管理行为。
(二)加强外地进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外地进威施工企业在取得进鲁、进威备案证后方可参加施工招投标;实行外地进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承诺书和从业人员安全业绩考核制度;强化对外地进威施工企业日常监管和年度考核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三)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前期程序管理。将场地平整、地基与基础部分工程和子分部工程依法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在办理安全监督和施工许可等建设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
(四)严格执行职业资格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凡负有安全生产事故责任的,依法吊销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五)认真落实企业领导带班值班制度。施工作业期间,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必须现场值守带班;节假日期间,相关企业单位领导应带队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各级建筑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将施工现场值班带班制度落到实处。
二、加强隐患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
(六)继续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整治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好四个季度的集中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各类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取得实效。
(七)加强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监控。严格规范外墙保温、深基坑、高大模板、起重设备拆装、钢结构吊装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方案编制、论证和审批,实行质量安全联动把关制度,严肃查处未经方案审批擅自施工的行为。
(八)进一步加强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强化对起重机械设备产权备案、使用备案、安装、拆除和拆装队伍资格、从业人员执业资格、成片小区工程塔吊合理选址等的监管,严肃查处起重机械未经建设各方联合验收擅自使用的行为;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检测工作,确保起重机械监控全覆盖。
(九)强化防护用品源头控制。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用具和机械配件的备案管理,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切实提升施工现场防护装备质量和水平。
(十)加大安全生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现场、市场“两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完善建筑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打非、治违、抓责任”活动,严肃查处安全事故和违规行为,切实优化安全生产环境。
三、推进建筑安全标准化,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
(十一)着力提升施工文明水平。全面推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及文明施工“工具化、定型化、标准化”管理,新开工工程在办理安全报监手续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提供《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及散流物体运输管理承诺书》,落实施工现场车辆冲洗、场地洒水、堆土覆盖等措施,保持城市环境整洁。
(十二)全面提高施工现场达标优良率。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标准》进行检查,2012年,二级以上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现场优良率达到85%以上,三级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及其他各类专业承包企业施工现场优良率达到75%以上。
(十三)实行施工现场样板示范带动。选择一批标准化样板工地,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各市(区)都要有示范样板工程,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水平。
(十四)认真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评价。严格按照《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实施暂行办法》、《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等,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招投标、企业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管理,促进企业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四、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坚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十五)着力抓好春节后复工开工检查。各级建筑安全监督机构要切实加强节后复工检查工作,建立“项目部自查,施工、监理、建设三方联合验收,监管机构抽查、巡查和签字确认”的工作机制,确保节后复工开工检查全覆盖,未检查或检查达不到复工开工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不予复工开工。
(十六)组织开展重大节假日和季节性安全生产检查。集中抓好“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安全生产检查,确保良好安全生产形势;适时组织大风天气、高温汛期、冬季防火等各类专项检查活动,不断提高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十七)积极探索和改进监管方式。积极推进工程实体监督检查与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监督检查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层级化”和“差别化”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实行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定指标管理,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遗漏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十八)强化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搭建部门、企业和项目联动信息平台,及时预警信息,有效预防极端天气对安全生产的不利影响;实行重大危险源警示和报告制度,提高安全预警水平。
篇5
【关键词】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问题的提出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是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供电企业也不例外,目前供电企业通过企业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质量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那么加强供电企业质量管理意义重大且意味深远。但是,我局质量管理还存在自我约束力不强、质量管理有效手段不足等实际问题。如何加强我局的质量管理,增强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促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在实处,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2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1员工质量管理意识不强
每个班组进行QC活动的就那么几个人,没有达到班组全员参与。一方面,员工任务繁重,时间上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可能是一些老员工有心无力;但是,更大的问题还是员工没有质量管理的意识,很多人都认为把我的工作做好就行了,有没有QC都无所谓。要想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这种意识,使他们以更积极自主的态度参与进去,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
2.2未能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安全生产、技术等全过程
按照制度规定,每个月都要进行QC活动,但是很多班组平时不注意开展QC活动,不注重活动记录和实际效果或者只是随便记录应付检查而已,到QC前期临时抱佛脚,而真正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参与。
2.3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有些班组虽然平时积极开展QC活动,但是QC成果水平不高,很多情况是上级领导完全下放,对QC活动不管不问,更谈不上指导和监督。上级领导对QC小组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有利于QC活动水平不断改进和提升,并且更能激发QC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质量管理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3.1树立员工质量管理的参与意识
所谓质量管理的参与意识,就是带动企业的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本来就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没有他们的参与,没有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质量管理工作是无法推进的。
关于提高企业员工对质量管理的参与意识,通常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全体员工的质量管理培训教育,首先是对企业最高经营者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紧迫感、荣誉感和道德感。同时还要有约束机制和具体措施,如制定优秀QC奖励基金、QC活动先进个人等。二是要使企业全体职工具有参与意识,人人参与QC活动。为此,必须有高层管理人员不遗余力地积极投入,然后带动职工参与,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把企业的利益同员工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必须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就是要尊重职工,爱护职工,关心职工,提倡精神激励。国外企业家提出,企业有两个“上帝”:一个是用户,一个是职工。没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企业是办不好的。
3.2深入QC教育培训
虽然每年都会就班组如何组建QC小组、开展QC活动的正确程序和步骤、PDCA循环中逻辑性、正确运用各类图表和工具、QC成果的整理和发表等内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都是QC基本常识性的问题,不但培训形式单一,而且培训不够深入,班组QC小组缺乏创新。质量管理的发展就在于创新。因此,不断深化班组技术培训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深化班组技术培训可以采用BB培训计划。
“BB培训计划”源引自日本“柔道高手黑带(Blocr Belt)培训计划”。现在指那些能够熟练地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成功地解决质量问题的高手。实施“BB培训计划”的关键工作是:(1)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与推动,没有管理层的支持与参与,“BB培训计划”无法真正地取得效果。(2)着眼于班组QC“黑带”骨干的作用发挥。班组中QC“黑带”骨干工作的主要精力是发现班组存在的质量问题,组织和指导班组QC小组进行技术和管理攻关。(3)班组中的QC“黑带”骨干要发挥出较强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按照生产过程控制的“输入”“接口”“输出”接口的关联点组建跨职能QC小组,解决各种质量问题。(4)班组的QC“黑带”骨干培训时间以3-6个月为宜,其它高、中层QC“黑带”骨干培训时间至少要1年以上时间。其资格认定聘用需至少参与完成5项以上QC课题活动的经历。
3.3加强质量管理领导是关键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二项是领导作用,要求企业领导对质量工作必须亲自管、亲手抓。企业的党政工团领导及部门负责人都要带头参与,给职工做榜样,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这样不仅起到表率作用,而且使小组活动的选题结合实际,比较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小组活动对策措施容易落实。
另外,领导的重视不能流于形式,应体现在对小组活动全过程的支持。首先,领导应注重对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且积极参加小组的一些活动,才能对小组活动的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并能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也能为小组解决一些活动中的实际困难。从而保持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为企业、为生产、解决实际问题。领导的参与,是以具体的行动让职工感受到领导抓质量工作的决心,会在职工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励和鼓舞职工去深入学习研究,自发地、主动地开展小组活动。其次,作为小组活动的推进者,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规范管理,才能正确引导QC小组的活动。而推进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QC小组活动的水平。一个合格的推进者应具备质量意识,问题意识和改进意识。密切联系群众,热心质量管理事业和关心QC小组的发展。QC小组推进者还应该是具备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的引导、帮助QC小组开展活动,并取得成效。特别是在QC小组活动规范上,带头抓好注册、登记和课题的选择。正确处理好小组内的分工,并且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使QC小组正规化。
3.4实施激励政策,激发成员积极性
要使QC小组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需要一定激励手段。这既包括QC小组自我激励,也包括外部如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的激励。理想与目标激励对QC小组自我激励和企业激励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教育和小组成员自我认识、互相启发,明确企业发展、成员获益与每个成员努力和参与程度的密切关系,通过成功的QC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和成长的喜悦,都能激发职工继续积极投入各种质量活动的热情。此外,还可以采取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培训激励、组织激励等手段调动全体职工参加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3.5不断创新,是QC小组发展的方向
QC小组也要不断创新。首先,应不断加大小组科技含量,紧紧围绕增加科技含量选择课题,并与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和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的推广相结合,使课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调动班组人员共同参与、攻关,提高小组活动的水平。其次,拓宽小组活动的范围,结合当前企业的方针战略,适应时展要求,从单独提高工作质量拓宽到管理质量、环境质量等。所以说QC小组活动的范围更宽了,需要参与的工作更多了,只要指导有方,管理得当,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会在各个领域里开花结果。
如今,随着科技不断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将是知识的不断更新、方法的不断更新、思路的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QC小组的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一强三优”的发展战略和全局的各项具体目标要求,以科技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以创新为出发点,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方向,不断完善自身,改变经验型管理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深刻审视自身缺点,高效挖掘自身潜能,实现班组向科学化管理的迈进,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青辰. 如何完善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 小白. 精益生产管理的思想核心.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3] 龙永飞. 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企业科技与发展》.
[4] 陈平辉.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科技资讯》.
[5] 潘光余. 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科技资讯》.
[6] 质佳. 质量管理失败的主要原因. 《质量探索》.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质量 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quality is the life of products, no good quality, the product is no market, only high quality products, in the market to competitiv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lso so. Architecture design with high quality. So it will also long in the same industry and not miss. So, architectural design optimiz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become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optimization design quality management
引 言:在商业竞争中,产品的质量从来都是争得市场的重要法宝。同样,建筑设计也是这样。建筑设计,从某一角度上来讲,几乎和建筑的产品是等同的,它就是科学技术和艺术上的创作在实际中的有机结合。建筑设计不可以用工厂化、程序化、工业化的生产程序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对于那些使用功能和性质不相同的建筑物从它的内部结构到外表的形态都是不一样的。只有不断地加强建筑设计在质量上的优化管理,才能够生产出真正地高品质的建筑设计产品。
1 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的思想
建筑设计在质量上的优劣程度并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界限,准确地说只是一个在目标的范围上的界定,而建筑设计的合格下限主要包括建筑的规程、标准和规范。建筑设计的精品需要在设计的运行等过程中通过取舍来进行优化,最终使产品达到完美。所以,在这里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需要十分重视。建筑设计的成果,其质量的评定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进行衡量,即便是达到了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规程和规范,但那也不能说这个建筑设计就应该是优秀作品或者是精品。建筑的设计其实就是科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是创作思维和科学计算相结合的成果。在二者的运用过程中,设计上的构思组合并产生出一个全新的事物,不可能通过固定的一些模式来进行套用,建筑设计其实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变化性。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其实就是在强调和强化设计中的全部过程的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管理。这个管理制度也改变了以前在静态上简单化的关于结果管理的淘汰制度,因此避免了在时间上的浪费和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的运行过程需要由始至终,从局部到整体、从方案到施工图、从管理点到强化点,这么多工作全部需要通过优化、细化、筛选。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2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的优化
2.1健全的规章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主要指,规章制度在制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一定要进行细化、量化和具体化,尤其是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便于保证优化管理运行上检查性与经常性,以便于快速达到其预定的目标;规章制度必须要进行量化,使其能够制作成表格,不同类型的不同部门可以进行填写和打分;设计者的行为必须要做到规范,要有极强地原则性;对于跟踪服务和反馈上来的信息要及时地进行更正和处理;在做事之前要有具体的计划,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控制措施,事情完成后的总结要有一定的效果。
2.2领导者要建立和管理组织机构
成立负责监督的机构,而且领导者要亲自负责,专家要起到主导作用,是一个全面的、有机的结合体系。成立一个负责质量的检查的小组,所有的项目必须都要设置质检人员。让领导者亲自负责主要是为了保障质量的优化管理体系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而让专家人员作为主导主要是为了能够掌握那些专业技术上的高质量和高标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实现制度化、责任化和经济化的要求。
3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优化
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要从工程的功能上的需求为出发点,把工程在造价上的严谨性、财务在审核上的规范性、技术上的先进性作为其重点,科学地进行有关设计方案的优化。在进行施工技术先进性相关设计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运用现代建筑在施工上的技术,来提高工程在施工中的效率,从而实现减少投资、降低在施工中的成本的目标。通过对工程造价进行严谨性控制,来达到工程造价对施工的指导目的,给施工在成本控制上奠定了基础。通过在财务审核上的规范性来控制施工的资金、工程造价,完成了工程投资的科学使用,防止了职务上的侵占、工程上偷工减料等很多问题的发生。另外,科学的建筑设计优化还包括进行施工时材料进场时间、进场的数目、堆放的地点、堆放的方法等优化。总之,运用科学地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就是要对施工中的全部过程和各项内容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实现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目标。
建筑设计方案质量管理部分优化。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上的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质量,所以应该加强在建筑工程上设计方案有关的质量方面的设计和优化,从而提高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建筑的工程要实现在质量上的优化必须要使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在组织构架上进行优化,构架一个法人作为主体,专业的技术工作者和专家具有主导性地位,基础质量监管人员作为其管理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结构。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工程在实际中的情况来细化和具体化质量和技术的管理规范,用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可靠性,使得质量的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4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行操作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不只是使设计的产品达到合格的标准,而更主要是使建筑设计质量追求更高的标准。在运行设计管理优化的前前后后,无论是从人员到产品,还是从计划到分工,甚至是从部分开始到整体,这都只是要筛选最为合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并最终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设计的项目要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必须要对设计的项目中相关的所有专业和专业的内部中不同的程序等的交叉使用进行最为周密的安排。做到确定所有的项目进行优化管理。所说的管理点,其实就是在项目中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那个关键点。比方说项目设计中的方案设计图、预算、施工的图纸等,这些就是在建筑的设计项目中宏观地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关键点。在进行定岗和定位工作人员时,要进行即时挑选,不仅要进行关于优化思想方面的教育,还需要量才而用,让所有的设计工作人员都就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刻要把努力地进行市场竞争的思想放在心上,实现人员上的优化使用。提高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在整体上的水平及素质,为设计工作人员创建更多的进行学习和深造机会,让他们可以在进行设计和运行的环节中能够独自承担一方面的工作。
积极地制定和研究项目有关的创新性的计划。只要是在设计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或新问题,都必须要进行研究和分析。只有通过时时刻刻向更高的目标去前行,优秀的产品才可能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积极倡导信息化、集成化和精品化。只有掌握了极其充足的信息才有可能取得创新,得到优秀的产品,比如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一些先进设计上的理念和宝贵经验。制定最为科学合理的目标,设定最低的要求底线,尽可能地把那些定性的要求转变为定量的要求,从而可以具有明确地操作性。
5设计运行系统和过程的优化
设计运行优化系统其实指的是所有部分在运行上的一体化,这个过程指的是在进行工程设计的全部过程。要对这个过程实现优化控制。首先,应该确定在系统部分上的所有控制点,其实就是运行中的所有部分,这就是管理点,让所有部分都能够进行其优化管理。接下来,对过程进行优化管理。这里比较提倡的是对设计设计质量进行优化管理,也就是说最好一直有一个比较高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指具体的一个标准,而是指一个比较大的范围。方案可以有好几个,但最好只能有一个。一个复杂的建筑,其设计周期短的要几个星期,长的可能要好几年,而其施工的时间会更长。在建筑设计的运行的过程中,~般需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优化管理,以方便取得最佳的方案、选择最短的路径,把所有的科学和技术上所取得的成果集合在一起、通过先进的劳动工具来实现目标。在这个工程中,技术、情报等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仅仅提出关于设计质量取得合格的相关要求,仅仅根据设计的一些规定和条文上的约束,已经很明显地不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趋势了。
6结语
设计的优化管理其关键是优化,而优化的实质是部分上的优化与整体上的优化进行有机地结合,这些优化上的管理本质是一种动态管理,其主要是积极地向更高的目标去不断努力,进而去调动所有的设计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地积极进取。而这个目标会随着不断地进步而随时进行提高、完善。设计的优化管理代表着要在实施中去学习,从探索中去发现,最终实现创新.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高秋利.建筑工程全过程策划与施工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优化设计;问题;分析
一、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
(二)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三)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监控不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二)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议;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三)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
(四)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应着手抓好的几个问题
(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二)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三)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要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四、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
(一)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的理念。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没有好的质量,产品就没有市场,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设计也是同样如此。
笔者认为,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二)健全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基础是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三)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订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制定优化的最佳目标,打出最低的要求线,尽量把一些定性的要求变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四)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在建筑设计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便取得最优方案、选取最短路径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一身、利用现代化工具去达到目的,而没有必要非得从零开始向上爬。这里技术、信息、情报是很重要的,仅提出设计质量合格的要求,只依据设计规范、条文的被动制约,显然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的理念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没有好的质量,产品就没有市场,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设计也是同样如此。
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二、健全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相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三、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定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制定优化的最佳目标,打出最低的要求线,尽量把一些定性酌要求变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四、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
一、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的理念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没有好的质量,产品就没有市场,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设计也是同样如此。本人认为,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二、健全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基础――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三、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订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制定优化的最佳目标,打出最低的要求线,尽量把一些定性的要求变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四、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篇10
【关键词】水利水电;质量控制;优化措施
引言
当前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处于大规模开展阶段,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工程规模以及施工难度也来越大,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水利工程设施安全可靠,已经成为当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创建优质与安全水利工程的基本要求。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特点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涉及面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与工业、交通、城建、环保等诸多领域都有联系,涉及专业广泛。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水利水电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因素,另一种是自然因素。而恰恰是这两种因素在某种特定阶段具不可预知性,以至于施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
(3)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尚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项目在施工环境、水平等诸多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以至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表现形式大有不同,难以准确判定标准。
2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 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
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主要表现在一些工程建设中对战略重视度不高,即便大部分的工程建设都提出了“一流工程”、“优质工程”等高调口号,但这些目标口号并不明确,只是模糊的空口号而已。一些工程项目提出了口号之后,注重的是工程建设速度,而忽视了质量问题,因此就很难把握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
2.2 工程建设程序执行不严
就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大部分为公益性项目,并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投资形式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某些地方与建设单位为了获取建设资金,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争取国家投资上,对于前期的工作准备不充分,在实际的建设中未按照相关的程序操作。更有甚者,开工建设过于匆忙,也未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当工程完成之后无法达到验收要求。此外,某些项目法人并没有实质条件,因此其具体的权、责、利往往分开,而一些必须的责任却没有承担。
2.3 工程建设在管理关系上不顺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管理关系上存在着不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些动态质量管理中,配置的人员资源及工作精力受到了限制,不能完全保障监督检查工作的到位,更无法确保其深度;
(2)工程的建设单位有时候与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属于同一个地方或者部门,这样极易造成地方保护,从而不利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2.4 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
虽然近几年水利水电行业加强了队伍的建设力度,也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并且施工、监理等方面的队伍与机构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总的来说,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专职人员力量依然比较薄弱,大部分的相关工作人员都无法达到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部分人员素质不高,在施工中就会存在偷工减料等现象,往往会造成安全隐患。
2.5 施工过程控制力度不够
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在施工中一些精细化的操作往往缺乏必要的重视,加之施工工艺作风的粗糙,这就造成质量不断出现缺陷。此外,一些详细制定的措施,在具体的施工中却没有落实到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在质量的记录方面,存在着准确性、及时性、闭合性与完整性等皆较差的现状。
3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优化对策
3.1 做好项目施工质量前期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主要有项目建议书的制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一些咨询评估工作。前期要对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建设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对市场前景、技术水平、项目风险、项目利润和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使项目的各项数据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做好项目前期工程质量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要时刻谨记“质量第一”的准则,二要质量责任落实到人,三要制定项目进度和
3.2 加强技术培训和企业技术管理
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所以,施工单位要定期对工程建设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还要经常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技术管理是指对技术责任制度、相关技术设计内容和技术检验进行全方面协调管理,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来进行。技术责任制度是指工程项目要分工明确,相关小工程要分包到具体部门,这样有利于各部门的技术人员做好工程技术工作。技术设计内容是指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的设计要求和施工图进行仔细的分析,进而确定项目的一整套施工方案,再由审核部门确定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并确定最终的方案。
3.3 完善技术管理
(1)进行图纸会审。此项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出现在工程中的细节差错,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保证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确保施工质量,并且可以根除差错,及时记录存档。
(2)执行技术责任制。对每个技术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要求所有技术人员对自己的权责有清楚的认识,做好各自分内的工作。
(3)加强技术交底。所有参与施工建设的人员,不管是专业的技术员还是施工工人,都应全面了解工程的具体特征、需要的技术水平要求、施工过程的工艺要求。
(4)严格技术复核。在进行每项技术工作时,要设置专门人员进行复核,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防止人为事故出现。
(5)认真抽检材料。对所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用的材料如钢筋水泥等都进行抽样检查,检查通过后才可以使用,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6)建立技术档案。建立施工全过程技术档案,整理记录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资料,直至工程结束,并保存原始资料,相关资料负责人不能擅自修改。
(7)做好施工日记。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相关技术负责人详细记录每天各项工程的施工情况,在竣工验收时作为质量评定依据。
(8)工程验收。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项工作的施工。
3.4 严格现场质量管理和控制
在对现场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现场跟踪检查。在进行现场检查工作时,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多到施工现场观察,勤记录; 在施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尽量减少经济损失。质量管理人员还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有些项目还要进行随机抽查,比如混凝土在配料过程中比例是否得当等。
已经完成的施工项目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避免遭到局部破坏和污染,进而影响到整个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成品的保护工作,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防微杜渐。在多种施工交叉进行时,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进行工种交接工作时,一定要将职责明确划分。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一些奖惩措施,提倡文明施工。
4 总结语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因此,水利管理人员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严把项目施工质量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质量问题,同时还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发挥出工程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质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