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3:1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退耕还林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退耕还林论文

篇1

基于2006—2011年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宁夏隆德县的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

1.1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根据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状况,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合理性等因素,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方面的16项指标(表1).

1.2数据获取表1中除林草产业蓄水量(D14)、林草产业CO2固定量(D15)、农作物CO2固定量(D16)参照以下方法计算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1年的《宁夏统计年鉴》.

2结果与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选的指标进行处理和运算,发现各指标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适合于因子分析.对选取的1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经正交旋转后,前面3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489%,代表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表2).通过进一步计算,可得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而得到因子得分矩阵(表3).由表3可知,公因子1在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和其他人口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公因子1看成是社会结构调整因子;公因子2在林草产业CO2固定量和林草产业蓄水量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公因子2看成是生态环境效益因子;公因子3在农业产值和农业收入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公因子3看成是农业经济总量因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从社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效益和农业经济总量三大因子来简化计量综合效益,建立因子得分函数。采用因子加权总和计算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值,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其权重。

2.1隆德县后续产业效益显著且阶段性差异明显由图1可知,隆德县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之后,后续产业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综合效益.随着时间的延续,综合效益逐步发挥,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药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后续产业在最初的2a里发挥的效益相对较小,甚至其某些方面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后续产业在开发、组织和管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而2010年发挥的效益是2006年的近1.6倍,整体呈显著增长趋势.2007—2008年的综合效益增长最快,增长的分值为1.12,这主要是因为设施农业在2008年初见成效.2008—2010年增加的分值相对于2007—2008年期间降低了1.11.总之,2006—2010年间的增加分值,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年增加.在不同阶段各效益对后续产业综合效益的贡献度不同:2006—2007年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007—2009年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2009—2010年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后续产业实施之初,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缺乏,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缓慢,发展氛围不浓,多数农户从思想上只重视眼前的粮款补助,而未意识到后续长远发展,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无法得以体现;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成功实施,使得生态效益十分显著;2007年以后,随着政府对劳务输出的有效组织,生态移民搬迁与劳务产业相结合,使尚未完全脱离和未脱离土地的农民逐渐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府的有效组织,特色种植业、设施农业和劳务等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出来.

2.2经济效益后续产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反映在后续产业推进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产条件的提高而增加的已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6].其中,最突出的方面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以及各类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

2.2.1后续产业对各类产值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各类产值总量都呈上升趋势,说明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的增长有一定贡献,后续产业发展时间越长,贡献越大.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主要为中药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支撑产业,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要大于对牧业和林业产值的增长贡献(图2).

2.2.2后续产业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隆德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当地农村居民经济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收入、林业收入和牧业收入三方面.退耕还林(草)后,隆德县的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年平均增加15.04%,说明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推进确实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农业收入年平均增加13.13%,这主要得益于特色种植业的收入,林业收入年平均增加42.63%,牧业收入年平均增加20.98%.说明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林业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根本原因在于出售林产品所得收入增长迅速.

2.2.3后续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农民个人来说,后续产业对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出劳务收入和人均收入两方面[6].与2006年相比,无论是从各乡镇还是从整个隆德县来看,随着后续产业推进年数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4.89%.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逐年增加,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年均变化率为18.60%,说明后续产业促使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于其他生产活动而创造更多的收益(图3).

2.3社会效益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最为突出的是对当地人口资源及作物种植结构的分配.

2.3.1人口资源分配的变化人力资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研究对比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实施前后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非农业从业人员和外出劳务人口的变化来说明后续产业对县域人口资源分配的影响.从2005年以及2010年数据对比中发现,全县农业人口减少了17.05%,而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人数和其他人口(运输仓储邮政、商业、住宿餐饮业等)分别上升了21.21%和3.68%.这说明后续产业对隆德县人口资源的分布确实产生了明显影响.隆德县退耕后续几年来的农业劳动力变化量随着后续产业推进年数的增加而减少;外出劳务人口变化量和运输仓储邮政、商业、住宿餐饮业等其他人口随着后续产业推进年数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通过后续产业的推进,从事耕作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有更多的劳动力从耕地上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和从事商业、运输等服务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都得到一定的调整.退耕还林(草)后续时间越长,外出劳务人口变化越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越明显.

2.3.2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与2005年相比较,2010年隆德县小麦播种面积减少了43.13%,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增加了6356hm2.通过后续产业的推广,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而可作为经济作物的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资源再分配的效果明显.由图4可知,隆德县退耕后几年来的小麦面积变化率和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变化率是随着退耕后续年数的增加而减少和增加.小麦面积变化率与年数的线性相关性没有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变化率与年数的线性相关性明显.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变化率随年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表明隆德县随着后续产业的不断深入展开,药材、马铃薯、蔬菜瓜果等特色种植业面积逐渐增大,特色种植业规模逐步增加,当地正在有计划地对特色种植业进行规划.而当年造林育苗面积的变化则表明退耕还林(草)后的整体状况比较稳定,2005年退耕结束后,每年在确保耕地保有量的同时只是对退耕还林死掉的林木的补充,以保持退耕还林对水土保持的效益.

2.4生态效益后续产业在生态方面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农作物和林草业的CO2固定量及林草业的蓄水量.林草产业CO2固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66%,林草产业蓄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8.68%,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药材、草畜和设施农业管理粗放,抚育、管理与保护跟不上,部分花卉生长环境等条件控制不到位,保存率较低;退耕地林药林草间作发展不均衡,有的地块杂草丛生,致使幼树生长缓慢,抑制了间作牧草和药苗的生长,使得后续产业的生态效益相对不明显.

3讨论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方面,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10].对比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进行尝试性评价时,涵盖了完整的3个部分;选取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评价实际;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一致性,能够反映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取得的效益成果.本评价体系是在借鉴相关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因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本身就是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巩固、延续与支撑.虽然评价结果只能反映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的变化趋势,但与当地实际情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证明研究结果能够对现实的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产生指导意义.本文只是从宏观方面笼统地对隆德县后续产业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限于数据获取的限制而未从具体的后续产业着手分析,且未对后续产业所面临的开发滞后、牧草与药材加工贮藏手段落后、部分群众对间种的药材管理粗放、产业链短、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这些将成为笔者今后研究类似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4结论

篇2

成果难以巩固的主要原因出现毁林复耕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益问题,即退耕林地收益低下。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补助标准低是直接原因退耕还林现行补助标准是:生态林分两轮,共补助16年,前8年2400元•hm-2,后8年1350元•hm-2;经济林分两轮连续补助10年,前5年2400元•hm-2,后5年1350元•hm-2;退耕还草分两轮补助4年,前2年2400元•hm-2,后2年1350元•hm-2。阜新市实施退耕还林的14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时期,2001年和2013年粮食价格以玉米为例分别是0.4元和1.2元,土地承包价格以一等地为例分别是100元和800元,而补助标准自1999年制定后始终没有提高。退耕户本能地去追求利益最大化,遂产生了毁林复耕行为。

1.2退耕还林政策失去优势,林地和耕地比较效益差距拉大除粮价上涨因素外,种粮比经营林木见利快,农业的粮食直补资金已经超过了退耕还林的第二轮补助,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效农业项目的实施,都加大种树和种粮的收入差距。对退耕还林冲击很大,退耕户感觉退耕还林很吃亏,复耕的愿望强烈。

1.3林地直接收益降低阜新市在退耕林木处于幼林期时,开发了林下养殖、种植等20多个增收模式,效益很好。随着树木的生长,这些模式规模锐减,退耕户只有指望林产品收益。退耕还林的生态林主要以杨树为主,自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杨树木材市场价格从最高的每立方米900元下滑到现在的500元,去掉各种费用到退耕户手里才400元,林木的预期收益大幅下降。以大扁杏为主的经济林,2010—2012年,由于气候原因,连续3年没结果或少量结果,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还要花费很多的管理费用,结果导致了大面积杏类经济林保存率下降。

1.4阜新市生态建设需要,借力于退耕还林工程,执行政策有偏差《退耕还林条例》规定:“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和生产条件较好、实际粮食产量超过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标准并且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还林规划”。2001年全省实施绿色通道工程,阜新市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为解决建设资金,把很多不符合退耕政策的耕地造林纳入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范围。2001—2005年,全市累计建设绿色通道1.6万hm2,其中的1.3万hm2耕地造林全被纳入退耕还林,当中1.1万hm2耕地属于稳产田。这种做法,从严格意义上讲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这类退耕林地,引起的上访事件所占比重最大。

2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阜新市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如果毁于一旦,阜新地区的生态安全就无从谈起。当前的形势下,造林成本将是原来的5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这么大的规模。所以,阜新的退耕还林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以保为主,积极争取,广开门路”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结合阜新市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2.1发挥政府职能,为巩固成果提供长效保障

2.1.1加强政府责任落实考核对照《退耕还林条例》规定,建立健全针对退耕还林的目标考核制度,把退耕还林损毁面积落实到考核指标当中,上级政府要和下一级政府签订责任状,开展针对各级政府的责任落实情况检查,增强各级政府落实责任的主动性。这一措施将对保护退耕还林成果起到重大作用。

2.1.2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各级财政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在当前复耕思想严重和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的情况下,放手让退耕户进行抚育、间伐病虫害防治、迎接检查验收等工作,将损失惨重。因此,这些工作只能由政府和林业部门来承担。《退耕还林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付等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但是,由于阜新市各级地方财政困难,至今各级财政没有安排专项的退耕工作经费。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势必会影响到工程的高效管理。

2.2积极争取和反映,促进退耕还林政策的及时调整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财政、市改委、市林业等多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积极向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争取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建议建立定期的浮动调整制度,让退耕还林政策保持优势,及时跟上经济发展形势,保证国家生态需要和退耕农户的利益和谐共赢。

2.3探求新的管理模式,活化管理机制,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抚育经营水平

2.3.1加强退耕林地的经营管理工作一是按着省林业厅的要求,在市退耕办的统一组织下,各县区要认真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使退耕还林地和林木的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合理安排年度计划,有序进行,先安排速生杨和需要卫生抚育的地块,尽量加快进度。三是林政资源部门积极争取抚育间伐采伐限额,保障其进度。四是利用现有政策,帮扶因自然灾害损毁的退耕农户重新造林。五是加强基层林业站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有效指导退耕农户进行林地管理和经营。六是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因病虫害而毁林事件发生。七是森林经营部门要将退耕林地抚育间伐列入国家森林抚育间伐补贴范畴。八是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加强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减少退耕户的损失。

2.3.2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地方补偿机制积极向国家争取扶贫政策和资金,缩小退耕农户与其他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差距。有的农户大部分耕地因政府主导的绿化工程被退耕还林,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应将生活有困难的退耕户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范畴。退耕还林主要产生的是生态效益,全体人民都是受益者,但受损失的是少数退耕户。省、市、县应该根据《退耕还林条例》,建立地方生态补偿制度,由各级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增加退耕还林补助。

篇3

1.调查区域与问卷设计

陕南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该区域由秦岭山地、大巴山地和汉江谷地组成。陕南地区是我国退耕还林最早实施的试点区域和重点区域,〔1〕因此,本文选择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对陕南地区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多个乡镇的农户实地调查问卷。该项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1~2月,调研样本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并综合考虑了样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地理区位、地形地貌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进度、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差异。调研样本总数为291个,其中退耕户114户,非退耕177户。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具体涉及农户家庭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配置情况等;第二部分是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情况;第三部分是农户对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情况。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生态农业认知是指农户对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主观认识与感知,是人脑存储的对生态农业生产的最终印象与知觉。目前生态农业在我国已经有多种发展模式,作者在陕南地区广泛调研得知,该地区农户选择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有以下8种:设施生态农业、猪—沼—果、生态养殖、稻鸭共育模式、生态旅游农业、高山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开发模式。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退耕还林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发展生态农业显得越来越迫切。而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决定了农户进行生态农业生产的意愿和具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行为。不同类型的农户对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认知水平必然不同,因此,只有在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差异的基础上,找寻提升农户认知水平的政策着力点和一般规律,才能有效提升农户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程度。

(2)理论基础。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态度是个人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的结果。因此,农户会基于自身所具备的常识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利弊进行评估,这种常识显然与农户所具有的相关知识、教育水平和生活阅历有关;同时主观行为规范也会影响个体行为态度,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会受到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农户或群体态度的影响,诸如已经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或是对生态农业有所了解的亲朋好友会引导并提高农户关于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农户认知同时受到外界条件所决定的个体行为控制的影响,退耕还林工程是外界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农户深入了解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激励并且创造了条件。因此,退耕还林工程势必影响农户关于生态农业的认知,农户所具有的生产技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会通过影响其行为控制进而影响其相关认知。据TPB理论,农户行为认知会影响农户的行为意向,进而会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退耕还林工程会通过影响农户关于生态农业的认知,进一步影响农户关于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行为意向,最终影响农户是否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这一行为;同理,外界条件所决定的行为控制变量,诸如农户所具有的生产技能、农户所处地理位置、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政府相关政策除与农户认知相关外,也会影响农户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行为。

(3)研究方法。

从农户认知行为理论来看,影响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营特征、政策约束等方面,为了更加明确地阐明各因素与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的关系,本文采用列联表分析方法研究农户对于生态农业的认知影响因素。列联表分析原理如下:假设有A、B两种属性的类型变量,其中i表示A属性,当i=1时表示具有A属性,i=0表示不具有A属性;同理,用j表示B属性,当j=1时,具有B属性,当J=0时,表示不具有B属性。

二、农户对于生态农业认知的实证研究

1.变量选择与理论分析

结合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及研究内容,我们选取如下变量进行分析研究:

(1)户主个人特征。

作为家庭生产经营的重要决策者,户主的个人特征包括其年龄、受教育程度,这两者直接影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具体而言,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其认识以及接触到的事物更多,眼界更宽,从而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可能更深刻;但另一方面,年龄的增长可能使得农户更加墨守陈规,相比年轻人接收新生事物可能更加困难,因而年龄对于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行为的影响方向暂时无法判断。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越强,相应的其认知能力可能也越强。

(2)退耕还林。

是否参与退耕还林是农户认知行为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变量。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也是农户对自然环境重要性的了解过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参加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可能更清楚自然环境对农户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选择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对可利用要素的有效配置。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为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会充分关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认知水平。

(3)农技培训。

农业技术培训在农村非常重要,对于生态农业这类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农业生产方式,更需要有相关技术的指导。农户接受农业技术培训,一方面在培训的同时会接触到以农业技术为依托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农技培训能够丰富农户的农技知识,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能,加深对生态农业的理解程度,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4)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

农业信息对农户的生产至关重要。由于交通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限制,农户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渠道来自于政府与媒体宣传。大量农户通过电视、广播以及乡村能人等常用渠道来获取农业信息,其他获取信息渠道包括农业书籍和报刊、政府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有限的网络资源,这些渠道对于普通农户而言较难实现。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农户对农业信息捕获的能力,农业信息越容易获知,农户对农业相关知识就更为了解,因此,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将会影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5)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

近年来,农产品安全事件已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确保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生态安全是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提升农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关注度,可以有效引导农户采取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在形成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关注,他们就越有动力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条件、方式和手段进行深入了解,进而提升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2.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的列联表分析方法属于描述性的横截面研究。下面将具体分析各统计变量与其对生态农业认知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结果:

(1)户主年龄。

青年农户生态农业生产认知比率最低,仅为78.6%,中年农户认知比率最高,达到了91.3%,老年农户生态农业生产认知程度次之,为82.6%。卡方检验显示,线性检验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似然比卡方检验、皮尔逊检验在10%的水平通过检验。由此看出,户主年龄与认知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并不存在线性关系。

(2)户主受教育程度。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农户生态农业认知水平都很高。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农户认知比率最高,达到90.9%;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农户认知比率稍低,为89.4%;而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农户的认知水平为83.5%。卡方检验显示,户主受教育程度的3个检验指标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在所选样本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认知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当地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推广程度已经较高,而同时该认知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不高而导致。

(3)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水平高于非退耕还林户。其中,退耕户生态农业认知比率为94.7%,非退耕还林户的认知比率仅为84.7%。由卡方检验表得知,皮尔逊检验、最大似然卡方检验以及线性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说明农户是否参与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换言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4)农技培训。

农户是否参与过农技培训对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有较大影响。其中,参与农技培训的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比率为98.4%,未参与农技培训的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比率仅为81.7%。进一步的卡方检验显示,3个检验指标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显然农户参与农技培训与其生态农业认知之间有显著关系,农技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

(5)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

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对农户的认知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其中,信息获取容易的农户对生态农业有认知的比率达到97.8%;而信息获取较难的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比率仅为53.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该变量在1%水平上通过了皮尔逊检验与似然比卡方检验,且线性关联分析也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与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信息越易获取,农户的认知行为比率越高。

(6)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

调研数据表明,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重视,对生态农业认知的比率越高。其中,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户比率达到77.0%,这些农户对生态农业有认知的比率为92.0%;在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户中,对生态农业有认知的比率仅为77.6%。卡方检验显示,该变量在1%水平上通过了皮尔逊检验与似然比卡方检验,且线性关联分析也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见,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与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农户越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水平越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本文主要在退耕还林政策背景下分析陕南地区不同类型农户对于生态农业认知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多种因素影响退耕地区农户对于生态农业认知行为。其中,农户是否参与退耕还林与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程度具有显著关系,参与退耕还林显著提高了农户的认知程度;是否参与农技培训对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影响较大,参与的农户认知比率均高于未参与的农户;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认知行为,如果信息越易获取,则农户越容易产生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与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2.政策建议

(1)在退耕地区为农户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技培训。

对于退耕地区农户而言,林业与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等都是新生事物,不太容易掌握其生产技术与市场特点,而且农户需要维持一定的资金投入,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较大。例如,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加工技术、农业生产中的种养结合技术以及农产品运销渠道与管理技术等,绝大多数农户都未能真正掌握。调研过程中很多农户都表示希望政府能提供长期的技术扶持政策,帮助其规避市场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为退耕区农业与林业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与资金保障,如为农户开展林业与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培训,同时为其农产品运销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

(2)拓宽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农业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作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但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传统媒体如电视、报刊以及乡村能人、集市等传统人际传播渠道,网络渠道普遍应用较少,从各级政府机构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通畅。因此,应该在退耕地区着力拓宽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首先,应充分发挥电视和广播传播农业信息的主渠道作用,可以通过农业专栏形式在固定时段播发农业信息;其次,在县(区)、镇(乡)农业推广部门设立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与信息服务;第三,要注重发挥农村专业户、农民经纪人等乡村能人的信息传播作用;最后,应加快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农民主动获取农业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3)普及和提高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篇4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户;可持续生计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3102

1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

1.1可持续生计方法

可持续生计方法是一种思考方法或者手段,主要被运用在对发展的研究以及实践当中。可持续生计方法主要是以人为中心,进行发展目标、优先重点以及范围的分析和确定,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是否进行发展项目的增加,增加计划的效果。随着可持续生计思想的发展,一些研究中心、捐赠机构等纷纷借助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方式,对其相关的发展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其中Roberts等人提出,可持续生计方法是一种集成分析框架,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行造成贫困的多方位原因的探讨,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1.2可持续农户生计框架

在可持续农户生计框架中,农户被看做是在一个较为脆弱性的背景当中,并且获得生存或者谋生。在其中,他们可以使用一定的资产或减贫因素。而具体的状况主要取决于占有一定优势的机构、组织环境及社会。而且这种环境也会相应地对农户的生计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其配置、资产的使用等方式,以保障最终得到的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生计需求和目标。如图1是DFID(英国发展署)建立的相关框架。图1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2退耕还林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2.1退耕还林对收入的影响

首先通过描述统计进行。在短期内农户的收入可能有所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补助,二是非农收入。在退耕还林之后短期内农户无法利用其他收入代替种植收入,所以短时间政府的补助就成了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造成种植收入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能够获得林业收入的农户较少,即便获得收益也相对较低;在进行退耕还林之后种植的主要是生态林,从林业获得收入的途径进一步受到阻碍;最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树苗的生长速度较慢,补助期以内林业收入无法达到正常标准。除了在最初的补助能够获得一部分收益以外,在后期就相对变得困难。如表1是西部某地调查农户所得的收入变化数据对比。

2.2退耕还林对资本的影响

土地是农户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退耕还林使农户从种植之上的收入转为林业。由于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种植生态林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农户通过林业来的收入主要来自林草。而林草的收益无论是从眼前来说还是长远而言,收益都不高。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的生态林只有4.1%存在现期收益,收益情况还十分不稳定。针对西部贫困山区,在这些地方种植业是维持生计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退耕还林和相关补助对其影响相较于其他地方更大。原本种植业在总收入所占的比例就非常大,进行退耕还林的土地又大多数属于产出较高的地。农户利用剩下的地进行种植无法满足基本生计,林草收入又较低,最终返耕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大。

2014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韩克松: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探讨资源与产业

虽然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转变产业结构,但从长远来讲这样的情况之下形成的结构是不够稳定的。进行了退耕还林之后农户收入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而相应地农村产业结构并不能快速适应这种转变,农户短期内无法形成较为稳定的收入结构。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而言,要转变农户收入结构,增加非农收入依旧是不够稳定的。比如在贵州部分较为贫困的地区来看,本地可以制造的就业机会相当有限,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无奈之下只能往其他地区转移。并且农户大部分素质有限,进行非农工作的选择较为盲目,信息闭塞、缺乏组织等问题,导致就业问题较为严峻,同时也对退耕还林之后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造成巨大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进行退耕还林在农户的可持续生计之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求国家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培训农民工、提高补偿、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保障其可持续生计。

参考文献:

[1]李树茁,梁义成,MARCUS W.FELDMAN,GRETCHEN C.DAILY. 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基于家庭结构视角的可持续生计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2010(2):1~10,122.

[2]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57~464.

篇5

[关键词]农村;调查;综述;底层;陕西

[作者简介]田富强(1972―),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学院教师;(陕西西安710077)池芳春(1973―),女,陕西宝鸡人,宁夏大学农学院草业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宁夏银川750021)田富利(1984―),男,陕西扶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 (陕西杨陵712100)

农村代表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家庭组织及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是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文化积淀多源于此。[1]

一、农村基层民主研究

邓武红博士指出在平民社会日益强大、个人权利不断彰显的语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成为现代乡村文明治理的必然选择。选举主要问题:(一) 贿选普遍存在。黑金扭曲选举结果,使恶人通过合法形式获取农村基层公共权力。运行制度不完善,候选人当选后很难监督制约,,贪污腐化。村民抓住眼前利益,贿选者与受贿者达成合谋。(二)防止基层民主演变成农村宗族势力实现家族利益的工具。对策有:(一)村级财务公开;(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参政意识;尊重个人权利,培育基层民主文化。农村基层民主处在中国场域特有的文化、制度和利益纠葛中,是现阶段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矛盾的深层次反映;缺乏整个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基层民主只能是“孤岛政治”。[2]

郝晓雁博士指出村民自治存在问题:(一)经营方式转变与管理功能转型不匹配,自治组织运作机制不协调,管理方式滞后;(二)集体经济瓦解与传统资金运作方式破坏,导致村级债务增加,影响自治组织行政效率;(三)经济利益表面化和干部身份多样性,导致自治组织班子涣散,责任心下降;(四)农民参政意识淡漠,村民议事组织松散。对策有:(一)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体系;(二)依照高效、透明原则,完善村民议事和监督规范及办事听证制度。[3]

陈昌洪博士剖析了村民自治存在问题:(一)腐败严重,难以选出为民办事的村官;(二)县乡政府对村民自治指导不力,村两委班子协调困难;(三)村级经济弱小,难以提供村民满意的公共产品。对策是:(一)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基础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和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为核心的民主监督制度,加大惩治村官腐败力度;(二)县乡党委和政府应加强对村委会的指导,为村民自治创造良好环境;(三)政党主导,政权支持,自治主题,渐进发展:遏制、打击农村社会黑恶势力和财团势力;有效激励村干部;发展农村经济,为村民提供必要公共产品。[4]

二、退耕还林还草研究

程默博士认为退耕还林要充分考虑农户利益,进行管理制度创新:(一)尽快构建退耕还林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二)通过鼓励产权合并实现林权相对集中,提高资产价值特征与产权制度匹配程度;(三)通过政府公共支出政策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结构改善,拓宽退耕农户就业增收空间。公共支出应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农用能源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柱产业;救济补贴政策到期后生活贫困的退耕还林户,对其进行免费技能培训。[5]

葛文光博士指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农民对政策了解不够;缺乏总体规划,实际退耕面积超过国家任务,补助资金难以满足完善工程需要;验收不及时、不严格;造林技术应用不到位,种苗采用缺乏科学性,不重视林木后期管护;林权证发放不到位;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盲目性;农民对八年后生活不乐观。建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绩观;出台《国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保证农民拥有基本农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建立林木管护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尽快发放“林权证”。[6]

三、农村专业组织研究

李双元博士关于陕西关中地区农民专业协会调查的案例为支部推动型、能人带动型和政府推动型:(一)专业协会是农户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的现实选择;(二)作为现行经济环境下农村诱致性制度安排,专业协会与村支部、村委会等强制性制度安排的协调,需要良好的制度实施机制,以促进基层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良性互动;(三)专业协会应先发展后规范。存在问题:(一)协会功能未完全发挥,与农户预期差距较大;(二)设立门槛,有悖国际合作联盟合作原则。[7]

岳佐华博士与李小玉女士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信用资本,蓄积了人力资本,盘活了市场,促进了特色经济发展。汉中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类型有:龙头企业依托型、能人大户依托型、部门依托型、农民自发型。问题有:(一)1/2的合作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章程,4/5的合作组织未注册;(二)部门依托型合作组织体制和产权不明晰;(三)管理欠规范,信息手段落后;(四)人员素质低,资金不足。[8]

四、农民增收培训研究

张聪群博士指出汉中市农民增收的障碍:(一)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收入下滑;(二)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和经营指导,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四)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和培训率低;农民增收思路不广,收入差距拉大。并提出对策:(一)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二)扶持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消除体制,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四)改革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五)多渠道融资,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六)加快农业信息建设,增强农民规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9]

黄雯博士指出,西安市蓝田县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区域不断扩大、数量质量快速增长趋势:(一)以青壮年和男性为主;(二)素质、技能与收入正相关;(三)自发性为主;(四)长期务工人员比重大;(五)行业分布不均,以餐饮业为主。建议因地制宜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竞争力;出台就业准入法,严格就业准入;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延缓劳动力供给,缓解就业压力。[10]

张藕香博士认为年轻力壮、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力资本型劳动力转移,造成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阻碍科技知识普及、良种推广、土壤改良、新技术应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应进行农业深度开发,消化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11]

五、陕西苹果产业研究

李继翠博士指出陕西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薄弱,标准化程度低;(二)行业协会不成熟,果农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缺乏长远规划;(三)技术推广、管理及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四)资金和人才遭遇瓶颈制约。建议:(一)推行标准化管理,发展绿色果业和生态有机果业;(二)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三)加强苹果服务体系建设;(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苹果生产保障体系;(五)创新体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六)实施名牌战略。[12]

宋东风、王恩胡、锋博士指出,陕西白水县苹果发展要推广“四大”关键技术,规范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鼓励科研院所参与,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科技兴果;提高果农种植积极性,促进苹果生产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化。[13]

六、农村医疗教育研究

睢党臣博士指出陕西省洛川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宣传力度小,农民参保意识弱;筹资难度大,水平低;报销范围窄,受益面小;组织机构不完善,报销制度不科学。建议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筹资机制;健全监督机制,规范基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强化行业管理,普及卫生知识。[14]

肖湘雄博士指出,运行机制制约了陕北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医疗市场混乱,农民就医困难;(二) 费用居高不下,农民因病返贫;(三)投入不足,缺医少药,乡镇卫生院步履维艰。他建议:(一)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二)纠正专项经费使用和预算外资金财政统筹存在问题;(三)因地因时制宜,探索以农村合作医疗为导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其作为非营利组织给予扶贫资金支助;(四)有效补助乡村医生。[15]

王朝辉博士指出陕西农村学校经费困难:老校危房增多,新建校债台高筑;拖欠工资和“普九”债务偿还无望;负担转嫁给农民和村集体;县级财政教育包袱沉重。建议制订义务教育投入法,建立以国家、省、市为主,各级财政按比例负担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校舍维护改造建设机制。 [16]

七、水资源与农村金融

王文军博士指出当前陕西安康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一)洪旱灾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生态退化与水污染严重;(二)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适应;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不足,分配不均衡现象严重,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三)水电站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严重;旅游业发展与水源地保护存在矛盾。建议:(一)适水发展,提倡节水型产业;(二)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水质和水环境安全;(三)开发非常规水资源,满足用水需求;(四)加强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合理、科学建设水电站;(五)建立有助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权水价制度;(六)协调完善水事决策机制。[17]

高波博士分析了西安郊区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锐减,功能萎缩,实力不足;(二)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用环境不佳。对支持“三农”的影响是:(一)金融机构从农村市场退出,县域资金流失,影响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二)管理体制不活,制约金融服务水平;(三)农村住房产权缺失,影响农民获贷能力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范围。建议多方联动,优化农村金融投资环境;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18]

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咸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461

国内刊号:61-1202/S

邮发代号:52-9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7

mapinfo是由美国mapinfo公司推出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是基于windows之上的桌面地图软件,现在已广泛应用于林业工程管理中,特别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作用日益突现。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用gps和mapinfo软件结合,可准确对退耕地块勾绘面积、准确上图,大大方便林业工程管理人员的对工程的管理。现将有关方法介绍如下:

一、点号输入

在excel表中,把gps中的记录点按图1格式输入,输入完成后,用鼠标选中所有输入的数据,点击“文件”下“另存为”,为本文件取名,例如“寒虎河1”。保存类型选择“dbf 4 ”,点击“保存”,退出excel表。

二、点号转变为点

打开mapinfo软件,选择“打开表”,点击“打开”。文件名选择“寒虎河1”,文件类型选择(*.dbf),点击“打开”。我们就会看到刚才我们所输入的小班信息。选择“表”下“创建点”选项。出现“创建点”对话框。这一步骤的作用是用我们所输入的点号转化为图像上的点。在使用符号时可选择14号红色五角星“”。在“取得x、y坐标的列”的下拉框中分别选择“x” 、“y”。然后点击“投影”按扭。选择小班所在的带号时可依当地地理位置决定,在东经114度以西(包括平山的温塘、苏家庄以西)位于第19带,在选择带号时可选择“gk zone 19”。在这里因为寒虎河在东经114度以东20度带,所以我们在类别中选择北京1942即“gauss-kruger(pulkovo 1942)”。类别项选择“gk zone 20”即可(如图2)。点击“确定”退出后,再点击创建点窗口的“确定”退出。

三、勾绘小班图形

点击“打开”,在打开文件窗口中文件名选择“寒虎河1”,文件类型选择“mapinfo (*.tab)”点击“打开”。窗口显示出刚才输入的点号转换为的五角星。只有把所输入的点号显示出来,才更便于我们正确的勾图。

打开“图层控制”窗口,选中“寒虎河1”,在“自动标注”选项上打“√”。点击“标注”,打开“寒虎河1标注选项”窗口,点击“标注项”向下三角,选择“点号”,点击“确定”,退出。这样在红色五角星的旁边出现了连续的数字。

四、制作图层

为了更好的查看和管理所勾绘的小班图形,需重新做一个层,把图勾在新做的层上。点击工具栏“新建表”。在“新建表”窗口中在“添加到当前地图窗口”选项框中打上“√”,点击“创建”,取消“打开新的地图窗口”中的“√”。

在“新表结构”窗口,“字段信息”中“名字”中输入乡镇名或县名等即可。在这里我们取名“南甸镇面”。点击“创建”,在“保存在窗口”中,文件名取名“南甸镇面”,点击“完成”返回。

接下来我们就要按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连接五角星。用鼠标点击绘图工具条中折线工具。从1号五角星上面点击鼠标左键一下,到2号五角星上再点鼠标左键一下,依次点击到最后一位数字五角星上,最后把鼠标移动到1号五角星上,迅速双击鼠标左键两下,使圈闭合。然后,鼠标在主工具条中点击“选择”按钮。移动鼠标到刚才所画的线条上点击鼠标左键一下,(不要点击五角星或数字),使之选中。点击鼠标右键,在“编辑对象”下一级菜单中选择“转换为区域”,小班内部全部被选中。在小班内红色区域上面双击鼠标左键两下,出现“区域对象”窗口。总面积是以千米为单位,不便我们计算小班面积,需要更改单位。点击“地图选项”下“选项”,在“距离单位”选择“米”,在“面积单位”选择“公顷”,“距离和面积使用”中选择“平面坐标”。

如要更改区域样式,可在“区域对象”样式中更改。点击样式图标,即可更改图案、前景色、背景色等内容。

五、地形图中显示小班

现在我们可以把小班图在1:5万地形图中显示出来。步骤是:打开“地图”下“图层控制”,点击选中“寒虎河1”,在图层选项中点击“删除”。确定退出。打开地形图文件,在“优选视窗”中选择“当前地图窗口”打开即可看到小班已与地形图在一起了。另外,为了方便管理,可在每个小班旁边添加说明文字。方法是:点击绘图工具条中文本工具,在小班旁边单击鼠标左键输入需要说明的文字即可。

六、注意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编辑、删除、修改时要特别注意在哪一层。点的操作要在点文件(寒虎河1)下进行,面的文件要在面文件(南甸镇面)下进行。在勾绘小班图时有时可能会出现勾绘错误的情况,如少了一个点、多连或少连了一个点、或图形偏移实际位置等各种情况,下面将更正的方法介绍一下。

1、在输入点号时输错会使所标注的五角星偏离了本来的位置。拿本例来说(如图3),5号点偏离了它的位置。纠正方法是:在“地图”“图层控制”中选中“寒虎河1”,在可编辑和自动标注选项框中打上“√”,确定返回。点中主工具条中“选择”按钮,用鼠标双击5号点五角星,出现点对象对话框,其中的“位置x/y”中被选中的部分是编辑区,重新输入正确的点号,点击“确定”后这个出错的点就会回到它应在的位置上了。

2、在连线时发现少了点,或找不到这个点,可通过添加符号的方法解决。点击绘图工具条中符号工具,在图中任意位置点击鼠标左键,将会出现一个五角星,鼠标点击主工具条中选择工具,双击数字“0”,在“文本框”中更改为合适的标注字符后点击“确定”,在该五角星上双击鼠标左键,会出现“点对象”对话框,更改x、y轴值后确定,该五角星就会补上了。

3、在连接点号时没按顺序连接,出现错误连线(如图4)。更改方法是点击主工具条选择工具,选中连线,再选择绘图工具条中整形工具,图中线和点就会全部选中,移动鼠标到5号点五角星上,按下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到4号点五角星上,松开鼠标左键,连线已从3-5-4变为3-4。

要连接5号五角星用下面的方法:在连线被选中的情况下,点击绘图工具条中整形工具,再点击绘图工具条中的加节点工具,鼠标变为“十”字形,移动鼠标到4-6上,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线条到5号点上,松开鼠标左键,连接线条由4-6变为4-5-6了。

4、删除图中某个点时,在“图层控制”中“选中点文件“寒虎河1”,在“可编辑”和“标注”框中打上“√”,确定退出。点击选择工具,移动鼠标到该点或区域上面,点击鼠标左键选中,按键盘上的“del”键,即可删除该点。删除图中小班区域时,在“图层控制”中“图层”中选择面文件“南甸镇面”,在 “可编辑”和“标注”框中打上“√”,点击“确定”退出。点击选择工具,移动鼠标到该点或区域上面,点击鼠标左键选中,按键盘上的“del”键,即可删除该区域。

5、在连线时一般要连续连接下来,若半途中双击鼠标,要删除该线段,可用主工具条选择工具选中该线段,用键盘上的“del”键来删除。如果还从该点继续连接下去,在转变为区域时,需要转变两次才能完成该小班图形。可以在连接完成后,选中选择工具用鼠标选中其中一条线段,按住键盘上的“shift”键,再用鼠标点击另外一条线段,使其也被选中,然后在小班图形上点击鼠标右键,转换为区域即可。

篇8

论文关键词:溪谷滩地,树种选择,造林,设计,探讨

双庙乡位于括苍山下,距仙居县城约20km,区域面积5921.5hm2,林业用地面积4836.3hm2,林业用地占81.67%,是典型的山区乡。双庙溪自南往北注入朱溪港后汇入永安溪。乡域溪流将双庙乡划成东、西二大块,东边的高山峻岭,西边是丘陵山地。近几年来在双庙溪沿岸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工作,原本的滩地松林(含杨柳、枫杨)和卵石滩被改造成农田、农地,因其卵石层上所加的山地土壤厚度不足20cm,土壤质地极差又难以耕种,即使种植一些旱地作物收获甚低。因此一部分平整后的土地开始种植桃树、葡萄等经济作物,其效益较佳,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鉴于平整的土地面积较大,也不可能全部栽植桃树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双庙溪滩地退耕还林设计作一概述,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实地概况

1.1水热条件

仙居县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山区,属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水热同步,光温互补。多年平均气温17.2℃,年均无霜期246天左右,年均降水量1444mm,年均相对湿度79%,年蒸发量1190mm,年均日照时数1786h,年平均风速1.5m/s。4-6月的梅雨季和7-9月的台汛期,这二个时期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1%,时有山洪暴发,给双庙溪沿岸带来危害。

1.2溪流水系及土壤

双庙溪水系均由括苍山山坑水汇聚而成,括苍山西坡山体陡峭,台汛期的洪水来势凶猛,产流时间极短,汇流迅速,流量较大,暴涨暴落,暴雨停止后数小时溪水回落。因此双庙溪流域的大径卵石较多,泥砂质物质较少,其沿岸滩地、耕地的耕作层下多为大卵石,小径卵石较少,耕作层土体浅薄,多不足15cm。经平整后的农耕地耕作层土壤为丘陵山地的红壤土,保水保肥能力差,肥力水平低,酸性强缺P少K。

1.3双庙溪沿岸森林植被

自下支村至下各镇交界处的双庙溪沿岸有条带状分布的河柳、枫杨混交林。下支村至上的溪河沿岸均无滩林分布,全由乱石抛积的防洪大堤,溪流森林景观极差。

1.4抛荒滩地较多

双庙溪沿岸土地平整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中小城镇转移务工、经商。平整后的土地其土壤肥力水平较低,保水保肥能力弱,种植农作物的经营效益低,故而出现较大面积的撂荒。

2、造林设计

2.1造林树种选择

鉴于双庙溪沿岸滩地土壤条件及立地环境,其湿地森林要达到景观林、用材林、防洪林的经营目的。选择适生性强、耐干燥瘠薄、生长快、抗逆性好、窄冠形、材质优、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如湿地松、池杉、柏木、水杉、枫香、泡桐、樟树、桤木等树种[1-3]。形成常绿树与落叶树混交、阔叶树与针叶树混交,达到集景观林、用材林和防洪林于一体的多功能森林。提高生物缓冲带功能和较高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2.2卵石滩、土地平整后土壤条件差地段

卵石滩和土地平整后土壤条件很差地段,选用湿地松、柏木进行造林。造林配置:2×3m或2×2.5m,初植密度:1650株/hm2、1950株/hm2。苗木规格:湿地松苗高20cm以上,地径粗0.3cm以上的容器苗或裸根苗;柏木苗高25cm以上,地径粗0.3cm以上。造林穴规格:40×40×20cm,捡除穴石块、草根。裸根苗造林加客土栽植,裸根苗造林在2月底前完成,容器苗造林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完成。晴天造林裸根苗采用磷肥拌泥浆蘸根,做到苗正、根舒、适当敲实,壅土至幼树根际部。造林后3年内,每年在9月初块状刈草抚育1次,3年后即可成林。

3.2土壤条件较好的撂荒地、农耕地

土壤条件好的地块,可选择池杉、水杉、湿地松、柏木、枫香、木荷[4]、樟树、桤木、泡桐等树种,选用树种5种以上,达到滩地乔木树种多样,增强抗逆性。造林配置:2×2.5m,初植密度:1950株/hm2。按造林树种5个为例,即每个树种苗木比例为20%,阔叶树比重达40~60%以上。苗木规格:一级苗以上。常绿阔叶树在栽植时摘除90%以上的叶片,每个小枝条留1~2片叶子即可,但不能截干截顶。配苗法散生混交造林,把每个树种的苗木按比例分发给栽植人员进行随意定植,但又可适当调整,在土壤瘠薄处选用耐干旱、瘠薄树种。避免机械混交的不足,每个树种在林地分布较均匀,达到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5]。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造林,逐渐改善林地肥力水平,使之达到动态平衡并得到提高。造林穴规格、常绿阔叶树苗木叶片摘除、栽植技术、造林后抚育等同上。

3.3低洼易积水地段

低洼易积水地段,选用池杉、水杉、落羽杉、桤木、枫香等树种。造林时可排的积水尽量排除。栽植配置:2×3m,初植密度:1650株/hm2。苗木120cm以上,地径粗1.0cm以上,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严重机械损伤。造林穴规格、栽植时间同上。苗木不能截顶截干,在台汛期只要幼树的顶端高出水面就能保持经常的生命活动。栽植时壅土至幼树根际部呈“馒头状”,有石块的地方用较大石块压在根际部,增强稳固性以利幼树成活[6]。

4、幼中林间伐抚育设计

当林分郁闭度达到0.8以上时,自然稀疏开始出现应及时进行抚育间伐,伐除林分中细弱木、病虫木、风倒木、劣等木,伐除过密处部分中等木。保留优势木群落,只在其外围适当伐除部分中等木,给保留木提供较适的生长空间,提高林分质量和材积生长量。间伐强度(按立木株数计算)控制在20-25%左右,间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林冠的第一层面不能有较大的破损,做到留大砍少,保优去劣,适当照顾各树种的比重,不能把混交林变成纯林。同时做好保留木的修枝工作,阔叶树修枝高度占全树高1/2,针叶树修枝高度占全树高1/3。当林分再次出现自然稀疏时按上法进行间伐抚育,促成大径材的育成。

5、讨论

(1)双庙溪沿岸疏林地、荒滩经平整后加客土(红壤土)形成的农耕地,土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差。耕作层以下多为大径卵石(溪岩),退耕还林设计选择适生性强、耐干燥瘠浅、生长快、抗逆性强、窄冠型、材质优、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树种。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当地立地环境条件达到和谐统一,提高造林成效。

(2)撂荒农耕地和正在耕作的农地退耕还林,造林设计推广应用多树种混交造林,即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常绿树与落叶树混交,采用乡土树种为主。设计应用配苗法散生混交造林,使每个树种在林地分布较均匀,避免机械混交的不足,构建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根据实地情况混交造林阔叶树比重达40~60%,形成针阔混交林,逐渐平衡土壤肥力水平,使林分具有较大的生长量和蓄积量。

(3)幼中林郁闭度达0.8以上及时进行间伐抚育,伐除细弱木、风倒木、病虫木,给保留木提供较适的生长空间。保留林分中优良林木个体,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合理的间伐抚育是育成大径材的前提,也是提高滩林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

(4)双庙溪沿岸滩地退耕还林设计集用材林、景观林、防洪林于一体。根据立地条件采用了枫香、樟树、池杉、水杉等景观树种,树种的多样性实现春夏浓郁苍翠,秋色鲜明的森林景观,使之成为括苍山下的绿色明珠。

参考文献:

1、林业部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司编,全国造林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2、周家骏,高林主编,优良阔叶树种造林技术[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

3、段晓梅,周庆宏,云南湿地园林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4)178-80.

4、柯志军,吴道圣,林远峰,滩地木荷造林[j].林业实用技术.2005年第1期:18.

5、章爱凤,潘暖海,吴道圣,大北地溪滩地造林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增刊]:92-93.

篇9

关键词:森林抚育 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 省级核查结果与分析

1.四川省近年森林抚育概况

1.1开展森林抚育研讨

四川省通过二期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长防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大力营造人工林,森林面积不断增加,但存在营造的人工林林地生产力非常低和“过纯、过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006年10月,四川省林业厅与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省林学会联合举办了森林经营学术研讨会;多年以来的森林经营调研,为森林抚育及森林经营工作决策和规程规范的制定等提供了基础依据。

1.2 编制森林抚育规划

配合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同时编制了《2011—2020年森林抚育补贴省级实施方案》。

1.3开展森林抚育试点

1.3.1实施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县建设:珙县于2003年、2004年列为国家发改委扶持的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县,试点内容主要是实施中幼龄林抚育。

1.3.2实施重点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示范项目:四川省从2005年开始从每年1个县到近年的10个县左右,累计完成国家发改委扶持的重点公益林中幼林抚育任务7000亩左右,国家补助50万元。

1.3.3实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从2009年—2011年四川省分别完成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任务40万亩、70万亩、145.3万亩,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000万元、7000万元、16836万元;另外,参照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2011年完成省级集体林抚育补贴试点任务5万亩,省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每亩补贴120元分两次拨付资金(省批复试点单位森林抚育试点方案后拨付40%,省级核查验收合格后拨付60%),省级集体林抚育补贴试点每亩补贴100元资金一次性拨付。实施和总结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以下简称“抚育试点项目”)建设,对于优化森林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探索森林经营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抚育试点项目省级核查情况

2.1省级核查的目的

为了客观评价森林抚育政策实施成效,促进森林抚育作业质量提高,同时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兑现提供依据,根据《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省级核查验收工作的通知》(川林造函【2012】511号),开展2011年度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省级核查工作。

2.2执行的核查办法

2.2.1执行的核查办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的检查验收实行县级自查、省级核查验收和国家抽查三级管理;本次省级核查执行国家林业局以林造发〔2012〕136号文颁发的《森林抚育检查验收办法》。

2.2.2核查的主要内容:检查抚育作业面积、抚育作业质量、作业设计质量、抚育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等。

2.2.3主要的技术依据:国家林业局以林造发〔2010〕20号文印发《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和《中幼龄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设计规定》;《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适用于用材林抚育;《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适用于公益林抚育;《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26424);《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1646);财政部、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3省级核查工作量

2011年度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省级核查的是2010年试点完成的任务,2010年完成试点任务70万亩,涉及全省21个市(州)134个县(市、区),以及直属省厅的长江造林局和大渡河造林局;应核查面积90010亩。

本论文采用四川省部分2011年度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省级核查结果进行分析,涉及自贡市、内江市、资阳市、雅安市和甘孜州5个市(州)的11个县6个企业局,项目完成任务18.8万亩(共计1542个小班),应核查面积24834亩,实际核查面积33526亩(共计96个小班)。

3.抚育试点项目省级核查结果

3.1核查统计结果

3.1.1森林抚育合格情况:上报面积33526亩,核实面积33386亩,合格面积33281亩;面积核实率99.6%,上报面积合格率99.3%,核实面积合格率99.7%。

3.1.2森林抚育树种结构:在核查面积33526亩中,云杉15725.7亩,占47.0%;毛竹4206.6亩,占12.5%;高山松2754.5亩,占8.2%;杨树2240.2亩,占6.7%;高山柏2231.1亩,占6.7%;桦木2227.7亩,占6.6%;柏木1379.7亩,占4.1%;柳杉915.5亩,占2.7%;落叶松646.5亩,占1.9%;麻竹530.1亩,占1.6%;马尾松450亩,占1.3%;红杉218.4亩,占0.7%。

3.1.3森林抚育方式:割灌除草19808.8亩,占59.%;人工修枝9183.6亩,占27.4%;生长伐3963.6亩,占11.8%;透光伐570亩,占1.7%。

篇10

会议决定事项如下:

一、关于放宽政策问题

(一)为了贯彻地区工作会议精神,对退耕还林地区所造成的农民口粮减少问题,区委决定保证该地区每人每年斤口粮,由粮食部门调给议价粮,按平价销售。价差由乡、镇财政部门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补贴。由农林部门与乡、镇政府作出年度计划,经农林、粮食、财政部门认定后,报农林部门核批。

(二)贷款问题。支持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发展企业和广开多种经营门路,为此农业银行在贷款上给予支持。

(三)兴办企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问题。区政府确定一位副区长,定期召开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现场办公会,现场审查核批。

二、关于发展第三产业问题

(一)会议原则同意在公路、地段东侧,建设商业街,要按有关规定让开地下线,建设临时性商业设施。

(二)会议同意在乡政府办公大院门前的公路东侧扩建整流器厂,有关占地和基建问题与各公司建设项目均应按基建程序由区规划办和计划部门协助办理。在设计施工中,要注意安全问题。

(三)关于筹建货场问题。可向区政府写书面请示,由同志牵头,召集区计委、农办、规建办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研究,提出筹建办法,然后报市政府审批。

(四)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由区畜牧局向地区提供只种鸡,该地区如购买奶牛,还可免费协助作好鉴定和检疫工作。饲料问题,对地区已开办的饲料加工厂提供原料粮和关于购买议价饲料,供饲料,以奶换料等问题,由区粮食局研究解决。

会议最后,区委书记同志讲话强调指出:区委、区政府对地区予以放宽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予以积极支持。地区的乡、镇领导要发动群众,认真讨论如何致富问题。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使地区早日富裕起来。

地区人民政府

抄报:省人民政府

抄送:本区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粮食局、农行;本区乡、镇人民政府

物理学会射线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由科技大学、电讯工程学院组织筹办、经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于19年月日在市召开了物理学会X射线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本市的大专院校、科研所、厂矿企业等58个单位,88名代表。

会上,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同志首先向大会宣布:市物理学会X射线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会议开始。市科委主任同志传达了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市有关文件,市X射线衍射荧光分析协作组组长、科技大学教授王同志总结了三年来协作组的工作并讲了今后的打算和努力方向,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张同志讲了话,他希望各位代表回到原单位后,加倍努力,提高X射线分析的工作效率,为“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邀请了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刘副教授作“非晶态结构的X射线衍射测定”的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分院张助理研究员作“晶体结构测定方法及其进展和EXAFS原理及其进展”的专题报告。仪表厂、议表原件厂的代表分别就单色四聚焦照像机的原理和结构特点及各种X射线照像机和防护罩、射线管的使用和维护等进行了介绍,受到代表们的欢迎和好评。

会议收到论文资料四十多篇,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性强。既有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研究,又有结合我省自然资源和地理、采矿、冶金、建材、化工、电子和国防等重大科研课题的探讨。如电子元、器件生产过程的检测、煤石的应用等。其中25位代表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其余的论文进行了书面交流。会议认为,这些论文是宝贵的科学性的经验总结,对今后的工作定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

会议决定:一、关于19年下半年举办一次“荧光分析”专题讨论会。由医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负责筹办。二、于19年举办一次“计算机在X射线分析中的应用”讲习班,由电子计算机科研所、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负责筹办。三、19年在市举行第四届学术交流会,由科学院物理所、大学负责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