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21:1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体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体育论文

篇1

1.概述。

所谓的体育公共服务,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行为。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对现有的相关社会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以此达到全民健身,并以此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与食品、卫生等不一向,但是同样可以直接向公民提供相关的健康服务,在疾病的预防、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位。

公共体育服务通常由体育公共部门或者是政府部门直接提供,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的授权,有个人或者是相关的团体进行提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也为服务的管理者,而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则通常有社会来承担。政府将公益性体育项目作为其建设的重点,而社会则主要发函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和组织,并有社会专门的体育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以此可有效的确保整个体育发展在良好的氛围之内。

3.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

随着当前经济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也在逐步的增多。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其满足公众的需求也不同,将其公共服务有具有专业性和不同的针对性。根据其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公共体育服务分为体育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等五方面。其中的体育组织服务则主要是参与体育组织服务的相关群众组织、站点与团队等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与管理等。替身提高组织服务质量,对培养自发性体育群体,同时增强我国体育组织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对发展体育社团和培养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的骨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设施的服务则主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满足不同的需求,其主要包括对体育健身和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等,而这些有分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设施两个不同的部分。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服务,则包括对社会的建设、更新和维护等。体育指导服务其内容则主要包括对体育锻炼着的指导和健身咨询。通过对市民进行具有专业性和一定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指导,并为其提出合理化的健身锻炼建议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则主要包括来自社会各个部门、社会、政府和相关的社会团体通过互联网、电话、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来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体育健身指导、健康知识和体育赛事进行传播,以此推动体育服务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俄日更好的满足公众对各种不同信息的需求,通过够构建各种比赛信息平台、健康咨询平台等方式来斤西瓜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体育活动的服务则主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进行的提供。该服务则主要包括相关的体育展览、体育赛事的转播、体育表演等,从而提高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

二、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调查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则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本地区居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1.2研究的方法。

对该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采用专家访谈、调查报告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其中,专家访谈则主要是为保证对问卷在进行编制的时候,使得问卷更具备有效性,因此采用专家访谈的方式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专家进行意见的提取。本文共访谈5人。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地区城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总共3000份,其中有效收回2740份,回收比例为91.3%。最后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当前比较流行的SPSS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并对样本的独立性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的方差检验。

2.调查结果分析。

2.1满意度因子分析。

通过对五个不同维度的调查显示,并通过SPSS进行的检验,对数据进行因子检验,从而可以得出不同维度的因子贡献率的大小,也就是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的大小,并确定出其中的最大的贡献率因子,以此为政府的服务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而通过Bartlett球体检验,其KMO的值为0.86,则表明这类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方差也可以得到其正交旋转的5个因子。通过调查其中国的体育组织服务的子方差的贡献率为最大,达到66%,则表明该类因子包含的信息量为最大,同时通过对不同因子的权数进行分析,表明该因子对本地区体育服务的满意度的影响也为最大。其次则为站点(0.6)、体育转播快慢(0.58),标准化程度为(0.69),体育指导人员数量(0.64),场地安全性(0.51)对整体的贡献最大。

2.2不同性别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对男女不通过性别的群体进行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其结果为p<0.05,着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男性的整体的满意度为3.72,而女性的整体满意度则为3.83,可以看出男性的满意度要小于女性的满意度。而通过选取两个群体在各个不同维度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其结果在场地设施服务、体育指导和体育组织方面p都小于0.05,从而使得整体数据达到显著性的差异。同时在交谈中,我们发现,上述三个不同维度的满意度都比女性小,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男性所参加的体育锻炼的频率要比女性高,从而使得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显得要高。另外男性锻炼通常是通过组织起来的,而女性则主要是自发的。

2.3不同年龄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调查。

通过对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的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其P>0.05,从而可以说明其不同的年龄对体育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在对其中的对体育组织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其P小于0.05,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在对体育组织的满意度的调查中,60到69岁的人对体育满意度最低,由此可以说明其在该年龄阶段的体育组织是比较少的。

2.4不同文化程度对公共服务体育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方差结果显示,其P都大于0.05,从而可以说明其不同维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同时,通过采用单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程度在不同维度的满意度都没有达到显著性的差异。而从均值来看,其中小学和高中的满意度与高中学历相比显得稍高,而大学学历比硕士学历的满意度则显得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低学历则更容易配合对不同政府体育组织的管理服务的实施,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但是,由于不同的学历对体育满意的期望值不同,因此,其不同学历的满意度也存在差异。但是,从总体来讲,其学历的变化对体育公共服务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满意度。

2.5不同职业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对本地区不同职业的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其p=0.0000,因此可以表示其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而通过对其中的显著性的差异的排名进行显示,军人对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最高。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军队的很多的公共体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不对提供,在完善性和丰富性方面要高。名列第二和第三的则为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如学校等。而满意度最低的则为则为农民工。而通过访谈发现,工人的满意度最低,其在很多的程度上因为体育服务设施为收费项目,并且价格通常都比较高,从而其满意度低。在对不同职业的分项进行满意度的方差分析的时候,其结果显示出公共体育场地的设施满意度、信息满意度和指导满意度方面都小于0.05,通过对上述的三者进行顺序的排列,可以看出体育设施满意度最高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低为工人。而体育信息和指导满意度最低为工人,这主要是因为本地区相关的体育场馆可能收费比较高,另外其免费开放的时间则显得比较短。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的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的问题措施提高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完善社会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加强对相关体育组织的登记和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松散的个人体育组织,则必须时期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基本体育组织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当中。通过在不同社会建立健康俱乐部的方式,并定期举办不同的信息,因此加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发展中注重对不同年龄层次对体育组织的要求,适当增加老年人活动的体育活动,以此切实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并丰富老年社区活动的质量。另外,在建设中加强以街道为主的协会建设,并通过街道组织不同的体育比赛,并对表现优秀的体育协会进行适当的表彰。

第二,构建体育指导员的大力培养,替身社会体育自身服务的水平。

在实际中,注重数量和质量的协同发展,有效对相关的体育指导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测评,同时定期对指导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在考核中表现比较差的进行在培训,方可上岗。同时相关体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对体育指导员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加大资金倾斜,使得有专门的款项对指导员进行培养。另外构建体育指导员协会,通过协会完成对指导员的管理。

第三,加强对农民工等相关弱势群体的关注。

通过上述的调查发现,军队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同时在体育设施方面事业单位也现代比较高。而在事业单位之中,则主要以学校为主,因此,首先应该积极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向广大的社会进行开放,在保障学校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往社会公众倾斜。其次构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社区,构建简易的公共设施或活动室的方式,来提高农民工锻炼。再次则是通过成立相关的流动人口服务组织来对农民工进行指导,从而更好的提高该类人群的整体身体素质。

四、结语

篇2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层,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内涵认识模糊,视角不宽,定位与目标未完全到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无论在目的、任务等方面必然要反映整个学校体育的共性。同时,大学在我国学校序列中居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社会、服务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在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中还有视角不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微观层面就大学体育论大学体育,没有很好地把大学体育放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来考量。第二,在实践层,课程定位和目标与中学体育雷同,知识体系的层次性不凸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既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很多人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有区别的比较集中反映在“课程结构与形式”中,这与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以及体育基础实施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有关,但在“定位与目标”、“知识体系与要求”中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雷同的占多数。这说明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链,但这个知识链不是也不该是呈水平状延伸,而应该是呈台阶式上升。第三,在学生层,价值取向不和谐,持续健身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尚未融入学生的思想,更没有转化为自身需要而成为持久的自觉行为;二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总体上处在一个上升与稳定的时期,精力充沛,抵抗力相对较强,对健康虽然有认同感,但紧迫感与付诸行动的自觉性和推动力不够;三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手段难以反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定位与目标的模糊与偏差,这必然要影响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才能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并使之充满活力。

2、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多维思考

2.1、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特殊位置

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在系统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标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须精细“测量”系统所赋予的特殊性要求来得出,而不是可以随意主观给定的。按照这三大核心内涵进行思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学校体育教育链就不完整。同时,学校体育教育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要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画出它的目标。

2.2、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赋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和任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大学三大任务之首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内化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化在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中,通过定位与目标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既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中德智体美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与社会体育和中学体育教育的层次关系,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实践性。

2.3、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定位与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功能要求,确定一所或一类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定位与目标,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它又要遵循体育的自身规律,不偏离体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处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体现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2.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应包括理念层和行为特征层两个方面。理念层是大学管理者基于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所持有的基本观念、价值判断,主要解决大学在公共体育教育方面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能做什么和能怎样做等基本问题上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等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行为特征层是处于结构的表层,是对理念的落实和到位,反映在创造性的执行力上。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进行定位,实际上就是要对它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上的“身份”进行确认。只有把“身份”弄清楚,目标才能清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才能显现。

3、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学校体育教育的共性,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做人品格,为社会培养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始终是一条主线。第二,个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大学教育的个性,即它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又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体育的起点,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第三,能力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即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后坚持不懈地从事体育锻炼,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4、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内涵体系

篇3

关健词:高师奋共体育课体育理论现状重要性付策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t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t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t,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利用校园媒体进行体育理论宜传.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站和宜传部,甚至每一间教室、学生寝室都有电视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学校宜传部办体育墙报、体育知识展板等,以加强体育理论宜传.还可以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举办体育节、体育周等,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有奖问答等。以此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实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

篇4

【关键词】工业建筑;质量控制;安装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低劣问题溯源

1.1 建筑设计方面的原因

要想形成以个完整的建筑艺术群体,就需要完整的建筑设计,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工程质量的安全问题也是因为建筑设计方面的一些疏忽引起的。那么以此看来建筑设计的精确度和准确数据对于建筑的安全很重要,是不能忽略的。换句话说就是建筑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据有关工程质量事故的研究分析,有超过40%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建筑设计。如果是不符合规范的设计不但会造成质量问题,还会减少整个建筑的本身功能。

那么对于施工的公司和设计的公司来说利益不但损失了,信誉也是会受到影响的,但是设计质量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例如因为时间上比较匆忙,所以设计师会不小心的忽略了很多的细节,他们为了节省时间和力气,就使用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图;在比如一些设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不是很高,没有对于比较难的设计解决能力和相关的经验;再有就是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设计单位并没有明确的措施等等。

1.2 安装操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最后的成败与否,质量很重要,然而施工团队成员的素质对于工程实例是有影响的,资质高、信誉度好、技术过硬的施工团队自然是建筑公司首选的施工团队。但是即便选到了好的施工团队,当施工的人进场的时候就有可能不是那么回事了,可能不是原来看好的那批人了,可能是通过关系挂上的小施工队和没有这方面资格的人员组成。而这样的施工队雇的人又大多是农民,不但没考核也没有相关知识就工作了,甚至一些技术性高的,比如焊工、电工等这些比较不同的安装工人也都是没有资格和上岗证明的。然而这样情况屡见不鲜,没有专业的施工团队,没有基本技术的施工人员,可以想象这样建筑质量是难以保障的。

1.3 劣质材料带来的隐患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如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合规格的材料,不但会给使用者带来危害,对于过程的质量是个隐患,还有可能引起比较重大的工程事故。比如与电有关的开关,电线不合格就会对建筑有危害,可能引起火灾,对人的生命和财产有危害;而不标准的管道材料就会引发水的泄漏,直接影响该建筑的使用。

但是一些建筑的承包者为了经济利益,降低成本往往会选用比较低廉的材料,而在这些材料中,有质量问题、标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还有不规范的材料的使用,例如对于管材的厚度不达标、电线芯径太小或绝缘性能差、封闭不严、阀件单薄等现象。 这些隐患的存在对于工程质量来讲都是巨大的。

1.4 质量监督检查方面的缺失

既然工程质量至关重要,那么对于建筑施工中质量的检查就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建筑产品的生产商不是十分重视质量的监控,而施工的单位又没有完善的自检和自管体系,而大部分的施工方不会引进额外的技术团队,引来是会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这对质量的控制必然会不能有作用。

施工单位直接把质量审核的工作留给监理,这样被动的质量管理对于工程质量明显是不行的。而且施工单位对于内业资料不会全部都进行质量检查,那么怎么样过验收这关,只好请人凭空编制内业资料,走形式化的道路,所以检查人员签字很是全,实际是按需写的,内业资料不真实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是影响很大的。

2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对策分析

2.1 提高建筑施工设备质量及完善配套技术

大方面分析,建筑工程质量上不去是影响和制约中国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

工业建筑工程在中国一年的投资规模大,对于施工的投资也是迅速增长。对于建筑设备和技术的研发、设计的创新、生产等一系列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有了一定的席位,因此对于行业的一致管理,在政策上支持一些实力产业,是有利于解决目前一些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设备需求缺口大依赖进口的局面的,还能解决一些国内不能生产的个别产品没规模,价格贵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2.2 提升施工人员专业素养

对于施工单位的选择时要通过招标的方式选出,要选择报价合理,有技术实力,好信誉的施工团队。因为只有信誉好、资质好的单位才能有素质高能力强的技术和施工人员,重要的是在施工的时候把好进场人员这一关。

前面提过的进场人员和实际选的人员不符问题是要严格控制核对的,是不能允许这样的偷龙转凤,即便是特殊的原因也要走报审程序,人员技术素质必须符合招标要求的条件。

对于进场的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特殊技术的工种工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证和上岗证。应办理资格审查报验手续,监理单位按程序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场,这样用合理的方法保证了进场人员的素质,这样也就确保了施工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施工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进场施工人员的各项业务素质,还有上岗前技术人员还应认真做好施工技术交底,使他们得到最直接的,快速高效的技术培训。

2.3 健全质量监督体制

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对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非常关键的。要做好企业自检工作、监理监督检查工作,同时政府要加强督导。施工的单位在做各项工作工序交接时要做好自检和互检工作,做到好的交接检查,从施工员到班组长、企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监督人要各司其责,把好质量检查的各个环节。

要务必做到假如前面工序不合格,就不能开展后面的工序,在内部就做好质量控制。以此同时,还要确保内业资料的真实性,认真准确做好检查笔记,建立健全质量检测制度,要培养专业的测试工作人员,完善检测的程序,这样自检才能达到该有的作用。

作为第三方的工程控制者,监理单位更应该做好工程施工各个主要阶段的各项质量检查和监督工作,要明确监理单位的各项质量验收检查应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进行,坚决不能纵容施工单位省略质量自检程序而完全依赖监理检查的不正常状况。如果工程真的有质量和遗留问题就必须解决完在与验收;建筑工程质量必须要提高各种质量的层层检查、监督,严把质量关,要准确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将施工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高质量的建筑施工。

参考文献

[1]方波.浅谈提升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管理的途径[J].安徽建筑,2006(4).

篇5

关键词: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以人为本

一、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文化民生建设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获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民生建设的文化目标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型民生文化,提升民众在文化层面的福利状况。文化民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生存”条件,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以满足社会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共同生产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办的、非赢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具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功能。

二、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已得到较高满足,对精神财富的需求相应上升。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产生了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唱歌跳舞,不再简单地要求建设一两座文化活动中心,而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利益的社会福利事业。在政府主导下, 积累社会各界力量,建设能够服务全体公民的文化服务系统,能够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促进民生的极大改善和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要求改善文化民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民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共识。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中,关注民生的聚焦点不能忽视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民生理念为主导, 重在解决群众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探索民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与新载体,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三、加强公共文化体系,改善文化民生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公民权利意识迅速觉醒, 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精心设计, 适时出台各项政策法规,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在量上和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加紧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法律体系。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扶持优秀作品和重大文化项目,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尽快出台文化投入和扶持、社会捐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使各类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入规范运行的良性轨道。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

面向所有社会群体、面向基层, 以农户、居民为对象, 建设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大中城市要高标准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县要建文化馆、图书馆或综合性文化中心,乡镇要建文化站, 村里要建文化活动室,保证一定人口数量的群众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 室)、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确保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 重点保障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3.加强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要在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等方面, 保证人民群众能定期看戏、看电影, 定期参与文化活动等,要把“送文化”、“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在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应的基础上,以实施“精品工程”为入手,建立健全文艺精品规划、选题、创作、演出、宣传、申报和表彰等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要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灵感,发掘他们的创作潜力,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促进创作繁荣。

4.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为此, 要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充实文艺骨干队伍,鼓励文艺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 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提高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坚持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充分挖掘农村的草根人才, 通过他们来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向群众输送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连生:要更加重视文化民生建设.世纪行,2008,2.

篇6

立体构成中的“构成”带有造型组合形成、拼装、构造等多重含义,经由20世纪初的探索及包豪斯学院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课程经由日本传入中国,成为中国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修养与设计技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院校立体构成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来自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这些作业虽然在同龄人作品中属于佼佼者,但囿于作者年龄和课时有限,依然不可避免地在形式美法则和构成原理运用上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这些本应进一步修改、完善的作品被直接运用于教学,难免对学生产生误导。针对这一点,赫伯特·拜尔(HerbertBayer)、马克斯·比尔(MaxBill)等现代艺术大师的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双重阶梯》《无尽的面》等都属于在形式上反复推敲的经典力作,不但具有近乎无可挑剔的形式感,而且普遍运用了典型的构成法则进行创作,作为范例运用于教学更有针对性。实践证明,采用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以构成型作品作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切入点的实践

自2012年公共艺术被列入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后,在国内日益得到重视,也产生了对这方面策划、创作人才的较强需求。国内艺术院校对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除了缺少体系支撑、学时较短以外,公共艺术自身的特征也制约了对规范教学体系的探索。公共艺术以公共性、社会性为主要属性,这也是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强调并要一直坚持的。但是,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学术文献对公共艺术“公共性”的讨论大多高度抽象,容易令初学者产生无所适从之感。在如此纷繁的公共艺术大家族中,唯有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与人文关系最为单纯,形式生成逻辑最为规则,且分布广泛,总量较大。因此,对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者而言,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最容易上手,可以快速提升学习者对公共艺术造型的把握能力,深化其对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开放空间联系的认识。

三、立体构成课程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紧密融合对

1.两者融合对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促进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多学科综合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空间有限,不能容纳大批毕业生就业。因此,这一课程往往以研究生课程或设计课中的一个子课题的形式开展。虽然其具有学科交叉性强、对应面广、教学模式灵活等优点,但普遍学时较短且缺乏与设计史、艺术史、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等课程的衔接和互补。基于此,一方面从当前国内艺术院校本科教学体系的大框架内看,如果能够依托当前普遍开设的立体构成课程开展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势必对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今后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大的益处。另一方面,设计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所需的形式美法则与构成原理运用的训练,目前看来只有立体构成课程才能提供。

2.两者融合对立体构成课程建设的促进

此外,立体构成课虽然广泛开设,但由于课程体系沿袭多年,在当前飞速发展的设计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面前经常被批评忽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不能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实际材料与施工工艺,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基于此,公共艺术设计的经典案例不但可以用作培养形式美感的教学范例,而且都涉及严谨、科学的材料处理与工艺运用,有助于树立立体构成学习者明确的工程概念,为他们走上职业之路打好基础。

四、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下两者紧密融合的具体路径探索

1.内容互补学时衔接

通过课程调整,立体构成安排在前,公共艺术设计安排在后,学时基本衔接,关乎公共艺术构成法则的内容已经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得到体现,公共艺术课程能够直接切入针对环境展开的设计。这样安排可以保证在原有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讲授更多的内容。从微观上看,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与技能,保证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两门课程衔接的优势。从宏观上看,这也是节省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的体现。

2.教学队伍资源共享

在课时衔接之外,两门课程的师资共享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有交集,只要有教师同时担任两门课的教学工作,即使不是主讲教师,也能够很好地协调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课程结合注入更多的能动因素,实现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互补性、延续性。

3.课件、教材协调编排

两门课程的课件内容或教材编排中的协调、互动,依赖更高层面或更大广度上的联动,但也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如,立体构成课件中可以大量使用公共艺术经典作品作为案例,公共艺术设计课件中可以相应简化传授构成原理或形式美法则的知识,从而达到节约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果是教材的协调,还要与艺术概论、设计美学、艺术史等课程融会贯通,更符合当前设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五、两者紧密融合对设计学各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

由于公共艺术具有多元化与跨学科的特性,立体构成课程对所有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因此,两者在提高设计学各专业学生综合设计素养方面可以发挥更为广泛的功用。首先,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必然具有形式美,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言:“艺术质量和艺术完成自己任务的先决条件是成功的形式。所有艺术皆自形式始,尽管不以形式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以公共艺术经典作品作为教学范例,对各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联系紧密,现有的经典作品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上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与立体构成课程结合,有助于学生从基础课阶段提升对环境的直观认知与抽象理解,从而为学习今后的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共艺术作品还具有供人乘坐休息、改造旧建筑、作为标志等多种功能特征,能够提升学生对人体工程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认知。

再次,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多样性,如水体一体化设计、风动元素的采用等,也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创意思维,更好地满足当前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最后,公共艺术还以严肃或幽默的主题深入社会生活。如马丁·马钦斯基与布里吉特·丹宁霍夫的著名作品《柏林》(国内多译为《柏林结》),就利用简单的构成形式生动阐释出东、西德分裂与统一的深刻内涵。从设计基础课程阶段学习此类案例,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

六、结语

篇7

关键词:市政工程 环保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市政工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耸立在城市中,道路变得宽敞了,公共设施也健全了,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市政工程在施工中也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具体事例,比如因为施工使居民家里的水受污染,施工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学校上课受到影响,百姓上访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保问题亟待解决。

一、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保问题

1.在施工前期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在市政工程施工之前,都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分析,在这一阶段,环保问题还只是停留

在纸张和口号上,并没有真正的形成环保意识,环保计划并没有真正的纳入到工程进程中去。同时,在市政建设期对环境问题也没有成文的规定和详细的指标可以依据和考量,更谈不上执行与监督。这样的规划必定是要对水、空气、土壤等生态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的,比如,为了节约建筑成本,不合理的占用农田、动物栖息地、不合理的改造河道和拆拔等,这样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破坏地质结构,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

2.在施工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在施工中,一些工程首先会进行封路、建筑场地清理、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调运、建筑工人驻扎。之后进行施工,建筑材料加工和使用、废弃物料的清运、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地周围乌烟瘴气,搅拌机、打桩机、翻斗车等机器声轰鸣。在这样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粉尘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的污染和水污染等,对周围的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呼吸不畅,漫天噪声隆隆,污水四溢,整个城市都会因为施工带来的污染与环境破坏而变得阴霾。

二、市政工程施工中环保问题的措施

1.加强监督

建立健全施工环保制度建设,对施工中的各项环保事宜详细规定。并建立监督体系,把

工程环境监理这一制度引入市政建设中。设立专门环境监察小组,对建筑问题进行每天每时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和解决。并扩大监督权限,加强文明施工的监管强度,加大环境污染问题的惩处力度。市政部门也要对承包商进行监督,把环保情况作为其验收工程的考核项目之一,从根本上重视并扼制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

2.在施工中的具体环保措施

2.1预防大气污染的措施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因空气污染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每年大

约65万人,因此对大气的保护必须是首当其冲的,在市政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在施工作业时,不能因为省时省力就随意的放置粉末建材,必须要在指定地点放置并用网覆盖,需要用时轻拿轻放,并且要采用先进设备尽量避免施工扬灰。在运输上,装载粉状建材时车上必有篷布覆盖,运输线路要定期养护和洒水。不能焚烧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避免产生有毒气体,对于尾气排放超标的设备及时淘汰和更新。

2.2预防噪声的措施

一方面在施工时用低噪声设备,加强日常保养及维护,并及时更新设备。使用消音器

和隔音罩等设备,减少震动、碾压、搅拌等产生的噪声。对于各种设备的鸣笛要有明确规定和控制,并避免人为的噪声和喧哗。另一方面,尽量白天施工,如果必须要晚上施工,必须要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要满足低噪声的生产条件才可以施工。

2.3预防水污染的措施

首先,要保证施工现场存放液体的库房要有防渗、防外泄处理。确保不会出现因液体外

流污染周围河水。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像泥浆水等各种废水,要采用放入沉淀池中沉淀等方式处理,不能私自直接排入河流或城市污水网中。在江西和广东两省,就对工地污水等进行集中式结合分散式处理,得到了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最后,对于建筑工人的生活污水等也要进行集中处理,不可以直接向河流排放。在发现有任意排放各种施工废水行为的,一定要重重的进行惩处,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2.4预防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

在一方面,开挖的土方集中堆放,并及时回填。把各种材料每天进行不同的分类和清扫,

对于剩于的物料及时进行整理和退回,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废弃材料进行再次利用。对没有价值的固体废物、废土、废渣进行严格的登记和清运,避免堆放时间过长,按照规定地点和运输线路进行放置和运输,防止中途倾倒和泄漏。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要进行集中收集,定期清扫和清运,不能乱扔乱倒,保持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洁净。

三、总结

目前,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整体环保意识的淡漠、管理制度并不

健全、工程设计人员对环境问题的忽视、只考虑到了短期利益而削减工程造价、再加上市政工程建设工期长、效率低下、资金供应缓慢等特点,使市政工程在施工中难免会出现环境问题。应该增强环保意识,加强施工环保宣传,并且建立健全施工环保制度,使市政施工环保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引入工程环境监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环境问题的监督,用专业的监督团队,去监察,去反馈,去执行。同时,加强预防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使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尽量避免产生各种污染,使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保问题逐渐的减少,慢慢消失,还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韶毅,王琼,刘强.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步一步的提升。然而,供水和排水工程的质量仍存在一些常见的故障,影响着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不便。因此,针对供水和排水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施工人员应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方法,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为用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存在问题

2.1 渗漏

在建筑工程给排水工程中,渗漏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发生渗漏的部位很多,造成渗漏的原因也很多,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给排水管材料不合格,在施工中对管道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检查,使用质量低下的给排水管道,例如给排水管上有砂眼或者是管道弯曲部分的质量不合格。其次,施工技术不达标,在给排水系统施工中施工人员没有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造成管道接口部分有缝隙,而在后期的检查中也没有对这些情况进行及时的纠正,导致出现渗漏现象。最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使用的管道材质较差,一些塑料管道或者是 PPR 管道在遇热之后就发生膨胀现象,很容易损坏,从而发生渗漏。在施工方面,管道接口连接不紧或镀锌钢管螺纹加工不合格也是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

2.2 堵塞

管道赌赛问题也是一种常见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尤其容易出现在管道和土建交错施工中,由于工作缺乏协调。有些管道安装完成后,根据要求利用水泥砂浆进行了有效的密封技术,但可能是因为要清洗水泥或者整平地面等原因再次打开来以此排污,这个问题在厕所下水道口和地漏的位置最为明显。管道堵塞主要是异物进入管道中造成的,一般来说,各种不恰当的施工是造成管道堵塞的原因,在给排水管道的安装中没有连续性安装,在间隔期内没有对管道接口部分进行有效的保护,建筑工程其他施工中各种水泥等进行管道内部凝结成块,阻塞管道,造成水流不畅。在很多建筑物给排水管的设计中,对整个建筑使用情况没有了解,安装的给排水管道直径过小,当水流量较大的时候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排水管道设计管径较小的话,很多微小的杂物进入也能造成堵塞。在给排水系统施工中,很多技术人员对管道连接口的处理不当,一些特殊材质的管道接口密封性不好,导致杂物进入管道内部,造成阻塞。

2.3 水压不足

造成建筑工程水压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原因:首先是给水系统设计中没有对建筑物中的用水量进行深入的了解,导致在设计中选择水泵和给水管道的时候出现问题,水泵的扬程不够,给水管道直径较小。其次,在施工过程中,给水管道内进入杂物,但是没有及时将其清除出来,导致给水管道内的横截面积减少,水流量也相应减小。最后,水箱的安装高度不达标,产生的势压较小,从而对水压造成影响。

2.4 给排水施工过程缺乏规范

给排水安装公司负责人对质量不重视,加上施工企业人员素质较差,无证上岗者大有人在,导致部分施工人员不了解技术操作规范,对工序不熟悉,盲目操作,不仅影响施工质量,还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由于给排水施工过程中,很多工序都是隐蔽的,如果不进行过程控制,事后检验很难发现质量问题,部分施工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在隐蔽工程环节偷工减料,不按技术标准进行操作,成为施工质量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措施和方法

3.1 渗漏问题的预防和处理

根据泄漏的问题,要对材料的强度和伸缩性能来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加强对每批管件管材的严格审查及记录,以便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马上找出原因,更换材料。施工期间应注意:

而不是直埋地管道铺设应考虑解决热膨胀和冷收缩造成的变形,可尽量的利用管道的折角自由臂来补偿管道上的伸缩;无法做自然的补偿的话,也应该考虑到其他的技术手段来弥补。和立管连接,以及立管与每层支管之间的连接,都应该具有管道伸缩时而不相互受影响的措施补偿。

使用止水圈进行处理时,应紧密结合UPVC管材,牢固胶粘,补洞的时候必须把UPVC管的外壁进行横向打毛,刷胶水,用细砂沾两遍,使细骨料混凝土紧密结合管壁。使用钢套管,嵌入式套管应预埋在混凝土楼板中,可以增加其防渗效果。安装完成后,在土建支模中进行配合,使用不小于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细料混凝土,要分两次进行浇捣混凝土使其密实,初次要浇高度的2/3,第二次要浇剩余的1/ 3。在每次封堵之后必须要进行浇水养护及进行蓄水试验24h,在不渗漏的情况下方进行下一工序。浇筑结束后,应在管道的周围筑成宽度不小于30mm,厚度不小于20mm的阻水圈。

一旦出现渗漏状况,应马上找出渗漏点并找出渗漏的原因,及时的采取对应的措施来进行处理:更换出现问题的管材,对于操作不符合规定的施工工序进行返工,重新进行安装检测,对于由于热胀冷缩而造成的PPR管材,应该截去这一段管道用“U”形管道来做变形补偿等技术方面的措施来进行整改。

3.2 堵塞问题的预防和处理

首先,排水管材和配件的合理利用应按照规范进行,安装前去除杂物,认真的进行管腔疏通。其次,应确保它们符合设计要求和规定的坡度,用水泥砂浆对排水口进行密封。当立管上面有乙字管的时候,应改在其上部设置检查口,这样便于检修;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便器或者三个以上的卫生器具的时候,在污水横管位置设置清扫口,转角小于135°污水水平管上设置检查和清洁口;排水管安装,埋地排出管与立管暂不连接,在立管检查口管插端用托板或者用其他方法来支牢,并及时的补好立管在穿二层的时候留下的楼板洞,在确认了立管牢固之后,才能拆除其临时的支撑物,该管口应该尽量的避免在土建施工的时候作为临时的污水排出口。最后,土建装修工作基本结束之后必须进行灌水检测法试验,在保证各个管道都通畅的情况下,连接检查口管和底层排出管。

3.3 水压不足的防治措施

在给排水施工中要确保施工图纸的准确性,在选用水泵的时候要根据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进行,对管道的保护措施要做到位,禁止异物进入管道内部。

3.4 规范给排水安装的操作过程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施工操作过程的规范进行演示,使每道工序的施工人员都能熟悉自己的操作规范,并能够自觉执行。

在施工前,首先要根据工序确定有关的质量验收标准、图纸、技术要求等,进行施工前的准备,给排水施工中要注意试压,防渗漏检验;水卫管道安装施工中防止出现倒坡现象,要对水卫管道进行水压试验,以防渗漏。

4、结语

综上所述,给排水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与用户的生活和使用密切相关。同时,这是一项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复杂繁琐的工程,如果对于质量的控制不严格,而造成在施工过程中的微小失误,都可能会给后期的使用与维护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庞大的经济损失。有鉴于此,给排水工程施工者应该严格的依照行业设计规范与给排水工艺规程进行选材和操作,保障建筑工程给排水的质量以及人民生活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 健 康 ,贾 学 敏 ,王 海 祥 ,陈 锵 芳 ,王.给排水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分析[J].科技资讯 ,2009(18).

[2] 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2003.

[3] 王浩远.浅谈排水管道施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7(25).

[4] 冯月明,辛玥 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的几点见解[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1)

[5] 董进强 对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1)

篇9

目前杭州市的公共体育中心大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法不规范,缺乏专业的社区体育管理者和社区体育指导员,大多由居委会或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兼任,导致没有专人引导社区居民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使得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因为缺少专人指导而不能更好地进行健身器械的操作,从而导致“事倍功半”,大大降低了居民锻炼的积极性。

2.经营管理模式

有的社区体育中心只对本小区的业主开放,针对非业主采取的是收费使用的操作方式。当前杭州市区还有不少的社区没有专门的体育设施供居民们使用,采取收费参与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让想参加锻炼的居民望而却步。社区采取经营模式来管理社区体育设施,想法上对准业主来说是非常好的,保护了准业主的切身利益,但同时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3.市场化管理模式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杭州市在惠民政策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出台了让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居民开放的文件,并已经在逐步执行。2014年9月1日起,251所公办中小学体育场地面向市民开放,只要居民有市民卡,到所在社区去开通一下进入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功能,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所在辖区的中学或小学校园从事体育锻炼。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病在于外来务工人员没办法办理杭州市的市民卡,那就没办法参与进来了。

4.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1)因地制宜,构建多样化、自主发展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在体育设施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市中心地带,除了开放学校的锻炼场地,还可以借用附近的以经营为主的体育运动中心,让这些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解决锻炼场地少的困境;通过互利活动获得社区有关企、事业单位赞助。也可以发挥健身设施自身的广告宣传效应,尝试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例:在健身设施旁边放置广告牌,把广告收入用于设施维护,以此来解决体育健身设施维护资金难的问题,力求自主发展。

(2)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公益性、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运行机制以及具有高度社会开放性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不仅仅是针对本地市民开放,还应该面向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免费开放,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车,载车之道也。有了强健的体魄,才有资本去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目前在体育设施管理中出现的设施配置低、维护差、开放程度小等问题,面向全民开放。

(3)完善自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居民科学锻炼,提高设施利用率。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参与者,没有参与的主体,都无法开展。参与者又因为年纪、性别、受教育程度而有所不同。加强科学管理,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业高级管理人员。有了处于重要地位的管理者和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正确地进行体育运动、使用体育器材,才能真正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5.结论

篇10

论文摘要:分析了普通高校扩招后给体育课带来的困境?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体育教师人数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提高体育法规意识?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改革传统体育考试考核方法。

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扩招51万人总人数接近28U万而2000年秋手我囚普通高等学校招’I=.180万人实助、招’I=.总规模达300多万人比1999年增加72.5%}有关教育会议提出预i}到2Ol0年我囚.气等教育入学率将从现在的9提高到75。大学的扩招给我囚教育的发展带来厂千载难逢的良机但面对扩招本已小堪重负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形势吏加严峻如小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投入将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

据四川帅范大学体育系副卞任陈建嘉对部分.y校的调查表明38所大学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很少。扩招前有学生-210633人扩招后按285408人计算年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囚家教委1992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日录》的定额标准。如田径场400rn标准共35块平均6018人块按最低标准5000人块算原来差7块扩招后差22块篮球场共389块平均541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454块扩招后差753块排球场共233块平均904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610块扩招后差904块。

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历史上‘欠帐”太多在扩招前体育场馆等硬件措施就达小到囚家规定标准而扩招后山于种种原因小能够及时增加场馆设施。

二、体育教师人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共有体育教帅9引人平均何校26人师生一比为1:213扩招后师生一比为1:288。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也小合理38所院校中教授25人仅占教师总数的2.5%副教授244人占24.6%讲师、助教占很大比例而且一此院校中还有少数3.7%教师没有职称。

从学历上看38所院校的体育教师中没有博十学位者而拥有硕十学位的教师仅占2.6%。如今很多大学仍然以本科毕业生一充当教师队伍的“卞力军”。另外大专学历的占8.7%无学历者占1.9%。这此都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适应扩招发展的对策

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日标和任务的基本途径而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必小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当前普通高校连续扩招的形势下公共体育课该如何开展。

3.1提高体育法规意识

高校体育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历史欠账”这既和学校财力、观念有关也与体育法规意识淡薄有关。要想使公共体育课走出困境笔者建议首先要提高体育法规意识完善学校的I!f督检查机制使各校领导按囚家教委1992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日录》的定额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体育场馆设施缺乏严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的高校要提出限期整改的措施和案。

3.2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

采用多种排课式以解决学生一多、场地少的矛盾增加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的比重增加室内讲授的体育课程、健身内容的比重。如20世纪90年代末下院文教委员会建议改变以足球、橄榄球和板球为卞的教学内容应从生一涯体育的观点出发以多样化的个人项日为卞促进学生一毕业后继续参加体育运动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3.3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精简教学内容实行卞、辅教材制适当增加体育教学班的人数。实行根据学生一的体质和体育基础分班、分组教学或者按学厂卜身高、体重、年龄综合指数分组。在教学力面除传统的循环练习、分组练习等外程序教学、暗示学习、心理训练、小集团学习、创造性学习、电化教学等力法也应被更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

3.4改革体育考试考核的方法

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发现传统考试考核力法的小合理性并在实践中运用纪律分、态度分等力法予以校正还有的实行增加进步分的力法以鼓励小同基础和体质状况的学生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这都小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扩招后公共体育课面临的卞要IAJ题是体育课班级增多这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改苹体育考试制度重新修订评价普通高校体育测验的标准及力法以适应扩招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