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8:0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新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新技术论文

篇1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投入是资本和人员。基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企业科技活动资本存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作为技术创新投入的表征变量。1)科技活动资本存量。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和使用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16]。由于当期的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对后期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技术创新效率时将资本投入转化为相应的存量指标[17]。2)科技活动人员数。本文用企业的年科技活动人员数表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

2产出变量

学术界对创新活动产出的衡量并无统一标准。Zhang、Zhang和Zhao[19]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中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产出;刘凤朝和潘雄锋[20]选择发明专利授权数、新产品产值和论文数作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产出指标;项本武[21]用专利申请数衡量中国工业的创新产出;肖丁丁和朱桂龙[22]利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表征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出。总体上,学者们倾向于用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鉴于中国的专利申请费用高、流程复杂、占用时间较长,很多学者认为专利数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全部成果。同时,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中的企业以制造类企业为主,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新工艺、新设计等往往体现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因此本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

3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针对当代全球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创新开放性视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首先,自2003年Chesbrough、Olesen和Kjaer[23]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以来,“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验证,同时人们发现创新活动既可在公司内部进行,也可在公司外部进行。其次,从产业动态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能力互补、文化相近、目标协同的不同创新主体进行开放式交流,有助于增加跨组织网络的创新产出、降低高昂的协调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24]。再次,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讲,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创新资源,能够快捷、高效地积累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被视为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Laursen和Salter[25]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与企业的创新产出呈倒U型关系。陈劲[26]的研究证明:开放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内外部的知识和资源、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本文用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表征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在研究样本中,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包括4项内容:对境内研究机构的支出、对境内高等学校的支出、对境内企业的支出和对境外(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企业等)的支出。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技术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首先,基于后发国家的基本现实,中国很多企业以引进技术为重要的技术来源,而引进技术学习与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进而获取技术能力至关重要。其次,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多元化的技术学习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再次,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从外部获取技术并积极开展技术学习能实现新技术迅速投入规模生产。组织学习理论也认为,从企业外部获取的技术与企业内部现有的技术实现整合,可扩大企业的知识面、形成规模效应和重组效应,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Ahuja和Katila[27]研究了技术获取、学习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认为企业获取知识基础绝对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其创新产出的增加,非技术获取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无显著影响。当然,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与其创新产出并无紧密联系,如Lee[28]以及Love和Roper[2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对其创新产出没有显著影响。不过,笔者认为,Lee等的研究结论是基于特定样本得到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将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学习努力程度,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意愿;二是技术学习能力,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基础。衡量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的常用指标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的比值,但笔者认为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而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只是一种狭义的技术学习,引进技术才是广义的技术学习,同时企业技术改造活动一定伴有技术学习,因此本文考虑广义的技术学习,将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三项费用之和视为技术学习经费,并用其与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学习费用越高,表征其学习意愿越强烈。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一个复杂概念,受技术装备、人员、管理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变量。为简便处理和实际需要,可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综合地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本文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即企业年研发活动经费支出额与参与研发活动人员数的比值来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3)企业科技活动的长期行为倾向。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长期行为。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上的长期行为倾向越明显,说明企业越尊重技术创新本身的规律,越会以科学方式管理技术创新,其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应越高。一般说来,企业的研发性固定资产投资是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以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形成固定资产的价值占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比值作为反映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的指标。企业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得到王小明[30]等学者的证明:对传统产业设备进行改造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生产工具和工艺的技术水平。中国传统产业中的行业多为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该产业领域内研发设备投资应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4)政府支持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也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措施。依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补贴拨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当然,学术界对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税收优惠等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强企业的研发积极性[31],并对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有积极影响[32]。但另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研发补贴对小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大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有负面影响[33];Wallsten[34]认为,政府资助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企业的私人研发投资,从长期看不利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增长。本文用企业得到的、来自于政府的补贴收入与减免税总额之和与企业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衡量政府支持力度,探究政府支持力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内在关系。5)控制变量。为了更准确地估计上述4项主要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如下4项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企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数表示;劳动者素质,用年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表示;科研人员比例,用年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所占比例表示;企业所有制形式,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赋值为1,内资企业赋值为0。

4结果分析

利用Frontier4.1软件对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随机前沿分析。首先检验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建立原假设H0:式(9)中的系数βkk、βll和βkl均为0,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用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根据Coelli等总结的假设检验方法,本文运用LR(likelihoodratio)检验法检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检验结果如表1。表1中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分别为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不考虑影响因素)。由表1所示的检验结果可知:各模型的广义似然比均大于对应的1%显著性水平下的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临界值,据此可认为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合分析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原假设,即适合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进行效率分析。从表2可看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γ值均大于0.8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样本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产出与前沿面的偏离具有包含技术无效率的复合结构,且主要由技术无效率引起,也说明随机前沿模型适用于本文的分析;模型1和模型2的η值为正,且至少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非效率指数随时间推移不断递减,即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表3列示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均值都在40%~50%之间,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及政策的带动下,国内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加强了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了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力度,但总体来说这些投入并未有效转化为创新产出。表4列示了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γ值均大于0.9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无效率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未达前沿面产出水平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影响。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创新开放程度变量(Openness)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在没有时滞或时滞仅为1年的情况下,提高企业创新开放性并没有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反而引致效率下降。模型6中其回归系数为负值,但也未表明企业创新开放性对其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该结果虽然没有验证很多定性研究的普遍结论———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揭示了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事实。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3条。一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企业都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会采取开放创新形式(如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创新内容往往涉及基础或应用基础知识,或为企业建立技术储备。特别是上海经济整体进入转型期,传统产业正在经受产品和技术升级的“阵痛”,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换代特征。这种创新活动对短期的新产品产出没有实际贡献,甚至当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衡量指标时企业的短期技术创新效率会随着合作创新投入的增加而下降。二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中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和资本密集度高、产业链长,从布局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有市场价值的新产品的周期较长。也就是说,从投入经费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创新绩效存在时滞。三是目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水平整体不高,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业开展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机制等都在探索和磨合过程中,故短期内难以产生有效的创新产出。基于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结论:第一,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并没有为其带来短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企业创新开放程度的提升反而引致短期技术创新绩效下降;第二,在时滞为2年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为正,说明创新开放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推动作用至少在2年后才可能显现。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Learning-effort)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企业提高技术学习努力程度有助于提高其技术创新效率。该结果符合研究预期,也可得到相关研究文献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过程,不论是引进,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消化吸收及改造,都是探索性技术学习的重要方式。与前20多年成套引进技术进行生产装配制造的发展模式相比,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今天引进的不再是生产装备,更多的是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今天的消化吸收不再是对生产装备技术的学习,而是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探索性攻关;今天的技术改造不再主要是厂房和装备的建造,更多的是关键技术环节的更新和研发装备平台的升级。这种技术创新活动构成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学习过程,自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当然,由于技术学习需要时间,因此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变量(Learning-effort)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时滞2年(即模型6)的情况下显著为正、在无时滞(即模型4)和时滞1年(即模型5)的情况下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企业对技术学习要有恒心、耐心,要持之以恒,要将技术学习投入视为长期投资。从表4还可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能力(RD-intensity)的回归系数至少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前文已提及,研发投入强度是企业创新行为的综合反映,即体现了企业在战略上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也表明企业的各类研发项目可获得更多资源,还说明了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研发投入强度的加大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出,最终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3)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模型4~模型6中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变量(Long-RD)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的长期倾向越显著,其技术创新效率水平越高。该结果既充分验证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期特征,也体现了其技术资本密集的特点。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性较高的企业容易发挥人力和资本的优势、发挥经验曲线和规模效应的作用、有效积累知识信息和生产经验,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4)政府支持力度。模型4中政府支持力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本文中的政府支持包括政府的各种经费及税收减免。首先,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意味着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增加,为企业更为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其次,政府支持力度增大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更为有利,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最后,政府支持力度增大可进一步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创新价值。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得到了相关文献[31]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发现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U形关系,即当政府支持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本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一方面,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整体处于转型阶段,相对于需求而言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水平整体还较低,还难以满足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尚未达到可能存在的“拐点”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降低自身投入一般来自于对政府未来支持性投入增长的预期,而形成这种预期需要一定的时限积累,本文的研究周期较短,不足以形成稳定预期。5)控制变量。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规模(Scale)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越高———该结果与很多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一是大企业的创新体系相对完备,能够满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创新系统性、体系化的要求;二是大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较强的创新实力、应对产业升级换代的更为丰富的资源保障、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大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集成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主导的技术集成,可有效推进新产品的完整研发和生产制造。模型6中劳动者素质(Quality)与科研人员比例(Ratio)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研人员占员工比例增大反而会降低。这说明,对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言,单纯提高科研人员数量或员工整体学历水平并不能有效促进创新产出的增加。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目前该产业企业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还较低,科研人员和高学历人才已相对冗余,也就是说,现有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不足以支撑更多的科研活动人员及高学历人才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反而会出现人员冗余等引致创新效率下降的问题。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所有制形式(Owner)的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外资企业(包括合资)的技术创新效率高于内资企业。该结论可得到很多类似研究的支持,也符合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从整体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而言,外资企业明显高于本土企业,它们的技术创新绩效较好也在情理之中。

5结语

5.1研究结论

第一,2008—2012年间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在40%~50%之间,不论相对于理想状态值,还是相对于样本企业的最大值,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认为,全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面临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紧迫任务。能否有效提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对推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二,企业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科研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都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正面影响。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都与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直接或间接相关。可以认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是影响当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其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提高不显著的情况下,单纯增加研发人员数、提高学历层次对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没有显著作用。第三,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活动对短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负面影响,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出现不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长期绩效特征。第四,大企业、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高的特征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得到了显著验证。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型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中的地位和骨干作用,同时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5.2政策建议

篇2

1.1事实标准及联盟标准等新的标准形式涌现

技术创新速度快、技术专利多是高新技术领域出现事实标准与联盟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法定标准制定组织难以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不包含知识产权内容的标准,即使制定出了可能包含知识产权内容的标准,但当市场上已经存在事实标准时,标准组织制定的标准也很难取代这一事实标准。在高新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私有技术或产品通过竞争获得市场主导地位而成为事实标准,同时,市场上开始出现标准联盟制定的联盟标准。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仅凭单个企业的一已之力,很难左右市场,于是具有共同利益的企业相互妥协,结成了企业联盟,并共同制定联盟标准。实际上,标准联盟正是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获得最佳秩序,共同制定规范某项活动或产品标准而组建的共同体。这种企业联盟标准由于其制定速度快,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知识产权政策灵活、标准推广高效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市场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VS联盟、闪联等作为标准联盟,以其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成为市场上制定标准的重要力量。

1.2标准出现国际化趋势

谁掌握了标准制定权并上升为国际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发达国家最早意识到标准的市场驱动作用,因而始终把国际标准战略作为其核心,把领导、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运作作为实施其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承担了几个主要的技术领域的ISO、IEC秘书处的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制定出体现美国要求的国际标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专家认为如果美国公司不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就有可能发现国际标准的编写是为了符合它们竞争对手的产品的规范为制定的。

1.3引入到公共标准中的专利数量增长迅速

各国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对于专利融入标准中持谨慎的态度。一般情况下,能够进入到公共标准的专利数量不多。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多专利技术主要是支持产品自身的设计、程序、测试等,而公共标准一般则位于较高的层次上;二是公共标准表现的是标准的公共属性,而专利技术是“私有的”,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私有权利,一旦专利进入标准,即私有的专利搭上标准的公车时,标准的公共属性就必须让步。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由于该领域的独特的特点,新技术新发明新专利层出不穷,很多技术路径中往往涉及到专利,因此,在这一领域,引入到公共标准中的专利数量得以迅速增长。以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为例:在IEEE的几百个信息技术标准中,有25个系列标准都分别引入了全球246项专利技术。在这25个系列标准中,有关局域网的IEEE802系列标准(注:IEEE802系列标准是IEEE802LAN/MAN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局域网、城域网技术标准。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中引入的专利最多,占据了四分之三强,为187项之多。其余24个系列标准引入了59项技术专利。在引入了187项专利的IEEE802系列标准中,关于无线局域网的IEEE802.11引入了专利达45项,约占25%左右,而关于以太网的IEEE802.3则引入了58项技术专利,占据了三分之一。

2标准、创新与专利之关系

2.1标准与创新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实现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技术标准则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制高点。通过采取适合企业的战略,企业可以将自主的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技术标准,甚至是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通过技术标准占据市场,并不断发展与壮大。标准与技术创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一整套的环节,而标准化则是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的“剂”、“纽带”或“桥梁”。首先,标准是技术创新的平台,是技术成果与生产力相结合的桥梁,同时标准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具有核心技术的技术标准对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其次,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标准水平。技术标准必须跟随技术创新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修订,以适应技术发展及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三,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并占领市场的“钥匙”。技术创新的成果一旦进入标准并成为标准的核心内容,技术创新的目的和成效也就通过技术标准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2创新与专利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已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创新的产物,它在一定区域内是独一无二的且被法律所认可的先进技术,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等等特点。其中,与标准密切相关的是专利权。专利权主要包括禁止权、许可权和转让权。专利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及可实施性等特点。自主创新与专利互为因果。一方面自主创新的成果最终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得到承认及保护,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可以促进自主创新的深入。在高新技术领域,一项核心专利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并形成创新的集群现象和簇射现象,并带动一批新产品的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3专利与标准

一直以来,标准都是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来使用的,设立技术标准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保障产品的通用性及互换性,并不涉及独占性。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标准更新速度加快,想避开现有的专利技术而去寻求一条新的技术路径往往并不现实,因此,技术标准与专利的结合就会成为必然。核心技术几乎都以专利的形式存在,而专利技术又是技术标准方案的重要内容。技术标准往往集中在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领域,且往往跨越了国界成为了国际标准、区域标准。专利已逐渐借助技术标准这一载体,成为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谁掌握了专利并成为技术标准,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力求将自有专利通过各种途径变为标准,标准化已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截止2005年底,ISO涉及专利的标准有52个,占标准总数的0.34%;IEC涉及专利的标准共有54项,共计占标准总数的1.11%;ITU涉及专利的标准共计193项,共计占ITU—T标准总数的6.66%。从以上对标准与创新、创新与专利、专利与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专利与标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自主创新形成专利,专利通过标准占领市场,标准带来的市场效益将促进创新更加深入,从而进入新一轮层次更高的创新、专利与标准循环。

3标准、创新与专利相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之探讨

3.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标准、自主创新及知

识产权战略技术创新及标准最终都将通过市场来检验自己,所以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标准化战略应是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战略使命、以企业技术成为该产业的主流标准为战略目标,通过不断自主创新赢得竞争力,通过知识产权获得利益保护,通过控制产业标准从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及竞争地位。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战略思路的引导下,中兴通讯积极参加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越来越多的主动权。公司把专利战略贯穿到整个企业动作过程中,从研发到市场、从产品到项目,都与专利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专利管理体系。截止2003年12月底,中兴通讯累计完成国内专利申请已经突破1600项,近90%为高质量、高价值的发明专利。其中仅CDMA产品就拥有专利40余项,逐渐成为国内CDMA通讯市场第一大设备厂商,占有了超过了20%的市场份额及部分国外市场,跻身全球CDMA设备厂商第一阵营中。

3.2鼓励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谁的技术能首先形成专利受到保护,谁的专利能尽快借助标准这一载体尽快推向市场,谁将更具有竞争力。研发与标准相结合,将研发的新技术或专利技术上升为标准,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促进企业的发展。标准的建立可以促进研发能力的提升,同时研发力量的提升,又将反过来推进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深圳华为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专利方面走在国内企业前列。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公司2008年专利申请数达到1737件之多,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35773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电信巨头业绩纷纷下滑的情况下,华为公司2008年合同销售额高达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

3.3建立适应技术创新的技术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重要纽带。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旦转化为标准并付诸实施,就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在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时,要坚持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要把自主知识产权固化在标准中,通过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标准的引领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海信集团多年来始终坚持“标准治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明确了企业标准化管理层次及管理要求,将标准化工作作为公司技术创新的基础,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或企业内控标准,根据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要求,整合各类技术文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工作。

3.4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并制定各级各类标准

企业在加快研发速度的同时,要努力取得制定产业界技术标准的主动权,以确保其在产业的技术优势。对于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企业通过采用或制定国际标准,将本企业的技术及专利通过国际标准体现出来,有利于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及国际标准制定是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国际贸易及技术交流的需要,更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果企业只满足做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随者,那么市场的主动权将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力争将自己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本领域的国际标准,争得市场的控制权。

3.5适时将企业的创新成果融入标准

在传统意义上,标准是公共的技术,专利是独占的技术,两者互不相干,但现实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很多情况下技术标准与专利无法分离。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其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和专利,而专利的独占性加上技术标准颁布后的开放性,将会构成先进应用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带来效益。因此,在技术领先领域,企业应将专利技术有效地融合在标准中,利用标准的易推广、开放的特性立足并占领产业市场。以AVS第二部分即GB/T20090.2-2006《信息技术先进视频编码第2部分:视频》标准为例,该标准涉及的专利包括了60项国内企事业单位持有的发明专利及国外企业持有的7项中国专利,共计67项专利。

3.6重视联盟的推动促进作用

篇3

自宁波市政府提出“科教兴市”,确立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来,宁波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产业发展良好势头表现在:1.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近年来宁波相继出台了《宁波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宁波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类创新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初步构建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宁波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大型科学仪器共用网、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等以政府投入引导为主,公益性强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原则”予以滚动支持,引导平台不断提升开展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的水平。3.大力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宁波近年来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组织、指导和中介机构遴选、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组织认定工作顺利开展,走在全国前列。4、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力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实现技术快速提升的捷径。为此,宁波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2]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因素:1.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大而不强问题比较突出。宁波大多数高新企业为小微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相对不足。因此,与竞争力强、资金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的跨国公司相比,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的弊病就充分显现出来了,这是制约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的数量偏少;二是研发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宁波是商业氛围很浓的城市,“重营销、轻科技”“重模仿、轻创新”的特点十分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创新需要大量投入,风险又大,而且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因而不愿在科技创新上多花钱。3.创新能力不强。宁波是个沿海城市,容易受外来的文化和技术影响。相对来说,模仿别人的东西,嫁接他人的技术简单容易,但是自己的创新,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就不多,直接影响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技术水平落后,引进技术消化不良。代表宁波支柱产业发展方向,有助于打破产业升级、技术障碍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5.国际化制约。在欧债危机,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掉头下行的大背景下,宁波经济要想走出特立独行的发展路子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打击了宁波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二、金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金融在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虽然发挥了不少作用,但是离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对金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科技与金融相互脱节。科技人员只在自己的专业驰骋,不懂市场,也不懂金融;金融领域也不知道科技领域的事,不懂的科技规律,不清楚科技人员在干什么,没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造成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调的局面。2.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同金融安全性的矛盾始终存在。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存在许多变数的,即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成功并存。因此,金融资本如何为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在承受科技创新活动风险的同时分享科技创新成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而就目前来说,金融资本游离于高科技产业之外,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由于缺乏金融资本的支持,不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胎死于企业创新活动启动之初。3.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估值难。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在起步阶段规模都比较小,有形资产不多,但就成长性而言,其技术含量高,发展势头迅猛,拥有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因此说,高新技术产业资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但是目前金融部门在发放贷款时,只认可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资产,并不认可无形资产。由于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许多成长性极好而有形资产偏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夭折。[3]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在政府主导、民间资本推动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金融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金融资本不能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1.宁波现有区域金融结构不甚合理。这种不合理表现在:一是金融组织机构分布不均。就金融组织机构来说,在区域内银行是老大,占据垄断地位,其他非银行金融往往是配角,发展相对滞后。而就金融机构性质来说,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占据主导地位,非公金融机构少之又少,严重不足。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呆板、单一。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等筹措企业所需资金;间接融资是指通过向银行贷款方式筹措企业所需资金。直接融资减少了企业筹资成本,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间接融资不仅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银行金融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以直接融资为主,以间接融资为辅。但是,由于宁波现有区域金融市场失衡,导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很少采用直接融资,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银行信贷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不均衡。银行向来有“嫌贫爱富”的传统,在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贷款问题上同样如此。企业规模越大获得的贷款越多越容易,企业规模越小获得的贷款越少越难。高新技术企业得到金融部门支持就不易,而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就更加难上加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银行也是企业,企业的趋利性迫使它把资金投放在风险小、盈利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中去。二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原因,如管理不规范、运作不到位、经营能力差等,使得金融机构不敢向其投放资金。三是国有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门槛相对较高,标准不统一,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度。3.金融创新不足。一是面对众多新的金融需求,基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有限,几乎都是几项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包括发放贷款、汇票承兑、信用证等。二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市场,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仍沿用老传统、老做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服务呆板,品种单一,从而制约了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支持,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4.风险投资供给匮乏。目前风险投资在支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上虽已有一些进步,但仍存在资本结构单一、资金规模较小、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畅、专业人才匮乏等瓶颈。5.金融环境有待优化。一是从国家整体的金融法律环境上看,需要进一步改善。二是宁波区域产业带内的市县协调需要一步改善。目前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协调制度和组织形式,难以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三是金融监管及金融保障需进一步改善。

三、提升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力度

篇4

人力资本开发是指组织通过培训和开发项目提高员工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连续性的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市场竞争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以往的资金、产品的竞争正被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所取代。这是由于知识要素不同于有形资源的消耗将导致“熵增”,而知识的使用则相反,它可以生产负熵而增加有序性。因此,对知识型人才的渴求达到空前的程度。人力资本具有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生产功能,前者是指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后者是指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要素:一是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生产效率,二是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人力资本除了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外,又通过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饶征认为,人力资源体系中技术型的HR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机制和七大系统。四大机制是人力资源牵引机制、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的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的竞争淘汰机制。

2模型提出

综合前面所述,高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过程,也是产品创新管理的过程,产品的创新过程人力资本的要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何使得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知识管理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的机制就显得尤其关键。2.1模型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要立足于市场,特别是要不断领先于市场竞争对手,创新是硬道理。如果没有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是无法保留与创造人才的。要实现主动、积极的“留人”机制,必须不断进行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使人力资本作为要素和效率的作用发挥最大化。所以,人才的保留和培养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互动循环的过程。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产品创新型的人才管理的牵引、激励、约束、竞争淘汰机制,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人才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和广东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管理实践,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生产团队是整个企业产品创新的核心团队,并围绕此产品的创新过程产生知识的传递,是个三维螺旋式的知识传递及产生、产品创新的过程,如图1所示:人才管理的牵引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围绕产品创新机制为核心而运转,将核心团队的人才凝聚在一起。该模型的最顶端代表的是人力资本管理机制运行的理想状态,即是科研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生产团队完全融为一体化,达到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三个关键部门人才资本要素功能达到完全的统一,人力资本效率和效益利用最大化,如图2所示:2.2模型解释2.2.1产品创新机制的核心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人才战略规划的核心必须围绕产品创新开展人才管理工作。2.2.2人才管理机制的作用。人才管理的牵引机制是整个产品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石,企业人才按照产品创新的需要进行岗位设置。人才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在产品创新机制为核心的作用力下,使得科研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生产团队产生向心力、凝聚力,推动高新企业创新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

3案例研究

3.1公司介绍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过省科技厅认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成立30多年,是国内最大的衡器生产企业,是衡器行业的领军企业,享誉海内外。该企业一直围绕衡器单一产品不断创新,取得国内外100多项专利,在30多个国家注册“香山”、“camry”商标。该公司经营的核心价值观是“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企业”;核心理念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好”。3.2公司人力管理实践该企业牵引机制是指依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制定明确的职位管理和任职资格体系,明确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和要求,使人才正确选择自身的行为,最终使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帮助企业完成目标,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开发质量。该企业按照产品开发的需求,从广东美术学院聘请工美设计人才,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聘请电子信息工程和机械工程等相关的专业人才;在智力资本积聚的上海市成立一个研发中心,招聘、吸收上海市的研发人才。另外,企业按照产品外销的社会责任要求,严格按照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性企业”要求,给公司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包容、安全、负责任的环境,严格按照劳动法、消防法等国家的法规政策处理劳工关系,营造了一个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人才的需求,运用分层分类的多元化激励体系,如职权、晋升机会、工资、奖金、股权、荣誉、信息分享、学习深造等,通过构建多元化薪酬体系来实现。该企业对科研技术人员制定一套自定的荣誉职称评定体系,设计了一套对应于职称体系的薪酬标准。该企业形成了“工人技工工艺员工程师”的内部技术人才上升通道,并针对年度产品创新的效益,设立阶梯制的科技进步奖(奖金从数千到数万),这种结合市场反馈效果的科研奖励制度独特、新颖。对待管理人才,给予高层设置业绩考核奖金等;采用自荐、推荐、选拔的方式选择不同层级的员工参加雏鹰培训班、飞鹰培训班、雄鹰培训班的梯次架构培养管理人才。在企业培训方面,采用以老带新的学徒制进行内部培训,采用学习培训费用补助的方式和外部机构合作进行学历教育培训,如参加电大学历班、团省委的圆梦计划班培训企业骨干人才。引进外部专家进行通用知识的培训。3.3绩效考核制度该企业约束机制通过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及行政监督制度对人才的行为进行限定,一切围绕产品创新,使科研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生产团队的行为始终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运行轨道上。3.4人力资源管理该企业对不符合企业创新价值观的人员进行淘汰,同时引进更适合的优秀人才,将外部的竞争压力、知识引入到人力管理系统中,激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以上四个该企业人才管理体制的融合,都是围绕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做一个由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

4结论与展望

篇5

中药药性的发挥与其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有关,而要想加快溶出速度,必须强化药物粉碎度。近年来,包括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技术在内的超微细粉化粉碎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种技术极大地改进了传统的粉碎工艺,提高了药材细胞的破壁率。这种技术的适应性极为广泛,对大多数药材均有效,有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使得药效的发挥更为迅速。特别是超低温粉碎技术,严格控制了粉碎过程的温度,这样对中药生物活性物质起到了保护作用。在选择粉碎技术时,要综合考虑药材的特性,比如糖分较大粘性较大的药材,适合使用串料法;含油较多的药材适合采用串油法;水飞法适合珍珠等粉碎过程;热可塑性的物料适合采用低温粉碎。

二、浸提技术

近年来,许多浸提技术纷纷涌现出来,大大地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如酶法提取、半仿生提取、加压逆流提取、超声提取、旋流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等。酶法提取是利用酶分解的原理去除一些中药制剂中的淀粉、蛋白质等杂志。酶反应较为温和地实现植物组织分解,而且由于酶的专一性,这种提取发可以很好地使得一些脂溶性或者难溶于水或者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转移到水溶性的苷糖中。半仿生提取适合一些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其实质就是模拟胃肠道的环境,以一定酸碱度的酸水提取药粉,再以一定酸碱度的碱水提取,通过控制最佳的酸碱度和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来达到优选目的。超声提取主要是通过超声波增加分子运动速度和频率,最终提高哑无溶出次数和溶出速度。

三、分离纯化技术

分离技术主要有离心分离、沉降分离、过滤分离等等,兼职主要可以采用离子交换、盐析法、结晶法、酸碱法等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新的分离纯化技术纷纷涌现,如大孔树脂吸附、高速离心、絮凝沉淀、超滤、分子蒸馏技术等等。絮凝沉淀一般通过添加絮凝沉淀剂沉淀杂质,从而达到精制目的。超滤的实质是利用膜的选择性,加以筛分,达到分离纯化脱盐等作用效果。高速离心主要是通过高速运转的离心机,通过提高离线加速度、沉降速度和重力加速度去除药液中的杂质沉淀。分子蒸馏营造低温真空环境实现分离纯化,比较适用于一些低热敏的物料。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其实就是利用有机高聚物吸附来实现药物成分的分离纯化。在提取和精制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到多种工艺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分离纯化效果。

四、浓缩及干燥技术

喷雾干燥的速度比较快,适合用于液态物料和一些热敏性物料,通过喷雾干燥获得药剂产品质量稳定而且易于溶解。冷冻干燥主要通过低温脱水原理来实现物料的干燥的,这种技术的干燥环境是低温和真空环境的,对于不耐热的物料具有极大的适用性。近年来,对膏状物料和粘稠物料干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流态化技术、喷射技术、惰性载体技术,则是在此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旋转闪蒸干燥机、热喷射气流干燥机、惰性载体干燥机均适合热敏性物料和膏状物料的干燥。这些新的研究成果用于中药制剂生产,将大大改善中药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五、制粒技术

流化床制粒技术制粒过程相对较为封闭,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交叉污染,使得药剂品质有了大幅提高。而且这种制粒技术的特点就是涉及的辅料较少,制得的颗粒形态均匀流动性良好。

六、包衣技术

包衣主要包括糖衣、药物衣、薄膜衣等。糖衣的主要材料是蔗糖,主要作用就是掩盖苦味,防潮作用,还可以起到美化外观,方便吞食的作用。薄膜衣的主要材料是一些高分子聚合物,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甚至有代替传统糖衣的趋势,因为这种技术的生产周期更短,所用的包衣生产材料也较少,生成的药物易崩解。包衣技术是重要的制药技术之一,可以改善药物易吸湿和易霉变的缺点。传统的包衣材料多为小肠溶解和胃部溶解,现在的包衣材料有了新的发展,大肠和结肠溶解已经成功实现。一般是通过控制包衣材料的PH来控制药剂的崩解部位,也可以控制膜的神柔性,实现药物不同部位的缓解释放。

七、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指药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状态等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中的体系。水溶性和亲水性很强的物质常作为固态分散物载体,以增加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增加药物口服后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载体中分散的状态分为简单低共熔混合物、固溶物、偏晶体、玻璃态固溶体和分子复合物等。常用于增溶作用的载体有水溶性聚合物,如PVP、.PEG等;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糖类物质蔗糖、葡萄糖等;有机酸类物质构栋酸、唬拍酸等`;其它亲水性辅料,如改性淀粉、微晶纤维素等。

八、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

篇6

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标志,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但对于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至今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不一。陈永忠定义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知识、技术、资金、信息密集的产业。陈程和刘和东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系列新技术群的统称,它是以最新科学成就和发现为基础,进行科研和创造,不断地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产业。王昌林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一个以智力密集型工业为基础,在多学科技术集成下服务于基础工业和相关产业的综合性产业群。任海玲等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本文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有必要进一步谋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政策之一,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

二、目前江苏省财税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财政拨款始终无法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政府财政应承担的职责尚未完成。2013年江苏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7798.47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其中用于支持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经费为16.5亿元比2012年增长1.9%,这说明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就会导致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和长期效应不符合财政职能的要求,最终偏离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2.税收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江苏省税收政策问题主要集中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所得税方面主要存在优惠对象不科学、优惠方式单一、优惠效果欠佳、个人所得税矛盾突出和企业所得税负担较重的问题。增值税方面主要存在高新科技企业提前垫付税款加重企业负担和对部分企业征税政策界定不明等问题。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其销售周期较长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商品销售,所以企业就要提前垫付增值税税款,挤占了企业本来就不充足的资金,使企业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科技创新。

三、促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1.促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1)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目前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财政支持方面仍然不足。我们应该加大财政资金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不断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加强风险资本的投入机制。同时,要不断优化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江苏省的财政支出结构主要偏向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种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较低,科研成果是否能直接创造出社会效益还需实践检验,由此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改变这种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可以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促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1)完善税种改革。增值税方面应适当扩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优惠的范围。所得税方面,企业所得税应区别对待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大中型的、发展稳定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严格征收,但对于小型的、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广告费的扣除比例等。个人所得税应实行分类课征制度,不同岗位上的科技人员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2)对风险投资资金给予税收优惠。风险资本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风险投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不仅可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会有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篇7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

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篇8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银行融资困难的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涉及到企业自身方面以及金融机构方面。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阶段中,由于投资项目自身包含多样复杂的技术知识,因此较难被金融部门全面的掌握了解。倘若缺乏专业水平,则一般的金融部门不能良好地逾越技术知识的障碍。再者,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涉及的项目多属于新产品领域,体现了市场定位的超前性,可参考的案例不多,因此令金融部门较难获取相应的调研标准,使制定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基于高新科技项目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因而金融部门尤其重视对管理团队的调研考察。经营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水平对项目的成功与否发挥了决定作用。然而,基于我国不具备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因而所反映的经营人素质并不充分。一些单位为了避税,不规范履行相关财务制度,进而令信息的不对称性更加明显。再加上一些企业欠缺诚信,对项目过分包装,作出误导宣传,因此在融资市场之中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由于欠缺科学的管理体制,操作方法不够灵活、采用的工具欠缺创新性、工作人员欠缺能动性,因而也增加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经营的难度。

2重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的科学必要性

与一般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一旦项目成功通常销售得到的收入以及利润率均呈现出翻倍增长的趋势,成长发展速度无法估量。由于中小企业不会像大型企业那样同一时间同数家机构合作,而是相反金融单位通常会成为主办单位,因此基于企业具有的较强忠诚性,可发展成为金融机构的基础客户,负责的业务不会轻易流失。金融机构相对企业来讲处在强势地位,因此掌握着议价的主动,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借款的规模并不大,因此即便出现问题,也不会对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加之银监会颁布的较多措施,更是通过差别化的管控监督以及有效的激励管理政策对银行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创建了良好的环境。再者,伴随股票、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更多大型良好的企业融资同信贷资金距离更远。为此,各类金融单位均组建了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心,致力于对该部分市场展开激烈的争夺。

3积极应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3.1主动分析高新技术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基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期以及种子期技术并不成熟,管理经营还没能全面规范,因此市场前景有可能并不明朗。倘若贸然投资,会使自身陷入较大风险。为此,金融单位可选择在其成长以及成熟阶段介入。虽然不同企业生产方法、资金走向、推广模式在该时期并不相同,然而却万变不离其宗,即更多的企业融资需求主要集中于市场推广以及采购设备材料。

3.2优化流程基于高技术存在的壁垒与障碍

金融授信工作人员对企业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具备较大的难度。再加上中小金融机构人员有限,通常不划分大客户与小客户经理,因而要将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同一般大规模企业做有效的区分。另外,金融机构应联合内部调研机构并积极与外界咨询单位联系,以获取到高新技术行业领域之中重要的调研分析数据,令授信人拥有更多的研究参考依据,并高效、优质地完成对行业风险等级的探究分析。针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应履行快速审批的管理制度,事先订立具体的审批办理流程,并利用网站上传相应的表格模板。针对契合标准的企业项目应实施线上优先快速审批,相反对不契合企业标准的项目则应采用个别线下管理审批的工作模式,通过AB角工作体制,保证各个环节均能够紧凑、快速、优质地完成。另外,金融机构可在组织分工层面,有效地分开客户营销以及贷款管理,履行同大型企业存在本质区别的中后台集中处理工作模式,使运营管理体现一致性与标准化。还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培育员工形成面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工作意识,创立良好的考核激励管理制度,激励他们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拓宽针对高新技术单位的授信业务。

3.3创新担保管理方式

满足融资需求当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采用的主要担保方式为政策性担保部门担保。该部门即通过政府单位与相关机构以全资的方法或是控股的模式设立,全面履行我国有关政策意图,将其作为最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并不存在追逐利益问题。通过市场化运作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该类型公司的兴起,进一步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单位扩充融资渠道作出了必要支撑。另外,还可引入园区联保的模式,效仿上海地区,创建不同规模的高科技园区,同时发挥管委会的积极作用。即可通过园区联谊模式或是定期地组织日常交流互访活动,使园区之中的各类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加强互动,增进感情,更加熟悉和了解,并积极拓展形成园区之中企业互保的良好模式。再者,可引入保证金信用互助经营模式,同样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执行的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履行信用互助计划。即政府单位出资50%,企业负担40%,剩下的10%由银行承担,这样不同的主体互相融合共同分担风险。企业则需要交纳少则20万、多至100万的互助金,进而构建形成资金池。而政府单位则可通过成立专项的信用互助资金辅助中小企业获取不高出交纳保证金额度五倍的贷款支持。这样一来可为参加该互助计划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效地化解欠缺流动资金的矛盾问题。

4结语

篇9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银行融资困难的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涉及到企业自身方面以及金融机构方面。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阶段中,由于投资项目自身包含多样复杂的技术知识,因此较难被金融部门全面的掌握了解。倘若缺乏专业水平,则一般的金融部门不能良好地逾越技术知识的障碍。再者,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涉及的项目多属于新产品领域,体现了市场定位的超前性,可参考的案例不多,因此令金融部门较难获取相应的调研标准,使制定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基于高新科技项目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因而金融部门尤其重视对管理团队的调研考察。经营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水平对项目的成功与否发挥了决定作用。然而,基于我国不具备全面的信用评价体系,因而所反映的经营人素质并不充分。一些单位为了避税,不规范履行相关财务制度,进而令信息的不对称性更加明显。再加上一些企业欠缺诚信,对项目过分包装,作出误导宣传,因此在融资市场之中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由于欠缺科学的管理体制,操作方法不够灵活、采用的工具欠缺创新性、工作人员欠缺能动性,因而也增加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经营的难度。

2重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的科学必要性

与一般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一旦项目成功通常销售得到的收入以及利润率均呈现出翻倍增长的趋势,成长发展速度无法估量。由于中小企业不会像大型企业那样同一时间同数家机构合作,而是相反金融单位通常会成为主办单位,因此基于企业具有的较强忠诚性,可发展成为金融机构的基础客户,负责的业务不会轻易流失。金融机构相对企业来讲处在强势地位,因此掌握着议价的主动,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借款的规模并不大,因此即便出现问题,也不会对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加之银监会颁布的较多措施,更是通过差别化的管控监督以及有效的激励管理政策对银行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创建了良好的环境。再者,伴随股票、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更多大型良好的企业融资同信贷资金距离更远。为此,各类金融单位均组建了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心,致力于对该部分市场展开激烈的争夺。

3积极应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3.1主动分析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基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期以及种子期技术并不成熟,管理经营还没能全面规范,因此市场前景有可能并不明朗。倘若贸然投资,会使自身陷入较大风险。为此,金融单位可选择在其成长以及成熟阶段介入。虽然不同企业生产方法、资金走向、推广模式在该时期并不相同,然而却万变不离其宗,即更多的企业融资需求主要集中于市场推广以及采购设备材料。

3.2优化流程基于高技术存在的壁垒与障碍,金融授信工作人员对企业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具备较大的难度。再加上中小金融机构人员有限,通常不划分大客户与小客户经理,因而要将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同一般大规模企业做有效的区分。另外,金融机构应联合内部调研机构并积极与外界咨询单位联系,以获取到高新技术行业领域之中重要的调研分析数据,令授信人拥有更多的研究参考依据,并高效、优质地完成对行业风险等级的探究分析。针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应履行快速审批的管理制度,事先订立具体的审批办理流程,并利用网站上传相应的表格模板。针对契合标准的企业项目应实施线上优先快速审批,相反对不契合企业标准的项目则应采用个别线下管理审批的工作模式,通过AB角工作体制,保证各个环节均能够紧凑、快速、优质地完成。另外,金融机构可在组织分工层面,有效地分开客户营销以及贷款管理,履行同大型企业存在本质区别的中后台集中处理工作模式,使运营管理体现一致性与标准化。还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培育员工形成面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工作意识,创立良好的考核激励管理制度,激励他们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拓宽针对高新技术单位的授信业务。

3.3创新担保管理方式,满足融资需求当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采用的主要担保方式为政策性担保部门担保。该部门即通过政府单位与相关机构以全资的方法或是控股的模式设立,全面履行我国有关政策意图,将其作为最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并不存在追逐利益问题。通过市场化运作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该类型公司的兴起,进一步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单位扩充融资渠道作出了必要支撑。另外,还可引入园区联保的模式,效仿上海地区,创建不同规模的高科技园区,同时发挥管委会的积极作用。即可通过园区联谊模式或是定期地组织日常交流互访活动,使园区之中的各类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加强互动,增进感情,更加熟悉和了解,并积极拓展形成园区之中企业互保的良好模式。再者,可引入保证金信用互助经营模式,同样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执行的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履行信用互助计划。即政府单位出资50%,企业负担40%,剩下的10%由银行承担,这样不同的主体互相融合共同分担风险。企业则需要交纳少则20万、多至100万的互助金,进而构建形成资金池。而政府单位则可通过成立专项的信用互助资金辅助中小企业获取不高出交纳保证金额度五倍的贷款支持。这样一来可为参加该互助计划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效地化解欠缺流动资金的矛盾问题。

4结语

篇1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现在,制约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滞留不前的正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因此,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探索出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2高科技技术企业

2.1高科技技术企业的概念高科技技术企业在研究方面投入比较高,科学研究人员比重较大,生产规模比较小,民营产业发展快,对其他领域渗透能力强、联系比较密切的企业。当前人们认定的高新技术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多,并相对集中在计算机、电子信息,电子通讯设备、新材料的研发,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信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2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点

2.2.1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在各种资源的快速流动、结合。效率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只有当各种资源要素不断进行优化,不断快速组合,才能够使高科技技术成为高效益的产品。

2.2.2高科技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是智力资源的支持而不是固定产值。要发挥智力资源的创造性,就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高科技人才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和文化环境。

2.2.3高科技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不断的进行创新,加强科学产值投入,不断鼓励员工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依靠。

2.2.4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群体。高科技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的资源规模小、运作资源能力小,创新能力对高新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高科技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3.1存在的问题

3.1.1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内的高利润,大量削减员工的组织学习费用,对员工只重视使用,培养学习次数较少。但在高科技技术领域中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然后在学习再实践才能跟够得上科学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

3.1.2企业部门安排不合理。多数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企业无法适应高科技技术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使相关职能时会出现停滞不前。同时,各部门无法将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结合起来,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更为深入的交流,人事部门的工作会停留在底层,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计划不完整的问题,高科技企业只注重效益的表层,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等。

3.1.3员工之间重竞争、轻合作。高科技技术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扩大等方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影响整体质量,这就需要企业重视人员的重新组合及搭配。21世纪需要的不仅仅是竞争力,而是各种资源的综合力,特别是企业在对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的创新力和创造性。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能够正确的组合人才,不断发挥技术人才的集体智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一直强调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对员工的使用,忽视其培养:对于员工的任用缺乏科学的选择方法,以至于导致人才的流失。

4高科技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走创新之路

目前处于一个智力资源与生产分配使用为主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成为企业中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使企业更有发展潜力,使才能够使的企业不断地走向强大。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走创新之路就要:

4.1建立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合理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为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做好准备。实行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企业层次上的资源管理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参与,重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产的关系。

4.2完善业绩考核,建立激励制度对业绩进行考核,能够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绩和提高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在提高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相关激励制度,他们不仅需要更好的薪金,不断进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而且他们还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企业中民主比薪金更加重要。

5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企业家能胜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应对开发市场能力和素质排名是倒数的。这样的管理者队伍是不能够领导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高科技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主心骨和灵魂,高层领导者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成败的关键。对高层领导者的开发管理和对员工的开发管理。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就要做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次,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测评方法,评估综合素质,培养和挖掘其潜能;引进新型的竞争方式,考核其绩效,优胜劣汰;按照市场的价值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确定其应当享受的工薪报酬。做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开发管理工作应当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走向强盛,立于不败之地的希望所在。必须深刻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同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和联系;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比较相关的著作,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能够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