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23: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分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分析论文

篇1

1.1单一外包的风险机理

当物流外包企业只将自身的物流业务长期地委托给单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作为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感觉到自身在市场没有竞争性存在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巧妙地利用不确定因素来减低物流服务水平,进而降低自己的物流服务成本,使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受到损失。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的总体物流外包风险为e,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为e1。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的实际含义是: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完全能够满足合同要求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e2,其实际意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独立经营所的物流服务业务时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风险的影响。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为r,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自营物流),r=0;当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全部物流完全外包,且签订永久性合同,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任何监督),r=1。

一般情况下,r∈0,1。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只一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如果物流外包企业完全依赖于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会将自身物流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物流外包企业。

公式(2)就是在企业物流单一外包过程中,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经营风险和物流外包企业自身固有的物流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1.2多重外包的风险机理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1,第三方物流公司1将承担的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又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2,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由公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随外包链的增长而增大,随物流外包方对物流方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物流重复外包过程中,距离物流外包企业越远的第三方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小。

1.3分散外包的风险机理

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完全外包给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

特殊情况,假定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

于是物流外包企业的最大物流外包风险表示为:

由公式(5)和(6)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随着分散外包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2结束语

本文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形成机理从单一外包、多重外包和分散外包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得出了各自相应的模型且指出在三种情况下物流外包风险减小风险的方法,使物流外包企业应在认识风险存在的基础上有效规避物流外包风险,为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小群.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28-29.

[2]陈宝国.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和防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60-64.

[3]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许警良,周江雄.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方便人们对计算机使用的同时,由于其开放性、无屏蔽性等特点,经常会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安全存在着诸多风险,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网络协议存在缺陷

TCP或IP是我国互联网目前所使用的协议,该协议由于可扩展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使用户在使用有一个十分方便的互联环境,但是这个协议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和漏洞。

1.1.1TCP序列号欺骗TCP序列号欺骗是通过TCP的三次握手过程,推测服务器的响应序列号而实现的,这是网络安全领域中最常见的一种缺陷,这种欺骗即使在没有得到服务器响应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TCP数据包与服务器进行通信。其实质是在通过预计序列号来建立和不能进行应答确认的目的主机之间的连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入侵者通过某种方式得到了可预测性的服务方的初始序列号ISNS,那么他就可以伪装成信任主机同目的主机进行通话,或者向目的主机发送短信,而且如果这个连接允许远程操作的话,那么入侵者就可以在服务方进行肆意的操作。

1.1.2利用netstat服务利用netstat服务其实是TCP序列号欺骗的另外一个变种形式,当目标主机上正在运行netstat服务,那么入侵者不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预测,目标主机上的netstat服务就会自动提供该主机上其他端口的TCP序列号的信息,使入侵者直接得到ISNS。

1.1.3IP劫持Hosts是一个系统文件,记录了一些网站的IP地址和域名的对应关系。当我们访host文件中有记录的网站时,就会自动定向到相应的IP地址。这就有可能被恶意分子所利用,通过修改host文件,用TCP序列号的预测方法去预测一个正在进行的正常连接中的TCP序列号,从而在该连接中随意插入自己的数据,导致我们在访问本来正常的网页时会被定向到别的恶意网页。

1.1.4smurf攻击电脑黑客常利用IP地址欺诈来隐藏自己的行迹,利用路由的特性向大量的计算机发生数据包,这些数据包都假冒受害主机的IP地址作为源地址,于是大量的主机会向这个受害主机发送返回数据包,最终导致该主机甚至整个网络的崩溃。

1.2路由协议缺陷

1.2.1伪造ARP包这种攻击常见于交换式以太网中,主要过程是将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以太网地址作为源地址发一ARP包,这样就会成为另一种IPspoof。当spoofARP被不停的发送,那么送往目的主机的ARP包就会被送到入侵者那里被监听。

1.2.2OSPF的攻击OSPF是一种需要认证的用于自治域内的路由协议,每个路由给相邻路由器宣布包括可达到的路由器、连接类型或其他相关信息,这个宣布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完整的路由状态,但是其中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入侵者可以通过修改LS(连接状态)序列号,使整个网络运行不稳定。

1.3网络监听

TCP和IP在设计之初就是只考虑到信息之间的互连和传输,而忽视了传输数据的保密工作。如果在数据终端没有对数据加以保密处理的话,那么整个网上的数据传输都是明文传输,因为以太网是以物理层和链路层为主要连网方式的,以广播方式传送的网络请求都是不用验证的,因此如果有一个网络设备专门用来收集广播信息而又不做回应的话,它就可以看到没有加密的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传输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计算机用户的不想与人共享的个人敏感资料或者银行卡号等秘密信息,也可以是暴露出的哪些主机都开了哪些服务,与另外哪些主机进行了什么通信等网络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帮助黑客进行系统攻击的切入点。

1.4操作系统危险缺陷

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每台计算机在使用之前都必须安装的系统,该系统中都配有一系列的应用程序,当这些应用程序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就会使整个系统处在不安全的状态。Windows操作系统中最危险的缺陷包括ISAPI缓冲溢出缺陷;NETBIOS漏洞;IIS-RDS远程数据服务漏洞;被称为目录转换攻击的Unicode编码漏洞等等,这些漏洞都极易被入侵者入侵。

1.5TCP/UDP应用层服务

1.5.1finger的信息暴露在所有的暴露信息危险的服务中,finger的信息暴露是最危险的也是最容易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finger来获取目的主机的有关信息,finger中没有任何的认证机制,因此无法辨别一个主机是否是在正当使用finger。而且在finger中提供的信息都可以用于口令的猜测攻击和假冒信任主机的攻击,这对finger的信息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危险。

1.5.2DNS安全问题DNS可提供解析域名的服务,其中存在的风险也是针对域名而言的。包括域名的假冒性攻击,入侵者可以假冒成域名服务器给目的主机一个回答,使目的主机以为对方就是信任主机,从而方便入侵者监听到所有的连接,开展一系列的网络安全破坏活动。而且DNS的一些服务本身也存在着风险,例如通过不断的zonetranfer请求,可以让入侵者得到数据库中网络主机的详细列表,就可从中推断出主机使用的哪种操作系统,或主机有哪些信任主机。

1.6病毒与木马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可以快速复制,改变其他程序使他们受到传染,经常在极短的时间,病毒通过相互传染,使整个计算机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计算机一旦中了病毒就会出现机器不能正常启动,机器运行速度降低,磁盘空间迅速变小,文件内容和长度有所改变、外部设备工作异常,出现死机等等中毒症状。计算机病毒按其寄生方式分可分为两大类,一个是会去改写磁盘上的引导扇区或硬盘上分区表内容的引导型病毒,另一个是以感染文件扩展名为.com、.exe、.ovl等可执行程序为主的文件型病毒。木马是人们故意编制的可执行代码,虽不会破坏计算机系统,但是却可以帮助电脑黑客通过木马入侵计算机系统,对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导致敏感信息的泄露。

2结束语

篇3

在网络通信系统风险评估过程中脆性因素是关键性因素之一,通过对系统脆性进行有效评价不仅可以反映出系统风险整体情况,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将外部环境关系反映出来。通过将相关因素进行整合,从而得到风险结构模型,来对系统进行深入评估。单从脆性环境来看,系统在实际运作时会表达出特征性,并且这些特性在环境潜移默化作用下会逐渐与环境相适,当环境出现变化时,由于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必然会使得系统受到影响。基于上述关系一般可将系统视作封闭脆性系统与开放脆性系统[2]。

封闭脆性系统与外界环境并不会进行信息交互,而开放性脆性系统由于与外界环境会产生交互作用,因此容易受到脆性环境影响,脆性风险也就相对偏高。尽管封闭系统较开放脆性系统风险性更低,但由于系统自身的动态性变化受到了相关信息、能量支持,因此需要不断降低系统开放性来保持网络脆性系统的安全。从结构面来看,脆性结构由脆性事件及脆性因子所构成,脆性事件是脆性环境的构成基础,它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

脆性因子则依存于脆性事件当中,于是脆性因子便有了隐藏性、稳定性以及可预测性特征。那么在脆性环境分析过程中可对脆性因子先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参考来进行评定。在某个时间段内,脆性事件会在外部干扰作用下,可能产生系统崩溃事件集,在此基础上通过熵对脆性事件集进行度量并将其转换为概率函数以平均函数的方式对其进行分析来评定风险。在上述转换作用下引出熵,并以熵作为绝对维度来衡量脆性因素,从而降低脆性事件的不确定性并控制其风险。

在网络风险分析及评估时“风险”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它是网络通信安全模型的主要对象。在对其进行量化处理时可将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分解,从而获取若干个信源到信宿过程中的区域及点,再将系统整体风险进行平摊,将其分配于各个区域及点上来作为参考值。对风险的动态性及关联性进行综合研判并生成模糊性的综合判定规则[3]。以风险时空分布为基础来确定风险在不同时段下及不同层次下的权重系数。

篇4

1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分析

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是城市燃气的血脉,通往各家各户,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管网中某一部分发生泄露是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甚至是对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影响。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群发性。城市是人口集中、建筑密集的地区,一旦城市燃气输配气管道发生泄漏以及由此引起的爆炸等事故,往往会诱发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2)社会性。燃气输配网管燃气泄漏,会使燃气排放到空气中,有毒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人员中毒等情况。而这种情况是会给社会的安定带来不利的影响。3)突发性。燃气输配网管燃气泄漏的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的发生会使救援措手不及,难以控制受灾范围,无法预知事故后果。4)复杂性。燃气输配网管燃气泄漏的事故的发生,通常会伴有并发的事故,例如中毒、火灾、爆炸等严重情况。由此还会引发机械伤害、腐蚀伤害、高温灼伤等,同时因事故引起的环境污染、停工停产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2城市燃气管网危险源下的风险分析

根据我国内实际情况,单从我国情况分析,现根据统计归纳一下近年来上海地区燃气(主要指人工煤气、天然气等)管网事故原因及其比例,这对采取合理措施.以降低燃气管道事故,对于燃气管网的风险分析评价都是非常有益的。图2-1所示图形分别为2000年和2001年上海地区燃气管网事故的原因统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年当中的主要事故源都是第三方损坏,尤其是2001年第三方损坏的比例高达50%。除此之外,施工缺陷和材料缺陷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分别达到23%与25%。另外管道腐蚀也是造成事故的重大原因之一,比例达到6%与7%。

3城市燃气输配管网应急预案

3.1应急预案的定义与目的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2)迅速控制危险源,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3)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3.2应急预案的制定步骤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一般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2)全面分析,科学评估。3)制定预案要分工负责,组织编写制定预案要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必须要在统一、指定专门的部门牵头组织,吸收有关单位参加,共同拟制。4)制定预案要现场勘察,反复修改为使预案切实可行。

4总结

篇5

利率期货是三大金融期货之一,可用来规避利率风险、还能反映未来市场利率水平、促进债券二级市场发展等;寿险公司防范利率风险的手段很多,诸如改变产品结构、分散投资等,但运用利率期货来防范利率风险则是寿险公司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技术。

一、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分析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变动而可能带来的损失。广义的利率风险包括在期限范围内任意点上任何类型的利率风险暴露,一般,利率上升会引起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除关注其资产业务所投资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外,出于稳健经营需要,还需关心其负债业务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风险,以避免出现偿付危机,其中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与运用都对利率高度敏感,利率风险是其面对的首要风险。

衡量金融产品价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的指标是“耐性”(duration),一般而言耐性的值等于利率在初始的要求报酬率附近变动百分之一时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影响耐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金融资产的到期日越长、债券利率越低、要求报酬率越低,耐性越大,即一项金融资产或负债对利率变动的价格敏感性越大。

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在其两大业务过程中产生,一是承保业务即负债业务;二是投资业务即资产业务。从负债业务来看,大部分保单基于若干年后支付给受益人某种固定的利率,与财险保单相比具有偿付期较长(可达几十年)、偿付金额较确定、现金流量比较稳定的特点,因而其耐性较大,可以说寿险产品对利率是高度敏感的。当利率上升时由于寿险公司大部分金融产品都具有固定利率,其他金融资产如银行存款等将对寿险产品产生替代作用,资金来源受挫的同时保单贷款和解约风险也会增加,造成负债业务的风险。尤其在我国,寿险业务准备金构成中有80-85%是返还类的储蓄型业务,银行利率是制定预定利率的主要参照,寿险保单与银行存款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银行利率的波动对寿险业务影响很大。

伴随1996年的八次降息,保费收入紧随降息政策而大幅攀升,保险公司相应调整预定利率后增幅又随之降低,替代效应显著,而且储蓄型险种既保障被保险人的死亡保险金,又保障被保险人期满生存保险金,对资金运用收益的依赖性较大,埋下了利差损的隐患。

从资产业务来看,寿险公司的资本金在扣除了上缴的保证金后,与从保费收入中按期和按一定比例提留的责任准备金共同构成可运用资金。这些资金的运用对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资金的运用不当也易引起保险公司的偿付危机。目前我国寿险公司投资渠道仍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其中除了证券投资基金其他皆为利率产品,而且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负债的长期性也决定了寿险公司资产运用的长期性,这使得资产业务同负债业务一样具有较高的耐性,对利率变化是高度敏感的。事实上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到资产价值,进而影响到投资收益率,我国保险公司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仅为1.19%,远没达到2.1%的国际水平。

资产负债同样较高的耐性使寿险公司面临着严峻的利率风险。1996年5月以来中央银行八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1.98%,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也由9%降至2.5%,但预定利率下调前签发的保单仍需按原利率计算,1997年以前销售的寿险产品利差损高达5.75%-6.75%.固定利率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在利率频频降低时缺乏抵御利率变动风险的能力,当资金运用的投资收益率低于预定利率时,由年初责任准备金加上该年度的储蓄保险金合计生息后大于年末所需责任准备金形成了利差损。利差损其实是由寿险公司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共同造成的,是寿险公司面临的利率风险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资产组合多样化是一种解决办法,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系统性的利率风险,从国外发展已比较成熟的保险市场来看寿险公司仍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利率敏感性产品,如英国保险公司,股票投资占28.7%,政府债券占21.9%,房地产占19.7%,公司债券占9.1%,利率风险仍不能回避。

二、利率期货作用机制

利率期货是就其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的资产所订立的标准期货合约,是专门针对利率风险而设计的,具有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杠杆效应强、信用风险小等特点。其基础资产是各种固定收入工具,如债券、存款凭证等,由于国债具有许多优点,国债期货在利率期货中占了很大比重。一般利率变动会导致固定收入工具价格反方向变动,期货合约的价格变动与利率变动方向相反。利率变动对利率期货买卖双方的影响可见下表。

就像商品期货是应商人们规避面品价格波动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样,利率期货是金融市场主体规避利率波动引起的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虽然也可用来投机套利,但其发展的初衷仍是套期保值,也是寿险公司希望应用利率期货达到的目标。

运用利率期货一般有四种保值策略:(1)卖出套期保值,为避免利率上升使现货头寸价格下跌可以持有利率期货空头寸。(2)买入套期保值,为避免利率下降使计划将来购买的现货的价格下跌可以持有利率期货多头寸。(3)交叉套期保值,利率期货不仅可对标的物相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进行保值,也可为标的物不同的其他利率敏感性资产保值,如可利用国债期货为公司债券保值,当然持有头寸需根据不同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调整。(4)动态套期保值,根据资产组合的价格变动,不断调整套期保值比率。要想得到完全的套期保值效果,应使期货价值的变化与现货价值的变化完全抵消,当期货与现货的价格敏感性越接近时,套期保值效果越好,套期保值率就是用来衡量为了抵消二者的价格敏感性差异所需的期货合约数。

对寿险公司而言,当利率下降时,国债、存款凭证价格会上升,投资收益率也随之下降,而在开发出相应于利率变化后的新寿险品种时,存在一段时滞,由于替代效应这段时间内的保费收入会大大增加,但这部分高预定利率的保单只能获得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出现利率倒挂,但应用了利率期货,利差损将得到改善。利率期货可有效协助寿险公司锁定其资产收益率,防止利率倒挂,从资产运用这一利差损的直接诱因下手化解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利率波动风险越大,利率期货的作用越凸显。如为防止利率下降带来的国债收益率下降的损失,在销售具有固定利率的保单时相应购买利率期货多头寸,一旦利率真的下降,国债的价值会提高,利率期货的买方将从国债的价格上升中获益,弥补了利差风险,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当然在利率上升时也会降低利差益,这样寿险公司将获得一个可预期的比较稳定收益率,实现稳健经营。

三、利率期货对寿险公司防范利率风险的作用

利率期货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利率期货较寿险公司利率风险防范的其他手段有如下显著优点:1.杠杆功能,保证金制度使得运用利率期货只需少量资金便可达到套期保值目的,节省了寿险公司有限的资金。保证金是投资者在从事利率期货交易的时候按规定标准交纳的资金用于结算和履约担保,例如保证金比率是20%,则投资者可获得5倍于保证金的期货头寸,使利率期货具有很强的杠杆效应。而利用现货交易要想达到同样的风险防范目的,资金投入势必倍增,资金利用率不高。2.针对性强,可有效控制资产组合的利率敏感度即耐性的大小,并根据市场变动情况进行调整。3.标准化合约使利率期货具有高流动性特点,寿险公司能够在利率波动时以低廉的交易成本迅捷的调整其资产组合,改变资金分配状况。资产组合多样化是寿险公司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当需要调整资产组合的资金分配时,如要增加在债券市场的投资时,购买利率期货而不是购买现货债券会更加有效。4.利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廉、信用风险小等特点也成为其魅力所在。

四、我国寿险公司应用利率期货的前景分析

创新是应各种需求而生,避险需求才是推动世界各地期货发展的原动力。正如莫顿。米勒所说“只要有自由市场,就会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只要存在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就需要期货市场。”我国曾在1993年推出过国债期货,但由于现货规模不够、交易所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率机制僵硬等原因于1995年关闭。虽然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不够完善,衍生品交易风险巨大,但缺乏风险疏散渠道的金融市场所压抑的风险似乎已超过了衍生品本身所带来的风险,金融抑制与金融过度同样不适合经济发展。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稳步推进,规避利率风险的巨大需求必将使利率期货应运而生。事实上,客观条件的成熟也确保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国债现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1994年的1137亿元,1995年1510亿元逐年增加,1999年达4015亿元,2000年达4657亿元,2001年接近5000亿。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不断完善,2001年加大了长期国债的发行额度;2000年9月21日又成功实现了外币利率市场化。同业拆借利率也已放开,3年后市场利率将完全放开。

寿险公司在这一趋势中的状态是利率市场化必然使利率波动更加频繁,更难以预期,其资产负债利率风险无疑会扩大,强大的避险需求使寿险公司作为金融市场主体必将成为利率期货的坚定拥护者。从前述利率期货的作用机制可以看出,利率期货操作上的技术难度,如要随环境变动不断调整套期保值率;要结合寿险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特点有的放矢等等。寿险公司理应顺应利率市场化这一趋势,掌握运用利率期货防范利率风险的技术,提高其资产负债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伯兹,弗郎哥。莫迪里阿尼,迈克尔。G.费里。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

[2]刘菲。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导刊,2001-11-30.

[3]李辉,张晋生,霍瑞戎。利率期货交易[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0)。

[4]党剑,中国国债期货市场分析[N].期货日报,2001-10-12.

[5]何德旭。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6),

[6]骆波。我国利率市场化探讨闭。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

篇6

[关键词]项目投资风险模糊AHP灰关联分析

一、引言

在项目投资的全寿命周期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而每种不确定性的产生都会对项目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项目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事先对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识别和评估风险是有效地规避风险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项目实施人员可及时了解到风险的种类及重要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国现在的项目评价体系中,存在着重效率、轻风险的倾向,而效率与风险是一个项目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一个完整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项目的效益评价和风险评价两部分。

目前大多数方法[1]都是设定几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然后乘以其权重得到加权总分,来评价指标。这种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其次,就是局限于对风险的定性研究,将其量化进行评价存在很大困难,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尽管使用了很多方法,但都不能对各种风险可能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以往的风险因素分析大都是在风险变量分布规律已知的情况下进行,而实际上要得到变量的分布规律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可行性。

本文通过研究以往的评价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更具客观性与准确性的方法——整合模糊层次分析与灰关联分析法,对项目投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传统层次分析法应用专家经验知识设置指标体系,用一致性检验判断专家意见的一致性,但是定性的指标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对模糊性的信息进行处理,因而采用模糊AHP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汪培庄[1]教授提出,现在作为一种模糊数学的具体应用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矿业投资、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并得到了很好的拓展。而灰关联分析法对指标采用等权方式确定关联度,无法显示其相对重要性,因此就需要与模糊AHP法整合,以解决该问题。本方法有效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为解决特定条件下项目投资的多目标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方法。

二、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模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利用模糊语义变量[3]来描述主观评价值,模糊语义变量可以解决搜集的信息的不确定性,语义变量的隶属函数由三角模糊数表述,而定性指标的语义模糊数用一个区间值表述。以三角模糊数建立模糊成对比较矩阵,该矩阵为一模糊正倒值矩阵,要经过一致性检验以确定其有效性。

其中:

:专家评定的两指标重要性对比三角模糊数;

:语义尺度区间值的最小值;

:语义尺度区间值的平均值;

:语义尺度区间值的最大值;

对模糊矩阵的指标值进行解模糊化,目的是找到各级指标的最佳明确值,以便和灰关联分析法整合,更加准确地分析指标值之间的关系。在此选取一个水平截集,在此截集下对应的区间可以表示为:。对应该水平截集取相应的评估满意度,利用公式,构造非模糊矩阵。

2.对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就是对指标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处理,是通过数学的变换方法消除原始数据单位的影响。可选择的方法很多,如标准化法、功效系数法、极值法等等,本文选用标准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令

3.利用灰关联分析法确定权重

灰关联分析法是邓聚龙于1989年提出的,是指事物之间不确定性关联,或系统因子与主行为因子之间的不确定性关联。灰关联分析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几何接近,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测度,而选取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以将定性因素转为定量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具有广泛适用性。而李伯年对灰关联分析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利用向量余弦确定指标权重,本文所要应用的正是这种改进的灰关联方法,该方法更简便易懂,可以为项目投资风险的分析提供更有效的分析方法。

在以上利用模糊AHP法得到的数列中,选取参考数列,即最优序列M和最劣数列N,其中如果是效益型指标M取大,N取小,若是成本型指标则M取小,N取大。

确定各方案与M、N的相对偏差矩阵,即优偏差矩阵,劣偏差矩阵,其中,

计算R的行向量ri与S对应的行向量si的余弦夹角:,将ci归一化得到指标的权向量,其中。

4.灰关联度的确定

要求出灰关联度,首先要确定灰关联系数矩阵,即优关联系数矩阵,劣关联系数矩阵,分别为第j个方案向量xi中第i个指标值xij与参考向量M、N中第i个指标值mi和ni的关联系数,有公式:

,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

为参考数列;

因子集任意数列,作为比较数列。

可以利用灰关联系数矩阵求得方案j的优关联度,和方案j的劣关联度,然后对方案排序,综合各方案的比选结果,分析出最优方案。

三、实例应用研究

目前对项目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技术复杂,运作周期长,因此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层出不穷,并且相互间交叉影响,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项目造成重大损失。根据投资方对项目所潜在风险的调查研究,分别从技术方案的技术风险C1、财务风险C2、管理风险C3、政府风险C4和环境风险C5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以下评价指标矩阵,如表1:

取,对上述矩阵进行解模糊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指标矩阵R如下:

其中最优向量,最劣向量,进而得出各方案的相对优、劣偏差矩阵:

得出权重值

相应的灰关联系数矩阵为:

可以得到方案的优关联度:0.602,0.816,0.473,0.574,0.767;劣关联度:0.615,0.419,0.722,0.702,0.531。按优关联度排序为:2>5>1>4>3,按劣关联度排序:3>4>1>5>2,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应选择方案2,项目投资风险最小,收益最大。

四、结论

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对风险的辨识与分析就成为了投资决策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只有在管理者做出投资决策前全面准确地分析可能的风险,了解风险因素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才能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选择对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的正确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为决策者提供有效分析方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整合的模糊层次分析与灰关联分析法,避免了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更直接有效地对风险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立文: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127~132

[2]蔡依萍朱文龙施国庆: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与控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10(3):129~132

[3]曲盛恩: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的供应商评价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05(24):7~10

[4]程天张彩香:基于熵权的模糊AHP法在填埋场选址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3.12(2):64~67

[5]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128~134

篇7

后危机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保护环境将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和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大户,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思路,推进绿色贸易战略,掌握世界贸易关系变化的主动权,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一、绿色贸易的内涵

绿色贸易包含两层意思:通过提高国内节能减排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国内经济走上能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国内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以此带动出口产品的绿色化;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生产并出口绿色环保产品,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清洁生产的发展,以绿色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绿色化。

二、后危机时展绿色贸易面临的形势

国内推动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而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督机制等,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国内资本和外商投资流向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另一方面,我国依然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业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导致能源、资源性行业的产能不断膨胀,出口也随之大幅增加。

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日益成为潮流,发达国家在这个潮流中再次居于主导地位,掌握了强大的话语权,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比如,美国最近通过的《2009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提出了针对没有设定行业排放限额或者行业能源强度没有降低到相当水平的国家的惩罚性计划——“国际储备配额”计划。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资金实力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差距还比较大,要在低碳经济潮流中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难度要大得多。

三、后危机时展绿色贸易的战略支撑体系

内外两方面的支撑体系:一方面,在国内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调整能源结构为主,在不对重化工业进行显著压缩的情况下,提高重化工业的能源效率和减排力度,推动国内产业和出口产品的绿色化;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积极应对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当策略,既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又不能承担超越我国发展阶段的责任,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

(一)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所决定,重化工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情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如果要对重化工业强行做出较大的压缩,那么有可能延缓我国的基础设施完善进度、城市化进程、就业状况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兼顾经济发展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发展绿色贸易的关键在于改善节能减排技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效率。

1、改善节能减排技术,完善政策激励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建议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增加附录,将节能减排技术列入重大科技专项,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与节能减排技术先进国家进行合作,同时建立吸引海外相关科技人才的机制。可以考虑允许若干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香港、澳门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利用港澳整体科研、创新环境更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吸引海外人才。形成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能源、资源型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可以考虑将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行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在税率、税前抵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一方面,大力推广风电、水电、太阳能热利用、农村沼气等比较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另一方面,加大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研究开发力度,并在适当时机制定建筑设计的新标准,实现建筑与新能源利用的一体化;加大对生物液体、固体燃料技术和节能环保汽车的研究开发力度。建议在贴息、税前抵扣、税率等方面给予新能源产业一定的优惠,并在适当的时候实施新能源市场配额制,通过为新能源产业配给一定规模的市场,促使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走上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2、加快价格、税收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传统能源、资源和两高一资产业的引导和管理力度

加快能源、资源价格体制改革,使能源、资源价格能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使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利用。择机开征反映温室气体污染的碳税,通过碳税使得化石燃料的生产、使用和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真正由其自身来承担,促使传统能源的使用走上高效节约的道路。加强对两高一资企业产能的管理,改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降低地方政府通过上马两高一资项目实现GDP增长的动力。鼓励两高一资企业开发、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在融资、财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完善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税收体系,适时考虑开征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关税。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清洁能源、环保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中。

(二)在应对全球低碳经济潮流方面,我国应该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充分肯定节能减排为全球带来的收益,在减排问题上持积极参与态度;第二个层次,反对将节能减排与贸易、投资等问题挂钩,坚持一事一议,通过谈判推动建立合理的减排成本分担机制。

1、积极参与到全球节能减排的进程中

就我国目前而言,如果不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将会有以下三方面的成本:(1)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必然使我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位置;(2)我国为生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使我国发展高能耗重化工业的收益大打折扣,而资源浪费、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成本,包括疾病、医疗等更与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相悖,将从根本上损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压力将减小,进程将减缓,参与经济国际化的质量和层次将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使我国的比较优势无法实现动态升级。

2、积极推动建立全球减排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都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应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然而,所谓“有区别”的责任如何界定?如何形成一个共同接受的标准,在此标准下确定不同国家的不同减排量和减排速度,以及所应承担的不同减排成本?迄今为止没有很好地解决。各国在减排问题上常常自行其是。

我国在这个方面应有所为,积极推动建立减排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公共品提供的成本分担原则应该是两条: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具体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受益原则应替换为损害认定原则。

在减排量方面,应坚持以损害认定原则为主。即排放越多,损害越大的国家,应减排的量应该越大。全球变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长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结果,因此,应将历史排放量统筹考虑。1850年到2002年,美国累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比重为29.3%,欧盟为26.5%,而我国只有7.6%。因此,统筹考虑的时间越长,越符合历史事实,对我国越有利。

减排速度和单位成本分担方面,应坚持支付能力原则为主,即支付能力越强的国家,分担的成本应越多。确定支付能力,可以以人均GDP为标准,或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应确定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人均排放成本在人均GDP中所占的不同比重,实行累进制。对于人均GDP水平低、节能减排技术落后的国家,要推动建立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补偿机制。

篇8

(一)人才在引进过程中存在欺瞒行为

医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是从省内外单位吸引而来,也不乏国外留学回国人员。部分高层次人才利用医疗机构求贤若渴的心理,和对省外、国外工作及学习制度的不甚了解,粉饰自己的简历,拔高个人的专业水平,甚至出现造假行为,欺瞒引进单位。近两年,北京等地的高校或其附属医院都发生了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学历造假的事件,造成了较恶劣的影响。

(二)人才在引进后出现“水土不服”症状

医院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均有一段适应期。特别是海外人才,由于教育、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不少引进人才很难融入医疗机构现有的管理机制,易引发矛盾,不但造成引进后个人工作效率低下、产出甚微,且给引进单位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如国内对医疗科研设备和耗材的采购管理严格、限制多、周期长,有些从海外回国的高层次人才不了解这种工作机制和流程,以国外的经验操作,往往因设备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耽误了实验周期。

(三)引进人才对本土人才的冲击

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政府和单位都研究制定专门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3]。这些优惠政策明显更倾向于引进人才,使其拥有比本院人才更为丰厚的研究资金和薪酬待遇。这会引起本土人才的心理失衡和不满,打击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两者之间的情绪对立,甚至带来矛盾冲突。(四)人才流失人才引进后的环境不适应、引发的矛盾等等实际问题,使得“人心思变”。极有可能造成外来人才没留住,本土人才被排挤离开,“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情况。这不仅造成人力资本投资无法收回的直接经济损失,也会带来高层次人才流向竞争对手后的间接经济损失。人才流失风险会导致人力投资成本增加、医院的核心技术泄露、关键岗位空缺等一系列严重后果[4],必须认真考虑对策。

二、原因分析

(一)单位与引进人才双方信息不对称

如前所述,医学高层次人才具有鲜明的群体特点,在学识、能力、品质等方面具有隐性的特征,不易通过学历、职称、文章等这些显性的材料加以完全辨识,增加了人才选拔的难度。而人才对自身情况了如指掌,应聘前肯定对医院也多方探听。这种信息不对称大大增加了人才引进的风险。

(二)高层次人才定位高、压力大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团队的核心,要带领团队冲锋陷阵,必须有威信和号召力,必须能协调处理好团队内、外的关系。单位往往会认为引进的人才优于内部人才,并给予更多的期望[5]。这些都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若压力不能转化为动力,也不能自我调节适应医院环境,那高层次人才势必出现产能低下、心生去意等危机。

(三)单位往往重承诺轻兑现、重引进轻管理

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前,都慎重地进行考核考察,达成意向后签订引进协议书,明确规定工作目标、任务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但由于受到单位内外条件所限,承诺的配套措施如实验室、工作助手等,往往不能及时安排到位。高层次人才一旦落地,单位往往就疏于管理和关心。或往往只关心其有没有完成预定目标及任务,而忽略其没有完成的原因。对高层次人才的绩效考核未能持续跟进,缺乏有效的管理。

三、对策

(一)做好人才规划,从实际出发按需引进

要根据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绘制人才规划蓝图。遵循分类指导、按需引进的原则,综合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按岗位需要引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切不可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同时要做到差异化引进,使外来“移民”与“原住民”在主攻方向、专业特长、年龄、资历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学科融合,避免重复引进。

(二)完善评价机制,引进前重在辨识人才

2013年笔者对院内109位专家进行了“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问卷调查,其中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应重点考核哪些方面的问题(被调查者限选三项),结果见表1。说明专家更看重引进人才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对学科发展和学术前沿的把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更多具有隐性特征。医学人才的显性业绩往往是由隐性素质所决定的[6]。所以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应对人才个体进行全面考核,完善评价指标。在试用期内,重点考查引进人才的能力与品质,测试与岗位的匹配度,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当然对其提供的学历、履历、发表文章等资料,也要严格把关,通过国内外相关网站、其导师及同事等多种途径进行查验,防止弄虚作假行为。

(三)依托外部资源,引进方式可灵活多样

高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实力较强,在实验场地、设备等硬件方面均优于附属医院。作为附属医院,可以和学校强强联合,突显优势,增强对国内外顶尖人才的吸引力。政府部门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也日益加大,在资金、财税、社保等方面都有一系列配套鼓励措施。这些都是可利用的外部资源,为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从表2可以看出,近五年笔者所在医院依托高校和政府项目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占总人数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人才引进方式可进一步灵活调整,采取长期、短期,全职、兼职,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层次人才的实际作用。

(四)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对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因此医疗机构更应重视人才引进后的管理与激励。应以引进协议书为根据,以设定的工作目标及任务为标准,明确考核周期,强化绩效考核,建立退出机制。绩效考核结果可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考核优秀者,优先拨付科研基金,优先申报新项目,优先安排工作场所和人员;绩效考核不合格者,给予一定的惩戒,直至解除协议。

(五)重视本院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篇9

1.决策者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的投资风险

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发展壮大,一个企业能否抓住发展的机遇,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因此投资者的决策对于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在进行一个项目投资的时候,由于投资者事先没有进行市场的考察,或者由于投资者自身的素质比较低,从而使得在项目管理时出现混乱,从而使得投资的项目的经济效益下降,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企业的效益。因此管理者进行的管理决策是企业的项目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利率升降引发的投资风险

宏观经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由于国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或者市场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利率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就对于中小企业的投资有所影响。例如,当利率下降的时候,企业的银行贷款的利息就会下降,这就有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并且也有助于企业的筹资,从而促进企业的投资效率,总之,这就有助于企业的迅速发展。反之,当利率上升的时候,则不利于企业的投资发展。

3.购买力变化引发的投资风险

购买力的变化主要是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当通货膨胀的时候,企业的投资到期进行销售的时候,就会出现购买力下降的现象。货币的贬值,物价的上涨容易使得“钱”不值钱,这样就使得原本同样的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下降了。在这个时候进行企业的投资的风险一般比较大,反之,如果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货币升值,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投资风险就会降低,因此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的风险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对策

1.完善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预警

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小企业只有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才能够不断地规避和降低投资的风险,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例如,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我们应该设置风险管理的部门,从而进行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进行风险的决策,并且处理风险,只有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内部的风险管理,才能够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

2.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地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进行实施,因此要想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我们就应该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降低由于决策失误导致的投资风险,这样就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持久发展。例如,企业的战略性的投资必须经过企业高层领导的集体决策,并且也要通过企业内控委员会的批准与审议,这样就可以对于企业的投资进行全方位的审核,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并且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有助于企业及时的引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从而降低由于项目管理不善导致的投资风险。总之,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贸易融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及范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将向多层次扩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将呈现出多样化且新业务不断推出,与之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复杂性和专业化,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长和变化。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把握机遇,扩大国际贸易融资、揽收国际结算业务,最大限度地获取融资效益和中间业务,同时,又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操作管理较粗放,还没有完全建立各种融资业务的严格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而像国际保理等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很不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融资风险的成因。

1.1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认识不够

首先,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了解,也无经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普遍认识较为肤浅,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的比重相对较少,在机构、人才、客户方面均不占优势,以致大部分人以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国际贸易融资,还不如集中精力抓好本币业务。另外,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贸易融资业务在整个信贷资产中的数量少,作用不大。

1.2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防范管理体系,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相互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如融资业务由国际业务部一个部门来承担信贷风险控制、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风险控制既显得乏力,又缺乏银行内部相互制约和风险专业控制,面对我国进出口企业普遍经营亏损,拥有大量不良银行债务的客观实现,银行的贸易融资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1.3融资业务无序竞争破坏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间相对国外较短,市场尚不成熟,各种约束机制还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家银行业务形式又较为单一,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例如有的银行降低了开证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有的甚至采取授信开证,免收保证金;有的在保证金不足且担保或抵押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对外开立远期信用证等等,这些做法破坏了风险管理的标准,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1.4营销队伍薄弱,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业务人员

国际结算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人才匮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高度集中在管理层,同时,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由于各家银行都是把国际业务当作独立的业务品种来经营,在机构设置上由国际业务部门负责国际结算和连带的贸易融资业务。这就造成相关从业人员只熟悉国际结算而缺乏财务核算和信贷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无法从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

1.5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抵押、质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和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的常用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货物的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券关系如何,进口押汇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支付等。因此,这种不完善的法律环境,使我国的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2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2.1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进出口总额将大幅提高,这必将为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贸易融资业务提供极大的市场空间。各级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应从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出发,以贸易融资业务为工具积极发展国际结算业务,要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密切注重外资银行的动向。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市场信息搜索,采取有利于推进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

2.2调整机构设置,实行审贷分离原则,执行授信额度管理

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有必要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重新设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将审贷模式进行剥离,实行授信额度管理,达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积极服务客户的目的。①应明确贸易融资属于信贷业务,必须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由信贷部对贸易融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据此初步确立客户信誉额度。通过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信贷审批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最终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风险专项控制,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物权,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②授信额度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授信额度要控制远期信用证的比例,期限越长,风险越大;二是控制信用证全额免保比例,通过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来加强对客户业务的约束和控制;三是建立考核期;四是实行总授信额度下的分向授信额度的管理;五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跟踪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加强部门内部的协调和配合。

2.3建立科学的融资贸易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制定符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客户评价标准,选择从事国际贸易时间较长、信用好的客户。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影响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因素相对很多,因此防范风险要求商业银行人员具有信贷业务的知识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从而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2.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1)做好融资前的贷前准备,建立贷前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和核定融资授信额度,控制操作风险,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分析以及对申请企业、开证人和开证行的资信等方面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2)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结算方式。审核信用证是银行和进出口企业的首要责任。首先,必须认真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有效性、确定信用证的种类、用途、性质、流通方式和是否可以执行;其次,审查开证行的资信、资本机构、资本实力、经营作风并了解真实的授信额度;三是要及时了解产品价格、交货的运输方式、航运单证等情况,从而对开证申请人的业务运作情况有一个综合评价,对其预期还款能力及是否有欺诈目的有客观的判断;四是要认真审核可转让信用证,严格审查开证行和转让行的资信,并对信用证条款进行审核。

(3)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严格依法行事。应该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有关途径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利益,减少风险。

2.5加强和国外银行的合作,共同争取新的客户

在目前众多国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对外贸易发展良好的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兴趣,与国外有关银行联手开拓和占领国内的外汇业务市场,共同争取一些在国内落户的、利用外资的大项目,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

2.6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融资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国际贸易融资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我国开展这项业务时间短,目前急需既懂国际惯例、懂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竞争。因此,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应尽快培养出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知识的人才。首先,要引进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可充分利用行技术先进的特点,选择相关课题邀请行的专家作专题讲座,有条件的还可派员工到国外商业银行学习。其次,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案例的总结分析,及时积累经验,并有意识地加强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的学习,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掌握商品的行情变化,培养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增强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三是抓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道德修养。四是强化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识伪、防伪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延春.企业涉外金融实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刘姝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商业银行,2003(4)

3陈雨露.国际融资实物[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2

4张军.加快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策略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