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8:4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湖南
当前,来势汹涌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退,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明显,“后危机时代”已悄然来临。从国际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政策动向中不难发现,新一轮以新兴战略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正在孕育,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苏州、武汉等地在金融危机以后都出台了加快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科技部全国创新城市评价结果显示,深圳、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创新指数在全国处于前列,而湖南的长株潭地区仍处在中等偏低的位置。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竞争格局、发展态势的研判,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将直接影响“后危机时代”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湖南经济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竞争地位。
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企稳回升,规模不断壮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但由于一系列政策刺激,该产业企稳回升较快,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2009年,全年共完成增加值4500.90亿元,增长31.1%,占全省GDP的10.9%,比2005年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283.99亿元,实现利税471.66亿元,分别增长29.5%和30.6%[1]。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4个企业管理论文,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6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71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35家。一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长丰与广汽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广汽菲亚特轿车落户湖南,比亚迪汽车落户长沙,陕汽重工长沙基地、北汽株洲基地建成投产,北汽福田、吉利汽车快速发展,长株潭有望成为全国又一个重要汽车产业基地;湖南有色控股与中国五矿集团战略重组,有望进入世界500强。
2、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湖南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近年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按当前的增速估计,到2015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将达到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超过20%[2]。与国家敲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相比,湖南省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其中,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先导产业。特别是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同类行业中处于前列,已形成了以广电、出版、动漫三大优势板块为龙头,演艺娱乐、文博会展、工艺美术为第二梯次,电视购物、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集群为补充的多层次产业体系。
3、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代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和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产业群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地位;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博云新材、金瑞科技、杉杉科技等,电池材料四氧化三锰、氢氧化镍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钴酸锂电池材料产销量居世界第三;电子与信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摩托罗拉、思科、诺基亚、湘邮科技、长城信息、三辰卡通等,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软件企业,原创动漫制作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生物与医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双鹤药业、九芝堂等一批医药重点企业,具有全国重要的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已建成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等十多家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
4、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布局呈现聚集态势。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即长株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地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截止2009年,长株潭地区拥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43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47.0%,实现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省的56.9%、57.4%、59.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6、6.7和13.2个百分点[3]论文格式范文。在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的带动下,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5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企业管理论文,2009年五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487.81亿元,占“3+5”城市群的比重为36.9%,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
5、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逐渐增强。金融危机以来,湖南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新材料、冶金、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机械装备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推动湖南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省新增2个国家级、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4个国家级、6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启动运转;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82项;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居全国第3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件,位居中部第1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6万件和8309件,增长13.8%和35.5%;成功研制“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目标取得重大进展;大功率机车、高压电抗器、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等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功投产[4]。
二、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依然不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从总量上看,2009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500.90亿元,全省的总量比深圳、苏州等一些城市的增加值还低,如深圳、苏州、上海、广州等城市在2008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就分别达到:8710.95亿元、6510.8亿元、6041.98亿元、3981.3亿元[5]。从比重上看,2009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9%,而同期山东省、广东省的比重均超过20%。近年来,湖南一些欠发达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度缓慢,制约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如大湘西地区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6.66亿元,比重仅为全省的4.5%,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仍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是跨三次产业的企业集合,产业内既包括工业和建筑企业,也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一业独大的局面,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地位,高科技农业和创新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小增长慢。2009年,第二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403.76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97.8%。农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分别仅为1.0%和1.2%。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装备制造行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4%,接近一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的比重为33.2%,达到1/3,重加工、高能耗特点明显[5]。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资源与环境等行业的规模小,发展缓慢,2009年,两大行业完成的产值分别为26.43亿元、58.7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仅为0.6%、1.3%,增速分别为19.5%和13.5%企业管理论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9.6个百分点。
3、开发园区尚未形成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构建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发展滞后。一是区内企业的聚集度比较脆弱。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办之初甚至到现在仍然是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劳动力价格等优势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企业入区的主要动因是享受政府给予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而不是开发区本身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因而缺乏可靠的根植性。二是湖南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仍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必须具备的科技环境、金融环境、物流环境和人文自然环境等,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困难重重。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普遍缺乏集群成长的公共关系网络。因而,湖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在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6.9%,2008年降至51.2%,2009年下降到48.4%。长沙、株洲、湘潭三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从2006年的80.3%下降到2008 年的78.4%,2009年下降到74.3%。
4、融资难,尚未建立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状况,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风险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高新技术产业资本融通渠道狭窄,多数企业的发展依靠银行贷款,容易受宏观政策的影响,一些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而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很少。湖南省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体系,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影响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5、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体系整合效率不高。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主体大部分是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习惯于模仿,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不少龙头企业也没有担负起带头技术创新、引领转变发展模式的重任,从而导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效益不高、发展速度偏慢。同时,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不够,在很大层面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且流失严重。另外,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不够,产、学、研相互脱节,一方面,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脱节,其科技研发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重要外部力量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氛围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大轻小。即重视对大型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相对缺少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理的政策扶持和政府指导,信用担保体系以及综合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二是重过去轻未来。即偏重于对业已发展起来的前景比较明朗、风险比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缺少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目前存在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三是政策资源不够聚焦,政策效果减弱。现有政策中,无论是大企业、成熟企业,还是小企业、新兴企业都予以扶持;无论是成熟产业领域,还是新兴产业领域,政策都顾及。但政策资源有限,政府服务能力亦有限,最后导致“普惠式”政策变成了“撒胡椒面”,“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打折扣企业管理论文,政策效果不尽理想。
三、加快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政策氛围上的偏差,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湖南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阶段,湖南应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落实各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投入、土地规划、投资融资、人才使用等方面全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并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争取重点支持10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行业龙头论文格式范文。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强化政府采购对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面临自身结构调整问题。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态势下,湖南应结合省政府敲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利用湖南省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以长株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省内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投资环境相对较好,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较高等有利因素,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各类资源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利用人们生活水平以及节能环保意识逐步提高的趋势,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节能环保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试点示范,促进新兴产业应用市场的拓展。
3、以服务平台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构建产业化生态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平台需求。转变高新区发展方式,引导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基础,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由“大而全”转为“少而精”,加速产业集聚。具体而言,要整合8座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长株潭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为主导,岳阳以石化工业为主导,衡阳以综合制造业为主导,常德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益阳以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娄底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配套工业为主导。构建娄底、衡阳原材料工业与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长株潭不再新建、扩建火电厂,在周边地区发展火电、水电以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为长株潭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将烟草、食品工业引导至常德、湘潭,农产品物流和商贸产业调整至湘潭、衡阳、常德,将湘钢的扩建调整与岳阳、娄底的钢铁产业调整相结合,将株洲的石化工业部分调整至岳阳[5]。
4、优化风险投资机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管理论文,湖南省应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壮大风险投资规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适当扩大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规模,建立财政风险投资补偿资金,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要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促进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或者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要扩大风险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鼓励组建中外合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或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来湘建立分支机构。
5、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要加强技术创新的源头建设。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鼓励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各方面优势,鼓励产、学、研各方在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共同开发关联平台技术、联合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二要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经费,增加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原始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支撑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三要建立企业家创新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组织考察学习国内外企业自主创新经验,邀请国内外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专家来湘指导,帮助湖南企业家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洞察力和战略创新与组织创新融合的实现力。四要优化创业环境,汇聚各类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才是关键,湖南要坚定树立“人才立业”的观念,坚决贯彻“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构筑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
参考文献
[1][2][3]湖南省统计局.2009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湖南统计信息网
[4].201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M].湖南省门户网站
[5]张世平等.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考[J]. 咨询与决策报告,2010(45),湖南统计信息网
篇2
Abstrac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argest pilla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law, the high-tech industry must be put at a pivotal place to improve Shaanxi overall industry structure level. The paper builds the triplex evaluation system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gets the level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of Shaanxi high-tech industry is good, and gives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on improving its innovation ability.
关键词: 三螺旋创新网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Key words: triplex innovation networks;high-tech industries;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01-04
0 引言
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性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按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要把高新技术产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提升陕西省整体工业结构水平。由于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没有最大限度的促进技术创新,因而,有必要对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提出构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建议,并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
1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般而言,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反应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以上文的螺旋创新网络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将分别从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获取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转化能力与创新绩效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进行实证检验。
螺旋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主要由三大指标构成: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
将上述三类指标设计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来研究螺旋创新网络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起的作用。指标汇总表如表1所示。
2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计分方法和客观计分方法两大类。主观计分法主要是以问卷的形式,通过专家意见法来确定权重,主要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客观计分法是指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其权重,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本文主要采用主观计分方法中的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权重。
2.1 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权重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即某一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常用的近似计算权重的方法有“和积法”和“方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较大的误差,一般可使用Matlab进行辅助计算,本文使用Matlab2010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最大特征根相应的特征向量,进一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判断矩阵问卷回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问卷B,共发放120份,回收109份,有效问卷106份),各判断矩阵及通过列和归一化进行的权重(以B11为例)计算如下:
根据一致性检验步骤,可计算出B11:
λ■=4.034
C.I.■=■=■=0.011
C.R.■=■=■=0.013
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他同理,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面的结果,得到螺旋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表,如表3所示。
2.2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结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对象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不依赖于某一项指标,也不过分地依赖于某些绝对指标,其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在对问卷A中20位专家对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打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模糊隶属度矩阵,其中如表4所示。其中“1”表示创新能力极差,“2”表示创新能力较差,“3”表示创新能力一般,“4”表示创新能力良好,“5”表示创新能力优秀。
本文使用多级综合模糊评价方法,构建评判因素U=(1,2,3,4,5),构建的评判集和各级因素评价如表5-15所示。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①一级评价结果。根据表5到表11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研究开发投入力度(B11)、专利授权数量(B12)、科技合作(B21)、技术转移(B22)、企业创新环境(B31)属于良好级别;科研论文(B13)属于一般级别;新产品销售状况(B32)属于较差级别。
②二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2到表14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知识创造能力(B1)、知识获取能力(B2)属于良好级别;知识转化能力(B3)属于较差级别。
③三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5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可知,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有14.3%属于优秀级别,有40.1%属于良好级别,30.4%属于一般级别,12.2%属于较差级别,3%属于极差级别。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在5个级别的隶属度中良好级别的数值最大,因此,所评价的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水平为良好。
3 提升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建议
据科技部的《2011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陕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8.17%,比2010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46.33%,比2010年提高了6.03个百分点。从上一章我们得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级别为良好,下文着力从提高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以及知识技术转化能力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提升该网络的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3.1 着力改善螺旋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创造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企业及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国家十大振兴规划和陕西省十二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及实施,为这一建议提供政策依据。就陕西省而言,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扶持,将重点放在了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上。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依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企业及高校要加快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培育体系。人才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的创新需要科学技术人才,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高校而言,作为培育技术研究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进一步提高培育研究生科研能力途径的多元化,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人才的机制,选拔和培育一批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对企业而言,要与高校间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人员与企业间的短期流动,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到研究所和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或者进修等,企业可输送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通过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来吸收国外各类高级人才。
3.2 逐步提高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获取能力,增强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流动 增强创新网络中知识的流动性。例如,高校可以将比较成熟的知识理论转移到企业或者政府中去,形成知识移植流动;企业将从高校、市场、政策中取得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优化后,形成了知识的融合流动。
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来形成网络中知识的吸收流,这是创新网络从网络外部吸纳知识、获取优质信息与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网络中知识的溢出又能够吸引外部企业和组织的联盟,通过互助和转让等方式来建立合作关系。
吸引、促进和支持科技信息中介机构的建立。科技信息中介机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通过在各个主体间穿针引线来起到扩散创新知识、传播优质信息的桥梁作用,促进了创新所需的各类信息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有效地沟通各创新网络主体间的关系,成为高校、企业和政府各构件的“粘合剂”。
3.3 稳步加强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转化能力 增加企业孵化中介机构的建立。据数据研究表明,经过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5年的存活率在85%以上,而未经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存活率仅有五成。企业孵化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场地、资金、人员培训等服务,使得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得以完善和发展,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风险,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存活率。
努力营造螺旋创新网络内部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中国95%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都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存在这样的困境。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能耗低、产值高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应付不同阶段的风险,应构建专门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银行,拥有针对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化等的业务。
创业型大学[4],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范式,承担着科技成果从研制开发到最终产也化的全过程任务。它凭借其科技和人才的综合优势,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发明、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形式间接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独立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形式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从而将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00-206.
[2]黄晓治.企业集群网络组织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篇3
一、山西省技术转移的供求现状
技术转移指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转移。山西省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创新主体的技术供给量少,以煤为主的单一性产业结构对技术的需求有限,而且还存在着技术供求不匹配,导致已经很少的技术成果无法应用到产业活动中。1、技术供给不足。技术供给是技术转移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2011-2013年间,山西省科技论文、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数三项指标在全国位次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科技论文数和科技成果数在全国所处位置靠后;发明专利数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山西省的技术供给绝对量不足,相对量与全国其他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从源头上限制了技术转移的实现。2、技术需求有限。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成果的主要需求方,是实现技术转移的重要环节。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对资源有着严重的依赖性,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2009-2013年间,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工业企业数比重不到4%(全国6%-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3%(全国10%-11%),高新技术产业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不能形成对创新技术的有效需求。3、技术供求不匹配。技术供求匹配是实现技术高效转移的重要条件。技术供求不匹配表现在一些高精尖的技术在省内进行生产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企业引入需要大量的开发应用成本,且缺乏一定的市场,研发主体宁愿把技术输向省外,本土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其次,煤基产业生产环节的技术供求存在不匹配,煤基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一个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但其他环节未进行相应的改革,就会影响技术创新的实施效果。山西省的煤层气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技术瓶颈;煤电产业受成本制约,技术应用难以实现规模化;煤焦化产业由于需求减缓,产能过剩严重;煤化工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合大规模气化的技术;煤基装备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欧美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新材料产业对绿色节能材料技术需求迫切;富碳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难题。
二、加快山西省技术转移的政策建议
基于山西省技术转移的供求现状,要加快解决制约技术转移的瓶颈问题,明晰产权,提高企业技术转移的承接力,培育科技中介机构,为技术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1、明晰科技成果产权。科技成果产权明晰有助于激发技术创新主体的动力,山西省乃至全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律都不太完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避免技术成果的重复转让,保护知识产权转让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可以引入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知识产权所有者可以委托专业的信托机构管理其成果,使知识产权创造和使用适度分离,一方面所有者可以在不承担管理风险的条件下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信托机构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促进知识产权和现实生产的结合。2、提高企业技术转移承接能力。企业是科学技术的主要需求方,同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又是科技创新的供给方。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以及技术成果的成功应用进行奖励,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转移的动力,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化进程,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全省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同时鼓励省内企业与高校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对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的并有企业承接转化的项目优先支持。3、培育科技中介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难以充分估计待转化成果的价值,交易双方的谈判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限制了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专业性的科技中介组织有能力精确评价待转化成果的价值及其产业化的可行性,从而为供给方找到合适的需求方,中介组织在获取委托报酬的同时,节约了成果供求双方的交易时间和费用。但是,目前技术转移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需要政府支持,政府可以设立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导更多的科技中介机构参与和推动技术转移。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的依靠资源,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技术转移带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促进创新驱动,最终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作者:白璐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篇4
关键词:邳州;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引言
邳州市是全国四大板材基地之一,板材加工企业较多,全市各类板材加工企业达3500余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00家,其中涉及板材加工的企业有260余家,占据半壁江山。同时,依托丰富的银杏、大蒜、矿产等资源开发银杏、大蒜、石膏制品的企业数量相对也较多。但这些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产值也普遍在3亿元以下。目前邳州传统产业的衰退与新兴产业的尚未崛起使邳州的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引导这些企业转型升级无疑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和重点课题。
二、邳州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
(一)板材业:产业集聚度高,但产业集群特性不强
邳州林业资源丰富,板材加工业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成为邳州市的支柱产业,产业集聚度非常高。在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板材加工企业占一半以上,企业最多的官湖镇几乎全都是板材加工企业,戴圩镇、议堂镇、陈楼镇、八义集镇、八路镇、炮车镇等也都以板材加工企业为主。但这些企业只是在区域空间内的集中,却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深度不足,使整个产业的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邳州板材70%以上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度高,伴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减少,数量如此众多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必然面临激烈的竞争态势。而且板材加工并不是产业链的最下游,对市场的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感知市场变化从而快速应对,这也使得企业在市场变化时会较为被动。
(二)农业:加工业发展不足
邳州是银杏之乡、大蒜之乡,银杏、大蒜种植已成规模化,对银杏、大蒜也进行了一些加工,但产业向纵深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发问题、市场问题、品牌问题等。以大蒜为例,产品仍以初中级为主,多以鲜蒜销售为主,加工业发展不足。伟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就是围绕银杏、大蒜进行产品研发,比如黑大蒜,售价较高,但市场需求量并不大,目前银杏提取入药还需要科技支持,重点推出的银杏核桃奶也还未大规模推向市场。除了银杏、大蒜以外,邳州还有一些蔬菜瓜果种植合作社和家禽家畜养殖合作社,但蔬菜瓜果本身属于不易储存的农产品,如果不发展加工业,损耗率高,利润率就比较低,但目前这方面的加工企业非常少,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加工业极为不足。
(三)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是国家产业战略化发展的重点,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将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但目前邳州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总共只有7家,数量很少,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也不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木业公司只有一家入选,而其它几家入选的企业涉及行业分散,相关企业数量很少,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邳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动力不足。
三、邳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板材业: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化发展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度,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对于板材业,要形成从林木种植到板材加工再到家具、玩具、木艺等木制品生产的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但目前,板材加工这一中间产业发展较好,而上下游企业发展极为不足。就林木种植来看,邳州的意杨资源库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无论是板材加工还是家具制造,已经大量的进口或从外地调入原材料,运输成本大大提升。因此,需要根据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引入新品。而利用板材进行深加工制成家具、玩具、艺术品,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是目前板材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为了避免板材业市场的过度竞争,可以利用协会的力量,重新整合资源,进行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并,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搞好品质和品牌建设,才能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多元化发展
当前,农业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已成趋势,邳州仍然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人力资源,在当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环境下,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将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既可以使农业效益提高,也可以增加就业。食品业仍是需求稳定、前景看好的行业,可以利用邳州的农业资源优势,引入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初加工或深加工基地,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还可依托邳州的生态环境,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与旅游观光相关的休闲观光农业,建立瓜果采摘园以及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三)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
在促进板材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政府应通过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吸引这些产业的相关企业入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2013年邳州市人造板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和分析.中国木业信息网,2013-1-17.
[2]娄明.江苏省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10.
[3]陈麒.邳州板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木业,2007,10.
篇5
【关键词】主体 云计算 产业化 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TG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04-01
0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云计算作出了大量研究,对于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安全风险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于云计算产业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尤其是将云计算产业化视作一个动态演化过程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云计算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得到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结论的文献资料还较少。系统动力学被誉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验室,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够充分反映系统的非线性结构和动态变化趋势。实施主体是云计算产业化过程中各项事物发展的提供者,在系统模型中起着核心作用[2],虽然有从主体角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但从主体出发建立云计算产业化系统模型,并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来探讨主体的作用及其关系的文献缺乏。
1 基于主体的云计算产业化系统的概念
云计算产业化系统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支持、投资机构资金支持、企业的综合管理支持、消费者的市场支持,这些主体要素的活动及其相关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产业化活动的成功。
2 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系统动力学综合了信息论、决策论、反馈控制论、系统论、计算机仿真及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处理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它强调以系统思维的方式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因果反馈关系描述系统的动态复杂性,特别适合于解决经济、社会、生态等非线性复杂大系统问题,以帮助人们了解系统动态行为的结构性原因[3]。
3 基于主体的云计算产业化系统动力学模型
3.1 科研主体子系统
本文的科研主体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两者的研究活动一致,包含云计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即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等云计算主要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应云计算发展趋势的要求,政府加大对云计算研究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注重对相关课题的申报,增加云计算的科研人数和科研项目数量,使科研成果(论文和专利)数量大大增加。企业可以通过与科研主体的合作,使科研机构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基础研究,并将科研机构的成果转移到企业。同时,风险基金组织看到技术成果的利润前景,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反过来,当企业和风险基金组织对科研主体合作力度增强时,政府就会减少财政支持,使得科研机构的成果有更多的市场应用前景,不局限于研究课题。
3.2 投资主体子系统
投资主体主要指企业和高校外部融资机构,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其中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机构对政府起着负反馈的作用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使云计算规模化发展,获取高额利润和效益,这里的投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3.3 企业主体子系统
云计算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其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顺应国内外互联网发展趋势,调查消费者需求,与科研机构联合,吸收资金,将基础技术应用于云计算服务商品的开发中,并进行大规模推广,提高云计算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从商业的角度,成功的产业化必备的要素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潜力和经济光景[5]。对于云计算来说,要从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入手,使得消费者对于云计算相关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随着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更多企业开始转向云计算产品的研究开发,投资力度加大,获取高额利润。相反,利润增高使成本不断降低 ,逐渐有企业推出市场,从而形成负反馈作用。
3.4 动力学模型及分析
云计算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包含多个连接在一起的正负反馈回路,连接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产业化发展系统的复杂成长特性。云计算产业化系统分析框架表明,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其内部促进发展和环境条件限制其发展的正、负反馈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促进产业化发展的正反馈起主导作用时,云计算加速产业化发展;当限制产业化发展的负反馈起主导作用时,新兴技术产业化进程放缓。
为了实现云计算产业化健康发展,必须在科研主体、投资主体和企业主体3个系统中对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得出因素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规律,从而把握云计算产业化的发展规律。通过对模型动态过程的研究,可以找到促进云计算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限制云计算发展的瓶颈,从而降低产业化内部能量的消耗,提高产业化效率。通过对模型中重要因素的动态分析,可以考察实现云计算产业化的优化路径,为云计算产业化发展提供完善的产业化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4 结语
本文在研究云计算产业化路径和相关主体的基础下,提出基于主体的云计算产业化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在对云计算产业化机制进行细致思考后,借鉴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针对科研主体、投资主体和企业主体分别建立分析模型,并对模型的内部关系和运行机制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3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建立3个主体之间的系统运行模型。本文的研究为定性分析云计算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定量研究产业化投入产出、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将以此研究为基础,根据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数学模型,调研相关数据,通过各种分析方法描述变量关系,并应用netlogo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为云计算产业化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詹洪文.云计算核心技术及其产业化浅析[J].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1:30.
篇6
论文摘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构建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地方区域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总书记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为加快推进我国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延伸,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的延伸,是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以政策制度创新为抓手.构建有利于地方区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地方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的服务创新与政策创新,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为地方区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优质服务、优良环境和优惠政策。一是完善地方区域科技投入管理模式,通过法律、法规、行政与社会监督手段,建全区域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二是发挥地方区域优势特色,积极衔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选择地方区域特色与优势的科技项目和领域,加大投入,重点扶植,并积极争取在区域优势领域得到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三是建设高水准、共享的科技创新基础平台,从整体上提高地方区域科技创新源头的整体水平。四是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宏观调控为导向的地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形成省一市一县(区)和跨省区互动的地方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五是积极与跨区域开展科技合作,深化地区之间的科技联系。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地区之间全方位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稳步推进,地方区域之间不断要实行双边的贸易自由化,而且还要开展并深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在内的广泛的合作。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地方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地方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地方科技创新战略和科技政策的基本点,是地方区域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各地方区域应紧紧围绕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区域优势和重点领域,引领和支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推动地方区域高薪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区域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地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地方区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面提高生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鼓励研究机构、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个人积极开展原始创新活动,实行地方区域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增强地方区域在科技创新及相关产业领域的竞争力。四是进一步扩大开放,逐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体系。科技全球化意味着科技资源的全球配置,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本着共同发展、合作研究、平等互利、共享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地方区域应积极参与多区域的科技合作,不断提高地方区域国际科技合作的规模和层次,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地方区域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地方区域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整合和发展地方区域科技资源.促进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地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系统整合和发展壮大地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集成地方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地方区域公共科技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地方区域科技投入的效率。一是充分发挥地方区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动生产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建立,形成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紧密合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地方区域科技决策与咨询机制,提高科技决策层次与水平,促进生产企业根据市场与自身需要,研制开发所需的应用型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形成地方区域特色和优势,开创出地方区域产业化发展的新路。三是建立地方区域科技计划协调机制,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大战略目标,健全地方区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科技协调机制,避免地方区域内部科技计划、资源和分工的重叠、混乱与错位。四是通过地方政府公共科技政策的引导,实施地方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工程,改善地方区域科技创新条件,为地方区域科技研究与创新提供扶持。
四、建立健全地方区域配套服务体系.为促进地方区域科技与经济结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加强地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地方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下,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由地方区域政策向产业政策转变,强化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地方区域竟争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区域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市场、产权市场等公共服务体系与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网络,为地方区域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二是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等资金扶持体系,为地方区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地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机制。四是强化地方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地方区域技术转移、技术转化与技术推广进行规范化的技术市场管理。五是加强不同地方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的互动机制建设。在充分尊重地方区域发展需求并结合地方的优势所在,明确不同地方区域科技合作项目的目的,细化合作领域,改进合作方式,带动双边和多边区域经贸交流与发展。
篇7
1、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a )
B、不可控制的C、不确定的D、以上都不正确
2、学习科研方法,在于减少科研工作中的( a)
B、资金浪费C、盲目性D、不确定性
3、( a)指以模型和原型之间在屋里过程相似或几何相似为基础的一种模拟方法。
B、数学模拟C、只能模拟D、数字模拟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于(a )
B、创新C、态度D、资金
5、( c)是追求事物的原本,以探索事物的本质为目的,以发现事物的内在的、特定的规律为目标。
A、常规认识B、基础认识D、哲理认识
6、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进行观察、测量、计算、存储信息的各种物质手段称为(b )。
A、科研态度C、科研方法D、科研理论
7、( d)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A、亚里斯多德B、门捷列夫 C、达尔文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特种文献的有(d )
A、科技报告B、学位论文C、专利文献
9、(b )属于科学认识的“硬件”,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进行观察、测量、计算、存储信息的各种物质手段。
A、科学方法C、科学探索D、科学计量
1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是( c)的宗旨。
A、973计划B、863计划D、星火计划
11、中,( c)对提高原稿的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保证刊物质量的一项重要工序。
A、编辑初审B、专家评审D、付印出版
12、( a)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学术代表而举行的学术会议。此类会议规模相对较大,内容丰富,参会人数较多,影响面广。
B、专题会议C、研讨会D、团体定期会
13、( b)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A、科学方法C、哲学方法D、一般方法
14、( b)是反映论文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评价科研成效的公开尺度。
篇8
营造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落实国家和河南省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政策,提高科技创新投入
对于那些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短期不显著的创新项目,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统计显示,河南省2012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政府的资金共计427073万元,低于全国716579万元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14位。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占R&D经费总额的比重为13.74%,低于全国21.57%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22位。近4年来,河南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政府的资金虽逐年增加,但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年均增长速度。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占R&D经费总额的比重一直偏低,排名靠后,均在22名以外。所以,政府应根据国家和河南省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相关政策,使科技创新投入的增长幅度稳定地逐步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
2009年,河南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制定出台了《河南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认定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该项意见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认定、税收优惠等给予了详细的说明,激发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有力地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2010年,科技部、财政部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它实际上是对创新基金的不断完善,这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有力促进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壮大,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创新基金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南省应在继续发挥政府的资金杠杆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开拓其他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河南省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制定科技金融对接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规范服务标准,引导创新平台建立科技金融对接公共服务平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将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政府平台机构及各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者聚集到一起,提供融资顾问服务,从企业生存,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直到上市提供全流程的融资服务,形成自上而下科技金融对接网络。总之,科技投融资体系的建立是科技创新的首要问题,政府在工作中,除了与金融机构合作外,应当更加重视创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作用,拓宽投资渠道,规范资本市场,使其真正服务高新技术的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转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步伐
众所周知,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矿产资源也较充足,具有了发展传统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河南省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业、石油与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大都属于“三高一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有的发展方式实际上仍是一般工业化过程的传统模式,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但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仍然存在,指导思想和推进方式大多还是比较关注投资规模和速度,重短期效益轻长期积累、重要素投入轻科技投入、自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所以,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来加速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
目前,河南省制订了很多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例如税收优惠、扶持基金、专家指导等。利用这些扶持政策,加快高新技术研发,运用高新技术的成果来改变现有产业的不利地位,顺利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在高新技术研发过程中,应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适合河南省经济特色的产业,助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统计显示,2012年,河南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境外资金占R&D经费总额的比重为0.12%,低于全国0.97%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第22位。近4年来,该比重呈现增长趋势,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外部支出中来自境外的资金占R&D经费外部支出总额的比重为1.39%,远低于全国11.62%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第28位。由此看出,河南省产业技术的对外合作程度在总体上偏低。所以,今后要重视对外合作,不仅包括跨省份、跨地区的合作,还应重视国家间的合作,应积极引进和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科技成果研发、成果产业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聚集培养的综合作用。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在河南省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河南省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省辖市政府可采取划拨土地、合作建设、资金资助、项目支持等方式支持。鼓励河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经认定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由政府聘任首席科学家和若干位特聘研究员并纳入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库管理,申报省级科研项目实行计划单列,优先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河南很多企业也加入了国际竞争的行列,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深入,很可能会给企业长远的发展带来高风险。河南省目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跟风仿效之风盛行,模仿多于创新产品,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二是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名牌企业不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企业开发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增加了障碍,提高了成本。因此,对知识产权保护设定清晰的定位十分重要。对于河南省的战略支撑产业,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水平,实施强保护政策,有利于调动产业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快速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弱保护,由于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如果不保护,很多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根据幼稚产业论的要求,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应予以保护,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取缔保护政策。同时,针对重点行业、技术,还应建立预警机制,及时跟踪和研究国际上知识产权政策的变化,向企业和相关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为本土企业确定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指导。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恰当措施加以应对。避免企业临时抱佛脚,增强河南省企业应对重大涉外专利纠纷的能力,为他们实施“走出去”战略保驾护航。
同时,一是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的环境。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这些服务体系的完善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解决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升科研活动的起点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产权奖惩制度,加大科研投入等措施来激励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创造。二是强化企业在创造知识产权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企业获得政府科研基金的重要参考指标。其次,鼓励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与跨国公司联合研发,优势互补,加快科技创新速度。最后,加大企业发明专利和职务授权专利的比例,优化授权专利结构,提升河南省专利质量。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体系。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引入风险投资既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又可以增加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政府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家辅导团队,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有效推动专利商业化。四是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那些知识产权优势比较明显,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较强的区域和企业,通过知识培训、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环境营造等措施,增强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对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和区域发展的新动力。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提升应对知识产权竞争的能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河南省正处在蓄势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转折期。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生产服务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进,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唯有依靠科技创新。统计显示,河南省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比重为4.93%,全国排名第26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出口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20%,全国排名第17位。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373208万元,全国排名第18位。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比重为4.22%,全国排名第28位。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出口销售收入的比重为9.01%,全国排名第27位。由此可见,河南省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不高,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很大。河南省传统产业,原材料、初加工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要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在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必须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更需要科技创新。但是河南省科技资源相对缺乏,自身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系发育迟缓,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创新的生态体系亟待健全完善。创新能力不强、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任务十分繁重。
重视对外合作,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
河南省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开发出了一些世界顶尖核心技术,增强了地区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许继集团、中信重工、华兰生物、平高集团等地区骨干企业通过掌握行业关键技术,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河南省科技创新合作程度较低,制约了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统计显示:从总体看,2012年河南省R&D经费外部支出总额占全国经费总额的2.13%,位居全国16位,2011年该指标排名全国21位。2012年R&D经费外部支出投入强度指标为0.04%,低于全国0.11%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26位。2011年基本不变,也处于全国下游位置。从分部门的情况来看,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0229%,低于全国0.0596%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27位。科研机构R&D经费外部支出投入强度为0.81%,低于全国10.37%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23位。高等院校高校R&D经费外部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外部支出的比重1.58%,低于全国10.72%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30位。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身对外进行合作的程度偏低。从分行业的角度,制造业与境外的合作最紧密,2012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境外的资金共计2850.3万元,占河南省总额的76.57%,R&D经费外部支出中来自境外的资金共计1575万元,占河南省总额的90.93%。除了制造业、教育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其他行业R&D经费内、外部支出均为0,由此可以看出,14个行业中与境外合作的行业还很少,对外合作程度较低,大部分行业还是封闭式发展状态。从分地区的角度,许昌与境外的合作最密切,2012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境外的资金共计1306.3万元,占河南省总额的35.09%,R&D经费外部支出中对境外支出的资金共计727万元,占河南省总额的41.97%。个别地市据统计资料显示这两个指标均为0,说明与境外几乎没有合作。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河南省在今后的科技创新过程中,要重视对外合作,通过与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在境外建立本省骨干企业的研发平台、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的形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转化先进技术,提升本土骨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河南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输出,支持河南优秀企业到国外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多层次广泛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主体的科技合作,促进外部技术成果在河南省转移转化。省内各类骨干企业要把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作为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合作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利用和有效聚集。通过多层次广泛的科技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河南省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积极吸引技术、人才在豫进行成果转化、创办科技企业,积极与省内企业、院校开展协同创新。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驱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制定了火炬计划来鼓励各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这种大背景下,河南也应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涉及多个领域,是各地长远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应研究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管理办法,出台扶持政策,强力推动发展。全面落实国家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科技、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抵扣政策的培训指导和政策落实,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2012年,河南省拥有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为郑州、洛阳、南阳、新乡和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建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在高新区内部,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创新,资源共享,互补产业链,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配置。加快五大高新区的建设步伐,使之尽快成为引领豫东、豫西、豫南和豫北地区创新的核心力量。认真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收的优惠政策,并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政策工具,运用好。各级科技、财税部门采取联审联批的方式,简化程序,改进服务,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对农业大省河南意义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包括机械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通过机械化的使用,使农业规模化成为可能。生物技术的研发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信息技术的发明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河南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围绕本省的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现代科技与常规技术的集成和配套,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食品业和服装业均是河南省农产品延伸的产业链,比农产品具备更大的经济利润,通过发展该产业可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除了市场自发调节外,还要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首先,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农村与市场的联系,使农民更多地了解市场需求,避免供需严重失调局面的出现。其次,帮助扶持热爱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大学生思维开阔、拥有知识、充满活力,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农业经营,既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最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未来的经营趋势是实现销一体化,这就需要发达的运输条件和先进的储藏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
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
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河南省R&D人员中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滑,全国排名靠后,介于22~24名之间。河南省专利申请量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25%~26%之间,全国排名居于22-24位。专利授权量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在全国排名21-23位。2012年,河南省SCI论文共计2567篇,占全国总量的1.88%,排名全国18位。自2009年以来每百位R&D人员SCI论文数为2篇,排名全国25位。近四年来,两个指标虽保持增长趋势,但在全国的排名变化不大,因此,从目前来看,SCI论文总量不足的局面仍没有大的改变。SCI是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SCI论文总量不足说明科技人员质量不高,很多科技人员还不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偏低。因此,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比例低,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在当今科技创新驱动变革的时代,如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变革时代的精英人才是我们一直面临的挑战。而根据《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我们应重视创新团队、青年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
实施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政策
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由于年龄比较小,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很可能会成为某个行业的顶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杰出青年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通畅的晋升渠道、优厚的工资待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住房条件,使之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青年人具有知识、热情和干劲,是创业的最佳时期,创业成功将会对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很有利,因此,政府、企业都应当鼓励科技青年创业,并从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加快建立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是河南省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创新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同时,政府应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河南举办演讲、交流会,支持本省科技人才到省外或国外进行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
注重人才的多样化培养模式
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除过去人才培养单一化的弊端,实施人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工程类专业,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型专业,重视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关注学科前沿,积极探索学科的新领域,为其他学科的创新打下理论基础。对于管理类专业,更重视应用能力,不仅要有优秀的沟通能力,还对应变能力、领导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希望参与社会实践,既能提升自身素质,又能赚取一些生活费用。但由于高校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很多大学生只能通过中介机构,做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帮助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学校与外界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健全科技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
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长期的科技人才不流动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河南省科技人才整体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更是短缺,这就急需引进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海外尖端人才。2011年,河南省制订了《关于建立海外留学人才来豫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为海外人才来豫工作提供了便利。美国在引进海外人才和留住本土人才方面很成功,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人才流动应遵循自由合理原则,自由原则是指人才流动应不受地域、户籍的限制,而且住房、医疗、保险实现社会化,人才在跨地区流动时,能享受到和本地区人才同样的待遇,解决影响人才自由流动的桎梏。合理原则是指人才应流向那些经济不发达、人才紧缺的地区。2012年,河南省R&D人员全时当量总计128322.5人年,郑州、洛阳、新乡、南阳和许昌5个地市占河南省R&D人员全时当量总量的62.58%,位居第一的郑州占河南省总量的24.63%;而排名最后的鹤壁,R&D人员全时当量总计才792.1人年,占河南省总量的0.62%。这就违背了人才合理流动原则。政府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可通过吸引省外优秀科技人才来豫创办科技型企业,积极吸引省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豫投资创业的办法引进省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对于河南省那些人才稀少的地区,政策上应当给予适度倾斜。同时,人才稀少地区的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由于受环境、地域的限制,应注重利用项目吸引、基地吸引的方式,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
河南省R&D经费投入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但由于河南省人口基数大,使得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的排名并不理想。统计显示,2012年,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全国19位,即使近四年间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只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处于全国中下游位置。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差距明显。
而保证科技创新投入的充沛是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又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所以,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是河南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科技创新的投入是长期的,大量的,持续性的,如果不能实现投入的及时、充足,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增加投入虽然不是科技创新目标实现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完善创新基金,加强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是不行的,还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配合与合作,金融机构本身具有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而河南省科技创业投资发展较为薄弱,科技创业投资不仅机构少、实力弱,而且投资方向比较分散,制约了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和支持。2012年,湖北、湖南、安徽拥有创业投资机构分别为73、41、42家,而河南省只有10家;湖北、湖南、安徽管理资本总量分别为89.3、93.2、240.6亿元,而河南省只有9.1亿元。政府要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必须花大力气,着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完善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虽然创新基金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创新基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想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加强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第一,应当逐步完善科技金融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鼓励银行、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合作,从而使科技金融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第二,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由于企业、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根据经济学原理,这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必要的,该平台致力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的整合、沟通,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加强了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第三,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针对项目的不同需求,金融机构设计出适合项目发展的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实施创新,企业产品创新一旦实现,巨大的经济利益将会回馈银行,企业自身也会不断变大、变强,地方政府也会增加税收,有更多的资金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财政投入预算目标
2012年,河南省的科技财政投入为696392万元,比2011年增长了23.1%,虽然增幅较大,但对于建设创新性河南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是加大科技投入的前提,同时,还应努力争取更多的中央科技财政对河南省的投入。中央的各项科技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科技基金、国家科技部基金等都是面向全社会招标的,2012年,河南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金额18710万元,占河南省R&D经费总投入的0.6%,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政府的有关部门应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这些高等院校,积极进行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凭借科研优势为河南省发展科技创新争取更多的国家直接投入。在科技财政投入总量既定的情况下,还应重视科技资金的投入产出绩效。对于那些运行好的市县,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在以后的财政拨款中优先考虑并加大资金投入总量,对于那些运行不好的市县,要惩处相关责任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财政投入预算目标,既可以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总量,又可以提高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重科技投入结构的优化,集中优势科技资源,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推动科技兴省战略。
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力度
重大科技专项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集中河南省资源攻破一些共性技术难题,为其他企业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2011年,河南省财政厅、科技厅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合作,实施煤制乙二醇产业化技术研究的重大科技专项,主要解决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问题,努力攻克一批重大产业的核心技术,辐射带动煤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洛阳作为牡丹之乡,实施“名优牡丹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优势,降低了投入经费,通过整合河南省的牡丹科研力量,加快了牡丹产业化的步伐,也为开封实施产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提高了洛阳的城市知名度,也为洛阳旅游业、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影响。由此可见,重大科技专项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除了对本行业和本地区影响外,还能促进不同行业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破解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实施好现有的重大科技专项的前提下,政府应当制定和挑选出更多的重大科技专项,增加河南拥有核心技术的数量,提高河南科技竞争力。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政府应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这些高校申请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设新型农业步伐。
注重创新模式选择,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河南省科技创新对外合作程度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较少。因此要注重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与选择,加大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力度,促进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主要分为5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合作创新模式。
在科研选题阶段,由于高校、科研机构远离市场,不能够深刻认识市场的需求情况,而企业本身对市场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理解力,因此,这一阶段应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的模式。在科研成果研发阶段,作为研发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他们拥有优秀的科研团队、先进的科研仪器和便利的沟通平台,这些从根本上保证了科研成果研发的顺利进行。有些企业虽然也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但成果的研发需要的周期长、资金大、风险高,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来说,完全凭借自身的科研进行成果研发具有不合理性,因此,此阶段应选择高校主导型模式。在产品形成阶段,需要官-产-学-研4方的共同努力,应4方合作模式。该阶段是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重要阶段,既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又需要凭借企业对产品的包装、设计,体现产品的差异性,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四方主体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在企业初创阶段,采取政府推动型模式。产品形成以后,企业面临着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的风险,如果市场需求量很大,高新技术企业很快会收回成本,快速成长;一旦产品不被接受,企业会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帮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目前,政府主要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来帮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在企业规模化生产阶段,采取企业主导型模式。产品规模化生产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企业有能力也有动力去继续进行产品完善和研发,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回报。政府也可以从企业的大规模经营中得到较多的税收,科研机构和高校可以实现转让科研成果的利益,最终达到多方的共赢。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不仅要有科学的投融资体系,良好的创新环境,还应有庞大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此来支持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有利于保证创新投资主体、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信息畅通,有效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河南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该体系的功能不能充分显现,所以,我们应加快完善河南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创新投资与技术提供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基础平台是科技创新各主体进行创新的物质基础,2012年,河南省已经成功建立了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实验室和6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凭借先进的仪器设备,强大的科研优势以及丰厚的人力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应以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提升知识创新效率的突破口,重视实验室的招投标管理,从源头上保证实验室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重视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人事管理,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平台的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截至2012年,河南省拥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3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示范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人才、科研优势,致力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大学与经济界的联系,加快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向企业提供新信息,推广新技术,根据企业的特点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成长为企业中的“小巨人”。虽然河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但其功能的发挥还需要时间,而且,这些平台的数量还不能满足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的建设和对已建成平台的规范管理。
加快完善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
信息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科技创新来说,信息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对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可能会造成科技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资源大量浪费的后果,即使是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也可能会由于信息不通畅,造成重复研究。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机构,通过该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该机构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服务机构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会不断地完善服务,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对于民间资本来说,科技创新投资具有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能够吸引一部分投资人的加入,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咨询类的服务,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多的认识企业、认识科技创新的价值,还增加了产学研各方主体的融资机会,降低了融资的成本。
健全技术市场体系
篇9
关键词:小城镇 动力机制 因地制宜
1西部地区
1.1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是社会生产的起点,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剩余产生的条件,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农业剩余,既包括农产品的剩余,也包括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等的剩余,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
1.2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二、三产业比较利益要高出许多;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曹宗平2009)。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差距近两倍,对西部贫困地区而言,进城务工是实现脱贫的最便捷的途径。
1.3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
覃成林认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城镇化的演变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可以说,市场机制主导了城镇化的进程。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城市的发展也受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任何城市投资总是人们趋利行为的外在表现。
1.4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带动力
在西部,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应大力发展一些有优势、有市场、有特色的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非农化率的上升推动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区的转移。
2、中部地区
2.1内外作用力
2.1.1内部动力区域市场环境的内聚力:内生力量主要体现为区域市场对各种要素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即市场的活力。
2.1.2外部动力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内生力量正处于形成和孕育阶段,自发力量显得不足。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这种外部拉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外部要素的流入。
2.2工业推动力
李树琮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工业化必然推进城镇化。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业是主导,工业的聚集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熊吉峰(2005),通过主成分分析来比较湖北与浙江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最直接动力。
2.3区位优势与资源综合开发
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资源禀赋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与动力因素。
周伟(2004)以5km和10km为缓冲半径,对沿京包、京承铁路干线进行缓冲区分析,通过现实发达的城镇和缓冲区内城镇的结果匹配,来分析北京对外交通给北京市郊区县城镇化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匹配度高达55%。
2.4科教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李富荣2008),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3东部地区
3.1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业发展的产物。重工业化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及社会服务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生活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孙小燕,2005)。
3.2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3.2.1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量外资、外企、外技的引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陈香,2007)。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各类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苏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苏南模式”的重要特点。
3.2.2产业集聚
随着各类开发区和乡镇企业的建设,产业布局趋于集中,产业规模效益凸现。从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业群体就会倾向于在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域集中起来,以实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低成本扩张,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群。国外城镇化走过的就是一条在利益机制作用下市场化推动的自然演变的道路。
3.3经济外向化
薛凤旋和杨春(1997,1999)多次著文阐述外资投入对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新动力的观点,认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外向型”是明显的和具有主导性的。
陈香(2007),通过常州市1986-2000年间GDP的外贸及外贸依存度的提升来阐述常州市城镇化的增长动力。
3.4创新动力机制
关于创新,熊彼特将其归纳为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 、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法制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等。知识、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甄峰,2001)。
3.5制度创新是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力
目前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已经进入制度层面,多数学者认为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制度问题是导致城镇化滞后的主要根源。叶裕民将制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制度是通过各种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影响城镇化并构建了影响城镇化的制度框架。相关制度有很多,如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镇经营制度、产业发展制度、行政区划变更制度等。
篇10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杨晟博士昨天由京返沪,他主持的一个“863计划”课题刚刚在京顺利结题,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杨晟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所所长助理转为中科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后,率领百人团队为湖州市赢得了历史上第一个“863”项目,仅此一项去年投产后的销售额已达8000万元。据悉,该中心所在的上海科研成果转化 “湖州特区”,正不断诞生多个专业中心,各自孵化项目。而“湖州特区”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标准,都是为企业创造多少销售收入,不再是发多少论文。
将论文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件难事。像中科院上海分院这样的大院大所,好论文“压了箱底”的情况并非少见。就拿杨晟主持的这个863项目来说,就是源于杨晟所在单位长期积累的一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可利用固定化酶法制备一种重要抗生素的药物中间体。此前,世界上只有荷兰和日本掌握这项技术。
把实验室里的样品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需要激发科研人员再向前进一步的动力。院方通过跨省院地合作,主动走出“大院”,在南太湖建立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开辟科研体制改革 “试验田”。经过瓶瓶罐罐里的小试、500升至5吨的中试放大,固定化酶法制备药物中间体项目攻克了工程化和产业化难题,一家生化公司接手在当地建起年产值超亿元的生产线,预计5年内产值可增至8亿元到10亿元。
杨晟的项目组没发啥论文,全年却为企业创收过亿,完全符合中心的考核标准。据统计,“湖州特区”内,这样的在研项目已达12个。杨晟透露,他们与企业签署合同,将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对“特区”的再投入,成为一笔不小的资金来源。当项目成功,项目组便告解散,经过重新组合,投入新的项目。这套模式下,中科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已从2006年创立时的7人团队、10万元起步资金,发展出7个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新增研发面积8000平方米,拿到外部研发经费4000万元,预计“十二五”期间可带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我们大院大所,不可庭院深深、孤芳自赏。”上海生科院院长陈晓亚院士说。据了解,“湖州特区”还基本建成了营养与健康中心、现代农业中心,并在建生物制造中心、新能源中心等。分院党组书记王建宇表示,由5到7个子中心构成的“中科院湖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正成为中科院“创新2020”上海区域创新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科院浦东科技园的辐射与延伸。